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干预

2024-09-24

实验干预(精选9篇)

实验干预 篇1

社会能力 (Social Competence) 有时也被译作社交能力, 是一种社会认知能力, 是各种具体认知技能的综合, 是个体恰当应对社会情境、实现社会目标、实现自身良好发展的能力。 高职学生在职业教育模式下面临着职业定势、人际关系、学习动机、成才抱负、青春期回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以及就业与前途、 生活适应、自我期望与学习等方面的压力, 提高社会能力是应对这些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社会能力的理论模型主要有成分模型、过程模型、棱柱模型和整合模型。 整合模型认为, 社会能力应以社会技能为基础, 以与他人的关系和对自我知觉的能力为结果, 受情境影响, 且具有发展变化性, 主张干预从社会技能入手, 测量从自我和他人两个方面进行。

有研究者曾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制定社会能力培养方案, 并将方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说明社会能力可以通过干预和训练得到改善和提高。 目前, 关于社会能力的研究大都针对社会能力缺陷儿童或问题行为, 采用综合干预方法进行为期1 年以上的干预, 提高其社会能力水平, 以正常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长期干预研究较为少见, 且这些研究的干预方案往往以经验、常识或基础心理学理论为基础, 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研究者经常采用单一主体或多主体报告的方式测量个体的社会能力。 单一主体报告的结果与其他主体报告的结果一致性不高, 单一主体报告会影响结果的客观性和一致性。

因此, 笔者的研究拟采用多主体评定的测量方法, 探讨现实教育情境中以社会能力整合模型为基础的团体干预方案提高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 选取山东省某大学一年级的4 个班 (n=180) , 两个班为实验组, 另两个班为对照组。 按照测量分数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最终确定研究对象为166人, 其中实验组86 人, 对照组80 人, 平均年龄为18.84±0.93 岁。 所有研究对象都阅读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二) 工具

1.大学生社会能力问卷

该问卷是由刘艳、邹泓在2005 年编制的, 有3 个分量表, 共84 个题目, 分别测量大学生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一般人际交往能力和建立并发展友谊能力的数据。各项目从1 (不符合) ~5 (符合) 5 点计分。问卷的克伦巴赫 α 系数在0.60~0.81 之间。 笔者的研究将该量表分为个体自评和教师评定两个版本, 个体自评和教师评定的3 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克伦巴赫 α 系数在0.59~0.86 之间。

2.干预方法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 以整合模型为基础设计团体干预方案, 方案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层面对社会能力进行干预。 该方案在常规教学中进行, 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实验组实施干预, 每周1 次, 每次1.5 小时, 干预过程持续15 周, 第1 周进行前测, 第15 周进行后测, 干预结束3 个月后进行第3 次测量。 干预由两位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心理辅导教师协助, 在心理咨询与辅导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的督导下进行。 具体干预方案如表1 所示。

(三) 效果评估

在第一周、第十五周和干预结束后3 个月分别用大学生社会能力问卷对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定, 比较三个时间点上个体评价与教师评定的差异。

(四) 统计分析

用spss17.0 软件, 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等处理。

二、结果

(一) 实验组与对照组3 次测量的组间比较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 在干预前第1 周的第一次测量中没有显著差异 (p>0.05) 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干预结束后第十五周的第二次测量和干预结束后3 个月的第三次测量中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具体结果如表2 所示。

(二) 团体干预效果的主效应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个体自评与教师评定的日常事务处理能力、一般人际交往能力、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是否干预主效应[个体自评:F1 (1, 165) =32.11, p<0.001, ηp2=0.17;F2 (1, 165) =28.79, p <0.001, ηp2=0.15;F3 (1, 165) =28.45, p <0.001, ηp2=0.15;F4 (1, 165) =55.54, p<0.001, ηp2=0.27;教师评定:F1 (1, 165) =28.79, p<0.001, ηp2=0.15;F2 (1, 165) =28.96, p<0.001, ηp2=0.15;F3 (1, 165) =22.16, p<0.001, ηp2=0.12;F4 (1, 165) =34.23, p<0.001, ηp2=0.18]和3 次测量的主效应[ 个体自评:F1 (2, 165) =64.78, p <0.001, ηp2=0.47;F2 (2, 165) =30.21, p<0.001, ηp2=0.32;F3 (2, 165) =29.72, p<0.001, ηp2=0.27;F4 (2, 165) =67.02, p<0.001, ηp2=0.50;教师评定:F1 (2, 165) =55.83, p<0.001, ηp2=0.42;F2 (2, 165) =26.71, p <0.001, ηp2=0.26;F3 (2, 165) =24.86, p <0.001, ηp2=0.22;F4 (2, 165) =55.37, p<0.001, ηp2=0.40]均达到显著性水平。

(三) 团体干预效果的交互效应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如下页表3 所示。 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还表明, 教师评定的日常事务处理能力[F (6, 165) =18.44, p<0.001, ηp2=0.20]、一般人际交往能力[个体自评:F (6, 165) =5.41, p<0.01, ηp2=0.06;教师评定:F (6, 165) =3.53, p<0.05, ηp2=0.03]、个体自评建立与发展友谊能力[F (6, 165) =3.78, p<0.05, ηp2=0.03]和社会能力[个体自评:F (6, 165) =6.39, p<0.01, ηp2=0.07;教师评定:F (6, 165) =3.66, p<0.05, ηp2=0.03]的3 次测量与是否干预的交互效应显著;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 存在交互效应的日常事务处理能力 (教师评定) 、一般人际交往能力 (个体自评和教师评定) 、建立与发展友谊的能力 (个体自评) 和社会能力 (个体自评和教师评定) 各项目, 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其能力水平都是第三次测量时最高, 第二次测量时次之, 第一次测量时最低。 且在3 次测量中, 除第一次测量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0.05) 外, 其他两次测量均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三、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 实验组在干预后和干预结束后3个月的个体自评和教师评定中, 社会能力和各维度的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其社会能力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 社会能力和各维度的是否干预与3 次测量时间的主效应均显著。 这都说明了以社会能力整合模型为基础的团体干预方案能够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水平, 得到了与以往研究类似的结果, 也说明团体干预方案对高职学生社会能力水平的干预效果具有长期效应。 团体干预是在班级集体情境下共同讨论、彼此互动、相互协作、相互分享, 这有利于个体了解自我、改进自我、增强适应性。 另外, 团体干预方案虽然在正常教学情境下开展, 但与正常教学情境又有所不同, 团体干预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加宽松, 教学形式更加灵活,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干预的层次更全面, 既包括认知、情绪层面, 也包括行为改变和演练, 再加上干预内容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针对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施, 这都能保证团体干预的效果。 研究表明, 团体辅导是一种促进个体自我成长的有效方法, 而在某一理论基础上设计的团体干预方案更能有效提升个体的能力水平。

另外, 是否干预与3 次测量的交互效应结果表明, 日常事务处理能力和建立与发展友谊能力的个体自评与教师评定的结果不一致, 交互效应并没有在这两个项目的个体自评和教师评定中同时出现, 这与先前研究的结果一致。 这是因为不同的报告主体 (个体自我和教师) 所处立场、价值观、对被试的了解程度及年龄等方面的不同影响了结论的客观性和一致性。 同时, 可能因为日常事务处理能力与建立与发展友谊能力的外显性不同, 即建立与发展友谊能力比日常事务处理能力更具有隐蔽性, 导致个体对自我的建立与发展友谊能力的变化比教师更清楚, 而教师则更容易看到学生日常事务处理能力的改善情况, 所以导致个体自评与教师评定在这两个维度上出现不一致。

交互效应的简单分析表明, 不管实验组还是对照组, 在3 次测量时都出现了第三次测量最高, 第一次测量最低的情况, 这说明, 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具有发展性, 这与社会能力的棱柱模型和整合模型一致, 棱柱模型认为社会能力是不断发展的, 其指标水平与技能水平具有年龄差异, 而整合模型也认为社会能力具有受时间影响而发展变化的特点。 另外, 社会能力的发展性也可能受到个体年龄、经验及学校其他教育的影响。

交互效应的简单分析还表明, 在社会能力依次增加的3 次测量中, 实验组的社会能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这说明团体干预方案能够在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提高, 这同样验证了以社会能力整合模型为基础的团体干预方案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

四、未来研究方向

以整合模型为基础的团体干预方案能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水平, 且在干预结束后的3 个月仍然具有长期效应, 但对于更长期效果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同时, 团体干预方案针对的是高职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忽视了个体差异, 因此, 以后的干预方案应以共性问题为主, 兼顾个体差异。 另外, 效果的评价往往以量化数据为主, 忽视了个体和教师对团体干预效果的主观评价, 在以后的研究中, 应将量化数据与多主体的主观评价相结合, 以更好地完善团体干预的研究, 促进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摘要:为探讨团体干预对提高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效果, 采用3×2的准实验设计, 对实验组进行共15周、每周1次、每次1.5小时的团体干预, 并用大学生社会能力 (自评与他评) 问卷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干预前没有显著差异的两组被试 (p>0.05) , 在干预结束和3个月后的两次测量中, 实验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在一些维度上是否干预与3次测量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是基于社会能力整合模型的团体干预能促进高职学生社会能力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学生,社会能力,整合模型,团体干预

参考文献

[1]Gold S.Measuring social competence, task competence and self-protection in an organizational context[M].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ew castle, 2009.

[2]张晓, 陈会昌, 张桂芳.母子关系、师生关系与儿童入园第一年的问题行为[J].心理学报, 2008 (4) :418-426.

[3]刘艳, 邹泓.武汉地区大学生社会能力的结构及其问卷编制[J].心理学报, 2005, 37 (4) :502-510.

[4]邱开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心理科学, 2007, 30 (2) :444-446.

[5]王红姣, 卢家楣.高职生压力源及应付方式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 2009, 32 (6) :1328-1332.

[6]张静, 田录梅, 张文新.社会能力:概念分析与模型建构[J].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 (12) :1991-2000.

实验干预 篇2

关键词 精神卫生 干预性对照实验 心理亚健康大学生 高职高专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40

据媒体报道,全国高职院校已达1200多所,其招生与毕业人数已占普通高校50%。高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亚健康状况更具特殊性。有研究显示:高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通人群高,心理障碍检出率17.8%,并有继续发展趋势。又有研究显示,有13%的高职学生存在各种明显心理问题。本研究针对高职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选取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亚健康大学生,采用3种干预方案,进行为期8周干预,研究不同干预方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改善情况,为高职院校心理亚健康大学生的优化、转轨提供一定参考。

资料与方法

用有关筛查方法从河南省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档案中选出心理亚健康大学生约80人[1],通过专业精神科医生逐一进行精神科结构性面谈,排除重大精神疾病、神经症及相关心理疾病,征得自愿参与本实验75人,并随机分为4组,平均年龄18.1±0.93岁,其中女38人,男37人。

方法:⑴太极拳训练干预组(简称太极拳组)15人,采用24式太极拳,集体组织在学校同一教室,由专业太极拳教练带领锻炼。具体要求:①每周固定时间、固定教师2名,安排固定场所锻炼。②锻炼强度基本控制在中等水平。③本干预8周,每周2次,每次时间60分钟,计16次。④累计缺席4次作为无效干预,不做统计学处理。⑵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团体治疗干预组(简称团体治疗组)17人。干预要求:①由专职2名心理治疗师以认知行为团体训练为主,采用杨眉[2]、张新凯等治疗模式[3]。②本干预8周,每周2次,每次90分钟,计16次。③累计缺席4次,做无效干预,不做统计学处理。⑶综合干预组(简称综合组)17人,即进行太极拳训练同时结合认知行为互动方向团体治疗。干预要求:①结合以上两项干预要求,固定老师,固定心理治疗师,固定时间,即每周太极拳训练2次,60分/次,8周16次。每周错开时间认知行为互动方向团体治疗2次,90分/次,8周16次,合计综合干预32次。②累计缺席4次做无效干预,不作统计学处理。空白对照组(简称对照组)26人,不作任何干预,但与干预组同时进行测评。

评估方法:干预前后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干预前后测评。此量表在干预开始前1周完成第1次测评,干预8周结束后实施第2次测评,干预3个月实施第3次测评。据干预后第2次测评结果评价干预效果。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100%。

结 果

各组干预前后自身测评太极拳组除抑郁因子外,团体治疗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Scl-90各因子得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综合干预组干预后Scl-90总均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躯体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3个月后测评,综合组Scl-90各因子分与综合组干预后各因子分大致相同,说明其远期疗效较显著。见表1。

讨 论

太极拳组训练干预效果:调查显示太极拳组干预后Scl-90总均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提示太极拳训练对改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整体效果好,对改善焦虑、恐怖、人际关系敏感等症状效果明显。在本训练中,太极拳重要特点“体松心静”。这是一种很好的放松训练的独特方法,带领人进入放松自然身心状态。通过反复有意识练习形成固定的随意习得行为,使放松成为生活中习惯反应模式,可迅速改善症状,降低肌紧张,减轻焦虑。刘笃涛研究认为[4],太极拳独特运动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具有很好调节作用,练习年限越长,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团体治疗干预效果:经过8周团体干预,团体治疗组干预后Scl-90总均分、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提示团体治疗对改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有其独特作用。团体所创设的社会心理条件一旦与个体心理问题产生的条件相一致或类似时,个体自我在一种全新的、深刻认识加上领导者的引导及团体成员互相接纳与支持,团体可提供“浸润式”治疗氛围。足以说明团体旨在改善人的认知,而不是简单注意“症状”。团体活动中引导各成员自我探索、自我暴露、协助成员更深入认识自己,在团体互动中挖掘个人潜能,经过比较整合,接纳更自信,体验到彼此不同,进行接纳、尊重别人,针对其非理性认识加以澄清,建立正确人际理念,用良好积极的认知获得个人成长及发展动力。由于其简便易行,在高职院校中易于推广并易被广大学生接受。

综合干预组:即两种干预方案的综合,研究结果提示,综合干预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整体转化有显著效果,对焦虑、抑郁等情绪改善效果十分明显,对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等改善效果非常显著。表现在Scl-90总均分、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因子得分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干预中,太极拳组从行为治疗角度进行干预,团体治疗主要从心里支持、自我接纳、不合理理念暴露积极的多层次认知改变进行干预,综合干预是二者有机体,效果优于单一干预组。3个月后再测Scl-90各因子分显示综合干预组远期疗效明显且优于各单一干预组。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中应大力提倡通过设计实施团体训练与有氧运动相结合方案,提高高职院校心理亚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利于更好走出校门,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裴雯.不同放松训练方法对改善研究生心理亚健康状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杨眉.大学生社交焦虑集体心理治疗[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4:247-248.3 张新凯,吴文源,张明园.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初步结果[J].上海精神医学,2005,3:129-130.

4 郭晗.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影响[科学论坛].中国学校卫生,2006,3:242.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干预实验 篇3

一、方法

1. 研究对象与工具。

以乐山某中学初一学生为被试, 随机抽取两个班的同学, 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 被试共134名, 其中男生67人, 女生67人。测量工具采用国内段建华 (1996) 对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量表的修订, 即采用该量表的前18个项目对被试进行施测。量表还通过将其内容班成6个分量表从而对幸福感的6个因子进行评分。计分:0~10累计相加, 得分越高, 主观幸福感越强。实验数据处理工具采用SPSS16.0进行t检验。

2. 干预实验过程。

前测:实验班、控制班发放总体幸福感量表, 问卷调查采用集体测试, 使用统一的指导语, 问卷当场收回。发放问卷135份, 回收有效问卷134份, 回收率为98.8%。实验干预:第一步, 是向实验班同学讲解涉及主观幸福感相关知识的材料 (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以及影响因素) , 时间是40分钟。第二步, 间隔一周, 实验班被试自愿参与以“寻找幸福”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时间是50分钟。第三步, 间隔一周, 针对实验班同学进行个别咨询, 同学自愿参与, 时间是80分钟。后测:干预活动结束后一周, 使用与前测相同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对控制班、实验班进行施测, 发放问卷135份, 回收问卷133份, 问卷回收率为98%。

二、结果

1. 实验前测两个班的差异性检验。

表1的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班和控制班在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表明两个班被试是同质的, 可以对控制班和实验班进行干预, 考察干预的效果。

2. 实验班前后测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的差异性检验。

对实验班68名被试前测和后测数据求和, 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得到前测实验班的平均数为65.13, 标准差为6.53, 后测实验班的平均数为90.38, 标准差为9.3, t=-18.33, P<0.001, 说明实验班前后测被试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实验班后测被试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实验班前测被试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 即是实验班后测被试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实验班前测。结果如表2所示。

3. 总体幸福感量表6个维度前后测差值的差异性检验。

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 总体幸福感量表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和忧郁和愉快的心境这两个维度上有及其显著的差异 (P<0.001) 。另4个维度: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和松弛和紧张也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三、讨论及建议

1. 讨论。

(1) 干预实验前测两个班的差异性分析。干预实验前, 对控制班和实验班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进行差异性检验, 结果表明两个班在主观幸福感得分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P>0.05) , 确保了被试的同质性。被试是初一随机抽选的两个班, 初一的学生是根据入学成绩分成的若干个平行班级, 而且, 中学处在城乡结合部, 大部分孩子的家庭条件和成长环境差异不大, 所以两个班的被试没有差异。 (2) 实验班前后测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的差异性分析。从表2可以得知, 实验班前后测主观幸福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P<0.001) 。而后测实验班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的平均值高达90.38, 后测实验班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前测实验班的主观幸福感。这是说明干预实验取得一定成效。第一次干预实验是对实验班被试开展主观幸福感以及影响因素的讲解, 实验班被试对主观幸福感以及相关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同时这一新鲜的名词也激发了很多同学的兴趣和思考。第二次干预实验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 结合游戏让被试能够放松心情参与其中, 既缓解了紧张的情绪又学习了知识。在思想上, 他们意识到了有一个团队可以给他们提供能量, 支持他们成长。第三次干预是个别心理咨询, 通过个别咨询, 被试把心里的一些不良情绪发泄了出来或是有所感悟, 对自己的问题也能够深入的探讨, 以前从来不曾说出口的问题现在终于有人倾听, 心里面会有一种发泄后的畅快感, 三次干预实验的内容结合被试的年龄, 生活环境、学习情况以及理解能力编制, 所以效果显著。 (3) 总体幸福感量表6个维度前后测差值的差异性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 总体幸福感量表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这两个维度上有及其显著的差异 (P<0.001) 。另4个维度: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和松弛和紧张也存在显著差异 (P<0.05)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这一维度在干预实验后存在显著差异, 是因为在干预实验之前, 有的同学甚至不知道情绪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更没有把忧郁和愉快仔细辨别, 在干预实验后, 不仅在认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在团体辅导中他们的良好的行为也得到了强化, 更能够切身的体会自己在活动中情绪到底是忧郁还是愉快。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和松弛和紧张这4个维度上存在差异是学生在干预实验之前对心理以及身体健康这方面的知识了解较少, 也很少关注, 干预实验后, 很多同学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所以对这方面的重视性增加。由于控制班学生缺少自我感悟的平台, 所以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分数在前测、后测时没有显著变化。

2. 建议。

学校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旦学校老师意到识它的重要性, 初学生才会关注老师们的关注, 而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首先要丰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提高认知水平;其次增强其心理健康自我监控的能力;学会去反思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态度, 及其对所经历的事情的评定, 在面对自己很重视的事情或一些重大事件时, 让自己处在一个适度紧张和兴奋的状态下, 比如期末考试或升学考试。而在处理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的时候, 学会放松自己的情绪, 找到了宣泄自己情绪的渠道。最后,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尤其是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

摘要:为了了解干预实验对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是否有影响, 以乐山某中学初一学生为实验对象, 通过三次干预实验:讲解主观幸福感相关知识, 开展以“寻找幸福”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和个别咨询, 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对初一年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干预。结果是实验班后测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得分与实验班前测存在显著差异, 而控制班前后测无显著差异。幸福感的干预实验可以提高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

实验干预 篇4

【关键词】团体辅导;高职英语专业;校外实训

校外实训是高职学生步入就业岗位的预演,是高职院校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陌生的工作环境、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上的困难与压力等等矛盾的凸显,使得高职校外实训期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危机的高发期。由于心理问题存在隐蔽性,以及实训指导老师师资数量有限,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基本没有可能。

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可行性得到了国内越来越多的师生认可。 它是一种在团体的情境下开展的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团体辅导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积极自我的形成,增强自信心,改善学生情绪和获得情感体验方面具有有效性。但是将团体辅导方法用于高职学生校外实训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研究却甚少。为了证实团体辅导在高职校外实训期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有效性,课题组设计了本实验研究。

一、研究问题

(1)通过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团体辅导,观察实验前后学生在工作适应、生活应对、职业准备、人际关系、情感和学习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2)观察实验组学生在团体辅导后与对照组学生在工作适应、生活应对、职业准备、人际关系、情感和学习方面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选自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专业大二校外实训期的学生,其中实验组40名,对照组40名,两组学生生源、性别、专业各方面情况相当(都是来自该校的普通班),校外实训内容相同,实习指导老师相同。

三、研究过程

(1)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工作适应、生活应对、职业准备、人际关系、情感和学习方面进行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发放问卷40份,全部收回,问卷全部有效。问卷采用五级制进行评分,其中“1”代表情况非常不符合,“2”代表情况基本不符合,“3”代表情况有时符合,“4”代表情况基本符合,“5”代表情况非常符合。

(2)对实验组学生在参加校外前进行团体辅导,辅导共分六次进行,每次一小时,

(3)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校外实训开始后分别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发放问卷40份,全部收回,问卷全部有效。问卷同样采用五级制进行评分,其中“1”代表情况非常不符合,“2”代表情况基本不符合,“3”代表情况有时符合,“4”代表情况基本符合,“5”代表情况非常符合。

四、研究工具

采用2009年西南大学王卫红教授课题组编制的《高职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现状调查表》为研究工具。

五、结果与讨论

将两组四次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团体心理辅导前、后的两组数据进行了均值比较和显著性分析。

1.团体心理辅导前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状况比较

对团体心理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状况的六个方面进行均值比较和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结果列于表1.

从上表可见,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实验组学生所有六项均值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生活适应(t=2.34, p<0.05)、工作适应(t=2.09, p<0.05)、人际关系(t=3.79, p<0.001)、学习(t=2.32, p<0.05)四方面均值得分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3.实验组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比较实验组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六方面的均值及其差异显著性,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团体心理辅导对校外实训期学生的心理状况影响是明显的,辅导前后学生在生活适应、工作适应、职业准备、人际关系、学习和情感六方面均值都有提高,其中生活适应(t=4.37,p<0.001)、工作适应(t=3.51,p<0.001)、人际关系(t=3.67,p<0.001)、学习(t=2.32,p<0.05)方面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4.对照组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心理状况比较

比较对照组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前后六方面的均值及其差异显著性,所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以看出,对照组学生两组数据的变化并不明显,除了生活适应(t=2.34,p<0.05)达到显著性水平,学生在工作适应、职业准备、人际关系、学习和情感方面均值提高均不明显。

六、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高职校外实训期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具有有效性,对提高学生处理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能力作用明显,能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工作岗位,调整心态,克服困难,提高学生平衡学习和工作之间矛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继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西南大学,2005,硕士学位论文.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实验干预 篇5

1 研究目的

该研究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的方式,通过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干预,探索增进运动员认同,进而增进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为了保证运动员认同度的同质性,首先通过问卷施测,挑选出70名认同度低的运动员,然后,从中随机选出35名作为研究组,另35名作为对照组。

2.2 测量工具

(1)选取“运动员角色认同测量问卷”[5],该问卷包括5个分量表:自我认同(5个项目)、积极情感(4个项目)、消极情感(4个项目)、社会认同(5个项目)、行为排他性(6个项目),共24个项目。运动员认同问卷的测量学指标较好,是测量运动员认同的有效工具。

(2)自编“运动表现问卷”,分为“平时训练表现”与“竞赛表现”两个维度。

2.3 实验干预方法

2.3.1 实验时间

1次/周,50~70 min/次,共8次,整个干预时间为2个月。

2.3.2 实验干预方案

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知识经验[2],制定侧重于认知干预的实验方案,具体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运动员角色认同及其各维度上的同质性分析

实验前,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运动员角色认同及其各维度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法,即威尔柯逊(Wilcoxon)秩和检验法比较差异[3],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间运动员的认同水平及其各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运动员认同总体水平及其各维度同质。

3.2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运动员角色认同及其各维度上的比较

实验后,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运动员角色认同及其各维度进行Mann-W hitney U检验,结果见表3。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干预结束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运动员角色认同总体水平及其四个维度(自我认同、行为排他性、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社会认同上不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实验组在运动员认同总体水平及其四个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由于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干预前运动员认同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并且社会认同涉及其他人对运动员的看法,是不可控因素,不存在实验干预的即刻效应,所以可以说,实验干预是有效的。

3.3 实验组干预前与干预后运动员角色认同的比较

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干预前与干预后的差异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结果来看,实验干预前后,实验组在运动员角色认同总体水平以及四个维度(除社会认同以外)上都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实验后得分高于实验前。由于社会认同涉及其他人对运动员的看法,是不可控因素,因此不存在实验干预的即刻效应,所以,这一结果再次证明实验干预对提高运动员角色认同是有效的。

3.4 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后运动员角色认同的比较

对对照组进行实验干预前与干预后的差异检验,结果见表5。

从表5结果来看,实验干预前后,对照组在运动员角色认同总体水平以及五个维度上都没有产生显著的差异,这进一步表明实验组运动员角色认同的变化是由于实验干预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实验组成员运动员认同水平自然提高所致。

从实验组与对照组组内、组外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干预后运动员认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说明我们的干预训练是有效的,从而证明运动员认同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具有可塑性,可以通过教育培养、训练提高。

3.5实验干预效果的性别差异

对男女运动员角色认同进行实验后差异检验,结果见表6。表6结果显示,实验干预对男女没有产生显著差异,即本研究中的干预方法对男女运动员的效果相当。这说明,该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对男女运动员都适用。

3.6实验组干预前与干预后运动表现的比较

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干预前与干预后的差异检验,结果见表7。

从表7结果看,实验干预前后,实验组在运动表现总体水平及其两个维度上均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得分高于实验前。这说明,实验组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得到了提高。

4 结果

(1)心理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高水平运动员角色认同(除社会认同维度外)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运动员认同水平高于对照组。

(2)实验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运动员角色认同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运动员认同显著提高。

(3)实验组实验前后在运动表现总体水平及其两个维度上均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显著提高。

(4)本研究设计的实验干预方法能够提高运动员认同水平,并且对男女运动员都适用。

5 结论与建议

(1)可以采用“最佳比赛情景”表象法、自我暗示法、思维改组法、观看励志影片法等方法改变运动员的认知,提高运动员认同。

(2)心理训练不是一日之功,需长期、系统、持之以恒地练习,才能取得效果。本文中提到的关于提高运动员认同的心理训练方案仅是一种探索与尝试。如何提高运动员认同,进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与运动成绩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继续研究,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后续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参考文献

[1]汤臻译.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2]丁雪琴,殷恒婵,编著.运动心理训练与评价[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7.

[3]吴明隆,编著.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4]殷恒婵,宋湘勤,于玥.运动员认同测量工具的研制与检验[J].体育科学,2009(8):61-64.

[5]BREWER B W,VAN RAALTE J K,LINDER D E.Athletic identity:Hercules'muscles or Achilles'he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3,24:237-254.

[6]BREWER B W,VAN RAALTE J K,LINDER D E.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ity of the athletic identity measurement scale[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cian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Monterey,CA,1991.

[7]BREWER B W,SELBY C L,LINDER D E,et al.Distancing oneself from a poor season:Divestment of athletic identity[J].Journal of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Loss,1999,4:149-162.

[8]TASIEMSKI T,KENNEDY P,GARDNER B P&BLAIKLEY R A.Athletic identity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in people with spinal cord injury[J].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2004,21:364-378.

中医药干预帕金森病实验研究进展 篇6

关键词:帕金森病,中医药实验研究,综述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人类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其特征是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纹状体多巴胺水平下降,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症状。其发病机制不明确,主要与环境、遗传、免疫异常、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兴奋性氨基酸、细胞凋亡等因素有关,是多种机制协同作用的结果。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在中国古籍文献中就有记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氏医通》认为本病多因风、火、痰、虚所致的脾肾虚衰、或挟痰、挟瘀等,描述最详细。现代中医医家对帕金森病研究也颇多,根据其病机多采用清热化痰、活血祛风、补气养血、滋阴潜阳、补肾活血等方法用单味中药、经方或自拟方治疗帕金森病,通过实验验证中药有抗氧化应激、多巴胺神经元保护、抗凋亡等多种作用。但是多数医家对其治疗机理的阐述尚不全面,本文结合近十年来中医药对帕金森病动物的实验研究,对其治疗本病可能发挥作用的机理进行综述。

1 抗氧化应激作用

氧化应激是指当生物体受环境因素或生物条件制约,使抑制自由基产生的机制减弱或自由基生成增加时器官组织的应激反应。氧化应激促进各种分子的非酶自身氧化,损害膜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多巴胺神经元变性死亡。氧化应激在帕金森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实验证实中医药在帕金森病的抗氧化应激方面有一定作用。

1.1 单味中药或其提取物

半夏生物碱是半夏的有效成分,段凯等[1]制备6-羟多巴(6-OHDA)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监测大鼠脑皮质部分及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的含量,发现半夏生物碱可改变大鼠脑皮质部分SOD、GSH的含量,抑制MDA、H2O2的产生,改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对抗大鼠神经系统退行性变。王丹巧等[2,3]以6-OHDA脑内注射制成帕金森大鼠模型,观察到川芎嗪可降低2,3-二羟基笨甲酸(2,3-OHBA)、2,5-二羟基笨甲酸(2,5-OHBA)含量,减轻左旋多巴引起的帕金森大鼠脑氧化损伤。并有改善帕金森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多巴胺代谢率、减轻其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孙芳玲等[4]通过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对神经突触的影响实验,证明何首乌能抗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导致的氧化应激及线粒体损伤,有保护突触结构和功能。肉苁蓉中可以提取总黄酮类化合物,其可提高多种神经递质含量且有强的抗氧化作用,宋阳[5]采用荧光法测定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它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1.5%,说明肉苁蓉中的总黄酮类化合物有强抗氧化活性。金泽等[6]制备6-OHDA帕金森大鼠,以中药洋金花细粉溶液高中低剂量组灌胃3周,观察大鼠SOD、GSH、GSH-Px、MDA含量,发现洋金花可以降低大鼠纹状体MDA含量,升高SOD、GSH、GSH-Px含量,其可能是通过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抗氧化防御机制,减少氧化应激,起到治疗帕金森病作用。

单味中药治疗帕金森病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颇多,某些中药有抗氧化及抗自由基损伤作用,最终起到减轻脑神经损伤,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

1.2 成方或组方

董梦久等[7]以腹腔注射MPTP制备PD小鼠模型,给予六味地黄丸4周后,发现小鼠脑黑质SOD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提示其有提高帕金森小鼠抗氧化能力。何建成等[8]制备6-OHDA帕金森模型大鼠,以复方地黄方(熟地黄、白芍、珍珠母、丹参、全蝎等)灌胃14天,大鼠脑GSH-Px、GSH、SOD含量下降,活性氧及MDA含量升高,提示复方地黄方可提高帕金森大鼠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陆征宇等[9]以C57/BL雄性小鼠制备MPTP帕金森模型,以补肾养肝熄风方(生地黄、熟地黄、钩藤、白芍、制首乌等)灌胃14天,中药组小鼠纹状体过氧化氢酶(CAT)、GSH-Px、SOD含量高于模型组,纹状体神经元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中药可提高帕金森鼠纹状体抗氧化能力。张希廉等[10]制备6-羟多巴损毁内帕金森大鼠模型,以中药抗颤宁(天麻、白芍、龟板、黄芪、厚朴、茯苓、川芎、鸡血藤、当归、甘草)灌胃14天,观察中药可使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降低,大鼠脑中SOD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说明中药有改善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对抗NO的神经毒性。程为平等[11]以MPTP注射于C57BL鼠制备PD小鼠模型,以中药天元冲剂(天麻、葛根、延胡索、当归、丹皮)灌胃14天,测量小鼠黑质GSH含量升高、GSH-PX活性增强,提示其有增强小鼠脑内自由基防御系统,抗氧化能力。

复方研究中药有抗氧化的作用,但是其具体如何发挥作用未作研究,根据检测指标来推测中药复方有抗氧化作用。

2 多巴胺神经元保护

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坏死,导致黑质纹状体内多巴胺合成减少,多巴胺神经元通过摄取血液中的酪氨酸,经细胞内酪氨酸羟化酶催化形成多巴,再由多巴脱氢酶作用生成多巴胺(dopamine,DA),多巴胺代谢的最终产物是二羟基苯乙酸(dihydroxyphenylacetic acid,DOPAC),高香草酸(homovanillic acid,HVA)。到目前为止左旋多巴类药物仍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药物,实验发现中药可以提高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对于多巴胺神经有保护作用。

2.1 单味中药或其提取物

黄芩苷是黄芩中黄酮类化合物,张忻等[12,13]、宋扬文等[14]通过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1-methyl-4-phenyl-1,2,3,6tetrahydropyridine,MPTP)和鱼藤酮所致小鼠帕金森模型研究,发现黄芩酮能够防止帕金森小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细胞丢失,升高小鼠脑内谷胱甘肽(L-Glutathione,GSH)水平,抑制铁的聚集,调节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1和膜铁转运蛋白1水平,降低氧化应激,对黑质多巴胺能神经有保护作用。杨赣军等[15]观察银杏提取物处理后的MPTP小鼠黑质,发现致密带TH活性细胞数目、纹状体中DA、DOPAC、HVA含量增多,但低于正常,说明其对黑质致密带多巴胺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向莉等[16]建立6-羟多巴损毁内帕金森大鼠模型,应用银杏提取物后大鼠损伤侧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compacta,SNC)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TH阳性细胞数目增加,DA神经元残存数量增加,提示银杏提取物对于多巴胺神经元有保护作用。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人参皂苷Rg1可使小鼠脑黑质内铁染色阳性细胞数目降低,纹状体DA、DOPAC、HVA含量增加,使黑质内多巴胺转运蛋白(dopamine transporter,DAT)免疫反应活性和DAT-mRNA的表达有所增高,可拮抗MPTP所致的帕金森小鼠脑中过多的铁积聚,拮抗氧化应激反应,对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17]。刺五加中的芝麻素能够缓解鱼藤碱诱发的帕金森病的行为,保护中脑TH和神经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缺失[18]。陈专等[19]研究发现刺五加可增加鱼藤碱诱导的帕金森病果蝇脑内多巴胺含量。李霞等[20]通过何首乌提取物对模型小鼠研究发现,何首乌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抑制纹状体内单胺递质含量降低,对小鼠神经化学损害有保护作用。姜黄素是中药姜黄的有效成分,彭峰[21]以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以姜黄色灌胃4周,观察到PD大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明显升高。天麻的有效单体为天麻素,袁红等[22]以6-OHDA制备PD大鼠模型,以天麻注射液腹腔注射4周,观察到天麻小剂量组可以显著减少DA及其代谢产物HVA、DOPAC为指标,的损耗,使其含量回复正常。

单味中药实验研究多巴胺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实验,检测指标相似,大多以DA及其代谢产物HVA、DOPAC,这些指标直接或间接的反应模型体内多巴胺含量的多少,以此推断其治病的有效性,有说服意义。

2.2 成方或组方

邓继敏等[23]制备MPTP帕金森大鼠模型,以真武汤灌胃21天,显示其能延长大鼠跳台实验的错误潜伏期,减少错误次数,提高在Y迷宫中自主选择的正确率,使大鼠脑皮质中DA、DOPAC、5-羟色氨(5-HT)、5-吲哚乙酸(5-HIAA)、HVA的含量升高,提示其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与保护脑内多巴胺能神经系统有关。王亚丽等[24]以6-OHDA制成帕金森模型,舒筋解毒方(丹参、白芍、熟地、全蝎、鸡血藤等)灌胃,测定黑质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HVA、DOPAC)的含量,结果显示DA、DOPAC、HVA含量均升高,提示舒筋解毒方可促进帕金森大鼠损毁侧残存的多巴胺神经元分泌DA,同时抑制DA分解,具有一定的多巴胺神经元保护作用。徐立等[25]以MPTP帕金森小鼠模型经腹腔注射氧合震颤素,建立小鼠震颤模型,应用熄风止痉胶囊(当归、白芍、钩藤、蜈蚣、全蝎等),观察到帕金森小鼠脑内DA、DOPAC、HVA含量增加,小鼠肢体震颤幅度缩小、震颤时间缩短。提示中药可保护黑质细胞,降低神经毒性,保护多巴胺能系统,提高内源性多巴胺含量。陈建宗等[26]以MPTP建立帕金森小鼠模型,用培补肝肾中药(枸杞子、何首乌、肉苁蓉)后,小鼠黑质纹状体内DA、DOPAC、去甲肾上腺素(NE)、HVA、5-HT含量上升,说明其可使DA耗竭减少。张如意等[27]以6-OHDA制备帕金森大鼠模型,以健行颗粒(白芍、天麻、钩藤、何首乌等)灌胃后,观察到大鼠脑纹状体中DA、DOPAC、HVA的含量,黑质致密部TH阳性神经元数目均升高,提示健行颗粒可减轻黑质内多巴胺神经元的损害。耿百乐等[28]用6-OHDA制成帕金森大鼠模型,以中药抗颤宁(天麻、白芍、龟板、黄芪、厚朴、茯苓、川芎、鸡血藤、当归、甘草)灌胃2周后,大鼠脑纹状体中DA、DOPAC、HVA含量均升高。周素方等[29]以MPTP制作帕金森小鼠模型,六味地黄丸灌胃4周,发现小鼠行为改善,黑质致密部TH阳性神经元数量升高,提示它有多巴胺神经元保护作用。鲍晓东等[30]以MPTP诱导帕金森小鼠模型,以平帕汤(银杏叶、肉苁蓉、罗布麻、山梗菜)灌胃,检测小鼠脑纹状体内DA、DOPAC含量升高、DA/HVA比例升高,黑质TH阳性细胞表达增多,提示其有保护多巴胺神经元作用。杨明会等[31,32]以6-OHDA制成帕金森大鼠模型,以中药补肾活血饮(山萸肉、石菖蒲、肉苁蓉、何首乌、当归、丹参、蜈蚣等)灌胃8周后,检测到大鼠中脑毒碱乙酰胆碱受体(M5受体)mR-NA的表达升高,增加乙酰胆碱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兴奋作用,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释放多巴胺,还可使大鼠黑质TH阳性细胞数目增加,黑质孤儿核受体(Nurrl)mRNA表达升高,Nurrl与神经前体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方向分化成熟密切相关,它使多巴胺合成增加。

多数医家在复方和单味中药多巴胺保护作用的研究选取指标类似,只有少数选取指标不同,但是均有代表性,很好的阐述中药有多巴胺神经元保护作用,但是由于复方成分复杂,如何发挥作用难以明确,这也是今后努力方向之一。

3 抗凋亡作用

凋亡是一种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由基因调控的,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细胞死亡程序。一旦调节失控就会出现各种疾病,细胞凋亡在DA能神经细胞死亡中起到重要作用,是PD发病的重要环节。许多基因及其产物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的凋亡过程,如半胱氨酸蛋白酶(cysteteine protease,caspase)、BCL-2、P53、生长抑制和DNA损伤诱导基因153(groeth arrest and DNA damage inducible gene 153,GADD153)等,中药在抗细胞凋亡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3.1 单味中药或其提取物

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成分,杨海东等[33]观察到人参皂苷可使MPTP所致的帕金森小鼠TH阳性细胞数目、DA、DOPAC、HVA含量,BCL-2 Mrna、TH-mRNA的表达升高,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 mRNA)、Bax-mRNA的表达降低,说明人参皂苷Rg1对多巴胺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对黑质神经元凋亡有阻断作用。蒙国光等[34]发现人参皂苷Rg1可使MPTP小鼠黑质内TH阳性细胞数增加、葡萄糖调节蛋白(GRP-78)、caspase-12、caspase-3表达下降,抑制MPTP小鼠内质网应激(ERS),有抗多巴胺神经元凋亡的作用。金凤等[35]以6-OHDA建立帕金森模型大鼠,白藜芦醇可减轻模型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抑制大鼠黑质中Caspase-3 mRNA的表达、抗凋亡。白藜芦醇是从中药虎杖、决明子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吴冰冰等[36]发现白藜芦醇对帕金森模型大鼠超微结构损伤有改善作用,使模型大鼠黑质中线粒体跨膜电位升高,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大鼠黑质神经元细胞凋亡。王虎等[37]发现应用肉苁蓉中提取物可以降低GADD153的mRNA和蛋白水平,起到抗凋亡作用。李宏伟等[38]通过C57BL/6小鼠腹腔注射百草枯和代森锰制成PD小鼠模型,给予川芎嗪注射液腹腔注射10天,观察到PD小鼠TH阳性细胞数目增多,糖原合成酶(GSK-3β)的表达下降,说明川芎嗪通过抑制GSK-3β的表达,抑制黑质细胞神经元的凋亡。葛根中含有葛根异黄酮,万永刚等[39]实验发现葛根对MPP+损伤PC12细胞PD模型有干预作用,可抑制其P53 mRNA的升高,减少神经元的丢失,牛英才等[40]发现葛根可使PC12细胞PD模型的BCL-2 mRNA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下降,对PC12细胞的凋亡有抑制作用

3.2 成方或组方

何建成等[41]以6-OHDA制成帕金森大鼠模型,天麻钩藤饮灌胃2周,中药组染色TUNEL染色阳性细胞核数量较模型组减少,Bcl-2升高、Bax降低,电镜显示中药组神经细胞病理变化较模型组轻,提示天麻钩藤饮通过抗氧化应激,升高Bcl-2、抑制Bax激活而实现对多巴胺神经元凋亡抑制。接贵祥等[42]以MPTP制备帕金森小鼠模型,给予乌鸡白凤丸后,观察到黑质神经元TH免疫细胞数目、DA、DOPAC、HVA含量升高,Bax蛋白表达下降,提示其有抗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抗凋亡作用。孙红梅等[43,44]以银杏平颤方(银杏叶、金银花、黄连、黄芪、熟地、葛根、红景天、白芍、天麻、钩藤、生甘草)及其拆方观察帕金森小鼠脑内线粒体酶复合体活性,应用此药14天、28天后,小鼠脑线粒体酶复合体Ⅰ、Ⅳ活性较用中药前升高,提示其可抑制线粒体酶复合体活性下降,维持线粒体功能,阻止多巴胺神经元凋亡,可使黑质致密部TH阳性神经元丢失、黑质细胞凋亡的数量减少。吕娥等[45]以6-OHDA制成帕金森大鼠模型,以益精养血方(龟板、生地、雄蚕蛾、蝉蜕、千年健、木瓜、白芍、刺五加、生龙齿、竹茹、蜈蚣、白花蛇、红花、炙甘草)灌胃30天,检测大鼠脑内黑质TH阳性细胞数目增多,黑质神经元Bcl-2表达升高,caspase-3表达下降,说明其有抑制细胞凋亡作用。王亚丽等[46]以6-OHDA制成帕金森模型,舒筋解毒方(丹参、白芍、熟地、全蝎、鸡血藤等)灌胃,检测黑质纹状体Bcl-2/Bax mRNA的分布及表趋势,结果显示Bcl-2 mRNA表达增加,Bax mRNA表达受抑制,Bcl-2与Bax蛋白表达的比值回升至正常水平,提示舒筋解毒方可影响黑质纹状体内DA神经元的凋亡。

凋亡是帕金森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故中药抗凋亡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但引起PD细胞凋亡的原因复杂,与线粒体功能缺陷和氧化应激,凋亡诱导因子,细胞色素C,金属离子,caspase等多种因素有关,众医家选取的指标可能不同,研究的侧面不同,但均可以说明中药有一定的抗凋亡作用。

4 小结

帕金森西药治疗的副作用且长期应用疗效的下降,寻找新的治疗成为帕金森病治疗的目标之一。近年来中医药对于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颇多,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有很好的优势及独到的经验,中医药可以改善帕金森症状,减轻西药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抗氧化、抗凋亡、保护多巴胺神经元等作用。研究多集中在单药、复方上,单味中药在治疗PD方面可能有一种或多种作用,其在治疗PD上发挥哪些作用的研究尚不全面,临床患者病情复杂,单药临床治疗上有其局限性,复方可随症加减,更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由于复方成分复杂,作用机理发杂,同一方剂具有多重治疗作用,如何有效发挥治疗帕金森病的机理尚不十分明确,只是根据检测指标来推断其如何发挥作用,对其治疗机理描述尚不全面,对于中药复方如何发挥其治疗作用是中医药实验研究的目标之一。

实验干预 篇7

1 实验对象和方法

1.1 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的抽样框为潮州市瓷都中学的高一级学生, 从该学校体能测试中, 耐力类成绩评价等级为及格和及格以下的学生中,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学生60名, 其中男、女生各30名, 作为本研究的实验对象。并随机分成3个组, 其中一个为对照组, 两个为实验组。每组学生均为20名 (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 。实验对象全部参加并通过学校的例行体验, 身体健康。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设计

采用单盲法, 组间对比设计。

1.2.2 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

根据高中生不同性别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 同时考虑兴趣性和可行性, 编制了以有氧耐力跑为主要内容的健身运动处方, 根据对照实验的均衡原则, 除教学形式与内容有别外, 其余教学设计均要求一致性。实验班采用运动处方形式指导锻炼, 耐力运动处方内容主要参考了田继宗主编的《运动处方与教学模式》和杨静宜等主编的《运动处方》中的部分内容[2、3], 结合现有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自编内容, 其中, 实验班1采用单一运动处方, 实验班2采用综合运动处方, 对照班则采用常规要求进行锻炼。

每个实验组执行一套运动处方。实验持续时间为2个月, 在课外体育活动课时间进行。每周锻炼3次, 每次40 min (准备活动5 min, 基本部分30min, 整理活动5 min) , 持续进行8周锻炼。每次锻炼由专人负责指导, 安排在下午第7节课后进行。有氧耐力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的强度用脉搏进行监控, 设定基本部分平均心率130~150次/min。

1.2.3 测试指标及方法

实验测试指标参考了《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中的项目设定及评分方法[4], 选取耐力类项目, 即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体能素质测试总成绩满分为100分。在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前后分别进行测试。在每次锻炼中, 分别在准备活动后即刻、基本部分中间、基本部分结束即刻测10s脉搏, 以监测运动强度。

1.2.4 统计处理

收集到的相关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管理, 运用SPSS13.0专业统计软件, 选择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法进行统计与分析[5、6]。

2 结果与分析

实验的前测在实验开始前1天进行, 后测在教学实验结束后立即进行。补测在实验结束半个月后学生不被事先告知的情况下进行。经过2个月教学实验, 所得各项实验研究结果如下。

2.1 实验前测结果比较分析

为确保实验遵循均衡原则, 实验前, 先对实验对象的耐力跑成绩进行测试 (前测) 。得到的数据经统计结果显示, 对照班男生1000米成绩为257.2±6.4秒;实验班1男生的1000米成绩为255.4±8.0秒;实验班2男生的1000米成绩为259.2±7.8秒;3个班男生耐力跑成绩总的均值是257.3秒, 标准差为7.3秒。对照班女生800米成绩为250.2±7.3秒;实验班1女生800米成绩为251.4±7.8秒;实验班2女生800米成绩为248.2±6.2秒。3个班女生耐力跑成绩总的均值是250.0秒, 标准差为7.0秒。

为进一步检验男、女生分班的均衡程度, 有必要对3个班的耐力跑成绩平均值做进一步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分别将男、女生耐力跑成绩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经统计得出, 男生耐力跑成绩总离差平方和为1689.2, 组间离差平方和为79.0, 组内离差平方和为1610.2, 组间离差平方和中能被线性解释的部分为24.0;方差检验量F=0.711, 对应的相伴概率是0.499, 大于设置的显著性水平0.05, 因此认为3个班男生耐力跑成绩之间呈一致性。女生耐力跑成绩总离差平方和为1346.0, 组间离差平方和为48.4, 组内离差平方和为1610.2, 组间离差平方和中能被线性解释的部分为18.0;方差检验量F=0.467, 对应的相伴概率是0.632, 大于设置的显著性水平0.05, 因此认为3个班女生耐力跑成绩之间呈一致性。

2.2 实验后测结果比较分析

经过一轮的实验后, 3个班的男、女生耐力跑成绩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由描述性统计量均值可直观看出, 实验班相比对照班耐力跑成绩提高更为明显, 其中, 对照班男生耐力跑成绩为248.1秒, 比前测提高了9.1秒, 女生耐力跑成绩241.7秒, 比前测提高了8.6秒;实验1班男生耐力跑成绩为239.9秒, 比前测提高了15.5秒, 女生耐力跑成绩232.9秒, 比前测提高了18.5秒;实验2班男生耐力跑成绩为239.8秒, 比前测提高了19.5秒, 女生耐力跑成绩231.2秒, 比前测提高了17秒。以上描述性统计表明, 3个班的耐力跑成绩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为进一步检验组间男、女生耐力跑成绩提高所存在的差异程度, 有必要对3个班的耐力跑成绩均值做进一步的差异显著性检验。分别对3个班的男、女生耐力跑成绩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见表1、表2) 。表1显示, 男生耐力跑成绩总离差平方和为2218.8, 组间离差平方和为489.4, 组内离差平方和为1729.4, 组间离差平方和中能被线性解释的部分为376.4;相应的方差检验量F=6.3, 对应的相伴概率是0..018, 小于设置的显著性水平0.05, 因此认为3个班之中至少有1个班与另外1个班男生耐力跑成绩差异显著。

从表2可知, 女生耐力跑成绩总离差平方和为2716.1, 组间离差平方和为571.6, 组内离差平方和为2144.4, 组间离差平方和中能被线性解释的部分为490.8;相应的方差检验量F=5.7, 对应的相伴概率是0.025, 小于设置的显著性水平0.05, 因此认为3个班之中至少有1个班与另外1班女生耐力跑成绩差异显著。

虽然上述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表明, 各班间之间存在差异显著性, 但却不能说明是哪两个班之间差异显著, 因此有必要对三个班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表3是男生耐力跑实验后测所得成绩经LSD法多重比较统计结果。

*设置的差异性显著水平为0.05

从表3可知, 实验1班和实验2班之间的统计量均值差等于0.081, 对应的相伴概率为0.981, 大于显著性水平0.05, 说明两班之间差异不显著, 而在对照班与实验1班、对照班与实验2班之间的统计量均值差分别为8.19和8.27, 对应的相伴概率分别是0.022和0.018, 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说明它们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4是女生耐力跑实验后测所得成绩经LSD法多重比较统计结果。从表中可知, 实验1班和实验2班之间的统计量均值差为1.67, 对应的相伴概率为0.697, 大于显著性水平0.05, 说明两班之间差异不显著, 而在对照班与实验1班、对照班与实验2班之间的统计量均值差分别为8.76和10.44, 对应的相伴概率分别是0.050和0.025, 等于或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说明它们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设置的差异性显著水平为0.05

3 结论

1.基于耐力类运动处方的干预方法, 能有效提高中学生的体能素质, 相对于常规的教学方法, 运动处方教学法效果更为显著。

2.以运动处方的形式进行教学指导, 由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所以能在较短的期限内, 有效提高学生的该项身体素质。

3. 同一目的的运动处方, 由于采用不同的运动内容和实施方式, 教学效果也存在差异。单一的耐力运动处方, 因为运动项目较为单一, 内容枯燥,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不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期学生完成任务多带有强制性。综合的耐力运动处方, 由于内容灵活多样, 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既有针对性的发展弱项, 又兼顾其他, 使身体运动能力协调发展。实验一段时间后, 学生运动能力提高明显, 效果显著。

摘要:通过耐力类项目的教学实验, 施以运动处方的干预方法, 观察学生耐力的变化情况, 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干预中学生体能发展, 效果明显好于一般的教学形式。

关键词:运动处方,体能,耐力类,干预,实验研究,中学生

参考文献

[1]刘纪清, 李国兰.实用运动处方[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 1993:71.

[2]田继宗.运动处方与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2:83-85.

[3]杨静宜, 徐峻华.运动处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05-106.

[4]百度文库.《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 (试行方案) , 附件4[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ztdxYJ0FJ_cvoB3Sf7Kj3o8RtsVsZ6ePm0vQ21R1TdLiFfK0jKWZwn5cr0V-UWwM3Ipfiko0HtuFFriAYg3MIjMxgUd0Y5hlw1UtB6DdX43, 2009-9

[5]王晓芬.体育统计与SPSS[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112

实验干预 篇8

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各种新兴项目如搏击操、轮滑等走入体育课堂, 同时致使学生伤残、组织器官损伤等人身伤害后果风险性也在增加。因此, 女大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做好防范措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降低参与风险, 防止风险事故的发生也将一直是体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立足于对女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开展进行安全教育干预研究, 力求探索出一套有效的运动安全干预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选择湖南女子学院女大学生的健美操选课实验组班36人, 对照组班35人;体育舞蹈实验组班35人, 对照组班37人;排球课实验组班32人, 对照组班33人;轮滑训练队实验组班18人, 对照组班19人。以女大学生在相关课程运动中伤害风险预防与干预措施以及效果作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 实验法

以各课程实验组班女大学生为实验对象, 对其运动安全风险及其干预现状、措施、效果等进行为期17周, 每周2次, 每次90分钟课程的实证研究。对照组以同样课程时间按照以往常规上课。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侧与后侧以预防学生运动伤害相关能力的体质综合得分、运动伤害发生次数、运动安全知识得分作为验证干预措施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实验程序如下。

(1) 前测

前测课程以实验班与对照班为单位, 以集体施测的方式, 由课题组成员当主试。测试过程中伪装测验和学生自我报告法相结合, 以确保干预的效果。

(2) 实验干预

女大学生实验干预主要以相关运动安全知识、安全预防技能、体能干预等方面来进行。目的是学习运动伤害预防与处理的知识与技能, 培养女大学生的相关安全运动意识和运动中的伤害自我防护能力,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相应运动的体能, 提高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具体干预措施为:

(1) 针对实验学生与实验项目, 聘请3位相应项目专业的从事女大学生体育教学20余年教龄的教授开办讲座, 主题包括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女大学生运动的生理心理特征、月经期运动卫生、科学营养等方面。同时录制好视频, 在实验周期里穿插播放8次, 巩固学生对各项目的安全认知。

(2) 在实验开始后的第三周, 教师口头讲述的前提下, 加入文字干预措施, 挑选各项目运动常识, 简化成通俗易懂的文字, 并配上漫画图文发放给学生。教师同时推荐一些实验项目类课程安全隐患以及发生伤害事故的书籍。

(3)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规范动作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在各体育课堂教学中, 专项体能训练的教学比重与运动负荷要求体育教师适当提高;同时改进教学法, 提高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同时提高预防伤害和各项运动的能力;遇到天气场地差等情况, 禁止学生进行活动, 防止意外的发生;场地和设施有重大安全隐患, 教师要做好避免设施风险的措施。在实验开始后的第六周, 建立QQ平台, 在每天晚上或周末, 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4) 在实验开始后的第八周编制五份相应实验项目的安全常识试卷, 让学生在课余解答复习, 在第十三周抽出一些时间进行有奖问答, 巩固学生的安全知识。

(3) 后测

实验干预实施结束后马上进行后测, 获取各项目效果的数据。

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各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T检验。

三、结果与讨论

(一) 安全知识情况结果分析

为了解女大学生在干预前后对运动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干预前后各对学生发放了各试验项目《运动安全知识问卷》, 内容主要包括场地器械的使用、着装的了解、受伤后的处理、准备与放松活动的方法、正确的技术动作、女大学生运动的生理心理特点、经期运动卫生等。将女大学生安全知识问卷进行百分制评分,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安全知识得分独立样本T检验后如表1。

注:*代表P<0.05;**代表P<0.0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实验前,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运动安全知识得分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在实验后, 实验班女大学生运动安全知识与干预前对比在得分上有显著性差异, 与对照组对比也有显著性差异, 而对照组学生安全知识与干预前对比在得分上并无显著差异。

女大学生运动安全知识的培养是养成终身体育的关键, 此时期对学生施加安全教育措施,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运动安全知识的学习和运动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通过知识讲座、海报等多种渠道的宣传教育,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运动安全知识与技巧。

(二) 体质综合得分结果分析

为获得女大学生体质在干预前后的差异数据, 我们在干预措施前后各进行了一次体质测试, 体质测试项目为:立定跳远、50米跑、坐位体前屈、800米、肺活量、身高体重等, 并将各项目成绩换算成百分制, 然后将各项目得分相加再除以项目数, 得出学生体质综合得分。将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质综合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后得到如下结果, 见表2。

注:*代表P<0.05;**代表P<0.01。

研究发现:实验前, 实验班与对照班体质综合得分差异性不显著;实验后, 实验班女大学生的体质综合均分都有较为明显的提高, 经差异性检验后发现显著;对照班女大学生体质综合均分虽然有提高, 但是差异不显著。人们进行适当的科学运动有助于体质健康水平提高, 运动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是学生体质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上述数据也表明: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干预后体质健康具有较大的进步, 说明了干预计划实施取得了实际效果。

(三) 运动伤害发生率变化结果分析

为了解学生在干预前后运动伤害发生率的变化情况, 在干预措施前后各一周发放运动伤害发生率调查表, 调查学生在干预前一个学期相应的课程发生运动伤害的情况, 以及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发生运动伤害的情况, 做好统计分析如下表3。

注:*代表P<0.05;**代表P<0.01。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 干预后, 对照组女大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次数变化不大, 而实验组学生发生运动伤害的次数相比干预前明显减少, 经过检验显示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干预的实施对预防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起到较好效果。女大学生运动伤害的发生, 除意外偶然因素外, 人体的身体素质、安全意识占有大部分因素, 通过以上数据得出, 女大学生在身体素质和安全意识方面都有显著提高, 那么她们运动伤害发生次数的降低也在预料之中。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安全教育干预计划实施17周后, 实验组女大学生体质有显著提高。在运动安全知识的掌握和运动伤害发生的例数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因此, 针对实验班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 建议

以教师业务能力和安全意识方面入手, 加大教师的进修与培训, 提高教师的各类专业业务能力, 组织体育教师开展运动安全相关方面的研讨会, 并将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解决, 使体育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4]。

针对场地器材问题, 教师与体育管理者应该结合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 进行全面分析, 制定科学的体育场地器材管理制度, 对学生活动场地进行科学分类, 并对场地器材的借还、分类、使用权限、检护周期等做出科学严格的规定[5]。

女大学生体育教学伤害风险的干预可考虑从学校体育中各要素出发进行干预, 分步骤制定相应措施,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应注意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以及女大学生身心不同特点进行干预措施的制定。同时, 教师应着重对学生体质的提高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出发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规定每天的课外体育活动必须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与监督, 提高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可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安全知识的传授, 如黑板报、多媒体讲座、宣传海报等等。

参考文献

[1]教体艺[2007]14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教育部办公厅, 2007-04-06.

[2]王若若.女生扎堆读研, 女硕士人数连续3年超过男硕士[N].沈阳日报, 2014-03-20 (A03) .

[3]崔运坤.福州市中学学校体育教学安全现状和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王苗.小学生体育活动安全问题与风险防范研究[D].山西大学, 2007:37-40.

实验干预 篇9

Ajzen于1991年提出计划行为理论 (TPB) , 该理论多用于考虑个人执行某项特定行为的决定因素, 对个人的行为进行预测等。计划行为理论由多属性态度理论与理性行为理论结合发展而来, 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和行为是该理论的五要素, 其中, 前三者是预测行为意向的三个重要变量。根据计划行为理论, 个人行为由行为识别和知觉行为控制决定, 而行为识别又由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决定。行为态度反映个人执行行为的正面或负面评价。主观规范反映个人对其他人关于他/她是否应该执行这一特殊行为的相关意见的感知能力。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

TPB是社会心理学中发展比较成熟且颇具影响力的理论, 解释人的行为意向是如何受到TPB的三要素——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共同作用, 从而影响实际行为的发生。TPB在国外被广泛地应用于医疗与健康行为、运动及休闲行为、社会与学习行为等。

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出勤行为概念模型构建

引出突显信念是在运用TPB进行行为研究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 它作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基础, 可以用来解释个体具有不同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原因, 还可以为提出相应干预措施奠定基础。

2.1 行为态度

行为态度反映的是个人对执行某一特定行为的评价 (包括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 , 如大学生对于出勤行为是持有积极态度还是消极态度等。这是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 该潜变量由结果信念及结果评价共同决定。本研究通过实证调研, 访谈发现大学生出勤行为态度中结果信念按照TPB内涵, 主要包含正面和负面信念, 其中出勤正面信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能让我更好的了解课程; (2) 能让我得高分; (3) 能促进与老师同学们的交流。负面评价主要包括: (1) 使我错过睡眠; (2) 使我错过外面的活动; (3) 使我易于感到乏味无聊。这些结果信念的结果评价均可以通过好/坏来评定。

2.2 主观规范

主观规范反映的是个人对其他人关于他/她是否应该执行这一特殊行为的相关意见的感知能力, 主要来源于对个人执行某行为决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其他人对自己执行该行为的期望大小。该潜变量由依从动机和规范信念决定。依从动机是指个人依从他人的期望的意向, 规范信念则是指个体预期到的重要他人对其是否执行该特定行为的期望。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 通过访谈发现, 大学生出勤行为主观规范信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老师/父母/朋友认为我应该出勤; (2) 我身边的同学均一直出勤。其中遵从动机主要是对老师/父母/朋友的在意程度。

2.3 知觉行为控制

计划行为理论是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理性行为理论只适用于预测完全受意志控制的行为, 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非意志控制的行为, 这些行为用理性行为理论就无法得到充分解释。Ajzen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 增加了一个新的预测变量——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 它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个体感知到的执行行为的难易程度, 另一方面是个体对行为的控制能力。计划行为理论认为, 一个人完成某项行为的意向会随着知觉行为控制的增加而增加。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 通过访谈发现, 影响大学生出勤行为控制信念主要为: (1) 感到不适, 疲倦或无精打采; (2) 没及时的完成这门课程的任务; (3) 上课时间遇到其他意外事情发生; (4) 上课老师不点名。

2.4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大学生出勤行为概念模型构建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 (如图1) , 关于大学生出勤行为概念模型的构建有以下主要观点: (1) 由于大学生出勤行为是非意志完全控制的行为, 所以它受到出勤行为意向、行为执行人的能力、环境等知觉行为控制条件的制约;当知觉行为控制的真实程度越大时, 对大学生出勤行为的预测就会越准确; (2) 决定出勤行为意向的因素包括出勤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主要变量, 出勤的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对其执行出勤行为的期望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 大学生执行出勤行为的意向就越大; (3)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但它们有时可能具有共同的信念基础, 因此它们又是两两相关, 不可分割的整体。

3 基于“点名”的出勤行为知觉行为控制的干预实验设计

本研究通过群体和个人访谈确定了大学生出勤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各突显信念等, 从而构建大学生出勤行为的概念模型。研究中, 笔者通过对本校老师、学生进行访谈, 发现影响大学生出勤行为的最显著的突显信念为知觉行为控制信念——“老师点名”。根据计划行为理论, 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向可直接用于预测行为, 知觉行为控制是计划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本研究以学生的知觉行为控制与学生出勤行为意向和实际行为的影响研究为主线;同时, 以信息类型 (正面信息、负面信息) 作为操纵变量, 反应变量包括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与实际行为;分别对“点名”这个突显控制信念进行实验刺激, 以引起知觉行为控制的变化, 从而验证通过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的干预效果。其中, 点名的正面信息是指按时出勤的点名同学能得到成绩加分或评优资格, 点名的负面信息是未按时出勤的同学会被扣分或丧失评优资格) , 将控制信念设定为信息刺激内容, 通过对控制信念正面或反面的信息类型进行操纵, 分析这些信息对大学生出勤行为的影响, 并分析由知觉行为控制条件引起的大学生出勤行为的意向与实际行为的变化。实验采用单因素前后侧控制组实验设计, 以反映变量前侧为基线, 通过对比实验组与控制组反应变量之间的差异来评价操作变量的处理效果, 如图2。

3.1 实验假设

(1) 老师提供“出勤行为”的正面信息, 可以诱发学生知觉行为控制的显著性变化;

(2) 老师提供“出勤行为”的负面信息, 可以诱发学生知觉行为控制的显著性变化;

(3) 老师提供“出勤行为”的负面信息, 比正面信息更能够诱发学生知觉行为控制的显著性变化。

3.2 实验程序

本实验借鉴心理学实验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三个实验阶段:即前侧、实验刺激与后侧。首先, 将参与本实验的大学生平均分为一个控制组和两个实验组;接着, 对这三组学生同时进行实验前侧, 即基于TPB编制大学生出勤行为问卷, 测量反应变量;一段时间后, 操纵变量中的信息类型形成2个实验处理水平: (1) 老师传递有关“出勤”的正面信息。 (2) 老师传递有关“出勤”的负面信息。将其分配到实验组中, 形成两个实验组一个控制组, 对这三组大学生进行实验后侧, 测量知觉行为控制变量与行为意向, 在一段时间的观察期之后, 测量其实际行为。

在该项实验中, 实验材料包括操纵变量实验材料和反应变量测量材料。反应变量测量材料主要是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和上述出勤行为概念模型进行量表设计, 操纵变量实验材料主要通过学校教务处获得, 并最终以纸质材料呈现给受试者。操纵变量的两个处理水平分别为:学生上课出勤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前者主要是以反映积极上课对学生就业和升学的积极作用为主旨, 后者则以揭示逃课的成本分析及出勤后果影响为主旨, 实验所需的仪器包括:纸质材料, 口头通知形式。实验对于控制组直接测量其知觉行为控制和行为意向。

摘要:大学生“逃课”现象屡见不鲜, 严重影响了大学的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大学生上课出勤率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 (TPB) 探索出勤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突显信念, 提出引起出勤行为最显著影响因素变化的有效途径, 设计知觉行为控制的干预实验。

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出勤行为,实验设计

参考文献

[1]Ajzen I.From intentions to actions: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M].In:Kuhl J, Beckman J, (Eds.) , Action control:From cog-nition to behavior.Heidelberg, Germany:Springer, 1985:11-39.

[2]段文婷, 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8, 16 (2) :315-320.

【实验干预】推荐阅读:

照护干预07-17

合理干预07-18

排尿干预05-20

全程干预05-26

价格干预05-29

药师干预06-04

医院干预06-07

激光干预06-08

营养干预06-25

干预项目06-26

上一篇:煤矿采煤下一篇:麻醉准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