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小组培养(精选12篇)
合作学习中小组培养 篇1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相比, 有许多改变: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改变, 学生地位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化为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 学生间由过去的竞争转化为合作与竞争相结合。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能活跃课堂氛围, 更好地建构知识, 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 从面减轻学生负担, 增强自信心, 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 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多年来, 我一直在探索和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研读以合作学习理论知识, 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班级授课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现将我的做法和经验介绍如下。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的关系
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 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 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合作交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 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 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 因此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合作交流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在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中, 找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时, 我采用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 这些实际上都是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 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 培养了能力, 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上课发言的同学较以往多了许多。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 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 评价的标准, 等等。 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 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 人人都有事可做。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 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 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 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 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 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 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 调查与统计一下吧! 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 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头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3.合理地安排小组合作
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 座位的形式改变以往的 “秧田式”的排列, 采取“分层异步”的方式重新组合。 就是将同一班内的学生按学习基础与能力动态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 一般4至6人为一组。 根据班内实际, 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 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此外, 在合作中, 小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 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 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 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 提高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我在让学生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 小组内有教师, 有学生, 有记录, 还有裁判, 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 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 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 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 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 秩序井然。 如果不分组, 不分角色, 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 局面真不可想象。
4.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
在小学阶段, 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对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 在具体体验过程中, 开展合作学习。 如在教学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份作业:学校要在假期对教师墙壁进行粉刷, 请你帮学校总务处计算一下, 大约花多少钱买多少桶涂料? 这份作业要求学生观察测量出教室要涂部分的面积计算之后, 还要到市场上调查, 一桶涂料大约可以涂多少平方米, 价格, 等等, 完成这样一份综合性较高的练习, 必须进行小组合作, 然后分工解决, 否则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真实的问题场景, 促使不同学生在不同组合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整个合作问题解决之后, 再反馈, 及时评价他们的合作过程, 不仅表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 还表扬分工合理, 有协作精神的小组, 使他们经历合作过程, 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合作学习的快乐。 要学会与伙伴交流, 学会用集体智慧战胜困难。
合作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生生互动, 调动中下等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 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而是学习兴趣的养成, 知识形成的过程, 能力的提高, 以及合作探究中健全人格的形成。
合作学习中小组培养 篇2
—— 以教授《琵琶行》为例 在我校推行“目标引领,四步导学”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效成为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这一个主题的衡量标准。因此,如何做到小组合作探究的高效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在积极推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是花架子,给人看的;
2、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不充分,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小组划分的不合理、组内分工的不明确等,都是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也是亟待解决的。
针对于此,在学习《琵琶行》一课时,我做了如下安排:第一节课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文意;第二节课精读课文,明确目标,自主完成;第三节课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完成目标。
在小组展示时,目标有三:
一、把握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们的“同”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结合第三、四段加以分析);
二、声音无形,摹声最难。认真品读第二段,说说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描写音乐的,体会其表达效果。(提示:可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修辞无所不在”);
三、找出关于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在表达内容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提示:如文章中对于月色的描写)
1、明晰任务: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明晰小组学习任务,落实到小组,再下发到个人,力争做到个个参与、人人发言。这一阶段需要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在学案上,或是书上。为防止有的学生偷懒,就需要抽查或全面检查,以达到人人有思考,个个都参与的目的。我任教的两个班,每个班有九个小组,一共三个问题,由于第三个问题容易回答,故而把一、二题作为重点,第一题分三个小组,第二题四个小组,第三题两个小组完成。在每个小组中设立组织者,记录者,汇报者等角色,使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交流中学会分享他人的思考成果。
2、尊重成果:代表发言必须是在小组完成基础上达成统一意见,代表小组的学习成果,而不是个人成果;这就需要他们在个人成果的基础上,与小组间成员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书写规范,完成展示。展示时,需注意小组代表要发挥代表作用,在时间的把握和答题的规范以及纪律的维持上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分析段落时,要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可以分层次由小组内学生依次作主讲,其余学生听并做评价。有疑难问题,组内成员讨论解决,如若解读不了,则需要老师点拨。老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需要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巡视,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学会 2 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在形成大家一致认可的答案后小组代表展示。
3、分工合理: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有分工,但又有交叉,以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补充前组学生考虑不足的地方;展示过程中,完成交叉任务的小组,由一小组先完成,后一小组作补充与展示自己与其思考有不同的地方(两个小组一致认可的地方不需重复写,那样会费时间),同时,代表发言时,要言简意赅,思路明确,有重点。(以防学生不知其所以然,效果不好),其余学生对比不同小组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读,进行思考,分析,并作出评价。对于共性问题和学生思考欠缺处,教师要作出及时评价。对于是非问题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4、规范格式:展示时,小组要在各自展示区域内完成,以便于解读的清晰、条理;同时,由代表展示自己小组成果,并作小结发言。
在完成后,给学生时间补充、更正自己的答案。
合作学习中小组培养 篇3
一、激发兴趣,调动主体能动性
1.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在体育教学中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体育教师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学生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学生都有荣誉感和好胜心,可多组织比赛教学,增加激烈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心理和生理获得满足、愉快、欢乐、兴奋等情感体验,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有意识地渗入心理训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与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的程度。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接近他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
3.按学生性格类别组合学练小组。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教学效果。属于外倾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学生性格孤僻,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结果前者感到“吃不饱”,后者则“吃不消”,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4.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二、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关注个体差异
1.新课程注重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的主体。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的目标,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安排上肢力量的练习,如果要求学生都做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统一的口令,整齐的动作,看似组织严密,其实有的学生量不够,有的完不成。同样的练习如果把统一的做引体向上改成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同样练俯卧撑也考虑抬高手或脚的位置来练习,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氛围中进行切合实际的练习,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身心健康得到发展,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锻炼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2.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由于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很大。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制定等方面都不能搞一刀切,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的性比较强。在体育课中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具有意义。但还应侧重于采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争取胜利的进取动机,使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愉快的心情,逐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3.重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应用能力是指如何把学到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应用到身体活动中去,例如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功能,其中耐久跑就是很有效的一种练习方法,但如果让学生反复绕着操场跑道跑学生是不太情愿的。这样一种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教学内容,应该怎么样让学生接受呢?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喜爱的球类、游戏、比赛等形式同样可以达到锻炼目的。与其强迫学生长时间进行枯燥无味的耐久跑,不如让学生多参加自己有兴趣的又同样有健身价值的球类等运动。当然即便是进行耐久跑教学,也可能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越野跑、定时跑、让距离跑等形式进行。让学生多练自己兴趣的能经常坚持的运动项目,同样可以达到提高心肺功能的目的。这既提高了学生应用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的培养。
4.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了充分挖掘这些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要让学生自己去重新掌握、重新建立和重新发现真理、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智慧产生于行动。让学生主动学会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准备活动中让学生设计徒手操或游戏内容,上课时分组做准备活动,可以发现学生们设计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大家练习的兴趣也很浓厚,有的组做游戏、有的组花样跑、有的组还跳起街舞来,学生们的积极性高涨、上课的气氛热烈,教学效果也很好。再如在复习课的教学时,让学生主动探索更好更快地达成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以及不甘落后勇于创新的精神都得到培养,个性也得到了发展。
语文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小议 篇4
一、什么是小组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和活动为共同体,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成员各自的经验和思维特点, 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 寻求解决办法, 形成共同的研究成果。
也就是说, 小组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以每名学生的自主学习及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为学习的主要过程, 以本组成员思维统一、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法为结果的一种学习行为。
二、为什么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须知当今的社会发展趋向于多元化, 人们获得知识的方法也变得多元化而非单靠在学校的学习, 广播、电视、网络、社会等均可成为知识源, 为我们提供丰富而广泛的知识。社会缺乏的是不会学习的人, 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成为当今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教育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正是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为教育教学改革增添了一份活力。教师要彻底转变自己的教学角色, 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教学的引导着和组织者。教师不是知识的复印机, 把已有的知识复制到学生的头脑中, 而是学生学习路上的领路人, 引导学生去求知, 去寻找学习知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求知的思维。因此, 我们教师应善于把课堂放开, 大胆地把学习任务交给学习小组去讨论、交流、探究, 相信学生的能力, 发挥他们的潜能, 使他们不仅学会知识, 更寻求到获得知识的方法,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而不必畏首畏尾, 生怕学生讲得不透彻, 或者遗漏知识点而不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 哪怕是少一些, 也远远强于教师滔滔不绝灌输来的, 因为它不仅掌握的更加牢固, 印象更加深刻, 更重要地是提高了获取知识的能力, 成了一名捕鱼者, 而不是一名坐等鱼吃的食客, 获益终身。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小组的划分
小组的划分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成功顺利进行的前提, 要本着好中差均衡的原则来划分。一般4至6名学生为一组较为适宜, 既能形成求同存异、思维碰撞的氛围, 又不至于因人数过多, 意见难以同意而浪费时间。在构成上要考虑小组成员的学习成绩、个性特点、智力水平、性别、家庭背景等, 以达到相互合作, 优势互补的目的。
每小组选一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为组长, 负责本组的组织、协调、分工、统一等工作。再由小组讨论, 确定一个响亮的名字和一句富有激励性的口号, 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激发成员的参与意识。组员都要有一个相应的代号, 可按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智力水平从高到低进行编号, 便于互助互教, 教师提问, 同层次学生的竞争。至此, 合作学习小组便宣告成立了。
(二) 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组成立以后, 为了使之更有参与意识和竞争性可对小组合作意识着重培养。例如, 在黑板上写出一些生字, 要求每个小组以最快的速度查字典, 给生字注音, 优胜者谈方法, 教师加以强化。再如, 针对课文提出一些有发挥性的问题, 比哪个小组回答的具体全面, 同样, 善于合作的小组必然胜出, 教师加以强化。这样步步诱导, 小组的合作意识必然加强。参与、合作意识的形成是小组学习成功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 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在讨论中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本着学习提高, 共同进步的思想来讨论, 不可相互嘲笑、诘难, 以至于有的同学特别是后进生不敢发言, 而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
(三) 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选择
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布置任务要细致而具体, 同时对小组的讨论要及时引导, 否则就会导致课堂上优等生说个不停, 别的学生成为旁观者, 或者漫无边际的争论, 或者无果而终等完不成学习目标。
1. 要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把学习任务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 设计成一个个语文学习任务。如在教学《溪流的歌》时, 把学习目标分解成:词语的注音解释, 课文的段落分层, 关键词语的含义, 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几个具体目标。
2. 要指导小组合理的分工和合作。
不同的学习任务有不同的分工方法, 例如, 给生字注音解释, 可以平均分给每个组员;划分段落层次, 则可由其中一个组员提出自己的意见, 其他组员针对其观点评论, 提出自己的见解, 由讨论而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组长根据组员的意见, 统一确定答案, 再交由全班讨论, 有不同意见的要说出反驳的理由, 思维继续碰撞, 既活跃课堂气氛, 更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又省去教师唾星四溅的劳苦, 作为教师, 何乐而不为?
3. 可以展开小组之间的竞争。
通过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给每个小组量化打分。可小组自评,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也可以给每个组员量化打分, 增加小组间的竞争性, 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具体的量化标准, 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制作一面小红旗, 或者随意剪几朵红花, 作为优秀小组或优秀组员的奖励。我在QQ中下象棋时, 连输几盘, 就失去了兴趣, 更何况小学生学习, 让他们参与竞争, 尝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的兴趣自然就被激发出来。有了榜样的力量, 有了充足的干劲, 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组员分工 篇5
理论十胡红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称为 “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是集体教学模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发展了学生的交往与探究能力。越来越多的老师接纳了这种教学手段,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
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明确组员分工
在科学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首先,必须要有一个结构合理的学习小组。教师可以通过对班级中的学生进行全面地了解与分析后,将各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4-6人的学习小组。同时,既要注意小组成员间能力的搭配,又要注意使组员愉悦地接受这一小集体,并积极参与其中。其次,开展小组合作时,还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组员分工要明确,并指导不同的角色(如材料员,汇报员,记录员,操作员等),促使其顺利完成活动任务。如材料员:领取、归还小组活动器材,整理器材及器材使用分配;汇报员:汇报小组活动的成果;记录员:整理小组活动的成果,并进行记录;操作员:在简单实验的操作中,由其代表小组进行活动操作。每个组员根据不同的分工,进行有效的合作,能让思维活跃的学生得到充分发挥,中等水平的学生得到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和提高。这里要值得注意的是,组员在小组中的角色要定期调整、变换,让每个组员从不同的角色中获得不同的体验。这样既能让学生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又能学会同学之间的相互尊重。
小组合作学习,摆在首要的任务是自控。一堂课,学生自控方面做不好,合作效率肯定不会佳。自控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表现。只有自己做好了,才能信服别人。科学课往往是器材新,工具奇,这些都是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守纪的因素。这时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到不随便摆弄器材,不随便插嘴,不过分计较等等;教师也可以让习惯于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让爱调皮、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健全,不断发展。
论小学数学中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64-01
一、培养小组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维能力都在小学阶段得以形成和发展。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出发,为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综合考虑小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学习效果显著的学习模式,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合作意识应从小开始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符合了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相互探讨和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从别人身上发现和学习优点,取长补短,提高自己。
二、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应注意事项
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全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安排分成若干小组,共同研究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经过探讨反馈得到的信息及时作出指导。运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利于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集体意识。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分组
小学生的成长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个性不同,对学习的态度也不同,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组建时,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等因素;在分组时,人数不宜过多,每个小组应为4人左右,尽可能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在成绩搭配上应做到每个小组内都包含成绩层次不同的成员,互补互利,然后再选出一个具有一定组织和领导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负责分配和协调全组,帮助教师鼓励自己的组员大胆表现自己,共同学习。
2、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
学习目标和任务的确定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或者从直接取材于教材,或者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自行设计学习的内容。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再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师应给每一个小组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给每一个学生落实明确的学习任务,具体细化每一项任务和每一个步骤,让每一个学生找到明确的学习方向,为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全心全意参与交流探讨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指导和评价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是比较低,所以在开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指导和评价,如学习任务的分配、学习内容的确定、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设计等。因此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当学生在交流中对问题争持不下时,教师要及时为学生解决疑问,给学生明确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阶梯技巧。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合作学习的结果适当做出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加以表扬,对发现的错误及时给予改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努力探究学习问题。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型科学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还能够促使教师深入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适应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让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的交流中不断提升自己,改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同时让小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注重团队的合作,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和人际交往的初步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冬凌,于宝春. 试论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与作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10)
[2] 赵水祥,王振中. 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 2004(12)
[3] 韩继海. 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8(S1)
[4] 谷香琴.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04)
[5] 魏亚琴. 对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调查与反思[J]. 基础教育研究. 2004(09)
[6] 谭 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 2007(08)
[7] 章水仙.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教育科学. 2006(05)
[8] 郑晶华,郑金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浅见[J].教育评论. 1999(03)
[9] 林崇方.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J].上海教育科研. 2005(05)
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小组活动前准备不充分
合作学习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只有准备充分了, 学生的合作学习才能有效。比如讨论小组成员的分工、讨论题的设计、学生讨论的指导等。现在教师一般只注重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而忽视了同样重要的学生课前准备。如果这样的话, 就会直接导致小组学习活动的缺失。小组学习活动应是一套完善的体系, 在课前应根据活动的主题或形式及小组成员的相关特点做出适合的、正确的判断, 科学分组、明确参与者职责, 使小组学习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2.讨论假象
学生的学习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讨论是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 也是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 但合作学习的讨论要围绕学习内容, 不能脱离学习的主题, 讨论的假象这种情况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经常发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常见问题。因为现在班级平均人数一般为50人左右, 多为大班教学, 所分的小组数量也多———8到9组, 面对这样一种情形, 教师很难面面俱到, 难免有监测不到的现象发生, 也不能像原先预测的一样均匀地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中去, 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不自觉的学生钻空子, 利用小组讨论说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题, 造成热烈讨论的假象。
3.教师讨论中、后指导不够充分
小组讨论主要在课堂中进行, 然而课堂时间有限, 只限四十五分钟, 小组学习不能在课堂中完全系统地展开。所以, 部分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 完成所谓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迫不得已只能在学生刚刚展开话题的时候就将其打断, 终止学生的讨论。这样造成了部分学生有话没说完, 甚至有的学生还没有机会发言, 这样一来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长此以往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大部分高中教师来说, 小组合作学习还是一种新方法, 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实施还处于摸索阶段, 在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是看怎样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克服这些问题。
二、学习策略
1.课前要充分准备
学生的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要很好地指导学生合作学习, 一定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在活动前, 需明确小组活动的任务, 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直接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成败。一方面, 教师选择的话题务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有感而发、做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供讨论。若选取的主题内容不够真实, 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 那么就会致使学生在讨论时虽有很高的积极性, 但却无话可说, 这样一来, 只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另一方面, 除了选取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以外, 还要兼顾这一话题在课堂中的可行性。其次,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名词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新名词, 学生对于这种教学方式也要有一定的适应过程。为此, 前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模拟实践小组合作学习, 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一形式来助推自己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一组为例, 确定小组活动的相关细节, 这样既对各组起到一个示范作用, 又能确保各组任务的顺利完成。
2.合作学习要明确小组分工
科学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关键,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整体, 一个整体就要有其灵魂人物———组长, 作为组长应该具备协调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 给小组成员创造最融洽、最适合讨论的氛围。其次, 组内成员也需根据自己的特长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比如说, 资料收集、整理合成资料等等。小组组长根据具体情况掌控整个小组活动, 组内成员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何愁小组学习活动不能顺利开展、达到预期目标呢?
3.客观评价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
教师需在小组活动结束后给予客观、合理的总结与评价, 这一环节必不可少, 其中包括客观、合理的总结与评价学生 在讨论前 的准备工 作及讨论 中的表现 情况———小组整体情况与个人表现情况、讨论后的各组得分情况, 对各组进行评定。评价有助于小组活动后续的顺利进行;评价能够使学生更加自信并获得一定的成就感;提升学生以后继续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可以弥补教学中只注重书面考试形式和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之不足。
幼儿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 篇8
一、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老师应当给孩子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他们在学习时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 否则他们会不知道学什么, 也就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由于孩子们的年龄尚小, 认知能力低, 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还很差, 老师如果不给他们明确的学习目标, 只靠他们自己体会, 他们就会漫无目的, 不知该干什么。例如, 在教学《詹天佑》时, 我让他们紧紧抓住本节课的阅读目标,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读了一遍后, 由衷地赞叹道:“詹天佑是多么聪明啊!”我趁机启发他们:“再认真读一遍课文, 看看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 完成修建京张铁路的?大家积极讨论, 一会儿各组派一代表回答。”孩子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他们结合文段中相关的句子, 理解了詹天佑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修建铁路的, 而且了解了詹天佑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一目标的指出, 使孩子们牢牢把握要解决的问题, 合理分配任务, 积极发散思维, 各抒己见, 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 我们还应当考虑合作学习的重难点, 以及哪些内容需要开展小组讨论, 哪些内容需要成员独立思考。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引导孩子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使他们通过主动探讨, 掌握所学知识的重难点。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1. 老师要为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合作环境。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在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学习, 思路豁达, 思维敏捷;而在情绪消沉时, 思路闭塞, 思维迟缓。所以, 孩子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才能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尝试。为孩子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可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老师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 并为寻求答案共同合作探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做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老师通过引导孩子提出问题, 让他们学会共同合作、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 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
在幼儿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及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 例如一些较简单的、只要一看就能明白的内容, 就没有必要开展合作学习。又如一些复杂的知识点是必须由老师讲解才能理解的, 也不需要合作学习。
一个根本不需合作的问题, 硬是拿来进行合作学习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 会使孩子感到厌烦。应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 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所选内容既要来源于教材, 又要稍高于教材;既要适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又要适合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合作;既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又能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与探索。同时为了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合作, 合作的内容应为课文中的某一段, 如我讲《乌鸦找水喝》这一故事时, 让学生小组探讨“假设不用石子, 你还能想出别的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吗?”等。只有让孩子思考这样有合作价值的问题, 才会让合作学习更加有意义。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要以发展幼儿的潜能为目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老师要激励孩子从多个方面去考虑问题, 要合理地创设情境, 调动他们探讨的积极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讨论的意义。例如在讲《美丽的小路》时, 我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 让孩子大胆质疑, 开展合作学习。在学完本课后, 我问孩子还有什么问题?他们纷纷举起手来, 其中一个孩子问:“老师, 小路又不是鸭先生弄脏的, 它为什么要怪自己呢?”我立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 让每个学习小组仔细研究讨论:鸭先生为什么要怪自己。孩子立刻行动, 一会儿读课文, 一会儿大声讨论。几分钟后, 交流完毕, 他们在小组的帮助下, 共同解决了问题, 明白了鸭先生的话。
五、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 要及时给予幼儿合理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提高教学实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老师的评价一定要及时、合理。通过评价激励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老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外, 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合作态度、方法与参与度的评价, 要多方位地关注孩子的倾听、交流、表达情况, 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及个人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
总之, 幼儿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处于逐步完善与提高阶段。我们只有科学掌握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观念, 才能使小组合作教学更有实效, 才能进一步提高幼儿语文教学的教学实效。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幼儿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 是新课标提倡的新的教学方式。要想培养幼儿的小组合作意识, 就必须引导幼儿按以下要求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要确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做到以幼儿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要以发展幼儿的潜能为目的;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及时给予幼儿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幼儿的自主合作意识, 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及对策 篇9
第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选取的时机不当。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不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 盲目的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很多教学在设计小组讨论选题时, 会出现选题的过分容易与过分难的问题, 很多教师在适合学生自主探索与动手实践的内容上过多的安排学生进行交流, 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多次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最终由于安排小组讨论的时机不当, 让小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收效甚微。
第二, 课堂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育实践中, 教师更为偏向简单易行的男女生搭配分类方式, 结果出现人员搭配不合理与不能够让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优势互补与相互促进的现象发生。
第三, 课堂分组规则不明确。在课堂实践中, 经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再进行讨论的现象发生, 在这样的形态下, 虽然教室里会马上出现热闹的讨论场景, 但如果教师稍加注意就会发现, 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表面上很热闹, 但是却并没有出现课堂中应有的秩序。教师在让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也会出现抢话与很多学生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的现象发生, 更有很多学生, 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进行闲聊, 很多班级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规则, 最后无规矩不成方圆。
第四, 小组学习过程中课堂讨论的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教师发现问题却未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 更有不少教师, 虽然给学生预留了讨论的时间, 但是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 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同时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终让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第五, 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体系并不健全。在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后, 教师经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 但很多小组所选送的发言人, 往往太过以个人的意见为中心, 并不代表小组的意见, 而在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 也往往过分的偏向于学生的个体评价, 从而忽略了学生所在小组的集体评价。
其次是过分偏重于对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忽略小组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 参与程度,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绝大多数教师很少关注性格内向与少言寡语的学生, 这种不公正与不全面的评价是极易挫伤学生的合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
第六, 课程难易编排不当。一些教师一旦发现问题, 不管其难易与否, 都让学生进行讨论, 由此就产生了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屑讨论, 较难的问题讨论不出结果的现象发生。问题难易编排不当的问题会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 而于此同时, 学生也会越来越对小组学习的模式产生厌。
二、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第一, 教师要精选合作学习的相关内容, 按难易度进行编排。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又有利于让小组间的每个成员都相互取长补短, 最终获得共同的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以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该根据所讲授内容的重点, 难点与学生的疑点进行有针对性与有选择性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设计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坚持阶梯型的原则, 让活动的内容应该由易到难, 最终让学生获得逐步的提高。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发展考虑, 要把握好活动的内容与尺度, 最终留给学生适当的, 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最终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是小组合作的目的之一, 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 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贴近小学生的学习实际, 如此才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第二,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要为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负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教育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学会欣赏其他小组成员的优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的合作伙伴, 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同学的存在, 最终实现交流的有序进行。
小组的负责人要尽量顾忌到组内的每一个成员, 教师要激发小组成员中相互帮助与相互学习的动机, 鼓励学习优异的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教育学生拥有分享的精神, 并最终在分享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对于学习水平相对偏低与缺乏合作勇气的学生, 教师要肯定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经常有意识的引导这部分学生认知自我, 为此类学生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 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让这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
第三,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但却不是唯一方式,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与, 学生实际与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有利的时机与适当的次数, 能够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合作学习。通常情况下, 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 个人学习与开展全班性的教学就可以了, 而相对较难的内容,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精心的设置相关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与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
但是, 在一节课中, 教师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次数与时间, 以防止小组学习的随意性与形式化。教师要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小组中的人数不宜过多, 人数过多将会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个人展示, 同时也要遵循学生间优势互补的原则, 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习能力与性格特点进行优势互补, 让学生能够相互促进, 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是动态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可以相互轮换, 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按照活动的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的组合, 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新鲜感, 还可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最终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第四,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避免小组交流的“人云亦云”与学生的盲目从众现象出现;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踊跃发言的习惯与认真倾听的习惯, 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与合作规则, 以避免学生之间不必要的争论与讨论。
第四,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时间。如果不能保证时间,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研究与讨论交流的时间,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与相互补充, 更正与辩论的时间, 最终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结语
教师要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 就必须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学习创设民主, 和谐, 宽松与自由的学习氛围, 同时也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 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平等的参与到小组合作的学习中去, 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鼓励, 引导与帮助, 最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小组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黄文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 2011.
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析 篇10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带有合作性质的学习,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以期达到最优的合作学习效果。
1.讨论式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种最常用的合作形式。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往往设计起来较为简单,且容易操作,并且只要组织得当,这种讨论式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发言的欲望,激发他们的自身潜能。例如,我在上到第四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时,在给学生介绍“气温分布规律”的知识时,如果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然后给学生总结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并且让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把这些规律背下来。这样,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很多学生即使把知识背下来,但是却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一旦我们采取讨论式的学习方式,由教师事先围绕着这部分的知识设计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讨论这些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互相讨论中,互相交换意见和看法,这样不但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知识,同时学生在边讨论边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的时候还能逐渐掌握阅读等温图的技能。除此以外,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很容易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明显讲得少了,而学生则思考的更多了,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互助式
在地理学习中,地图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学习工具,可以说,地图就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地图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地理学科中的地图种类非常多,在使用上也较为灵活,并且一张地图中往往包含大量的信息,很多学生在看地图寻找信息时往往需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而这时候,我一般都倡导学生相互帮助,采取互助式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给学生讲授“人口的分布和地形的关系”时,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个翻开人口密度图,另一个则翻开地形图,这样两张地图一对比,学生就会轻易地得出人口分布与地形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3.辩论式
在地理学科中,往往把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地理,一类是人文地理。相较于自然地理,很多教师在上人文地理的时候更容易陷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很多教师在上到人文地理的时候往往是一背了之,这样不但使得教学活动枯燥乏味,更违背了新课改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实人文类的知识,我们只要方法得当,依然可以上的精彩纷呈。像是我们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就可以把它引入人文地理的学科中,并且采用辩论式的合作学习方式往往取得的效果会更好。因为人文地理中的很多课题往往具有很强的探究价值,如果我们选择这些具有探究价值的课题来组织学生采取辩论式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些课题,从而达到深化掌握的目的。像是人口增长的问题、城市化的问题、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等,这些课题可以说是当今非常热门的话题,而我们鼓励学生用辩论式的方式进行学习会让学生从高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去深刻地思考这些问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合理分组
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科学的分组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前提条件。一般来说,我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小组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倾听、相互学习,如果人数太少会影响效果,而人数太多就难免人多口杂,降低学习的效率。因此,我们组建小组往往以6人左右为最佳,当然,根据不同的合作形式,在人数上也可以有适当地调整。除了人数有讲究,在具体的组员分配上也有讲究,我们在组建小组时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这样既可以保证各个小组之间实力均衡,又可以让具有不同特征的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2.选择恰当的课题
在地理学科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学习方式,而对于明显不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知识,我们没有必要硬是冠上合作学习的“帽子”,否则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反而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3.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往往都由教师说了算。而在小组合作式的学习中,学生明显占据了“主角”的地位,而教师更多的以引导为主。虽然如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能是消极被动的。相反,教师要以更加积极地方式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引导,并及时地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以保证合作学习沿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开展。
三、结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改下所倡导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对于学生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尤其是地理这样的学科,适当地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实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因此,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大胆尝试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争取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孟海军.小组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2]汪菊梅.初中地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J].科教创新,20,(2).
浅谈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 篇11
1.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解决学生不回答問题的现象
学生回答问题说明学生在动脑筋思考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灵活进行教学。有的学生能够回答教师提的问题,有的根本没有思考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多数学生是不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因此教学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解决学生不回答问题的现象。
2.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解决学生不思考问题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使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长安排汇报员汇报本组讨论的意见,按照顺序轮流汇报,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本组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积极性的具体体现,不难解决学生不思考问题的坏习惯了。
3.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供学生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团体智慧
4.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思考问题后进行交流各组意见,这时各组成员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与本组成员讨论的一样,各组形成互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
二、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合理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可以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安排本组成员有序进行合作、讨论交流及汇报意见。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小组情况设立不同的小组名称,比如,勇敢队、喜洋洋队、向前队等,让小组成员自己确定本组目标,作为今后学习的标杆。
2.科学对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每周对小组进行评价,根据各组的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记录评价出本周表现好的小组并给予精神奖励,每周评选出3个小组,分别为4星、3星、2星三个等级,通过评价能促进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以及你追我赶的拼比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重在实质,教师提问是关键
有的教师在进行教研活动或公开课,设计一节课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小组合作学习上,只注重讨论形式,让学生讨论时大声点,这样形式上学生整节课都在思考讨论问题,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合作学习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却成泛滥化、随意化和形式化的趋势。首先,教师提问要提前精心设计,问题力求有科学实用价值,不能随意提问让学生讨论。教师提问时要给学生有合作探究的具体目标,学生有方向性去讨论解决问题。其次,问题要有适度,毕竟学生知识单薄,哪能胜任难的问题。教师提的问题由简单到中度问题,循序渐进,要有针对性提问,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付淑静.浅谈教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科技风,2012(13).
浅谈体育课中小组合作学习 篇12
对于体育教学来说, 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非常多, 它也是我们平时进行教育教学所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形式。下面, 我就如何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 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1.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 善于发现和利用学生的潜在优势和特点, 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 使他们的思维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挥, 多用正面鼓励和表扬, 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到成功。只有学生有了兴趣, 才有进一步开展活动的可能。
2.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合作是手段, 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才是价值所在, 它是民主精神、团队精神和力量的表现, 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 一是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合作, 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到自己的成功与小组分不开, 小组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努力, 具有荣辱与共之感;二是要把合作精神渗透到整个学校体育中, 课间操、课外活动、竞赛活动等应是教学的延伸与验证, 这样, 学生的自主与合作意识和行为习惯、团队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才能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得到发展。
3.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任何一项活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如果没有规则的制约, 活动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为保证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有序性、有效性, 教师应帮助学生培养分工合作的能力。如为他们建立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让学生明确个人责任, 可以采取轮流制, 如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 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统计工作, 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 作为小组的“代言人”, 向全班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例如:在进行篮球投篮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合作小组, 小组中设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职位, 学生在练习中充当不同的角色并适时进行轮换。先由一名学生评判, 一名学生记录, 一名学生帮助捡球, 其余学生做投篮练习, 练习4—6次后, 进行角色互换。这样经过长期的活动实践, 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解决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思考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很清楚地意识到, 有了合作的形式并不等于就是合作学习, 决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和锻炼就可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学习应当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教师不敢放手, 处处控制, 时时干涉, 为合作学习预先设定过多的障碍和限制, 不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过于自由放任, 远远脱离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 无组织, 无目标, 更无效率可言。
其实, 运用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诸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体育, 不同的人在体育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方式;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体育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应该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 若仍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
2. 教师要对教材充分了解, 然后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
情况, 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对课堂的每一个步骤充分预设, 充分利用器材, 选择合作时机、次数, 避免浪费时间, 得不偿失,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
小组合作学习是开放式的, 但不是漫无目标的放羊式。所以教师既要保证课堂纪律, 又要放开学生, 教师决不能做一个袖手旁观者。而有效的辅导是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要让各小组学生拥有足够的发展时空, 能够与同学友好合作, 培养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中小组培养】推荐阅读:
新课改中小组合作学习07-13
合作学习中小组长培养08-13
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策略10-07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06-11
初中物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初探- 2003 文档09-21
组合作学习09-02
学生语文合作学习培养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