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与学的互动

2024-09-02

高校教与学的互动(精选9篇)

高校教与学的互动 篇1

教学活动是高校的主要生产活动, 课堂教学作为高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高校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实现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育理念转型的今天, 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 已成为当前高校注重课堂管理、追求课堂效率的目标。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与基地, 以造就国家合格优秀人才为已任。为提高人才质量和竞争能力, 就要增强教学效果, 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 本文就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的互动, 略谈几点粗浅看法。教与学的互动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和实施。

一、教与学的互动以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为基础

沟通与交流是搭建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 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充分理解与信任的基础上。为人师表的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 将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育人, 在思想上、生活中做学生的引导者。首先,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热衷于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 把教学工作当作自己喜欢的事来做。自尊自律, 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并以博大的胸怀去容纳每个学生。课外或在生活中, 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相处, 贴近学生、关爱学生, 与学生交流思想, 联络感情,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中, 以教师的身份严谨治学, 认真上好每堂课, 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让学生学以致用, 终身受益。有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就会倾注心血, 专注于教学, 为学生精心讲解知识内容;学生就会心情愉悦, 用心听讲, 认真听取上课的内容, 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 与教师讨论教学中的疑惑问题, 产生良好的教学互动。

二、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师生之间心理相容, 促使教与学互动的保障

教与学的互动是以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前提的。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与学的成败。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学生的上课状态。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讲学不仅要有亲和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每堂课的课程内容。改变以往教学中, 教师照本宣科, 学生被动听讲, 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无负担, 学生无兴趣, 学习枯燥无味, 教学单一的传统模式, 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将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师是主导者, 要以学生为中心, 注意学生的感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好知识, 加深记忆, 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教师讲学要讲究教学艺术与技巧, 以幽默的语言活跃和渲染教学气氛。课堂教学中, 应将自己的激情完全投入到授课过程中, 采用提问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 与学生亲密接触, 活跃课堂气氛, 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师生双方的信息得以充分交流, 实现师生互动对话。为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在讲解课本知识后, 要留一些时间给学生, 给学生一个思考与展现自我的空间。通过提问、讨论等多种方式, 启发、引导学生, 开阔和发散学生的思维,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思考问题上,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教师提问要有技巧, 不能太难, 也不能过于简单, 提问的难度要适中, 要符合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 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和情境控制能力。对于学生回答的结果, 无论对与错, 教师要给出正面回应, 给予表扬和鼓舞, 不断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以此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使课堂保持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全面观察课堂情境, 根据学生答题的反应与回答的质量及时地调整讲授的节奏, [1]掌控好课堂教学的进程, 让每个学生都能将所学的知识搞清弄懂, 使之消化吸收。与之呼应, 课堂上, 学生要认真听课, 配合教师教学, 与教师达成默契, 对教师提问, 要积极进行思考, 不管答案正确与否, 都要主动回答。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或对教师课堂上讲解的内容不明白或没有彻底弄懂, 学生可以举手询问, 请求教师给出答案或请教师重新讲解。通过提问作答、举手询问等方式,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路径, 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 师生之间的思想得以交流与传递, 课堂讨论气氛变得活跃与浓重, 达到了教与学的互动, 形成一个教师灵活教学、学生认真学习的全新局面, 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丰富的课堂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教与学互动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想上好每堂课, 认真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掌握理论知识, 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完善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快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将知识融会贯通, 仅有课程教材是不能满足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的。教师需要联系生产、科研实践、社会实践, 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实用价值的数据与资料, 将平时生活和工作中积累的原始的、现代的教学素材融合到课本知识中, 组织好教学内容,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 吸引学生的眼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1. 教师应科学地组织教学, 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和经验, 不断地丰富完善课堂讲授内容, 在生活、工作中收集、吸纳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供学生上课时学习使用。课堂上为了把知识讲活、教活, 教师应注入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 将新旧知识融为一体。随时关注学科专业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状况, 增加一些反映领域前沿的新视角或新观点, 结合生产、社会实践, 将实践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反映到教学内容中, 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宽学生的视野与知识面, 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

2. 在课堂教学中, 要巩固深化教学内容, 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以增强课堂感染力, 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课件中配以丰富、真实的背景资料和数据, 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将书本上抽象、生硬、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求知的好奇心, 产生极大的学习乐趣[2], 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寓学于乐。总之, 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高了课堂效率, 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是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形象具体, 多方位、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了知识, 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二是活跃了课堂气氛,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师生之间达到了有效互动。另外, 利用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 教师可将多媒体课件挂放在校园网上, 供学生学习下载使用, 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定帮助。

四、教与学的互动能使师生双方产生激励的正面效应, 最终达到双赢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与学的互动, 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紧密配合, 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教与学的互动, 使教师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与尊重, 教师的人生价值和作用得到了体现, 会不断激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加努力工作。教与学的互动, 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学生求知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学生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会激励他们在学习上坚持不懈更加勤奋地学习。[3]课堂教学中, 教学互动的形式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样化的, 这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去摸索与尝试。总之, 教与学的互动能带动教师和学生的情绪, 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产生激励效应, 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使教师的学识和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 真正起到了教师教书、学生受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丽萍.浅淡如何活跃课堂气氛[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11) :219-219.

[2]王欣.浅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问题[J].信息教研周刊, 2011, (12) :120-120.

[3]刘桂荣.浅谈教与学的互动[J].教育信息化, 2002, (10) :43-43.

英语课堂教与学的互动探究 篇2

关键词:和谐;活跃;设计;教学情境;气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任务是通过基本训练的途径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注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活跃的气氛,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的英语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那么,在课堂中怎样展开互动呢?谈谈我的观点。

一、师生关系要融洽、和谐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学生就会成为一种很大的学习动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教师要情绪饱满,面带微笑,举止大方、文雅,对学生多说鼓励性的语言:“Good!” “You are very clever!”“Not bad.”“Try again.Dont be shy.”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

1.导入新课时要讲究艺术

导入新课的方法要有吸引力,既要展现相关的知识,又能带动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教法,如授八年级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smoothie?我用了这一系列过程,将一杯奶昔展示给学生,问到:What is this?Do you know?学生都很有兴趣地问:“What is that?A kind of drink?What is in it?”然后,我将 smoothie 分给学生品尝后,问:“How do you think of it?”学生在充满新鲜、兴奋、好奇的状态下,积极参与,掌握了奶昔的制作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轻松掌握了知识。

2.创设情景,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新目标中,每课都有一定量的听力及课堂交际活动。教师要以多角色的身份参与交际,当学生遇到表达或理解困难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避免单调,要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我把课堂设成商店、公园、医院等场所。按所学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还可进行比赛。

3.转化观念,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

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读、写、背,学生对词、句子没有深刻的理解。为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有效的动作等加深学生的感官刺激,让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当然还可以利用讲故事、造句、猜谜语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作为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师一定要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取生动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优化

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将声音、图像、文字等,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再现了生活实际,渲染语言气氛,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八年级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landed时,问:Whats the UFO?Have you ever seen the alien?结合课件提供的听力材料、阅读材料、对话练习及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就可以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了。有时也可播放一些英语歌曲,既能优化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让教学内容与话题融为一体

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技巧和手段,也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互动效果取决于课堂问题能否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激发学生思考,能否让学生乐于说。设置问题要有质量,应注意以下方面。

1.问题要趣味

设计问题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学生一旦对英语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2.问题要合理

课堂问题既要立足学生整体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又要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内容,难易程度适合,提高学习效果。

3.问题要连贯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为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促进思维发展。

4.问题要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探究。如,语法教学或词汇的辨析时,通过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引出它们的共性或差异,然后总结,同时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索。如,讲“现在完成时”——have been to 与have gone to 的用法时,叫一名学生到外面一会儿后,教师问:“Where is Li Wei?”学生答:“He has gone to the teachers office.” 学生根据情景明白了意思,并分析两者的用法,学生很容易掌握了知识。

五、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整体效率

为了英语课更有质量,特别要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如果放弃他们,会让整体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要对后进生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地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障碍,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他们克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常让他们回答一些较容易、简单的问题,表扬、鼓励与纠正相结合,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小组表演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编排在一起,提高学生间的密切配合程度,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在课堂中巧妙地扮演不同的角色,全面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英语课堂生动活泼、满室春风、情趣盎然,让学生乐学、爱学,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会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内驱力途径.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英语课堂教与学的互动探究 篇3

一、师生关系要融洽、和谐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的。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学生就会成为一种很大的学习动力。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扬民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教师要情绪饱满,面带微笑,举止大方、文雅,对学生多说鼓励性的语言:“Good!”“You are very clever!” “Not bad.”“Try again.Don’t be shy.”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

1.导入新课时要讲究艺术

导入新课的方法要有吸引力,既要展现相关的知识,又能带动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教法,如授八年级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smoothie?我用了这一系列过程,将一杯奶昔展示给学生,问到:What is this?Do you know?学生都很有兴趣地问“:What is that?A kind of drink?What is in it?”然后,我将smoothie分给学生品尝后,问:“How do you think of it?” 学生在充满新鲜、兴奋、好奇的状态下,积极参与,掌握了奶昔的制作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轻松掌握了知识。

2.创设情景,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新目标中,每课都有一定量的听力及课堂交际活动。教师要以多角色的身份参与交际,当学生遇到表达或理解困难时,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使交际活动顺利进行,避免单调,要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我把课堂设成商店、公园、医院等场所。按所学内容进行分角色表演,还可进行比赛。

3.转化观念,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

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读、写、背,学生对词、句子没有深刻的理解。为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物图片、有效的动作等加深学生的感官刺激,让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当然还可以利用讲故事、造句、猜谜语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作为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师一定要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取生动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优化

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将声音、图像、文字等,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再现了生活实际,渲染语言气氛,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八年级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landed时,问:What’s the UFO? Have you ever seen the alien?结合课件提供的听力材料、阅读材料、对话练习及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就可以完成这些内容的学习了。有时也可播放一些英语歌曲,既能优化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课前精心设计问题,让教学内容与话题融为一体

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技巧和手段,也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互动效果取决于课堂问题能否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 能否激发学生思考,能否让学生乐于说。设置问题要有质量,应注意以下方面。

1.问题要趣味

设计问题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学生一旦对英语感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就能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2.问题要合理

课堂问题既要立足学生整体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又要兼顾学生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内容,难易程度适合,提高学习效果。

3.问题要连贯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为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促进思维发展。

4.问题要有启发性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会探究。如,语法教学或词汇的辨析时,通过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引出它们的共性或差异,然后总结,同时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索。 如,讲“现在完成时”———have been to与have gone to的用法时,叫一名学生到外面一会儿后,教师问:“Where is Li Wei?”学生答: “He has gone to the teachers’office.”学生根据情景明白了意思, 并分析两者的用法,学生很容易掌握了知识。

五、关注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整体效率

为了英语课更有质量,特别要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如果放弃他们,会让整体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要对后进生投入更多的精力,深入地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障碍,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他们克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常让他们回答一些较容易、简单的问题,表扬、鼓励与纠正相结合,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逐渐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小组表演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编排在一起,提高学生间的密切配合程度,起到很好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在课堂中巧妙地扮演不同的角色,全面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英语课堂生动活泼、满室春风、情趣盎然,让学生乐学、爱学,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摘要:英语教学是一门艺术,让课堂气氛“活”起来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主要阵地。

高校教与学的互动 篇4

2014年9月11日,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第四届新生开学典礼在阳逻校区隆重举行。通识教育学院创办于2011年,是湖北高校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通识教育学院。湖北大学创办通识教育学院的目的,就是要坚持人格塑造、知识学习与能力锻炼的统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创办之初,对这所建立在武汉市新洲区阳逻长江大桥旁的新学院,有些学生、家长甚至任课教师存在不少疑惑,如今3年过去,学院的新生录取分数线连创新高,办学规模达到3000人,家长和师生纷纷称赞“这是个学习的好地方”。从不被看好到一路走好,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如何突围?

金秋九月,正值新生入学时,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体验这里不一样的新感觉。

一、教:改变从课程开始

星期四下午1:30,离上课时间还有10分钟,播音主持专业邓钦濠跑步来到教学楼310教室。100多人的教室已座无虚席,他只好站在走廊上。

为邓钦濠上课的是爱尔兰籍外教玛丽亚女士,讲授的内容是英美概况之爱尔兰教育。与其他课堂不同,这是每周开设一次的 “无学分课堂”, 授课教师全由外教担任,学生可根据兴趣自愿选择听课。

“老师们分专题讲授英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虽然没有学分,但每次听课的学生都爆满。”邓钦濠说。

在邓钦濠听课的隔壁教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赵李源同学正在讲台上用英语作课前演讲。这种即兴小演讲是任课老师为培养学生能力而专门设置的教学单元。“每堂课前有3个人演讲,每人演讲3分钟。”赵李源说,“虽然只是3分钟的演讲,但对训练我们的读写和表达能力却很有帮助。”

而在210教室,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同学已分成两组,围绕“政府是管得多好还是管得少好”进行辩论。“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深刻认识到,政府既不是管得多好,也不是管得少好,而是要根据权力清单,该管的坚决管好,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在15分钟的辩论结束后,主讲教师周鸿雁副教授的“总结陈辞”赢得了同学的热烈掌声。

走在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教学楼里,一个个别具风格的课堂教学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实施的是专业教育基础上的通识教育,学生带着专业进校,在通识教育学院学习一年后还要回到专业学习。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怎么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核心和关键就在课程和教学改革。”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本义说。

湖北大学教务处邵士权处长认为,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的着眼点是“全人教育”,就是要通过课程和教学改革,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人格塑造综合纳入培养目标,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发展潜力与适应性,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的主动性。

以“全人教育”为目标,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在课程和教学改革上作了一系列新尝试、新探索。

在课程改革上,通识教育学院构建了旨在拓宽学生基础和强化学生素质的通识教育培养新体系。学生的课程分为通识课和专业课两大类,通识课又设通识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通识必修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理论、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以及文科学生必修的自然科学概论和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人文科学导论等系列课程;通识选修课则包含了各学科的一些基础课,按学科类别分为人文体艺类、政法类、经管类、数学类、自然科学类、技术学科(工科)类、教师教育类等七大类别的100多门课程。同时,把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列为通识教育跨选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

汉字听字大会

从整体上看,一年级的通识课程占所有课程的大多数以上,远远超过了专业课的比例。这种课程框架在保证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强调通识课程的修读。在课程设置方面的这种大胆创新,突出了通识课的教学工作,形成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的就是为大一新生过渡教育和成长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这是一种旨在拓宽学生基础和强化学生素质的通识教育培养新体系,力图使学生在本科教育中获取广泛的知识,并为他们提供日后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方法和眼界”,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黄文武说。

在教学改革上,学院还在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与实践。一是按照学生“知识-特长-专业”的学习发展体系,开设学科专业导论课程。二是开设了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溝通能力为主的课程。三是将每学期开设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公开,供学有余力、有修读双学位意向等方面的学生修读。四是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课堂讲座,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在这里,教室已不再是唯一的“课堂”,黄晓华博士将《写作基础》课中写景内容的教学移到鄢家湖湖边讲授,陈晓燕教授与青山区法庭的法官在青山区法庭的审判大厅共同讲授《民法》课程,胡远珍副教授与广告公司总裁同堂为学生点评教学案例,等等。五是改革学生的考试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课程平时成绩与实践表现的评价占课程总成绩的60%,考试评价体系日臻完善。

通过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抓手推进通识教育,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院2011级、2012级、2013级同学参加问津大讲堂学生主讲人大赛的参与率达到60%以上, 2011级的7名同学被湖北省教育厅国际交流合作处选拔赴新加坡交流学习(占总派遣人数的1/3),2014年有3名同学在《通识教育研究》上公开发表有关通识教育研究的论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连创佳绩,2011级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的李永上同学荣获湖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 2012级播音与节目主持专业的罗小纯在第十一届湖北省高校主持人邀请赛总决赛中获得比赛“金奖”和“最佳口才奖”,2012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陈仁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张虎、通信工程专业卢祚和谢新林四位同学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中获二等奖,2012级新闻专业张怡晟同学成为多家媒体的通讯员,撰写了多篇有影响的新闻稿件并公开发表,等等。学院创办以来,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其中2011级39名(一等奖3名)、2012级26名(一等奖2名)、2013级34名(一等奖2名)同学获奖,学生的外语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二、学:高端讲堂主讲人是学生

新的学年一开始,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问津大讲堂”学生主讲人选拔活动又拉开帷幕。这项在学院影响最大、学生参与人数最多的学术选拔赛将从9月持续到来年5月,几乎贯穿学生在通识教育学院学习的全程。

“问津大讲堂”是学院开设的高端学术讲坛。“问津”源于学院所在地曾是“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与一般讲座不同的是,问津大讲堂不仅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讲学,还首创了学生主讲人,由学生为师生作讲座。被选拔为学生主讲人,成为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无上荣耀。

成为学生主讲人,需要“过关斩将”,练就过硬本领。按照选拔程序,问津大讲堂学生主讲人需经过班内初赛、分组决赛、学院复赛、总决赛四个环节的争夺。在进入分组决赛前,参赛选手需在辅导员的指导下,阅读10本以上经典著作,精读10篇以上专业论文,从而确保演讲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通过学院复赛进入总决赛后,就成了学生主讲人,学院将为他们配备两名导师,分别负责学术深度和演讲礼仪的指导,努力使学生主讲人向专家主讲人靠近。

“这实际上就是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话题,查找资料,然后指导老师根据其薄弱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种培养方式是全方面而且是卓有成效的。”通识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陈腾说。

据介绍,目前问津大讲堂学生主讲人选拔活动已举办了三届,其中选拔学生主讲人326人,入围选题2203个,报名人数3862人,学生参与率超过70%。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孙晶同学在上千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生主讲人,她的演讲《从乔布斯看苹果的用人之道》,不仅给同学们成长成才带来启发,而且让自己也深刻明白了成功的简单之道:只做一件事,任由百花错过。“参加学生主讲人选拔活动,我阅读了大量书籍,演讲稿先后修改了几十次。这9个多月的时间,不仅是知识训练和能力锻炼,更是意志磨练和作风锤炼。2013年,我有幸成为全省22名学生之一,被选拔参与赴新加坡交流学习,与问津大讲堂学生主讲人的学习锻炼所积累的知识能力密不可分。”孙晶说。

问津大讲堂学生主讲人选拔是通识教育学院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典型缩影。3年多来,学院紧紧围绕以“人格塑造、知识学习、能力锻炼”为核心要素的通识教育理念,以“学业指导”、“学习竞赛”、“学术活动”等为抓手,引导学生好学、乐学、勤学、善学。学院成立了学生学业指导中心,每周聘请3~5名专业教师,在学业指导中心以“问诊”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业指导,并定期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优秀教师和优秀高年级学生进行集中性学业指导。同时,学院制定了院领导联系学生寝室和班级制度,院领导定期深入各自联系的班级和寝室,通过参加主题班会、深入课堂和学生寝室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学院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 “我爱记单词”校园智趣挑战赛、《高等数学》竞赛、汉语大会、计算机操作竞赛、写作竞赛、合唱比赛等各类赛事,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浓郁学习氛围。

三、管:给学生一個有格调的家

9月3日,当武汉洪山区刘俊伟带着儿子刘讯到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报到走进学生公寓时,他和儿子脸上笑开了花。

“学校的住宿条件比我们想象的还好,房间内空调、热水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孩子在这里学习我们放心。”刘俊伟说。

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院长高天琼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顶天立地”的教育,所谓“顶天”,就是它立意高远,格调高端;所谓“立地”,就是它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融合,强调生活化的教育,强调在生活中践行教育理念。为此,湖北大学对通识教育学院既加强建设,又加强管理,努力给学生一个有格调的家。学院花巨资对学生生活园区进行改造升级,为每间学生寝室配备了空调和全时热水系统。同时,还在学生生活园区设置了心理健康室、阅览室和多功能活动室,为学生提供贴心服务。“住宿区有现代小区的感觉。”许多家长现场参观后纷纷感叹。

在改善硬件的同时,学院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和习得教育,创建了“习苑”管理模式,成立了“正心苑”、“崇善苑”、“润德苑”、“立学苑”、“思齐苑”等十三个“习苑”,每个“习苑”都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诉求和德行追求。学生从进校的当天起,就把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们融合在一起,以“习苑”为单位进行学习、娱乐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并为每个“习苑”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和联系“习苑”的院领导。“习苑”因而既是学生管理的单元,也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的最重要载体。

湖北大学党委宣传部杨元业部长介绍,“习苑”的“习”字源自《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到的东西,要经常去复习、实践;“苑”为“敞开”之意,多指没有围墙的、敞开的园林或花园,也有典雅、别致之内涵。“习苑”不仅包含了学生活动场所的高雅之意,而且强调对学生的文化引领、人格养成和能力培养。“‘习苑既是学生管理的单元,也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的最重要载体。与传统学校的院系设置相比,‘习苑管理模式更强调文化品位、生活品位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专业教育与人格素养相结合的通识教育理念。”

在强力推进贴心服务、文化育人的同时,学院对学生坚持严格管理、严格教育。全院实行“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除周末外,其他时间一律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同时,严格学生作息和日常行为制度,坚持每天辅导员查寝,严格执行11点熄灯,并切断一切网络(包括无线网络)。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践行“通识学生十大优良习惯”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早睡早起早操早读和晚习等良好日常习惯。

寓思维训练于数学教与学的互动中 篇5

但是,这些困难的存在并非不可逾越的,解决的办法很多。从思维训练入手,并逐步强化,便是解决的办法的其中之一。

一、实际操作,训练思维

实践操作有利于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知识。比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出现这样的例题22÷2并出示2捆(每捆10根)及2根小棒。学生无论从口算还是看图计算都能直接说出答案11,其实很多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直接在商的位置上写出答案11而“省略”了列竖式计算的过程,也就没有办法经历表象—抽象的过程,对算法的理解也不够深刻。我此时引导学生:先思考把2捆和2根小棒平均分成两份,该先分什么,后分什么,再按自己的想法分好小棒,最后在竖式上反映出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操作学生领悟到了先分2捆或2根都行,但用竖式记录分的过程时,先记录分2捆更方便,即先写十位的数。这样子一分一写的操作过程与算法紧密结合起来。接着,我又出示了32÷2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这道题一出学生马上觉得困难:十位上的余数不能被2整除,怎么办?应把个位上的2移下来得到12再继续除。这时我让学生自己试着写竖式,在写的过程中思考“十位上余1要怎么办”。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我便引导学生把32根(3捆和2根)平均分成两份,并重点强调“3捆分成2份,每份1捆,余1捆,怎么办?”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必须把1捆拆开看成10根、再与2根结合成12根,然后继续分”。通过这样的实物操作“疏通”了学生的思维,直观地展现了算理。

二、合理转换,训练思维

合理转换即寻找一种可替代的等同关系加以转换、取代的出奇制胜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思维训练可以说是真工夫。因为可替代、可换取的等同关系,并非一目了然,常是隐含深藏的,如不加以仔细观察分析,一般不会被发现。殊不知,经观察、分析、思考乃至尝试试验其所经过的轨迹必然烙下了精力,心力等印记,有时可能是周而复始的,费力费神。尽管如此,对于思维的锻造历练却可谓功不可没。不曾想,敢情还会因此闪烁出学生的独创的火花。爱迪生发明电灯,单灯丝就花他千万次的实验,终于取用了竹丝并烧成灰丝,才有电灯问世。要不是他思维方式善于转换,怎会有发明万千,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才怪呢?

转换法在学习数学中广泛应用,相当灵验,尤以解析应用题为最。巧用转换手法,把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加以点化,将题目中的种种疑惑释析,题中数量关系及其解析方法便了然于胸。例(一)用方程解题(代数法)小学阶段仅学一次方程而且是一元一次方程,其中以“x”符号出现,如此方程解题法,其表现方式便活脱脱地使用了转换手段,以“x”替代了题中的未知数。从而建立数量关系,达到解题的目的。这种解法缩短了思维距离,比较用算术法解题来得便捷快速。(二)例题“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客车和货车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求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见题后不可能一下子依照定势,顺手牵羊,思维的跨度因题中的蕴涵的条件而拉大,只有寻找这隐含条件,才能得以顺利解题。于是经分析明确了用”客货车每小时一共行多少千米“转换思维,便迎刃而解,综合列式,(300÷3)-60便是题中未知的答案。(三)遇如不规则物体需要测量这些物体的体积,让人一筹莫展,聪明的师生会共同拟出一个解决方案,巧用转换法,首先想到水想到容器,于是也通过水容积而后得。这可是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测量获取的,问题也因此解决了。

实践证明,数学领域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获取,除了通过大量的数学实践之外,其中引为注意的是数学思维的引发,碰撞,千锤百炼,当此路不通时须尝试他路,有时即使走了弯路经受失败与挫折,只要不屈不挠,必能寻求出路,置于其中的转换思维,转换方法是赢得成功的良策。

三、一题多解,训练思维

高校“两课”教与学的再思考 篇6

一、高校“两课”教改的成果与不足

高校“两课”的教改, 综合起来主要集中在组织保障、教材改革、教法 (手段) 改革三方面。

在组织保障方面, 主要体现在高校坚持和加强了党对“两课”工作的领导, 学校领导对“两课”均比较重视;通过引师资、抓科研、重培训、重表彰等措施, 切实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两课”班级授课组织形式, 由大班改为小班, 保证课堂效果, 应该说, 通过改革, “两课”在组织保障方面得到了很大加强, 成果显著。

在教材改革方面, 2006年开始实施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 新课程标准和大纲都予以了更为明确和清晰的规定, 各高校在保证教学内容稳定性的同时, 紧跟时事, 在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政治与知识的兼容性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等方面加以及时改革和更新补充。可以说, 几乎每位“两课”教师, 都对相关的补充内容进行过研究和准备。这是“两课”在教材改革上形成的新局面, 取得的新成果。

教法 (教学手段) 改革是“两课”研究最多和最为重视的内容, 在“两课”研究中成果最丰富, 展示最生动, 突破也最多。广大学者、教师纷纷开展“两课”教法的改革实践和研究, 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对话式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教学、教师主导式教学、学生主讲式教学、专题研讨辩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等等, 多种教法不一而足;在教学手段上, 除传统的以外, 多媒体、网络等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纷纷跟进和采用;甚至在“两课”的考核与评价方法方面, 也多有研究。目前, 教法 (教学手段) 改革依然是“两课”研究的重点。

改革使得“两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我们应看到, “两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组织保障和学校重视是否有稳定的机制保证其持续性?教材内容的更新补充如何确定其不具有随意性, 如何使之最佳?而更应高度关注的问题是, 在付出诸多改革的努力后“两课”的有效性却不甚理想。“两课不重要”、“两课作用不大”等看法和认识依然存在于当前不少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中。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 “两课”在教与学方面, 是否还有新的内在本质要求。

二、“两课”教学是特殊的教与特殊的学

近年来, 高校“两课”经历了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双主体论与超越主客体论等教学模式, 本人认为, “两课”在教和学两方面有其特殊性, 只有抓住具有本质意义上的特殊性, 才能大大增强“两课”的实效性。

在教方面, 与其他学科不同, “两课”传播的是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念, 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影响, 以达到思想政治理念上的共识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源于实践旨向理想的“两课”, 仅仅依靠课堂内着重普通形式或手段的“教”是不够的, 应丰富“教”的内涵, 即信仰感召、思想感染、情感感动和理念感知。从这个意义上说, 与“两课”精神相一致的校园文化、人格魅力、行为特征和社会氛围, 无不体现出“教”的特殊内涵来。

在学方面, 由于“两课”内容的特殊性, 学生的“学”自然不同于普通意义和普通形式的学, 从发展规律上看, 青年学生正是“三观”和人生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启迪、诱导和吸引之下, 学生在“两课”上的“学”的特殊含义应为领悟和自我教育, 外化形式为认同、实践和追求。立足于“学”的视角, “两课”的“教”就在于促使学生的领悟和自我教育并由此达到认同、实践和追求, 这似乎更为符合教育和学习的目标。

包括“两课”在内的教育的永恒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当前“两课”存在有效性、无效性甚至负效性的疑问, 大学生中也有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知行转化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 通过对“两课”的改革和不懈的努力, 情形正在发生改变。研究“两课”在教与学上的特殊性, 再思考其内涵, 进一步接近“两课”的本质要求, 是高校“两课”的职责所在、任务所在。

参考文献

[1]胡国香、李国红:《一多半学生“两课”时“搞副业”》, 《新华每日电讯》, 2004.11.16。

[2]罗霞、杨扬:《高校“两课”教学实效面面观 (原因·现状篇) 》, 《云南日报》, 2004.10.28。

[3]罗霞:《高校“两课”教学实效面面观 (思考·建议篇) 》, 《云南日报》, 2004.11.14。

[4]郭弘、王淑萍:《高校“两课”教育如何走出困境》, 《重庆日报》, 2004.11.04。

高校教与学的互动 篇7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科学探究原意指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科研活动,由于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也称为科学探究,具体地说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用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科学探究中重在探索过程而非结果,重在收集证据,而非繁杂的计算.

二、怎样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教学

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程序和所包含的要素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讨论——交流与合作——评估.

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问题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发现新的化学情景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是探究的起点.这一环节要尽可能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然后再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学生必学的科学概念,对那些具有吸引力和探究性、能让学生跳一跳尝到果子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尽可能展示发现问题的思路,渗透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懂得问题是怎样被发现和提出的.

2.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它能使探究者明确方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因此,这一环节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经过一系列推理得出的,然而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熟视无睹,很少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因此,在猜想和假设时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有关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猜想和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计划、设计能力的好机会.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全班讨论的形式进行,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同,讨论中可能出现多种实验方案,这些方案只要合理有效,就应该肯定.

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测出的数据,在分组实验时小组成员要有明确分工,分工角色应转变,要人人参与.

5.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应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求证上,不要忙于得出结论,而且也不能所有的探究活动只有证实,没有证伪.这样会误导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在头脑中形成不正确的概念.

6.交流与合作.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收集到的证据和作出的结论向全班报告,听的小组学生对报告质疑,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进行答辩,最后通过全班讨论,对结论修改完善,取得共识.

7.评估.即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思路,探究方法,探究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忽,从而对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评价.这一环节是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问题的结论已得出,这一环节常被学生忽视.另一方面,学生也常常不知怎样评估,教师要在强调评估的重要性的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评估的具体方法.

三、在化学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应循序渐进.探究的内容应由简到复杂,探究的程序应由只包括部分要素的不完整探究逐步过渡到包括所有要素的完整探究,教师的指导应由强逐渐减弱.

2.教材中并非所有内容都是适合学生探究学习.因此,要把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有机结合,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3.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师要切实给学生更多的支配权和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

4.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中的实验成分,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力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科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论教与学的宗旨 篇8

教与学, 是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行为方式。从一般意义上来说, 教与学的行为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 在动物界同样是存在的, 只不过前者是有意识的自觉行为而后者更多表现为无意识的自发行为而已。例如, 食肉动物的捕猎技能、食草动物的迁徙路径等都是长期跟随母体学习模仿而来的。当然, 对于母体而言, 那就是本能的传授了。在人类社会, 教与学的行为是无处不在的, 例如,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即是如此。在现代社会, 一提到教与学, 人们马上就联想到学校教育, 联想到教师与学生, 这只是教与学的特殊的、较高的发展阶段和表现形式而已。

为了生存和发展, 自有人类以来, 教与学的行为就成为人类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当然, 无论从个体还是群体的层面上讲, 它都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漫长历程。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 无论教与学的主体如何变化, 教与学的方式如何更新, 教与学的内容即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如何延展, 但是, 教与学的宗旨却是始终如一的。这是因为, 人类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 谁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谁就拥有了有限的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机会。而只有符合真、善、美的价值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真正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社会的肯定, 并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说, 教学的真谛和宗旨是对真、善、美的无限追求。

首先, 教学活动要求真。

求真, 就是要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 使人的认识尽可能的符合客观实际。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避免人的感情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干扰, 努力追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去伪存真的进化史。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 每当人们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时候, 自身就受益受惠, 人类就进步和繁荣;每当人们歪曲事实、背弃真理的时候, 自身就遭受挫折, 人类就必然面临灾难。邯郸学步、揠苗助长、东施效颦等行为之所以成为千年笑柄,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失真, 在于违背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机器的发明、飞船的升空、网络的运行等行为之所以使人类受惠,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求真, 在于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由此可见, 能否求真, 是人的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教与学的活动, 只有求真, 才能实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初衷。

其次, 教学活动要求善。

善是指善行, 是指人的个体行为对群体的价值。求善, 是指有意识有目的的使个体的行为有利于群体的存在和发展, 从而不仅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 更体现出个体对于群体的意义和价值。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从远古走到现代, 从弱小走到强大, 从蒙昧走向文明, 这都是个体的善行义举聚集而成。如果每个个体都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进行抉择, 那么, 人类社会将陷入永无休止的纷争和混乱之中而不能自拔,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前途将变得十分渺茫。正是因为人们的善行义举, 才使弱小的个体的人聚集而成为强大的群体的人类, 它克服了个体的弱点, 保存并充分发挥了个体的积极因素。在群体中, 个体的人得到了安全感和价值感。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教学活动, 只有求善, 才能实现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

再次, 教学活动要求美。

美是一种情感体验, 是客体作用于主体, 使主体产生的在精神上愉悦的情感体验。由于每个人的出身、阅历、受教育程度、价值追求、道德素养等的不同, 导致不同的人对美的感受能力和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 这并不是说美是因人而异的, 没有统一的标准。恰恰相反, 美是有统一的检验标准的。在现实生活中, 一种发式的流行、一款服装的热卖、一个话题的热议等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从总体上说, 是否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革新和进步, 是否有利于社会实践的开展和成就, 就是检验美丑的标准。作为有意识有目的的教学活动, 只有求美, 才能实现人类生活的精神追求。

构建教与学的和谐 篇9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双边活动,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 甚至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

(1) 教师需要换位思考, “自己当自己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准备得再充分, 自我感觉再好, 都需要经过课堂实践的检验, 更需要从学生的眼中和内心去体会一堂课的好坏。在我们自身以及周围的同事中, 经常发现原先准备得很自信的一节课, 课后却窝了一肚子火。那么, 教师上课前有没有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学生, 换位思考呢?毕竟老师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不一样, 不妨把自己当成学生, 从这一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

(2)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心中有人。课堂教学前, 可通过学案帮助学生预习相关知识;课堂教学中, 要密切关注学生是否理解教师所讲内容, 是否适应课堂教学节奏;课堂教学结束后, 教师要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及时做好矫正和辅导工作。

(3) 高效互动, 学案先行。高效互动需要教师有精湛的教学技巧, 也需要学生方面积极主动地配合。课前学生对学习内容要有准备, 要有思考, 课堂上才能与教师形成互动, 进行双向交流。

二、改变教法, 实现教法与学法的和谐

(1) 教学要求上要分类指导。面对差异较大的学生群体, 应根据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方法, 把学生分成若干层次, 分层推进, 分别指导。同时, 加强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个别辅导, 力争在课堂教学中能与其他学生同步。

(2) 改变观念, 教学相长。在信息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 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渠道多、能力快, 远远不是我们教师所能及的。因此, 作为教师不但要把学生作为自己心灵上的朋友, 还要和他们建立起知识上的朋友关系。例如, 在讨论铸铁的铸造方法时, 就有同学提出用冰模代替木模的创意。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彼此得以“相长”。

(3) 低难度、平坡度, 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例如, 教学应用广泛的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时, 要让所有同学学会正确计算, 须做适量的练习;而斜齿圆柱齿轮、蜗轮蜗杆则作为较高要求进行教学, 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的需要。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探索,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4)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就构不成和谐的双边活动, 教材知识也无法转化成学生的知识, 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习了不完全齿轮机构后, 让学生设计机械计数器;在学各种机构时, 在学生中开展作业作品竞赛;学生作业完成后, 要求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 然后当场进行评比。通过这些竞赛活动的开展, 不但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 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吃透教材, 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和谐

机械基础学科知识结构往往隐藏于教材背后, 多数情况学生难以独自掌握。教师编写教案时, 应把重点放在教材的深入领悟、对有关资料全面的占有和筛选上, 结合学生的实际, 加工制作, 形成层次化、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达到教学内容设计最优化, 便于学生学习掌握。

(1) 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生活中有很多机械知识, 比如在学习导杆机构时, 可以结合手摇抽水机, 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利用自卸翻斗车、自卸货物原理, 来学习曲柄摇杆机构。通过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对轮系、轴系零件知识的理解掌握, 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如果安排学生进行一次车床的保养或减速器模型的拆装的现场观察, 教学效果会很好。在学完曲柄摇杆机构后, 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 让学生观察牛头刨床、往复式运输机和插床的进给动作, 使学生发现曲柄摇杆机构的急回特性。这样边参观边讲解, 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 促进教师、学生及教材三者的和谐

多媒体辅助教学中, 声、像、文、图并茂的教学信息, 能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恰好能起到三者之间桥梁的作用。本学科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 就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而形象。例如, 用动画将抽象的渐开线形成过程表现出来, 演示给学生看, 再来讲渐开线的性质就非常简单了。为了形象地说明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液体的流动, 通过播放、暂停、重放等方式进行具体讲解, 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林业投融资对策下一篇:项目基础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