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馆员建设

2024-06-15

学科馆员建设(精选11篇)

学科馆员建设 篇1

20世纪90年代, 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酝酿、探索、推进, 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 提出了共建、合作办学、划转、合并和协作办学五种形式。在改革的诸多形式中, 合并无疑是组建多科性、综合性大学, 迅速提高高校综合实力的最佳形式。高校合并实际是一种教育资源的重组, 是联合办学、优化资源配置的最高形式, 是体制改革中体制变动最深、涉及各方利益最深的一种形式。而和并后的高校要办出特色, 关键是要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 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重点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层次, 办学质量和整体实力。同时重点学科建设的成败也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 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1]而作为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图书馆绝不可以置身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之外, 高校图书馆应把学科馆员制度的设立与重点学科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1 学科馆员与重点学科建设

学科馆员制度的设立是高校图书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与现代化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新举措。应把学科馆员制度的设立与高校重点学科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即以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学科馆员制度的设立, 通过学科馆员发挥作用, 推动重点学科的建设, 两者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2]。

1.1 促进资源利用。

学科馆员在促进资源利用方面最主要的工作在于:为重点学科提供深层次的参考研究咨询服务。表现在为教师、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广泛和深入的帮助, 如直接参与教师科研立项时的情报收集工作, 向教师提供代检代查服务, 如dialog系统的检索、电子文献信息的检索、引文检索等服务;随时提供相关学术领域的一般信息 (如会议动态、最新进展) ;并根据教师需求, 开展定题服务, 定期从图书馆的各种资源中收集该学科领域最新的情报信息并及时通报给该学科的用户群, 如新书报道、期刊的最新目次报道等。通过学科馆员所提供的各种情报信息, 使教师能够及时地跟踪了解某一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重点学科必须具备较为完备、系统的文献资料, 否则难以把握所建学科的发展方向。而完备、系统的文献资料并非一个馆拥有多少册藏书所能衡量的, 它是一个体系, 是不同语种、不同类型的多种文献资源的总和。用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满足重点学科用户的文献信息需求, 是每个图书馆追求的目标。学科馆员所扮演的特殊角色, 使他能广泛地收集院系对书刊及数据库的订购意见, 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提供依据。同时他还可以参与院系的发展及课程建设。如当院系制定发展规划以及课程建设方案时, 学科馆员将参与评议工作, 就图书馆的资源情况论证方案的可行性, 并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计划, 以支持和帮助院系开设新的课程及项目。

1.2 增强重点学科的科研建设。

主动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教学科研活动, 与学科带头人保持密切联系, 时刻进行信息沟通, 定期了解其教学科研的发展情况、学术开展情况以及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变化情况等, 利用图书馆自己特有的条件和优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一是检索服务。图书馆馆员在了解本校重点学科的基础上, 定期检索馆藏最新数据库中相关重点学科的收录情况, 及时提供给相关教学科研人员, 节约其查找资料的时间, 避免错检和漏检。二是定题跟踪服务。由于重点学科的专家学者除了教学外, 每年至少进行一个以上的专题研究, 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因此, 学科馆员可选定有关研究课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深入其中, 从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 自始至终进行跟踪服务。为他们提供资料, 进行信息报导和各种动态分析等。科研实力和水平是高校重点学科的重要评估指标, 是高校提高声望和社会地位的重要组成方面。学科馆员协助对口院系重点学科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 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3]。同时要与图情教授密切配合, 及时地收集校内科研成果、期刊论文、学术著作、教材技术标准、专利等, 建立科研及人才数据库、论文数据库等, 使社会各界都了解高校的科研和学术状况, 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 全面提升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

2.1 人员素质问题。

按照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通常应该由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资深馆员担任, 如清华大学就要求学科馆员必须具备大学程度的学科背景和硕士程度的图书情报专业背景。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内的地位普遍偏低, 导致馆内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高素质人才凤毛麟角。加之工作人员缺乏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没有形成良性的人才引入与流动机制, 从而使得人才外流的现象日趋严重。目前, 国内除了少数几所一流高校图书馆人员素质较高外, 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人才现状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相差甚远。人员素质的偏低, 无形中给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尽快建立与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 如何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尽快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 将是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中必须面对的。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认识到了人才建设的重要性, 并通过配备先进的基础信息设施和提升自身地位引进了一些高学历人才。

2.2 培养学科馆员的自信心和职业素质。

学科馆员是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形象代表, 也是身负科研与沟通重任的新型人才, 作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基地的部分高校图书馆, 必须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职业素质。一方面, 应该让他们意识到身为联系图书馆与院系的"桥梁", 其提供的对口服务与针对性服务对教学科研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更要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应该在工作中去体现, 使他们时刻有一种紧迫感, 从而主动开展工作, 细心做好工作, 热心联系工作, 不断深化服务内容, 争取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导航员[4]。学科馆员作为大学图书馆的形象代表, 与各学科用户保持着经常的密切的联系和交往, 这就要求在表现高水平业务素质的同时, 也要表现出高水平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牢固树立用户至上, 服务第一的工作理念。

2.3 学科馆员必备的知识。

既要有丰富的图书情报基础知识, 又要有深厚的某一特定学科的知识底蕴, 学科馆员必须精通图书情报服务所需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信息学等各学科知识熟悉对口专业各种类型文献的检索工具书和数据库的原理、结构、链接, 有立体化、网络化的检索概念和思维, 能够在对本馆所拥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具备按用户的需求将有效信息从庞大而无序的信息源中捕捉、筛选、整理、的工作技能, 还必须掌握对口院系至少一门专业知识并达到相当的水平。对跨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还要有比较敏锐的认识, 能迅速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整理, 并有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另外, 世界上大多数的文献资源书外文的, 这些文献资料是读者了解当今世界科技现状和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和窗口。故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也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 学科馆员应能提供外文资料的翻译和检索服务, 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机检索服务能够熟练地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 进行信息搜集、组织、加工、发布以及信息教育, 具有丰富的网络知识。

参考文献

[1]崔海兰.试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254-256.

[2]杨丽馨.试论高校图书馆如何建立“学科馆员”制度[J].情报科学, 2003 (3) :258-260.

[3]钱智勇.学科馆员与重点学科创新服务模式研究[J].实践研究, 2004 (5) :514-517.

[4]罗素馨, 谢明.学科馆员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J].情报探索, 2006 (2) :86-87.

学科馆员建设 篇2

学科馆员制度的管理模式探析

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依赖完善的.管理体制.图书馆领导应充分发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管理职能,努力创造人性化的服务经营理念,合理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使学科馆员团队发挥最大效率,为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服务.

作 者:洪跃 崔海峰 Hong Yue Cui Haifeng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刊 名:图书馆学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RESEARCHES IN LIBRARY SCIENCE年,卷(期):2006“”(1)分类号:G25关键词:学科馆员 管理 团队 学科资源

浅议图书馆学科馆员的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图书馆学科馆员图书馆服务

中图法分类号:G251

圖书馆作为高校整体科研体系的一部分,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资料来源地之一,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适应高校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引入学科馆员制度,势在必行。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早在二十年前就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国外学者认为“学科馆员是指为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的技术与参考服务的图书馆员”,还有学者认为“学科馆员是指为某个特定学科的读者服务的图书馆员,他的职责在于发展图书馆服务,并使他所负责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在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还在探索试行中,还属于新生之物,所以,如何搞好这支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方向,发展水平。

从国家高校图书馆的利用来看,建立好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新提供的优质信息服务,借助于学科馆员会得到更加便捷更加深层次的利用,学科馆员也会从学生那里真正的了解到他们对图书馆更全面的需求情况,继而为图书馆深化文献资源,权衡工作重心提供了参考依据。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会为读者提供最专业的服务,节约读者的时间,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甚至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参与到某些课题的研究中,在当前提倡科学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敢有这样的想法和作为。

由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与读者的接触是受限制的,所以服务模式是单一的、浅层的、被动的和封闭的,更谈不上学科的服务。然而在现实的高校图书馆中,大多数图书馆人员并非专业人才,尤其是各学科的专业人才,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使现代化高校图书馆服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它需要特色服务,需要新型服务,所以各图书馆要加强建设好学科馆员这支队伍,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这支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作为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首要任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对于深入开展优质的学科服务至关重要,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就要有一支优秀的学科馆员队伍,要培养优秀的馆员队伍,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选拔制度。二是培训本馆素质高、业务强、有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

学科馆员工作是一个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工作,学科馆员的工作热情,服务态度,专业背景,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及奉献精神怎么样,都决定了学科服务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因此开展学科馆员作对图书馆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科馆员,合理安排人才结构,对现有的学科馆员,应该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图书馆领导层应对馆员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和信任,鼓励服务创新,共同探讨和解决工作中地问题,切实关心学科馆员队伍地成长,逐步培养和锻炼出一支精干、高效、团结的学科服务队伍,不断提高学科服务水平,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的学术地位,达到为读者服务的目标。

南开大学柯平教授提倡说要宣传学科馆员制度,这一点提得很切合实际,图书馆中搞学科馆员制度就是要为各系部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所以要在全校宣传学科馆员制度,让各个系院都知道图书馆正在开展这一新的服务项目,宣传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好以后,要走下去,深入到各院系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学科馆员的工作还可以在馆外进行。

柯平教授谈到了学科馆员艺术。他说,“将学科馆员服务提到一个高度,它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有自身的工作规律,需要研究。作为一门艺术,它为学科提供资源和支持,创造知识,运用智慧解决问题,是学科知识平台的艺术,是专业化服务的艺术,是学科馆员与学科人才交互的艺术。”学科馆员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艺术性。首先,学科馆员代表着图书馆的形象,所以,每个学科馆员要有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气质,要有非常强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具有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科馆员要从工作中积累经验,掌握工作技巧,建立服务标准,实现服务目标。

学科馆员建设 篇4

“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内既有某个学科的专业学历、又有丰富图书情报方面知识的馆员, 利用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围绕对口专业学科领域开展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文献信息服务。

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发原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级大学图书馆。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出“跟踪服务”, 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出“网络化馆员免费服务”。具体措施是图书馆设专人与某个院系学科专业作为对口单位建立联系, 在院系内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互沟通, 主动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

20世纪70年代, 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把学科馆员制度引入到高校图书馆。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高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料的需求。同时学术性、个性化、网络化、数字化、一站式远程传输等多种服务形式在许多高校图书馆应运而生, 并得以迅速发展。在这种多元化服务的环境下, 学科馆员制度陆续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图书馆引入并开始实施, 初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当说,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 对促进图书馆信息资源交流, 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图书馆服务创新, 提高图书馆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水平, 有着重要意义。然而, 我国目前尚有许多图书馆还没有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因此, 如何建立和完善学科馆员制度, 如何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便成了许多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2.1 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需要

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担负着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任务, 是促进学校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图书馆必须紧跟学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的发展变化, 进行馆藏资源建设及提供有特色的、主动性信息服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由学科馆员深入了解对口服务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对专业文献的信息需求, 从而为服务学科的读者提供深层次、有针对性的服务, 是促进学校教学与科研上水平、上层次的重要措施。

2.2 实现“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的需要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等用户上门的被动局面, 通过学科馆员的信息推送服务,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学科馆员深入了解对口院系的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 通过电话、电子邮件、通信、面对面交谈等多种沟通方式密切联系, 定期与不定期交流信息。向读者发布对口服务学科的最新文献信息和科研动态, 提供有关学科建设方面的信息, 为读者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学术研究前沿及进展情况提供服务。学科馆员在于用户交流的过程中, 研究和判断用户的信息需求, 有针对性提供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节省读者查找文献信息的时间、精力、满足其信息需求, 从而体现“用户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

2.3 有利于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学科馆员要善于利用自已所掌握和精通的学科知识、向有专题需求的读者或信息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 并能从海量的馆藏文献资源中提取有价值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供读者使用, 及时向读者通报, 宣传图书馆新增加的文献资源和专业服务, 促进对图书馆资源和专业服务的充分利用。

2.4 有利于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专业读者的需求

在学校, 由于教学科研任务重、时间紧, 读者到图书馆来都希望能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 因此为他们提供研究型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科馆员制度就是为广大师生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之一, 因而深受专业读者的欢迎。图书馆工作人员除了一部分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外, 大部分来自各种不同的专业, 有着不同的技术特长。图书馆应设法发挥他们的业务特长, 鼓励其钻研各学科业务, 并有针对性地对读者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以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是信息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发布、加工和服务的重要部门, 图书馆的学科馆员, 正是利用自已的专业知识和图书馆学知识, 帮助读者广、快、精、准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因此, 在图书馆中设立学科馆员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5 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可以提高学校师生对图书馆资源、服务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了解和认同, 通过互动交流, 读者能及时了解图书馆的资源、服务方式、服务项目等, 感受到图书馆人的主动服务的热情和诚意, 从而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力。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 可以使馆藏资源结构更加科学和合理, 通过学科馆员与院系的读者沟通、了解、掌握对口服务学科的设置和科学研究的需求情况, 从学科建设出发, 向图书采购人员提出馆藏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对文献资源作出合理化的选择, 提高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学科馆员的实施, 使图书馆具有支持学院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针对读者的需求, 为学校科研提供针对性的、高层次的信息服务, 有肋于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学术地位。

3 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

3.1 为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 图书馆作为学科建设的基础资源之一, 应主动为教学科研人员服务, 积极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信息支持环境。

教学科研人员对文献资料的要求, 一是针对性强, 二是资料的内容新, 提供及时。教学科研人员迫切需要随时了解与其所承担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动态, 这就要求学科馆员除了掌握专业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和指令, 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特色。除了提供深度的文献标引, 还能够定制个性化服务, 根据设定的研究课题、论文引文链接, 自动提供所需要的最新文献资料。

选定对口学科的有关研究课题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深入其中, 从课题立项到成果鉴定, 自始至终进行跟踪服务。在课题立项阶段, 及时收集该专业的发展动态、研究成果、热点和难点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供选题服务。在课题开展阶段, 围绕科研进展情况, 设计定题服务方案, 制定检索策略, 建立定题服务数据库。在课题收尾阶段, 主要提供科研成果查新、专利申请、核心期刊投稿等服务。

建立网上学科咨询站, 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学科馆员直接从网上与用户进行交互式咨询解答, 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与用户共同探讨有关问题, 介绍本学科信息资源的特点、内容及检索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发布最新文献信息和科研动态, 为用户了解国内外学术研究前沿及发展情况提供在线帮助。

3.2 为学科建设提供有效的文献保障

图书馆应将文献建设发展与学科建设发展紧密结合, 建立起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学科文献体系, 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畅通的学术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渠道。

任何图书馆不可能将每一学科的文献资料收集齐全, 所以应在照顾基础学科的前提下, 加强那些优势明显、发展迅速、成果颇丰的重点领域文献的收藏, 保证重点学科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龙头作用, 带动其他学科快速发展。

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 将丰富的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有效地组织起来, 有重点地进行收集、筛选与整序, 使无序的资源变得有序, 分散的资源变得集中, 最大限度地节省检索到所需信息的时间, 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网络信息导航。

3.3 开展专业文献信息检索教育

现代技术的应用图书馆日益普遍, 但一般读者对图书馆利用还停留在传统服务模式上, 对新的信息获取方式、技能感到陌生、难以入手。因此, 要以不同形式开展信息检索教育, 通过举办专题检索讲座, 短期培训等、进行国际互联网入门、光盘检索、常用网络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网络信息的类型与特点、网络信息的鉴别、网络通讯方法等教育, 帮助用户掌握检索、获取利用信息的技能, 提高用户的自我服务能力, 快速、准确、及时地查找到自已需要的文献信息。

4 学科馆员制度的完善

4.1 明确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与地位

首先, 设置学科馆员岗位, 明确具体职责。结合岗位聘任, 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学科馆员岗位。

其次, 确定学科馆员在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给予设备、资金等方面支持, 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机会, 鼓励学科馆员不断更新学科知识, 提高对信息资源获取和开发利用的能力, 使他们有能力、有信心胜任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

4.2 建立一支合格的学科馆员队伍

按照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要求, 学科馆员通常应该由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资深馆员担任, 要求学科馆员必需具有大学程度的学科背景和大学程度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高校图书馆在高校内的地位普遍偏低, 导致馆内工作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高素质人才凤毛麟角。加之机制陈旧, 工作人员缺乏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没有形成良性的人才引入与流动机制。从而使得人才外流现象日趋严重。目前, 国内除了少数一流图书馆人员素质较高外, 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人才现状与学科馆员素质要求相差甚远。这种状况给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造成了极大困难。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 是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重要问题。

(1) 在本馆现有的馆员中, 挑选一些基本符合学科馆员的骨干, 作为预备学科馆员, 给他们压担子, 使之有紧迫感, 自觉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同时, 让他们经常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加强交流、获取各方面的信息, 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又积累了经验、培养了人才。

(2) 选派一些有专业特长, 综合素质较高的馆员进行图书情报专业的中短期脱产进修、系统地学习图书情报理论, 提高收集和处理文献信息的能力;或者让他们在职参加图书情报专业的函授学习, 获得较系统的文献资源开发、信息服务方面的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3) 对学科馆员的培养, 首先应注重工作责任心的树立。其次, 要培养和选拔综合素质高的馆员担任学科馆员工作。

4.3 建立学科馆员考核评价制度

图书馆建立明确、科学、合理的学科馆员岗位职责, 并进行经常性的考核与评价, 考评制度尽量做到科学、全面、规范、公正。这是使学科馆员发挥应有作用的制度规范基础。考核内容可以包括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培训、讲座、咨询等活动的数量, 网络导航与网页的建立与维护, 用户反馈的意见等等。考评后实施必要的奖惩制度, 业绩突出者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 不合格人员重新评聘。通过竞争和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使学科馆员在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 作为一种以学科为对象的工作模式, 学科馆员制度对现代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要求, 这一全新的服务模式还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因此, 各高校图书馆在引入学科馆员制度的时候, 要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 切不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 盲目地一哄而上。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与提高。我们深信, 随着学科馆员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 学科馆员制度将不断地得到完善。这项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必将提高高校图书馆在学科建设中信息资源的服务水平, 进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摘要:学科馆员制度是适应高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广大师生的学习需要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等诸多方面需求而建立的, 是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举措, 本论述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从如何提高学科馆员素质、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方面加以探讨。并进一步阐明了这项管理制度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6 (4) :341—343.

[2]江梅, 徐庆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措施[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5 (3) :49—51.

[3]夏建民关于高校图书馆建设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 2006 (4) :56—57.

[4]贾伟.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冷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 2003 (5) .

[5]曾建平.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述略[J].图书馆学研究, 2004 (1) .

[6]吴湘萍.大学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 2004 (1) :47—48.

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规范化刍议 篇5

摘要:学科馆员制度是国内高校图书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而引进的一种服务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我国高校的学科馆员制度大多数仍处于制度建设的初始阶段,面临层次不高,规范性不够等诸多问题,破解这一困境的有效途径在于建立我国规范统一的学科馆员制度,以保障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8-0074-02

学科馆员制度是国内高校图书馆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而建立的一种服务模式,即聘任资深图书馆员承担与学科院(所)在资源建设、服务项目和效果以及电子资源的利用与评价等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工作。学科馆员制度源于上个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目前,国内对之还没有统一的名称,但大多数称之为“学科馆员”,如大陆的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港澳的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也有的称之为“联络馆员”,如大陆的河北工业大学,台湾地区的国立阳明大学;还有的称之为“学科参考馆员”、“学科专家馆员”等等。

1学科馆员制度的源起

一般认为,信息技术及其引发的知识管理体系的巨大变革,是学科馆员制度产生的内在动因。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令信息的获取途径空前增长,传统社会中图书馆对信息情报资源的垄断型管理和服务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因此,为应对“大学图书馆的严冬”,创造型服务的出现正当其时。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加快,信息资源变得更加离散,生命周期趋向短暂,寻找和控制信息资源更加困难,因而越来越需要一种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的创造性信息服务。

2我国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毋益人先生在“学科馆员应做好哪些工作”一文中,第一个介绍了国外大学的学科馆员制度。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北京大学图书馆于2001年设立了“学科馆员”小组,南开大学图书馆于2002年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其后,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纷纷效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有近百所高校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这些高校图书馆的做法基本相同,即针对不同专业,安排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馆员负责一个或几个专业;同时,在各院系选择一名教师作为联系人,称为“图情教授”或“信息教授”,这种模式也被称为“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

3我国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现状及困境

就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来说,清华大学无疑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1998年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以后,2002年成立学科馆员组,2005年更名为学科服务组,建立了“学科馆员——教师顾问——学生顾问”独具特色的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学科馆员主要承担信息咨询、用户教育、学科服务三大任务,2008年,学科馆员又承担了外文图书采选工作。在今天的清华图书馆,学科馆员不仅是学科服务的主力,也是学科资源建设的主导。

但就国内高校的整体而言,学科馆员的建设多处于起步或探索阶段。西北工业大学的刘圆圆等三位老师的网上浏览调查统计显示,在我国108所“211工程”院校中,32所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仅占被调查高校图书馆总数的29.63%。而在陕西省各高校中,也仅有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这说明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中,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仍处于自发状态。在已经建立这一制度的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模式也不尽相同、馆员职责各有侧重,管理和运行状况也多有参差。除了部分基础雄厚的大学图书馆在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工作开展、实施效果上具有较高的水平以外,大多数仍处于制度建设的初始阶段,学科馆员制度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部分高校甚至有其名无其实,学科馆员工作根本没有实际开展。4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规范化是破解当下困境的有效途径互联网时代的降临,信息载体的革新,“虚拟空间”与实体世界的平行共存,带来的不仅是知识信息存储和获取方式的变化,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大学校园,承受这场变革正面冲击的首先是知识的传统存储者和管理者——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的严冬”的降临已不可避免。为此,2012年初哈佛大学图书馆的重组应当是面对“严冬”所作出的最为积极的回应,而重组的目标就是:加强图书馆的读者中心意识,拓宽服务功能,做一个科研教学的不可缺的伙伴、引领者和合作者,最终建立一种新型的二十一世纪大学图书馆模式。

徐春晖: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规范化刍议徐春晖:高校学科馆员制度规范化刍议学习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正是提升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和合作意识,应对信息技术挑战的良好手段。学科馆员制度是信息革命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产物。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不仅可以更好地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引领学科资源建设,服务教学和科研,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为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强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

目前,我国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如何破解面临的发展困境,是我国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前述我国高校学科馆员制度面临的问题,诸如制度建立的自发性、管理模式的随意性,职责内容的不一、馆员水平的参差,发挥作用的有高有低等等,其实是一个管理的规范化问题。即在我国高校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在诸如制度定位、建立条件、建立程序、标准管理、质量控制等环节是无章可循的。要不要建立、如何建立、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学科馆员制度全凭各个高校的自觉自愿。为此,规范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制度的发展,使之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笔者认为,学科馆员制度的规范化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4.1建立学科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人员素质是制度运行的保障。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学科馆员既要熟悉本馆信息资源,具有较强的信息检索组织能力,又要熟悉服务学科的教学科研情况,具备一定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我国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制定自己的学科馆员标准,适时建立我国的学科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

4.2建立学科馆员的准入和保障制度

明确学科馆员制度的准入标准,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优先发展,不具备条件的高校待条件成熟再适时建立,杜绝滥竽充数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明确学科馆员的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薪资待遇和职级晋升标准,完善学科馆员的激励机制。

4.3建立学科馆员的考评和管理制度

明确学科馆员的职责内容和工作机制。根据学科馆员的工作特点,逐步建立起以用户为主的学科馆员考评制度,即以用户的满意程度来评价学科馆员的工作业绩。在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和学科馆员的专、兼职情况,由学校选择适用集中式、分散式或挂靠式管理模式。

高校学科官员制度的规范发展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领域管理和事务部门通力合作,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努力才能达成。“大学图书馆的严冬”或许已真的来了,但只要我们练好内功、积极应对,“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孙兰荣.香港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及其启示[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93-94.

[2]利求同.大学图书馆的严冬——透视哈佛图书馆重建[J].书城,2012(7):70-77.

[3]裴尔念.我国高校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十年回顾[J].图书馆论坛,2008(5):26-28.

[4]廖秋荣.我国高校图书馆员制度探讨[EB/OL].论文天下.[2011-12-30].http://www.lunwentianxia.com/product.free.10056307.1/.

[5]刘园园,刘秋让,黄 辉.我国高校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3):90-93.

[6]利求同.大学图书馆的严冬——透视哈佛图书馆重建[J].书城,2012(7):70-77.

[7]裴尔念.我国高校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十年回顾[J].图书馆论坛,2008(5):26-28.

学科馆员建设 篇6

一、建立并加强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建立并加强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突出了图书馆服务的专业化、分类化、定向化,将图书馆对用户的服务通过学科馆员的作用,依靠公共文献平台和服务平台,给予学科上的专业引导,使之对于文献信息的获得更为富有效率,体现出的是图书馆“读者至上,服务为本”的理念。其必要性包括:

有利于促进馆藏资源建设。图书馆对于用户的服务功能具体体现在馆藏资源上,图书馆以自己丰富的馆藏资源形成了对用户的使用价值,用户利用图书馆,就是要通过利用图书馆的某种馆藏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在信息技术和知识载体多样化的现实情况下,图书馆馆藏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馆藏资源的纸质文献为主的样态发生变化,电子文本的馆藏形式进入;传统的有形馆藏样态发生变化,虚拟馆藏形式进入;馆藏资源的获取更加注重于对电子资源与网上有用信息的收集。图书馆对于馆藏既强调“拥有”,更强调“获取”,“拥有”是一种现在时,是对已有馆藏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获取”则是一种进行时,是对馆藏资源的充实和发展。

有利于提高文献利用效率。随着信息资源的快速增长和日益网络化,信息的开放性、扩张性、爆炸性越来越明显,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任何人都可在点指间获取到想要浏览和查询的信息,但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有用的和无用的信息混杂;正确的和错误的信息混杂;失效的和时效的信息混杂,单一的和重复的信息混杂,信息污染、信息障碍、信息误导的问题存在,这种状况会扰乱用户的判断和抉择,耽搁和浪费用户的时间,影响用户的查找和使用文献信息的效率,用户希望通过利用图书馆来摆脱困扰,提高对于信息需求的查询和使用效率。用户的需求就是图书馆提高文献利用率的发展动力,图书馆可以通过学科馆员来过滤和整合馆藏资源,通过学科馆员的专业对口整理,会梳理到方便用户的查询,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信息需求,而且也有利于各学科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知识创新。

有利于实行个性化服务。图书馆所接待的读者其年龄结构、学历水平和专业范围各不一样,对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也各不相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了一部分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外,还有来自各种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学科技术特长。较之用户相比,图书馆学科馆员一定是信息提供和信息利用的某一学科或某些学科的“行家”,以“行家”的经验和专长为具有个性化需求的用户服务,才能够满足他们的特色需求。简练地说,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善于利用自己所掌握和精通的学科知识,向有要求的读者或信息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文献信息资源,使用户量身定做的获取信息。

有利于馆员的自我发展。顾名思义,学科馆员必须在学科上具有较高的造诣,否之,是不配于学科馆员的称号的。馆员一旦被授予某某学科馆员的名誉,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学科馆员的定位既是对其专业素质的肯定,也是对其专业素质所提供的压力和动力,做好本专业用户获取文献信息服务的“导航员”的身份,需要他们需求热爱图书馆工作,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要熟悉参考咨询工作的基础业务,深入了解图书馆馆藏资源,尤其要求学科馆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向,为学科读者提供超前的服务。

二、加强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对策

1、在建立并加强学科馆员制度的同时加强宣传

为了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和利用学科馆员制度,从图书馆方面说来要加强对于这一制度的宣传工作,要让用户知晓,能知晓才能利用。从图书馆学科馆员说来有必要向用户宣传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印刷名片、书签和宣传海报等宣传手段让人们逐渐了解学科馆员的工作性质,了解学科服务的内容,在他们需要学科帮助时首先想到学科馆员。

2、在建立并加强学科馆员制度的同时加强学科馆员的综合培养

作为学科馆员,必须是掌握一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图书情报学知识及某一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图书馆要加强对学科馆员的培训。一方面,不定期地请专家来图书馆举办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和相关学科专业技术等内容的学习班;另一方面,定期选派学科馆员学习先进的信息资源服务、文献资源开发等内容,不断提高学科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尤其在图书馆不再过分强调“拥有”而更强调对资源的“获取”的当下,对于馆员素质的要求更加注重其专业专长,注重其能够在海量资源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要加强学科官员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3、在建立并加强学科馆员制度的同时强化学科馆员的进取意识

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就是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其服务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作为一名学科馆员,在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检索服务的过程中,对于自己的专业修为和服务能力能够高标准严要求,具有有时代紧迫感和积极进取意识,,尽可能及时了解自己所服务的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信息,对服务对象的工作做到不断深化、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玲.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初探[J].图书馆论坛,2006(05)

[2]孙向荣.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01)

学科馆员建设 篇7

在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诸多要素中,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核心竞争力对人才有高度的依赖性,图书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学科馆员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办馆理念和全新服务模式。图书馆根据教学和科研需求,确定自己的位置,制定自己的战略决策,积极推行学科馆员制度,依托学科馆员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以此实现自身工作的有效管理和优质服务。

一、学科馆员与图书馆发展

(一)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其产生效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提,大量的科学技术包括一些高新技术停留在图书馆里,而将这些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有用的科技信息反馈给用户,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信息人才,它不仅可以保障现代化信息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转,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知识强、综合素质高、掌握图书馆新技术、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工作的图书馆队伍,将队伍中的人员逐渐培养成学科馆员并逐渐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掌握了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并精通图书情报知识,拥有丰富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经验,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从而建立起差异性竞争优势,学科馆员的思想、行为、能力等都将对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巨大影响。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极大地激发学科馆员的责任感、求知欲和高度的成就感,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促进图书馆员整体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力。

(二)学科馆员的服务理念代表图书馆发展方向。

学科馆员围绕用户的需求来调整服务理念,在服务过程中贯彻“始于用户需求,终于用户满意”的思想,认真执行“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为了一切读者”的服务宗旨,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尊重读者的个性,充分了解读者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合理需求;树立主动服务观念,热情地接待读者,主动地了解、征求、研究和满足读者的需求,在搞好阵地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个性化主动信息服务,主动发展新读者,主动扩展服务领域,把服务质量视为生存的条件;加强个性化服务和特色化服务。

(三)学科服务是提升图书馆发展的核心。

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高校图书馆管理和发展的意义在于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学科服务将成为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学科服务是各学科专业的学科馆员依学科专业读者的需求,依学科专业建设信息资源,参与到学科专业读者的教学科研中去,深层次组织开发信息资源,以多样载体、信息技术化与网络化、个性化服务手段、多层次服务方式和集成化的服务方法,提供个性化学科知识服务。学科服务是图书馆的深层次、高水平的服务。网络时代,读者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获取信息不再拘泥于单一信息源,而是有太多的选择,超越了时空限制。学科馆员要深入辅导读者,善于筛选和利用文献、信息,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发掘与加工,通过编制高质量的信息产品,不断提高文献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益,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从而提升图书馆发展力。

二、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度应采取的措施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是拓展了服务深度和广度,而对于读者而言,是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所以,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对于图书馆和读者来讲,都是受欢迎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立虽说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针对目前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学科馆员制度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成立学科馆员领导小组,建立各项管理机制。

学科馆员是一项合作的任务,它不仅仅是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合作,也是图书馆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领导小组主要致力于图书馆与院系、图书馆不同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包括确定和调整服务计划、任命、培训、考核学科馆员、评估服务实施效果、组织交流和宣传服务项目等。学科馆员的任命、服务、考核指标、培训等的实施都需要一系列的管理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各项管理机制对于学科馆员顺利开展工作必不可少,也是学科馆员制度正常运转的前提和保障。它包含学科馆员的资质认证、学科馆员的岗位定性、学科馆员的待遇、学科馆员的职责要求、学科馆员的工作计划制定与实施、学科馆员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这也是有效管理的手段和依据,起约束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也是学科馆员开展工作的行为准则。

(二)建立学科馆员考核评价体系及激励制度。

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学科馆员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有力保障。学科馆员工作业绩的评价既取决于学科馆员工作完成情况,又取决于师生的满意度。也就是说,对学科馆员的考核应实行双向考核,既接受图书馆的考核,又接受对口院系的考核,以用户评价为主。考核既要有定性基准又要有定量指标才能比较完整地反映学科馆员的服务状况。

美国著名学者詹姆士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员的潜力只发挥出20%~30%,刚刚能保住饭碗即止;在有良好激励的环境中,同样的人员却可发挥出潜力的80%~90%。因此,在管理中要对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和贡献的馆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将会起到促进、引导和榜样的重要作用。切忌吃“大锅饭”,以免引起许多人的消极情绪。要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并完善图书馆评估制度,加大薪酬中的激励成分,让提升、培训成为一种奖励,体现图书馆对其工作成绩的认可,以此激励员工,促使人才内在价值和创造力的发掘,换取人才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和敬业精神。

(三)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学科馆员综合素质。

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是保证服务质量,在院系树立图书馆形象的最关键因素。这是一个挑战性的岗位,需要具备相当高的综合素质,至少应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信息素养,并且要与专业学科结合渗透,还要有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口头表达及社交能力。因此,图书馆要为学科馆员提供多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科馆员自身的学习和馆员之间的相互学习。选派有专业特长的中青年业务骨干进修深造,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职攻读第二学位、硕士、博士等,鼓励具有图书馆学学位的人员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有计划地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包括计算机与网络的运用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信息鉴别、筛选、转化、整合能力以及公共关系能力等。同时,应鼓励主动参与院、系会议、旁听院、系核心课程,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推动学科馆员与馆藏建设、参考咨询等部门形成紧密的联系。另外,在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论坛,为学科馆员提供交流平台。

(四)改革不合理分配制度,提高学科馆员的待遇。

在我国,目前图书馆员的收入偏低,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地位也较低,这是造成国内图书馆人才短缺、留不住人才的关键。在高校,图书馆员属于学校的教辅人员,在学校分配制度上与教师、科研人员相比均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图书馆要争取本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改革目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以实际工作内容的复杂程度和知识含量的多少为依据,使专业人员的收入明显高于非专业人员。由于学科馆员的工作复杂,有很强的专业性,甚至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更应该提高学科馆员的待遇,使学科馆员的收入明显高于一般工作人员,达到各院系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使学科馆员的重要角色得以实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学科建设的文献信息中心,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的双重责任。高校图书馆应大力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主动参与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全进程,加强高层次学科信息资源建设,开展多层次、多载体、网络化、个性化、服务方式和服务方法集成化的学科服务,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关键词:图书馆,学科馆员,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詹勋武.学科馆员构筑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2]杨江平.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0.l.

学科馆员建设 篇8

1 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中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精通图书情报知识、熟悉图书馆馆藏模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 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 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文献服务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2,3]。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成立了“学科馆员小组”, 之后, 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和很多地方高校都相继设立了学科馆员。本论述所指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是那些位于中小城市, 由专科学校组建或新升格为本科学校的地方高校图书馆中为本校学科建设提供有效信息资源和知识服务的专门人员。

2 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需要学科馆员提供相应服务

高校要发展, 学科建设是龙头工程。在学科建设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发展领域是高校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方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 学术积淀不深, 学科优势的体现和重点学科的培育还需长期艰苦的努力, 但它们所在区域都具有经济、资源和文化等方面的某种特色, 利用地域优势, 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创立学科特色和品牌, 对地方高校来说却相对容易得多。因此, 地方高校从培育特色入手, 紧密依靠地方经济、文化、自然资源的优势, 找准学科建设的切入点, 重点扶持和地方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学科, 旗帜鲜明地加强自己独特的学科建设, 并以此带动整个学校的学科建设, 进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这既是地方高校在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法则的战略抉择, 也是地方高校异军突起、出奇制胜的法宝[4]。

2.1 特色学科建设需要学科馆员提供颇具特色、丰富的学科馆藏

丰富、专业的图书馆馆藏和文献信息是特色学科教学和研究顺利开展的保障。特色学科馆藏的建设就需要学科馆员全面了解特色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动态信息, 并通过主动深入到特色学科教师和学生队伍中, 定期了解他们对书、刊、电子资源的需求, 征求多方面意见, 使采购的图书、期刊和电子资源能适应学科发展和师生需要, 促进图书馆特色学科馆藏的建设和发展, 为特色学科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

2.2 特色学科建设需要学科馆员提供有效的信息、知识服务

特色学科的教学改革和科学技术研究都离不开对文献信息的利用, 离不开对已有学术成果的借鉴, 学科体系的拓展和完善。但现代高校图书馆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和网上资源使那些对信息搜索、检索技术应用并不熟悉的专家教授和学生都无所适从, 造成了信息资源和时间的极大浪费, 这样就需要提供对口服务的学科馆员来把庞杂无序的信息挖掘、筛选、整理, 最终提供给他们最有用的知识和信息, 这样通过学科馆员开展各种层次的信息服务, 营造好良好的学术氛围, 激发教师学者的学术灵感和创作欲望, 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为特色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效的信息服务。

3 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特色学科建设的途径

3.1 全面、科学了解特色学科发展动态

从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弄清学校特色学科的设置、专业特色与专业的最新动态、研究成就、发展状况、科研状况和管理状况, 弄清特色学科及服务对象的重点需求, 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特色学科建设的前提, 所以学科馆员要实现对特色学科的服务必须切实地迈出这一步。首先, 学科馆员需要联系学校学科规划与建设处等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研究部门了解特色学科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特色学科发展负责人等相关的信息。其次, 学科馆员深入到特色学科所属学院, 拜访特色学科带头人, 并与特色学科培养的学生交流, 来全面了解特色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态势, 及发展过程中师生对图书馆的期待和需求。最后, 学科馆员通过实际调研, 来了解特色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互相影响的实际状况, 从而对特色学科建设和发展有全方位、多角度、更深入地了解。

3.2 尽快建立并发展复合特色学科馆藏体系

复合特色学科馆藏体系包括特色学科的物理实体馆藏和虚拟信息馆藏。

3.2.1 加强实体特色学科馆藏建设

地方高校学科馆员要重点熟悉本馆的现有实体特色学科馆藏, 在此基础上深入到特色学科所属院 (系) , 广泛征求意见, 了解特色学科用户即特色学科研究人员和师生的需求, 不断掌握特色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和最新资料, 恰当地增加特色学科藏书和文献资料数量, 加快特色学科馆藏建设。

3.2.2 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数据库, 创建特色学科的虚拟信息馆藏

(1) 建立特色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数据库, 满足特色学科用户对特色学科的专业性的信息需求。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通过对网上特色学科信息资源的组织整序和深层次加工及有效管理, 使之成为特色学科用户所需要的特色学科信息以及高质量、高水平、高智能含量的特色学科信息产品[5]。

(2) 建立特色学科导航库。对高校而言, 建设符合自己学校专业特色的学科导航库对于本校的教学科研发展至关重要。学科馆员对于特色学科进行导航, 将与某一学科有关的电子期刊、学术论文等资源整合在一起, 建立特色学科的信息导航系统, 在图书馆主页上用链接的方式建立学科导航系统, 使特色学科用户在网上能迅速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6]。

学科馆员通过以上方式积极策略主动配合, 对有关特色学科信息资源管理、网站建设进行改造, 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质快捷的服务, 开发和建设具有本校特色和地方特色, 创建特色学科的虚拟信息馆藏。

3.3 积极参与教学、科研, 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

(1) 由学科馆员定期开展用户教育, 负责特色学科的培训服务、咨询服务、特色学科资源的开发服务, 改进服务方式、方法, 提供高效率的特色学科及多种配套相关学科系列化的学科知识服务, 让学生了解特色学科前沿, 并变被动接受学科信息为主动搜索、捕捉学科动态。具体包括:开办利用图书馆和文献资源的培训讲座、及时向对口院系宣传, 通告图书馆新增加的文献资源、负责收集、整理、通告相关学科的网络资源、定期征求对口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意见与要求、负责试用、评价相关学科的电子资源, 为教师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并提供图书文献建设方面的咨询和指导等。

(2) 学科馆员要切实开展对特色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调查研究, 及时收集特色学科用户的真实信息需求情况, 准确地分析特色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从而有效地改进高校图书馆的特色学科的信息服务工作。同时, 学科馆员还要注意收集这些特色学科用户的反馈信息, 专门设计一些调查问卷将他们的意见、建议等信息及时统计上来;应根据特色学科用户深层次的系列化特色学科的信息需求, 使注册特色学科的信息能够体现出特色学科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7]。

(3) 学科馆员要及时开展信息调研, 进行课题检索服务, 每年高校都有很多立项课题, 其中特色学科的占一部分, 图书馆学科馆员要围绕科研课题、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现代检索技术, 对特色学科课题需要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鉴别、调查研究, 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对重点学科及课题, 有针对地广泛收集科研动态, 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等信息, 还应注意收集有关研究机构、数据库及电子出版物网站的信息, 为科研用户和课题组构建专门的“系统”界面, 提供量身定做的专题服务、定题服务。

3.4 加强联合,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加强与兄弟院校、本地区公共图书馆的联合互补。相对于知识信息的急剧增长和资源建设成本的不断增长, 加强资源的联合互补能够将有限的经费有重点地投入到特色资源建设, 兼顾其他学科, 做到合理调配, 它将更是实现特色文献馆际互借、资源共享的基础, 因为区域性资源共享保障体系不可能由 (下转123页) (上接98页) 各馆的重复资源简单相加而成, 必须是各馆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融合而成, 只有那些由特色文献资源的图书馆, 才有同其他图书馆建立共享互借关系的需要和资格, 实现资源共享才有可能, 因而由学科馆员联系与兄弟院校和本地区公共图书馆联合建立起地区性图书馆联盟, 这样成员馆之间可开展馆际互借业务, 提供电子资源本地访问服务, 联合购买电子资源, 多层次加强图书馆相关业务的培训和信息交流, 切合热点主题, 开展大型活动, 灵活多样的开展其他服务[8], 从而提高实体图书馆藏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摘要:文章从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入手, 重点叙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特色学科建设的途径:科学了解特色学科发展动态, 建立并发展复合特色学科馆藏体系, 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提供有效的知识服务, 加强联合,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学科馆员,特色学科,特色学科导航库

参考文献

[1]孙玉梅.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探研[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3) :130-131.

[2]刘琼.中美大学学科馆员的初步比较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5 (4) .

[3]费晓炜.高校学科馆员咨询服务工作初探[J].图书馆建设, 2007 (1) :77-79.

[4]吴毅.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途径与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 (6) :72-74.

[5][7]陈艳飞.论高校图书馆创建特色学科馆员群的对策[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4 (2) :19.

[6]张为华.高校学科建设与图书馆期刊资源的整合[J].大学图书馆情报学刊, 2006, 24 (2) :43-45.

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 篇9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探究型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在学习中, 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探究型教学有利于创建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 是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 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在探究型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 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 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 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精神, 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探究型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 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的意义与价值, 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 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探究型教学的特点是以问题的研

究与解决为核心, 涉及问题解决方案的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调查研究, 并得出结论

其优势在于重视学习者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 重视学习者能力的培养, 以学为中心, 在做中学。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 具体的探究过程应有不同的要求。

中职财会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在财会专业教学中应用探究型教学法, 使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 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 突出学生“能力本位”、“个性发展”的理念,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 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又引导了学生个性发挥,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有效性、探索性进一步增强。

中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普遍较低, 基础理论知识薄弱, 但富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探究型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 教学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有施展个性才能的机会和平台。

在进行中职学校《基础会计》第四章交易事项的确认记录教学时, 笔者就采用了探究型教学法:

一是情景。学生已学过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复式记账法中的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会计方法。

二是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家新建企业聘用的会计, 你应该怎样去核算频繁发生的交易、事项——资金筹集、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到利润及其分配。根据需要、根据中职学生的水平和接受程度, 分若干个课时进行。

三是活动过程。1、教师针对学生已学的会计知识进行辅导。2、让学生自主探究。 (1) 让学生自主进行分组; (2) 各小组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分析确认每项交易的会计分录、教师到各小组进行指导; (3) 学生讨论, 达成本小组对该项交易会计分录的确认; (4) 各小组互相评议, 全体同学进行交流汇总; (5) 在本活动中还存在问题的学生和学伴继续探究。3、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议。

四是通过学习活动, 学习小组将形成下列成果:1、资金筹集的确认记录;2、材料采购的确认记录;3、产品生产的确认记录;4、产品销售的确认记录;5、利润及其分配的确认记录。

五是教师按照设计的评价项目、评价内容 (分为优秀、良好、继续努力) 及评分值,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J.布罗菲, 陆怡如.激发学习动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王坦.合作学习理念与实施.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8.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日

学科馆员是高校服务对象及特点的必然产物。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学生及各类科研人员, 他们信息需求具有专业性强、交叉性强等特点, 他们需要时刻关注最新学术动态, 对文献信息、学术情报的需求层次高、范围广、内容新。尤其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资源庞大浩繁, 杂乱无序, 因此, 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寻所需信息资料。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展学科对接服务, 从根本上说, 是图书馆变被动为主动的高水平、深层次服务, 是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的必然结果, 同时也是现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和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重要需求。

一、学科馆员的素质

1、具有对口学科的专业背景或接受对口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2、具在扎实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熟悉参考咨询工作的基础业务, 并能够综合利用参考工具书和电子文献。

3、具备较强的计算机与网络使用能力以及良好的外语水平。

4、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与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

5、熟悉馆藏资源, 并能按用户要求对信息进行提取、鉴别、整理, 形成适合用户需要的, 便于利用的信息产品。

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二、学科馆员的职责

1、学科联络:主动与对口院系的教师和资料室联系, 了解教师对书刊、电子资源的需求。

2、馆藏建设:根据学科用户的意见, 制定采购订单, 负责学科资源的著录、分类和管理, 以及资源建设质量评价与监控等。

3、熟悉本馆以及国内外对口学科的文献信息情况, 主动向科研人员提供文献资料服务以及相关政策与策略等信息, 促进信息从学科馆员向学科用户流动。

4、及时通告图书馆的新资源、新服务、编制有关参考书目。征求对口院系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内容的意见和要求。

5、按学科进行电子资源的整合与链接, 并在图书馆主页上按照学科大类建立学科导航库链接网页。

三、学科馆员的学科化服务

(一) 基础服务

1、学科馆员主动与所负责院系的教师和

学生联系, 经常性地为对口院系教师、学生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 征求用户对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工作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特别是要掌握师生对书、刊、电子资源的需求以及研究课题的情况, 熟悉图书资料的馆藏布局, 包括书、刊、工具书、特藏室、数据库的情况及其使用方法;开展用户培训工作, 指导用户熟悉最新的信息资源检索技术和方法, 负责搜集、整理对口院系的相关学科网络信息资源, 并在电子主页上建立目录或学科资源数据库。

2、学科馆员与对口院系联系, 为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1) 将图书馆的最新资源、服务项目、重点活动都及时通知给对口院系教师及科研人员。如:通过电子邮件通报与对口院系学科相关的电子资源的试用和正式购买消息等, 发放与回收图书馆资源建设意见征询表, 通知每年馆内组织的各种书展, 并将相关图书目录传递给感兴趣的教师等。

(2) 根据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要求, 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包括为对口院系教授提供在Elsevier、Eluwer等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期刊列表以及Web Of Science、Ei Compendex等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期刊目录和馆藏情况, 解答教师与科研人员在文献检索与利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为教师及科研人员整理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帮助教师整理电子教案并上载到网上。

(3) 收集教师与科研人员对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如:中、外期刊、图书、学位论文的订购建议, 试用数据库的反馈意见等。

3、咨询服务。学科馆员要解答用户当面和

电话咨询、负责回复表单咨询、直接在网上与用户进行交互式咨询解答, 或以电子邮件的方式与用户共同探讨有关问题。

(二) 深层次服务

1、学科馆员提供的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学

术性的综合型服务。学科馆员要有所服务领域的学科知识背景。要通过自学, 听本学科的本科和研究生的核心课程, 参加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途径, 真正使自己融入到教学和科研中, 了解本学科的研究体系和概念间的关系, 关注研究课题的进展和研究热点, 了解每位科研人员的研究习惯和研究方向, 以及教学科研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 从而向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增加服务中的知识含量。

2、学科馆员负责搜索、整理对口院系的相

关学科网络资源, 并在电子主页上建立目录或学科资源数据库;协助对口院系师生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 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产学研提供决策参考服务;跟踪重点学科的发展动态, 对该学科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前沿方向等进行分析研究, 对学科课题实行全程服务。

3、网络环境下, 学科馆员需建立专题网

站, 在网站上发表该学科领域国内外资料和外文数据库中最新的学科信息, 编写综述、专题文摘、书目、书评、调研报告、数据库评价报告等。学科馆员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主题聚类, 并分析过滤, 主动提供本学科科研人员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在围绕课题, 深入了解课题目标、内容及其进展的基础上, 通过馆藏文献、数据库、网络资源等多种信息源的分析研究, 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信息, 并进行深加工, 形成专题索引, 全程跟踪并主动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专题服务, 此时, 学科馆员已经从传统的文献信息简单推荐者转换成信息的作者和发布者。

4、网络环境下, 学科馆员应建立本研究领

域的学科导航目录。通过对电子出版物、学位论文以及专业搜索引擎等网络学术资源进行评价, 经过选择后分类、整理, 根据科研人员的检索习惯设置检索点, 使科研人员通过访问学科导航目录, 就可以浏览到本研究领域大量的相关资料, 从而节省了上网时间和费用。

5、网络环境下, 学科馆员应创建虚拟学术

交流空间。在技术专家和学科研究人员的帮助下, 学科馆员成为虚拟交流的组织者。学术交流活动是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人员经常利用网络进行学术交流。学科馆员通过搜集、组织、保存、发布本学科内产生的知识信息, 对来自虚拟学术区的学术信息进行管理, 对本学科研究机构出版的开放存取电子期刊和自建数据库的组织、保存和访问权限进行管理。

6、学科馆员根据对口学科及专业范围, 建

立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网络学科专业指引库、专题文献数据库。通过集成学科资源, 建立集成服务系统, 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定题服务、跟踪服务及商业性文献传递服务。

四、结束语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 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 使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发生了改变, 从而使图书馆更加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提供主动、深层次、个性化的服务, 使广大师生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最新文献信息, 从而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

□文/王雪梅

参考文献

[1]张丽.关于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的思考.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3.

[2]杨永红.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图书馆论坛, 2007.2.

学科馆员制度与图书馆个性化服务 篇10

关键词:学科馆员;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人类逐步迈入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探索服务创新模式,近年来掀起了“学科馆员”热潮。“学科馆员”制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主动融入教学的一种深层次的服务。

1 “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就是了解乃至精通学校某一学科或几个学科知识,并为该学科用户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可称之为某学科的文献信息专家;是图书馆与院系或学科专业之间相互沟通、建立联系的一座桥梁。

2 “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必然性

建设“学科馆员”制度是知识时代知识创新的要求,是信息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进行改革的必然结果,是“以人为本”服务的迫切需要。

(1)“学科馆员制”有利于开发培养创新型图书馆高级服务人才。

“学科馆员”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提炼、组织和加工,再主动地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是一种高水平、深层次、主动性和研究型的咨询服务。在专业素质方面,学科馆员必须拥有图书馆学、情报学和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信息资源的馆藏分布,掌握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另外,他们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学科馆员”的工作时刻处在学科前沿,图书馆工作者唯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适应这种创新型咨询服务模式。因此,“学科馆员制”的实行,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培养和启用创新型高级服务人才,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2)“学科馆员制”有利于实现个性化创新服务模式。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专业也越来越广,交叉学科越来越多。“学科馆员”既熟悉本馆信息资源,又有较强的信息检索及组织能力,且具备某个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教学科研,通过学科馆员可以架起图书馆和各学科、院系之间的联系的桥梁,直接对口学者、学生建立联系,更好的地提供专业化和高度人性化、个性化的创新服务。

(3)“学科馆员制”有利于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专业文献。

学科馆员可以统筹安排院系与学校图书馆资源,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的信息支撑作用。他们深入各学科,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的文献情报进行收集整理,经过分析研究后,主动提供给读者,提高了读者对专业文献的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其次,学科馆员可以引领读者从国际范围内开发利用专业文献,使科研更具科学性,前沿性,对提高高校整体科研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3 实施学科馆员制度

创新图书馆品牌服务品牌是企业界十分推崇的一个概念,实施品牌战略已成为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谋取更大发展的法宝。在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服务已成为竞争的主要所在,各行各业都在创立自己的服务品牌。图书馆服务也应该致力于建立一种服务品牌,这种品牌服务的目标应该是让读者获得“满意加惊喜”的效果。而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就是图书馆的服务品牌,学科馆员的本质就是创新服务,它是国际图书馆界先进的办馆理念和全新的服务模式。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的标志性服务与特色服务的具体体现,是促进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质的跃。

(1)学科馆员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学科意识。

“学科馆员”从实践操作上要重视服务的内涵和本质,它包括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对象、服务心理、服务方式、服务等级、服务标准等诸多内容。其核心就是如何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使图书馆服务更加深化,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读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要提升全方位的读者服务质量,就要致力于服务意识的高水平发展,尽快创造出各种新颖有效的服务手段,展示出本行业服务特色,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确立自身价值和社会地位。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校的师生员工,其中不乏各学科的院士、博导、学科带头人等等。许多学者站在自己的学科前沿,前瞻学科的发展动态。因应于这种读者服务,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一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学科意识,主动把握某学科专业的脉搏,注意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条件许可下尽量参与该学科的课题研究,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去为学科导师的课题完成提供最充分的信息资料服务,使他们认为你是该学科不可缺少的角色,只要有课题、难题、问题就会找你,且会动员他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有问题是来找你。这时就可以说你是合格的、称职的学科馆员,成为办出特色、办出名气、创建品牌形象的“学科馆员”。

具体而言,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要养成自己的品牌学科意识,需要整合完成以下三种角色的塑造:其一是“搜猎者”,现代科技的发展,IT行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网上信息、网络情报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利用,面对各种庞杂繁多的文献信息资源,学科馆员必须具备在网上搜索信息、情报的能力,能够进行有效的获取、评价、开发,从而在有价值的信息中分辨出核心信息,编制出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使读者获得从文献信息中开发出来并经过重组的创造性的知识产品服务。其二是“导航员”,即将网上资源和其他图书馆整合的信息资源搜索归纳,挂在本馆的网页上,归我所用。在做好网上导航的同时,还必须花大量的时间熟悉馆内所收藏的纸质文献、光盘及其馆藏资源的收藏情况,负责收集、鉴别、整理,制作学科信息资源指南,充分挖掘学科信息资源的各种价值,形成学科研究报告和专题文献目录等。让用户方便地了解本学科最新动态,使他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其三是“服务员”“学科馆员”应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和自身的学科知识优势,为对口学者提供针对性强,参考价值高的信息服务,要变单一性文献服务为一体化全程服务。

(2)开创有效的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即对每一个用户的独特信息需求进行针对性服务。它不仅要能对用户提出的要求提供最确切的信息服务,还要能够多主动收集个体可能感兴趣的信息,甚至预测个体可能的个性发展,收集相应的信息。个性化服務是 21 世纪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理念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特别是科研,学术型用户其信息需求越来越呈现个性化。个性化服务将是图书馆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这种个性化服务能有效地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满足读者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密切与用户的关系,从而改进服务。因此,这种针对性强的新型服务方式,将成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在今后一个阶段的主攻方向。

总之,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是读者信息需求服务内容变化的趋势决定。走“学科馆员”道路是高校图书馆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源泉。有了“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更科学、更合理地成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导媒,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恒燕.雷丁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探析[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7(3).

[2] 李英.对高校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边缘问题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7(2).

[3] 腾海涛.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势在必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6).

[4] 张自荣.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开创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新局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对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度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学科馆员,核心竞争力

在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诸多要素中,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核心竞争力对人才有高度的依赖性, 图书馆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学科馆员制度是一种新型的办馆理念和全新服务模式。图书馆根据教学和科研需求, 确定自己的位置, 制定自己的战略决策, 积极推行学科馆员制度, 依托学科馆员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并以此实现自身工作的有效管理和优质服务。

一、学科馆员制度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一)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是其产生效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前提, 大量的科学技术包括一些高新技术停留在图书馆里, 而将这些科学技术及时转化为有用的科技信息反馈给用户, 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信息人才, 它不仅可以保障现代化信息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转, 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知识强、综合素质高、掌握图书馆新技术、适应现代化图书馆工作的图书馆队伍, 将队伍中的人员逐渐培养成学科馆员并逐渐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掌握了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 并精通图书情报知识, 拥有丰富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经验, 能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从而建立起差异性竞争优势, 学科馆员的思想、行为、能力等都将对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巨大影响。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极大地激发学科馆员的责任感、求知欲和高度的成就感, 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促进图书馆员整体素质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 学科服务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高校图书馆管理和发展的意义在于服务教师、服务学生。学科服务将成为贯穿图书馆发展的主线, 是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学科服务是各学科专业的学科馆员依学科专业读者的需求, 依学科专业建设信息资源, 参与到学科专业读者的教学科研中去, 深层次组织开发信息资源, 以多样载体、信息技术化与网络化、个性化服务手段、多层次服务方式和集成化的服务方法, 提供个性化学科知识服务, 是图书馆的深层次、高水平的服务。网络时代, 读者需求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人们获取信息不再拘泥于单一信息源, 而是有太多的选择, 超越了时空限制。学科馆员要深入辅导读者, 善于筛选和利用文献、信息, 并根据用户的需求, 对文献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整合、发掘与加工, 通过编制高质量的信息产品, 不断提高文献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益, 促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从而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三) 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体现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大小。

学科馆员以开发学科专业知识信息资源为目的, 深入学科专业领域, 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学术层面上的服务, 解答科研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对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方向、目标、最新成果、未来发展动态做到心中有数, 将繁杂无序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整理后, 提供给重点学科知识用户。在这一过程中, 学科馆员要运用自己的隐性知识与显示知识相结合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不论从信息资源、服务手段, 还是服务时效、服务质量上都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加强学科资源建设, 为读者提供多种形式的网络信息服务是现代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责, 学科馆员的服务水平无疑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度应采取的措施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 是拓展了服务深度和广度, 而对于读者而言, 是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所以,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对于图书馆和读者来讲, 都是受欢迎的。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立虽说起步较晚, 但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目前,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针对目前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 以确保学科馆员制度在高校教学、科研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 成立学科馆员领导小组, 建立各项管理机制。

学科馆员是一项合作的任务, 它不仅仅是图书馆与院系之间的合作, 也是图书馆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领导小组主要致力于图书馆与院系、图书馆不同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包括确定和调整服务计划、任命、培训、考核学科馆员、评估服务实施效果、组织交流和宣传服务项目等。学科馆员的任命、服务、考核指标、培训等的实施都需要一系列的管理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各项管理机制对于学科馆员顺利开展工作必不可少, 也是学科馆员制度正常运转的前提和保障。它包含学科馆员的资质认证、学科馆员的岗位定性、学科馆员的待遇、学科馆员的职责要求、学科馆员的工作计划制定与实施、学科馆员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是有效管理的手段和依据, 起约束和规范行为的作用, 也是学科馆员开展工作的行为准则。

(二) 通过多种渠道, 选拔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深入学科专业领域, 要运用自己的隐性知识与显示知识相结合开发学科专业知识信息资源, 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服务。学科馆员的知识水平决定其服务的层次高低, 因此图书馆必须广开渠道, 多种途径有效选拔学科馆员。

1、挖掘现有人力资源。

近年来, 进入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素质, 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图书馆内实际上已经拥有一批既具有学科专业知识, 又熟悉图书馆业务的工作人员, 经过资格论证和培训学习, 他们可以成为“学科馆员”。图书馆要鼓励馆员特别是中青年人才自觉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自己的专业兴趣, 利用业余时间, 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成为优秀的“学科馆员”。

2、直接引进相关学科专业或图书馆学双学位人才。

直接引进相关学科专业或图书馆学双学位人才, 从事对口的学科服务可以很快进入状态, 而且服务的起点较高、针对性较强。

3、聘请兼职“学科馆员”。

在有些学科暂时没有合适的“学科馆员”人选时, 可以聘请部分院系热心图书馆事业, 经常查阅文献, 专业上有一定造诣, 能够对学科资源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的教授, 对他们进行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的培训, 使其担任图书馆兼职“学科馆员”。

同时, 还要积极培养那些爱学习肯钻研, 并参加过一定时间的特定专业课程培训的中青年, 建立一个学科或专业的培养对象梯队, 以保持学科服务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通过培养, 造就一批精专业、广知识, 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乐于奉献的学科馆员队伍, 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 建立学科馆员考核评价体系及激励制度。

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学科馆员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有力保障。学科馆员工作业绩的评价既取决于学科馆员工作完成情况, 又取决于师生的满意度。也就是说, 对学科馆员的考核应实行双向考核, 既接受图书馆的考核, 又接受对口院系的考核, 以用户评价为主。考核既要有定性基准又要有定量指标才能比较完整地反映学科馆员的服务状况。

美国著名学者詹姆士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 人员的潜力只发挥出20%~30%, 刚刚能保住饭碗即止;在有良好激励的环境中, 同样的人员却可发挥出潜力的80%~90%。因此, 在管理中要对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和贡献的馆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将会起到促进、引导和榜样的重要作用。切忌吃“大锅饭”, 以免引起许多人的消极情绪。要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并完善图书馆评估制度, 加大薪酬中的激励成分, 让提升、培训成为一种奖励, 体现图书馆对其工作成绩的认可, 以此激励员工, 促使人才内在价值和创造力的发掘, 换取人才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和敬业精神。

(四) 通过多种方式, 提高学科馆员综合素质。

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 是保证服务质量, 在院系树立图书馆形象的最关键因素。这是一个挑战性的岗位, 需要具备相当高的综合素质, 至少应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信息素养, 并目要与专业学科结合渗透, 还要有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口头表达及社交能力。因此, 图书馆要为学科馆员提供多种培训和学习的机会, 促进学科馆员自身的学习和馆员之间的相互学习。选派有专业特长的中青年业务骨干进修深造, 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职攻读第二学位、硕士、博士等, 鼓励具有图书馆学学位的人员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有计划地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包括计算机与网络的运用能力、科研能力、教育能力、信息鉴别、筛选、转化、整合能力, 以及公共关系能力等。同时, 应鼓励主动参与院、系会议, 旁听院、系核心课程, 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推动学科馆员与馆藏建设、参考咨询等部门形成紧密的联系。另外, 在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论坛, 为学科馆员提供交流平台。

(五) 改革不合理分配制度, 提高学科馆员待遇。

目前图书馆员的收入偏低, 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地位也较低, 这是造成国内图书馆人才短缺、留不住人才的关键。在高校, 图书馆员属于学校的教辅人员, 在学校分配制度上与教师、科研人员相比均处于劣势。在这种情况下, 各高校图书馆要争取本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改革目前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以实际工作内容的复杂程度和知识含量的多少为依据, 使专业人员的收入明显高于非专业人员。由于学科馆员的工作复杂, 有很强的专业性, 甚至有不可替代性, 因此更应该提高学科馆员的待遇, 使学科馆员的收入明显高于一般工作人员, 达到各院系专业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吸引人才, 使学科馆员的重要角色得以实现,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

三、结束语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一项新举措, 也是高校图书馆深化服务的一项新工程, 需要不断摸索、创新、推广并完善。学科馆员的设立是关系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大事, 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学科馆员制度的落实, 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度, 以提升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俊玲.略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2.

[2]罗红彬等.基于学科馆员制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J].现代情报, 2007.4.

[3]刘立强, 刘波.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07.5.

上一篇:工作激情下一篇:网络组织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