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馆员

2024-09-27

临床馆员(精选7篇)

临床馆员 篇1

随着新医学模式的出现,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及手段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打破医院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适应学科发展,是医院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兴起于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给我们以新的启迪。

1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为开展深层次的学科咨询而采取的最新服务措施

1.1 学科馆员制度的概念

学科馆员制度就是高校图书馆根据馆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能力,指定馆员与对口院系建立密切联系,主动为对口院系开展全方位信息服务的一种模式。

1.2 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外的兴起和发展

学科馆员制度是上个世纪中后期在国外图书馆界建立的一项专业化、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制度。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以大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对口服务模式,称之为"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 随后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也推出了"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Network Librarian Free Guide).在加拿大,一些研究级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行了这种对口服务模式,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国内对学科馆员制度的分析和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1989年《河南图书馆季刊》刊登了"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一文。标明了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研究的开始;1999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姜爱蓉发表文章,论述了该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的基本思路和做法。1998清华大学年率先在国内实行学科馆员制度,随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20多所大学图书馆陆续实行或试行这一制度,另外,我国港台地区大学图书馆普遍设有学科馆员。

1.3 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作用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开展深层次学科咨询服务的新措施,即针对学科专业,挑选出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员和(或)学科专业人员来分别担任各个学科的学科馆员,他们一方面宣传图书馆的信息与服务、即将不断引进的新资源、推出的新服务,及时向所负责的学科宣传介绍,提高资源和服务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参与图书馆的学科文献建设,向图书馆等部门及时反馈专业人员的信息需求及建议,从而针对性地提供相应信息资源,调整服务模式。

2 医院图书馆引进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2.1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信息环境下医院图书馆面临挑战进行改革的必然结果

2.1.1 学科馆员制度是解决用户信息需求变化与传统图书馆管理的矛盾的有效措施在图书馆数字化的趋势下,由于虚拟图书馆广泛的链接功能,大量的医学文献信息呈现一个无序的大系统状态,传统意义上以馆藏文献资源为主的评价指标已变成了图书馆可供检索所获得的文献数量,从而使得大量的随着现代技术产生的新信息与用户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现代用户需要一种系统化、个性化、专门化的创造性服务,学科馆员制度正是解决上述矛盾的一个有利措施。

2.1.2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医院图书馆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医院图书馆参考馆员主要凭借对馆藏资源及其布局十分熟悉的专业优势,为到馆的医务工作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在当今医学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各种载体文献骤增、网络资源浩繁庞杂的形势下,对文献提供高层次的研究型信息咨询已成为参考咨询工作的发展方向。由于医学学科覆盖面宽,专业涉及众多,任何高水平的参考馆员也不可能为所有科室人员提供深层次的咨询服务。因此学科馆员制度应运而生。由学科馆员深入各科室了解医教研工作者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做出分析研究,主动为各科医务工作者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2.2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是医院图书馆自身队伍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国医院图书馆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图书馆内部没有形成竞争机制,也没有评价体系,因而不能有效地发挥图书馆员的潜能。设立"以人为本"的"学科馆员"制度将大大激发工作人员的强烈责任感、求知欲和高度的成就感。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示我们在建设参考队伍时,应注重参考馆员的学科知识背景,不但要强调参考馆员的信息技术、工作方法和日常工作技能,而且更应重视其是否具有"了解特定学科领域用户的需求及掌握该学科的信息资源,提供针对性强的主动服务"的才能,从而建立起一支既有学科知识背景,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高效而精干的参考咨询队伍。

3 医院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具体措施

3.1 明确相关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内容

3.1.1 图书馆根据工作能力和知识背景选择素质较高的馆员若干名作为各科室的学科馆员,并制订出学科馆员管理考核办法。学科馆员重点为对口科室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接受图书馆和对口科室双方的监督考核。

3.1.2 医院各科室须推选一名热心图书馆事业、全面了解本学科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的医务人员作为图情教授,负责向图书馆提供本科室的研究动态及其信息需求,并配合学科馆员做有关工作。

3.1.3 学科馆员和图情教授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定期和不定期地交流信息。

3.2 制订相应的学科馆员工作职责

学科馆员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图书馆与医院各科室的联系,建立起通畅的"需求"与"保障"渠道,帮助广大读者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

3.2.1 经常向全院医务工作者宣传推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为他们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与培训。

3.2.2 征求对口科室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光盘、电子资源)和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

3.2.3 定期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

3.2.4 负责各科室医疗教学参考书书目的收集工作,供采购参考。

3.2.5 负责试用、评价对口科室的参考工具和电子资源,收集反馈意见,为数据库引进提供参考。

3.2.6 协助对口科室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关课题的专题文献检索,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医学、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

3.2.7 负责搜集、鉴别和整理对口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并在图书馆网页上建立和维护学科导航信息。

3.3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学科馆员制度

3.3.1 由相关领导牵头,图书馆和各个科室积极配合,组织培训学科馆员学习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等相关知识,使各科室学科馆员能深刻了解本科室临床科研动态及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信息需求,在掌握了信息资源检索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能及时将图书馆的资源及数据库检索等知识介绍给本科室医护人员,并指导他们使用;同时又能更好地反映本科室需求,与图书馆及时交流。

3.3.2 在对专业人员进行学科馆员培训的同时,图书馆部分具有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员将参与临床实践,如参加临床科室查房、病案讨论,亲身体验了解临床现状,对医护人员提出的相关问题,直接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使信息工作与临床工作融为一体。相信在临床各科室和图书馆的共同努力下,学科馆员制度将逐步深入开展下去,直接地、更好地为临床医疗、教学、科研服务。

临床馆员 篇2

关键词:图书馆员,岗位轮换制度,馆员素质

吴建中先生在他的《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一书中指出:21世纪图书馆馆员应是“知识的导航员”。而成为“知识的导航员”首要条件是了解馆藏资源和信息服务体系, 轮岗是使馆员全面了解和熟悉业务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图书馆内部实行馆员岗位轮换制度,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措施, 也是实现以人为本,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1 岗位轮换制的先进性

岗位轮换是指有计划按照大体确定的期限, 让员工轮换担任不同岗位工作的一种做法。主要目的是提高员工的素质。岗位轮换制克服了岗位责任制强调个人职责、固步封闭、缺乏相互协调和共同奋斗的精神, “从一而终”或“一岗到老”的现象, 它吸收了聘任制的打破平均主义、激发馆员内动力的积极作用, 克服了聘任制的论资排辈、人情交易的怪圈, 有利于优秀人才突颖而出。我馆从2007年开始也实行馆员岗位轮换制度, 通过馆员岗位轮换, 我认为:岗位轮换能使馆员全面接触各种业务岗位, 使馆员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本馆各部门的业务工作, 了解图书馆的馆藏分布, 了解各部门工作的流程;能开阔视野, 扩大知识面, 提高了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能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使馆员为胜任新的工作岗位, 而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改善知识结构。

2 岗位轮换制的重要意义

岗位轮换制是图书馆培养“复合型”、“全能型”馆员队伍的重要手段, 是馆员开拓视野、更新知识、熟悉各岗位工作情况和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岗位轮换, 迫使馆员在各个新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学习, 掌握该岗位的业务技能和相关知识, 从而拓宽知识面, 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和综合素质, 增强其对不同岗位和网络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适应网络社会对“复合型”、“全能型”人才的需求。从而最终使每个图书馆员都能成为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全才”。

岗位轮换制有助于打破高校图书馆部门横向间的隔阂和界限, 有利于馆员和馆员、部门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有利于馆内各种矛盾的化解, 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部门间的本位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往往来自于对其他部门的工作缺乏了解, 以及部门之间人员缺乏交往接触和沟通。通过轮换, 使每个图书馆员在对各自工作获得清晰了解的过程中, 认识了不同岗位工作的内容和作用, 逐渐也体验了其他岗位的甘苦, 从情感深处加深了馆员间的理解, 使馆员间精诚团结, 相互协作, 共同努力, 开创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

3 岗位轮换的几种方法

3.1 新员工在不同部门、岗位间的流动培训

新馆员到馆后, 在进行基本的图书馆知识培训后, 即进入岗位轮换培训过程, 进行系统的培训, 以期在实践中加深知识学习的印象, 并全面了解图书馆的各项要素, 如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所需要的技能、图书馆馆藏和可提供的信息资源、应持有的服务理念等。

3.2 为熟悉多种技能而开展的岗位流动培训

一个馆员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 会使其思想禁锢, 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既使有完善的竞岗竞聘机制, 由于所掌握技能的有限, 也难有岗位变动的机会。因此, 应考虑有计划地对馆员进行岗位流动培训。应有相应计划确保一个员工至少熟悉两个以上的岗位工作。馆员在一个岗位工作一段时期后, 即着手考虑其岗位流动问题。

3.3 不同岗位之间的人员互换

人员的单向流动培训, 可能使某些部门人力不足;而在两个部门之间, 由于工作内容的交叉, 可能需要获取相互的知识。这是进行不同岗位互换的原因。岗位互换的目的, 是相互学习知识和技能。互换的人员, 仅负有学习的使命, 则不需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如果既负有接受新岗位培训的使命, 又作为向新岗位人员传授知识的指导者, 则需要挑一岗位知识和技能突出的人员进行互换。

3.4 以新项目为契机进行岗位轮换

处在变革中的图书馆, 新的工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各种小组是应对新工作而频繁采用的管理方式之一。我们曾经设立图书回溯建库小组、特色数据库建设小组、迎评小组等。项目小组招募各部门的人员, 以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小组人员来自不同部门, 面对新的工作任务, 相互之间不断进行探索, 共享成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一段时间, 相互都得到提高。结果证明这种聚集不同部门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方法是很有效的。

3.5 馆际间的岗位互换

在图书馆馆际之间, 可以选派优秀人员, 进行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同一规模、同一类型不同规模、同一类型同一规模的图书馆进行岗位轮换。可以设计和实施馆长和馆长之间、馆长与部室主任之间、馆长与馆员之间、部室主任与部室主任之间、部室主任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的岗位轮换。通过岗位轮换, 使工作人员能够从不同馆情出发考虑问题, 能够学习其他图书馆的优点和特长, 能够进行有效的比较和提高。这对于整个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 实施岗位轮换要注意的问题

4.1 岗位轮换计划的制定一定要科学、合理、周密。

要依据本馆的实际情况, 人员素质、岗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轮岗计划。岗位轮换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不能影响正常业务, 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人员的相对稳定。

4.2 岗位轮换前一定要做好上岗前培训和岗上指导工作。

使每一轮岗的馆员在上新岗前就已经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上岗后就能迅速进入角色。否则, 馆员在新岗上一时无法适应。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

4.3 换岗时要做好人员交接工作。

图书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 为避免遗留“尾巴”, 避免在轮岗中走马观花, 人浮于事等不良现象, 有必要进行岗位轮换交接手续, 并做好工作交接日志, 以确保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连续性。

4.4 在实施岗位轮换前要做好馆员的思想工作。

让馆员理解和支持这一管理制度。

4.5 岗位轮换要具有连续性和长期性。

岗位轮换一经实行要连续不断地进行。而且还要长期执行下去, 不管领导是谁。这是岗位轮换的基础。否则, 大多数馆员都不会赞成岗位轮换。

综上所述, 实行岗位轮换是高校图书馆深化改革的一项内容。通过岗位轮换, 使高校图书馆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充分调动了馆员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使其挖掘潜力, 开拓视野, 扩大知识面, 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使自己成为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优秀馆员。从而更好地投入到高校工作来, 改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从而提高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吴建忠.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 1.

[2]魏争光.以岗位轮换的方式培养具有多种能力的图书馆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5 (1) .

[3]吴金敦.浅谈图书馆管理中的岗位轮换[J].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3, (4) .

从传统图书馆员到信息馆员的过渡 篇3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员,信息馆员,过渡,职能定位

1 传统图书馆的现状与新时期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传统图书馆是指网络化以前的图书馆, 其主要特征是书刊文献的载体以印刷体为主, 馆内作业以手工操作为主, 馆藏目录以书本式、卡片式为主, 对馆藏文献的利用以手工检索和馆内利用为主。在这一时期图书馆员与读者时时碰面, 处处接触, 大小服务都由馆员负责。这一方面, 造成馆员疲于应付, 另一方面则造成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低。这种服务形式在信息时代显然不能适应要求, 加上这个时期馆员自身的状况令人堪忧, 一方面是思想老化, 传统人才居多, 可以说只是某种意义上的文献保管员, 信息索引速度慢;另一方面学科结构与知识结构不合理, 工作人员中文科专业多于理科专业, 社会科学多于自然科学, 真正的图书馆专业人才更为短缺。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图书馆专业的信息人才只占图书馆人员比例的3%左右, 这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的。

随着计算机、通讯、信息存储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统图书馆面临着新的冲击。21世纪的图书馆将是纸质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电子出版物、虚拟馆藏并存互补, 且电子出版物不断增长;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共存补, 而数字化图书馆将由实验转实用。图书馆的发展将呈现出新的趋势与特点。新时期图书馆信息化过程加快, 信息服务与信息处理日益复杂, 图书馆的工作重心由传统的文献搜集、整理、加工转移到信息的存储、选择、利用方面, 信息服务要求“广、快、精、准”。为此, 21世纪的图书馆应是能应付计算机、多媒体、CD-ROM、INTERNET挑战的图书馆, 是一步步走向信息化、数字化、虚拟化的图书馆。这客观上要求图书馆实现收藏的数字化、操作的计算机化、传递的网络化、信息资源存取的自由化、信息资源共享化以及结构连接化。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转向信息的存储、传递、服务, 实现信息处理的准确、及时、完整、时效。这种发展趋势是对传统图书馆藏书载体贮量小、体积大、占有空间多, 读者利用图书馆受时间、区域、数量的限制以及不能远距离服务、实现信息共享的缺陷的扬弃, 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这种要求相应地影响到图书馆的身上, 要求馆员的转化创造良好的外在氛围。

传统图书馆的缺点以及如今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趋势为图书馆员现状提出了由传统图书馆员向信息馆员过渡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而现代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趋势为图书馆员的发展方向及素质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特别是要求他们既懂信息技术, 又懂专业知识, 能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实际, 能应对信息化、知识经济的挑战。

2 信息馆员的职能定位

适应时代要求, 传统图书馆员要完成向信息馆员的过渡, 首先要很好的定位自己, 认识到自己在信息时代图书馆中的角色、任务、使命, 认识到新时期图书馆员服务职能的发挥途径, 以更好地发挥中介作用、引导作用。

2.1 目标方向定位

多年来图书馆员的任务是纸质文献的采购、编目、典籍, 而今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 电子文献正在改变图书馆文献的收藏、服务及管理方式。相应的, 图书馆员应从传统意识里解放出来, 改变原有的“图书馆, 管图书”的观念, 努力掌握新时期要求的新技术、新技能, 适应日益复杂的住处环境要求。为此,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确定自我角色的转变, 敢于面对现实, 勇于改变自我。只有认识到自己角色与时代要求的差距, 才会采取措施缩小这种差距。只有真心俯下身子去应付这种挑战, 才能在挑战中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由此目标上的定位是角色转变的一个前提, 从内在的心理上决定了一个图书馆员到底想不想完成角色转变, 有没有信心完成转变。

2.2 知识结构定位

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总的要求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精通住处知识, 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全方位的提高自身素养。面对浩淼的住处资源, 图书馆员必须能够做到对住处的大量的, 高效率的过滤、选择、分析、加工、传递、转化、贮藏、提出等工作。这项任务的完成信赖图书馆员广泛的综合性的科学知识, 最重要的是住处管理知识、现代计算机应用知识。没有广泛的综合性的知识, 就无法完成对住处的获取、贮存。为此, 图书馆员应广泛学习四类知识即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广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精深的图书馆专业知识、信息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2.3 能力技术定位

能力技术定位是目标方向与知识结构定位在现实中的外化, 通过能力技术, 图书馆员应具备综合的能力结构与网络服务技能。一是信息鉴别与处理能力。由于信息的激增, 信息变得纷繁芜杂。除了大量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真实信息外, 还有许多伪信息。面对浩繁、混杂的信息资源, 信息馆员必须准确判断信息的价值, 辩认出有效信息和有价值的信息。能去伪存真, 在杂乱无序的信息海洋中, 过滤掉那些无用的甚至有害的灰色信息。二是计算机与网络服务技能, 能熟练地操作计算机, 顺利地进入INTERNET, 并能在IN-TERNET上寻找信息, 收发文稿, 参与BBS、USENET等。特别是针对浩淼的网上信息, 懂得如何快速截取有价值的信息, 能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地加以整理。三是具有文字表达能力, 尤其要学会英语。因为英文在互联网上的应用很广泛, 要及时地跟踪和获取最先进国家的最新的信息资料, 就要突破语言障碍, 不断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四是应具有科研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图书馆员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将直接影响信息应具有科研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图书馆员的科研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将直接影响信息的开发利用。为此只有图书馆员了解国内外的科技与发展水平, 才能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 才能熟悉各种信息源, 把据住最新动态, 通过综合分析创造性的实现信息的重组, 挖掘出信息的潜质, 做到有价值信息的充分利用。随着信息市场的开辟以及信息竞争的加剧, 图书馆员还要有竞争意识和参与竞争的能力, 树立信息的经营观念和竞争观念。学习和掌握经营能力、竞争能力、公关能力, 善于将优质高效的信息推向市场, 树立良好的馆员形象, 也扩大所在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完成自己作为一个起码的社会工作者加速信息这种文化形态的潜在能量向社会生产力物化的过程。

3 传统图书馆员向信息馆员过渡的条件

要完成传统图书馆员向现代馆员的过渡除了要很好地定位自己外, 还有外在因素的制约, 这种外在的因素的制约归纳起来可包含领导者因素、图书馆的建设、制度机制等几个方面。

第一是面对信息时代, 图书馆的领导者首先应认识到这种挑战, 培养树立创新意识, 扭转传统观念, 理性的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将传统的向馆来借阅方式转化成读者服务的意识将传统的坐在馆内服务转化为面向社会面向市场, 主动提供信息服务的转变;注重自身角色的重塑与创新, 提高馆员们的服务手段。最后现实增加他们的培训机会和加大他们的培训力度, 提高整个馆员队伍的素质, 特别是现代化管理的意识, 为图书馆员向学才型转化创造条件。

第二是改革图书馆现状, 调整机构设置, 尤其要向信息部门倾斜。为此图书馆应缩小传统服务加工与借阅部门, 扩大和增强服务文献开发部门, 组织市场调研和积极服务社会。调整采购经费的分配比例, 向期刊、电子出版物倾斜, 把握住时代对信息快速要求的脉搏, 合理增加馆藏, 惧与社会发展方向有关的重点学科和专业领域的国内核心期刊和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关信息资料。为此, 关键是改进检索工具, 加快技术手段的更新, 引进适当的渔船住处资源和开发利用网上资源, 增加服务内容的时代性要求, 加快信息的检索、传递速度, 提高质量。

第三是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内在素养的提高是馆员由传统型向信息型转化的前提和决定性因素, 而外在制度规范则是促进这个转化的外在因素。为此要加强和完善有关制度和规范, 锁定信息馆员的各项达标标准, 制定好培训学习的制度, 理顺知识结构的更新步伐, 分时期限阶段的提高馆员的各个方面的素质和制度。完善对信息馆员思想品德、文化知识、服务技术可能性的手段, 形成定期培训, 定期考核、定期评估的制度, 并把馆内评估与馆外评估结合起来, 增加评估的可信度与效益性, 切实地把制度规范约束转化为馆员的内在品格。不断提高馆员的全面素质, 促进传统馆员向信息馆员的过渡。

总之, 从传统馆员向信息馆员的转化是时代的要求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 要搞好这项系统工程需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传统的认识观, 从组织制度上完善运行机制, 通过领导和馆员素养的提高, 着眼于图书馆全员素质, 塑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着手于每个馆员的实际, 通过思想、知识、能力的提高为过渡创造良好的内有条件。

参考文献

[1]王玉英.信息时代的呼唤——谈图书馆“馆员”的更名[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0 (4) .

[2]高曼.在网络环境下逐渐走入幕后的图书馆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0 (1) .

临床馆员 篇4

大学图书馆馆员队伍要具备综合素质、多面能力和高等学历, 适应高校图书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 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的各种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子图书的发展趋势, 熟悉图书分类的每种方法。

大学图书馆馆员不仅要有很高的学历, 而且还要有扎实稳固的专业基本功, 要求馆员所具备的不仅仅局限于图书资料方面的专业, 更要扩大专业及业务的知识面, 但是要求绝大多数的馆员应该是文科专业, 理科专业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必须是高校图书馆内需要涉及电子资源或电脑网络方面的专业人员。

要根据高校图书馆发展规律,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热爱图书馆事业、热心为读者服务、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业队伍, 形成有利于激发图书馆队伍富有生机活力的体制。图书馆馆员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加工者, 提倡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快捷的文献信息服务。要引导馆员把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追求与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实现互动发展和双赢。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提供高质量的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图书馆所有工作都要以读者为中心。图书馆流通、阅览服务要以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为标准;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要以为读者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文献分析成果为己任;图书馆的网络和技术要为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图书馆业务的正常开展提供可靠的保证。通过改革创新, 不断用新的观念、新的措施和新的方法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建立全新的管理机制、实行全新的运行模式, 使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得到不断优化, 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和最高效率, 从而满足高校师生教学、科研的需要。

学科馆员制度是国际图书馆界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模式, 是满足高校师生专业需求的必要保证, 是提升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水平的重要举措。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对于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服务品牌的打造,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 学科馆员制度仅在少数重点高校图书馆实施, 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尚未建立。我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尽快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是指了解甚至精通某一学科或几个学科知识, 并为该学科用户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美国和加拿大部分大学图书馆推行了一些新的服务, 如“跟踪服务” (Track service) 、“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 (Network Librarian and Free Guide) 等, 这些服务通常是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担任, 这便是学科馆员 (Subject Librarian) 的雏形。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外已实施多年, 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该制度在我国高校尚属新生事物。1998年,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设立了学科馆员制度, 随后, 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实力雄厚的一流大学也相继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和实行学科馆员制度, 就要加强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养, 要从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方向、重点学科建设等实际情况出发,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 选拔和培养一批学科馆员骨干。首先, 选拔那些符合学科馆员标准且有能力担任学科馆员的优秀馆员, 经过短期培训学习和资格论证, 使之成为学科馆员。其次, 引进和选聘学科馆员。可直接从院系和外单位引进相关学科或图书馆学双学位人才, 由于这样的人才熟悉学科发展趋势和动态, 从事对口学科服务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并且服务的起点高、针对性强, 是图书馆选拔学科馆员的一条捷径。对于某些学科还没有合适的学科馆员时, 可以聘请院系的教授、专家担任图书馆兼职学科馆员, 图书馆给他们配备馆员助理, 共同建设学科馆藏和学科服务体系, 在教授、专家的指导下, 可以使馆员助理成为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不仅要有人才保证, 同时也要建立一系列管理措施。首先, 实施奖励机制。图书馆应改变传统的分配制度, 根据学科馆员的实际工作内容, 依照其工作的复杂性、不可替代性, 付给津贴;对那些在工作中有特殊成绩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调动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能动性。其次, 实行竞争机制。图书馆可在肯定学科馆员工作的基础上, 定期开展各类学科的考试, 让更多有实力的工作人员有机会参与竞争, 优胜劣汰。这样, 既保证学科馆员服务的高质量, 又促进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学科馆员的培养和更新。最后, 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制度与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考核评价和奖惩, 增强学科馆员的竞争意识和敬业精神, 促使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 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 对图书馆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 将形成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 并可拓展服务领域, 对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祖芳宏, 苏军.高校图书馆应尽快普及学科馆员制度[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5 (2) :71~72.

图书馆馆员培训探析 篇5

美国微软图书馆的馆长说:“就业风险与商务部分竞争要求我们注重人员的培训和发展, 我们不仅要与时代的要求同步, 而且在工作基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走在前面, 只有通过培训才能实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 图书馆馆员培训需求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图书馆职工需不需要进行培训?如果需要, 要进行哪些内容的培训;二是具体到某个岗位或者个人, 他是不是需要培训?要进行哪些方面的培训。

1 图书馆馆员培训的内涵

培训是为学习者提供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所设计的活动。对图书馆来说, 培训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可以提高馆员的工作能力。目前虽然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两多”“两少” (即学历低者多, 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专业者少, 懂信息技术者更少) 的现象已大有改善, 但图书馆仍要注重现有人才素质的培养, 突出图书馆专业理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教育。

那么, 图书馆馆员培训的内容到底要包括哪些范畴, 或者说它的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是图书馆的职业特征。“知识导航员、信息咨询专家”是读者赋予我们的美誉, 但学无止境, 能否让信息与读者达成最佳匹配, 让读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知识导航员”的素质能否与读者的需求保持同步。对馆员进行培训与开发, 规划其职业生涯, 让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让馆员与图书馆共同发展;二是图书馆馆员绩效的内涵。即图书馆馆员行为的过程、行为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培训需求时要考虑能力、态度与业绩三个方面的内容;三是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是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 除保留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外, 更多的是通过网络与读者实现无缝链接, 图书馆的培训必须达到这一要求。根据这三个因素的要求, 图书馆馆员培训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态度、技能与知识。态度主要包括图书馆的文化理念、职业道德、规章制度等。技能与知识主要是指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包括各项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图书分类规则和常用工具书的检索方法、读者的借阅规律、计算机操作技能、数据库的使用技巧、外语水平等等;此外,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 提高馆员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 开发馆员的潜能, 对馆员思维方式的强化训练、陈旧观念的更新、个人心理与读者心理的分析也是必要的培训内容。

2 图书馆馆员培训的需求

如何有效地进行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图书馆员的自身发展。从宏观上讲, 培训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从中观上讲, 培训是支持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图书馆目前的人员无论从学历结构、年龄结构, 都没有跟上信息社会的步伐。图书馆的组织学习功能、应变能力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制。培训能适其所需, 能保证图书馆思想信息流的新颖性, 保持馆员的思维活力。从微观上看, 培训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与激励手段。馆员在图书馆工作不仅是为了谋生, 还有更为高级的需要, 如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图书馆的培训要给馆员以新的知识和技能, 使之能够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与任务, 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图书馆通过制定有关的培训制度使馆员个人职业素养得到发展, 满足图书馆对人才的需要, 从而实现馆员的职业生涯目标和高校图书馆发展目标的统一。

3 图书馆馆员培训的多元化

图书馆工作主要是大量的技能性工作, 如纸质文献资料的加工整理、图书排架、数据录入、手工或机检文献等。所以理论学习是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前提条件, 组织馆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是必要的。但如果把理论学习作为馆员培训主要内容则失之偏颇, 因为有较高的学历并不代表有较高的工作技能。因此除了专业理论培训外, 还应将技能训练纳入培训的范围, 对馆员进行具体技能操作的培训和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再培训。把平时的理论学习与现实的操作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我馆自2005年迁入新馆以来, 实行了“三全” (全排架、全开架、全天候) 、“二合一” (师生合一、借阅合一) , 开展了多层面的信息参考咨询服务, 图书馆的利用效果与整体信息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在馆员培训工作的推进与实施中, 运用现代人力资源整合培训理念, 充分考虑到成人机械记忆能力相对减弱、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习特点和具有通过学习新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问题的需要, 采用了各种培训方法, 如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术报告会、服务技能竞赛、馆内应用课题研究等;对新馆员进行了严格的入馆教育, 让他们了解图书馆有关规章制度, 掌握有关文献信息的组织与检索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熟悉各部门的主要职能、工作要求, 掌握有关工作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技能等。种种培训充分实现了图书馆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的互动, 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增强了馆员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4 图书馆馆员培训的管理

图书馆馆员培训的管理是图书馆继续教育的重点。一般的图书馆都普遍存在重使用, 轻培训, 忽视对图书馆学成人教育的现象, 从而导致各部门工作的落后, 服务跟不上。因此, 要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努力探索馆员职业培训的内容、重点、方式方法, 要加强职业培训的管理, 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 开展讨论、交流活动, 要从思想上重视并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做好计划, 还要结合本图书馆工作的实际情况, 使馆员培训更贴近用人单位的需要。

馆员培训要从制度上保证培训学习的时间, 还要完善激励机制将在职培训作为一项日常管理工作, 定期进行考核并作为晋升、晋级、目标管理评定的重要依据, 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逐步完善培训制度, 以保证岗位培训在职教育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

5 图书馆馆员职业培训的氛围

人才的成长过程往往和单位对他的使用联系在一起, 一个人在有压力的环境里, 他可能发挥80%的能力, 而在松散的环境里, 他只能发挥20%的能力。长期疏于学习和提高, 使馆员处在松散的环境里, 能力必然会逐渐退化;相反, 在有压力的环境里, 它会勤于学习和提高, 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因此, 一方面要因人制宜地给每个馆员自主选择发展自己的岗位空间, 另一方面可为馆员订购各种类型的培训材料, 经常聘请专家、辅导教师进行讲座和辅导, 经常观看有关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参考片, 在馆员之间开展一些学术研究和学习交流活动对于参加学历教育、以及脱产学习的馆员, 可在经济上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

美国图书馆学专家迈克尔·戈曼说过:“图书馆拥有三大资源, 一支由训练有素和知识渊博的图书馆员和其他图书馆工作者组成的队伍;馆藏;供检索馆藏使用的书目控制系统”。从中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到:在图书馆的服务中, 现代图书馆馆员作为知识和智力的载体在图书馆生存和发展中成为首要因素, 优秀的图书馆员成为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图书馆馆员培训各馆要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 通过合理安排实施计划, 采取各种形式促进馆员素质提高, 平衡馆员能力结构, 同时为领导部门统筹加强人力资源的调配和管理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方向辉.图书馆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初探[J].情报探索, 2007 (1) .

[2]徐享王.从“木桶原理”谈图书馆员培训[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5 (2) .

党校图书馆员素质建设探讨 篇6

图书馆是收藏书籍的地方, 每一个图书馆就是一个知识的集合, 一个知识的宝库。不同性质的图书馆收纳的书籍也不尽相同, 但作为图书馆员来说, 其职责不仅应该是加强对书籍本身的养护与管理, 同时也应该成为一个服务人员, 为前来借阅图书的人员提供切实的指导与帮助。这对于党校图书馆来说尤其重要, 因为党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党员干部的基地, 是党员干部进行新知识学习的重要场所, 而党校学习也具有时间短、任务重、项目多等特点, 所以党校图书馆员的素质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图书馆藏书的实用性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而且在新时期, 我党的党员素质建设、党员干部培养工作也进入了新阶段, 这也让党校教育工作变得更加繁忙, 所以为了提升党校教育工作总体质量, 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党校图书馆员的总体素质。

一、新时期党校图书馆员的素质

新时期党校建设及教育培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与新挑战, 这也给党校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党校图书馆员应有较高思想政治素养。

党校是培养优秀党员干部的重要基地, 作为党校图书馆员来说, 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觉悟,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管理馆内图书, 更好的分门别类, 更好的为前来借阅的党员学员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才能够为他们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借阅参考。

2. 党校图书馆员应该具有比一般图书馆员更高尚的职业道德。

图书馆是安静阅读的场所, 不在馆内高声喧哗、嬉戏打闹、尊重读者及其他工作人员是一名图书馆员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作为党校图书馆员来说, 同时还要将教育的意识有效树立起来, 在做好一名图书馆员基本工作的同时也要体现党员素质, 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做到一切为了读者、一切为了党校教育工作全面开展。

3. 党校图书馆员还应该具备更为先进的工作技能。

现代社会, 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党校建设工作也在向着计算机应用普及的方向大踏步前进, 在党校图书馆建设活动中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高新管理技术, 建立了更为灵活实用的各种借阅渠道, 因此作为党校图书馆员, 及时更新知识, 以便能够为前来借阅的党员学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也应该成为其必备素质之一。

4. 党校图书馆员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及人际交往能力。

图书馆是一个各种人员混杂的地方, 即便都是来党校学习的党员学院, 其学历、背景、知识结构及阅历也都参差不齐。有人的地方就有人际关系, 图书馆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场所, 也存在着交往与沟通, 而图书馆员不仅是提供图书借阅服务与借阅引导服务的人员, 同时也要担负起协调人员关系, 避免党员学员之间发生矛盾的关键人物。加强沟通交流能力不仅仅体现了一名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 更是帮助党校进一步提升党员学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让党员学员能够时刻端正态度和思想, 将图书馆营造为党员学员的第二课堂。

5. 党校图书馆员还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外文能力。

需要具备外文能力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党校教育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国内党员学员, 但也不排除会有国外共产党人士进行交流学习的可能, 因此掌握必要的外语技能, 一方面能够为国外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 另一方面也能够起到交流互进的作用。同时, 图书馆的书籍也不全部都是中文译本, 也会出现一些原文著作, 所以掌握一定程度的外语知识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开展日常工作, 诸如归类整理、引导借阅等。

二、加强党校图书馆员素质提升的思考

党校图书馆员所应该具备各方面素质, 而如何有效加强这些方面的素质建设就必须进行行之有效措施研究,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 加强思想政治学习。

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是首要的, 因为身处党校图书馆管理员的岗位上, 思想政治觉悟必须达到一定水平, 这样才能以身作则让更多党员全方位的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学习活动的开展可以是有组织性的也可以是自发的, 这也需要党校领导给予更多关心和关注, 让图书馆员们能够有更多接触性理念、新知识和新意识的机会, 同时为了加强学习的效果, 也应该引进竞争机制, 激发她们的学习与提升积极性。

2. 加强文明礼仪学习。

较高文明礼仪意识不仅是普通图书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同时也体现了一名党校图书馆员的职业品质。因此党校领导层应多关注这方面的组织培养及教育活动, 同时还要为管理人员开设有关人际交流及沟通方面的专门课程, 开设一些社会心理学、党员心理学等方面课程, 从而更好的掌握人际交往与沟通方面的技巧, 为自己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人员队伍。

3. 加强专业技能学习。

图书馆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整理文献资料以及为前来借阅的党员学员提供切实有效的借阅帮助与引导。而在信息化管理手段不断普及的今天, 加强各种自动化管理软件的学习也非常必要。主要学习内容应该包括如何有效分类图书、加强图书借阅服务的规范化训练、熟悉馆藏图书的位置与内容, 同时要学会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借阅学员找到所需图书。此外还需要对定期更新的新藏书进行内容整理与信息提取, 以便始终保证借阅查阅的快速高效。最后, 在电子阅览室不断建设与完善的同时, 图书馆员也应该学习与掌握一些基本的硬件维护及维修知识, 从而帮助借阅人员更顺畅的进行阅读, 避免浪费太多时间。此外, 为了加强外语能力提升, 领导层也应该为管理人员提供外语学习的环境与机会, 为他们提供更多外语能力考试的相关资讯, 同时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并将学习成绩引入绩效考评机制当中, 从而激发她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结语

图书馆员职业读书浅议 篇7

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职业, 馆员的个人素质关系到图书馆工作的成败。宋朝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 则义理不交于胸;对镜觉面目可憎, 语言无味。”这句话也深深地揭示了馆员读书与图书馆工作的关系, 读书与个人的关系。

一、图书管理员职业读书的意义

现代图书馆对馆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这个素质不只是指文凭、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 主要是看有没有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及人文素养。王余光在《中国文献史》中指出:“作为人类知识载体的文献典籍, 它不仅记录着人类的过去, 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因此在当今社会读书便成了人们求知的主要方式之一。图书馆员也是读者, 更需要读书与求知, 不同的是馆员读书还应该富有职业的意义, 富有变知识为信息、变信息为知识、变知识为才干的多重意义。

著名画家黄永玉说过:“一个人读一本好书, 等于和一个聪明人交谈。”可以说读书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事, 读的书越多交的朋友越多。何况我们图书管理员呢?如果整天守着这么多书, 而不看书, 工作成功又该从何谈起?再加上在别人眼中, 图书馆是“养老院”, 这就更加要求我们馆员在把本职工作做好的同时, 多读书, 读好书, 用图书馆的知识首先来武装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个人素养, 才能转变人们的观念。学得多了, 懂得也就多了;懂得多了, 工作的能力也就高了。

老馆员要“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年轻的馆员们要“开卷有益”。我们应该把读书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习惯, 勤于学习才会有所突破。

二、图书管理员读书的方法

馆员读书要克服读书的盲目性和功利性。所谓的盲目读书就是指为书而累, 如果这样, 书中所表现的文化就会被淹没, 这种读书何谈什么价值?作为馆员我们不能社会流行什么, 就读什么, 应该有自己的需求。所谓的功利性读书, 是说支配读书的理念不是为了提高个人素养和能力而读书, 而是为了某项科研而找材料。这种状态下读书会夹杂着浓厚的功利性, 读书是为了个人利益。如果我们把这种思想带入工作中去, 向读者介绍一些与物质利益息息相关的书籍, 这样不仅禁锢了自己的意识, 还禁锢了读者独立选择的意识。

图书管理员读书要有专业书目的指导, 又要有名师的指点。“名著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馆员应在正确的阅读方法的指导下, 对本校的学科专业及文献特点有一个比较详细的认识, 其实这就是需要馆员掌握读书的艺术。目前很多馆员的读书与职业要求出现严重的背离,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借借还还, 得过且过;另一方面, 读的多是轻松肤浅的武侠、言情小说, 对那些科学知识的学习非常粗浅, 就是看也是漫不经心地、甚至是一目十行地略读一下而已。总之, 馆员们读书处于一种自由、散漫、无组织的状态中。这种随意性阅读, 使得提升馆员文化素养的速度非常缓慢, 甚至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馆员缺乏对知识的认知能力。

其实说起阅读, 很多人都喜欢读书, 但是现在的读书缺少的是有思想的阅读, 尤其是对馆员们的要求会更高一些。在图书馆, 知识作为一种文化产品, 大部分被冷漠地放置在书架上, 这种产品只有处在开放性时才可以显示出它的价值。这些知识是否进入教育领域, 在一定程度上靠的是馆员们的素质, 只有馆员具备了这种文化素养, 才可以使这些滞留在书架上的知识得到延伸与发展。

人类的精神财富越丰富, 一个人的读书过程也就越不容易, 在信息化的今天, 馆员的导航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 图书馆员的职业读书修养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 职业读书能力的培养又不是一日之功, 图书馆里的书种类繁多, 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怎样读, 这都要根据馆员的个人素质来确定。

上一篇:初中数学课堂的现状下一篇:牙本质粘接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