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思考论文

2024-06-26

调查思考论文(共12篇)

调查思考论文 篇1

一 引 言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当今世界日趋便捷的交流加速了各种文化的交融碰撞。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得语言使用个体需要学习更多的语言来满足日渐频繁的国际国内交流。语言使用者如何看待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各种语言资源,即语言态度,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以往的语言态度研究多数将双语或多语环境下的语言态度单独进行研究,例如,只调查对本民族语、方言或者普通话的态度,较少将这些语言置于一个整体的环境下考虑。较明确地提出双语态度这个概念的学者是Colin Baker,他在《态度和语言》(1992)中明确提出双语态度,并进行了解释和调查研究。本文在研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某个语言使用个体如果和几种语言均有关联,那么这几种语言就同属于语言使用者自身的语言体系,是一个有机的、和谐的整体。以此为前提,调查语言使用者对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两种或几种语言的态度,即双语(或多语)态度。具体来说本文以双语态度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在我国社会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通用语汉语和本民族语的双语态度。在此基础上,分析被调查者的社会特征与其双语态度之间的关联。

(一)调查对象及样本基本情况

笔者2006年春到中央民族大学进行了田野调查。以2004级在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中抽取了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了细致的调查。最后共获得475个有效样本作为统计和论文写作的依据。475个有效样本包括民考民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和民考汉蒙古族、藏族、朝鲜族、壮族、苗族、满族和土家族大学生。男生占36.1%,女生占63.9%;蒙古族占20.6%,藏族占13.2%,维吾尔族占9.0%,哈萨克族占6.5%,朝鲜族占18.1%,壮族占10.5%,苗族占7.6%,满族占7.8%,土家族占6.7%。父母亲都是少数民族的占76.3%,一方是少数民族的占23.7%。居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占47.3%,汉族聚居区的占13.4%,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区的占34.2%,少数民族和非汉族杂居区的占5.0%。

(二)资料的收集和数据的分析

资料的收集采用了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以及访谈的方法。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一、基本资料,是被调查者的社会背景或社会属性;二、双语态度的资料,是被调查者对10个双语观点的态度倾向,对这些观点的评价测评采用Likert量表,即在肯定和否定之间有一个平衡点,回答的选项在1到5之间形成一个量表,例如,5表示非常同意,1表示非常不同意。同时通过观察和访谈来验证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分析采用了SPSS(15.0)软件包。文中使用Mean及Spearman相关系数来分析调查数据。

二 调查数据总体分析

本次双语态度调查共设计了10个问题,分为四个部分(具体见附录):一是调查双语态度的总体倾向性,包含三个问题:B1、B2、B10,通过这三个项目的调查可以看出被调查者对民汉双语的总体态度。二是从工具型动机着眼的调查,包含三个问题:B4、B7、B8。三是从融合型动机着眼的调查,包含了两个问题:B5、B6,这种动机是为了保持某种联系,和朋友保持密切关系,融入使用该语言人的社会中去。四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双语态度,包含两个问题:B3、B9。下面对调查数据进行总体分析。

(一)民考民(蒙、藏、维、哈、朝)各民族对比分析

1.双语态度的总体倾向性(B1、B2、B10)

从表1可以看出,民考民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各族被调查者在这三个问题上的评价基本一致,没有显著差异。各民族被调查者均非常同意B1和B2两项;均非常不同意B10。

2.工具型双语态度(B4、B7、B8)

从表1可以看出:民考民各个民族对B4、B7、B8这几个项目几乎均持支持态度(仅藏族对B8持无所谓态度)。但各个民族之间也有差异。通过计算各个民族在这三项上均值的平均值,得出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这几个项目的同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朝鲜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这种差别的出现是和社会因素有一定关系的。从各个系了解到的情况是,朝鲜族民考民被调查者的工作机会较其他几个民族的学生相对多一些。“目前有2380多家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近84亿美元”(《解放日报》2004年8月4日)。由于一些韩国企业会招聘双语者,这种现实的需求推动着民考民朝鲜族被调查者支持双语,并且从实用性的角度给予朝汉双语更高的评价。蒙古语作为一种跨境语言与朝鲜语有相似情况。我国在蒙古国的企业相对于韩国在我国的企业少,网上的资料显示,“近五年来中国在蒙古国的投资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投资项目已经超过2000个(2006)”(《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11月27日)。这种经济往来的差异导致朝鲜语和蒙古语在供求上的差别。反映在工具型的语言态度上,朝鲜族对民汉双语的支持程度高于蒙古族。

3.融合型双语态度(B5、B6)

相关性分析显示,民族与B5、民族与B6之间的关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从表1可看出这种具体关联,即: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被调查者均同意B5这个观点,但在同意程度上有差别,同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朝鲜族、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维吾尔族对此持无所谓态度。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各民族均同意B6这个观点,同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朝鲜族、哈萨克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可见,在融合型双语态度上,民考民各民族均显示出了赞成的倾向性,均希望通过学习民汉双语融入到本民族和汉族同胞的生活中去,结交更多的朋友。

4.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双语态度(B3、B9)

从表1可以看出:民考民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各族被调查者均同意B3;维吾尔族持相反的态度。观察和访谈的结果也显示,某些维吾尔族被调查者说汉字难学,不好认,认为维吾尔语是简单易学的语言。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比较同意B9这个观点,朝鲜族非常不同意这个观点。在对这个观点的看法上,朝鲜族与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持完全相反的态度。

(二)民考汉各民族双语态度对比分析

1.双语态度的总体倾向性

从表3可以看出: 对B1和B2,藏族、朝鲜族均非常同意,蒙古族、壮族、苗族比较同意,土家族和满族持无所谓态度(没有调查土家族同学B2项)。民考汉被调查者均不同意B10项。

从总体倾向上看,民考汉藏族、朝鲜族被调查者对民汉双语的同意程度最高,其次是蒙古族、壮族、苗族,再次是满族、土家族。这点和语言能力有直接的关系。民考汉藏族、朝鲜族被调查者的本民族语能力较高,使用得较多;民考汉蒙古族、壮族、苗族被调查者的本民族语能力较低,使用得也较少,表现在双语态度上,民考汉藏族、朝鲜族被调查者对双语的支持程度高于蒙古族、壮族、苗族。满语和土家语基本濒危,满族和土家族被调查者均没有会且使用本民族语的,被调查者对民汉双语持无所谓态度。(邬美丽,2007)

2.从工具型动机着眼的双语态度调查

相关性分析显示,民族与B4、民族与B7、民族与B8之间的关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3中的统计是从均值看其具体差异,从中可以看出:①对于B4,非常同意的是朝鲜族,其次是藏族;蒙古族比较同意;壮族、苗族、满族持无所谓态度,土家族倾向于不同意。②民考汉蒙古族、藏族、朝鲜族、苗族、满族各民族均同意B7,但有差别,同意程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朝鲜族、藏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壮族对此观点持无所谓态度,土家族不同意此观点。③民考汉蒙古族、藏族、朝鲜族、满族各民族均同意B8这个观点,同意程度从高到低排列,依此为:朝鲜族、藏族、蒙古族、满族。苗族对此观点持无所谓态度,壮族和土家族不同意此观点。

可见,从工具型动机着眼,民考汉朝鲜族、藏族对民汉双语的支持度最高。也就是说,民考汉朝鲜族、藏族有学好民汉双语的现实推动力,他们比其他民族更希望通过学好民汉双语找到一个好工作,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

3.从融合型动机角度着眼的双语态度调查

相关性分析显示,民族与B5、民族与B6之间的关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对B5,各民族同意程度各不相同,同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藏族、蒙古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满族、壮族持无所谓态度。对B6,各民族的同意程度也各不相同,同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 朝鲜族、藏族、苗族、壮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

综合看,在融合型动机上,民考汉各民族均显示出了赞成的倾向性。各民族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同意程度上,根据统计后均值的平均数,同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藏族4.15、朝鲜族4.02、苗族3.75、蒙古族3.67、壮族3.51、满族3.48、土家族3.35。可见,各民族被调查者均希望通过掌握两种语言与本民族和汉族同学保持朋友关系,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融入各民族的集体中去。

4.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双语态度

相关性分析显示,民族与B3、民族与B9之间的关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3中的统计是从均值看其具体差异,从中可以看出:对B3,各个民族的同意程度不太相同,同意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藏族、朝鲜族、苗族。蒙古族、壮族、土家族、满族均持无所谓态度。 对B9,藏族基本同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苗族、土家族、满族均不同意。

三 社会特征与双语态度

(一)升学类别差异(民考民与民考汉被调查者双语态度比较分析)

B1、B2、B10是从双语态度的总体倾向性上着眼的调查项目,相关性分析显示,B1、B2、B10与升学类别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412、0.275、-0.139,其显著性水平0.000、0.000、0.001均小于ɑ值0.05,所以B1、B2、B10与升学类别之间的关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从表4可以看出,在双语态度总体倾向性上,民考民比民考汉被调查者更加支持双语。

B4、B7、B8是从工具型动机着眼的双语态度项目,相关性分析显示,B4、B7、B8与升学类别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95、0.235、-0.124,其显著性水平0.000、0.000、0.003均小于ɑ值0.05,所以B4、B7、B8与升学类别之间的关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从表4可以看出,从工具型双语态度着眼,民考民比民考汉被调查者更加支持双语。尤其是B4项,民考民被调查者的支持度更高。

B5、B6是从融合型动机角度着眼的调查。相关性分析显示,B5、B6与升学类别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072、0.018,其显著性水平0.059、0.346均大于ɑ值0.05,所以B5、B6与升学类别之间的关联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从表4可以看出,民考民与民考汉之间在融合型双语态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B3、B9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着眼的调查。 相关性分析显示,B3、B9与升学类别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202、0.217,其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小于ɑ值0.05,所以B3与升学类别、B9与升学类别之间的关联达到显著性水平。从表4可以看出,民考民比民考汉更加同意B3;民考民略微同意B9,民考汉基本不同意B9;同时,民考民被调查者认为小孩从小既学本民族语又学汉语,可能影响本民族语学习效果,而民考汉被调查者基本不同意此观点。

(二)性别差异

性别因素是社会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变量,由此甚至有性别语言学兴起。本文也将性别作为一个影响双语态度的社会变量来分析,下面分民考民和民考汉两类进行分析。

1.民考民被调查者

相关性分析显示,性别与B3、B4、B5、B9、B10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37、0.146、0.206、-0.185、-0.153,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46、0.034、0.003、0.007、0.026,均小于ɑ值0.05,所以性别与B3、B4、B5、B9、B10之间的关联达到显著性水平。具体差别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民考民被调查者中女生均比男生更加同意B3、B4、B5;男生比女生更加同意B9、B10。男生和女生在B1、B2、B6、B7、B8几项上没有形成显著差异。可见民考民女生比男生更加支持民汉双语。

2.民考汉被调查者

相关性分析显示,性别与B1、B2、B3、B4、B5、B6、B7、B8、B9、B10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028、-0.046、0.075、-0.040、-0.071、-0.072、0.036、0.017、-0.072、-0.052,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656、0.454、0.225、0.515、0.250、0.247、0.561、0.783、0.242、0.398,均大于ɑ值0.05,所以性别与双语态度10个项目之间的关联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也就是说,民考汉被调查者在双语态度上没有性别差异。

(三)父母亲是否属于同一民族与被调查者的双语态度之间的关联

如果被调查者的父母亲同属于一个民族,在家庭内部就会有更浓的民族气息,使用本民族语的几率一般也较高;如果父母亲中一方为少数民族,另一方为汉族或其他民族,那么家庭内部的民族气息一般会淡一点,使用本民族语的几率一般也低一点。这种从小生活的家庭民族背景会影响被调查者的双语态度。

相关性分析显示,“父母亲是否属于同一民族”与被调查者对这10个观点的评价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31、-0.263、-0.333、-0.485、-0.117、-0.194、-0.274、-0.221、-0.140、0.203,其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0、0.000、0.000、0.000、0.011、0.000、0.000、0.000、0.002、0.000,均小于ɑ值0.05,所以“父母亲是否属于同一民族”与双语态度之间的关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具体差异见表6。

B1、B2、B10三项是从总体着眼的调查。从表6可以看出,总体来看,父母亲都是少数民族的被调查者(以下简称为族内婚)较父母亲一方是少数民族、一方是汉族(以下简称为族外婚)的被调查者更加支持双语。B4、B7、B8是从工具型双语态度着眼的调查项目。从表6可看出,父母亲是族内婚的被调查者更加希望通过掌握民汉双语来获得经济利益,而父母亲是族外婚的被调查者对掌握民汉两种语言有利于获得经济利益这种观点持无所谓态度。B5、B6是从融合型动机着眼的双语态度调查,同样的,父母亲是族内婚的被调查者更加希望通过掌握双语来交更多的朋友,保持和汉族、本民族朋友的联系。B3、B9是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进行的调查。对B3,父母亲是族内婚的被调查者比较同意,父母亲是族外婚的比较不同意。被调查者均不同意B9,但是,父母亲是族外婚的比父母亲是族内婚的更加不同意这个观点。

(四)从小生活的社会居住环境与被调查者的双语态度之间的关联

相关性分析显示,被调查者从小的居住环境与B1、B4、B9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57、-0.105、-0.167,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1、0.022、0.000,均小于ɑ值0.05,所以居住环境与B1、B4、B9之间的关联达到显著性水平。具体差别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对B1、B4、B9三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表示非常同意,即少数民族聚居区认为学会民汉两种语言很重要,且容易找到工作的人最多,其次是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区的,第三位的是少数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最后是汉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被调查者。对于B9,只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被调查者略微同意,其他均认为小孩既学本民族语又学汉语不会混淆,不太影响本民族语学习效果。可见,被调查者从小生活的社会语言环境会影响其双语态度。

四 调查结论及意义

(一)多数被调查者有积极正面的民汉双语态度

调查显示,大多数少数民族被调查者有积极正面的双语态度。文中工具型双语态度的调查显示,所有民考民被调查者,所有民考汉蒙古族、藏族、朝鲜族被调查者均有学习民汉双语的经济推动力,希望通过学习汉语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民考汉壮族、苗族、满族在工具型双语态度上显示出无所谓态度,而土家族持不同意态度。

融合型动机的调查显示,无论是民考民的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还是民考汉的蒙古族、藏族、朝鲜族、壮族、苗族、满族、土家族,均在此调查上显示出同意的倾向。各个民族均希望通过掌握两种语言融入到本民族和汉族的社会中去,均希望通过掌握民汉两种语言能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交到更多的本民族与汉族朋友,希望与各个民族的同胞一起生活,融入到彼此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融洽的大家庭。访谈中不少被调查者说到汉语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我们是中国人,应该学好汉语。可见,他们在心理上有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更有着对祖国的强烈认同感。

(二)双语态度和“升学类别”“性别”“父母亲是否属于同一民族”“从小生活的社会居住环境”几项有显著关联

民考民被调查者对双语的支持度明显高于民考汉,这种支持主要表现在工具型双语态度上。即民考民被调查者更加希望通过掌握双语获得经济利益,找到好工作。同时,与民考民被调查者相比较,民考汉被调查者觉得学会民汉双语更难一些。

民考民被调查者中女生对双语的支持度高于男生;民考汉被调查者的双语态度无性别差异。

父母亲都是少数民族的被调查者较父母亲一方是少数民族、一方是汉族的被调查者更加支持双语。这种差别尤其体现在工具型动机的双语态度上。可见,从小生活的家庭民族环境会影响被调查者的语言态度。

被调查者从小生活的社会语言环境会影响被调查者的双语态度,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越是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对双语支持度越高。

(三)本次调查的实践意义

1.工具型学习动机是被调查者学好双语的现实推动力

不少民考民被调查者均在工具型态度上对双语给予较大的支持度。他们认为学好民汉双语有助于找到好工作,并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这就激发着他们学好汉语。而民考汉被调查者,尤其是壮族、苗族、土家族、满族并不期望学会本民族语获得经济利益,所以对民汉双语的支持度不太高。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学好民汉双语的现实推动力。可见,一门语言要想广泛传播,首先必须应该有现实的市场。目前,汉语国际推广已经成为一项国策。如何在国内和国际上扩大汉语的市场?先应增大对汉语的需求量,例如某些场合应该适当规定使用汉语。马庆株先生(2006)曾提到过,在出口中国商品时,应在产品上标注“中国制造”几个汉字,或至少标注汉语拼音。此外,面对现在种类繁多的英语水平考试,应该增加一些汉语水平的测试项目。目前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和针对外国人的HSK(汉语水平考试)就是两种较为普遍的考试形式。诸如此类的措施都能拉动对汉语的现实需求,提高人们对汉语的重视程度,增强人们学习汉语的工具型动机,扩大汉语的推广范围。

2.融合型动机是被调查者学好民汉双语的心理动力

民考民学生的本民族语水平非常高,汉语是他们需要掌握的第二语言,但是大部分民考民被调查者均认为学会民汉双语并不难。他们对自己祖国的文化很感兴趣,学习汉语的融合型动机较强,所以觉得学好汉语并不难。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学习者抱着想了解中国文化、想融入中国社会的目的学习汉语,那就会有较强的心理推动力,学习起来也许会更加勤奋、更加自觉,这样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汉语教学中注重教一些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也许更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对增强汉语师资实力和汉语口语教育的启发

朝鲜族和蒙古族被调查者使用的均是跨境语言,这部分学生如果经过一定的培训,能够分别加入到对韩国、对蒙古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队伍中,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应该有一定意义。这部分学生不仅热爱自己的母语,也热爱自己国家的国家通用语汉语。由他们担当针对某些群体的汉语教师,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更有利于汉语国际推广。

此外,家庭和社会语言使用环境会影响被调查者的语言学习,这启发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入实景的口语练习,建议学生住到中国家庭中,身临其境地学习汉语,学习效率会更高。

马庆株先生认为中国语文现代化要规范化、信息化、国际化。其中汉语的国际化是一个需要用时间和努力来实现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决定外因,只有进一步加强国内的语文教育,才能保证汉语走向国际,做到固本强体。在国内,不仅要加强汉族学生的语文教育,例如在大学阶段开设大学语文课,而且要加强少数民族同胞的汉语教育。这样,才有可能为汉语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促进汉语国际推广事业蓬勃发展。

附录:语言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的调查是为了了解大学生的语言情况。希望您能根据实际情况回答,协助我们完成这份问卷。占用您的宝贵时间,我们向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个人基本情况:

C1.您是:1.男 2.女 C2.您是族 C3.您父亲是_____族 您母亲是_____族

C4.您家所在地是:1.本民族聚居区 2.汉族聚居区 3.本民族和汉族杂居区 4.本民族和非汉族杂居区

二、表格题,您同意下列观点吗?请在符合您心意的空格里打√号

请完成下列句子:B27.我觉得本民族语

访谈问题:您觉得民族人必须说本民族语吗?为什么?

再次谢谢您的合作!

调查思考论文 篇2

**年,**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纪委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落实“两个维护”,积极践行“四种形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方针,充分发挥执纪审查一体化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综合保障,推动执纪审查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坚持分工负责机制,从州纪委常委会做起,各级纪委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对审查调查工作的领导,领导班子对审查调查工作负总责,纪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齐心协力推动工作落实;

坚持审查调查双层领导体制,在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的同时,争取同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为审查调查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领导带头指挥、参与办案工作机制,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分管审查调查工作的班子成员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重大案件要亲自与被审查调查人员谈话,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各审查调查部门负责人、审查调查组长不但要当好指挥员,统筹指挥、协调推动,还要当好战斗员,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带头参加调查取证,亲自与审查调查对象谈话,绝不当“甩手掌柜”。

州纪委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研究出台留置场所、谈话场所管理和保障相关制度,全力保障审查调查的需要。研究成立重大案件指挥领导机构,针对重大案件研究组成专案组,整合机关办案力量,抽调县市纪委监委办案力量共同参与。加强技术装备建设,配齐专业设备,加强技能培训,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审查调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州纪委监委组织部抓紧研究建立办案人才库,规范办案人员的借调与使用。

按照“打铁必须自身硬”要求全州审查调查队伍要强化自我监督、自觉接受监督,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内“纪律部队”。以《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为标尺、以《纪律处分条例》为戒尺,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把守规矩当做一种责任和习惯,始终追求高标准、严守底线不逾矩。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做到用权认真不任性。在审查调查中严格按照纪律、规则、程序和制度办事,依纪、公正、阳光、廉洁用权,坚决防止和克服变通规则、违背程序、规避制度、越位做事、任性用权等出格和越权乱权行为。

加强学习,全面提升政治业务素质。审查调查人员在增强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执行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做既懂纪又懂法的复合型人才,既善于发现问题,又善于推动解决问题,把“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要求落到实处。在丰富学习内容上下功夫,认真学习党纪党规法律法规,学习和了解市场经济知识,尽可能多的掌握经济、管理、法律、心理及相关的社会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学以致用上下功夫,把学习收获体现到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上,体现到自身的道德、品行、操守、价值观等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党性修养上。凭借坚定的政治立场、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娴熟的办案技能与腐败分子作斗争,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篇二】

**市**县纪委监委以改革创新为统领,积极探索审查调查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创新机制,完善措施,狠抓落实,推动审查调查工作提质提效。

加强沟通协调,拓宽审查调查案源渠道

突出主责主业,不断拓展办案工作思路,三个渠道挖掘案源,办案数量和质量有明显提高。一是寻找**举报案源。利用民心网等网络举报平台,派专人跟踪、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县党员干部违纪问题的网络言论和信息,扩展**举报渠道。年初以来,通过网络渠道受理线索11件。二是挖掘执法部门案源。加强与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的协调配合,相互移送案件线索,扩大案源。牵头组织国土、林业部门对违法占地和毁林开矿案件进行清理排查,严肃追究涉案党员干部责任,立案审查8件,处分党员干部10人。三是发现在办案件案源。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结合涉农资金、涉农项目专项治理搜集问题线索353件。查办案件中发现新线索,做到以一案带多案,查小案带大案,深挖窝案串案和案中案。从中发现线索3件,查处窝案5起。

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审查调查工作质效

建立纪律审查三个机制,压实责任,明确任务,细化措施,全面提升审查调查水平。一是实行分级负责机制。对反映科级领导干部或问题严重的案件,由委内科室办理;

对反映一般干部和“三资管理”等重点案件,由派驻纪检组和乡镇协作区派员办理;

对反映村干部和农民党员等影响较小的案件,直接转乡镇场街纪(工)委办理,保证案件及时进入调查程序。二是强化督导督办机制。**室和案管室分别建立问题线索和立案案件管理台账,逐件登记受理、分转、处置、立案、处理等环节和情况,定期跟踪督办,确保按期办结。三是实施量化考核机制。将办案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落实相关考核工作。每季度通报,对成绩突出的予以表扬,对落后的约谈相关责任人员。截至目前,全县纪检监察组织共受理**举报169件,处置问题线索191件,立案111件,处分132人,移送司法机关1人。

整合办案资源,增强审查调查工作力度

科学调配人员,有效调配办案力量,整合办案信息、人力资源和措施手段,确保快速高效查处违纪案件。一是整合本级力量。推行全委办案,打破各科室人员分工界限,将县直单位单独派驻整合为综合派驻,集中调度,聚合力量,推动审查调查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发挥协作作用。各乡镇场街在办案中遇到困难阻力,所在协作区统一安排调度,根据需要采用联合办案和交叉办案的方式,聚力破冰,提高了成案率。三是加强联系指导。六个纪检监察室分别指导六个协作区内各乡镇场街审查调查工作。各地问题线索予以了结前,经由联系指导室审核把关,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一律退回补证,有效杜绝了该立未立、线索流失的问题发生。

【篇三】

**年1月,**县监察委员会挂牌成立以来,**县纪委监委进一步加强审查调查安全工作,通过学习教育、责任落实、监督检查、规范场所建设等方式,不断强化审查调查安全意识,有效防范事故发生,确保审查调查安全“零事故”。

强化学习教育,提升审查调查安全意识。今年以来,围绕确保审查对象安全、涉案人员安全的“双安全”工作要求,通过集中学、专题学、审查调查前学等

方式,组织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等法律法规,教育引导执纪审查工作人员在执纪审查工作中做到行为规范、用语文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不断规范依法办案、依规执纪、依纪用权,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审查调查”的工作意识,有效防止懈怠、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发生,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

强化责任担当,传导压力责任到人。严格落实“谁承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主谈、谁负责”、“谁办理、谁负责”的原则,将审查调查安全工作覆盖到谈话函询、初步核实、立案审查调查、审理谈话、处分决定执行、涉案款物管理、移交司法机关等各个方面,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压实安全责任落实,确保审查调查安全责任落实到位。**年与各乡镇纪委、各派驻纪检监察组和机关各部室签订责任书30份。

强化监督检查,规范制度落实到位。坚持定期自查和上级检查相结合,对检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把审查调查安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贯穿于各个环节;

同时做好早提醒、早纠正,切实把安全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对问题隐患以“零容忍”的态度,限时整改,不留死角,坚决守住不发生安全事故的底线,形成人人自觉、齐抓共管的审查调查安全工作局面。

灌区状况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石津灌区;情况:成效;问题お

石津灌区成立60年来,已逐步发展成为集灌溉、工程建管、发电、城市供水等综合职能单位,为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建设,摸清石津灌区运行与管理现状,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推动灌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我们于2009年开始石津灌区对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1. 基本情况

石津灌区是河北省大型灌区,骨干工程控制面积4144Km2,设计灌溉面积244万亩,受益范围包括石家庄、邢台、衡水3个市县,114个乡,968个村,管理局设有8个职能科室,11个直属单位,其中有3个输配水管理处和5个用水管理处和三个水电站,已实现“以亩配水,兼顾市场,按量收费,三级分水,落实到村,包干使用,浪费不补,超额用水,加价收费”的配水机制,以专业管理为主,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灌溉管理体制。

1.1调研重点、方式和对象。

以灌区水价执行情况、工程建设管理、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管理、农业灌溉运行状况等为重点,通过发放调查表、查看实情和走访、座谈、讨论等方式,深入灌区管理单位、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农民用水者协会、用水户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研发放调研表1200份,回收1096份,座谈人数560人次,涉及3个市县(市、区)、110个乡镇、412个村组。

1.2灌区运行管理基本情况。

(1)水价执行情况。

1997年石津灌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改两部制水价为综合水价,将应征基本水费分摊到计划水量中去,与计量水费一并征收,执行综合水价的好处是谁用水谁负担基本水费。

根据冀价工字【1998】245号文件,1999年计量水价调整到单方水100厘;基本水价2.6元/亩.年,2009年开始执行终端水价标准为0.15元/方(冀价经费【2008】第7号)。

(2)工程建设与管护情况。

石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已有10年之久,灌区骨干工程状况逐年改善。但由于年投入不足,渠道改造任务重,仅解决了一部分“卡脖子”工程,而大部分支渠以下工程防渗的不多,跑、渗、漏等现象仍十分严重。特别是水利体制改革以来,灌区末级渠系呈现出管理主体缺位、有人用无有管的局面,导致渠道输水不畅,灌溉面积严重萎缩。虽然通过组建用水户协会参与管理,采取“国家投入点、水管理单位补一点,农民拿一点”的办法,改善末级渠系配套问题,防渗部分过水渠道,破败状况有所好转,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渠系状况令人担忧。

(3)农民用水者协会建设与管理。

1996年石津灌区组建成立了第一个农民用水者协会(崔村用水户协会)以来,按照“边组建、边规范”的原则,灌区现成立协会18个,均已注册登记。通过这次调查,灌区内运行得较好的有军齐干渠赵圈用水户协会,四干渠崔村用水户协会、高古庄协会,总干渠深州段东四王用水户协会、大田南干渠用水户协会、大田北分干渠用水户,一干渠大陆村用水户协会,这些协会在末级渠道维护、灌溉管理、水费计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协会成员大多由村干部组成,如崔村用水户协会、大田南干渠用水户协会、东四王用水户协会等,工作进展情况也较好,灌溉管理效果较好,老百姓比较满意,水费足额能收取到位。但大多数协会运作还不规范,只是灌溉期间组织放水,灌溉结束后就解散,工程维护难。

(4)今年农业灌溉情况。

春灌自3月6日开闸放水,至5月29日关闸,历时62天,共放水2次,灌溉水量3.2亿立方米,渠首闸最大灌溉流量109立方米/日秒立米,基本保证了灌区农业小麦两水、白地一水的春灌用水需求。由于今年灌区范围内降雨量超过历年平均的2倍,二水用的较少;二是结合给北京供水,没有形成用水高峰期,只是一些农田错过了最佳灌溉期,只得改作井灌,丢失一部分效益面积。

2. 主要工作成效

水利三项改革和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后,石津灌区运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政策宣传更主动、更深入。

灌区管理单位为推动灌区水管体制改革、水价改革、用水户协会建设,积极做好政策宣传。一是发放公开信。灌区管理单位主动征求政府和广大用水户的意见和建议,作出承诺,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发放宣传手册。灌区管理单位将相关政策印制成册,让灌区用水户了解政策。三是发放咨询卡,提供灌溉服务、供用水合同、灌溉调度、水价、水情信息等咨询服务。四是召开座谈会。通过村组座谈会、农民用水者协会座谈会、用水户代表座谈会,宣传新政策,听取各方面的呼声。五是借助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力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2服务新农村建设意识增强。

在加强宣传的同时,以实际行动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闸灌溉之前,灌区管理单位的同志们提前做好摸底调查,及时了解农情、考察作物生长情况,准确掌握旱情,合理上报各处用水计划。灌溉过程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土壤墒情,合理调配水量。让百姓浇适时水,确保全灌区20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用实际行动支持新农村建设。

2.3用水户水节水意识增强。

随着水资源的日趋紧张,特别是用水计量、按方收费的实施,用水户的水商品意识已逐步形成。灌区通过实现水情三级联网、测水双方签字等措施,强化水量调度;积极推行畦田化建设,二八改畦等措施减少田间水量损失;组建浇地专业队和护渠专业队,提高末级渠系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促用水户节约用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4灌区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建设有所加强。

(1)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持续开展。截止到2009年石津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共获得投资计划15885万元。共完成土石方408.7万立方米,混凝土21.02万立方米,石方2.14万立方米,完成总衬砌长度189公里,渠道建筑物更新改造491座。

(2)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灌区末级渠系工程的投入。末级渠系工程试点项目和终端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是末级渠系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

(3)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实施主体,采用民办公助的方式做好末级渠系配套改造。采取政府投资、水管单位补助、用水户集资相结合的方式,去年冬完成投劳26590个,对472公里的分干渠、支斗渠进行了清淤整修,完成了土方300万立方米,衬砌渠道21.8公里,共投资894.5万元。

2.5农民用水者协会运作日趋规范。

协会在维护供水秩序和征收水费、促进工程养护和配,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干群关系方面起到了桥梁作用。主要体现在:

(1)解决了主体“缺位”问题。协会成立后,通过与用水户交流沟通,用“一事一议”的办法签订支斗渠管理责任书,落实责任主体,让用水户参与到末级渠系建设与管理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性和自觉性,确保末级渠系工程效益的发挥。

(2)提高了水费预征率。协会通过积极宣传,用水户用水商品意识增强了,像东四王用水户协会,通过开用水户协会代表大会,就用水计划、用水管理、工程管护和水费预征事项达成共识,水费预征比率达到90%以上,灌溉结束对“水量、水价、水费”进行公示,让群众放心,干部明白。

(3)规范了用水秩序。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后,用水管理公开、民主、透明,许多过去用水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在协会内部就得到解决,用水纠纷减少。由于协会参与管理,能够统一规划用水,周密用水计划,合理调配水量,再没有发生偷水、抢水事件,用水秩序大为改善。

(4)协会自身得到发展。一方面灌区管理单位加强对协会的政策、技术及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协会在服务灌区的同时,想方设法开展多种经营,想方设法(渠道绿化,种植养殖)增加收入,尽量弥补运行经费的不足,为协会正常运行提供了保障。

3. 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加上对水利三项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解方面的偏差,导致取消“两工”与开展“一事一议”、减轻农民负担与合理水费负担等方面的关系没有理顺,引起管理上出现断档,从而暴露出一些问题。

3.1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工作得不到相应支持,协会运行与发展受到制约。

(1)基层政府引导、支持不够。用水户协会作为社会团体,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经费来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经费来源。

(3)缺乏物质基础。灌区内所有的用水户协会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大多是租用灌溉站办公用地。

(4)协会人员素质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协会代表虽然是用水户选上来的,但毕竟是农民,对专业知识缺乏了解,也缺乏必要的管理能力。

(5)部分用水户不接受。有的协会与村委会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让用水户对协会产生了误解,协会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部分用水户认为协会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好处,反而增加了他们的负担,不愿意配合协会开展相关工作,形成恶性循环。

3.2部分渠道输水能力下降、工程老化失修、灌溉面积萎缩。

石津灌区渠系工程修建于60年代,是典型的“三边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工程建设标准低、建设质量差,加之后期资金投入不足,老化失修,管理失效,导致骨干工程过流能力下降,末级渠系状况令人堪忧,灌溉面积日益萎缩。主要表现在:

(1)骨干工程过流能力下降,不能满足灌溉需求。

(2)末级渠系得不到有效的管理,渠系状况差,计量设施不配套。

(3)用水户缺乏大局意识。部分渠道在续建配套中偏重局部利益,影响整体利益。

3.3综合水价收取困难多。

从理论上讲,推行两部制水价是兼顾农民用水负担和维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供水单位和农民利益的“双赢”政策,但却难以执行到位。

(1)有效灌溉面积难确定。(2)基本水费难收取。(3)水利设施不配套。四是旱涝年景对水费计收影响大。

3.4用水单位干群关系紧张。

随着灌区管理单位服务意识的增强和灌溉条件的改善,灌区各方面关系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末级渠系工程状况差,部分渠道长期缺乏有效的管护,淤积、渗漏严重导致上下游水费相差仍然较大,部分地区的干群关系仍然比较紧张。

4. 思考与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要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的氛围;加大对广大用水户的宣传,扩大政策影响的覆盖面,充分调动用水户的积极性;加大水利投资力度。灌区管理单位、地方政府、用水者协会及用水户,应该就下面几个方面形成共识:一是水利灌溉为农业服务。二是积极探索综合水价政策。三是农民用水者协会是发展方向。

4.2理顺体制关系,履行管理职能。

(1)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与引导者,灌区管理单位是政策的宣传与支持者,用水者协会及用水户是政策的执行与实践者。灌溉管理、工程建管、水价改革及协会运行等方面要实行分级负责制,加强沟通,力争形成政府支持、水管单位引导、用水者协会具体落实、灌区广大群众认同的良性局面。

(2)灌区管理单位是灌区工作的服务部门。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做好骨干工程的管理和维护。三是搞好农业灌溉服务工作。四是为协会和用水户提供咨询和服务。

(3)协会作为灌区工程的群管组织,也是农业灌溉管理的服务者和执行者。一是组织农业灌溉和渠道维护。二是开展多种经营,缓解经费不足的压力。三是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以保证用水者协会的健康发展。

(4)用水户是农村水利工程的受益者,一要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要以主人翁的精神,支持水利事业的发展,二是积极投身于末级渠系工程建设。实现谁受益、谁负担,谁用水、谁管理。

4.3加大投入力度,发挥工程效益。

灌区工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上下游渠道同时维护配套好,才能发挥出整体效益。现在虽然解决了部分卡脖子工程的建设,但还有大部分渠道工程缺乏维修养护经费,工程状况每况愈下。要利用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财政投入、部门资金利用、资源开发、鼓励社会参与等多层次、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导农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统筹安排使用各种渠道的经费,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坚持建管并重,确保投资效果。

4.4建立行评长效机制,推进灌区可持续发展。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思考 篇4

1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重视度不够

要进行林业建设就需要有清晰的目标作为指导, 要制定相应的工作思路, 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林业管理有效实施的保障。这些标准与规则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林业调查规划, 对辖区内的林业资源进行摸查, 才能掌握其具体的发展规律。但是,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 林业部分的一些工作人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度不是特别高, 导致林业调查与规划工作的质量一直上不去, 在制定林业发展目标的时候缺少有效的数据支持, 使得林业资源的管理与控制成效不高。

1.2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工作队伍不稳定

由于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任务量相对比较大, 工作的强度也比较高, 导致当前的林业调查规划工作难以满足需求。第一个方面, 林业调查规划单位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随着我国事业体制的改革, 林业单位的性质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改革中, 虽然林业单位具备生产服务性的特点, 归属于事业单位, 但是还存有财政以及人员界限不是特别清楚的问题。这样的状况就可能导致一些工作人员思想上的不稳定, 难以全身心的放在工作中去。第二个方面,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条件不是很好, 其具体的待遇跟工作人员的付出不成比例。可以说, 林业调查规划是整个林业工作中条件最艰苦的一个, 这些工作人员要长时间在边远的林区工作, 存在比较大的劳动强度, 生活与工作条件都不是特别好。加上林业调查工作可能存在的危险性, 社会舆论给这些林业调查与规划工作人员施加了无形的压力, 很多专业化的人才正在流失之中。第三个方面,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教育力度跟不上。一般来说, 林业调查规划的专业骨干力量都是来自一些高等院校或者职业院校的毕业生, 但是由于近年来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宣传力度达不到, 一些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 不愿意考虑这个专业, 还有很多新毕业的学生都只是看到了其工作艰苦的一面, 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使命感, 他们觉得即使改行也不想从事这项工作, 导致人才队伍的不稳定。

2 提高林业调查规划工作质量的策略

2.1 提高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重视度

由前文所述, 因为一些林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不重视, 导致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质量存在问题, 加上这项工作的体系不是特别健全, 在调查的时候只是注重了比较浅显的部分。随着人工造林数量的增长, 加上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导致林权的复杂程度也在提高, 传统的工作方法难以适应林业发展的需求。所以, 对于林业部门来说, 要提高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重视度, 对现有工作中不适应形势发展的地方进行改革。在开展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时候, 可以先综合考虑我国的木材市场行情, 积极了解林业相关的一些机械设备。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 负责调查规划的人员要顾及林业建设的各个环节, 从造林管理、树木采伐到木材的加工等部门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查规划。这样一来,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才能更加全面地反映林业发展的状况, 为林业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2.2 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与信息化建设

林业调查规划属于一项综合性质的工作, 对专业性的要求比较高,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也可以看做是一项政治工作。林业调查规划人员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知识, 这样才能加快调查规划的速度, 不断提高调查质量。对于林业调查规划的成果来说, 主要是评定森林经营的具体成效、从而制定林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要求工作人员具备吃苦耐劳、大公无私的精神, 还要有专业化的技术做支撑。作为林业部门, 要加强专业人员的思想培养, 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 多层次地开展培训工作。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 还可以送那些学历不是特别高的工作人员去林业院校培训, 或者请院校的专业教师来单位培训, 这些都能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 随着科学信息化的发展, 林业部门也要注重信息化建设, 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 因为互联网带来了很多新的知识与实用的软件, 提供给工作人员有效的信息, 要加大互联网资源在林业中的应用力度。

2.3 增加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规范性和执法性

在现阶段, 要提高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人员的水平, 就要对各自的任务与工作职责进行划分,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用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让他们明白干与不干有很大的区别。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的重点是生产的业绩、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通过有效的考核与管理, 让工作人员凭借自己的能力去晋级, 让单位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结合在一起, 把个人能力与福利待遇挂钩, 从而提高调查规划的整体队伍水平。现在林业调查规划已经逐步涉及到法律层面, 在调查中还可能存在一些法律方面的问题没有被重视, 像林权问题是不是科学严谨, 因为由此带来的误差可能存在法律纠纷的隐患。所以, 要保证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系统性与专业性, 就要结合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证林业工作的正常开展, 维护林业秩序, 保护集体与个人的合法权益。

3 结语

综上所述, 科学合理的林业调查规划是系统的、整体的, 具有很强远见性质的, 也是符合客观规律、切实可行的, 不能存在漏洞和缺陷, 不能加入主观臆断的因素。我国林业要发展、要振兴就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提高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重视度, 注重林业调查工作的开展, 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与信息化建设, 增加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规范性和执法性, 制定科学性、前瞻性的工作方案, 从而为林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王宗宇, 陈彦兵.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推进森林调查工作.科技与企业, 2013 (15)

[2] 伍国荣, 潘开志.冕宁县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探析.中国西部科技, 2013 (18)

土地纠纷调查与思考 篇5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重点。而作为农民的生存之本-土地,往往是纠纷经常产生的根源。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土地纠纷源于何处,土地纠纷该如何合理解决,本文通过对土地问题的调查和反思,提出几点粗浅意见。

从上访群众向海南省信访部门反映的情况来看,涉及农村土地矛盾和问题的内容占群众上访内容总量的40%左右,在我院近年来审理的民事案件中,涉及农村土地纠纷的案件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土地权属不清。农村在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大都实行“包田不包坡”的做法,致使荒地、坡地争议较多;文革前,有些场社体制改革,有些退场不退地,留下了纠纷隐患;而部分乡镇一直沿袭“谁有土地谁耕、谁承包”的做法,造成了农民争占“祖宗田”,“祖宗地”现象突出;村集体与村集体之间也存在着相邻地段土地的归属问题的争夺。

第二,农村依法用地观念差,越权发包的情况突出。农民依法用地的观念比较薄弱,农民不按国家的规定合理使用土地,而是任凭自己的意愿违反有关规定使用土地,给邻地的使用权造成侵害,由此引起纠纷。再者,有的乡镇干部及村委会基层干部对集体土地的开发使用缺乏科学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不落实执行,村委会或村民小组自作主张越权越级向外发包土地,而依据《国土法》和《村民委员会法》规定,村社出让、租赁土地不通过村民讨论,没有得到三分之二村民同意,村委会不得违反民主设定原则同外签订合同,而村委会或村民小组的法制观念薄弱,基本上不依法行使权利,这是产生土地纠纷原因之一;有的基层干部以牺牲农民的承包地为手段,严重违背土地操作程序,隐瞒实情,去成全土地承包商的利益,因此引起土地纠纷。

第三,“开发热”留下隐患。在前些年的“开发热”中,一些地方为了多招商,急开发,对外来公司转让、租赁、转包土地面积过大,承包期过长,农民参与程度小,地价又低,农民感到吃亏,成为引发纠纷的导火线。

第四,开采钛矿、挖塘养虾、外包林地,给生态造成破坏,环境被污染,农民反映强烈,要求收回土地,却得不到解决。海南有些地方钛矿资源丰富,但钛矿开采之后原尚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失去了先前之功效,加上有些土地被承包挖塘养虾,破坏生态平衡,农民要求中止合同,收回土地,发挥土地的正常功效,但有些地方对此类问题迟迟不解决,或得不到合理解决。

第五,地方政府征地遗留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诸如为了兴建高速公路;为了城市开发,需要统一征收农民土地。本来,这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是一件造福于民的好事。地方政府征用农民的大量土地,而农民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由此而引发土地纠纷。

第六,擅自转包、重复发包或单方毁约改变土地用途。随着土地的不断增值,有的村委会把同一土地重复发包,造成“一地两包”;而不少承包商为了短期利益,擅自转包,严重损害集体利益,有的甚至单方毁约,违法毁损承包标的物,导致纠纷发生。

另外,近几年来伴随着离婚案件的增多,因离婚后土地承包问题如何解决也是引起纠纷的一种形式。夫妻离婚后,有的土地因分割过于零碎,不便于种植和经营;有的因分割不均匀,有的甚至不分割,往往对女方的合法权益不加于保护,使一方当事人的利益遭受到损害,因此产生了土地纠纷。

土地是农民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民失去了土地便意味着生活无着,势必积怨成愤,引起纠纷。而土地纠纷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既关系到人民政府是否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问题,也关系到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形象。应引起各级政府和法院的高度重视。

如何切实解决土地纠纷,是摆在各级人民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因此,作为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土地纠纷的调处工作:

1、做好土地确权工作,是解决土地权属不清的关键。村民委员会应依《土地承包法》行事,将荒地、坡地及农场边界地等无人管理的地列入集体土地,禁止农民非法据为己有;亦可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使这些无人管理的土地尽其所用,通过合法程序转移其使用权。对于村集体与村集体的土地权属纠纷,大多可以依据划分村时的分界线确定,若未划分村界线,双方应通过和解方式和平解决。

2、建立群众监督机制,监督基层干部对《国土法》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有关规定的执行。凡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都要由群众讨论决定,并由群众监督实施,使村务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基层干部亦应对农民使用土地情况加以监督,切实保证农民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利用土地,以免造成农民内部矛盾的产生。

3、坚持平等、公平原则,规范承包手续,确保农民利益。“非典”过后,伴随着“健康岛”呼声日益高涨,必将引来海南房地产市场的又一轮“开发热”。村委会基层干部应坚持平等、公平地与外来公司签订有关土地合同,积极调动农民参与,不应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更不应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置农民利益于不顾。基层干部在转让、租赁、转包土地前,应充分采纳村民意见,坚决走“全村一盘棋”的.路子,牢牢树立爱民、想民、为民思想,切切实实执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依法办事,阳光操作,切实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4、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平息纠纷,化解矛盾。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深入,海南基础设施建设方案不断出台。必要时,政府会征用农民的土地,因此,土地在征用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政府有关人员急功近利,用简单的工作方法粗鲁地解决问题,从而使矛盾激化。在处理过程中,政府有关干部应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土地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实际,着眼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发挥农民对村委会的监督功能,以保护农民的自身权益。发生矛盾后,应通过疏导或说服教育等方式妥善处理,也可以通过正确使用经济政策的法律手段加以处理。

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必须依照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树立司法为民的思想,强化宗旨意识、职业意识,以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为己任,审理好涉农案件,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和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切实解决土地纠纷。

第一,树立司法为民的思想,注重“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土地纠纷案件,不仅涉及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更重要是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法律性。因此,审判人员要有全局观念,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审理此类案件中,应根据国家农业发展政策,既要维持土地承包长期稳定性,又要根据农业科技发展和市场需要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法律保障;既要保持农村稳定,又要保护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严格审查土地承包合同的效力。近几年,法院审理的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中,因对合同效力提出异议并发生纠纷

家计调查行为的法学思考 篇6

关键词:家计调查;隐私权;行为自由

中图分类号:D912.5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2.025

家计调查行为对我国的社会救助事业来说是一种新兴的事物,但由于其对公共利益的保护以及对公共资源利用的积极性功能在全国范围内很快得到广泛推广。然而,强调家计调查对于被调查者个人信息的公开将不可避免地触及被调查者的隐私权以及个人行为自由保护问题。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合法权益的维护,而保护个人隐私权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需要,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因此,如何有效协调和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私权之间的冲突,将是我国社会救助事业深入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

一、家计调查行为之价值考量

社会救助是公民因社会的、个人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陷入无法自力解决的困境时从政府和社会获得的物质和服务的福利。从其特征来看,具有政府的单方面授予行为特征,对此一般会有一套被称为“家庭经济情况调查”的法定程序来审核申请人的收入情况,能否得到救助的关键是申请者个人收入或家庭收入是否低于贫困线以及其贫困程度。大部分进行社会救助的国家都规定,对申请社会救助的,应对申请人及家庭成员的收入及资产状况进行审查,不足特定标准时才予以救助[1]。例如在澳大利亚,老年救助金领取人在获得148澳元/周的救助金的同时,可以保留价值12.575万澳元的资产(不含自由房屋的价值)和50澳元的其他收入,而在瑞典申请人必须是几乎一无所有才有资格领取救助[2]。社会救助属于授益行政行为,而授益行政行为主体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是一种社会经济资源的再分配[3]。它以行政主体的强制性干预来实现这种社会动态平衡;因此,要实现授益行政行为的预期目标,只能牺牲一部分的权利和资源来满足另一部分人的需要和利益。授益的结果是:“社会中被授益的一方相对人具有真有资源的优势,而另一方没有获得授益的则处于相对弱势。”[4]为了维护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实现社会公平,防止旨在维护社会公平的社会救助制度不至于在其运行的过程中产生新的不公平,社会救助需要设置正当程序,使社会救助行为的过程处于法治的控制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真正做到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救助的人身上。

然而,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和质疑:他们认为,一方面,从家计调查的节约社会公共资源的功能有被夸大的可能。这是因为家计调查的设置一般都有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这一点从国外的社会保障事务财政开支不断高涨可以得知,其财产调查的管理成本高,容易成为申请人和官员之间摩擦的潜在根源[5]112。而且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改革过程来看,其也曾尝试过进行非财产调查型补贴的方式来支付包括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保障,如英国政府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改革即是如此。这些改变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计调查的管理成本相比其行为所减少的救助资金来说,前期也许是有效益的,但随着管理成本的大幅提升之后就不再有效益了。另一方面,从对基本权利之侵害的角度观察,家计调查的行为有可能侵犯或限制公众的下列基本权利:

一是对隐私权的侵犯。在进行家计调查行为时,接受调查的申请人或家庭对于调查机构必须是无保留的,调查的范围当然就包括一些也许是申请人所不愿公开或曝光的个人隐私。对此,接受调查的个人或家庭往往是非常反感和抵触的。在英国,财产调查似乎被申请人所憎恨,因为它使申请人蒙受耻辱,也因为当局在调查认定个人的财产和生活安排时有侵犯隐私之举[5]113。所造成的耻辱感和不申领国民救助的问题愈加突出——尤其体现在领取养老金人群中[6]。具体来分析家计调查行为是否涉及对隐私权的侵犯,按照一般侵权法理论,对于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必须包括两个条件:一是被侵权主体是否有“合理隐私期待”,即接受调查行为的申请人或家庭按照社会一般观念是否被认为是合理的期待。二是侵权行为是否会对公民之隐私权构成现实威胁,即家计调查行为是否对接受调查的个人或家庭的隐私造成实际的威胁。分析这两个方面,一方面接受家计调查的个人或家庭若想获得救助必须接受全面的财产和收入状况的审核,这不可避免地会暴露一些申请人或家庭无法自力的现实,这种现实对于一个需要获得尊严的社会成员来说都会产生不安或不悦,因此可以认为接受调查的个人或家庭实际上是具有隐私期待,而且是合理的。从另一方面看,家计调查行为中所涉及申请人或家庭的个人信息或个人秘密已经由不公开到调查工作人员知情甚至于对社会公开,这对于申请人或家庭来说其自身的隐私将收到严重的威胁。

二是对行为自由的侵害。对社会救助申请人进行家计调查行为是申请人获得社会救助的必经程序之一,而且必需是符合其设定的符合救助标准的个人或家庭才拥有获得救助的资格。对此,申请人为了能够获得救助资格,往往会采取两种方式来应对:一种是申请人隐藏收入来源和财产,逃避调查行为对其自身和家庭财产的真实调查;另一种是在进行家计调查的阶段按照低于当地生活保障标准的生活水平安排生活,如《深圳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第10条第1项规定不能拥有空调等“非生活必需品”,要申请获得救助的个人和家庭就不安装空调等家电。不管是哪种情形,家计调查行为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申请人的生活习惯或行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制约,并由内而外地构成行为上的限制,除非申请人默示同意或认可调查行为,即忍受其对自己和家庭之隐私或行为自由的可能侵害。行为自由或称为行为自决的权利是各国宪法都明确规定的自由权利,属于一般人格权的范畴,个人行为除伤及他人权利、违反限制秩序或社会道德外,应有完全作为或不作为的自由。在家计调查行为中对于申请人或家庭的行为限制或心理制约,侵害了申请人或家庭成员的行为自由。

二、家计调查行为之正当性及其限制

一边是公共利益和综合治理等公众社会公平,一边是隐私权和行为自由等公民基本权利,二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不可或缺之基本条件,家计调查的行为该如何平衡这两种价值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按照莱昂·狄骥的“社会连带”理论观点,“人们相互有连带关系……人们想要生存,就必须遵循连带关系的社会法则”[7]。即人们将其行为服务于社会相互关联性的实现,因而对整体中所有个人权利的捍卫必然要求对每个人的个人权利加以限制而“现代的实际条件下,只有国家才能够通过命令和允许的方式,合法地行使任何其他共同体不可实施的强制力”[8]。因此,一方面鉴于个人的发展对于社会连带性的实现和发展必不可少,国家应对个人权利予以充分尊重;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所有人的个人权利,国家又有权对之进行必要的限制,因为这种限制对于避免个人之间相互伤害或包含公共利益是非常必要的[9]。可见,为保障所有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公众应容忍和接受国家或社会公共力量对其基本权利的限制。

但是,公众容忍对其基本权利的限制是有一定限度的,任何对其基本权利予以限制的行为都必须接受法律保留原则的检验,即“任何对基本权的剥夺、利益的侵害和义务的负担,非有法律依据不能行使”[10]。这一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针对传统国家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防止公共力量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在特定的情形下,基于法律的明确授权,国家可以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必要的限制。因此,为保证在社会救助程序中家计调查行为的正当性,在立法授权和具体审批时,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二是目的正当性原则。这是社会救助中进行家计调查行为的首要原则,也是必需首先端正的原则。进行家计调查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有限的公共资源的前提下要使得这些资源能够尽可能用于最需要或最恰当的家庭或个人,因而不得不采取一定的甄选和排查方式予以确认。这种目的的家计调查行为明显具有正当性。

二是维护人性尊严原则。由于家计调查的行为极易造成对受救助者的隐私或行动自由的侵犯或干扰,因此在选择家计调查的内容和范围等方面必须慎之又慎。同时,在家计调查行为中必须贯穿维护人性尊严原则,给予受救助者作为人的基本尊严。

三是透明化原则。一方面在申请社会救助之前和接受家计调查期间,调查主体应以适当的方式将家计调查的内容、范围等程序告知给接受家计调查的家庭或个人,使一般公众得以知悉,以便公众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作出选择。

三、家计调查行为的法律规制

在我国,社会救助中的家计调查行为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在所制定的《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中对社会救助申请的审查手段进行了相应的规定,第13条第2款:“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和有关专项救助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可以查询社会救助待遇申请人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存款或者持有有价证券的情况。”上诉规范性文件针对受救助者的申请进行审查的角度来规范家计调查行为。笔者认为基于上诉之基本原则,在具体立法时还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调查主体与监管问题

对社会救助程序中家计调查的行为如不加以必要的限制,任由主管部门调查,势必会对受救助者的基本权利造成恣意伤害,因此,立法上应明确规定调查主体的资格条件并授权特定部门对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根据社会救助的理论,社会救助对于政府来说,属于一种积极权利,而且往往涉及国家对某种经济资源的分配、干涉和制约,由此,它的产生几乎难以对应自由价值观,往往被认为是推行某种家长式统治的缘故[11]。正如在桑斯坦的概括中所描述的:“相反,福利的规定,或是政府保护个人免受种族歧视的规定,被认为牵涉了‘积极权利,因为这些权利构成了对既存配置及普通法原则的干预。”[12]而家计调查行为严重受到这种家长式的强制推广模式的影响,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在这种背景下,造成了政府与受救助者地位的差距过大,完全处于被支配和被动的地位,使得受救助者最基本的权利和尊严得不到应有的保证。由此,可以认定家计调查行为的调查主体是有必要存在的,但是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主体的资格的审批。按照莱昂·狄骥的“公务”理论,即“公务服务的概念正在逐渐取代主权的概念而成为公法的基础”[13]40,而这种公共服务“可直接由政府来进行管理、或是进行分散化管理、或是由政府的委托人来经营”[13]61。因此,国家以外之其它具有公共职能之组织或个人,基于国家的专门授权或委托也可以取得调查行为的主体资格。这样的话,能够进行家计调查行为的主体应该包括两种:一种是国家机关;一种是具有公共职能之组织或个人。从目前各国的实践中都能看出,国家机关的调查行为资格是具有正当性的,而其他组织或个人的资格则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对此我国目前也仅仅采用了国家机关调查的方式,这一方面是由于家计调查行为涉及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重大公共利益的分配,除了有能力和公信力的公务单位之外,很难有主体能够承担起这个重责,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的福利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因而其并不具备完成进行社会福利分配等社会功能。可以说,我国进行家计调查的主体目前来说仅限于公务单位,但今后随着福利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主体。

第二,对调查主体的监管。对于家计调查中对于调查行为的监管各国的做法不一,有采用政府主管机关监管的,也有采取立法部门审批的,但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倾向于由行政主管机关监管来具体负责。考虑我国目前的情况,由于缺少法律的规制,我国的家计调查行为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对于调查主体没有任何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因此,尽快对在家计调查中的调查主体进行统一的规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要制定一个统一管理的运行机制来监管全国的家计调查主体还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一方面由于国内民政机构的体制建立非常不平衡,有些发达地区的机构建立较好,而有些贫困地区的机构建立就比较滞后,就不用说其监督机构的设立问题,其操作上统一难度很大,而且本身监管就是一个成本相对巨大的工程,在资金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前,统一的运行机制是基本不现实的。因此,目前亟需做的是授权县级以上行政机关监察部门对家计调查行为进行统一的监督和管理,待条件成熟时再进一步集中统一管理。

(二)调查的范围与隐私权保护问题

家计调查行为的范围与隐私权的保护是调查行为中很容易出现矛盾的问题,对此,其包含三个必需涉及的问题。

第一,何谓隐私权,其范围或称之为边际如何界定?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14]。隐私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等。自1890年美国的路易斯·D.布兰代斯(Louis D.Brandies)和撒莫尔·D.沃伦(Samuel D.Warren)提出隐私权概念以来[15],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以直接(明文规定)或间接(归于侵害名誉权等人格权)的方式确立了对隐私权的保护,而《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公约①也对此作了相应规定[16]。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民主的进步,公民权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和多元,对于隐私权的保护将会成为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是否只要是调查行为就可以漠视被调查者的隐私权?对此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因为任何公民都有权保护自己的隐私,有权防止他人窃取、披露和传播自己的隐私。接受社会救助的主体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分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同时并不代表他们要以放弃对个人私权的维护作为代价。家计调查行为的开展对于公共利益的维护以及福利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显然是有一定益处的,但这不能成为漠视被调查者隐私权的理由和借口。反之,家计调查行为如果不重视对个人隐私权的保障就会产生一定的社会问题,如对于有些特殊疾病患者的家计调查所涉及的患者病情,尤其是精神病或传染病,一旦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被传播出去,就会对病人及其家庭造成难以预料的困扰。

第三,调查行为中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权的平衡与协调。随着我国社会救助事业的不断发展,家计调查行为中的公共利益要求的信息公开与个体私权保护边界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地引起各方的关注。在推进家计调查的程序化与法制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对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的保护,同时在相关宣传和信息公开上需要对被调查者的隐私权给予最大限度的保护。“我们通过承认一个人的边界来表示对他的尊重;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放弃对边界的主张和容许他者接近来邀约亲密关系”[17]。因此,家计调查中的信息公开应以人为本,不能因片面追求相关信息的全面完整而置被调查者的隐私权保护于不顾。

当然,在涉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以及突发性事件的情况时,从保护公共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可以将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予以公布,但一定要以保护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

(三)调查内容之利用与管理问题

由于家计调查所涉及的内容包含一些对于接受调查个人或家庭的隐私权和行为自由的侵害,因此,对于调查所得的内容要严格其使用、保存、保密、销毁和排除程序,以防止对接受调查的个人或家庭之基本权利再度造成侵害。具体而言,第一,家计调查经办机关及其管理部门对家计调查中所获取的个人或家庭的相关信息应作保密处理,并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擅自公开,更不得随意传播或泄漏。基于调查行为的全面性,家计调查机关的公务人员很容易在调查行为中触及接受调查的个人或家庭的诸多隐私,因此,进行调查行为的公务人员很容易成为传播个人或家庭信息的源头。接受家计调查的个人或家庭因为需要获得社会救助而将涉及隐私的个人或家庭信息告知公务人员,但这并不意味着接受调查的个人或家庭无条件地放弃了自己的隐私权。除非经过接受调查的个人或家庭的明示许可,否则调查机构或公务人员不得对其所了解或掌握的隐私进行披露、宣示、威胁以及除为统计、科研的范围以外的其他不当使用,否则即构成侵权。

第二,对于须公示的接受家计调查个人或家庭的资料和信息,经办机关及其管理部门应作避免或减轻隐私权侵害的技术处理,这主要涉及对接受家计调查个人或家庭的姓名、肖像、身份证号码、住址、联系电话等个人信息。并且对于因确有必要不得不公布的信息,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律和上级规定对应当强制公布的内容予以公布,对可以公布的内容视需要或根据规定予以公布,而对于不应公布的内容则不得公布,以防止侵害被调查者的隐私权。

由此,在家计调查行为中,尽管基于宣传和监督的需要有必要公开被调查者的相关信息,但这种公开应以不侵害被调查者的隐私权和行为自由为限的。惟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家计调查行为维护公共利益以及福利资源最大化利用的积极性效能,同时切实保护被调查者个人和家庭的基本权益,从而实现公权与私权的平衡与协调,进而更好地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注释:

①参见《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

[参考文献]

[1]林莉红,孔繁华.社会救助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98.

[2]杜志农.西方国家的社会救助制度[J].经济研究参考,1999(41):4248.

[3]杨思斌.中国社会救助立法研究[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271.

[4]孙丽岩.授益行政行为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44.

[5]哈里斯.社会保障法[M].李西霞,李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Deacon A,Bradshaw J.Reserved for the poor[M].Oxford:Martin Roberton,1983:1315.

[7]狄骥.国家、客观性和实在法[M]∥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24.

[8]狄骥.宪法学教程[M].王文利,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513.

[9]韦伯.论经济与社会的法律[M].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342.

[10]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础理论[M].台北:三民书局,1992:130.

[11]弗利登.权利[M].孙嘉明,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45.

[12]桑斯坦.偏颇的宪法[M].宋华林,毕竞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1.

[13]狄骥.公法的变迁:法律与国家[M].郑戈,冷静,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14]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62.

[15]Samuel D,Warren,Louis D.Brandeis.The Right to Private[J].Harv.L.Rev,1890(4):193.

[16]杨波.论隐私权的边界:以公共信息为标准[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3134.

[17]Robert C.Post.The Social Foundations of Privacy:Community and Self in the Common Law Tort[J].Cal.L.Rev,1989(77):957962.

(责任编辑江海波)

Abstract:Household income survey behavior is a double edged sword.On the one hand, it maximizes the function of the maintenance of public interest and welfare resources,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threatens the privacy and freedom of the public.Legislation needs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 public interest to protect fundamental rights and personal protection and other basic elements.It should be guided by 3 principles of purpose legitimacy,safeguarding human dignity and transparency to make clear the issues of investigation subjects,supervision,scope, privacy protection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issues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调查思考论文 篇7

1 目前我校的学风现状

为了对我校高职学生学风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我们组织了一次学风调查问卷,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76份。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

1.1 学生学风总体状况

学生“对我校学风总体评价”是:一般(占52.5%)。在学生眼里学风很一般。但考试时,你了解到其他同学,“单独作弊”的13.65%;“协同作弊”的28.57%;“有作弊想法,但没有实施”的38.66%。作弊占到了40%以上,更进一步的说明了学风确实存在问题。

1.2 学生的学习目的与学习动机

“你学习的主要目的”:“报效祖国(父母)”9.87%;47.69%的学生是“打好基础,为将来作准备”;34.87%的学生“拿文凭,找工作”;对于毕业以后是否决定继续深造,21.22%的学生“决定”继续深造;78.78%的学生选择“毕业后找工作”。这反映出高职学生在学习目的与动机上比较务实,选择职业院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就业。

1.3 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

学生的学习劲头与学生对专业了解程度有关,学生对专业不了解,很难有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情况为:34.03%的学生“对专业前景”“乐观”;28.15%的学生“不乐观”;33.40%的学生“很难预测”。这充分说明学生自入学以后,教学院(系)对专业的介绍及宣传做得不够、不到位,学生缺乏对专业情况的了解,更谈不上对专业的热爱。所以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前景的担忧和难预测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学习劲头和热情自然会受到影响。

1.4 学习时间安排与控制

“你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有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的调查中,选择“有计划有目标”的占30.9%;58.19%的学生是“入学有计划,后没有落实执行”。调查充分说明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也证明了高职学生在学习的自我控制上较薄弱,其学习过程是零散的,不是一种系统状态,也说明学生学习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习,想学的时候就学,想玩就玩,学习过程中是一种粗放行为。

1.5 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高职学生喜欢形象思维的学习方式,直观、动手、经验传授等方式是符合高职学生思维习惯的。30.04%的学生喜欢“安静地自我学习”;9.66%的学生“喜欢讨论式学习”;6.3%的学生按“教师布置任务式学习”;21.64%的学生“喜欢带有项目任务的学习”;32.35%的学生“喜欢在实践中边学边干”。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占一半以上的高职学生喜欢在实际操作中边干边学,带有任务的方式学习。所以要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就在学习方式上进行引导。

1.6 学生出勤情况所表现的学风状况

学生的出勤状况是学生学风的具体表现。在调查问卷中,“你所在的班级迟到、早退及旷课现象”,“严重”的23.3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是比较差的。中学阶段有老师监管,进入高职后,靠的是自我学习,这种自我管理比较差的状态是很难形成良好学风的。

2 影响高职学生学风的因素

从高职学生学习心理因素分析,主观上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动力,但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客观环境与条件以及教学等方面对学生学习持久力的影响,直接对学生学风造成影响。具体地讲,影响高职学生学风的有以下几个因素:

2.1 学生对专业了解及热爱程度

学校对专业宣传教育不到位,让学生对专业并不了解,或者说了解但不全面,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不知道该怎样学习、学什么,致使对专业的热爱程度下降,造成学风下滑。

2.2 教师的授课方式

在调查中,“课堂上你大多数情况下做些什么事情”,56.93%的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回答问题”;9.66%的学生“看课外书籍”;16.39%的学生“玩手机”;17.02%的学生“胡思乱想、无精打采”。这反映出教师的授课不能吸引学生,说明授课方式存在一定缺陷。从实际客观程度讲,很多教师照本宣科,讲课单调乏味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

2.3 学校整体的文化氛围

在调查中了解到,“你认为学校的文化氛围对学生学风影响”:“教师的科学研究氛围浓厚,影响学生科学求实的学风”占22.47%。这说明教师的治学态度、专业水平、敬业精神等方面对学生学习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影响;因为学风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所以加强校园的师风师德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文化环境建设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学风重要因素。

3 对高职学风建设的思考

学风建设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风的基础是教风,没有良好的教风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风。因此,加强高职学风建设,必须首先加强教风建设。

3.1 加强教风建设,促进学风形成

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建设。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没有好的教风就没有好的学风,学风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广大教师要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最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大力倡导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3.2 加强专业宣传与教育,促进学风健康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生入学教育是最关键的一课,将本专业培养出的优秀学生请回来,让他们讲学习体会,介绍学习经验,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要我学”变“我要学”,促进学风健康发展。

3.3 强化学校教育同企业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学风形成

强化学校教育同企业教育密切合作,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直接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强调实践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强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实施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实施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新模式教学。将知识的学习转化到技能学习之中。强调不仅教师授课,而且让一线有经验的“能工巧匠”工人师傅上课,把实际经验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这样,学生学得高兴,学得主动,学得实在,无疑对学风是一个极大地促进。

3.4 学校全方位育人,促进学风长期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加强高校的育人功能,培养社会高技能人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整个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应以思想教育为主,强调理想与教育并重,综合运用各种成分的教育手段,做好学生工作。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关心学生知识结构,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学得其乐,学得轻松;学校管理干部要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为学生服务。反映学生的呼声,为学生学习排忧解难;后勤工作人员要主动为学生服务,解除学生后顾之忧,无疑是极大地给学生增添了学习动力。所有这些,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种服务理念,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始终处于饱满的热情,学习劲头会大大地高涨,学风状况成为校园一道风景。

参考文献

[1]赵丽丽.高职院校校风和学风建设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6-58.

对林业统计调查工作的思考 篇8

一、林业统计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1.林业统计调查工作目的性不强, 重要性被忽视

在现实的林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个别领导和不少职工群众认为统计调查工作只是生产数字的工作, 仅仅反映生产经营的规模, 而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依赖于财务与会计工作, 统计工作的监督和决策作用被忽视, 致使林业企业中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很少, 统计工作的地位很低。目前, 无论是企业的综合统计还是单项统计, 仍然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应对各级统计管理部门的层层报表, 林业企业的统计指标、报表数据并未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服务。林业统计部门很少参与企业管理, 统计工作得不到领导重视。

2.林业统计调查方法单一, 时效性和准确性差

由于目前林业统计工作起点是专业统计, 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规范, 各种统计调查还未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林业部门, 抽样调查方法的应用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以全面统计报表为主的调查方法由于涉及面广, 工作量大, 很难及时准确地反映林业的新情况、新问题。同时, 干部任免、提拔制度中常常与各种指标挂钩, 致使一些部门为满足个人的政绩需求, 在统计数据上甚至在统计报表上作文章, 容易发生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伪造、篡改等问题, 使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受到影响。

3.林业统计调查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差

目前大多数林业企业硬件设施和软件工具不配套, 系统集成化程度低, 完整的林业统计数据库体系尚未形成, 且专业统计人员缺乏, 难以对大量统计信息进行处理和管理, 这些都成为林业统计信息传递手段滞后、社会化程度不高和林业统计数据对林业经济贡献率低的原因。

4.林业统计调查监督体系力量薄弱, 执法力度不足

《统计法》颁布多年, 统计工作已经有法可依。但在现阶段, 由于林业统计人员无法摆脱行政干预, 统计执法者职业修养不高及统计违法的隐蔽性等原因, 林业统计工作很难做到有法必依, 《统计法》经常不能发挥应有的制约作用。另外《林业统计管理办法》在实际的操作中也难以使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有所保障, 不利于推动统计工作的社会化、统计信息收集的多元化及统计信息市场的形成与发育, 不利于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及统计信息的质量。

二、改进现行林业统计调查工作的方法

1.保持统计工作的独立地位, 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逐渐认识到林业既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 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 因此林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林业部门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在林业主管局设立综合统计部门, 在基层林业企业设立固定的统计岗位, 确立林业统计机构在业务工作上的独立性, 使统计工作不受政府干预, 以排除各方面对统计数据的干扰。另外林业部门要重视对统计人员的选拔和任用, 要意识到统计人员不仅需要懂统计知识, 还要懂得相关的林业业务和财务知识, 要改变以往被动提供统计数据为主动提供情况, 主动根据林业工作重点和林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一些重大事件加强统计调查研究工作, 加强对林业经济发展态势和各项改革进程的跟踪分析, 及时提供科学的分析报告和政策建议, 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职能作用。

2.多种调查方法结合, 确保统计信息高效准确

由于林业统计调查项目的复杂性和调查目的的多样性, 所以林业统计调查不能采取单一的调查方法, 而是要多种调查方法结合运用, 建立一套适应当前林业统计工作需要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应改进和完善林业统计报表制度, 尽快地缩小全面报表和层层上报这种全面调查方法的应用范围, 研究建立符合各种不同类型林业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 大力推广抽样调查和科学推算方法, 保证统计信息高效准确。

3.改变传统统计手段, 加快统计现代化建设

林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对统计工作的高效、快捷、准确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林业统计工作应当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一是要提高现有办公自动化设备的利用率, 完善林业统计工作所需硬件设备;二是要在建立林业统计历史资料数据库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专业统计信息库的建设, 逐步形成完整配套的统计数据库服务体系;三是在林业主管部门与林业基层统计部门之间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 开发林业统计信息管理系统, 利用互联网等先进手段, 促使统计信息的收集、加工、传输更加快捷、高效;四是利用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存储和综合分析, 使统计工作现代化、高效化, 真正把统计工作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实现统计法制化

重庆务农农民现状调查与思考 篇9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范围涉及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6个区县8个镇, 即巴南区二圣镇、双沙口镇, 永川区五间镇、永荣镇, 綦江区隆盛镇, 南川区黎香湖镇, 荣昌县龙集镇, 潼南县五桂镇;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5个区县6个乡镇, 即万州区大周镇、铁峰乡, 开县竹溪镇, 巫溪县胜利乡, 忠县任家镇, 丰都县暨龙镇;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4个区县6个乡镇, 即黔江区蓬东乡、水田乡, 武隆县鸭江镇、赵家乡, 石柱县冷水乡, 秀山县钟灵镇。调查方法采取逐户登记与座谈调研相结合, 在市和区县分别召开现场培训会的基础上, 组织调查人员深入乡镇及其各村组, 在当地干部和部分农民代表参与下开展逐户调查登记;与此同时, 深入部分区县、乡镇和村召开有乡镇、村组干部和农民代表参加的调研座谈会。

根据调查汇总资料, 20个乡镇共有141个村、1023个组, 幅员面积1372平方公里, 户籍农户95309户、320988人, 承包耕地490634亩 (确权颁证面积, 下同) , 其中田224951亩、占45.8%。2013年, 20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41元至9800元不等, 最高的为南川区黎湖镇, 最低的是巫溪县胜利乡,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8332元的有9个乡镇。

二、户籍农户与务农农民现状

(一) 劳动力转移和农户全家转移占比高

20个乡镇, 劳动力转移和随转的家庭非劳动力总数180937人, 占户籍农户人口总数320988人的56.4%, 其中, 劳动力转移151168人, 占户籍农户人口总数、就业劳动力总数 (221573人, 包括超过统计劳动年龄现仍在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数, 不包括统计劳动年龄内实际没有劳动的病残及其他人, 下同) 的47.1%和68.2%;随转的家庭非劳动力29769人, 占户籍农户人口总数的9.3%。

当前,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 农户全家人口转移正呈增长态势。到2013年底, 20个乡镇全家外出转移的农户达36379户、112001人, 分别占户籍农户及人口总数的38.2%和34.9%。最多的镇, 全家外出农户、人口都超过了一半以上。从全家外出人口的分类看, 外出务工77398人、经商4215人, 分别占69.1%和3.8%;随迁的非劳力29769人、占26.6%, 其他619人、占0.6%。随迁的儿童及学生17188人、老人8847人, 分别占15.3%, 7.9%。从转移的地域看, 转移到重庆市外的50266人, 转移到县外市内的32075人, 转移到区县内的29660人, 分别占44.9%、28.6%和26.5%。

(二) 留守人口以老人、儿童 (学生) 为主

当前, 农村空虚化, 老人、妇女、少儿留守村庄, 老人、妇女种田是普遍现象。调查的20个乡镇, 共有留守人口140051人, 占户籍农户总人数的43.6%, 其中务农农民 (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 下同) 70405人、非劳力69646人, 分别占50.3%和49.7%。留村人口以老人和儿童、学生为主, 据调查统计, 60岁以上老人占31.5%, 儿童、学生占29.7%, 二项合计占61.2%。

(三) 务农农民以老龄化、低文化为主

据对42575名务农农民个人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 当前, 种田以50岁以上的农民为主, 占58.7%;60岁以上的占32.3%;70岁以上的占8.7%;30岁以下仅占7.4%。女性种田的占52.6%。同时, 务农农民以小学和初中文化为主, 小学及以下 (包括文盲、半文盲) 的占60.8%, 初中文化的34.2%, 高中毕业及以上的仅占5.0%。近年来参加过各类培训的务农农民只占23.1%。

(四) 务农农民以兼业种地为主

在20个乡镇户籍农户中, 目前已弃农或暂已弃农的户数43020户、占45.2%, 其中全家转移的36379户、占38.2%, 老人、儿童 (学生) 留守在家, 但基本上不经营农业的6641户, 占7%;经营种养业的农户52289户, 占54.8%, 其务农农民70405人, 占户籍农户人口总数的21.9%和就业劳动力总数的31.8%, 平均每户1.35人。

20个乡镇户籍农户共承包耕地490634亩, 其中田224951亩、占45.8%。目前, 承包耕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部分农民种养大户88942亩 (不包括农户间口头协商流转) , 占18.1%;70405名务农农民, 2013年实际耕种面积369075亩 (其中6.5万亩为栽种果、药、茶、桑等多年生植物) 、占75.2%;其它32617亩、占6.6%。

当前, 务农农民中, 真正职业化的农民数量少, 兼业化的农民数量多。对70405名务农农民实际从事的生产经营规模分析, 一人种地在5亩以下的61364人、占87.2%, 种地面积28.6万亩、占36.9万亩的77.5%, 其中种地在3-4亩的49100人、占69.7%, 耕种面积18.1万亩、占36.9万亩的49.1%。一人耕种经营超过5亩的仅9041人、占12.8%, 耕种面积8.3万亩、占22.5%。其中, 种植大户仅559户, 务农农民1191人、占1.7%, 耕种面积20147亩、占5.4%。种植大户和一人耕种经营10亩以上的务农农民3983人, 占务农农民总数的5.7%, 种地面积占12.8%。在务农农民家庭中, 目前, 饲养生猪的户只占58.9%, 一般饲养2-3头;饲养牛羊的户只占7.9%, 一般饲养3-5头 (只) 。到2013年, 20个乡镇共有畜禽水产养殖大户249户、务农农民421人。其中养猪大户56户, 养殖规模13551头, 平均每户242头;养牛大户36户, 养殖规模659头, 平均每户18.3头;养羊大户99户, 养殖规模2984只, 平均每户30.1只;养殖禽兔大户25户, 养殖规模126300只, 平均每户5052只。20个乡镇水产养殖大户27户, 养殖规模2128亩, 平均每户78.8亩;养蜂大户6户, 养殖规模132箱, 平均每户22箱。

(五) 务农农民家庭收入偏低

根据调查资料分析, 户籍农户人均纯收入水平, 有随家庭务农人数占比增加、种地面积增加和外出转移务工人数占比下降呈明显下降的状况。在全部务农农民家庭中, 除少数种养专业大户外, 家庭人均纯收入都比较低, 2013年, 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7000元 (全市平均数为8332元) 的户数占33%。而其中务农农民一人种地在5亩以上的家庭, 虽然户均种地面积比其他务农农民家庭扩大了近1.3倍, 但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7000元的占比却上升到41%。当前, 家庭以农业为主、就业以务农为主, 而种地又不是较多的, 即是现实农村的低收入群体或贫困户。

三、务农农民现状与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 面对务农农民“三化”现状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现代化, 现代化的新型农民是基础。当前务农农民老龄化、低文化和种地兼业化的现状, 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极不相适应。从20个乡镇的调查资料看, 务农农民7万多人, 占户籍农户人口总数的21.9%, 占就业劳动力总数的31.8%, 种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5.2%。其中, 务农农民50岁以上的占59%, 60岁以上的占32.3%, 70岁以上的占9%;小学文化的 (包括文盲、半文盲) 占61%, 初中文化的占34%;种地5亩以下的占87.2%, 种地10亩以上的 (包括种植大户) 仅占6%。这一结构现状, 将严重制约以高产、优质、安全、高效为目标, 以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的适度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等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因此,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使之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过程中, 当务之急是加快培育、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要把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作为一项农业发展战略性、基础性的系统工程来抓, 在规划设计和制度、机制构建以及培育方法、模式创新上着力, 使之成为各级政府制度化、常态化的一项工作。一是要对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做好规划、设计, 指导培育工程科学实施。要根据重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进程要求, 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 明确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等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思路, 科学制定培育对象的标准和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快构建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健康、规范、有序推进。要从长远抓系统的农业职业教育, 当前抓务农农民职业培训。对农民培训的内容, 要分种养殖项目分类别进行系统设计, 适应现时务农农民特点和要求, 坚持短期、多次培训和实训式、参与式培训为主, 多次培训使内容成系统。要创新培训农民的模式和方式方法,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以参训农民的评价为检验标准。要创新农业职业教育办学制度、模式和管理方法, 完善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 加强对现有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后继者、立志务农的青年农民、返乡农民工创业者等开展在职农业职业学历教育, 为未来农业现代化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三是要调整完善对农民对农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当前, 扶持农业、农民的政策项目较多, 但有的政策扶持对象的针对性不强, 扶持的作用和效果有限, 应适时调整优化。要把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有机结合, 使政策扶持的重点对象更准确和有针对性。要在引导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扶持、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支持政策上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要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科学认定和管理, 形成激励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有效机制。

(二) 农户全家转移将致撂荒地增加需要研究对策措施

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和农业比较效益仍偏低的情况下, 农户全家转移正成逐年增长的趋势。调查的20个乡镇, 到2013年底转移农户达38%, 人口占35%。虽然转移农户的土地, 大部分已流转给了其他农户或其他生产经营主体 (包括农业企业) 耕种, 但由于我市农户承包耕地地块小而分散、插花的特点, 自然就存在一些插花地块或边远地块难流转, 更何况有一部分全家外出的农户不愿流转。在调查中发现, 一些边远的乡村, 耕地撂荒面积呈扩大趋势。

在农户全家转移将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 研究撂荒地问题需提上工作的议事日程。减少和控制农耕地撂荒, 一是要在完善土地资源信息与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提高各级服务土地流转工作水平, 构建土地流转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二是要在完善深化改革措施上再着力, 在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使用权基础上, 健全耕地使用、保护的政策制度和权、责、利关系, 促进不愿种地的承包农户将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出去;三是要在调整、完善有关政策措施上着力, 将支持农业生产的政策重点向土地耕种者落实, 调动职业农民承接流转地发展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的积极性;四是要在鼓励和正确引导承包农户间自愿调换地块上着力, 促进农户承包地块相对集中, 以利于土地流转和发展家庭农场, 也有利于耕种机械化。

(三) 培育新型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典型农地流转的调查与思考 篇10

1.1 基本情况

调查点农地流转面积共33.33hm2, 位于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东胜村, 属典型的陕北风沙滩水农业区, 全村人均耕地面积0.20~0.27hm2, 户均耕地1.20~1.33hm2。流转地位于该村与邻村交界处, 距离村庄较远, 基础条件差。流转地原属旱地, 种地靠天吃饭, 遇雨年份收成较好, 干旱年份欠收甚至绝产, 家庭分散经营, 耕种不便, 种植效益低下, 甚至有撂荒现象。2007年由该村农民张宏如牵头组织进行了农地集中规模流转。

1.2 基本做法

1.2.1 分户转包, 集中整理。

流转期限为10年, 流转价款按1 500元/hm2·a转包到户, 流转后及时组织平整田地, 架设了高低压线路, 打深井4眼, 埋设地下输水管道, 通过流转整理, 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

1.2.2 统一经营, 规模生产。

土地流转后, 分区划片, 2007年主要种植玉米、西瓜、苜蓿;2008年种植红萝卜等蔬菜。生产经营过程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田间耕作、统一收获销售, 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生产资料购买环节中, 实行与厂家挂钩购买, 降低了生产成本。产品销售环节, 实行批量销售, 提高市场竞争力。生产管理环节统一技术, 统筹安排出工, 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降低了劳务成本, 同时提高了农业市场竞争力。

1.2.3 推进结构调整, 发展循环经济。

土地流转农户将土地转包出去, 有的着重发展劳务经济, 有的发展养殖业, 有的发展劳动密集型蔬菜产业, 将全村农业推向专业化、产业化、集成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土地流转, 以种植业为主导、养殖业为辅助, 全面发展沼气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建设, 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有机农业新模式。

1.3 农地流转取得的效果

1.3.1 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市场竞争力, 增加了土地产出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 一是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和批量生产, 增强了农业市场竞争力。二是通过土地整理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土地产出能力提高。玉米产量由过去6 000kg/hm2提高到13 500kg/hm2左右, 增产约7 500kg/hm2, 增收10 500元/hm2。

1.3.2 降低了生产费用, 提高了经济效益。

土地流转后, 实行农场化经营, 农用生产资料批量购进, 农资较市场价格低25元/t左右, 每年可节约农资费用1 000元左右, 较分散经营每年节约用工1 000个标准工日;采用机械化耕作, 较分散经营每年可节约耕作成本4 000元左右。经核算, 33.33hm2流转地年净效益15万元。

1.3.3 增加了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后, 33.33hm2土地年劳务费11万元, 农民收入由过去纯收入4 500元/hm2, 变为转包费1 500元/hm2、务工劳动力人均劳务收入2 600元、平均每户出售农家肥500元。土地流转后, 平均每户转包0.4hm2, 流转前户均纯收入1 800元, 流转后户均纯收入3 200元, 同时搞活了劳务经济与第2、3产业, 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农地规模流转实现了“租金+工资>种地收入”的积极效应, 是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2 关于农地流转的思考

2.1 农地流转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农民思想认识问题, 特别是农民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与保守思想, 缺乏有效的市场意识;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农地规模流转会加剧农村劳动力过剩;三是农业资金短缺问题, 农业规模经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而农业普遍面临资金不足, 导致农业有机构成低, 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四是农业风险问题, 投资农业缺乏风险保障机制, 农业面临自然、市场风险双重挑战, 农业企业不能大胆投资农业。

2.2 推进农地流转的措施与建议

2.2.1 农户层面。

一是加大宣传、解放思想、提高认识、调动农民积极性, 使农民真正认识到农地流转的重要意义;二是掌握技能, 提高农民自主创业能力。

2.2.2 政府层面。

一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农民农地流转的后顾之忧;二是多渠道引入资金, 保障农地流转的资金需要, 通过减税贴息、鼓励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简化贷款手续, 积极为农村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发放贷款;三是加大扶持力度, 加快农业产业化、合作化发展, 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促使形成规模经营;四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建立农地流转的供给市场。

2.2.3 市场层面。

一是建立农地流转服务体系与中介组织, 强化对农地流转的服务, 为农地流转提供信息资源, 指导规范流转行为, 提高流转成功率, 降低农户交易费用, 促使农地合理有序流转;二是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使农业企业大胆进入农业、投资农业。

摘要:介绍了典型农地流转的调查情况, 提出了农地流转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推进农地流转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农地流转,调查情况,问题,建议,陕西靖边

参考文献

[1]杨朝暮, 刘建军, 李翠华, 等.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 2009 (2) :139-141.

“一项调查引发的思考”评析 篇11

试从“教研活动方式创新”的视角对上述调查问卷结果作以评析。

【评析】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 赫维辛

此案例反映了“教研活动实效性”的问题,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该案例揭示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只有教研活动方式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教育的时代发展,只有教研活动方式的不断创新才能提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只有教研活动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发挥教研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从此案例给出的当前教研活动方式与教师对教研活动方式期待的对比状况柱形图表中可以看出,首先从调查柱形图的6项对比中前3项与后3项看,现实教研与教师期望教研形成反差,特别突出的是:各地优质课在教研活动中交流;名师教学经验在教研会上介绍;聚焦疑难教学问题的课堂教学会诊;教研员与教师合作的微课程成果分享四项,现实教研与教师期望教研成果差距很大,究其形成的原因,前两项教研活动方式、活动内容是成功的优质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经验,但离教师实际教学、教研需求较远。后两项教研活动方式,反映了实践案例式教研和现场诊断式教研,针对性强,与教师实际工作联系紧密,教师期望得到帮助和指导。另外,就此案例来看,前两项教研活动方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在宏观指导引领方向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在课程改革进入深化时期,教师在操作层面需求更加迫切。后两项教研方式,基于教学的具体问题,教研的具体项目,教研操作难度较大,要求教研技术层面较高,只能不断加大研究力度,缩小教研现实与教师期望的差距。同时我们从此案例中欣喜地看到,基于教学理念和信息的专家引领教研活动方式得到教师认可,更为突出的是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主题研讨,从不同角度提升教师对教与学的认识,现实教研与教师期望相吻合,给我们的实效、高效教研指明了方向。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改革纲要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出了许多全新的理念。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是教研活动是否有实效、能否吸引教师参与、推动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关键,同时,这又是一个难点。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碰到了许多具体的问题和困难,他们最缺乏的就是将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方法和策略。教研活动,特别是集中“主题性”“案例式”教研活动的开展将是帮助教师解决问题与困难,实现理念与实践沟通的有效途径。但从总体教研工作的现状看,教研活动形式的传统、单一和僵化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还仅停留在传达、讲座、模仿的层面,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针对此案例揭示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组织者、管理者、引领者,应进一步加大教师对教研活动需求的调查研究,从人的发展理论、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出发,科学规划教研活动方式,制定教研活动方式常规管理制度,研究建立多元有效的教研活动评价体系,本着一切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宗旨,创新教研活动方式,提升教研活动价值。

【评析】鸡西市教育学院 颜廷武

通过调查问卷统计柱形图形象直观地反映了教研活动实践中存在的现实教研与教师期待的矛盾。

从统计图来看,教师最期待的教研方式是“聚焦疑难教学问题的课堂教学会诊”,期待值最低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名师教学经验在教研会上介绍”。而教研现实中,呈现最多的是优质课在教研活动中的交流,教研现实与教师期待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这个调查在启示我们:教研活动的方式需要创新,需要深入调查了解基层学校教师的教研期待;活动的内容设计要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在我们的教研工作中也要尊重教师的研修主体地位和专业成长需要,传统的坐而论道式的教研活动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在新课程下,教师教学与教研工作的需求。

很久以来,聘请专家讲座或是教研员亲自操刀上台讲座,或是组织一节较为完美的公开课让大家研讨一下,成为教研活动的常态形式。从我们的研培人员来说,台上讲,台下听,省心省力。但这种活动形式在教师的教研期待中,却是最让大家失望和厌倦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中,会产生很多疑问,他们迫切需要更为直接更为有效的专家引领。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的教研员就必须反思自己的教研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从而改进教研活动的方式方法,让教师能从教研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教学理念与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研活动方式的创新,不仅要尊重教师的研培期待,尊重教师在研培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更要深入基层学校,切实了解基层教师的教学困惑与教研期待。充分的调查研究,是我们精心设计和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重要前提。在教研活动之前,一定要有来自基层的最新的需求反馈。在充分了解服务对象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教研活动,有实效性地引导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研活动才能更加贴近教师的教研期待与教学需要。

当前民间融资的调查及其思考 篇12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放开, 经济主体也不断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各个层面的社会资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这为民间融资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事实上,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民间融资就已经找到了一定的市场定位, 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高利贷范畴, 扩展到了各个经济领域, 规模逐步扩大, 涉及面也不断拓展, 已经在社会融资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近年来, 我国民间融资已经呈现出更为活跃的态势,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宏观调控和利率政策调整的结果。虽然说民间融资在我国还没有正式的法律法规来予以引导和规范, 但是, 它作为一种传统的融资方式, 已经被金融业内人士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它原先一直处于半地下状态, 被人们认定为属于灰色区域的非正规金融。但是, 它对于一些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缓解作用却是不容小觑的。因此, 我国开始尝试着让民间贷款公司进入到正规的金融市场。但是, 毕竟民间融资是一种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的融资方式, 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将围绕民间融资展开调查并深化对其的思考, 以期能够为我国民间融资指引一条充满阳光的发展之路。

二、民间融资的概念、形式以及特征

民间融资一般认为是在正规金融体制以外的一种金融交易关系综合体。目前来说, 民间融资一般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种类型就是合理又合法的非正规金融, 它能够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开展金融活动。第二类就是合理但不合法的灰色金融, 主要包含了民间集资等, 但是它们的确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类就是不合理又不合法的黑色金融, 主要是指那些高利贷等违法犯罪行为。一般来说, 民间融资的形式有好几种, 主要包含了民间借贷、合会、社会集资以及钱庄等。所谓民间借贷指的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融资形式, 主要是民间经济活动中的个人借贷活动, 属于无组织的民间资金调剂关系。所谓合会, 它是一种有着较长发展历史的民间金融形式, 是一种具有互动性质和合作性质的群众式融资组织。所谓社会集资, 指的就是社会上的各种经济实体和个人将各种资金用于生产等活动的总称。所谓钱庄一般指的就是建立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主要是一些存贷业务活动。

民间融资的特征一般表现为:市场活跃度高, 发展迅速, 融资主体多元化, 融资用途也多元化, 利率灵活多变。民间融资的这些特征引发了市场结构的巨大变化, 主要表现如下:市场上的融资结构除了传统的融资项目以外, 民间融资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民间融资使得市场融资主体发生了转变, 由个人开始转向经济组织类, 还使得市场上的融资渠道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更加趋于多元化;民间融资使得市场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由原先的生活消费和临时性资金急需转向了经营性借贷;此外, 民间融资也使得市场的贷款业务发生了变动, 主要是民间融资的利率灵活多变, 而且其借贷门槛较低, 从而使得市场借贷市场有利于民间融资的进一步发展。

三、民间融资的必要性分析

民间融资的必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 民间融资可以大大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 民间融资方式都可以帮助这些中小企业很好的缓解融资问题。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 民间融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二) 民间融资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当前, 民间融资的方式较为灵活,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市场空缺, 适应市场经济结构的快速变化, 从而更大程度上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因为正规金融无法发挥出作用的时候, 民间融资就展现出了自己的作用;

(三) 民间融资可以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我国传统的融资结构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还关系到经济和金融安全。而民间融资则在客观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压力, 某种程度上分散了其资产经营风险, 尤其是信用风险,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社会融资结构, 也有利于维护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

(4) 民间融资可以与正规金融机构形成互补的关系。当前, 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发展不够迅速, 还有不少人没有银行账户。那么, 他们就会通过民间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融资需求。此外, 还有些金融机构不能很好的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从而使得民间融资成为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补充。

四、民间融资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说民间融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 我们必须审慎对待民间融资, 因为它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游离于国家金融体系以外, 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

(一) 民间融资容易产生社会动荡。民间融资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一旦出现问题和纠纷, 很难快速解决, 有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此外, 民间融资的利率较高, 甚至是高利贷, 借贷方会承受巨大的利息压力, 还有些不法分子会利用各种手段来欺骗放贷者, 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最终引发社会骚乱;

(二) 民间融资不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民间融资不受国家金融机构的监管, 其风险会随之增大。这是因为民间融资的渠道是多个的, 有非正规渠道, 也有地下渠道和非法渠道, 这些体制外流通资金在进行流通的过程中, 缺乏必要的监管, 产生一些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 进而影响到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 民间融资对传统银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传统银行业这些年本身就遭遇了巨大的发展困境, 民间融资的活跃进一步增加了传统银行业的发展压力, 主要是民间融资活动分流了一部分银行储蓄资源, 还分流了一些资本业务。此外, 民间融资利率一般较高, 不排除有些不法分子从商业银行贷款转而进行民间借贷, 获取套利;

(四) 民间融资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民间融资回报高, 但风险也高。借贷方有可能无法承担利息, 贷出者也有可能本金收不回来, 套利者也有可能无法实现套利, 从而破产。此外, 民间融资还存在漏税问题。这些都会形成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 进而损害到银行和国家合法利益。

五、当前引导我国民间融资规范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近年来, 我国民间融资市场发展迅速, 既有积极的一面, 但也发生了不少的大案要案, 或者是融资方携款外逃, 或者是融资方彻底破产而无力偿还, 从而引发了很多不稳定状况。但同时, 我国中小企业又急需大量资金来解决发展困境。这种矛盾的现状已经引起了中央领导层的广泛关注, 并于2012年3月28日, 由我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 会上决定在温州设立首个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 这是我国首次对民间融资市场正式给出市场定位和政策引导, 从而为将来的全面金融改革进行试水, 目的是为了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 增强金融供血能力, 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发展, 强化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方向。那么, 要实现以上金融改革目标, 我们就要针对民间融资采取如下具体对策:

首先, 我们就要做好民间融资市场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应该积极引导各个金融机构切实拓宽融资渠道, 为借贷方努力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融资环境。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融资环境并不是很好, 很多金融机构的贷款门槛过高, 把一些急需资金的个人和中小企业都挡在了门外, 这就使得占据了我国几乎99%比例的中小企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资金困扰。应该重建当前的金融生态环境, 尤其是为民间融资市场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比如说正规的金融机构可以努力开发出新的贷款产品, 努力支持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 不断拓宽为中小企业进行金融服务的渠道和方法, 甚至可以专门设立一些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部门, 有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有关贷款政策。有些金融机构应该把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服务对象, 积极为它们服务, 提供贷款优惠和支持, 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鼓励中小企业吸收民间资金;

其次, 我们要做好民间融资市场的运行机制建设工作。由于我国民间融资市场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体系之外, 其在市场上的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 不利于民间融资市场的顺利发展。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应该适当的放开民间借贷市场, 促进民间融资的正规化发展。事实上, 我国民间融资正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发展趋势, 这表明了我国现有融资体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很好的满足融资者的旺盛需求。因此, 我们应该逐步放开民间借贷市场, 不断拓宽民间融资的渠道与多元化用途。当然, 政府应该充分肯定民间融资的有效作用, 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支持、规范、引导和监督民间融资, 使之由地下转向规范化操作。政府不应该打击民间融资主体, 而是应该把他们纳入到正规金融体系中去, 统一考量, 有利于进一步控制金融风险,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此外, 我们还应该制订适应其规范发展的民间融资法律法规管理办法, 给予其政策引导和规范。温州金改的试点, 正式启动了我国金融改革的先锋, 是针对民间融资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给民营经济异常活跃的温州提供民间资金的使用政策向导, 积极引领这些庞大的民间资金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帮助, 尽可能的弱化其潜在的风险, 从而使得民间融资市场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 更趋于科学合理;

最后, 我们也要做好民间融资市场的风险约束机制建设工作。具体来说, 我们就是要进一步强化民间融资的风险监测体系建设。这是因为民间融资虽然益处多多, 但是, 其潜藏的金融风险却是不容忽视的。一旦把握不好, 民间融资市场将会出现巨大的波动, 进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此, 针对民间融资存在的较大金融风险, 我们应该切实加强对其的监测与调研活动, 进一步提高对其金融风险的预警功能。这就需要我们正规的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切实关注民间融资机构的各种动向, 定期监测和调查, 建立并不断健全相关的风险约束机制建设, 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绝不姑息。同时, 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加快存款利率的改革步伐, 优化资源配置, 让各种资金能够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下进行合法竞争, 充分发挥出风险约束机制的约束功能, 使得民间融资市场更为规范和合理。

六、结束语

总之, 我国民间融资发展态势良好, 同时, 一些金融风险也是在所难免。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民间融资渠道, 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出积极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引导规范民间金融活动, 加大信贷投资力度, 拓宽个私企业融资渠道, 出台规范民间融资发展的法律法规, 积极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 开放民间融资市场, 确立民间融资的地位, 解决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把民间金触机构纳入中夹银行的监管体系, 构建民间融资服务体系, 改善民间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等, 因势利导, 趋利避害, 从而使得民间融资能够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补充。

参考文献

[1]桂又华等, 当前民间融资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金融与经济, 2008 (11)

[2]郝丁, 年四五.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基于规范民间金融的思考[J].上海金融, 2006 (1)

[3]李建, 冯增炜.中国民间、地下、非法规模有多大[N].上海证券报, 2007

[4]肖建军, 康银功.我国民间金融的现状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 2006 (10)

上一篇:土建工程的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证券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