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合伙人

2024-05-25

新时代中国合伙人(精选6篇)

新时代中国合伙人 篇1

一、引言

东方与西方至今仍是两个未被厘清的概念, 它们不仅体现为地理概念, 同时被认为是文化概念、意识形态概念。而东方人和西方人, 一旦出现在“他者”的视野中, 全都成了“东方主义”或“西方主义”的产物。“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一书, 从完成之日就在西方学术界中获得了一种典范性的地位, 被当成一种研究模式, 用来处理西方和非西方文化之关系。”[1]萨义德强调从话语的角度去理解东方主义, 因为“如果不将东方学作为一种话语来考察的话, 我们就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具有庞大体系的学科, 而在后启蒙时期, 欧洲文化正是通过这一学科以政治的、社会学的、军事的、意识形态的、科学的以及想象的方式来处理——甚至创造——东方的”。[2]在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中, 西方世界往往主宰了东西方之间跨文化的挪用行为, 并以此服务于帝国主义的意图和目的。作为对东方主义的补充, 陈小眉首次提出了“西方主义”这一概念, 她认为萨义德忽视了福柯的“反话语”权力, 强调对于非西方文化而言, 对西方话语的挪用有可能产生积极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解放效果, 她主要分析了80年代中国大陆的文本, 中国知识分子通过美化西方、塑造一个高于中国的西方来反抗官方的话语实践。

对“西方主义”的另一种观点是, “西方主义”是“西方世界被它的敌人所描绘的去人性化图像”, [3]是一种丑化西方的意识形态表达。“西方主义”是指东方人反对西方和一部分西方人批判西方的当代社会思潮。西方主义者们“仇视城市, 城市的形象是无所依附的、傲慢的、贪婪的、堕落的和随意轻佻的;仇视西方科学和理性所展示的思想;仇恨安居乐业的小资产阶级, 将他们的存在对立于自我牺牲的英雄;仇恨不信教者, 他们必须被扫除, 以此为建立一个纯信仰世界开路”。[3]

近年来,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西方世界频繁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中, 这些西方形象往往是充满矛盾的。本文借用陈小眉的“西方主义”观点, 即“西方主义”是一种话语实践, 人们通过建构西方他者的形象, 主动地参与到一种带有本土创造性的挪用行为中去, 并选取了电影《中国合伙人》来看中国当代的“西方主义”。

二、中国电影中的西方——征服or憧憬

鸦片战争之前, 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多半是传奇, 甚至林则徐都认为洋人的膝盖不能弯曲。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人真正接触到了西方人, 但对跟自己长相完全不同的“番鬼”只产生了“佛郎机”食人这样的记载。晚清时期, 对西方的形象产生了两个极端, 一方面是侵略中国的西方列强的“邪恶”形象, 另一方面, 走出国门的精英看到发达的西方而产生的“理想”形象。这两种形象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并在电影中呈现出更多不同的内涵。

早在1957年的电影《不夜城》中就有了留英企业家以及美商买办的角色, 留英企业家受到了美商买办的欺诈, 开始不择手段, 建国后受到国家的再教育, 成为一名社会主义的商人。事实上, 纵观1949年之后中国电影金鸡奖 (专家奖) 、百花奖 (观众奖) 、华表奖 (国家奖) 的获奖影片, 90年代以前的获奖影片对西方的刻画都是基于国家的立场, 早期除了《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的正面角色, 《林则徐》《神鞭》《京都球侠》《开国大典》等影片中的西方都是侵略者的形象, 这种形象一直持续到现在, 2000年之后的《东京审判》《郭明义》中都是这样的形象, 但90年代冯小宁的《红河谷》《黄河绝恋》中西方人成为帮助中国抗日的形象, 代表着先进的技术, 在影片中为了保护盟友, 中国人最后都牺牲了, 可见这时西方人的姿态还是高于中国人的, 后期《金陵十三钗》《1942》中延续了这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西方人形象。

香港和台湾的移民潮比大陆早, 80年代就有了《爱在他乡的日子》等描述移民生活的影片, 中国90年代才有了《北京人在纽约》这样的电视剧, 但获奖电影中仅有《不见不散》, 李安导演的《推手》《喜宴》和郑晓龙的《刮痧》在语言和文化层面探讨中国人对美国的憧憬和在移民过程中对美国文化的不适应。用《北京人在纽约》中的一句话可以概括:“如果你爱他, 就让他去美国, 因为那是天堂, 如果你恨他, 也让他去美国, 因为那是地狱。”2013年的《中国合伙人》和2015年的《北京爱上西雅图》则呈现了更为丰富有趣的西方图景。《北京爱上西雅图》中的美国成了伊甸园, 在那里生活的中国人完全没有了文化上的不适应, 片中的美国也没有了城市, 而是一片田园风光, 主人公在这样的乡村风情中找到了更平静的生活;而《中国合伙人》中的美国人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 但最后却被中国人打败。

中国电影中的西方形象都是先进发达的, 但先进的西方或侵略, 或帮助, 其目的都是强化国人的民族身份, 告诉国人不管从政治上还是文化上, 西方都是中国要赶超的对象, 这就是中国的“西方主义”。

三、赤旗插遍美利坚——迎合中国想象的“西方主义”

《中国合伙人》是陈可辛导演的, 以中国最大的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的故事为蓝本的电影, 剧本最早由“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亲自撰写, 但后期被陈可辛导演修改, 仅保留了故事主人公成东青、王阳、孟晓骏的名字。整部影片就像是中国战胜美国的政治神话, 这种神话在以前的影片中也经常出现, 在球场上战胜西方人的京都球侠;检查出外国进口汽车有质量问题, 让外国公司服输的郭明义;东京审判中据理力争, 让西方法官作出正确审判的梅汝璈。《中国合伙人》中最终成东青在侵权事件中让“攻陷美国”, 新梦想教育集团在纳斯达克上市, 是第一支教育产业股, 市值30亿美金。影片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延续了中国人的美国征服观。

影片多处强调了对美国的征服。影片开始, 成东青被美国拒签, 转场到画外音“二十年后, 我最擅长的是帮人去美国”, 到三位主人公站在一张美国地图前, 地图上插着很多红旗, 说着“赤旗插遍美利坚”, 被美国ESS控告侵权时, 孟晓骏态度强硬, 并对女性代表出言不逊, 而成东青则大义凛然承认错误, 并以中国市场诱导美国妥协。孟晓骏作为片中承载美国梦的中国人, 从开始对美国的憧憬, 到美国梦的幻灭, 影片最后他去了打工的餐厅, 看到了当初欺负他的美国服务员为他服务, 成东青则用他的名字捐赠了当初开除他的实验室, 看到实验室上写着他的名字, 孟晓骏热泪盈眶。

除了以上场景, 片中一段成东青、王阳在国内办学, 开始发财的叙事与孟晓骏在美国的悲惨生活的叙事交织进行, 在成东青、王阳开着豪车, 拿着大哥大去机场接孟晓骏终结, 仿佛也表达了中国的迅速发展及中国人在美国的不公平待遇并没有改变, 这在孟晓骏谈判时对美国ESS代表说到的“中国在改变, 但你们一直没有变”形成了互文性。孟晓骏作为“美国”先进文化的代表, 一直是新梦想教育的真正领导者, 成东青说:“我们坚信从美国回来的孟晓骏能看到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但影片的最后却又是“土鳖”的成东青完成了孟晓骏的梦想。

影片中的美国形象, 除了给孟晓骏小费, 并鼓励他的美国老太太, 其他的均是负面形象, 如数次拒签成东青的签证官, 把王阳当行李的lucy, 在纽约机场盘查孟晓骏的海关, 欺负孟晓骏不认识路的出租车司机以及不见孟晓骏的波诺先生。事实上, 影片一直在表现一个歧视中国的美国。80年代的课堂上, 穿着中山装的老师说:“美国的种族歧视永远不会消除。”被孟晓骏以实践出真知反驳。90年代, 苏梅、孟晓骏、良琴带着对美国的憧憬去了美国, 苏梅除了学习就去洗盘子, 每次打电话最后都说“就这样吧, 我很累”。孟晓骏、良琴则互相欺骗, 过着底层生活, 孟晓骏才感慨老师说得对。自此, 从理论到实践都证明了美国的歧视永远不会消除。

影片不断地在文本和叙事中表述美国的歧视和中国的崛起, 与导演陈可辛的经历不无关系。陈可辛创造了一种“怀念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的情怀。而这个时代恰恰是他经历过的香港经济腾飞的时代。陈可辛幼年就立志去美国, 在美国读了3年大学就回到香港进入电影圈, 那时香港电影还算辉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香港电影逐渐低迷, 2008年, 陈可辛在北京创立工作室, 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的崛起。另一方面, 陈可辛深谙好莱坞的叙事方式, 成东青固执、守旧, 孟晓骏激进、执着, 成东青演绎了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 并获得成功的励志故事, 孟晓骏则是一个被美国歧视, 又反过来战胜美国的神话。这是两个中国式的英雄, 他们的故事迎合了荧幕前的习惯了好莱坞的观众们。

影片吊诡之处还在于所有的征服都是基于消费主义逻辑。成东青、王阳挣到第一笔钱时, 王阳将钱撒到空中, 享受美女环绕, 孟晓骏回国后, 事业不断做大, 三人从麻袋倒钱, 抽雪茄, 西装革履的孟晓骏坐在曾高他一头的服务员前, 辞退他的实验室的捐赠署名。明明犯了侵权的错误, 却用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让美国妥协。这种西方的消费主义价值观成了本片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难怪有评论说:“这个以成败论英雄、不择手段、不讲道德和没有法律底线的实用主义情节实则是中国经济思维‘攻陷’美国的意淫。当三兄弟一道庆祝‘攻陷美国’飙车于纽约时, 这到底是对中国改革伟大时代的喜剧式张扬还是小丑式反讽?”[4]

中国的“西方主义”明显延续了东方主义的内涵, 给自己塑造了一个西方强者, 通过打败这个强者树立民族自尊心, 但这种反抗的成功却是由西方价值观评判的, 不得不说, 中国的“西方主义”仅仅是一种迎合中国想象的话语神话。

四、民族主义VS东方主义——中国“西方主义”的神话

《中国合伙人》中表现出的“攻陷美国”的念头有其历史根源。

中国和欧洲的交往要追溯到13世纪, 成吉思汗的往西征战才扩大了中西交往的道路, 一直到晚清之前, 中国都是以大国自居, 认为西方国家是蛮夷, 1792年, 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国书, 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敕谕咭唎国王知悉,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 倾心向化, 特遣使恭赉表章, 航海来廷, 叩祝万寿, 并备进方物, 用将忱悃。朕批阅表文, 词意肫恳, 具见尔恭顺之诚, 深为嘉许。所有赉到表贡之正副使臣, 念其奉使远徙, 推恩加礼。以令大臣带领瞻觐, 赐予筳宴, 叠加赏赉, 用示怀柔。”[5]

黑体字完全表现了天朝大国对蛮夷训话的语气。民间则认为西方人是“番鬼”, 阎从简的《殊域周咨录》中记载了“佛郎机”人吃人的故事, 从此成为西方叙事的典范, 被反复演绎。如下:

“番国佛郎机者, 前代不通中国。……其人好食小儿……法以巨镬煎水成沸汤, 以铁笼盛小儿置之镬上, 蒸之出汗。汗尽, 乃取出, 用铁刷刷去苦皮。其儿犹活。乃杀而剖其腹, 去肠胃, 蒸食之。”[6]

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成为八国联军掠夺的对象, 这时出现了两种对待西方的态度, 老百姓认为西方是“洋祸”, 表现出对鸦片和天主教的仇视;另一方面, 知识分子阶层有了走出国门的机会, 他们看到了先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并发起了“洋务运动”,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最终以甲午战争的失败告终。1919年, 五四运动进行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提倡全盘学习西方。1915年9月, 陈独秀创办《青年》, 后改为《新青年》杂志上发表《警告青年》一文, 以中西文化作比, 抨击各种传统观念, 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的言论, 将“德先生”和“赛先生”树为时代的最强音。随后, 以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吴虞、刘半农、易白沙、周作人以及傅斯年、罗家伦等人为代表发表言论,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如此大规模的、全面的、采取激进的方式反对中国传统文化。[7]中国开始全面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影片中, 1999年, 美国炸了中国大使馆, 中国学生去砸英语学校, 成东青站在台上大喊, “你们这些懦夫, 你们应该去学习它, 然后打倒它”。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相比开始进入经济衰退期的西方, 中国呈现了一种强大的上升势头。媒体也在渲染一种强国情绪:中国由过去的纯粹受援国逐渐变成援助国、由接受投资变为到国外投资, 甚至是某国流行学习汉语、出境游队伍的壮大、“海归”变“海待”等现象都被媒体表述成具有永久或普遍意义的事实, 其背后或隐或现地传递出今非昔比的自豪感和宣泄的畅快感。[8]

中国从天朝大国到第三世界国家被讲述成一段屈辱的历史, 不管在任何时期, 都想通过打败西方, 重回大国的行列, 李小龙、黄飞鸿等都从个人武力上进行过此项伟大的行动。建国初期, “赶超英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口号。另一方面, 西方国家进入现代化后, 其先进和发达成为世界的标准, 中国又不得不向它学习, 从五四运动开始, 中国开始漫长的学习西方的历程, 不可避免地被纳入西方话语的体系中。

好莱坞大片中, 对美国以外的所有“他者”异质文化 (当然包括中国) 都使其“东方化”。美国建国后, 237年的历史就是不断寻找对手、征服对手、想象“他者”、反照“我者”的过程。中国在“高高在上”的美国人眼里只是历史地承担美国“他者”任务而已, 只是美国文化、美国软权力、美国话语权在东亚的一个渗透和改造对象。[9]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就在论述这种知识的权利。西方企图通过知识为自己殖民东方的行为正名, 向东方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而在影片中表现出这种殖民话语成功地侵入了中国, 并强调这种西方话语是永恒的。成东青被学校辞退, 被迫下海时, 王阳说“下海是一个wonderful world”。孟晓骏说“只有美国才有美国梦, 每个人机会平等”。孟晓骏不满老师的言论, 摔门而出, 是一种对自由的崇尚。影片也多次表达了“我们改变不了世界, 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改革开放之后, 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 并急切地希望与世界接轨。影片中1992年KFC进入中国, 街头开始倒美金, 北京第一次申奥, 无数人想去美国, 21世纪后, 孟晓骏、成东青在北京的办公室背景中也变得高楼林立, 中国站上了世界舞台, 却不可避免地接受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国学者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福科、马克思、哈耶克等西方学者的理论来解读中国问题, 孟晓骏认为必须去纽约交易所上市才是成功。就像周蕾教授所说的:“现代中国人不知道自己不能墨守一个静止不动的传统而生存下去, 他们过的是不纯洁的、‘西方化’了的中国人的生活, 他们‘看’中国的方式也打上了那种生活的烙印。”

影片中对成功的定义正是西方消费主义话语的渗透。资本增值是资本主义能够发展的本质, 马克思指出生产和消费都是资本增值的手段, 20世纪之前, 生产力水平不高, 生产是主要手段, 但20世纪之后, 以福特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 消费成为资本增值的主要手段。消费在为资本实现增值的服务过程中, 由单纯的经济行为转变为一种控制的力量——消费主义。[10]改革开放前, 中国还很落后, 中国人吃着铁饭碗, 过着刚刚温饱的生活, 但改革开放后, 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国策指导下, 万元户开始出现, 这给习惯了大家一起穷的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近年来, 中国高速发展, 中国人开始全面进入消费的时代, 这时, 西方的消费模式、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被树立为中国消费者的理想消费模式。中国人与西方人消费一样的产品, 正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所说:“随着这些有益的产品在更多的社会阶层中为更多的个人所使用, 它们所具有的灌输作用就不再是宣传, 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 它比以前的生活要好得多, 而且作为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它阻碍着真正的改变。因此, 出现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虽然西方学者已经在批判, 但依然是世界的主流意识。

《中国合伙人》中就呈现了这种矛盾的图景, 一方面, 美国人是高高在上的“他者”, 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打败了它们;另一方面, 打败美国的标准却是消费主义逻辑。可以看出, 中国的“西方主义”是裹挟了民族主义和东方主义的迎合中国人想象的话语神话。

摘要:近年来, 西方形象大量出现在中国银幕中。本文借用陈小眉的“西方主义”观点, 选取电影《中国合伙人》来看中国当代的“西方主义”, 并认为中国的“西方主义”是裹挟了民族主义和东方主义的迎合中国人想象的话语神话。

关键词:“西方主义”,《中国合伙人》,西方形象

新时代中国合伙人 篇2

原本以为中国合伙人是部讲述创业,缅怀青春的电影,看来导演深意远不止如此,伏笔早早埋下,一步一步,梦想、出发、受挫、实现、迷失、寻回自我。

用成功守住自己,守住了自己,没有世俗的成就也依旧完满。电影大体如此,每个人看到的是自己想看到的而已。

开始的时候

最初的时候,王阳还是放荡不羁、浪漫情怀的骄傲诗人;孟晓俊是慷慨激昂、天将降大任也必一肩扛起的领袖人物;成冬青即使做戏、下跪向全村借钱,也想着让生活过得更好一点的现实主义。

年轻是做梦的季节,孟晓俊打开了成冬青的精神世界,建立偶像与目标,王阳打开他人性、欲望、款款情怀的一面。导演的第一伏笔打下——“改变”。

就像台词说,“男人的梦想总是女人开始的”。他们各自遇到了心爱的女人,男人需要从保护一个女人,得到一个女人的认同开始建立完整的自己,有人说是责任感,倒不如说是自我认识的一种责任下更加坚实。

梦开始的地方,总是最后伤人最深。王阳是被一个女人伤害,还是诗人的骄傲被否定?孟晓俊的光芒被淹没,为生活疲惫,被陌路人践踏,在爱人的苦楚中映衬出自己的完败;成冬青似乎是终于做完了一个很短,如泡沫版易碎得不现实的梦,生活却仍旧步步紧逼,就算向人人下跪,仍不得好活。

那时候青春早已过半。

活着,奋斗吧!

背负青春苦涩,但是,活着,就得接着活。创业的那大段大段,因着新东方某某观众早已熟知,谁的大学时光没有上过他们的课呢?竭尽自己所有一路向前,畅快淋漓,不知不觉中,3个人的不同逐渐浮现。

孟晓俊是因为生活所困而产生的懦弱,还是这个天子骄子天性中有那丝对失败的畏惧胆怯?过刚易折,以前以为成冬青拥有的是朋友的肝胆相照,后来看到的是自己的害怕和被比较,被低看的人比了下去;我们不会因为是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而自卑,但绝对会因为邻居官高一级而羡慕嫉妒恨;曾经的幕前英雄变成了幕后影子;

成冬青是3人中真正一直为金钱辛苦的一个,这个钱权至上的世界中行走,曾经极力讨好别人的自卑穿上了金子的外衣变成了自尊,幸亏金子未挡住一丝霞光——执着、勇气,吃过苦的人对很多东西会格外珍惜;

王阳是明线描写最少的一个,试想一个诗人的嘴被用来自嘲赚钱,再不是金玉良言、风花雪夜,在二虎争斗间,他的变化静悄悄,飘过枝头的风筝落地生根。但终究他还是想守住一些,比如3人的情意,人如镜,映衬了3人。

“究竟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

其实,真不需要责怪苏梅,活着不易,生在其中辛苦自知,何须责怪一个“女神”太累而折翼降落,回头看看,人人都改变了,何止她一人,我们无力改变世界,我们被世界改变。

用成就守住自己

成冬青和苏梅相遇那段,撇开演员的演技不论,那画面估摸着戳中了很多人的心窍。现如今,出人头地、正襟危坐的成冬青想的是苏梅一句称赞,了解一块心病。可是,苏梅不再追求个人的“丰功伟绩”,只专注于生活家庭,可以说是有志青年眼中的“堕落”,又或者,和生活和解,守护值得守护的东西。成冬青,时隔多年,始终慢“女神”一步啊。

人拼命奔跑,就会累,累得不去想为什么,就看不知道,不明白自己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婚礼之后,各奔东西;不过,几十年活下来,问自己,值得的人和事真是不多,人太近,就摩擦,站远些,就看到了别人的伤痛原来与自己这般相似。这里想说,王阳虽然身处局内,一直站在一个距离之外。

世界改变了我们,我们也改变了世界,但总有未被改变的,不想被改变的,不能被改变的,苏梅说,人不管什么时候要活得有尊严,人人奔波不停,不就是在维护尊严,打捞些原本的东西,放下自己,和自己和解,剧中的王阳不知是何时看破的?

导演说孟晓俊的原型很多来自他自己的原型,不过王阳、成冬青就没有他自身的投射吗?很多人都是3个角色的合体吧,不过分开演绎比较鲜明,观众不累,也没那么复杂。

新时代中国合伙人 篇3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郭洪认为,中关村股权众筹联盟的成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将成为今后创业的主流模式。作为全国的创新示范基地,中关村将为完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而继续努力。

7月9日,中关村全球股权众筹联盟发起成立了。这不只是中关村在100多个社会组织之外,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成员,而且是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某种程度上不亚于200多年前24个在街头买卖股票的经纪人的一个举动,他们在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签署协议,成立有价证券交易联盟,即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雏形。

中关村这些年引领着中国创业进入新的时代。2009年9月,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李开复先生离开谷歌,创办了全新的天使投资+孵化平台的机构——创新工场。在那次会议上,我讲了这是中关村一个新的里程碑。

2011年4月,又发生了另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车库咖啡入驻了海淀图书城。当时这个事非常小,小到几乎我们都不知道,社会也不知道,但是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就引起了《华盛顿邮报》的高度关注。一个记者上门采访,采访之后写了篇报道《美国究竟应该害怕中国什么》。文章认为,最应该害怕的是中国下一代年轻人的创业。这个报道出来之后引起了中关村管委会的高度关注。2011年夏天,我们到车库咖啡调研,我就和苏菂先生商量能不能把图书城打造成为天使大道和创业大街。在这之后,我们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讨论和设想,推动这件事情的发展。

2013年3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决策,要在中关村核心区打造“一城三街”。其中,一城是软件名城,三街分别是创业孵化一条街、科技金融一条街、知识产权和标准一条街。这某种程度上浓缩了以人才为核心的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一城三街”打造好了,中关村核心区的功能就实现了。经过海淀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努力,2014年6月,图书城正式更名为中关村创业大街,成为今天非常火爆的一条大街,在全国甚至海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关村创业大街有四个功能。一是交流,有很多来自于全国甚至海外有梦想的创业者到这条大街来交流他们创业的想法,在这个地方进行碰撞和验证;二是展示,展示新技术、新产品,特别是创业项目在这里进行路演;三是找人,找合伙人,不是找一般的人,而是要在中关村创业不再孤独,有一个好的想法、商业模式、技术,不见得融得来资,但如果你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就能找到天使投资,就能融来资本;四是找钱,找钱也不是找一般的钱,是找智慧的钱,找聪明的钱。谁的钱?天使投资人的钱,他们投的不仅仅是钱,更多的是创业服务、创业导师和创业企业所需要的资源。现在这条大街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创业生态,带动了整个中关村包括北京的创业发展,也带动了全国。

新的时代正在来临

中关村的创业很火热,出现很多新趋势,创业服务模式各具特色,但是创业的模式越来越主流化,总结了一下就是“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这标志着新时代的来临。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世界也进入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经济发展时代。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都是源于技术创新,成于金融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有机结合,不断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引擎。每一个时代的变革,也必将伴随着新的制度创新。伴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蒸汽机是技术创新,股份制是制度创新。现在新经济时代,除了技术创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有个很重要的制度层面的创新就是股权众筹的出现。有人称之为革命,这个意义上我是赞成的,就是一场革命。

为什么说“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会成为一种引领的模式呢?天使投资在创业生态系统当中好比自然生态系统当中的腐殖层、营养层。腐殖层、营养层越厚,庄稼长得越好。我国现在1万多名天使投资人都活跃在中关村,275家上市公司创始人、高管甚至中层员工,很多都成为了活跃在中关村的天使投资人,这是中关村今天创业这么活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这个还远远不够,在全美有35万天使投资人,所以我们期待中关村出现更多天使投资人,我国出现更多天使投资人,特别是期待着高校教授成为学生创业的天使投资人。我们要支持高校老师成为学生创业的天使投资人,也出台了专门的政策,重构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合伙人制的出现也是一场革命,在现代公司治理理论上的一场革命。大家知道《公司法》,现代公司治理理论,同股同权同利,按股权来表决,决策是资本说了算。《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在座很多同志都看过,当时看的时候更多是从创业的故事或者说娱乐角度来看。今天回头来看,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来临,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时代才有的一部电影。今天在中关村有一批创业企业,甚至包括已经上市的公司都是这样,像京东,腾讯是它第一大股东,但投票权授权给刘强东。

我们还有很多企业,都是投资方提供了创新发展所需要的主要资本,但是表决权让给了创始人、让给了合伙人。这在制度层面说明了,智慧比资本更加重要。智慧就是人了,也就是说资本是为人打工的,过去是反过来的,是人为资本打工。特别是股权众筹,某种程度上讲众筹的不是钱,众筹的是资源。它也改变了过去长期熟悉的治理理论,就是短板理论,木桶水的容量由最短木板决定,所以我们想方设法弥补短板。在今天不是这样。我遇到很多创业者从事非常前沿领域的创业,他不见得什么都懂,但是他能看清未来趋势,能找到合伙人,就能通过众筹找到所需要的资源,所以今天变成长板理论,这是众筹最精髓的一个地方。

由于这些原因,中关村作为我国新经济的发动机,也率先诞生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一大批股权众筹平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股权众筹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作用,特别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写进去了,在3月份国务院发布的众创空间的指导意见里也写进去了,6月份发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意见同样也把它写进去了,特别提出要支持股权众筹平台的发展。这就不光是融资的试点问题了,而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nlc202309041436

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股权众筹中心

对于中关村而言,为什么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股权众筹的发展?它的重要性在哪里?我认为有五个方面。

第一,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高精尖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发挥好新经济发动机的作用的需要。

第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需要。股权众筹成为了一个生态系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平台,现在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有六个方面的要素、三个方面的环境。它的创新物种是多样化的,创新的要素和价值在不断流动。在今天,很多小的生态系统,特别是创业服务的生态,都是以股权众筹为基础、为核心来形成的。

第三,聚集整合全球的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高端创业资源的需要。某种程度上说,股权众筹重构了资源的配置方式。我们说,资本市场有利于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流动。过去创业都是找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今天通过股权众筹平台,特别通过互联网的股权众筹平台,通过天使投资人领投,就能面向更多的人、互不认识的人筹集更多的资本。这背后也带着更多的资源和服务,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

第四,建设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的需要。创业与城市有很大关系,关键要聚人气。这和过去传统的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不太一样。中关村集中体现了作为我国新经济发动机的作用,我们创新发展模式是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不是靠招商引资,也不是靠低成本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到现在,基本都是在城市建成区发展,今天核心仍然在城市。刘志硕(编者注:大河创投创始合伙人)告诉我,在世界范围内,比如美国也在向中心城市发展,特别是纽约,它在互联网时代成了一个创新中心。人才往哪儿走?这是很关键的方面。放眼全世界,中关村在北京,是最具有互联网金融基因和发展条件的区域。融360总经理叶大青分析了不同的城市或区域的互联网基因和金融基因,给中关村两项都打了5分,特别是以股权众筹为代表的发展,也是率先在中关村形成。今天的股权众筹机构来自于全国各地,但绝大多数是中关村的,这也是一个例证。我们要率先探索支持股权众筹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架构模式。

第五,作为我国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要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首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也要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股权众筹、众包、分包等新模式,一方面聚集整合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全国服务。所以,今天的股权众筹平台特别是来自中关村的平台,都是为全国服务的,差不多40%是本地的,60%是为全国服务的。

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股权众筹中心优势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五个方面。

第一,创新创业高度活跃的优势。中关村作为我国最具吸引力的创业中心,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去年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0家,这是当年注册并且有经济活动的企业,光注册不办税务登记证、社保的还不算。与全国发展趋势一样,中关村也出现了创业“井喷式”的增长,特别是中关村创业企业总体质量非常优秀,为各类股权众筹平台提供了非常好的广阔市场。有人说,中关村包括股权众筹平台在内的创业服务机构发展比创业企业还好。我听到这句话特别高兴,如果创业服务机构发展好的话,证明创业企业很优秀,所以大家在中关村聚集、在中关村发展是有道理的。

第二,天使投资和科技金融服务资源高度聚集的优势。天使投资日趋组织化,全国活跃的1万多名天使投资人,大部分都在中关村。不光是上市公司高管、创始人,很多骨干也成为了天使投资人,一些“80后”的天使投资人特别厉害。近两年,中关村披露的投资金额占全国四成以上,活跃在中关村的科技银行网点也是北京市平均水平的七倍,19个科技银行的分行和支行活跃在中关村,是全国科技金融银行网点最密集的区域。北京初步形成了三个大的金融板块:第一个是传统金融街,这个地方是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和内资金融总部聚集的地方;第二个是CBD,外资金融总部机构在那里;在未来,新金融机构聚集地就是在中关村。所以我们和海淀区政府在考虑,把这个地方打造成为新金融的聚集地,新金融、新服务、新平台催生新经济。今天以股权众筹平台为标志的一批机构在此聚集,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效应。

第三,全球互联网产业创新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创新的优势。中关村具有大量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行业的领军企业,为股权众筹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在联想控股上市的一个活动上,我和马云先生交流。他说,今天中国移动互联网全面超越美国。我理解主要还是应用,包括模式、应用技术的创新,特别前沿的一些技术我们还是有很大差距,还要努力追赶、学习和合作,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认为,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公司从事金融业务,也不是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都是基于大数据的风控、大数据的应用,这特别关键,大家都在争夺这方面的人才。而我们具有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生态基础,源源不断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第四,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优势。

第五,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中关村是我国的创新高地,除了产业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还有政策的先行先试,就是突破。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如果加上传统的观念、旧的体制机制或固有的利益格局,加任何一个都等于零。很多行业都遇到了,特别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甚至包括今天讨论的股权众筹。首先是思想观念、认识,再就是监管理念、监管模式,包括监管的规范、制度和法律法规,能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还有很重要的因素,固有的利益格局怎么顺利过渡,咱们也别提谁颠覆谁,最后的发展都是融合发展的态势。党中央、国务院及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关村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也把中关村作为我国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很多新的政策都是在中关村开始试点。我特别强调,这些政策并不是优惠政策,而是突破性的政策,就是给大家“松绑”。中关村在首都北京发展到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么活跃,很大程度上不是政府部门的功劳,而是创新创业主体的功劳。很多新的思想首先产生在中关村,政府部门更多的作用第一是“松绑”,第二是助推。某种程度上,中关村基本不搞产业规划,规划组织一帮人写出来就过时了,新的模式又出来了,新的行业听都没听说就出来了,甚至还产生了专门给创业公司设计股权结构的公司,叫七八点。

nlc202309041436

中关村股权众筹联盟意义重大

中关村股权众筹联盟的发起,标志着中关村建设全球股权众筹中心的大幕正式开启。下一步,中关村将大力发展以“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模式,支持建成一批风险控制、资源整合、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强的互联网股权众筹平台,推动全球资本和创业团队实现对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球高端创新创业资源的配置中心和链接全球创新创业网络的关键枢纽。我也非常高兴地看到,有一些海外的机构积极申请加入中关村股权众筹联盟。

下一步,将重点推动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围绕股权众筹平台和创业企业的需求,研究出台北京市级层面支持中关村股权众筹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创业的各个方面出台专项支持政策,营造有利于股权众筹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二,积极申请国家监管部门在中关村开展股权众筹相关政策试点。包括电子化工商登记注册;建设行业基础设施平台,探索对股权众筹平台企业进行股权登记和在线监测;加强与中国证券业协会“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的合作,包括与四板对接,探索股权众筹资产二级市场转让机制;积极申请争取公募股权众筹试点等。我最近与监管部门的同志交换意见的时候表示,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是新生事物,我们的认识有逐步深化的过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心态看待呢?我的一个观点就是要高度关注,要积极稳妥,而且更多的是采取适度宽容的态度,因为初期发展规模没那么大,系统性的风险也没有足够大,但是它又代表新的方向和趋势,采取适度宽容的态度更加重要,特别是支持自律和成立社会组织自律监管,逐步形成规范标准,再上升到行政监管、法律监管,这可能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就好比美国资本市场发展路径一样,不是先有美国证监会,再有纽交所、梧桐树,全是反过来的。股权公募试点也是,应更多支持真正有能力、有条件、有资源做股权众筹的平台,给它们更多的试点机会。

第三,推动股权众筹平台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合作,还有各种创业服务机构的合作。

最后,我对中关村股权众筹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也希望联盟机构乘势而上,充分发挥联盟的平台优势,整合资源,协同创新,为创业企业提供更多样、便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一大批创新创业企业将产生于股权众筹平台,其中必将有伟大的创业企业,也希望联盟企业加强风控和行业自律,共同推动股权众筹行业实现健康发展。

中关村股权众筹联盟,这是全国第一个,来之不易。为了共同的事业,我们大家要珍惜,团结合作,加强交流,共同努力将中关村打造成为全球股权众筹中心。

新时代中国合伙人 篇4

一、草根阶级的中国梦

《中国合伙人》三主人公之一的成东青就是一个典型的草根追梦代表。他出身于农村,但是具有先进的思想和追梦的活力,为了求得一次考试当众下跪。他就是有一种越王勾践的铮铮骨气,能够忍受所有的考验甚至是胯下之辱。对于草根出身的身份处理,陈可辛展现了一个敏感性极强的导演的敏锐体现,他加深了成东青过于懦弱的性格,从侧面可以真切的看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作为草根阶级的奋斗生活就是这样的隐忍,“窝气”,他们的奋斗历程不仅仅只是他们所接触的狭小的环境造成的,而是当时的大社会环境下进行的。在追梦的过程中,他们努力的跟随时代的发展方向走,同时,也是由于时代的大变迁而铸造了他们最终圆梦的结局。

跟随着时代的大变革,以及对梦想的改变,草根阶级的含义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主人公之一的孟晓骏与成东青具有不同的出身背景,他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算不上是草根的级别。但是,当他怀着强烈的改变世界的梦想来到美国寻梦的时候,便成为了美国的草根级人物。跟国内的生活不同,他在美国没有宽敞舒适的大房子,只能做些杂工维持生计。这样的翻天覆地的身份的变化,可以看出其实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都要经历草根生活的挫折。所以,陈可辛的电影从草根的角度诠释追梦的历程,表达出对草根的认可。

二、中国梦改变了合伙人

对于想要在美国实现大梦想的孟晓骏来说,他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首先,他依然抱有实现伟大理想的童真的幻想,想迫切的达到自己的目标来向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所以他确实做到了在美国的时候工作极其努力。但是,残酷的一面就是,当他对于自己有一天却来到餐馆靠做服务员的工作支撑生活的时候,这种强大的心理落差让他开始逐渐的否定自己的能力。人在极致孤单寂寞的时候,就会思念自己的亲人朋友,也体现在了成东青的身上,他开始想念中国,想念他的那些哥们。

孟晓骏作为一个落魄海归,在经历过失败后,并没有就此平静下去,最终三人的合作诠释了《中国合伙人》这一电影主题。曾经的好哥们,在经历挫折的洗礼后,走上了共同创业的合伙人之路,由此,他们之间又多加了一个关联链条就是经济。这种角色的转换更多的是由他们的心态决定的。在此之中,成东青是反对新希望国际化的,他本身肩负着对集团员工和学员负责的责任。而孟晓骏却一直赞同上市,因为他受美国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有着强烈的美国梦的发展方向。当一切的争执变成动力以后,三个人的梦想也都被重新的定义。成东青由一个草根追梦者变成了一位资深的留学教父,孟晓骏一直幻想着期待着的美国梦破灭了,但作为股东代表,他希望在中国实现心目中的美国梦。一直是风流倜傥沉溺于梦里的文艺青年王阳,也从梦中清醒过来,不再沉顿,重新开始追求正常人的生活。相对来说,王阳的变化较为平缓,因为他是最清醒的认识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生活的方向,他从来都是在不同的阶段有自己的目标打算,不会跟风随大流。

梦的具体内容?梦如何改变合伙人?改变的意义何在?(有叙述,缺分析论证)

三、《中国合伙人》——集体的记忆

作为一位优秀的导演,陈可辛常常把清新与回忆呈现给观众,从大多数电影作品的取材可以看出他喜欢运用这种方法去揭示一种环境,这是他的惯性风格,他对这种清新的电影风格情有独钟。在对陈可辛的采访中,他曾说,《中国合伙人》里面包含了他所喜欢的东西,时间的跨度里面有,人物的成长里面也有。所以,可以看出,这部影片也是陈可辛导演青春奋斗历程的一个烙印。影片塑造了一道独特的怀念景观的方式,一是时光飞逝,岁月一去不复返 ;另一个就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高科技的容量也在飞速的侵袭着当下工作中的人们。怀旧可以让人们暂时的平静下来,重温一遍属于自己心中的那片净土。所以,《中国合伙人》用怀旧的方式去寻找精神的故园,诠释着美好的流金岁月。(三个合伙人的记忆怎么就成了集体记忆?本段缺乏必要的分析论证,因此个人的记忆不能直接与集体记忆划等号,缺乏论证)

结语:

从《中国合伙人》里看中国式合伙 篇5

创业那些事儿,合伙人那些事儿,影视投资那些事儿。本来就是,一部又一部大片。这是中国第一部创业题材大片,陈可辛执导,王石深度参与,冯仑跑龙套。你能看到新东方“三架马车”的影子——徐小平提供了最初的剧本,俞敏洪则公开表示不认可此片。

土鳖成东青、海归孟晓骏与愤青王阳白手起家,合伙创办英语补习学校“新梦想”。《中国合伙人》演绎的其实是一代中国人的创业梦想。靠着自己的打拼,土鳖也能变身“留学教父”,成为大众偶像。兄弟之间,亦曾反目成仇。在自己的婚礼上,眼见成东青与孟晓骏没法坐在一张桌子上,心里难过的王阳喊出:“千万别跟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 导演陈可辛自己,也经历过兄弟合伙与拆伙。

创业路上,你可能体验辛酸、失败与快乐,也可能见证荒诞、欺骗,乃至背叛。兄弟情义有时候是靠不住的。中国需要创业精神,需要合伙人精神。

中国式合伙

江湖义气、兄弟情谊往往是中国式人际关系里天然存在的一种元素,然而也正是这种元素,为多数中国式的商业合伙关系埋下决裂伏笔。

万通六兄弟在1991年创立海南农业高科技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此后六兄弟陆续离去,直到2003年王功权离开公司,剩下冯仑为止,历时12年时间;和《中国合伙人》里,臭海归在1994年回国加入补习学校,到2003年三兄弟赴美对抗EES(即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前夕几乎翻脸,分合时间段大致相似。

电影只有短短两小时,必须把复杂的商业现实处理成一个简单争议。在《中国合伙人》里,这个争议变成了究竟要不要到美国上市。土鳖青年为了保留自己从一砖一瓦开始创校的成果,认为自己赚的钱没有理由变成股利,白送给对创校没有帮助的大众股东,因此对臭海归极力主张的赴美上市有很大抵触情绪,甚至增发30%股票给员工,以稀释其他股东在公司内的话语权,加强自己阻止上市的优势地位。

至此,当初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在没有学生的时候上街到处贴小广告、在工厂改建的校舍几乎要被强拆的时候找公安说理,在所有困难来临时相互扶持的三兄弟,刀尖却在彼此喉咙上越抵越紧,在各种决策问题里互相找茬,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即使在微笑愤青的婚礼上,土鳖青年和臭海归甚至没法坐在一张桌子上,微笑愤青见了心里难过,在婚礼致辞时,说了一句让所有看片观众印象深刻的话:“千万别跟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

一位参与点映的观众在看完电影后眼泛泪光,上前找到陈可辛,表示这部片子跟她的经历一样,她也是早期留美的学生,在美国发展不顺利,流落成打工仔,只好选择回国创业,跟最好的朋友合伙,结果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比路人还不如。”女观众说:“但是我现在很想打一个电话给她,问问她好不好。”

江湖义气、兄弟情谊往往是中国式人际关系里天然存在的一种元素,然而也正是这种元素,为多数中国式的商业合伙关系埋下决裂的伏笔。

在陈可辛2007年的得奖大片《投名状》中,已经有过一次三兄弟“创业”剧情:大哥李连杰在太平天国起义时,加入二哥刘德华的山寨,和三弟金城武一齐投靠清朝八旗绿营围剿太平军。最后大哥为保官位,暗杀了清廷定调为土匪头子的二哥;而三弟为了报仇,一刀一刀砍在大哥身上,结局大哥与三弟俱亡。

投名状是这样说的:“兄弟结义,各杀一个外人,断绝后路,以示忠诚。从此,兄弟的命是命,其他的皆可杀。”

即使进入到现代商业社会,兄弟结义不必再立投名状,但是中国式的合伙关系,仍然很难摆脱这种以性命相见的基础情调,彷佛几个人约好了一起做事,就必须要肝胆相照、断绝后路。

例如三一重工的创始四大佬就充满江湖色彩,梁稳根、袁金华、唐修国、毛中吾是在一个山里焚香、磕头、刺破中指、立下血盟的兄弟;而冯仑在《野蛮生长》中以“梁山模式”形容万通六兄弟,“座有序、利无别”,股权利润完全平分,如同梁山泊好汉在海南聚义,是水浒的现代翻版。结果商业合伙的关系中,兄弟情义往往凌驾于合伙关系之上。

商业关系终究是商业关系,必须回到商业经营的层次就事论事。王石第一次跟冯仑见面时,就预言六兄弟早晚要碰到利益冲突,冯仑当时不以为然,直到第一次拆伙前夕,六兄弟之间对于企业经营理念、决策、资源分配的意见冲突不断,兄弟情义反而成为最难以跨越的一道障碍,“我住在保利大厦1401 房间,潘石屹住楼下,我们很痛苦地讨论着,等待着,就像一家人哪个孩子都不敢先说分家,谁先说谁就大逆不道。”

青春残酷物语

“中国式拆伙”特别惊心动魄。新东方的真实故事远比电影复杂、纠结许多。

商业合伙关系因为利益分配的冲突而必须告终,本来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合伙关系一旦纠缠了复杂的情感因素,拆伙就变得愈发困难,往往纠结着超越商业关系破裂的个人情感伤害,也导致“中国式拆伙”显得特别惊心动魄。

1994年联想集团创始元老倪光南状告柳传志事件尤其具有代表性。倪光南是技术派,柳传志是销售派,两人对公司经营的理念到了最后南辕北辙,联想退出倪光南主导的汉卡市场,柳传志否决了倪光南申请的大笔研发经费,倪光南在联想的主要项目几乎停摆。

两人关系在公司成立的第十年崩溃,但是倪柳的关系千丝万缕,很难善终;倪光南状告柳传志存在个人经济问题,认为柳传志在联想的香港IPO项目中窃取国有资产,虚报资产负债表,几乎到了恨不得把柳传志送进监狱的程度。倪柳恶斗持续多年,后来倪光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承,1995到1996年是他人生最痛苦的阶段,如果当时柳传志不把他“踢出”联想,他也可能会沉浸在负面的情绪里,难以开展自己新的人生。

倪光南的这一招没能让柳传志身陷囹圄,柳传志后来却真的把一度有联想接班人气势的孙宏斌(现融创中国董事长)送进大牢。柳传志向来不吝提拔年轻后进,现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郭为都是在20多岁时获得重用,成为单项业务的总经理。

孙宏斌也是在联想内部快速获得提升,然而外界认为孙窜红太快,节制太少,让联想内部人士认为有动用公司内部资产接济个人事业的企图。柳传志硬是以挪用公款13万元的罪名将孙宏斌移送法办,最终孙在否认犯罪的情形下获判有期徒刑五年。两人爱恨交织的师徒情分至此并未结束。当孙宏斌出狱后,柳传志给了他第一笔资金创立顺驰地产,孙东山再起。

电影的原型新东方教育集团则经历过一段广受公众关注的混乱时期,由于新东方学生众多,大众知名度高,一有风吹草动就能引起学生好奇,例如广受学生喜爱的名师罗永浩(现锤子ROM创始人),就曾经“带头造反”,对呛俞敏洪,造成一时轰动。

新东方的真实故事远比电影呈现得复杂、纠结许多,和君咨询公司创始人王明夫在《高手过招》一书里提及,最早新东方学校是个杂乱无章的大摊子,一块大牌子底下搁着一群个体户,尽管名师辈出,但学校老师如同地方诸侯割据、各自为政,有人把持了托福班和GRE、有人把持了雅思和GMAT,谁能多开班,谁就能多分钱,校方只管拆帐,其余几乎不管,导致老师们为了自身利益,互相挤兑攻击,抢课程、抢学生,对新东方品牌产生了负面作用。

直到2000年俞敏洪找到王明夫,制定出一套统一战略,慢慢把权力重心从“地方诸侯”手上收回“中央”,对学校进行股份制改造。王明夫形容,当时各方利益难以平衡,俞敏洪安抚了这个又得罪了那个,最后核心团队辞职的辞职、栽赃的栽赃、跳槽的跳槽、另起炉灶的另起炉灶,争权夺利到了白热化程度,连创始大佬间都气氛火爆。

熟识新东方三大佬的人士说,三人因为有创业的革命情谊在,许多冲突是在一方觉得对方应该能理解、支持的情况下,发生了期待的落差,导致严重的失落感,使彼此间的冲突放大、更加难以收拾。

一次俞敏洪得知徐小平竟然带领内部教师进行“革命”,反对他的新政,心中愤怒不解,直接让人把徐小平的办公室占了;隔日徐小平上班一看,见到自己的办公室里坐着别人,几乎说不出话来。但是在熟悉双方的人士看来,徐小平也有私下为俞敏洪化解集体冲突的想法,并不是单纯为了反对俞敏洪,“他们的事,反正说不清。”类似的冲突持续了四到五年,以王强、徐小平淡出新东方收场。

中国合伙人 篇6

编剧: 周智勇 / 张冀

主演: 黄晓明 / 邓超 / 佟大为 / 杜鹃

又名: 中国先生 / 三个中国先生 / 海阔天空(台) / 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又是一部关乎青春的片子,一个月里,两部以青春为起点的片子连接上映。一个是男导演,一个是女导演。女导演眼中的青春,温婉细腻,带着浓浓的不舍与伤感,男导演眼中的青春热血激情略带一些对生活的无奈;女导演眼中的青春,在大学结束以后也就结束了,所以郑薇说,青春是用来怀念的,而男导演眼中的青春,大学结束以后才刚刚开始,所以孟晓骏无数次逼问成东青,你的梦想是什么?女导演耿耿于怀的是青春未尽的梦,男导演想的则是,该做的梦都做成了,只是,梦还是那个梦吗?

女生眼中的青春是爱情,而男生眼中的青春是梦想——这就是《致青春》与《合伙人》最大的不同。《中国合伙人》可以看做是一部成功学的教科书,抑或是一部奋斗的血泪史,但是我觉得更恰当的阐释,应该是从男孩蜕变成男人的一个过程。

成东青的蜕变经历了几个过程:他经历了两次高考的落榜,刚进大学的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去看看天安门,是个十足的“土鳖”,是孟晓骏告诉他,能真正实现成功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美国。孟晓骏一直是他的偶像,为了追赶他的步伐,大学四年中,成东青看了800本书,背了无数英文字典,可是毕业的时候,他还是被美国拒之门外。无奈他只能在学校做一名英文老师。

苏梅是成东青的初恋,成东青偷偷在校外办补习班赚钱帮苏梅买托福资料,结果是苏梅成功地去了美国,自己却成了第一位被学校开除的老师。离开那天的最后一堂课,成了他人生的第二个转折,他把自己的“土鳖”经历和失败的恋爱经历穿插英文单词讲给学生,自嘲的同时博学生一笑,这也成了后来新梦想能吸引众多学生的原因之一。

孟晓骏的家里有个“美国”传统,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留美回国的高材生,这就注定他也一定要踏上美国的土地,但是美国梦并没有他想得那么美好。他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帮人家养小白鼠,都会被学生物工程的中国留学生抢了饭碗,他在餐馆帮人端盘子,地位低下到连消费都没有资格,美国梦碎,他不得已回到中国,接纳他的是当年的两个兄弟和他们初见规模的“新梦想”。真正去过美国的孟晓骏为新梦想带来了独一无二的思想和理念,也帮助三兄弟的公司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孟晓骏在美国受到了太大的打击,他急于向人们证明自己的价值,就公司是否上市这件事情,孟晓骏第一次在成东青那里得到了NO,兄弟之间的分歧,也变得越来越大。

王阳的蜕变应该来自他对生活和感情态度的变化,大学毕业,他为了不想回国的美国女友放弃了签证美国,但毕业不到一年,女友还是离开了他。王阳说,我这几年一直力求与别人不一样,后来才发现,其实大多数人的选择,或许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他选择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作为自己的妻子,结婚的当天,他在台上劝告所有的嘉宾,千万不要和自己的兄弟合伙开公司。婚礼结束了,三个兄弟也就此分道扬镳。

随着被新梦想以极高的托福成绩成功送去美国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美国也开始关注这个中国的英文培训学校,他们怀疑中国人在考试中作弊,并控告新梦想非法盗用EEC材料,并要求他们赔偿。危难时刻,王阳和孟晓骏回到了成东青身边,兄弟联手解决了危机,成东青终于决定就此机会让新梦想在美国上市,为孟晓骏赢回了多年前他在美国丢失的尊严……

上映初期“合伙人”受到了多方非议,有人觉得它就像一部新东方暑期招生宣传片,也有人觉得它是在为那些有钱人捧臭脚,更有人觉得他宣传了一种金钱至上的成功理念。带入自己的思维模式解读电影当然是人之常情,不过无可否认看了“合伙人”,会让人有一种点亮青春的感觉。有多少人在家里啃过畅销书榜上的成功学,就有多少人是这部电影的潜在观众。相较“致青春”,“合伙人”才更有致敬青春的气势和意义,因为现实已经不允许年轻人沉迷于爱情与忧伤,面对未来的迷茫无力,逼迫他们必须奋斗。《中国合伙人》显然更贴合当下现实,也更能激励人心。看了“合伙人”,或许你会想起自己曾经的梦想,或许你也会准备开始了你自己的奋斗之路,或者你只是内心为之一振,至少可以获得一点力量,让你更有信念地完成手头的一项工作,这就是一部电影能带来的意义。

编辑/广丽

上一篇:情感包装下一篇:数据布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