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形放疗论文(精选9篇)
适形放疗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比较三维适形调强放疗 (IMRT) 与三维适形放疗 (3D-CRT) 用于乳腺癌患者术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该院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的单侧乳腺癌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 对照组术后给予3D-CRT治疗, 观察组给予IMRT治疗, 比较两组术后1年复发率、治疗期间并发症、适形指数 (CI) 、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指数 (HI) 及接受95%、105%、110%、115%处方剂量的体积分数V95%、V10 5%、V11 0%、V11 5%。结果 两组PTV的V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CI明显高于对照组, V105%、V110%、V115%、HI、复发率及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MRT用于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可提高靶区剂量分布的适形性和均匀性, 减少正常组织辐射量,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
关键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三维适形放疗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 发病率逐年上升。改良根治术是治疗该病的经典方案。术后放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控制复发率[1]。常规放疗对正常器官损伤较大, 并发症较多。近年来三维适形放疗 (3D-CRT) 在实体瘤的放疗中逐渐广泛应用, 可通过计算机得到肿瘤及其周围正常组织的三维形态, 将射线控制在肿瘤部位, 从而减少正常组织照射量[2]。三维适形调强放疗 (IMRT) 是三维适形放疗的高级阶段, 其能够调节放射野内不同位置的射线强度, 对不规则肿瘤适形性更好[3]。本文比较IMRT与3D-CRT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我院接受改良根治术治疗的单侧乳腺癌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 均为女性, 诊断均符合《乳腺癌诊疗规范》[4]标准。纳入标准:单发病灶且均无胸部放疗史、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血象正常及无淋巴结转移者, 肿瘤患者生存质量评分 (KPS) ≥70分。排除有放疗禁忌证、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有远处转移、存在急性感染、其他恶性肿瘤及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患者年龄28~67岁, 平均 (48.6±7.6) 岁;左侧42例 (52.5%) , 右侧38例 (47.5%) ;美国肿瘤联合会 (AJCC) 分期标准:Ⅰ期61例 (76.3%) , Ⅱ期19例 (23.7%) 。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接近。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情况稳定后, 给予放疗, 实施螺旋CT模拟扫描, 层距、层厚均为5mm。患者取仰卧位, 扫描范围为环状软骨上缘至肝脏下缘, 将CT图像上传至VARIAN治疗计划系统后, 实施靶区勾画。CT图像显示的肿瘤轮廓为大体肿瘤体积 (GTV) , 以此为基础勾画临床靶区 (CTV) , 包括胸肌间淋巴结、整个乳腺腺体、处于乳房下方的胸壁淋巴引流区。通常情况下, 前界是胸廓表皮下5mm位置, 底部与胸壁相互贴近, CTV边缘内界、外界、后界均外扩0.7~0.8mm, 上、下界分别外扩1cm区域为计划靶体积 (PTV) 。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给予3~5野3D-CRT, 以GTV几何中心为治疗中心进行共面等中心照射, 使用楔形板补偿照射。观察组给予IMRT, 放疗计划由核通公司Oncentra治疗计划调强模块设计, 自动生成子野数目、形态, 采用360°均匀间隔5野照射。目标剂量:95%PTV获得100%处方剂量, 同侧肺最大剂量小于处方剂量, 心脏最大剂量小于30Gy。两组照射总处方剂量均为5 0Gy/2 5次, 2 Gy/次, 5次/周, 共计2 5次。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术后1年复发率 (含原位复发或出现转移灶) 及治疗期间并发症。 (2) 比较两组适形指数 (CI) 、靶区剂量分布均匀性指数 (HI) 。CI=95%处方剂量的等剂量曲线包含的体积/PTV。HI=5%PTV区域接受的最低剂量/95%PTV区域接受的最低剂量。 (3) 比较两组PTV内接受95%、105%、110%、115%处方剂量的体积分数V9 5%、V1 0 5%、V1 1 0%、V1 1 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 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使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1年未发现复发者, 对照组术后复发9例 (22.5%) , 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 1, P<0.01) 。
2.2 两组P T V剂量学比较 (表1)
两组P T V的V9 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V1 0 5%、V1 1 0%、V1 1 5%及H 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C I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表2)
观察组各种并发症发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由于乳腺肿瘤形状通常不规则, 且邻近心肺等重要器官, 常规放疗难以达到剂量分布的均匀性, 健康器官受到部分照射, 增加了不良反应。3D-CRT凭借自身等剂量曲线的分布, 采用多野等中心照射, 使高剂量照射区和肿瘤靶区形状相近, 有效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最大限度提高肿瘤区照射剂量, 从而提高疗效[2]。IMRT为一种先进的高精度放射线疗法, 其利用计算机控制的X光加速器直接向肿瘤特定区域精确发射辐射剂量, 可根据肿瘤3D形状精确控制辐射强度, 进而提高辐射剂量的准确性[3]。相较于3D-CRT, IMRT在单个照射野内剂量可不均匀分布, 但多野相加的剂量仍然均匀, 适形性更好, 可使PTV区域内接受115%剂量照射的区域小于3%, 从而提高肿瘤靶区剂量及更好保护正常组织[5]。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复发率和各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是因为IMRT有较高的靶区适形性, 能使照射剂量集中在GTV, 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更强, 减少术后复发, 且对正常组织损伤小, 患者治疗后免疫力恢复较快, 并发症少。
CI与HI分别表示计划剂量分布的适形性与均匀性, 越接近1越好。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HI明显低于对照组, CI明显高于对照组, 二者均更接近1。这是因为IMRT通过计算机控制子野的剂量强度, 可使剂量分布在三维方向上与靶区高度一致, 所以CI更高。且IMRT通过加强若干个子野形成流强相加效应, 靶区内各点剂量可按需要调节, 局部高剂量区域更少, 因此均匀性更好[6]。本文结果显示, 两组PTV的V9 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两组均能达到处方要求;观察组V1 05%、V1 10%、V1 1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明IMRT的剂量分布更集中, 对GTV可得到更理想的覆盖。
综上所述, IMRT用于乳腺癌患者改良根治术后疗效较3D-CRT好, 可提高靶区剂量分布的适形性和均匀度, 减少正常组织辐射量, 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惠周光, 余子豪.我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5, 14 (6) :471.
[2]李建彬, 范廷勇, 卢洁, 等.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腺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7, 16 (6) :439.
[3]童琴, 伍海彪, 陈政颂, 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3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学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 (18) :3016.
[4]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 (2008版) [J].中国癌症杂志, 2009, 19 (6) :448.
[5]郭云鹏.左乳癌改良根治术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与电子线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D].山西医科大学, 2015.
[6]章倩, 陈佳艺, 胡伟刚, 等.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和内乳区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计划剂量学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 2010, 17 (3) :445.
适形放疗论文 篇2
【关键词】食管癌;复发;三维适形放疗;多西他赛
【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058-02
放疗是食管癌非手术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放疗后局部复发式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对于首程放疗后局部失败而拒绝手术或无法手术者,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手段。而三维适形放疗可使肿瘤局部获得均匀的高剂量分布,而周围正常组织能得到有效保护,多西他赛可提高放疗敏感性,较少远处转移率。现就食管癌患者首程放疗后局部复发在我院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进行分析总结。
1 材料与方法
1.1 入组条件:所有患者治疗前均经胃镜、食管拉网、影像学检查,无区域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并且复发时间距首次治疗间隔大于6个月,卡氏评分≥70分,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基本正常,无消化道出血、穿孔和梗阻等,拒绝手术或无法手术,接受三维适形放疗。
1.2 一般资料
65例复发患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5例;年龄55~73岁,中位值65岁。病变位于胸上段25例,胸中段30例,胸下段10例。65例患者首次放疗均为常规照射,总量50~66Gy。
1.3、治疗方法
①化疗方案:多西他赛40mg,静脉滴注1小时,每周重复,共5~6次,为预防过敏反应和体液储留,化疗前一天开始服用地塞米松,16mg/d,连用3d,期间给予5羟色胺3受体拮抗剂常规止吐。②放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手上举交叉抱肘。行CT模拟定位机扫描,层厚为5mm,范围有环状软骨至肝脏右叶下缘水平。勾画大体肿瘤体积(GTV),食管病灶,在GTV基础上四周外扩0.5~0.8cm,上下外扩1. 0~1.2cm为临床靶体积(CTV),在CTV基础上均匀外扩0.3~0.5cm为计划靶体积(PTV),并勾画重要剂量限制性器官。采用6MV-X线治疗,不做淋巴引流区的预防照射。处方剂量定义为95%PTV所接受的剂量,处方剂量50~62Gy,中位值56Gy,1.8~2.0Gy/次,5次/周。PTV均匀性控制在95%~107%以内。肺受照20Gy体积占全肺体积百分比(V20)≤20%,几岁受照最高剂量≤10Gy,心脏受照剂量体积通过对比观察评价剂量体积直方图与平面二维等剂量线图选择最佳治疗计划,通常剂量≤20Gy.
1.4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肿瘤病灶均采用X摄片、CT等检查测量肿瘤病灶大小,评价疗效。按UICC及衛生部规定的肿瘤近期疗效标准[1],分为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NC(无变化)和PD(进展)。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
2 结果
CR 40 例(61.5%),PR 20例(30.8%),NC 3例(4.6%),PD2 例(3.1%),总有效率(CR+ PR)92.3%。所有患者采用电话随访和信件随访相结合,随访率100%。1、2年生存率分别为60.5%、34.2%。死亡原因为局部未控 25例(38.5%),远处转移 23例(35.4%)。
3 讨论
食管癌放疗后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局部未控或复发,其治疗难度大,绝大多数报道食管癌放疗的局部未控率和复发率高达80%[2]。食管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的主要原因是靶区漏照,剂量不足[3]。殷蔚伯【4】报道CT显示82%以上患者肿瘤呈偏心生长,切实管照射野多数情况下5~6cm宽,如以食管钡餐显示的管腔中心设野,将有部分肿瘤漏照或处于低剂量区。首程放疗后临近正常组织器官已接受了大的剂量照射常规放疗时剂量受到了限制。三维适形放疗对病变和剂量进行精确定位和定量,提高放疗增益比,最大限度地将剂量集中到病变区,杀灭肿瘤组织的同时,减少周围组织和器官不必要的照射。在不增加正常组织受量情况下可提高肿瘤八区的剂量5~10Gy。食管癌既往常规放疗后,正常组织损伤大,再程放疗由于周围组织纤维化,血供差,乏氧细胞多,单纯放疗效果差。周诚忠【5】等研究单纯三维适形放疗食管癌局部复发发现,肿瘤完全缓解率为30%,部分缓解率为40%,无变化率20%。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6】多西他赛对食管癌有较好的疗效。联合化疗毒性大,患者耐受性差,我们采用多西他赛小剂量化疗,提高了放疗的敏感性,且患者耐受性好。多西他赛主要作用机制是诱导和促使微管蛋白聚合成微管,同时抑制已形成的微管解聚,产生稳定的微管束。由于维管束的正常动态再生受阻,细胞在有丝分裂时不能形成正常的有丝分裂纺锤体,从而抑制了细胞的分裂和增殖。我们研究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西他赛对首程放疗后复发食管癌:CR 40 例(61.5%),PR 20例(30.8%),NC 3例(4.6%),PD2 例(3.1%)。1、2年生存率分别为60.5%、34.2%。较单纯适形放疗提高,且患者耐受性好。
综上所述,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西他赛治疗首程放疗后复发食管癌,患者能够耐受,有较好临床症状缓解率和即时疗效,部分患者可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孙燕.内科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94-996.
[2]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58-694.
[3] 包德强,夏玲,林春丽,等,56例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6,15(5):382-283.
[4] 殷蔚伯,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3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598-620.
[5] 周诚忠,夏炎春,夏海波,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的临床观察[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8.9,13(9):839.
鼻咽癌三维适形放疗疗效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对8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鼻咽癌患者进行了放疗,其中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龄22~77岁,中位年龄48岁。经鼻咽活检病理确诊为低分化鳞癌,经详细查体及胸片、B超、全身骨扫描等检查排除远处转移。按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T1期16例,T2期29例,T3期期13例,T4期22例;I期10例,Ⅱ期28例,Ⅲ期18例,Ⅳ期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组和二维放射治对照组。两组患者为同一时期、同一年龄组、同属取鼻咽活检病理证实为同一病理类型的鼻咽癌患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2,3,4,5,6],(1)体位固定和CT扫描:患者取仰卧体位,采用热塑面罩固定头颈部,完成体位固定后至少15min以后,在GE螺旋CT下,进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头顶部至下颈部,层厚3mm,将CT图像输入治疗计划系统工作站,重建三维图像,根据病灶大小,按照共/非共面进行计划设计。(2)计划设计:在医师工作站进行靶区勾画,确认和重建靶体积和重要器官;计划设计射野的形态,肿瘤安全边界以可见肿瘤边缘外放10mm,采用6MV的X线5~7个共面或非共面固定适形野等中心照射,参考等剂量曲线90%完全覆盖PTV,尽量避开脑干等重要器官,避开原照射路径。完成放射治疗者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二维放射治疗。完成放射治疗者40例,鼻咽部照射范围、技术、剂量参照常规放射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随访
随访时间自放疗启始日计算,随访至2010年5月,随访时间8~38个月,随访率100%,以门诊方式为主,部分病例电话随访。
2.2 两组近期肿瘤局部控制情况比较见表1。
2.4 生存情况两组近期生存疗效比较见表2。
3 讨论
鼻咽癌常规放射治疗通常以面颈联合大野照射,面颞相对野照射技术为主,从放射物理角度看,这样的设野进行二维放射剂量分布欠满意。而三维适形疗采用体位固定后精确定位,精确重复摆位,三维图象重建后。BEV和铅挡技术,进行三维TPS优化[7],通过共面或非共面多个固定野和弧形照射,使TV在三维方向上高度适形。靶区外等剂量曲线迅速跌落,避免正常组织受到高剂量照射,采用适形放疗照射技术可以提高靶区的照射剂量,同时保护正常结构不受到过量照射,减少正常组织放射反应,提高治疗增益比。通过射野视观设计,多野共/非共面照射,尽量避开脑干、视神经、晶体等重要器官[8,9],避开原照射路径。这些技术优势能改善鼻咽癌治疗靶区的剂量分布,相应提高靶区照射剂量,进而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我们通过对鼻咽癌治疗的临床实践,观察了三维适形放疗对于鼻咽癌治疗的疗效,体会如下,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对于鼻咽癌的局部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且有较高的3年局控率和生存率,大大提高了局部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可作为鼻咽癌的常规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袁峰,林志仁,陈苏玮.常规外照射前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419例鼻咽癌的对照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15):1169-1172.
[2]范西红,贺青卿,范子义,等.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14(19):1480.
[3]何建鸿,孟镔,王钢,等.甲状腺结节病理诊断的临床特点探讨[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6):404.
[4]吴伟莉,孙艳,徐博.初治鼻咽癌后期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I临床结果[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32(5):480-483.
[5]林少俊,陈传本,韩露,等.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230例初步结果[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41(1):66-70.
[6]童懿.鼻咽癌的放射治疗技术探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2):117-118.
[7]彭齐荣,张罗生,张红梅.43例鼻咽癌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体会[J].现代肿瘤医学,2007,15(3):320-322.
[8]柏建安.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疗效分析[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9(4):273-275.
适形放疗论文 篇4
【关键词】 CT造影剂;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放疗剂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58-01
在我国,胸部肿瘤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是比较多发的恶性肿瘤。有相关调查显示:仅对于食管癌,每十万人就有19.6人患病,同时每十万人就有15.8人死亡[1],并且其发病率还在不断增加。随着近年来放射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对胸部肿瘤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療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不仅可以提高肿瘤区域的放疗剂量,还可以将对正常组织的伤害降到较低水平。另外,为更准确的定位肿瘤位置,CT增强扫描的效果明显优于平扫。而有研究发现,在对胸部肿瘤的三维适形放疗过程中,应严格控制CT造影剂的使用,同时也有报道显示其影响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由于国内关于造影剂使用是否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探究,国内的报道还比较欠缺,并且对其CT增强扫描的可使用性仍存在争议。为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现将本人对CT平扫和增强扫描关于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剂量的影响的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并确诊为胸部肿瘤的患者100名,其中食管中下段食管癌患者67名,各型肺癌患者33名。患者年龄41-70(平均56.7)岁,关于CT平扫与增强扫描的外界条件以及患者发病特征等其他因素的分析,P>0.05,可以忽略不计。在外界环境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按计划对患者分别进行两种方式的扫描。采集CT平扫肿瘤区MU值、肿瘤中心区放疗剂量、肿瘤周围区CT值以及放疗剂量,并统计相同条件下上述四项指标的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 方法 在外界环境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分别对100名患者进行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采集CT平扫肿瘤区MU值、肿瘤中心区放疗剂量、肿瘤周围区CT值以及放疗剂量,并统计相同条件下上述四项指标的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其是否具有不良影响。
1.3 评价标准 以采集到的CT平扫与增强扫描肿瘤区MU值、肿瘤中心区放疗剂量、肿瘤周围区CT值以及放疗剂量为最终结果,对两组数据的上述四项指标分别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分析CT造影剂在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治疗过程中对放疗剂量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本临床统计结果采用SPSS15.0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X2检验来判定两组数据的四项指标存在的差异。检验指标设为0.05,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表1 胸部肿瘤平扫和增强扫描时CT值与放疗剂量的对比分析
处理方式总MU值中心区剂量(Gy)周围区剂量(Gy)周围区CT值(HU)
平扫282.5345.276744.0258145.27
增强扫描283.6345.253443.186557.85
P>0.05<0.05
表1中,CT平扫与增强扫描肿瘤总MU分别为218.32-345.88(平均282.53)和219.65-327.61(平均283.63),肿瘤中心区放疗剂量分别为35.7331Gy-54.8313Gy(45.2767Gy)和35.6512Gy-54.3187(平均45.2534Gy),肿瘤周围区放疗剂量分别为34.7156Gy-53.3216 Gy(平均44.0258Gy)和33.9812 Gy-52.3902 Gy(平均 43.1865Gy),前三组数据对比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周围区CT值102.89 HU-187.61HU(平均145.27HU)和34.49 HU-76.18 HU(平均57.85HU),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的前提下,CT造影剂对于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剂量的影响在差异允许的范围内。
3 讨 论
胸部肿瘤是临床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其预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的质量。目前临床医生也对此做出大量努力,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临床结果显示,对胸部肿瘤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显著的提高其治疗效果,但也存在局限性。因为平扫对组织器官的分辨率低,CT值对放疗剂量的影响越来越突出[2],所以必须需要对肿瘤病灶区域实现精确定位。而CT增强扫描恰恰可以更加的明确肿瘤的部位并可以提高放射治疗的药物,弥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所存在的弊端。但关于造影剂是否会对放疗剂量产生影响的观点不一,有研究认为有影响,而更多地认为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如杨焕军等人就认为其有影响,但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3]。
本研究对CT平扫与增强扫描两种情况下的胸部肿瘤放疗剂量做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与许多有关研究基本相符。CT造影剂对肿瘤中心区域的放射治疗剂量影响忽略不计,而对周围区域有些许影响,这与其他部位肿瘤方面的研究[4]不谋而合,所以,得出结论:其影响在差异允许的范围内。
除此之外,另有研究发现,CT造影剂本身的性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注射CT造影剂的具体的量,以及其浓度和注射过程中的细节操作问题,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5]。所以,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尽量避免CT造影剂本身给放射治疗带来不良影响。
总之,CT增强扫描在临床上对于胸部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应用将会越来越普及,平扫最终也将被取代。因此,关于CT造影剂影响的争议,一般认为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推荐广大医疗同行应用与临床。但虽然影响甚微,但作为临床工作者,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将影响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 赵平,陈万清,雷正龙,等.2008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50-53.
[2] 祁振宇,黄邵敏,邓小武.放疗计划CT值得校准检测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癌症,2006,25(1):110.
[3] 杨焕军,蒋国梁,傅小龙,等.肺癌CT增强定位扫描对放疗的剂量影响[J].中国放射肿瘤学杂志,2005,14(13):216-217.
[4] 肖江洪,吴顺龙,姜庆丰.影像增强剂对盆腔肿瘤术后调强放疗剂量计算的影响[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12):942-945.
适形放疗论文 篇5
关键词:常规放疗,三维适形放疗,脑转移瘤,护理
肺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正迅速上升,肺癌脑转移瘤是肺癌常见转移途径之一,肺癌脑转移占30%~40%。有些还是肺癌首发症状,常累及脑实质、脑脊膜、脑神经和颅内血管等。三维适形放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我科近3年来在常规全脑放疗的基础上联合三维适形放疗可以杀伤局限性肿瘤周围的弥漫性病灶,明显减轻脑部症状,控制肿瘤,减少复发。取得良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近3年我科接受全脑放疗加三维适形放疗的脑转移瘤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61.5±5.8)岁。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肺癌,其中鳞癌9例,腺癌15例,小细胞癌6例,不能手术或拒绝手术,进行CT、MRI或PET/CT确诊有脑转移。通过临床评估,无放疗禁忌证。卡氏评分≥70。25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言语不清,精神症状等,其中17例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瘫痪,抽搐等,5例无神经系统症状。
1.2 治疗方法
常规全脑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两侧水平对穿野照射,3Gy/次,5次/周,总剂量30Gy。常规放疗30Gy后,再行三维适形放疗。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应用XD膜固定患者行CT扫描,将CT图像输入计划系统进行治疗计划设计与优化,用共面或非共面2~5个野照射,处方剂量在90%~100%等剂量区线内,DT20/10f,单次剂量5Gy~10Gy(中位剂量6Gy),总剂量30Gy~48Gy(中位剂量40Gy)。放疗期间根据病情辅以脱水、激素、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各病例分别于放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CT或MR检查。
1.3 疗效评价
放射治疗结束6个月行增强MRI检查,与治疗前的增强MRI检查做对比,确定肿瘤退缩情况。采用WHO制定的实体肿瘤评价标准[1]:(1)完全缓解(CR):病灶完全消失;(2)部分缓解(PR):病灶缩小50%以上或出现失增强效应及瘤体囊性变;(3)病灶稳定(NC):病灶缩小不及50%,或增大未及25%;(4)病变进展(PD):病灶增大25%以上或靶区周边复发。将1、2、3级病灶纳入治疗有效组,4级病灶纳入治疗无效组。
2 结果
30例患者均完成放疗计划。症状完全消失7例,部分缓解12例,病灶稳定8例,总有效率90.0%,神经系统症状临床缓解率92.0%(表1)。
3 护理措施
3.1 心理护理
脑转移瘤较其他肿瘤给患者的心理压力更大,常有强烈的恐惧、忧郁、愤怒、绝望等情绪反应,这些负性情绪对治疗极为不利,如对放疗认识的不足往往导致对治疗缺乏信心[1]。本组病例中在护理过程中观察到26例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的表现。按照优质护理的要求,实施“因人而异、因情而别”的原则。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责任护士在患者入院后主动介绍自己职责。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耐心细致地解释和开导,并鼓励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2)配合主管医师熟悉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心理问题,使患者在病房有亲切感,尽快认识管床医师护士,适应环境。(3)在护理记录中详细做好心理护理记录,当发现患者出现的心理变化及需求时,及时汇报和疏导。速根据放疗规范制定护理计划,对一些复杂病例实行特殊的护理措施。
3.2 放疗前准备的护理
放疗前注意休息,做好照射术野的准备,需剃头发,保持照射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挠抓、擦洗、热敷等,穿舒适全棉柔软衣服,可戴布帽以防日光照射。放疗前应戒烟酒、清谈饮食和合理营养调配,不进食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责任护士向患者详细解释放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预防和处理方法。
3.3 放疗期间的护理
3.3.1
放疗部位局部皮肤要保持清洁干燥,禁止任何化学或物理的刺激,如冷、酸、摩擦、碘油、热、碱、紫外线照射、外贴橡皮膏药和外伤等[2]。照射野皮肤用温水和柔软毛巾轻轻沾洗,禁止用力擦洗。禁用刺激性和含金属的洗涤与护肤用品及碘酒、酒精等刺激性药物。放疗野皮肤血液循环不良时对辐射的抵抗力降低,故应注意头皮保暖。
3.3.2 饮食护理
调整饮食结构,摄取营养丰富全面的食物,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放疗前半小时避免进食,不需刻意强求就餐时间,可少量多餐。放疗期间鼓励患者多饮用绿茶,以减轻射线对正常组织的辐射损伤[3]。摄入有利于排毒和解毒的食物,如绿豆、赤小豆、冬瓜、西瓜等促使毒物排泄。避免食用含有致癌因子的食物。腌制品、发霉食物、烧烤烟熏类食物食品添加剂、农药中毒污染的农作物。有颅高压症状时,限盐和饮水,避免颅内压增高。
3.3.3 对白细胞降低的护理
肺癌脑转移瘤患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表现为血白细胞下降[4]。本组中9例在放疗前白细胞轻度下降予以升白细胞药口服后恢复。治疗过程中,每周查血象一次。其中3例白细胞降低至3.0×109/L,暂停放疗,遵医嘱予以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观察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并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3天后均恢复4.0×109/L以上。放射治疗期间保持病房清洁,定时进行病房内空气消毒,每日通风30分钟,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防止着凉,适当活动,避免劳累。严格控制探视人员,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如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必要时给予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
3.3.4 放射性脑水肿治疗的护理
肺癌脑转移瘤放疗过程常见并发症为放射性脑水肿,是由于放射治疗后脑微细血管结构及循环损伤,管壁通透性改变引起周围脑组织水肿[5]。因此护理方面除了遵医嘱及时进行脱水、激素治疗外,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尤其注意语言及肢体情况,必要时心电监护,吸氧,进一步了解有无头痛、头痛发作时间及伴发症状,有无视力改变或视力模糊等症状。为预防使用激素而引起消化道出血,监测大便隐血情况,同时给予消化道粘膜保护剂,饮食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宜低盐饮食,补充含钾高的食物。另外,颅神经对放射线非常敏感,尤其照射额叶、枕叶时更为明显。因此放疗期间应注意保护眼球。
本组有5例在放疗后出现头痛加剧、呕吐等脑水肿症状,经及时对症处理后缓解。有1例出现了视力模糊,给予特殊护理照顾,症状缓解明显。
3.4 放疗治疗后健康指导
保持稳定的心态,重建良好的生活规律,注意锻炼身体,随着体力的恢复,可以重新工作,实现个人价值。放疗后继续保护头部射野皮肤,避免肥皂擦洗,勿在太阳下暴晒,外出活动需戴遮阳帽。加强营养,注意身体锻炼,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6]。按出院医嘱服药,1个月后复查。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放疗后局部或全身可能出现不适反应,如出现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
4 讨论
放疗作为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逐渐形成常规[7]。本文通过对30例全脑放疗三维适形放疗对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结果说明此放疗方法是较有效的治疗手段,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同常规放疗相比,三维适形放疗能最大限度的提高针对性,根本目的是给肿瘤区域以足够的精确的治疗剂量,增加肿瘤局部控制率,使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所受照射剂量最少,减少周围正常组织放射并发症及减少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在治疗期间患者能否成功完成放疗,除了医师、物理治疗师、放疗技术员的相互配合外,护理人员在放疗前、中、后的积极的护理措施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2007:1200.
[2]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8-43.
[3]胡雁,陆葴琦.实用肿瘤护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85-200.
[4]马建萍,折虹.立体定向放射配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J].宁夏医学院报,2006,28(9):660.
[5]傅志超,程惠华,赖红斌,等.125例胶质瘤术后三维适形放疗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2):164-167.
[6]Guerrero UMT,Mubata C.Assessment of acustomised immobili-sation system for head and neck IMRT using electronic portalimaging[J].Radiother Oncol,2005,77(1):39-44.
适形放疗论文 篇6
关键词:直肠癌术后,常规放疗,适形放疗,并发症
直肠癌一直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手术仍然是治疗直肠癌的有效手段, 但是术后的高复发率仍然是治疗的关键问题之一。直肠癌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的机会小, 因此放疗、化疗的治疗手段不断应用于临床,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病人约有75%在其治疗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疗[1]。恶性肿瘤的治疗现阶段研究表明45%的恶性肿瘤是可以临床治疗的, 其中手术治愈占20%, 放射治疗占18%, 化学治疗只占5%。因此直肠癌术后复发反射治疗成为主要治疗手段, 但是目前传统放射治疗5年生存率低, 疗效不显著[2]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能够放疗区域集中, 减少正常组织的并发症, 已经成为防止直肠癌术后复发, 和晚期直肠癌姑息治疗的重要手段[3]。选择我院2008年4月至2012年1月期间肿瘤科收治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 应用适形放疗和常规放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4月至2012年1月期间肿瘤科收治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 随机分成常规放疗组及适形放疗组, 每组各40例适形放疗组给予3D-CRT, 常规放疗组给予常规放疗。其中男43例, 女37例, 年龄40~80岁, 平均年龄59岁。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其中高分化腺癌31例, 高~中分化腺癌10例, 中分化腺癌27例, 中~低分化腺癌12例;所有患者术后未行化疗, 放疗适应症明确, 无明显的放疗禁忌症。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体重、年龄、性别、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等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直肠癌患者放疗都应用医用直线加速器6MV-X射线放疗。放疗剂量DT为45~50GY/4.5~5W, 分次量1.8~2.0GY/次, 5次/周。适形放疗组患者取俯卧位, 患者先做体部固定模, 在应用CT模拟定位。通过患者病灶及肿瘤周围正常组织情况决定放射区域, 通过三维重建, 控制放射剂量的分布, 集中在病变部位。常规放疗组直肠癌患者采用盆腔三野等中心照射方法。
1.3 指标
治疗疗效标准根据WHO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 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稳定 (SD) 、进展 (PD) , CR+PR为有效。放疗后随访患者正常组织的并发症按RTOG标准评价[4]。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适形放疗组40例患者及对照放疗组40例患者治疗有有效率分别为35 (87.5%) 和29 (72.5%) ,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随访结果适形放疗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放疗组患者, 放疗并发症毒副反应Ⅱ、Ⅲ、Ⅳ的发生率, 适形放疗组患者较常规放疗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单纯直肠癌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高, 有些患者术后复发甚至可以达到45%~65%, 且复发后除少数患者病变局限可再次手术, 多数患者已无手术机会[5]目前国内外针对直肠癌术后复发患者及晚期无法行手术切除的患者没有明显有效的治疗效果, 因此放疗和化疗治疗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晚期直肠癌患者大多数已经失去了手术的机会, 采用放化疗结合治疗是比较合理的综合治疗方式[6,7], 但是传统放疗对直肠癌患者的治疗, 放疗剂量小, 临床疗效不显著。剂量大容易造成放射性肠炎、膀胱炎、肠梗阻、尿路损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 radiation therapy, 3D-CRT) 是射线高剂量区域与临床病变靶区形状高度一致的一种现代肿瘤放射治疗手段, 根据CT扫描三维重建图像资料, 由放射治疗师筛选射线入射方向和形状, 调整剂量分布, 使90%等剂量曲线包绕全部的计划照射区, 以使整个肿瘤组织能够受到较均匀的照射, 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剂量[8]。
适形放疗组40例患者及对照放疗组40例患者治疗有有效率分别为35 (87.5%) 和29 (72.5%) ,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结果适形放疗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常规放疗组患者, 放疗并发症毒副反应Ⅱ、Ⅲ、Ⅳ的发生率, 适形放疗组患者较常规放疗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虽然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在治疗直肠癌较常规放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放疗后并发症少, 但是目前放疗国内外缺乏规范治疗原则, 没有统一的质量监控系统, 在放疗的定位方法和位置没有一定的统一。缺乏放疗人才。因此解决以上问题。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直肠癌术后患者较常规放疗获得较好的疗效, 且并发症低可耐受, 显示其临床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殷蔚伯, 谷铣之.肿瘤放射治疗学[M].3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2.
[2]Tveit KM, Wiig JN, Clsen DR, et al.Combined modality treatmentin cluding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 in locally advancedand rec-urren trectal cancer[J].Radiother Oncol, 1997, 44 (3) :277-282.
[3]Aleman BM, Bartelink H, Gunderson LL.The cu rrentro le of radiotherapy in colorectal cancer[J].Eur J Cancer, 1995, 31 (8) :1333-1339.
[4]吴荣, 迟峰.结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或转移的三维适形放疗[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5, 14 (4) :302-303.
[5]魏瑞, 张阳德, 何剪太.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和术后复发性直肠癌[J].肿瘤, 2008, 8 (2) :139-141.
[6]李岩, 敬素伟.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在晚期直肠癌中的应用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14) :248-249.
[7]王希成, 刘宜敏, 黄晓波, 等.适形放疗联合XELOX化疗治疗直肠癌术后复发预后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 2009, 35 (8) :456-458.
适形放疗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之间收录的80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 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 男性患者20例, 女性患者20例, 患者的年龄为40~78岁, 平均年龄为 (62.1±2.1) 岁。组织分为程度:高分化20例, 中分化10例, 低分化10例。观察组40例患者, 男性患者21例, 女性患者19例, 患者的年龄为44~79岁, 平均年龄为 (63.7±2.0) 岁。组织分为程度:高分化18例, 中分化12例, 低分化10例。两组的患者均为进行化疗, 且均符合放射治疗的适应证, 两组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的差异 (P>0.05) , 统计学无意义。
1.2 方法
本次研究对照组的40例患者给予常规放射疗法, 而观察组的40例患者给予适形放疗, 两组的操作方法如下: (1) 常规放疗:本组均采取盆腔三野等中心疗法。首先, 在患者的直肠进行注入稀钡, 并取俯卧位, 上边界:第五腰椎体的下缘;下边界:依据患者肿瘤的下边界水平进行确定, 侧野主要采取水平照射, 并且以肿瘤作为中心进行旋转±90°, 而且上下边界和后野均一致;后边界:50.0%骶骨厚度;前边界:直肠前缘2.0~3.0cm[2]。 (2) 适形放疗:首先, 患者给予俯卧位, 先进行体部固定, 后进行CT模拟固定, 并且依据病灶情况进行勾画靶区和GTV以及CTV与PTV, 并采取三维重建处理, 并进行有效的控制放射的剂量分布情况, 使其能够有效的集中病变的部位[3]。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两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放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评定方法
此次患者的临床疗效主要依据WHO实体瘤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主要分为完全缓解 (CR) 和部分缓解 (PR) 以及稳定 (SD) 与进展 (PD)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CR%+PR%) 。而治疗后的毒副反应主要依据WHO的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进行分级。
1.5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的数据资料均采取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 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验, P<0.05, 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 对照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0%, 两组的数据比较无明显的差异 (χ2=0.56, P>0.05) , 统计学无意义。
2.2 并发症比较
通过两组的对比分析, 观察组的并发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而且两组的毒副反应Ⅱ和Ⅲ以及Ⅳ的发生率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 (P<0.05) , 统计学有意义。具体的详见下表1。
3 讨论
在临床治疗中, 单纯的给予直肠癌手术治疗, 术后很容易复发, 而且复发率较高。对于直肠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 经常辅以放射治疗, 而且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但是在放疗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有不良反应, 从而造成一部分的患者耐受力较差。因此, 临床中合理的选取放射治疗方法对直肠癌手术后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大的意义。
传统放射疗效由于放疗的剂量比较小, 从而导致临床疗效不是很理想。但是给予大剂量则很容易出现膀胱炎和尿路损伤等情况发生。随着三维技术的不断发展,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逐渐的应用到临床中, 而且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这种放疗方法主要是依据CT的扫描情况进行三维重建, 从而有效的控制放射的剂量, 并准确的作用于病灶,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4]。而且本组的资料显示, 观察组的并发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而且两组的毒副反应Ⅱ和Ⅲ以及Ⅳ的发生率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 (P<0.05) 。由此发现, 直肠癌术后给予适形放射治疗能够减少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的耐受力[5]。
综上所述, 在直肠癌术后应用三维适形放疗相比传统常规放疗能够提高放疗的精确性, 减少正常组织放疗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给予常规放疗和适形放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从而有效的为临床患者选取合适的放疗方法。方法 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0年12月之间收录的80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的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放疗, 而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适形放疗, 观察两组放疗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通过两组的对比分析,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的差异 (P>0.05) , 统计学无意义;观察组的患者放疗后并发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患者放疗后并发症情况, 而且两组毒副反应Ⅱ和Ⅲ以及Ⅳ的发生率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 (P<0.05) , 统计学有意义。结论 在直肠癌术后应用三维适形放疗相比传统常规放疗能够提高放疗的精确性, 减少正常组织放疗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直肠癌,常规放疗,适形放疗,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郑安梅, 刘爱荣.直肠癌术后常规放疗与适形放疗并发症的对比分析[J].甘肃医药, 2011, 12 (5) :654-655.
[2]何艳芬, 齐洪志, 王军.直肠癌术后常规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剂量学比较研究[J].新疆医学, 2007, 24 (6) :734-735.
[3]夏火生, 韩守云, 张玉海, 等.直肠癌术后复发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2 (20) :755-756.
[4]叶亚平, 金军, 胡国成, 等.直肠癌术后复发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12 (25) :445-446.
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方法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科自2003年10月-2007年8月选择单纯性食管癌, 不伴有纵隔和其他部位转移42例;所有病例均有病理证实, 其中上段30例, 中段8例, 下段4例, 进行三维适形放疗定位;所有病例中男29例, 女13例, 年龄47岁~76岁, 中位年龄59岁。食管钡透确定病变长度为3 cm~6 cm不等, 无放疗禁忌证, 无1例为再程放疗。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真空垫固定, 在患者体表做好体表标记, 将患者移至模拟定位机下, 重新校正体表标记, 让患者吞服76%的泛影葡胺10 ml, 在透视下确认病灶的上下缘, 以有食管管壁僵硬、隆起及黏膜破坏段的部位为标准。在源皮距 (SSD) 位于100 cm的状态下用皮肤墨水标记肿瘤病灶的上下缘在皮肤表面, 将介入用导管剪断使之与病变长度相当, 用胶布将导管固定在病变体表投影处, 将患者移至CT机下, 行CT扫描。CT机型号为GE Light-spright多排螺旋CT, 扫描层厚为5 mm, 层间距5 mm, 连续扫描不屏住呼吸, 扫描时尽可能将其中一根扫描线压在导管的起始处, 获得CT图像后导入拓能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 (TPS) 中, 由同一位医生勾画靶区两次, 一次为单纯依靠CT扫描图像勾画, 另一次为结合体表放置导管的CT图像勾画, 将两种方法勾画出的靶区长度进行优化比较。
1.3 结果
在所有病例的两次勾画中, 均出现靶区在长度方向上勾画差异, 由模拟定位机下吞造影剂后体表放置导管行CT扫描定位法勾画出的靶区与单纯CT扫描法勾画出的靶区在长度方向上比较有22例有上缘多勾画出1层, 13例在上缘多勾画出2层, 1例在上缘多勾画出3层;26例在下缘多勾画出1层, 9例在下缘多勾画出2层;29例在上下缘同时出现勾画差异。本文认为模拟定位机下吞造影剂后体表放置导管行CT扫描定位法靶区确认优于单纯CT扫描法。
2 讨论
精确地确认食管癌病变的长度, 准确地勾画靶区是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的基础, 而只有精确定位才能做到精确放疗;在基层医院中一般多采用单纯CT扫描的定位方法, 而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经济因素不行增强扫描, 这样由于患者患食管肿瘤以后, 食管与纵隔内相邻器官的解剖结构欠清, 给医生在勾画靶区时带来一定难度, 尤其是在长度方向上, 仅根据食管管壁的厚薄来确认, 靶区确认相对欠短, 经常会出现漏照现象;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般是盲目地在病灶上下缘多勾画几层, 这样又会可能出现多照现象, 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副反应, 矛盾难以解决。
CT具有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的特点。单纯CT扫描的定位方法是基层医院习惯使用的三维适形放疗定位的基本手段, 而传统的模拟定位机在观察食管形态、运动功能的变化上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文献报道[1], 与手术切除的大体标本相比, 准确确认食管癌病变长度的检查方法由高到低为PET-CT、CT、食管钡餐、食管镜, 可见CT在测量食管癌病变长度上并不十分理想;Drudi用CT测量了22例食管癌病变长度与大体标本比较, 仅有32%符合。临床工作中单纯依靠某一种方法简单确认食管肿瘤病灶的长度是不可行的;本文研究的在模拟定位机下吞造影剂后体表放置导管行CT扫描定位法,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上缺陷, 该法既利用了CT在密度分辨率上的优势, 又利用了模拟定位机在观察食管管壁功能动态变化上的优势, 它将单纯的CT扫描方法与传统食管癌放疗定位方法相结合, 进行优势互补, 能有目的地引导医生勾画靶区时确认病变的长度与位置, 避免了漏照现象, 而基层医院没有条件使用PET-CT定位这一高档的定位方法。
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模拟定位机下吞造影剂后体表放置导管行CT扫描定位法适合基层医院进行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定位, 当然笔者也观察到在两次勾画靶区的过程中, 医生对CT图像的主观认识以及呼吸作用也会影响到靶区勾画的结果;其次, 本组观察病例尚少, 可能也不具有普遍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还有待广大同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适形放疗论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设为A组, 同时选取同期60例行常规放疗的食管癌患者, 设为B组, 两组120例患者, 男性与女性的例数分别为90例与30例, 年龄范围为41~79岁, 平均年龄为 (61.28±3.85) 岁。该研究选取的对象均为首次进行放射治疗患者病变狭窄程度为Ⅲ度以上, 按照食管癌临床分期标准, T1期10例, T2期20例, T3期15例, T4期15例;N0期28例, N1期22例, N2期10例;I期20例, Ⅱ期18例, Ⅲ期12例, Ⅳ期10例。食管癌病变位置于颈段10例、胸上段12例、胸中段23例、胸下段15例。所有病例均取得病理确诊均为鳞癌, 其中低分化32例、中分化16例、高分化2例。
1.2 方法
B组60例患者按照常规放射治疗操作标准进行治疗, A组60例患者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
经真空体模固定, 使用GE Brightspeed 16排螺旋CT定位, 从患者中颈开始直至肋膈角部位, 每层厚度为5mm, 模拟定位完成后, 于重建的图画上勾勒出靶区, 并画出临床靶体积 (CTV) 、计划靶体积 (PTV) 、肿瘤体积 (GTV) 与肿瘤周围部位的重要器官、结构。其中, GTV是CT显示的区域肿大淋巴结和原发肿瘤以及食管造影显示病变长度;CTV是GTV上下分别向外放2.0~3.0 cm, 左右向外放0.5~0.8 cm;PTV是CTV均匀向外放0.5 cm。限定靶区处方剂量及周边重要器官与组织的限量要求, 处方剂量包括95%PTV, 剂量≤45Gy, 双肺V20<30%。
1.3 指标观察与疗效评价
治疗后1个月随访与记录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 不良反应情况以及1、2、3年的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其中, 近期疗效评价方法按照万钧食管癌放疗后近期疗效评价标准[3]进行评定, 结果分为甲级、乙级与丙级。
1.4 统计方法
所得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组间率的差异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对比
A组患者甲级、乙级占比显著高于B组, 丙级占比显著低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A组*项数据与B组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局部控制率与生存率对比
A组1、2、3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4.3%、63.1%与46.5%, 生存率分别为68.0%、57.8%与45.1%, 3年的局部控制率与生存率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A组*项数据与B组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对比
A组患者放疗后放射性食管炎、气管炎等不良反应率与B组相比, 虽然略有上升, 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A组*项数据与B组相比,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放射治疗后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据有关研究[4]统计, 采用放射治疗后患者5年的生存率仅为10.0%左右。导致放射治疗失败的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原发肿瘤出现残存[5], 治疗不彻底, 发生率高达75%~96%, 此外, 患者的组织不均匀、常规放射治疗模拟定位困难[6]、放射耐受性有限、治疗体位不精确、肿瘤靶区的照射剂量把握不准确[7]等因素, 亦在不同程度上, 导致放射治疗效果不显著, 尤其是对于剂量把握不准确时, 若增加放射剂量, 容易导致正常组织受到更多的损伤,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死亡率居高不下。而目前随着放射物理的发展, 临床上采用的三维适形放射法, 能够有效保护患者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 更准确地把握了靶区处方剂量[8], 通过模拟定位, 并于重建的图画上勾勒出靶区, 进行科学的放射治疗计划的设计, 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局部控制, 在Singh AK等[9]人的研究中, 发现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法治疗食管癌患者, 与常规放射治疗法相比, 近3年的生存率与局部控制率, 均有明显的上升 (P<0.05) , 在该文研究结果中, A组1、2、3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4.3%、63.1%与46.5%, 生存率分别为68.0%、57.8%与45.1%, 3年的局部控制率与生存率均显著高于B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其报道相符[10]。
在该次三维适形放疗过程中, 画出临床靶体积、计划靶体积、肿瘤体积与肿瘤周围部位的重要器官, 这些均有利于合理把握照射剂量, 在该组资料研究结果中显示, A组患者甲级、乙级占比显著高于B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相关报道[11]相符合, 这说明, 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法可以提高患者临床疗效水平;而A组患者放疗后放射性食管炎、气管炎等不良反应率与B组相比, 虽然略有上升, 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 导致放射性食管炎、气管炎等不良反应率上升的因素可能与三维适形放射法的照射剂量有关, 值得进一步取证分析, 但总体上看, 三维适形放射法不会显著增加治疗不良反应的风险, 这一点在林晓丹等[12]人的研究中亦做出说明, 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该文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 对食管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法进行治疗,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近期疗效水平, 提高局部控制率与生存率, 不会显著增加治疗不良反应的风险, 产生的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澜, 韩春, 张辛, 等.食管癌适形放疗预后因素的Cox模型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9, 16 (1) :58-61.
[2]祝淑钗, 沈文斌, 李任, 等.三维适形放疗食管癌所致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 (2) :161-164.
[3]何春波, 高峰, 曹丽君, 等.88例食管癌调强放疗结合252Cf中子后装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8, 28 (4) :385-386.
[4]余雯, 傅小龙.18FDG PET-CT对食管癌临床分期及适形放疗计划设计的影响[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7, 16 (5) :365-368.
[5]蒋杰, 王奇峰, 肖泽芬, 等.132例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09, 18 (1) :47-51.
[6]Kole TP, Aghayere O, Kwah J, et al.Comparison of heart and coronary artery doses associated with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versus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for distal esophageal canc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012, 83 (5) :1580-1586.
[7]Yamaguchi S, Ohguri T, Imada H, et al.Multimodal approaches including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e-irradiation for recurrent or persistent esophageal cancer:Preliminary results[J].Journal of Radiation Research, 2011, 52 (6) :812-820.
[8]Huang SH, Lockwood G, Brierley J, et al.Effect of concurrent high-dose cisplatin chemotherapy and conformal radiotherapy on cervical esophageal cancer surviva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008, 71 (3) :735-740.
[9]Singh AK, Lockett MA, Bradley JD, et al.Predictors of radiation-induced esophageal toxicity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003, 55 (2) :337-341.
[10]AR and 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Conventional Fraction and Late Course Accelerated Hyperfraction Three-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 for Esophageal Cancer[J].Cell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2012, 62 (1) :107-112.
[11]Fakhrian K, Heilmann J, Schuster T, et al.Primary radi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 in non-metastat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A retrospective study[J].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 2012, 25 (3) :256-262.
【适形放疗论文】推荐阅读:
全脑放疗三维适形放疗07-19
同步三维适形放疗10-31
DF三维适形放疗06-03
三维调强适形放疗09-24
放疗计划论文10-25
放疗敏感性论文07-18
调强放疗计划论文08-12
根治性放疗论文12-13
颅内肿瘤放疗的护理论文06-13
放疗定位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