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高职

2024-10-04

交通高职(精选12篇)

交通高职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印发的《公路水路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指出我国中长期交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是:“为了实现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的目标,要从全面提高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和解决牵动性、关键性、前瞻性重大技术问题入手,做好交通创新体系建设,抓好交通科技重点领域的研发工作。”

交通类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工作,倡导“科教兴交”和“人才强交”之风,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为教育教学和行业经济提供科技支撑,是文中研究的主题。

1 交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含义

科技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良性互动,制度、政策和环境相互协调,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融资源、环境、人才、载体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有机整体。

交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是指交通类的高等职业院校将各种资源通过重新调整、组合、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个有利于学校科技创新的有机体系。它的核心要素是创新基地、创新人才及创新机制。

2 交通高职院校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产学结合不紧密

许多交通高职院校缺少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实验(训)场地,产学结合的良好环境还未形成。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开发少、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等。

2.2 教师科研能力较低

许多交通高职院校由于成立时间短、底子薄,科研经费低、软硬件装备差,使得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科研能力普遍较低。主要体现在具有较强学术研究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较少,不能形成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

2.3 科研机制缺乏活力

大部分交通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当教学与科研发生冲突时,往往先满足前者,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科技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研究的效率。

3 交通高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思路

交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应围绕“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和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三个方面开展。

3.1 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科技创新基地作为高校科技工作的基础平台和依托,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交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基地应以交通行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主力,建设出一批优秀的交通行业实训基地和交通科技研发中心。

目前,大多数交通高职院校科研力量比较薄弱,难以实现校企之间的全面合作,校企合作之间存在着一些现实难题。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学校资源从事专业岗位的技术应用研究,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供很好的实验(训)场地;另一方面,部分科技创新基地可以申请成为多种类的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学生获得“双证书”提供优越的条件,同时,可以对外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服务,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科技创新人才建设

交通科技创新人才是从事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是交通高职院校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交通高职院校应不断吸纳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青年人才,在此基础上,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及“双师型”教师,组建创新团队,使其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中发挥作用。

交通事业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必须依赖交通科技创新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对于交通高职院校来说,则需要一批投身于交通建设、交通教育与科技服务战线上具有创新意识的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加快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依托交通建设重点项目,建立交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集聚和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学术研究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是交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人才建设的重心。

3.3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

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是交通高职院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针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创新基地和创新团队,交通高职院校应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应并促进科技创新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

3.3.1 科研投入保障机制建设

通过一些措施来保证科研的可持续发展:1)积极争取区交通厅、教育厅的科研资金投入;2)组织力量积极申报学校以外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争取立项单位的资金支持;3)积极争取同交通企事业单位联合攻关的横向项目,以获得联合单位的经费支持;4)学校根据科研实际情况,给予足额的经费划拨,专款专用;5)及时做好交通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推广应用,使之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以补充科研经费的不足。

3.3.2 科研竞争机制建设

教师科研工作量是反映其学术水准和知识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奖励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交通高职院校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逐步构建一个可行的科研工作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作为教师年终考核、录用、晋升、奖励和分配的主要依据,这样有利于避免论资排辈的弊端,营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学术氛围,使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3.3.3 科研激励机制建设

启动科研激励机制系统建设工程,实施一系列措施、办法,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科研激励机制主要可通过几方面内容体现:制订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经费配套政策;制订在科研政策导向上相对侧重于交通技术应用性课题的奖励制度;制订多层次、多渠道安排科研人员参加行业培训的激励制度。

4 结语

交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关键在于“创新基地、创新人才和创新机制”的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的态度,致力于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引导和推动交通技术进步,为教育教学和行业经济提供科技支撑。文中就交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供同类高职院校参考借鉴。

摘要:通过剖析交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分析了交通高职院校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交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路,为推进交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交通,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建设

参考文献

[1]高宏艳,张哲芬.探讨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思路[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97-100.

交通高职 篇2

尊敬的领导: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翻阅这篇自荐求职信。我是来自****学院**系******专业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

两年的大学生活,我收获很多。伴随我们学院半军事化的管理,我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学习中努力学习技能知识、认真对待课程任务;生活中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做到真诚、友善,并养成个人良好生活习惯;思想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学习并完成党课且获得结业证书。在校期间荣获学院2011-2012学年“文明学生”、2012-2013学年“优秀团员”称号。

两年的学习期间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多项专业实训,掌握了多方面的专业技能,包括道路检测、建材试验、工程测量、工程制图等方面,获得监理员、施工员岗位证书和高级试验工证书;而在个人品德与素质培养方面,积极报选了《近代世界政治经济史》、《健康心理解说》等课程,培训学习了办公自动化常用软件操作,并获得相应高级证书(ATA);此外,在学院开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中表现优异,应用文写作能力较好。

受个人做事踏实、认真与细心,在自我察思后认为个人适合要求安静、耐心的工作,同时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希望获得工程试验检测、工程测量相关职务,服务公司、实现自我价值!恭祝贵公司事业蒸蒸日上,祝您工作顺利!

(附:个人简历)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交通高职 篇3

关键词 高职;理实一体化;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114-02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研究型人才不同,它是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产业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人才的。教育前期,高职院校要掌握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计划,中期由产业部门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训场所进行教学,后期由产业部门提供就业岗位。因此,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不仅是由高职教育的基本特点决定的,还是企业把控产品质量和社会竞争力的需求决定的。它以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改革教学把传统课堂传授知识为主与直接获取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校企合作目标。

1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通过完善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为保障,以校企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照城市轨道交通领域职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完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实现构建校企共同发展、共享共赢的广阔育人服务平台。

专业课程开发以城市轨道交通职业岗位国家职业标准为参考,以岗位素质和能力为核心,开发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课程体系。宏观课程以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纵横结合的整体框架;中观课程以工作任务环节为目标,形成横向模块化的链路课程;微观课程以岗位具体操作内容设计单元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与就业职业(工种)活动规范紧密衔接,训练内容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融合,形成多层次、系统性和“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和单元课程教学内容。在单元课程的开发设计过程中,以城市轨道交通职业标准所规定的知识和任务要求为主线,依据完成一个工作任务所涉及具体环节,以每个环节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教学模块,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开发“跟踪职业活动过程、分项实践、仿真模拟、真实情境训练”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及项目模块化,并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有针对性地进行“任务能力”实训,包括认知性实践、单项实训、综合项目实训、生产见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个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2 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高职层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且熟练运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设施,掌握行车组织、客运组织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接发列车、票务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技能并能够严格遵章守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深入西安地铁调研总结分析得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群设置主要有两层:第一层是中央层,为调度员岗,包括客运调度员、行车调度员;第二层为车站层,包括值班站长(含站长)、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客运值班员两个岗)、站务员(含票务岗、厅巡岗、站台岗三个岗位)。针对不同岗位,归纳出各个岗位方向的典型工作任务。站务员:1)厅巡岗站务员具有乘车引导、客流组织、AFC维护与简单故障处理、电梯及扶梯监控与维护的典型工作任务;2)站台岗站务员有站台突发事件处理、屏蔽门监控及故障处理、站台接发列车、监视列车运行状态、协助非正常接发列车的典型工作任务;3)票务岗站务员有对半自动售票机的使用进行说明、自动检票机的维护和故障处理、乘客票务及纠纷处理的典型工作任务。相应的也设定了值班员、调度员的典型工作任务。

城轨运营专业在对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本专业课程做了一些改革及调整。原先课程有城市轨道交通基础、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等。通过与企业的座谈交流,发现企业看重本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增设人文素质类和通识类的相关课程(如城市轨道交通文明服务与礼仪、城轨专业英语等课程)。为了进一步实现“教—学—做”理实一体化教学,建立多个城轨专业实训室,如城轨运营实训室、AFC实训室、信号实训室、模拟驾驶实训室等,实现城轨运营专业学生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场所。

3 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

具体课程改革实施如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本课程所在的专业也进行了深入的专业改革,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重新编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编写《城轨运营管理课程标准》。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行车专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进行了较详细、较全面的描述。该课程直接面向城轨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与企业实践结合紧密。在历年的教学中,教学团队对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有一定的认识和体会。近年来根据高职教学思路,对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提出一些改革的思路,在课程教学中投入应用。

根据教学需要将学时数由原来的40学时提升为68学时,根据授课的需要和专业建设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引进项目化教学,授课教案也按照项目化进行编写。在本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以贯穿案例为基础,将本课程分解为多个项目,以项目为单元进行授课,根据每个项目单元的具体内容,项目单元的授课时长为6~12课时。课程与企业结合紧密,尤其是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立足于西安地铁实际情况,引进大量实际案例,模拟西安地铁实训环境,力求为学生就业上岗打造零对接。采用“实训项目”和“拓展实训”相结合,在校内实训室完成“实训项目”,作为“拓展实训”,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逐步提高专业能力。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项目化教学,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与之前的按教材章节进行理论讲解相比,授课效果有一定增强,但项目化教学对教学环境和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并且由于第一次按照项目化要求进行授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2013年8月,参加德国教学法培训,对项目化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 结束语

高职的教学改革离不开深入的课程改革方法,需要提出可供借鉴的课程开发的方法步骤、合理途径和有效手段,较快转变教师职业教育理念,解决高职学生的培养定位问题,以及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的方法途径问题。形成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普遍适用性,既适用于本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又被其他院校所接受的教学改革,才能较好地解决高职课程建设目标和评价标准问题。

参考文献

[1]招晓菊.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2]慕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的分析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1).

交通高职 篇4

1 提高双师素质, 确保人才质量

目前的交通高职院校中, 绝大部分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比例都能符合高职院校的要求, 而在质量上却存在问题, 由于工程师、技师等证书取得途径的多样性和取得方式的简易性, 导致一些“双师”有名无实, 理论水平尚可, 实践能力有限。因此, 对于交通高职教师的“双师”要求, 不应止步于证书, 应深入到实践。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安排无实践经验的教师脱产进企业锻炼。对于没有岗位实践经验的教师, 应号召其脱产进入行业企业进行实践工作, 时间最好为1至2年, 如此才能保证教师实践的连贯性, 才有利于教师系统的总结岗位实践经验, 为将来的教学服务。当然, 为了调动教师岗位实践的积极性, 学校应该做好相应的福利保障工作, 免除教师换岗的后顾之忧。

(2) 实行专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工程。培养具有“双教”能力的师资队伍, 应将“请企业走进学校”与“让老师走进企业”有机结合, 实行专兼职教师“一对一”结对工程, 即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要结对一位企业兼职教师, 作为课程设计、课程指导交流、应用研究的合作伙伴, 从而形成利益共同体, 实现专兼职教师的优势互补。

2 改革课程体系, 配合人才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的配套改革, 因此, 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交通高职院校必须采取“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方式, 从两个层面系统化设计课程:

(1) 课程体系的构建。在课程体系构建上, 交通高职院校应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 根据岗位定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按照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和按照工作过程系统设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在课程的综合化过程中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课程知识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以及树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发展观”。

(2) 课程要进行整合, 要根据工作过程或项目教学的要求, 把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训练整合到一门课程中, 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从而提高整个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3 建设实训基地, 提高人才技能

(1) 改变校园形态。

从调研来看, 大部分交通高职院校的校园形态仍然以教学楼和教室为主, 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在上对高职院校特色的体现并不十分明显。因此, 首先要积极促成校园形态的改变, 高职的校园形态应该是以实训场所为主, 而非教室为主, 从校园形态体现高职特色。

(2) 深化“校企合作”。

要从根本上盘活实训基地, 使其能够得以持续发展, 光有建设还不够, 还应使其投入运作, 因此, 可以实训基地及其功能为基础成立能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提供研发服务的机构, 采取“校企合作”的形式, 以先进的设备和研发实力吸引企业入校, 一方面可以增强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权, 另一方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技能竞技场。

(3) 确保实训基地的双重功能。

实训基地应体现出双重功能, 一是教学性, 交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首先要保障的就是其教学性, 即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设备必须体现“教学性”, 实现育人功能。二是生产性。交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实现育人功能的同时还应体现其生产性, 即实训基地不应仅仅停留于教学任务, 而是应该建立真实职场环境,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生产, 运用市场机制运行。

4 建立人才跟踪, 保障目标实现

交通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完成及完成的实况应进行考核, 这就需要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 这一体系主要由两个方面有机构成。

(1) 建立毕业生技能考核体系。

目前, 在学生毕业环节, 几乎所有的交通高职院校都采用的是“撰写毕业论文+毕业答辩”的形式, 这种模式类似于本科生毕业模式, 然而,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是有本质区别的, 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对其四年理论研习成果的总结和汇报, 而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人才的技能, 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展示三年所学则显得背离其中, 因此, 交通高职院校应在学生毕业环节采用技能综合汇演的形式, 要求毕业生熟练掌握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划中涉及到的所有技能, 并以实际操练的形式进行考核。

(2) 建立半年期人才跟踪评价体系。

毕业生技能考核体系仅仅局限于对人才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 交通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是否体现行业特色, 是否胜任岗位要求, 还有待接受实践和时间的检验, 其具体做法如下:①设计人才跟踪评价表, 在学生毕业时随档案一同交付用人单位, 并与用人单位协议定期反馈至学校;②确定半年跟踪期, 一般用人单位都会设置一定时间的试用期, 通常在三个月至半年左右, 因此, 对人才的考核可设定半年期限的跟踪期, 如若跟踪时间太短, 不利于用人单位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而如果跟踪时间太长, 则难以把握人才的真实水平。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与合理运作, 交通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关于交通高职教育定位的几点意见[J].交通职业教育研究会, 2004, (11) .

交通高职 篇5

【摘要】五年制高职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办学力量经过试点,迅速成长起来。为创建具有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立足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从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模式与方法两个方面深入开展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五年制高职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办学力量迅速成长,经过试点、发展,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为创建具有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开展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势在必行。

一、指导思想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指导,认真总结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发展方针、教育思想、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教育环境、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创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五年制高职教育在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

二、研究内容

以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进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建立和完善“双证书”制度,实现学

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进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重点研究课程体系与结构、教学模式与方法、教育管理与评价、专业文化与创新等。

1.课程体系与结构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要求为前提,探索构建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德育课程体系、文化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是:课程内容比较陈旧、课程结构不当、知识分割过细、实践环节薄弱等。因此,首先从明确专业定位开始,培养目标定位要立足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尊重学生基本学习权益,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方向,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确定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专门化方向,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课程,摆脱学科课程的思想束缚,从岗位需求出发,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最后,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学生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分析其技能考核的内容与要求,优化训练条件,创新训练手段,提高训练效果,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能顺利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特点,电子类专业教师花大量的经历先后开发了三本校本教材:无线电调试中级工实训教材、PLC基础知识及实训教材、数字电路校本教材。今后开发的校本教材主注重以满足学生提高科学精神、人文素质、学识品位、审美情趣、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等需要;满足特长生、学有余力学生、升学意向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2.教学模式与方法

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要进一步加大“突出顶岗实习,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

养模式 ”力度,采用多方位结合:教师与师傅结合、教室与车间结合、作品与产品结合、学生与员工结合。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现有实训基地有:苏州胜利无线电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阿特斯光电太阳能有限公司、日立显示器件(苏州)有限公司、联建(中国)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鸿利吉电子有限公司等。

顶岗实习需做到与专业培养目标对接、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顶岗实习实行协议化、课程化管理,顶岗实习时间为十二个月,安排在培养计划最后一学年。这将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深化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顶岗实习分为三阶段,准备阶段:进行实习安全教育、学生签名知晓安全教育内容各系与学生、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书、制定其相应专业的顶岗实习计划;实施阶段:整理顶岗实习学生信息表、建立顶岗实习期间紧急情况登记制度、定期对顶岗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完成教学计划安排和考试成绩的评定;总结阶段:上交顶岗实习周报表和实习鉴定表、学生上交实习报告、给出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召开顶岗实习经验交流会。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教师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和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广泛采用“情景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及“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在教学手段上,将现代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提高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计算机网络等手段,根据授课内容,穿插图片和录象内容,可以帮助再现生产过程、展示结构、动态演示工作原理、创设工厂生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参考文献

[1]顾坤华.江苏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 J].教育与职业,2010(2)

交通高职 篇6

【摘 要】本文根据使用新的技能考证题库前后职业技能考证通过率数据,深入分析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技能考证现状与存在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的职业技能考证培训的改革之路,提高职业技能考证的通过率。

【关键词】技能考证 措施 通过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81-02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推行“双证教育”。所谓双证,一是学历证书(毕业证),另一证书则是职业资格证书。推行“双证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已有的学历教育制度和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更好地结合。采用何种方式来完善双证书教育,保证职业技能考证的通过率,是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一直在努力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技能考证现状分析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与运输企业密切合作,坚持以岗导学,岗学对接。铁路运输岗位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行车、客运和货运三大岗位群,因为这三大岗位群囊括的岗位众多,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也种类繁多,具体如表1所示。

在这些职业技能证书中,目前学校以学生就业的具体岗位情况为导向,结合历年学生的专业水平,筛选出信号员、客运员和货运员三种职业技能证书供学生选择考证。这三种技能证书分别对应行车岗位、客运岗位和货运岗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须考取其中一种证书方能毕业。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根据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属于标准化考试。技能鉴定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理论考试,考核相关的理论知识,采用机考形式,系统随机组题,满分100分,合格60分;另一部分为实作考试,考核该工种的实际操作技能,满分100分,合格60分。考生须在理论考试和实作考试这两项考试中成绩均为合格方能获得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证书。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技能考证通过率在2014年之前一直保持在75%以上且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具体数据见表2),通过率较高。从2015年开始,理论考试第一次启用铁路总公司推出的新题库进行职业技能考证,总体通过率不到30%(具体见表3)。据悉,该通过率与全国其他铁路高职院校基本持平。

在所选样本的考证班级中,实作考试通过率高达98.28%,而理论考试通过率仅为62.02%,导致通过率不高的原因在理论考试,这在以前是从未出现过的。深究原因在于新题库的启用。

在新题库启用之前,理论考试的题库是公开的,考生只需态度端正、刻苦用功掌握题库中的题目,理论考试达标的难度不大。启用新的理论题库后,题库内的题目不再公开,再加上第一次启用,对于题库考核知识点的分布没有把握,指导教师的辅导做不到有的放矢。笔者以辅导班级的学生共58人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受调查者提供的信息,对新题库的题型分布进行分析,进而对新题库的特点进行了概括:面广、重职业道德、重路风建设。

面广,即新题库分布的面非常的广泛,总体上以客运方面的基本规章为主,但有别于旧题库的是,新题库的分布不再以《铁路旅客运输规程》《铁路旅客运输办理细则》为主,而是更均衡地分布于与旅客运输相关的所有规章中,包括《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程》《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铁路客运运价规则》《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规程》;除此以外,题库更有不少来自《铁路行车组织规则》《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等行车方向,以及货运方向的少量题型,知识面较旧题库要广得多。这也充分体现铁路运输企业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要求—— 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身怀精专的专业技能。

铁路运输企业历来重视职业道德建设,在旧题库的指导书中,把职业道德的知识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篇章。但是路风建设这块内容在新题库的部分样卷中占比超过10%,这也反映出铁路运输企业在职工队伍建设中狠抓的方向。

二、提高技能考证通过率的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和改革。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坚持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同步,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以铁路运输企业的行车、货运、客运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建设铁路行车、货运、客运典型岗位课程群,形成以精品课程为示范、重点课程为支撑、其他课程为配套的铁路运输岗位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成果非常丰硕。但是已有的课程体系在横向和纵向上仍有不少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课程体系建设应以点带面,横向、纵向一起抓。所谓以点带面,即以单门课程的建设带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以知识更新较快的课程建设促进其他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的铁路运输现场相比,本专业的课程建设更新速度相对滞后,以旅客、货运输组织尤为典型。客货运输的专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专业教师需时刻保持充电状态,才能确保所传授知识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同时教材建设也应及时、配套。课程体系建设横向、纵向一起抓,一方面在纵向上要遵循知识结构合理化的原则,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拓展课之间,甚至是专业课之间一定要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在横向上各门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合作,强化各门课程的关联性和融通性建设,共同开发建设综合的专业题库,这是应对新形势下职业技能考证严峻形势、提高考证通过率的关键。

(二)加强校企合作,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培训规范作为教改风向标。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数十年的发展中一直坚持“两同步、两结合”的建设理念,即“专业建设与铁路发展同步,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同步,教学服务与行业需求结合,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历史上铁路院校隶属铁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密切,无缝沟通。现在铁路院校已划归地方,这给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学校应把握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方向,实现人才培养与现场的零对接,需请现场专家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细化课程标准。及时了解运输企业的发展动态,跟进铁路总公司对铁路特有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和员工培训规范的调整方向,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培训规范作为专业技能考证培训的风向标,做好调研分析工作,密切与企业的用人联系,杜绝闭门造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紧抓“送出去,引进来”。本专业的教师多为双师型教师,这得益于一直以来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大方向。但是由于近些年铁路运输企业对一线运输人才的需求呈现井喷状,我校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办有铁道交通类专业的职业院校,担负着超负荷的人才培养任务,专业教师严重超负荷授课,无法到现场挂职,与运输企业的现场联系不够密切。作为运营人才的培养者,专业教师应当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及时掌握运输企业的技术更新。教师一旦与运输企业一线工作现场脱节,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无法与现场实现零对接,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更谈不上服务企业、服务地区经济和服务社会。在运输企业对人才需求趋于平稳后,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到运输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吸纳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

其次,外聘铁路运输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到学校支援教学。外聘教师有着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案例和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校内专任教师实际经验的匮乏和新技能新知识的滞后。外聘教师在第一时间把运输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传递给学校和学生,按照企业的人才培养规范来实施教学。

新的职业技能考证题库的启用,旨在夯实铁道特有工种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其专业素养,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发展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新形势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应以新的职业技能考证题库的启用为发展契机,理清技能考证培训的思路,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为铁路运输企业培养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运输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明祥.中国成人教育教学研究的里程碑——“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访谈录[J].中国成人教育,2015(9)

[2]张天瑜.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职业技能考证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

[3]徐丹.围绕职业技能考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报,2005(12)

[4]马燕萍.关于技能考证与旅游高职教育关系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6)

【基金项目】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项目“高速铁路客运乘务专业研究开发与实践 ”(2016A03)

【作者简介】雷莲桂(1983— ),女,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铁道交通运输,高职教育;蓝志江(1968— ),男,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铁道交通运输,高职教育;王树慧(1974— ),男,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交通高职 篇7

1 智能交通行业人才需求调研

2000年, 全国智能交通系统 (ITS) 小组制定了中国ITS体系框架和标准规范, 紧接着全国各地ITS项目的不断上马, 开始倾注大量资金和人力开发ITS产品。2014年, 重庆重金打造智能交通网, 实现对各大客运站点24小时动态监控, 并启动车载GPS设备安装工程来提供跟踪监控服务[2]。但是, 与之配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却尚未开启, 人才需求迫在眉睫。通过调研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有关单位得知, 目前具备维护供配电系统、收费站硬软件、各种检测器件, 处理网络故障等应用能力的人员严重短缺。

ITS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 以理论体系为主线设置课程, 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目前, 我国从事智能交通的人员主要来自传统的交通行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往往懂交通技术的不懂信息技术, 懂信息技术的不懂交通技术。交通行业如何真正实现信息化, 这就要求院校对目前交通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作深入系统的调研, 并在此基础上作岗位需求预测, 再对专业进行定位分析, 最后构建比较切合实际的培养体系。

2 智能交通专业能力定位及就业岗位

高职智能交通专业培养面向智能交通管控工作第一线, 应具有较强的现场勘察、工程实施、维修维护、安全管理的能力, 能够适应ITS中的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的系统集成与运维, 以及ITS设备操作维护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

通过对10余家智能交通企业的调研, 高职ITS专业学生, 可面向高速公路、城市交通、场站三大应用领域, 从事监控调度、交通控制、收费、安全管理岗位任务的技术管理员和操作员;相关企业从事ETC, 交通信息采集、交通监控、高速公路机电、交通控制等设备的安装、维护和调试等工作。

3 智能交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以整体的交通环境和具体工程为载体, 以工程过程为主线, 根据需要进行知识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 围绕岗位群和就业岗位确定具体的课程设置。通过深度校企合作, 聘请企业现场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的课程体系由素质平台和专业平台课程构成。其中专业平台课程构成如下:第一学期主要是专业入门认知课程, 让学生了解掌握ITS专业的概貌和基础。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工电子技术应用等课程。第二学期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 主要课程有:ITS概述、综合布线与施工、传感器技术与应用、高速公路运管, 奠定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第三、四学期是专业提高课程, 主要课程有:单片机应用技术、局域网技术、网络设备配置、收费系统运维、公路工程通信技术、高速公路供配电系统与维护。第五学期是专业技能拓展阶段, 主要课程有:交通信号与控制技术、交通工程楼宇智能化、隧道消防系统安装与维护。第六学期是顶岗实习, 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

4 智能交通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与交通企业联合建设ITS实训基地, 可以树立交通企业的社会形象, 建立企业员工的培训场所, 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相关工作的理解, 实现合作双赢。

通过校企合作, 开设一系列实训课程和工程项目, 使学生精维护、重调试、懂施工、懂管理,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整个系统主要包括:网络维护, 供电系统、监控系统、收费系统、通信和消防系统的安装与维护。校内实训场所有:单片机、传感器、自动控制、编程设计、组网与综合布线、收费和监控系统等实训室。建立了8个校外实习基地, 包括各高等级公路沿线的现场管理, 承担学生的毕业实习、专项及综合教学实习的任务。学生在实习基地带薪顶岗, 对学生实行员工式的管理。

5 智能交通专业师资建设

借鉴国外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管理理念, 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不断改善校内教师队伍的结构[4]。积极挖掘各企业中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 让他们参与专业课程教学, 设立兼职教师人才储备库, 以增强紧缺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定期地邀请行业著名学者介绍行业的最新动态。

通过政策激励鼓励青年教师深造, 硕士比例应超过90%;开展岗前教育教学理论培训, 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 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安排青年教师担任实习设计指导教师, 在实践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ITS前沿技术的研究和学习, 对于能提交研究成果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以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为主, 带领青年教师不定期开展一些专业定位、岗位适应性调研、“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建设、专业特色素质教育体系构建及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内容等研究。通过讨论和研究促进教师对专业发展、培养目标及教学手段改革的思考, 从而使整个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6 总结

构建实用高效的课程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专业技术应用能力需要在多种教学环节中培养。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和调整, 形成了较合理的ITS课程培养体系, 运用紧凑、严谨、高效的教学方法, 充分体现专业特色, 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整合课程体系, 实现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零距离”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永健, 刘慎熊, 陈东.智能交通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初探[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6 (03) .

[2]曹成涛, 郭庚麒.高职智能交通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交通职业教育, 2010 (04) .

[3]王玉姣.智能交通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探析[J].科教导报, 2013 (02) .

交通高职 篇8

1 就业能力的内涵

关于“就业能力”,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常用的几种定义或描述有:欧文特(0vertoo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DFEE(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ILC(国际劳工大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福古艾特(Fuguate)认为就业能力指的是个体在其从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

国内的相关研究认为,就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特殊就业能力与基本就业能力。(陈薇静,2004)黄树平,张春玲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使学生可以获得工作并持续保有工作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等资产。

本研究采用ILC(国际劳工大会)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对交通高职院校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进行研究探讨。

2 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对企业招聘主管和交通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展开调查,调查分两个部分:一是“影响交通类高职应届毕业生成功就业和工作表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二是“高职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来交通高职院校进行招聘的企业招聘主管80名,随机抽取浙江省交通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220名;回收有效问卷240份,其中企业招聘主管50份,高职应届毕业生190份。

2.2 研究结果及分析

针对问题一“影响交通类高职应届毕业生成功就业和工作表现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企业招聘主管的反馈如图1:

交通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反馈如图2:

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招聘主管认为影响交通高职院校学生成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工作积极性(主动上进、踏实肯干)、执行力、职业道德(遵守规章制度服从领导、有责任心、品德良好)、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基础知识、个性(乐观外向)以及工作经验等,影响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前三项因素分别是工作积极性、执行力和职业道德,而通常认为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瓶颈——“工作经验”,虽然会对高职生的就业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作用并不显著。

从图2可以看出,交通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认为影响其成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社会交往能力、工作积极性、变通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专业知识、学习成绩、个性(外向开朗心态好)、品德、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行动力。其中前三项影响因素分别是社会交往能力、工作积极性和变通创新能力。

从图1和图2的比较可以发现,企业招聘主管与交通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在对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方面存在一定的共识,都肯定了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执行力、个性、知识、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等因素的作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企业更注重执行力和服从性,而应届毕业生更注重人际关系和个人价值(如变通创新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同时,在对某些因素内涵的理解上两者也存在差异,如“知识”,企业要求的知识指通识教育所获得的基础知识,而应届毕业生认为的知识局限于专业知识;在“学习能力”方面,企业需要的持续学习的能力,而应届毕业生对此的认识更偏向于学习成绩。

针对问题二“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企业招聘主管的反馈如图3:

交通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反馈如图4:

从图3、图4可以看出,两者都认为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规划、实践操作能力、知识、沟通合作等方面存在较大不足。而两者对主要问题的认识存在明显差异,将近半数的企业招聘主管认为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工作积极性不高”,与之相对的是“生活待遇要求高”,而60%的交通高职院校受调查应届毕业生却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实践不足”。从图三图四的对比还可以发现,企业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认识提出了要求,而学生尚未意识到这些因素的重要性。

3 提高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3.1 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目标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化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方面,应突出认识自我、认识职场的部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个性并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企业的需要之间建立一座桥梁,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上,应改变传统的讲授形式,加大团体辅导活动的比例,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同时,要加大就业指导师资培训力度,促进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并且发挥校外专家的作用,邀请企业成功人士或校友回校与毕业生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增进毕业生对社会、对市场的认识,增进学校、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形成良性互动的效应。

3.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

完善学生职业道德培育体系,营造职业氛围,用行业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品德。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必须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和领域,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高职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遵循系统性、开放性、实践性原则,体现行业和岗位特点;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而且包括职业价值、职业理想的教育,以及职业精神的培育。同时,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如果说离开职业道德教育的就业指导是没有灵魂的,那么离开就业和学生个人成长成材的职业道德教育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要将两者紧密融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充满自信,既能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付出努力,又能善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客观条件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各阶段的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目标,形成富有朝气、实事求是的发展观,真正体现职业生涯各阶段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3.3 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加大“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力度,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优化大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结构,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一方面,可以通过用人单位参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发,推进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办学,提高学校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实践活动,使学生积累经验,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缩短走向社会的磨合期。另外,在学校的课程设计上,应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训课,提高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好地学以致用。

3.4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乐观向上的人格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挥学院——分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作用。学院要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个性为目标,制定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计划并对分院和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分院应结合专业特色,制定本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在班级层面,要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通过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等形式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指导相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而只有少数的院校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从以上调查可以发现,对自我的认识不足和心理素质不高已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发挥积极的心理引导对高职学生个性形成的作用,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黄树平,张春玲.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危”与“机”.科技与教育,2009(6).

[2]王霆.我国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就业能力技能要素研究——在交通行业的调查研究.教育与经济,2007(4).

[3]孙华宪.以就业能力的培养为基点思考高职教育.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5).

[4]王会明.关于构建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思考.经济师,2009(6).

[5]徐冬.谈高职教育中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提升.教育与职业,2006(20).

[6]陶书中,黄君录,王佳利.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调查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7]刘杨.谈高职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体系建构.教育与职业,2007(24).

交通高职 篇9

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具有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标准, 开发与行业、企业和生产实际相适应的教材, 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能直观地体现出高职的教育理念, 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加强校企合作, 将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 校企双方优势互补是实现高职教材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安地下铁道公司校企合作开发高职教育城市轨道交通教材方面为例, 对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实践进行分析与研讨。

1 城轨系列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背景简介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市属高职院校, 学校立足轨道行业, 面向市场办学, 有良好的轨道行业办学历史。学院机电工系从2010年起根据市场需求, 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 与西安铁路局西安客车、货车车辆段、及西安地下轨道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 对“铁道车辆”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的学生进行一年顶岗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通过合作, 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与实习计划, 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 学校与企业双方都强烈感觉到当时所使用的教材不能满足培养高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经校企双方的多次协商, 最终重庆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 校企双方开始了校企合作编写高职系列城轨教材的工作, 教材真实地体现了校企合作的目的, 每本教材均有两个主编, 一个来自企业, 一个是学校专业教师。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为例, 教材的企业主编祁国俊, 教授级高工, 硕士研究生, 西安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运营分公司总经理;学校主编史富强, 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长期从事铁道车辆和城轨车辆的教学工作, 具有学校教学的丰富经验。

2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

在本次城轨系列教材的开发过程中改革了只注重学生接受和继承的学习观, 让学生从教材的被动接受到主动对教材进行实践的主体;改变将教材做为教育经验完美预设的载体, 将教材的编制延伸到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之中;将教材从教师“教”的材料转变为“学材”, 在格式与体例也采用具有亲和力的模块与版式, 增设了“小帖示”“知识拓展”等栏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背景, 使从学生能从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出发进行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对生产实践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加主动的、体验性的、发现性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满足专业教师的专业创造、教学创新, 规范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活动进行建构和创造, 为教师提供广泛的课程资源;重视从教材的设计与编排上引导教学方法的改革, 帮助和促进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去加工和创造, 促进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任务驱动教学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3 校企合作编写高职教材的主要特点

3.1 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为了改变教科书滞后城轨企业生产实际的现状, 避免“用昨天的知识与技能培养未来的技术人员”, 本套教材在编写时非常注重与时俱进的编写原则, 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目前所合作的新设备, 新工艺符合城轨发展趋势的多讲解, 少讲或删除陈旧的教学内容, 将城轨企业所使用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写进教材、对城轨即将引进的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和先进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因此本套教材基本上做到了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等先进内容, 以便与城轨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实际要求相适应, 教材中还涉及了城轨行业的职业道德、现场管理、安全生产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及职业发展路径简介等内容, 注重对学生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

3.2 编写人员构成合理, 保证了教材的先进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由西安地铁与我校城轨专业骨干教师、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共同编写。高职院校教师熟知教学规律、编写教材符合规范要求;而城轨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熟知城轨专业的新规范、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 掌握技术方面的实例, 把两者结合起来, 既反映职业技术要求, 也有利于教材编写。本套教材的编委会由企业一线领导者、管理者、职业院校的教师、企业的各类工作人员共同组成, 编写人员构成合理, 保证了教材的先进性、理论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本套教材的城轨企业参编人员不只是挂名, 他们掌握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充足的信息和技术, 能将城轨企业正在运用的新规范、新规程、新标准写入教材, 教材既可作为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交通类各企业的教学用书, 又可作为城轨工作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教材或参考书, 体现了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3.3 教材体例注重创新, 基于模块化项目、以工作任务为载体

目前高职院连年扩招, 教材的需求量激增但质量却参次不齐。如何能让基础弱、对逻辑抽象概念不感兴趣的高职学生愿意学习是本次教材编写的一个挑战,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注意在体例与格式上增加对高职学生有吸引力的内容;教材内容更注重实用性, 突出工学结合特色, 将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一线实现“零距离”对接, “活动情景”和“任务实施”等栏目给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场景,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通过案例教学, 让学生身临其境, 真正做到工学结合, 教学做一体化, 在实践教学中将实践认知与经验总结为理论,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及探索与思考的魅力。本系列教材将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难易程度归类形成行动领域, 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若干个学习情境, 打破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设置课程内容, 便于学生自学。

3.4 校企合作编写高职教材的过程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

本套城轨教材的编写是校企双方经过两年多的共同努力完成的, 使学校教师与西安城市地铁的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机会沟通, 也成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 教师到企业更多地开展现场调研活动, 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生产企业岗前培训过程与内容、岗位设置情况及岗位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对教师提炼教材内容、组织教材中教学活动开展都非常有益;同时我们也有意识地组织部分青年教师深入地铁一线挂职锻炼, 使青年教师的实践操作有很大的提升。

总之, 在我校与西安地铁合作编写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过程中, 我们充分借鉴了近年来国内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成果, 认真总结和汲取国内职业院校在教育、培养、教材编写中的成功经验, 力求我们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摘要:主要论述校企合作高职教育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系列教材开发的情况, 重点阐述了依托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背景开发高职教材的过程。

关键词:校企合作,城市轨道交通,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

参考文献

[1]邓志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教材开发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 (17) :48-50.

[2]John D.McNeil, 谢登斌, 陈振中等译.课程导论:第六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3]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交通高职 篇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 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新能力”, 为此进一步加强并推进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人人成才, 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关键能力的内涵

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 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 姜大源先生把关键能力称为综合职业能力, 即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 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 并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大类予以分解。专业能力是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合理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个人对家庭、职业和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机遇、要求和限制做出解释、思考和评价并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发展道路的能力和愿望;社会能力是从业者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社会能力可包括交往与合作、塑造自我形象、自我控制、反省、抗挫折、适应变化、组织和执行任务、推销自我、谈判、竞争等能力, 也涉及了应归类于方法能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创新能力。

二、城轨企业对毕业生关键能力的要求

经多次深入长春市轨道交通有限责任公司 (长春轻轨) 、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长客) 等企业现场调研, 采取问卷调查、组织行业专家座谈会, 明确了企业对城轨车辆专业的人才需求、岗位要求。城轨车辆专业主要针对车辆乘务员、车辆检修钳工两个岗位, 通过调研, 企业 (管理层) 对这两个岗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以外的综合素质都有要求, 特别是由于“轨道交通车辆”的行业特点,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是行车安全的关键, 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精神风貌, 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调查问卷设计的主要逻辑关系为: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包含招聘录用期、成长发展期) 、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的要求 (包含个人品质、个人能力、职业素质) 、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现状的评价、企业对高职学生素质培养的建议等。经对企业管理者问卷调查汇总分析, 企业认为目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心理素质不好”、“时间观念不强”、“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欠缺”、“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缺乏团队精神”、“依赖性大, 工作缺乏主动”、“应变能力不足”等。将问卷中“企业录用员工时最看重的因素”、“员工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用人单位最关注的高职毕业生的个人品质”等问题的反馈进行分析排序, 得到企业认为高职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关键能力要素如表1。

三、目前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不足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 没有注重关键能力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安排。有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把关键能力理解为专业核心技术技能, 许多教师对关键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 认为关键能力的培养仅是学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老师的任务, 或是简单认为思想政治和人文类课程即可完成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要求吗, 忽略专业课程教学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课堂活动中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不够, 导致关键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教育脱节。

四、城轨车辆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措施

1.设计真正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中体现职业素质与关键能力培养的系统设计, 而不能简单的在原有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简单的做加减法。

2.为达到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 需要采用更多关注能力培养与素质养成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 因此教学资源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程教师协同工作, 系统设计教学内容, 系列呈现建设成果。

3.城轨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有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 采取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对学生开展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训练, 强化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知识与能力和语言文字知识与能力。采取军事训练、主题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公益劳动、体育比赛、公益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常识、强化应有的政治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公共安全教育、安全生产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及规范个人言行的能力和责任能力。

4.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全方位贯彻关键能力的培养。目前城轨车辆专业以岗位技能要求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结构, 校内教学集中6~8周、每周16学时 (12+4) 进行一个学习领域 (课程模块) 的教学, 既符合现场情境, 又有助于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贯彻实施以证代考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案, 实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2年校内教学, 1年以现场实习为主的校外教学。总之是在最大程度模拟现场工作情境下, 在实施工作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 设计针对工作态度、小组合作、资料收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等能力训练和培养的环节及内容, 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技能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锻炼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 强化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力, 加强团队精神、吃苦精神教育。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 城轨交通车辆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加大,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关键能力也越发重视。本文首先阐述了关键能力的概念、分析关键能力的内涵及特征, 并在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和设备生产企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论述了城轨交通车辆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最后探讨了在城轨车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中实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关键能力,轨道交通车辆

参考文献

[1]陶洪彦.试论职业教育中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研究, 2011, (63) .

[2]刘丽芳.论高职院校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 10 (5) .

[3]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2011.

交通高职 篇11

本刊讯:近日,青海省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各高职院校领导、教务处处长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管理人员参 加会议。各高职院校从不同侧面交流了各自在教务管理特别是“平台”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好做法和成功经验。

会议要求各高职院校,一要牢固树立教学是学校中心工作的思想。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围绕教学工作转,形成人人重视教学、人人关心教学、人人支持教学、人人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二要牢固树立质量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生命线的思想。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摆在首位、贯穿始终、紧抓不放、抓出成效,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求贡献、求支持。三要强化教务管理工作。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务管理工作,对教务管理工作要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部署、优先分配资源、优先解决工作中的問题;校内各职能部门和系部都要关心支持教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教务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四要强化"平台"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平台”管理人员队伍,努力提升管理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切实管好、用好“平台”,充分发挥“平台”在教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交通高职 篇12

一、当前生源基地建设的紧迫性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从上图明显看出, 近7年江苏省高中毕业生数量在2009年达到高峰, 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 教育厅厅长沈健同志在《在2008年全省高校领导干部暑期学习研讨会上的报告》上指出:以18岁~22岁的学龄人口计算, 2015年为390万人, 到2020年降为290万人, 可见生源减少趋势至少将会持续至2020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的讲话中指出, 中国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是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 这对职业教育是一个利好, 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有利于改变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的观念。 但鲁昕同时指出“将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逐步转型, 做现代职业教育”, 无疑将加剧高职院校的生源危机, 生源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因此, 建立优质的、一定数量的生源基地, 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势在必行。

二、当前生源基地建设的不足

1.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招生专职工作人员偏少。

“教育要发展, 最根本的物质保证是教育投资, 换言之, 要谋求教育的发展, 则必须有充裕的教育经费予以支持。 二者之间的关系, 正如美国教育行政专家罗森庭格 (W.E.Rosentengel) 在谈到要谋求教育的发展时所言:‘学校经费如同教育活动的脊椎。 ’所以,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充裕的经费, 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1]。 生源基地的建设同样如此。 特别是经费分配上存在“重物轻人”观念, 重视看得见、短时间出效益的物力资本投资, 轻视招生宣传、生源基地建设等人力资本投资、长期投资, 功利倾向明显。专项经费投入不足, 导致招生、宣传等工作浮光掠影, 偷工减料, 无法深入高中、中专学校, 是生源基地建设的发展的“瓶颈”。

目前, 各高校普遍存在招生专职人员偏少的现象, 而且个别院校招生和就业 (招就办) 共四五人, 不仅要负责招生还要负责就业, 无暇深入探究和思考生源基地的建设长效机制问题。 暑期招生临时拼凑教师, 做2~3天的招生宣传工作, 导致临时拼凑招生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 责任心不强。 每年负责招生地区不同, 造成招生人员和生源基地联系松弛, 甚至未与基地班主任等教师做交流, 只是泛泛地随机发放了宣传材料。 这些材料很容易埋没在全国各高校发放的宣传材料中, 收效甚微, 使考生、家长陷入“数据过剩”和“信息危机”的矛盾当中。

2.生源基地的选择缺乏规划, 偏向就近原则。

在生源基地的选择上, 高职院校往往缺乏对生源市场的细致划分, 没有在分析自身实力和竞争对手实力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定位, 制定切实有效的生源基地建设策略, 从而造成多校重叠、恶性竞争、盲目争抢, 最终浪费资源。 因为高职院校在当地的影响力较大, 所以高职院校的生源大都来自本省, 这与生源基地的选择偏向就近原则密切相关。 高职院校省外的生源基地很少, 大多局限于邮寄资料, 现场交流活动简单、单调, 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对于学校的特色与发展的了解不够透彻。 因此, 如果不科学地规划生源基地, 必然导致生源范围越来越窄, 生源的总体质量将无法保证, 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3.流于形式, 后续维护工作缺失。

目前, 生源基地建设最大的弊端是, 双方的交流和互动集中在填报志愿前后, 形式主要是面向考生, 而且时间短、信息量大, 同生源基地的主导者考生教师的交流较少。 宣传结束后, 考生接受信息的渠道随之结束, 后续的信息无法从考生教师或其他渠道继续了解。 高校的招生宣传应该坚持持续性, 在提高办学水平、扩大自身社会影响的同时, 把招生宣传融入考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当中, “一哄而上”和“信息轰炸”往往收效甚微[2]。 考生的选择取决于学校声誉、专业强弱、将来就业状况、收费高低、个人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 考生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选择[3]。 这种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思想, 使得生源基地建设停滞不前。 这些活动背离了我们建立生源基地的初衷, 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实现从中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平稳过渡, 为社会更好地、更快地培养人才[4]。

三、交通高职教育生源基地建设的策略

1.建立科学化的生源基地体系, 坚持高中和中职两手抓。

高职教育生源基地全日制生源主要来源于普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 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中生, 生源基地建设主要集中在高中, 中等专业学校生源基地重视程度普遍较低, 中职和高职之间的衔接通道不畅通。

从上图可以看出, 就整个江苏省的中职毕业生来, 看其数量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年) 》指出, 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 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基础性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教育, 培养技能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由此可见, 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 中职的数量还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所以, 在高中生源危机的情况下, 必须重视中职生源基地建设。

就交通运输业的中职毕业生看, 其发展势头是良好的。据《江苏省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统计, 截至“十一五”末, 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拥有8所交通职业院校及一批其他教育培训机构。其中高职院2所、高等职业学校1所、技师学院5所, 共开设108个专业, 包括公路桥梁、港口航道、轨道交通、船舶制造、道路运输、水上运输、民航技术、交通物流8大类别, 基本覆盖交通运输主要职业。 同时指出, 到2015年末, 培养输送高职毕业生4万人、中职毕业生3万人。可见中等职业学校有着较大的潜力, 是交通高职院校建设生源基地不可忽视的方向和目标。

逐级建立科学化的生源基地体系, 不仅要建立和完善高中和中职生源基地, 交通高职教育也要成为应用型本科甚至专业硕士的生源基地, 使之上下贯通、体系化、科学化。

2.同定向培养相结合, 拓展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源基地。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国发〔2002〕16号指出, 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是今后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 推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大中城市与农村开展合作办学, 鼓励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职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到西部地区和农村职业学校任职和办学。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要面向西部地区和农村招生,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适当减免学费。 现代远程教育和培训及自学考试等要积极向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延伸。

江苏省是交通大省,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即使是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的公路密度也已达到101.5公里/百平方公里,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2.8) ;国省干线二级以上公路比例为98.96%, 居全国首位。 而中西部地区的公路密度排名靠中后的陕西、宁夏、甘肃等省, 经济、交通欠发达, 特别是与江苏省结盟互助的对口省份, 交通人才相对较缺乏, 可以将政府搭桥、定向培养相结合, 使江苏省交通高职教育变成发展这些省份交通的人才基地。 所以, 建立城镇化的生源基地, 同定向培养相结合, 一方面可以缓解生源危机现状, 另一方面为当地交通发展作出贡献。

同时, 建立农村生源基地。 农村高考生源比例逐年增加, 全国农村高考生源的比例从2001年的40.3%, 增加到2010年的61.9%, 年均增长约1.4%。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对计划生育的控制要比农村严格, 并且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较难得到高考的机会。 江苏省较发达的经济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 2013年江苏省首次放开了非江苏籍考生在江苏参加高考的限制, 共有347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江苏报名参加高考, 其中263人被各类学校录取。 这显然与来苏务工人员的数量不相称, 因此还要继续加大放开力度, 为江苏高考生源“开池放水”。 这样做的好处, 一是吸引更多的农民工, 补充劳动力的不足;二是补充高考生源, 缓解因高考生源减少而造成的部分学校招生困难的情况[5]。

3.重视生源基地的形式建设, 建立牢固的双方关系。

生源基地的形式建设是内涵建设的载体和附着点。 我们可以采用挂牌、授牌、签订生源基地协议等形式建立双方牢固的合作关系, 达到共赢的效果。 在生源基地签订生源基地协议、举行授牌仪式, 并借助媒体进行宣传, 也是在师生中加强宣传的手段和方法, 使双方的合作关系被更多的家长和学生知晓, 扩大社会影响力, 而不仅仅局限于双方的教师和中学应届毕业生。 生源基地协议签订后, 双方的权益和义务随之产生, 共同维护, 携手共进, 互惠互利, 并在实践中不断交流、探索、创新, 有利于生源基地沿着既定轨道不断发展。

在签订协议过程中, 可以争取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参与。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当地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有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生源基地的权威性、社会认可度将会大大增加。

4.加强生源基地的内涵建设, 以发展的态度维护生源基地。

拓展生源基地职能, 丰富合作内容。 生源基地建设不是在考试前、招生前几天才发挥其职能的, 而应该是定期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 例如定期去生源基地宣讲交通发展的现状、对人才的需求、就业的趋势等。 同时, 高校可了解当代学生的需求, 心理变化, 有利于今后学生的培养和高校的改革, 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或者发挥高校科研力量, 组织高校知名专家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 与学生一起参与研讨科研实践项目, 让其参与高校的科研;交通高职院校还可利用自身师资和专业优势并结合生源基地学校的需求, 在生源基地学校开设交通类校本课程或课外活动, 使生源基地中学的在校生能够在中学阶段就对大学专业及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充分了解。

交通高职教育生源基地与中学实践拓展基地相结合, 可以将交通高职院校变成中学实践拓展基地。 定期组织生源基地学生来校参观学习, 其中包括参观实验室、实训基地等, 增强学生对高校的信心、对专业的认同, 增强其报考的决心。

5.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 这是降低成本, 缓解资金不足的一种必要手段。 丰富高校招生网站内容, 加强与中学的网上互动, 为生源基地中学及时反馈该校毕业生高校的学习、生活、工作、发展等情况。 双方设立专项负责人, 建立定期联络机制, 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 帮助生源基地加强中学网站建设, 设立交通高职院校专项窗口和链接。

四、结语

交通运输业是重要的基础产业, 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依赖于交通专业人才的培养, 交通高职教育在上下贯通、纵横衔接现代职教体系的“立交桥”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生源危机的时代背景下, 建立和维护好生源基地, 是提高高职教育生源质量、扩大招生宣传的必要方式。 通过生源基地, 可以加强双方科研、就业、实习等方面全方位的合作, 给双方的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 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226-255.

[2]周天罗, 王海峰.浅析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招生宣传工作[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07 (1) :80-82.

[3]刘玉芳, 刘浩.多学科视角下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 2014 (1) :39-44.

[4]孙雷, 张鹏, 马一鸥, 石允剑.高校生源基地内涵建设的对策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2) :92-95.

上一篇:激光整平下一篇:信息化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