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2024-10-17

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精选12篇)

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1

在音乐教学中, 发展学生不同的个性就意味着要实行因材施教, 在钢琴教学中更是如此。学生的发展前途是各不同的, 有的学生期望成为钢琴教学者, 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一种爱好, 有的学生希望成为职业的演奏家。因此, 面对这样的现象, 教师就必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

一、因性而教

古代女子是不能同男子一样受教育的, 所以当时不存在“因性而教”的问题。但社会发展到今天, 显然“因材施教”应涵盖“因性而教”。本来, 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确存在着差异, 女生在生理发展上较男生一般早熟一、二年, 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时, 女生的语言能力和机械识记能力一般优于男生, 再加上本身学习的内容中抽象思维的成分比较少, 所以此时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男生。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习内容机械识记成份减少, 相应地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 男生的优势开始发展。所以, 教师应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 因势利导, 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 共同进步。在钢琴教学中, 针对男性好动, 女性好静的特性, 可以对男女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 避免在钢琴学习中产生抵触情绪,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因龄而教”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说, 各年龄阶段都各有其特征, 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 教师要因年龄特征而教。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不同的年级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都要有针对性。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内容活泼, 比较简单的曲目, 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钢琴的兴趣。而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 在曲目的选择上不仅要以提高钢琴水平为目标, 还要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鉴赏能力。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 选出适合的教材 (曲目练习和技巧练习) ,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学生通过不同曲目的学习在提高技术能力、音乐感悟及表现能力的情况下, 彰显自己的个性, 这在钢琴这种带有明显创造性的演奏中是尤为重要的。对于钢琴演奏来说, 没有两个演奏者的处理和表现是一样的, 这就要求演奏者突出自己的个性, 否则所有的演奏都是一个感情模式, 音乐表演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所在。

三、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

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 基本上呈常态分布:两头小, 中间大;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 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 有的长于想象, 有的长于记忆;等等。

教学中, 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 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方式、接受方式、思维方式等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一种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对程度高、弹奏能力强而乐感较差的学生, 在教材的选择上可多选择一些乐曲对其乐感进行培养;而对于程度低、乐感好而弹奏能力弱的学生, 则应配合技术的提高去选择程度相当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教师切记不能回避学生的短处, 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弹奏自己擅长的曲目, 否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很不利的。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照顾绝大多数的中间人群, 以他们的需求为主, 而对于两头的学生则可以任务的方式布置高于或低于大众水平的练习任务, 并对他们进行特别的指导, 这样才能保证全班学生能共同进步。

四、因性格而教

每个人有不同性格, 很多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 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也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 尊重学生的个性, 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发现、挖掘,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了解自己, 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有的学生音乐素质并不差, 但是对钢琴练习缺乏兴趣, 练习没有持久性。针对这种情况, 选择一些活泼的或是旋律性比较强的名曲去激发学生弹奏的积极性, 逐渐地培养其学习、练习、演奏的持久性。而对于在弹琴中缺乏自信的学生, 教师应该根据情况, 找出学生的不自信是源于哪里, 是不是仅仅对于弹奏钢琴缺乏自信, 还是生活中一直都有着这样的不自信因素。找出症结所在, 教师“对症下药”。这样的学生大多是在心理上有一定的压力, 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态度上下工夫, 尽量地耐心指导学生, 多表扬学生好的方面, 即使是一点点的进步也要及时地鼓励和肯定, 使学生对钢琴不再产生恐惧心理, 慢慢培养自信感。

五、因材施教要掌握多种教学方法

在钢琴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模仿法、视奏法、演示法、讲授法、比较法、练习法、发现法等。过去钢琴教学一直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和学生练习的方法, 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 老师对乐曲的感受也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这样就妨碍了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笔者认为,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综合使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够达到一种自觉性的行为:

启发式教学教师运用准确的示范和形象的讲解 (比喻) 启发学生, 使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音乐的表现和对音乐的感悟等有着直观的促进作用。一节钢琴课的时间和曲目都很有限, 教师应坚持引导、启发学生, 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钢琴家尤金·利斯特说道:“最有成就的教师正是那些训练学生离开教师去独立工作的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结果。

自学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听一些各种风格的乐曲, 不要拘泥于钢琴, 要涉及到声乐、室内乐、交响乐等等,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从不同的表演形式中获取知识的积累。此外, 还应该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扩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在钢琴演奏中, 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能力更多的是演奏者人文修养的一种体现。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也是钢琴演奏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钢琴是一门表演性很强的学科。任何一个学习钢琴的学生都将面临着登台考试、演出、比赛, 不论是大型的还是小型的。而对于实践的演出经验越丰富在表演中就更能够对乐曲有较好的发挥, 而演出经验就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登台演奏积累下来的。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比赛等活动, 在增强自信心、提高演奏能力的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 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有关报告中的教育公平定义:“教育公平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公正 (fairness) , 就是要保证性别, 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第二个含义是覆盖 (inclusion) , 就是要保证每个人都受到基本的, 最低标准的教育-例如, 每个人都应该能读, 写和做简单的算术”;因此, 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充分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克格汉密尔顿著.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与表情,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5月第1版.

[2]张前著.音乐表演艺术论稿,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版.

[3]根纳季, 齐平著.钢琴者与技术,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年2月第1版.

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2

职校语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采取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教学时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使得教师有机会了解每个学生的“材”,及时点化,发展其才能,成就其德行.

作 者:梁东侠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064400刊 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 NONGCUN KEJI年,卷(期):“”(5)分类号:G71关键词: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3

一、作文需要分层教学的原因

1.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

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指用词准确,语意明白,结构妥贴,语句简洁,文理贯通,语言平易,合乎规范,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语病。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存在差异,有的学生语言天赋比较高,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能得体、清晰、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往往词不达意,语言啰唆,思路不清,遣词造句能力比较差。

2。素材积累的差异

有些学生不仅喜欢阅读语文课本,还广泛阅读各种课外书籍,并且善于观察生活,是生活的有心人。这样的学生写作时只要调动脑海中的资料便能做到信手拈来,下笔千言。而有些学生天生不喜欢阅读,或者阅读时只追求情节的趣味性而不注重语句、材料的积累,他们拿到文题后愁眉苦脸、绞尽脑汁也无从下笔。

3.学生教育环境的差异

城镇学生作文能力大多明显强于农村学生,重点学校的学生作文能力强于非重点学校的学生,来自教学能力较强的语文老师班级的学生,作文能力强于教学死板僵硬的教师的学生。另外,家庭环境的教育也存在差异。有的家长鼓励孩子阅读、写作,而有的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语文学习,注重数学和英语的补习、培训。

二、多维分层。是教学的主要特征

1.学生分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以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只有建立档案,老师才能对全班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有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组,A组是按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即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B组是按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即作文能力一般的学生,C组是按较高要求(能发挥学生特长)进行教学的学生即作文能力较强的优良生。学生分组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2.目标分层

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所确定的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优良生的作文能力较强,往往能够流利的叙事,因此,对他们的要求不能只停留在中心明确、语句的通顺、条理清楚的基础上,而应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鼓励他们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天地,要求他们的作文有新的立意、新的构思、新的材料。跟优良生相比,中等生的作文能力明显较弱,对他们的作文目标要求做到文从字顺,表达清楚,中心明确,结构合理,有真情实感,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逐渐提高要求。对那些基础很差的学生,只要他们能够正确的组织好句子、语段,少写错别字,少出现病句,能写出基本框架,有明确主题,能让老师或其他同学看懂或明白。

3.因层指导

(1)选材分层指导。三组学生对作文取材的把握能力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A组同学审题、取材能力强,写作前不宜多加辅导,否则会束缚他们的思路,而B、C两组的学生往往审题模糊,思路狭隘,取材陈旧,对于这两组学生宜通过集中指导引导其审题、取材,先求切题,再求新颖。

(2)写作分层指导。通常在写作时可以这样去做:由A组学生先行自主完成写作任务,教师批阅后挑选1~2篇评讲。评讲有两个目标:一是面对B、C两组,通过范文具体指导本次习作的要求如何落实;二是针对A组学生,在谋篇布局、取材立意、语言文采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的指导,三组学生各得其所,各有所获。

(3)修改分层指导。A组学生先写目的就是要发挥他们的示范和榜样作用,他们的作文可以在组内讨论,自改、互改相结合。B组学生请A组学生协助修改并提出意见,C组学生由教师面批个别辅导。这样既锻炼优良生的修改能力,提高其理性认识水平,又利于针对薄弱学生重点突破,在培优辅差上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4.评价分层

对学生作文结果的评价要根据不同层次目标达成的要求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而在同层次的学生中,只要他肯努力,有进步,就能得到很高评价。特别要注意的是,有一个极重要的评价方法不能忽视,那就是在一定阶段内作文水平进步大的同学,要及时调整组别,这样的调整,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极大的。

浅析思政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4

一、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一词出自伟大教育家孔子的《论语·先进篇》, 来自孔子与学生子路冉、有之间的故事, 子路和冉就同一个问题该怎么做, 问老师孔子, 孔子据其性格不同而有不同回答,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最早在孔子教学中体现。

因材施教具体解释为: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 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具体实施的对策

1.因性而教。

因受古代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导致“因性而教”中古代女子是不能与男子一样受教育的, 所以当时不存在“因性而教”的问题。 现在教育注重公平性, 在“因材施教”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性而教”。 从性别上讲, 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确存在差异, 女生在生理发展上较男生一般早熟一、两年, 因此在小学和初中思品课教学中一些识记性概念的知识, 女生的语言能力和机械识记能力一般强于男生, 初中思品课内容中识记性的成分比较多, 所以此时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男生, 但随着年级的升高, 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内容中机械识记成分减少, 相应地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 男生的优势开始发展。 特别在高中政治课哲学生活和经济生活中一些抽象概念的学习中, 应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 因势利导, 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优势, 共同进步。

2.因能力的个别差异而教。

学生的能力有大有小, 基本上呈常态分布:呈橄榄状两头小, 中间大;每个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也有早有晚, 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每个学生能力的结构上也有差异, 有的长于想象, 有的长于记忆;等等。

在思政教学中抓住学生能力的橄榄状分布, 抓好两头扩大中间部分的学生;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能力发挥的早晚,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早熟的人才多鼓励促进, 大器晚成的学生多加鼓励, 增强其信心多做好思想工作;有的学生记忆力好, 在总结知识时采取便于记忆的关键字串讲法;善于想象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把知识运到某个假设的情境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3.“因材施教”要与 “因教而学”、“因材择学”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客观地存在相互适应。 师以“因材施教”为本, 生也应以“因教而学”为基, 择其善者从之, 不善者而改之;同时应允许学生“因材择学”,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等特殊情况进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者结合, 既重视教师的“教”, 又重视学生的“学”, 使之和谐统一, 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4.因性格施教。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性格, 很多学生学习不好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性格造成的, 而且不同性格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和内容的敏感度不一样。 在思政教学中注重对按性格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对情绪型学生应注重对他们心态的培养, 避免较大情绪波动影响学习;对疑虑型学生, 以鼓励为主, 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做事情果断, 避免犹豫不决和过敏多疑;理智型学生的特点深思熟虑, 沉着冷静, 善于自控。 这类学生学习比较稳定, 但仍需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培养。

三、因材施教遵循的原则

在具体思政教学班里, 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复杂的, 需要认真观察学生并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因材施教策略的设计和施行, 应遵循以下原则。

1.留意并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是值得分析的迹象, 从中我们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 要多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政治学习中会感到困惑, 困惑在哪里了? ”“为什么老是出同样类型的错误? ”“为什么会出现反常现象? ”学生在学习中出现明显的顺利是值得认真关注分析的, 从中发现学生擅长解决那种类型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 分析学生处于什么状况下学习特别顺利, 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 等等。 通过观察分析, 了解学生的特性以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

2.对待学困生, 做到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

在思政实际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的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 最终导致学习成绩差。 在实际情景中, 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杂在一起、相互作用的,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从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 采取不同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自爱、宽松的状态下学习, 对于相对能力水平低的学生尤为重要。 如果教法不得当, 伤害了能力较弱学生的自尊心, 则无异于雪上加霜, 使他们发展的动力之源被截断。

3.具体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 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

浅谈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篇5

摘要

因材施教长期以来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熟悉每个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所谓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尊重和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为先天的遗传因素上的差别,而且还表现为其身心成长、美育形成与智力发展的后天条件上的差别。由于这样的差别,从而又导致了每个人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及其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上都有所不同。作为和学生直接打交道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这一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更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方式的教育,使学生真正的得到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对体育运动知识的认知。

关键词:因材施教, 特点,实施,总结

目录 摘 要„„„„„„„„„„„„„„„„„„3 一.前言„„„„„„„„„„„„„„„„„„„„„5 二.论文主体„„„„„„„„„„„„„„„„„„5 三结论„„„„„„„„„„„„„„10 参考文献„„„„„„„„„„„„„„„„„„10

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进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并且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有区别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节、教学评价,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都达到提高,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1、因材施教的特点

1.1同步教学中渗透异步教学。

实现班级授课形式下的异步教学,进而解决教学要求的整齐划一性与学生实际学习可能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让所有学生的个性都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1.2、通过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

1.2.1对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释放他们的能量,加上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竞争,达到共同提高。

1.2.2对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大家同在一条起跑运动水平的线上,消除由于运动水平差异,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使学生各尽其能,为实现自己的锻炼目标而努力。

1.2.3对于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上,为了消除能力较差学生的恐惧心理,在因材施教定位上采用能力强和技术好的学生与能力较差学生搭配,结成对子使“体优生”在保护与帮助过程中,对技术进一步提升,开拓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同时也培养学生责任性,对能力差的学生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商、体商。

2、因材施教的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阶段及其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教学的诸环节能否实现最佳排列与组合,对于合理地规划和操作教学程序,科学地分配教学时间,全面协调教与学的活动至关重要。因材施教结构一般由明确分层目标,同步讲授,分化训练,回授调节四个部分组成,如下:

2.1、明确目标

就是在开始部分,运用激趣、情境、游戏等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并揭示本课的基本目标和各层次学生的分层目标,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起成功的信心,这一环节基本教学策略为激励、导向。

2.2、同步讲授

按本节课知识有机联系和不同层次目标的综合要求,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让不同类别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这一环节基本教学策略为启发、思考、释疑。

2.3、分化瓦解训练(练习)

在全体学生了解教学目标以后,对“体优生”,以放和点拨为主(完整练习为主);对“中等生”以辅导、分解、完整相结合为主。教师在本阶段还需要进行巡视注意观察,重点了解,掌握情况,并灵活地指导、纠错,本阶段的基本要求:学生“练”,教师矫正。

2.4、回授调节

这实际上是针对反馈来的信息,做总结性评价,对普遍存在的薄弱点、个别来不及矫正的问题进行“补救”,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3、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3.1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

3.1.1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知识和能力、认知与情感等的训练与培养。它使教学进程既有方向性和科学性,又有量度、广度、难度适宜又具有客观性和可测性。

3.1.2教学目标的内化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从本质意义讲,教学进程就是把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个性认识过程。作为教学目标,它代表着社会要求,如何不断地将它内化为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自我需要,当然这种需要与受教育者的实现发展水平之间会存在着某种差异,如何消除这个差异的愿望和要求那就是教学进程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内在依据。因此,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信息传递来引起调整和控制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使“差异”得以消除的进程,是实现老师“知”向学生“知”的转化过程,当然这种转化进程是一种双向活动,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两个积极性的双向活动。

3.1.3如何来具体制定目标

首先在制定目标前要做到一个贯彻,三个心精。

认真贯彻二期课改精神,精心钻研大纲——精心研究教材——精心了解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制定目标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①要注意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社会适应。②要注意教材内容安排与学生水平层次相统一。

3.2客观地合理地把握学生层次

要做到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层次,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因为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的进程,而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通过学生来起作用,每位学生个性本质差异、心理特点,以及能力、兴趣、动机、学习方式的差异等,如果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就无法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扬其长避其短。另外,学生所处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注意层次的变化,因人因时制宜,调整教学方法与要求。

分层施学就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相应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方法,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因材施教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差异性,有针对的进行教学指导,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

我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识能力合理地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改变过去“一刀切”、“一步到位”的做法,对差生,采用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练习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目标,允许“学困生”、“失能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经过一步或几步,帮助其逐渐达到阶段性教学目标,对“学优生”则允许他们超教学内容、超教学进度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3.3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就是要寻找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不同阶段的分层目标。

其操作方法如下:

3.3.1学法指导

对基础差的学生可变换运动的形式降低要求,引导学生自我设立分层学习锻炼目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取得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目标的达成,确立信心享受乐趣,提高能力,增强体质。而对基础好的学生可采用创造性学习为主,让他们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他们的身体运动智力的潜能,获得超常发展。

3.3.2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的安排

在教学方式上,可采用多种方式,如基础内容,共性问题等统一授课,对于不同的教材和项目可在教法上采用集体练习、伙伴练习、群体间互相学习练习、竞赛、游戏等,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智慧互相碰撞和激发,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畅所己见的氛围中扬长补短,增强自信、自尊。

例如,我在平时的25米往返跑接力教学中,把全班同学分均匀地分为男女各6排,每次练习中,跑得最慢的一排“奖励”15次俯卧撑练习;跑得第二的那一排“奖励”10次俯卧撑练习;跑得最快的那排“奖励”5次俯卧撑练习。这样就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习的练习积极性。

3.3.3增加学生的学习锻炼机会和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突出重点、难点,在师生共同活动中照顾一般学生,提高基础好的学生。例如,在广播体操的教学时,教师先示范本节操当中最难学的动作,并让基础好的学生在队伍最前面领操,教师深入到队伍里去指导动作错误、不到位的学生。

(2).根据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增强计划性。

(3).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

(4).反射的信息反馈,让学生更有针对性进行学习和锻炼。

例如,在每天的早操上,教师观察学生在早操时的表现,结束并询问学生那一节跟不上节拍,然后在下一次课重点练习学生提出的那节操。3.3.4有效地实施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各层次学生能否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也是层次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要有效地实施个别指导,在形式上要注意三个结合:集体与个别相结合,讲解与自学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即共性问题集体辅导,个别性的问题单独指导。讲解与自学相结合——即教师在课中讲解关键要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即课内来不及矫正与加深时,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或课外“补确”或适当延伸补充,另外,在实施个别辅导时,要注意针对性,及时性,反复性,不能无的放矢,不能简单急躁。

3.4情感沟通

教与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师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结果。教师要热爱学生,要热爱全体学生,同时坚信每个学生都是能够成才的,坚持正确启发引导,循循善诱,不幻想“十个手指一崭齐”,给不同层次学生以具体关心指导和帮助,无论“学优生”还是“学困生”、“失能生”,都要不断给予鼓励与支持。

3.5体育课堂因材施教具体实施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及锻炼方法,使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和这一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使每一个学生能在教师的安排下参与适合自己程度的学习内容和锻炼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3.5.1、层次的设置

根据我校初一新生进校原始成绩及通过一至二月的学习锻炼情况,进行身体素质和体育合格成绩考核、评估、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将学生分成“体优生”(身体素质较好)、“中等生”(身体素质一般)、“学困生”与“体能较弱者”(身体素质较弱,学习比较困难)三个层次,每学期进行1至2次身体素质测试,进行层次调整。

3.5.2、实践操作说明: 3.5.2.1学生分层:

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每学期进行到1至2次评定,适当调整,调整依据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技能,参照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考核项目、要求,发展性考核以学生提高的幅度和学习态度评价。同时通过各阶段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反馈信息等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5.2.2分层指导

分层指导贯穿于调整授教的各个环节之中,在平等、民主环境下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再次,根据不同水平层次的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辅导,共同进步。3.5.2.3异步成功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能得到提高,获得异步成功,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十二、通过实施因材施教,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均取得了全面提高、体锻达标、体育考核成绩明显上升。

以下是对同一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实施因材施教情况对照表(略):

从以上两组表格比较可以看出通过因材施教, “学困生”与“失能生”的比例在缩小,“中等生”的面在扩大,“学优生”的面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展,这说明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正确地处理面向全体学生与照顾个别矛盾,才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优点,扩充“中等生”,转化了“学困生”、“失能生”,培养了“体优生”,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3.6因材施教的实例

实例(1)如在“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中,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分为不同的层次小组,根据教材的具体情况按各层次的需要。合理安排的教学手段,把起跳点设置为1米,1.5米,2米。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体优生要求2.5米全程助跑,快速踏在2米助跳板上。完成腾空与落地完整动作。中等生在2.0米全程助跑在1.5米助跳板上迅速起跳完成蹲踞式动作。学困生,助跑5-7步,能较好地完成蹲踞动作。在施教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施以不同程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例(2)如在50米跑教学中,为了达到全力跑的目的。我们在起跑线上设置几条不同起点的起跑线(每条线相距1.5米,划分3-4条线)能力差跑得慢的学生在设置靠前的线上起跑。由于起跑位置不同,使得到终点的分化不因能力的大小而显得差异悬殊。他们在各自的起点向共同的终点冲刺。在整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达到尽全力跑的目的。

4、总结

总之,教学要注意个别对待,加强个别指导和纠正动作,使他们尽快掌握动作,以“长善求失”。使每一个同学看到、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从而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体育教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经验,重视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有自己的创见,就必须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练习的布置上要依据教材、学生的实际而定。不能让学生适应教育,而要让教育适应学生。教学中药保护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珍惜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构建一套思维活跃、情绪快乐,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尽快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目的。

而且因材施教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要真正做到以下几点:

4.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施教坚持端正教学思想,克服“一刀切”,要全面并且面向全体学生。4.2、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在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3、改变评分标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除常规的体能测试外,重视学生发展性评价。采用体能性评价和发展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定学生的成绩。4.4、鼓励冒尖,发展个性,允许暂时的落后,提倡后来者居上。

参考文献: 1. 钟启全 总主编,季浏 主编,〈课程与教学论〉

2. 魏国栋 吕达 主编,张天宝著,《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3. 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

4. 主编:杨九俊,执行主编:万伟 秦德林 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与设计〉

5. 主编:杨九俊,执行主编:彭钢 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

6. 主编:杨九俊,执行主编:周勇 赵宪宇,〈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

浅谈舞蹈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6

[关键词]舞蹈教学;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79-02

作为教学中的三大构成因素,教师、教材和教学对象又可以理解为本体、载体和主体。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可称为主体。教材是承载课堂内容的基础。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通过分析掌握教材来进行学生的培养。教师在两者中间主要起桥梁作用。同样的教材和学生在不同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对教材和学生的深刻分析和把握是形成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和依据。因此,方法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拿来主义。

一、因材施教之以教材为载体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的本质具有科学的认识,一旦在认识上有了偏差,就得不出科学的方法论,更谈不上指导和控制舞蹈教学,会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在舞蹈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方法作用于教学对象,而这种方法的根本来源就是教材。教师授课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对教材是否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如果教师对教材的认识有了偏差,就会在教学中出现盲目性,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身陷教材之中,坚持自己的盲目为教学的唯一方法和真理。另一方面,善于引发创新思维意识,自觉探索新的教学行为。但可能会有脱离教材的现象发生。这两种形式,前者相对太忠实于教材和自身的经验,让学生去适应自己的方法,有一定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后者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精神值得肯定,在积极的态度下可以孕育出更恰当的教学方法。但民间舞的创新是基于深厚的文化根底,不能自己去创造知识,前提是必须对教材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对教材内容有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将其较完整的复述,基本不脱离步骤,从而达到教材规定的要求。这是教师进入课堂的基本条件。第二阶段,教师能根据学生基础能力条件,结合自己对课堂规划的想法,在众多内容中选择最有训练性和针对性部分,使学生能在把握核心内容的同时去举一反三。第三阶段,看一堂民间舞课上得是否成功,在于教师如何对教材内容加以生动、巧妙的变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灵活化,这样就可以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学内容中得到提高和训练。所以,因材施教中“材”我们可以理解为教材,它是教学活动中的载体。

三、因材施教之以学生为主体

舞蹈教学理论的理性化思维就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是衡量好与坏的标尺是学生。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所以这种方法可灵活变通,重点在于教师如何让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并转化成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在民间舞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民间舞规范

说到规范,我们会本能地认为专业学校的学生需要规范,规范就是摆动作。就高校舞蹈教学而言,规范更多地意味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首先,民间舞规范区别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规范,民间舞的规范建立在民族审美的标准之上,每个民族、每个地区、每个流派都有被大家所公认的规范。民间舞的教材不是属于民间某一种流派或是地区,而是在体验中所公认的最符合、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训练民间舞学习者肢体的部分。因此我们会先规范到教材,但这种规范是民族审美上的规范,并不是对学生动作的位置、幅度的要求。如果教师把错误的规范放在民间舞的课堂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有足够标准的肢体表现,但肯定不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民间舞的激情和创造力是从小就应该培养的,而不是在大学再去强调。就像是砌房子,不能说砌到一半的时候才想到房子的高度,因为地基的坚固与否决定房子能砌的高度。也就是说,一个舞蹈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功底,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在民间舞课堂中强化个性培养

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可从两个层面看:从课堂上看,学生的个性培养主要体现在角色扮演上。民间舞强调角色的塑造和内心情感的表达。但往往都是空的,要比实的内容更难用言语表达,当教师通过教材阐述内心活动或进行情感表达时,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更恰到好处,是影响学生对民族地区舞蹈整体风格掌握的关键。在课堂上,也要注重培养具有民间舞个性的学生。教学应该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课堂是用来交流的,不能完全由教师一个人来主导。学生从小接受的就是以灌输为主的方法,懒惰、被动和不善表现的习惯已经自然形成,进入大学后,教师一再强调综合能力和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这时的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这种个性与民间舞所需要的个性是矛盾的。在笔者看来,前者是后者的提升,它让学生把个性的表达更加职业化;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基础,所以后者的个性可以影响前者的个性。在课堂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性格的因素,教师一味地强调怎样去诠释角色,而忽视学生个性与角色的贴近,所以无论学生把这种个性表达得到位与否,仅仅是停留在表演的层面上,永远只是在“跳别人”而不是“跳自己”。当然,学生自身的个性是不可能改变的,但作为教师要看到生活层面上的个性,从而去考虑在课堂上运用什么方法缩短两种个性之间的差距。

三、因材施教中教师的“桥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民间舞风格特点不是简单地复述教材。很多时候教师自然地把风格特点归纳成几点讲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将课本上的要求告知学生了,但是并没有达到教学目的。教材中所提到的风格特点是贯穿内容始终的,作为给教师授课中的提示而存在,所以说教师也应该把这几点贯穿在课堂始终,不做教材的复制者,而应该通过肢体的训练来展现。另外,教师在重点的提示上,必须有针对性。比如教师把朝鲜族舞蹈的要点归纳成“心、情、气、形”,这种提示是能够让我们沉淀的。再者,就是时间上的把握,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度给予,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师应做好教材的分析,从而形成适合学生的方法,而不是复制教材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细化教学的程序,通常把综合能力、情感作为重点放在最后去强调和解决。个体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受到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当学生已经对某种思维观念定型的时候,再去强调氛围和情感时,是很难改变的。所以情感不是教师在课堂中强调出来的,而应渗透在教师的教学方法中。这种方法需要教师对教材更深刻的理解。好的方法需要不断地检验,才能把教材灵活运用,变成独特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抒发情感而不是表演情感。首先,教师的能力需要理论和经验的积累,要擅长归纳总结。其次,教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除了动作的纠正能力以外,包括对生活细节和学生心理的观察都很重要。作为教师,应该重视教育心理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情绪波动很多时候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能做到及时调节课堂。

四、用实践来检验真理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学生的自然条件、领会能力、学习态度的不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不尽相同。笔者在初次的教学中,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一开始,笔者和很多初次进入课堂的教师一样,会有很多的想法,总觉得自己能改变学生身上的不足,想去尝试很多的教学方式。但在后来发现,这样就会把太多的时间用在音乐的选择和队型、动作的变化上。笔者认为,在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时,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把巧妙的方法贯穿在枯燥、单一的训练中。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用外在的东西去掩盖学生的不足,因为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另外,民间舞的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很多时候我们对教材的掌握可以从实习中反映出来。比如动作名称、肢体的具体位置、节奏点等。笔者在学习的时候没有注意这些,但在教学的时候,也不去强调这些地方,总觉得这根本不是问题。结果发现对于程度不一的学生来说,任何细小的地方都必须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应该在学校就要打好基础。对于教材内容的梳理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没有重视过,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强调,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项内容放在教学法课上,从而引起大家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的动作缺乏表现力,于是笔者运用对比的方法,把学生分成两组相互观摩,再让表现好的学生重做一次,学生会比较感兴趣。从这点可以发现,学生的观察力是很敏锐的,并且在比较中学习就变得主动起来。

五、结语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7

一、问题的设计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能够使不同层次、性格各异的学生得到较大的发展, 实现学有所得, 感受到属于自己的成功的快乐, 从而增强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自己的学生, 不仅要深知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得怎样, 而且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等, 然后据此对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备课。在问题的设计上, 注意问题难易的梯度, 并注意为难易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合的对象,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因难度太低而使优秀学生感到“吃不饱”, 没事可做;也不至于因难度太高而使学困生一问三不知, 不仅耽误课堂时间, 还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在问题的安排及提问的方法上, 要考虑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如提问学困生前, 可以把对这一问题有启发的另一问题放在前面提问中等生, 以便于启发学困生, 让学困生能够顺利解答,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对不同年级要因材施教

不同年级的学生年龄不同, 心理不同, 对事物的认知也有很大不同, 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年级进行因材施教。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巨变的青春期, 他们活泼好动,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有着强烈的求知和探索欲望, 正处于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历史以其丰富多彩的事件和人物、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使学生获得了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历史”完全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 加之年龄偏小, 对事物还完全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所以这个阶段的历史教学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可以根据其活泼好动的特点, 在课堂上利用表演、故事、朗诵、小知识竞赛等手段让学生“动”起来, 重在引发对历史的趣味性, 让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

对于初中二年级, 学生开始有了对历史概念的基本认识, 知识面也得到了扩展, 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个阶段的历史教学以培养简单地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主。如在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的路线比较难记, 笔者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 然后再互相交流, 并共同编成一首诗歌来记忆:

长征路线

1934十 (指1934年十月) , 离开根据地,

湘西前进遭堵截,

英勇冲杀破封锁。

渡湘江, 损过半,

主席提出英决断,

改向贵州渡乌江。

夺遵义, 扭乾坤,

四渡赤水乱敌计,

急行渡过金沙江,

跳出敌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翻雪山, 过草地。

艰难困苦已过去。

1935十, 红一陕甘会吴起。

1936十, 三军大会师,

标志长征已结束。

再如, 在《辛丑条约》的学习中, 采用了让学生与《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对比的方式进行:先是从三个条约的主要内容“割地”、“赔款”、“开放口岸”和“其它条款”,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 得出“占领土地面积扩大”, “赔款数额巨增”, “侵略向内地深入”, “经济侵略加剧”等几个结论, 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地加深,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通过这样层层分析到归纳总结,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各个条约的印象, 更对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对中国的恶劣影响有了深刻认识。这种在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观点碰撞, 归纳总结的方式,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加探究的兴趣, 从而逐步培养其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

到了初三, 简单的“是什么”已无法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 引导其分析“为什么”成了教学设计的重点。这个阶段的教学可以引入一些稍有难度的课题, 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归纳、总结。比如, 在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学习中, 对其产生原因的剖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学生在学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原因之后, 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学习也可采用自学、分组讨论、列表总结的方式, 最终归纳出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旧势力阻碍是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的结论。在此后日、俄资产阶级改革的学习中, 很多学生都采用了这种归纳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 不仅使复杂的历史问题变得更加易于理解, 而且使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因材施教

在一个班中, 学生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是聪明而不好学, 还是勤奋而不得方法, 都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笔者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脑子很聪明, 但由于迷上了上网, 导致其上课精力不集中, 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 笔者曾多次找他谈心, 但效果不大。有一次, 他又没完成作业, 笔者思考后, 把他叫到办公室进行限时记忆, 只要记住了, 就奖励他一颗糖。后来, 在一次课堂检测中, 他竟加了十分, 得到了十块糖的奖赏。于是, 笔者就将这种奖励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定一个目标标准, 或以及格或以高分为起点, 及格或得到高分后每加一分就加糖一块, 虽然学生对糖并不怎么看重, 但这一廉价的奖品却成功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

对记忆困难的学生采取讲故事的方式, 如在《南京条约》中, 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五个, 是记忆的难点。对此, 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讲解:从前, 有个孩子姓广, 名叫厦福。有一天水龙头漏水了, 妈妈高叫到“广厦福把水管子拧上”。“广厦福宁上”———学生很轻松地就把五个通商口岸自南向北记牢固了。再如, 讲《世界历史》上册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不同的等级封建主:公爵, 侯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骑士等。笔者让学生只记每个等级中的第一个字, “公侯脖子难骑”, 当学生读完时都笑了, 也由此记住了这一知识点。再如, 在讲世界历史时, 由于人名、地名较难记, 为此, 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巧记的方法。如对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 可以这样记:爱 (埃) 撕 (斯) 裤 (库) 的叫罗斯;玻利瓦尔———“用玻璃做的小勺挖瓦耳朵”, 这样, 学生就很好地记下了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名字, 且经久不忘。

因材施教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 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随着生本课堂逐步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它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和教育家的确认。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促使学生主动地发展的全新教育思想, 日益深入人心, 并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中。

总之, 历史教学发展到今天, 因材施教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它的内涵和对现实的指导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但如果我们把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同传统的因材施教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资源有利条件实施历史教学, 就会更好地发挥其高效育人、多出人才的积极作用, 因此, 现代历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仍将大放异彩。

摘要:因材施教重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要求与培养特长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教育对人的完整性建构, 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因材施教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而不是一般的、可供随意选择运用的教育技巧或方法, 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是带有根本性的、普遍性的。

论因材施教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篇8

一、目前政治课不受学生喜爱的原因

(1) 学生缺乏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没有学习兴趣。青少年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知识, 但政治课教材知识性强, 抽象概念多, 内容晦涩难懂, 学生觉得政治课枯燥乏味。并且长期以来, 政治课教学过多地依赖理论教学, 有些政治教师上课时空洞说教、照本宣科, 常常是画杠杠背条条, 学生学习知识时死记硬背, 时间一长就丧失了学习兴趣。

(2) 政治课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节。技校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学生涉世尚浅很容易被社会上的新变化所吸引而受到一些不良影响, 这需要及时得到解决。但当前政治学科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自身体验相脱节, 政治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来源于实际生活中的认知实践相脱节, 学生们的疑惑得不到解决。

(3) 教师教学方法简单, 教学手段落后。许多政治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简单划一的课堂教学, 较多地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这样就会出现教师滔滔不绝, 说得口干舌燥, 学生鸦雀无声, 悄然入睡的现象。教师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压抑了学生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必然导致学生厌学的不良后果。

教师们应怎样做才能把知识从枯燥变为有趣, 激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呢?因材施教便是一剂良方。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因材施教是教育家孔子的思想, 孔子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这样令人称慕的光辉业绩, 除了他具有良好的素质外, 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两千多年来, 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家和实践者, 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承认并倡导这一思想和原则。所谓因材施教, 就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使教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 使每个学生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

三、因材施教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1) 运用情感教学, 因材施教。情感是教育的窗口, 教师要高度重视情感教学。 (1) 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依赖、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中说:“亲其师, 信其道。”教育心理学也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 实践表明, 学生们对某门功课的兴趣和爱好总是受师生关系的影响。师生感情融洽、互尊互爱、民主平等、关系和谐, 他们会把对老师的爱转移到对政治课的学习上来。 (2) 变书面语为通俗语, 变“独裁”为“民主”。教学中如果能有几句鼓动性的话语, 会把学生的兴奋点唤醒起来, 变“要他听”为“他要听”。学生最讨厌老师搞“独裁”, 学生希望课堂能成为展示自己的舞台, 所以政治教师可以选一些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设计好讨论话题, 让学生准备发言材料, 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 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活跃课堂气氛。 (3) 变疏远学生为接近学生, 了解学生。目前学校教学安排中政治课课程较少, 并且政治教师的教学任务很重, 所以有的教师甚至哪个学生是哪个班的, 叫什么名字都搞不清楚。因此, 教师要改变过去的只靠上课接触学生为平时经常接触学生, 走下讲台到学生座位中间去, 在空间上接近学生, 形成十分融洽的师生关系。

(2) 运用个性教学, 因材施教。 (1) 教师要善于观察, 发现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是多姿多采的, 教师只有善于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 才能有的放矢对各个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2) 教师要合理施教, 发展学生的个性。创设民主的教学气氛, 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自己视为“组织者”而不是“操纵者”。政治教师只有创设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 才能将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需求,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建立活动体系, 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保障。每个学生都不是各自独立地实现其个性发展的, 健全的个性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政治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出发, 帮助他们组建各类活动小组, 如哲学兴趣小组、法律兴趣小组、演讲兴趣小组等。这些组织活动构成了政治课的学习整体, 保障了学生的潜能、特长等都有施展的时间和空间。

(3) 尝试分组合作学习, 因材施教。 (1) 政治教师要精心备课。在备课过程中, 政治教师要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分组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时间等也要精心考虑和设计, 这样学生的分组活动才能在教师精心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 (2) 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在合作小组中, 教师要对小组划分进行周密考虑与安排。合作学习小组的划分一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学习能力等进行划分, 但无论怎样划分都要把握一个原则, 即应有助于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并能够使小组成员彼此协作, 相互支持, 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成效和达成该团体的学习目标。 (3) 明确各个成员的任务分工。在这一环节, 合作学习的各个成员应明确分工, 各尽其职。政治教师: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或者帮助小组设计教学情境, 进行学习指导, 参与小组讨论, 指导小组开展活动, 指导后进生学习, 对课堂所有活动进行全面组织。小组长:按要求组织本组的讨论和学习活动, 并检查本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活动成果。小组成员:相互合作、相互帮助, 为本组出谋献策, 积极讨论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

(4)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按照预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充分体现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小组活动时, 政治教师要充当参与者的角色,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 最终使各组同学对问题达成共识。

(5) 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在学生进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政治教师可进一步进行总结。此时的讲解要做到点重点、说难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补充、完善知识体系。

总之, 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教材, 优化教法, 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谈德育课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9

一、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教材特点,认真备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势与政策、民主法制的教育以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但从职教生的特点出发,还应培养个性和创新能力,这无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理念下对现有的教材内容或精减、或摒弃、或更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相联系,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如《市场经济概论》课程理论性强,文字抽象、深奥、晦涩、学术语言多,对于刚踏进职业院校的新生来讲,理解难度大,加上还不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环境,学习跨度大。如何帮助新生度过不适应期,顺利走上学习轨道,教师尤其是德育课教师有责任通过教学帮助、引导学生较好地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每当接到一个新班的教学任务后,老师们必须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任课教师备课时,既需注意化解难点,更要注意从现实问题入手,把课文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具体表现在:首先,坚持教研组集体备课,统一每章节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认真研究教材、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多例举学生熟知的、贴近教材、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内容,使教学内容的难易更恰当,使教学形式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更易被学生所接受。其次,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的特点,任课老师在备课时,应注意把教学内容与新的理论观点和现实经济生活相联系,从锻炼和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去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处理安排,使教学形式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如课堂讲座、组织辩论、抢答、撰写小论文,还可精选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当小老师自己讲课等,培养学生收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严谨组织教学,力求语言通俗、形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时为查证一个具体统计数字、一个名词术语、一句名人名言、一个原理的表述要花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备课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因素,教学的针对性大大增强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根据生源质量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职业院校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生源问题还招入了一些问题学生,这必然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难度加大。如何将这些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学生质量特点,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在充分研究生源质量特点的情况下,注意摸索教学经验,努力探讨职业院校德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促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形式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经常采用讲练课、讲座课、案例分析课、辩论课等形式,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动口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让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大发挥。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活动收效良好,对知识的领会和应用比单纯的讲授课更深刻牢固。如《经济法》课的案例分析、《哲学》课的辩论活动等做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理解,而且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参与感强、发言热烈。《市场经济概论》课程通过让学生多讲、多想、多练等途经,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如引导学生分解知识点、设计竞赛题、自己找答案、派代表解答等做法,使学生既感到压力,又有动力,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有的班还把时事政治活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学生获取、检索信息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懂得把经济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生活结合在一起,《市场经济概论》课程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报刊资料,运用商品价值、价格、供求关系等理论分析其变动的原因、后果与作用,撰写价格调查报告,并按20%的分数比例将报告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成绩。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此类活动,许多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修改调查报告,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们交上的调查报告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调查的对象都是商品市场上的价格热点话题,如空调、手机、彩电、冰箱、上网费、水费、电费以及蔬菜、鸡蛋、大米等生活消费品,这样使原来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变成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事实,使学生离生活更近,学习更有意义。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说明,病人需对症下药,商品需适销对路,教学方法也需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对接,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根据人才培养特点,改革考试方法,重在能力培养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职业院校的教学着重点是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多年来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历虽比不上本科,理论水平也不是太强,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这就是优势。这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上,也体现在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上。为培养有较强动手能力、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对考试方式和评价方法作了大量的尝试,尽量地把重点知识的测试和能力的测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评判标准更加科学。如在分数的评价上,分为巻面分占80%(含实践性活动10%),平时分占20%(包括上课提问、笔记、作业等)。这样可促使学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思考问题,学习效果好,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大大提高。如《职业道德》《法律基础》《哲学》的期评及格率都在98%左右,甚至100%;《市场经济概论》考试成绩一直不太理想,考试方法改革以来,期评及格率也高于95%,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做,虽然给教师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但看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提高,教学质量有了明显变化,证明教师的劳动没有白费,教师的心里是高兴的。

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

职业院校学生从文化基础知识来说,他们进校的高考分数偏低,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相对于其他层次的大学生而言其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从他们个人品行来说,一部分学生受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从他们的学习能力来说,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耐力性较差,自控能力弱,课堂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但这些学生都具有同龄人所有的热情、好奇、活泼、可塑等特点。我们认为纯粹的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第二课堂活动,是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

(1)学校成立时事政治学会,各班成立时事政治兴趣小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某一时期国内外重大事件,并在上课之前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将收集起来的重大时事政治讲给同学们听,同学们个个参与了教学,兴趣提高了,而且在收集时事政治资料过程中能获取知识、增加阅历,并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的走向,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有计划性地组织思想品德课的竞赛活动,激发全校学生积极参与竞赛,从而达到掌握课堂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如时事政治抢答赛,哲学、法律基础、思想品德竞赛。竞赛的题型多样、竞赛方式多样,并根据竞赛结果发团体一、二、三等奖和个人优胜奖。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参与的热情更高了,有学生毕业时对老师说,自从开展时事政治竞赛活动以来,他们就养成了每天看报、看新闻,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真是受益终生。

(3)组织课堂讨论。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但在全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学生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如有的学生认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为官者的政事,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我们学生没有任何意义”等。为消除学生的模糊认识,我们组织学生讨论,题目是“科学发展观对职业院校学生有没有意义”,要求学生上网查资料,写出讨论稿,每组必须有代表主讲,通过讨论,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协调地发展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4)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商场或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并要求将调查情况写成调查报告,计入实践性成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活动从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这样,把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和组织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培养职校生的自信心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5)改革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模式,取而代之的一是以现代化教学为手段的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提高教学吸引力;二是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增强教学效果;三是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从而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积极推进主体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推进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中心环节,因此,我们以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为突破口,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特色上下功夫,以特色性立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天地,以适应性扎根于社会需求,为进行实实在在、富有成效的德育课做出贡献。

摘要:根据职业院校生源特点、人才培养特点和思想政治课教材特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改进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出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使学生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R].2005-02-2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9.

浅谈少儿书法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10

关键词:少年儿童,书法教学,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 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 弥补学生的不足,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不仅是我国古代教学思想与教学经验的结晶, 同时也是现代教学包括书法教学中必须遵循的规律和原则方法, 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实用价值。在少年儿童校外各类素质培训活动中, 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对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

所谓因材施教, 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教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同时, 教学中能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 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品行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现代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我国春秋时期伟大教育家孔子, 针对他众多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 总是能根据学生个性、才能、品质、心理等方面的不同点, 或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期和期望, 给予不同的回答, 譬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再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对孔子的同一个问题有不同回答提出疑义时,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这些都是注重因人而施教的典型实例。

前苏联教育家霍尔姆斯:“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 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之中, 就有一条“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原则”, 强调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 给予具体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同义语。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因材施教也是有依据的, 被教育者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 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及所受教育的影响及个人先天素质的不同, 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心理差异。而反应在智力上、性格气质上、才能上、志向爱好上都有所不同, 因而, 必须遵循个性差异选择教学方法, 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校外书法教学中, 因材施教尤为重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 一方面, 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另一方面, 要关注学生能力倾向的个别差异, 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特点的教学方法。

二、校外少儿书法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体会

青少年宫作为以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主要任务的青少年校外文化教育活动场所, 同时, 还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任务, 而少儿校外书法教育又是这一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 如何在少儿书法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

1.教师必须具备爱心、耐心、细心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和责任。校外少儿书法教学中, 教学主体的老师必须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在教学中融入爱心, 耐心, 细心, 就会事半功倍。爱心, 就是要求老师要关心, 尊重孩子们的人格, 主动了解他们个性特点和差异, 循循善诱, 寓教于乐, 渗透书法故事和书法文化, 培养学生的兴趣, 多赏识、多表扬。耐心, 就是尊重书法教学的规律和少儿的心理生理特点, 潜移默化, 循序渐进, 比如, 正书入手, 点画学起由摹到临。责任心, 就是因材施教, 既有统一的要求又要兼顾差异。在书法教学的选帖、练习、施教的全过程都能有的放矢。有了这“三心”我们的教师才会尊重孩子, 观察他们, 了解他们。点燃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教师必须善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少儿校外书法教学中, 一个班级学生来源往往比较复杂, 不同的年龄段, 不同的学校, 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的生活环境, 使得每个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自控能力都不尽相同。了解学员这些特点, 是搞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应当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 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反应迟钝的学生, 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 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 要给他们难度较大的作业, 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求知习惯;对缺乏自信的学生, 要鼓励他们大胆展示自己的书法习作, 引导他们主动与老师互动, 培养其积极自信的学习精神;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 要抓住他们兴趣时段, 加大书法信息的注入, 同时, 用暗示提问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多停留在书法课堂。此外, 在校外少儿书法教学中教师也不要忽视学生生理的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他的位子上学习。

3.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在校外书法教学中, 由于学生水平不一, 学时长短不等, 教师不可一本教材, 一种教法, 一个要求上课。必须遵循少儿书法教学规律, 以人为本, 培养个性化的书法兴趣, 对于年龄偏小, 学习任务相对较轻的学生, 注重书法兴趣的培养, 在打基础的前提下, 可讲一些书法名家儿时学习道路上的奇闻轶事, 或播放少儿喜闻乐见的书法动漫视频, 以增强少儿书法教学的趣味性, 既丰富知识, 又提高兴趣;对初级阶段的学生, 教师可以手把手, 帮助学员体会行笔的动作要领, 也可实施单, 双钩描红的启蒙训练, 提高学员的感性认识, 作业量可稍多一点, 作业讲评宜表扬鼓励为主;对中级阶段的学生, 要考虑到他们课业重, 作业多, 压力大的特点, 教师应把培养观察力作为教学核心, 让他们懂得“察之者尚精, 拟之者贵似”道理, 通过教师讲帖, 启发他们多观察, 细分析, 掌握读帖的基本要领, 多临帖、临好帖、强调心到、眼到、手到、稳、准、有力。校外书法作业则以少而精为原则。

三、校外少儿书法因材施教的效果评估

少儿校外书法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 热爱中国的书法艺术, 在学习中, 潜移默化的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在提高书法审美情趣的同时, 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多年来, 青少年宫在少儿校外书法教学中, 因材施教, 寓教于乐,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教学效果优异引来少儿书法热

我宫从事少儿校外书法教学已近20年, 特别是近五年来, 我们注重了书法教学的因材施教, 培养了近1500余名少儿书法爱好者, 有70幅少儿书法作品被《书法报》刊用, 我宫少儿书法班学生参加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各项少儿书法比赛也取得优异成绩。在一年一度的日本“高野山”书道协会杯书法大赛上, 我宫书法班20名学生, 经国内选拔后代表中国少儿参赛, 马青、李世博、李含烟、梁雅雯等17人分别获得不同的奖项。香港紫荆杯两地青少年书画大赛中, 甘超颖、姚茈珊学生分别获奖。杨紫萱、严石益、何汶珊在2011年的中、日、韩三国少儿书法赛中, 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 并参加三国巡展。这些成绩还吸引了来自美国, 法国, 韩国的少儿前来就学, 更吸引了众多家长慕名而来, 将孩子送入书法班学习, 武汉三镇涌动了新的少儿书法热。

2.提高书法兴趣中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

我们在少儿书法教学中, 不仅教孩子书法艺术, 更注意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 我们给学生讲中国书法艺术时也不忘穿插书法名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故事, 利用年节带学生下农村到街道进商场送春联, 参加接待韩国少儿夏令营, 前往延安参加红色之旅,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这些活动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书法艺术的兴趣, 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加少儿校外书法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在校学习成绩良好, 且品行优良。这也使我宫少儿书法教学获得良好口碑。

综上所述, 校外少儿书法教学必须把握少儿书法教育的规律, 既要尊重少儿书法教育的共性规律, 又要注重少儿的个性差异, 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坚持循序渐进, 因势利导, 在教学实践中, 逐步调整教学的针对性, 时效性, 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论语.

[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

[3]现代校外教育论.

因材施教原则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因材施教声乐教学运动

声乐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一门表演艺术,声乐的学习往往由多种因素决定。例如每个学生的演唱方法、嗓音、表演心理、综合艺术素养和个性特征等。每个声乐学习者的嗓音必定是不同的,再加上一些诸如演唱心理和个性差异等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声乐教学对象的各种不同差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条件,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模式、演唱曲目和发音练习方法。

一、因材施教原则实施的前提——对学生的了解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对学生的各方面机能做深入的了解。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这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所授学生的声音条件和学习声乐学习经历有充足的了解;二是对学习者的性格和心里追求要有所了解;三是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方向。

只有了解了学生学习基本情况,老师才能根据不同个体的不同差异,寻求其学习过程中薄弱点,从而尽量弥补学生学习的不足条件。

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现在,我国有一些音乐院校存在着声乐学习者上大课的现象。课堂上,老师往往使用一种同一种发声练习模式,演唱自己定制的同一种曲目等,这种方法不仅违背了教学的基本原则,而且还淡化了学生主体的创造性和学习主动性。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都想根据自己的现实条件,得到老师的亲自指导,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学习缺陷,走上真正声乐学习的两性发展轨道。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综合情况做一个客观整体的判断,然后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另外,不同的个体对声乐学习的条件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综合素质,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是声乐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只有施以“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使学习者的嗓音练习等各个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不然的话,不仅学生的学习会受到影响,还有可能导致学习者发音器官机能的损坏。

根据学生的个人性格差异选择不同的曲目也是实施“因材施教”原则重要的一环。对于那些极具表现力的外向型学生来讲,老师可以为他们布置一些生动活泼、肢体动作丰富的作品,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增强学习者对声乐学习的爱好。相反,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含蓄的学生来说,老师要尽可能的避免上面类型的曲目作品,否则不仅不会提高他们的声乐学习兴趣,还有可能家中他们的学习心理负担,使他们产生厌恶情绪。

三、因材施教原则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一)教学方法的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说过:“作为老师,你同时教授若干名学生,虽然教学原理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时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种现象来代替学生们千差万别的状况。也就是说,你教出一个学生,你不能用这个经验原封不动的套在另外一个学生身上,这是决不该发生的。”因此,作为声乐老师,一定要对自己的学生的综合状况做一个全面的调查了解与综合判断,从而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1.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在那些学习声乐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从未接触过专业的训练的,对那些初次接触声乐学习的学生,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对症下药。教学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

(2)对于那些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学生,老师要让他们进一步接收系统的声音训练,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充分调动他们的演唱特点。老师如果不注重学生各自的特点,以为的寻求难度的提升,这样,不仅发揮不了学生自己的声音特点,也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受阻,歌唱水平也不会得到有效地提高。因此,老师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歌唱特点,根据不同的个体选择不同的曲目,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不同学生的才能。

(3)在声乐学习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的,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其长处,并尽量做到救其之短。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能发展这部分学生的自身特长,还要帮助他们纠正自己发声的不足。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讲,老师可以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作品,从而提升他们的演唱素养,以使他们获得更加精湛的歌唱技能。

2.对不同才能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那些才能不突出的学生,往往学习接受过程较慢。这就给老师的教学进度提出了要求:适当控制教学节奏。对于这部分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和帮扶,从而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使得收到良好的效果。

(2)对于那些较聪慧的学生,他们学习往往接受较快。因此,要是他们注意大好基础,老师在布置祖业和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反复的斟酌,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态度,循序渐进,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3)对于那些对声乐学习很有天赋、基础知识又比较扎实的学生,往往要注重他们在曲目演唱技巧和现场表现水平上的提高。不同的曲目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因此,老师在引导学生表演一首曲目时,应该详细的分析曲目的结构艺术,了解曲目的主题等,对不同的曲目,老师都要做详细的分析,久而久之,使得学生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曲目表演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因材施教

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手段的使用,往往会使学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的学生群体,由于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同,所养成的生活习惯、智力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同。因此,同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不同的个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每一位声乐老师,往往都会采取示范的手段用以教学辅助。老师的示范,学生的模仿亦是声乐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当然,每个学生的模仿能力、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这就要求老师采取不同的示范手段。

(三)气质差异的因材施教

气质是一种具有天赋的性质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的个体往往具有鲜明的气质差异。气质的特点及其差异性在一些出生不久的婴儿身上也会有表现。例如,一些婴儿爱哭,一些则活泼多动,一些则会显得安静。不同的声乐学习者也会具有不同的气质差异。那些活泼好动、思维灵敏的学习者,往往更能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总是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为不全面。每一种气质类型的背后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也有它的消极因素,作为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个体的气质差异,从而肯定和表扬学习者的有点,克服其不足,从而合理科学的对待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总之,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性。老师要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不同个体的个性气质差异,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畏惧和紧张心理,从而循序渐进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总,老师要加强和学生的联系,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声乐教学的目的,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行效.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12

一、树立自信, 培养成就感

这些学生对英语缺乏自信, 总觉得自己不行, 平时考试分数又很低, 对英语学习缺乏一种成就感。针对这种情况, 我觉得音标是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音标是英语学习中基础的基础, 学生会一些, 但掌握得不好, 很多单词读不了, 自然而然就不愿背单词。我首先从音标抓起, 帮他们查缺补漏, 教其拼读方法, 慢慢他们就能自己拼读单词, 然后让他们一个个地站起来大声拼读, 暴露自己的错误, 并及时纠正。在这时, 我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 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 使他们敢于开口, 乐于开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 他们不仅掌握了怎么读单词, 也能比较流畅地读句子, 慢慢地, 他们觉得英语并不是那么难, 那么陌生, 不是不可攻克的学科, 只要努力, 自己也能读单词, 读句子, 读课文, 以后多背些单词, 英语成绩就能逐渐提高, 他们看到了学好英语的希望, 同时也产生了学习英语的成就感, 增强了自信心。在班级里有一位男同学, 他性格内向, 不善言语, 对于英语, 他是抱着放弃的态度。我找到他谈心, 询问他为什么放弃这个科目。他说:“我讨厌它。”当时我没想到他会这么直率地回答, 而且语气是那么坚决, 语言里透着从心底对这个学科的厌恶。但我并不死心, 我想我总能找到突破口的, 于是又问到:“那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这么讨厌它吗”他说:“我幼儿园上的是双语班, 小学父母还把我送到各种英语辅导班学习, 我现在看见英语就恶心。”我说:“哦, 是这样, 那你这么早就开始学英语, 现在怎么连一些基本的单词都不会读呢”他回答:“我小学的时候正在学拼音, 那些拼音和英文字母长得很像, 我都分不清, 父母也不会, 我每次上辅导班都在那玩, 没认真听过课。”通过这次谈话, 我明白了, 原来他的英语入门就是一个错误, 在他幼小的心灵里, 就觉得英语难学, 从此便讨厌上了这个学科。针对这种情况, 我再次找到他, 向他说明我会全力帮助他, 让他配合我, 他表示愿意尝试。第一步我就是手把手地教他音标及拼读方法, 有空就抽查他背诵的情况, 上课的时候我经常给他创造机会让他拼读单词, 他都表现得很好, 同学们都对他刮目相看。通过对音标的学习, 他找到了自信, 获得了成就感, 后来竟然喜欢上了英语, 在高考中他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最后考上了心仪的大学。

二、培养兴趣, 激发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好任何一个学科的动力之源, 兴趣不一定是天生就有的, 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是可以慢慢培养的。在教学中, 我不断创设教学情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我在讲课上下功夫。一是降低讲课的难度, 并配一些适合他们难度的习题;同时尽量把课讲得生动有趣, 使英语教学故事化、情境化, 举一些和学生学习生活有关的例子, 让他们觉得上课就像在跟他们谈学习, 聊生活, 就不觉得枯燥了。其次是培养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学生都买了英语周报, 第一版是娱乐新闻版, 里面有一些小短文, 有趣, 易懂, 而且很时尚, 短文中有很多紧跟时代又很实用的单词和词组, 他们对这些小短文挺感兴趣, 愿意读, 愿意查字典, 慢慢地词汇就在阅读中一点点积累起来, 理解能力也逐渐提高了, 然后再做一些有难度的阅读材料就不会觉得那么害怕了。同时我让他们买一些优秀的英文杂志, 挑自己喜欢的文章看。最后就是平时鼓励他们多听英文歌曲。因为歌曲能陶冶人的情操, 让人心情愉快, 心情好了, 学什么都觉得不难。好听的歌曲让人有学会它自己唱的欲望, 这样边听歌曲边学单词, 歌学会了, 单词也记住了。我校到目前为止开设了三十多门校本课, 我开设了英文歌曲欣赏, 从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独特的魅力, 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的英语成绩得到了明显提高。

三、制定英语学习计划, 培养时间速度观念

有了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兴趣后, 我又加强培养学生学习的计划性, 让学生明白计划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计划是所有工作的开始, 是所有工作得以圆满完成的保证。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很盲目, 毫无计划可言, 想学时就学一下, 不想学时碰都不碰, 学习断断续续, 已有知识不巩固, 新旧知识衔接不好。我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制定一个学习英语的计划。什么时间学什么, 具体是多少时间, 都必须有书面的计划, 然后按计划行事, 每天检查计划完成的情况, 并不断地修改完善计划, 不断督促自己, 努力完成所订的计划, 这样坚持下去便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 我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时间和速度观念。

我们都知道考试是多种能力的体现, 不仅考学生的学习能力, 掌握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考他们的速度, 对时间的把握, 学得再好, 没有速度的保证根本不可能又快又好地答完试卷。而这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做什么都是慢悠悠的, 不慌不忙, 没有什么时间和速度的观念。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都有时间的规定, 必须在多少时间内完成这些作业, 没完成的要做记录, 是在多少时间内完成的, 和要求差多远, 慢在哪里要总结, 并要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慢慢地, 他们的时间观念培养起来了, 做题的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四、培养全面发展意识, 提高学科综合素质

在教学中我不断培养学生的一种意识, 那就是各个学科是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各学科应齐头并进, 共同发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英语成绩的提高, 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 是一门工具学科。新教材改革中已越来越体现出这一点, 而且这也是必然的趋势。我们分析英语新教材可以看到所选用的文章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内容包括政、史、地、物、化、生各科知识。我们再来看一下英语高考情况, 以阅读理解为例, 阅读理解是试卷中分值最重的一块, 总共五篇文章。做这类题的原则是根据文章大意并结合自己的常识答题。常识就是各学科综合能力的体现。我们会发现, 各科发展均衡的学生英语成绩一般都不错, 就是这个道理。我不断加强学生的这种意识, 让他们知道各科都要学好, 不能偏科, 不然英语学习很难有质的飞跃。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亘古不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会矢志不渝地坚持它, 探索它。

上一篇:建筑CAD课程教学下一篇:网络空间安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