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数据

2024-10-25

成本数据(共9篇)

成本数据 篇1

因“云”而生的数据融合,不仅将打破信息孤岛,还将在“互联网+”新业态下创造更多数据价值,同时更是对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互联网+”日趋繁荣的今天,城市的云计算中心已经可以支撑架构在网络上的各种应用和业态,但它绝不仅仅是一项满足于“互联网化”的基础设施。 如今,政务、医疗、商务、交通等数据都可以通过互联网 “ 相加”,消灭信息孤岛,从而产生更高的数据价值。

如果今天人们对“云”的定义仍然停留在基础设施的话,恐怕难以发挥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各行各业中的重大作用。因“云”而生的数据融合,不仅将打破信息孤岛,还将在“互联网+”新业态下创造更多数据价值,同时更是对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

1 0月在成都举行的中科曙光 “数据中国巡展”上亮相的成都云计算中心,借助“企业建设运营、 政府定期、定量采购服务”的“成都模式”,在经历了近7年的建设时间之后,成功实现了降低云计算建设初期投资,最大限度节约政府信息化建设成本的目标,相对于传统的分散建设,资源利用率提升3至10倍,节省投资费用60%以上。无独有偶,同样借助“市场化运作、 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宜昌三峡云计算中心,也建成了“构建以人为本、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 全程化服务社会管理新体系”,并基于不断融合的海量数据,构架起了面向未来的“数据价值挖掘与创造”新模式。

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主要内容,到第二代以数据的整合为主,第三代将数据开放给政府各个部门,提供共享服务要求,第四代如今将数据在一定的限定条件下开放给社会应用,带动大数据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基于不断融合的海量数据,构架起了面向未来的 “数据价值挖掘与创造”新模式。

如今,作为区域标志性的IT基础设施,成都云计算中心已经建设成为集电子政务云服务平台和公共计算云服务平台之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计算中心。它既可以满足高端计算需求;用于日益复杂的科学计算和渲染仿真,也能用于密集数据I/O和海量存储;同时可以作为电子政务密集数据处理中心,是诸多企事业单位蓬勃发展的动力基地。

随着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传统业务是否要往“云”上迁移早已不在是市场关注的重点,一系列国家云服务标准相继出台也让云计算服务的安全性逐步得到保障。今天,随着各类业务上“云”后所产生的海量鲜活数据,如何深度创造价值,如何以“数据”的力量支撑 “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快速实施,如何利用“大数据”促进政务提效、打造便捷生活才是行业、政府乃至国家关注的战略性议题。

曙光公司副总裁沙超群在10月举行的“第12届中国计算机大会(CNCC2015)”的《面向下一代数据中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实践》主题演讲中,指出“数据本身并不能改变未来,而计算能。一个行业、一个城市的数据价值得到兑现,才是数字化的行业和城市。只有当数据都流动起来、融合起来、 利用起来,中国才有可能向数字强国进一步迈进,这个过程中还有太多的事要做,还需要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在不同层面上进行观念创新、 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

一定要看!低成本数据保存方案 篇2

企业规模决定解决方案

规模:小型企业

类型:独立工作室

人数:10人以内

配用产品:板载SATA、SATA 企业级硬盘、Raid 1

10人以内的独立工作室数据价值很可能远高于其他运营成本,这就需要一个比较集中、备份方便的存储解决方案。显然,Raid 1是一种最合适不过的方式,这种Raid模式可以充分满足数据安全的需要。而且,其所需要的硬盘数量、维护成本都很低廉,这些对于只有不到10个人的小公司、工作室来说非常适合。

规模:中型企业

类型:高新技术企业

人数:50人以内

配用产品:板载SATA、SATA 企业级硬盘、Raid 0+1

恐怕不少处于创业发展时期的公司规模也就在50人以内,这样的企业规模只使用注重安全特性的Raid 0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要求了。作为Raid模式中一种独特的混合模式,Raid 0+1不仅可以满足数据安全性的需求,同时还能兼顾读写速度的要求。尽管这种模式需要至少四块硬盘才可以组建,但对于一个50人的公司规模,这样的投入还是非常值得的。

规模:小型企业

类型:高新技术企业

人数:50人~100人以下

配用产品:板载SATA接口、SATA 企业级硬盘、Raid 5、光盘刻录

飞速发展的企业,尽管企业规模对比大公司还是有差距,但对于数据安全的要求已经非常苛刻了。可以说,在数据安全方面丝毫不比大公司的需求小。这样,就需要考虑使用独立的SATA Raid卡来组建Raid 5了。这种更加完善的安全措施可以让企业无后顾之忧,全部将精力放在业务的拼搏上,而且,即便看似略贵的资金投入,其总成本(5000元以内)对50人~100人的公司来说也不过九牛一毛。

规模:中型企业

类型:高速成长阶段的企业

人数:100人~150人

配用产品:独立磁盘阵列设备

一个板载的Raid芯片+几块硬盘,塞到一个机箱里,作为一个独立的数据中心,显然这样不能满足100人~150人的存储、安全需求。这样规模的公司,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安全特性、大量的存储空间,同时在速度方面也会有所要求。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恐怕这样的企业更需要7×24的数据存储、备份服务。这样来看,一个独立的磁盘阵列设备就非常必要了。

认识Raid 从零开始

Raid 0(Striped Disk Array without Fault Tolerance)

Raid 0是把所有的硬盘并联起来成为一个大的硬盘组。其容量为所有属于这个组的硬盘的总和,所有数据的存取均以并行分割方式进行。由于所有存取的数据均以平衡方式存取到整组硬盘里,存取的速度非常快。Raid 0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它跟普通硬盘一样没有一点的冗余能力。一旦有一个硬盘失效时,所有的数据将尽失。

Raid 1(Mirroring)

Raid 1是硬盘镜像备份操作。由两个硬盘所组成。其中一个是主硬盘而另外一个是镜像硬盘。主硬盘的 数据会不停地被镜像到另外一个镜像硬盘上。由于所有主硬盘的数据会不停地镜像到另外一个硬盘上, 故Raid 1具有很高的冗余能力。达到最高的100%。可是正由于这个镜像做法不是以算法操作,故它的容量效率非常的低,只有50%。Raid 1只支持两个硬盘操作。容量非常有限,故一般只用于操作系统中。

Raid 0+1(Mirroring and Striping)

Raid 0+1即由两组Raid 0的硬盘作Raid 1的镜像容错。虽然Raid 0+1具备有Raid 1的容错能力和Raid 0的容量性能。但Raid 0+1的容量效率还是与Raid 1一样只有50%,故同样地没有被普及使用。

Raid 5(Striping with distributed parity)

Raid 5也是一种具容错能力的Raid操作方式,Raid 5的容错方式不应用专用容错硬盘,容错信息是平均地分布到所有硬盘上。当阵列中有一个硬盘失效,磁盘阵列可以从其他的几个硬盘的对应数据中算出已掉失的数据,其总容量为(N-1)×最低容量硬盘的容量。

实战Raid 10分钟学会全过程

对于企业而言,设备的购买和必要的知识至关重要。与大企业不同的是,不少中、小企业并没有专业的人员来负责这一系列的采购、选择、安装、调试过程。那么,如果你正将目光停留在此页,所在的公司又有所需求,不如仔细看看,五分钟之内让你能够快速掌握安装方法!

准备三大步骤要做足:

1具有完全相同规格的硬盘两块,包括容量等等一切规格,甚至是同一厂商同一型号的产品。本文案例准备的两块硬盘为希捷SATA Barracuda ES硬盘两块。

2带有RAID控制芯片或者芯片组支持RAID模式的主板一块,nVIDIA、Intel等多款芯片组产品都有Raid功能,包括第三方的芯片。注意包装/说明书上会印有明显的字样标识。

3软盘、软驱是必备品,当然如果你打算采用Vista作为存储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另当别论。这之前的所有操作系统都还是需要软盘来安装驱动程序的。这个驱动程序将从主板自带光盘中的软件制作(也可以网络下载)。

硬件设置 只要3分钟:

1首先,将硬盘按照正确方式安装好,将SATA数据线、SATA电源线将硬盘与主板连接。然后开机看系统是否能够正确检测到两块硬盘。如果正确检测到,按下DEL键进入BIOS设置,将IDE RAID栏设置成Enabled,因为我们此处采用的是SATA硬盘,则我们同时把SATA Primary Master RAID和Secndry Master RAID设置成Enabled,保存退出(各主板BIOS设置可能会略有差异)。

2重启后进入自检过程,检测完IDE硬盘设备后进入Raid检测与设置界面,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会自动检测Raid模式,如果不正常会有警告提示,依照提示按下F10键就可以进入详细的Raid设置界面。

安装操作系统要留意:

1安装操作系统时,前期收集硬件信息时会在屏幕下方出现提示,这时将已经制作好的驱动程序软盘放入软驱中,并依照提示按下F6键安装驱动程序,此步骤不可错过,否则系统将无法正确识别,安装过程会在选择磁盘时无法继续。

2安装完毕操作系统之后,还必须安装各芯片组自带的驱动程序,如nVIDIA的IDE SW驱动程序,这样才可以让Raid发挥最大性能。

小知识:板载芯片做Raid可以吗?

答案当然是可以,不过,板载芯片的Raid模式会占用系统资源,数据流过大的时候系统会变得很慢,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但这种方法对于数据流量不会太大的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是十分经济实惠的方式。

小知识:什么是企业级硬盘?

台式机硬盘通常是为日常的低强度使用而设计的(一般指8×5短期工作),而企业级硬盘则是为企业用户设计的,能够24×7全天候不间断工作,在这样高强度的使用下,仍然能提供达到120万小时的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高于一般SATA硬盘,接近许多SCSI硬盘),此外在耐热等诸多方面也会有加强设计,远比家用硬盘强很多。

小知识:什么是Raid?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意思是“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有时也简称磁盘阵列(Disk Array)。

小提示:电源选择要谨慎

硬盘在启动时冲击电流会很大,一般可达到2.8A左右(企业级硬盘也在2.0A左右)。一两个硬盘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但硬盘总数一多,瞬间的启动电流就非常大了,300W电源很容易在这样强大的电流瞬间冲击下承受不住。因此,建议在使用多块硬盘组建Raid系统时,电源尽量选择实标400W以上的产品,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

小提示:散热绝不能马虎

成本数据 篇3

一、政府会计制度现状

1997年预算会计改革后, 明确我国政府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 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 来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

随着政府功能的日益复杂以及预算会计环境的重大变化, 收付实现制下政府会计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一是“暂收”与“暂付”使用较为混乱, 容易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二是部分按照权责发生制需要确认的收支被忽略, 导致政府财政财务信息不完整;三是资产管理的会计处理不够合理, 比如分期付款、折旧、待摊费用等会计处理与权责实质不匹配;四是与政府的受托责任不符, 无法从会计信息的角度准确反映政府的责任;五是与国际会计趋势脱节, 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国内主要研究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类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先进国家政府会计制度, 进行借鉴与比较研究, 如宋衍蘅、陈晓 (2002) 通过对主要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模式的比较分析, 指出了导致这些国家政府会计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并提出我国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一类是对现有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改革的研究, 如王彦、王建英、赵西卜 (2009) 提出我国政府会计应该构建二元结构政府会计报表要素的观点, 即在政府会计中同时构建收付实现制为主要基础的预算收支表要素和权责发生制为主要基础的资产负债表要素。

目前在绩效审计的相关研究中, 鲜有学者对政府绩效审计中会计财务数据的处理进行研究, 尚属学界研究的空白。本文对政府绩效审计中会计财务数据处理的最突出矛盾———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的财务数据处理进行研究, 并提出解决对策。

三、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成本归集面临的冲突

(一) “隐形成本”无法体现, 成本数据信息失真

“隐形成本”是指已在当期发生, 未在当期列支的有关成本。根据收付实现制的规定, 这部分成本确认在实际列支的会计期间。但由于审计期限的限制, 有可能造成实际列支的会计期间超出审计期限, 使得成本数据收集过程中无法归集这部分成本, 造成成本信息审定数失真。

(二) “分期成本”集中列支, 造成成本波动增大

“分期成本”是指某成本项目在实际发生过程中分两期或多期实施,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 应分期确认成本, 但收付实现制下只在支付当期一次性列支。这种做法造成了列支期成本的不正常增长, 扩大了成本的波动幅度, 容易误导以此为基础进行的审计分析, 造成审计成本的浪费。

(三) “预付成本”提前支付, 形成成本虚增

“预付成本”是指成本项目未实施, 而提前预付的有关成本。由于预算制的财务体制, “预付成本”往往在会计年度结束之前发生较多。这种提前支付, 会计财务列支在当期但是成本项目发生在下一会计年度, 造成审计期限内成本的虚增, 不利于绩效审计分析。

(四) “折旧费用”遭到忽视, 成本数据不合理

“折旧费用”是指政府所拥有的固定资产按照使用情况计提的资产价值下降金额。在现有预算制的情况下, 政府拥有的固定资产有的不计提折旧, 或者仅仅根据最简单的折旧方法形式上进行折旧核算。这种方法使得基于固定资产投入—产出等模型的绩效审计分析, 在设置相应条件时无法获取到固定资产的相关合理数据, 比如寿命、资产净值、预计残值等, 降低了审计分析模型的可信度。

(五) “跨期成本”简单处理, 成本列支与实质不匹配

“跨期成本”是指成本项目实施跨越前后两个连续的会计年度, 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应根据一定分配原则, 核算该成本在前后会计年度应确认的成本, 但根据收付实现制的原则, 该成本在实际支付时列支。这就造成了成本列支的情况与成本发生实质不匹配, 干扰了绩效审计分析。

(六) “错期成本”递延列支, 权责信息无法反映

“错期成本”是指人为或者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延误支付, 使得应在本期列支的成本费用拖延至往后某一年度列支。这在实际中时有发生, 一是由于政府预算的紧张, 另一方面也可能有人为原因造成的拖欠, 时间较长的甚至会拖延几年。根据收付实现制原则, 该成本在实际支付时列支。这种会计列支与成本权责发生不一致的情况, 给审计成本数据归集的准确性造成很大障碍。

四﹑对成本数据进行处理的必要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对基于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下开展有关成本管理类的绩效审计中, 对成本数据的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是保证了绩效审计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成本数据经过处理后, 成本数据与实际成本行为更加匹配, 成本数据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审计期限内成本发生的真实变化。二是提高了绩效审计分析模型的可信度。绩效审计分析模型是建立在合理的数据基础和假设条件基础上的, 而数据基础和假设条件的建立都是以真实成本数据为前提, 因此进行必要的数据处理保证了有关分析模型的可信度。三是更加有利于对成本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综合绩效分析。

因此, 笔者认为, 绩效审计成本分析更加依赖于权责发生制下的成本数据。政府会计制度实行收付实现制主要是基于预算管理的考虑, 但是在绩效审计成本分析过程中, 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不利于甚至阻滞了成本分析。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信息由于其更加重视成本行为的实质, 因此更加符合绩效审计成本分析的初衷, 有利于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主要解决对策

在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中解决好成本处理的难题, 笔者认为仅仅在成本处理阶段采取一定的措施是不够的, 应将解决措施同时前移和后置, 贯彻到整个成本归集阶段, 主要包括成本数据采集、成本数据处理和成本数据披露三个阶段。

(一) 成本数据采集阶段

1. 成本数据采集多元化, 全面反映成本行为情况

基于收付实现制会计制度下进行涉及成本费用管理类绩效审计时, 仅仅根据会计信息采集出的数据往往与实际管理行为存在很大出入, 究其原因, 一是由于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不包含成本行为发生的信息, 而成本行为发生信息是对成本数据进行处理的主要依据;二是会计信息散乱, 同一成本行为分次列支的会计信息往往彼此之间没有联系, 不便于审计人员进行甄别。因此, 成本数据的采集必须多元化, 除了会计财务信息外, 成本管理中涉及成本行为发生的信息均应该被采集, 这些信息的主要来源包括成本管理台账、成本费用列支台账、成本采购合同等, 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反映成本行为发生的情况。

2. 有针对性地根据成本数据特点确定不同成本来源

由于绩效审计成本的限制, 成本数据处理阶段不可能对所有数据来源包含的全部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并进行处理, 这在审计实务中往往是做不到的。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根据成本数据特点确定不同的成本来源。比如对于能耗类成本, 由于其成本大小主要取决于能耗用量和单价, 又由于单价相对刚性, 能耗用量基本决定了能耗成本。能耗用量的来源包括会计财务凭证 (缴费发票) 或者是成本费用列支台账, 由于能耗用量是定期采集数据, 而缴费发票有时存在不定期收缴的问题, 因此从成本费用列支台账中采集更加准确。再如对于服务采购类成本, 其成本数据的来源包括会计财务凭证或者是成本采购合同, 审计实务中, 审计人员发现, 会计财务信息过于散乱, 而且实务中采购付款往往是多笔支付, 因此根据服务采购合同约定的成本进行采集更加准确和简便。

3. 采取多种来源成本数据比照的方式, 甄别特殊成本

对于某些特殊成本或者由于被审计对象成本信息的数据不够全面和完整, 仅仅从单一来源进行数据采集部分情况下是不够的, 因此, 可以采取多种来源成本数据比照的方式, 对特殊成本进行甄别。主要的比照方法包括: (1) 金额对照法, 即根据金额判断不同成本数据来源下的数据信息是否为同一信息; (2) 加总对照法, 即对分期支付的费用, 通过会计财务信息或者费用台账数据的加总与合同金额相比并判断是否相等的方法进行对照; (3) 其他要素对账法, 在不用成本数据来源下可能存在成本金额无法准确匹配的情况, 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不用成本数据来源下数据的各项描述要素进行匹配判断, 比如列支内容、列支对象、列支时间等, 并查找不匹配的原因。

(二) 成本数据处理阶段

1. 以权责发生实质为思路, 指导成本数据处理

成本处理的主要思路, 就是将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信息进行权责分析, 明确成本行为发生的实际时间、成本支出情况, 根据会计调整的原则, 成本数据作出权责发生制化的处理。如果部分特殊成本数据, 由于缺少权责分析的依据, 比如缺少成本分配的依据等, 无法进行准确的处理, 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经验, 判断其成本的重要性, 对于非重要成本, 可以忽略处理, 对于重要成本可应用相对简单的方法, 如根据时间或成本行为的重要程度等进行成本分配, 而且需要与被审计对象进行充分沟通。

2. 采取合理且相对简单的方法, 进行成本数据处理

对于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处理, 应采取合理且简单的方法, 复杂的处理由于要求提供的处理依据较多, 在现有条件下往往没有数据基础, 需要设定更多的假设条件, 而过多的假设设定, 反而使这种处理的准确性下降。具体来说, 对于“隐形成本”, 可调整至成本发生的会计期间;对于“分期成本”和“跨期成本”, 可根据一定的分配方法, 比如工程量进度法、工程成本进度法等, 对分期成本进行测算, 将原一次性列支的成本按照测算结果分期计入各会计期间;对于“错期成本”, 可根据成本行为发生的时间, 将该成本调整至相应的会计年度。

3. 合理运用成本数据估算手段, 提高绩效审计分析模型可信程度

成本数据的处理还包括成本数据的估算调整, 主要是针对政府会计中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处理问题。在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中, 经常会对固定资产投资或者改造决策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价, 发挥审计咨询作用。这类分析评价通常借助一定的分析模型, 比如成本—收益分析模型、目标收益率分析模型等。这些模型中对于固定资源的变现价值、折旧期限、折旧方式和金额等都需要准确的数字。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现有几乎形同虚设的政府会计折旧进行估算调整, 根据固定资产的形态特点, 选择合适的折旧方式, 并估算净残值, 计算折旧金额等, 提高以此为基础数据的审计分析模型的可信程度。

(三) 成本数据披露阶段

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应在审计报告或其他补充材料中做出详细的调整说明, 这种调整说明非常必要, 主要是由于:一是调整披露可以规避审计风险, 通过披露的手段将成本调整的有关事项说明清楚是有效避免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二是使被审计对象能够了解审计对成本数据的调整情况, 对审核后的成本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使得绩效审计分析更加被信服;三是调整说明以正式文本的形式体现, 使得审计数据更加容易被保存和备查。披露阶段调整说明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被调整的成本对象、成本数据来源、成本数据采集情况、成本数据处理情况、采集数据与审核数据等。

六、结语

在收付实现制的政府会计制度下, 开展成本管理类绩效审计时对成本数据的处理非常重要, 这有利于绩效审计分析的基础更加准确, 绩效分析模型的运用更加可信, 绩效审计实务工作更加顺畅。笔者以上的研究, 主要是基于成本管理类的绩效审计, 但是在其他类型的政府绩效审计中, 比如投资类、资产负债表类等也需要对现有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财务数据进行处理, 这有待做出进一步的研究、归纳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王彦, 王建英, 赵西卜.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结构会计要素的研究[J].会计研究, 2009, (4) .

成本数据 篇4

1 大数据时代对企业和港口的影响

1.1 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成本和作业管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企业成本管理理念受到巨大挑战。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所计算出的成本不能反映真实情况,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企业环境。一些先进企业对成本核算和作业管理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形成新的成本核算和作业管理理念。企业对计算机信息化的需求已经从“核算”逐渐向“管理”转变,核算已不再是企业决策的唯一指向。如何对信息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因此,先进的信息管理理论在企业成本和作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1.2 大数据时代下的港口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体系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港口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带动点,各港口城市正在兴建区域性的航运中心,以便在蓝海经济中获得核心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取得话语权。随着电子商务的加入,大数据在物流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物流行业的变革指日可待。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港口的数据化管理变革势在必行。利用大数据带动物流行业信息化建设,使物流领域内的任何数据都可以通过系统进行智能化处理,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2 集装箱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现状与数据采集

2.1 集装箱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现状

目前,大部分集装箱码头采用码头生产系统及其接口程序作为主要的作业评估手段。这种方式只是简单地对系统生成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集装箱船舶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不能在企业的成本管理中发挥作用。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经验主义对操作决策起主导作用,缺少船舶作业分析系统对投入的机械设备、人力成本等进行综合分析,因而难以提高船舶作业效率。因此,有必要构建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细化分析作业过程中各环节的关键数据,合理配置机械设备,优化业务流程和装卸工艺, 达到机械、人力、效率和利润的最佳平衡点,实现由传统的粗放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更加深刻、直观地反映集装箱码头整体生产情况。集装箱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通过对码头关键生产环节的作业信息和重要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和分析,以量化指标反映集装箱码头生产组织过程和作业效率,减少碳排放,实现绿色港口的发展目标。

2.2 数据采集

虽然在采集数据时无法了解大部分数据(如单机成本、设备故障修复时间、客户诉求等)的用途和价值,但通过大量基础数据的交互使用,可大幅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促使企业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如果记录下所有客户的年龄、性别以及客户办理业务时的心情、状态,结合提供服务时客户的言语、动作,并将之与业务结束时客户的满意度、下次业务合作方的选择等信息进行相关性分析,则可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如某些特定词汇可提高客户满意度等,从而协助制定更有效的服务标准。在各领域中都有许多被忽视的数据,若将其关联起来并进行分析,就会得到很多独特的结论。这些结论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其一直以来被人们忽视,并且有些结论可提升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集装箱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

模型构建

3.1 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概述

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是通过对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追踪来计算作业成本,并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利用情况的成本管理系统。该系统以作业为中心,根据各环节资源消耗情况分配资源,然后根据各环节消耗的资源量计算作业成本,并进行优化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船舶码头作业产生的服务成本实际上是码头全部装卸作业消耗资源的总和。船舶作业成本的计算以作业为重点,并将其作为核算和管理的对象。相对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船舶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主要在技术层面上以管理作业的实际运作为中心,利用作业信息计算成本从而改进作业,提高作业效率、降低成本,并对作业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优化作业管理。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示意如图1所示。

3.2 集装箱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功能

模块

集装箱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的开发和设计必须建立在成本信息流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其功能模块是业务流和信息流在信息系统上的实现。因此,系统功能模块主要是对“资源-动因-作业”进行基础管理,但为了对成本进行系统化管理,还须进行多模块结合才能实现特定功能。集装箱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功能模块示意如图2所示。

(1)单证管理模块:对生产所需单证进行汇总、归类和分析。

(2)服务管理模块:是内部管理与外部沟通的结合点,通过网站、微信、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后作用于其他模块。

(3)资源管理模块:对作业过程中投入的人力、机械设备、能源等进行集中管理。

(4)作业管理模块:包括作业识别、作业分类、作业成本的归集和分配。作业管理模块可识别作业;对每个作业环节消耗的资源进行统计,得到成本信息;分析作业链中每个作业环节的资源消耗,并对比历史数据,得出结论,从而对当前作业进度起到预警作用,同时为作业链优化提供有效信息。

nlc202309012155

(5)评估管理模块:包括船舶作业评估、资源消耗评估、人员绩效评估等。

(6)接口输出模块:与公司其他系统或外部物流企业的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传送。

3.3 集装箱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的数据采集和数值分析

码头作业存在多套管理系统,如生产作业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反馈系统以及外部物流链系统等。船舶作业分析系统模型涉及的变量较多。通过这些系统数据接口提供的基础数据,建立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库,以满足船舶作业分析的要求;根据船名、航线和时间段等组合查询条件,分析船舶作业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同时,适当调整投入作业的机械设备、人力等资源,在保证船公司要求的班期等条件下,优化船舶作业方案,使船舶作业利润最大化。

3.3.1 机械使用效率数值分析

场桥与拖车的协调以及拖车与岸桥的协调对堆场的作业效率有很大影响。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场桥与拖车的协调以及拖车与岸桥的协调可以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评估。

(1)集装箱等待时间 集装箱到港后,若无闲置的场桥,则集装箱需要等待。

(2)岸桥等待拖车的时间 岸桥对集装箱进行卸载时,若岸桥下方无拖车,则岸桥需要等待,岸桥等待时间越长,岸桥与拖车的协调程度越差。

(3)拖车等待岸桥时间 当岸桥对集装箱进行卸载时,若岸桥下方拖车数量多于1台,则拖车需要等待,拖车等待时间越长,拖车与岸桥的协调程度越差。

(4)拖车等待场桥时间 当拖车将集装箱运到指定堆场时,若无闲置的场桥,则拖车需要等待,拖车等待时间越长,拖车与场桥的协调程度越差。

(5)场桥等待拖车时间 当场桥将集装箱卸到指定位置时,若拖车没有将集装箱运到,则场桥需要等待,场桥等待时间越长,场桥与拖车的协调程度越差。

(6)岸桥利用率 岸桥利用率=岸桥实际作业时间/岸桥作业总时间

(7)拖车利用率 拖车利用率=拖车实际作业时间/拖车作业总时间

(8)场桥利用率 场桥利用率=场桥实际作业时间/场桥作业总时间

集装箱在港口等待作业的时间越短,集装箱运行效率越高。若盲目地缩短集装箱等待时间,则所需机械数量较多,所产生的费用也较多。在实际港口作业中, 调用岸桥的费用比场桥、拖车高得多,调用场桥的费用次之,调用拖车的费用和时间成本是最低的。因此,由于拖车数量不足导致的岸桥等待拖车时间以及岸桥利用率是优先考虑的因素,其次考虑的是由于拖车数量不足导致的场桥等待拖车时间以及场桥利用率。因为拖车的使用较为方便,所以集卡等待时间是最后考虑的因素。此外,由于调用岸桥的费用较高,应先考虑由于场桥数量不足导致的拖车等待场桥时间,其次考虑由于岸桥数量不足导致的拖车等待岸桥时间。同时,通过对岸桥利用率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看出各台岸桥停用时的情况及可控性。

3.3.2 集装箱船舶作业数值分析

(1)单船作业效率 单船作业效率=单船箱量/船舶作业总时间

(2)单桥作业效率 单桥作业效率=单船箱量/岸桥作业总时间

(3)单箱净收入 单箱净收入=(装卸业务收入 税金及附加)/作业箱量

(4)单箱作业成本 单箱作业成本=全部作业成本(包括人工成本、机械成本及损耗成本等)/作业箱量

(5)单箱利润 单箱利润=单箱净收入 单箱作业成本

通过分析集装箱船舶作业过程中的各个指标,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找到船舶作业效率与单箱成本的平衡点。

3.3.3 数值计算方法

(1)按照要求计算实际值,即计算作业实际成本、实际利用作业资源以及流程实际完成的时间、质量和效率。

(2)计算和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

(3)当实际耗用的作业量小于约定值时,存在“未利用作业成本”。因此,必须计算和分析由于“未利用作业成本”而产生的差异。

(4)计算和分析作业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差异。

(5)计算和分析作业所用时间与标准时间的差异。

(6)计算和分析作业效率与所要求效率的差异。

通过计算可以发现实际值与标准值的差距。如果实际值几乎接近标准值,那么就必须改变标准值,向最佳标准值靠拢;如果实际值远远偏离标准值,那么应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4 集装箱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与码头其他系统模块的关联控制

4.1 各模块的数据记录和收集

通过系统各模块间的配合和数据交换,实时、准确地反映船舶作业实际情况。集装箱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记录船舶作业各环节的数据,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并通过评价各环节,为船舶作业的考核评估打下基础。集装箱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与码头其他系统的关联见图3所示。

码头其他系统的关联

4.2 船舶作业各环节当前数据与历史数据的比较

通过对比船舶作业各环节当前数据与历史数据,作业人员能够清晰地了解当前作业进程,从而发现作业中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改变作业计划。同时,船舶作业分析报告既从宏观角度为今后的工作指出改进方向,又从客户角度满足客户问询要求。

4.3 系统各模块的关联控制

集装箱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的信息流可以作用到码头其他系统,例如:通过船舶作业评估对人员进行绩效考核;通过与码头外部系统模块的关联对接,实现码头与外部的信息共享,避免信息不对称产生资源浪费。

5 结束语

集装箱装卸作业是集装箱码头的核心业务,集装箱装卸效率直接关系到集装箱经营管理效率,同时也会影响整个航运物流体系的共同利益。在港口经营管理向精细化、弹性化、集约化转变的今天,船舶作业管理系统化有利于优化作业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港口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本文根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数据分析、系统模块交互使用等技术手段,提出建立集装箱船舶作业评估及成本管理系统的设想,以期为集装箱码头船舶作业管理系统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编辑:薛树业 收稿日期:2015-03-08)

数据中心布线方案改善网络成本 篇5

在移植到这些新的方案时, 我们将会发现目前的数据中心布线中, 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普遍的缺点, 包括网络拓扑低效率、带宽不足、可靠性不稳定、不能支持快速方便的网络设备移动、增加和变化。

一种可以采用的解决方案为基于高密度MTP的50/125μm万兆多模激光优化光纤布线 (如图1所示) 。

根据TIA 942标准, 该种布线方案可自主配线区MDA开始, 覆盖数据中心的整个星型网络配置。

OM3主干光缆有着很小的外径且与高密度MTP连接器相端接。在主干光缆的端接点上, 选择各种不同的光传输组件, 比如转接模块和分支跳线, MTP连接器可以转接到传统的连接器, 以便于网络设备间的跳线连接。

在数据中心中采用这种布线方案的好处包括快速布线、高密度、模块化设计以便于MACs, 容易移植到高速率比如40G或100G网络等;另外一个好处是应用的兼容性。一些应用, 比如以太网、光纤通道或Infiniband网络, 都能在这种基于MTP的OM3光纤布线上进行传输。因此, 进行OM3光纤布线, 能提供一种灵活性, 可以在同一主干布线系统中以不同的速率传输不同的业务。

另外一种方案是采用高密度的信息转换模块MCM, 它可以布置在光纤链路的一端或两端, 用来替代光传输组件, 比如转接模块和分支跳线。这种模块MCM能够架起一座桥梁, 从目前的数据传输率过渡到10G/40G/100G传输速率。

MCM模块的前面板配有12个RJ-45端口, 后面板上配有2个高密度的MTP连接器端口。所有这些端口都符合IEEE 802.3, 适用于1000Base-T甚至1000Base-SX, 可以在基于MTP的预端接系统上进行高密度的信息转换, 并具有其独特优势:可升级、高度可靠、快速安装。

使用MCM转换模块, 可使IT经理充分享受基于MTP预端接主干光缆布线系统带来的各种好处, 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上使用已有的铜缆布线系统。使用这种模块, 1U或4U配线架分别拥有24端口或96端口。这种模块同全光转接模块端口一致, 因此光系统或铜系统可以在同一个配线架内进行端口相通, 以便以后全部迁移到全光系统。

从MDA区域布置一根MTP主干光缆到一排服务器机柜为例。在服务器机柜里, 主干光缆里的一些光纤通过转接模块连接到LC连接器后, 跳线连接到服务器主机里的适配器, 用于存储网络;另外一些光纤, 通过MCM转换模块连接到铜RJ45模块后, 再连接到服务器上的NIC卡。

在服务器机柜里顶部配置FCoE交换机将可帮助网络迁移到FCoE。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使用全光的分支模块取代MCM光电转换器, 同时采用光纤作为FCoE交换机的上行链路, 整个网络布线就可以几乎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进行迁移。

在数据中心里, 用更高密度, 更轻便的光缆来取代铜缆, 将可以大幅改善线槽的利用率, 能提供更好的数据中心冷却效率。举例而言, 两根6A铜缆的最大直径约为0.35英寸, 约相当于216芯光缆。从流体动力学数学模型的角度来看, 一个10000平方英尺的数据中心, 用基于MTP主干光缆的布线方案来取代铜缆布线方案, 将可以使机房空调的使用降低13.6%, 每分钟可以改善36, 828立方英尺的气流。以每千瓦电价10美分计算, 每年可以省下电费$138, 000。

浅议项目成本数据库建立 篇6

作为一个项目管理者, 对资源的耗用量以及资源的价格是否能够随时了解?资源投入量与业主的结算量有多大差异?大多人在项目完工时会有答案, 但为时已晚, 即便采取部分补救措施, 也错过了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时机, 过程中即使想得到这些数据也非常困难, 数据的收集成本也非常高。因此项目成本数据库的建立成了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 是为项目成本管理服务的工具。

一、建立项目成本数据库的背景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或者说为了更长久的生存下去, 必须首先获得成本优势, 而成本优势的取得并不限于成本本身, 应从管理的高度去挖掘降低成本和获取效益的潜力。项目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 也是企业的成本中心, 项目成本管理的水平将决定项目利润, 项目成本分析的结果将作用于项目成本管理水平, 项目成本数据将为项目成本分析提供有力保障。因此企业应当建立项目成本数据库, 为企业的成本分析和决策提供保障。

二、项目成本数据的现状

(一) 项目成本数据零散, 缺乏完整性

工程项目一般分为投标、合同签订、施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 (结算) 、保修等阶段, 每个阶段都会发生成本费用, 数据的收集周期会比较长。项目不同结构的成本数据掌握在不同职能部门, 例如:人工费控制在人力资源及商务部门, 材料费用控制在物资部门, 机械费控制在设备管理部门, 现场经费在财务部门反映, 成本发生的金额都会集中在财务部门, 但是资源投入的数量、单价却散落在各部门进行控制, 主要原因是因为各职系都在使用各自的信息系统, 大量的数据不能共享, 各部门提交的数据存在不完整、漏项等常见现象。

(二) 项目成本数据滞后, 缺乏时效性

项目成本基础数据层层上报、层层汇总, 搜集资料的时间很长, 项目成本数据不能及时获取, 导致分析报告严重滞后, 不能够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甚至存在虚开任务单、故意拖延结算等成本超支现象。会计核算中归集的成本数据与现场成本费用发生的时间有较大差异, 而且不能准确的归集到成本单元中去, 因此会计核算的成本费用与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会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 受法律、法规的限制, 会计上的成本核算不能准确还原成本发生的时间和归属。

(三) 项目成本数据失真, 缺乏有效性

施工过程中, 需要对分部分项工程进行控制, 因成本资料提交的时间受人为因素影响, 会导致项目成本数据失真, 从而影响分部分项工程成本的准确性, 进一步影响项目成本管理措施的改进。

(四) 项目成本数据单一, 缺乏多样性

项目成本数据的搜集只能采用一个维度进行分析, 很难发现问题, 如果需要增加分析维度, 只能重新搜集数据, 耗时、费力, 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还会陷入大量的重复工作, 甚至会引起员工不满。

三、建立项目成本数据库关键要素

(一) 基础档案的设定

在建立基础档案时应当充分考虑数据的唯一性, 因此需设定各类档案的编码原则, 建立树形结构图, 为多维度的数据输出做充分的准备工作。项目成本数据库至少应建立如下基础档案:工程分部分项档案、施工专业档案、人员档案、供应商档案、物资档案、设备档案等基础档案, 并且指定专业人员定期对设定的档案进行维护。

(二) 成本单元的确定

项目成本单元的结构应以“工程分部分项+施工专业”编码建立树形结构, 以技术方案, 施工方案为依据设定, 主控部门应为工程技术部门。各成本单元应按“施工专业”标注计量单位, 如吨、立方、平方、米等, 并且录入计划工程量。

(1) 施工专业编码。施工专业应采用列举方式, 将所涉及的工程专业全部列示出来, 再分类整理。如: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预应力工程等, 再按分类结果进行编码, 应当注意编码的唯一性。如混凝土工程 (10) 、模板工程 (11) 、钢筋工程 (12) 、预应力工程 (13) 等依次编码。一般工程专业编码最多设置为两级。

(2) 分部分项编码。分部分项编码应按照工程项目的规模, 将厂房 (楼号) 进行区分, 如:反应堆厂房 (RX) , 核燃料厂房 (KX) , 发电机厂房 (DX) 等, 层位设置应按照施工方案分别编码。如-10米至±0 (A层) , ±0至+5米 (B层) 等, 分部分项编码最少分两级设置。

(3) 成本单元编码。成本单元编码应为分部分项加施工专业构成。如:反应堆厂房第二层砼施工代码为 (R X B10) , 反应堆厂房第三层砼施工代码为 (R X C10) , 反应堆厂房第二层钢筋施工代码为 (RXB12) 等。

所有基础表格都应以最小成本单元作为编制基础, 以保证成本单元的唯一性, 以及录入数据与成本单元的对应关系, 便于期末进行成本统计、分析。

(三) 设计基础表单

基础表单的设计应简单, 实用, 只需满足项目成本分析的各项要素即可。表单不应采用过多的文字描述, 应考虑以对话框选择填为主, 但资源消耗的数据必须准确填制。基础表单应包括:电子记工单、工资结算单、电子任务单、任务结算单, 物资需求计划、物资采购计划、入库验收单、限额领料单, 机械任务单、机械台班结算单, 间接费用分配表等, 注意所有基础表单的设计都应包括成本单元字段。

(四) 确定成本结构

成本结构应包括直接费和间接费两方面, 直接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间接费用包括现场管理费、税金、财务费用等 (见下图) 。

四、数据录入

项目各部门应对所负责的填报数据负责, 认真录入各基础表单, 形成项目数据积累。下图列举了电子记工单的结构和录入。

五、进行项目成本分析, 生成成本分析报告

有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加上不同的需求, 就可以生成不同的分析报告了, 再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找出成本差异的原因, 采取不同的改进措施控制项目成本, 实现项目的利润最大化。结合企业实际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

(1) 有施工图, 有标准定额, 可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采用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分析, 找出差异金额, 分析原因。具体可从分部分项、施工专业、组合分析等3个维度编写成本分析报告。

(2) 无施工图, 无标准定额, 可采用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采用不同成本单元的各项资源的耗用率编制成本分析报告, 找出不同成本单元的差异, 分析原因。

项目成本分析是该系统的输出数据端, 只要数据足够饱满, 就能够提供不同的项目成本分析报告, 满足不同的管理者决策需要, 为企业积累丰富的经验数据, 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六、建立项目成本数据库的意义

施工企业对于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水平都有着迫切的需求, 应当加快建立项目成本数据库系统, 该系统能够解决传统数据中时间性差异、空间性差异, 分析口径高度保持一致, 数据完整、准确、分析速度快、发现问题及时, 对于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有很好的帮助, 长期的数据积累就是企业巨大的财富。相反,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成本核算应适当简化, 只要满足外部财务报告需求即可。

(一) 项目进行工程结算的需要

项目成本数据库系统能够完整记录整个项目周期所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的结构、耗用资源数量、单价、金额等信息, 以及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能够完整、快速、准确地反映项目成本的投入情况, 为项目结算提供各类成本信息, 为商务人员提供决策服务。

(二) 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工程项目要实现精细化管理, 在过程中实现短周期 (月、季、年) 的成本核算 (多算对比) 是必不可少的, 但实际上国内建筑企业能做到这一点的非常少。实际现状是企业总部, 包括项目部在过程中对动态的工程成本基本心中无数, 普遍情况是到项目结束才知道盈亏状况。由于项目部成本核算能力弱, 导致无法及时发现项目过程中的管理漏洞, 采取有效措施, 利润流失严重。如当前项目普遍存在的材料消耗超过定额消耗量、现场劳动安排不合理等现象, 都是过程控制不力导致的。而且我们不能快速地反映出某单项工程所投入的各项资源总量, 因此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难度较大。

(三) 财务标准化工作的需要

项目成本数据库的建立能够更大程度的规范各项业务流程, 规范需要填制的各类基础表单, 形成项目成本数据分析系统, 生成各类成本分析报告, 有助于提高企业标准化的建设水平。

(四) 大数据平台提供有力保障

成本数据 篇7

2006年谷歌提出了云计算的雏形, 2009年云计算被美国e Week网站评选为IT行业五大科技发展趋势首位, 2012年我国将云计算列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 “十二五”将给予大力扶持, 云计算技术发展和产品的市场化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 云服务产业链也逐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国内外各大运营商、设备供应商、服务提供商等纷纷进入云计算领域。2012年国内三大运营商相继建立自己的云计算运营公司或云服务中心, 推出云计算市场化的产品服务。对于传统电信运营商, 云计算具有重要意义: (1) 提供云平台和服务是运营商转型战略的一个市场机会, 是企业未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2) 采用云计算技术能有效利用资源, 降低运营成本, 提升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 (3) 以云平台为基础, 将不断派生新的、更灵活丰富的创新应用, 抓住这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 将为运营商带来丰厚的利润。

相对于一般的互联网企业, 电信运营商经营云服务的优势在于其运营商级、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用户资源, 尤其在Iaa S (基础设施即服务) 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有研究指出, 云数据中心是Iaa S最基础和核心的服务, 它的发展策略将影响整个云计算产业链的发展。从现实来说, 云数据中心与传统IDC需要占用同样的基础设施资源 (包括机房) , 而电信运营商的资源是有限的;部分传统IDC机架出租客户可能会转为使用云数据中心服务。因此, 如何更合理地处理好云数据中心与传统IDC的发展关系, 是电信运营商目前已经面临的战略问题。本文作者从成本效益的角度, 进行必要的条件假设, 对云数据中心与传统IDC进行成本结构比较, 并由此构建和推演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成本定价模型。

2 云数据中心与传统IDC成本效益比较模型设计

云数据中心是利用云计算技术, 自动化地按需提供各类云计算服务的新一代数据中心。从可产品化的内容看, 电信运营商的云数据中心目前主要包括云主机、云存储这两类服务, 与传统IDC相比, 无论网络物理结构、设备能力指标还是产品服务指标都存在较大差异, 难以直接对比衡量。为了使得分析结果更趋近于事实, 有更现实的参考意义, 本研究借鉴物理实验的方法, 采用控制变量的类似场景理想模型法, 结合实证分别对云主机、云存储、传统IDC三种业务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假设建立3种业务的成本效益比较模型, 分析流程如下:如图1所示。

模型在分析各业务的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收入的基础上, 采用财务经济评价方法计算投资效益。一般项目效益指标包括内部收益率IRR、净现值NPV、静态回收期、动态回收期等, 本文采用比较通用的IRR指标进行评价, IRR是使项目计算期内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计算公式为:

模型分析需要实证数据, 本文收集了2011年至2012年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的多个典型项目 (包括云数据中心和传统IDC) 数据, 部分数据进行了相对性处理, 作为比较分析的基础。

3 云数据中心与传统IDC成本结构比较及效益分析

3.1 二者的网络模型比较 (如图2所示)

首先, 我们需要考察云数据中心和传统IDC的网络逻辑结构, 从中分析得到提供云服务和传统IDC所关联的网络能力 (元素) , 从而为下一步分析建设成本结构提供基础输入。

从图3可以看出:

(1) 云数据中心和传统IDC在骨干网和城域网层面占用的网络资源和网络结构是类似的;

(2) 云数据中心和传统IDC都占用房屋、空调、电源、机架、网络设备, 但占用的标准不一样, 需要根据前面的假设条件进行评估比较;

(3) 与传统IDC不一样, 云数据中心需要配置服务器、存储、软件、操作系统、管理平台等。

3.2 建设成本比较

根据以上网络模型初步分析, 结合建模的前提假设, 测算出类似场景下的云主机、云存储、传统IDC的建设成本结构。如图4、图5、图6所示。

传统IDC的建设成本中, 基础设施 (含机架) 约占90%。云主机的建设投资中, 虚拟服务器、存储、虚拟化软件、操作系统合计超过75%, 而基础设施不超过15%。云存储的建设成本中, 存储占65%以上, 而基础设施约占23%。在类似场景下, 三种业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是类似的, 但其投资占比差异较大, 可见建设重点不一样。这也正印证了云数据中心的业务模式相对传统IDC是一种变革, 其业务支持更多需要服务器、存储、软件、操作系统、管理平台等资源, 这些资源投资远大于基础设施投资, 从而使得云主机的总投资和每机架建设投资远高于传统IDC。

3.3 运营成本比较

在运营成本中, 折旧成本占比较大。每年折旧成本根据固定资产按和折旧期计算, 而固定资产由建设投资形成, 折旧成本的差异可以体现在建设投资上, 因此本文只比较除折旧成本外的运营成本 (财务上一般称为经营成本) 。

在云数据中心和传统IDC的经营成本中, 电费和维修费占比较大, 需要单独分析。传统IDC的电费成本占70%以上, 而云主机的电费成本占33%, 云存储的占44%, 远低于传统IDC的此项成本占比。电费成本绝大部分是由基础设施产生的, 按照本文的场景模型, 云数据中心的功耗 (6KVA) 比传统IDC (4KVA) 大, 电费成本的绝对值也高于传统IDC, 但由于其他经营成本的增多, 导致电费成本的占比反而低于传统IDC。

除电费和维修费外的其他经营成本包括人工成本、业务费、销售费用、低值易耗品、综合管理费等, 这些成本大部分受业务量和业务收入的影响。云数据中心由于采用了云计算技术, 在类似场景下, 能够提供的业务量和带来的收入远大于传统IDC (前面分析过, 其投资也远高于传统IDC) , 因此, 云数据中心的其他经营成本比例比较高。如图7所示。

3.4 投资效益比较

(1) 收入结构比较

国内云数据中心业务正式运营时间不长, 其产品配置规格种类繁多, 还存在业务捆绑打包的情况, 各运营商、各厂家、各省、各项目价格差异较大, 难以统计。本文根据前面的假设场景模型, 参考某厂家类似配置规格的项目报价, 作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如表2所示。

云主机、云存储和传统IDC三种业务都包括带宽出租收入。本文的假设模型中, 在类似场景下, 云主机和云存储可提供销售的带宽和出租收入是传统IDC的3倍。但是, 由于云计算的特性, 云数据中心能够提供更多集约化的出租资源。对于云主机, 1个机架能提供90个可供出租的虚机, 每个虚机的月租约为传统IDC每机架月租的十分之一, 主机出租的收入远大于传统IDC机架出租收入。因此, 云数据中心业务的带宽出租收入比例反而比传统IDC低。

(2) 单位投资与单位收入比较

云主机、云存储和传统IDC的业务能力单位不一样, 为进行同一口径比较分析, 本文统一以机架计算单位投资和单位收入。如图8所示。

在类似场景下, 云主机和云存储的单位投资、收入都远高于传统IDC, 三种业务的单位投资比单位收入系数分别为2.6、1.5、1.7。仅考虑投资和收入的情况下, 云存储的投资回收较好。但准确的投资效益还要考虑经营成本。

(3) 投资效益比较

按照经济评价方法计算, 三种业务的投资效益指标 (IRR) 如图9所示。

根据典型项目的案例实证分析, 云存储、云主机、传统IDC的内部收益率依次递减, 基本达到云数据中心的投资效益不低于传统IDC的目标。但以上仅代表典型情况, 三种业务的实际项目价格波动较大, 其特定项目的投资效益也会相应波动。

4 基于成本效益的云数据中心定价模型

4.1 成本效益定价模型思路

上面对云数据中心与传统ID的投资效益进行了比较分析, 本文将进一步研究以此为基础上的参考定价。

一般的产品定价方法有:成本导向定价法、需求导向定价法、竞争导向定价法。对于企业来说, 产品成本是定价的基本参考。一般成本导向定价是以产品成本加合理利润作为产品价格。云数据中心和传统IDC是建设项目型业务, 电信运营商对建设项目有特定的投资效益指标要求, 如果按照一般的成本导向定价, 难以保证利润指标和项目投资效益指标一致, 导致定价不一定符合项目效益目标。因此, 本文提出了新的定价方法——成本效益定价, 以成本 (包括建设投资和经营成本) 加效益作为参考定价。如图10所示。

4.2 成本效益参考定价分析

根据成本效益定价模型思路, 假设内部收益率目标为10%, 通过经济评价算法, 推出达到动态平衡点 (即目标IRR) 的云主机、云存储和传统IDC的参考定价, 并与典型项目价格进行比较。如图11所示。

相对于典型项目价格, 云主机和传统IDC的参考定价比较高, 而云存储的参考定价比较低, 这跟前面的投资效益分析一致。

成本效益定价模型结果可以作为定价参考。在实际定价中, 企业要综合考虑成本、效益、需求、竞争等情况, 采用不同的定价策略, 以达到快速占领市场或快速获得利润等不同目标。对于不同投资效益的项目产品, 可以进行融合销售, 使整体效益达到理想水平。

5 结束语

目前电信运营商的云数据中心业务投资效益还有提升空间。可以预见, 电信运营商将会发展各种云增值业务, 利用现有资产进行建设, 形成规模效应, 不断降低成本, 提高项目效益, 推动国内云数据中心业务的蓬勃发展。

电信运营商推出云数据中心业务对云计算领域的竞争格局造成了较大影响, 其他云计算服务提供商需要了解电信运营商的业务发展情况和策略, 以制定自己的应对措施。本文以假设场景和典型项目进行实证研究, 其他场景和项目也可以参考本研究的模型进行分析。

摘要: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驱动, 推动着云数据中心服务逐步产品化。以电信运营商传统的IDC业务为参照, 通过实证分析, 比较云数据中心与传统IDC的成本结构和投资效益, 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云数据中心的成本定价模型。

关键词:云计算,数据中心,IDC,成本,效益,定价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改委、建设部,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数据采集是医院全成本核算的瓶颈 篇8

一、医院数据采集的重要性

(一) 数据采集的意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使得医疗费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医院全成本核算涉及到医疗设备以及药品的采购、自制品生产、经营和医疗全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 这其中临床医疗成本是医院成本费用的最后归集点, 这其中数据采集就显得至关重要。医院全成本核算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摊计算, 数据采集也要求足够的全面精确, 最大限度确保医院成本能够控制在有效地范围内, 同时还需要采取有效地监督、控制手段, 使得医院的各项开支都是有计划的, 减小不必要的浪费, 达到节约成本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根本目地。

(二) 数据采集的分类

由于医院全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因此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同样分为直接成本数据和间接成本数据, 具体分类如下表-1 所示:

二、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数据采集是医院全成本核算的重要基础, 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实时性以及有效性, 对医院全成本核算结果具有一定影响。现阶段, 我国医院全成本核算主要是由医院财务人员进行核算, 这种方式难以进行全员参与, 导致部分成本费用缺乏, 造成数据采集不准确、成本管理效率低等问题。鉴于数据采集的特殊性, 本文对成本数据采集所表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 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完整性难以保证

由于受到医院自身条件的限制, 信息化普及程度参差不齐, 各个科室和部门的计算机系统应用水平也不均衡, 这就导致医院全成本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完整性难以保证。随着办公软件系统的普及应用, 有关医疗成本的电子数据已经保存在数据库中, 这些电子数据可以随时调取使用, 但是没有纳入医院信息系统中的部分则需要手工统计, 这就存在较大的劳动强度, 而且通过办公软件系统生成的电子数据表格还需要核算部门手工录入, 在这些人工操作的环节中容易出现错误和遗漏, 因此, 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存在一定风险。

(二) 数据采集未得到量化处理

医院成本数据涉及到各个科室和部门, 除了临床医疗成本外, 还包括后勤保障, 整个医院系统中产生的各项工资、公务费、材料费、房租、水电费、维修费、采购费、折旧费、招待费、药品费以及材料费等, 是成本数据采集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成本数据项目繁杂, 目前, 医院信息化管理方式较为单一, 各个门诊收费基本以电子数据为主, 因此, 医疗收入对于数据采集来说相对容易, 但是医院成本数据采集则存在较大难度, 采集未得到量化处理, 而且医院中大量的数据信息在管理过程中, 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一致, 数据质量有较大差异, 这就给后期数据采集造成了诸多不便。

研究得知, 医院全成本数据采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也将成为阻碍医院全成本核算发展的瓶颈。深化研究数据采集措施, 完善医院全成本核算体系, 可以降低医院医疗成本, 改善成本核算的质量水平。就要求工作人员在成本数据采集过程中, 把握核算过程, 成本发生的实际情况, 提高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标准化医院数据采集的设计

为了进一步提升医院全成本核算的质量, 改善数据采集中存在的各项不足, 规范信息化操作流程, 各部门与各科室之间需要相互协调配合。建立科学、有效地信息化管理体系, 对已经拥有办公管理软件的部门严格执行信息化管理, 手工生成的电子表格的数据应该导入医院成本核算系统中, 尽量减少手工操作, 改进数据采集的质量, 提高医院全成本核算的效率, 为医院成本核算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下面就对医院成本核算就采集的设计进行详细分析:

(一) 系统基本框架

医院全成本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成本导入、成本浏览与审核、医疗药品相关数据查询与统计、易耗品查询与统计、自定义查询分类以及查看修改日志六个部分, 系统基本框架如下图-1所示:

(二) 系统基本功能

成本导入可以将医院各部门和科室所产生的excel、txt、dbf、xml格式的文本数据导入到医院全成本核算系统的数据库中, 便于手工录入, 而且还有逐条添加等功能;成本浏览与审核可以选择各个科室成本计入的方式, 通过选择成本录入的日期、项目名称或者录入人员的姓名就可以进行成本信息查询。查询到的结果包括成本计入科室的名称、发生日期、录入日期、成本数据、录入人员等等。通过该功能不仅可以对数据进行查询和审核, 还可以随时进行导出, 便于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工处理;医疗药品相关数据查询与统计可以选择医院库存管理单位以及日期范围进行查询, 选择药品名称、包装规格、单位、药品标识、出库数量和金额进行查询, 这些查询结果同样可以导出excel表格;易耗品相关数据查询与统计提供多种方式的查询, 包括选择易耗品名称、日期范围、功能属性以及易耗品金额等信息进行查询, 同时还可以选择执行科室或者开单科室和日期范围进行查询;自定义查询分类主要是便于成本核算管理人员的使用, 可以按照已有的成本项目进行分类查询, 同时还兼容自定义分类查询, 有效的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查看修改日志可以随时对数据采集的信息进行浏览和查询, 包括操作类型、成本计入科室、项目名称、发生日期、成本金额、修改人员名称、修改日期以及录入人员等信息。

四、结论

综上所述, 科学合理的医院全成本核算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医院经济管理的实效性, 降低医院成本, 提升经济效益。本文在深入研究医院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 指出了数据采集的重要性及其所表现的常见问题, 然后就标准化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办公软件的整理和应用, 深化医院全成本核算的信息化改革, 进一步提升医院精细化管理, 为其创造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珊.新财务制度下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实施策略[J].新经济, 2015 (Z1) .

[2]李玉兰.浅析医院全成本核算与管理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06) .

[3]胡军政.浅议如何完善医院全成本核算[J].东方企业文化, 2015 (05) .

[4]李自娟.医院全成本核算应用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 (13) .

成本数据 篇9

医院全成本核算体系主要是指对服务项目、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的全成本核算,其基本内容包括科室核算、病种核算、医疗项目核算、固定资产成本核算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等,为经营决策提供多角度的成本数据[1]。我院推行全成本核算的目的是通过对医院和医疗服务成本的核算与管理,更新医院经济管理的理念,促进医院加强成本管控、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源节流、优化成本、增收节支,进一步注重成本效益、质量效益分析,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医疗保障服务的质量效益,使医院更加适应医疗市场发展需要,最终实现医院经营成本化、核算精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质量化的目标[2]。我院借鉴了解放军第455医院实施成本核算的成功经验[3],并结合自身实际,以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挖潜改造、节能降耗、减员增效为基本途径,健全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手段,促进医院建设由“规模扩张型”向“节约效益型”转变。我院在推行全成本核算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全成本核算的网络化管理,使科室收支项目更透明、更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院专门从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卫生经济科、财务供应科抽调技术骨干成立了成本核算办公室,完善了《医院全成本核算实施办法》,建立了以医疗为主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储存和处理系统,网络涵盖科室、后勤部门、实物管理库房、收费结账网点,并根据全成本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在总后下发的“军卫一号”工程基础上开发设计了“成本核算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全成本管理所需各项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评估,为全成本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3]。系统的开发彻底摒弃了过去手工报单计算成本的做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图1为我院成本核算总体框架结构图,图中除了收入数据和成本数据表示数据存储之外,其他每个图标都代表了一个或一系列的程序。

2 系统需求分析

由于医疗服务涉及面广,专业分工细,各科室和保障部门之间的联系密切复杂,加上医疗服务是按项目计费,成本核算数据庞杂,若用手工统计核算,工作量大且不准确,无法满足全成本核算的需要,更无法适应全成本管理的要求[4]。过去,我院的成本数据采集基本上依赖于各相关科室手工报单,物品库存数量、积压物资须等到季度盘点后才能清楚,科室领用、升溢损耗等情况不能实时掌握,造成领用物资无法控制,物品积压、资金周转不力等现象的发生,这样既不利于数据的保存和统计,也不利于数据的公开透明及合理分析。为了更好地完善成本采集系统的功能,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开发人员首先通过与不同职能部门负责人积极沟通的方式来充分了解成本核算数据的性质和属性,并据此将这些成本数据按采集方式来划分,主要分为直接数据采集方式(通过本系统采集数据)和间接数据采集方式(提取从其他系统采集的数据)[5]。其中直接数据采集主要针对以往手工采集的数据,如:营房部门提供的水电费、财务部门提供的人力成本等;而间接数据采集主要针对现有各系统提供的成本数据,主要包括军卫HIS提供的医疗成本、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提供的设备折旧费、物资管理系统提供的消耗品成本等,如图2所示。按照不同的计费方式,还可划分为一次性计入(小额项目一次性计入科室成本,如水电费等)和按月分摊计入(大额项目按月分摊计入科室成本,如营房大修费)。为了方便科室操作,该系统除了数据录入、查询、提取、修改、删除等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字典维护的功能,如:项目价格字典、科室参数设置、成本项目字典、核算单元字典等,并根据职能需求设定相应的使用权限。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医院成本核算归集、分摊计算数据繁杂,核算要求全面、严密。有些成本数据需要核算到科室,有些甚至要核算到人,而且成本核算也是奖金分配的一项重要依据,每个医院对此要求不一,其复杂性决定了医院必须按需求开发并完善出适合自己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软件[6]。

3.1 开发平台介绍

为了建立计算机核算系统,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核算数据收集、传输、汇总和分析的及时、准确与简便,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本系统采用的开发工具是Sybase公司推出的PowerBuilder产品,它是目前快速应用开发(RAD)工具中的佼佼者。PowerBuilder是一个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它不仅能够很好地支持当前流行的各种数据库产品,包括IBM、DB2、Oracle、Microsoft SOL Server、Informix和Sybase等,而且支持面向对象编程,具有强大的、易于使用的第四代编程语言(4GL)特性[7]。

3.2 系统设计

本系统主要包含5个功能模块:用户权限管理模块、成本录入模块、成本提取模块、成本查询模块与系统维护模块,如图3所示。

3.2.1 用户权限管理

我们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设定了不同的使用权限,主要可划分为:

(1)超级管理员权限:享有整个系统的所有功能,包括用户权限分配、数据的删除、修改等。每月主要负责监督各部门管理员成本数据录入情况,并定期提取数据和维护公共字典。

(2)部门管理员权限:享有数据的添加、保存、查询和修改等功能,每月负责录入数据和维护部分公共字典,如营房科每月负责录入水电费、取暖费、制冷费、营房维修管理费等数据,并根据需要维护科室面积字典、维修价格字典等。

(3)录入用户权限:享有数据的添加、保存和查询功能,每月负责录入数据,如军需办每月录入科室被服洗涤费等。

(4)查询用户权限:仅享有数据的查询功能,如效益科室只能查询本科室领用消耗的医疗成本及后勤物资成本明细情况,而机关领导可以查询全院的成本数据。

根据不同的权限,系统为每个成本相关管理部门都分配了一个用户名和密码,通过用户登陆界面可以进入成本数据采集系统并享用相应的模块功能。

3.2.2 成本录入

系统根据成本费用是否需要分摊,建立了2个不同的成本录入界面:一次性计入和按月分摊。这些数据也分别存放在数据库中不同的表中,以方便查询和统计。主要参考依据由各管理部门协商订立标准,如对于营房小修费采用一次性计入科室当月成本,而对于营房大修费采用按合同逐月计入科室成本,达到减轻科室负担的目的。其中按月分摊(表cost_proportion_by_month)设计方法如下:

字段设置:项目类别item_class(F9选择),科室名称dept_name(F9选择),项目名称item_name(用户输入),项目金额total_cost(用户输入),分摊月数use_month(用户输入),月分摊金额month_cos(系统自动计算),执行时间start_date(yyyy-mm-dd),截止时间stop_date(yyyy-mm-dd),录入时间enter_date(系统时间),操作员operator。

功能设置:查询、添加、修改、删除、保存、退出。

适用项目:营房大修费、专项维保费及其他需要分摊的项目。

提取方式:根据用户录入数据的时间结点,系统每月从该表中提取固定分摊费用。

3.2.3 成本提取

根据前面所述,本系统除了直接采集录入到本系统的成本数据外,还具备从其他系统录入的成本数据中提取并汇总到科室成本明细表中的功能,以方便所有成本数据的汇总和查询统计。这些间接数据主要包括从物资管理系统提取的消毒药品(药剂科)、卫生材料(医学工程)、低值易耗品(消毒供应室),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提取的医疗设备折旧(医学工程),从药品管理系统提取的摆药、处方、出库(药剂科)等。数据的提取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成本核算单元,直接将各二级科室产生的成本数据归类汇总到一级科室,而对于不同科室共同消耗的成本(如1个病区中2个科室共同消耗的低值易耗品),则按照当月科室占用床位总日数比例进行分摊。这些都是通过在数据窗口中描写相应的SQL语句实现的。这一模块的功能主要包括提取、保存、生成报表、打印、退出等。

3.2.4 成本查询

成本查询的范围包括科室领用药品、化学试剂、血费、医疗耗材、低值易耗品、医疗设备折旧等医疗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科室使用的水电气暖、房屋、营具、通讯、被服、办公用品、卫生等后勤保障成本。为了方便查询,系统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建立了不同的查询条件,如按科室、类别、时间和库房查询成本数据,同时也可以实时查询项目的价格和科室相关参数(如面积)。这样既增加了数据的透明度,也方便生成各种经济报表。该模块的功能主要包括查询、打印、生成Excel表格、退出等。

3.2.5 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实际上是由多个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字典组成的,主要包括:

(1)科室核算单元:主要是设置一级科室和二级科室的对应关系,以方便费用的汇总。

(2)成本项目字典:主要是为所有成本设置相应的成本类别,如营房维修费、设备折旧费等。

(3)成本价格字典:主要记录科室发生成本的收费标准,如:科室维修费涉及的材料价格、水电费、被服洗涤收费标准等。

(4)科室参数设置:主要记录科室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参数,如:各科室医疗用房面积及系数、办公用房面积及系数、辅助面积及系数、公摊面积及系数等。这样可以方便系统计算出以科室面积为收费依据的成本项目,如:取暖费、制冷费等。

3.3 系统实现

系统实现的重点主要包括应用程序界面的设计、数据库的连接、数据表的创建、数据的存储等,具体过程包括用户登录验证界面的实现、主菜单及子菜单项对应的功能界面实现、数据窗口的实现及添加、保存、删除、修改、查询、打印、退出等功能键的实现。例如,当用户在进入该程序时会弹出一个用户登录界面,只有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时才能登录到成本数据采集系统界面,否则会提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系统主菜单栏包括项目录入、查询统计、成本提取、系统维护和退出等项目,每一项主菜单下又包含多个子菜单项,如图4展示的是查询统计菜单项下库房出库查询子菜单对应的功能界面。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只能查询本科室领用消耗的后勤物资成本明细,图4展示的是四病区医生登录系统后查询2008年1月该科室办公用品的领用情况时的结果显示。这样可以方便科室领导及时掌握本科室当月成本消耗情况,对于科室控制成本具有积极意义[8]。

4 结论

成本数据采集系统的运用改变了医院的传统管理模式,通过各报表数据的内在关系分析资源配置、资金运作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掌握医院收支情况,加强院、科两级成本核算。对各部门的成本进行有效分析、过程监控,制定各部门合理成本,使成本控制由事后控制提前为事中、事前控制,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了真实、科学的财务信息,也为今后奖金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随着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人员工资、设备折旧及其他间接成本分摊等核算功能将逐步实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并为“数字化”医院打下坚实基础。但是由于程序是基于C/S结构的,安装和维护都比较麻烦,同时还受到开发平台的限制,界面不够美观,功能也不够完善[9]。作者未来的主要努力方向是建立基于B/S结构的ASP.NET平台的网上数据采集系统,以使程序界面更加人性化、功能更加强大。

摘要:目的:对旧的成本数据采集模式进行改进,提高成本核算数据管理的效率,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法:在原有HIS基础上自主开发“成本核算数据采集系统”,对成本核算数据实现从手工采集到系统采集的转变。结果:实现了全成本管理所需各项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评估,为全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结论:该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对节能降耗、减员增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全成本核算,数据采集系统,存储,分析,评估

参考文献

[1]李勇,李卫平.我国医院成本核算研究的演进与展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4):247-249.

[2]赵亮.全成本核算系统指导医院管理工作[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62-63.

[3]徐祖铭,刘立伟,王苏励.我院推进全成本核算工作的做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6):389-390.

[4]陈小玲.对医院全成本管理的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3):68-70.

[5]张宗然,张光志,李超华,等.科级成本核算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1):42-43.

[6]张颖.对医院成本管理和核算相关问题的思考[J].医院经营,2007(6):41-43.

[7]王雪聪,麻书城,聂胜才.PowerBuilder7彻底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8]程德松.论医疗器械库房的经济效益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56-57.

上一篇:黑龙江延寿下一篇:地热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