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共10篇)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篇1
“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 发人深思。“好学生就是满肚皮问题的学生”著名的“钱伟长之答”掷地有声, 令人幡悟。
那么, 如何将“三疑三探”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呢?
一、准备工作
1. 宣传动员工作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 首先需要学生去了解, 越了解, 越琢磨, 才能越参与。根据这些日子的搜集和整理, 我开了一个以“一年四班“三疑三探”课堂改革动员大会”为主题的班会。同学们看到这种新方式带来的成果都很激动, 也很憧憬。在班会上, 我还和同学们一起观看了一节课堂实录, 让大家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和体会的过程。
2. 分小组, 选组长
首先:我把学生按照期末考试成绩分成A (前18名) 、B (中18名) 、C (后18名) 三组。班级54人, 共分成9组, 每组6人;其次:A组从前往后截取2名, C组从后往前截取2名, B组一前一后选取2名, 组成一组, 以保证每小组的均衡性。最后:民主推选小组长。
3. 制定并公布小组月考核办法, 制定激励机制,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月考核项目有两个, 一个是课堂小组赋分的累计值, 一个是月考小组的整体成绩。为了避免学生在课堂上过分注重分数, 而忽视课堂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知识、锻炼思维, 即课堂表面上非常活跃, 可是真的考核下来, 学到的东西并不多。所以课堂积分按30%计算, 月考分数按70%计算。让学生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每月评出最佳提问明星, 最佳答疑明星, 最佳合作小组, 最佳成果小组, 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正式实施:实践出真知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老师说过, 管理班级最重要的是民主和法制。民主就是依靠群众的智慧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教育方式的改革成功与否, 当然, 最有发言权的也是学生。每周最后我要学生分科细致的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存在的问题。通过54份民意调查, 归纳出初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1. 过于注重分数, 忘记上课的根本目的是获取知识
这个几乎是每个班级在初试时存在的问题, 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上课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知识, 分数只能说明过程, 并不代表结果。同时要评价机制上课堂积分按30%计算, 月考分数按70%计算, 以进行小组排名。让学生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2. 学生讲的没有老师讲的透彻
试行初期,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比较低, 所以, 自然没有老师讲的透彻。对于这个问题, 教师要做好“两手”准备, 一是耐心, 给学生过度的时间吗, 再等等, 让他再想想, 实在不行, 让小组内补充, 再不行, 让别组补充, 千万别怕浪费时间。用教师的嘴是快, 可是答案推到出来了, 学生的能力还是没有提高。同时, 更需要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 及时对学生进行培训, 千万记得培训学生, 授之以渔;当然教师还要以及及时补充、修正、拓展知识点。如高中必修2第2单元第4课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学生在讲评依法行政含义之时并没有谈到我们宪法和法律的实质: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依法行政体现了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就需要教师拓展进去。
3. 学会倾听, 学会安静
当然, 还存在一类学生, 还是觉得课、题听得不透, 我课下找他好好的谈了一次, 半个多小时的时间, 我们终于分析明白了, 原来这有两个原因:第一, 在前面讲的是学生, 不是老师, 不能获得他们的信任, 不认真倾听, 加上学生讲的可能有时候有废话, 又溜号了;第二, 有时候跟不上题, 学生到台前直接进入讲解, 讲了半天他还不知道在讲哪道题。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以前是老师讲, 现在是学生在讲, 可能没有老师的思路清晰, 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但那也是集中了一个小组的智慧, 学会倾听, 才能知道他有什么不足, 思考自己如何克服这些不足。更为重要的是, 老师最后的讲评, 一定会遵循“三讲三不讲”, 教师要把这个跟学生交待清楚, 学生讲明白的老师就绝对不讲了, 你没认真倾听, 就是你的损失了。
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到现在大刀阔斧的进行, 我的感觉是:改革, 最难的是打破自己的观念, 一往无前的勇气, 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其实, 真是试行起来, 觉得也没有那么难。我的班作为我们学校教学改革第一批试点班, 到现在也不过短短两个星期, 可是从老师到学生都品尝到了“甜头”, 上课没有人睡觉了, 很少有人发呆了, 大家热火朝天, 每个人成了学习的主人, 由于学生的创造力, 班级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让学生更加热情主动, 让老师惊奇惊喜, 从而更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在改革的路上, 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三疑三探”也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 但是我们坚信, 解决问题的办法总是比问题多。
摘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西峡教研室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 带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和深深的个性烙印, 它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从社会和人的发展所需的实际出发, 从课堂必须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怎样去培养这个关键性问题出发, 让学生发现问题, 而不是被动思考问题;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单纯的“学会”,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由单一接受到发展创新的根本转变, 实现了教师由知识的传承者到创新人才的催生者。
关键词:“三疑三探”,教育教学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篇2
张志堂
我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执教近40年,语文教案写了200多本,如今,面对一本初三语文《“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感慨万千。
众所周知,教案(即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教师讲课必须要有教案。只有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靠的保证。教师写教案的目的,就是把备课所得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使之系统化,在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在上课以后便于检查效果,总结经验。因此,尽管教案还不是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水平,所以无论是刚涉足教坛的青年教师,还是从教数载的老教师,都应该认真写好教案。
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教案。过去,由于一些领导一味强调写好教案,给教师定下很多条条框框,限制过严过死过于繁杂,但每位任课教师都必须不厌其烦地坚持写下去,必须做到每节课都如此,而且要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由于领导的“严”要求,学校里写得多,写得工整的教案屡见不鲜,有的同志在一个学期里,仅语文一科就写了厚厚的四本教案。仔细看下去,无论文科、理科,教案大多是教材教参的翻版,“条条框框逐个填,目标设计逐个编,白纸黑字写个遍,要求样样都齐全。”如此这般,无论是学校领导检查,还是上级领导检查,教案个个都是“典范”教案,都是“认真细致”,“值得推广”。难怪有人编出打油诗:“编、编、编,编教案,编好教案给官看,字迹工整项目全,官们看了好喜欢„„”面对如此状况,我们不但要说:这些表面文章无论做得怎样好,这些花样形式无论搞得怎样好,到底有多大用处?充其量不过是学校领导可以受到上级领导“治校有方”的嘉奖,任课教师可以获得学校领导“备课认真”的表扬。如此做法,不仅害苦了教师,而且危害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西峡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近年来为深入推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水平,推出《“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系列读本,老师们如同久旱逢甘霖,拍手叫好。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设计》系列读本,着眼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本质,阐明了“三疑三探”的核心理念、学科思想和教学方法,并以开阔的视野
对各学科运用“三疑三探”模式进行系统整体的解读,是提高教学能力的良师益友。读本以“三疑三探”模式的课堂基本框架,对教师的备课、教学给予具体的示范、指导和建议,同时对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进行澄清和提示,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实用价值。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即充分体现了实用价值,又体现出教师的个性风格。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艺术。由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业务水平、实践经验、课堂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各班学生情况亦不同,教学方法也应有个人特色。教学设计中每个页码在编排时特意留下三分之一空间,供教师添减改进和教后反思,根据教学实情设计出自己的精彩课堂。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县教研室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解放了教师,解除了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抄写繁杂教案的沉重负担,不搞文字游戏,让教师抽出时间在教案外狠下功夫,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作出深入刻苦的钻研,在教学改革上作深入的探讨,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如今领导检查教案不在凭篇幅的长短论优劣,不再凭条款的齐全论高低,在对待教案上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既不放任自流,又不死抠格式,检查侧重于添加的内容和教后反思的内容,表扬侧重于有改革特色,有创意的教案,真正起到了督导作用。
衷心感谢教研室领导把教师们从编写教案的沉重负担中解放出来,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三疑三探”是西峡教育的课堂革命,而深得人心的教案的改革和创新则是西峡课堂革命的有力见证。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篇3
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对于要教的课
文,教师应首先自己去读、去思、去探究,使课文化为自己的血肉,至少要有自己的理解,千万不要照搬教材、照本宣科。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 ,讲课时千万要注意内容的选择、取舍和详略的安排,不一定面面俱到,也不一定要让自己的教学思路等同于文章的写作思路。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需要,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切入点。
二、 引导学生设疑的艺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就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应和了新课标提出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要求。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能否运用成功,我看取决于第一环节学生的设疑能否高效。学生设疑的高效那就取决于老师引导学生设疑的艺术。现如今有老师说“三疑三探课成了落堂课”,我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设疑上浪费了时间。因老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导致学生的设疑支离破碎,问不到点子上,老师干着急无法梳理自探题,于是就硬着头皮继续让学生设疑,结果可想而知。如何引导学生设疑,使学生的设疑既准又精,达到高效,笔者认为找准引导学生设疑的途径至关重要。
三、教师评价的艺术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出课堂即时评价是“三疑三探”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在平时学校组织的听课活动中,我发觉多数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所作出的评价语太单一,如很好、不错等,更糟的是不评价。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个性化的评价,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评价语言,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那么“怎么说”才能使评价语言鲜活,才能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将老师的评价信息内化为自己的心灵感悟,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笔者认为这需要老师课前精心预设来提高自己的即时应变能力。
有人认为“三疑三探”的课堂是开放性的,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所以就错误的认为,既然“三疑三探”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就不要预设。试想,为何名师的课堂常常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常常能让学生“学一点而知天下”? “三疑三探”教学的动态生成所带来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势必对课堂即时评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我们在备课过程中能多从学生方面考虑,充分估计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必然有利于提高老师的即时应变能力。
四、课堂提问的艺术
以往老师普遍反映:同样的课堂提问,初一时学生的回答非常积极,而到了初三,学生却成了哑巴,课堂上活跃不足,沉闷有余。现如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使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学生成了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五、课件制作的艺术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深入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了,学生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多彩的画面,迷人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图形动画,清晰的教学流程,新奇的拓展延伸,都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探究与创新,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篇4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疑探结合等相对固定的教学环节, 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 学会独立思考问题, 学会合作探究问题, 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想学、会学、学好, 真正感悟到生命的价值和学习的快乐。 现在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是压抑的、不知所措的一种被动的行为, 正是“三疑三探”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原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把学习变成一件喜欢的事情, 这样的转变教育工作者所愿意看到的。 我愿意成为一位创造快乐的人, 而不是毁掉学生天分的刽子手。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要有四个教学环节, 即设疑自探, 解疑合探, 质疑再探, 运用拓展。 下面我分别就这四个环节加以反思:
一、设疑自探
这是课堂的首要环节, 也是看这节课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 “万事开头难”, 这个头一定要开好, 为本节课的成功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一环节要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 设置具体问题, 并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 这一环节主要涉及三个步骤: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课前通过口头或肢体语言、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 迅速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尽快营造问题氛围, 使学生“生疑”, 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
2.设置具体自探问题。 根据学科特点, 自探问题可以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 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 然后师生归纳梳理, 如果问题没有达到目标的要求, 教师再补充提出, 最后确定自探问题。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 教师都必须明白:自探问题的“主干”就是本节学生应掌握的学习目标, 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的提纲, 问题点设置得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节课成败的根本。 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的学习基础和是否进行过课前预习, 适当增减问题的坡度, 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实践发现, 教师直接提出问题, 能直奔“主题”, 节约课堂时间, 但学生的思维必须在教师设置的框架下运行,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如果让学生提出问题, 大部分支离破碎, 教师就要引导归纳, 问题提不到点子上还要补充, 占据课堂时间, 把握不好可能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们认为, 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 说明学生有问题意识, 这是“创新”萌芽的开始。 因此, 我们主张自探问题的设置, 如果课型允许, 就应该先让学生提出, 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也是观念转变的问题———就是一切都把学生让在“前台”, 让学生去“表演”。
3.学生 “自探”。 这里的 “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 自探前, 教师一般要给学生方法的提示、信心的鼓励和时间的要求, 要充分肯定学生, 告诉学生你们能行。 自探中, 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注和期望, 无论关注的形式怎样, 有一个底线不能变, 那就是不能打断或干扰学生独立学习的思路。 这一环节中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设置自探问题层次不清, 不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 要么一看就会, 课本上有直观的答案, 不需要思考或没有思考的价值:要么思维跨度太大, 缺乏递进性, 学生难以接受。 二是自探走过场, 时间安排不足。 三是在学生自探过程中教师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唠唠叨叨, 使学生不能专心思考, 要么漠然视之, 认为学生自探与自己无关, 使学生在失去教师亲和力的情况下低效学习。教师要小心这些误区, 不要“踩雷”。
二、 解疑合探
这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 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 换句话说, 即通过合探的形式共同解决设疑自探中的“疑”。 “合探”的形式包括三种:
1.提问与评价。 操作的办法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或中、优等生评价。 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思辨、学会评价, 主要在这一环节培养和体现。 另外, 评价还包括对评价的评价, 评价最好能用有关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 对原来答错的学生, 要让其倾听后找出错因, 更新回答。
2. 讨论。 通过检查, 如果学困生做对了, 说明这个问题全班都解决了, 教师就不需要在此着力, 而应直接转入下一个问题的检查, 以免浪费时间。 如果中等生也难以解决, 则需要讨论, 讨论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自探”的基础上进行, 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 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
3. 讲解。 如果通过讨论还是解决不了问题, 教师就予以讲解。 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抛开设疑自探中的问题, 重新设置几个所谓难度较大的问题, 在学生没有思考的情况下, 直接让学生讨论。 二是教师怕学生自学解决不了问题, 按自探提纲从头到尾重新讲解一遍, 换汤不换药。 三是提问不是优先“学困生”, 怕浪费课堂时间, 仅让中等以上的学生举手发言, 掩盖了学情。 四是搞形式主义, 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进行讨论。 这些误区的出现, 究其根本原因是对学生的不了解和不信任造成的, 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其实学生有着让我们想象不到的潜质, 只要我们挖掘就会发现令人惊喜的“宝藏”。
三、 质疑再探
这是指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标新立异, 甚至异想天开, 勇于向课本、教师挑战, 让不同学生针对所学知识, 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 诱发学生深入探究。质疑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质疑的某个问题很可能与本节学习目标无关, 但我们应该明白, 对于学生来说, 质疑本身的意义就在于是学生主动发现了一个问题, 而不是被动解决了一个别人提出的问题。 质疑再探之所以要作为课堂的一个固定环节, 根本目的就是再次让学生发现和挖掘问题,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异创新精神。 如果开始学生不会质疑, 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的完成情况进行引导性质疑, 启发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是学生无疑可质, 教师即转入下个环节。 二是教师代替学生质疑, 重新出示几个问题, 让学生被动思考, 把“质疑再探”变成“设疑自探”的延伸。要想躲过这个误区, 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他们把老师问得哑口无言。 哪个学生提出问题, 就给予鼓励, 可以小组加分。
四、运用拓展
这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 围绕学习目标, 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或拓展性习题, 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 学生由于基础不好, 在这一环节就可以编一些基础知识点的填空题, 先把本节课的内容掌握了, 再逐步加大难度。如果学生编题达不到要求, 教师就要进行补充, 在检查运用情况的基础上予以订正、反思和归纳。 编题时, 也可以借鉴平时习题的样题出题。 容易出现的误区:学生编不出来习题, 就照抄现成的习题, 而老师不闻不问。 长此以往, 会让学生不动脑、不动手就失去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为了避免这一误区, 老师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认真检查他们的编题情况, 对于有问题的加以解决, 编得好的加以鼓励。
“三疑三探”为改革课堂教学总结出了一条先进的教学模式, 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 从课堂抓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 “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是引导者和参与者, 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展示、思考、合作、交流的舞台。 让学生“会学”而不是单纯“学会”, 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接受到发展创新的根本转变, 实现教师由知识的传承者到创新人才的催生者的角色换位, 争取让“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融入每节课。
学习“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心得 篇5
紧张而有序的西峡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在西峡一高的所看,所听,讨论,以及回来后与各位领导和老师的交流,让我对“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一
所谓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环节:1.设疑自探
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自学自探并提出疑问,老师归纳、梳理、补充问题,形成自探提纲;
2、解疑合探:对教学任务和提出的问题限定时间,进行合作探究,让差生展示,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当堂解决本节课提出的相关疑难问题;
3、质疑再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已学知识提出新的问题,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问题答案,深入的领会教材内容。4.运用拓展 学生运用本节的知识点,自主解决问题,自编习题,交换习题,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二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勇于评价问题,同时养成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和不断反思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思考、探索、创新,快乐,全面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
三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
开放的课堂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所以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上老师看似讲的少了,但要求老师要讲的精,引的到位,点播的到位,由于在课堂上学生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迫使老师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也迫使倦怠的老师忙碌起来,要认真研究教材,开阔视野,才能上好一节课,才能引导好学生,回答好学生,这就使老师真正的“活”了起来,要求老师必须有持续的“源头活水”才能胜任呀。
四 听了西峡一高几位老师的几节课之后,是我思想上得到了洗礼,多年来我一直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如何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如何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使我精神一振,如沐春风,该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节课的知识对学生是讲会,还是学会,对教师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个问题,又有学生一个个解决,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气氛有张有弛,让学生体验探索,合作,成功的乐趣。对我来说,从思想上彻底认可这种教学模式,但我们学校和他们西峡一高相比,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我们只能拿来借鉴,但不能照搬,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去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争取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篇6
“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个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最后还有一个“运用拓展”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设疑自探”。课一开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再做补充,形成由几个具体问题组成的自探提纲。然后教师围绕这些具体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探。这一个环节既是课堂导入的过程,也是确立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过程。
第二个环节是“解疑合探”。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前面的自探情况,这里要解的“疑”既包括设疑自探中所设的“疑”, 也包括自探中派生出的新的疑问。
这一环节一般遵循“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对于优等生仍然回答不了的问题,就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通过讨论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予以讲解、点拨。讲解的原则是“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错易混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以上两个环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在同一课堂中反复出现,如设疑自探一、解疑自探一、设疑自探二、解疑自探二等等
第三个环节是“质疑再探”。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甚至异想天开,敢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让不同的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知识提出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引导学生自己解答,从而达到查缺补漏、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如果说一开始的“设疑”就是“走进教材,用好教材”,这里的“质疑”就是“走出教材,超出教材”,这是一个深化和拓展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精神的最佳时期。
最后一个环节是“运用拓展”。先由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针对本节所学知识,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问题,通过展示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如果学生编题达不到目标要求,教师再予以补充。在此基础上由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反思归纳。
例如笔者在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先出示课文题目,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几位学生先后提出了一些问题:福楼拜星期天是怎样度过的呢?他家里都有些什么人呢?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呢?……接着笔者又做了一些补充和归纳,形成了由几个主要问题组成的自探提纲。然后有学生看课本独立思考,通过“自探”来回答这些问题。接着笔者按照“三疑三探”的程序继续进行。整节课上,班里的气氛非常活跃。老师讲的时间并不多,而是尽力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充分的自学和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很积极主动。他们提出了很多问题,并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探索解决了这些问题。在拓展运用时选了这样一个练习:抓住班里你熟悉人物的特征来刻画,然后交流由其他同学来猜,结果是100%的对号入座。
这种教学模式是从设疑自探开始,到课中进行质疑辨析,再到拓展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解疑,从而在质疑、解疑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疑三探”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质疑和提问。传统的课堂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而“三疑三探”的课堂是由学生提出问题,而后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当然学生提的问题不一定能提到点子上,不要紧,慢慢来,渐渐地就会提问题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紧扣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强调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教师设问,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学生提问,他的思维就处于主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问题意识,这是创新“萌芽”的开始。
这一教学模式的施行,不仅带来了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力的促进了教师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教师的专业水平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因此也得到了老师的认同。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篇7
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概述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四个环节进行设计和实施:
(一)设疑自探
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课堂导入,使学生自主思考并探究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既有的知识水平,设计出具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用不同的问题逐步展示教学内容。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要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和指导,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表现,及时鼓励并与其进行交流。
(二)解疑合探
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要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勇于表达见解,尤其要在讨论疑难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以及容易混淆的问题,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要重点讲解。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教师有重点地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集中精力攻克教学难点,使学生更轻松地应对课堂教学。
(三)质疑再探
当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探索,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更为复杂的疑难问题,倡导学生勇于向书本提出质疑,向权威提出挑战,并在和谐、民主、自由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李蓓蓓2014)。
(四)运用拓展
在知识理论基本概念和内涵认知的前提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点编制习题,并且所编制的习题要与教学目标相契合,习题应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拓展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质疑性原则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由一次次的设疑、解疑,到最终的运用拓展,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勇于存疑,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质疑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理解和创新。
(二)探究性原则
在“三疑三探”的模式下,由初始的“自探”到“合探”,然后到“再探”,教师始终要围绕探究的主题,运用不同的学习形式组织课堂活动,如: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合作探究、生生合作探究等,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内化能力。
(三)循序渐进原则
“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对于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教师要先进行基础题目的探究活动,然后再进行拓展延伸式的练习,整个教学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可谓一举两得。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设疑自探策略的运用
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通过对相关知识点的回忆和英语背景知识的导入,引出本课的学习话题。接下来,结合课文图片或标题,提出问题,梳理关键知识点,全面把握课文的要点内容,并完成相关的理解性题目,在上下文的猜测中实现对词义和句意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语Unit 4 Earth原q uak e s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设计自学提纲,对于自学提纲的拟订,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确定,尤其是对于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围绕单词和短语进行提纲的拟订和拓展;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不再拟订词汇方面的提纲,可以直接拟订与主题earthquake相关的问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和中心思想添加英语写作方面的内容。
对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自学提纲:(1)_______(adj.)极度的_______(adv.)极度地。(2)_______(n.)民族;国家;国民。(3)_______(v.)损害_______(n.)。
对于英语词汇知识掌握较为牢固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自学提纲:(1)What natural disasters have your heard of?(2)Which disaster may cause the worst damage?Have you ever experienced an earthquake?
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合作讨论:What do you know about an earthquake?并且按照Which/Who的句型进行非定语从句的仿写。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英语Module 5 Unit 1Great sc ientists一课时,教师可以拟订如下的自学提纲。
对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下面的自学提纲:(1)_______(adj.)传染的;_______(n.)有传染的废料。(2)_______(adj.)合作的;_______(n.)合作社。(3)_______(adv.)私密地,私下地。
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拟订下面的自学提纲:(1)What kind of education did he/she receive?(2)What nationality is this scientist?
对于熟练掌握英语知识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对课文中的重要句型进行仿写(王源帅2014)。
(二)解疑合探策略的运用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交流—评价—再评价”“朗读—评价—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交流和讨论,从而内化英语知识。在使用解疑合探的策略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自学导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分组讨论。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立足于课文篇章结构的前提下,对课文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进行探析,做好展示和评价的准备。
在人教版高中英语Unit 4 Earthquakes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这一环节对之前拟订的自学提纲进行分组讨论。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讨论的内容也应不同。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对其进行帮助和提示,如,当“学困生”对产生地震的原因不理解或者不知道救护人员是如何开展救护工作时,“中等生”或“学优生”可以及时给予帮助,解决他们的疑问。在英语“中等生”和“学优生”的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在仿写的过程中相互批评和指正,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质疑再探策略的运用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拓宽学生的视野,探究更为深层的疑难问题,并创设宽松、平等、自由的讨论环境和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教师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提供援助和指导。在问题质疑再探环节中,教师可以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点,如:习题编制、英语写作活动、英语演说等,让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熊慧芳2014)。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Unit 4 Earthquakes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地震中的孤儿、矿工遭遇、救护人员及其责任等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质疑、探究和验证,从而在拓展活动中,增强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在这一环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对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将课文内容概述成一个简明扼要的摘要;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模拟真实场景,扮演地震中被抢救的矿工;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以军队和抢险救灾为主题,进行英语写作,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四)运用拓展策略的运用
在运用拓展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和知识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因而,为了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实现口头或笔头的summary。同时,为了拓展学生的英语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相关的习题,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运用重点单词、短语、句型等,设计课文内容相关的习题,并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习题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典型性,检测学生在课堂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反思和归纳,从而提升英语思维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使英语课堂由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学模式转变为英语学习的创新、合作和探究模式,由“一言堂”的英语教学形态转变为学生自主思考和反思的教学形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知识拓展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从而全面实现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
摘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和运用拓展四个环节,其实施过程中应遵循质疑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阐述“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该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意识所具有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高中英语
参考文献
李蓓蓓.2014.多模态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
王源帅.2014.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篇8
一、围绕教学目标“设疑自探”
教学效果决定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所以有人说教师的高度就是教学的高度, 说的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教学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体现在对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 教师的理念和教学方法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教材,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保证教学质量。设疑自探是指教学伊始教师对教学的引入和情境的创设。教师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将数学知识融合在生活中, 以一种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引出新课及需要学生探究的具体问题。教师设疑, 学生探究, 简言之:设疑自探。这一步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的新课学习打好基础。所谓“自探”就是围绕教学目标这个主干进行设疑, 这个过程可以是学生完成, 也可以是老师完成。由学生根据设疑的内容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探, 这样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而且关注到全体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亲自体验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不过多干涉学生自探的过程和结果, 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倒数的认识》时, 新课开始, 我让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提出自己的问题, 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后提出问题, 这是自探。学生分别提出下面的问题:“怎么才能产生倒数?”“倒数就是把两个数交换一下吗? 如何求倒数? ”“学习倒数有什么用? ”“0有没有倒数? ”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和梳理, 同时把学生提出的不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换成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保证学生“设疑自探”的效果。
教师梳理后形成本节学习新知的自学提纲, 之后进入真正的设疑自探, 由学生自己阅读文本内容, 加上和同座或者是小组学生进行讨论后形成问题的答案。然后开始汇报, 全体学生开始围绕这些问题开始独立看书并思考探究并开始检查自探情况。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可以顺利过去, 转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 回答不正确的问题, 进一步实施再探。在这一环节学生基本上明白了倒数的概念及求倒数的方法, 搞清楚“0为什么没有倒数”。
二、在质疑的基础上进行“解疑合探”
这一步可以说是教学的中坚部分, 学生在刚刚进行的设疑自探中已经对探究的问题有了初步的印象, 但是对一些具体问题还存在模糊的认识。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共同研究探讨解决。这个过程的实施要分清层次,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认知水平和学习基础都有一定的区别,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和区别, 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学生讨论后提出的新问题或者是没有在自探过程中解决的问题, 要在这个环节解决。所以问题提出后, 教师要选择班级中的后进生回答问题, 由中等生进行问题的扩展或者是补充, 最后有班级中的优等生对刚才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评价。如果经过这一轮后,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清楚, 那么就要由老师进行最后的讲解。教师此时的讲解要精、准, 讲解学生讨论后也不能理解和明白的内容。学生自己能理解和能解决的问题不讲, 或者是经过讨论后能理解的也不讲。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当然实施中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而且要再探自探没有解决的问题, 不能盲目提出新的问题和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使学生措手不及。老师还要放开手, 别担心学生不能探究, 学生的潜力是可以开发的, 而且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新知获得后的“质疑再探”
经过设疑自探和解疑合探这两个过程后, 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他们仍然沉浸在学习知识的兴奋中, 所以这时候可以由更高水平的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然后学生更进一步地进行探讨, 形成新的认知, 建构新的图示。通过质疑再探, 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这一步的质疑, 可以是优等生的拔高, 也可以是中等生的深入探究。所以不管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情况进行讨论和探究, 实现进一步深化教学的目标。有时可能会遇到超范围的问题, 这时教师要给学生解释清楚, 能解决的就解决, 不能解决的就不解决。但是在实践中, 往往出现学生没什么可以质疑的情况。教师这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主导性, 可以引领学生继续质疑, 让学生可以提出更有质量的探究性问题。坚持一段时间后, 学生就可以养成习惯, 形成能力。这一环节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沟通和交流, 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向着问题解决的高峰前进。
以《倒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 自探结束后, 学生在基本解决了开始提出的自探问题后, 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其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化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我让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感到提不出问题, 于是我提问:
1.“1/1是 不是1/1的 倒数 ? ”有的学生回答 , 因为它们的乘积是1, 所以互为倒数。
2.“这说明1的倒数是它的本身。”“除了1以外 , 还有没有倒数是本身的数?比如3/3。”有学生回答:“因为3/3就是1, 所以只有1的倒数是本身。”
3.“带分数有倒数吗 ? ”“有 , 应先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 , 然后再调换位置即可。 ”
4.“小数的倒数该怎么求呢 ? ”
5.“整数的倒数怎么求 ? 有 什么规律 ? ”这样层层深入 , 把学生一直带到问题的顶峰。
经过三疑三探后的学生已经对新课知识实现了高效建构, 之后的环节就是如何对新知识进行拓展运用。在巩固拓展的阶段,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作业内容, 多给予学生实践运用的机会, 让他们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当然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同样如此, 在教学中存在弊端, 教师要注意克服。比如对学生主体性的过于重视会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秩序混乱, 会不会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是否都参与到教学中等问题, 都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很好地把握, 以便实现高效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凌秋虹.基于“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11 (6) .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篇9
按照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在“疑”和“探”的环节上许多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或者质疑比较盲目。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 使“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深入地开展, 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培养。
一、从文章题目入手质疑
一篇课文的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质疑自探时, 可以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如《百合花》一文学生就可以问:文章的题目是《百合花》, 但文章通过写通讯员向新媳妇借被子和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献被子的情节反映军民鱼水情深, 那么百合花到底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去读书, 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能较快的掌握:原来作者的写作意图是通过被子上的百合花, 象征着军民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 “百合花”在文中起着象征和穿针引线的作用。
二、从文章的主旨性内容入手进行质疑
不管是那一种体裁的文章, 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旨, 从主旨性内容入手进行提问,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 我根据文章的内容, 提示学生要特别注意一些重要的段落和句子, 把这些段落和句子要作精细阅读。学生阅读完之后,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基本上能够围绕主旨提出问题。如阅读《范进中举》时, 由于篇幅较长, 我指导学生把阅读的关注点聚集到涉及主旨的段落上来。有意引导学生关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范进及胡屠户等人的言行及心理变化。
学生通过这些段落的阅读, 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全文的主旨, 能够在课堂质疑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样的质疑探究能更加深化课堂教学,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从文章的结构和文体入手进行质疑
在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时, 老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要让学生明白, 真正读懂一篇文章, 光了解词句的表达还不够, 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布局, 要学会从文章的段和篇中进行提问的方法。那么段、篇的提问如何进行呢?笔者认为:尽管文无定法, 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 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其次, 了解分析段落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 归纳段意, 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等。
明确了这些知识, 就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比如, 面对的是一篇议论文, 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明确论点和论题、把握议论结构、弄清论证方法、揣摩议论的语言等。就此可以根据以下问题进行质疑: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证结构如何?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是如何围绕论点进行议论的?课文在议论上语言的特点是怎样的?其他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 用同样的办法来质疑提问。
四、从文章的难点入手进行质疑
当学生接触到一篇新课文时, 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同样,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 对一些新的知识点, 由于知识面不广, 往往会弄不懂, 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我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进行质疑, 通过大力的引导, 学生就会改变思维的方向, 进入自我求通的境界。我在用“三疑三探”模式教学《下雨天, 真好》一文时, 先布置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风格。但由于学生阅读面不够广、阅历不深, 对文中的一些内容还是不能理解, 有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说下雨天, 真好?作者通过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文中对母亲的善良和对父亲的思念是通过什么情节来表现的?这样一来, 正好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我就适时地引导他们阅读课文, 通过合作探究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五、从文章的关键词句入手进行质疑
什么是文章的关键词句呢?一般来说, 关键的词语指:记叙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语。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词语。关键的句子指: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含义深刻蕴含哲理的句子;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等。明确了这些, 关键的词句也就找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关键词句进行质疑, 就会顺利地完成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对关键语句隐含义的理解, 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 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如学习课文《紫藤萝瀑布》时, 文中关键的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较难理解, 我就引导学生质疑“花和人遇到了什么不幸”“人生短暂, 怎么能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进而联系作者的遭遇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引导学生挖掘出句子背后隐含的内容。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篇10
关键词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74-02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育的中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关注师生互动和交流,切实做到教育的时效性、高效性和普遍性。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系统推出的各种教学模式在具备一定的独到性和实用性的同时,也具备相应的共性和通用性,即在不断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性。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而“三疑三探”正是在新教育制度改革中诞生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内涵
1.尊重教育改革新方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角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和改进。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始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力量,教师多是通过在课堂上的不断讲解和说教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呈现出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的怪圈,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和无力感。高中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上做出调整,转变自身角色,从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做到学生少讲精讲,有针对性的讲。在教学中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升学生在自我探索和合作学习中不断提高能力,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欣赏者、点评者,甚至成为倾听者,做学生学习中会提意见和建议的“观众”。
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而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教师要将自己当成教学资源,同时不断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学会对教材进行选择、改造和整合,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学会选择,学会判断,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建立自己的信心,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2.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性
“以人为本”是当代世界教育的共同追求。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事业,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人。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教育要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的共识和公民的一种必然需要。以人为本也是终身教育理论的精神内核。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学生必然成为教育的主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基础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性发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早已证明,学生是学习的动力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的积极程度、兴趣、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学生的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经验基础上的。学生从已知出发,解决未知的问题,需要自己架设“桥梁”,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架设“桥梁”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应该是“架桥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和探讨,给与学生充分的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有积极的学习情感,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收获。
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基本解读
所谓“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但是就课堂步骤来说,还包括对知识的运用拓展环节。“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其中,设疑自探是课堂的首要环节,即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能够独立自学探究问题。解疑合探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方式检查自探情况,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展示与评价,二是讨论,三是讲解。质疑再探是指在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运用拓展是指学生针对本节所学的“新知”,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
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的具体体现
1.在课前准备方面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操作完全体现在小组合作和评价中,因此组建学习小组成为实现这一教学模式的前提和条件。将学生根据学习成绩、言行表现、能力差异等条件进行基本合理的分组,然后将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优势选定为本组的学科小组长,不同的小组长在不同学科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小组的划分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和筹备,分组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而小组的组建本身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点,择优而用,因人施教,力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尽情发挥作用。
2.在课堂教学方面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就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教师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参加各个环节,做到课堂无闲人,人人都有任务。反观“三疑三探”的各个环节,每一环节都毫无遗漏的体现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各个环节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而学生则是这条线上的精美珠串。
设疑自探环节本身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独立提出问题,形成自探提纲,在不完善处由教师补充。这样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成为课堂的隐形观众,学生可以脑洞大开,提出自己关心并且感兴趣的问题,突破原始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学生不再因为回答不上教师的问题而紧张,而教师也由原来的主讲人变成了学生的服务者。
解疑合探环节中包括学生的合作讨论、知识整合以及小组成绩的展示,这些活动都由学生本人亲自参与,也就是说,小组的每一个成绩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尽管不一定能提出有建树的观点,但是他可以发挥自己的其他方面能力,将小组的讨论结果工整地展示到黑板上。这种方式既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合作,也凸显了个体的差异和能力。对实现学生主体意义非凡。当然,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并非无事可做。要根据各个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问题质量进行合理筛选和整合,将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学生。同时,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适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对小组解决不掉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并对小组展示的同学进行培训和指导。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均得到有效发挥的同时,做到师生的融洽交流,最终达到课堂高效。
质疑再探环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完成本节课任务的同时,大胆提出问题,可以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它权威挑战,让学生针对所学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会进一步发挥,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尝试编拟一些基础习题或者拓展性习题,而此时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编撰的习题有选择的展示给学生,并适时做好补充,指导学生做好反思和归纳。
3.在学生评价方面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有一个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评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将小组分成评价小组和展示小组,同时分别给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并根据评价小组的表现附上相应的分数和打分理由。学生则在合作、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做出自己的展示内容和评价结果,并由评价小组给出相应的、并且觉得有道理的分数,这样在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下,顺利完成评价环节的任务。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厌倦学习或者课堂闲游的学生鲜少出现,教师也在以往繁重的讲解中解放出来。
4.在德育方面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中,组建小组的方式同样延续和应用在学生德育方面。因为小组的存在,在日常的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级德育等方面均可以小组为单位,把日常的活动和管理交给小组来负责,包括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记录,日常卫生打扫,大型活动的策划和安排,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板报布置,班级文化宣传板,每周的班团会策划,当然也包括对各小组完成活动的监督等。通过自选任务,可以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班级的管理和布置中来,很快形成主人翁意识和主体意识,从内心里感觉班级是自己的,班级好,自己才好。而老师在各个环节则起到适当的指导和监督工作。这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然,每一种教育教学模式的存在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对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做到锦上添花,充分尊重新课标理念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切实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参考文献:
[1]陆建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周卫勇.点击高中新课程[M].北京: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推荐阅读:
学习三疑三探教学心得体会09-01
“三疑式”教学07-10
模式教学05-22
创新教学模式会计教学11-02
教学成果教学模式08-15
教学运行模式05-13
精英模式教学06-30
教学的模式07-13
传统模式教学07-23
教学情境模式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