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

2024-05-11

极简主义(精选12篇)

极简主义 篇1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步伐加快,课容量加大,“快餐式教学”特征明显。学生无法在短暂的45分钟内完全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便占用课下时间进行复习和预习,加大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打造 “极简主义”课堂,为语文教学“减肥”迫在眉睫。

1、去掉教师指读

教师指读,学生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传统的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加深小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一般会以指读的方式让小学生逐字逐段地朗读课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独立阅读和个体朗读的能力,但是大部分小学生由于没有熟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读错、误读、断句不适,而没有被点到名的学生只能跟随教学步骤, 耗费时间。这样会浪费很多的时间, 既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又不能达到教学要求。

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去掉教师指读这一环节,选择其他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和朗读能力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在授课之前熟读课文。例如,自由朗读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并及时解决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学生朗读完毕之后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弥补自己的不足,或者记忆生词,充实自己。课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需要让小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无止境的朗读过程中。

2、精简教学课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大部分的语文教师为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般会创新课件的制作形式,把视频、图像和声音等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较多的幻灯片切换效果以及播放效果。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会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自己的教学压力与负担。 但是眼花缭乱的课件内容难免会混淆小学生的视线,让小学生自然而然的忽略学习重点,只把眼光放在课件的形式上,忽略了课件的内容。所以, 语文教师运用课件应该恰到好处,抛弃多余的点缀,多突出课件内容,打造“极简主义”课堂。

语文教师需要认识到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放在课件的制作上,防止因小失大。 而是需要把重心放在学生身上和教材所表达的内容上,从教材中挖掘素材,并借助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文章的核心思想。这样不但能弥补“课件”教学的弊端,还能真正发挥“课件”教学的价值,让学生在简洁明了的课件中及时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3、提高讨论效率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课堂讨论逐渐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教师提倡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带动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用课堂讨论活跃课堂氛围,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能让小学生在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值得提倡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以课堂讨论为重点,也未必使课堂讨论体现在每一节语文课的多个环节中。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之后喜欢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得到答案,但是却没有思考抛出的问题是否值得讨论。而且一部分学生会在讨论之后聊天、唠嗑。看上去讨论得很激烈,但是实际上却不是你所看到的那个样子。

教师提倡课堂讨论无可厚非,但是教师需要让小学生讨论那些有探究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而不是“遇问则论”,这样既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印象,也不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只会让爱说闲话、爱唠嗑的学生钻了空子,影响课堂效率。所以,教师应该有选择地运用课堂讨论,真正发挥课堂讨论的价值和意义。

4、减少课后作业

现阶段,中国的小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负担较重,很多小学生背着与自己身高比例严重不相符的书包,看上去,很是心疼。所以,语文教师打造“极简主义”课堂,还需要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可以愉快地度过童年生活,而不是当问起小学生 “你对你的童年生活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他们回答:“作业和压力。” 减少课后作业是为学生减压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多布置一些口头作业,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减少书面作业。这样,既能锻炼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避免繁重的课后作业降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在布置书面作业时需要提高书面作业的趣味性,最好用幽默有趣的语言来调动小学生做作业的兴趣,用故事性的语言讲解题干内容,让小学生每做一道题就像听了故事一样。长此下去,学生再也不会把做作业当作一种负担而是作为一种乐趣,主动去做,主动去思考。当然,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与家长互动的作业。例如,布置为妈妈洗脚的课后任务,让学生感受恩情的重要性。

打造“极简主义”课堂,为语文教学“减肥”是当今语文教学值得关注的问题。

极简主义 篇2

这本书大部分内容讲如何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并不是针对“极简主义”这个概念展开,没有简化生活的方法论。没有极简主义之类的理念贯穿全书,显得零碎,也像这篇读书笔记一样贫乏。大概,这是一本封面比内容精彩的书?没有读完这本书,再多的评价也是徒劳的。

下一本书是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也是书名看起来很厉害。何为“精进”?查了百度,是一种佛教术语,“意指身体力行善法、勤断恶跟,对治懒惰松懈”,好像含义概括不全。之前看了这本书十多页,仿佛还不错,作者思维、文字表达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现在还没看完,所以还不能给予详细评价。

不好意思说是“评价”,有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谦虚地说“读书笔记”,发挥空间大一些,没有感受想法,那就摘抄句子。

职场极简主义 篇3

极简主义,是一种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的设计风格,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而这个概念用在职场上,就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变得简单。

找准核心,然后去做!去做!去做!

当你开始任何新事物时,方向很多。有你可以做的,你想做的,还有你必须做的。你要从你不得不去做的事开始,从核心开始。例如,你开一家热狗摊,你要担心调味品、手推车、名字、装饰。但第一要务是热狗。热狗是核心,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找到核心的方法是问你自己:“如果我不这样做,我正在销售的东西还存在吗?”热狗摊没了热狗就不叫做热狗摊。你可以拿走洋葱、调味品、芥末等等。有人会不喜欢你的简易热狗,不过你仍然拥有热狗摊。但是你就是不能让热狗摊没有热狗本身。

那么找出你的核心。在你的公式里面哪一部分是不能被移除的?如果你离开了这件事或者那件事还能继续的话,这些事情都不是核心。一旦你找到了,你就知道了。集中精力把它做到最好。其他所有事情都是基于此。 Amazon. com 着眼于快速(免费)商品交易,这是很好的选择。友好的退货政策,不贵的价格,这些使得亚马逊非常受欢迎。日本的汽车制造商抱有不变的核心原则:可靠性、支付能力、实用性。人们30年前需要日本汽车,现在也是,未来30年也是。

而当你做一个决定时,首先要确定这个决定的核心是什么,在未来的执行过程中,无论周围有多少诱惑或者阻碍,都要始终保证对核心的把握。

什么都准备好了,要你干嘛?

很多人的思维方式是,如果一件事情要成功,必须具备必要的资源支持。“我没有足够的时间/金钱/人力/经验。”别发牢骚了。少是好事。约束便于伪装。受限制的资源迫使你应付你所拥有的。没法儿浪费,这些会激发你的创意。

The Price Is Right(价格竞猜)这个历史上最长寿的游戏节目,也是在约束中创造的好例子。这个节目包含超过百种游戏,每个游戏基于一个问题:“这个东西值多少钱?”这种简单公式让粉丝们超过30年仍然沉浸其中。美国西南航空不像其他航空公司飞行多种型号的飞机,它们只有波音 737。所以,每一个西南航空的飞行员,空中服务人员,地勤人员就能为每一个航班工作。此外,所有西南航空的部件都适合所有飞机。那就意味着花销更少,生意更好做。他们让自己过得更容易。所以在你嚷着“不够”之前,想想你能做多少你已有的。

大多數事物变得更好是当它们变得更简短时。导演剪掉好多场景正是为了做一部很棒的电影。

作家减掉几页是为了整部作品显得很棒。所以不如做个中断吧。伟大的开始始于砍掉那些尚可的部分。

忙不完是因为你容易被打断

如果你持续地留到很晚、周末加班,也许不是因为有太多工作需要完成,而是因为你工作得不够,因为你被打断了。想想看:什么时候你工作得最起劲?周围没人来打扰你的时候。

一会儿,你接个电话。下一刻,你又要吃午餐了。一个小时以后开个下午会议。下午两点,在开会、回邮件、和同事讨论。这些拍拍肩膀的事、小小的毫无准备的聚集看起来没有害,但确实会降低生产效率。打断不是来合作,它仅仅是在打岔。当你被打断的时候就无法投入工作。待你缓过神来已经五点了。你只有一点点时间是没有被打断专心工作的。持续不断的开始、停顿、开始、停顿,这样你的工作没有有意义的成效。

相反,你需要一个独立的地方。长段连延的时间才能使你的生产力最大。当你不需要换脑子在许多事务上时,你的工作就会有大的成效。为你的工作设立一个规矩,一天中的一半时间作为独立时间。规定早上 10点到下午2点,大家互相不要交谈(除了午餐时间)。或者把一天中的前一半或者后一半划为独立时间。把星期三作为隔离日而不是散漫的星期五。确保这个时期不被破坏,避免生产力受到突然袭击。做什么事情都要用这个方法。成功的独立时间意味着避免交流。在这期间,放弃短信、电话、邮件、会议。闭上嘴,工作。你会很惊讶你已经做好如此多的事情了。

当合作中,试着运用被动的交流工具,比如电子邮件,不需要马上回复,来代替会打搅人的方式,比如电话、面对面的会议。那种方式会起效果,当其让人感到方便时,而不是强制立马去做一切。你的日子被打断围困着。反抗在于你自己。

不要怕这个政策会让你不适应。当你摇晃船的时候会产生涟漪。在你改变政策或者去掉些什么之后,下意识的反应会蜂拥而至。要经受住恐慌的驱使或者以快速改变做答。如果你在第一个艰难的星期安然渡过,事情通常也就稳定下来了。

树立大目标不如拆分长清单

重大的决策难以做出也难以改变。相反的,作出小的选择足以够用。你做小决定就不会犯大错。小决定是指你所能承担的决定。如果你搞砸了也不会有大的惩罚,修正就是了。

做小决定并不意味着不能设想大的计划或者大的理想。而是说最好的方法是你要相信当你每次完成如此宏大工作只需要小小的决定。北极探险家BenSaunders说,他独自在北极征途(孤身一人连续 31天的长途跋涉)。“大决定”是绝对恐怖的,他每天的决定不会大过诸如“在我面前几码处取一点点冰”之类的。追求的目标是可达成的,这样最好。它能让你确实完成和实现。你会说:“我抓住它了!搞定!”然后就会进行下一项。这可比你从未见过的空头支票令人满意。

而你冗长的清单也是需要这个处理原则,它就像带有负罪感的旅程。没有完成的事项越多你就越感到难受。在某个点上,你就不会去看它了,因为它让你感觉很糟。接着你整个人便会承受巨大的压力,所有的事情都会变成一团乱麻。把冗长的清单拆分为一堆更小的。比如,把一个包含100 个小事项的清单分解成 10个含有 10 个小事项的清单。这意味着当你完成一个清单上的一个事项时,你就完成了十分之一,而不是百分之一。就是这样,你仍然还有同样多的事情要做。但是现在你面对的是小的局面,能找到满足感、动力,取得进步。这远比对着宏大的局面而发怵,意志消沉要好。无论何时,把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直到你能完全、快速地解决它们。这样简单地重新安排你的工作可以让你的生产力和动力产生神奇的效果。

给一个关于优先级的有用建议:不要按照数目或者标签来分优先次序。不要说:“这个高优先级,这个低优先级。”也别说:“这是3,这是2,这是1,这是3。”等等。这样做的话你会总是完成那些高优先级的事项。这不是真正意义的划分优先级。

相反,要直观地划分优先级。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上面,当你做完这一项,下一项就变成下一个最重要的事情。这种方法让你同时只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这就够了。

安静一点比逞英雄要好

很多时候,懂得适时的评估,进而调整目标,比坚持更难。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有一个任务必须在两小时内完成。但是四小时过去了,只做了四分之一。直觉想到的是,“我不能放弃,已经花了四个小时在上面了。”所以你是在逞英雄。你下决心做好它。这样你就封闭自己,脱离了这个世界。

有时候那种纯粹的努力是在超负荷工作。但它值得吗?可能不值得。一项工作,在你打算花两小时,而不是 16小时去做的时候,是值得的。在这 16小时里面,你本可以做一大堆别的事情了。另外,你忽略的反馈可以帮你远离错误路线。就算是英雄有时也需要一双清晰的眼睛。记住,放弃也许是很好的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法。人们会很因为失败而自动放弃,但是,有时候那确实是你因该做的。如果你花了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却不值得,那么请放弃。时间不会回来,浪费更多时间是最糟糕的事情。

另外,不要在每个要求后面都加上“尽快”的字眼,因为那样你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标为高优先级。当所有事情都处于高优先级时,就不再有这个说法了(有趣的是直到你确实需要优先处理事务时,所有事情都是最优先级)。“尽快”就是通货膨胀。不说尽快,任何要求都会贬值。在你明白之前,能让事情完成的唯一方法就是附加上“尽快”。大多数情形不会担保那样地歇斯底里。如果工作不能马上完成,那也没有人会,没有人会丢掉工作。它不会花费公司大量的钱,它只会制造一些人为的压力,让人筋疲力尽,让事情变得更糟。

所以保留好你的紧急用语,在紧急境况下再使用。这种情况是直接的,可预测的无作为的结果。而其他时候,放松点。

“极简主义”电视画面的回归 篇4

1.1 电视摄像构图的意义

随着电视媒体的普及,电视媒体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载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电视构图这一概念是从美术领域中的构图迁移过来的,构图是指在电视拍摄中,把被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从本质上讲,电视画面构图是指对电视画面中所有可能出现的要素进行合理有机安排,使之能表达出创作者的意图。也就是说,电视画面构图必须要为主题和内容服务。电视画面中的色彩、线条、光线、影调、形状等形式元素,通过画面构图安排形成一定的组合关系,呈现为一定的视觉形象,表现出一定的主体思想。构图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表达和突出主体形象,画面构图也是一个使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可视化、形象化的过程,画面构图的终极目的是使主题和内容获得尽可能完美的造型效果和画面结构,其本质是依靠一系列电视造型手段,并通过摄像机的镜头,以构成画面造型上的表现形式。

电视画面是电视摄像构图的效果展示,其是电视造型语言中最基本的表达方式,电视画面构图能力能够充分体现出摄像人员塑造形象的能力水准。可以说,电视画面构图能力是摄像师工作能力强弱的指标。因此,在有限的画面空间里对物像进行合理安排和布局,是画面充分体现出作品主题思想、主体形象和艺术魅力的前提,对于一些初学者而言,有意识练习画面构图,是提高摄像能力的一个重要锻炼方法,也是工作在一线的摄像工作者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1.2 电视画面中的各个构成要素

电视节目的画面拍摄,其最终目的就是创作出优秀的电视节目作品,也就是要形成有美感的画面。要研究电视摄像构图,首先要弄清楚电视画面里的构成要素。电视画面的构成要素包括光线、形体、线条等微观方面的要素,若是这样分类,则涉及的内容太多、太杂。所以,我们把电视画面各个要素分为两个大的要素:主体和环境。主体又分为主体和与它密切相关的陪体两个要素,环境则分为前景与背景两个要素。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把电视画面中的各个要素分为主体、陪体、前景和背景四部分。

主体是体现作品主题思想的主要物像或者说是作品的主要表现对象,同时,它也是电视画面的表现中心、结构中心以及电视的趣味中心。一般对于主体而言,是不能用“减法”的,画面要尽量满足主体的表达。陪体是与主体关系最为密切的,能够对主体起到陪衬与说明性作用的物像,不可过多,否则就会减弱主体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我们所论述的构图中的“减法”,主要针对于陪体而言。前景是电视画面中处于主体前面、靠近镜头的景物,前景的使用具有很广泛的作用,可以展示画面的纵深感,也可以深化主体的表现,有时还能起到主体的作用。

1.3 构图形式分类

被摄对象与摄像机器之间的动静关系的变化,取景构图所产生的画面结构,形成了各种构图形式,这些都是各种视觉因素在画面中的布局形式。构图形式是为主体和内容的表达而产生的,根据构图形式遵循的基本构图思想,构图形式主要分为不规则构图和规则构图,不完整构图和完整构图,封闭式构图和和开放式构图等。其中,不完整构图就是利用“减法”的设计思想理念,将多余的因素排除在取景之外,使画面简洁但又不缺乏表达力度。

2 电影《聂隐娘》的极简主义应用

电影《聂隐娘》是导演侯孝贤花了十年时间拍摄的一部精品。主要讲述了幼时被道姑偷走的聂隐娘功夫学成之后,听从道姑命令回来刺杀自己青梅竹马的节度使的精彩故事。侯孝贤想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高度提纯的艺术,去除了各种“废冗”镜头语言。聂隐娘永远是一袭黑衣隐藏在所处的环境中,静等暗杀机会。在《聂隐娘》这部影片中,反复提及嘉诚公主孤独的青鸾鸟,其是聂隐娘的象征,更是电视画面的写照,看似单调的长镜头,却是侯孝贤导演通过最惊人的创作灵感才能达到的。一部看来轻描淡写的影片,却反倒是“最任性”的大制作。其间有无法用剪辑弥补的长镜头和下一秒就错过的绝佳美景。

《聂隐娘》是极简主义形式下武侠电影的里程碑,侯孝贤导演以其近乎偏执的镜头语言,以“简”为至美提炼了这部电影。同时,也达到了其个人艺术的又一高峰。难怪《聂隐娘》一经播出,便在艺术表现和气质上收获一片膜拜,很多影评人说聂隐娘是个惊喜,美到令人窒息的画面,炊烟农家,青山绿水,以及唐朝古风等,侯孝贤以东方式的传统含蓄打造了一部从未有过的意境武侠创新大作。

参考文献

[1]张思瑶.“大道至简”——浅谈简约主义风格及其影响下的减法设计[J].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极简主义》读后感 篇5

什么需要“极简”?“极简”到什么程度?大概对于每个人的标准都不一样。因为什么是生命中重要的事,对每个人而言,都有自己的标准。

作者强调的是通过“极简”,轻装上阵,摆脱生活中多余的事物。“极简”只是形式,“极简”背后更为重要的是沉下心来进行深度思考,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多余的。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更多的更有意义的事。

本书的核心目的是:引导读者发现更有意义的人生,不断实现个人成长,有意义地为他人奉献。“极简主义”的好处包括:取回浪费的时间、摆脱多余的物质、找到自己的使命、享受快乐和自由、多创造而少消耗。

本书主要是讲如何从五个维度去发现和构建生命的意义,也被作者称为“五大价值”,分别为“健康”、“热情”、“人际关系”、“成长”和“奉献”。

“健康”、“热情”、“人际关系”这三者是基础,而“成长”和“奉献”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所在――实现个人成长,为他人做出贡献。“成长”是我们生命内在的意义,而“奉献”是在“成长”基础上更为高级的生命外在的意义。

先说说“成长”,如果生命每天都只是在重复,日复一日,那生命又有何意义呢?那不就是在混吃等死吗?这不就是在浪费生命吗?

我们多数的改变,都是通过每天在小的方面逐渐改善积累而成的。每天哪怕有一点点有意义的改变,只要我们持续行动,我们就没有停下“成长”的脚步,正是“成长”让我们感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体会到自我满足与成就感。

我们的“成长”来自三个基础方面:改善“健康”状况、发展“人际关系”、追求自己的“热情”兴趣。

“奉献”是指为他人做出的贡献,增添的价值。“奉献”能给人带来深层次的、持久的满足感,与之相比,我们自己吃顿美食、看场电影的满足感显得很微不足道。

是“成长”引向了“奉献”,而且可以构成良性循环:我们越是成长,就越能帮助其他人成长;而越是帮助他人成长,自己就越能获得更多成长。“奉献”还与三个基础层面相互影响:提升精神“健康”、享受“热情”、促进“人际关系”。

书中第一页“你真的快乐吗?”,作者试图通过这一问来引发大家思考生命的意义。

作者直接提出“我们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不会让我们快乐”,这一观点看似和我们的常识“有钱才快乐”、“贫穷不快乐”相违背。但从现实来看,读后感有钱未必快乐,没钱也可以很快乐,钱和快乐不能直接划上等号。长期以来,人们忙着赚钱、积累财富,已经习惯了把赚钱当作了人生意义,“幸福”指数却没提高。当赚了很多之后,往往还想着赚更多,背负上很多压力和负担。却没停下来想想为什么赚钱?赚钱是为了什么?除了赚钱还有什么是生命中更重要的事?

我们物质欲望的满足会带来快乐,但这种快感会快速消退,并且边际效应会递减。真正的快乐源自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成长,我们为他人、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作者认为“快乐”不是重点,有意义的生活才是重点。我们要在短期行为中找到长期价值,有长期价值的短期行为才是有意义的。

“幸福”肯定是快乐的,但“快乐”不见得幸福。不要等到最后去享受成果带来的快乐,你在追求幸福的奋斗过程本身才是最快乐的。所以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过程本身最幸福”。

极简主义 简洁之美 篇6

不可否认“现代简约”已成为时下最具代表性的风格。汽车、时装、建筑抑或室内设计,只要和它融合在一起,立即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一种文化倾向,一种艺术理想。都会生活节奏紧凑,家居空间有限,太多拥挤、繁复的细节更是让人备感压力。于是,摒弃一切无用的细节,保留生活最本真、最纯粹部分的极简主义逐渐成为人们家装的主基调。凌厉干净的线条、纯粹的色彩,极简主义的居室不形于外,更加沉稳、内敛、优雅。

◎缓解生活压力

简约起源于现代派的极简主义,提倡“少即是多”,即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做到最大限度的简洁。

在承受较多压力的现代生活中,繁琐设计遭到拒绝。简约风格的家居设计,对在都市生活中摸爬滚打许久的人们实在是一支减缓压力的舒心剂。流畅的家具线条、通透的照明设计、一两笔看似不经意的点缀,就在这简单精致的家里,卸下戒备,安心沉睡。

◎细节体现简约精致

细节的表现能赋予居室空间以生命、情趣。

清晨的阳光透过精致的纯白色百叶木条门,将斑驳迷离的光影挥洒在米驼色的墙面和同色调的床罩、地毯上,相称出一室温馨优雅的氛围。洁净的墙面没有过多的装饰,两幅平行挂置的黑白装饰画,给卧室增添了几分静谧与理性。米白色柔软的沙发边上静静地立着款式简约的落地灯,等到夜晚的来临,透过长长的麻制灯罩带给卧室无比的暖意。

◎多样化材质结实耐用

木质、皮质是家具主要的基本材质,而在极简主义的家具中,更可见到现代工业的新材质,如铝、碳纤维、塑料、高密度玻璃等,为家具多添加了各种可能性:防水、耐刮、轻量、透光……

◎寓丰富无限于简单

虽然线条与颜色简单,极简家具的功能可不简单!在可塑性最高的椅子部分,极简设计的椅子多有功能性,可自由调整高度、变化造型;床架可打开成为另一处置物箱;橱柜打开后收纳功能强、桌椅可拉开变宽、沙发打开即是一张临时舒适的床等。

客厅

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取消客厅的装帧、门楣和隔墙。没有装饰物或其他杂物,整个空间大量地留白,直线条的空间延伸除了创造空间层次,更在摩登的风格中散发出丰富的人文气息。简化的空间线条,会让整个大面体产生错落有致的透视效果,强化了整个效果的丰富性。

简约主义的家具是客厅的主角,比如沙发的造型通过线、面、体的造型艺术来体现低矮,棱角分明、直线条的设计风格将简约空间氛围极致展现,沙发如时空隧道贯穿其中,打造出个性空间。

装修时,要求物料方面尽量减少加工,凸显物料原本的质感。客厅墙体的粉刷不要求色彩斑斓、多富创意,而要求淡雅稳重、贴近自然。如若起居室需兼具影音室功能,则要考虑电视墙的粉刷不能太过灰暗,以免影响影音视听效果。

客厅是摆放家具最多的地方,极简主义风格下家具不要摆放过多,但要注意家具的材质。皮质、亚麻会是很好的选择,既舒适又优雅。整组购买,风格统一简洁,省时省力又省心。

居室中如果铺木质地板,选配家具相对来说较容易,如果所用材质是瓷砖或水磨石,大理石等,最好不要配钢木家具,那样会增加室内冰冷的气氛。建议在室内局部加铺色彩柔和的地毯,以缓和冷硬的感觉。

餐厅

餐厅不仅是“大快朵颐”的享食空间,更是一家人团聚、交流情感的温情场所。所以,好的餐厅设计需要视觉上的愉悦感,否则不“秀色”,如何“可餐”呢?

餐厅的设计需要简洁明快、便于收拾,同时要营造出温馨柔和的氛围。这样的氛围打造,简约风格再适合不过了。餐厅的吊顶与墙面色彩最好与客厅一致,但为了打破单调,餐厅墙可以增加照片墙的设计,为素净的空间增添活力;一侧的木贴面装饰同时也是书房的入口,隐形门的设计避免了突然出现的房门对空间造成的突兀感,保留了空间的整体性。

卧室

卧室的设计不但可以将整个家居设计的精髓得以表达,还能够将主人对生活的态度得以抒写。

卧室的装修风格,要怎样简单而又不过时?简约,暖色调,有质感。

简约的卧室装修风格在视觉上给人舒适融合之感,温馨的色调能迎合自己大多数平和的心境,有质感的材质让家散发着高贵的韵味。

另外,在床边可放一个能移动的小几;同时,背景墙上错落安置的CD架,利用材料的多元变化和几何造型的有机融入,让视觉呈现出舒缓的起伏;金属衣架竖立在床旁,既实用又强调了空间的设计感。

厨房

厨房装修,在整体家居装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丝毫不能马虎的。

厨房装修讲究简约,设计大多为简单的直线,横平竖直,减少不必要的装饰线条,用简单的直线强调空间的开阔感,让人身在其中备感舒适与清爽。打造极简主义式厨房,可以选择开放式厨房,整套橱柜,减少占用面积,同时视界更为开阔,也省去了繁复的照明。

另外,装修选材极为重要,无论是五金龙头还是墙面瓷砖,高质、无毒害、易清理才是最符合要求的。在黑与白的空间中,工业设计的厨具和灶具表现出极简生活的理念。同时,可以在橱柜上摆放一些可爱的调料瓶、餐具,凸显主人俏皮的一面。

当然,如果单单只是在形式上追求简约风格,抛开厨房的实际用途不管,那这样的装修就是失败的。

卫生间

卫生间不是简单地满足梳洗功能,而是需要舒适、清爽、极富个性化,把卫生间变成一种享受。简洁明快的主流线条,创造一室温馨和谐的气氛,尽享私密空间。

重提极简主义的现实意义 篇7

20世纪的艺术和设计是机器文明的产物。科学技术、商业文化和工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取代了大自然和古典的人文传统, 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创作源泉。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劫, 现代艺术发生了裂变, 由此引发的不仅仅是视觉艺术和设计领域的革命, 而是促使了战前曾初露端倪的许多艺术思想和创作手法的极端化发展。

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复苏后呈现出普遍繁荣的气象, 西方的工业化也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直接引发了此时西方人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忧虑、反思乃至反抗。同时期的西方艺术界可以说是一场狂欢的盛宴, 艺术从此再没有了结构、没有了中心和权威, 极简主义以此为背景出现在西方艺术领域中, 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传统现代艺术精神内核的颠覆, 其理念在于朝向单纯的、逻辑的选择发展, 它是继观念艺术之后出现的从形式语言上反对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形式。然而极简主义始终没有出现明确的定义或宣言,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 极简主义已经被普遍运用于各领域。

极简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重要倾向和流派之一。“极简主义”又称“极少主义” (Minimal Art) 和ABC艺术, “初级结构” (Primitive Structure) 。它源于抽象主义, 属于抽象表现主义的直接后裔。极简主义艺术家力图将造型语言简练化、纯粹化, 将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依然存在的图式、形象或空间按照杜桑的“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进行处理, 画面减少到最基本的几何形。色彩精纯到起码的原色, 空间压缩到最低的二维形式。经过这样极端变化后的画面, 提供人们的是纯粹的视觉刺激和心理激荡。

极简主义是以一种客观的、冷静的和非叙事性的眼光和形式从事艺术表达的艺术倾向或流派, 与“后绘画性抽象”、“硬边抽象”等都具有一种中性的或非个性的艺术特性;而在艺术手法上又与“波普艺术”以及前一代人浪漫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那种即兴、印象以及热情、非理性的观念相对立。它的绘画提倡“纯粹的虚无”, 追求最简洁的艺术效果:无空间、无质感、无感情、无气氛, 只有最简单的色与形, 而在雕塑中, 则体现为最简单的几何形构成, 除此之外, 别无其它, 故称“ABC艺术”或“初级结构”。

“极简主义”一词是英国哲学家理查德·渥尔哈姆于1965年批评那些为了达到美学效果而刻意减少艺术内容的艺术实验时提出的一个贬义词。极简主义者们虽然不以为然, 但他们并没急于否定这个提法。极简主义这个口号和标签逐渐在60年代的美国流传开来, 作为现代主义的最后一个重要流派也是现代主义的终结。艺术到了极简主义手中就变为一种观念和无所不在的几何形体。

极简主义可以说是艺术家将艺术去除了任何视觉的形象, 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没有个人主观的诠释, 将艺术的境界达到骨架般本质的极简。极简主义使用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和不具有个人情绪的艺术语言, 被视为是对抽象表现主义高度表达情感的反叛。极简主义排除具象的图像与虚幻的画面空间, 偏好单一的图像, 经常包含着以各自形状安排的小单位元素。极简主义倾向于数学性规律的构图, 但其风格依然广泛, 从几近单色的画面到简单严谨的几何构图, 极简主义是第一个完全由美国艺术家发展出来, 并具有国际性意义的艺术运动。极简主义在绘画、文学、建筑、音乐等方面都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进而衍生出近代许多重要的艺术派别。

极简主义可以称为是一种艺术流派 (此时多译为极少主义或最简单派) , 同时也可以指一种生活方式或风格 (此时多译为简约主义) 。极简主义主张把绘画语言削减至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 主张用极少的色彩和十分单纯的形去简化画面, 摈弃一切干扰主题的不必要的东西。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者时装风格, 简约主义直至20世纪90年代才变得时髦。本文的研究属于视觉艺术范畴, 文中更多使用极简主义一词。

2 研究极简主义的现实意义

我们今天的社会是一个交织着多种复杂性的社会, 这种复杂性具有一个共同特点, 即各种现实生活的困惑、艺术形态的危机、人类心灵的隐痛、经济结构的分化等, 统统掩藏在当代文化活动的动态和相互联系过程中。

现代主义浪潮的冲击导致许多传统价值体系以及民族风格和审美观念失去了以往的意义, 快节奏、高效率的紧张城市生活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 渴望安宁、诗意的生活来满足心理的需求。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文化多元化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到了一个不断实验、不断演变、不断发展的新境地, 无论是文化还是生活, 艺术家都要顺应这种社会的变革, 生活与现实要求艺术家运用适合当下的艺术语言。

各种变化使人们不得不从各方面进行反思, 艺术家们当然也无法置身事外, 因为一直以来, 各种新兴的艺术类型都肩负着各阶层现实状况的使命出现于艺术发展的历程之中。从物质方面来看, 当代艺术家陷入物质改善精神的局限之中;从创作方式和手段来看, 是多元化的, 形式纷繁复杂。为了能够抑制当代艺术创作繁杂纷乱的现状, 极简主义以其肃穆、安静的面貌出现于当今艺术领域, 满足了渴望简约与自然的当今社会以及艺术领域的需求。极简主义艺术家认为, 形式的简单和重复, 就是现实生活的内在韵律, 人们所见到的繁杂的日常生活, 本质上没有那么丰富多彩。

极简的“简”是有品位的, 所谓的简单并不是含义上的简单, 如果说极简主义艺术明显带有对传统意识的批判, 横眉冷对社会现实的话, 那么今天的极简主义则是在大众媒体、商业文化的狂轰滥炸之下, 给人们提供了一片可以稍事休息的绿洲。这不仅是艺术本身的需要, 而且也是人类精神的需要。所以说, 极简主义艺术的出现是对艺术本质的体现, 退却所有的浮华回到艺术的本原, 当代艺术风格重回极简, 也给予了当下混乱的艺术现象以少有的纯净空间。

极简主义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一种顺手操弄的把戏, 事实上它特别要求艺术家具备良好的反省现存文化的思维能力, 一件好的作品并不仅仅意味着要使用多么精巧和高超的技术, 重要的是通过直观的方式表达艺术家的精神观念, 同时具有其存在的自身价值。

当代艺术家应重新拾起对极简主义的热情与向往, 憧憬一种理性控制下的艺术思维, 寓情感于宁静和简练之中, 排除虚幻, 追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追求一种永恒的艺术精神。

当代艺术具有很多艺术流派和倾向, 但是在国内对纯形式语言的研究却是薄弱的环节。作为形式语言的抽象, 主要指的是以关注纯粹视觉形式艺术的基础语言的研究。对视觉形式语言的探索, 在理论上是没有极限的, 点、线、面等元素的组合是没有穷尽的。但是如果形式最后成为了专利发明和绝技的炫耀, 那么其内在的思想和观念的深度必定大打折扣, 进而成为在理性和感性层面上都无法打动观者, 无法产生共鸣, 仅仅具有装饰功能的商品。

艺术创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 但仍然与文化范围里的感觉与理解的规律并不相悖。艺术家的行为、观念、语言这些关系形式, 无不蕴涵于民族话语之中。我们必须从民族的特定环境、文化背景、语言语境中去发现艺术审美价值的本身。艺术家通过自身的符号语言来体现对世界的认识。在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艺术环境与相似的文化空间里, 艺术家应植根于本土之中, 努力捕捉新的艺术形式。尤其作为中国艺术家在探索本体语言中结合自身文化背景, 对传统尊重和运用, 有助于丰富极简主义在本土的发展。

摘要:重点阐述了极简主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极简主义,背景,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世界建筑[M].北京:世界建筑杂志社出版, 1998, 1.

[2]范梦著.西方美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

[3]王林著.美术概念100问[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4:163.

极简主义室内空间设计研究 篇8

关键词:极简主义,室内空间设计,光线,家具

风格作为意识形态下的产物,是不同时空中涌现出的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对空间设计而言,风格是承载空间精神和审美的载体。特定的风格不仅与文化、技术、经济等多种因素有关,还与空间类型和使用功能关系密切。极简主义风格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运用就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并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极简主义的源流

极简主义(Minimalism)用来称谓20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家的一项艺术活动,最早由美国现代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巴巴拉·罗斯提出[1]。极简主义可以追溯到抽象主义、俄国构成主义及包豪斯的美学思潮。延续阿道夫·路斯的“装饰即罪恶”以及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理念,80年代极简主义风格波及到西方室内设计领域。当代极简主义可以视为现代主义的深化,它俨然已成为当今重要的设计流派之一,在多种室内设计类型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2极简主义的内涵

极简主义设计是一种在形式上追求极端简约,在内涵上寻找事物的本源的设计风格。被誉为“极简主义之父”的英国设计师约翰·帕森认为,当一件人工品再也不能通过约减来获得改善时的品质[2]。正是对于需要表达内容之外的其他要素进行坚决果断的约减,才能更加清晰地表达他所追求的纯净。极简主义不是简单无味,而是追求简约下蕴含的丰富内涵。极简主义重视结构的简洁、构造的精致、材料的自然、色彩的明快和光线的质量,它对于建造技艺有很高的要求,从而达到形态的单纯简约。

3极简主义室内设计特征分析

极简主义风格广泛运用于居住、商业、办公和展示等多种类型中,它打破了当代符号化和混杂的局面,遵循理性主义的设计思想,运用简洁的空间形式,静谧、纯净的设计手法,为人们营造出优质的生活空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高品质的生活需求和求简、求精的心理特征。本文将从空间、材料、构造、光影、家具等方面出发,结合案例进行特征分析。

3.1抽象几何的空间形式

极简主义室内设计通过对元素的简化、抽象、组合,形成单纯的几何形态空间,交通流线明确,使人们不受形式的干扰更好地感受空间的本质。各种元素都遵循一定的秩序合理组织,向人呈现出简洁、纯净的空间形式(见图1)。这与后现代主义中尤其是解构主义所追求的散乱、复杂、动荡的空间规划截然不同,满足了人对简洁规则事物追求的爱好。极简主义设计师们通过视觉及物理上“量”的精简,实现了空间“质”的提升。纯净开敞的空间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多样化的功能,满足现代灵活多变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场所精神的塑造。在教堂等文化性场所,精简带来的虚空引发人的无限联想,将人的注意力引向对宗教的虔诚和信仰。而在居住空间中,这种“质”则表达为安静的可供思想停留的空间。

3.2纯净节制的材料运用

材料是实现设计构思的物质基础,是设计的起点,是表达的媒介,表皮对空间感知有重要影响。森佩尔“面饰”理论引出了人们对材料表面属性、材料呈现方式和表皮材料与空间关系的思考。史永高在《材料呈现》一书中对面饰理论进行了解读,提出材料显现与隐匿的两种状态。极简主义空间在界面材料的选用上格外节制,或以单一材料为主,通过处理呈现出材料的真实面貌;或以纯粹的白色乳胶漆饰面,对所有材料进行隐匿,形成均质的空间。这两种方式在多数情况下配合使用,体现出物质化与去物质化两种审美观的平衡。

对于材料的直观显现,极简主义设计师本着真实性的原则,通过材料质感、透明度和色彩上的对比,给人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认为“材料使用要尽可能简单,才能将隐藏在空间构成背后的设计意图清晰地表达出来”。在这个理念指导下,他以混凝土为媒介,研究材料工艺和表现,在他的建筑设计中以素面混凝土贯穿始终,精简且真实的材料配合简洁的空间形式,共同诠释出极简主义所倡导的精神属性。瑞士建筑师卒姆托在瓦尔斯温泉浴室设计中,内外采用打磨的灰色片麻岩,肌理粗糙而丰富,只通过光色的变化来丰富空间表情。单一材质呈现出空间纯粹、浑然一体的视觉感受(见图2)。

与材料显现相对,利用白色涂料对所有材质进行遮掩,呈现出均质的空间则是对极简主义另一种更为直观的表达。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埃至今,材料隐匿凸显了空间的抽象形式,使人更好地关注空间品质,并对空间中的物品进行了承托。这种优势在当代商业和展览空间中格外明显。约翰·帕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时装品牌卡尔文克莱恩设计的东京、巴黎和韩国的系列门店(如图3所示)就利用白色极简的界面凸显商品。三宅一生在东京的专卖店同样是通过规则的白色立方体展台来凸显色彩缤纷的产品(见图4)。除了商业展示,博物馆、美术馆等展览空间对界面材料隐匿的手法更是常见。均质的面层中偶尔穿插色彩和材质变化,形成丰富而强烈的视觉效果。材料隐匿之外,结构、管道、灯具也被巧妙遮蔽。

3.3精美细致的细部处理

构造即细部,密斯曾说“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斯卡帕对于节点的崇拜同样反映出细部构造对于建筑整体的重要作用。不同材料间的连接及各构件的交接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对于最终空间呈现有重要影响。极简主义设计师在细部处理上表现出一丝不苟的态度,使之呈现出艺术品般的精确、细致。通常简洁、纯粹的外观,蕴含着复杂且高难度的工艺技术。获得极少的效果需要付出极大努力,密斯在范斯沃思住宅中的垂直水平的精密工艺要求难倒了施工人员,他为了隐蔽槽钢焊痕而以喷砂工序彻底抹掉所有人工操作的痕迹[3]。安藤忠雄完美的混凝土材料依靠精致的模板和精确的浇筑技术才得以实现。约翰·帕森设计的“Jigsaw”的服装店,为了营造出光洁的顶棚和墙面,他隐藏了50道工序。

在极简主义室内空间中,界面、材料交接精确细致,只留下一条凹缝,甚至做到无缝连接,这保证了视觉上的纯净。墙体与地面之间不存在额外的踢脚线(见图5),楼梯的踏步直接与墙体相连,如同墙上自然生长出的一般,门窗洞口形态单纯。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院美术馆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营造出连贯、双曲面的内部空间形态,通过对混凝土材料复杂的筛选和细致浇筑工艺才形成了浑然一体的薄壳结构,并对坡道踏步进行收边处理使玻璃围栏直接与挡板相接(见图6)。

3.4巧妙精心的光线塑造

由于极简主义室内元素的精简和隐匿,因此光线成为塑造空间的重要元素。原本简洁的空间,由于光线的参与变得丰富与生动。极简主义设计师认为光带有精神指向,是塑造精神空间的重要道具。

光线包括自然光和人工照明,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光影的处理,具体从光线的属性、位置、方向和引入方式上展开。在极简主义风格的室内,无论自然光还是人工光源都有着艺术性的引入。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采用厚实的清水混凝土围合出一片黑暗的空间,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开口,以此突出正面墙上细十字形切口,他利用自然光线呈现出光的十字架,空间中强烈的明暗对比给人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震撼(见图7)。日本当代极简主义设计师坂本昭Akira Sakamoto重视采光位置,光线来自于天窗、水平窗、墙角窗洞、隔断上空的漫射光等不同部位(见图8)。空间界面相互穿插,空隙处投入带状光线,营造出连贯的视觉感受。在约翰·帕森以白色为主导的室内空间中,正是由于光线,才能使人在看似一色的表面中分辨“50种不同的白色”,实现丰富的单纯[4]。帕森对于人工光源的使用也本着谨慎和隐藏的态度,只见光而不见光源的手法尤其常见。

3.5抽象简洁的家具搭配

极简主义室内空间在家具的选择和设置上也带有鲜明的抽象意味。家具的风格与材质同整体空间的氛围一致,通常搭配简洁、构成感强烈的抽象家具。对于极简主义设计师来说,家具不仅要满足日常使用功能,还是参与空间构成重要的视觉元素。它的形态、体量、材质、排列方式对空间形式的呈现和人对空间的感知有重要影响(见图9)。

4结语

极简主义空间摒弃无用的装饰,节制运用材料、钻研细部工艺、巧妙引入光线、合理搭配家具,向人们呈现出空间固有的美感。在现今形式至上、纷繁复杂的时代中,极简主义室内空间设计凭借简洁纯粹的空间特质打破了矫揉造作的视觉现象,成为一股清新强大的力量,净化人们的感官和精神世界,使人重新思考空间的意义和设计的深度,回归本质。虽然极简主义空间并不一定满足大众审美,设计的极致追求可能会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但它也在不断发展。这种“少即是多”,单纯中蕴含丰富的核心价值观契合了当代“由繁至简”审美观的回归,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虽然当前国内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细部处理尚不尽人意,较难实现极简主义严苛的工艺标准。但随着技术发展和人们意识提高,极简主义将在国内室内设计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先军.极少主义与室内设计[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5.

[2]John Pawson.Minimum[M].London:Phaidon,2000.

[3]廖昂.极少主义在室内设计中的解读[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4]赵玥.从约翰·帕森的作品解读建筑设计中的去物质化倾向[J].建筑与文化,2010(4):88-89.

[5]史永高.材料呈现:19和20世纪西方建筑中材料的建造空间的双重性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6]刘永黎.探析室内设计中的极少主义[J].室内设计,2008(1):2-5.

极简主义 篇9

1 极简主义与结构主义在服装总体风格上的联系与区别

极简主义艺术与结构主义艺术在服装领域上的影响, 产生了两种服装风格。由于极简主义艺术与结构主义艺术既息息相关又各具特点, 其在服装上的运用也体现了这种联系与区别的逻辑关系。

1.1 总体风格

1.1.1 极简主义服装总体风格

受到现代主义设计时期米斯“少就是多”原则的影响, 极简主义服装适应快节奏现代生活, 在满足服装基本实用功能的基础上, 尽量去除繁琐的装饰, 同时又强调服装的美感与精致感, 使服装具有某种意趣。同时, 值得一提的是, 极简主义在服装上的运用, 其实际的主体对象已经不是服装本身, 而是服装的穿着者———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极简主义艺术摒弃个人主观, 还原对象本质的客观抽象性在服装上则体现为一种“人本精神”, 强调人对服装的主导性, 主张服装是为人服务的, 因此极简主义服装讲究舒适性和实用性。

1.1.2 结构主义服装总体风格

结构主义服装追求对结构、形体、空间的美的塑造, 运用排列、分割、比例等要素进行服装三维空间的塑造。崇尚简单的廓形结构, 是一种“整体低调、细节精彩”的服装风格, 看似简单的款式结构实则蕴含丰富的变化。

结构主义服装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影响当时的时装潮流, 表现为大胆地将几何形式和抽象形式的运用。其代表设计师有Pierre Cardin (皮尔·卡丹) 、Paco Rabanne (帕库·热巴纳) 等, 而直至如今, 结构主义仍不断被设计师运用到服装设计当中。

1.2 总体风格联系与区别

极简主义与结构主义服装都追求服装整体的简洁, 强调服装整体的效果, 没有花哨的装饰、繁琐的无意义的结构, 追求服装的立体塑造。

而结构主义在简约风格的整体把握的同时, 又强调变化丰富的结构, 崇尚将构成服装立体效果的结构挖掘出来, 并重新组合成新的具有某种寓意的整体。结构主义在追求这种结构变化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将对服装的穿着舒适性及易穿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极简主义服装则更注重穿着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2 极简主义与结构主义在服装形式法则上的联系与区别

服装主要通过廓形、结构、材料、工艺、细节和色彩等方面的组合运用来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和实用效果。而这几方面的服装形式法则决定着服装的风格阐述, 在研究极简主义与结构主义服装形式法则的联系与区别过程中, 通过形式法则的异同分析更简明而全面。

2.1 极简主义与结构主义服装形式法则的联系

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在形式法则方面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廓形的表现、材料的选择、装饰的点缀与工艺的运用方面。

2.1.1 廓形的表现方面的联系

廓形是设计的第一要素, 既要考虑其本身的比例、节奏和平衡, 又要考虑与人体的理想形象的协调关系。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都追求可以塑造或者展现人体美的廓形。通常二者的廓形都是几何形体, 极简主义服装以单个或者形态相近的几何形体构成服装简洁大方的廓形, 而结构主义服装以多个具有冲突形态的几何形体或者夸张的几何形体创造服装简洁而又玩味的廓形。如图1为一款廓形简单的无收腰长方体型西装裤, 未穿上身的话, 是很典型并且绝对的极简主义设计, 然而当与模特身材发生反应时, 肥大的西装裤与纤瘦的模特形成强烈的对比, 一款极简主义服装摇身变为玩味结构主义的设计。

2.1.2 材料的选择

要体现服装的立体感, 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 通常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选择看似朴实实则精致的材料, 通过材料本身的特性来诠释设计理念。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强调服装结构的纯粹性, 这种艺术理念, 使它们都更倾向于选择素雅而没有图案的面料, 避免图案喧宾夺主, 削弱结构的视觉冲击。

此外, 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都擅长运用新型的服装材料。虽然极简主义服装的发展初期是一种经济衰退的产物, 但是随着这种简约理念的深入人心, 即使在繁荣的时期, 极简主义服装仍受到设计师的青睐, 而新型服装材料又是能体现极简主义服装追求华美的本质。如图2所示的Calvin Klein 2009春夏, 设计师Francisco Costa选择的是更为内敛和实用的设计, 廓形上以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构造服装的肌理, 利落简洁。面料的选择方面也采用了当时较为新颖的抗皱面料。早在20世纪60年代, 结构主义的“宇航风貌”就运用了在当时是创新材料的透明塑胶PVC。1991年, 山本耀司创举性地采用木板制作的一款结构主义裙装, 如图3所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也是一种新型服装材料的运用。利用木板原有的几何形态, 通过加工, 将零散的木板重新组合拼接, 组成一条廓形简洁而又富有立体感的背带裙。

2.1.3 装饰的点缀

风格是与装饰相联系的, 不同的装饰手法体现了不同风格的特点。有人说, 装饰是极简主义服装发展史的主线。但极简主义最明确的标志就是没有无谓的装饰。同样的, 结构主义服装也没有繁琐的装饰, 力求用服装的结构来阐述服装所表达的内涵, 摒弃一切与结构无关的装饰。

2.1.4 工艺的运用

虽然极简主义服装是用“减法”来设计, 但是在工艺方面却是一丝不苟, 极简主义服装没有过多的结构与花样, 这种最纯粹的美需要精致的做工的支撑, 否则就不是极简主义服装, 而是20世纪80年代回归自然风的一种服装款式了。一件经典的极简主义服装必然要经过精心的裁剪、运用足够的材料、花费更多的工时才能完成。往往工艺的运用决定了一件极简主义服装结构的表现。

结构主义同样对工艺的要求也是精益求精, 这是由于结构主义往往由比较特殊而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裁片形状拼接而成, 这本身就对工艺要求极高。与极简主义服装一样, 工艺的好坏也直接决定着结构主义服装三维立体效果展示的完美程度。

2.2 极简主义与结构主义服装形式法则的区别

作为两种不同风格的服装, 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从服装形式法则角度上来看, 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处理、细节的安排、色彩搭配上。

2.2.1 结构处理方面的区别

极简主义服装具有简洁的结构, 有的时候甚至会删减某些看似重要的结构。如图4, 是Giorgio Armani经典的一款无结构夹克。Armani相信大道无形, 设计最重要的准则就是没有规则, 无结构的结构, 无色彩的色彩, 无变化的变化, 永远在无形中酝酿有形。这款无结构无线条的男装夹克在当时的时装界掀起波浪, 他将传统夹克进行解构, 摒弃大部分结构元素, 然后进行重组, 呈现出了一种轻松自然而又活泼的风貌。这些结构感并不强烈的斜肩设计、窄驳领与袋状口袋却意外地赋予服装流畅的线条感。通常极简主义服装没有过多的作为结构处理的分割线, 其服装结构通常是最原始的。它相信人的身体应该是服装结构的创造者, 包裹在此起彼伏、婀娜多姿的身材上的服装本身就能达到一种最为纯真的美。如图5所示, 是Lanvin2011秋冬的一款秀场服, 除了侧缝外, 裙身没有任何分割线, 但是结合柔软的面料, 当人体运动时, 服装与人体的摩擦作用, 产生了奇妙的立体感, 很好地将穿着者的优美身材展现出来, 体现了人对服装的主动性。

相对于极简主义内敛式的表达结构的做法, 结构主义服装对结构的展示是毫无保留的。结构主义就是通过对结构的分解与组合来进行结构的阐释。通常在简洁的整体廓形下, 结构主义服装运用许多简单大气的单个结构的群组结合, 构成服装的韵律感与趣味性。图6是Gareth Pugh在2009年春夏巴黎时装周上展示的一套服装, 用片状结构组合而成的修身立体连衣裙, 远看浑然一体, 廓形简约;然而近看则极富空气感与空间感, 令人回味无穷。

2.2.2 细节安排方面的区别

服装的细节包括很多, 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在细节安排上除了没有装饰这一共同点外, 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极简主义服装有时候为了达到“极简”甚至会舍去某些传统服装必须的细节。如图7是Giorgio Armani的经典无衬里西装三件套。“去除多余、强调舒适、简约典雅”是Armani的设计原则。即使在今天看来, 这件朴实面料, 裁剪简单的西装仍旧落落大方。从微微飘起的衣摆可以看出这是件没有衬里的西装, 但也正是这种舍弃, 跟更让人直观地感觉到其做工的精良, Armani用其独有的极简主义理念诠释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相反的, 结构主义服装则会在保证总体形象简约的情况下, 增添一些细节的处理。当然这些细节并不是装饰性的, 而是起到某种构成作用的关乎结构的细节, 这也体现了结构主义服装“整体简单, 细节精彩”的风格。如图8是Balenciaga2008春夏T台富有未来感的一款结构主义服装, 服装整体廓形流畅简洁, 但是细节上的处理使得结构更为立体, 夸张的高于BP点的胸腰省, 结合面料的特性以及肩部结构的处理, 使得服装呈现一种优美而自然的起伏感。

2.2.3 色彩搭配上的区别

极简主义服装通常选用单色面料, 或沉稳、或鲜丽, 但是几乎没有图案, 这延续了极简主义绘画的理念, 将画面最大程度简单化, 因此在服装上极简主义表现为块面单色彩。

结构主义则更为活泼, 大部分的结构主义服装通过结构的处理来塑造立体感, 而部分结构主义服装则用波普艺术图案加以辅助, 这同样也给服装的立体化带来了更多的效果。如库雷热 (Andre Courreges) 就擅长运用波普艺术图案进行结构立体化设计。

3 结语

综上所述, 极简主义服装与结构主义服装作为两种相互联系与区别的艺术思潮在服装上的运用形式, 同样具有某些藕断丝连的联系, 同时更有明显的区别。二者对于服装造型塑造的目的是相同的, 都是为了使服装立体化;然而在处理方式上走着不同的路线。正是因为这种多元化的艺术处理形式, 使得我们的服装更为丰富多彩, 也激发设计师们迸发更多的灵感。

参考文献

[1]卞向阳.服装艺术判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6.103-119.

[2]朱和平.世界经典服装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126-147.

极简主义 篇10

一方面, 文化的特点有很高的包容性, 另一方面这种融合, 需要很多的条件, 至于东西方园林艺术文化的融合, 更加具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 两者是在截然不同的文化理念下, 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园林艺术文化。极简主义是西方现在的流行趋势, 而且刚兴起, 其存在时间并不是很长, 相对日本传统的园林, 就有很悠久的文化历史, 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 将这两者艺术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相同的融合, 完成两者的对话, 实现它们的完美融合, 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那么怎样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 在不破坏其各自特点的前提下, 将两者融合, 实现一种全新的园林理念, 并结合两者的长处, 进行更进一步的创新呢?在对比分析两者的基础上, 应该先促进两者的相互理解, 在通透各类文化、变现形式的实质的同时, 寻找两者的共同点, 加强沟通, 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促进融合的道路。

2 极简主义和日本传统园林的发展趋势

各种文化的背景、历史底蕴、意识形态等问题, 都会对园林艺术的表现手法、造园理念产生巨大的影响, 比如, 中国古典的园林建设, 就和书画作品、诗、词、曲赋等艺术形式有极大的类似点。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各行业的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而且孤立封闭的发展, 不仅会造成夜郎自大的笑话, 而且往往会使得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方面, 失去领先性, 至少不能及时的了解。像园林业更加如此, 虽然传统的园林依然有其独特的美, 但是随着审美情趣的不断发展, 避免审美疲劳, 就必须随时准备革新园林的造园理念, 在继承传统园林优点的同时, 发展本土的园林特色。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了积极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很大程度上的文化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里单论园林设计, 在刚开始的时候, 日本的园林只是简单的模仿西方一些基本的草坪、公园等, 比较经典的例子是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比谷公园”、以及“京都无隣庵”等等, 在20世纪中叶, 西方的艺术界出现了极简主义思想。而园林方面, 也积极引进极简主义这一思想, 发展新的理念, 发展出来极简主义园林。而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极简主义园林设计大师, 他们的代表作品, 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当然也包括打开国门的日本, 日本在积极吸引著名设计师的同时, 充分结合日本的本土文化, 开始将极简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合, 并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极简主义园林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而且得到国际园林界的一致好评。

3 日本园林与日本文化的联系

一定的园林艺术, 是对一方文化的体现, 一般来说, 日本在古代受到中国文化很深的影响, 但是一定的独立地域, 必然会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 比如, 日本就形成了深厚的“大和”文化, 并且该文化深深的映入日本国民精神中, 在园林方面, 首先, 要有本土独特的文化底蕴, 才能产生出独特的园林风格, 日本文化就很好的满足了一种要求,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单纯、自然、“静”的内涵, 具体说来, 其文化包括下列独特的内涵。

3.1 单纯

艺术都是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而园林艺术, 不仅在于生活的灵感, 更多的也是自然的灵感, 比如, 一方面利用自然物的独特属性, 翻译自然的语言, 比如, 把石块装饰在园林合适的地点, 通过利用石块不同的纹路, 表现不同的思想, 当然, 更多的, 还是营造一种质朴、安静的自然意境。

3.2 意味

就像中国的古诗词, 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及中国的山水画, 留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日本的园林艺术, 也讲究意味深长, 通过写意来表现自然, 通过人的创造, 表现一种自然的抽象意境。同样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及渲染浓烈的环境气氛, 这样的创造, 并没有特别复杂的布局设计, 十分直白的显露在眼前, 往往越是简单的表现形式, 越能打动人的内心, 比如, 贝多芬的交响曲:起伏跳跃的“当当当当”, 十分直白的打透人心。而日本传统的园林, 一种直白的安静形式往往能表现深长的意味。

3.3 细致

日本园林十分注重细节, 往往在细节上有点睛之笔, 无论多么微小的事物, 甚至只是通过一些特定的位置摆放, 产生巨大的表现效果, 因此, 日本园林不仅在整体上给人质朴, 纯净的感觉, 而且细节上十分精致, 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日本园林。

3.4 禅佛

日本十分重视宗教, 宗教影响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 当然也包括园林设计行业, 佛家往往强调出世以及静。在园林方面的表现就造成了远离喧嚣, 超凡脱俗的园林意境。通过佛家的博爱、禅意等思想, 使得园林设计师往往在对自然抽象表达的同时, 还能够给予人性的关怀, 只是佛家影响之下日本园林独特的高度。

4 极简主义的特征

(1) 变现形式, 极简主义主要通过简单、细致的线条, 简化结构, 来特定的形势。它追求形式的简单和清晰, 单一但是外向的手法, 其构成形式都是简单不经修饰的线条语言。 (2) 大自然的魅力给了许多艺术界非凡的灵感。极简主义同样也是, 它们提倡“自然的取材而非自然的表达”, 同日本园林相似的是用一种简单的形式, 表达一种抽象的情感。 (3) 善于对空间的塑造。极简主义园林虽然结构十分简单, 但是对空间细节的处理, 同样十分重视。通过空间的建立和塑造, 将空间进行不同的整合安排, 使得空间集聚韵律感和节奏感, 让每个空间都有独特的意义, 并巧妙的把这些空间联合起来, 构建一个连续的空间整体。

5 日本传统园林和极简主义的契合点

由上面的阐述可以知道, 虽然西方和日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但是在文化的融合、交流方面没有实质性的阻碍。一方面日本开放的文化主要是来自学习西方, 另一方面, 冲突日本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 往往能够给设计师特殊的灵感。双方从相互理解开始, 增加互动性, 增加两者的契合点。

5.1 设计理念

造园的理念是园林建造的灵魂, 日本的造园理念通过使用自然材料, 并对这些自然材料进行特殊的深化, 进行抽象的表达。这和极简主义主张的自然的取材而非自然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极简主义园林设计师主张的是一种关乎自然艺术的处理, 而日本园林倡导的境界是通过一种抽象的方式来提炼自然和升华意境。

5.2 简单的组成形式和意境的表达

极简主义不仅仅在于视觉上对生活的追求和满足, 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的内涵来展示精神方面的追求, 通过对园林表达形式的简单化, 以及相比意境的深化, 产生强大的冲突, 从而传递造园者的创造思想, 而这点和日本传统园林在追求禅、佛上的意境是十分相似的。

5.3 空间的处理

空间是极简主义园林和日本传统园林都很注重的内容, 两者都主张通过空间上的安排, 达到园林的完美构成, 从而揭示人、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日本园林则注重对环境的提炼, 通过缜密的建构构成, 在小的空间内抒发大的空间表达, 日本园林和极简主义园林都是依托空间的感知, 来进行园林语言的翻译, 实现人与环境的沟通。

下图是日本传统园林和极简主义很好结合的一个具体实例

这种表现形式, 一方面通过极简主义简单的线条来处理场地, 另一方面通过使用日本传统园林因素来塑造完善的空间, 达到极简主义和日本传统园林的融合。

东西方文化在加强交流的同时, 要互相吸收有利的因素促进进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西方园林和东方园林有一个很好的互动。

参考文献

[1]沈悦.再续传统[J].风景园林, 2009

慷慨的极简主义 篇11

“我对线条非常谨慎。”琼斯·维格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一个小公寓里,小的空间很容易便会被各种物件各种线条填充变乱。”瑞典建筑师和设计师琼斯·维格创办的JWDA工作室非常多元,从品牌设计到建筑和产品设计,都有涵盖。他的家,也是他的项目之一。

在琼斯·维格的36平的小公寓里,到处都可见琼斯自己的设计:红色水果篮,墙上色彩鲜明的挂钟、烛台、收纳篮等等。他的设计一直以生活为准,而非高高在上。整个公寓的气氛沉着理性,也许这是空间中连贯的线条在起作用,正如琼斯自己所述:“我的工作重点放在功能性产品上,而不是艺术性的。我希望我的产品每天都会被人使用,是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他的设计在造型上都有关“精简”——剥离多余的元素,呈现功能的本质或强调形状的特征。“我想给所有的物件,不管大或小,都植入相同的DNA。我追求的不是奢侈,而是谦虚和奇特。这个过程因不同的项目而不同,从餐具到沙发,甚至建筑物。保持物件的简单,更需要注重细节。”

极简主义 篇12

一.“逆流而上”的文学追求

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渐渐被抛弃, 文学开始远离生活。无论是威廉·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 还是艾略特的象征主义, 亦或是黑色幽默、未来主义, 都更倾向于玄想和梦幻, 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 现实生活的踪迹在他们的小说中无处可寻, 文学顿时成了虚无缥缈的东西。

然而, 在文学追求形而上的大环境下, 雷蒙德·卡弗等人却逆流而行, 他们坚持认为文学源于生活, 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应该反映生活。在雷蒙德·卡弗的笔下, 生活不再是被虚构架空的形式, 也再不是幻想和可能性。相反, 他坚持认为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不再南辕北辙, 文学和生活的关系应当回到鱼和水的关系。他身体力行, 让自己的作品不仅和生活接轨, 而且还表达生活。他在作品中用生活絮语, 散文短句来代替华丽的辞藻, 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让读者参与内容成为文本角色。

二.雷蒙德·卡弗的极简主义文学特征

雷蒙德·卡弗的极简主义集中表现为文字的节约性。然而其平铺直叙的方式, 对现实环境简短精悍的描写, 别具匠心的题名和结尾都让读者耳目一新, 读者甚至情不自禁地走进小说, 成为文本的主体。

1. 别具一格的小说的名称

简短有力, 别出心裁, 发人深省是卡弗小说名称的突出特点。如果认真研究过他的作品,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作品的名称都是一串串揭示主题思想的问句:Will You Please Be Quiet, Please? (1976) , Why Don’tYouDance? (1981) , WhatWeTalkAbout WhenWeTalkAboutLove? (1981) 。读者未览全文, 却有问在心, 自然就会带着种种疑惑和期待读下去。除了使用问句, 具有象征意味的名词也深受卡弗的钟爱:Viewfinder (1981) , PopularMechanics (1981) , Vitamins (1983) 。如果我们结合小说内容去细细揣摩, 这些名称都寓意深厚, 有画龙点睛之意。例如小说《维他命》描写了一对夫妇生活艰辛不易:丈夫是医院的杂工, 妻子是维他命推销员。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窘迫, 两人的婚姻也亮起了红灯。丈夫有了婚外情, 妻子在绝望无助中痛苦着。《维他命》实则在描写美国蓝领阶层的绝望和空虚。可见, 如果把卡弗的小说比作那上好的绸缎, 那么别具匠心的小说名称就是他特地绣上去的牡丹花, 让人喜不自禁, 读起来更是爱不释手。

2. 对背景的简洁描写

为了烘托叙事效果, 小说对背景的描写都会颇费笔墨, 但卡弗却惜字如金, 力求以简单明快的表现形式重现生活与社会风貌。他寥寥数笔, 却已经在有限的篇幅内向读者传达了充分的信息, 使读者瞬间融入到小说的场景中去。小说《我们谈论爱情时谈论什么》的开头是这样的:“The fourofusweresitting aroundhiskitchentable drinkinggin.Sunlightfilledthe kitchenfromthebigwindow behindthesink.Therewere Mel andme andhissecond wife, Terea---Terri, wecalledherand my wife Laura…”虽不超过70个字, 但是作者却交代了全小说的时间, 地点和主人公。更重要的是, 一连串看似轻描淡写的镜头已经为后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3. 含蓄的结尾

卡弗所有小说几乎都没有清晰明确的结局。他的大部分小说在结束时, 给人的感觉是:时间在流逝, 生命在延续, 人们在失望和希望中迷茫着。开放式结局的表现手法贴近生活, 正如生活从不提供答案, 只流淌时间让你寻找答案, 而且答案因人因时而异一样。卡弗自己也说, “对于结尾, 一个作家要有戏剧感。你不会奇迹般地来到结尾, 你在不停地修改中找到它。”

小说《我们谈论爱情时谈论什么》是这样结尾的:

“‘Gin’s gone, ’Mel said.Terri said, ‘Now what?’

I could hear my heart beating.I could hear everyone’s heart.I could hear the human noise we sat there making, not one of us moving, not even when the room went dark.”

这篇小说是一个奇迹, 它在叙述上制造了一个难度。你想———两对男女在酒吧里的聚会聊天竟能构成一篇小说, 这需要作者多大的耐力和精细?聚会中每个人都谈了自己的爱情体验和看法, 其间大家各抒己见, 为此也有过争论。然而彼此的争论却因为一个人讲述了一个真实却又悲惨的故事戛然而止。听完这个故事, 大家都陷入了沉默, 连杜松子酒喝光、室内暗下来的时候, 四个人仍旧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样的结局说明人们对爱情还充满着可怜悯的回味和敬意, 这种情感是在一个彼此心灵感应的磁场中孕育出来的, 它使故事意味深远。

4.“不言之言”的第一人称叙述

雷蒙德·卡弗的小说大都用第一人称来叙述, 叙述者或叙述代言人总是“我”。这样的客观真实是设身处地的, 它是在关注生活, 走进生活, 抚摸生活。这样的叙述不仅情感浓郁, 而且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读者会发现自己早已身临其境了。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 读者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思考也被渐渐唤醒了。卡弗从不像局外人那样“指点”生活, 而是以亲历人的身份和眼光来表达生活, 让生活平易近人, 和生活平起平坐。他笔下的生活总是温馨感人, 贴人肺腑, 这样我们便可以和小说人物同悲欢共命运。

任何一位作家都难以跨越一道永恒的难题———那就是表达与被表达之间的鸿沟和距离, 这足以让每一位作者都煞费苦心来让自己的作品能有所超越。雷蒙德·卡弗化解这个悖论和难题的方法恰恰就是“不言之言”的第一人称叙述。所谓“不言之言”, 就是只写出人物的言行、见闻和所感, 但不写或极少触及人物的心理, 而是让读者自己去品读。作者也不会介入和评论, 因为读者可以自由地在表达与被表达之间切换角色, 在言犹未尽中去品味复杂的生活和深奥的人性。这种叙述方式看上去简单平淡, 实际上却复杂深奥。不同的读者由于阅历、身份、角度各不相同, 对同一篇文章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同的欣赏者所捕捉到的信息, 所领略到的境味也必然有异。卡弗所要表达的正是生活中无尽的情感和人生中不同的韵味, 娓娓道来却又简洁明快, 似乎有千言万语却又欲言又止, 似乎山穷水尽却又柳暗花明……“我们读雷蒙德·卡弗的小说时, 可以明显感觉到雷蒙德·卡弗的语言叙述深得这种无言诗学的真髓。读他的小说, 我们常常会惊叹那种奇妙的艺术效果:看上去什么也没说, 实际上却什么都说了, 什么都在里边了。” (张亦辉:2007)

5. 无尽的想象空间

卡弗语言的简而无华并不代表思想上的简单。我们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只为我们勾勒出来了一个蓝图, 但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隐而未现的主题还等待着读者自己去把握。语言真实性和思维的无限性完美地融为一体, 不同的读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洗澡》的结局中, 守护在儿子病床前的父亲刚一拿起听筒就听到了“已经好了”, 小说便在此处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病床上的儿子最终是否得救, 甚至不知道那个电话是谁打来的……这样的结尾顿时给读者一个不祥的猜测和生死两茫茫的悲叹。在《大教堂》的结尾里, 盲人和鲍博之间的对话同样耐人寻味。盲人问:“‘你在看吗?’我闭上眼睛。我坐在我的房子里。我知道。但我从未感到我生活在其中。我说道:‘我确实看到了。’”我们不仅恍然大悟:盲人教“我”的不只是画一个大教堂, 更教会了“我”人生的许多哲理……卡弗总是寥寥几笔, 轻描淡写甚至欲言又止, 然而故事中的象征手法, 戛然而止的结尾, 则让我们浮想联翩。

三.小结

虽然表面平静, 主题普通, 但卡弗和他的极简主义却用最简洁的语句篇章和故事情节来展现当时美国蓝领阶层的生活。他的写作致力于把生活从结构的围墙和故事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通过使用巧妙地开头和结尾, 以第一人称叙述等方式让生活恢复了原生态。读雷蒙德·卡弗的小说, 我们可以畅快地去品味原汁原味、简单自然的生活。同时, 细心的读者也可以透过故事去穿越生活的表象, 把握生活的内核, 同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道把生活与生命、肉体与心灵合而为一。

摘要:以雷蒙德·卡弗为代表的“极简主义”是美国后现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 它力求以最简单明快的表现形式重现生活与社会风貌。本文重点探讨了卡弗小说的文学特征和写作风格, 力图展示其极简主义写作的艺术本质。

关键词:雷蒙德·卡弗,极简主义,写作风格

参考文献

[1]Carver, Raymond (1982)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M], New York:Vintage Books.

[2]碧桃.卡弗和他的短篇小说注释, 雷蒙德·卡弗短篇小说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2 vi-vii.

[3]李公昭.论卡弗短篇小说简约中的丰满[J].当代外国文学, 2005 (3) .

[4]于晓丹.我们谈论爱情时都说什么[J].外国文学, 1994 (2) .

[5]张亦辉.论雷蒙德·卡弗的简单主义写作[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7 (1) .

上一篇:为学生做好榜样论文下一篇:腐蚀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