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有效教学的途径

2024-12-08

作文有效教学的途径(精选12篇)

作文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1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从读与练入手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展现学生的语文素质, 是作文教学的最佳途径。

一、以课堂阅读为基础, 培养学生习惯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 特别是单元后的读写例话, 都是小学生学习习作的范文。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结合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内容及特点引导小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如学了《军神》一文, 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的话语理解句、节、段、篇的意思, 想想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体会文章里的思想感情, 哪段突出重点、中心, 然后动手写感受, 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写, 加强写作练习。

二、开展读课外书活动, 拓宽学生视野

小学生在习作中很多语言是从语文课本中找不到的。因此, 开展课外读书活动, 拓宽学生的视野是十分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 针对课文内容引导他们到学校图书室或向其他同学借书, 找写人、写事或写景状物的书看, 对文章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等摘抄和整理, 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 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加强学生观察能力, 积累写作材料

作文就是对某种事物, 某个环境或某个场面, 按观察的顺序把自己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要做到这一点, 平时应加强练习, 多观察, 让他们把耳闻目睹的人与事记下来, 日积月累, 习作素材日益增多, 作文自然也就有话可写了。

首先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 如校内外、班里的活动, 家庭、社会、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都要细心观察、思考, 对大自然的观察, 如日、月、山、水, 花、草、树, 鸟、兽、鱼、虫等,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 以美的心灵、美的享受、美的目光去发现美的所在。

四、从口头故事入手, 再现创作形象

作文教学, 对于语言的表达, 字词的运用, 结构的完整, 布局的合理, 可借助民间流传的口头故事, 加强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如一次作文课上, 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下学生的兴趣来了。我说:“谁能把自己心中的故事给同学讲一讲呢?”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我让两个同学分别讲一个故事, 然后接着说:“我们会讲, 那么能否动笔写呢?”学生听后, 兴趣更浓了, 都跃跃欲试, 准备去写, 我又提出了具体要求。等学生的作文交齐后, 真是令人吃惊。他们都写得妙趣横生, 耐人寻味。

五、借活动丰富生活, 培养习作兴趣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朱熹也说过:“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在教学作文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使学生乐于学习就能化苦为乐, 化难为易。实践证明, 学生的生活越丰富, 习作内容也就越充实。结合学生的爱好特点, 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 既活跃了学生身心, 又能把活动项目与习作内容联系起来, 让学生用自己的手写自己心里所想的,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例如:课外阅读、黑板报、普通话比赛、歌咏赛、书法、绘画比赛等, 这些活动都能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最后, 还须明确, 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 应重视引导他们精修细改。诸如有没有错别字?句中写的是谁?干什么?怎么样?标点是否正确?内容扣题吗?由层到段到篇突出中心吗?等等。学生掌握了修改方法, 写好作文就不难了。

作文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2

马鞍山市第一中学彭家芳

调查资料显示,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不喜欢作文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影响最大的原因,则是作文课堂教学本身存在严重的缺陷:作文课堂教学不成系统,随意性很大,教学方法不科学,结果是教师教而未教,学生学而未学。长期以来低效的作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失去写作的兴趣。探索作文课堂教学有效的途径,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已经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目前,市教研室组织部分初中语文教师进行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作文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在平时的作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初步的探索,实践证明这些探索有一定的成效。

一.打破旧的作文教学模式,将阅读与写作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

过去,我们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隔离开来,各自为阵,但这种与阅读教学相分离的作文教学违背了“积累客观现实体验—整理思维—语言文字表达”这一作文训练规律,势必达不到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因此在作文课堂教学时,我将阅读与写作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先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在教师的点拨之下,学生从中受益无穷,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方法,并将这种方法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如我在教学《如何进行侧面描写》时,先让学生阅读运用侧面描写的文章如《口技》《陌上桑》等,让学生从阅读这些文章中体验到侧面描写的好处和魅力,然后再指导学生运用侧面描写去写作。

二.探索多种有效的作文教学形式

为了改变目前作文课堂教学方式单一的局限,我在教学中,探索了一些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形式。如在进行了《抓住特点 写活人物》的作文课堂教学,采用了仿写法、表演法、观察法等。仿写法,要求学生模仿胡适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出人物的特点,然后模仿范文中写人物时先概述,后祥述的方法;还要求学生模仿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表演法,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我采用让学生表演的方法,请本班擅长表演的四位学生现场表演了一段歌舞,然后要求学生抓住表演者的声音和动作的特点来写。观察法,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观察一个人,然后抓住这个人的神态和外貌特点来写。当然作文教学的形式远远不止这些,每个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形式。

三.特别要注意作文课堂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我发现在作文课上普遍存在一种现象,要么教师指导的太多,学生没有时间动笔写;要么教师指导的不到位,学生依然不会写。教师要充分利用好45分钟的时间组织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是必要的,但也要掌握好度,要让学生有时间去练笔,将教师的指导乘热打铁运用于写作实践中。

四.探寻有效的作文评改方式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反馈方式,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由教师统一评改的方式,一是延误时间,二是标准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要通过作文批改来有效促进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对此进行改革。我在教学中尝试着根据训练目标,师生共同制定评改标准,当堂由学生自改和相互评改,最后由教师抽改,只要达到标准,就不吝啬分数。每次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高分,学生也能明确自己的症结,便于学生再度提高。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3

一、贴近生活,拓宽写作源泉

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可见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兴趣是写作最好的老师。因此,我认为写作指导应想办法突破作文教学的封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教师在引导写作时,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寻找学生身上所存在的兴奋点,诱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写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而不是学习任务。作文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把一天中所经历的愉快的、烦恼的、甚至是伤心难过的事情记录下来,让学生以写作来反映生活,用笔真实记录下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写作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就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实现“要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作文命题也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命在学生心坎上,让学生一见到文题就能使往日的生活积累涌上心头,浮现于眼前,产生写作欲望。当然,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由老师提问、设疑,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前的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分析、综合、类比、联想等能力。这种因势利导的写作引导方法肯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走进自然,储备写作素材

大自然是一本鲜活的教材,是一个生活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嬉戏的乐园,是学生体验生活的舞台,更是语文写作素材的大仓库。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让学生亲近自然。在那春天湖边垂柳姿态中,体会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生命之美;夏天让学生荡舟荷塘,感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壮观之美;秋天带着学生到螃蟹塘口品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味道之美;冬天带着学生到湖边领略湖面的广阔和波涛的雄壮。让学生在触摸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蝶一蜂,饱览自然美景,去发现自然的千变万化。这样会让学生在作文时有物而写,有形而绘。

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和丰富多样的活动,拓宽写作训练途径。通过指导观察、分析,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写作情绪。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大队部举行的各种教育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写作,强调学生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真情实感。此外,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课外活动,还要随时注意学生想什么,做什么,指导学生动笔写作。

三、了解家乡,积蓄写作情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都强调了社会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写作来讲,社会实践亦同样重要。独特的民俗风情,深邃的民间文化,无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融入其中,能陶冶性情,荡涤心灵,积蓄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握作文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这样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益处。在课余时间,让学生收集和整理流传于家乡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让学生感受家乡民俗风情之美,乡间劳作之美,民间文化之美,培植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热爱家乡之情。这样也就积蓄了学生写作情感,萌动了学生写作热情,让学生产生了一吐为快之感。

只要时机适当,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游览当地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调查家乡的民俗风情。也可引导学生进行民间文化的探源活动,组织学生欣赏地方文艺,让学生作评价,说感受。亦可让学生选素材,编剧本,古戏新唱,让学生的写作有料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四、开放写作评议,关注个性思维

写作评议是对学生作文及其过程的评判,是人文性很强的一种评价。开放写作评议,不光教师与学生互动评议,也让学生互动评议,让学生从听众、观众变成导演和演员,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写作主体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议应该是“对话”式的,“对话”不仅仅是言语的交谈,更是一种交流、沟通和理解。用欣赏、赞美、鼓励、鞭策代替武断的评判,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和力量,从而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要实现对学生的具体评价,针对不同问题个别点拔,将关注投射到每个人的心灵,把期待寄托于每一篇作品。

学生互相评议,在学生的相互评议中,让学生把自己对同学作文的惊喜之情、遗憾之情、鼓励之情用美丽的文字写给对方,让每一位作者都收到几份珍贵的礼物。情感与心灵的认同,比单纯的文章评析更能打动学生。这就为学生创设了相互欣赏的情感空间,学生之间真情涌动甚至惺惺相惜,真诚的赞美、友好的建议成了作文评议的主旋律,这样的写作教学定会获得最佳效果。

激趣,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篇4

1. 老故事新演绎。

选取那些流传不衰的富有启迪意义的经典故事,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愿望来个全新的诠释, 进行新编、改编、续编, 这样才会引起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如:以《井底之蛙》为例, 话说青蛙因长年住在井底, 以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被世人嘲笑, 为此青蛙很郁闷。终于有一天, 大雨猛降, 井水急剧上升, 青蛙得以跳出水面, 来到广阔天地……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以《青蛙跳出井口》为题续编一个情节连贯的故事。

2. 突发事巧安排。

校园内外难免会发生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 往往还会引起很大的关注, 老师可以因地制宜, 对生成的问题即兴处置, 化作资源处理, 让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 自由表达。如:宁静的校园里, 走进一位浙江卫视的少儿节目主持人, 这些小朋友心中的明星, 一走进校园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的跑去围观、有的要去签名、有的要合影……以此为题材, 教师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3. 连词语, 编情节。

让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部分词语, 按一定的逻辑联系编写一个完整的故事, 词语先后次序可以打乱, 但必须出现。如:根据“古堡、脚印、识破、终于、城市、奇特”这一组词, 编写一个动人的故事。再如:从汗水、雨水、泪水、胶水这一组词中寻找一下它们之间的联系, 以它们为主人公, 想象一下, 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编写一个合乎生活逻辑的故事, 先说说, 再写下来。

4. 听音乐、看动画、编故事。

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还有小孩子百看不厌的动画, 在教学中,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 创设一定的作文情景, 让学生编写故事。如:播放《唐老鸭和米老鼠》的一个片段, 让学生为其配音, 再根据动画情节编写一个动画片剧本。

5. 游戏作文。

学生写人的文章平常没少指导, 但收效甚微, “千人一面, 毫无特点”是常见病症, 于是我设计了“找妈妈”“认领爸爸”“学校俱乐部招聘学生”等活动, 教室成了游戏乐园、招聘现场, 学生和老师有说有笑, 仔细观察后, 学生采用老师教授的方法, 尽显其能, 抓住人物的特征, 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流淌指尖, 倾泻笔端, 跃然纸上。

6. 循环日记。

让学生以5人小组为单位, 周一至周五每天轮流写一篇日记。后面的同学要先欣赏前几位同学的日记, 再自己写。老师每天及时批改, 并组织学生利用早读或课前三分钟评赏。每周出炉一次“星星文学团”。这样, 为了实现“星星文学团”这个目标, 学生们一起出谋划策, 积极寻找材料, 尽力捕捉生活中的精彩镜头。日记本在学生中传递, 习作的灵感在互动中萌发。

二、作文之道, 晾晒美文, 让学生“乐写”

1. 班级习作集。

班刊给学生的优秀作文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每月摘录他们在单元习作、小练笔或周记中的较为精彩的句子或片段, “诚于嘉许, 乐于称道”, 让他们也享受成功的快乐。“课堂上的精彩镜头”记录的是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奇思妙语、精彩言论, 使优生有了展示的机会, 但不“包场”;其他学生也有展示的舞台, 不仅仅当一名“读者”。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习作集里齐展精彩。每学期编一本习作集, 并发动全体学生为作品集题词, 再请家长也参与其中, 一同体验学生习作的乐趣。

2. 作文护照、签证。

通常出境时用的护照和签证出现在作文中会让学生感觉耳目一新。他们觉得自己拿着这签证和护照活似经常出国走遍世界的人。于是我就在每次作文后, 评选出最佳作文的获得者, 颁给他们护照和签证。

3. 校园记者团。

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思, 我们成立了校园记者团进行校园各种现象的现场报导, 还推出美文专栏共赏时间, 在晨间推出“诚信故事展播”、午间“与您共赏”等栏目播报学生的美文佳作, 颁发校园小作家奖, 让孩子在作文冲浪中激情飞越, 为此提高学生踊跃写作的兴趣。

4. 班级网页。

能坚持日记接龙的班级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取一个富有个性的网名, 将修改后的习作传到网络平台, 成立一个班级网页。通过班级网页把一篇篇富有童趣与生活气息的学生习作展示给大家, 让每位学生看到后笑逐颜开, 让那些还没写到日记的学生巴不得早点轮到自己, 写日记的被动局面彻底被打破。

5. 博客。

有效教学的三条途径 篇5

第一条途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的时候,也就是进入‚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学习阶段的时候,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所以,教师的教学依然是重要的,但是,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需要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是包办代替,而是要继续注重发挥学生学习潜能和学生的集体智慧。

这条途径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

我们来看几个以‚先学后教‛为教学理念和教学特征的著名教改实验:

1.尝试教学:‚先练后讲,先试后导。‛尝试教学简单地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它的教学基本程序可分为五步:

一、出示尝试题;

二、自学课本;

三、尝试练习;

四、学生讨论;

五、教师讲解。

2.洋思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堂教学分以下五个环节:

一、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

二、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并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

三、学生汇报自学结果,在汇报时,‚后进生‛有优先权;

四、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

五、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3.杜郎口模式:‚‘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第一个‚三‛指的是课堂教学的三个追求: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第二个‚三‛指的是‚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六‛指的是六个教学步骤,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4.卢仲衡老师指导的‚自学辅导教学‛。其主要的步骤有五个: 第一,启发。就是提示当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二,阅读。就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本。

第三,练习。既然读懂了课本,就可以做相关的练习题。第四,评议。就是当时知道结果。这一步很重要,做了练习之后,让学生当场核对或订正答案。第五,小结。教师下课之前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5.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其主要步骤有: 第一步,自学。就是自己读课本。

第二步,启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的点拨。第三步,复习。梳理一下自己已经学了哪些内容,检查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第四步,作业。也就是练习。第五步,改错。这一步相当于卢仲衡老师倡导的‚当时知道结果‛。学生做了练习之后,同学之间相互改错。

第六步,小结。

这几项教改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效果,根本原因就在于遵循了‚先学后教‛这一教学规律。

第二条途径:“先教后学——以教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的时候,也就是学生还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同样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当然,教师不能脱离学科性质、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单独传授所谓的方法,而应该把方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并引导和教育学生保持对学习方法的关心,养成‚方法‛的意识。

这条途径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但是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接下来,我们看看几个以学法指导和培养自学能力为重点的著名教改实验:

1.钱梦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法‛。这种教法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为理论设计基点,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为主要目标,‚三主‛和‚四式‛构成语文导读法的整体构思。‚三主‛就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这一理论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外化为相对应的教学结构模式,即‚四式‛: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

2.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其操作方式为:

第一步,定向。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告诉学生,使之心中有数,方向明确。

第二步,自学。学生根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教材,独立思考,自己作答。

第三步,讨论。学生前后左右每6-8人分为一组共同讨论和研究在学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寻求答案。

第四步,答疑。立足于学生自己解答疑难问题。

第五步,自测。学生根据定向提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自拟一组需要10分钟左右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评分、检查学习效果。

第六步,总结。每个学生总结自己学习的主要收获。教师在成绩优秀、中等、较差的学生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使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及时得到强化。

3.浙江省金华一中的‚学案教学法‛。金华一中于1997年秋在全国首次提出了一个用以帮助学生学习的、相对于教案的概念,即‚学案‛,并将借助学案进行教学的方法称为‚学案教学法‛。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编写完成。学案既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4.江苏省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讲学稿‛根据学生的学来设计,既是学生的学案,又是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通过‚讲学稿‛这个载体合二为一了。‚讲学稿‛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拐杖,让学生尝试自学‛。它具有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讲学稿‛中都有表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讲学稿‛的特点,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等习惯的培养。‚讲学稿‛像一根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正如该校校长陈康金所说的:‚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前一天晚上的预习、自学到第二天课堂上的解释、巩固,学生产生疑问,探究疑问,解决疑问的全过程都会在‘讲学稿’上留下清晰的印记,教师可以据此随时检查、指导和调控。‛除了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外,讲学稿还是学生的练习册。东庐中学的教师除了‚讲学稿‛上题目外,原则上不允许再布臵课外作业。对每份‚讲学稿‛,教师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此外,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考评也紧紧围绕‚讲学稿‛。东庐中学测试或考试时,教师通常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进行复习,达到‚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的目标。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讲学稿‛进行归类整理和装订,就成为很好的复习资料。

第三条途径:“温故知新——培养兴趣”

一切教学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这也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而不是教学的一种方式、方法。泛泛来谈,这条规律似乎涵盖了前两条规律的内涵,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强调它的独特内涵和意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经提出这样的命题:‚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有效作文教学的几种途径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49-01

作文教学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够反映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教育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如何锻炼学生想象思维是我们探索方向所在,下文就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点滴感悟。

一、兴趣题材,巧妙命题

当前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常常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敷衍完篇、应付了事,写作时缺乏主动性和兴趣。针对此现状,笔者在从事作文教学时,尽可能的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写作题材,学生写作熟悉且感兴趣的事物自然更加得心应手,更具兴趣。如在学生刚步入初中作文写作时,我们可以通过《妈妈我想对你说》《假如我是一位教师》等题材进行作文教学,在父母感情、师生身份互换的方面学生显然更具兴趣,有话可说。不少学生更本来则有极强的与父母、教师思想交流沟通的愿望,这更致使写作而成的作文大都情感真挚、感人。古人云:“文章千古事”。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日后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从心理上重视,端正态度,为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发散思维,激发潜能

初中生阶段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要不断拓展,不断改进。教师对学生不能一味的进行既往的模式化的作文训练,形式上的作文指导,导致学生思维的单调,形成公式化作文思维的怪圈,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思维,思考作文。为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产生灵感,激发学生作文的天分,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不再苦恼与作文,而把写作当作一种快乐的体验。学生快乐作文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最佳成效,教师要勇于尝试。

三、积累素材,让心活跃

写作不能缺少素材,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有兴趣的事情,仔细观察体会,都可以作为素材。当前中学生作文缺乏灵性,枯燥、乏味,不能赋予作文以生命,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缺乏丰富的写作素材。有了一定的素材,作文就能体现一定的生命力,散发生活气息。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感受真正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了解一些事物的细节,让学生真实的感受那些存在。这样一来,学生就可能激发其想表达的欲望,进行写作,然后将所了解的事物内容很鲜活的表现在作文当作,赋予作文新鲜的灵魂。教师在让学生体会真实生活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抓住事物、景物的特点,熟悉事物,学生真正了解事物特点,在作文中就不会出现偏题,并且能把对事物的真实体验凝聚出成具有新鲜活力的文字,学生的作文也能体现出真实、生动的景物,带领人们进入那种鲜活的境地。

四、亲身示范,潜移默化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转换成作文,将学生身边发生的班内和校内的真实的事情,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悟,将写作的作品拿到班级内和学生一起分享。教师要首先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学生就会更加喜欢语文学习,这样学生就长久地喜欢甚至崇拜教师。教师要逐渐让学生亲近教师,学生会逐渐因为喜欢语文教师而喜欢上作文。初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够经常将作品放在班级来进行讲读,教师可以神采飞扬地进行讲解,深刻地引导学生热爱写作,学生就会对教师特别佩服。潜移默化的爱上写作,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应该努力多一些地给学生讲解作文,亲自写作文,让学生亲近作文教学,并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组织活动,构造平台

学生往往渴望得到教師的认可,初中生更是一个表现欲较强,强烈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年龄阶段,因此,教师可以创造以班级为单位学生所喜欢特色作文刊物,将优秀的作文选拔出来,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拥有展现自己、纵情发挥的舞台,继而促进和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组织学生构建文学社等类似组织,通过文学社中诸多联谊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再以恰当的活动内容在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的同时融入写作教学,打好学生写作的基础知识,促进其写作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写作教学自然事半功倍了。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日后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从心理上重视,端正态度,为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教师应当着力于学生兴趣的提升,带领学生寻找生活素材和灵感,在感受生活美好的基础上学会通过作文抒发自身的情感与思想,饱含情感与自身思维的写作必然更具真实情感,继而提升作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沛华.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7).

[2] 周伟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拓展思维研究初探[J].成才之路,2010,(35).

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篇7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动力, 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去写作。

第一, 让学生就地取材, 写熟悉的内容。作文命题应是开放性的, 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 就地取材, 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第二, 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 树立写作信心。学生作文需要老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 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创新精神。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有一种成功的体验。而这种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可以把学生较好的作文选送到校园广播站广播或者登载在校报上;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 张贴优秀的篇、段, 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也可选出最优秀的学生习作向报纸杂志投稿。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有了成就感, 心里便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赞扬声中得到了力量, 因而会激起强大的创作动力。

第三, 开展作文比赛活动, 激发写作兴趣。形式多样的作文竞赛活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在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开展竞赛活动, 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 这样不但可以调整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 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 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二增加阅读量, 读写结合

阅读得其法, 写作能力随之增强。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所以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不要只局限于读课本或某一类课外读物, 要广泛阅读, 多方吸纳,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有利于学生从读中学写,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三做好读书记载摘抄

读书记载摘抄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做的一些文字记录。读书记载摘抄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记载摘抄, 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 但这还远远不够, 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并做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 只有经过长期积累, 语言才会丰富, 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现。

四增加写作训练次数

中学语文教学, 每学期仅6~8次写作课。写作次数少, 学生作文时有“应官差”心理, 凑合写一篇作文, 以够字数为目的, 字数凑够, 就算大功告成。这种心理循环往复, 加之作文训练的重点不突出, 缺乏针对性, 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难以提高。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 应该增加写作训练次数, 字数可以要求少一些, 让学生多写多练, 以达到熟能生巧。克服写作心理障碍, 增强信心。

五多记日记, 提高写作水平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要求学生留心观察, 多记日记以及写心得体会之类的小练笔。如在人物描写方面, 采取动景、静景等多角度描写训练, 并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每天写一篇。平时勤写片段, 多记日记,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这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 而且对提高写作水平大有益处。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要求每位学生每天写一则日记, 大概800字, 可以对时事发表看法和见解, 小至遣词造句, 也可以是写一个有关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片断, 这样, 学生不但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 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笔后, 素材积累丰富了, 写作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六鼓励创作, 推荐发表

任何人要想学好一种东西, 兴趣至关重要。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作的动机, 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 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出优秀作文, 并推荐发表。

(下转第84页) (上接第82页)

为了能写出更多的优秀作文, 首先让学生留意身边的人和事, 记录新人新事, 从班内到校内, 从课内到课外, 从校园到社会, 然后进行合理的选材和组材, 学生的优秀作文, 要送学校广播室及学校报刊编辑小组, 让其优秀作文得以播出和刊出。这样, 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让他们感到作文的分量,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创作的积极性。

总之, 作文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并激发其创造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 因人施教。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出发, 从点滴细微之处入手, 把工夫用在实处, 充分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总之, 只有尽可能地使学生想写、要写, 他们才有可能把作文写好、写新, 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责任编辑:高照]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考试中占有较大比例。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作文水平较差, 有些学生的作文中语句不通、立意不明、结构混乱、错别字满篇, 写出的作文单调无味, 作文写作成了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软肋。新课程提出了“关心生活,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 这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

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效率,生活,写法指导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学生愁、教师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呢?

一、生活是作文的不竭源泉

1. 让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学习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的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所以,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2. 让生活走进作文。

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当、典型的材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在生活作文教学中,可通过优化教学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气息,题材广泛,构思新颖。

3. 将生活带入课堂。

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得到的体验也是迥异的。所以,笔者把每周的语文兴趣课作为学生进行交流的场所。学生在交流中表现出非常高的兴趣,有些学生在别人交流的时候还做了笔记。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仅可以写自己的事情和感受,还能借鉴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感受。

4. 提倡生活写真。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是不同的。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的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

二、指导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1. 创设情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情景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欲望。一幅有趣的漫画、一段动听的音乐、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都有可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想象创造,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听《森林狂想曲》,幻想小动物的各种表现;根据一个词扩充,想象故事;四缺一的图画可根据内容让学生在原基础上进行想象;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写;鼓励学生根据课外书进行想象创造,将《望庐山瀑布》改写成游记散文,通过想象,丰富作文训练形式。

3. 结合活动,不断加强说话训练。学生会说了自然会写,所以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达出来,以此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是听说结合。教师可以先讲故事,学生听完后接着原来的故事情节说下去;或者学生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补充。学生在听听说说的过程中,思维发生了碰撞,很容易受到启发而涌现出不同的想法。同样,在听说过程中还能强化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是边画边说。图画是直观的媒介,边画边说能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一只插着刀叉的青蛙、一个被伤害得遍体鳞伤的地球,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怜爱之情。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青蛙或地球,能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陈述“自己”痛苦的经历。

三是读说交替。学生当堂完成自己的文章后读自己的文章。读自己的文章可以作二次修改;通过读让听者进行语言的修正,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通过读让听者吸收长处。

四是演演说说。学生的想象是抽象而非具体的,可用语言将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并用生动的表演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的表演,能让学生直接观察体验到所想的东西,令情绪高涨。

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篇9

一、口头作文相对传统作文教学的独特性与优越性

传统作文训练形式存在耗时、低效的弊端,而这种口头训练的形式与传统作文训练形式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缩短写作——讲评的循环时间。

传统作文先写再批后评,很多教师批改认真,耗时极长,因而讲评常常是一两个星期后的事,而此时,学生对于前一篇作文早已忘记颇多,更不要提有太大的受益了。另外正是因为循环时间长,许多中学一学期只要求学生作七八篇作文(不少负责的教师还辅以周记等形式,但在讲评这一环节则常常淡化),须知一个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七八篇作文能解决的,而口头作文当场说,当场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当场受益,而教者在批改时也能节省时间,可增加每学期的作文训练量。

第二,适当解决“无米下锅”的问题。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可能觉得无话可说,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有时并不完全因为他们缺乏生活体验,而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别的学生口述作文时,则会给他们带来启发。我们常常会发现,口头作文训练刚开始时,只有一两人举手,后来人数就会增加,除了在气氛的影响下,学生胆量变大之外,与他们有了可说的内容是分不开的,长期如此,就可以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培养学生文学性思维。

对教师而言,传统作文既要评内容,又要评语言、评章法,不仅批改量大,而且由于评讲内容多,学生也不能抓住重点。而口头作文训练,能当场解决作文内容问题,教者可集中精力点评语言、章法,对于学生语言水平和谋篇布局的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而言,写作时,同样可以集中精力锤炼语言,设计章法,久之可以提高学生作文的文学性,对于解决目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平铺直叙、语言平淡干瘪的现象,具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就根本而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与否,与阅读量的大小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有口头训练这一辅助形式,则更能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二、如何实施口头作文训练

第一步,精心选题,巧妙设计。

作文的首要条件是要有话可说,出题目的首要条件是要让写者有话可说,有内容可讲,书面作文如此,口头作文也是如此。

第二步,提纲挈领,理清思路。

要求学生通过精心思考,勾勒出讲述内容脉络,理顺好上下逻辑关系,富有条理地说出作文提纲,为下一步很好地进行口述打下牢固的基础。俗话说,想得清,才能说得清。很多学生之所以文章掌法混乱,这与他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构思有很大的关系。口头作文要达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构思。

第三步,口述作文,现场点评。

这是口头作文训练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者可采用讲——评——再讲——再评的形式,可以评学生口述的内容,也可以评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也可以评学生的肢体动作是否得体,神态是否自然。可以是教者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评,也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看谁说得好,以此来打开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书面成文,总结体会。

作文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10

一、语文教师要参透《语文课程标准》

目前很多语文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思想认识模糊, 教学目标不明确, 对作文教学的学科性认识不够全面, 在作文教学中偏重于甚至局限于作文知识的传授, 写作技巧的讲解, 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的教育, 似乎作文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正是因为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思想、方法、方式上存在着种种偏差, 所以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通过训练, 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具有初步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兴趣、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也是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因此, 作文语文教师必需用心揣摩, 参透课标, 只有正确理解作文教学的学科性质, 明确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才能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作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才能得以摒除, 作文教学才能真正落实到位。

二、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材料的积累

学生如何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呢?本人认为一篇文章的产生, 首先要观察生活, 积累材料, 然后才是确定中心思想行文。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作文首先得“有所积蓄”——生活的积蓄, 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这就要求我们关注政治, 关心社会;懂得观察生活, 懂得如何去做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出狭窄的天地, 走向大自然, 深入社会中, 去观察体验, 增进人生阅历, 对生活中的现象、问题, 要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判断。 (让学生记录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每月国际国内重大事件, 卓有成就的文体明星, 时代风云人物)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也就是说, 我们应该像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样, 处处留心, 时时在意。当你留意了, 你的视觉会越来越敏锐, 你将越来越能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说, 只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去发掘, 就取得了大千世界与自我内心融会贯通的真经, 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一颦一笑, 一物一景就会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 就会成为生发妙文的佳品。除此之外, 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大量积累古诗文, 不仅是课内有限的一些篇章, 更有课外优秀作品, 因为作文中只引用课内名句不足以为广博, 只有旁征博引或信手拈来的课外名篇佳句才能赢得读者的倾垂。

三、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写结合

多少年来, 阅读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 许多语文教师也是为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 无论是课内名篇还是课外美文, 只注重分析文本本身, 而对其在写作方面的指导作用只是蜻蜓点水, 甚至只字不提。细细品味, 能够选入教材的文章可以说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典范, 只是我们教师没有充分利用, 这是对写作资源的极大浪费。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因此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必须提倡多阅读文章。常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既然读书, 就一定要拿着笔, 发现有好的段落, 就一定要摘抄下来, 并且作一番思考, 看它到底好在哪里, 把所领悟的写进札记。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 因为这是创新的基础。一旦书中文字触发思想感情, 也要马上记录下来。这将是一个中学生迅速提高作文能力的最佳途径。当学生养成了读书作札记的习惯时, 就会发现写作原来是件十分轻松愉快的事情。

另外, 坚持写日记作周记也是积累写作素材的一种有效的好方法。这样久而久之, 就构建起一座写作资料库, 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 学会迁移, 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 “吾意所欲言, 无不能言”, 内容应笔而生, 如泉之涌, 滔滔不竭。

阅读本身就为写作提供了借鉴的条件, 是学生把文章写好写巧的前提, 因此, 语文教师一点要引导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写作。

四、作文教学的科学规划、有序训练和有效批改

平心而论, 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都煞费苦心, 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教师感到写作训练的成效不大。究其原因, 首先, 缺乏计划性, 训练无序。其次, 训练无重点, 指导不到位。再次, 教学环节轻重不适, 作文教学过程不完整, 作文评改方法失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摆脱这种现状呢?

首先, 作文教学必须科学规划。每学期每个备课组都应该制定专门的作文教学计划, 统筹安排作文教学内容, 做到备课组内作文教学步调一致。比如七年级以训练叙事作文为主, 八上以训练写人作文为主, 八下以训练材料作文为主, 包括议论文的写作, 九年级就可以进行作文的各种文体的综合训练了。

其次, 作文教学应该有序训练。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作文训练应该以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有一定顺序的训练。有以下形式可供大家参考:

1、一课一得, 得得相连。 (以每一篇阅读训练为切入点, 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2、分块训练。 (专门训练作文的开头, 结尾, 主体等等)

3、分解训练。 (专门训练作文的审题, 立意, 选材等等)

4、文体训练。 (分年段进行)

5、盲点写作, 定点爆破。 (适用于大型考试后的作文指导写作, 针对学生作文某些缺欠与不足进行作文教学)

再次, 作文教学力求有效批改。其实, 在作文教学中, 批改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只有实施有效的批改, 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的批一定要有针对性, 有侧重点, 不流于形式, 不应付检查。批, 不止限于详批和略批, 批的形式可灵活多样 (如四评法:随机评, 互评, 自评, 师评;化整为零评;面批面评……尤其提倡的是面批面评) 。学生的改, 一定落实到笔头上, 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 教师把写作知识、方法、技巧讲得再明白深刻, 也代替不了学生的写作, 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改进, 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五、指导学生作文追求美——画面美、逻辑美、语言美、书写美

画面美:大多数学生都能将一件事叙事得较为完整, 但事件本身干瘪, 人物也不鲜活, 问题的关键就是学生不擅长描写。训练学生描写能力, 包括人物描写, 景物描写, 场面描写, 才能将事件讲述得生动, 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给读者以画面美。

逻辑美:讲究语言的逻辑性, 尤其是议论文。

语言美:讲究修辞的运用, 诗文的引用, 成语的妙用。

书写美:讲究书写的工整、美观、大方, 力求赏心悦目。 (钱文忠:人正则字正, 人不正则字不正, 写字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作文教学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门科学, 有许多领域值得我们去探讨、去研究, 相信在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 作文教学一定会冲破迷雾, 迎来百花齐放的春天。

参考文献

[1]苏锋志.关于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J].现代语文:中旬, 2012.

作文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11

一、培养兴趣,激发写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能逼着学生写,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可以让他们从身边的事和物写起。有一次习作是写一种植物,学生都是言之无物,或者照搬例文。后来,我索性在教室里养起花来,还先让他们回家自己泡豆芽,栽蒜苗,去田间观察庄稼的生长,鼓励学生坚持写观察日记。一月后,我们再来重写这篇作文时,学生便有事可写,有感而发了。

培养写作兴趣,抓住口语交际这个环节是关键。口语交际是对本单元习作知识的综合回顾与拓展,是单元习作的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再到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去写。每次写作前,我要组织主题活动、鼓励学生搜集资料、积累素材。在教学“祖国在我心中”时,我先让学生大量阅读爱国方面的书籍,摘抄爱国名言,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还给他们播放历届阅兵视频,引导他们关注时事,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这样学生就觉得爱国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牢记屈辱是爱国,热爱河山是爱国,努力上进也是爱国,进而就会在具体事例中抒发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从身边的变化谈爱国,写成激情昂扬的爱国诗篇。

培养写作兴趣,还要注重习作讲评,因为这是大家自己写出来的东西,不仅熟悉,而且感兴趣,愿意用心去听。老师讲评习作时,要适当放宽评价尺度,把一篇好的作文可以缩小到一段精彩的外貌描写,甚至是一个恰当词语的运用,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让孩子们充分体验成功和进步的乐趣。

二、培养良好习惯:多读,多写,用心感受生活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是积累的第一步。我们不但要鼓励学生多背优秀习作,定期办班级小报,还要注重课内积累。让孩子们准备一个小本,带在身上,要刻意锻炼学生记录课本上、生活中、报纸上、电视中有意义的信息,随时记录下来,并且激励学生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由写一句到写一段。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一次能写多少字,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精炼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其他方面的毛病,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克服的。要求过多,欲速则不达。

三、加强基础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

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文章写作方法的讲解和学习就尤为重要。我在教学《少年闰土》这课时,通过对闰土外貌描写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外貌描写要从容貌、衣着、打扮、体型四方面着手,并且出示了有关描写眼睛、嘴巴、眉毛、体型等方面的词句,让大家反复品读,让他们明白写一个人的外貌,要抓住他的特征来写,巧妙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这样,学生的写作就不会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了。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做到这些,我想习作再也不会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拦路虎了。

浅析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 篇12

一、有效的课堂

课堂是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主阵地, 只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才能把教师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才能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 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学习主动、态度积极、思维活跃,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因此, 教学的组织, 环节的安排, 方法的运用等都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之前, 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 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才能真正体现因学定教。脱离学生的实际, 一味追求“时髦式”教学, 不是新课改追求的课堂教学。其实, 细想一想, 现在各种研究课、大赛课上, 执教老师最担心的是什么?往往是担心“这个班的学生”水平是不是能适应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 这些教师往往就在“撞大运”, 如果学生的学力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合拍”, 教学就能顺利推进;反之, 就很难顺利进行 (除非这位教师马上改变、调整教学设计) 。因此, 我以为, 有效的教学首先不是考虑教师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 而是要首先研究学生, 然后是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 最后才是方式、方法问题。一句话, 学生的实际是最重要的教学设计的起点。

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实际, 不断调整, 展开教学。特别是学生的学习遇到阻碍时, 教师必须进行教学诊断, 敢于调整, 敢于引导, 敢于追问, 敢于讲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向深入。目前, 在实际的公开课、研究课中, 许多教师不敢“张口”, 怕被戴上“牵着学生走”的帽子。其实, 恰如其分的讲解与“牵”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具体的学生面前, 你设计的问题往往会不适合学生, 这时就要敢于调整学习的“坡度”, 适当引导, 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 我们在评价一位教师的教学时, 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扣住目标评价, 扣住学情分析, 更要看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 教学才会有实效。我们的语文课要有效, 不在于是否书声琅琅, 不在于热热闹闹, 而在于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二、有效的作业

在课堂教学中摒弃“满堂灌”的陈旧教学形式, 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 能在课堂上解决的作业, 决不留在课后, 并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当场反馈, 相机指导。做到课课清, 提高作业效率。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原有水平精心设计作业, 做到精、巧、活。必须承认, 有些能力不指导、不训练是不能形成的。比如朗读和默读的能力、阅读概括的能力等, 以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训练才可较好形成。抛开具体教学内容、具体的文章个性, 一味地强调如古人式的读书“自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降低。但要注意精选作业类型, 避免随意、重复、枯燥的作业, 做到作业量适中, 难度适宜, 梯度适当。设计作业时关注学生全体, 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从作业中体验到经过思维有所收获和成功的喜悦, 从而使学生不把作业当成负担或是当成不得不为苦于交差的被动式劳动。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 虽然是同一题型的训练, 也应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 对一段文章的阅读, 对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读出中心, 写出精美词句的赏析, 仿写美句, 联系实际谈感悟, 自己设计几道好题等;对一般学生只要求读出中心, 理清思路, 赏析精美词句就可以了;对于最差的学生, 赏析部分只要能感悟, 勾画出就可以, 不必强求写出理由。

三、有效的辅导

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差异当成资源,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个学生有所收益。“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旨在使多数学生除掌握学习的重要内容外, 还要解决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的问题,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较大的效益。在课堂教学以外, 利用早读、中午、放心班等时间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 而不是拖着全班同学做重复性的作业。优生在轻松完成书本作业后, 把时间还给他们, 让他们在丰富的课外阅读中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把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使得优生更优。后进的学生情况各不相同, 有的是记忆型落后, 有的是思维型落后, 有的是习惯型落后, 针对他们的不同情况, 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和辅导, 使得班级整体水平上升。

我想说达到更高分数有很多途径, 多做、反复做都会有短期效果。但真正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训练, 把目光放长远, 把胸襟放开阔, 不要过多地考虑学生眼前的成绩。广泛的阅读和丰富的社会实践, 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书是知识的海洋, 要获得更多知识, 就必须多读书。吕叔湘先生说:“少数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 你要问他们的经验, 都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看课外书。”因此, 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有益的书籍, 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多读书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更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同时, 还要指导学生进行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秦兆阳说:“生活是一本最大最厚的书, 是一本最生动、最激动人心、似乎好懂、其实难懂的书。”要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和积极进行社会实践的良好习惯, 必须先使学生好学。

1.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 诱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主要活动形式有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朗诵会、社会调查、读书笔记评选、手抄报、演讲比赛、做文比赛等。这些活动促使学生多读书、多实践, 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实践观察能力。

2.教给学生良好的读书方法, 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和写日记的习惯。读书要有侧重, 教会学生详读、略读、泛读方法。读书要总结, 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包含的哲理、写作方法等。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 往往对生活中的事物“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教师在教学中, 通过设置趣味性较强的观察练习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

上一篇:生命与情感论文下一篇:激发英语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