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教学(共12篇)
三自教学 篇1
综观现今的中学政治新课程教学, 学生是否已经真正学会了学习?情况恐怕不容乐观。新课程教学尽管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和自主学习, 但从实际操作层面看, 不少是走了样、变了味的。笔者在三年多的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 寻找到一条能较为有效地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教学方法, 即自主、自觉、自能的“三自”教学法。
(一) 自主:让学生自主地制定学习目标
一般而言, 教师总是习惯于在备课时自己一厢情愿地制定“教学目标”, 这样制定的目标往往不能做到真正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于如何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改专家一致认为, 其依据必须是学生的学情, 因为教学的主体无疑应该是学生。而教师制定“教学目标”那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体”观念的反映。新课程教学应该是也必须是以学生为本。教学实践一再表明,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 结合教材的要求, 自主地制定学习目标, 学生就必然会学有兴趣, 这样学习就有了动力, 学习目标就比较容易达成, 学习的效果也就得以显现。笔者在进行某一框题或者目题内容的教学之前, 总有这样的习惯:一是让同学们商量一下所要学习的内容大致要解决几个知识问题;二是通过与学生谈话或者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有关问题上的一些思维困惑或者认识误区。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在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的目标 (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 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与我教的目标达成高度的一致, 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来自学生自己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活动, 组织教学资料, 从而在课堂上帮助学生自觉地去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例如在教学《政治生活》教材中“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这一内容时, 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本, 让学生自主概括这一内容主要讲了几个知识层面的问题, 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该内容的知识目标;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有关内容的看法, 这样就暴露了学生的思维缺陷和真实思想, 实际上学生也就自主地确立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如在与学生课前谈话时, 有的学生说, 现在腐败现象的存在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矛盾的;还有同学说现在新的“三座大山” (住房、上学、看病) 让许多老百姓苦不堪言, 又如何理解“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呢?等等。言下之意就是对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产生了怀疑。”把这些问题放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学生一下子就吊起了学习的“胃口”, 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困惑, 主要是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欠缺以及正确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有待确立。这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就集中在如何培养学生对该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形成正确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而教师的这一教学目标事实上完全来源于学生。
有人可能会担心:让学生制定目标, 会不会“走轨”、不中“的”?还有人担心:学生定目标, 那教师做什么?这些担心全是多余的。实际上, 让学生自主地制定学习目标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无所作为, 让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备课的过程。教师备课, 关键是备学生。真正备了学生, 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不会脱离教师的教学目标, 两者显然应该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 那可以肯定地说, 问题应该在教师, 教师的备课观出了问题。况且作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屋建瓴的功底, 面对学生的要求完全可以应对自如, 游刃有余。
(二) 自觉: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 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 而应当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应该是自觉的活动, 新课程教学倡导的“探究式学习”就是这样一种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呢?实践表明, 我国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学法”能非常有效地实现这一目的。要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精心设计“活动情境”, 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把学生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情境”的过程,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觉地愉悦地完成学习任务, 达成三维目标。例如在上面所提到的“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 选择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的一段讲话作为“学习情境”。这样就让学生真切地感到, 中央对存在的问题是十分重视的, 解决问题的决心是大的。从而让学生相信, 有这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目前面临的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的。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而且把该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 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均十分理想。
当然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 离不开老师的点拨、导引。教师的“导”一是通过与学生一起精心设计“活动情境”, 宏观把握学习“活动情境”具体展开的流程, 使该“活动情境”能够更好地为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服务。二是表现在教师必须思考如何使教学的整个过程着眼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并持之以恒地活动起来, 让整个课堂激情洋溢, 活力四射, 让学生真切地感到学习是多么高兴、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
(三) 自能:让学生自能地实现能力迁移和觉悟升华
叶圣陶先生说:“知识是教不尽的, 工具拿在手里, 必须不断用心地使用, 才能熟练为技能”, 他还说:“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 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就是说学生能力的形成并实现有效迁移远远要比对知识的单纯了解掌握来得重要。对于政治课教学而言, 它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比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强调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思想觉悟得以提高升华。正如知识的习得不能仅靠灌输而必须主要通过学生自觉投入学习活动得以达成, 同样能力的迁移以及觉悟的升华也必须主要让学生自能地实现。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制定了课堂学习目标, 并围绕目标在精心设计的“活动情境”中自觉地投入了学习活动, 并完成了相关学习任务。但课堂活动的结束并不是学生能力培养的终结以及觉悟升华的终结, 而是中转, 是新的开端。事实上, 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以及自觉投入课堂学习活动的累积也是他们学习能力的累积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觉悟累积, 正是一次次成功的课前以及课后的学习活动累积保证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 促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能力的有效迁移和觉悟的持续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 学生自主制定学习目标以及自觉投入学习活动的过程也是他们能力与觉悟自能发展的过程。
就政治课教学而言, 学生自能地实现能力迁移, 主要表现在通过有关知识的学习活动的开展, 取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迁移效果。比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关于“如何解决就业问题”这一知识时, 运用了“主体发散法”这一思维方法。所谓“主体发散法”, 就是找全参与“怎么办”的各个不同的行为主体, 而后从个各个不同的主体出发进行分析思考。在接下来的“如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内容的学习时, 就自觉地运用这一思维方法进行分析。进而以后在回答“如何、怎么办”这一类型的问题时, 把“主体发散法”当作解决该类问题的共性方法, 这样就实现了思维能力的自能迁移。而觉悟的自能升华主要体现在学生情感的良性发展、科学态度的自觉养成以及正确价值观的自觉形成上, 这一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并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入心入脑的过程, 不应该存在任何的功利、敷衍和作秀。作为政治课教师尤其必须在如何让学生自能实现觉悟升华上动一番脑筋, 下一番功夫, 因为政治课教学在这方面是最为欠缺的。
美国著名思想家巴士卡里雅在《爱与生活》中指出:“只有自由, 才能学到知识”。而自主、自觉、自能的“三自”教学正是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正如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完全的自由一样, 学生的自主、自觉、自能也不可能是绝对的, 它决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放任自流, 其间教师的有效的导引与点拨应该始终贯穿其中。学生的“三自”离不开教师“导”的作用。换句话说, 只有在教师的有效“导引”之下, 才能实现学生的“自主、自觉、自能”。■
三自教学 篇2
保定市为认真落实省委“三自”、“六不”,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执行力亮剑行动,根据全市2月22日广播电视大会精神,易县在全县开展执行力亮剑行动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整饬纪律、转变作风、提高效能、优化环境,为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三自”是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六不”是不让一天闲过,不让一事拖拉,不让一样恶习上身,不让一笔赃款进家,不让一个同自己接触过的群众不满,不让一个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惹出闲话。“三自”是总体要求,“六不”是具体规范。“三自”、“六不”就是向当前干部队伍中内生性的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的问题、威胁党执政基础的问题亮剑,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的执行力、创造力、战斗力。
“德能勤绩廉”是干部考核的五项标准,其中“德”字为首,更凸显了干部“德”的重要价值,而“三自”是党性修养、思想境界、人格魅力的体现,是对干部“德”的具体要求。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2010年以来市委在全市广泛开展干部队伍政德建设,2011年10月中组部下发《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无不透漏出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自”中“自身正”才能做到令行禁止,不令而从,“自身净”才能以德立威、以德服众,“自身硬”才能
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作为组工干部,更要高标准要求自己,只有管好自己,才能要求别人,要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以“三自”修身、立威、服众,敢于立标杆、做榜样,用实际行动影响带动他人;在干部考核中,要把“三自”要求落实到干部政德考核的实施细则中,通过考核激励和约束领导干部,带出作风良好的干部队伍,为易县的发展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六不”中“不让一天闲过,不让一事拖拉”致力于转变机关作风,维护执政形象,意在“勤政”。当下,相当一部分干部存在“中庸”思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这种“惰性心理”严重降低了机关的整体工作效能,影响了党的形象;部分机关“衙门习气”重,办事环节多,速度慢,能拖则多,能躲则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项目审批条件多,时间长,损害了发展的软环境,为易县的改革发展“拖后腿”。易县现在发展水平还不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还不快,我们更应该以制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自觉服务市场主体,自觉树立良好形象,为易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六不”中“不让一样恶习上身,不让一笔赃款进家”致力于严厉整饬纪律,夯实执政基础,意在“廉政”。个别干部存在享乐主义、形式主义,热衷于吃吃喝喝,善于做表面文章,甚至存在为政不廉,贪赃枉法,沦为动摇党执政根基的“蛀虫”。整肃干部队伍,以儆效尤,严明工作纪律,尤其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努力成为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的先行者,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引领者,秉公用权、清正廉洁、拒腐防变,有所作为。
三自、六不”学习心得
“三自“是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六不”是不让一天闲过,不让一事拖拉,不让一样恶习上身,不让一笔赃款进家,不让一个同自己接触过的群众不满,不让一个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惹出闲话。“三自”是总体要求,“六不”是具体规范。“三自”、“六不”就是向当前干部队伍中内生性的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的问题、威胁党执政基础的问题亮剑,全面提升各级干部的执行力、创造力、战斗力。
“德能勤绩廉”是干部考核的五项标准,其中“德”字为首,更凸显了干部“德”的重要价值,而“三自”是党性修养、思想境界、人格魅力的体现,是对干部“德”的具体要求。现在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出在德上,2010年以来市委在全市广泛开展干部队伍政德建设,2011年10月中组部下发《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无不透漏出干部政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自”中“自身正”才能做到令行禁止,不令而从,“自身净”才能以德立威、以德服众,“自身硬”才能
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作为组工干部,更要高标准要求自己,只有管好自己,才能要求别人,要时刻注意自身形象,以“三自”修身、立威、服众,敢于立标杆、做榜样,用实际行动影响带动他人;在干部考核中,要把“三自”要求落实到干部政德考核的实施细则中,通过考核激励和约束领导干部,带出作风良好的干部队伍,为易县的发展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六不”中“不让一天闲过,不让一事拖拉”致力于转变机关作风,维护执政形象,意在“勤政”。当下,相当一部分干部存在“中庸”思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碌碌无为,无所事事,这种“惰性心理”严重降低了机关的整体工作效能,影响了党的形象;部分机关“衙门习气”重,办事环节多,速度慢,能拖则多,能躲则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项目审批条件多,时间长,损害了发展的软环境,为易县的改革发展“拖后腿”。易县现在发展水平还不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还不快,我们更应该以制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自觉服务市场主体,自觉树立良好形象,为易县转型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软环境。
“六不”中“不让一样恶习上身,不让一笔赃款进家”致力于严厉整饬纪律,夯实执政基础,意在“廉政”。个别干部存在享乐主义、形式主义,热衷于吃吃喝喝,善于做表面文章,甚至存在为政不廉,贪赃枉法,沦为动摇党执政根基的“蛀虫”。整肃干部队伍,以儆效尤,严明工作纪律,尤其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努力成为思想纯洁、品行端正的示范者,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的先行者,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引领者,秉公用权、清正廉洁、拒腐防变,有所作为。
三自教学 篇3
首先,很多教师仍然是沿袭着“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参与,课堂还是教师的独角戏台。这种情形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无法凸显《论语选读》作为选修课的选修特色。
其次,部分年轻教师的个人修养不足,他们本身对《论语》、孔子及儒学的认识都不够深入,让他们去执教《论语》选读,并且沿袭“满堂灌”的旧式教学模式来教授求知欲强烈的高中生,恐怕教学失败事小,误人子弟事大。
最后,针对一些老教师而言,他们的修养足以应对高中生的需求,但或许是因为他们对旧文化有过多的情感,以至于对《论语》教学重点的把握失之偏颇,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过犹不及”了。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三自主”教学模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何谓“三自主”?“三自主”的根本原则就是:课前自主预习,课中自主学习,课后自主复习。从这个意义上说,“三自主”并非是一种僵死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贯穿于教学的精神,任何追求发挥学生主动性精神的教学方式都可以称作“三自主”教学模式。
在《论语》教学中,“三自主”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解决上述教学难题。
第一,自主预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师素养。全班四五十个学生课前主动预习,搜寻资料,课堂上学生便拥有了丰富的资料。并且同学们在搜寻资料过程中所解决的原生疑惑,能够弥补年轻教师素养不足的问题,这种形式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来说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第二,自主预习便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孔子精神。老教师上《论语》课往往过于注重对孔子精神的解读,而忽略对字词的解释。三自主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掌握大多数重点字词,剩下不懂的字词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上课提问解决。因为此时学生必定保持着较强的求知欲,即使教师不说,学生也不会轻易放过。
第三,“三自主”教学模式要求课后自主复习,是以课前自主预习和课中自主学习为前提的,这能够保证学生课后自主复习的有效性。避免在传统《论语》教学中,学生上课尚且避之不及,遑论自主复习的现象。
第四,“三自主”教学模式要求课中自主学习,这个环节是三个环节的中心与重点,是自主预习的结果呈现,也是自主复习的前提保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改变以往的“一言堂”,这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能突出《论语》的选修特色。
在此,仅以笔者的一例《论语》课实践来证明三自主模式下教授《论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教学目标:
1.自主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积累“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义之与比”等词语。
2.自主理解“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3.自主探讨“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孔子曾为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什么叫“不惑”?于丹曾解释说,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之道’(板书)去思考、行事。”如果这解释的通,那么钱玄同人过四十,便该枪毙的话则表达了对“中庸”这个理念的极端仇恨,那么中庸到底是什么呢?老师认为,即使对一个事物要产生仇恨的情绪也必须建立在了解那个事物的基础上,不然就是盲目的仇恨。大家认不认同老师的观点?
生点头。
师:非常好。如果我们要真正了解中庸之道,除去那些经过后人篡改的书籍,进入饱含原始儒教思想的经典《论语》,那是最合适不过的,现在让我们来进入《中庸之道》这篇课文。
【虽然三自主提倡学生自主,但也不能忽视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在这个导入中可以抛出问题,给整堂课的讨论基调奠定基础。】
学案提出主干问题:
1.孔子如何看中庸?
2.中庸究竟为何物?
3.何谓中庸之原则?
4.我们如何行中庸?
学生分组,在课前依据自选的主干问题作PPT。
【学案是三自主教学的关键,如果没有学案中明确的提问,学生就无法在课堂中展示有效讨论和自学,同时要强调的是,这堂课充分展开学生自主性,要求学生在课前将自己或本组的成果做好PPT,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上课效率。】
组一,投影一
第1章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生自读一遍,大体翻译——注意掌握“为、其、鲜”等字。
生:中庸是一种道德(补充:而且是最高的道德),引出中庸并不是墙头草、和稀泥。宋代程颢兄弟把中庸抬到了一种高度,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那么到底何谓中庸呢?请下一组同学。
组二,投影二
第2章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生研读本章,掌握“愈”等重点词语。生提到一个概念——折中之道,然后提出问题:过犹不及等于折中之道吗?
底下学生讨论发问。
生最终解释:过犹不及——超过就如同赶不上;折中之道——无条件的妥协使各方都能接受。所以这两者是不同的。什么样的人是秉持折中之道的呢?
投影三
第8章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生提问:什么是“乡愿”?
生:好好先生。中庸并不是什么不讲是非的好好先生(乡愿),也不是无原则的随意称赞与憎恶,其实,这也和下文“和而不同”的内涵相吻合。该生补充以前学过的章节,譬如:“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意在说明:中庸非折中,中庸有原则。
那么中庸的原则是什么呢?请下一组同学说说哪几章体现了中庸的原则。
组三,投影四
第3章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第5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生:(翻译此句,注意句读。)这两章也就是说中庸的原则在于两个字:义(孟子的解释合于某种道和理的谓之义)、礼(荀子提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所称者也)。
“义”和“礼”是把握中庸的标尺。该生顺势指出,在日常生活中达到中庸的境界很难。即使君子也很难达到。
投影五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
生:为什么君子也很难达到呢?因为君子也有所恶啊。所以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现实情况经常是:“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研读到此,学生已基本明晓中庸的原则。
师:如何在现实中体验、达到中庸的境界呢?请第四组同学说说。
组四,结合文本第4、6章,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研讨如何做到中庸。
投影六
第4章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第6章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生:什么叫做“和”、“同”?
底下同学做讨论。
明确:“和”与“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叫做“同”。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不同”是求“和”的前提和必然。 “和而不同”就是承认不同,尊重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求中致和,体现了经由多种因素特别是对立因素的斗争或变革(首重良性竞争)而寻求统一或和谐的精神。其实,“和而不同”在人生修为上还要求常怀兼容精神。
【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自己,老师在此过程中充当主持人的身份,点拨、衔接、质疑是老师的主要工作,也是备课的主要内容。】
师总结本课:
首先,“中”有时候又叫“中庸”。提到中庸,就有很多人误会,以为孔子提倡中庸是要人们做一个没有特色、没有明显立场的好好先生。其实这是不对的,没有特色、没有明显立场不是中庸,是平庸。中庸是容许人有特色、有明显立场的,它所不容许的是情绪、思想和行为的极端化。
其次,“中”不是物理上中点的“中”,也不是意见上折中的“中”。“中”是指处理事情最恰当的着力点,既不偏左,也不偏右,是“适中”的意思。
由于事物的现状是随时空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中”不是静态的,而是具有时空性的。也就是说,那个最恰当的点是随着时空的转移而变化的。孔子曾说的:“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去掌握这个随时空改变而改变的“中”呢?孔子也曾不止一次地表示非常难。因为要掌握“中”,不但要有大智慧,同时也要有很高的艺术性,这与一个人的德性、修养、心胸器量等诸多因素有关。换言之,守中、用中,除了要有宏观微观兼具的智慧外,还要有极高艺术性的调控能力。关于这点,相信没人能说他一定可以办到。但随时能在心里存有“中”的概念,警觉力够,就可“虽不中,亦不远矣”。
愿大家在生活中努力实践中庸之道!
【课末有效总结,理清文章线索,明确重点难点,回顾教学目标。】
(史存敏 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 315731)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三自作文教学 篇4
一.观“自”———本土化取材
作文源于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是写作的主要素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如果将如此丰富不竭的“本土素材”为我所用, “本土化”文章必定华彩缤纷。
1. 如何发现本土素材
生活处处是素材。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如果有心, 校园里一夜间盛开的迎春花、老师脸上今天突现的愁云、同学间不经意的一次争吵, 经过你的一番观察和挖掘, 都能幻化成记录生活的优美的文字。
教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观看影像, 实地考察等, 使学生们逐渐掌握有效资料。本土素材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 也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比如, 我校位于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发祥地———海安。自从青墩遗址被发掘之后, 海安的文明被推进到五千多年前,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加上不断孕育的新的文化因子, 海安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远古青墩人遗留下的石器、陶器、玉器以及麋鹿角刻纹给了我们璀璨的原始文明。悠悠青墩水酿出青墩酒俗、青墩婚俗和众多的青墩传说。
2.适切表现本土素材
好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文章。这就需要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优化素材, 理清写作路子, 为学生提供实战的平台。现以笔者曾拟定的三大本土写作主题为例说明。
(1) 思考本土文化
如, 海安的本土素材丰富多彩, 尤其是青墩文化更是被各界专家学者津津乐道。但缘何我们的学生对它如此陌生, 除了介绍宣传力度不够, 有没有它本身的限制呢?爱思辨的学生列出了一个个鲜活的话题。“青墩文化, 想说爱你不容易”、“青墩文化的现实意义”、“悠悠青墩水———我拿什么奉献给你”“青墩婚俗对当代婚俗的影像”“从青墩玉器看江海文化交流”“给发繇口的美丽传说泼盆脏水”……
(2) 体验本土情感
在作文教学中, 根据地方特点, 激发学生关注家乡一草一木, 了解家乡的风俗人情, 引导学生以写作的形式介绍家乡, 赞美家乡。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 言之有物, 抒之有情。比如有学生写出“回味家乡美食”, 藿香饼里透出浓浓的乡土情。有学生写出“风雨中的鹳雨楼”, 在唏嘘感慨里追忆家乡的文明。有学生写出“回首古银杏”, 古树的神奇又给家乡抹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有学生写出“爷爷与舞苍龙”, 舞苍龙由糊口手段变成农事灯会上的重要娱乐形式, 爷爷的经历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饱经沧桑而今又焕发勃勃生机的家乡。……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本土素材里找到了寄托点, 真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
(3) 深化本土观察
引导学生在观察时, 能够深入对象和事物, 所谓“入乎其内”。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写作对象与生活。除此, 能够超越写作对象与生活本身, 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和更广阔的视野中来重新反观, 所谓“出乎其外”。如, 海安本土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的好土壤, 细雨绵绵, 海安城区一边是日渐浓密的高楼大厦, 一边是渐行渐远的石板街。风声款款, 一边是“灯红酒绿”的咖啡酒馆, 一边是“水静流深”的通扬河。于是有了《废墟中的东大街》。海安方言有不可摇动的文化根基, 普通话有方便交流的普适性。两者共存共荣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妙多姿。于是有了《海安方言与普通话如何共存共荣》。
二.思“自”———创新化立意
文无定法, 立意为上。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把一般性的题目、材料, 点石成金, 跨出平庸的樊篱呢?要求学生以自己独到的视角去审视素材, 避开他人所常写, 写别人所未写。
1. 以换位思考求新意
(1) 多角度剖析题材
笔者曾让学生根据《滥竽充数》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先提炼出三个以上的观点, 然后择一入笔。学生从多角度畅想:从南郭先生冒充内行终露马脚角度:凡事不能不懂装懂, 弄虚作假, 而应该掌握真才实学。从南郭先生最后偷偷溜走角度:南郭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 逃之夭夭是可耻的;南郭头脑清醒, 有自知之明, 这一点中可贵的。从齐宣王爱听合奏角度:官僚主义是产生南郭之流的温床, 必须铲除。从缗王爱一一听的角度:对人才要进行考核选拔, 量才录用。从乐师与南郭相安无事的角度: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腐败现象要敢于揭露。在多角度提炼观点的基础上, 学生写出了不少好的文章。
(2) 多文体表达主旨
针对近年高考作文的趋势, 在设计写作题时, 笔者不明确规定文体, 让学生拿到作文题后, 自由畅想, 择体而写。如《友谊》、《幸福》、《机会》等等, 有的写散文, 有的写小说, 有的写议论文, 有的编故事, 写寓言童话等, 都能紧扣题旨, 殊途同归。我还要求学生根据同一材料, 写几篇体裁不同的短文。如以《落叶》为例, 可以写成散文, 可以写成童话, 可以写成小说, 可以写成说明文, 可以写成议论文等等。我曾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来说明“要珍惜时间”这一中心, 尽可能采用不同的写法。有的同学以《惜时》为题写议论文, 有的同学以拟人手法写《时间老人的自白》, 有的同学托物言志写《时钟赋》等。
2. 从生活体验找灵感
(1) 找准思想的出发点
必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 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 最终再现生活。如作文题“握手”。初看话题, 会觉得非常生活化, 极易入题。学生便可能如此构思:长辈牵晚辈的手, 老师握学生的手, 陌生人拉自己的手……此等思路, 都有一个共同点:把“握手”进行了实写, 完全是某种特定生活场景的重现, 即“平视生活”。即使能续之以评议, 其立意的深度可能仍然有限。对此, 我们应作“化实为虚”的艺术加工, 高屋建瓴, 把“握手”这一生活实景加以虚化、抽象化。这样, 便能把主题提升至“关怀”这一高度, 进而在此基石上进行构思写作。进一步可从“历史关怀”、“现实关怀”、“人生关怀”、“精神关怀”这一高度去“俯视”生活。
(2) 利用好情感触点
因为只有写自己动情的东西, 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 才可能表达出对所写之事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才可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 才可能产生有创意的表达。如《辛苦》是一个普通的命题, 但学生是含着泪完成的。在作文前, 我布置了一项非常特殊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星期六观察父母亲一天的工作情况。上课时, 我们一起来交流。并让学生来说一说, 在你成长道路上, 父母最令你感动的事。有的学生说到动容之处, 流下眼泪, 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三.述“自”———个性化表达
有个性的文章必然要有语言的个性化。我在教学中,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有个性的语言表达。无论是直白的情感表露, 抑或是深邃的哲理思考, 只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才能呈放异彩。
1.在阅读学习中积蓄语言个性
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感悟语言, 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与文章语言碰撞出火花, 唤起学生对语言的敏感, 这些体验和敏感一经积淀, 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而积累起深厚的琼言底蕴。如“在我心中, 有雪白的樱花飘飘洒洒的浪漫;有嫩黄的腊梅迎风籁籁的坚强;有黑色的郁金香沉沉的神秘;也有粉红的牡丹雍容华丽的大度……这一切是文字带给我的, 更是大自然带给我的。是他们, 让年青的我成熟老成;是他们, 让年青的我浪漫多情;是他们让我永葆冰心样的童真;也更是他们, 让我神采飞扬。”细腻而雅致的语言, 温柔而浪漫的情感, 这是多么深邃的文字表达。
化用诗词名句入文, 可使文章语言形象蕴藉。比如, “走进书, 进行一次芬芳的思想之旅。清晨, 在各种大师书桌间随意穿行, 可听到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叹息;可触摸他们‘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志。傍晚, 与大师们握手, 可畅谈他们笔下‘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可感叹‘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凄凉”。这段引用古诗名句, 道出自己读书的感受与收获, 也彰显出个人的文化内涵。
2. 在自我发掘中张扬语言个性
学生是语言的创造者, 多数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世界, 学生在日常生活交流中, 耳闻目染, 不知不觉学习语言, 形成创新。有的学生语言很幽默。如将民谣、口头禅、谚语、俗语、方言引入文章, 有的学生可以以幽默见长。运用反语、比拟、夸张、自嘲、仿词等手段, 使语言令人发笑, 别具一格, 这就是个性。
教师要敢于提供个性化语言训练的最佳平台。说是写的前提, 二者密不可分。如课前两三分钟的演讲、口头作文训练、结合文章的话题演说等, 你会发现, 每个学生都像一片绿叶一样闪耀着不同的绿色。只有这些个性独特, 文采飞扬的语言, 才能让文章出彩, 才能抓住读者的心。只有让作文语言插上个性化的翅膀, 才能使学生作文摇曳生姿, 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三自教育 篇5
一、对三自教育的基本理解二、三自教育的基本作法三、三自教育的初步实践
此文发表于“教育探索”1977年第3期
人的差异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环境,不同经历,接受不同的教育,无疑是产生差别的重要原因。但是在相同的环境里,有着相同的经历,受过相同的教育的人,也会有相当大的差别,而产生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因,只能从自身去寻找。除了自身的先天条件外,最主要的就是每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由于要求的不同,每个人对自己的支配方向、支配力度、自我调控能力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都不一样。对自己评价能力也是不同的。正是因为这些不同,也就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异。我想从这入手,进行教育工作,对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将是十分有效的。基于此种想法,我提出三自教育的概念,就是“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
一、对三自教育的基本理解
1、自我要求
“要求”就是一种教育。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师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要求就是不同的教育。
“自我要求”人人都有,但各有不同,有自觉与盲目、主动与被动、高层次与低层次之分。有的人自我要求意识强,有的人自我要求意识淡薄;有的人自我要求出自自己觉悟,有的人自我要求出自别人督促,靠别人去要求;有的人建立在社会意义上,追求一种社会责任感,个人成就感;有的人自我要求仅建立在个人自然要求的基础上,只追求个人的生存、温饱、安全等方面。
自我要求主要有以下四性
要求的主动性、能动性,主动与能动的产生来自以下三方面:
正确认识“我”与时代的关系,产生使命感
正确认识“我”与社会、民族、家庭的关系,产生责任感。
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产生成就感。
如果一人既无对时代的使命感,又无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也没有个人的成就感,就不会有什么主动性、能动性,也不会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所以,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是自我要求的动力。
二、要求的层次性
自我要求是人的一种社会属性,已经不是人的一般生理反应和要求。自我要求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一般要求:基本上人人都有,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及个人需要,对自己提出的一般要求。
理想: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对自己提出的更高的、更长远的要求。
抱负:建立在高度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之上,对自己提出的超乎寻常的要求。
三、要求的阶段、阶梯性
自我要求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从时间来说要有阶段性,从层次来说有阶梯性。再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果没有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脚印,是无法实现的。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四、要求的合理性
任何自我要求,都要靠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去实现。因此,自我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这就要求,一是从个人实际出发,适合个人的特点、个人基础,另一个就是要符合社会的需求,顺应时代的潮流,不能逆流而动。
1、自我管理
有了自我要求,就有相应的行为或行动。
行为、行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与动物相区别的。它有三个特点:
A、行为、行动是一种受人的思想支配的、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它有方向的选择性。
B、有一定的力度特点,由于动力的不同,相应的行为力度也必然是不同的。
C、有自控特点,能够自我掌握行为方向、力度分寸,是人类行为的特点。
2、自我评价
评价可以有四个功能,即
A、客体的选拔功能譬如各种升学、录用考试
B、主体的选择功能譬如个人择业前,都要进行一下自我评价,看是否适合某种工作、职业。
C、反馈校正功能
D、评价的激励功能
我们要重视自我评价,努力提高自我评价能力,真正做到有自知之明。历史上因缺乏自知之明而做蠢事的例子不胜枚举。
为什么要重视自我评价呢?
首先,世界上谁最了解“我”?还是自己。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所以往往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最有根据的。
其次,根据自我评价来调整、指挥自己的行动,最直接、最及时、最有效。
再次,自己对自己应该是最关心的、最负责的,因此自我评价应该是最中肯的、最负责的。而别人对“我”的评价中就有可能不负责的,甚至是带个人成见的。
但是自我评价也往往是不容易的,这就是在自我评价中,由于评价的客体又是行为和主体,往往跳不出去,犯主观主义,而产生过高估计自己或过低估计自己的偏向。
在自我评价中注意一下三个方面:
自我评价的客观性
要想正确认识自我,就必须跳出自我,注意倾听别人意见,对自己多一点辩证法,少点形而上学,要有正
视现实的勇气,要善于看到别人的优点,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
要积极地评价自我注意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在的能量,增强自信心使自己保持一种自信、积极、冷静、客观的健康的心态。
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修正目标,调整行动,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
二、三自教育的基本作法
1、正确对待学生是三自教育的基础
在三自教育中,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三自教育就是通过教师工作,使学生增强
自我意识,强化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达到通过学生自己“要求自己,管理自己、评价自己”的目的。这样
做,就是抛弃过去只靠教师要求学生、管理学生、评价学生的旧框框。但是在实现这种转变中,教师不是
消极的,不应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是积极主动的。
2、培养学生的“自我要求”
A、提高自我要求的主动性、自觉性,主要从“三感”入手,办法很多靠教育者的创造。这里举几个方面的例
子,如跳出自我看自己,把自己摆在大时空里去体会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毛主席在青年时代读《世界
英杰传》时,深深地感到,美国华盛顿经过八年抗战取得胜利,中国也应该讲求富国强兵的道理才不至于
重蹈安南、高丽、印度的覆辙。我们每个国民都应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毛
泽东正是把自己摆在时代、社会的大空间里才能产生自己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B、把自己摆在家庭、家乡、社会的具体环境中。譬如,参加社会实践,扮演不同角色等。不妨假设如果
我是爸爸,我是妈妈,我是用人单位,我会怎样看待自己,怎样要求自己。这样可以激励自己,认识加强
学生的自我评价
由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许多人注重别人的评价,别人对自己怎么看,别人对自己怎么说,似乎
很重要,而自我的评价往往是不重要的。其实这样做是很片面的。具有一定自我评价能力,是具有自信心,有独立人格的一种标志,是开创性人才必备的品质,教师不断听取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C、宏观评价
世界上虽然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但是对自己真正有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也是很不容易的。首先就是要
善于全面评价自己,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不足。第二要知道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人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潜在的优势或不足的展现,都会使自我认识更加深刻。
D、微观评价
单项评价,就是对自己某一方面的评价。譬如对自己数学成绩的评价。有许多学生考完试全然不知对错,这就是说,他在这一学科上没有自我评价能力。为什么呢?我考虑重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他没有自我评价的自信心,在他看来评价只有老师才能,而自己是不可能的。第二他没有自我评价的责任感,他认为评价
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正因为如此,他必然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如果相反,他有自我评价的责任感、自信心,经常进行自我评价的尝试,必然就会培养出自我评价的能力。阶段性评价,能对自己及进总结,及时反馈,调整方向,调整步伐,发扬长处,克服不足。
E、评价反馈。
自我评价对本人来说有三方面意义:
⑴对客观环境的选择。譬如升学、择业,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有一个恰当的评价,就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或职业,并提高在升学或就业中的竞争力。
⑵注意发现自己的长处,增加人生的积极力量。譬如有两个学生,学习都不好,其中一个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很悲观,另一个人看到自己虽然学习不好,但歌唱得好,他清醒地认识到,如能积极努力加以发展,最终可能成为优秀人才;反之,悲观失望,最后的回报必然是一落千丈。
⑶调整自己的行为。一个是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一个是发扬自己的长处,增长自己的才干。
三、三自教育的初步实践
三自教育从1996年月10月10日开始正式提出,当时我写了三自教育要点,阐述了三自教育基本思想和
基本内容,成立了三自教育研究会,刊出了两期《三自教育》报,设计了《三自教育》卡,以卡的形式规
范和督促学生进行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参加三自教育的学生和教师共150人,年级从初一到
高三学生素质优中差都有,从初步实行的情况看,方法简便易行,深受学生欢迎。实行后,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较明显的提高,自我意识增强。但由于开展的时间较短,及时总结还不够,有些工作尚待完善。另外
三自教育贵在坚持,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从前一段的情况看,三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好形式。
首先,三自教育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从我校的试点班看,初中四个班,其中有一个毕业班,一个特长班,高中四个班,其中一个毕业班,两个音体美特长班,一个英语特长班。从参加的学生看,优等生、中等生、差生各占一定的比例,可以说,三自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二,三自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自教
育不仅在文化课上,而且在德育、特长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作用,不同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在不同的侧面对自己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管理,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老师管我”为“我管我”提高了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
积极性。
三自教育适应时代特点
独立性、创造性、自立精神,自我意识是当代青年的特点,很多青年不希望成年人牵着走,他们希望自己
能独立,有自己把握人生的愿望。而三自教育正是对青年的这种精神进行培养和训练,同时又不能放任自
流的好形式。
总结三自教育概括为以下几句话:
三自教育重在参与
贵在认识自我难在超越自我苦在战胜自我乐在新我代替旧我强化三字教育
发表时间:2007年10月28日 7时45分49秒评论/阅读(0/0)
“三自”教育,特建议如下: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时期,如何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务。为达此目的,应对学生强化
一、强化自我管理所谓自我管理,即是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全方位的自控要求。在认识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认识自己。由于社会机制的不完善,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往往存在这样、那样的步认识社会的过程中,端正自己的位置。矛盾,班主任在正确引导学生的同时,要以“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们的不同认识和看法,给他们时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在逐
三自教学 篇6
论文说明:“三自一导”是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三自一导”即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求索。实施“三自一导”教学方法的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三自一导”教学的读是基础,疑是深入,求是升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认识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必须做到:
一、学生自己读书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把握新课的大体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知识点。我们的做法分三步:第一步,导入,即导入新课,启迪学生思维。其方法大体有:由复习旧课导入,架起通向新知识的桥梁;创设情境导入,如通过趣事逸闻、成语故事、诗词歌曲等,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制造悬念,即由问题导入,激起学生求知欲望;开门见山,直接引导学生读书,探索新知,等等。第二步,提示。学生读书前,教师应提示本课的主要内容或读书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以思维的支撑点,以聚焦集思,不致使学生大海捞针。也就是说,让学生围绕几个主要问题去读书思考,以免分散精力,偏离教学目标。第三步,读议。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按照教师的要求,或初步拟出本课的学习提纲,或思索教师提出的问题,达到基本把握本课主要内容或基本知识点的目的。读,有粗读、精读之分。粗读,是开始第一遍读,目的是了解大体的内容,建立初步印象。精读,是对重点、难点的反复品味,反复琢磨。精读又可分为通读、分节读。通读以整体推进,分节读以分节、分段或分题推进。此外,还有学生自己默读,或让同学领读,或分角色读,或齐声读。自己默读是学生自个儿钻研,领读是唤起同学注意,分角色读是造成思维的氛围,齐读则是共同探索的目标或成果(即结论)。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读,才能为质疑、求索奠定基础。
二、学生自己质疑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找难点,找疑点,找关节点,交流信息,敞开思想。学生能不能提问,会不会提问,是检验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标志,是达到懂、信、用的必经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自己质疑的途径有:①在预习中质疑,即初读时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或作为自己的攻关目标,或在讨论中提出,作为集体研究的问题;②在讨论中质疑,即同学们在讨论某个问题时相互质疑,以追求问题的真谛;③在教师讲课中质疑,即听了老师讲解,还有哪些不理解,哪些还不能服人;④在练习中质疑,即让学生在练习中碰钉子,对解题思路甚至答案质疑。
学生自己质疑,往往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学生提不出问题,有待教师引导学生向深度、广度去思考。通常的方法有:①抛砖引玉,即由老师提出一个挑战性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与质疑。比如抓住关键性的话或者关键性结论追问“为什么”,进而引发学生质疑。我在讲“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时,一开始先让学生读书,学生似乎一目了然,提不出问题。但当我提问“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时,学生茅塞顿开,讨论时立即提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是什么含义?”“为什么要转化为生活资料来决定?”同时,对后面的内容,如“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等都提出了质疑。②旁敲侧击,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广度质疑。如学习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后,引导学生联系现实,谈谈有什么疑惑,或者想不通的地方。学生很容易联想到社会主义工资也不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那它与资本主义工资有什么区别?既然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为什么人们还要竞相进入工厂、企业?③借题发挥,即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或者通過迷惑度较高的多向思维练习,让学生在碰钉子中质疑。④巧布迷阵,即由老师或学生针对某一知识,联系实际,列举若干似是而非的事例,形成一个迷阵,让学生质疑、甄别;或以析错设疑的方式,以观点或材料辨析,布下迷阵,诱使学生质疑,等等。总之,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启迪他们的思路。
学生自己质疑的另一种情况是往往“跟着感觉走”。他们喜欢抓住许多日常生活问题,对课文质疑。此时,老师要善于聚焦集思、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分散的、现象的、感性的问题上升到理性并纳入到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轨道上来,从而形成集体求索的态势。
三、学生自己求索
学生自己求索的目的在于抓重点、明思路、排难点、解疙瘩、澄疑点、解迷惑,进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己求索,决不是学生单个苦思冥想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课前课后老师之间的多边互动的过程,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这里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小组的讨论,有全班的交流,有师生的切磋,有学生之间的相互纠正,有正反方的辩论,有老师的适时点拨,有学生或老师的小结。
学生自己求索,应掌握好“收”与“放”的关系,放开以各抒己见,收拢以达到相对统一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系列化、规范化。
在“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中,我们感到有以下四个问题值得注意: 1.“三自一导”不是一个彼此孤立的、机械的教学程序,而应该是一个相互交叉、适时变动的求是求实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和对象,既有导-读-问-求式和导-读-求-问式,又有导-问-求-读式,等等。 2.“三自一导”,“导”应贯穿于“三自”的始终。作为教与学这对矛盾,老师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领导和决定的作用。“三自”决不是老师撒手不管。相反,老师的任务更重,对老师的要求更高。面对纷繁的社会现实,面对学生获得的众多的信息,教师如何导读、导问、导向,不仅要求教师有更多的信息与理论贮备和教法上的深入研究,而且还要求教师坚持教学相长,坚持教学民主,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本领。
总之,实施“三自一导”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课型怎样变化,都不能忘记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其认识活动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的,别人无法代替。检验“三自一导”是否真正到位,最根本的是看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了,是否真正开窍了,是否真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了。 “三自一导”教学对我们来说还是初步尝试,这里既有转变教育观点、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问题,也有实施中的困难。因为兴趣要靠培养,疑问要靠激发,思维要靠指导,如何把学生引导到“愤愤乎、悱悱乎”的境地,还待不断探索。
三自教学 篇7
一、了解学情, 整合教材
高一学生普遍来自不同的学校,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各校普遍忽视体育教学, 或只练习有关的中考项目, 造成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活动能力下降, 加之受学生生长发育、遗传因素等的影响, 学生间的差异性较大, 水平参差不齐, 难以用统一的目标来要求学生掌握技能。由于体育教材呈阶梯性排列, 同一教材, 同一内容在不同学段经常重复出现, 有从小学一直翻到大学的前滚翻的简单重复的活动。而技巧课则是从小学到大学的必修课, 技巧项目多种多样, 易简易难, 既有单个动作又有组合动作, 既有规定动作又有创新动作。通过技巧练习, 它有利于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 有利于针对性地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骨骼肌肉, 发展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调控定向能力和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形成健美的体形。技巧技能是在克服困难中获得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刻苦顽强、战胜自我、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 在学生中开展互帮互学, 有利于加强人际关系, 提高群体意识, 培养情商, 是学生普遍喜爱、乐于参与的项目。因此, 在教材内容选择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对教材进行筛选整合, 使练习内容具有多层次、内容广的特点, 以便适应不同学生能力, 易于学生自我选择练习, 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确定目标, 把握重点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 以及对课程标准的研读, 确定高一技巧单元练习或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使70%以上的学生在自我选择练习的内容上能使目标前移, 使90%以上的学生在自我选择练习的动作上有所提高。过程与方法 :通过“三自”教学模式, 使全体学生了解具体教材的主要技术环节和练习作用, 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练习、自我评价的能力和习惯,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学生自我选择、自我练习、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学难点:身体姿态的控制及翻转过程中的位置感觉。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有利于“三自”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应用。
三、巧布场地, 易于实施
场地布置要考虑面积、朝向风向、操作性、安全性等相关因素, 因此在技巧单元练习时的场地布置, 根据“三自”教学模式的特点, 笔者采用递进式的方法进行场地布置, 即单个动作由易向难排列, 先单个动作场地, 后组合动作场地, 最后为创新动作及自我展示场地。这样布置场地有利于学生了解动作难易, 便于选择练习内容, 做到心中有数, 又有利于学生调整所选内容和目标递进, 便于同学之间相互的保护与帮助, 有利于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指导。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掌握情况, 自身能力, 练习效果等一目了然, 观察到每一位学生,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使课堂始终处于教师的掌控状态, 既有利于指导, 也有效地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自我选择, 自我练习
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练习内容和场地安排, 结合自己的实际能力, 选择自己的练习项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明确本单元练习的主要学法——在教师指导、同伴帮助下的自我选择, 自我练习, 自我评价, 自己跟自己比, 看谁的进步大。也可以通过观察法, 目标学习法, 团队协作学习法等不断完善选择和练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启迪学生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自我选择所确定的练习内容, 在指定的场地上练习, 体会动作要领和身体感受, 教师指定小组长进行必要的帮助、保护和示范。学生在练习过程随时可以调整自己的练习内容, 教师通过观察, 及时反馈学生的练习效果和选择的内容是否恰当,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学生通过反复练习, 提高动作质量, 完成教学目标, 向更高难度挑战,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自我评价, 展示成果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活动都是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 教师基本采用主观或定量的方式, 而且局限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项目的评定。这样的终结评价,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心和自尊心、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评定, 导致有些学生不用经过努力, 只靠遗传因素占优势, 体育成绩就可以达到优秀。这部分学生沾沾自喜, 盲目自大, 不追求进步和发展;而另一些学生由于“天分”较差, 平时虽十分努力, 但最终还是只能良或及格, 甚至不合格!这就严重创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削弱了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甚至使他们远离体育活动。为了解决面临的问题, 在教学中笔者采取“自我评价, 展示成果”的办法来评价学生。
这种评价的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十分明确:只有认真参与每次活动, 才能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促使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去。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展示成果的机会, 提高了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展示练习成果, 树立学生信心, 在评价中, 评一评自己选择的练习内容是否适合自己的能力水平, 比一比自己练习的动作是否有所提高, 看一看还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练习效果、动作质量、目标递进等, 安排学生自我展示, 也可以展示学生自我创作的动作进行交流, 互相评议, 增进课堂学习气氛, 提高团队学习意识, 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成, 学有所获, 达成教学目标的完成,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为课后体育锻炼, 提供广阔的空间, 逐步养成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在体育课的单元教学和课堂教学中, 采用“三自”教学模式, 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法,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敢于向更高的目标挑战, 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三自”教学模式选择的主要依据主要是学校的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学生的身体差异以及各学校教学不平衡发展所决定, 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要求。当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是近年来新兴的课题, 还需要不断反思, 不断完善, 以适应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三自教学 篇8
峰。难道我们就不能下功夫学好数学吗?如何挖掘数学史的教育要素, 使数学史的价值在数学教育中得以真正体现, 用数学的光辉历史激起学习数学者的“我能”愿望, 是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目标追求。
无论是从事数学科学研究、教学方面的人, 还是学习数学的人, 都要不断树立“我能”的意识, 要善于动脑, 勤于动手, 敢于创新。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 其实是被常规思维所束缚, 如果打破了常规思维, 那么许多不可能或许就会变为可能。大多数人认为常人做不到的事自己也一定做不到, 认为那一定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因为困难, 所以畏惧, 因此就选择放弃。这是在对数学学习困难生的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其实, 数学后进生中96%的人, 都有学好数学的愿望。很多人是在学习遇到困难时, 学不得其法, 突不破难点, 因此放弃, 常此以往, 丧失了自信心。事实上, 只要是符合科学规律, 世界上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 只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要经常想“别人能学好数学, 我也一定能”。也就是说客观上并不存在“不可能”。客观上的暂时不可能并不可怕, 要是主观有了不可能, 那就真的不可能了。主观上认为“可能”而又符合科学规律, 那么, 任何暂时的“不可能”终究会变成可能。人类的创造力使不可能变成可能, 而的“三自”教学法, 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已初步显示出成效。现将我的做法、体会小结如下。
一、自制作:仿———改———创
自制作就是学生根据某一实验教学要求, 自己设计、制作小模型的实验器材。自制作活动大体分为三类。
随着某种可能性的诞生, 又会产生诸多新的不可能, 以此更迭, 人类一步步从过去走向未来, 从不可能走向可能。创造, 并不是要把事情搞的越来越复杂, 而是使它真正合理。创造是力量, 创造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 你不能整天只追随着别人的脚步, 应该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做一个全新的人、独立的人, 因此你必须自信、你必须创新, 你要敢于用新颖、特殊的方式显示你的能力。应强调指出的是, 你必须要牢固树立“我能”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试题与解答 (理科) [M].山西经济出版社,
[2]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试题与解答 (文科) [M].山西经济出版社,
[3]张占朝, 郭静莉.刘徽的治学思想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长治学院
学报, 2006, 2.
[4]张国杰.数学学习论导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5]何克航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李文林.数学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8) , 第二
版.
【责任编辑姜华】
一是仿。就是模仿制作课本上的模型、实验装置和实验仪器。这是自制作的起点, 借此培养他们初步的动手动脑的习惯。例如:用细竹筒制作连通器和活塞式抽水机, 用医用塑料瓶和塑料管制作压强计, 用玻璃片连成船闸, 用废玻璃管和废饮料瓶制作量筒, 用木块制作水平器, 用烟盒锡纸制作验电器等。这些出自于学生之手的作品, 虽然不甚美观, 不甚精致, 但并不妨碍实验效果, 加之其中寓有学生的情感投入, 所以, 特别能激发学生自制作的兴趣。
二是改。就是从实际出发对课本上的一些实验仪器装置做一些改进或改变, 从而使实验能顺利进行, 使现象更加明显, 使实验效果更好。如:在演示“几杯水压破水桶”的实验时, 学生将实验装置改成用一根很长的塑料管装几杯水, 一端插入装满水的废饮料瓶里 (选择大饮料瓶) , 然后用滑轮将塑料管的另一端慢慢竖起来, 随着塑料管上升高度的增加, 就会看到废塑料瓶慢慢被压破, 瓶里的水从裂缝里流了出来, 使“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的结论得到证实。改进后的装置选材容易, 制作简单, 效果明显, 可行性大。
三是创。就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 创造性地设计、制作一些小实验仪器。如:学生学过“摩擦”后, 设计制作了“纸筒提水”的小实验:将一根细绳的一端塞进一个废蜡纸筒里, 往筒里装满沙并压紧, 然后用白纸把筒口封住, 细绳的另一端系住装满水的塑料桶, 手握蜡纸筒向上提水桶时, 利用沙与细绳间摩擦力, 就可以把水桶提起来。这些创造性的小实验生动、有趣,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制作小实验仪器的能力。
通过仿、改、创, 调动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 也为上好实验课提供了必要的实验仪器, 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保障。
二、自演示:证———排———减
自演示就是学生在自制仪器和实验器材的基础上,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演示。从目的角度讲, 自演示大体有三种类型。
一是证。就是以证明自制仪器符合实验要求为目的的演示。每学完一个单元或几个单元以后, 在学生自制作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做验证性演示, 为学生提供展示其自制作仪器价值的机会, 并为自制仪器的完善和改进提供保障。例如, 为检验同学们自制的量筒是否符合要求, 组织学生进行“用量筒测体积”的操作演示:先让学生分别用自制的量筒测出某一物体的体积, 记下各自的数值, 再用标准的量筒测出这个物体的体积, 比较这两个数值差异的大小就可以看出谁自制的量筒较准确。对于演示效果较好的同学老师给予及时的表扬, 对于效果较差的同学给予正确的帮助, 不断提高他们自制作的水平。
二是排。就是以排除自制仪器演示故障为目的的演示。各种实验, 不可能都一举成功, 在各种实验中出现的障碍, 都可能成为排障性的演示课题, 通过排障性的演示,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和动手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如某同学在做“用自制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亮度”的实验时, 因连接的线路接触不良而未能达到实验目标, 就以线路中的故障排除为课题, 让大家认真分析, 重新准备, 再次操作, 使故障得以排除, 实验得以成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失败中求成功”的品格。
三是减。即减小误差, 以求得较精确的实验结果的实验。有些实验, 大体实现了目标, 但尚欠完善。为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组织学生以减少某些实验误差为目的的演示。如:小实验“利用钢笔测细金属丝的直径”, 学生都会做, 但测出的结果却不是很理想。就以“减小误差使实验更精确”为课题, 组织学生边分析边实验, 找出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小误差的方法, 使测量误差减小到最低值。
通过上述目的各异的自演示,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又使实验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全面提高了物理课教学质量。
三、自小结:撰———讲——评
自小结就是把自制作、自演示的目的、过程、结果等加以概括, 找出规律, 加深理解, 达到消化。自小结的途径大体有三条。
一是撰。就是撰写出自制作、自演示的目的、过程、结果、注意事项、体会的小结文字。要做到每一件小制作都有其相应的制作说明卡和实验操作说明书。
二是讲。就是有计划地举行自制作、自演示讲习会。由学生讲述自制作、自演示的要点、收获、心得。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是评。就是让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及教师的评价, 对学生的“三自”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价,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明确下阶段“三自”活动的目的任务, 巩固发展“三自”活动的效果。做到一次总结上一层楼, 使“三自”活动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中。
实践证明:“三自”教学法不仅可使农村中学长期空缺的实验教学得以落实, 而且是全面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摘要:利用“自制作、自演示、自小结”的“三自”教学法,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拓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新渠道, 充分与现代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相接轨,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改革。
三自教学 篇9
一、政治课堂的生态构成分析
初中政治课堂主要由主体性要素和环境性要素两大块组成, 具体结构如下图所示。了解课堂生态构成才能更好地进行“三自教育”,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三自”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一) 确定目标, 自主规划
学习目标的确定是自主规划的前提,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自主预习之前, 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确定的教学目标既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还要包括合作目标。学习目标的确定可在师生、生生互动协商之下进行。
在七年级政治课《认识自我》单元中, 教师可结合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规划, 出示新课规划表, 先由学生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填写, 再由小组长负责收集, 组员在组长的领导下共同探讨, 最后确定填写内容。课题规划表如下。
学生在课前 (如放假时间) , 通过阅读课本、查找资料、小组讨论、访问专家等途径以书面形式尽力完成课题规划表。为了全面了解组员的工作成效, 可先让组员自评, 再让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 最后指导教师对各个课题研究进行评价、评比。
(二) 独立学习, 自主质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自主质疑的基础是学生独立学习, 没有学生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自主质疑无疑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教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课时, 让学生先自主质疑:法律的特征是什么?它赋予我们公民哪些权利?这些权利对我们有什么好处?然后可以出示相关案例, 再提问:你认为这个案例中的公民享受了哪些权利?作为小公民, 你享受了哪些权利?……这样,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寻找答案的欲望, 既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
在教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一节时, 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由他们分析总结班上的“学习标兵”在学习上的好方法和成功经验, 进而剖析自己的不足之处, 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做学习的主人。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协作者, 因此教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 教师导学, 自我完善
1.从教师自身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和教师是课堂中的两个生命体, 而且教师的知识、情感结构要优于学生。因此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 是最无声的德育教育, 也是最民主的德育教育。利用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影响、引导、带动学生, 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教学中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下图所示。
可以这样说, 言传身教是一种最形象、最具有表现力的直观教育方式, 教师行为就是一本最直接的教材。所以,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前, 应该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坚持不懈地关注自身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的提升, 从而更好地适应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例如在进行“守时诚信”教育时,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 从自身行为出发, 上课不迟到, 下课不拖堂, 并且与学生约定好的事情应该做到, 不能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特殊的群体。在进行“尊重他人、用语文明”的教育时, 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 比如不合适的体罚、辱骂等都不应当出现。反过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老师做到了, 你们做到了吗?反思一下自己有哪些做得还不够好的地方, 将如何去改进?教师应该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地位, 不搞特殊化, 从而对学生进行最有力的道德教育。
2.从教学态度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教师采取同样的态度。教学态度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教师对教学的态度, 第二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初中政治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 在课前应该进行认真仔细的备课, 寻找贴近实际的案例, 从而渗透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 进行道德知识的讲述, 更应该从案例中、从生活中、从实际行为中对学生起到道德引导和塑造作用。教师对学生态度方面, 应该尊重、爱护学生, 用平等、公平的眼光来看待学生。针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教师应该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 不断赶超其他同学, 让自己熠熠发光。
例如在讲述“学会负责”相关问题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不同身份的人具有什么责任。比如作为教师的责任, 作为学生的责任, 作为子女的责任, 作为父母的责任, 作为警察的责任等等。向学生提问: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责任, 作为社会中的一员, 你们有哪些角色呢?扮演这些角色时, 你们做到了哪些方面, 哪些方面又没有做到呢?再如对待学生的态度方面, 针对学习不好的学生, 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讲出自己的想法, 以及学习上哪些方面存在困难。首先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其次让他们坚定信念, 切忌急躁, 最后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将爱奉献给学生, 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 以丰富的知识吸引学生, 以良好的素质引导学生, 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3.从课堂问题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引导学生思考、强化学生反思、加强学生探究, 关键就在于创设问题情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
例如在“正确使用网络”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给出相关案例, 让学生进行分析。首先,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案例中的青少年热衷于网络游戏, 正确吗?学生回答:不正确。教师:该青少年哪些方面需要改正?学生讨论问题, 并议论纷纷。接着教师提问: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让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 继而展开思考和探究, 并自己分析出解决方案, 结合自身平时的实践情况进行反思, 这样就可以实现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和教育的目的。
4.从生活实践渗透德育教育
生活是最佳教材, 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印象会十分深刻。德育教育先是让学生有了理论基础, 然后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去领悟和反思这些理论, 从而验证理论, 强化学生的记忆和行为习惯。
思想政治知识源于生活, 以生活情境为教学大背景, 然后渗透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努力做一个“好学生”, 如下图所示。
课外生活实践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在初中政治教学课堂中, 一方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完善, 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环节的学习和应用, 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真正的知识, 走进社会之后能够独立面对挑战, 规划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在初中政治课程实践活动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性的研究学习, 比如撰写调查报告、政治小论文等等;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参观、访问乡土民情, 勇于积极分享和参与, 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和集体精神。
例如, 在讲述“保护我们的家园”时,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 分析家乡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 并且完成调查报告, 给出相关的解决对策。组织学生参与植树活动、义务劳动等, 通过学生的双手美化家园, 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爱护与关注。
总之, 初中政治教学应该多利用学科的育人特点, 在教学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在的、形象的德育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规划、自主管理和自我完善, 形成良好品质, 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进军.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06 (7) .
[2]索桂芳, 任学印.新课程体系下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8) .
三自教学 篇10
关键词:自学,质疑,求索
以往的传统教学大多是教师手把手教, 学生模仿性学习, 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不深, 完全依赖教师示范, 自己练习时常常招式都记不全, 动作形似而神不似, 很多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放弃学好太极拳这门课的信心, 尽管教师每次课要做数次的示范, 教学效果仍然很不理想。针对这一长期以来困绕教学的问题, 本人大胆进行了课堂教学的改革, 把“三自一导”教学模式引入太极拳课堂教学, 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新知识, 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自学、质疑、自己求索, 更好地学习掌握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和拳理, 将来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把太极拳所弘扬的精神发扬光大。
一、引导学生自学
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摄取知识的主动性, 即唤起学生对太极拳这门课的兴趣。在第一次课中先不急于动作示范, 而是进行太极拳拳理的讲授, 使学生深入了解太极拳是怎样产生的, 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切合以及其内容的博大精深。
1、教师为学生讲诉太极拳的产生背景
它是在独特的社会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经济占统治地位。同时, 思想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太极拳必然蕴含着国人特有的价值观, 即习惯于和谐、宁静及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 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征, 而太极拳所追求的正是一种个体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的境界。正因为如此, 太极拳才会倍受国人青睐。
2、教师对太极拳拳理的讲授
太极拳崇尚“天人合一”的境界, 即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 不可分裂;同时, 生命的两个主要标志——神与形也是一个统一体, 不可分割。太极拳所要达到的就是以有形的身体活动, 促进无形的精神升华, 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我们上古祖先的心目中, 圆是自然之象, 如太阳、月亮、天宇空间等皆具圆形状态;而春夏秋冬, 白昼黑夜, 周而复始的运动则是自然之理。太极拳的产生及其动作形态则是顺应循环之道的典型代表。无论杨式还是陈式太极拳, 在招式上似有很大差别, 但究其根本, 其运动形态不外乎空间的各种大圆、小圆、椭圆和螺旋环环相扣, 触处成圆。圆就是太极拳的核心, 所以太极拳又被称为“圆活运动”。正是这种不离圆弧的运动中蕴涵着宇宙自然的变化之理, “圆”与“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 圆则灵活多变, 空则转灵无滞, 圆而空才能做到活泼自如、循环无碍、变化无穷。太极拳以圆和空为主要拳法理念, 比如:太极拳开始和结尾都有抱元守一的动作, 而其每一招一式都来自“圆”, 绵绵不断地划圈, 大圈小圈的变化中无不渗透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太极拳的原理由无极而太极, 进而才有动静之机、阴阳开合等变化。也就是说, 太极拳的千变万化都离不开一个“道”, 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虽可以传授, 但是其意境和神韵必须在日积月累、长期锻炼中用心体验方可得到。正如庄子曾说过“夫道无为无形, 可传而不可授, 可得而不可见。”只有练到“身无其身, 心无其心”, 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另外, 庄子曾说“夫为剑者, 示之以虚, 开之以利, 后之以发, 先之以至。”这种思想精髓贯穿了太极拳技击理论发展的始终。这种“示之以虚”是一种坚韧不露、外柔内刚的状态, 目的是先引对方来攻, 然后根据对方暴露出的弱点采取对策, 破解对方招式, 达到“后发制人”的目的。“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以及“四两拨千斤”和“舍己从人”等技法理论都是上述思想在太极拳理论中的具体应用。
3、对太极拳的健身作用的讲授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文化中独具特色, 并有较大影响拳种之一, 它有保健、技击和修身养性的功能。太极拳运动要求动作安稳舒展、轻松柔和、连绵不断, 这样肢体的关节、肌肉依次得到较好的锻炼, 同时, 又有全身的协调配合。另外, 练习时要求“心理安静”、“精神集中”、“以意识引导动作”, 长期练习, 可培养人沉着、坚毅和耐心的优良品质, 同时对消除紧张和疲劳也有明显效果。科学研究表明, 练好太极拳对心肺功能、消化系统和骨骼肌肉等都有裨益。
同时, 插入录象教学, 使同学们看到优秀的拳师是如何打太极拳, 既达到审美的愉悦, 又使学生了解了太极拳的技术特点, 并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学好太极拳的信心。
布置课后作业:安排学生自己去查阅一些有关儒家、道家的思想以及太极拳的产生的相关历史背景, 主动去涉猎些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 从而对太极拳理才能有更深的理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另外, 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 还应配合网络教学, 使学生课后加深对课堂教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精挑细选大师级人物的经典录像, 安排学生们观看, 使学生享受一番视觉盛宴, 学生亲身感受到一种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自然和谐之美, 使他们有迫切的学习欲望。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想练好太极拳应循序渐进, 不可急于求成。无论是一举手还是一动脚, 都要把它的起点、止点和路线搞清楚。同时, 利用网络教学和录象挂网的方式加强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入掌握。建立邮箱和QQ的网络沟通渠道使学生有疑问可及时与教师联络并获得满意的解答。
二、引导学生质疑
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所以, 有疑无疑, 大疑小疑可说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分水岭。学生能不能提问, 会不会提问, 是检验学生学习深度和思维广度的重要标志, 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可分组学习, 观看有关太极拳发展背景的录像, 针对有关太极拳的思想进行热烈的讨论, 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观看优秀拳师的录像, 大家共同鉴赏并一起冥想, 体味其带给我们的和谐境界,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太极拳带给我们的安宁和形神统一的愉悦, 大家共同分享各自的感受。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设置迷惑性较高的错误动作, 请同学们来挑毛病;同学们上来表演并且互相点评等等。适时引导学生要练好太极拳, “勤”字尤为重要。俗话说:“拳打千遍, 其理自现。”也就是说, 练习的遍数多了, 自然会摸出其规律。与此同时, 还应注意多想、多问、多看, 即善于动脑筋思考、揣摩, 有疑问的地方主动积极请教他人, 多观摩别人练拳的长处, 提高自己。
三、引导学生求索
求索不是单个人的苦思冥想, 而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课前课后的多边互动的过程, 教师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这里有学生的独立思考, 有小组的讨论, 有学生之间的相互纠正, 也有师生的切磋, 老师的小结等等。培养学生求索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我认为“三自一导”中“导”应贯穿于“三自”的始终, “三自”决不等于老师撒手不管, 纯粹学生自学。相反, 老师的任务更重, 对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教师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素质, 尤其是文化素养, 还有扎实的武术功底, 形神兼备的一招一式, 带动学生主动积极、身心愉悦地投入到太极拳的学习之中。“三自一导”教学对我们来说还是初步尝试, 因为无论是兴趣的培养, 还是创新思维的形成都不是一猝而就的, 而是长期渗透的结果。在此, 我们也只是通过该篇文章抛砖引玉, 旨在与业内人士共勉。
参考文献
[1]于化行:《太极拳全书》,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01-01。
[2]陈桂生:《漫话“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发展研究》, 2001, (9) 。
[3]王辉:《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探析》, 《教育评论》, 2000, (4) 。
[4]程晓樵:《教师在课堂互动中的策略》, 《教育评论》, 2001, (4) 。
筑梦三自堂 篇11
也许是向洁对家的虔诚向往感动了神灵,她遇到并拥有了“三自堂”——座有老树、古井、宽大空间的房子,一个可以让她以及家人自然、自由、自在生活的地方。
冥冥中自有天定
向洁对家很挑剔,对自己居住的环境一直在竭尽所能地追求完美。她迫切希望能在家里种一棵树,“能够按照梦中场景打造居所就再好不过了”。
冥冥中自有神灵眷顾,一个偶然的机会,向洁和先生从网上看到一套总是强调有棵树的旧得不行的老房子。从照片上看,房介所傲称的花园恶俗无比,夫妻二人经常以此为笑料。
某天,向洁鬼使神差地打开老房子的照片一一查看,很快被木梁瓦顶的天花给吸引住了。接着,如同起哄一样,夫妻二人约了中介看房。在转了无数道弯的小巷深处,有两小幢“L”型布局的灰白色老房子,中间80平方米的院子里有两棵树,都是老鸡蛋花,其中一棵有80年,一棵有26年,如同“老树翁和他的妙龄女伴”。更绝的是,老树的下面还有一口清水漫溢、深约五六米的古井。
据先生后来描述,向洁在看房现场“呼吸急促,眼冒金光”。因为老房子粗砺的麻石台阶、红陶地砖、花繁叶茂的老树、4米多的层高等等元素,都和梦中的房子太契合了,回家以后,向洁便开始纠结……
当时向洁的家已经相当惬意——50平方米的大露台,已经被她打造成一个非常像样的空中花园,花草和灌木长了十年多,已经完全成型,开花时节,连梦都是香的。只是一点欠缺,“家里无法种树”。
纠结了一整晚,向洁还是觉得换房实在太浪费了,决定放弃。没想到先生拉着她的手,一副豁出去的表情,说:“还是换房吧,我想帮助你实现种树的愿望。”
亲手还原梦中景
当天,向洁就下了定金,在一周之内把自己的两套商品房出售。一拿到钥匙,向洁夫妇便集结了包括建筑结构、监理、规划、城管、房屋鉴定、旧房修缮、文物买卖、街道、派出所在内的各路朋友。光是一个门洞、两扇窗洞能否开凿,就找四拨建筑专家论证了差不多半个月,最后给出三套互相矛盾的方案。
搞完鉴定,拿到审批,找来队伍,与各路神仙打过招呼,在一个专做旧房拆迁、非常敬畏风水格局的朋友主持下,“三自堂”敲响了第一记重锤。
之后长达三个多月的装修日子里,向洁和先生每天一下班就徜徉在城内外各个建材市场。时间紧、经济受限、要求又高,两人经常在取舍之间矛盾得不行。按先生的意思,只要功能具备、质量过得去,怎样都行。但向洁的要求很多,除了功能质量,还得颜色、质地、感觉、情趣等兼备,还得与梦中所想相吻合,还不能太贵。
矛盾归矛盾,工程一刻也没停下,“三自堂”的美好模样也逐渐显露。
向洁在院子里就着80多年树龄的鸡蛋花树和古井的位置,“鼓捣”出一个一面是瓷砖,三面和天花都是玻璃的厨房。如今,厨房顶有浓密的鸡蛋花树叶,阳光洒下来,形成斑驳的光影,十分怡人。
花园右边的花基,因为尺寸不大,用材颇费了点心思,向洁最后决定采用大的鹅卵石垒砌。跑遍城里的建材市场和花鸟市场,一块石头都要几十上百元。后来向洁跑到路边卖巨型黄蜡石的地方挑了一堆小卵石,适逢修路,交通不便,卖家很大方地要了她60块。将一堆石头拉回来,向洁简直要乐翻了。
向洁对有质感的东西情有独钟,餐厅的一面墙是她的杰作。老房子本身是青砖砌的,她舌战群雄,让工人一点一点凿出青砖并刷上麦黄色的漆。工人一边费力地凿,一边很不解地摇头说:“不好看,不好看。”最终,这面四米多高的歪歪扭扭、坑坑洼洼的墙壁,成了餐厅最具风情的一面墙。
因为没请设计师,所有事情都是夫妻两人亲力亲为,但三个多月的硬装过程忙碌而充实。他们遇到过危房惊魂,镇压了工人的“临阵造反”,处理了窃贼上门事件,解决了种种因房子太旧带来的技术难题,最难忘的莫过于吊卫生间的天花:年轻的师傅信心满满地来到,一到现场就傻眼了——房子太高了,4.5米一层。他站在木架上战战兢兢了半天,居然落荒而逃。向洁笑说,“这房子装完后,我们家可以搞几个建筑领域的课题研究了。”
物皆着我之颜色
对于超级恋家又痴迷于装饰房子的人来说,家的每处细节都折射着主人的喜好。
“三自堂”的大门是从古玩市场扛回来的现成旧门,老榆木材质,很厚的木栓。向浩自己找了一对铺首装上,很有古意。
厨房外面的木头水栓看起来非常别致,这也是向洁最满意的改造实践。拆旧房梁时,拆下很多木头,破破烂烂地堆在院子里。向洁随意留了两条,后来让工人刨制成水栓,发现最终的样子还很独特。“可惜就抢救了两条,其他的全当废料清走了。”说到那些废木头,向洁满心遗憾。
花园里喝茶处的凳子也是用废料做的。当时木工师傅铺完走廊,扔出一堆户外木地板废料。向洁盯着它们看了半天,顺手在开料的木工操作台上画了个图,跟师傅商量着就拼出了一对有靠背的凳子。在多雨的广州,这样的木椅子不怕风吹雨打,十分受用。
客厅电视墙掏了三个壁龛,专门用来摆设来自非洲部落的木雕和青铜雕。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台风天,向浩为着向往已久的非洲雕塑前往博物馆,当发现展出的作品竟然出售时,向洁激动得无以复加。这三件作品,是向洁的“战利品”,至今提起都眉飞色舞。
浴室的镜子被向洁描述为“神来一笔”。某天,向洁和先生经过书画街,看上了一幅艺术画的画框。经过跟老板商量,单买了画框。他们把铁皮画框直接扛到玻璃店,嵌了镜子,便成为很有味道的浴镜。
卧室里的陶瓷观音每天守着向洁和先生的美梦,这可是向洁跟店主磨了两年后“抢”到手的。当初第一眼看到这尊观音,就很喜欢。但是观音颇有来头,是非卖品,摆在店里是为其它工艺品增辉用的,店主坚决不卖。后来的两年里,只要向洁去那店里,就不断软磨硬泡。某个晚上,老板不在,在电话中,店主终于首肯将观音出让。喜滋滋地刚抱回家,店主的电话追来,要以高价购回,“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啦”向洁讲述那尊憨态可掬的观音的故事,好不快意。
此外,随处可见的瓶瓶罐罐、花园里唱歌的小歌仙、喜欢排队散步的陶鹅、斑驳的大理石天使、叮叮作响的铁马风铃、颇具唐风宋韵的侍女……共同装饰着“三自堂”,不断点染着向洁做不完的美家梦。
对话
你的居住梦想是什么?
山清水秀的环境,自己设计建造的低调朴实的二层半小楼,有院子,院子里有棵枝叶舒展的大树,每天早上都能在花的幽香和乌的清音中醒来。能天天与家人在一起,天天享受到花叶生长的美。下班一打开家门,笑意不由自主地从心里涌上脸,整个人特别放松。
你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去装饰屋子?
这些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沉浸在其中只会快乐,工作的压力和不快也可以通过这些得到消解。
在“三自堂”中,最幸福的感觉来自什么?
在家里,最幸福的感觉在于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梦想,身边的那个“他”二十年如一日地让自己内心温暖和感动。假日的早上,爱美食的我俩在花园里的玻璃厨房中忙碌着,透明的房顶上爬满开花的藤蔓,花叶从房顶上垂下来。风吹过时,伴着花的香、藤的影、窗外铁马叮咚的碎音,我们不说一句话,但心里肯定都在哼着同一首喜欢的歌。
你有什么美家心得?
从“三自理念”到“三自课堂” 篇12
一、“三自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自”指的是“自然、自主、自在”。
“自然”蕴含了两层含义:自然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教育也是一种有规律的存在, 教育之道就在于要从教育的本源出发。我们倡导“自然”, 就是强调教育要合乎规律、合乎趋势、合乎规范。
把自主和学习、管理、活动等联系起来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活动”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 “自主性”是学习、管理、活动的本质属性。我们倡导“自主”, 就是强调教育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性。
所谓的“自在”就是个体生命对自身身心主观的积极的感受。我们倡导“自主”, 就是强调教育要有积极向上的主流发展氛围、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氛围。
二、“三自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用“三自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就是要把科学的人本的和谐的教育发展观运用到学校全方位的改革实践中去, 形成“三自德育”“三自课堂”“三自管理”“三自课程”“三自队伍”等支撑体系, 从而打造出“三自教育”的特色品牌。
三、“三自理念”在教学改革领域的初步探索
把“三自理念”运用到教学领域, 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目标和重点就是要打造“三自课堂”教学特色。围绕这一目标, 我们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1.深刻理解课堂教学改革的本质, 强化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从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来看, 课堂的效能应明确体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服务。因此, 我们把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明确为四个具体的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一:知识接受得好不好?知识的接受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充分认知实现的。学生是否充分认知, 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评价: (1) 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效率基于学情,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规律? (2)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能力基于方法, 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是否习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 (3) 学生接受知识的含量:含量基于数量和质量, 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知识结构是否优化组合、有机系统。
价值判断二:能力培养得好不好?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充分自主实现的。学生是否充分自主, 可从三个层次进行观察和评价:第一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第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三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能力综合表现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问题分析能力、知识建构能力、迁移转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只有在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巩固学生的自主习惯的基础上, 对这些学习能力进行综合渗透, 学生真正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才能逐步、有效地形成。
价值判断三:情感熏陶得好不好?情感熏陶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体验实现。学生是否充分体验, 可从多个维度进行观察和评价: (1) 情境体验。情境的创设是否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欲望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激发? (2) 活动体验。在学习过程中, 有没有适当安排必要的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竞赛等活动环节?在活动中, 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生生的互动性体现得是否充分? (3) 探究体验。在学习过程中, 有没有适度体现认知困难、认知矛盾、认知冲突、认知迁移?面对认知困难、认知矛盾、认知冲突、认知迁移, 学生学习的意志品质、思维品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得到了怎样的呈现?
价值判断四:“知情意行”融合得好不好?“知情意行”的融合是课堂教学的综合价值取向, 知是基础, 情意是动力, 行是关键, 从整体上观察和评价课堂, 可立足三个内在联系: (1) 知情关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注重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双向促进作用, 体现“知情相生”? (2) 情意关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提升, 体现“情意相融”? (3) 知行关系。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注重学生的学习向“学以致用”进行有效转化, 体现“知行一体”?
2.立足“三自理念”, 构建“三自课堂”的共性操作范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把科学的理念转化为共同的实践行动。经过自身的积极探索和专家的指导, 我们把“三自课堂”的操作范式初步界定为:问题串导学、伙伴式助学和表现性展学。
(1) 问题串导学 (体现自然) :“问题串导学”是指围绕学习目标, 以“知识元”为基点, 以“问题链接”为纽带, 以“问题组合”为特点, 以“建构体系”为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学习”的教学方式。其核心是通过有意义的建构, 把一个个“简单学习”组合, 转换为有机的“系统学习”。问题串导学具体表现在:
(1) 教学内容问题化:在研究教材、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 把教学内容即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问题, 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发展思维的过程, 摒弃传统的灌输、死记硬背等低效方式。
(2) 问题呈现情境化: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 使问题的产生源于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等素材, 使素材的呈现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问题结构网络化: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 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横向上, 注重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在纵向上, 注重问题的逐层递进;在整体上, 注重问题的整体建构。这样, 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 而且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
(4) 问题拓展人文化:在注重知识性问题的基础上, 注重教育性问题的渗透, 促进课堂教学由知识课堂向文化课堂转变。
(5) 问题解决自主化: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主探究, 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生生互动, 切实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 伙伴式助学 (体现自主) :伙伴式助学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具体化。目前, 我们在课堂中积极探索“三人小组合作学习”。三人小组, 是课桌一排三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一般中间是优等生, 左右是中等生和学困生。伙伴式助学具体表现在:
(1) 合作的合理化:注意合作的次数与时间。一节课不宜频繁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学习方式转换过多, 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小组合作的次数以教学内容的必要性为依据, 一般2—3 次即可。每次合作学习的时间, 以时间相对充裕、教师发现小组基本完成为标准, 教师随机决定时长。
(2) 合作的过程化:注意合作的流程与工具。小组合作学习以“先学后教、互助展学”为原则, 一般遵循“组员自学——组内助学——组间展学”的流程。在合作学习流程中, 合作学习的工具是关键, 一般借助“先学单”、PPT等工具。
(3) 合作的具体化:注意合作的内容与方法。三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分为知识性掌握的合作、技能性运用的合作和问题性讨论的合作三个方面, 在具体的学科中有更为明确的内容, 不同的内容也有相应的具体方法。
(3) 表现性展学 (体现自在) :表现性展学是指围绕着学习内容学生积极参与:介绍自己的生活经验, 表达自己或小组的观点、困惑;展示本小组的研究成果;发布本组的新发现等。表现性展学具体表现在:
(1) 参与实质的思维化: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行为的参与, 而是实实在在的思维上的参与, 具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 参与过程的主体化:学生的参与应当是普遍的, 要让课堂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参与应当是主动的, 要让参与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
(3) 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可以是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可以是学生的“我的新发现发布会”;也可以是学生联系生活提出的质疑等。
3.借助“名教师工作室”攻坚克难, 构建“三自课堂”的学科变式。
改变教师的教学惯性思维和定势教学方式是非常艰难的, 我们组建校级“名教师工作室”, 充分发挥名教师对成员、名教师工作室团队对整个学科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促进改革走向深入。目前, 我们已初步构建了一系列的学科变式:
(1) 生物学科的操作范式:
我校生物学科的课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有效自主探究策略研究》是江苏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根据实验的类型, 可分为三种策略:
(1) “猜想——探究”策略 (直观实验)
该策略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铺垫→猜想→探究→结论。
(2) “建构——探究”策略 (模拟实验)
该策略主要适用于一些抽象的生物学现象、原理, 可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其流程为:聚焦生活, 创设情境→模型建构, 自主探究→分析统计, 得出结论。
(3) “游戏——探究”策略 (虚拟实验)
该策略适用于一些持续时间太长, 学生无法亲自探究来完成的实验。如“保护色的形成”等, 这时, 用特制的电脑软件来进行虚拟实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其操作过程为:再现情境, 提出问题→虚拟实验, 自主探究→数据汇总, 发现规律。
(2) 英语学科的操作范式:
(1) 听说课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六步法”听说课) :情境导入→词汇学习→高效操练→听说训练→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2) 初中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八步法”写作课) :审题→议题→起草→自查修改→征集意见再修改→审阅把关→成果展示→反馈讲评。
(3) 数学学科的操作范式:
“‘三自理念’下四环节”法:自学→质疑→展示→反馈。
(4) 信息技术学科操作范式:
【三自教学】推荐阅读:
“三自”教学模式06-02
[政治论文]「三自一导」教学模式探析05-24
三自07-15
三自管理06-25
三自能力09-19
三自六不让 体会11-26
三自六不让学习方案07-08
改革从“三自”课堂开始09-03
三自六不让心得体09-07
“三自”教育的调查报告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