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

2024-07-13

新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共10篇)

新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 篇1

一、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依据和必要性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都有好奇心,都希望被人尊重,都有得到被认可的心理需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正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特别是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不仅如此,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人的认识既不是主体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描摹,而是主客体之间通过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步构建的。因此,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起着决定的作用,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在大班额下进行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老师在课堂上的无谓重复和工作量,增强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可以通过探索大班额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有效地促进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能力的良好发展,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适应大班额教学过程中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加快新课改的推进和发展;在实践中,通过开展有效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消除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情绪,消除了教师对大班额现状下如何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畏难情绪。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大班额下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1. 发现问题,创设情境,创造合作条件,培养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要有巧妙的问题情境设计,能恰到好处地引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通过问题巧妙地设计,创造分组的条件,然后水到渠成地分组讨论学习。具体操作中应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最现实的学习动机”,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情境创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如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与旧知识有冲突的问题、富有情趣的故事,或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实践证明,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合作意识。

2. 改变单一合作方式,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针对在“大班额”实际情况下难以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笔者改变以往固定的6人一组的单一合作形式,灵活采用同桌合作、自愿组合合作方式。

同桌自主合作学习是主要的一种分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主学习经验,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加上班级人数较多,教师难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最便利的是同桌一起学习,这样把时间给了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体验学习过程。学生在与同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检验自己和同桌观点、意见是否一致,更重要的是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自由组合式合作也就是学生自由结合成临时学习小组。在这样的小组里,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更大。在大班额情况下,自由组合式合作形式多用于刚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相互之间比较陌生,所以鼓励他们自由组合、分组学习,这样先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进行讨论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再逐步建立其他合作方式。

3. 分析讲解,练习反馈,调整提高

教师要对课堂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在分组讨论学习中要适时地引导、启发并讲解,要在思路上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分析、理解,并在过程当中准备一定的练习和问题,通过练习达到教学反馈的目的。练习反馈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练习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与学的策略。

三、大班额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第二,处理好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是互补的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的实施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态度。对学生不能消极、放任自流,不能把所有的学习过程完全交给学生而自己却闲在一边,要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并适当地给学生以表扬、肯定或纠正等。

第三,要有适当的板书或实验,要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或视频。

第四,选择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合作。不能滥用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选择有价值、有需要的小组合作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设计;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32-0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冲破了传统教学理论的藩篱,对教学过程给予了重新界定,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谈谈我的体会。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培养良好合作的兴趣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既突出它的异质性,同时又应尊重学生,以自愿为原则每小组最好由4-6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等不定期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合作兴趣是合作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反应,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注意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创设合作情境,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乐于合作,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中增长见识,提高素质。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在合作中的良好习惯

1、良好的组织纪律。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死”。

2、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合作学习的基础是独立思考,没有个体的独立思考不可能有成功的合作学习。由于受习惯的影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主动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耐心帮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在合作学习中,表达是十分重要的。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和表达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三、精心设计合作问题,积极开展探讨活动

1、选择教材重点内容设计合作问题。

我认为,合作学习不是专用来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应该用于解决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这些内容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例如,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我不是把这个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指导小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质疑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学生对规律就会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2、根据学生认识水平设计合作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设计不好,往往小组讨论、研究会冷场,或者偏离中心议题,发言七嘴八舌没有中心,不能达到有效的互动交流的目的。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有针对性,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有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探讨解决问题。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参与合作愿望

遵循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数学知识的内在发展规律,以三维目标为指导思想,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技能形成、个性发展及思想品德教育各个方面综合规划学习目标,从①创设问题情境;②多边互动、互帮互学;③巩固检测;④反馈矫正;⑤评价与布置作业这五个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实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去。

根据学生爱玩、好胜心强的天性,还可将整个课堂设计为不同的竞技场,把游戏转变成比赛,让他们在这些表现舞台上尽情施展自己闪光的一面。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探究,带着问题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十分高涨,保证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愿望。

五、适度给予合作指导,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要想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如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有礼貌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等。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在合作中遇到疑惑问题时,教师要俯下身来,以学生合作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适时地对学生的合作交流给予指导,适量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自己解决的问题的策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新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 篇3

关键词:新课改,小组合作学习,生物教学,策略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小组合作学习因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优势得到重视和认可, 并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教学。目前高中教育环境中“高考指挥棒”大体不变, 为更好地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 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轻松、愉快而高效地学习。我们要认识到课改不仅仅是换教材, 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思想和方法的变革, 改变教与学的结构, 构建高效课堂。下面, 笔者结合自己的生物教学实践, 就如何更好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谈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小组合作学习与高中生物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探索创新。生物课程注重实验过程和知识获得的过程, 同时又紧密联系生活、社会。这样的一门课程适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获得知识, 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起的兴趣和热情正好又成为学生合作探究的催化剂。现行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倡导探究性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 勤于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搜集整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实践等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完全符合新课程下高中生物教学“重过程, 重体验, 重探究”的特点,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易走入的误区

(一) 流于形式, 忽略实效

如今, 几乎所有的课堂都能看到小组合作学习, 但是一节课下来总感觉不尽如人意。从表面上看气氛比较活跃, 课堂上一番热闹景象, 有讨论有展示, 各小组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合作探究中。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 学生没有深刻理解知识, 并未掌握运用知识解题的技能。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新课改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情感价值观实现的一种有效形式, 但如果教师不研读教材和新课程标准, 重难点把握不当, 盲目追求课堂内小组探讨的“浩大声势”, 肯定不能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

(二) 任务不明, 死搬硬套

小组合作探究的前提首先是学生有一个明确的任务, 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下, 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例如, 某教师提出“孟德尔是如何发现基因分离定律”的问题, 就直接布置学生开始小组讨论, 毫无意义。任务不明的另一个表现是小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 合作探究的问题不完整。有些课程属于高中生物中比较难和抽象的内容, 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综合分析, 超出了学生合作就能掌握的能力范围;有些内容不属于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 毫无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意义, 例如花3分钟合作学习“达尔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花费时间了, 但是对课程知识理解的帮助并无大益。

(三) 过程偏离, 客主失调

教师要对预设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过程、结果要有前瞻性, 对可能出现的结论、分歧甚至突发状况胸有成竹。个别教师在具体开展合作学习时搞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 使学生变成“无头苍蝇”偏离预设情境。若教师只作为一个旁观者, 没有师生沟通交流, 没有师生、生生互助协作, 在知识和情感层面就很难产生共鸣和碰撞。例如, 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人类有哪些常见的遗传病类型”任务后, 学生将侏儒症、色盲、先天性痴呆、遗传性肥胖等遗传病引入, 教师如果没有对这些小组讨论结果的前瞻把握, 又不能驾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 班内身材矮小或者肥胖的学生很容易作为组内探究的反面例子, 学生中略带嘲笑意味的讨论很容易演变为相互的谩骂、人生攻击等过激行为。

三、生物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 科学分组, 灵活应运

小组学习中分组是基础, 分组要尽量在小组内形成和谐、开放的学习氛围, 各成员间尽可能要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相互学习, 最大限度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分组时教师可以把握这样几点:

1. 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

按照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性格特点进行分组,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 做到组内优势互补, 组间公平竞争。很多学校的小组建设中, 常见两名A生 (优秀) , 两名B生 (优良) , 两名C生 (待优) 的成员组合。

2. 动态分工, 提高兴趣。

组内成员可以进行角色互换, 保证为每个成员提供均等的发展机会, 使每位小组成员能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 尝试不同的任务执行, 避免小组固定分工带来的单一和弱势隐藏。切勿不要演变成为“好学生讲, 差学生听”的小组模式。

3. 灵活分组。

按照座次就近组合成小组,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较为简单且需要合作探讨的问题, 教师还可以直接将同桌两人临时作为独自的小组单元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高中生物教学主要有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两大块, 教师对于实验操作分组要特别关注, 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易过少, 此类组合以任务为中心, 一般人数为6人, 人数过多则不能使更多的学生动手参与到实验, 太少则不利于实验开展和互助学习。

(二) 精心预设, 任务分解

教师应选择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不是唯一方式, 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 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和难重点等, 选择值得和适合小组合作探究解决的内容, 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和知识理解的小组活动, 择机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同时, 为了推动小组成员积极学习, 高效达成学习目标, 需要给组内成员分配不同的工作。组内要有负责人、发言人、记录员等, 具体分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 如采用抽签、投票、按照座次、姓氏笔画、学号等。

(三) 激励评价, 及时反馈

评价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 因此评价必须体现出团队合作的特点。评价可以组间互评, 也可以由教师整体评价, 甚至可以自我评价, 然后由其他同学和教师再评价, 因此就有了对各小组的整体评价和个人评价。但是切勿教条主义, 制定一系列详细的积分制度, 这样容易使学生热衷于分数, 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也随之消失了。要相对具体地指出优点和不足, 尽可能充分发掘闪光点, 委婉指出努力的方向。切勿讨论后不了了之。

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篇4

教师在精心选编案例后,应该指导学生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因此,教师要合理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探究。本学期,我重点开展了成立合作学习小组、分工并开展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指导学生针对学习问题进行讨论、学习。本班45人,分为11组;10组为4人,1组为5人。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理念进行分组。同时,我考虑到同组内学习能力不同层次、性格特点各异的学生进行搭配,希望能起到以好扶困、互帮互学的作用。

我根据各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性格特点进行分组,小组间的成员座位相近,目的是方便小组间展开学习讨论。分组后,我帮助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设置以下的小组职务:

我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选取适合小组学习的课文。在选取课文后,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小组学习任务。在设计任务时,我会注意题目的难易结合以及指令明确。为了保证小组学习有一定的共同时间和空间,保证教师能及时巡视,及时监督与引导,我是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另外,在学习任务完成后,我会当场抽查个别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并及时评价。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互评合作学习时的表现。对于一些依赖组长给出答案、不积极思考的组员,要多鼓励,多指导。根据小组互评情况、课堂巡视情况,我会对一些难以融入小组学习的学生进行引导,甚至会重组学习小组。对于表现好的学习小组,我会大力表扬,并且让该组成员传授经验,力求在班里培养出浓厚的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不过,在经过多次的组织课中小组合作学习后,我发现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这些问题:

第一,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有待提高,表现在学生的自律性不够。学生在讨论时,容易偏离题目,谈起与学习内容不相关的话题,会不自觉做些与学习任务无关的事情。如果没有科任老师在场及时的监督,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将会下降。

第二,需促进小组成员互相学习。案例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谈论,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因此,学生必须进行有效的谈论,甚至是争论。学生之间要反复互动与交流。这要求小组内的学生相互合作,有思想的碰撞。但是,在分组初期,由于考虑到组内成员能“以好扶困”,所以我考虑到学习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同组。那么学习能力好的学生会难以与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根据多次观察,在小组讨论中,学习能力好的学生会在不经意间便占了主导地位,能力弱的学生多是听从,或者不参与,组内往往会缺乏讨论的氛围,更不用说良性的互动。

上述提到的问题会伴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继续进行研究,实施方案也将会不断地完善。经过多次的实验,我发现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是需要时间,需要耐心,学生更是需要教师给予机会和指导。

最后,在解决“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及时的监督与指导,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要合理、巧妙地设置学习任务。要解决“促进小组成员互相学习”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对学习小组提出具体的指导,尤其是对个别学习能力有差异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融入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在日后的研究中,我会细心地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实施方案,希望能帮助课题顺利开展,更希望能确切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新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 篇5

小组合作学习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 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 通过对学习小组进行指导, 促进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发挥各成员的积极主动性, 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该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权威性有所淡化, 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增强, 整个课堂一改往日的死气沉沉,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如下特征:首先,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 为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次, 分工合作, 共享成果。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工不同, 但相互依赖, 最终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向班级汇报。最后, 分配角色, 轮流负责。组内每位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担任一定的角色, 如记录员、发言员等, 等再次合作时, 再进行角色互换, 使得组内每位成员的能力都可以全面提高。

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通过正确途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作用。本文主要从精心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目标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两个方面, 就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就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而言, 必须结合初中历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制定, 其具体内容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表达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指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 例如报纸、互联网、教科书等获取与所学历史知识相关资料的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 将这些知识条理化, 在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类整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促进吸收。能力目标指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同时通过相互探讨、辩论, 培养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表达目标具体指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这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非常有益。情感目标指的是通过合作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 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营造互相关心的友好氛围。

在具体目标的指导下, 历史教师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学习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最终实现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 教师应组建学习小组, 这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把握好每一小组学生的数量和质量;其次, 教师应告知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并布置学习任务,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最后, 教师应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并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就学习小组的组建而言, 学生数量最好控制为四个, 这四个学生可以担任不同角色, 如发言人、记录员、计时员以及负责人。小组成员的综合实力从整体上应不相上下, 具体到每个小组, 应包含一名成绩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优秀生以及一名成绩、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 另外两名为中等生。最后指派学习成绩、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发言。之所以做出如此安排, 是为了鼓励学习成绩、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 给予他们充分的信心, 防止本班历史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形, 从整体上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 历史教师在设置讨论任务时, 必须挑选那些具有讨论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三、初中历史教学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脱离教科书。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应该建立在教科书的基础上, 历史教师应对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讲授, 学生也应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大概掌握所学内容。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 小组合作学习才不会流于形式, 学生才会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更为深刻的认识。第二, 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必须给予有效指导,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第三, 传授知识和传授学习方法相结合。在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 历史教师也应该适当传授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总之,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历史学习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应深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不断探讨, 不断改进, 以使其更加适应新课改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 篇6

一、整合教材,合理制定小组合作方案

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因此,在对教学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大纲中对知识点的掌控,因地制宜地整合教材和教学资源,这是让合作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比如,在会计专业实训中,教师可以根据会计的7 个不同岗位,即出纳、往来结算、存货、资产、资金、职工薪酬、财务成果,将教材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原始资源进行整合,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创设真实实践的情景,提高校内实训的实践效果。

同时,为了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还需要教师在课前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小组合作方案,这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有效指导的重要前提。例如,在讲“会计的应用”时,不仅要让学生对会计应用的相关知识有基本的了解,还要注意学生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把理论教学和实践联系到一起。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方案,才能在会计理论学习和会计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有所收获。

二、合理分工,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首先,要有个合作的团体,一般来说,4~6 名学生为一组较好,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教师可以遵照合理搭配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学困生搭配在一起,每个学习小组内可搭配一名优等生、二至四名中等生和一名学困生,由成绩较好的优等生担任学习小组长。也可以让学生适当自由组合,或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分组,让优秀生与潜能生搭配,便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也可以让兴趣、看法一致的同学组成一组,在组间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避免由成绩较好的学生“垄断课堂”,而组内其他成员缄口不言。为了改变这种一面倒的局面,需要保证组内各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如安排记录员、发言员等,一段时间后可以互换任务角色,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要保证组内每位成员的公平参与,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也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成果,教师以科学合理的角色分工,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三、注重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合作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在展开合作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与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是密切相关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想发挥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就需要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在课间巡视中进行观察和介入,比如:对不清楚合作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顺利的小组进行表扬;对合作交流中遇到困难的小组及时点拨指导;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要求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等。

就笔者课堂实践而言,刚开始进行合作教学时,有些学生因为习惯了传统教学中一味“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时不愿多思多言,松散拖沓。如果教师这时觉得课堂时间耽搁不起而放弃,那每次开展小组合作时都会错乱无章。反之,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两周左右的时间就能有所调整完善,就能避免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一些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甚至还会生出不少的乐趣。

四、检测评价,交流巩固小组学习成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对本课的知识重点所有了解,教师可以在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这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加的知识储备量,也能通过交流发现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对这些疑难杂症进行重点讲解,从而引导学生反思完善。

经过小组学习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评,必要时,进行组间互评,最后由教师结合岗位要求和学生表现做出系统公正的评价,包括实践中的优缺点。评价时,应结合知识与技能的难度、深度,分析完成任务的技巧,多激励少批评,以提高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激励学生下次更好、更有深度的学习合作,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篇7

1.学习小组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1) 合理分配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历史学习小组一般由四五个学生组合而成, 每名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如有的负责历史资料编撰, 有的负责电脑信息查询, 有的负责演讲, 有的负责表演, 等等, 大家围绕同一个教学主题 (课题) 开展合作。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历史《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时, 教师可以根据各小组的情况分配任务, 比如可将它们分为宋代服饰文化组、饮食文化组、文学组、交通及对外贸易资料组等。各小组再根据成员的不同特点进行任务分解, 将任务落实到个人。这样, 各小组之间、小组内部之间, 就基本形成了互帮互助、分工明确的合作学习关系。

(2) 各小组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为了让各学习小组充满活力, 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自己的小组命名, 命名力求体现本组和本学科的特点。比如, 可以为自己的小组起名“历史火箭队”“历史哲人队”等, 只要是学生喜欢的, 又能激发他们向上的词语都可以拿来命名。在学习小组刚组建时, 就让学生为本组命名, 这样可以从一开始就营造民主、合作、创新的愉快学习氛围。

2.教师要为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1) 教学目标要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 学生的学习才有方向。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知道他们在本学期、本单元甚至本次课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样学生才能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例如在教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时,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查阅、阅读、归纳有关的资料, 培养学生检索资料, 处理信息的能力; (2) 通过网络查询, 制作软件,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电脑的能力; (3) 通过撰写、报告课题研究成果,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 (4) 互帮互助, 增强集体凝聚力, 获得集体荣誉感; (5) 对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的特点进行归纳概括。由于学习内容较多, 而教学课时有限, 因此各小组可以围绕教师的教学目标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 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 要为学生创设可以感悟历史的教学情境。在历史课堂中, 教师要尽量创设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氛围, 以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各种教学情境中, 课本剧表演是学生最感兴趣的, 也是让他们感悟历史的最有效的活动方式之一。例如, 在教学“和同为一家”这一部分内容时, 我让学生在了解唐太宗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基础上, 布置学生尝试以小组为单位编演历史短剧。学生异常兴奋, 各小组分别表演“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历史场景。表演的学生感情非常投入, 完全进入了角色。课本剧表演给学生提供了一次体验历史人物情感的机会。

当然, 要想让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更好, 奖励机制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完善的奖励机制应该包含奖励类型 (分口头表扬、分数奖励和物质奖励等) 、奖励频度、奖励对象 (面向全班、小组或个人) 等方面。通过合理的奖励方式,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学习的价值, 从而把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活动。

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 篇8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小组活动前准备不充分

合作学习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只有准备充分了, 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有效。比如讨论小组成员的分工、讨论题的设计、学生讨论的指导等。现在教师一般只注重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学生课前准备。如果这样的话, 就会直接导致小组学习活动的缺失。小组学习活动应是一套完善的体系, 在课前应根据活动的主题或形式及小组成员的相关特点做出适合的、正确的判断, 科学分组、明确参与者职责, 使小组学习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2.讨论假象

学生的学习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讨论是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 也是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但合作学习的讨论要围绕学习内容, 不能脱离学习的主题, 讨论的假象这种情况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发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常见问题。因为现在班级平均人数一般为50人左右, 多为大班教学, 所分的小组数量也多———8到9组, 面对这样一种情形, 教师很难面面俱到, 难免有监测不到的现象发生, 也不能像原先预测的一样均匀地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中去, 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不自觉的学生钻空子, 利用小组讨论说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题, 造成热烈讨论的假象。

3.教师讨论中、后指导不够充分

小组讨论主要在课堂中进行, 然而课堂时间有限, 只限四十五分钟, 小组学习不能在课堂中完全系统地展开。所以, 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 完成所谓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迫不得已只能在学生刚刚展开话题的时候就将其打断, 终止学生的讨论。这样造成了部分学生有话没说完, 甚至有的学生还没有机会发言, 这样一来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长此以往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大部分高中教师来说, 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一种新方法, 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实施还处于摸索阶段, 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是看怎样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克服这些问题。

二、学习策略

1.课前要充分准备

学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要很好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在活动前, 需明确小组活动的任务, 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一方面, 教师选择的话题务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有感而发、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供讨论。若选取的主题内容不够真实, 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 那么就会致使学生在讨论时虽有很高的积极性, 但却无话可说, 这样一来, 只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另一方面, 除了选取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以外, 还要兼顾这一话题在课堂中的可行性。其次,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名词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新名词, 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也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为此, 前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模拟实践小组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一形式来助推自己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一组为例, 确定小组活动的相关细节, 这样既对各组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又能确保各组任务的顺利完成。

2.合作学习要明确小组分工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整体, 一个整体就要有其灵魂人物———组长, 作为组长应该具备协调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给小组成员创造最融洽、最适合讨论的氛围。其次, 组内成员也需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比如说, 资料收集、整理合成资料等等。小组组长根据具体情况掌控整个小组活动, 组内成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何愁小组学习活动不能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呢?

3.客观评价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

教师需在小组活动结束后给予客观、合理的总结与评价, 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其中包括客观、合理的总结与评价学生 在讨论前 的准备工 作及讨论 中的表现 情况———小组整体情况与个人表现情况、讨论后的各组得分情况, 对各组进行评定。评价有助于小组活动后续的顺利进行;评价能够使学生更加自信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提升学生以后继续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弥补教学中只注重书面考试形式和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之不足。

历史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路径初探 篇9

一、学习小组的建立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按照“就近原则”,即同桌的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结果每个小组学习的状态各异,有的踊跃,气氛热烈,有的被动,场面冷清;学习的效果不同,有的呈现的观点鲜明、新颖、富有创造性,有的含糊、陈旧,缺乏新意。这些都是教师没有认真组建小组惹的“祸”。笔者认为,人员的配备、数量的多少、任务的分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实践中,我通常以4~5人为一个小组,男女同学、学习基础好差的同学、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等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有机搭配,每个小组设有组长、书记员、发言员等不同的角色。实践证明,学习小组的合理组建,既能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又能发挥各人特长,还能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的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习内容的选定

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选定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低。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小组合作学习主要要围绕四种学习形式确定内容:一是组织问题的讨论,教师的问题难易要适度,太容易了便没有合作讨论的必要,太难了学生的讨论未必会有结果;教师的问题设计上要有梯度,要让学生像爬梯子那样一步步地追根寻源,得出结论;教师的问题还要紧密结合三维教学目标,组织问题讨论根本目的是为了深化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一场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提高能力,培养情感,一举多得。二是组织对人物、事件的评价。适时组织学生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可以培养学生历史地、辨证地看待事物的意识。那什么样的人物、事件值得学生评价?笔者认为,一是重要的,如华盛顿、罗斯福、日本的明治维新等。二是有争议的,如拿破仑、斯大林模式等。三是总结性的表格、图表等的制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信息、数据等用表或图的形式对一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如以世界三大宗教的有关知识制成表格、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制成一幅曲线图等。图、表的制作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认识,还可以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四是组织历史情景短剧表演。教师可选取教材中的某个历史片段,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以再现历史场景。这既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历史之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可以增强学生勇于表现自我的信心。

三、学习成果的展示

成果展示既是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下一步进行导学的依据。通过展示,教师会明白学生掌握了哪些,掌握得怎样,还有哪些疏漏了,哪些需要引导矫正等等,据此,教师或可以点拨引导,或可以归纳总结,或可以帮助查漏补缺,从而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成果的展示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交流发言,各组负责发言的学生在班上陈述,阐明观点结论;辩论,教师在了解各组学习成果的基础上,选取观点、结论不同的两个小组,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赛,让双方运用史料,陈述理由,阐明观点;实物展示,可组织各小组将各自收集的资料、制作的图表、排演的历史情景短剧等在班级展出演示,让学生在观摩中相互学习。

四、教师多元的评价

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对学习的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哪里来?很大程度上它来自于教师多元化的评价。在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作为评价学生、学生小组的唯一依据,如常把结论或观点的正确与否、收集资料的多少、图表制作的正确美观程度、表演技能的高低等作为评价一个小组学习状况优劣的唯一标准,这不仅抹杀了学生个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而且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挫伤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仅要考虑该组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的结论,更应该关注该组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比如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与他人的合作情况等。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多元化的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当然,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会面临许多具体复杂甚至意想不到的情况,它需要我们在上述环节中灵活而富有智慧地组织课堂活动。

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篇10

一、合理分组、有效评价, 成员相互促进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按座位组成的小组, 是常见的组织形式, 往往能起到优等生对学困生的良好带动作用, 激活参与热情, 能产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知识共享的增值效应。

但这样的合作小组, 容易形成优秀生主宰, 学困生被动接受, 养成依赖的思维定势的不能主动参与情况。我是这样做的:首先给小组四个成员分别编号1号大组长 (优等生) 2号小组长 (中等生) 3、4号 (学困生) 。然后分工:1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和组织者, 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 鼓励畅所欲言, 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同时教会学有困难的学生先倾听他人发言, 然后提出自己的理解。

评价机制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 成员差异性赋分激励后进共同提升的原则。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时候, 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力争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 获得成功的体验。

分工汇报是学生学习进程中知识建构的过程, 同时还使学生学会了倾听、分析, 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

二、加强引导, 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1. 对组长、成员进行培训, 使其熟悉合作交流的过程、分工原则、评价机制。

使每个成员明确在小组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在小组合作学习前给出小组的学习目标, 要使小组全体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合作, 共同地进步, 同时尽力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取得成功。

2. 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能够还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空间。

因此, 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重视生生互动, 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 要充分发挥小组中核心人物———大组长的作用。

这个核心人物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要组织组内的成员有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让每个组员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展示汇报时是学习小组在全班交流中的“发言人”。

三、恰当地应用语言激励和小组捆绑式成绩评价

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而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学生评价在组内是小组成员互相评价。例如, 交流结果的对错、合作的积极性等 (只作为激励手段不计入小组得分) ;组间评价一般是知识检测、课文背诵、课堂巩固练习的订正 (学生汇报结果计入小组得分) 。这些做法有利于小组成绩的公信力, 体现公平公正。不仅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 还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

教师评价也可分为两种:语言性评价和对小组整体计分评价。这两种评价要保证它的时效性原则。小组汇报展示、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等教师要及时地给出合理适宜的评价, 同时杜绝“乱评价”和不分对错、正误的“瞎鼓励”。

四、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将课堂教给学生,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营造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多讲多思考多探索,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和促进, 就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小组, 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 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同时, 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通过这几年时间的教学实践, 学生在合作精神和学习方法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继续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探讨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使课堂真正成为全体学生快乐的学堂, 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都能找到自己展示的天地!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采取形式不一的合作学习, 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 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担保程序下一篇:影像技术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