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规划路线

2024-05-31

战略规划路线(共11篇)

战略规划路线 篇1

摘要:公路工程建设是我国的重点项目之一, 施工过程中, 公路线路的比选是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 做好公路路线的选择, 关系着公路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的保护, 因此, 必须要选择最为合理的公路线路, 公路路线设计的规划就需要保证准确性。影响公路线路设计规划的因素很多, 文章具体分析了影响规划的要素, 同时提出规划措施。

关键词:公路,路线,规划,设计

公路的施工线路设计是对于公路的整体施工进行逐步规划分析的步骤, 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的环境和施工的控制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理论依据。公路工程整体路基的设计要进行全面的分析, 以提高公路工程的质量。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施工的方案是按照整体施工的情况来进行的, 公路工程的质量控制依据也是公路工程的设计依据, 工程整体的施工状况也是工程施工状况的重要保证。通常, 把工程整体施工进行分析后, 再对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和整理, 最终得出的关于地形地势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公路工程线路设计施工的重要准则, 把握好这些因素, 对路基的控制就能够达到预期的要求。路基的控制是通过工程的相关费用来进行调控的工程, 路基设计工程的美观和负荷能力都是通过对路基的控制来实现的。本文在对公路线路设计的规划进行分析的同时, 也提出了一些影响因素, 为了公路线路施工能够更好的达到预期要求, 在文章里针对出现的相关问题, 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以供参考。

1 影响路线设计的因素

影响公路工程路线设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 公路工程的路基是公路工程线路设计的首要阶段, 同时也关系着其整体性, 是工程的整体施工方案和设计水平的汇总。其次, 公路路线设计的线形设计分析是多方面因素结合来考虑的, 主要有线路所在的地形地势等因素, 设计方案的实施和施行需要从这几方面综合考量, 从而保证公路施工线路设计的质量。

2 路线设计中的安全控制因素

公路路线设计中, 安全控制因素是公路路线设计的主要因素, 在规划阶段, 公路的线路设计由于地形地势的影响, 公路线路的整体走向需要合理的进行规范, 从整体上来进行把握。而工程设计的线路和设计方案中人员实施线路的设计业有着不同的要求, 线路设计的线形走向和公路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员车辆对公路曲线的控制都是影响公路线形设计安全的因素, 所以, 公路线路规划设计必须要从整体上进行调整, 从而更好的进行公路线路施工安全控制。以下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路线设计中安全控制的因素。

2.1 弯道与直线的交叉事故因素

弯道与直线的较差事故因素是影响安全控制的主要因素, 平曲线是直线公路与曲线弯道较差的部分, 也是交通事故多发地, 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较大。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 由于冲力的原因, 导致横向力增大, 长时间行驶在这样的公路中, 对车辆的损耗也相应的增加, 就必然的增加了公路交通的隐患。曲线公路和普通的公路相比, 出现事故的概率也更高。所以, 在设计过程中, 公路的曲线设计是尤其要注意的部分, 为了减少公路中出现的事故, 这方面也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

而公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车辆驾驶员的粗心大意造成的, 行驶在弯道时, 公路交叉口的车辆很容易因为驾驶人员在转弯过程中的疏忽而造成的。对于公路的现状来说, 想改变这种问题而造成的交通事故, 除非对公路的线路有所改变, 不然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 对于弯道表示的认可也不能够明确, 转弯过程中, 即使没有疏忽, 车辆的速度过快或者车辆行驶的速度较快, 也都容易出现各种各样不可避免的问题, 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 如何对工程的整体的施工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 加强工程弯道设计的工序是整个路线设计保障性工作。对于车辆冲击力以及驾驶员的惯性行驶进行分析, 最终保证工程最终的行车保障。

2.2 纵坡度的路线因素的影响

在整体的高速公路的路线设计上由于对路线的整体的设计状况进行分析, 将路线的状况进行整体的规整与控制, 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最终由于是在地区以及坡度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公路的整体的纵坡度进行研究, 将工程的施工状况进行均衡的调整, 对于山区的高发区将减少坡度的控制, 在平原与丘陵地区交通地区的事故发生较低的地区的坡度控制以及对于坡度控制较高的地区进行整体的规整, 对山区交通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 保证遇到紧急情况时候对于处理山区坡度的角度控制能有所调控, 并将对下坡的提示警示牌调整好, 避免出现因为突发事件而刹车不灵等情况的发生。

一些驾驶员为了省油, 在下坡的时候容易以熄火的进行行驶, 在整体的施工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并把整体的施工情况进行有效地分析与调控最终达到整体的行驶协调性的控制。对一些由于地势问题而无法保证公路施工的状况进行协调, 对于直接的弯道或者坡度有一些相应的标志, 提前对驾驶员提醒, 减少坡角事故, 保障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

2.3 多线条的组合形式的因素

由于安全行车的不同要求, 对路基的不同线条的限制都有所控制, 由于一些不良路基线条的控制以及对于整体线条的规范性调控, 最终才能遏制容易出现高发交通事故因素的发生。在不通过的线路的组合上, 对于一些不良线路的控制, 或是有些线条的控制, 对一些线路的调控情况进行控制, 最终在路线的整体规划状况进行分析与规整。还有一些是由于在直线路段的凹形纵断面的形式上, 在凸形的竖曲线或者凹形的竖曲线进行相应的控制与分析, 保证断背曲线的设计规划, 在整体的纵坡面以及坡度的长短角度控制进行统一的协调, 达到保证行车安全的目的。

有些线条的整体比较多, 在线路的规划上因有利交通行车便捷, 在交通的整体的规划上, 因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并对有些多线条出现事故的地方做一些相应的标记, 作为提醒驾驶者的相应提醒事宜, 保证多线条路段的行车安全。

3 在线形设计中的对策分析

3.1 设置适合的直线长度

为防止存在过长的直线线路的控制, 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因此, 针对公路施工的整体线路的偏角控制, 在直线过长的情况下, 为防止驾驶员的单调乏味, 建设与地形相适应的其他标志, 减少路线设计的整体规划, 提高驾驶员的安全行车性, 提高驾驶员的心情舒适度, 最终达到行车安全的目的。

3.2 坡度设置上安全第一

对于影响交通安全事故的纵坡坡长与坡径的控制, 加强对整体坡度的控制调整, 在比较长坡道上设置隔离带, 减少坡道的缓冲速度, 加强坡度的整体控制, 最终达到减少坡道的行车目的。

设置与水文地质相一致的资料, 根据地质条件的整体控制利用纵坡面的控制, 减少对水文地址的整体控制, 地质灾害, 达到控制地质条件的目的。在加强与自然条件相配合的整体实施情况进行分析, 注重道路的需求进行整体的控制, 使路线的线条舒适、平、纵横的合理性设置, 最终达到整体的路线调控工作, 达到公路线条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景观。

4 结束语

公路路线的设置, 进行统一的设置, 对于路线设置中的整体控制进行相应的分析, 加强对整体因素的控制, 保证公路线条设置的顺利进行, 最终达到整体线条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周雪琴, 许晓春.道路线性设计影响车祸事故的因素[J].中华民居, 2011 (8) .

[2]张晓芬.关于道路路线设计若干问题浅析[J].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0 (10) .

战略规划路线 篇2

战略之一:强化能源管理体系

在此次“世界级技术解析会”上,比亚迪发布了两大“驭变战略”。其中一大战略是“双驱战略”,展现比亚迪能源管理体系的布局。双驱战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个层面都发展节能技术,二是在新能源车领域内,个人市场推广双擎双模,公交市场推广纯电动车。从融入节能技术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到世界同步的TID动力总成、到世界领先的绿混技术、再到双擎双模动力、以及风靡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纯电动车,比亚迪完成了从单驱到双驱的战略布局,强化了能源管理体系,巩固了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的地位。

此次比亚迪公布的双擎双模技术是一种将发动机和电机两种力量相结合控制的先进技术,它具有卓越动力性能和更低的油耗,兼具实用性和便利性。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搭载在“秦”上,根据厂方测试,秦的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达到223kW和440Nm,0-100km/h加速时间仅为5.9秒。秦计划于今年四季度正式上市,主要面向个人用车市场。而比亚迪的纯电动车则主要面向公交领域,目前在深圳运营的800台e6出租车累计运营里程已突破1亿公里,在海外e6、K9也已经成功登陆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比亚迪电动车项目进展顺利。

战略之二:推动智能化的垂直整合与集成创新

战略分解与路线图的制定 篇3

关键词:战略分解,路线,企业

路线图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的美国汽车行业,摩托罗拉和康宁公司先后采用了绘制路线图的管理方法。摩托罗拉主要用于技术进化和技术定位,康宁公司主要用于公司和商业单位战略。例如:装备供给板块是以特定产品、特定用户为对象含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过程的完整生产体系,它描述了产品成本、利润的产生过程及产品质量特性的形成,它具备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即生产的连续性、标准化、集成化、组织化,整个装备供给体系并不意味着是一个经济实体,但体系必须具有向外扩张市场、向内降低成本、内外反映迅速的内在动力。装备供给板块是直接面向用户,它的存在的价值就是利用自主创新的成果与市场结合,追求投资回报的最大化;缩短研制周期、延长定货周期、老型号升级改造均应是装备供给板块要承担的主要责任;当它很好地履行了这种责任才能最终实现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1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我所“三步走”战略,在总结分析我部在过去7年发展的基础上,制定面向未来2015年发展路线图,以“坚持柔性发展、实施板块布局、坚定自主创新、实现精明增长”为指导思想,以我所2015年实现本所军品18.32亿为目标,以我部2009年产值69495.5为基准,现将目标初步分解如下。

1.1 保持每年完成业务产值高速增长

到2015年要实现18.32亿/年的军品业务收入,我部产值需年均增长17.6%,人均产值1250.7万元/年(以2009年产值69495.5为基准,150人计算),其中国内市场15.32亿/年,国际市场3亿/年。

1.2 延长批产型号寿命,全力推进“老产品”升级改造的技术进程与市场进程

在人力资源配置到位的前提下,深入、持续的开展批产老型号改进、延寿工作,面向一线部队用户、面向订货机关挖掘潜力市场,确保2015年产值目标实现。

1.3 突破几项关键技术,以解决阻碍精益发展问题

专/通用测试平台开发、非原理性测试、整机自动化测试、信息化售后服务。

1.4 打造一支精英队伍

以创新为牵引,到2012年引进20名硕士学历以上高级技术人才,打造一支完整的、专业的、门类齐全的、高中低档搭配的技术队伍。

1.5 在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利润中心的建立

以利润为中心,对上下游关系进行辐射管理,以利润指导成本,实现利润产出最大化。

2 发展途径

为了实现2015年18.32亿的目标,我们重点在技术发展与管理提升两方面保障目标的实现。

2.1 技术途径

2.1.1 专/通用测试平台开发

结合我所标准化、通用化的设计,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开发一整系列的专/通用测试平台,以解决部分插件功能调试需要依托整机才能实现的问题,提高独立调试覆盖率和调试效率,为模块化调试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2.1.2 非原理性测试开发

以我部现有非原理性开发经验为基础,重点引进美国ASSET公司的Scanworks测试软件。Scanworks软件可以针对边界扫描芯片进行自身全部管脚的短路测试,大大提高了短路测试覆盖率,能够实现单一芯片的自我测试。

2.1.3 整机自动化测试系统

重点开展雷达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并将自动化测试技术逐步拓展到整机故障判断、定位、维修,数据测量与分析领域,从而解决目前纯“手工操作”效率低下、误操作率高的等问题,力争满足业务产值高速增长的需要。

2.1.4 信息化售服

瞄准售后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未来的几年,我们的售后服务工作量仍然会持续增加,如何解决现场维修频繁、电话售服指导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构建信息化售服平台,以我所为平台中心,有权限的调用各站售服数据进行交互,部队自主保障能力将极大的提升,故障解决将更为快速及时,同时对于培训和实时沟通也会有极大促进,并且此系统可延伸性大,例如雷达的实时检测,在线故障检测等,如果能作为部队信息化建设一部分,将成为我们所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管理途径

2.2.1 以创新为牵引,打造一支完整的、专业的、门类齐全的、高中低档搭配的技术队伍

装备板块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板块,与创新板块不同的是,我们的创新更侧重工作效率的提高、老型号的升级改造、现役装备“延寿”。一个设计师的培养至少要5年以上时间才能承担一定的设计工作,而我们拥有5年以上设计工作经验的人员仅28人,现有的人力资源连完成我们目前的任务都很困难,根本不能满足创新工作的需要,我们计划在2012年之前分批引进20名硕士学历以上的研究生,培养一只能“打硬仗、打胜仗”的技术队伍。

2.2.2 完善成本管理体制,追求利润最大化

现有的分布式成本管理存在较多问题,以现有管理人员很难能完成批产成本管理,为了解决管理人员与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我们建议2010年能引进成熟的成本管理软件,构建统一的成本管理平台,由现有的分布式成本管理改进为集中式成本管理,以期追求利润最大化。

2.2.3 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如何能吸引创新人才,如何能保障创新人才的待遇,是我们能否取得更好发展的保障,由于我所薪酬体制等多方面问题,导致装备发展部人员迅速流失,不论正式员工还是聘用员工每年流失比例都在10%左右,流失人员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还是正式进所设计师,流失主要原因是与研究部相比薪酬的不均衡和个人未来发展不明朗,在研究部无论是薪酬上还是职称评定上都有装备发展部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何保障这些人的待遇,是未来能稳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2.2.4 完善供方质量控制,以安捷伦公司为标杆,实现BPR整合,降低风险成本

综合经济的角度考虑,提倡精益化管理,集约化发展。因此,对于集约化采购的供方,那些对产品影响程度高的供方,将其纳入“战略合作伙伴”的名录,这些供方不再是谈判桌上的“对头”,而成为组织合作的对象,与供方之间适宜建立一种长期互利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2.5 完善设计缺陷,检测方法前移,调试范围最小化

装备是制造出来而不应该是调试出来,但是由于各种制造缺陷及设计缺陷导致装备在转产后状态仍然不能固化下来,制造加工过后还需要调试工序,系统联试不能跨过插件级调试,计划以开发专/通平台为基础,将各种测试验证的手段前移至制造过程,以缩减后继调试、指标测试范围,提高工作效率、缩减流程。

2.2.6 整合板块构成框架

目前装备供给板块由装备发展部与博微长安公司两个组织构成,装备发展部相当于全所“大工艺”流程的批生产调试环节,主要负责技术状态控制及调试、质量改进、型号升级改造和延寿等,而0871是独立经济实体,公司运作机制,有完整的制造加工、调试生产流程。考虑到两个组织构成的体制不同。

3 结语

外部市场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导致企业的发展也在变化,不同时期要有不同的策略应对.路线图也不是一成不变,它也需要根据企业实际发展进行动态修订,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辨识出自己的优缺点,理清客户的现有需求和潜在需求,才能制定出一个可用好用的路线图。

参考文献

[1]卢光松,卢平.技术路线图与颠覆性技术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

战略规划路线 篇4

同样,在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这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因为目标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所以,我们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把我们的职业生涯的最终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阶段性的目标,这样的话,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们的职业生涯的`总目标也一定能够最终实现。

职业规划图

下面大家可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毕业生小张学的是市场营销,同时他比较喜欢做销售,那么他的中短期的职业生涯可以这样来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图

职业目标: 在 年的时候,成为一家中小型企业的市场部经理

开始时间 终止时间 职业 所需掌握的知识 所需掌握的技能 能力和经验的积累

1 7月 6月 销售代表 销售知识产品知识 销售技巧 如何谈客户

2 207月 6月 所在公司的销售主管 领导下属的艺术 如何激励下属 团队领导能力

3 207月 6月 所在公司区域销售经理 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 如何制定市场营销目标计划 如何把一个地区的业务迅速做大

战略规划路线 篇5

日前有消息称,微软正计划利用自主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针对非洲市场开发新款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以满足非洲市场的庞大需求。该消息得到了微软非洲项目总经理费尔南多·德索萨的确认,他表示微软今年将与来自深圳的技术伙伴合作,推出价格75美元至100美元的智能手机。

消息称,这一项目将面向加纳Koforidua Polytechnic大学的学生,提供价格低廉的移动互联网服务。

众所周知,微软Windows Phone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尴尬求生。不仅仅是合作伙伴不给力,就连微软自身操刀的Surface亦表现平平,更不用说WP系统的应用了。这样的背景之下,不仅仅微软在PC时代奠定的操作系统王者地位难以在移动端维系,其IE浏览器等也遭受了巨大挑战。硬件自是不用说,早已是苹果、三星的天下。此等局面,换成是谁,都无法岿然自若。

不过,一向高大上的微软,现在将目光投向非洲市场。或许有人会问,微软为什么不将低端市场锁定在中国?君不见,在国内的手机市场,中高端就不必赘言了,中低端市场早已是国产中华酷联的天下,还不算小米这样的后起之秀。

廉价的微软在非洲市场能打出一片天地吗?真的能赢得真金白银吗?未必。

首先,联想、中兴和华为等中国厂商,早已进入非洲的互联网设备市场。根据安永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截至去年底,1/5的非洲居民已经联网,而其中大部分人使用移动设备。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市场空间是被已经抢先一步的手机厂商所占据。另有数据显示:2014年前9个月,中兴智能手机在非洲的发货量同比增长了1500%。与此同时,OPPO等其他的中国智能手机生产商,也于近期进入了中东非洲市场。这意味着,微软仍然无法避免与中国手机厂商正面交锋。

其次,除了中国手机厂商在非洲市场表现不俗外,本地的运营商的成绩也颇为抢眼。在非洲,本地品牌Techno在整个非洲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达8%,2014年三季度的出货量同比增长了269%。而MTN Group和Vodacom Group等非洲运营商正在开发价格低于100美元的智能手机,以加强数据业务收入。

战略规划路线 篇6

本文旨在讨论通过配送中心由多个供应商至一家零售商或一个供应商至多家零售店的运送问题。我们考虑如果每家商店的进货规模较小,配送中心就可以使用送奶路线向零售商送货,送奶路线通过联合小批量运送减少了送货成本。

“送奶线路”的线路规划

送货成本与卡车的总行程高度相关,送奶路线就是将不同客户的货分配到每辆卡车上去,并为每辆卡车设计行驶路线,以达到减少总运距的目标。

首先必须决定哪些卡车为那些客户送货,然后再设计每辆卡车的行驶路线。考虑到供应链中运送货物的频次很高,为更加容易实现编程,使问题能在计算机帮助下更好的解决,笔者采用改进的节约矩阵分析法来解决此问题。

节约矩阵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在安排为多个零售商运送货物时,在运输工具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一组零售商形成组合,目标是使通过配送中心运送组合内零售商货物时,节约的的运送距离最大。

距离方阵就是运送模型中配送中心以及各个零售商之间的距离。

节约方阵是指将两个客户的订货放在一辆卡车上联合运送时,节约的累积。这里的节约按照距离来计算。配送中心—X—配送中心,这一行程始于配送中心,送货给客人,然后再回到配送中心。节约S(X,Y)表示的含义是将两个行程:配送中心—X—配送中心,配送中心—Y—配送中心,合二为一:配送中心—X—Y—配送中心,节约的距离可用公式计算如下:S(X,Y)=Dist(DC,X)+DIST(DC,Y)-Dist(X,Y)

将客户划归不同运输线路的运输工具。我们力图将客户划归不同的运输线路中使节约最大化。这一划分过程要用到一个重复进行的程序。最初每一客户被划分到各自独立的运输线路中去。如果两条运输线路上的运输总量不超过运输工具的最大载重量,那么二者的合并就是可行的。在任何反复进行的步骤上,总是试图使节约最大的两条线路合并成一条新的可行的线路。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不能再合并为止。

改变送货顺序对交通工具的行程有显著影响。排定线路内的送货顺序目标是尽量缩短每一运输工具必需的行程。送货顺序的决定就是:首先得到一个最初的行程安排,然后运用线路改进程序得到一个距离较短的送货顺序,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不能再改进为止。

节约矩阵分析法采用的改进程序有二分法,三分法等。为更加容易实现编程,我们对它进行改进。

改进的节约矩阵分析法前面的步骤同上,我们要改进的是第四步,即改进线路改进程序。

我们在做这一步工作之前,已经利用节约矩阵对零售商分组,现在我们对每组当中的零售商排定顺序,以使得在本组内运送时距离最短。为分析方便,我们把该问题抽象成图。若图G=(V,E)中存在一条包含G的所有顶点的通路,则此通路称为哈密尔顿通路。如果图G中存在包含它每一顶点的圈,则这个圈称为哈密尔顿圈。

把该问题抽象成图的问题,就是要在一个每边有非负权的完全图中,求一条总权最小的哈密尔顿圈。我们采用由Lin和Held、Karp提出的近似解法解决此问题。该解法如下:设G是一个赋权完全图。边(Vi,Vj)上的权,记作W(Vi,Vj),在图G中,首先任取一个H—圈,不妨设为C=V1,V2…Vp,V1,如果存在i,j,满足:(1)1

则从圈C中去掉边(Vi,Vi+1)和(Vj,Vj+1),而添加边(Vi,Vj)和(Vi+1,Vj+1),得到一个新的H—圈:C1=V1,...Vi,Vj…Vi+1,Vj+1,Vj+2,…Vp,V1。显然,W(C1)

可以看到,利用上面的算法,最后结果依赖于刚开始所找的H—圈。所以这种求解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目前,该算法仍在研究之中。为了使结果更加接近于最优解,我们可以从不同的H—圈开始,重复做n次,从中求得一个最好的H—圈。这在计算机程序实现时是比较容易的。

算法举例

有一配送中心要为13家零售商运送某种货物,它们对货物的需求量见表1。

我们不考虑延误,即假设零售表1客户需求表商对货物到达时间没有严格限制,只要求当天到达即可。我们选择运输工具为卡车,对该产品卡车的容量为200。

第一步:确认距离方阵

根据各零售商和配送中心所在的地理坐标,得出距离方阵,见表2。

第二步:确认节约方阵并改进节约方阵,利用节约矩阵将零售商分组。

计算公式为:S(X,Y)=D i s t(DC,X)+DIST(DC,Y)-Dist(X,Y)

初始节约方阵见表3。利用公式对此节约方阵进行改进,首先选择节约最大值34,即客户6和客户11合并,因为客户6和客户11的需求分别为16和91,之和为107,小于卡车的最大承载量200,所以将客户6和客户1 1合并为一组是可行的;将此过程继续,最后将零售商分为四组,分别为:{1,3,4},{2,9},{6,7,8,11},{5,10,12,13}。

第三步:将运输线路排定为为客户送货的顺序。

以组{5,10,12,13}为例,安排组内的送货顺序首先任取一个H—圈如下:(DC为配送中心)

从距离矩阵可知,此H—圈的长度为59。利用线路改进算法对它进行改进。

战略规划路线 篇7

村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规划是对村镇体系内建制镇、集镇、村庄之间的规模数量关系的确定, 包括各个建制镇、集镇、村庄的人口与用地规模, 村庄之间的分级标准, 各个级别的建制镇、集镇、村庄数量级配等。

本文以辽宁省法库县、山东省广饶县和河南省临颍县为主要研究案例, 并结合其他各地村镇体系规划的经验, 探讨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规划技术路线。

一、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影响因素

影响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人口, 同时, 其他一些外部条件, 包括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乡镇工业基础、自然资源条件、历史人文条件等, 也对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 人口因素

村镇的人口增长趋势和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是影响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变化的最显见的因素。一般而言, 县域内的人口主要集聚在离中心城镇较近、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中心城镇的集聚规模最大, 重点镇的城镇规模次之, 其他乡镇的城镇规模处于第三层次。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 农村居民点撤并的内在要求越高, 村庄的集聚程度和集中发展的可能性也越大。

(二) 区位因素

对于一个县级区域而言, 区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村镇的发展潜力, 区位因素包括经济区位因素和交通区位因素。经济区位主要是指村镇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的不同地位, 直接影响村镇的经济发展状况。交通区位主要是指村镇与中心城镇的交通关系, 以及与主要交通干线的相对位置关系, 决定了村镇的交通可达性。

(三) 产业因素

村镇产业结构的调整, 是乡村劳动力转化和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的基础。不同的产业类型侧重会对城乡居民点的规模和布局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域, 城镇化程度最高, 农村人口的减少幅度最大, 村庄的撤并力度也可能最大。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域, 城镇化程度较高, 村庄的集聚化程度也较高。工业发展将促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由此壮大城镇的建设规模和服务水平, 促进农村地区小型农村居民点的撤并。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域, 村庄的布局以现状为基础, 需要通过规划引导增加集聚的规模, 撤并规模过小的居民点, 带动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农村人口的集中。

(四) 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主要包括山、水、乡村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以及自然保护地系统等。在村镇等级规模构建过程中, 应当兼顾生态因素的要求和制约, 在主要交通道路、河流沿线以及其他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沿线, 建设生态廊道, 调控城镇和村庄发展。

二、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主要特征

(一) 城关镇的首位分布

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域乡镇呈现较为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 人口分布极核效应明显。表1分别计算了山东省广饶县、河南省临颍县、山西省清徐县、内蒙古奈曼旗、安徽省太和县和江西省泰和县的城关镇首位指数, 可以看出, 除了广饶县城关镇首位度不是很明显以外, 其余各县的城关镇指数均远大于标准城镇指数, 属于典型的首位分布 (见表1) 。

相对于其他等级乡镇而言, 城关镇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非农人口增长增长速度较快, 与其他乡镇的差距逐步拉大, 从而形成了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

(二) 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不同类型

由于城关镇的强核心作用, 导致人口、资源、信息等源源不断地由其余乡镇向城关镇流动。这种作用反映到等级规模上, 就是中等规模乡镇力量薄弱, 部分县域甚至出现明显断层的现象。根据这种表现程度的强弱, 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 应在村镇等级规模规划中采取不同的策略。

类型一:大、中、小乡镇比例严重失衡, 城关镇极为强大, 其余乡镇均为小规模, 缺少中等规模乡镇, 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内蒙古奈曼旗属于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 寻找并确立适当的片区重点乡镇, 将是这种规模特征村镇体系发展的重点。

类型二:大、中、小乡镇比例失衡, 城关镇优势明显, 但出现了若干个较为发达的乡镇。河南省临颍县中心城镇在整个体系中首位优势非常明显, 但也出现了诸如杜曲镇、繁城镇等中等规模城镇, 应当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重点乡镇的经济发展, 力争使其成为带动周边乡镇和村庄发展的县域经济次中心 (见图1) 。

类型三:大、中、小乡镇比例较为均衡, 初步形成了以城关镇为核心和以若干较发达的乡镇为区域次中心的复合中心结构格局。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经多年发展, 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与城关镇规模相近的小城镇。因此, 除巩固大王镇已经形成的片区性中心城镇地位外, 也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其他具有发展潜力的城镇经济水平, 促进乡镇等级规模的进一步完善 (见图2) 。

(三) 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般而言, 平原地区较大规模的乡镇主要分布在主要交通线路 (国道、省道) 两侧, 县域范围内小流量河流对规模较大乡镇的空间分布影响不大, 但大流量河流的空间影响却十分明显, 大流量河流两岸也往往是规模较大乡镇空间分布所在 (见图3、图4) 。

而在山区丘陵地带, 由于地形限制, 境内主要交通线路基本上沿河流两岸延伸, 两种区位指向的高度重叠, 使得规模较大乡镇沿着河谷地带的交通沿线布局特点十分突出。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是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 (见图5) 。但也有较为少见的情况, 如福建省的松溪县 (见图6) , 规模较大乡镇主要沿着河谷地带分布, 主要交通线路的影响较为微弱, 其原因在于县域经济基础薄弱, 城乡建设发展缓慢, 交通线路等级低且和外界的连接度差, 对外交通运输网络不完善, 未能起到应有的经济带动作用。

通常情况下, 县域范围内的村庄是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 以一村一点为单位, 各自为政, 造成村庄规模普遍不大, 且村庄间的规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地形地貌对村庄规模和空间分布的影响十分显著。平原地区村庄空间分布呈现组团式连片发展的特点, 村庄规模大, 分布密度较高。丘陵和山地地区村庄分布则相对分散, 并沿着交通线路形成串珠状的疏散型分布形态, 规模较小, 分布密度也相对较低 (见图7) 。

交通线路、河流、工业企业和服务设施等对村庄的规模和空间分布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道路沿线地区村庄规模和集聚度明显比非沿线地区大, 尤其是丘陵山区地带, 村庄基本沿着交通线路分布。早期的农业发展对河流的依赖性很大, 形成主要河流沿线集聚大量村庄的现象。经济发达小城镇工业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吸引农村人口转移, 由此也导致周围村庄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 经济发达乡镇的村庄规模和集聚度往往超过经济较为落后的乡镇。此外, 教育和医疗卫生机构等社会服务设施也是农民在选择村庄时重点考虑的因素, 这些设施的布局方便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庄的规模和空间分布。可见, 村庄往往集中分布在地势平坦、交通便捷、社会服务设施较齐全, 并接近经济增长中心的地区, 而这些地区的村庄规模往往也是较大的。

三、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发展潜力评价

村镇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旨在为确定村镇体系的规划等级规模体系提供依据。通过建立村镇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 对各乡镇和村庄综合发展潜力进行打分和排序。

区域发展潜力的评价程序见图8, 其基本步骤包括: (1) 确定区域边界; (2) 系统要素分析; (3) 评价指标体系; (4) 选择评价标准; (5) 进行综合评价; (6) 发展潜力判别。对一个特定的县而言, 区域发展潜力评价的范围应为县行政所辖地域, 根据乡镇和村庄发展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及所选指标的差异, 具体从略。

(一) 乡镇发展潜力的评价

乡镇的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区域的发展条件和乡镇现状发展基础, 规划对县域范围内的所有乡镇进行发展潜力评估, 从而为乡镇的发展战略、规模确定、职能分配和空间布局规划提供依据。

(二) 村庄发展潜力的评价

村庄发展潜力的评价方法与乡镇基本相同, 但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和权重由于受到村庄自身特点的影响, 与乡镇有较大的区别。

发展潜力评价得分较高的村庄更加具备发展成为中心村的条件。当然, 是否最终能够保留并成为中心村, 还要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

四、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构建

通过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特征分析和村镇发展潜力的评价, 对村镇等级规模及发展趋势有了基本的判断。在此基础上, 还要进一步结合人口发展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城乡发展战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构建村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一) 构建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策略导向

1. 人口发展空间策略

县域范围内各村镇的发展是在人口与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进行的, 不同等级村镇人口增长速度的差异是造成县域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变化最显见和最根本的原因。农村城镇化的加速, 城镇经济和人口集聚的迅速增长, 改变了整个村镇体系内经济实力的空间分布和人口规模分布, 人口规模的发展及其空间分布形态的变化是决定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主导因素之一。因此, 在构建村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之前, 首先应当对县域范围内的人口发展空间布局有较为清晰的设想。

2. 产业发展空间策略

通过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明确产业发展策略, 提出产业布局构想。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调整往往伴随着县域人口就业转移的趋势, 从而对县域村镇等级规模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的影响。

确立了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策略和目标之后, 就可以根据各区域资源条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地缘关系和人口密度等将整个县域划分为多个经济区。根据各经济区的具体条件, 分别提出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乡村城市化标准、目标及劳动力转移数量方向等, 从而为选取重点发展城镇、构建村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提供重要依据。

3. 城乡发展策略

城乡发展策略的提出是构建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前提, 在深入分析村镇现状条件、充分考虑县域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充分掌握县域产业和人口发展空间布局状况的前提下, 提出整个县域战略性措施与对策。它主要包括了县域范围内的乡镇发展战略和村庄发展战略两部分内容。

(1) 乡镇发展策略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大致经历4个阶段, 即离散态——聚集态——扩散太——成熟态, 目前我国大部分县域经济处于由离散态向集聚态发展的中后期。因此, 在制定县域城镇发展战略时, 应当贯彻增长为主、均衡为辅、重点突破、轴线推进的基本思路, 采用下述三方面的策略。

(1) 优先强化城关镇。根据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 在大部分县域综合实力不强, 地方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 应加强城关镇建设, 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 从而形成区域经济的强增长极核, 对周边区域乃至整个县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产生集聚作用, 带动整个村镇体系的发展。

(2) 积极培育重点镇。在极化发展城关镇的同时, 根据现状城镇等级规模分析和城镇发展潜力评价, 选取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镇作为片区重点发展城镇。通过这些重点城镇的发展壮大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发挥城关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从而改变县域范围内局部发展滞后的状况, 促进整个县域范围内城镇体系的整体发展。

(3) 适度发展一般镇。对于重点发展城镇以外的一般城镇, 由于其现状规模较小、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因此不宜盲目扩大, 而是要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 量力而行, 适度发展。规划建设要尽量依托现状, 逐步改造, 稳步扩张。

(2) 村庄发展策略

按照村庄的综合发展条件, 大体可以将县域范围内的村庄分为并入城镇、集聚发展、控制发展和撤并4大类。分类的主要依据为村庄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现状设施条件、产业特色、发展潜力等。针对4种不同类型村庄, 采用不同的发展策略 (见图9) 。

(1) 并入城镇。通过迁并融入城镇, 作为城镇建设用地的一部分, 人口也转变为城镇人口, 其村庄的改造可以借助城镇建设过程的推动。

(2) 集聚发展。集聚自身及周边村庄的农村人口, 通过村庄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的实施, 使村庄建设用地也逐步集中, 同时完善村庄生产生活的各种功能设施, 成为周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中心。

(3) 控制发展

控制发展村庄的发展战略主要是有控制的发展, 控制人口的数量以及大规模的新建设, 设施的配置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

(4) 撤并

村庄发展将受到严格的限制, 在人口逐步迁移至中心村或基层村之后逐渐消亡, 原村庄建设用地可作为流转建设用地或予以复垦。

(二) 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构建

1. 划分村镇层次等级

通过广饶县、临颍县、法库县等多个案例分析, 县域范围内乡镇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5个等级。

(1) 县域中心城镇。一般指县城所在地的城关镇, 有时也包括在县域范围内起到非常明显核心作用的建制镇, 处于县域村镇体系的第一层次。

(2) 重点镇。地位稍次于中心城镇, 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仍起着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较快, 可带动相关产业,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 一般镇。这些乡镇的服务范围一般不超出其所辖行政区域, 主要是带动其所辖区域村庄的发展, 有时也可根据规模差异划分为两个层次。

(4) 中心村。中心村是村域范围内的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居住中心, 即村委会所在地,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齐全且可兼为周围村庄服务, 村庄生产生活功能完善, 是与县域内的城镇共同作为吸纳撤并村庄的主要居民点。

(5) 基层村。基层村是村域范围内除中心村以外的居民点, 不设村委会, 其管理依附于空间最为临近的一个中心村, 主要功能为居住,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置较为齐全, 但在配置级别上低于中心村, 较高等级的公共服务设施要依托中心村。

2. 确定重点镇

重点镇是指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小城镇中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综合实力较强, 发展比较快, 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建制镇。

重点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可以吸引周边地域的工业、商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向其集聚, 另一方面可以加速商品、信息、技术等向周边地域扩散, 对周边地域起到辐射和带动的核心作用。

一般来说, 重点镇主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 在县域内的中心地位突出。大部分是交通枢纽和交通中心, 地理环境优越, 通讯方便, 能源充足, 区位条件好, 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并具备继续扩大规模的潜力。

(2) 是建制镇政府所在地。有一定的历史基础, 在历史上, 多数是管辖几个乡的建制镇驻地, 是人口大镇和经济大镇, 其综合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超过一般乡镇。

(3) 基础性和社会性服务设施健全。一般而言, 具有区域性贸易市场、片区性完全中学, 并有若干县级或以上机构或其派出机构。

(4) 乡镇企业发达, 组成特定产业的各类企业在此集聚, 具有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 并形成一定规模和有一定市场占有率, 优势专业化职能突出。

重点镇的选择一方面要依据乡镇发展潜力指标的评价结果, 根据各乡镇的发展潜力及其在本地地域分工中的综合作用进行选择;另一方面, 也要依据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所划分的经济区来进行判定, 作为县域范围内的一个经济区, 均会集中力量培育1至2个具有发展优势的城镇, 以带动本经济区的发展。

3. 确定中心村

中心村的选择原则主要包括:

(1) 人口规模原则。平原地区人口密集, 中心村人口门槛较高 (如可设为1500人以上) , 山区人口稀疏, 中心村人口门槛较低 (如可设为500人以上) 。

(2) 空间分布原则。根据中心村大致均衡分布的原则, 将各镇行政村划分为若干组团, 比较各行政村的经济水平、人口规模、农户收入和设施基础, 在组团范围内, 现状条件好的行政村优先考虑为中心村。

(3) 区域便利原则。一般公路直接通过或与公路有联系, 对周围行政村有辐射作用。

中心村的规模包括村域规模和村中心的规模。中心村村域规模由基础设施和服务部门取得规模经济的规模来确定。在具体的村镇体系规划案例中, 通常以小学规模来确定中心村的村域规模。中心村的村域规模应满足小学生上学不出村, 满足小学班级学生人数满负荷的要求。根据人口年龄结构计算, 中心村的村域人口规模一般在4000人左右。考虑到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现状, 并且各地地形地貌特征不同, 差异性较大, 因此可根据各地情况确定标准, 如可一般设为1500—2500人左右 (800—1200户) 。

在中心村的空间布局规划上, 主要采用3种模式:

(1) 内部更新模式。选择基础条件好, 发展条件大的自然村发展中心村。部分人口规模适中, 但因为交通或资源等优势, 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 并且处于现有中心村分布真空地带的, 也可以考虑发展为中心村。

(2) 整体新建模式。根据现有村庄的空间分布情况, 重新选址, 建设新的中心村。在现有的中心村中, 部分因为区位优势不佳或在与其较近的空间距离内存在实力更大的中心村, 应当考虑重新选址。

(3) 归并整合模式。通过迁村并点, 将具有一定条件的、规模较小的村庄向具有中心村建设条件的大村或集镇集聚, 或是把距离较近的两个或多个中心村合并, 形成规模更大、辐射范围更广的中心村, 以利于集约用地。

中心村设施建设标准主要包括:

(1) 教育设施:中心村配置的教育设施类型一般为幼儿园或小学, 参考1所小学为1万—1.5万居民服务的标准, 平均3—4个中心村可以设置1个小学。

(2) 医疗设施。中心村配置的医疗设施类型一般为卫生所或诊所, 按照每万人4.48个卫生所的平均标准, 平均1个中心村设置1—2个卫生所。

(3) 文化体育设施。中心村配置的文化体育设施类型一般为文化大院, 按照每万人2.52个文化大院的平均标准, 平均2个中心村会有1—2个文化大院。

村庄的建设发展分如下几种情况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

(1) 并入城镇发展策略的村庄。如果是近期即将被纳入城镇建设用地, 则要求该村庄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新建和整治工程;如果是中远期才会被纳入城镇建设用地, 则近期可以进行环境整治规划, 但要求不增加现状村庄建设用地面积。

(2) 集聚发展策略的村庄。应在建设规划的指导下进行村庄住宅、设施、环境的各项建设, 使村庄建设用地得到集中、高效的发展。

(3) 控制发展策略的村庄。如果现状建设用地较为集中紧凑, 则要求进行村庄环境整治规划, 不宜进行大规模的新建工程, 不增加现状村庄建设用地面积;如果现状建设用地较为分散, 则要求编制建设规划, 并在其指导下使村庄的建设用地和各项设施得到集中。

(4) 撤并发展策略的村庄。如果是近期即将被撤并, 则要求该村庄不再进行新建和整治工程;如果是中远期才会被撤并, 则近期可以进行环境整治规划, 不得进行大规模的新建工程。

被确定为中心村等级的村庄, 应按照相应的人口规模编制村庄建设规划, 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村庄住宅、设施、环境的各项建设。村庄建设用地的范围应尽量控制在现状村庄建设用地的范围内, 通过挖潜来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五、结语

村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规划技术路线总结见图10。

战略规划路线 篇8

技术路线图是对未来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的系统研究, 它明确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的竞争态势, 提出了应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群、主导产品 (产业) 及其相互关系, 并通过时间序列图表描述技术发展优先序、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 为有效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和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奠定基础。

企业、产业和国家技术路线图

企业技术路线图。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 摩托罗拉和康宁公司分别开展了技术路线图研究, 通过时间序列系统描述“技术—产品—市场”的发展过程, 用于企业技术选择和部门之间的协作。之后, 技术路线图被许多企业采用并发展成系统方法。据英国一项调查, 在英国2000多家制造企业中, 大约有10%的公司应用了技术路线图方法。

产业技术路线图。产业技术路线图通过时间序列系统描述“技术—产品—产业”的发展过程, 引导研发, 构建新的创新联盟, 加强创新主体的协作, 为产业抓住未来市场发展机会指明方向。如美国半导体工业协会完成的《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 制定了关于半导体需求和可能解决方案的远景规划, 为设备、材料和软件供应商提供指导, 并为研发人员提供了一个清晰目标, 在促进美国乃至世界半导体技术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加拿大工业部先后开展了生物制药业技术路线图、航空设计制造技术路线图、燃料电池商业化路线图等, 这类研究方法也可用于国家重大项目的路线图研究。

国家技术路线图。通过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进行系统研究, 提出国家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发展重点及其相互关系, 明确技术发展优先序, 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 为科技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奠定基础。目前, 国家技术路线图理论和方法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其编制思路是建立“国家目标—战略任务—关键技术—发展重点”之间的关系, 确定技术发展优先序、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等。2002年, 韩国按照“国家目标—战略产品—关键技术”的分析思路, 提出了到2012年韩国科技发展的5个构想和13个发展方向, 以及实现这些构想所需的49个战略产品和需要开发的99项关键技术, 并在国家层次上制定了研发计划。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05~2007年分别发布了《技术战略图2005、2006、2007》。在《技术战略图2007》中编制了信息、生命科学、环境能源、纳米科学与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的38项战略技术路线图。这些路线图不仅供产业界和学术界开展跨领域共同研究时参考, 而且为在国家层次上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

技术路线图是实现技术创新的重要创新工具

技术路线图是一套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一般来讲, 技术路线图研究主要包括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专利地图分析, 关键技术选择和技术发展路径分析, 技术和主导产品市场实现的关联性分析及其时序分析等。从技术层面看, 主要研究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本国的技术能力和基础、与领先国家的差距、技术发展路径和实现时序等。从经济层面看, 主要研究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未来可能形成的主导产品 (新产品和现有产品的改造) 及其产业、产品的市场首次应用时间和大规模应用时间、产业规模等。从创新角度看, 一方面, 技术路线图建立了技术、产品、市场的有机联系, 可以从未来市场和产品需求出发提出要求, 使技术研发有了明确目标和市场应用前景, 同时, 各项技术研发能够形成有机整体和相互协调;另一方面, 通过对创新过程中各阶段知识产权的分析和编制专利地图, 为选择技术发展路径提供依据。在综合考虑需求、竞争状况和技术能力后, 可以做出哪些技术自主研发、哪些技术联合开发和与谁联合、哪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

技术路线图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程序。技术路线图一般采用情景分析等方法,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目标进行研究;采用大规模德尔菲等方法开展技术预测调查, 以收集广大专家尤其是一线专家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意见;采用数据挖掘等方法, 对文献、专利数据库进行挖掘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和配套的规范程序, 能够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信息以及各方面专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形成战略性分析, 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技术路线图是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企业、产业和国家层次的技术路线图对未来发展都具有较强的导向和推动作用, 是有效组织创新、加强管理和协调的重要手段。企业技术路线图是企业技术选择、项目和产品开发的蓝图, 对各部门分工合作和相互协调起重要指导作用;产业技术路线图能够引导相关研发机构和企业达成共同目标, 构建创新链;国家技术路线图明确了国家科技发展重点及其发展路径, 不仅有利于国家科技规划和计划的编制, 引导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围绕国家目标进行攻关, 而且能够指导各创新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同时,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部门可以把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 不仅使科技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民主和有序, 而且可以帮助解决项目立项、检查和评审等过程管理中, 专家之间、专家与管理者之间由于技术背景差异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技术路线图在促进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有利于技术经济结合。由于技术路线图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研发、市场实现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未来市场实现出发组织技术研发, 并把各项研发看成一个有机整体, 重点突破薄弱环节和关键技术, 使技术研发的目标、应用前景和市场定位更加明确。

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由于技术路线图给出了清晰的技术创新路径及其演进规律, 可以按照时间序列和过程节点, 把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创新主体有效组织起来, 围绕同一目标开展创新, 做到分工明确, 优势互补, 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集成创新。尤其是国家技术路线图把国家目标、战略任务、关键技术和发展重点紧密结合起来, 从国家顶层设计开始, 具体到关键技术和发展重点, 使各创新主体能够围绕国家目标形成上下一致的行动, 进而加强决策的战略性、全局性和各创新主体的协同性。

有利于创新资源的整合。由于技术路线图按照时间序列给出了不同创新阶段的发展重点、技术发展路径、市场实现时间等, 可以按照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 合理配置创新资源, 实现财政资金、风险投资、企业投资等各种资源的有机整合。尤其是国家技术路线图清晰描述的科技发展图谱、优先序安排以及发展路径选择, 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创新资源围绕国家目标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同时, 有利于国家科技规划和计划按照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路径进行合理安排, 并根据变化及时调整, 从而有效降低风险。

但是, 应该指出的是, 如果制定的技术路线图存在整体性系统偏差, 技术发展路径选择不正确, 其导向作用会对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错失发展良机。因此, 在制定技术路线图时, 应尽可能确保技术路线图所指出的技术发展方向、重点及其发展路径是基本正确的。这就要求路线图的制定者一定要从战略高度, 把握好全局性和前瞻性问题, 采用科学方法开展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 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 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当时多数专家的认识水平, 经过系统分析做出客观判断;另外, 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 国内外竞争态势变化, 要定期组织专家对技术路线图进行修正。

把编制国家技术路线图作为推进规划纲要深入实施的重要举措

2007年, 科技部组织有关专家首次开展了我国国家技术路线图研究。该研究以落实《规划纲要》的战略任务为重点, 按照“国家目标—战略任务—关键技术—发展重点”的分析框架, 首先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瓶颈制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前沿技术制高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5个方面凝练出未来10~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30项战略任务;第二, 在技术预测基础上, 选择出90项国家关键技术及其286个技术发展重点;第三, 编制了国家技术路线图, 明确每项战略任务的发展重点、优先序、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等。

国家技术路线图在推进《规划纲要》深入实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规划纲要》在战略上对我国未来科技发展进行了全面安排, 并指出要在经济社会分析、技术预测和定期评估的基础上, 建立纲要实施的动态调整机制。战术上, 则需要利用国家技术路线图对科技发展宏观布局、纲要实施的具体步骤和细节等进行系统谋划。从国家层面来看, 就是通过科技规划引导社会资源流向科技创新。编制国家技术路线图, 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国家意志。

“自上而下”就是以《规划纲要》的顶层设计为起点, 通过技术预测调查和专家论证, 凝练出“十二五”科技规划发展重点技术项目, 形成科技规划主要任务的内容框架, 并完成科技规划初稿的编制工作;“自下而上”就是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 组织专家对规划发展重点进行增删和修改, 最终完善规划文本。

战略规划路线 篇9

1 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面临的新情况分析

政治和经济是影响城市规划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目前, 我国正处在关键的转型时期,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人文关怀, 不能单纯的以追求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需要市政规划部门从注重城市规模、空间布局以及土地利用中觉悟, 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 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纵观我国过去的城市规划情况可以发现, 以发展为唯一主线的技术工具型规划编制技术路线是主要的方式, 这一规划方式忽视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忽视了对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忽视了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等, 从而导致城市规模无序扩大, 使农民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并且在城市的建设中使用同样的规划方式, 导致城市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形成千城一面的情况。另外,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 交通拥堵成为多数大中型城市存在的严重问题。

在新时期, 中央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体包括以人为本、生态文明、优化布局、文化传承以及四化同步。现阶段, 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大城市病”,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城市交通拥堵是重要的表现, 严重降低了城市发展的质量。因此, 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重点关注这些问题。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城市的发展表现出区域化发展的特点, 这一点对于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尤为明显,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全球化、区域化以及本土化等多种影响因素, 政府相关部门不要过于简单的对城市规划进行干预。另外, 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城市的发展也从“物质主义”向“后物质主义”转变, 人们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 这就使城市的发展出现新的法则, 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2 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简单来说就是指对一定发展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交通、空间布局等各项市政建设的综合规划和部署, 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重要依据, 由此可见, 城市总体规划意义重大, 规划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质量。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 一定要保证其具有公共政策性、可操作性、目标战略性、空间整体性等, 下面我国进行详细的阐述。

( 1) 城市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性。所谓的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以及公众意识的表现。在城市的发展中, 起决定作用的三个利益相关方就是政府、企业以及公众, 也就是说,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 一定要注意协调好这三方的利益关系, 最大限度的实现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 2)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 注意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首先, 一定要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 认真调查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 从而制定和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发展规划, 重点体现出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和延续性, 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其次,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一定要体现规划的前瞻性,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就将未来几十年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准确的预测, 然后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这样可以促使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最后, 在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编制时, 需要重点突出保护的内容,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建设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经济发展迅速的城市。另一方面, 关于可操作性的思考。首先, 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 一定要保证所有的规划内容都合法, 避免出现不合法的情况, 从而影响整体规划的质量。其次, 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时, 需要针对当地的发展政策开展专项研究, 注意规划的内容和发展政策相适应, 从而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政策目标和手段。同时, 还需要对城市发展的阶段进行划分, 分为近期建设规划和远期建设规划, 一定要加强近期建设规划, 建立完善的近期建设项目库, 从而将规划成果作为当地政府近期建设的核心政策。最后, 城市总体规划还应该体现出市场性的内容, 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完成。

( 3) 突出发展目标的战略性以及空间规划的整体性。突出发展目标的战略性是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 有利于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 建设高效运行的大都市, 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另外, 注意做好空间规划工作。在城市规划中, 空间规划是重要的规划内容之一, 在空间规划中, 不仅要关注详细的空间部署, 重要需要保证空间规划的整体性, 这样有利于对整个城市空间从全局上进行把握, 提高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 4) 注重城市总体规划的综合性、公众参与性以及政策性。一方面, 突出规划的综合性。综合性主要指两个层面, 一是空间范畴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建设的全局规划, 对城乡空间的资源进行科学的统筹和配置, 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另一个是统筹多部门的公共平台, 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协调编制, 在总规划的指导下, 各个相关部门负责专项规划。另一方面, 注意突出总规划的公众参与性。城市规划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需要通过公众参与机制让公众参与市政规划, 改变城市规划是纯粹政府行为的观念和认识。再一方面, 需要突出城市总体规划的政策性。所谓的政策性主要就是指政府需要加强对功能性地区的控制和引导,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坚持政策性有利于减少或防止出现“违法”现象, 保证城市规划的内容顺利实施。

( 5)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三个问题分析。一是面对土地的再次开发, 如何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如何明确总规划的三线规定, 从而守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底线。所谓的守住底线就是指保证基本的农田面积、严守生态红线、控制城市发展的边界。三是如何做好各个区域的协调性, 提高城市的疏解功能。这三个问题需要在规划中进行重点考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 新时期城市总体规划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市政规划部门需要根据国家的政策要求, 并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实现建设生态城市和人文城市的目标, 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明尧, 陶德凯.新时期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编制的探索与思考——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例[J].城市规划, 2012, (2) :73-81.

[2]马嵩.总体城市设计思想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应用探索——以新疆五家渠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设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 2015, (6) :50-55.

[3]任芳.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体系框架建构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16) :743-745.

[4]韩青, 顾朝林, 袁晓辉等.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空间研究[J].城市规划, 2011, 35 (10) :44-50.

战略规划路线 篇10

历时18个月,两次意见公开征集,数十次易稿,才诞生了新世纪以来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出了中国教育未来十年发展的“路线图”。

而内地教育目前面临的“入园难”、“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等问题,能否在本次《纲要》上找到“标本兼治”的对症良方?

“本届政府着力做好的大事”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滚烫的话题。今年“两会”前夕,人民网的“部委留言排行榜”显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收到的留言数量高居榜首,是第二位人保部部长尹蔚民的两倍还多。可见公众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与热情。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1月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制定《教育规划纲要》是“本届政府必须著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2008年8月《纲要》制定启动,总理温家宝亲任《纲要》领导小组组长,小组成员则来自发改委、教育部等14个部委。国务委员刘延东任《纲要》工作小组组长,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其办公室主任则是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工作小组组织了11个战略专题组,涵盖基础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改革创新等方面。

工作小组还动员全国各地500位专家学者参与调研,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座谈研讨的则有3000多人次。同时还聘请了100位高层的专家组成諮询专家队伍,包括教育、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纲要》制定“班底”,可谓“阵容强大”。

而《纲要》制定中所动用的“最强大阵容”是参与建言的民众。自2008年8月《纲要》制定启动以来,先后两次公开意见征集。每次公开征集意见,都掀起一个为教育建言献策的高潮。2009年初第一次公开意见征集,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收到建言210多万条。而今年年初的意见征集后,共收到各界人士发表的意见建议超过249万条。

作为《纲要》公开征求意见中的积极建言者,甘肃会宁县太平中学教师黄志龙发现,自己“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规划”的建议,被吸纳在《纲要》正文中:“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

促公平:贯穿始末的主线

有人说,教育不公是中国教育的最大顽疾,治中国教育之本,必先推进教育公平。《纲要》则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择校热”、異地就学高考难、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过大……这些问题无不源自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曾撰文指出,中国上世纪末以来的“教育产业化”,“使教育资源加速向少数人集中”。长此以往,教育不公的“马太效应”将循环下去,造成贫富差距的代际转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

参与《纲要》调研和起草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室主任高书国认为,“公平”自始至终贯穿这部《纲要》全文。细读《纲要》,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终身教育,都有相应具体措施力保“公平”。《纲要》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贯穿各教育阶段的资助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包括幼儿园。“缩小校际差距,加快提高薄弱学校师资水平”,以解決“择校”问题,保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升学问题,《纲要》还专门提出,“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此外,《纲要》还提出“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使特殊人群受教育权的保障,对老少边穷和民族地区的倾向性支持,以达到区域公平。从而完善了“教育公平”的内涵。

“去行政化”牵动体制改革

近年来,内地大学教授因体制问题而辞职,因体制问题拒绝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甚至受制於行政压力不敢建言……一系列现象都说明教育体制改革的必要与紧迫,尤其是社会广泛呼籲的“去行政化”。

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与网友交流时,也明确指出:“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最好大学不要设立行政级别。”

此前,朱清时筹建南方科技大学、吉林大学“行政学术分离”等一些“去行政化”的“民间尝试”都得到了鼓励。而这次《纲要》中明文指出,各级学校要“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较之征求意见稿,少了“逐渐”二字。有评论认为,这是政府決心的体现。

“行政化管理倾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条是政府对学校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另外一条是学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纲要》征求意见稿发佈会上解释道。

对此,《纲要》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对高校进行评估”,“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等相应办法,並提出“现代学校制度”这一概念。从此,各级学校将“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而“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将实现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的互动。

然而,今年3月有学者指出:“取消高校行政级别,必须与调整现有干部管理体制同时进行,要和社会改革配套进行。”对此,审议通过的《纲要》中,关於“去行政化”的表述改为:“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倾向,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保卫GDP的4%

加大投入是解決教改中各项问题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内地教育实现了城乡全面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等。“完成这几件大事都是要花钱的。”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说。 “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佔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被写入最终审议通过的《纲要》中。

“4%”的目标並不是第一次提出。1993年中央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佔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指20世纪末)达到4%。”1996年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再次提出“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佔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然迄今仍未达成。政府曾公佈2008年教育投入佔GDP的3.48%,这已是自1992年来最高值。

对於这个“迟迟达不到”的目标,政府这次下了決心。《纲要》中再次出现“2012年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佔GDP4%”的目标,並提出增强公共财政有效财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筹措其它财政性教育资金、加强教育经费管理等四项具体保证措施。

儘管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也称,对於教育经费投入两年后“保4%”,“信心很大,难度不小”。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指出,预计2020年全球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佔GDP的平均水平应在5%上下,4%已经是1990年前后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说4%的目标即使今年实现了,也比世界滞后20年。

实施:还有很长的路

《纲要》勾划出了中国教育未来十年发展的图景:2020年,中国将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入园率95%),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将达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佔GDP超过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方平教授指出:“从制定目标到达到目标,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还提出,《纲要》是否能落实,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体制改革是关键。体制不改,其它问题的解決都会打折扣。除了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经济体制,甚至政治体制的改革都与教育改革成功与否息息相关。

战略规划路线 篇11

一、技术路线图

1. 技术路线图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技术路线图最早出现在美国的汽车行业, 其应用目的是为了避免忽略可能成功的技术、向各利益相关者展示企业的战略和增强企业供应链上下游的信心。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摩托罗拉公司和八十年代早期Corning公司先后采用了技术路线图管理方法。技术路线图一经产生, 便受到实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在实践中, 继摩托罗拉和Corning公司之后, 许多国际大公司, 如微软、三星、Lucent公司, Lockheed-Martin公司和Philips公司等都已在广泛应用这项技术。不仅如此, 许多国家政府、产业团体和科研单位也开始利用这种方法来对其所属部门的技术进行规划和管理。20世纪90年代, 技术路线图开始应用于国家计划, 国家技术路线图随之出现, 技术路线图的作用也从单纯的技术预测逐步发展为技术预见、未来计划设想等。之后,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 如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 纷纷对其开展研究和应用。如今, 技术路线图已成为全球化技术管理的一个工具, 成为技术管理和战略管理的一个纽带。2000年英国对制造业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 大约有10%的公司承认他们使用了技术路线图方法, 而且其中80%以上用了不止一次。

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科学的战略研究工具, 具有3个显著特性: (1) 技术路线图是未来发展的愿景图, 展现了知识、理想、企业、政府资源、相关投资及实施流程的结合; (2) 技术路线图一方面将目标、资源及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属性, 另一方面可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统一起来, 既描述现状, 又预测未来; (3) 技术路线图是过程管理工具, 帮助识别国家、行业、部门、公司未来成功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 以及执行和发展这些技术所需的项目或步骤。

2. 技术路线图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 选择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和产业化推进最佳路径区域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与编制要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现状和比较优势进行深入、详细、充分的论证;对相关技术体系进行区域层面的梳理, 并突出区域层面技术重点、难点和壁垒;对区域技术的研发资源、匹配资源、未来可能存在的威胁 (如专利侵权诉讼等) 进行深入探索。区域技术路线图从区域基础、技术自身的难易程度等角度和维度对技术进行评价和评估, 以便相关主体在合适的时机切入技术的研究、开发或产业化。其次, 增强区域相关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意识和研发能力企业通过技术路线图可以对本区域相关领域和产业的创新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解, 明确本企业在领域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参考或直接使用区域战略性技术路线图形成的技术创新路径, 制定本企业的技术创新计划和推进模式。对于参与技术路线图研制过程的企业而言, 可以更方便地借助“外力”, 更为清晰地明确产学研合作的伙伴以及主要内容, 企业的研发项目也能够更为恰当地得到政府、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乃至其他企业的资助和支持, 进而在总体上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国内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和运用现状

1. 国外的应用与现状。

从国内外技术路线图应用来看, 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1) 企业技术路线图。用于规划企业研发战略, 提出研发需求, 确定研发方向, 筛选对企业研发新产品产生最大作用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合理布局研发项目, 安排研发资金和人员配备, 以及研发项目与产品的结合。 (2) 产业技术路线图。通过分析产业发展的生态特征, 提出产业发展总体目标以及实现产业目标的相关产品, 对应目标分析产业链条上的发展瓶颈、障碍以及亟待突破的关键技术, 统筹产学研各方的资源, 给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从而把技术——产品——产业的产业生态链在时间序列上治理好。 (3) 政府技术路线图。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发展领域、发展重点、资源配置等做出战略部署, 确定总体目标, 分解战略任务, 提出具体措施。

2. 国内的应用与现状。

同国外相比, 国内关于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和应用还比较少。陈劲和许庆瑞等学者曾把技术路线图作为研发管理工具进行过探讨;刘海波等学者从技术经营的角度介绍了技术路线图;谈毅, 李雪凤等学者对技术路线图的概念、特点、作用、分类及其绘制进行了概念性介绍;顾刚通过介绍美国和欧洲制定的氢能技术路线图, 对我国加快发展氢能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实践层面, 国家科技部于2007年组织有关专家首次开展了我国国家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该研究凝练出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30项战略任务, 选择出90项国家关键技术及其286个技术发展重点, 并编制了国家技术路线图, 明确了每项战略任务的发展重点、优先顺序、实现时间和发展路径等。2008年9月, 我国广东省在国内率先在4个产业和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进行技术路线图制定试点工作。分别是广东绿色无铅技术路线图, 广东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产业技术路线图, 广东铝产业技术路线图, 广东陶瓷产业技术路线图及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路线图。

2010年, 湖北省科技厅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先期启动的八个产业领域分别是汽车零部件、中小科技企业成长、光伏、生物医药、氟化工、加工装备、光通信、重点污染行业节能减排。课题承担单位共有11家, 既有华中科技大学、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 也有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来自于生产一线的企业。为整体推进这八个产业领域的技术路线图研究工作, 湖北省科技厅组织工作专班对项目进行项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拟在一年时间内, 摸清湖北这几个产业领域的发展现状, 并对未来该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预测, 提出湖北省该产业未来发展抢占技术制高点的技术目标, 并提出实现目标的关键项目和实施步骤。如。中小科技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 将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创业一孵化一成长一扩张一上市。的全过程, 针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关键环节和需求, 整合科技金融资源和政策, 构建政府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相结合的培育支撑体系, 按照“面向主板、立足中小板、抢占创业板, 积极融入境外资本市场”的原则, 努力打造湖北科技型企业上市板块。

湖南省启动了再生铝技术路线图, 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路线图, 纳米生物技术路线图, 建筑节能技术路线图, 电动汽车技术路线图。河北省将绘制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 将着手绘制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 启动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通过整合省内外科技力量, 突破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产业技术升级。

黑龙江省拟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人口健康与资源环保等科技优先发展领域技术路线图。

目前河南省应用技术路线图解决规划问题还处在概念的使用或规划局部的运用的起步阶段, 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突破。

在技术研究层面, 河南省科技厅在2009年度河南省软科学招投标项目中, 以河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课题组为主开展了“河南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研究”, 2010年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主开展了“基于技术路线图的河南轴承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战略研究”。2009年3月, 河南省科技厅启动“河南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绘制”项目, 该项目涉及高效清洁发电 (风力发电成套设备) 、特高压输变电 (特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全封闭组合电器) 、基础设施建设 (工程机械、起重运输设备) 、机械基础件 (轴承、液压、气动、密封件、模具) 4个领域。

在应用层面, 为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三门峡市政府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研究编制了《三门峡市铝产业技术路线图》和《三门峡市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暨酶制剂产业技术路线图》, 对全面提升相关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促进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技术路线图对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借鉴作用

作为发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技术管理战略与政策工具, 有着自己的社会、制度、技术等背景。但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方法和理念。中国已经加入WT0, 经济、技术的全球化使得我们面临了更为严峻的竞争, 迫切需要着眼未来的管理工具。在中国, 技术路线图已经开始广泛应用, 应用最广泛的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其中特别是各部委的五年规划, 十年规划等。这些文档和技术路线图一样都是对未来的看法。但它们之间又有很大不同。我国的五年规划基本上就是确定目标, 而且是用很多指标表示, 而技术路线图不是具体的目标, 而是一个可行的发展的方向。我国的规划没有和市场紧密结合, 不是市场拉动或技术推动的思路。尽管我国的中长期规划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我们也看到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存在着很多重复投资, 或者投资到落后技术, 或者对投资方向不清晰, 从而引起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等。各大国企的实力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另外中国的技术力量还比较薄弱, 技术资源短缺, 正需要引进技术路线图, 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恰当的地方, 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研发费用支出:宏观调控研究兴趣和行业兴趣相匹配, 引导私人投资方向, 更好整合资源用于国际竞争, 加强国际竞争力。对于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各大企业, 从指定生产到直接面对市场, 产品是否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得尤为关键。经济全球化也使得各企业要和世界各先进企业竞争, 90年代以来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产品开发周期的减短、技术、协调、速度、资源配置等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在这样的环境下, 我国企业界也特别需要这个整合技术、产品、市场的工具。通过开发技术路线图。可以培养整合的思维, 避免技术和市场的脱节。技术路线图发展至今也不过二三十年, 其应用方法还在进一步完善中。

“十二五”时期, 国际国内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省工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协调科学发展对我省工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把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深入挖掘比较优势, 以提高产业附加值为主攻方向, 大力发展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6大高成长性产业。

上一篇:会计档案保管信息化下一篇:列车振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