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备原则

2024-10-03

三备原则(共3篇)

三备原则 篇1

0 引言

目前,医学影像设备已经成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领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大医院的影像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对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庞大。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从近几年我校影像工程专业毕业生供求的情况看,无论是医院还是设备生产公司,都急需既能够掌握设备原理,又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所谓综合素质,一是具有理论研究、辨别事物的实质及现象的能力;二是在理论指导下,由已获取的知识技能转变为实践应用的能力。借此契机,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但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 学科教学特点及要求

课堂教学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周而复始,平庸无奇,教师常常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者。但从影像设备学教研效果和教学目标出发,课堂教学更应该是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学双方都发挥应有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堂如战场,有备才能无患。本学科教学关键在于“有备”。古人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在医学影像教学中,所谓“知己”就是教学的起点,即教师对所授教材体系及年度学期计划的重点要求、深广度、重点知识的理解及把握,还包括教师根据现有教学条件对所教设备运行原理、操作流程及设备状态的准确把握;“知彼”是教学的先决条件,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原始文化程度、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及兴趣特点的把握,同时还包括教师对所教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情况、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学生将来的技能需求等诸多情况。

知己而不知彼,则有可能使教学脱离实际,偏离方向,南辕北辙,使教学成果事倍功半,甚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知彼而不知己,则有可能使教学重感性而缺理性,片面强调教学内容的前沿性而忽视教学的传承性和基础性,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视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甚至出现拔苗助长、好高骛远等问题。

2“三备原则”的内涵与意义

笔者以为,若要使“备”有的放矢,须把握以下“三备原则”,即以“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为基础,进行动态规划式教学,在不断沟通和反馈中动态掌握学生的情况,以便改变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 备教材

“备教材”就是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课时,准确把握知识重点。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不仅有益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有益于满足社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影像设备人才。比如,随着医用X线机的飞速发展,传统的X线机在地市级医院已难觅踪影,已经逐步被数字高频X线机所替代,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种类繁多的各种机型,那么在X线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既能讲清原理又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呢?我们采取由浅入深,深入浅出,既尊重设备发展的传承性,又关注设备前沿性的“备教材”方法。具体地说,我们仍然以传统X线机的经典电路为例,向学生讲授X线管、高压发生器及各种单元控制电路。因为先进的X线机无论是元器件还是控制模式或多或少都是由传统X线机传承发展而来的,这样备课更符合教学规律,容易让学生掌握,又为后续设备的讲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比如,在X线机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阶段中频X线机曾广受欢迎,但由于其属于过渡产品,很快就被高频X线机所替代,因此无论从基础教学还是从社会需求方面考虑,中频机的意义就不太重要了。为此,我们果断地从教学计划中删减了这部分内容。

2.2 备教法

“备教法”是课堂活动配合教学重点所采取的辅助手段,以启发为纲,力求形象直观、化枯燥为趣味,意在组织教学。影像设备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1)该学科是理、工、医紧密结合、多学科与医学渗透和相互交叉的[2],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2)由于该领域设备数字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厂家对核心技术进行了保护,课堂讲解困难重重。(3)该学科所涉及的设备种类繁多,各种型号的X线机、CT、MRI、心电仪以及超声等设备,加之与上述设备相配套的设备大概几十种之多,不但价格昂贵而且更新速度快,实验条件往往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针对以上难点,除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外,我们采取了“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注重实践、关注前沿”的16字方针。具体地说:(1)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尽量做到图文并茂。比如讲解CT扫描方式时,用动画结合文字说明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讲解具体机型或电路时,应结合该设备整体或局部的实物图象,让学生在首先产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论学习。(2)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对于典型设备或设备的重点部分,小到1个器件、1块电路板,大到整机操作,尽量做到深挖原理、抓住本质,培养学生对设备的理论分析能力。因为设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传承性,这样即使学生将来面对种类繁多的设备时,也能具备自学能力。(3)注重实践,关注前沿。医学影像设备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目前各大医院与医疗器械公司对就业学生的要求[3]。因此,课堂实践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实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实践对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学校经费不足、设备陈旧等客观困难,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1)建立实训基地,完善组织机构。学校专门成立了影像工程实验基地,由系主任兼任影像工程实验基地主任,由理论教师和附属医院设备工程师担任基地培训教师,定期组织设备生产厂家来校进行讲座,邀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回基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习交流活动[4]。(2)开源节流,拓宽设备引进渠道,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所谓开源,是指除学校统筹购买新设备以外,我们还采取了接受关系单位赠送和购买社会二手设备等举措。所谓节流,是指组织同学对报废设备进行维修、拆解和组装。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设备内部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对报废设备剩余价值进行最大利用,尤其是组织学生对未损坏器件进行创新性设计,重新组装出能正常运行的设备。虽然不要求组装后的设备还具备医疗功能,但这项实践操作却具有很大的教学意义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2.3 备学生

“备学生”是指关注学生的原始知识结构,按学生专业方向的不同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我院学生具体情况,目前,我校按入学成绩将学生分为“二表生”与“三表生”。客观来讲,“二表生”和“三表生”在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方面还是存在差距的,因此因材施教非常重要。相对于“二表生”来讲,“三表生”在理论教学中应该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要求学生做太多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演算。在实践教学中,要求“三表生”能够掌握设备基本操作,了解设备基本结构,学会分析、处理常见故障即可。

按专业可将医学影像学分为影像诊断专业和影像工程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多年来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影像诊断专业毕业生多进入医院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工作;而影像工程专业毕业生则多进入医疗设备生产厂家从事设备维修和设计工作。古人云“术业有专攻”,因此,2个专业在课程设计和课时安排上也是应有区别的。影像诊断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并能够判断和处理常见故障即可;而对于影像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深挖基本理论,了解前沿设备,而且还应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为此,我院投巨资建设了医学影像设备实训基地,为影像工程专业学生设计了科学系统的实习课程。其中,除了安排元器件性能、整机操作等基础性技能实验和组织学生到设备生产厂家进行参观性实习以外,我们把重点放在了设计性实验上。所谓设计性实验,就是把学生推到实验的主体位置,是在学生掌握基础性实验并具备一定的综合实验基础知识及能力之后进行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5]。设计性实验内容主要为两大部分:(1)由教师设置故障点,由学生进行分析和排除。其中包括,在相同的设备上设计不同的故障现象和在不同设备上设计出相同故障现象,然后由学生自行分析排除故障点[6]。(2)由教师安排设计内容,学生根据现有器件,自行选择器件种类和实现方法,完成教师安排的实验要求。其中包括不同功能的单元电路设计和具有教学意义的整机设计。

3 结语

“三备原则”从本质上讲,最终是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而服务的,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的一种动态教学模式。因此,“三备原则”的本质是“备学生”,核心是“备教法”,关键是“备教材”。多年以来,我院努力践行以“三备原则”为主体、周而复始的动态规划教学,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也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与兄弟单位交流教学经验过程中,“三备原则”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同时通过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调查,我们也得到了良好的反馈。由此说明,“三备原则”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这种创新型教育模式是可行的。我们将持之以恒地将此教学方法进行下去,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将其完善,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医学影像人才。

摘要: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目前各大医院与医疗器械公司对就业学生的要求。简要分析了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及要求,重点阐述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三备原则”的内涵与意义,并对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法,三备原则

参考文献

[1]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2]曹玉珍.实践教学改革助推创新型人才培养[C]//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北京: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7:1 730-1 733.

[3]孟雅琳.医学工程人员面临的挑战及继续教育[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9):62-63.

[4]朱险峰,金龙云,周英君.医学影像学专业创新教育基地建设[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7):70-71.

[5]蔡卓,莫嘉雯,韦相忠,等.医药院校物理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3):149-150.

[6]朱险峰,张文华,徐建忠,等.影像工程专业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67-68.

三备《秦兵马俑》 篇2

【第一次】在文章里走个来回

设计意图:了解兵马俑的特点, 感受语言的准确与生动, 读写结合, 强化语言习得。

思考与策略:课文段落鲜明, 语言丰富生动。在介绍兵马俑规模宏大时, 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等说明方法, 在介绍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形象鲜明时, 写实与联想相结合, 还多用排比句式增加语势。而语文教学一直倡导“在文章里走个来回”, 既要理解文章写了什么, 更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 像这样一篇描写非常有特色的文章, 应该作为读写结合的范例。因此, 我们设计了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第一步, 通读课文, 了解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兵马俑的?找出过渡段。第二步, 分别学习这两个部分, 抓住重点词句, 从多角度感受描写的生动和具体, 并进行仿写练习。

比如:在学习“规模宏大”这部分的安排了“读、画、比、析”等环节。读———读文章;画———画出能表现规模宏大的重点词句;比——通过类比、比较, 借助图片想象画面, 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析———分析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感受这样写的好处, 并仿写片段。在“类型众多、形象鲜明”这部分, 采用活动化教学, 创设情境, 让学生充当导游进行介绍。为了当好导游, 就得反复朗读, 体会语言。在此基础上, 要特别引导学生注意描写的方法, 哪些是实在描写, 哪些是联想, 学习其表达方式。

课堂效果:条理清晰, 学生阅读充分, 能够很好地理解内容, 品析语言, 掌握了一些说明和描写的方法, 对本单元的习作训练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二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设计意图: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把语言习得和人文感悟充分结合起来。

思考与策略:语言有三层含义:字面意义、引申语义、社会语义,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介绍兵马俑的特点时, 字里行间透出的是秦王朝的强大, 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的一个缩影, 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见证。这样一篇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文章只有如上的处理似乎不够到位, 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人文价值, 还没有上出历史的厚重感, 对语言的感悟还处在浅层次, 课堂上学生没有达到情感共振。

经过深入的思考, 我在语言习得基础上有意强化了人文内涵的感悟。具体操作:1.强化预习, 要求学生多渠道搜集信息, 了解秦王朝的历史与兵马俑的相关知识;2.教学中, 更多地注意引导学生联想、想象, 透过字面体悟深层意义。比如, “规模宏大”这部分的学习, 除了通过朗读、比较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规模宏大, 重点抓住“一行行, 一列列, 十分整齐, 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 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这一句, 引导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相机播放一段秦军雄兵百万的影片, 然后再次朗读, 使学生透过字面跨越千年的描绘去感悟、去体会, 读懂语言的深层含义, 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

课堂效果:依然是品读语言为主, 多了一些宏观的启迪和引领, 增加了图片和音响, 教学有了层次, 有了厚度, 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机统一。

【第三次】天然去雕饰, 清水出芙蓉

设计意图:选择朴素的教学方法, 简简单单教语文, 让学生有足够时间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与老师同学对话。

思考与策略:有了第一、第二次深入钻研, 反复修改, 每一段、每一句话都进行反复推敲, 每一个环节都充分预设后, 设计越来越精细, “亮点”越来越多。当我们沉浸在“满足”之中时, 却隐约感觉这不是最好的方案, 到底缺少什么?该怎样改进?我们又一次陷入沉思。

突然, 一个念头闪过脑海———“回归自然, 回归本色”, 是呀, 前面的钻研, 我们更多的是“深入”, 如何才能“浅出”呢?语文课应该上得简简单单, 应该质朴天然。于是, 我们调整了教学设计, 选择最简单的方式引领学生读书感悟, 引领学生想象思考, 宏观上有一条线贯穿, 即初读课文, 说说兵马俑留给自己的初步印象。听听一些外国友人参观秦兵马俑后怎么评价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等人的评价) , 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品读课文, 仔细欣赏兵马俑, 从中你能感悟到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评价。具体过程中就是让学生读书、说体会、再读书、再说体会, 教师做一些点拨引导。我们不需要按部就班, 不需要环环紧扣, 因为我们有了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有了充分的预设, 有了驾驭课堂的足够自信。

课堂效果: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 学生的自主性加强, 主动探究多了, 课堂上的“意外”也多起来, 评价语言更具个性化。

【引起的思考】

思考一:这次备课的过程, 是一次学习、研究、提高的过程, 三次修改, 有着一些不变的东西, 核心理念始终坚持:1.以语言习得为核心,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离开了语言的习得, 语文课就失去了它的“本”, 就不能称为语文课。所以, 不管怎样调整, 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 语言的习得始终是学习的重点。2.读是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 “静默涵咏, 诵读体味”是永远的时尚, 关键是要引导学生读中思、读中悟, 读出韵味, 读出体会。3.阅读教学是一种对话的过程, 是文本、学生、教师等多方面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不是表面的热热闹闹, 应该是老师、学生深入阅读有所体会后平等和谐的共赏, 对文本跨越时空的审视, 文本、学生、教师三者在交流共振中不断提升, 不断升华。

思考二: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备课过程中产生了碰撞和思考, 才是教研活动的真正收获。没有深入的钻研, 就没有驾轻就熟, 没有反复的推敲, 就没有豁然开朗。现在, 有些老师认为语文课要简简单单就不需要去想多少, 不需要精心的设计。其实不然, “简简单单”不是肤浅, 不是单调, 不是机械, 而是“深入”后的“浅出”, 是精心策划后的“直白”, 是如同佛学中第3层次的“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的境界。提倡简单是为了摈弃那些无用的花架———形式的热闹翻新, 哗众取宠的表演, 倡导的是回归朴实自然、大法无痕的境界。越是简单朴实越要我们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备课, 我们如果没有第一次、第二次的研究, 怎么可能会有第三种方案的诞生, 不钻进去, 怎么跳出来?在创造、否定、再创造、再否定中探索的是教学的真谛, 追求的是更好, 而且这种思考还要继续, 教学艺术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合理有效运动负荷的“三备三调” 篇3

1. 备学生

现在的学校体育教育大多数还是大班化的集体教学活动, 学生因年龄、性别、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的不同, 对所承受的身体练习的刺激而引起的功能反应也不同。制定合理有效地运动负荷, 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不同, 来预设课的运动负荷:对在某些项目表现有特殊运动天赋的学生, 可以在增加负荷量的基础上, 适当地加大负荷强度, 解决他们课堂上“吃不饱”的情况;对运动能力基础较差的学生, 则在降低运动负荷强度的基础上, 还要适量地减少运动负荷量, 以防止他们“吃不了”的情况发生。因此, 把握学生对身体练习的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科学依据, 教师应依据不同性质身体练习的刺激, 所引起的生理功能性反应信息, 设计体育课生理负荷量, 使之符合最佳化要求, 达到增强体质的实效。

2. 备教材

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不同教学内容对负荷的量和强度有着不同的要求, 练习负荷的强度和量只有符合运动项目特点的要求, 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短跑是速度性的项目, 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最大强度完成特定的练习, 所以学生要求承受很大的负荷强度和一定的负荷量;而体操教学则侧重动作难度的掌握, 因此, 安排中等强度负荷比较适宜。不同的上课内容对运动负荷强度的预设也应不同:体操脉搏在110~130/分之间, 球类的脉搏在140~160/分之间, 田径中跑类项目脉搏在170~190/分之间, 投掷项目的脉搏在100~120/分之间, 跳跃项目的脉搏在140~160/分之间。

第二, 注意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练习密度和运动生理负荷应有所不相同。如在各项目中达不到一定运动负荷, 可采取一定的练习方法来提高, 加大运动负荷, 增加练习的密度和强度, 并保持一定的时间, 使学生的身体有一个量的积累, 以适应不同的课要求。

第三, 运动负荷大和运动负荷小的练习交替安排, 尽量使运动负荷的安排合理有效。如:强度小的走、投与强度大的跑、跳等内容的组合。

3. 备场地器材

体育教师必须在保证安全与教学实际需要的前提下, 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充分发挥场地器材的效益, 最大限度地使运动负荷达到“最接近理想”的状态。解决办法是:在当前体育场地器材普遍不足的情况下, 体育教师一般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 想方设法地去加大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 除此之外, 改良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也是一个办法。可以通过调节场地的大小、器材的轻重来调节运动量的变化, 使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提供上课所需的最大运动负荷。这个问题值得一线体育教师亲身实践和深入研究。

二、合理有效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三调”

1. 根据脉搏心率调节运动负荷

一般在课堂教学中, 体育教师最常用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是脉搏测量:根据脉搏曲线上升, 下降的趋势是否合理;生理负荷的一般水平和最高点出现的时间与次数是否合理;每个教材内容练习时, 每分钟的平均脉搏是否合理;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以及脉搏频率的变化是否合理等等。通过脉搏曲线图, 评定教学中运动负荷是否合理, 作一些合理调节。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 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 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但不管采用哪种模式, 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的。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控制在120~140次/分之间, 并将此心率的保持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 以中等负荷强度和中等负荷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 同时要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判断学生个体承受运动负荷大小方法是:机体承受负荷后, 休息10分钟即恢复到运动前安静脉博为小负荷;比运动前安静脉博快12~30次/分为中等负荷;比运动前安静脉博快36~54次/分为大负荷。

2. 根据观察法和询问法调节运动负荷

除了脉搏测量外, 还有询问法和观察法。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 额头微汗, 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 脸色绯红, 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 脸色发白, 满头大汗, 动作失控等。通过上述两种方法, 在体育课中改变单位时间内的练习的次数调整负荷强度;改变练习组数调整运动负荷量。从而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3. 根据运动安全与运动负荷的关系调节运动负荷

什么样的运动负荷是“合理”的?要强化学生的体能, 体育课必须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将全课的平均心率在130次/分和全课的练习密度定为30%~35%作为运动负荷的一般性指标是相对合理的、安全的。但这一指标不能够作机械的预设, 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不同阶段、学生的性别、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的不同作相应的调整。如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运动负荷设计用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目标的课上, 则运动负荷偏小;同样, 激烈的篮球、足球比赛的运动负荷指标用在技巧、单双杆、投掷等力量性和技术性的课上, 则明显偏大, 而且易发生安全事故。为了保险起见, 现在许多体育教师一般都安排比安全临界线小得多的运动负荷, 但这样做实际上降低了体育锻炼的效果, 所以, 身体锻炼的“靶心率”与体育教学的运动负荷的关系;学生个体情况与集体负荷的关系;项目特点、气候、器材与运动负荷安全的关系等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宏.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J]体育教学2007.3.

【三备原则】推荐阅读:

教学原则08-29

分级原则07-14

八大原则07-15

心理原则07-16

事由原则07-17

自动原则07-18

人本原则07-19

保障原则07-20

礼貌原则07-21

民法原则05-10

上一篇:投诉受理下一篇:高三平行班的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