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电检测(共9篇)
交流电检测 篇1
1 引言
交流信号的检测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比如路灯信号的有无检测、照明电路的检测等。而交流电路的检测电路通常使用的方法是采用电阻分压法, 然后通过AD转换器, 得到控制所需要的数字量。这样的结果是电路过于复杂, 使用起来比较不方便, 也不便于控制。本设计的交流开关检测电路电路原理简单, 结构清晰, 使用方便。
2 电路结构
交流检测电路图1所示。D1、D2、D3和D4组成整流电路, 实现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C1为稳压电容, 使得整流输出的电压比较稳定。U1和R2组成检测电路, 实现交流电的检测功能。当输入有电压时, 使光耦的原边发光部分有电流流过, 光耦导通。在光耦的复边感光部分, 就有电流流过, 从而使输出电压拉低。当输入没有电压时, 整流没有输出, 没有电流流过光耦的输入端, 那么也就没有电流从输出端流过, 从而使输出电压保持为高电平。Q1在这里起保护作用, 当没有Q1时, 输入的交流电压范围受到限制, 如果电压升高, 那么流过光耦的电流也相应加大。太高的电压会烧坏光耦, 而使电路失效。增加了Q1后, 当输入电压过高时, Q1会导通, 使得电压降下来, 而过多的电流也会Q1流走, 从而避免大电流将光耦烧坏。这样, Q1不仅使得电路输入交流电的范围变宽, 也使得光耦U1工作更加安全。
2.1 工作原理
由图1可知, 要想使输出的直流电平为高电平 (>3.5V) , 那么前级的交流电就没有电压或者很小一个电压。那么这个电压需要多小呢, 下面从具体数量上来看, 输入电压和输出数字量之间的关系。这里我们采用倒推法来看看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要使输出的直流电平为低电平 (<0.5V) , 那uE≈0, 而在实际电路当中, uE不可能为零电压, 在光电耦合器导通时, 管子的光敏三极管端存在饱和压降, 查工作手册可得, 当IF=50m A时, 管子压降为0.5V, 满足逻辑电平“低”的要求。这样, 可知, 只要光耦的正向电流足够大, 那么, 它的输出电压就足够的低。而管子导通时, 需要至少提供10m A的电流和1.2V的电压。那么, 这样就可以知道, CO端的电压为uCO=uCD+uDO=1.2+0.7=1.9V, 也就是说, 只要满足整流输出电压大于2V左右, 即可以保证光耦完全可靠导通, 确保输出端电压为低电平。考虑到实际元器件的损耗, 输入的交流电压的有效值要大于2V后, 才能保证后级电路开始工作。
2.2 电路仿真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较大的输入范围内, 本单元均可以可靠的将交流信号的状态转换为直流电平, 即在有交流电流输入时, 输出高电平1, 在没有交流信号或者交流信号很弱时 (uI<2时) 输出为低电平0。为了更好的分析, 现将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描点, 作出传输图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 仿真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基本吻合。
3 结语
可以看出, 本电路完全可以实现交流电路的故障检测功能。本电路结构简单, 工作可靠。与采用A/D方式转换电路相比较, 省去了信号的调理电路, 与直接采用电阻分压检测相比较, 功耗较低, 而且可以使用的电压范围比较的宽, 因此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摘要:交流信号检测电路在工业现场有着广泛的应用, 能够快速的检测到交流信号的有无对工业现场有巨大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一种简易的交流信号检测电路, 能够有效的检测到交流信号的有无, 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 为后面的数字信号处理提供了方便。通过实验仿真和实际电路的研究, 证明该电路能够可靠的实现交流信号的检测功能, 可用于交通灯的故障检测等工业应用中。
关键词:交流电检测,光电耦合器,整流电路
参考文献
[1]王兆安.黄俊.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2]林宁, 姚缨英.恒压输出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 2011 (2) :66-68.
交流电检测 篇2
吴长访
李荣光
刘玲莉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管道遭受到交流杂散电流干扰的危害将日益严重,并必将引起普遍重视。本文介绍了交流杂散电流的危害以及国内目前检测方法和评价指标;参照目前的行业标准对铁秦线管道交流杂散电流干扰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目前的排流减缓措施,采取钳位式排流装置较好的解决了现场实际问题;最后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管道交流杂散电流干扰的检测和评价技术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管道
交流杂散电流
排流
腐蚀
一、交流杂散电流干扰的危害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开展,管道与交流输电线路、交流电气化铁路及其它电气设施交叉、接近或共用公共走廊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交流杂散电流流入管道的情况越来越多,交流干扰造成埋地管道干扰腐蚀破坏的风险越来越大。管道和交流线路并行通过,必然会对附近埋地管道产生交流杂散电流干扰影响,并引起交流腐蚀。交流杂散电流干扰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并引起大家的普遍重视,交流杂散电流干扰对埋地管道的影响主要包括:
1〕容性耦合〔电感应〕:施工期间的管道与强电线路会产生容性耦合作用,由于管道与强电线路间电容小、容抗大,因此会产生很强的纵向电势,但是管道通常有良好的绝缘防腐层,内阻很高,因此产生的威胁一般不大,在施工期间采取适当的接地就可以防止。
2〕阻性耦合:当管道与强电线路的接地体邻近时,接地体上的电流流入地下,会通过管道与接地体之间电阻产生耦合作用,可能产生电弧击穿管道防腐层,严重的可能烧穿管道,击穿绝缘法兰和阴极保护设备。对阻性耦合的防护主要是加大管道与接地体的距离,并采取措施防止雷电和故障电流对管道的有害影响,以保护管道和人身平安。
3〕磁感应耦合〔电磁场感应〕:对与强电线路近间距长距离平行的管道,磁感应耦合方式是产生危害的最主要方式。当管道与强电线路平行时,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处于交变磁场中的管道上会产生感生电压和感生电流,从而产生危险,轻者产生持续干扰造成管道交流腐蚀,严重的会威胁到管道和操作人员的平安。对磁感应耦合的防护除了在设计阶段与强电线路保持适当距离外,还应从管道本身采取防护措施主要有接地排流。
二、交流杂散电流干扰的检测及评价指标
交流杂散电流干扰的检测主要是干扰电压测试,需要进行管道交流参数现场测量,遵照石油行业标准SY/T
0032-2000?埋地钢质管道交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测试方法如图1所示。
吴长访、男、工程师、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科技研究中心防腐所〔检测中心〕、腐蚀防护、河北廊坊金光道51号、065000、0316-2170719、cfwu@petrochina
对于交流杂散电流干扰的评价指标,石油行业标准SY/T
0032-2000?埋地钢质管道交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中规定了交流排流保护效果评价指标:在弱碱性土壤中,管道交流干扰电压≤10V;在中性土壤中,管道交流干扰电压≤8V;在酸性土壤或盐碱性环境时,管道交流干扰电压≤6V。
图1
管道干扰电压测试原理示意图
三、交流杂散电流干扰的减缓措施
对于管道交流杂散电流干扰问题可采用的措施:1〕在有干扰的管段,加强防腐涂层质量;2〕正在施工的管道,为消除静电干扰,需做接地处理;3〕在管道工作人员可接触部位,安装接地栅极或电解接地电池;4〕接地排流。
接地排流就是将管道上感应的交流电排放到大地中去,消除交流电压对人身及设备的危害,排流接地极与阴极保护的辅助接地极没有任何区别。一般接地体材料使用废钢即可,无特殊要求,但其接地电阻应尽可能地小,不宜大于0.5Ω,可以通过增加接地体的并联根数,或采用盐等减阻剂进行处理,接地体埋设在距防护管道30m以外的管道一侧。
〔1〕直接接地排流:直接接地排流的优点是设备比拟简单,缺点是阴极保护电流将在接地点入地,大大缩短保护距离,降低保护效果。
〔2〕排流节排流:如果将排流接地体直接与管道连接,由于接地电阻很小,保护电流流失,相当大面积的防腐层破坏,阴极保护电流量增加,以致破坏阴极保护正常运行,所以必须增加排流节,排流节排流通常采用钳位式排流法。
钳位式排流法原理如图2所示,在排流节的分支电路中,其中一分路串入一只硅二极管,另一分路中反向串入两只硅二极管。一般硅二极管的正流结压降为0.7V,当交流电压为上正下负时,整流模块ZLl导通,管道对地电压为正0.7V。当交流电压为上负下正时,整流模块ZL2导通,管道对地电压稳定在负1.4V左右,此值与阴极保护电位要求相符合,不仅不会使阴极保护电流增加,相反还利用干扰电流的局部,不会对阴极保护正常运行造成损害。这种作用是利用硅二极管的“钳位〞特性,所以称钳位排流法。
图2
钳位式排流装置
四、现场检测与评价
铁秦线管道在锦州附近与秦沈客运专线铁路接近,近距离平行段有大约10km〔266#~276#〕。图3为铁秦线管道干扰段管道走向示意图,检测结果管道交流电位最大值如图4所示。干扰段除276#桩外,管地交流电位最大值均超过6V,其中271#桩最大值到达167V,远远超出标准规定,靠近锦州变电所附近管道受到的干扰尤为严重。
图3
铁秦线干扰管段走向示意图
图4干扰管段交流干扰电位最大值
由于钳位式排流装置接于管道和大地之间,既能将管道上产生的感应电压以电流的方式排放掉,又保证了管道阴极保护所需的负电位,可以解决管道正常运行和感应电压危及人身设备平安的问题。因此针对现场交流干扰实际情况,在干扰段设置6处钳位式排流装置,具体分布如图5所示。
图5干扰段排流装置分布图
图6
排流后管地交流电位分布图
图6为干扰段排流后的交流电位分布,最大值从167V降低到缺乏30V,干扰段交流电位平均值均低于5V,满足石油行业标准SY/T
0032-2000?埋地钢质管道交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中的规定值,干扰段管道存在的交流干扰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五、总结分析
对于交流杂散电流干扰问题,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一致的机理认识,不同国家和行业的处理方式存在很大不同。我们国家石油行业标准SY/T
0032-2000?埋地钢质管道交流排流保护技术标准?中规定的交流排流保护效果评价指标开始仅适用于石油沥青涂层,对于目前的主流涂层3PE、FBE的适用性还有待于加强研究。
交流二次回路检测方案探讨 篇3
随着设备制造水平的提高、故障率的降低,交流二次回路缺陷逐渐成为电网安全的主要威胁。目前,交流二次回路多靠人工进行检测,极大地浪费了人力和时间,且检测方案不系统、不全面[1],易使交流二次回路遗留问题,导致运行中的保护误动、拒动。
1 国内外检测方案比较
在国内,送电前普遍采用的检测方法是先用万用表检查交流回路根部到装置的接线,然后对整个回路进行通电试验。国内以电流回路为基础的交流二次回路检测图如图1所示。断开保护屏上的电流连片LP1,并在连片LP1两端加入1A电流;同时在TA根部二次出线端子S1、S2并联一交流电流表。因TA二次交流阻抗很大,故电流将通过电流表构成回路,此时若电流表指示大于1A,则表示整个电流回路没有开路,连接良好,反之则有问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不能测出回路的极性。
国外提倡采用带负荷或外加电源的方法对交流二次回路进行实际检验,如三菱公司采用外加电源的方法对发电机回路进行检查,某些外方公司还通过带电模拟各种短路情况来校验保护。
下面结合某发电厂的电气总启动试验来比较国内外检测方案的优缺点。某发电厂电气试验图如图2所示,发变组系统包括发电机、主变、厂用变、励磁变、升压站及相应开关、刀闸、TA等,约有160个TA回路、600多个节点[2]。
中方方案:汽机稳定在3 000r,/min后,利用短路点K1做发变组短路试验。
(1)将发电机电流升至1 400A(二次为0.1A)后,检查各TA回路有无开路现象,若无开路现象,则继续增磁至发电机电流达到额定值11 327A(二次0.81A)后再减磁。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转子电压UL、三相定子电流Ia、Ib、Ic等,并绘制发变组短路特性曲线。
(2)保持短路点K1不变,将发电机电流升至2 800A(二次0.2A)后,测量有关电流回路的电流相位及幅值,验证发电机及主变TA回路的完好性,同时测试发电机差动等保护的方向。
(3)保持短路点K1不变,投入6kV高厂变A、B分支短路点K2、K3,测量高厂变高低压各侧电流回路的电流相位及幅值,验证高厂变TA回路的完好性,同时测试发变组差动、高厂变差动等保护的方向,最后拆除短路点进行空载等试验[3]。
在外方方案中,除设置中方方案中的三相短路点K1~K3外,还设置单相短路点K4~K8,用于单相接地短路试验,以检查相关接地保护。由于单项故障只有在单相短路时才能得到正确校验,因此国内的试验方案无法校验单相接地故障,也无法用一次电流检测零序TA回路和TV开口三角电压回路的完好性,为以后的带电运行留下了隐患。
通过比较国内外的方案,发现实施外方方案较中方的费时。实施中方方案,一般只需十几小时;而实施外方方案则需几天,每天试验后汽机要打闸停机,第二天试验前需重新冲转,费时费力,且造成大量油耗。从经济层面考虑,中方方案较优;而从技术层面考虑,外方方案要求进行单相接地试验,可检查零序、开口三角等回路。
2 新检测方案
由于国内外检测方案各有优缺点,因此经探索和反复实践,并借鉴国内多家公司及西门子、三菱、GE等公司的检测手段,提出新的二次回路检测方案。
送电前,在电气一次回路设置短路点,模拟系统正常和故障运行情况。在系统上外加电源,利用设备阻抗形成回路,用高精度测量仪在二次回路进行测量,捕捉外加电源在交流二次回路上形成的电流、电压信号,并加以分析比较,完成变电站、发电厂中TV/TA极性和变比的检查,差动、阻抗、失磁等保护方向正确性的检查,交流二次回路的全面检测。
新的二次回路检测方案还针对现场的不同情况,提出三种分类方案:方案一适用于变电站、发电厂的升压站电流回路;方案二适用于发电厂,用于检查所有交流发变组;方案三模拟不对称故障,检查零序回路、开口三角等回路。下面仍以图2为例进行说明。
方案一:电厂送电前,在高厂变低压侧开关柜K2、K3处设置短路点或短路小车,在开关侧K1处外加三相380V电压,利用变压器、发电机阻抗形成回路,用高精度检测仪对电流幅值、相位进行测量,以检查整个系统TA的极性和变比,测量发电机差动、发变组差动、高厂变差动、励磁变和主变差动的保护方向,实现对电流回路的检查。
方案二:电厂送电前,发电机中性点未连接时,在发电机中性点侧外加三相380V电压,在高厂变低压侧开关柜K2、K3处设置短路小车,利用发电机和高厂变阻抗形成回路,通过测量电压、电流的相位和幅值,检查失磁、低阻抗、失步等保护方向,检验电度表、录波器回路完好性,实现送电前对发电机、高厂变系统交流二次回路的检查。由于发电机额定电压通常较低,因此在TV二次实测的电压约为2V,电流约为20~50mA。
方案三:利用方案一、方案二中的方法,仅将三相380V电压变为一相或两相,即模拟系统不对称故障情况,此时在保护二次回路的零序回路中会产出相应的电压、电流。核对零序回路电压、电流幅值和实际所加的电压值,检验零序回路的正确性,实现对零序回路、开口三角回路的检查。
下面简化图2中的发电机、高厂变、励磁变、升压站等设备,以一台理想变压器通电试验为例说明交流二次回路的检测。变压器容量为6 000kVA,变比为20 000/1 000,短路阻抗为10%,高压侧TA变比为300/1,低压侧TA变比为5 000/1,接线方式为Y,d-11。
试验前先将变压器低压侧三相可靠短接,再从变压器高压侧引一根足够截面的电缆到380V电源盘,然后检查各TA端子的连片,保证TA二次回路没有开路。合上380V电源开关,给变压器高压侧加上380V电压,变压器内部将产生短路电流。从保护装置上观察变压器各侧电流的大小和相位以及和流、差流的大小,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高压侧额定电流为:
低压侧额定电流为:
变压器高压侧加上380V电压,低压侧短路时,高压侧一次短路电流计算值为:
Ihd1=(173A/0.1)/(20 000V/380V)=33A
折算到二次的高压侧一次短路电流计算值为:
Ihd2=33A/300=0.11A
低压侧一次短路电流计算值为:
Ild1=33A×20 000/1 000=660A
折算到二次的低压侧一次短路电流计算值为:
Ild2=660A/5 000=0.13A
若实测值与计算值基本相等,则说明TA变比、回路及变压器接线组别等完全正确。由于高低压侧电流在0.1A以上,因此保护装置能准确测量到电流。检查人员根据装置中电流差值就可判断出电流极性。
3 小结
新方案通过试验模拟系统带电情况,可检测差动、阻抗、失磁等重要方向保护以及开口三角、零序回路等。
表1对国内外传统方案及新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方面的比较。由于新方案的大量测量及操作工作提到了启动前,因此节约了大量的试验时间。
参考文献
[1]刘凤芹,刘志刚.10kV配电线路故障分析[J].华北电力技术,2009,37(3):152~154
[2]莫俊雄,汪志东,徐义.关于电能质量监测网的若干问题探讨[J].电网技术,2001,25(7):77~79
交流电检测 篇4
2、灌注桩后注浆是灌注桩的辅助工法,该技术旨在通过桩底桩侧后注浆固化沉渣(虚土)和泥皮,加固桩端和桩侧一定范围内的土体,从而间接提高灌注桩的承载力。但应注意:①地质条件是设计和
施工的基础,应对其进行详细地分析研判,建议在进行桩基设计时应首先发挥原有土层的承载能力(特别是在地下水位低、砂砾层较厚时),而后注浆仅作为一项辅助提高手段弥补承载力不足;②施工工艺的选择和过程质量控制对后注浆能否发挥效果尤为关键。
3、行业内勘察队伍良莠不齐,造成在勘察外业中出现钻孔深度不够、取土数量不满足要求、土样质量不能保证、标贯、静探等原位测试数据不准确等现象,导致勘察报告数据不准,报告中土层的物理
力学性质指标有误,甚至与实际土层情况不符,直接影响地基基础和地基处理设计的参数选择;此外,设计人员设计水平层次不同,对地层物理力学性质了解不充分,在设计参数选择上有可能过于冒失或
过于保守也是导致灌注桩承载力出现问题的因素。
4、今年来我市以内开式注浆为主,由于其简易便行,而被广泛使用。但同时由于各种的不规范,而被大部分专家诟病:(1)注浆头不规范,没有逆止功能。(2)钢筋笼固定不规范,钢筋笼悬吊。钢筋笼应沉放到底,不得悬吊,下笼受阻时候不得撞笼、墩笼、扭笼。(3)后注浆作业开始前,未进行注浆试验。(4)注浆量记录不规范,不能真实反映注浆的实际情况。(5)超挖、超钻对后注浆产生影响。
5、对于桩侧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小于10Kpa且长径比大于50的桩,应进行桩身压屈验算。当设计有要求或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施工前应进行试验检测并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
(1)设计为甲级的桩基;
(2)无相关试桩资料可参考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桩基;
(3)地基条件复杂,基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4)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采用新工艺成桩的桩基。
(5)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测。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进行承载力验收检测。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
(2)施工前未按规范进行静载试验的工程;
(3)施工前进行了单桩静载试验,但施工过程中变更了工艺参数,或施工质量出现了异常;
(4)地基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5)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6)施工过程中产生挤土上浮或偏位的群桩。
6、正反循环转的适用范围
(1)正循环成孔时,泥工艺较简单,设备使浆及渣土自孔口溢出,依靠重力流入沉淀池,也可借助泥浆泵将就近池内的装泵送至更远的沉淀池内。
重新稀释后的泥浆再注人孔内以维持孔内泥浆面的标高。在天然土造浆成孔时,排出泥浆后,注入的是清水。
特点:工艺较简单,设备使用较少;排浆方式具有局限性;对土层的性质有限制;适用于颗粒很细的粉杪、黏土,成孔深度30m左右的,在饱和软土地区有60m以上的实绩。
(2)反循环成孔时,泥浆从孔壁与钻杆间的孔隙注入,带渣土的泥浆由泵或空气(气举法排浆)经钻杆排出孔外,直至沉淀池,废浆经处理后,重新注入孔内使用。
特点:对土层的适应性较强,从软土直至砂卵石层、甚至基岩。
成孔深度在桥梁工程中已超过了100m。大口径灌注桩的应用越来越广。
交流电检测 篇5
单片机在民用电子产品中的应用主要以测量和控制为主。一个完整的单片机系统除了健全的软件系统外, 往往还需要外围电路的支持。而现如今, 对一些传统电路的设计已经非常成熟, 因此在硬件上要想有所突破要比在软件算法的突破难得多。拿峰值检波电路来说, 理论上, 交流电源在正半周的一段时间内, 通过二极管对电容充电, 使电容上的电压逐渐趋近于峰值电压。只要 RC 足够大, 可以认为其输出的直流电压数值上十分接近于交流电压的峰值。但是由于泄放电流的影响, 输出电流很难精确地等于输入电流的峰值。尽管有很多改良后的解决方案, 但无论是哪一个种检波电路, 它们的一个相通的缺点就在于电路是非线性的。非线性的电路使内部的软件系统不能用相对简单的方法来实现系统误差的校正。系统误差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 (包括温度, 电路, 测量工具等) , 误差值随输入值按一定规律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线性或非线性的。非线性系统误差通常采用查表法来修正, 通过实际校准将各校准点的数据存入校准表中, 在以后的实际测量中, 通过查表求得修正了的测量结果, 因此需要建立大量的校正点数据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度, 增加算法的计算量和复杂程度就不可避免的了[1]。一个系统研发人员追求的是简洁度与先进性, 而不是复杂度, 因此简化外部模拟输入电路是当务之急。
1硬件电路设计
图1给出的是精密电压表与精密电流表的模拟输入部分电路。整个电路只用到放大器与分压电路, 设计简洁, 而且在低频区系统误差是线性的, 因此用作AVR内部ADC的模拟输入电路。
不足的是, 图1中的LM324放大器对高频信号的频率响应不理想。如果用传统的峰值计算的算法, 利用Nyquist定理, 在采样频率不小于信号频率的条件下, 对多个样本的幅值进行综合运算如下[1]:
undefined. (1)
这种方法对采样频率有较高的要求, 尤其是高频输入的时候, 要求高速的ADC, 而且样本数过大会造成计算量加大, 所以要想在高频区有所应用非常困难。如果使用专用转换芯片又会增加产品制作的成本, 而且存在系统误差难测算的问题。因此笔者在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上都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
硬件电路方面, 借助图2的频率测量电路和AVR的输入捕捉功能 (ICP) 配合来测算输入信号的频率。74HCU04是高速的16进制CMOS反相器, 传输时间很短, 具有很好的频率特性。
2正弦波峰值测量理论的建立
算法上, 通过测算出来的信号周期值, 在1/4个周期上任取两点就可以推导求出信号的峰值, 下面是对该方法的推导和求证。
首先, 利用AVR ATmega64的定时器1的输入捕捉功能, 在单位圆的1/4周期内截取两个点y1, y2。无论它的捕捉属性是上升沿还是下降沿, 因为延时的关系不可能绝对准确地捕捉到电平翻转的瞬间时刻, 也就是说检测的初相不同于真实的初相, 又因为初相会随着峰值和频率发生变化, 因此不能用勾股定理中使用相位相加为90度方法取出两点再求出峰值。具体的推导如下。
y1=Asin (ϕ1+θ) . (2)
y2=Asin (ϕ2+θ) . (3)
θ是正弦波的初相, ϕ1, ϕ2是y1, y2的相位 (算法中取30 和60) , A是信号峰值。利用三角函数公式将上两个公式展开得:
y1=Asinϕ1cosθ+Acosϕ1sinθ. (4)
y2=Asinϕ2cosθ+Acosϕ2sinθ. (5)
于是
undefined. (6)
undefined. (7)
所以
undefined. (8)
令 Kv=Acosθ. (9)
则undefined. (10)
则 Acosθ=Kv. (11)
undefined. (12)
undefined. (13)
则undefined. (14)
undefined. (15)
undefined. (16)
undefined. (17)
所以undefined. (18)
在公式 (17) 中, y1和y2的相位是已知的, 幅值可以通过内部ADC采样得到。那么, 求峰值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算法实现
前面提到, 通过AVR内部的ICP捕捉到的初相和实际初相有偏差, 但因为在下一个周期来临的时刻又会出现相同的偏差, 所以并不影响周期计算的结果。只要利用Timer1的ICP 中断服务程序, 就可以轻松求得信号周期, 然后再将y1的相位增量 (ϕ1=30所对应的周期分量:周期的1/12) 加到输出比较寄存器上, 以此来控制ADC的启动并对y1进行采样。同时利用输出比较中断服务程序和y2的相位增量, 开启ADC并对y2进行采样。
因为外部的模拟输入部分是线性电路, 在实际测量时, 只要取两点做为校正点, 读取和测取两组真实值和误差值, 就能求得下面二元二次方程的解Ki和K0:
VADC1=KiV1+K0. (19)
VADC2=KiV2+K0. (20)
4总结
本文中采用一种新的峰值测算方法, 打破传统方法中对硬件的过度依赖, 不仅方法新颖, 而且大大简化了硬件电路的设计, 将测控功能最大程度地转移到软件系统中来实现, 使得校正工作变得十分简单而有效。同时, 这种检测方法具有超乎寻常的高精度, 可达0.1%, 为工业测控的一些技术难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交流电检测 篇6
谢飞波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专委会成立以来所做的工作。他强调,台站管理是无线电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在用无线电设备检测工作是台站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台《在用无线电台(站)发射设备测试要求及方法》,为规范无线电检测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他指出,这一测试方法的制定,立足于我国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检测工作实际,填补了我国无线电管理行业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检测测试要求及测试方法的空白,使得在用设备检测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一测试方法对于指导全国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检测工作,统一检测方法,提升无线电发射设备及无线电台(站)管理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希望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积极行动起来,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三管理、三服务、一突出”的核心任务,大力推进无线电管理“四个体系”建设,着力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促进我国无线电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刘岩代表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国家无线电频谱管理中心在讲话中回顾了中心2012年工作情况并介绍了2013年工作思路。他说,建立完善的无线电管理与技术应用行业标准体系意义重大,必须充分发挥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优势,形成战斗合力。中心将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谋划,扎实推进,继续强化核心职能,提升核心能力,把包括《在用无线电台(站)发射设备测试要求及方法》在内的标准化工作深入开展下去,努力形成无线电管理与技术应用行业标准化体系,实现国家无线电管理技术工作的新发展。
薛永刚在讲话中说,两个月前刚刚成立的专委会,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和中国无线电协会等领导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成立后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专委会就承担并完成了多项标准的评审工作。在这项规范的编写和评审过程中,专委会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确保了《在用无线电台(站)发射设备测试要求及方法》的质量。他表示,专委会将不断加强队伍的自身建设,提升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做好政府管理部门、企业、用户、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纽带,力争出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成果,推动无线电监测与检测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会上,上海、辽宁、新疆、河南、浙江等省区市无线电管理机构和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上海监测站的代表在会上就在用无线电设备管理与检测工作经验进行了交流,介绍了各自的做法、难点问题、解决办法以及体会建议。
《在用无线电台(站)发射设备测试要求及方法》的编写工作自2012年2月开始筹划以来,先后完成了总体方案的制定,征求意见稿的草拟,专委会评审等阶段。11月底,《在用无线电台(站)发射设备测试要求及方法(试行)》通过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审议,并于近日发布试行。
交流电检测 篇7
图1( a) 电路采用同步变压器进行隔离和降压[1],两个二极管接在比较器正反向输入端,起到限幅和保护电压比较器的作用。利用过零比较器输出方波,控制器捕捉过零点信号实现零点的检测。该电路的缺点是电阻R1功耗比较大且电路包含变压器,增加了设备投入成本,增大了设备体积[2]。图1( b) 电路设计中没有使用变压器降压,而将220伏交流电压直接接入检测电路中,经过电阻降压后,施加在由两个反向串联的两个稳压管构成的稳压电路的两端。由于R1、R2、R3和DW1、DW2功耗均较大,使得检测电路正常工作时功耗比较大[3]。该电路使用光电耦合器实现电气隔离,然后送入控制器输入捕获端口,实现零点检测。由于光耦存在的传输延迟时间较长,控制器捕获到的零点跳变时间滞后实际交流电零点发生的时间,即光耦电流由零变为导通电流经过的时间较长,这使得光耦特性边缘时间差异比较明显; 另外,实验测得两个光耦导通性能差别的最大时间差达到50μs,这给进行三相同步信号检测带来很大麻烦[4]。由于光耦导通电流较小,影响光耦电路导通。因此,能够实现检测的交流电源电压的幅值有限,如果该电路应用于低压信号检测设备中,将无法实现低压信号零点检测。
基于以上过零点检测电路功耗大、成本高且不能快速获取同步过零点等问题,本文设计了由比例放大器和电压比较器构成的过零点检测电路。由于三相三线制电源没有零线,该电路首先构建了一条零线,使线电压变成相电压,利用LM348D比例放大器电路降压,然后使用LM339AD电路产生方波信号,在三相交流电源的正半周期,电压比较器输出零电平; 在三相交流电源的负半周期,电压比较器输出高电平。LM348D比例运算放大器和LM339AD比价器均具有价格低、功耗低的优点,该设计的时间误差仅取决于电压比较器响应速度的大小。经测试,该电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同步过零点信号。
1 零位构建电路
工业中,人们常常使用三相三线制交流电,此时没有零线,缺少作为基准的零点位,这给单片机检测相电压过零点带来难度,本文需要构建零点电路使线电压变成相电压。将三相相电压接到三组阻值相同、星型连接的电阻上,如图2 所示。设中心点电压为UN,三相交流电压U相、V相、W相相位依次相差120°,UU+ UV+ UW= 0。根据结点电流定律:
因此,在星型连接的中心点,产生了恒为0 的电位,即构建了一条零线[5]。本方案采用该思路设计了过零信号检测电路,如图3 所示。
本电路主要有LM348D反向比例放大器和LM339AD比较器组成。分析电路可知,当左侧电路虚短时可等效为图2 电路,所以N点是三相电的零点。线电压与此为基准点,由线电压变为相电压。如果把晶闸管换成二极管,相电流和相电压同相位,且相电压过零点时二极管开始导通。因此把相电压过零点为触发延迟角的起点,延迟角的移相范围是0° ~ 150°[6]。LM348D反向比例放大器起到降压的作用。分压电阻R11= R21= R31= 3090k,R12= R32=22k公式如下:
输出反向正弦波U1o≈ - 2. 7sinwt
2 过零点方波电路
LM348D比例放大器电路的输出送入电压比较器电路中。在过零点检测电路中,过零点的阈值取得越小,检测的过零点信号越精确,这就对电压比较器响应速度、精度、功耗、输入失调电压等性能指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7]。为满足这些要求,本电路选用了LM339AD比较器,该器件具有以下特点: 开环增益低,失调电压小( 典型值为2m V) ,功耗小,高性价比,响应速度快,传输延迟时间短,因而可以有效地提高过零点检测的精度。LM339AD的输出端一般须接上拉电阻,输出端高电平的大小受不同阻值的上拉电阻影响。当LM339AD电压比较器同相输入端电压高于反向输入端电压时,输出端输出高电平。当反向输入端电压高于同向输入端电压时,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根据LM339AD特性,当负载电流很小时,LM339AD比较器的低失调电压约为1. 0m V,这允许输出端电压嵌位在零电平,弥补了单片机不能检测负电平的缺憾。LM339AD比较器必须双电源供电且供电电源必须保证输入电压工作在- 12V和+ 12V之间,LM339AD比较器供电电源为± 15V。输出电压计算公式如下:
3 相序分析
三相正弦交流电的A、B、C相位依次相差120°,假设UA= Asinwt则UB= Bsin ( wt - 120°,UC= C sin( wt + 120°) 。
要使设备正常运行,三相电源的相序必须和设备相序运行一致。在本设计中,取三相电中的A相和C相两相电压作正、反相序判断,就可以得到三相电源的相序。当正相序的时候,A相相位滞后C相相位120°,如图4 所示。当逆相序的时候,A相相位超前B相相位120°,如图5 所示。单片机通过采集电压的输出波形和程序编程即可判断出三相电的正序和逆序。
4 缺相分析
在实际电路中,由于某种原因会导致缺少一相电源的情况,该情况称之为缺相[8],如缺少UA或UB或UC。在缺相的情况下,电机不能正常启动,运行中长期缺相会导致设备工作不稳定甚至烧毁电机。为了保护设备安全工作,该电路带有缺相检测的功能。若缺A相,LM348D比较器同向输入端接地,就组成一个电压跟随器电路,A相输出零电平,C相不变。若缺B相,则输出的A相和C相电压的波形相差180°。若缺C相,LM348D正向输入端接地,就组成一个电压跟随器电路,C相输出零电平,A相不变。缺相分析波形如图6 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单片机检测到以上三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就进入缺相处理,判断出所缺失的相,封锁晶闸管的触发脉冲,设备停止工作,避免缺相故障所带来的危害和损失,增强了对操作人员的安全保护。
5 调试
使用Mutisim软件进行电路仿真,三相交流电源A相输出电压波形和电压比较器方波输出波形对比分析,该电路能够准确地检测过零点。对工业现场设备进行实验测试,该电路稳定可靠,能够较好地满足工业现场的各项技术要求。三相交流电源A相输出电压波形和方法输出波形如图7 所示。
6 结束语
该电路不仅能准确地检测过零点而且能够准确判断三相电源的相序和是否缺相的问题,弥补了传统的过零点检测电路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过零点检测信号的缺憾。同时,省去了同步变压器,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减小了设备体积。经多次调试可以为控制系统提供准确可靠的过零脉冲信号,在晶闸管调压方面,有着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金艳,刘晶维.三相交流电压相位同步检测电路[J].电测与仪表,2011(4):47-49.
[2]张财志,高祖昌,杨军,等.三相电源过零信号检测及相序自适应的研究与实现[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8(9):57-58.
[3]姚正武.晶闸管变流设备电源精确过零检测技术[J].电子器件,2014(6):1256-1260.
[4]盛占石,王青青,黄赛帅.交流电源过零点检测新方法[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2(2):106-107.
[5]单升华.三相三线制电网的相电压检测电路,200820108855.6[P].2009-05-13.
[6]王兆安,刘进军.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40-148.
[7]田萍果,毕雪芹.提高过零点检测精度的方法[J].电子设计工程,2014(30):122-123.
交流电检测 篇8
随着海上连续作业的时间越来越长, 船载卫通站长期处于开机状态, 甲板设备面临越来越大的考验, 作为动力执行装置的驱动、电机等装置更是超负荷工作, 因此建立一套可靠的机下检测平台对检测设备性能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 岗位已经具备船载交流伺服系统检测平台, 但该平台无法直观地表现天线的运动, 无法对检测数据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 建立天线可视化模型并仿真出天线的运动状态, 对发挥船载交流伺服系统检测平台的功能至关重要。
1 船载交流伺服系统检测平台
现有船载卫通站交流伺服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利用备用设备搭建机下交流伺服系统, 在SER-VOSTAR控制软件界面输入驱动信号, 比如正弦驱动信号下电机转速、加速度和扭矩的变化等, 通过串口通信方式传输给驱动器和电机之间的环路来控制电机状态, 并能在SERVOSTAR软件界面显示设备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各种状态参数, 实现对设备进行机下检测的目的。
伺服之星SERVOSTAR是以色列开发的一款数字伺服系统控制软件。该软件中包含多种型号电机的数据库, 在机床加工、设计生产以及电子器件装配方面都有广泛应用。伺服之星软件可以为研究驱动器技术提供极大便利, 可以对数字电流环、速度环参数进行在线调整, 对电机低速与高速控制和正弦PWM控制等控制算法进行优化。
图2是利用SERVOSTAR软件搭建的交流伺服系统检测平台设计图。在此基础上, 建立天线的三维仿真模型, 利用SERVOSTAR接收的设备参数信息 (诸如电机转速和电机角度位置等) 驱动天线仿真终端, 达到实时立体表现交流伺服系统运行状态的目的。天线动态模拟仿真及数据交互是本课题实现可视化需要完成的两大工作。
2 关键技术
2.1 三维建模
三维建模可以使用户直观地了解所研究对象, 实现在实际对象上难以完成的工作。为了将检测平台数据直观反映在天线上, 利用3DMAX建模软件实现了天线外观结构模型的建立。对实现三维建模而言, 3DMAX可靠性强且应用范围广, 适合于三维动画渲染和制作。3DMAX建模软件由Autodesk公司开发, 立足于PC系统, 功能强大, 操作简单且和其他相关软件配合流畅、效果逼真。3DMAX软件的建模过程比较复杂, 而建模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包括几何特征建模、行为特征建模以及交互特征建模。几何特征建模侧重于直接读取CAD模型信息, 并在CAD系统中完成装配关系的建立。行为特征建模主要是面向任务建立虚拟物体行为模型, 使其真实地反映物体各结构的行为特性。
以行为特征建模方式为主, 辅以其他方法一并实现。在整个建模过程中, 层次细节技术和纹理映射技术结合使用, 降低场景实时渲染的复杂度。纹理映射 (Texture Mapping) 技术能提高三维物体的逼真度, 避免对场景的每个细节都用多边形来表示, 进而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模型的多边形数目。纹理图像被定义成二维的UV坐标平面, 这个平面被映射到一个几何模型的x、y、z坐标内。当三维模型旋转时, 映射后的纹理也被旋转和改变大小并在屏幕上绘制出来。
2.2 三维仿真
建立三维模型后, 还需要完成模型对平台检测数据的实时响应。让三维模型动起来并能实时响应变量数据, 需要用到三维仿真技术。利用三维仿真平台Unity3D实现天线模型的仿真。Unity3D是由Unity Technologies公司开发的一个可以轻松创建诸如三维视频游戏、建筑可视化、实时三维动画等类型互动内容的多平台的综合型游戏开发工具, 是一个全面整合的专业游戏引擎。Unity支持所有主要的模型文件格式, 并能和大部分相关应用程序协同工作, 它还对Direct和Open GL拥有高度优化的图形渲染管道。该软件拥有自己的API函数库, 通过建立后台程序文件可以实现游戏开发方面的多种功能, 比如动态交互、串口通信等。
2.3 基于系统数据驱动天线模型
天伺馈系统的驱动单元由永磁同步交流电动机和功率放大器 (俗称驱动器) 组成。驱动器处理来自ACU (天线控制单元) 的数据, 转换成电流数据传递到电动机使得电动机驱动天线。而本系统驱动对象是天线仿真模型, 因此, 保持计算机数据与实物天线转动状况同源与同步是实现天线驱动的关键所在。天线的转动是实际表现为天线的角度变化, 模拟的对象应为速度环或位置环输出参数, 即电机转速或者天线角度。将这些数据从串口字节中提取出来, 参考天线转轴比后传递给仿真平台程序中的相应变量, 便能实现同步同源驱动天线模型, 如图3所示。
2.4 基于串口的数据交互
采集系统数据使用的伺服之星SERVOSTAR为电动机厂商研发的专业软件, 开放性不是很好, 直接利用软件内部数据比较困难, 考虑采取串口通信或数据文件过渡的方式完成数据交互。经反复调试论证, 串口通信方式实现起来更为方便, 因此采用串口通信的方式来完成数据的交互。驱动器上的检测串口为9针RS-232串口, RS-232也是PC机与通信工业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串行接口。平台可视化终端定义好串口属性, 通过程序预留接口接收从驱动器串口输出的系统数据, 根据传输源码各字节含义将其转化为天线模型所需的实际参数值。
3 检测平台可视化实现
3.1 模型的导入与导出
通过3DMax软件建立天线三维模型后, 将三维模型导出并保存为以.fdx为后缀名的文件, 并把此模型文件和纹理图片文件一并粘贴到的Unity3D新建projects的Assets文件夹目录下, 打开Unity3D软件检查文件在层次栏中的读入情况, 然后将模型文件整体拖入Project栏, 至此三维模型导入Unity3D结束。当所有调试工作完成, Unity3D导出.exe执行文件和数据文件夹作为最终的客户终端。
3.2 纹理贴图和组织划分
先期完成设备纹理图片的制作。将拍摄的装备照片按模型尺寸比例通过Photoshop软件进行处理。特殊实景材质, 通过数码相机微距拍摄取得原始素材。在Photoshop中通过图形大小调整、亮度、对比度和锐化等效果处理, 保存为材质图形文件。根据模型中各个立面材质需要的不同, 导入相应的材质, 调整其填涂坐标。船载天线虚拟仿真效果及其随动层次图如图4所示。
三维模型生成后, 给各面贴上对应的纹理, 对模型进行消隐、光照等处理, 以达到真实的三维效果。根据天线各个部件的机械随动关系, 明确天线结构随动层次图和划分天线转动关节, 结合各分支结构组织, 建立天线结构指向体系。
3.3 模拟动态天线, 实现数据交互
在Unity3D中大部分功能通过编程实现, 功能函数一般定义在Unity3D自身的API函数库中。将模型定义为Transform类, 由Transform类函数Rotate函数实现天线三轴旋转, 三轴单独建立程序文件, 拖入代表三轴的模型属性栏里。实现数据交互由Serial Port类定义串口名称、波特率、起始位、停止位、奇偶校验等参数, Read函数读取串口数据写进Byte[]位数组, 然后将天线需要的转速参数赋值给Rotate函数中的转速变量, 将调试好的程序文件拖入控制对象的属性栏中, 便达到通过程序控制Game Object的目的。以下程序为Unity3D读取串口数据程序。
对以上串口程序进行调试, 首先在PC电脑上搭建输入输出2个串口, 调试完毕后模拟驱动器反馈回的串口源码数据, 用串口调试助手发送给其中一个串口, 天线仿真终端通过另一个端口接收此数据, 读取数据中代表电机转速、电机位置及电机转矩的字节, 通过程序调试确保电机转速和天线角速度的比例值符合天线实际比例值。
调试界面如图5所示。
串口通信调试成功后, 利用备用驱动器和电机及直流电源和380 V电源搭建检测平台。在SER-VOSTAR命令窗口输入转速值, 电机随之转动;同时, SERVOSTAR的参数显示界面上显示电机的最大和最小转速, 天线模型的一轴也随之以一定速度转动。增加输入命令转速, 观察电机转速和SER-VOSTAR的反馈参数, 电机转动和反馈参数均正常, 天线模型转动明显加快, 平台测试结果一切正常。
4 结束语
主要对船载交流伺服系统检测平台进行可视化设计, 并且研究出具体实现的方法, 对发挥检测平台的功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实现检测平台可视化, 不仅使检测人员更加便于观察参数状态, 而且模拟出天线的实时状态, 使得检测平台具有实时性的同时更贴近现实。未来将继续在平台可视化方面进行拓展, 争取在更大程度在天线模型上体现电机性能。
参考文献
[1]舒金辉, 蔡葵, 周群彪.三维纹理映射技术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 2010, 47 (1) :77-80.
[2]ROSSINGNAC J, BORREL P.Multi-resolution 3D Appromation for Rendering Complex Sense[M].Berlin:Spinger-Ver-Lag, 2003:453-456.
[3]吕川, 徐宏强, 马麟, 等.“混合控制”驱动虚拟人实现维修仿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5, 3 (15) :544-547.
[4]景韶宇, 沈治英, 苟秉承, 等.人机设计中的虚拟人仿真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6) :196-198.
[5]杨云斌, 何良莉, 王峰军.基于数字样机的虚拟维修技术[J].计算机应用, 2010, 30 (12) :171-173.
[6]谢叻.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力觉交互设备的研究与构建[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2008:30-36.
[7]冯良波.虚拟现实中三维场景构建的优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45-49.
[8]java118.3DMAX百度百科[EB/OL].[2012-10-16].http://baike.baidu.com/view/179088.htm.
[9]董沛然, 贺信.舰船装备多级链路设计与实现[J].无线电工程, 2011, 41 (8) :6-8, 24.
交流电检测 篇9
过去几个月来,在全国无线电管理系统的精心部署下,无线电台站核查活动已基本结束。此次核查基本准确地掌握了无线电台站的分布和使用情况,完善了无线电台站数据库,提高了台站数据库中数据的准确性和质量,同时,监测中心在科学论证、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在用无线电台(站)发射设备测试要求及方法》,这为全国的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管理开创性地提供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模式,为推动无线电设备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作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应该值得鼓励和表扬。2013年我们将在台站核查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的检测和监管力度,并作为全国无线电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来抓,确保“三管理,三服务,一重点”的工作落到实处。
为此,就这项工作谈四点意见:
一、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监管是台站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应予以加强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无线电管理主要有以下三项核心工作,即所谓的“三管理”:第一是对频谱资源的规划和管理,第二是对无线电台站的管理,第三是对空中电波秩序的管理。“三管理”中的台站管理是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树立无线电管理机关权威性的重要内容。而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监管则是台站管理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
作为频率资源的载体和发送电波的源头,无线电发射设备的质量和在用情况直接影响着电磁环境的好坏,设备管理是从源头上有效减少和防范电波干扰的重要技术手段,对电波秩序来讲,有效的设备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极宣贯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检测标准规范,推动标准化工作落实到位
多年来,无线电发射设备管理主要通过型号核准制度和在用设备检测两种手段进行。当前全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型号核准制度体系和检验测试能力,但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监管虽然在全国已经出台过一些文件,各省市也进行了相关的工作,但并没有形成统一合力,缺乏系统的规范和指导。我们要以《在用无线电台(站)发射设备测试要求及方法》系列规范的出台为契机,加强对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监管,并以此为抓手,将台站核查和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监管有机的结合起来,推动台站管理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近期,刘利华副部长强调,建立完善的无线电管理标准规范体系,使无线电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当前,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技术设施建设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被授予了“国家无线电产品质量监督和检验中心”的国家质检中心称号,支撑全国无线电管理实力不断增强,所形成的标准体系是我国甚至世界开创性的,希望大家不仅宣传贯彻这些标准,更应该提出建设性意见,力争把这些标准升级成为国家级、甚至成为ITU标准,争取2013年底基本建成设备管理技术支撑体系框架,从源头上显著增强频谱资源管控能力。
三、正确处理好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监管与促进无线电应用发展的关系
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管理是无线电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类无线电管理业务的基础,准确把握其在用状况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引自欧盟RTTE指令关于无线设备的强制性CE制度描述)。从多年来对基站抽查来看,总体情况是好的,各大运营商非常重视其设备的使用情况,做了大量工作防止网络内和系统间干扰。我们应该实事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基站设备,我的意见是从支持发展,方便用户的角度来考虑,根据各大运营商内部管理规范的实际,建议各单位酌情考虑对基站管理模式创新,适当减少基站的抽检数量,加大对运营商的抽查和监管,我想这样就可以满足我们管理的新要求。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到“三高”的台站设备上,特别是大功率的雷达和广播电视设备上,集中发现一些突出的干扰源,并限期有关部门进行有效地整改,起到净化空中电波的目的。
同时,我们要不断制定和完善无线电管理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工作规范,进一步梳理业务办理流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
四、充分发挥技术支撑机构作用,扎扎实实做好无线电监测和检测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
当前,无线电应用向数字化、智能化、高频段、宽带化方向发展,无线电台站趋于密集并呈现出微功率化趋势。面对新的监管需要,必须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无线电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一是继续加大无线电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提升无线电频谱资源科学管理水平和无线电监测、无线电检测、干扰查处等技术手段能力。
二是进一步加大无线电管理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力度,加快制定无线电频谱各业务、各频段的使用规划和卫星轨道资源使用中长期计划,积极探索频谱资源精细化、市场化管理方式,研究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的有关政策、机制和技术发展路线。
三是加快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着力培养一批技术精湛,在国内外行业内有较高声誉的专家,为无线电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此外,应充分发挥相关无线电管理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作用,借助相关部门和行业的力量,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最后,再谈四点要求:
一是要充分认识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监管是台站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好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的管理工作。
二是要高度重视此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全面宣贯《在用无线电台(站)发射设备测试要求及方法》,并请监测中心做好系统的组织和培训工作。继续加强标准规范研究,确保在用无线电发射设备检测技术有所提高和创新,结合我国自主产权的设备和技术,考虑研制一些专用便携车载式设备和仪表。
三是要以“积极稳妥”的原则处理好设备监管与无线电应用发展的关系,重点考察并备案大功率台站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
四是要进一步做好无线电管理技术支撑工作,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积极开展相关标准研究。
【交流电检测】推荐阅读:
交流电功率11-08
护患交流与交流技巧10-05
交流的无奈,交流的无奈作文11-11
党建工作交流会上交流发言09-22
交流谐振07-17
经济交流07-17
交流能力07-17
表演交流07-18
观摩交流07-18
思维交流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