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关系

2024-09-30

紧张关系(共12篇)

紧张关系 篇1

焦虑是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21世纪初,焦虑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最普遍的心理问题之一[1]。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加,患者和社会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医生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医生的身心健康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2]。医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及工作环境等原因,如工作负荷过大、睡眠不规律、技术水平要求高等容易出现倦怠、抑郁及焦虑等心理问题[3,4,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辽宁省某市医生的焦虑及与职业紧张的关系,为今后采取积极的应对及干预措施,减少医生焦虑的发生,保障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及职业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1年10—11月随机抽取辽宁省某市4所综合医院工作1年以上的540名医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完成有效问卷492名,有效回收率为91.1%。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调查

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已婚/单身),职务(医生/科主任),每周工作时间(≤40 h/>40 h)。

1.2.2 焦虑的测量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6](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SAS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1~4级评分。将20个条目得分相加得粗分,粗分乘以1.25得标准分。本研究中该量表的 Cronbach’s α 系数为0.893。

1.2.3 职业紧张的测量

采用工作内容问卷(Job Content Questionnaire, JCQ)及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ffort-Reward Imbalance Questionnaire, ERI)测量职业紧张[7]。JCQ共包括22个条目,评定技术自主(6个条目)、决策自主(3个条目)、心理要求(5个条目)、上级支持(4个条目)和同事支持(4个条目)5个维度。ERI 包括23个条目,由 3个维度构成:外在付出(6个条目)、回报(11个条目)、内在投入(6个条目)。本研究中,JCQ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数为0.831。ERI量表的 Cronbach's α系数为0.903。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医生焦虑的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医生焦虑与职业紧张的关系。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492名医生焦虑分值为46.35±10.69。平均年龄为(40.3±8.9)岁;其中男性232人,占47.2%;女性260人,占52.8%。已婚343人,占69.7%。担任科主任40人,占8.1%。每周工作时间>40 h有257人,占52.3%。

2.2 医生焦虑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男医生焦虑总得分为46.57±12.54,女医生为47.03±8.9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及每周工作时间比较,焦虑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其中≤30岁组及每周工作时间>40 h的医生焦虑分值较高。见表1。

注:各年龄组比较,P<0.05;每周工作时间比较,P<0.01。

2.3 医生焦虑与职业紧张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按照多元线性回归标准化系数的顺序,调整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务及每周工作时间后,回报、外在付出、心理要求、同事支持及技术自主与医生焦虑密切相关(P<0.05)。见表2。

注:aP<0.05,bP<0.01。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辽宁省某市医生焦虑分值为46.35±10.69,高于其他医院医生的焦虑分值[8,9],表明辽宁省某市医生发生焦虑的危险性较高,应当引起医院管理部门的关注。另外。本研究中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医生中,≤30岁组、未婚及每周工作时间>40 h的医生焦虑分值较高,这是因为此年龄段正处于事业的起步期,对事业的期望较高,导致工作上的付出增加;婚姻关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和谐的婚姻关系中,配偶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工作负荷过大及情感上的孤独感,加上工作时间过长、因此更容易导致的心理问题。建议医院管理者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特别要关注青年医生的焦虑症状,减少工作负荷,使青年医生处于良好的工作环境中。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回报和外在付出为医生焦虑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说明医生回报越小及外在付出越大时,焦虑症状越明显。原因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生的工作要求也随之增加,使得医生必须不断学习及更新专业知识及技术,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生工作的高技术、高付出及高风险性,使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医生的福利待遇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当医生所付出的精力和投入与回报之间不平衡时,就容易造成焦虑的发生。同时研究发现,心理要求、同事支持和技术自主与焦虑密切相关。说明心理要求越低,人际关系、个人独立性及参与决策的程度越低,越容易增加焦虑的发生。

因此,管理者应该合理降低医生的工作强度及工作量,建立合理的报酬激励措施,经常举办心理学知识(包括焦虑)讲座,在医生中普及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以加强医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医院管理者应该尽量给医生更多的工作自主权,从而有效地降低医生职业紧张,减少焦虑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医生焦虑与职业紧张的关系,降低医生焦虑程度,提高其生命质量。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1年11—12月随机抽取辽宁省某市4所综合医院的540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焦虑,工作内容问卷(JCQ)及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测量职业紧张,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医生焦虑与职业紧张的关系。结果 该市医生焦虑总分为46.35±10.69。按照多元线性回归标准化系数的顺序,调整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务及每周工作时间后,回报(β=-0.201)、外在付出(β=0.169)、心理要求(β=0.143)、同事支持(β=0.115)及技术自主(β=-0.098)与医生焦虑密切相关。结论 医生职业紧张对焦虑有预测作用。应降低职业紧张,保护和增进医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焦虑,职业紧张,医生

参考文献

[1]Tone A.Looking to the past:history,psychiatry,and anxiety[J].CanJ Psychiatry,2005,50:373-380.

[2]梁接顺,张新龙.努力提高医疗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7,27(4):277-278.

[3]尹文强,王振东,范艳存,等.医生工作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3):184-187.

[4]Wang JN,Sun W,Chi TS,et al.Prevalenc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of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doctors:a cross-sectional survey[J].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2010,83:905-911.

[5]Sun W,Fu J,Chang Y,et al.Epidemiological study on risk factors foranxiety disorder among Chinese doctors[J].J Occup Health,2012,54:1-8.

[6]何假,陆英智,成义仁,等.神经精神病学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31-262.

[7]杨文杰,李健.工作场所中社会心理因素的测量-两种职业紧张检测模式的应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6):422-426.

[8]韩一芃,王申奇,吴佳俊,等.上海市杨浦区不同等级公立医院医师焦虑状况和压力来源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4):455-458.

[9]杨婵娟,刘玉平,王旭荣,等.159名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5):562-563.

紧张关系 篇2

作者:贾向东

来源:中国农村研究网 来源日期:2004-8-1 本站发布时间:2004-8-2 阅读量:1219次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各种利益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干群关系紧张就是突出问题之一。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农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程度不同的存在着一些这样或那样的矛盾,突出表现在群众对干部有戒心、看不惯,对干部工作作风有意见,说干部“不像话”;而干部对群众不服从管理又很气愤,说群众“不听话”,埋怨群众素质低,不好领导。这一矛盾反映到工作中,就是干部与群众经常磕磕碰碰、吵吵闹闹,久而久之,干群双方在思想上就形成了隔阂,产生对立情绪,造成群众与村干部之间关系紧张,形成工作上严重的对立局面,有些群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对干部不信任,不但不服从领导,而且怀疑干部不廉洁,到处上访告状,他们不惜花钱,不怕路途遥远,赶乡镇,跑县城,到市里,甚至赴省、进京上访,状告村干部。据有关统计,目前因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的信访已占农村信访总量的七成以上,特别是村民集体访的批次明显增加。可以说,农村干群之间的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农村的“不安定因素”之一,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思考之一,农村干群关系紧张,村级选举不规范是直接诱因。

村委会直接选举,确实给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选举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也给农村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村级选举工作的不规范就是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直接原因。一是“贿选”现象普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许多村庄都出现了不少富人,富人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参与竞选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竞选者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经济资源往往是他们竞选村干部的手段之一,不少人不是依靠科学完善的治村方案获得村民的信任,而是通过给钱送物的经济手段争取村民的支持,这些人一旦当选,他们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为绝大多数群众的利益着想,所以干群关系不和谐成为其先天性的特征。二是农村宗族派性干扰选举已成痼疾。由于受传统封建意识和农村各种矛盾的影响,目前在一些农村中宗族、派性观念仍然比较严重。在村级选举中更是暴露无遗,村干部的位置成为宗族派性代表人物争夺政治、经济权力的目标,因而就出现了各种宗族、利益派别之间明争暗斗,他们互相拆台,互拉选票,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贿选和大户操纵选举等问题。在这样紧张氛围中由某一派别选举产生的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调和的。如,有一个村内分两大派,两派为了各自利益明争暗斗。在两派里党员各占一半,支部召开党员会这派参加,另一派就不参加,很难超过半数开成会议,即使在勉强召开的党员、村民代表会议上,也很难形成决议。三是历史遗留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在换届选举等关键时机又诱发新的干群矛盾。一些村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有的是十几年前甚至二十几年前几任班子留下的提留尾欠、宅基地纠纷及其它矛盾意见,由于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积重难返,又引发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有一个村就是因1994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时遗留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至今群众上访不断,干群矛盾激化,省市区党委、政府为解决矛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问题还未彻底得到解决。所以说,把好农村选举关是确保农村稳定、干群关系和谐的基础,从当前农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诸多条件限制看,如果没有各级党组织的严格把关,很难保证所选出的村干部都能达到农村工作需要的素质要求。

思考之二,干群关系紧张,关键在干部自身。

造成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遗留的,也有现实存在的;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也有工作失误造成的。我们剖析了几个干群关系紧张的重点村,感觉问题的关键还在干部自身。一是对基层干部教育管理失之于宽。一些乡镇党委对村干部布置工作、交任务多,谈心教育、教方法少,还有的乡镇领导对村干部宠着,护着,认为有点小毛病算不了啥,渐渐地使这些村干部趾高气扬、作风霸道、违法施政、胡作非为。群众对这样的村干部意见很大。据统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村书记因干群矛盾不可调和而被迫辞职,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村干部因违纪受到党纪处理。二是农村干部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从当前农村干部队伍状况看,大多数农村干部素质比较高,能胜任工作。但也有少数农村干部素质还比较低,与新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宗旨观念淡薄,不为民办事,对工作敷衍了事,一门心思忙于自己家里的事情,甚至有的打牌赌博,东游西逛,无所事事。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始终得不到解决。有的村干部,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独断专行,作风不民主,遇事不同其它村两委成员商量,村内重大事情不召开党员或群众代表会议研究,都是自己说了算。还有的村干部不坚持原则,违法施政。为了小集体或少数人利益,乱批滥建,乱砍乱伐,乱收费用,在换届选举和发展党员等项工作中不坚持标准,不坚持法定程序。据调查,在农村上访案件中,反映村干部违法施政的占多数。有的村干部私心较重,办事不公,为政不廉,想方设法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捞取好处,在建房、计划生育、各业承包等方面为亲戚朋友大开方便之门。有的村干部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观念陈旧,经济不熟悉,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强,不能为农民走向市场提供很好的服务。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农民群众对这些村干部失去了信心,甚至激化了矛盾,出现了干群关系紧张局面。某县在一次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全县500多个村有107名村党支部书记因自身素质不高而落选,被党员和群众“罢了官”。思考之三,干群关系紧张是农民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与落后的文化素质强烈反差的集中表现。

这些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主要责任固然在基层干部,但作为矛盾的一个方面,群众整体素质不高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物质上的逐步富裕,他们的民主愿望、民主要求和民主呼声越来越强烈。但是由于不少群众法律意识不强,全局观念淡漠,他们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与自身素质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反差。特别是随着村委会组织法深入贯彻实施,农民强烈的民主参政意识与落后的文化素质之间的反差尤为突出,以至于参与村务管理时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影响个人利益就上访告状。有的群众研究法律,学习政策,不是为自觉地遵法守法,而是只愿享受政策法规给予的权利,不想履行应尽的义务。当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或受到损失时,就对村干部不满意,心存怨恨,事事与村干部做对,影响了村务工作顺利开展。有的群众在建房、批二胎生育指标等项工作中稍不如愿,就把帐记在村干部的头上,设法挑村干部毛病,去上访告状。近年来,每年都出现一些农民的无理上访事件。二是行使民主权利随心所欲。随着村主任的直选,农民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应该说法律赋予每个农民的民主权利是非常神圣的,但一些群众对此却不珍惜,不会正确运用。加之一些村的党组织软弱无力,对选举工作的领导、指导不够,给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有的甚至把一些村霸、痞子选进了村委会班子,有的群众真假难辩,不能正确行使权利,使本来素质不高的候选人赚得了选票,当选为村干部,为新的干群矛盾埋下了隐患。另外,一些地方群众不注意学习,对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之甚少,思想和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觉悟不高,很难同村干部保持一致,甚至处处与干部对立,也影响了干群关系。

(作者系中共唐山市路南区委常委、组织部长)

邮编:063000 地址:中共唐山市路南区委组织部

医患关系紧张化及其对策探讨 篇3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疗体制;医疗服务;新闻舆论;医患认知

在过去的30年里,我们的医学和医疗服务机构迎来了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虽然在医学技术水平上和医疗救治能力上有所提高,但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还加大了医患矛盾、医患关系的紧张状况,也大大降低了我们医疗进步的福利水平,影响到地区的综合管理。

特别是近年来,频发的伤害医疗事故,使医患关系陷入困境,建立和谐医患关系迫在眉睫。

1 健全医疗体制,促进和谐医患关系

健全医疗体制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我国目前要健全医疗体制,至少包括:推进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几个具体的方面。

据统计数据显示,患者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医疗费用过高(45.2%)、某些医务人员责任心差(32.8%)、和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够(28.2%)、媒体舆论导向不公(25.1%)。而医务人员则认为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排在前4位的分别是媒体舆论导向不公(48.7%)、医疗费用过高(42.4%)、医患沟通不够(39.7%)、某些医务人员责任心差(25.4%)。

可见,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认为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是导致医患糾纷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减轻医疗费用给百姓带来的负担,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主角是政府,无论是向百姓介绍国家的医保制度、帮助百姓加入医保体系,还是加快患者医疗费用的报销进度,都需要政府的介入。政府不应该满足于高覆盖率而要致力使得医保制度能够真正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要严格打击药品流通环节的暴利,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增加基本医疗保健的经济投入,维护医院的公益性。

2 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第一,要加强医疗基础设施的建设,增设床位,门诊号源,优化诊疗过程。

第二,要实行门诊管理一站式服务,增设咨询台,正确引导患者看病,并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各种需求服务。

第三,要探索新型的治疗和护理制度,例如急诊首诊负责制、危重患者报告制度、死亡、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病房巡视制度等。

第四,在某些情况下,医院还可以设置专门的“纠纷办”、“投诉办”,受理患者的投诉,尽量将医患纠纷控制在小范围内,及时而精准的解决。

3 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从本文之前给出的统计数据可见,在医疗人员的视角中,媒体舆论导向不公是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罪魁祸首(48.7%)。事实上,长期以来,部分媒体片面、不客观、缺乏专业性的报道对医务人员群体已经产生了深刻影响,而患者对此却并没有体会,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患者及家属中有41%的人认为媒体报道客观,而相应的医务人员中只有16.7%的人认同媒体报道的客观性。

因此,媒体作为人民群众的发言人,作为加强医患关系沟通的桥梁和平台,应该进行客观、全面、公正的报道,倡导理性地处理医疗纠纷,引导群众理解医疗行为的高风险性,并加大对正面能量的报道。医疗事故作为一个敏感话题,不应轻易炒作,反而要掌握谨慎尺度,严格职业操守。

4 加强患者认知和理解意识

患者往往受疾病、身心健康的影响。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内心越来越脆弱,再加上疾病,往往会使人更为焦虑、急躁、失去理性,而不尊重他人。

因此,患者的心态就成为了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一环。患者心态乐观、向上,往往更容易恢复,对待医护人员的态度也好,医护人员也会更加认真细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就使得患者对于自己所享受的医疗服务的水平较为满意;反之,如果患者心态悲观,惶惶不可终日,不仅影响到正常的恢复,对于医疗人员的态度也会变差,反过来又影响到医疗人员的心情和工作的细致程度,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降低患者所能享受到的医疗服务水平。

要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就应在加强医疗卫生知识的同时,使人们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患病后不过多的焦虑和抑郁,减少患者对于未知的一种恐惧和痛苦。要通过宣传等各种传播形式,使患者形成对于医疗风险的正确认知,了解医生是高风险职业,医疗事业也是具有风险性的,从而让患者能够思考、理解和尊重医务人员的工作。

5 强化医疗人员道德责任,改善医疗人员待遇

要加强医疗人员的道德责任,一方面可以在医院的层面,推动医德医风教育和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不断加强医疗活动中的人文关怀色彩,重视医疗质量,形成特定的医院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要从医疗人员的选举雇用入手。随机抽取上海市九家医院进行调查得出的数据结果显示,医务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只占到51.9%,也就是说专科、高中及以下学历者几乎占到了医务人员的一半,这不仅是上海这一地区医院的特殊情况,而是全国各大医疗机构的普遍问题。虽然学历并不能完全决定个人的品德素质,但是在医疗这种高风险、高负荷的行业,专业的优秀人才所占的比例还是不高,这难免影响到医疗人员的整体道德素质、专业水平。

是什么造成了师生关系紧张 篇4

师生关系应该是人生中最亲密的关系之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而如今, 这些优良的传统都传到了国外。在一些发达国家, 教师成了令人羡慕的职业, 不但待遇高, 而且受人尊敬:公交车上, 人们主动给老师让坐;排长队时, 人们主动让老师靠前, 学生和家长都对老师存有感激之心。然而,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 这些优良的传统已严重流失。老师成了学生和家长们的“公敌”。看看老师被杀后的那些评论吧, 不但没有多少惋惜, 竟还有不少叫好声。真是让人心寒!从什么时候开始, 教师成了人们的眼中钉, 师生之间竟成了敌人?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是什么造成了师生关系紧张?

师生关系紧张, 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在应试教育的魔咒下, 教育主管部门以升学率考核学校, 学校以教学成绩评价老师。以成绩为主要指标, 对老师考核量化, 实行末位淘汰制。量化分高的有荣誉, 量化分低的什么也没有, 甚至被“发配”到偏远地区。可想而知, 教师承受着多么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了成绩才有荣誉, 有了荣誉才能晋级, 晋了级才能涨工资……, 这种不合理的晋级制度, 严重摧残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这实质上是逼着教师向学生要成绩。教师的压力只能转嫁给学生, 只能逼着学生苦学。教师不可能公平对待学生, 对学习好的, 倍加关怀;对学习差的, 横眉冷对, 师生关系必然变得紧张起来。学生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特别是上了中学, 在中考和高考的双重压力下, 早晨五点多起床, 要熬到晚上十一点多才能休息。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 学生在教室里一趴就是十几个小时, 几乎天天如此, 一趴就是十几年。我们的学生得有多大的忍耐力啊?!学习好的成了“木偶”, 如同学习的机器, 已然麻木;学习差的呢?什么也听不懂, 还要在教室里从早趴到晚, 正襟危坐, 简直是煎熬啊!为什么让我们的学生这么苦?这种教育体制不是把老师逼疯, 就是把学生逼疯, 师生之间不断发生冲突, 也就成了必然。

计划生育造就了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些孩子从小备受呵护, 受不得一点委屈, 他们任性、自私、唯我独尊。当他们走进校园后, 难以适应学校纪律的约束。于是当老师不愿顺从他们的意志时, 他们就会与老师为敌。记得曾经有个学生报考大学志愿, 我建议她考师范时, 她断然拒绝。她说, 她不愿意成为学生的敌人。她的话让我十分惊讶, 原来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竟然是这种形象。老师辛辛苦苦、任劳任怨、一切为学生着想, 然而学生并不领情。他们受不了老师的当面批评, 认为丢了面子, 课堂上会顶撞老师。当犯了错误老师要求请家长时, 又认为是老师在告状。他们仇视老师, 甚至对老师动手。有些学生自由懒散, 学习不刻苦, 拉了班里的成绩, 让老师看见就烦。师生互相怨恨, 长此以往, 师生关系能不紧张吗?

社会舆论和导向也把教师推向了风口浪尖。最近几年, 网络媒体对教师形象的负面报道越来越多, 个别教师有悖师德的行为被媒体无限地放大, 被炒作为教师的群体行为, 教师因此成了让人憎恨恐惧的、阴险毒辣的“眼镜蛇”。这对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和师生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当学生和家长不再相信学校是一方净土,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春蚕时, 原本纯真友好的师生关系就在网络媒体的片面之言和围观群众的网络攻击下变得岌岌可危。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年龄阶段上的代沟差异, 而网络媒体不负责任地随意扭曲, 严重丑化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 师生之间难以沟通, 师生关系也就越来越不融洽。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什么 篇5

(一)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

政府对医院的投入严重不足,医院自负盈亏的体制,都促使患者承担了过多的诊疗费用。同时,社会贫富分化,矛盾加剧的问题在费用高昂的诊疗过程中被激化。

(二)患者对个人健康越来越重视,且对医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

(三)医患沟通不够、医疗纠纷增加,是医患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

基层医疗资源不足,水平欠缺,经常发生误诊的现象,使得病人为寻求可靠的诊疗向大城市的三甲医院集中。医生超负荷的工作使其无力完善与患者的沟通。同时,医疗教育的制度并未在医患沟通技能中给予学生强化训练,使得医生缺乏良好的沟通技能。

(四)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加剧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情况。

治病、救人原是一体的,但有些医生却只重视“病”不重视人。

(五)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不畅通是影响医患关系的直接原因。

我国虽已于几年前就施行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发生医疗事故之后,光是事故鉴定费用就高达几千元,患者维护权益成本太高。

(六)医患之间缺乏信任,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

新闻媒体不够详实的报道,促使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理解,不能换位思考。部分医务人员没有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而有些患者对医务人员也缺乏理解,不了解医学的复杂性。

(七)媒体的片面报道。

随着病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媒体不公正地报道,增加了患者对医生的偏见,媒体成为了影响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原因,成为医患双方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催化剂。因此,媒体报道医患关系的公正性直接关系到医患关系的和谐。

如何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一、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

(1)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人文素质。

(2)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树立服务理念。

(3)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培养沟通能力。

二、医生应该注意遵循以下相关原则:

(1)相信医患之间可以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患者是可以交流、沟通的;

(2)不以医生本人的价值取向评判患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尊重患者的人格、信仰和文化;

(3)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出发,充分理解患者的疾病行为和情绪反应;

(4)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以人文关怀的态度给患者切实的医疗帮助;

(5)理解医患关系是一个动态的关系,医生应根据情况适时做出调整;

煤矿干群关系紧张原因及对策分析 篇6

关键词:煤矿干群关系管理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随着煤炭企业效益下滑,职工流动性加大,加之企业外部的种种原因,部分煤矿的干群关系尤其是工区一线的干群关系变得冷淡,有时表现出紧张甚至对立状态。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煤矿企业整体的外部形象,也给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找出对策,对于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安全生产,帮助煤炭企业度过经营难关,具有重要意义。

一、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表现

煤矿干群关系紧张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地面机关干群之间的,也有安全生产一线干群之间的。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一是冷漠型。干群之间很不了解,缺乏感情基础,既无所谓爱,也无所谓恨,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有的敬而远之,因而正面接触少,互相漠不关心。职工不尊重领导,领导看不上职工。笔者亲眼看到,有的企业的职工为抢占企业班车的座位,不到下班时间就把钥匙放在座位上,无论对年老职工还是企业领导,一概不让座,让人甚感冷漠。表现在管理工作上,出现干部你说你的,职工我干我的,以我为主,我行我素的现象,职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

二是猜疑性。干群之间互不信任,心存芥蒂,每事当前,先互相琢磨一番,干部琢磨怎么制服工人,工人琢磨怎么对付干部,而把工作和事业放在次要位置。表现在管理工作上,便会是你管制我,我应付你,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不顾及全局的工作。

三是对抗型。干群之间在工作接触或生活交往中产生了矛盾,而又互不理解,互不相让,有的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引起矛盾激化,长期得不到消除,日积月累,导致不满或敌对情绪的滋生和行为上的对抗。表现在管理工作上,职工一意孤行,有的职工不说还好点,一说更逞强,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而对干部而言,常常故意刁难职工,给职工出难题,重罚款,为了应付干部,职工常常明里消极怠工,暗里牢骚话满腹,挑拨是非,拆干部的台。

二、原因分析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像煤矿这样的国有企业而言,其原因更为复杂。从外部环境而言,由于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对于企业内部而言,由于经济效益不好,职工收入下降,各种比赛活动减少,奖金分配下降,对某些职工而言,由于效益不佳,某些职工靠拉近与领导的关系获得的隐性收入大大减少,无形中缺少了与干部“亲近”的动力,这当然是一种畸形的非正常的心理。干部职工成分不一,文化素养不一,个体之间性格差异较大,有的做事方法简单粗暴,有的认识片面、不顾大局,有的性格执拗,有的品质不好,喜欢拉帮结派,等等,加之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教育工作跟不上,也是造成干群紧张的原因。

三、应对措施

干群关系紧张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方式综合解决,笔者认为,针对以上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统一标准。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则。没有统一的标准,无论干部工人,都不会有统一的认识和行为,其心理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在管理工作中,标准就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和企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以此为标准、论短长,就能明辨是非,产生共识。其认识标准相同,心理基础也一样,由此导致的行为,必然也是一致的。干部要求工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干部要求工人不做的,自己必须坚决不做。如在煤矿安全管理中,“三违”现象屡禁不止,干部有违章指挥的,工人有违章作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自觉地以统一尺度为标准,没有自觉地把干部工人摆在平等的位置上。有些干部认为规章制度是干部管理权利的外延,有些工人则认为规章制度是工作劳动权利的内缩,这就难免产生心理差异同现实工作上的偏差。

二是推进公开,消除疑虑。公开是消除干群之间的猜疑,增加信任感的前提。在管理工作中,没有什么秘密可保,不怕工人知道的多,就怕工人知道的少。凡是与管理工作有关的,包括任务指标、现场条件、经济分配、奖惩规定、人事任免等都要公开让工人早知道。要相信工人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约束力。这些方面公开以后,会加深对干部决策的理解,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也便于相互之间的监督、协助。有了这种基础,才能政令畅通,避免不必要的疑虑,提高决策贯彻执行的实效,以免贻误战机,积成隐患,酿出灾难。

三是一视同仁。讲一视同仁,应该是双向的。干部对工人不能有亲有疏、拉山头、搞宗派、划感情范围。关系好的,凡事照顾,干轻快活,拿便宜钱;关系不好的,漠不关心,在分派任务和分配活动中表现出倾向性。久而久之,亲的会有恃无恐,骄傲自大,甚至不把别的干部和工人不放在眼里,也会产生管理行为上的放纵;疏的敬而远之,自感卑微,时时小心,处处提防,而在管理行为上则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只求当个不过河的“泥菩萨”。工人对干部也不能有远有近,近者不讲原则,唯令是从;远者不论对错,一概不听。这些不良的心理关系,对管理工作是十分有害的。

四是平等磋商。干部工人都是社会主义中的一员,都是管理肌体上的一个细胞,都是生产上的一个环节,只是分工不同,责任不同,主人翁的权利和义务都是一致的。因此,干部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工人不必唯唯诺诺,仰人鼻息。凡事平等磋商,干部注意听取工人的意见,工人敢于直言相谏。干部的民主作风和工人的民主意识相结合。日本松下公司有一年面临产品销量锐减、难以生存的局面。是否用裁员一半来缓解公司的危机,松下幸之助没有独断专行,而是想到民主协商的方法,他找来手下的几位主要部门负责人商议对策。经过反复讨论,其中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告诉松下幸之助:如果减员,则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动摇大家的信念,今后对公司的危害更大,不如将产量减半而不解雇一名员工,员工薪水照发,但业务员要取消假日,全力以赴推销库存的产品。松下幸之助听后,欣然采纳了部下的意见,并集合全体员工宣布了这一方针,员工们深受感动,高呼赞成,并倾注全力帮助推销。三个月后,公司库存统统卖光,生产经营出现转机。

五是换位思维。认识的差异往往导致心理和行为上的差距,在管理中实例俯拾可得。而认识的差异直接来源于思维角度和方式的差异。同样的问题,干部工人会有不同的认识,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主要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如在企业安全生产方面,干部工人的责任是不一样的。一个工人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而一个干部则必须保证他身边的全体职工的安全。因此,有时为了大家的安全,就要对个别对他人不负责任的人实行严厉的制裁,如工人不理解、认识这一点,就可能产生矛盾,表现出情绪和行为上的消极甚至对抗。为避免这种现象,干部工人不妨进行一下换位思維。干部把自己放在工人的位置上思想一下,把握了工人的心理动机,其态度和手段可能会柔和一些;工人把自己放在干部的位置上思想一下,理解了干部的难处,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责自愧自省,从而化干戈为玉帛,互相配合,调动起两方面的积极性。当然,我们不提倡“怀柔政策”,不提倡无原则的和稀泥、好人主义,对那些对制度置若罔闻、大胆妄为者,必须依法论处。

以上是笔者对干群心理关系与管理工作效果关系一些肤浅的认识和思考,目的是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对建立良好的干群心理关系、培养健康的心理环境、增强管理工作实效的重视。这里仅述一己之见,笔者希望以此抛砖引玉,把问题引向更深层次的研究。

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与对策探析 篇7

关键词:医患关系,理性经济人,医疗体制,缓解对策

一、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1、自利人性原因

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说明: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是由于多年历史积淀形成的, 其表现基本集中于医患来往的“经济化”、“人机化”、医患需求多元化等。根据古典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理论, 我们可以将医患双方都看成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将医院、医生、患者都假设为“理性经济人”。假设医生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物质上的报酬。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将医患关系中的医方与患方的角色借助此理论来进行分析:医生在医患关系中的角色其实是十分矛盾的, 一方面, 他是患者在进行医疗救助的过程中的代理人, 他需要通过与病人的相互合作来为病人缓解或者解决生理或心理痛苦。另一方面他又是无法放弃自身利益追逐的经济人。从一个最浅显的例子来看:我国的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完全是按照市场化的的运作模式, 而且, 医院也因为不合理的补偿机制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 致使医生的工作重心偏离了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以药养医的行为已成常态。产生了患者只要去看病, 无论轻重都需要少则几百, 多则上千的医药费的社会常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开始了医疗体制改革与我国的社会结构急速转型, 使得医患关系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从而医疗纠纷不断发生, 例如, 2014年2月24日, 在南京某口腔医院一名医生与一名护士因为医院要安排一名男重症患者与一名女患者临床, 被女患者父母打伤, 受伤女护士脊髓损伤、心包胸腔积液, 目前仍在南京市鼓楼医院接受治疗。以及2013年10月25日, 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生一起患者刺伤医生案件, 3名医生在门诊为病人看病时被一名男子捅伤, 其中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因抢救无效死亡。这类型的事件在最近几年层出不穷, 将本就紧张的医患关系一举推到了高点。

2、医疗体制不完善的原因

当今正处于新旧医疗体制的分水岭上, 我们沿袭多年旧的医疗体制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而新的医疗体制还仍然处于完善的过程, 在这新旧交替的时期矛盾就会越发明显。当前医疗行业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看病难”与“看病贵”。而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大量浪费与分配不均就是造成“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深层次问题。

回顾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二十年, 并没有解决医疗资源的短缺和医疗资源的浪费问题, 但却使得医疗资源的短缺和医疗资源的浪费越来越严重。现行医疗改革方案中存在以下两大缺陷:一是在医疗改革过程中, 忽视了医疗市场开放;二是在改革过程中市场化对象选择错误。以上两大缺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使医疗改革陷入“医疗资源短缺与医疗资源浪费”的恶性循环。

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用占世界卫生费用的1%的医疗费用, 为占世界人口22%的人口提供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根据统计数据, 1978年中国卫生总支出110.21亿元, 其中政府财政支出占比32.16%, 社会 (指事业、企业等) 支出占比47.41%, 居民个人支出占比为20.43%。从政府 (包括社会) 支出占比79.57%与个人支出占比20.43%两个指标看, 当时的医疗保障水平高于不少高福利的资本主义国家, 切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的市场化经济已经不再适合从前的医疗体制, 因此开始了时间跨度长, 经费消耗大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的医疗卫生体系。但是新型的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支撑, 医改无一例外是需要巨额的成本消耗。

根据国家有关统计数据预测, 2009年—2013年, 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达30682亿元, 年均增长24.4%, 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的比重从2008年的4.4%提高到2013年的5.9%。2014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安排10071亿元, 比2013年执行数增长10.5%。在医疗改革的巨额融资过程中, 政府面临以下选择:要么大幅度增加直接投资金额;要么制定政策, 以市场换资金, 通过开放医疗市场,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医疗体系建设。但是政府的财政实力是有限的, 不可能继续大幅度投入在医疗卫生上。就算政府财政预算年年增加, 但总赶不上卫生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医疗资金缺口年年加大, 居民个人在医疗上的支出也在增加。所以在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财政的情况下, 开放医疗市场, 引进社会资金成了政府面临的唯一有效的选择。只重视医疗体制改革, 忽视医疗市场的开放, 未能拓宽医疗资金融资渠道, 导致医疗资源的短缺。没有足够的改革资金, 医疗改革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3、医方自身原因

(1) 医疗服务安全的不稳定性。医疗服务安全和质量保证最近十年里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澳大利亚1995年的全国调查中就发现至少有16.6%的患者在接受医疗诊治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遭受医疗伤害的经历。医疗服务这个话题很大、很广泛, 但作为医院的服务谁都知道, 是天天都能遇到的问题, 也是医院经常抓, 抓的最紧、用时最多的事情, 又是最不容易做好的一项工作。当前,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正处在短缺、社会医疗保障水平较低时期, 医患矛盾突出而错综复杂, 一旦出现问题甚至会影响到医院正常工作秩序。

(2) 医患沟通欠缺。在医院看到最多的情况便是排队、等候, 好不容易等到被叫号, 时常进去和医生交流不超过十分钟处方就被开了出来让患者出去领药。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医院的医生每天工作量十分繁重, 一个医生一上午看几十个病人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因此, 常常是病人还没有将病情描述清楚, 医生草草的看了看患处, 就将处方都开出来了, 这也许一方面是医术精湛的表现, 但是这又何尝不是导致患者严重不信任医生处方的原因呢。

(3) 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上联下沉成为了今年医疗界的热词, 其主要含义就是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小病进社区, 大病才进医院, 减轻大医院的压力。现在许多患者不信任社区医院和其他规模较小的医院, 头疼脑热都要去大医院看病, 这其实在另一个层面上是强占了公共资源。也造成了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总是集中出现在大医院的原因:基数大, 发生的频率也会大。当前,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小病大看”, 这样一来, 多数专家大部分时间看的都是常见病, 造成优质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 并且造成专家无法在日常诊断上改进技术。而且, 首诊往往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 缺乏检查結果, 专家也很难做出诊断。因此, 患者应首先选择普通医院挂普通号, 有医生来判断是否需要去大医院就诊或挂专家号, 这样既能节约医疗资源, 让大专家的时间用于真正需要的患者, 也可使患者就医更加便利和准确。

4、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宣传力度不够的原因

由于一些新闻媒体对医院工作的特殊性不够了解, 对医疗纠纷的报道有“夸大”现象, 使医院十分被动, 不管在工作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产生了许多的负面影响。按理来说, 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监督的重要部门, 要消除人民群众对医院工作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 首先要消除新闻媒体对医院工作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从多种渠道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为医院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另外, 新闻媒体对医疗卫生特别是医患矛盾的宣传报道中, 除发挥监督作用外, 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而且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公众教育, 必须遵守平衡准则, 大众媒体“不应充当道德打手, 不是社会警察, 只是一个历史记录者。”新闻媒体有义务进行客观、公正、负责任的报道。同时, 卫生系统也要加大对医院的相关政策、知识的宣传报道, 使公众逐步了解医疗职业是一种高风险职业, 随着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 这个特点更加突出。医疗工作的这一特殊性, 决定了医疗结果的不可测性。作为患者及其家属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可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协商、调解甚至诉讼, 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作为医院要科学公正地来处理医疗纠纷, 按照《条例》规定做好各项善后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大对自身的正面宣传, 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增进社会对医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二、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对策

1、完善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

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是指医疗纠纷发生后, 纠纷双方当事人在第三方的协调、帮助、促进下, 进行谈判、商量, 取得一致意见, 消除争议, 签署调解协议, 建立新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笔者看来, 第三方调解与诉讼相比稍胜一筹的是, 诉讼是建立在“对抗”基础上的解决方式, 无法避免的会造成双方意见难以统一。而第三方调解机制中第三方的介入可以很好地搭建一个双方交流的平台, 探求协议达成的“关键点”。双方压力可以得到缓解, 关系也可以相对融洽。

“第三方调解”国际上普遍做法有二:一是医师购买医疗责任保险, 彼此共担医疗纠纷风险;二是医务人员行业协会参与医疗纠纷调解工作。且调解的费用通常也由医疗保险责任公司支付, 患方求助时, 几乎不用支付费用。若患者对调解机构处理结果不满, 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我国的第三方调解基本是寄托于“医调委”, 2013年12月8日, 司法部副部长、党组成员郝赤勇在全国医患纠纷调处工作经验交流会上讲话时指出目前, 全国共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358个,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1074个, 专职人民调解员1.5万人, 两年来, 累计化解各类医疗纠纷近10万件。但“医调委”的地位却不受法律认可, 并且只有卫生部门才有调解资格。这样很容易在调解过程中受到质疑, 因此, 尽快制订或者在现有的“条例”上完善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的相关法律显得尤为重要。

2、建立强制医疗责任险制度

投保医疗责任保险是医方转移执业风险、应对医患纠纷的有效方式。强制性地给医生买医疗责任险在欧美国家是很普遍的现象, 是一种常态。但是, 在我国医疗责任险的覆盖率较低。我国政府有必要将强制医疗责任保险作为医疗卫生制度中的一项重点制度来建立, 规定全国各地医院必须参保, 从而保证投保率。这样, 在医疗纠纷发生时保险公司承保因执业过失造成的患者人身损害, 不仅包括医疗机构对患者身体上的伤残、疾病、死亡所需要进行的损害赔偿, 还包括了精神损害赔偿。这样的规定防止了巨额的精神损害赔偿给医疗机构造成的经济上的压力。

3、加强医疗行业的服务与保障

要解决这一问题, 固然需要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投入等措施, 但更需要以医疗为中心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是医院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基本功。美国的健康改善研究所在2006年还提出了如何在组织和管理层面保证医疗安全性的八条建议: (1) 将医疗安全保障作为医疗服务的最基本战略, 安排好基础设施; (2) 将所有利益相关者纳入到维护和改善医疗安全性的工作中; (3) 通过培训和交流建立一个新的企业文化; (4) 建立起测量和医疗安全保障的指标和监督机制; (5) 长时间跟踪并测量工作情况、加强分析; (6) 对受医疗事故影响的医疗工作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及时的援助; (7) 将医疗安全保障的全过程实行标准化; (8) 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重组并改善系统的可靠度。笔者认为, 虽然上述是对美国的建议, 但是这些建议在我国同样适用, 并且也是颇为重要的。因为我国医疗行业在服务与保障这一项上依然做的很不够

三、结语

有关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向西方医疗制度更成熟的国家学习, 当然, 并不是说西方国家就不存在这些问题, 而是他们接触的比我们早,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也只能通过我们自己的数据、经验来探索。但是我相信, 只要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的发现也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张琪、朱俊生、李文中等:医患关系的经济学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1.

[2]鱼小辉: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5) .

[3]张忠鲁:从医生和医院角度透视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 2004 (9) .

[4]井永法:政府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革中的主导作用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6) .

[5]霍冬冬:我国医疗纠纷引发的恶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紧张关系 篇8

一、温和绵长、恬静而又不失张力的气息运行,需要在呼吸过程中调节好紧张与放松的关系

呼吸在歌唱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气息从肺部呼出,振动声带发出声音,这就意味着呼吸是歌唱的支柱。婉转动听的声音需要依靠正常又适度的气息作为源动力。失去呼吸的支持,也就谈不上歌唱的吐字、发声、共鸣、音色与情感了,歌唱的艺术性也就不复存在了。著名歌唱家恩里克·卡鲁索曾经说过:“最为自然的呼吸往往是紧张与放松之间的完美结合。”很多歌唱家在谈到呼吸时,也经常会有这样的共识:使用最少的力来唱歌,才能获得最好的歌唱效果;谁控制的声音越少,谁才会唱得越长。气息的松紧是由相应的肌肉群来控制的:吸气肌肉群运动产生紧绷的效果,呼气肌肉群带来松弛的感觉,吸气肌肉群适度的拉紧与呼气肌肉群适度的放松,就会使气息均匀自如。只有掌握了歌唱中的呼吸控制技巧,才能解放歌唱者的声音,使其在紧张与放松的调节中能够随意轻松地发出特定的音高,音质,音值与音色的歌声,提升歌唱者的演唱能力。

二、“字正腔圆”是吐字发音永恒的追求,这就要求在歌唱时,拿捏好嘴唇声腔一张一合间的紧张与放松

要想完美生动地表现歌唱语言,必须把握语言的准确性,形成统一的,艺术化的语言。“字正腔圆”是我国声乐艺术的重要创造原则。只有在“咬字、吐字、收声归韵”的过程中把握好紧张与放松的关系,才能达到真正的字正腔圆。歌唱的时候,吐字器官始终在不停地紧张与放松,口形要不断地启合,唇齿与喉舌也在不断地交替用力;母音既要尽可能拖长,又要富于艺术表现力,音色统一,声音宽窄适度协调;喉头不断向下挡气、吐字、发声,几乎全身的神经肌肉都在快速地做着紧张和放松的运动。嘴唇在吐字时要紧张,在延长母音时,由于要保持字形不变,使其自然地,平稳地流畅而出,所以又要放松。这种放松不是字头吐完后嘴唇便可以乱动松懈,而是在保持原字形的母音形象下的放松。吐字清晰,声音嘹亮的艺术效果,要求发声时发声器官要稳定打开,吐字时吐字器官又要灵活,即稳中求变,二者协调统一。这种稳定与灵活之间的协调统一,同样离不开正确调节“紧张”与“放松”的关系。

三、外在的艺术呈现往往是对主体心理情绪的一种折射,歌唱时的紧张与放松的调节也不是例外

世界著名男中音,法国歌唱家吉利在观察卡鲁索演唱歌剧时的面部表情后说道:“当他快要演唱到一首咏叹调的高潮时,面部表情是完全放松的,是被恬静地控制着的。”当歌唱者真正理解演唱作品的情感思想内涵时,便能全身心地融入作品的艺术境界,情绪与心理状态往往能够很自然地随着作品的意境起伏流转奔涌,紧张与放松也便由此能得到很自然的控制与调节。不同的情绪心态与面部表情,往往会带来歌唱作品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紧张情绪的运用,往往适合表达严肃庄重,深邃沉郁的主题氛围,而轻松活泼,明快爽朗的心绪格调,又能充分体现作品中所包含的闲适惬意,自由洒脱的意境。即使是以凝重庄严为基调的歌唱作品,也不可能贯穿始终的都是“紧张”的情绪,也需要有点缀其中的“放松”,使演唱者与观众都能得到适当的休息与调整,也能使“紧张”的氛围在情绪的张弛开合间得到更好展现。

有些人之所以会在歌唱时出现不适当的紧张与放松,要么就是过分松弛,要么就是紧张得放松不了,是因为歌唱者在思想上或行动上没有明确歌唱时应当在哪些部位用力以及用力部位之间应当如何协调配合。能否做到适度的紧张与放松,是演唱者演唱方法正确与否的决定因素,正确的方法会使发声器官的紧张与放松得到自然的控制。我们一般将歌唱分为呼吸调节、吐字发音、情绪控制等环节,这几个环节中“紧张”与“放松”的调节将最终影响到歌唱的质量与效果。我们需要在正确的思想与教学训练方法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摸索、理解、练习,将呼吸调节、吐字发音、情绪控制等各个环节的紧张与放松协调配合,从而实现完美的歌唱。

摘要:在声乐排练与声乐演出中,我们会经常探讨关于如何调节紧张与放松的问题。紧张与放松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歌唱过程中能否调节好二者的关系将决定其整体质量与表演效果。本文将从气息运行,吐字发音与心理情绪等方面阐释在歌唱中如何调节“紧张”与“放松”的关系。

关键词:歌唱,紧张,放松

参考文献

[1]阿诺尔德·罗斯,顾连理.歌唱中放松与紧张的辩证关系[J].音乐艺术,1983(1).

[2]宋真真.如何理解和正确掌握歌唱中的“紧张”与“放松”[J].福建艺术,1997(1).

[3]李颖.在歌唱中如何使你的内心更强大——谈谈如何克服歌唱中紧张的心理[J].大众文艺,2013(6).

[4]杨鉴.歌唱中的紧张与放松[J].艺术教育,2011(6).

[5]李沙.相对放松与相对紧张在歌唱中的应用.[A].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9).

紧张关系 篇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中共十六大, 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中“和谐”二字是时代契机下中国梦的重要体现。

医院作为社会人民保证的重要机构, 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纠纷等问题增多, 医患关系日益受到各界重视, 如何构建社会和谐体系过程中的医患和谐的关系,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需要部门和患者付出极大的努力来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文明风尚。

社会工作是现在学术科学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内容, 是植根于社会学术领域过程中的实践性学科和探讨性的学术专业,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力的知道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关注人们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也需要巨大的努力和物质的付出。因此,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 以寻求医患关系的和谐也就成了一种张力与拉力相结合的有益路径 (1) 。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个人及其家属除了面临医学技术问题, 也会产生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 还可能会与医务人员产生各种矛盾, 而这些问题并不是能通过医学技术就可以解决的。在现代医患矛盾突出的过程中, 针对医患关系剑拔弩张的社会态势, 社会人性化的工作方法要做好医患关系的疏导的任务, 促进医患关系平稳, 维持正常的社会运转, 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对患者要进行心里疏导和交流的有效沟通, 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对医护人员要进行心灵辅助和心灵疏导, 减少医疗工作者的精神压力, 合理有效的开展工作。

一、以社区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为平台

社区工作是最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之一, 它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社区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 有赖于社区医疗、养老等机构的建立及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但我国社区医院发展有限, 以宏观层面的社区工作方法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其介入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平台, 协助医院和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 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氛围、达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进入社区, 与社区领导、居民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再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社区的问题及居民的需求。在确定问题之后, 链接各种资源以满足社区居民关于健康方面的需求。服务的形式一般是邀请相关的专家或病友宣讲团来举办大型的义诊或者开展宣讲活动, 为居民普及各种健康知识, 增强居民的保健和防护意识 (2) , 还可播放医护人员舍己救人的突出事迹, 让社区居民体会到医务人员的可贵之处。活动中, 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反馈, 协助医务人员利用医院的医疗资源, 并且延伸医院的医疗服务功能, 营造患者就医的良好社会氛围, 使社区和医院的关系和谐发展。这类社区活动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加强医德修养, 提高服务意识, 重视德行的统一, 贴近群众, 服务社会, 在服务群众中体会乐趣, 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工作中。另一方面, 医务人员给患者一个亲切、关心的形象, 病人将更愿意了解医方理解他们的辛苦, 从而实现他们之间的良好沟通, 转变外界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不良印象, 缓和紧张的医患关系。

二、以个案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为切入点

个案工作是加强医患沟通, 缓和医患关系紧张, 解决医患冲突最主要的工作方法。个案社会方法从微观方面入手, 一对一的满足服务对象的个别化需求, 它是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紧张的切入点。

(一) 入院期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

入院期发生在住院患者与医务人员接触的第一时间。此时的患者对医院和诊疗过程不了解, 同时对治愈疾病抱着很大的希望, 但是当听说需要长期治疗、无法根治或感受到医务人员对医治保留意见、态度不肯定时, 可能会觉得医务人员想挽留自己长期就医收取费用, 在情绪上会产生对自己疾病的担忧和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也有一些患者受社会上夸大报道、他人评价或自身经历定势思维影响对医务人员抱着不信任的态度, 在诊疗过程中缺乏良好的配合。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者主要扮演发现者、倾听者、言传者以及咨询者的角色。解决医患的矛盾社会工作者首先要在医护工作者与病人家属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 及时的对病情进行沟通, 让家属时刻了解情况, 及时解决问题。目前, 患者和家属目前最困扰的问题、预期达到的治疗效果以及对医务人员的期待和要求等问题, 并将这些情况及时反馈给医务人员, 同时, 传达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希望和要求, 请双方换位思考, 体谅对方的难处 (2) 。主要任务包括:一是接待前来就医且治病心切的患者, 主动倾听, 解相关疾病知识, 答复患者疑问 (3) 。二是主动向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医疗费用方面的信息, 做到公开透明, 及时地向病人的家庭的亲属讲解相关的知识, 让他们了解形式和情况。三是对缺乏经济或者家庭支持的特殊患者, 要帮助他们联系相关的社会资源, 使他们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四是联系患者及医务人员, 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五是协助患者及其家属处理心理情绪问题, 缓解患者的心理紧张或焦虑。

(二) 治疗期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

治疗期是患者住院的关键时期, 也是医患关系变化的过程期。此时住院的患者对自己的身体很是敏感, 一出现不适便向医务人员反映, 但医务人员早已司空见惯, 如果是临床常见反应, 医务人员的一般回答是“正常”, 如不是, 则回答“再观察”, 留有余地的“观察”二字可能又会让患者及其家属产生焦虑心理, 加上此阶段有的术后患者还会遭受疼痛的折磨, 身心都受到煎熬。有的医务人员会不管患者的经济状况, 在未征求患者及家属意见的情况下过度用药, 这会加重患者的负担, 还可能使患者产生医务人员都与药商协议, 为抽成而乱开药的认识;还有的医务人员违背职业道德, 服务意识淡薄, 甚至向患者及家属收取红包, 这严重的损害了医生的形象, 破坏和谐的医患关系;还有的患者已度过危险期, 医务人员的关注逐渐减少, 对患者及家属的询问也不耐烦, 这在患者心理会产生落差, 可能会觉得未被重视和尊重。这个时期的医务社工主要扮演服务者、咨询者、协调者、管理者的角色。任务主要包括:一是跟踪治疗过程, 倾听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及其效果的意见, 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医务人员, 尽力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问, 如果不能解答, 及时向医院管理层反馈 (3) 。二是关注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以及经济上的困扰, 一方面社工可以向医务人员反映, 减少不合理的治疗费用开支, 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各种资源, 提供多元化的帮助和支持。三是联系医患双方, 促进医患沟通与交流, 使患者了解疾病治疗的过程。在此过程, 社会工作者可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 减轻其心理压力, 激发其工作兴趣。同时, 社会工作者也要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加全面地了解所患的疾病, 对可能出现的后果进行清楚说明, 解决患者的紧张或焦虑等情绪问题, 并尽可能地帮助患者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2) 。

(三) 出院期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

出院期是患者准备结束治疗、医患关系即将结束的时期和患者出院后的一段时期, 泛指出院前后。在此阶段, 医务人员对患者更是不闻不问, 甚至连查房经过病房门口都不会慰问即将出院的老病号。可是此时的患者并没有完全康复, 需要回家休养, 他们仍需要来至医务人员的关心、对出院后平时注意事项和定期检查的叮嘱。有的患者也因为长期住院治疗而心情烦躁、易怒, 甚至和送餐、打扫的工作人员发生口角, 这是压抑、烦躁等心理问题体现。出院时医生还会开大量药物, 这也可能影响到医患关系。社会工作者在此阶段主要扮演服务者、公关人的角色。具体任务包括:一是协助患者及其家属办理出院、离转院手续, 告知其出院后的注意事项。二是帮助患者缓解长期住院生活产生的压抑烦躁情绪。三是患者出院后,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个案管理的工作模式, 建立完整的患者个人档案, 通过家访、电话等形式追踪患者及其家属, 不仅能够为患者服务、帮助医生实施对患者的康复计划, 而且可以营造和谐的医患氛围 (4) 。

三、以小组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为深入手段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最有效的方法, 把患方、医务人员及医患双方组成小组, 开展团体活动, 患方小组能使病情相似患者及家属增加归属感与认同感, 分享治疗经验, 医护人员小组可以放松解压, 医患小组可以使医患双方面对面交流, 相互理解支持, 缓解矛盾。考虑到医务人员工作繁忙等原因, 小组工作运用于医患群体, 操作难度较大, 但是作用却十分明显, 所以说小组工作方法是社区工作和个案工作两种方法的深化。

(一) 以医务人员为成员的小组

在医患关系紧张, 医疗纠纷增多, 医生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对职业环境不满, 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下降的形势下, 医生作为潜在的弱势群体, 也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帮助和服务。针对医务人员开设小组活动, 就是把医务人员看作服务对象。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游戏、团队合作以及情景训练等方式开展培训活动, 内容包括相关的医疗人文以及医疗伦理知识、增进医患双方沟通的方法及技巧、医疗纠纷涉及到的相关法律知识。主要的任务是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端正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及服务态度, 还包括对医务人员进行人文关怀, 缓解其心理压力, 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以患者及家属为成员的小组

将患有相同或者相近疾病的患者及家属组成小团体, 如糖尿病病友小组、乳腺癌妇女小组, 通过集体讲解的方式, 让他们对这类疾病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这可以弥补医务人员由于繁忙对病理详细说明的不足。利用团体辅导的方式来引导患者, 也可以缓解他们心理紧张和焦虑, 让其坦然地对待生命。各种小组活动, 可增加患者之间的交往机会, 成员之间可互相交流, 分享抵抗疾病的心得体会, 而且团体中成员的支持和鼓励也可以增强患者的信心, 患者家属也能在小组中分享照顾患者的经验。活动的参与还可以分散患者对自己身体关注, 让令人烦躁的时光变得有趣味, 减少不必要的询问, 同时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

(三) 以医务人员和患者为成员的小组

将医务人员和患者组成小组开展各种活动, 主要任务是让双方澄清期望, 做到倾听、尊重, 能够理解对方的处境, 并且通过协作加强他们的角色认同和归属感。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一是针对新入院病人, 开设“病人讲堂”, 介绍与入院、住院、医疗护理等有关的信息, 此时医务人员到场, 解答有关问题;二是针对患同一类疾病的患者, 开设“病人讲座”, 请医务人员讲授该病种的有关专业知识, 帮助病人了解病情,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开展此类活动时, 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者医务人员, 将相关的医疗资源和医疗信息传递给患者, 特别是在疾病的介绍以及术后康复上, 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 从而减少误解。三是开设“医患沟通会”, 让相关的医务人员与病人及家属到场, 相互了解情况, 通过沟通促进了解, 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5) 。医务人员可以谈及自己的工作生活, 使患者认识到其工作的不易, 加强理解。患者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对医务人员的要求, 这样也可以让医务人员了解到患者的需求, 尽量予以方便。对于可能发生的纠纷要在沟通会上进行说明和劝导, 防止冲突的发生。如果发生了医患纠纷, 社会工作者站应在第三方的立场, 妥善解决医患冲突。社会工作者站在公正的立场上, 调查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 客观地分析各种情况, 消除误解, 减少冲突。必要时, 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 协助患者寻求司法援助。减少群发事件, 协助医患双方沟通与协商, 共同解决纠纷。

结语

医患关系是社会各种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和谐的医患关系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医患关系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秩序的信任的程度, 现阶段中医患关系的紧张的态势, 激发了社会的矛盾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关系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专业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为指导, 关心医疗各方特别是患方的需求, 通过提供各种服务, 帮助医患双方进行有效沟通, 促使医疗技术和服务更加人性化, 从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医患冲突、医疗纠纷等问题, 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对于医务人员而言, 可以帮助他们加强责任心和注重人文关怀, 克服职业倦怠心理, 主动与患者沟通, 以最佳心理状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 可帮助患者缓解自身的精神疲劳和自我心情的愉悦, 同时要深刻认识到现代医学技术的局限性和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理解医生的辛苦, 同时在缓解医患矛盾的时候, 要注重工作方法的运用, 弥补医患之间信息的缺失, 让患者深切感受到温暖。, 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总之, 社会工作方法是处理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新的解决途径, 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有助于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医患工作的氛围和环境, 打造和谐处理问题的工作方式, 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妥善有效的解决, 缓解医患矛盾, 改变工作思路, 注重方法与态度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安民兵.社会工作对医疗纠纷的介入初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6, 22 (12) 834-837.

[2]陈建平, 张丽芬.论医疗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J].社会工作.2014 (2) :115-121.

[3]黄耀明.社会工作专业视野下和谐医患关系的介入实践与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09, 22 (2) :228—230.

[4]李平, 郭永松, 吴水珍, 张良吉, 何晓凯.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及其在医患冲突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 .2009, 1:34—35.

[5]刘继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与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J].中国医院管理, 2006, (3) :15—18.

[6]刘斌志.社会工作视野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策略分析[J].医学与哲学, 2008, 29 (4) :1-5

[7]刘俊, 顾昭明.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 2009, 22 (5) :119—120.

[8]曲玉波.“柔性支架”——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医患危机[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0, 31 (2) :29—31.

[9]张良吉, 郭永松, 李平, 李秀央.医务社会工作改善医患关系的机制研究[J].中国医院, 2009, 29 (3) :9—10.

紧张关系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区3所三甲医院和2所二甲医院的758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医生325名,护士433名;男205名,女553名;年龄21~58岁,平均(39.2±7.9)岁。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问卷

所有医护人员均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予以研究,问卷相关内容如下: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务、夜班情况、每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满意度及医患关系。

1.2.2 抑郁自评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

此评估量表共包括20道问题,采用Likert’s 4点法赋予具体分数,每个问题设定数个选择答案。总得分≥16分提示有抑郁临床症状,总得分<16分提示无抑郁临床症状。

1.2.3 职业紧张问卷

采用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ffort-reward imbalance questionnaire,ERI)对所有医护人员予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外在付出(6个条目)、回报(11个条目)、内在投入(6个条目)等3个不同维度,共23个条目,采用Likert’s 5点法及4点法对每个条目赋予具体分数,每个问题设定数个选择答案。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3.0软件予以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护人员抑郁症状的单因素分析

758例医护人员中共有422例出现抑郁症状,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5.67%,经单因素分析,医护人员在年龄、婚姻状况、职务、夜班情况、每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满意度及医患关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医护人员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关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付出-高回报、低付出-低回报、高付出-低回报均与抑郁症状均具有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紧张程度越高,对抑郁症状的释放率越大,见表2。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环境和服务等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医护人员不但承担着救治患者的医疗工作,还需处理各种传染性疾病和其他突发性卫生事件,使得医务人员常处于心理紧张状态,主要表现为情绪明显低落、厌倦医疗工作等,严重者甚至出现精神抑郁[2]。目前有研究显示,多种因素均可导致医护人员出现心理抑郁等问题,如未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会对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本研究拟探讨和分析医护人员的职业紧张和抑郁症状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医护人员的抑郁症状发生率,最终改善其心理状态和提高医疗工作效率。

职业紧张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生理、心理反应,主要因为工作要求和职工能力、资源和需要不相符所致[4]。较多研究均显示职业紧张是导致医护人员出现精神抑郁症状的重要因素,且其严重程度越高,医护人员的精神抑郁症状也越严重[5,6]。随着医疗卫生制度的不断改革及患者法律意识的明显增强,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也逐渐增大,但其获得的各种待遇并未得到显著性改善,这可能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护人员精神抑郁症状发生率较高的重要因素[7,8,9]。目前防治医护人员精神抑郁症状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长期处于这种职业紧张的应激状态,可导致医护人员出现工作倦怠、焦虑不安和心理抑郁等各种问题,而抑郁倾向是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候群[10,11,12,13,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758例医护人员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55.67%,提示本区医护人员处于较高的抑郁症状危险状态,且经单因素分析,医护人员在年龄、婚姻状况、职务、夜班情况、每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满意度及医患关系等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性,而高付出-高回报、低付出-低回报、高付出-低回报均与抑郁症状均具有密切相关性,且紧张程度越高,对抑郁症状的释放率越大。由此可知,医护人员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制定有效措施防治精神抑郁症状发生,在医护人员自身方面,应使其在医疗工作中保持良好状态,增强对医疗工作的认可程度;在医院方面,应努力改善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实施人性化管理措施,定期提供心理方面的交流和教育,最终明显降低医护人员精神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例数。

摘要:目的:研究医护人员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的关系。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分析758例医护人员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职务、夜班情况、每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满意度及医患关系等方面的差异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医护人员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之间的关系。结果:758例医护人员中共有422例出现抑郁症状,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5.67%,经单因素分析,医护人员在年龄、婚姻状况、职务、夜班情况、每周工作时间、福利待遇满意度及医患关系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高付出-高回报、低付出-低回报、高付出-低回报均与抑郁症状均具有密切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紧张程度越高,对抑郁症状的释放率越大。结论:医护人员抑郁症状与职业紧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制订有效防治措施可明显降低医护人员精神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和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例数。

紧张关系 篇11

【关键词】医患关系;政府职能;原因对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政治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作为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构成,医患关系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谐的医患关系需要不仅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尊重配合,更需要政府发挥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职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医患之间的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今天,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头等大事。

二、从政府角度分析医患关系产生矛盾的相关原因

2.1政府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出中对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整体上财力投入仍不足,且投入主体失衡,政府、社会和个人共担三者之间的比例不协调,存在明显失调,即政府、社会投入较少,个人投入过多。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公布,2012年国家财政医疗卫生支出7245.11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5.75%,与上年比较虽然卫生事业增加投入816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却下降0.14个百分点。因此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才能缓解当前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

2.2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工作不到位

政府提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是“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努力满足城镇广大职工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要”。而实际改革后,药品价格不但没有降,反而增高,医疗费用增加,个人承担费用过高,引起患者的不满。社会化医疗保障覆盖面窄,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障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由于医疗保障的低覆盖率,也就导致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损害了医疗体制的公平性。

2.3对医院的监管工作不到位

当前公立医院主要费用是靠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收取的,医院设备购买,规模扩大靠收费来解决。医院的日常开支、发放奖金等支出项目靠收费保障,又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这种机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医院过分注重经济收入而忽视群众利益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目前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是靠医院自己监督自己,而负有监督职责的卫生行政部门往往监督不到位,而作为患者又不能对医院内部情况进行监督,特别是医疗费用的支出情况不了解,容易产生疑问,从而导致双方矛盾激化。

三、从政府角度提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

3. 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对于关系到國计民生和劳动素质的公共医疗卫生产品,政府财政应成为最主要的投入者。为此,要加大财政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的比例,增加基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争取在每年的公共预算中,公共卫生支出有所增长,同时在今后的财政预算支出中,政府应该在近年来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用好税收等各项财政收入的增长部分,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尤其是加大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3.2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医疗风险社会分担机制

要建立全国医疗风险保险制度,由医院、医生和患者按4:3:3的比例交纳医疗风险保险费用,一旦出现医疗事故,患者向保险公司反映,由保险公司与医院交涉,患者或亲属仅作为利害关系人参与其中,对双方进行监督,一旦协议未达成需打官司,由保险公司聘请律师与医院打官司,费用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患者或亲属仅作为利害关系参与诉讼,确保自己合法权益,法院判决需要赔偿时,由保险公司支付。这样,患者与保险公司打交道就行了,既保证了患者的利益,又使医务人员可以放心地投入到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去。

3.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使医患关系按法律法规进行调整

医学科学是所有科学领域中最难的一门,集自然、社会科学于一身,有太多的未知领域,决定了医疗服务具有高风险性。虽然有《职业医师法》来规范约束医务人员行为,但特定的医患关系不能用此法来调整。应根据医药科学的规律特点,建立健全医患关系的法律法规,制定详细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依法规定医患的权利义务,规定统一的鉴定标准,由独立的专家组来鉴定,规定统一规范的住院治疗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明确履行医务人员告之义务和患者的知情权,通过协议书的形式对双方进行约束,避免病人对治疗后反悔,也避免出事故后医生篡改协议书,通过法律法规进行规定,才能在立法上平衡医患双方的权益,既切实维护患者的权益,又能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医患之间相互理解信任、尊重配合、共同战胜疾病的融洽关系它需要医患双方的积极努力,更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相信随着全社会对医患关系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以及各种协调医患关系的制度逐步建立,我国紧张的医患关系会逐步得到改善,并能最终实现医患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李国英.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法探讨[J].当代经济,2013(16):31-33.

[2]张小丽.论医患关系的双重性[J].法制与社会,2014(01):238-239.

[3]张晓平.医患关系现状的分析与探讨[J].湘潮(下),2013(09):59-60.

作者简介

胡赛飞(1991-)女,汉,河南省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中国地质大学,研究方向: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

紧张关系 篇12

2016年1月30日,首家全国基层中医医院“医患友好度”测试试点单位落户桐庐县中医院。“医患友好度”是2014年6月由健康报社联合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共同提出,是以患者为中心,以改善看病就医感受为出发点,借助“互联网+”的理念,通过日益增长的手机、电脑用户,在线上主动向患者提供就医资讯及互联网工具,在线下重构就诊流程;线上线下联手发力,搭建医患沟通平台,改善就医体验。它通过一个可操作、可量化的行业评价标准———医患友好度评价体系,来客观评价医院流程是否遵从人性化理念,是否落实以患者为中心,在互联网新常态下医疗服务是否达到医患友好。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日益增长,医患矛盾亦日渐突出,呈现了持续紧张和逐步恶化的趋势,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2 方法

对我院自2015年至2016年7月31日止发生的医疗纠纷和投诉作了回顾性的分析。产生医疗纠纷和投诉以向桐庐县人民政府网络投诉平台,县卫生局医政科,医院医务科、办公室、一站式服务中心等部门投诉作为统一统计口径,全部总件数352起,实施“医患友好度”前13个月,共248起,实施后6个月,共104起。医患纠纷和投诉发生按产生事由分类,分为医疗技术问题,服务问题(包括服务态度问题,医患沟通问题、医德医风问题等)、诊疗费用问题[1]。

3 结果

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全院门诊人次904 804人次,住院12 718人次,共917 522人次。其中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底门诊人次615 253人次,住院7 794人次,共623 048人次;2016年2月至2016年7月底共6个月,门诊人次289 551我次,住院4 924人次,共294 475人次。

分析对比了我院实施前后的医疗纠纷和投诉,医疗技术问题的71起,占20.2%,其中,“医患友好度”实施前的48起,实施后的23起;诊疗费用问题的54起,占15.3%,其中,“医患友好度”实施前的40起,实施后的14起;服务问题的227起,占比例达64.5%,其中,“医患友好度”实施前的160起,实施后的67起;全时段医疗纠纷和投诉,实施前共248起,占70.4%,月平均数19.1起,按服务人次计占比为万分之3.98,实施后104起,占29.6%,月平均17.3起,按服务人次计占比为万分之3.54。由此说明医患友好度对医疗纠纷和投诉的下降有直接关系,其中服务问题引起的医疗纠纷和投诉下降比较明显。

4 讨论

4.1“医患友好度”充分体现了医方对患方的人文关怀

“医患友好度”是以医院发起,从医方入手,以病人为中心,使病人能深刻体会各项措施是关怀病人为出发点,体现了医院层面和医务人员层面为改善病人治疗需求作出的真诚的投入,树立医疗对象是“人”,其次才是“病”的医学模式,通过人性化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

4.2“医患友好度”的试点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医院从多角度加强了医患友好的宣传,在医院导医、义工服务、自助服务上作全方位改进,方便病人就医,提升患者满意度。医院提出了“沟通你我,你提我改”的理念,特别在“互联网+”医疗上下大投入,在“优化诊区设施,营造温馨就诊环境”,“推进预约诊疗服务,有效分流就诊患者”,“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改善住院服务流程,实现住院全程服务”,“注重医学人文关怀,促进社工志愿服务”“妥善化解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维度方面作出了较大的提升,使医院的就医面貌焕然一新,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4.3“医患友好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患之间认知的差异

“医患友好度”实施后,大力推行“以病人为中心”医疗服务新模式。广泛开展医疗服务信息公示,让患者对诊疗收费标准、药品价格、自己的病情、做何种检查治疗、自己的主治医生“五个明白”。

4.4“医患友好度”建立了新形势下的新型医患关系

医患友好度是新提出的医患关系评价指标,其主要关注医院流程是否遵循人性化理念,是否落实患者中心化思维[3]。“医患友好度”实施后在改善医患关系方面体现了以下优势:互联网技术,线上线下服务,即时感受,观察评价,医患互动[4]。

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从“不信任”到“信任”,这在基层医院缓解医患关系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医者先行,主动作为,消除患者误解和成见。

参考文献

[1]杨玉香,顏昌武,张清彬,等.医患关系紧张问题的思考[J].临床医学专集,2015:1639.

[2]张艳.医患关系中信任受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修复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3):27-28.

[3]陈瑜,毛丽洁,郑梦静,等.出入院流程分布式管理对医患友好度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8(24):2943-2945.

上一篇: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下一篇:短跑力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