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心理障碍学好数学

2024-11-21

克服心理障碍学好数学(精选9篇)

克服心理障碍学好数学 篇1

数学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 它对中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不尽人意, 他们对数学的学习态度消极, 兴趣淡薄, 畏惧学数学, 逃避学数学。在职业高中, 数学几乎是学生最不喜欢的课程。我认为学生的这些状况与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的某种心理障碍有直接关系, 而这种心理障碍影响、制约、阻碍了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容易导致消极思维, 影响学习心理的健康发展。在此我阐述中专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专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1. 不良学习环境的干扰。

学生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学生每天的学习都要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不利因素的干扰, 从而引发学习心理障碍。因此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有重大的影响, 具体表现如下。

(1) 学生所在班级的班风、学风不正。

(2)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但往往对孩子的学习状况与能力缺乏准确定位, 提出脱离实际的期望, 使孩子知难而退。

(3) 社会大环境、大趋势, 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以及人类文明、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平均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都对学生的学习有间接的影响。

2. 情感障碍。

情感障碍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其它关系不融洽, 而使学生数学学习受到影响。学生产生情感障碍的原因很多, 其特征如下。

(1) 对数学学习表示淡漠, 没有学习的要求, 长期处在一种悲观失落、无助的状态下。

(2) 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热情容易受本人的情绪制约, 忽冷忽热, 不稳定。有时甚至对数学学习与老师有一种对立情绪。

(3) 对数学考试过于焦虑, 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恐惧和自卑心理。

3. 意志障碍。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 克服困难, 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意志障碍导致学生意志薄弱, 缺乏自觉地确定目的和为实现目的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具体表现如下。

(1) 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 缺乏学习毅力, 惰性心理较重。

(3) 对教师依赖性强, 缺乏主动性。

4. 教育偏差导致学习心理障碍。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的落后或偏差, 导致学生的学习受到误导而引起的学习障碍, 这类障碍在学习障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具体表现如下。

(1) 偏面追求升学率和及格率, 给学生每次考试都排好名次,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另眼相看, 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等错误想法和做法, 会极大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联系,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的产生。

(2) 教师教学方法。有的教师教法呆板, 对不同的课型教法单一, 教学中着眼于知识讲授, 往往在教学艺术的应用上, 增强教学趣味性等方面基本上没有作为。另外教学手段落后, 不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注意教学研究, 仅满足于顺利完成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 至于学生到底学了多少、需要什么, 则很少关心。

二、消除中专生的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策略

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1) 学校方面。要用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观指导学校的教育实践, 用适合学校个性的优雅环境创设育人的氛围, 用师生潜在的积极力量抵御一切不良的影响。

(2) 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约束自己的言行, 努力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

2.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

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看作活生生的个体, 他们是充满灵性和具有各种发展潜能的人, 他们是渴望成功的人, 教师要有崇高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法, 教是为了学, 教师必须先研究学再研究教, 使学法与教法并重。

3.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数学教学活动中, 渗透着教师的教学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的交流, 而学生的学习情感是在教师的教学情感感染下萌发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感染力, 消除学生数学学习的障碍沟通和培养师生的感情。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 探索教育与教学艺术;二是善于同学困生沟通, 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 扫除心理障碍;三是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培养师生情感, 增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智力参与程度, 让他们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4. 强化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主要在实践行动中培养, 适当讲道理是必要的, 但关键是实践, 在不断克服困难的学习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如注意力的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 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韧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难度适当的练习题, 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 在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 (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 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 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在实际中进行意志行为训练, 应先易后难、先轻后重、先具体后抽象,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要求。

5. 更新评价理念, 更多地关注教学情感和态度。

在传统评价的支配下, 中专生由于自身数学基础薄弱, 对高中数学知识不适应, 长期扮演着失败的角色, 不断遭受多方面的责备, 无法正确认识自己, 往往认同外界对自己的评价, 以失败者自居, 即使是自己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也由于缺乏学习的内部动力因素而采取消极、退缩的行为或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所以他们成绩落后是必然的。而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发展既包括认知的发展, 又包括情感的发展。因此, 传统的唯分数论的评价方法显然是不合适中专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必须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 将他们置于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的位置上。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指出, 任何学生只要给予适合他们自身心理特征的外界帮助, 学习成绩都是可以提高的。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 改进教法, 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李洪元, 陆土杰, 龚维珍著.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7.

[2]赵公明.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的诊断与矫治.天津教育, 1999.7.

[3]李明振.数学学习动机、归因、自信心、意志品质与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监控行为的关系研究.天津:数学教育学报, 1997.5.

[4]翟伟利.浅谈高职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及其对策.教育与职业, 2007.5.

[5]梁威.初中生数学学习障碍研究.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克服心理障碍学好数学 篇2

杨秉兴

一、学生数学学习常见畏惧心理的表现

针对农村中学来说,大部分生源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山区,说汉话都非常吃力,绝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存在着畏惧心理。在课堂上,他们显得沉默寡言,提心吊胆,害怕老师提问,害怕到黑板上板演。被老师抽到时,面色通红,讲话结结巴巴,答非所问,甚至于双腿发抖。在课外,对作业无从下手,只能瞎编乱造,或者一抄了事,或者干脆不做。在考试时满脑子的是“乱糟糟,不会做,不会做„„”,连平时会做的题目也做不出来了。由于畏惧心理的反作用,使他们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信心,产生了厌学情绪,个别同学性格变的孤僻,悠悠寡欢,认为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

二、帮助 学生克服畏惧心理的几点方法

1、利用沟通与交流的方法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教学中,常找好、中、差。三类学生了解情况,大部分中、差生都 说:“学数学最怕两件事。第一件:我怕老师课堂提问时点到我的名字,答错了丢人现眼。考试发卷怕同学知道分数太低。会引起别人看不起自己。”产生这种想法的根子是产生心理偏差的表现。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畏惧心理,在教学中经常与学生课外交流谈心,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考试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古人言:“不以成败论英雄”。失败是成功之母。向学生指出:产生失败原因,是畏惧心理所致。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自己失败的原因。才会克服学习的畏惧心理。如在一次课堂上我抽问一位学生回答:比较 cos300 与 cos600 值的大小,他马上回答cos600的值大于cos300 的值,还没等老师开口,其他同学是哄堂大笑,大叫角大余弦小,这位同学满脸通红,低下了头。我马上站到这位学生一边,说这位同学很对,角大正弦值大。余弦值是相反的。没关系只是把余弦记成了正弦值,下次一定回答很好。学生答错了,我非但没受到批评,反而受到了表扬,这位学生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学习兴趣大增,上课发言变的十分积极。

2、帮助学生打开心灵之窗,消除畏惧情绪。

数学是初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学科,学生中流传一句歌谣:“几何!几何!岔岔!角角!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生遇到较难的题目或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调整教学节奏,采用数学生活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贯穿于课堂,使学生听懂并能接受。这样,充分利用数学生活化,凭学生在农村接触到的知识,用不到10分钟时间,巧妙的突破了难点,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3、培养学生的兴趣。

(1)让数学走上生活实践

大部分数学教师在上数学课时只采用堂内教学,即只在教室内上课,但是,我个人认为,有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完全可以组织学生上堂外课。走出教室,让学生亲自感受问题的解决过程。如:对行程问题、追及问题、相遇问题的处理,可以

把学生带到操场上、马路上,亲自实践,采用步行、骑自行车、坐出租车等方式。研究三角函数问题时,可以把学生带到仰阿沙湖,在教师的辅助下亲自操作,从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走出教室上数学课完全有必要。因为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和相关人员进行交谈、了解,从而调查许多数据,学习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让他们亲自实践和感受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认识到这一个过程并不是抽象,而是可操作的。若能够逐渐进行培养的话,可以建立许多数学模型。日积月累,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拓广,从而对应用题不再感到陌生、恐惧,让他们再现数学的抽象过程。

(2)组织开展有趣的数学活动。

如组织开展抢答赛、小组赛、数学知识应用设计比赛等活动,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失去了对数学的畏惧感。

4、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学生在考试或解题智力缺陷遇到挫折时,往往会导致心态失衡,一方面会产生自卑,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会产生不安全感,造成心理偏激。这种状况会使学生发生负面情绪,成功会使他们骄傲自大,而失败使他们沮丧,心理的压抑会越来越大,总会爆发出来(如乱发脾气,故意大喊大叫,找同学的碴,与同学嬉闹、专跟老师顶着干等等)。这种现象若出现在重大的考试中,则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抗挫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波利亚说:“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育”。抗挫教育就是意志教育的好方法。抗挫教育就是学生在受挫后,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要冷静的分析受挫的原因,在困境中奋起,调整解题策略,努力将“山重水覆”转化为“柳暗花明”。

5、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完题后要总结归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在任何时候镇静,思路有条不紊,克服浮躁的情绪。特别是对自己要有信心,永远鼓励自己,我能行。比如,我班有这样一位男学习委员,平时数学成绩不错,120分的试卷能考110多分,但是他在中考模拟考试中考中都只考了70分。老师分析其考差的原因,是因为考试时存在着畏惧心理,考试时对自己要求太高,压力过大,造成解题时速慌张,导致许多不必的失误。遇到难一点的题目,心理十分紧张。最终造成难的做不出,简单的做不对,两头空。由此可见,老师必须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前思想工作。考试前老师要教育学生:第一,学生对自己的水平要有清醒的认识,平时的目标可以定的高一些,但对本次考试的目标要低一点,要低于平时成绩;第二,如果考试比较难,要想到觉得难的不只是你,大家都一样,这样,心理就会放松些;第三,遇到难题,应跳过去做其它题目,不要盯住不放,否则会影响其它题目的解题时间,造成紧张的情绪。

克服数学“厌学心理”与激发兴趣 篇3

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分析:厌学心理通常是由重复进行单调乏味的学习所引起的。厌倦会使人产生精神疲劳感。但是动机的强弱也与厌学心理的产生紧密相联,相同的学习,动机强的人会始终兴趣盎然,而动机弱的人则很快就会感到厌倦。

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克服数学的“厌学心理”呢?

一、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感染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精心设计的板书,博学的知识,更要有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的“阳刚”之美, 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的对称、和谐的形象之美,直线给人的豪放爽直之美,勾股数给人的奇妙数据之美,几何证明的简洁明快,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无处不体现数学的美。在教学中深入挖掘数学美的特点,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和发现数学美,体验数学美,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无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

二、以新颖刺激兴趣

就拿指导学生提高改编教学应用题的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例,如果教师先让学生改编一个较简单的应用题,例如:(1)一本书有125页,每页按624个字计算,这本书共有多少个字?(2)把上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改编完后教师将编得好的读给大家听,然后让大家猜一猜是谁写的;或者出几道具有代表性的典范口算题,要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让学生实行抢答,抢答得又快又对的,给予鼓励。正如美国生物学家贝费里奇所说:“只有那些对发现抱有真正兴趣和热情的人才会成功。”教师正是利用这样富有新颖的练习形式,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

三、以多层次目标促其向上

若制定的目标过低,学生因为容易满足而失去激勵或产生骄傲情绪;若目标过高,因加重学生负担,超过心理及身体的承受力,学生不易达到目的而会使学生灰心丧气。要帮助学生设置切实可行的多层的、步步升高的过渡目标,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在学习上“递进”。特别要在实现每一步目标的时候,要让学生有实现值大于期望值的成功体验,而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如此,学生才会情绪高涨地迫切地去追求下一个目标。

四、树立榜样的剌激特征

通过多年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常常有意识地在班集体内物色几名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为学习“标兵”,在班上当众表扬听课认真,做数学作业书写整洁,正确率高的学生,以树立全班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将这些榜样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并诱导全班学生向先进学习。

五、以成果开发激励信心

数学教师应为学生设计一张数学成绩统计表,应贴在教室内墙壁上,看谁的数学成绩高,使他们体会到自己“学有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如有的学生参加的各级数学竞赛或发表的作品,获得的“荣誉证书”,都折成分数加在数学成绩统计表中,让学生在成绩中受到鼓励。

参考文献:

[1]H.C.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2]D.L.欣茨曼:《学习与记忆心理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3]盖奇:《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76年

[4]林传鼎:《智力开发的心理问题》,知识出版社,1985年

克服心理障碍学好数学 篇4

1.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心理因素

(1)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在运算活动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影响.当学生已经掌握某一知识(方法),如果不断用类似的旧知识(方法)强化定势,则必然会出现思维的惰性,影响运算的速度.

(2)思维惰性的影响 . 解决问题离不开知识 , 知识又以大量的模式作为索引,因此辨认模式是决定解题方法的关键.如果模式特点比较隐蔽, 仅仅靠被动、消极地感知问题是不行的,而要对问题的信息进行主动的分析加工处理.

(3)思维不畅的影响 . 一个思维流畅性差的学生 , 头脑中没有多少变化的思路可以自如地选用, 运算时常常刻板地按某种固定方法进行,难以合理、简捷地完成计算任务.

(4)缺乏评价意识的影响.策略的评价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问题的途径很多,经济原则要求我们善于选优而从. 运算能力差的学生一个显著特点是缺乏对策略评价的心理意识,解题对,往往找到一种方法就心满意足,即使运算繁琐,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做下去,“做对就行了”.

(5 ) 认知结构不完善的 影响 . 教学中时 常会出现 这样的有趣现象: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善于用新知识解决问题,而喜欢用熟悉的旧知识。如学完不等式的解法后,有的学生在解高次不等式时却不用“列表法”,而采用求两个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的方法。这种守旧心理反映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还没有完全形成, 仍停留在再现性运用的水平上。当指定用某种新方法解题时他们会解的,然而有选择方法时,总想不起来采用新方法,这势必影响运算能力的培养.

应该指出的是以上这些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运算的失误(或不合理)常常是多个因素的综合反应.

2.克服心理因素的影响 ,提高运算能力

从认知角度出发, 运算中的以上因素是随着认知结构的扩充和更新而产生的, 随着认知结构的完善会逐渐地克服某些因素影响,但过程要长一些.有的学生还可能克服不了.因此教学中就应采取措施,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合理、简捷地解决问题.

(1)加强对比与评价.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多种解法的对比、评价有利于增强学生选择合理解法的欲望,帮助学生灵活、简捷地解题,

例1:解方程:x-4/x-5-x-5/x-6=x-7/x-8-x-8/x-9

解法1:选用去分母(通法)的方法,则运算起来太复杂,也易出错.

解法2:(用部分分式的思想变形)原方程可化为

由于学生的悟性差异, 他们对信息的观察理解加工程度也不同,但有计划地对不同解法进行对比、评价,对他们冲破固有模式的束缚,增强评价意识,开拓思路是极为有益的.

(2)学会反思 , 提高合理运算的选择性知觉 . 作为教学过程的初始阶段,必须要求学生掌握某种模式解决问题,要有运算的条件反射,使学生一看某个问题便知道它属于哪一类,用何种方法去解.当学生已掌握了这种方法后,我们就要引导学生不死套模式,对其解法从策略、方法上进行反思,不断提高合理运算的选择性知觉.

例2:求(x+1/x-2)8展开式中的常数项

反思:此题是否有其他解法? 应从何处入手? 注意到x+1/x-2 =1/x(x -2)2, 则 (x +1/x-2)8=1x8·(x -1)16.∴常数项 为C816=12870.

例2的第一种解法是常规解法, 学生一旦掌握了之后,就应引导他们反思,选择合理解法,提高解题速度,

(3) 协调外形 特征与内 部联想 . 问题的外 形特征是 信息源,学生能否根据这一信息抓住其特征通过评价、反思进行合理联想,关键就在于协调外形特征与内部联想。

例3:求值:2cos10°-sin20°/cos20°

联想1: 由cos10°,sin20°前的系数及20°与10°的倍角关系想到: 原式=2cos10°-2sin10°cos10°/cos20°=2cos10°(1-sin10°)/cos20°思路受阻.

联想2:由30°-20°=10°想到原式=成功!

由上例可见, 合理的运算是外形特征与内部联想的和谐统一。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地暴露协调外形与联想的过程,在学生亲身体验到其美妙之处的同时,逐渐学会自我调控,达到合理运算的目的。

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几点外,还应授之以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个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师珍惜每一次机会,有意识地和学生一起进行对比、评价、反思、协调等思维活动,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选择合理运算方法的习惯,提高运算能力。

摘要:运算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有目的的数学运算活动中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完成数学运算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的计算,而是与观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等有关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综合能力.

持之以恒运用良好的心理学好数学 篇5

"喜爱"也就是做一件事的理由和把事情坚持下去的最强动力。良好的心理素养、近乎痴迷的兴趣是高效率学习数学的前提,也是在最后的考试中取胜的必要条件。大多数同学都会觉得繁重的数学学习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遇到一道难解的题,或者期末考试考砸了,更是郁闷至极;也许,此时的我们,都会有一种很不舒服的压抑感--这是由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竞争氛围,沉重的学习压力造成的;可是,我们能逃避吗?难道就这样被动的忍受吗?不,既然不能逃避,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正视他,化解它!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总会有的,怎么办呢?是继续硬着头皮学习吗?不是,而是要迅速让自己摆脱不愉快,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遇到这种情形,可以找一个自己信任的人,把自己的不快倾诉出来,寻求他人的理解,这样,就能很快收回烦恼的心,专心学习,也才能保证学习的效率。怎么样?试试看就知道了!此外,由于学习太紧张,再加上学习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顺心的事情,我建议,我们每天都要找一个时间,最好是在傍晚的时候,走出教室、走出家门,在安静的地方走一走,放松一下,回顾一下一天的学习和生活,表面上看起来这样做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是,有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心境,提高了学习效率,那点时间算不得什么,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除此之外,对自己还要有十足的自信,自信的学习,自信的走入考场,就能自信的取得成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精神太紧张,特别是在考试的时候,就很难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更不要说超水平发挥了。

那么,数学学习中、考场上,什么是心理的最高境界呢?一句话,"宠辱不惊"!也就是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兴趣不减,心静如水,沉稳对付;如果感到题目比较难,不好对付,能做到既不紧张也不失望,依然我行我素,全力以赴;反之,如果感到题目比较容易,也能做到不喜形于色,以至于放松了警惕,漏洞百出。也许,你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感触,比如有的时候感到题目非常容易,却并没有取得一个意料中的好成绩;而有的时候,感到题目非常难,结果也没有考的一塌糊涂!原因很简单,不管平时的习题或考试题目怎么样,都是大家来承受,决定你成绩如何的不是题目的难易,也不是你的绝对成绩,而是你在全体同学或考生中的位置,而是你是否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因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形,都要不受其影响,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步骤学习和考试,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当然,真能做到这一点,也非常不易,但是,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去锻炼,去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对我们学生而言,学习占据了生活的大部分内容,那么,我们就把学习、考试作为演练场,有意识的去提高自己数学的心理素养,培养自己的兴趣,从而成为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学习是要吃苦的,是要能忍得住板凳上、台灯前的寂寞。学习就是学习,学习不是娱乐,没有哪一种学习方法能让你象看美国大片似的学到博士。这是自然规律。

做一个个人错题集。我给同学们一个公式:少错=多对。如果做错了题目,不管发现什么错误,不管是多么简单的错误,都收录进来;我相信,一旦你真的做起来,你就会吃惊的发现,你的错误并不是更正一次就可以改掉的,相反,有很多错误都是第二次、第三次犯了,甚至于更多次!看着自己的错体集,哎呀,太触目惊心了。这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好地方,更是一个提高成绩的好方法。复习越往后,在知识上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就越小,而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实在是一个不小的增长空间。如果你还没有这个习惯,那么,就去准备一个吧,收集自己的错误,分门别类,然后没事的时候就翻一翻,看一看,自警一番,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总之,一句话,抓住最根本,最主要的,不要盲目的看参考书,特别是不要看很多参考书。

遇到疑难该怎么办呢?首先是要尽可能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如果不能解决,也要弄明白自己不会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在那里。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决不奢望不遇到难题,但是,也决不允许自己不明白难题难在那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讨论以及向老师请教等方式,最终解决那些难题;解决绝不是你原来不会做的通过别人的帮助会作了,而是,在会作之后,回过头来比较一下原来不会的原因是什么,一定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否则,就失去了一次提高的机会,作题也失去了意义。

正确认识考试。其实,这里,我只是提醒大家注意一个事实而已了。那就是,如果不是竞赛,那么考试卷中,超过80%的内容都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已经练习过的内容的翻版,也就是说,80%多的题目都是非常基础的,80%多的分值通过努力,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拿到的,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自己去看一看是不是这样。想象看,抓住了这些基础的题目,是什么水平呢?所以每一个同学都要看到这个事实,让自己自信起来。

学习考场制胜的法宝。首先是要摆脱心理上的恐惧,可以这样提醒自己,"害怕什么呢,不管有多难,大家都和我一样。"这样自我心理暗示一段时间之后,心里就坦然平静多了。其实学习和考试中最重要的不是要学或考的怎么怎么样,而是能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这也是超水平发挥的前提。大家不妨试一试,也许效果很好呢!其次,就是要有正确的学习和考试策略,做到"宠辱不惊",特别是,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要紧张。考试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旦遇到一个题目,作了好长时间还无法解决,就焦躁不安,严重影响后面的作题,进而也影响考试的成绩。

略谈如何克服学习数学的畏难心理 篇6

一、转变观念———由督促到鼓励

“畏难心理”首先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因此, 教师第一步就要从思想意识入手, 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对于不少教师来讲, 在高中阶段, 由于顶着高考的压力, 对学生所寄予的希望会更大, 对学生的要求也会更高, 表现在日常的教学上, 就是容易频繁地提醒、监督、催促学生的学习进度, 而这种情绪却在无形中给了学生更多的压力。因此, 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教师就要懂得情绪释放, 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 应当由督促向鼓励转变。即是说, 就是要更多地站在鼓励的角度, 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时, 鼓励学生将其视为一种发现未知、探索未知的活动, 而不必带有太多对陌生知识的惧怕。又如当学生学习受挫, 持久得不到提升甚至是有退步趋势时, 鼓励学生将其视为一个缓冲期、休整期, 而不必过分对自己成绩的下降抱有很大的自责情绪。总的来讲, 转变观念的目的就是要先扫清学生的心理障碍, 尽量让学生能够以一种“探索、发现”的“好奇心”和“尝试心”去学习数学。

二、缔结联系———由陌生到熟悉

不少学生在进入高一时就明显感觉数学的难度一下提高很多。实际上, 这与高中数学的体量变大有关。与初中数学对比起来, 在总教学时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由于高中数学的内容更多, 使得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 过去对单一的知识点反复琢磨的方式更多变成了现在重点讲解和选择点拨的方式。要解决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 教师就应当给数学知识缔结联系。一方面, 对于在初中学过, 高中深化或变形的知识缔结联系。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三章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就是初中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升元”。与此类似, 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中的《函数》也是初中数学《一次函数》的“升次”。对于这种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关联度很大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知识迁徙、要点回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尽快提高对新知识的熟悉程度; 另一方面, 教师也要缔结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比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的《三角函数》, 它在生活中是航海问题、地形勘测问题的理论知识; 必修三第二章的《统计》则与生活中的数据搜集、整理与分析密切相关。通过缔结理论知识与生活的关系, 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理论知识的距离, 尽量消除学生的畏惧感。

三、活跃课堂———由严肃到灵动

数学给学生最大的印象就是“严谨严肃”, 这也与教师所打造的课堂风格有关。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畏难心理”, 教师可以尝试以一种更为轻松自然的方式来开展教学, 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从而将课堂氛围由严肃向灵动转变。比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的教学过程中, 几何图形本身对比起单纯的数字而言, 会更容易给学生一种亲和力, 同时图形的移动、缩放等变形也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科乐趣。对此, 教师不妨引入多媒体来实现图形的变动, 这种集声音、图片于一体的教学资料将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除了教学媒介多样化外, 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允许学生随时发问, 鼓励学生主动地与教师交流, 比如在选修中的《常用逻辑用语》这一章,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推理案例, 如囚犯审问、迷宫推导等趣味活动, 进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实际上, 活跃的、有趣的、灵动的课堂风格更易于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四、优化测评———由结果到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 不少教师为了督促学生努力学习, 都习惯性地倾向于“结果导向”。实际上, 不论是一场考试, 还是平常简单的课堂测验, 决定学生分值高低的, 都不会仅仅是智力这一因素。同样, 一份试卷也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能力。但是不少学生却会因为自己的成绩较低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进一步加深了“畏难心理”。因此, 教师需要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转变, 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能并不出众, 但学习态度十分积极认真, 这就值得给予肯定与鼓励。比如学生在《数列》的学习过程中, 会自己总结出许多方法, 这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又或者有的学生可能在代数领域较为薄弱, 但其几何解析能力特别强, 这也值得肯定与鼓励。对学生来讲, 假如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与尝试都能得到老师的肯定, 那么他们的自信心就会慢慢提升, 也就不会过分因为最终结果的好坏而降低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热情, 这将有利于学生逐步克服“畏难情绪”。

克服心理障碍学好数学 篇7

一、让学生感到放松和快乐

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应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乐观向上的状态,以旺盛的精神、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到教学中.因此,教师的讲授应有一种愉悦感,从而用教师的快乐、愉悦去感染学生,使他们被吸引到课堂中来.例如在讲授“从不同方向看”的时候,首先让学生欣赏宋代词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学生一起体会诗的含义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方位来认识、评判一个立体图形呢?而且会出现哪些结果呢?”宋词中蕴含着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太神奇啦,从而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如在讲授“三线八角”的时候,对于如何正确区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大部分学生觉得书上的文字语言很难理解,如果教师只是抓住教材中的语言释义,则学生只会越听越糊涂,从而使本节课难以达到目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正确地辨别三种角,我采用了形象识别的方法:同位角“F”(形像英文F),内错角“Z”(形像英文Z),同旁内角“[”(形像英文躺倒的U).只要学生形象地熟记了这几个图形,便不难从组合的几何图形中直觉地辨别这三种角了.通过形象识别,学生们顿时感到兴趣盎然,并且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了.

二、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中有一部分概念、定理的内容较抽象、难懂,大部分学生感到比较枯燥、难学.这时,如果教师能运用恰当的比喻、诙谐的语言,同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则会让学生产生想学的兴趣,注意力将会被集中到课堂上来.例如,在讲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先用Z+Z课件展示了“海上日出”过程的动画,用“海上日出”的过程来作比喻,学生的情绪顿时被调动起来了.又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用平面切、截几何体,很多情况是靠想像的,这种想象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时是很难想出来的,但是有了Z+Z课件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只须轻轻地操作鼠标,截面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你眼前,不断地变化几何体的形状和截的方式,截面的形状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同学们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幅幅图案,惊奇地感受着截面的变化,渐渐地传来了学生轻轻的赞叹声.整个教室里荡漾着一种欢乐的气氛,每名学生都雀跃着,这样的数学课谁不喜欢听?他们不仅是在学数学,也是在享受数学.一节课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好课件,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始终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让学生充满快乐,让课堂充满快乐,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阅读数学教材与看小说不一样,大部分学生觉得阅读数学教材很枯燥,根本看不进去.特别是有“浮躁心理”的学生更是看不进数学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一步步地加以引导.“学贵自悟”,有目的地预习读书是学好数学的良好开端首先,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导学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允许他们大胆猜想,允许出现错误;接着小组进行讨论,不同意见可争论,疑难问题暂记上,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培养读书的习惯,在平静的字里行间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由教师指导他们进行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动起来,不光看书,也可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使学生能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四、引导他们多角度理解知识

要想让学生静下心来,持久地对数学产生兴趣,就应该使他们牢固地打好基础,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有“浮躁心理”的学生学习知识往往只停留于表面,不愿深入教师就必须培养他们能多角度地理解知识,从而将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而不只是一些支零破碎的东西.这样,他们才能有深入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了“有理数”这一章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你对相反数这一概念是如何理解的?谈谈你的想法”.最后由教师引导,全班一起进行了如下的归纳:(1)从定义的角度: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分别求的相反数;相反数是的数是什么?(2)从数轴角度:什么样的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3)从绝对值角度:符号、绝对值怎样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4)从运算角度:相加得零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吗?这样通过多角度再现,有力地强化了“相反数”这一概念,使他们对本章的知识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且产生了一种浓厚的深入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一半是儿童,一半是成人”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产生“浮躁”心理,教师应加以正确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这样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摘要: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一半是儿童,一半是成人”的特殊时期,这一阶段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产生“浮躁”心理,教师应加以正确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这样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克服心理障碍学好数学 篇8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 也即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依赖心理

数学教学中, 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 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 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 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 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 课前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 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 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 创造潜能遭扼杀,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高涨的激励情绪, 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还有一些家长包办代替现象严重, 学生从小就娇生惯养, 中小学教学衔接又有缝隙, 许多初中生缺乏独立性, 存在着较大的依赖性。这类学生在认知方面有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比如解数学题, 喜欢死记硬背或死套公式, 不肯思考, 不能创新, 缺乏主动学习精神。具体一点说, 这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表现为:懒于思考, 依赖教师把知识嚼烂后“喂”给他们, 遇到难题往往等待别人帮助。

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根的判别式为例, 在做了部分习题后, 老师要求学生归纳: (1) 在什么情况下, 方程总有两个异号的实数根; (2) 在什么情况下, 方程总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此时大多数学生热烈讨论, 积极思考, 但总有部分学生, 懒懒散散, 坐等结论的提出。同学和老师归纳出: (1) 当异号时, a, c方程总有两个异号的实根; (2) 当方程右边为零, 左边可化为一个完全平方式时, 即, 方程总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这时, 这些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下结论。

要消除这类学生的依赖心理, 就要引导他们“自力更生”, 培养这些学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复习“相似形”一节, 许多证明题的求证结论都是一个等积式。部分学生束手无策, 依赖心理随之产生, 不愿深入思考。此时, 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灵活处理教材, 使学生逐渐消除依赖心理。此类习题可采用“分析法”, 执果溯因, 启发学生根据以前的解题经验, 总结规律。可有意请几个依赖性较重的学生回答, 让他们拼拼凑凑得出结论:“等积式化比例式, 横看竖看找相似, 相似不行找平行, 过中过终作平行。”这样不仅使这部分学生发现知识的真谛, 也使他们重新认识自我, 有利于克服依赖心理。

2 焦虑心理

大多数学生都有上进要求, 主观上都想要取得好成绩, 学习数学更是如此, 因为“数学”是表现智力的主要学科。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一般停留在具体思维 (即直观思维、形象思维) 阶段。一进入初中, 数学立即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教学阶段。刚进初中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甚至有部分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 可能停留在具体思维阶段。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认知心理上不适应初中教学的新内容与新方法, 成绩下降, 与主观愿望发生矛盾, 就形成了“焦虑心理”。

为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尤其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注意中小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衔接。比如开学座谈会, 了解他们的思想, 虚心向小学教师请教。从内容、要求、思维方式等方面作好过渡, 精心选取有梯度习题, 以适应各类学生, 让他们顺利过渡。例如, 初二在学习实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中, 要引入作差法, 学生逻辑思维感到陌生, 教师可选取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例子, 如:7与6比较大小?在小学我们已经知道7>6, 用作差法:因为7-6>0即被减数7大于减数6。于是我们可以用作差法比较与的大小?因为同分母比较大小只要看分子的大小就行了, 即比较与1的大小, 用作差法为:

3 恐惧心理

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 数学成绩很不理想, 加上家长“望子成龙”, 有过高的要求, 在这些学生面前, 家长严厉的批评, 老师冷漠的态度, 同学歧视的眼光, 使这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恐惧心理”, 在考试中表现心慌意乱、思维紧张及脑子一片空白等现象。

对这些学生, 要采用“情感教育”, 对他们应当格外关心、爱护, 课堂上要多提问, 课外要多辅导, 采用“起点低、题目易、多练勤批、反馈信息、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 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夫人教育环境, 使他们感到学术学并非枯燥无味、高不可攀, 而是可以学好的, 并且在学习中还有无穷的乐趣。例如, 为了根除诸如这类错误, 可以要求学生解题时用“绝对值过渡”保护。即, 并告诉学生, 要简化, 先让从a“屋子 (即) 里走到“院子” (即) 里, 至于如何出“院子”, 这里要看a的“体质” (正、零、负) , “体质健壮” (a≥0) 的直接出去, “体质虚弱” (a<0) 的, 要小心“感冒”, 必须戴上“一条围巾” (负号“-”) , 学生听了哄堂大笑, 并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

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多方面的, 其消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与此相应, 引导中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也应是多样的。要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 重要的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创设特定的思维情景, 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苏联教育家契可夫指出:“凡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得来的东西, 凡没有经过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困难而达到真正理解的东西, 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的。”教师应自觉地做好把“要我学”的外在因素转化为“我要学”的内在驱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大纲中指出:“数学教学中, 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的核心”, 所以我觉得要改变教学观念, 数学思维教学应与学生心理特征相适应, 学校应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

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 改进教法, 引导学生自觉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让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这块园地中开出鲜艳的花朵, 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梁寿稳.怎样消除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张金玖, 张金明.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其消除[J].中国教育学刊, 1997 (1) .

克服心理障碍学好数学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障碍,表现,对策

初中数学教学是指引导学生在对初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基本思维方法,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对初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然而在具体数学学习中,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障碍,影响了学习效果.为此,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

一、初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表现

1. 思维不缜密

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得到缜密的思维训练,那么到了初中以后,他们容易对问题考虑不周全,无法形成缜密的思维.例如,学生的思维容易被禁锢在非负数范围内,忽略负数的情况.

2. 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由于受到数学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方面存在意向化、程式化和规律化的现象.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技能的汇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同类问题或简单问题;另一方面也会让学生的数学思维陷入僵局,使学生不能融会贯通,久而久之,会让学生陷入无法自拔的思维恶性循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由于学生并不了解数学定理、公式的形成过程,所以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仅仅停留在表层,不能脱离实体获取相应的抽象的数学概念,更不能看到问题的整体,所以逐步形成一种线性思维模式,忽略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灵活改变思维方向.

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的策略

对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我们教师要采取有效对策,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思维障碍.

1. 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

首先,教师要结合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全面和严谨的分析,培养学生从整体看问题的意识.例如,在证明“圆周角定理”时,应对圆周角顶点的位置进行讨论,借助折纸的方法展示三种不同的情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首先,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确保学生能够听明白,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呈现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答题顺序,并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实施教学,可从学生易错的问题中整理出典型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错误所在,并纠正错误.

2. 打破思维定式

如果学生拥有良好的数学思维意识,解决数学问题时就可以游刃有余;反之,就会一头雾水,不知从何下手.为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意识,并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例如,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般来说,我们都是先将方程转化为一般式,但是我们有时候还可以转化为另一种思维模式,如对于(3x+2)(3x-2)=4,就可以采用完全平方公式直接求解,而不需要将其转化为一般式.又如,在教学“平移”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游戏:请两名学生上台,由第一名学生发出指令,第二名学生根据指令行动.第一名学生说:“走.”第二名学生却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所以没动.于是,第一名学生说:“向左边走.”第二名学生就根据指令移动,但是第一名学生没有说走几步,所以第二名学生就一直向左走,直到教室尽头.此时,第一名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说:“向左边走五步.”这样,第二名学生才能准确无误地完成任务.通过这样一个小游戏,学生都明白了数学知识既有严谨性,又有发散性,应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此外,合理设计课后练习也能达到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的目的.教师在设计课后练习时,要注意题型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总之,初中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总结学生数学思维中的障碍,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和消除数学思维障碍,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詹加清.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排除策略研究[J].网络财富,2008(14).

[2]马向丽.由数学思维特性谈思维障碍的突破[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2).

[3]冯太平.数学学习中思维障碍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1).

[4]马瑞根.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学苑教育,2015(23).

上一篇: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下一篇:拍摄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