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提升

2024-12-01

反思提升(共12篇)

反思提升 篇1

摘要:随着实践哲学的复兴,教师开始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等环节的反思,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改善,教学水平的提升,并在这种动态发展中实现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教学反思,实践智慧

1 教学反思:现代教学的新思潮

1.1 教学反思的缘起

反思是人类对自身行为和思维的再认识。John Dewey最早将“反思”与“教学”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反思”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他凭借过去经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作出推理,这些推理经过检验并作为后来进行思维的依据。

我国学者熊川武认为,教学反思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通过反思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寻求更新、更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实现教学过程的的优化。正如内尔·诺丁斯的观点,改进教育实践的最好的希望是把教师提升为自主的和反思的人。

基于此,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际,教学反思便以关键词的身份挤入人们关注的视野,被大量地用来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式。

1.2 教学反思的特点

教学反思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内隐性,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都蕴涵着一定的教学理念,它决定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取向、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教师角色的构建等。其次是批判性,教学反思强调将自身的教学活动作为考察的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回顾,从而实现更好的自我监控和教学监控。再次是顿悟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进行积极地构建、回顾和关照,或受他人言行启示,或受新理论的启迪,使自己进入豁然开朗的境界,产生顿悟。最后是发展性,教师的专业生活过程也是教师的学习过程、发展过程。它要求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问题,借助自己与他人的经验以及各种理论原理的分析,建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实践智慧:活化的教学资源

2.1 实践智慧的提出

实践智慧早在二千多年前由古希腊哲学家提出,意指一种实践的知识或明智考虑的能力。但随着科学技术取得的伟大成就使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实践智慧在很长一段时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失去了它应有的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问题的出现,实践智慧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智慧是没有普遍规则可循的应用型教学资源,它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具有因时、因地、因人而宜的特点,它要求我们在具体的实际情况中去探寻和摸索。我们可以把实践智慧看成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有关教学事件的理性的直觉体验。

2.2 实践智慧的特征

实践智慧做为教师教学智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天然的优势。第一,动态生成性。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力因素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会随时随地处在一种变动状态;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来看,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变动不居。这种千变万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得教师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中。第二,内在缄默性。实践智慧是教师长期内省反思所得隐性知识转化而成的高级思维形式。实践智慧在教学活动中是以隐蔽的方式发挥作用的,面对不断变化、生成的实践智慧,我们很难找到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第三,个体独特性。首先,教师个体成长的环境、经历、所受的教育不同;其次,教师的工作是充满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的实践智慧总是烙有个人的性格、气质等鲜明特征。第四,特定情境性。任何教育的过程,都是在特定的情境(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中发生的。教师不是置身教育情境之外的,他不仅是教育情境的参与者,而且是教育情境的调控者。

2.3 实践智慧对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就教学过程而言,实践智慧既非纯粹的教学理论也非单纯的教学经验,而是教师优化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能力。一方面,实践智慧渗透在教学理论的具体应用之中,从而超越了教学理论的僵硬死板;另一方面,实践智慧将理性原则的普遍性与经验感觉的特殊性有机结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从而使教学实践活动不断趋于合理和完善。就教师发展而言,实践智慧来自于教师的生命自觉和价值自觉,表现为对自我完善的不懈追求。实践智慧的形成使教师对自身职业的内在价值以及自我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3 教学反思对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意义

3.1 教学反思有助于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通过反思使教师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通过反思使感性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从而使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理性的力量,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质;通过反思使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形成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而教师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又保证了教师反思的深度及反思的效果。教师的这种自觉的反思行为,是教师不断成长获取实践智慧的重要来源。

3.2 教学反思有利于丰富教师的缄默知识

斯藤伯格把缄默的知识定义为“有助于达到有价值的目的,但环境一般不予支持其传递的知识”。由此可见,缄默知识是难以形式化和通过他人的直接教学来获得的。又由于教师教学实践活动又具有个体性、复杂性、即时性与情境性的特点,要想顺利的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需要丰富的实践知识来指导与调控,这种实践知识就只能由教师本人在特定教学情境和反复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去构建。这种由教师有意识的自主建构的个性化的不可言传的知识即缄默知识,就成为教师实践智慧发展的关键所在。

3.3 教学反思促进了教师决策能力的发展

教师的决策能力不是学习的结果,而是对长期教学实践自觉反思的结果。通过反思,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目的的确立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通过反思,使教师能够有机会对已有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对影响决定的因素进行评估,对新的可能性进行研究,从而保证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由此可见,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是提升教师决策能力的关键。而教师的决策能力又是教师实践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反思对于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熊川武.试析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0,(2).

[3]常波.西方反思型教师教育思潮兴起背景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2).

[4]卢真金.反思性教学及其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2).

[5]吴德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6]程亮.“实践智慧”视野中的教育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反思提升 篇2

随时记录

提升反思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随时记录。

我这几年有持续的记录习惯,每天随身携带一个小记事本。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经历了一个从书写到记录的过程。

大多数人的所谓记录,往往是记下会议内容,摘抄读书笔记,或将当日所办事项记个流水帐。

没有在意识层面进行组织,更没有目的。

那么,如何从书写升级为记录呢?

训练记录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

这是我2月24日上班所做的一个小记录:

1.核算1月绩效;

2.排班;

3.修订救护车管理手册及车上标识;

4.访查门诊各科室护理培训情况;

5.参加门诊质量安全控制会。

事情完成后打“√”,未完成事宜决定是否第二日继续、改期、放弃。

碎片化的心得体会随手记录在记事本当日空白处,便于及时系统整理。

对于心得体会,是在这个基础上记录自己当时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条件等等。

1.考虑过此事目标么?如果有,当初是什么?

2.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哪些因素?现在看,合理吗?有遗漏吗?

3当时为何这样考虑?各个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不一样?

4.结果与我预期之间有何差距?为何?

这是我某日的一个心得体会:

今天写PDCA活动计划书小结,是被丁主任推动,正好借此机会把此事捋一捋。

PDCA如同做项目,个人在此事上的强项是熟知各种图表,善用品管圈。

弱项是不善于分头细算各人做何事!

3月要就此前颁发的各项制度,分头与各人沟通,尤重重点人物与组长。

日复一日,建立每月待办事宜文件夹。

用记事本记载每日待办事情,每月事情完成后相应文档存入每月事宜。

文档命名遵从:命名、时间、分类。

比如建立这样的分类文件夹,每月初将上月办理事宜文档存入相应文件夹。

(1)质量:计划小结/上交表格/二甲复评/急危重病例护理讨论/护理路径病例资料汇总/科研;

(2)培训:上级学习/科室学习:操作培训(基础/情景摸拟演练)、护理查房,业务学习/分层培训(实习/新职工N0-N4);

(3)绩效:方案/科室奖金计算/绩效统分/发放表/绩效月季度奖表/成本核算表;

(4)人力资源:科室护理人员基本情况/人力资源紧急调配预案/护理排班/晚夜班统计;

(5)服务:健康教育(输液宣教/药物知识)/满意度调查(病人/护理人员)/优质护理总结;。

(6)管理工具:6S每月督查反馈/每月不良事件管理/PDCA流程改进案例;

(7)文化:科室目标及价值观/活动方案及小结/科室宣传/科室荣誉/读书笔记;

(8)协作性及其它:医生对护士满意调查/护士协作度调查/指令性任务/其他临时事务;

如此一来,记录就为反思的第二步搭建了素材框架。

02

定期回顾

回顾有三个层次:

周/月度回顾: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

年度回顾:检查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

五年回顾: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周/月度回顾--审视问题解决思路:

此阶段,结合周计划或月计划目标来审视关键目标的实现情况,我会问自己:

1.完成情况怎么样,10分如果为满分,能打几分?

2.与预期效果相比,10分如果为满分,能打几分?

3.为什么?

4.总结经验。

下面是我某月的一个月小结回顾模板:

管理收获:

1、2月重点为救护车车容车貌,已改善;

2、以院方指令性任务结合日常工作推进,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比如仪器设备和应急演练;

3、工作外的学习内容选择要以能在工作中用出去,实现工作和学习融会贯通的目的,比如公益心理咨询、协作;

4、将每月小结与护士长工作质量评价标准相结合、能在细节上更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进行反思总结。

未完成分析:

1、不允许:铲架/脊柱搬运板/楼梯担架使用演练未完成,缺时间,以后考虑先完成资料部分;

2、不想:修订分组管理办法未完成,思想上为难,应上网查资料,结合组务会情况,在3月修订完成;

3、不能:120接送农药中毒病人处理标准化流程以何为标准未找到,调度员未落实到专人负责,无法做到电话指导和回访;暂时放弃;

下月重点:

1、质检季度汇总;

2、优秀笔记展示;

3、成立静脉治疗小组;

4、科内护理人员定级及绩效方案修订讨论通过;

5、宣传稿件汇总(科室网站自查);

6、培训:护理查房 农药中毒

操作培训 鼻饲护理、洗胃

业务学习目标一:查对制度及身份识别落实流程

应急演练 目标二: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沟通程序演练

7、二甲复评资料上交。

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激发灵感

年度回顾,可以帮助我们在较长时间跨度下,更容易看清错误的根源,从而更好地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以我某年的回顾要点为例:

下一步方向重心:

1)出书《筑梦情怀》;

2)专利1个;

3)论文1篇;

3)医护热点、科室管理中全年谈话及谈话记录的整理(生涯管理);

4)发表60篇左右文章在护理类公众号;

5)参加护理统计及写作网校学习;

6)每周跑步不少于4次;

7)专业类学术会议参与。

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站在比年度回顾还要长的时间维度上,回顾自己的生活,会有更多发现,可是怎么去回顾这么长时间的内容?

1、我们现在是什么状况。

成就事件有哪些?哪些事情让我骄傲?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

2、记录过去5年发生的`重大事情。

自己身上、家庭工作、国家或世界重要事件。

3、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它们如何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

例如,通过回顾自己过去5年的经历通过梳理发现。

对我今天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思考方式包括:

(1)我想成为一个点亮自己,照亮别人的人。

(2)过去的已经过去,回头路是没有的,只能是往前走。

(3)所有的强大,最终都来自于自我本身,而内心的自由,开放的胸怀,乃是坚强的根本。

愿你以自由的精神,强大内心的勇气,做那个最好的自己。

(4)作为一个基层护理管理者,仅仅从护理这个框架中去管理还是不够的,护士,不仅仅属于医院,她们属于社会。

(5)想成为做一名有能力把情怀落地的基层护理管理者。

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各安其位用其长、设定目标有合作、各付其责奖罚明。

迁移、尝试、反思、提升 篇3

关键词:巧用迁移;尝试;提升

一、巧用迁移,自主探索

首先,通过迁移,能使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得到复活。其次,通过迁移,使原有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老师深入分析了教学内容,以28×3为抛砖石,唤醒了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方法的记忆。很显然计算152×4对于学生来说毫无问题,但老师通过两个问题来帮助学生掌握算法、理解算理。第一个问题是:“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先乘什么?接着再怎么算?”与此同时还配合用红笔在竖式的每一位上依次标出了箭头,清楚明了地呈现出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顺序。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这个问题正是抓住了知识的生长点。

二、突破进位,完善认知

本课的重点就在于进位的处理,尤其是连续进位经常有学生出错。于是老师便在3×248和261×7中完成了对重、难点的突破。在学生独立尝试后,教师及时引导对比反思3×248抓住了积的十位,十位写几,向百位进几,百位写几;261×7则抓住了积的百位是几,要向千位进几。通过一系列的追问,使学生学会对连续进位的处理,完善了学生对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理解。

三、重视估算,发展数感

在计算教学中数感的培养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估算教学在整节课中便有了它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将3×248和261×7进行对比后,学生初步发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是三位数,可能是四位数。接着在巩固练习后结合实例老师进行了追问:“为什么有的时候三位数乘一位数积是三位数?有的时候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四位数?”通过观察、研究、讨论,学生很快发现“一位数乘百位上的数满十,积就是四位数”“一位数乘百位上的数不满十,积可能是三位数”。带着发现,学生再次进行了判断和验证,发展了数感的同时培养了反思检验的习惯。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技能的提高,更可贵的是思维的质的发展。

整节课学生经历了迁移、尝试、反思、提升、运用的全过程,主动构建了知识并完善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章予怡.在情境中感悟算法:“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J].江西教育,2007(02).

加强反思训练提升数学素养 篇4

一、创境激疑, 产生反思的需要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因为数学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它是外在的、被动的, 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后引起学生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疑问, 形成内在的自我反思的需要,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接受与掌握。

例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课堂导入片段。

通过故事引入, 出示田忌赛马的场面, 第一次比赛齐王3:0赢, 第二次比赛田忌2:1赢, 出现两个迥然不同的结果, 师及时抛出问题引发思考:第一次比赛田忌为什么会输?第二次比赛田忌如何获胜的?靠的是什么?学生在问题情境下产生需求性的猜测、假设、质疑, 不断反思, 积极举手纷纷发言。

生1:第一次比赛因为齐王用上等马对田忌上等马, 用中等马对中等马, 用下等马对下等马, 而田忌的三类型的马都没有齐王好, 输了三次, 所以最终结果田忌输了。

生2:第二次比赛因为田忌在孙膑的帮助下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 用上等马对中等马, 用中等马对下等马, 只输了一次赢了两次, 所以最终结果田忌赢了。

(师结合学生的思考, 追问:第三次比赛齐王说, 这次你先出马, 我再出马。想一想, 谁会赢呢?)

生1:选择田忌, 因为孙膑还会帮助他。

生2:选择齐王, 齐王知道了田忌出什么马后才出马, 肯定有方法赢他。教师让学生自己反思得出齐王赢。就在大家认为没有悬念的时候, 教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又进行了第四场比赛, 这次双方都高度保密了自己出场的马, 这次你认为谁赢呢?

……

注重“悟方法”这里的“悟”就是反思。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有意识地进行基本数学思想的渗透, 引导学生体验、领悟, 从学会走向会学, 教师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新问题, 通过经历四次猜输赢的间接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及时整理思维过程, 在析错辨错的活动中主动再反思,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而提炼出“一一列举”等基本数学思想。

二、实践探究, 形成反思的方法

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活动过程, 是主体在对现实的特定实践探究过程中对自己的活动过程的性质进行反思后抽象而产生的。学习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在具体实在的数学活动中, 学生通过自我的反思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形成反思的方法, 从而提炼基本数学思想的思维。

例如《找规律填数》教学片段。

出示不全的百数图, 让学生先独立填写, 实践探究填写的方法。学生实践探究时, 教师巡视指导, 收集操作实践过程中的生成。填好后, 教师出示:

(1) 39, 79, 99后面的一个数分别是几?

(2) 50, 60, 90前面的一个数分别是几?

(3) 第4列 (竖看称列) 各数的个位上都是几?

(4) 第5行 (横看称行) 各数的十位上是什么数字?

(5) 33, 46, 87分别在表中的什么位置?

在学生解决这五个问题后, 及时引导学生整体反思, 看了整个百数表, 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发现了横着写, 一个一个地增加。

生2:老师, 我发现竖着写, 十个十个地增加。

生3:我发现斜着看, 从11到99是11个11的加。从10到91是9个9个的加。

……

要培养一个人反思的能力, 必须注重过程, 让学生从横看、从竖看、从斜看等多角度观察, 启发思考, 总结百数表的规律。“过程的探究”不是指在授课时要讲解, 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 在具体的实践探究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渗透“推理、归纳、优化”等基本数学思想。

三、拓展运用, 提升反思的能力

学生在拓展运用中是经历结论后得到的过程, 因为只有经历了这个探索过程, 才能明晰数学思想方法的积淀、凝聚过程。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 感受等量代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从中初步感受替换的基本数学思想。

例如《智慧乐园》的拓展运用片段。

出示:买1千克肉的钱——买2千克鱼的钱。

买1千克鱼的钱——买4千克白菜的钱。

师问:买2千克的肉可以买多少千克的白菜?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1:如果买1千克肉的钱可以买2千克鱼, 那么买2千克肉的钱就可以买4千克的鱼, 买1千克的鱼可以买4千克白菜, 那么买4千克鱼的钱就可以买16千克的白菜。

生2: (用一个三角形表示1千克肉的钱, 用一个圆表示1千克鱼的钱,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白菜的钱。) 1个三角形=2个圆, 2个三角形=4个圆, 1个圆=4个正方形, 所以, 2千克肉的钱=16千克的白菜的钱。

师追问:那么买40千克白菜需要多少千克肉的钱呢?

(学生积极反思, 争相举手, 说自己的方法。)

生3:根据1千克肉的钱等于8千克白菜的钱, 倒过来, 我们就可以知道8千克白菜的钱等于1千克肉的钱。那么40千克的白菜就是5千克肉的钱。……

反思提升 篇5

一、教给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方法。在导入新课进入第一首古诗学习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并出示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方法:

1、读:读通、读熟诗句;

2、解题:理解诗题目的意思;

3、明诗意:借助书上的注释及读想结合,理解诗句意思;

4、悟情明理: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明白诗中蕴含的道理。

5、再读: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让学生自己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尝试学习古诗《观书有感》。这样,就让学生有了一个自我运用方法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效训练。

二、学生会的尽量让学生讲。对于诗中词句、修辞的理解,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己理解,所以教师不需要多费口舌。在课堂上,我尽力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讲出来,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引导和点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三、设疑突破难点。《观书有感》一诗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领悟诗中蕴含的读书道理。针对这一教学难点,我在引导学生理解了诗句大意后,让学生把诗的内容与诗的题目联系起来,引导质疑:诗中明明写的是自然风光,为什么诗的题目却是“观书有感”?然后让学生带着疑问再次读诗,思考诗中景物与读书有什么联系。虽然这一问题有些难,但通过交流和引导,多数学生还是能领悟出诗中所蕴含的读书道理。

走下讲台,与听课的老师们交流,再自我反思后,才发现这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探究、改进的地方。

一、对于知识性的问题,老师首先要准确把握。如在第二首诗《神奇的书》中,对于诗句“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籍,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也没有一匹神奇的坐骑,能像一页诗扉,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究竟是比较还是对比,或者是比喻,在讨论时老师们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但我查找有关资料后发现,都是赞成这两个诗句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这样说来我没有讲错。

二、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老师应引导学生理解得更广阔、更深层次一些。如在理解古诗《观书有感》所蕴含的道理时,其实不仅仅是知识需要不断补充、更新,还包含我们的思想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在课堂上,我只是让学生领悟到第一个方面的意思,却没有更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进行更广、更深层次的领悟,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三、朗读的时间不够,朗读的层次体现不够明显。虽然课堂上有朗读,但由于担心本节课学习两首诗时间上不够,就缩减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的时间,朗读的层次性也体现不出来,使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教学目标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重视总结反思 提升解题能力 篇6

1 反思总结物理知识

为了提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我们需要对知识进行自主的归纳整理,既要逐点理解总结,又要对全章甚至是整个单元进行总结反思.

对基本概念应从这些方面总结把握:①物理意义(产生背景);②定义(是什么);③矢量/标量、过程量/状态量(特点);④国际单位;⑤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等.

对基本规律应把握:①规律的推导(产生过程);②规律的具体内容;③规律的各种表达式;④理解规律中涉及的物理概念;⑤规律的适用条件等.

对全章知识的总结应在挖掘出其中线索的基础上进行,最好与相关章节进行对比反思.比如,《电场》和《磁场》这两章的线索是相似的,都是“场的产生→场的描述→场对物体的作用→综合应用”.显然,采用对比的办法来学习《磁场》,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2 反思总结物理模型

有不少同学觉得物理难学!刚刚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后来逐渐地我发现物理学习过程中,物理模型很重要,把物理模型搞清楚了,很多实际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传送带模型”是常见的动力学模型,我比较喜欢采用表格的形式来总结“模型特征”.

(1)水平传送带模型

3 反思总结解题方法

高考物理试题主要有运动学问题、平衡问题和动力学问题,每一种类型的问题都有各自比较固定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动力学问题关键是对题涉物体进行运动情况分析,对物体进行运动情况分析最基本的办法抓初速度和受力,再在明确目标量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状态)和动力学规律,最后列式求解.

反思德育误区提升德育效果 篇7

隐性课程被忽视

学校教育中存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其实德育中也同样存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的德育课程一般指如公民课、社会课、德育课等专门的课程和有关教材, 其实宽泛地说还包括形式上有别于常态的各种活动、专门的文本图片等。隐性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 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 包括学校的静态的各种建筑、设施、图文, 弥漫于师生间的人际氛围和精神状态等。学校教育注重显性课程的实施, 但对隐性课程往往忽视, 其实隐性课程在德育过程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有时因为隐性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因此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更深刻更持久。所以, 不少学者认为注重学校隐性课程的开发才是校本德育的重中之重。

细观各学校, 都或多或少存在隐性的德育课程, 如一所学校的校训、雕塑、橱窗、文化宣传标语、温馨提示语, 甚至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桌椅柜台或者校友捐赠的礼物摆饰等设施、建筑和公物等。这些静止的物件在校园内构成隐性的德育课程, 自然具有教育的意义, 但对待这些隐性课程是将其继续隐性下去, 还是适当将其显性化, 这其实事关教育者的智慧。同样的校训、校园温馨提示语, 有的教育者有心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元素, 利用适当的场合, 如国旗下讲话、班队会主题教育、应时应景的讲话教育等, 将这些隐性课程显性化, 把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联系学校实际生动地阐释出来, 这样, 隐性德育课程就被显性化, 就被利用起来了, 学生以后再走到校训石前、走到花草牌边, 耳畔就会想起老师的教诲。这校训、这校园温馨提示语就开始发挥着教育的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每一块墙壁会说话”, 其实很形象地说明了隐性课程应该要显性化, 这样才能发挥德育的效用。德育追求教育无痕, 但这种无痕教育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虚化或者无为, 仅仅作为摆设不作为, 是不能取得德育效果的。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很著名。据说这校训是很早就有的, 后来学校请启功先生书写, 并刻石矗立校园, 还在校内各种报刊、板报等媒介上介绍, 把隐性的课程显性化, 而每一届新生入学, 学校则会通过校长或者教师讲解, 以让每一个学生铭记校训教诲。如此, 校训自然深入人心, 潜移默化, 发挥化育功能。而有的学校, 学生入学三年竟然不知学校校训为何意, 不知学校有命名的某文化路, 不知学校有校史馆。这是很可惜的。照此办学思路, 所谓的百年老校跟一些新建的学校已然没有多大区别了, 因为没有这些文化教育活动的传承和挖掘利用, 所谓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积淀这些隐性课程和德育传统, 都将因静默而被遗忘和湮埋, 这些前辈教育者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和留下的德育传统都将被冷落遗弃, 岂非可惜。

所以, 智慧的管理者能敏锐地看到自己学校的校园文化和价值, 有意去挖掘并利用起来, 如校园内有校友捐赠物, 必定在爱校教育活动期间让学生去现场观摩;新做了一组橱窗就一定要各班教师组织学生去观摩, 并要作解释介绍;国旗下讲话会结合学校的校训、校风、楼馆名等进行励志教育;班队会要结合校园内的温馨提示语讲解如何爱护校园, 举止文明等。以此反复教化, 加深印象, 使其落入心灵深处, 久久不忘。这样的隐性课程才是真正的课程, 发挥着应有的熏陶化育的作用。

常规陋习当正常

学校管理中不留神就会出现熟视无睹的情况。看惯了学生衣衫不整, 遇到一个穿戴不当的学生也往往不觉奇怪;习惯了校园杂乱, 看到学生多丢一片纸屑也就会视而不见;生活中诸如此类的关于卫生、纪律、礼仪等方面的不合规范的要求, 往往因为学校管理者的标准低, 一味容忍, 使得学生的陋习成为校园常规。这种陋习会传染, 一旦有一个学生不被批评提醒, 就会影响到三五个, 三五个不被批评提醒就会影响一大片, 长期不被批评提醒, 整个学校都会蔓延, 形成风气, 最终成为学校的一个“标识”, 一种“景观”。所以, 学校管理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意识, 要学会反思, 经常以崭新的目光去审视学校的德育工作, 去看待学校学生的行为表现, 及时给以切实的表扬鼓励或是批评提醒。

反思常规, 一方面要看到正常行为中的异常现象, 需要及时地纠偏改正。这种情况好理解, 不赘述;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常规本身是否已经过时或者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如佩戴红领巾这是对少先队员的基本要求, 但随着天气变热, 三十多度的气温下学生都穿清凉装上学, 再要求孩子一定要佩戴红领巾上学, 就显得不合时宜, 甚至非人性化了。以前不允许学生骑自行车上学, 因为路道窄小不安全, 现在学校周围的道路宽敞, 且人车分流, 交通管理非常好, 附近的中学生完全可以骑车上下学, 以培养自立自理能力等。这些细微的变化需要教育者有心用心, 才可能实现。对于有些教育者而言, 一张制度管几年, 抱残守缺不顾师生实际情况, 这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规章制度有时很可能走向非人性的状态, 走向反教育的立场。如, 报载某学校因为几个女生留长发, 早晨梳头迟到, 就要求全校学生一律短发, 强制执行, 结果遇到一个倔强又脆弱的女孩, 剪了短发跳楼, 不当的教育造成伤亡的惨剧, 绝非危言耸听。

轰轰烈烈当教育

德育工作者都知道“活动育人”的道理, “活动育人”的理念没有错, 但如何举行活动, 如何达到育人目的, 却是颇有讲究的。现在有些学校动辄喜欢举行大型的活动, 且不说“六一”“元旦”的联欢、开学典礼、评优颁奖的会议这些常规性的活动, 一个学期四个月, 能连续搞上文明礼仪月、科技创新月、体育健身月, 或者搞英语节、话剧节、读书节、感恩节等。本来, 举行这些活动也无可厚非, 有些有创意的活动对学校德育甚至教学工作的推动是有一定作用的, 也给学生多提供了一些实践性的舞台和锻炼机会。但是, 动辄就是几个星期或者一个月, 一个“节”都需要一系列的活动支撑, 而举办者为了达到轰动的效果, 往往是不遗余力通过人数、嘉宾、热闹等很多元素, 以展示宏大规模隆重排场, 取得轰动效应, 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在上面。老师累一点自不用说, 可惜的是折腾很多孩子, 毕竟真正参与活动表演的是少数, 很多的则是观众, 甚至不少环节就只是站着观摩, 听领导讲话, 听老师说教, 学生只带一副耳朵即可。如此规模宏大的活动, 学生又能从中得到什么锻炼受到多少教育呢?客观说, 这样的“月”“节”实际上是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扰乱了学生学习的心境, 效果只是使得学生变得浮躁好动好玩, 无心向学, 这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 德育是心与心的交流。德育活动更适宜规模小、内容精、形式新的活动, 这样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参与, 面对面才能心换心。太大型的活动, 教育者怎能用一颗心换得千百颗心的共鸣呢, 即便有, 对于演讲者或者表演者的艺术性要求是很高的。有一些职业演讲家进入校园, 举行大型的演讲活动, 那教育效果还真不错。但, 若非很专业的演讲人士, 有时即便是一些作家、教授进校园作报告讲座, 有些都不一定能吸引到学生专心, 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 何况有不少时候, 全校性的集队、集会就是校长主任进行一些形式的启动仪式, 或是宣讲某种活动的目的意义。这往往都是过耳即忘的东西, 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 活动大型也有大型的好处, 在氛围上气势上有一种感染力, 形式上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是说大型活动不要搞, 应该要少而精, 越是大型活动越要考虑环节紧凑, 节目精彩, 要计算人力成本。若非必要, 则学校德育活动更适宜小规模活动, 能在年级举行的就不要在全校铺开, 能在班级举行的不要在年级开展。而且活动不宜太频繁, 一个星期能有一次非常规性的专题交流就可以了。一会儿看展览, 一会儿举行主题班队会, 一会儿开展募捐活动, 学生心性浮躁, 德育效果又怎会好?低效的德育活动充斥于校园, 学生必不能安心, 浮躁心态下的学习生活必不会安定, 矛盾纠纷就很多, 到那时就不是品德礼仪好不好的问题, 有时, 过频繁的活动连基本的秩序都难维持。不少管理者有这样的体会:一次大型的活动过后, 或者过于频繁的活动之后, 学校总会出现一两起校园安全事故。其实就是学生心性浮躁的原因。

注重说教少督促

对于未成年的学生的学校德育, 养成教育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教育内容之一。许多教育工作者都知道中小学生要进行习惯、礼仪等养成教育, 但生活中观察发现, 很多人虽然知道重要, 但教育方式常常停留于说教、观念灌输上, 至多再加上一些评价考核, 动辄给这班扣分那班减分。从德育的过程环节看, 这实际上是抓了德育的两头, 即说教和考核, 而缺少了中间的督促。事实上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 他们自控能力弱, 自主性欠缺, 自觉自律意识缺乏, 这就更需要中间的督促和帮助。德育的说教引领和必要的考核评价是重要的, 但更重要的则是中间过程的督促、提醒。“道理说教”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 严厉的考核评价是告诉学生不能怎么做, 但在这两端之间, 其实有着广阔的教育空间, 如学生扔纸屑这一行为现象, 就有着很复杂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对策:有的情况只是学生出于无意, 一经提醒就能改正;有的是出于习惯, 长期这样做突然不这样做不习惯, 所以, 提醒后能改正, 但下次还可能再犯, 需要再提醒;有的则是恶习, 觉得纸屑就应该扔地上, 被别人提醒了不以为然, 我行我素, 即便这次被人看到了提醒了去拣了, 下次趁人不注意, 还是扔到地上, 因为, 在他看来拿着纸屑去垃圾桶是件很艰难很不愿做的事, 自己既懒, 对规则、对被人管束、对改正错误都有着本能的抵触。针对这样不同的情况, 如果简单地用扣分来惩罚评价, 对前两种类型也许有作用, 对第三类人恰恰没有作用。而最需要评价的恰恰是第三类人。前两类学生其实不用扣分, 督促提醒就可以了, 长期的被提醒, 他就知道该怎样做了, 就改正了, 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习惯了。把这样的人剔除出扣分的行列, 而将扣分专门针对第三种人, 这样, 扣分就具有了威力。将三类人混同起来一起扣, 扣分的教育作用就不大了。有些教育工作者为了图省事, 急功近利, 觉得哪种“武器”威力大、效果好, 就用哪种武器, 只看到扣分有威慑力, 没看到它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局限性。其实, 扣分这种惩罚性的评价就如同皇帝赐予的尚方宝剑, 平常需要悬挂着, 偶尔使用一下, 它具有威慑全局的作用;要是经常把它拿出来, 当做普通的刀剑, 经常下场子去砍伐刺杀, 它则将混同于普通的武器, 不再具有特别的威力了。

德育中的说教、督促、考核, 三者应该是缺一不可, 三环节都要抓实才行, 三者必须都要存在, 都发挥作用, 而尤其是督促占据中间, 占有广阔的时空位置, 应该成为教育的常态, 如此, 才承上启下, 惩前毖后。三者相辅相成, 通力合作, 才能让学生明晰规则, 敬畏规范, 养成习惯, 行多成善, 内化成品质。

缺少奖惩难入心

分析学校德育中成效不太明显的原因, 还有一条很关键, 那就是对学生行为结果的评价没能及时跟上。有的教师说, “我们学校每天都有考核, 都有积分公布出来。怎么就没效果呢, 学生好像不在乎那分数。”考核积分是什么?其实只是考核过程, 不是结果。考核出来的结果起什么用?很多学校缺乏深入的思考。有的学校将此纳入每周文明班级的评比, 这算进步了一点, 跟集体荣誉挂上了钩。但, 考核分数对于个人而言, 仍然缺少挂钩, 这就造成了犯错者对犯错行为无须负责的现实。有的班主任把扣分结果纳入到班级学生的常规考核之中了, 这就又前进了一步, 犯错者跟犯错行为挂上钩了。但, 班级的常规积分有什么用?对这个学生造成多大的影响?是否在班级要进行必要的表扬或者批评呢?如果有, 这就又前进了一步, 犯错者的言行被口头批评到了。但, 如果仅此而已, 仍不足以教育警醒到学生, 还应该跟班级的奖惩挂钩才行。如每周进行文明学生的考核和评比, 记入到学生个人档案中去, 一个月进行一次总结, 对每个人的常规积分进行一次评选, 最好将此与一些小礼物、小奖品挂钩, 利用物质奖励的形象性配合精神奖励进行强化奖惩结果。一学期进行一次总结, 对照各种奖项, 如三好生、全优生、文明礼仪星、文明成长星等, 要翻出学生的个人档案进行对照评价, 最后确定各奖项的名单。这样, 让播下行动的人收获相应的果实。这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而这项工作系统复杂, 需要从学校层面到班主任再到任课教师的通力合作, 需要班主任长期地坚持落实, 艺术化地跟进教育, 才可能收到效果。而这, 在有些学校被落实得很好, 因为学校德育管理精细化, 设计和管理科学, 尤其是执行力强, 班主任认识到位, 执行得力;在有些学校却只能流于空想, 要么是学校管理者缺乏设计和推进, 要么是班主任缺乏落实, 教育缺乏艺术性。这就使得德育也好, 养成教育也好, 实际上没有有效进行。不完整的教育不可能取得完美的教育效果。

倡导数学反思提升教学效益 篇8

一、在动手操作后反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直观、形象、具体,通过亲自触摸,量一量,分一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操作感知。在学生操作完毕以后,教师及时引领学生对自己的操作活动进行反思,有助于学生对自己操作过程的回顾与总结,从而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部分知识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动手实践操作过程: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圆形纸片,先折出一个1/2,然后,再在这个1/2的地方涂上颜色。在学生操作完毕以后,为了使学生对分数的性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又接着提出,你能折出与1/2同样大小的分数吗?许多同学都可以折出来。此时,可以继续引导:那么,你们能创造出和1/2同样大小的分数吗?在我的启发和鼓励下,学生又折出了2/4、3/6、4/8等和1/2同样大小的分数。最后,我再让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能够折得又快又准。 就这样,在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中,学生不仅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也积累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活动经验,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师多种实践操作的目标引领下,学生虽然会若有所悟,但是,又没有达到那种了然于心的境界。在这种教学形势下,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课堂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益的目的。

二、在探究活动后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爱根据教学需要组织一些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虽然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但是都隐含着一个共同的学习规律,就是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理解等都是学生数学知识经验中的一种。因此,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以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的形式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这样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知识经验、学习经验的形成。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我主要采用了转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入手,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运用”几个过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总结。当学生经过探究得出三角形面积=1/2sh以后, 我又引导学生及时进行反思:你们是怎么探究出三角形面积的?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展开了自我反思:我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可不可以通过合适的条件把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联系在一起呢?怎样才能使它们有所联系?哦,我明白了……就这样,学生在自我反思中,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了重新梳理,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这样教学,能促使学生在反思中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内化与梳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在课堂练习后反思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学完新知以后,有目的, 有计划地让学生进行练习。在学生练习完毕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反思。由于这些习题类型不同, 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同,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如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完毕以后,我出了这样一道课堂练习:“36+4×30÷3 +(720÷90)-20”。在这个混合计算题中,包括了加减乘除小括号等各种运算,很有代表性,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说,如果学生能解决这个问题就说明学生整数混合运算掌握得已经很不错了。课堂练习检查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个学生是这样做的:原式=40×30÷3+8-20。他的计算结果显然是错误的,此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怎么错了,如何改正,那么, 学生以后还是避免不了犯类似错误。因此,我让学生按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对自己的计算过程逐步检查。经过检查,学生找到了出错原因,那就是在36+4×30这里没有先算乘法。在找到出错原因以后,我又让学生自我反思:自己是不记得运算顺序吗?显然不是,而是因为思维定势或者解题习惯看到36+4刚好可以凑整,计算简便,结果导致了计算错误的发生。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课堂练习出错的时候, 教师没有直接把出错原因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自我检查、自我反思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以此为戒,避免同类错误现象的再次发生,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培养反思意识提升数学素养 篇9

态度决定一切. 由于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 而小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 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为难情绪, 久而久之对数学丧失了兴趣. 这时教师应以鼓励、欣赏的方式,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不要害怕数学, 只要你能坚持独立思考、勤于反思一定能把数学学好.

因此, 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问学生: “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里?”等. 这样的提问, 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 例如, 教“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 学生经过反思由“通常情况下这样做”, 立刻想到什么是特殊情况, 特殊情况下又怎样算. 学生经过反复研究, 当然就能找到特殊情况是“乘数末尾是0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遇到这种情况什么时候的0可以不用乘?什么时候的0必须乘呢?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很快就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了.

二、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 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使学生形成数学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例如, 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 教师利用课件营造了这样一个数学场景: 两只蚂蚁围着树叶进行爬行比赛, 谁先沿着树叶的边缘爬完一周回到起点谁就赢得了比赛. 在紧张而激烈的气氛中, 比赛开始了, 正在紧要关头, 一只蚂蚁从树叶的中间率先爬回了起点. 这时教师提问: 到底哪只蚂蚁获胜了? 为什么? 从中你明白了些什么? 这是学生的思维激情四射, 努力反思刚刚比赛的过程, 通过激烈的争论, 渐渐明白了周长的概念, 孩子们初步尝到了反思的甜头.

三、立足课堂, 培养学生的反思方法

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 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机会, 教给学生反思方法, 使学生正确而深刻的掌握新知.

1. 在纠错中引导学生反思. 学生出错的原因多种多样的, 对于“错误”教师不能简单的处理, 应把“错误”当作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反思问题出在哪儿? 为什么会出错?

例如, “图书馆有画册280本, 比故事书的2倍少20本, 故事书有多少本?”学生列出以下三种错误的算式: ①280÷2 - 20;②280÷2 + 20; ③ ( 280 - 20) ÷2. 我先让学生解释280÷2有没有道理, 问: 280是故事书的2倍吗? 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 “故事书的2倍是多少本呢?”这样通过有针对性地纠错反思, 使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 掌握了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 建立起新的知识模型.

2.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掌握解决数学问题背后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

例如, 数出中有 ( ) 个三角形. 学生得出答案后, 教师应让学生说说自已的想法, 引导学生回顾“有序思考”的策略. 师: 学生, 想一想, 刚才咱们是怎样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数的呀? 先数……生: 1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有4个. 师: 再数……生: 由2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 有3个. 生: 接着数由3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 有2个. 生: 最后数由4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 有1个. 生: 合起来就是: 4 + 3 + 2 + 1 = 10个三角形. 师: 是的, 以后咱们在数个数的时候,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这样就能做到既不重复, 也不遗漏.

3. 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反思. 数学中很多的概念、规律需要学生实验、操作去发现,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例如, 教学“认识分数”时, 为了使学生牢固的建立二分之一的表象, 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安排了不同要求的折纸活动, 每次活动之后, 都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对比和反思: 折法不同, 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表示长方形的1 /2? 为什么图形不同, 表示的分数却一样? 为什么图形相同, 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却不同?在几次相同和不同的对比辨析中, 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分数的内在本质, 使学生的认识由简单的操作层次上升到数学思考的层面.

四、着眼课外, 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成功源于好习惯的回报. 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外运用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从而让反思成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1. 建立学习档案. 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 是养成反思习惯的途径. 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 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等. 定期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成长档案”, 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建立纠错集. 要求学生专门把自己在数学解题中的错误汇总成册, 旁边还须注明错误的原因, 自己解题时的错误想法, 应该如何审题、如何分析、如何正确思维、运用什么策略等. 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优化思维品质, 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 提高悟性, 提升能力.

加强教学反思提升自我发展 篇10

1. 反思有助于教师专业精神的形成

教师的学习是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 教师在重视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应形成反思意识, 养成反思习惯, 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教师形成爱岗敬业、虚心好学, 自我批评, 追求完美等优良专业精神和意志品质.

2. 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的教师认为: 只有不断学会教学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不断学会学习的学生. 为了学会教学, 教师不得不从学生的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 最终实现两个学会的统一[2].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

1. 反思成功之处

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期教学设计目的引起师生教与学共鸣效应的教法; 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 课堂中智慧碰撞产生的精彩的师生对答、学生争论;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 教学方法、教学原理的运用体会; 新教材的改进和创造性处理; 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是否恰当;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成功及创造性改进等, 反思之后, 把这些成功的做法、感受、体会等详细记录下来, 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素材.

2. 反思欠妥之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之处, 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是否得当; 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学习是否流于形式; 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提高; 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否达到; 有的实验为什么一次没有成功; 新课程“三维”目标是否充分实现等. 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回顾、梳理、反思、探究、剖析并找到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和教学新思路, 并在今后的教学中运用新方法.

3. 反思教学机智

教无定法, 课堂教学中, 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 师生的思维发展以及情感交流的增加, 一些偶发事件、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一个不规范的实验操作都可能引发产生瞬间的灵感. 例如, 一次学生在做实验时, 弄破了试管, 他比较担心教师责骂, 当时我也没有说什么, 有一个学生提出试管破了就没用了吗? 我立刻想到探究制取氢气的实验正好要用到破试管, 我便向学生说明, 破试管并不是没用, 那个破试管你自己留着. 等做学生探究制氢气的实验时学生把破试管拿来了派上了用场, 然后给他讲清楚使用仪器的正确方法, 也指出有时破了的仪器或许还可废物利用. 这样做不但没有伤害学生、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意见, 而且学生建立起了废物也可以再利用的观念, 在以后的实验中学生经常想到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品如矿泉水瓶做实验器材的方法. 类似这样的偶发事件产生的智慧火花我们要及时在课后进行反思, 有利于今后教学中教育的机智发挥.

4. 反思学生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一些独特见解、精彩回答、创新思维等不仅能够启发同伴, 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开拓思维的作用, 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 这样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使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信心、积极性不断得到提高, 同时这些问题和见解或许对课堂教学是一些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可拓展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如果将它们记录下来, 可以作为今后教学的又一资源.

5. 反思教师见解

通过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说课、集体备课等活动, 对教学中的疑难集中会诊. 和教师进行交流、对话, 可以使自己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活动, 这是教师之间的共同学习, 通过听取教师正反二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扬长避短, 对照榜样教师的行为进行反思, 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促使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有更清醒的认识, 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三、反思的方法

1. 课后备课

课后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获取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设计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明确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目标, 同时使优良的经验不断得到巩固和提升, 使课堂效果进一步得到提高.

2. 写反思日记

教师一天教学后, 对当天教学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学生的问题和见解, 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作详细记录进行反思. 例如, 教学设计是否恰当、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学生自主学习的情绪是否被充分调动、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等等. 或者教学时录下自己教学的某一过程, 边看边反思, 找出优缺点, 提出改进的方法并进行总结.

总之, 反思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沃土和新型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注入了活力, 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和学生一起反思, 教师和学生一同成长, 师生将自已的反思互相交流, 进一步地激发教师与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 不断地发现困惑, 不断发现一个个陌生的我, 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 海中寻宝, 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及学习新方式, 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反思——提升生物教学的策略 篇11

一、对教学反思的理性认识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些所产生的结果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反思是教师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十分强调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要成为研究者。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一个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职业发展。该公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二、落实反思

1.对教育理念的反思

有学者认为,“所谓反思,就是行为主体对自身、对实践活动过程及相关的主体认识的再认识”。也就是说,当我们进行教育或教学反思的时候,不仅要对我们采取了哪些教育或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而且要对支配这些教育或教学行为的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重新认识,即思考一下我们原来的观念正确否,全面否,可行否。根本上说是对自己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己的不断更新、发展。

2.对课堂设计模式的反思

教学设计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这样设计才有可能会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学过程课堂效果才有可预见性。

(1)反思成功性。总结精彩发扬光大,教师每上一节课总有精彩之处。如:有时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有时教师信手拈来,成功地运用了某种十分称心的教学方法;有时开展“双边”活动取得意外的成功;有时某些教育思想得到了有效的渗透;有时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地课堂上突然闪现出灵感的火花。这些都是授课者应该及时总结的内容。

(2)反思失误点。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有不尽如意的地方。本人以为反思课堂失误点,是能很好地提升课堂效率的前提,只有认真反思认识到不足,进行积极反思,同时不断整改并与同行切磋,一定能不断引领教师走向成熟,课堂的形式不拘泥于某种模式,要据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灵活地展开,定有最佳的配备模式来达成一定的目标,也就是说课堂形式多种多样。

(3)反思评价。到底要体现和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能力的培养是注重活动过程的评价呢?还是注重结果的正确性;如果学生参与及过程重于结果的表现,则怎样才能设计更有效的控制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参与过程;程度差异不同的学生,面对有结论差异和学历差异的小组学生怎样评定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评定怎样鼓励有特长、有创新的学生呢?

反思往往是教师思维火花的闪烁,教师及时加以捕捉,并加以深化,才可能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一定要勤于动笔、动脑、“强迫”自己多提出几个“为什么”,强化学习——批判精神,及时形成书面材料,及时总结提炼反思的成果,通过交流促进提高。

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风尚。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二中学)

立足教学反思提升教师实践智慧 篇12

一、教学反思的内涵和价值

“反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从教和学两个维度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教学反思是教师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已有教学经验的重新组织与建构;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沟通理解与实践的桥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职业良知的体现。教师成为反思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教学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透彻,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心态,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停滞不前,甚至有所滑坡。即便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也只能是一项工作的多次重复。”

孔凡哲教授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主要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学反思可以细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申继亮教授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即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我认为教学反思主要是教师课后对整个教学行为过程进行反思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等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研究产生不足的原因,思考今后改进优化的方向。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像法、档案袋法等。教师反思的过程: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地重新概括→积极验证。

教学反思能积累教学经验,共享资源;教学反思能从成功中借鉴经验,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反思的维度和途径

重复很容易,改变意味着创造。改变的原动力在于反思。那课后反思的视角有哪些呢?我感觉应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尴尬”之处、教学机智、学生的创新见解、再教设计等。

1. 对教育现象的深入挖掘

张丹教授说:教学反思对教学现象的深入挖掘是教学反思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老师一定要对教学现象敏感,一定要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What to(教学成功之处、遗憾之处,用具体事例说明)

Why to(为什么发生?寻求多种原因)

How to(采取何种策略解决?效果如何?)

我们可以从教师教的角度、学生学的角度和课堂互动交流的角度等方面挖掘教学现象。从现象中进行诊断,诊断其中的问题,有自己的分析,有自己的观点,有证据的支持(理论的或实践的),从而改进我们的教学。

2.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通过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表情,品味学生的作品,从中获得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通过后测的数据准确把握学生这节课获得了什么;透过学生的错误,寻找错误背后的合理性,引发学生向正确轨道上行进。面对学生一节课的表现,课后还进行访谈,访谈学生是最真实最有效的接近事实的方法,教师常犯的错误是猜测学生的想法,其实学生就在我们眼前,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是我们研究教育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作为一名教师,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教学中的现象,而了解学生的想法是反思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3. 再教设计

敢于直面自己存在的问题,能综合地反思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反思的习惯。反思不仅为了总结过去的成败,更重要的是通过反思梳理自己的思路。如课堂教学对某个知识点处理的反思,在反思中你要认真解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在反思中你要思考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是什么导致效果不佳或是什么带来好的教学效果;在反思中学会理性地看问题,学会站在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反思最主要的目的是改进教学。在情境中感受到的不足之处和新想法,下节课就要进行尝试与跟进,直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要对某个问题进行长时间的反思与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反思的功能,再教设计是反思的呈现方式之一。在思考过程中,能够发现、清晰描述所遇到的教学问题,并积极寻求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每个人都有很多的经历,但如何把经历上升为经验,把经验作为再创造的基石,同时超越经验,打破习以为常的重复呢?

1. 立足学生,让诊断有依据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对经验进行固化再利用,对教训进行分析再加工,进一步提高理性思考的水平,提升实践智慧。

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后,我给出了如下思考题:

一辆汽车19分钟大约行驶30千米,照这样计算,这辆汽车2小时大约行驶()千米。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依据数学关系培养学生对结果的感悟能力。这里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其中解答此题需要的知识基础包括乘法的意义,时、分之间的换算等。

学生的答案如下:

有的学生写60千米,有的学生写120千米,也有的学生写100千米,还有的学生写7200千米。这些不恰当的答案,可以看出学生对数和数量关系的感悟有偏差,正确答案是180千米。一个单位是30千米,1小时有3个这样的单位,2小时有6个这样的单位,也就是有6个30。

这几个有偏差的答案,说明学生没有用单位化的思想解决问题,习惯把1分钟、1时、1天、1周等作为1个单位进行估计和推算。其实,在具体情境中选单位是第一学段对估算的新要求。那么,此题应该把19分钟看作一个单位,60分钟里面有3个20分钟,也就是大约有3个19分钟。问题就变成了应用累加的思想来解决问题。正是因为学生没有找到合适的单位,才造成了不知累加几次的想法?得不出合理的结果。

这几个有偏差的答案,说明学生基本的数量关系没有搞清楚,不知如何思考问题?面对间接条件不知如何转化?针对新情境下的问题,选择方法很重要。

这几个有偏差的答案,说明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没有核对意识,7200千米太大了。汽车1小时的时速大约在60~120千米之间,2小时根本不可能超过500千米,何况是7200千米呢,太不符合实际了。

面对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认知的障碍,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增加对单位的认识,并拓展对单位的认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标准。这里的单位不再是计数单位中的一、十、百、千等,也不再是一元、一角等常见的单位,还可以把一刻钟、半小时作为一个单位进行测量,进一步体会度量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数感。

2. 立足差异,让想法可视化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如《鸡兔同笼》问题,把用计算能解决问题当作唯一的教学目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画图、尝试列表都作为问题解决的策略,并非只有会列算式才判断学生会解题了。

如:鸡兔放在一个笼子里,数头8个,数腿26条。有几只鸡?几只兔?

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有几只鸡?几只兔?

5分钟后,学生有的画图,有的列表,有的列算式……

答:有5只鸡,4只兔。

方法1

6+6+6+8=26(腿)

答:有3只鸡,5只兔。

方法2

头:5+3=8

答:鸡有3只,兔有5只。

方法3

假设全是兔

4×8=32(条)

32-26=6(条)

6÷2=3(只)鸡

方法4

方法1:学生用了画图的策略,“26条腿”这个条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可总数是8个头未引起学生的关注,说明在做题时需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回顾与反思,对题意有进一步的理解。

方法2: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一边画一边尝试调整,不仅关注了两个显性条件,对两个隐含条件也用得充分。假设一只鸡和一只兔为一对,每对有6条腿,画到3对时,还剩下8条腿,所以后面一对都是兔,为假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方法3:学生用了尝试列表的策略,在保证鸡、兔共有8只的情况下,逐步调整,使腿为26条时对应的鸡兔只数就是所求。

方法4:学生把理解题意的过程用图文形式呈现出来,突出了问题解决中三种语言之间的转化,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学生用算式解答也体现了假设的思想。

学生多样化的想法,让我们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层次,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要有透过现象寻找证据的意识,不是凭经验、靠感觉。面对问题,要能透过现象,寻找教学中的症结所在,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学生。反思的主要目的就是面对教学中的现象,调整教与学的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和核对意识;既关注每种方法的独特价值,也要呈现几种方法背后的联系。

3. 立足联系,让知识有结构

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从知识技能的角度看,让学生体会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具有多元的对称性。如果只停留于此,似乎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马路中间的井盖都是圆形的?为什么在篮球场的中间会有圆,三分罚球线是一个半圆弧?这样的三个问题足以涵盖本节课的知识技能,还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从问题入手,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头到尾地思考问题。

“圆,一中同长也”,正是这样的特点,把车轮做成圆形的,才平稳不颠簸;而用椭圆、长方形、正方形做车轮,因为这三种图形不是一中同长,所以行驶过程中会出现起伏,不平稳。马路中间的井盖都是圆形的,如果被车轧,翘起来,因为一中同长,也不会掉下去;而正方形的井盖很有可能从对角线的位置掉到井里而留下安全隐患;三分罚球线是一个半圆弧,应用了圆———一中同长的特点,保证比赛的公平性。

上一篇:欧亚铁路运输通道下一篇:放射科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