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滴注疗效

2024-09-29

静脉滴注疗效(通用10篇)

静脉滴注疗效 篇1

慢性附件炎主要是指临床女性患者的内生殖器官产生慢性、迁延性的感染之炎症的一个总称, 多数产生在妇科的手术之后或是在宫内放置避孕器以后, 该状况对临床女性的生殖器官造成严重损伤, 主要体现在完整性和防御的能力方面, 进而致使细菌进入至创面, 导致患者产生感染且患病。在产生严重的病情之时, 极易令患者产生不良事件, 如:继发性不孕和脓血症, 在临床上属于多发病[1]。本文主要对慢性附件炎予以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的治疗效果展开分析, 其结果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住院的慢性附件炎患者94例作为临床资料, 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 各47例。所有患者为女性, 对照组年龄25~48岁, 平均年龄 (29.8±4.0) 岁, 病程1~5年, 平均病程 (3.4±0.5) 年;观察组年龄26~50岁, 平均年龄 (29.3±4.1) 岁, 病程1~5.3年, 平均病程 (3.0±0.6) 年。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 (年龄及病程等)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在经期的第5d予以0.5g的阿奇霉素+300ml甲硝唑+浓度为10%400ml的葡萄糖注射液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经期的第1d就开始予以阿奇霉素, 剂量为0.5g/次, 且加入300ml甲硝唑与浓度为10%400ml的葡萄糖注射液, 在静脉端进行滴注, 所有患者皆进行为期1周的治疗[2]。

1.3 效果判定标准

在治疗之后, 患者白带增多和阴道不规则性出血症状彻底消失则为治愈, 若症状有所改善、有效改善炎性反应则为显效, 症状有所改善、炎性反应无明显的变化则为有效, 症状、炎性反应无明显的变化或是病情加重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分析的数据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 例数 (n)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疗效

经临床治疗之后, 对照组治愈23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85.11%;观察组治愈34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87%。因此, 观察组疗效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比较不良反应的产生状况

观察组:呕吐和恶心以及腹泻各1例, 总产生率约6.38%;对照组:呕吐有3例, 恶心有4例, 腹泻有3例, 总产生率约21.27%。因此,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产生率比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临床妇科各类疾病之中, 具有较高发病率的就是附件炎。依照病程时间将它分为两种, 即慢性与急性。慢性附件炎采用药物进行治疗, 通常以口服为主, 不能较好发挥药效, 所以, 在临床上很多药物的治疗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加之多数患者进行反复治疗, 进而产生了耐药性, 进一步增加了反复感染率, 无法确保患者在生活方面的质量。在本次临床分析之中, 予以阿奇霉素在静脉端滴注临床治疗, 它属于脂类药物, 有着较强抗菌活性和广泛的组织分布等特征, 且被多个发达国家视为治疗感染类疾病的首选药物。治疗的原理为[3]:患者在月经期间能够有效促使将体内毒物快速排出, 不仅血管得以扩张且利于血液循环, 在本次临床分析的结果中显示:观察组比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 预示着在经期的第1d开始治疗, 比经期的第5d予以治疗更具有有效性, 且不良反应产生率比对照组低, 因此相比之下更具有安全性、可靠性。

综上所述, 临床患者于经期在静脉端进行阿奇霉素的滴注治疗, 获取了较好的效果, 可以明显提升临床患者在治疗中的效果, 且降低不良反应的产生率,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对慢性附件炎予以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住院的慢性附件炎患者94例作为临床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在经期的第5d之后予以阿奇霉素临床治疗, 观察组经期的第1d就开始予以阿奇霉素临床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经治疗之后, 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有效率高, 不良反应产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慢性附件炎临床患者而言, 在经期予以阿奇霉素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 降低了不良反应产生率,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靠性。

关键词: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慢性附件炎,疗效

参考文献

[1]毛红玲.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4, 35 (3) :476-477.

[2]孙利华.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 2014 (10) :37.

[3]张士伟.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临床研究[J].家庭医药, 2016 (6) :44-45.

静脉滴注疗效 篇2

【关键词】 分娩;缩官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01-02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人们对分娩过程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相关的护理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分娩过程中经常需要采用静滴缩宫素进行引产,但如果缩宫素的用量不当会导致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1],严重威胁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因此在产程中及产后要给予必要的护理对策,以减少对产妇的伤害。本文中将探讨分娩过程中静脉滴注缩宫素的应用效果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应用缩宫素进行分娩的93例产妇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年龄18-37岁,平均(25.91±3.49)岁;孕周37-42周,(40.74±4.11)周;平均初产妇68例,经产妇25例;引产原因:过期妊娠8例、计划分娩37例、胎膜早破48例。

1.2方法

1.2.1缩宫素引产

静脉滴注缩宫素(5%葡萄糖500ml+缩宫素2.5u),选用24G套管针,初始速度为8滴/min,观察产妇的宫缩强度、胎心率及对缩宫素的反应[2],每10~20分钟调整滴数,至子宫开始出现规律宫缩,,每分钟滴数≤30滴。不敏感病人,催产素浓度可调至1%,一旦调到有效宫缩后,2~3小时逐渐宫颈扩展,催产素应用至分娩结束为止。如果宫缩发动良好,可停止给药。对连续滴注3日,每日输入催产素总量10u,仍未临产者,视为催产素引产失败。

1.2.2护理

(1)做好引产前准备

术前检查产妇脉搏、血压、胎心、胎位、胎儿大小、胎先露的高低及骨盆情况,对高危妊娠应做无刺激试验或催产素应激试验,以估计胎儿宫内情况及是否能耐受宫缩压力,B超检查胎儿、羊水、胎盘情况,另外还需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手摸法经济、简单、无痛苦,宫缩频率以10分钟3~5次为宜,每10分钟<3次为宫缩乏力,每10分钟>6次为宫缩过频,宫缩强度以持续时间衡量,持续收缩45~60秒为强,30~45秒为中,<30秒为弱。由于手摸法判断准确性与个人经验有关,我们有时用胎儿监护仪监测,能够准确观察宫缩频率及压力,及时调整用药浓度及滴速,使之尽快达到有效宫缩。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孕妇对催产素敏感性不一致。

(2)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①胎膜早破②过期妊娠③妊娠高血压综合症④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⑤胎儿畸形、死胎等。

禁忌证:①明显头盆不称②胎位不正③严重胎盘功能低下④疤痕子宫⑤严重心肺功能不全⑥前置胎盘先兆子宫破裂⑦胎儿监测有重度晚期减速⑧催产素过敏或低血压者。

(3)胎儿监护:①胎心率:第一产程中每30min监测胎心音一次,监测在宫缩间歇进行,每次持续60s,并详细记录;第二产程中5到10分钟监测胎心音一次。当胎心>160/min或<120/min则提示有胎儿窘迫发生的风险,应立即减慢滴速。②羊水:观察并记录羊水的性质、量、颜色以及是否混有胎粪,如果混有胎粪则提示有胎儿宫内缺氧的风险,应立即给予吸氧;对于短期内估计不能成功阴道分娩的产妇应及时停止引产,并适时改行剖宫产。

(4)产程护理;注意观察产妇子宫颈口的扩張及胎头下降情况,并据此判断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每1h进行肛门指检一次,掌握产程进展,对于宫颈水肿产程停滞的产妇应及时行宫颈封闭(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ml+阿托品1ml)[4],必要时给予安定注射液10mg缓慢静脉注射。

(5)心理护理:产妇在产前经常由于担心胎儿健康状况及分娩结局出现紧张、焦虑等悲观情绪,影响分娩发动,因此在分娩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对成功分娩至关重要。在第一产程,要向产妇介绍分娩的过程、相关知识及配合要点,指导产妇在宫缩时进行深呼吸,减轻腹部不适感;第二产程时指导产妇屏气用力增加腹压,宫缩间歇放松全身肌肉,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主动与产妇交流,注意语气,及时解答产妇的疑虑,增加产妇的信任感,提高依从性。做好饮食、排便等日常护理,鼓励产妇多进食,保证分娩中的能量供给;告知产妇在产前排空小便,避免膀胱充盈影响宫缩与胎头下降,对于排尿困难的产妇应及时给予导尿。

2结果

本组93例产妇经护理后,成功引产80例,引产成功率为86.02%,其余13例引产失败产妇中,宫内窘迫3例、头位难产7例、不能忍受疼痛3例,经引产失败后均改行剖宫产结束分娩。

3讨论

正确运用催产素诱发宫缩,是分娩成功的关键。本组催产素引产93例,成功引产80例,引产成功率为86.02%,。新生儿出生评分正常,无药物不良反应。所以催产素静脉滴注引产是安全可靠的,它可降低剖宫产率及围产儿病死率,减少产科并发症。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严格规范缩宫素的使用方法,产前做好宫颈评分,严密监测胎心音、宫缩、宫口、先露高低等情况,同时加强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以提高分娩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严俊,赵春.妊娠晚期缩官素引产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6(35):916-917.[2] 朱健美.卡前列素和缩宫素合用防治高危妊娠剖官产术中和术后出血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17(35):1684-1685.[3] 高劲松,刘海元,边旭明.晚期妊嫒引产与催产的指征禁忌及规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16(25):832-833.

[4] 张凤月.小剂量米索前列醇舌下含服用于晚期妊娠引产的观察及护理[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14(21):537-538.

静脉滴注疗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将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慢性附件炎患者11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5例。两组患者均为已婚妇女。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附件炎的诊断标准, 患者均伴有白带增多、呈粘稠状粘液、伴有血丝症状、腰骶部酸痛等, 经血常规检测白细胞计数≥10~109/L, 中性粒细胞≥4~109/L。经B超检查子宫和附件, 无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及宫外孕等疾病。对照组年龄2~48岁, 平均年龄 (35.54±0.23) 岁。观察组年龄25~49岁, 平均年龄 (35.25±0.21) 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于经期第一天开始采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 取阿奇霉素0.5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 L中静脉滴注, 调节滴速为45滴/min, 并静脉滴注250 m L甲硝唑注射液, 静脉滴注4~5天, 持续治疗3个月。

对照组患者于经期结束5天后开始采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 治疗方法同观察组, 但本组静脉滴注时间为10~15天, 持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将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 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将显效、有效及无效作为治疗总有效率的疗效判定指标。显效表示患者经妇科及B超检查原有阳性体征及症状消失, 月经恢复正常;有效表示患者经妇科及B超检查显示炎症范围缩小, 症状好转;无效表示患者经妇科及B超检查炎症范围及症状无变化。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由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慢性附件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 其中, 显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分别为83.64% (46/55) 、10.91% (6/55) 及5.45% (3/55) ;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2.73%, 其中, 显效率、有效率及无效率分别为63.64% (35/55) 、9.09% (5/55) 及27.27% (15/55)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更具有优势 (P<0.05) 。

观察组慢性附件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45%, 与对照组相比更具有优势 (P<0.05) 。见表1。

3 讨论

慢性附件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传染病, 具有病程长、易复发及病情复杂等特点。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甲硝唑及阿奇霉素进行治疗, 具有显著的效果[2]。在以往临床上治疗慢性附件炎常在患者发病时采取药物治疗, 由于女性特殊的生殖器官决定了其在非经期时附件的血流速度较慢, 机体吸收药物后, 病灶处的药物无法达到最高浓度, 且由于非经期患者的性行为较为频繁, 感染率较高, 无法达到理想的疗效[3]。

在女性月经期间, 机体的内环境会发生改变, 生殖内血管会发生扩张, 加快生殖器官的血液循环, 增加病灶处的药物浓度, 提高药物的利用率, 加速炎症的清除, 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4]。在女性月经期间, 致病菌会在体内大量的繁殖, 在此时进行药物治疗, 对细菌的繁殖及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阿奇霉素为大环内酯类药物, 可广泛的分布于体内, 其组织亲和力及细胞渗透性均较强, 可更加有效的杀死致病微生物。阿奇霉素还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在代谢过程中不易经过肝脏, 均由肾脏排出, 不会对肝功能造成影响, 安全性较高。将阿奇霉素运用于慢性附件炎患者的治疗中, 可对致病菌的生长及繁殖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从而将宫腔内的毒物排出, 具有显著的效果[5]。

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后可知,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 较对照组更具有优势, 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45%较对照组更低 (P<0.05) 。由此可知, 于经期开始第一天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 产生的药理作用,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总而言之, 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具有显著的效果, 可有效提高疗效,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海宁.静脉滴注阿奇霉素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附件炎疗效研究[J].中外医疗, 2016, 35 (7) ;111-112.

[2]樊瑞敏.抗生素联合妇科千金胶囊治疗慢性附件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处方药, 2016, 14 (1) ;76-77.

[3]金乙红.妇科千金胶囊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 2015, 22 (8) ;51-52.

[4]毛红玲.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4, 35 (3) ;476-477.

静脉滴注疗效 篇4

【关键词】 催产素;无痛分娩;产科;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71-02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孕妇及其家属对分娩的方式以及分娩时间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分娩时间和降低分娩痛苦是孕妇以及妇产科医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无痛分娩是近年来临床上备受推崇的分娩方式,其中微量注射泵控制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是最常用的无痛分娩方式[1]。然而,有研究表明,尽管无痛分娩镇痛效果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延长产程,增加剖宫产率[2]。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在无痛分娩中微量静脉滴注催产素后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就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期间选择在我院产科进行无痛分娩的7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73例产妇经B超及其他常规检查后各项生理指标均无异常,胎儿估计重约介于3000~3500g,胎位、骨盆等各项指标均正常,且无任何高危因素,具备阴道顺产的条件。根据产妇入院的先后顺序并结合产妇及家属的意愿,将73例初产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加用催产素)38例,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5.4±2.1)岁,孕37~41周,平均(38.7±1.2)周。对照组35例,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6.2±1.7)岁,孕38~41周,平均(38.9±1.5)周。两组初产妇在年龄、孕周、胎位、孕次以及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 产妇宫口开大至约2cm之时,选择在产妇的L3~4腰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后向头端置入麻醉导管。首先给予产妇5 mL 0.2%的利多卡因,观察5~10min,当产妇镇痛平面达到T10~L1~2之后,连接PCA泵,沿麻醉导管向产妇体内泵注0.01mg芬太尼与2.25mg的布比卡因混合液。泵注速率需控制在5ml/h。密切观察产妇的状态并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加药。与此同时,动态监测产妇的呼吸、脉搏、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并监测胎儿胎心情况。观察组:麻醉镇痛方法同对照组。当镇痛药物发挥作用的时候,将2.5U的催产素加入500 ML 5%的葡萄糖溶液中。初始以8滴/分的速度静脉滴注(没滴约含缩宫素3.3mU)。随后密切观察产妇宫缩以及胎心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滴速。保持宫腔内压力介于50~60mmHg之间,宫缩持续50s左右,间歇2~3min。如出现异常情况应暂停滴注催产素进行对症处理,待产妇恢复正常后继续使用催产素,直至分娩结束。

1.3 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窒息率。其中产后出血以胎儿娩出后24h以内阴道出血量大于500 mL 为判断标准;新生儿窒息率以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少于7分为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1.49±2.18)h、(0.65±0.37)h;而对照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4.62±1.07)h、(0.91±0.34)h。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达84.2%,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仅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两组产妇均为发现有产后出血倾向,且观察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9%,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分娩的疼痛程度以及分娩时间一直是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3]。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上选择剖宫产的产妇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然而,采用剖宫产不仅不符合自然规律,对胎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对产妇的子宫恢复以及产妇的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以及临床上对阴道分娩的好处的大力宣传,无痛分娩受到了广大产妇的青睐。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微量注射泵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法。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有研究发现,尽管在无痛分娩中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最好,但产妇的产程却相应地延长了,且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也相应地有所增长。也有研究证实,即使在第二产程的开始即要求产妇用力,仍然不能改变无痛分娩的产妇第二产程延长的趋势[4-5]。由此我们认为,尽管无痛分娩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产妇的痛苦,但在镇痛的同时也导致子宫平滑肌的松弛,使宫缩受到抑制,进而导致产程的延长和自然分娩率的下降。催产素具有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强宫缩的作用[6]。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应用微量催产素后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明显缩短(P<0.05),且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为84.2%,而对照组产妇的阴道自然分娩率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无痛分娩中适当使用催产素不但不会增加产妇的痛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使产妇产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体力的消耗,加快了产程,而产程的加快也减少了产妇追加麻醉药的可能性,如此良性循环使得产妇在第二产程时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减轻,进而纠正了单纯的无痛分娩对产妇第二产程腹压的影响,最终在加快产程的同时降低了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此外,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在产后24h内出血量均未超过500mL,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9%,观察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可以有效缩短产妇的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素杰.微量催产素静脉滴注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7):2352-2353.

[2]蒋芳.无痛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应用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01-1202.

[3]曲元.分娩镇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刊,2008,43(9):674.

[4]俞燕燕.第二产程时间与分娩结局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7):2352-2353.

[5]李吉华,李慧丽,李兰,等.无痛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应用的临床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6(11):1220-1221.

[6]刘晓琴,刘露,吴建军,等.催产素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河南医药信息,2012,20(5):229-231.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微量催产素静脉滴注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产科进行无痛分娩的7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5例行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观察组38例在镇痛开始时微量静脉滴注催产素,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时间以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在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痛分娩过程中应用催产素可以有效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催产素;无痛分娩;产科;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71-02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孕妇及其家属对分娩的方式以及分娩时间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分娩时间和降低分娩痛苦是孕妇以及妇产科医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无痛分娩是近年来临床上备受推崇的分娩方式,其中微量注射泵控制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是最常用的无痛分娩方式[1]。然而,有研究表明,尽管无痛分娩镇痛效果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延长产程,增加剖宫产率[2]。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在无痛分娩中微量静脉滴注催产素后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就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期间选择在我院产科进行无痛分娩的7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73例产妇经B超及其他常规检查后各项生理指标均无异常,胎儿估计重约介于3000~3500g,胎位、骨盆等各项指标均正常,且无任何高危因素,具备阴道顺产的条件。根据产妇入院的先后顺序并结合产妇及家属的意愿,将73例初产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加用催产素)38例,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5.4±2.1)岁,孕37~41周,平均(38.7±1.2)周。对照组35例,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6.2±1.7)岁,孕38~41周,平均(38.9±1.5)周。两组初产妇在年龄、孕周、胎位、孕次以及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 产妇宫口开大至约2cm之时,选择在产妇的L3~4腰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后向头端置入麻醉导管。首先给予产妇5 mL 0.2%的利多卡因,观察5~10min,当产妇镇痛平面达到T10~L1~2之后,连接PCA泵,沿麻醉导管向产妇体内泵注0.01mg芬太尼与2.25mg的布比卡因混合液。泵注速率需控制在5ml/h。密切观察产妇的状态并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加药。与此同时,动态监测产妇的呼吸、脉搏、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并监测胎儿胎心情况。观察组:麻醉镇痛方法同对照组。当镇痛药物发挥作用的时候,将2.5U的催产素加入500 ML 5%的葡萄糖溶液中。初始以8滴/分的速度静脉滴注(没滴约含缩宫素3.3mU)。随后密切观察产妇宫缩以及胎心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滴速。保持宫腔内压力介于50~60mmHg之间,宫缩持续50s左右,间歇2~3min。如出现异常情况应暂停滴注催产素进行对症处理,待产妇恢复正常后继续使用催产素,直至分娩结束。

1.3 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窒息率。其中产后出血以胎儿娩出后24h以内阴道出血量大于500 mL 为判断标准;新生儿窒息率以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少于7分为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1.49±2.18)h、(0.65±0.37)h;而对照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4.62±1.07)h、(0.91±0.34)h。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达84.2%,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仅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两组产妇均为发现有产后出血倾向,且观察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9%,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分娩的疼痛程度以及分娩时间一直是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3]。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上选择剖宫产的产妇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然而,采用剖宫产不仅不符合自然规律,对胎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对产妇的子宫恢复以及产妇的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以及临床上对阴道分娩的好处的大力宣传,无痛分娩受到了广大产妇的青睐。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微量注射泵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法。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有研究发现,尽管在无痛分娩中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最好,但产妇的产程却相应地延长了,且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也相应地有所增长。也有研究证实,即使在第二产程的开始即要求产妇用力,仍然不能改变无痛分娩的产妇第二产程延长的趋势[4-5]。由此我们认为,尽管无痛分娩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产妇的痛苦,但在镇痛的同时也导致子宫平滑肌的松弛,使宫缩受到抑制,进而导致产程的延长和自然分娩率的下降。催产素具有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强宫缩的作用[6]。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应用微量催产素后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明显缩短(P<0.05),且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为84.2%,而对照组产妇的阴道自然分娩率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无痛分娩中适当使用催产素不但不会增加产妇的痛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使产妇产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体力的消耗,加快了产程,而产程的加快也减少了产妇追加麻醉药的可能性,如此良性循环使得产妇在第二产程时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减轻,进而纠正了单纯的无痛分娩对产妇第二产程腹压的影响,最终在加快产程的同时降低了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此外,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在产后24h内出血量均未超过500mL,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9%,观察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可以有效缩短产妇的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素杰.微量催产素静脉滴注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7):2352-2353.

[2]蒋芳.无痛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应用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01-1202.

[3]曲元.分娩镇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刊,2008,43(9):674.

[4]俞燕燕.第二产程时间与分娩结局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7):2352-2353.

[5]李吉华,李慧丽,李兰,等.无痛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应用的临床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6(11):1220-1221.

[6]刘晓琴,刘露,吴建军,等.催产素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河南医药信息,2012,20(5):229-231.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微量催产素静脉滴注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产科进行无痛分娩的7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5例行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观察组38例在镇痛开始时微量静脉滴注催产素,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时间以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在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两组之间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痛分娩过程中应用催产素可以有效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催产素;无痛分娩;产科;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71-02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孕妇及其家属对分娩的方式以及分娩时间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分娩时间和降低分娩痛苦是孕妇以及妇产科医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无痛分娩是近年来临床上备受推崇的分娩方式,其中微量注射泵控制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是最常用的无痛分娩方式[1]。然而,有研究表明,尽管无痛分娩镇痛效果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延长产程,增加剖宫产率[2]。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在无痛分娩中微量静脉滴注催产素后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就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期间选择在我院产科进行无痛分娩的7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73例产妇经B超及其他常规检查后各项生理指标均无异常,胎儿估计重约介于3000~3500g,胎位、骨盆等各项指标均正常,且无任何高危因素,具备阴道顺产的条件。根据产妇入院的先后顺序并结合产妇及家属的意愿,将73例初产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加用催产素)38例,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5.4±2.1)岁,孕37~41周,平均(38.7±1.2)周。对照组35例,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6.2±1.7)岁,孕38~41周,平均(38.9±1.5)周。两组初产妇在年龄、孕周、胎位、孕次以及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 产妇宫口开大至约2cm之时,选择在产妇的L3~4腰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后向头端置入麻醉导管。首先给予产妇5 mL 0.2%的利多卡因,观察5~10min,当产妇镇痛平面达到T10~L1~2之后,连接PCA泵,沿麻醉导管向产妇体内泵注0.01mg芬太尼与2.25mg的布比卡因混合液。泵注速率需控制在5ml/h。密切观察产妇的状态并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加药。与此同时,动态监测产妇的呼吸、脉搏、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并监测胎儿胎心情况。观察组:麻醉镇痛方法同对照组。当镇痛药物发挥作用的时候,将2.5U的催产素加入500 ML 5%的葡萄糖溶液中。初始以8滴/分的速度静脉滴注(没滴约含缩宫素3.3mU)。随后密切观察产妇宫缩以及胎心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滴速。保持宫腔内压力介于50~60mmHg之间,宫缩持续50s左右,间歇2~3min。如出现异常情况应暂停滴注催产素进行对症处理,待产妇恢复正常后继续使用催产素,直至分娩结束。

1.3 观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窒息率。其中产后出血以胎儿娩出后24h以内阴道出血量大于500 mL 为判断标准;新生儿窒息率以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少于7分为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1.49±2.18)h、(0.65±0.37)h;而对照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4.62±1.07)h、(0.91±0.34)h。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产妇妊娠结局比较 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达84.2%,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仅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两组产妇均为发现有产后出血倾向,且观察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9%,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分娩的疼痛程度以及分娩时间一直是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3]。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上选择剖宫产的产妇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然而,采用剖宫产不仅不符合自然规律,对胎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对产妇的子宫恢复以及产妇的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以及临床上对阴道分娩的好处的大力宣传,无痛分娩受到了广大产妇的青睐。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微量注射泵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法。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有研究发现,尽管在无痛分娩中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最好,但产妇的产程却相应地延长了,且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也相应地有所增长。也有研究证实,即使在第二产程的开始即要求产妇用力,仍然不能改变无痛分娩的产妇第二产程延长的趋势[4-5]。由此我们认为,尽管无痛分娩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产妇的痛苦,但在镇痛的同时也导致子宫平滑肌的松弛,使宫缩受到抑制,进而导致产程的延长和自然分娩率的下降。催产素具有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强宫缩的作用[6]。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应用微量催产素后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明显缩短(P<0.05),且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为84.2%,而对照组产妇的阴道自然分娩率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无痛分娩中适当使用催产素不但不会增加产妇的痛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使产妇产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体力的消耗,加快了产程,而产程的加快也减少了产妇追加麻醉药的可能性,如此良性循环使得产妇在第二产程时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减轻,进而纠正了单纯的无痛分娩对产妇第二产程腹压的影响,最终在加快产程的同时降低了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此外,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在产后24h内出血量均未超过500mL,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9%,观察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可以有效缩短产妇的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素杰.微量催产素静脉滴注在产科无痛分娩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7):2352-2353.

[2]蒋芳.无痛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应用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1):1201-1202.

[3]曲元.分娩镇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刊,2008,43(9):674.

[4]俞燕燕.第二产程时间与分娩结局的关系[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7):2352-2353.

[5]李吉华,李慧丽,李兰,等.无痛分娩过程中催产素应用的临床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6(11):1220-1221.

静脉滴注疗效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失眠症患者90例, 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失眠的诊断标准[1], 并排除严重心、脑、肝、肾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 治疗组男16例, 女29例, 年龄16~60岁, 中位年龄35岁;对照组男13例, 女32例, 年龄14~65岁, 中位年龄36岁。2组症状、体征、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针对病因处理, 调整失眠态度, 指导进行各种放松技术, 调整生活与作息规律, 嘱其适当锻炼, 同时口服舒乐安定, 每次1~2mg, 睡前服用, 必要时辅以中成药治疗。治疗组给予地西泮注射液 (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 批号09121621) 5~2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滴速10~30滴/min, 每天1次, 连用3~5d。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际标准统一的睡眠效率值公式:睡眠率=实际入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总时间×100%。痊愈:症状消失, 睡眠率≥75%;显效:症状缓解, 睡眠率≥65%;有效:症状改善, 睡眠率≥55%;无效:症状如前, 睡眠率≥40%。以治愈、显效和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因滴速过快出现昏睡2例, 减慢滴注速度后恢复。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失眠症是非器质性失眠症的简称, 临床表现为睡眠的质或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且每周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 患者日夜专注于失眠, 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加重心理负担。引起失眠的原因较多, 主要为内在因素 (如体弱、优虑、抑郁症等) 所致, 也与饮食有关, 失眠可影响心、肝、肾等器官, 但主要病变在心, 与心神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失眠对人精神上的影响容易导致器官疾病, 还可降低机体免疫力, 加重新陈代谢压力, 年轻人还会导致记忆力下降, 影响工作效率, 而老年人则会引起心脏血管疾病。

地西泮属于镇静催眠药物中的长效苯二氮艹卓类, 为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 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抑制, 且随着用量的加大, 临床表现由轻度的镇静到催眠, 甚至昏迷。 (1) 抗焦虑、镇静、催眠作用。通过刺激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内γ-氨基丁酸 (GABA) 受体, 提高GAB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增强脑干网状结构受刺激后的皮层和边缘性觉醒反应的抑制和阻断。 (2) 遗忘作用, 在治疗剂量时可以干扰记忆通路的建立, 从而影响近事记忆[2]。 (3) 抗惊厥作用。可能由于增强突触前抑制, 抑制皮质—丘脑和边缘系统的致病灶引起癫痫活动的扩散, 但不能消除病灶的异常活动。 (4) 骨骼肌松弛作用。

临床上地西泮注射液常用于麻痹、抗抽搐、癫痫等, 催眠多见于口服片剂。本研究结果表明, 缓慢静脉滴注地西泮注射液治疗失眠症, 具有不良反应少、起效快、疗程短、效果显著等优点, 短疗程应用无依赖性和成瘾性。

摘要:目的 观察地西泮静脉滴注对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西泮静脉滴注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8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静脉滴注地西泮治疗失眠症具有不良反应少、起效快、疗程短、疗效显著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地西泮,静脉滴注,失眠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186-188.

静脉滴注疗效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附件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25~57(36.4±2.2)岁;病程1~8(4.1±1.5)年;对照组年龄26~56(36.2±2.5)岁;病程1~9(4.3±1.2)年。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2]

首先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根据《常见疾病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患者有下腹部和腰部疼痛,且伴有下腹坠胀、白带量增加等症状,在月经或劳累等因素的影响下,腹胀腹痛加重;三合诊中发现患者的一侧或者双侧输卵管变为条索状,有明显的压痛感;在B超等妇科检查中提示有附件炎。排除有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的患者,有肝肾、心脏、造血系统和精神疾病的患者,以及处于妊娠期、哺乳期和对药物过敏的患者。

1.3 方法

观察组在患者经期开始的第1d就进行阿奇霉素的静脉滴注,0.5g/次,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400ml和甲硝唑300ml,qd。

对照组在患者经期结束后第2d进行阿奇霉素的静脉滴注,0.5g/次,加入到10%葡萄糖注射液400ml和甲硝唑300ml,qd。两组患者均连续注射1w,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并做好详细记录。

1.4 疗效判定标准[3]

治愈:患者的月经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消失、B超等妇科检查中显示阳性体征完全消失;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有明显好转,B超等妇科检查中显示炎症范围有明显的缩小;有效:患者自觉症状有所好转,B超等妇科检查中显示炎症范围有所减小,但是不明显;无效:患者自觉症状没有改变,妇科检查显示无变化,或病情加重。治疗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和有效的百分数和。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如附表所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如下:观察组有例患者恶心、1例呕吐、1例腹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对照组有3例恶心、2例呕吐、2例腹泻,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的对比上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慢性附件炎是一种女性生殖道感染疾病,是由于急性附件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其发病较为缓慢,在初期无明显症状,逐渐表现为下腹和腰部疼痛、带下量增加、月经淋漓不尽等。慢性附件炎指的是患者的子宫、卵巢、输卵管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等多处出现炎症的总称[4]。若慢性附件炎反复发作,会导致盆腔充血和结缔组织的纤维化,继而发生盆腔器官的粘连,特别是流产后以及各类宫腔手术后容易出现反复感染的情况。我国每年新增的慢性附件炎患者约有1000万,女性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很多患者是在发现不孕或异位妊娠的时候被发现患有慢性附件炎,因此需要加强广大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在发现异常症状的早期就应当来院就诊,如此才能尽早得到有效治疗。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口服药物的疗效并不显著,由于子宫附件处于腹腔的最底部,因此药物被吸收后到达附件区的浓度较低[5]。很多患者在症状明显时使用药物,而稍有改善后就停止服用,这样使机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容易反复感染。

慢性附件炎是多个系统的混合感染疾病,因此在选择药物时要求其具有较广的抗菌谱、较长的半衰期以及较强的抗菌活性。阿奇霉素具有以上的优势,其半衰期长达96h,组织分布广泛[6]。本次研究让观察组患者在经期第一天就接受阿奇霉素的静脉滴注治疗,原理是经期可以促进患者体内毒素的排出,较好的实现治疗效果,此外,患者经期内若出现盆腔充血的情况,有利于血管的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实现有效的治疗效果。甲硝唑对多数厌氧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包括真杆菌、消化球菌、拟杆菌、芽孢杆菌、消化链球菌等,因此将阿奇霉素和甲硝唑联合使用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患者康复出院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嘱咐其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来院复诊。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中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P<0.05)。因此,在患者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和非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相比,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能减少慢性附件炎的复发,且使用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毛红玲.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3):476-477.

[2]孙利华.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4,11(10):37.

[3]许青云.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30例的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2007,35(1):26-27.

[4]陈筱英.阿奇霉素联合奥硝唑治疗盆腔炎40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16):3243-3244.

[5]谭燕波.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1):639-640.

静脉滴注疗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入我院的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 男性54人, 女性32人, 年龄在19岁到62岁之间, 总体平均年龄为 (38±2.5) 岁, 所有患者均表现出消化性溃疡的一般症状, 均伴有长期上腹疼痛并反复周期性发作, 疼痛时腹部常呈现出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的疼痛感, 还会伴随头晕、胸闷、血压变化、乏力等症状。胃镜检查证实86例患者均为消化性溃疡。按照住院的先后顺序及病情需要随机分为2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观察组43例患者配合泮托拉唑静脉滴注治疗, 对照组43例患者配合西咪替丁静脉滴注治疗。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嗜烟好酒等不良嗜好, 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程度以及溃疡部位等差异不显著, 可以进行比较治疗。

1.2 治疗方法

采用常规治疗手段对所有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必要的治疗, 包括消炎、解除痉挛等治疗。并在病情严重时输血, 还需要时刻监测患者的血液、肝、肾功能情况。观察组患者每日2次静脉滴注100mL生理盐水配制的40mg泮托拉唑针剂, 一般滴注时间为20-60min;对照组患者每日2次静脉滴注100mL生理盐水调配的400mg西咪替丁, 也是在20-60min滴注完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停止使用其他抗溃疡、抗酸类药物, 一般用药疗程为3-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镜检查情况, 观察溃疡愈合情况, 记录治疗期间的患者病症、体征以及副作用不良反应等情况, 监测患者的血液情况及肝肾功能情况, 统计观察治疗疗程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情况。

1.4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溃疡完全愈合, 胃黏膜组织形态恢复完好;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体征完全消失, 溃疡由活动期转至愈合期, 溃疡面积缩小≥50%;好转胃镜下观察溃疡面积缩小小于50%;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 溃疡缩小, 但≤30%或无变化, 伴出血。

1.5 统计方法

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血液及肝肾功能情况。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但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93.0%) 远远高于对照组 (83.7%) ,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结果如附表。监测患者的血液及肝肾功能情况发现, 用药过程中均无明显改变, 治疗过程中也未出现低血压、肾功能不全及肝功能损害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 导致众多上班人员饮食不规律, 进而大大提升了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 据调查统计表明全国消化性溃疡患者数量在逐年升高。易产生溃疡的部分主要分布在胃的中上部以及幽门等部位, 诱发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有很多, 常常会因为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精神及环境因素而诱发甚至加重, 遗传因素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以上所以刺激均会从不同途径、不同程度的导致胃酸分泌过量, 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 胃肠防护性屏障遭到破坏, 胃排空时间延迟, 胆汁反流入胃损伤胃上皮等[2,3]。消化性溃疡患者具有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 主要会表现出慢性、周期性、节律性腹痛, 但是并无明显的体征改变。X线钡餐检查、胃内镜检查、胃液分析以及粪便隐血检查均是检查消化性溃疡的重要方法, 对消化性溃疡作出准确诊断。治疗消化性溃疡时以手术治疗为主, 以尽快达到减少胃酸分泌的目的。泮托拉唑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药物, 是一种胃壁细胞的质子泵抑制剂, 泮托拉唑在中性及弱酸性环境时活性相对稳定, 但是在强酸性环境时会被迅速激活, 进而特异性地、不可逆性的抑制壁细胞膜上的H+/K+-ATP酶, 从而有效的抑制了胃酸的过量分泌。泮托拉唑还可以非竞争性抑制促胃液素、组胺、胆碱所引起的胃酸分泌。而且静脉滴注泮托拉唑具有很高的生物利用率, 可以达到80%以上, 在24h内即可有效控制胃酸分泌, 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复合性胃溃疡等消化性疾病。但是该药与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具有较低的生物亲和力, 所以会与其他通过细胞色素P450酶而发生药理作用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而且该药的不良反应极少, 偶尔会引起头痛或腹泻, 而恶心、上腹痛、腹胀、皮疹、皮肤瘙痒及头晕等症极少会发生[4,5]。

本研究证实, 采用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 胃镜检查发现大部分患者的溃疡面积显著缩小或完全愈合, 并且胃黏膜组织形态明显好转, 并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93.0%) 远远高于对照组 (83.7%) ,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并且监测患者的血液及肝肾功能情况均无明显改变, 无其不良反应发生, 副作用少。综上所述, 静脉滴注泮托拉唑可以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 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疗效, 对身体的毒副作用小, 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滴注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月住入我院的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43例) 采用静脉滴注泮托拉唑进行治疗, 对照组 (43例) 采用静脉滴注西咪替丁进行治疗, 观察统计用药期间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监测患者的血液情况及肝肾功能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 并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 (93.0%) 远远高于对照组 (83.7%) ,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 而监测患者的血液及肝肾功能情况均无明显改变, 也无其他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 副作用少。结论 静脉滴注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非常显著, 并且对身体的毒副作用小, 安全性好,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泮托拉唑,静脉滴注,消化性溃疡

参考文献

[1]徐红霞.泮托拉唑静脉滴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7) :5724.

[2]谢鹰.泮托拉唑静脉滴注治疗消化性溃疡30例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1B) :16.

[3]崔志国.泮托拉唑静脉滴注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J].吉林医学, 2011, 32 (21) :4356.

[4]李春娇.泮托拉唑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07, 19 (10) :86-87.

静脉滴注疗效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2012年收治的慢性附件炎患者56例, 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2~48 (28.4±4.8) 岁, 病程2~6 (2.4±1.1) 年, 研究组患者年龄23~46 (27.6±4.5) 岁, 病程2~5 (2.3±1.2) 年, 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均符合慢性附件炎诊断标准, 经B超检查子宫和附件, 无子宫内膜移位症、陈旧性宫外孕以及卵巢囊肿等, 且大部分患者均有分娩、引产、上环、取环等病史,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在月经结束后第5d, 使用阿奇霉素联合甲硝唑进行治疗, 阿奇霉素0.5g, 与0.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混合进行静脉滴注, 速度为45滴/min, 采用甲硝唑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1次/d, 治疗10~15d, 治疗3个月。研究组在月经第1d给予阿奇霉素和甲硝唑进行治疗, 使用量和对照组相同, 给药1个月经周期, 共治疗3个月, 进行检查,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恢复消失恢复正常, 妇科B超检查附件炎性包块消失。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经B超检查炎性包块明显缩小。无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B超检查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分析。两组之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后治愈15例, 有效8例, 无效5例, 治愈率为53.6%, 总有效率为82.1%;治疗组治愈22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治愈率为78.6%, 总有效率为92.9%, 两组之间比较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患者出现6例恶心呕吐, 2例腹泻症状, 发生率为28.6%;研究组出现2例腹泻, 2例恶心呕吐, 发生率为14.3%, 经过处理后, 患者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慢性附件炎是妇科非常常见的妇科疾病[3], 急性附件炎若未进行及时治疗, 会导致病情迁延而发展为慢性附件炎。慢性附件炎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腹部出现疼痛坠胀累及腰骶部。附件主要是指输卵管和卵巢炎症, 常常合并盆腔腹膜炎等。由于炎症反复发作, 导致盆腔发生充血, 结缔组织纤维化, 盆腔内器官则发生粘连。常常发生在经期、产后、流产以及盆腔手术治疗之后。在临床治疗中其有效率并不高, 主要是由于子宫附件位于腹腔内最低处, 若使用口服药物, 药效很难达到最佳, 药物浓度较低, 所以资料并不理想, 而且很多患者出现疼痛就进行治疗, 刚有好转, 疼痛减轻则不再坚持治疗, 反复治疗对药物出现耐药性, 就会反复发生感染, 并且迁延不愈, 为女性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本组研究于经期采用阿奇霉素和甲硝唑联合应用进行治疗, 其效果显著, 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具有更优异的治疗效果, 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其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阿奇霉素是大环内酯类药物[4], 是广谱抗菌药物, 且具有独特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具有非常高的组织选择性和较长的半衰期。甲硝唑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尤其是对厌氧菌, 在妇科治疗中被广泛的使用。本组研究要坚持3个月的治疗, 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并且进行巩固, 防止反复发作。在经期治疗的优点是附件的血液循环非常丰富, 且盆腔充血, 血管扩张, 血液循环更快, 药物能够很好的被吸收, 提高血药浓度[5]。经期内环境发生改变, 致病菌增长迅速, 此时症状加重, 经期将瘀血、有害物质共同排出, 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 在经期采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慢性附件炎临床效果满意, 不良反应好, 有效的防止反复感染,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本院20112012年收治的慢性附件炎患者56例, 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8例, 对照组在月经结束后第5d给予阿奇霉素联合甲硝唑静脉滴注治疗, 研究组在月经第1d给予阿奇霉素联合甲硝唑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53.6%, 总有效率为82.1%, 研究组治愈率为78.6%, 总有效率为92.9%, 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临床疗效满意, 且患者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期,阿奇霉素,慢性附件炎

参考文献

[1]谭燕波.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3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1) :639-640.

[2]许青云.经期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慢性附件炎30例的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 2007, 35 (1) :26-27.

[3]丁亚波, 王志红.慢性附件炎97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 2011, 8 (7) :90.

[4]杨玉英.经期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慢性附件炎24例[J].临床医学, 2011, 31 (8) :74-75.

静脉滴注疗效 篇9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78 文章編号:1004-7484(2012)-08-2558-01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6岁。因“车祸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并四肢活动丧失10小时”为主诉就诊,以“颈4、5骨折并截瘫”收骨科治疗。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查体:血压120/75mmHg,呼吸21次/min,心律80次/min。按医嘱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注射用骨瓜提取物75mg(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商品名:迪可安,批号H20052730)静脉滴注,约1min后患者突然出现胸部皮肤充血、呼吸困难、心慌、胸闷。立即停药,给予吸氧,氧流量2L/min,苯海拉明注射液20mg肌注,患者呼吸加深加快,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20mg入壶,呼吸三联静推,11时10分患者呼吸停止,喉头水肿。查体:血压70/20mmHg,心律120次/min,心音低纯。给予简易呼吸器呼吸支持,反复静脉注射心脏三联(肾上腺素、阿托品及利多卡因)和呼吸三联(尼可刹米注射液、山梗菜碱注射液、回苏林注射液),约10分钟后自主呼吸恢复,给予面罩吸氧,氧流量6L/min,患者神志恢复。患者烦躁不安,给予安定5mg肌注,多巴胺20mg微量泵入,患者血压升至80/50mmHg,症状逐渐缓解。

2 讨 论

注射用骨瓜提取物是由新鲜或冷冻的猪四肢骨和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种子,经分别提取后制成的无菌冻干品,辅料为右旋糖酐-40,主要含有多肽类骨代谢因子、甜瓜籽提取物、多种游离氨基酸以及有机钙、无机钙、磷离子、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多种骨代谢的活性肽类,具有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以及调节钙、磷代谢,增加骨钙沉积,防治骨质疏松,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甜瓜籽提取物能降低骨折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促进局部血运障碍的恢复;同时还能降低全血黏度及细胞聚集程度,改善骨痂局部的血液循环,为骨细胞提供一个良好的血供环境;另外还能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达到止痛效果;在促进骨折早期愈合中,甜瓜籽提取物与补充的多肽类骨代谢因子具有协同作用,促进骨源性生长因子的合成。本品可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腰腿疼痛、骨折创伤修复。说明书标示:不良反应较少发生,可能出现发热或皮疹。文献中有致过敏性休克[1-3]的报道,出现过敏性休克反应极其罕见。

患者曾经无药物过敏史,且在使用该药1分钟后即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经停用该药及积极抢救后症状明显缓解,因此可以判断该症状很可能为注射用骨瓜提取物所引起。患者滴注该药物,主要的超敏反应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且发生超敏反应迅速,变应原可能为骨的提取物(异种动物蛋白),且为速发性致敏反应,应为Ⅰ型超敏反应。其发生机制可能为:变应原进入机体,致敏机体产生IgE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细胞膜稳定性下降,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颗粒脱出,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从而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导致胸闷、呼吸困难、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等症状的发生。

因此提醒临床为预防该药不良反应再次发生,医护人员使用此药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对本品过敏者禁用,严重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使用本品时应严格控制输液滴速,密切观察,并且需配备抢救设备及抢救药品方可使用。

参考文献

[1] 沈剑,张郁,张广琴.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7):1527.

[2] 高艳青,刘敏,范传新.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2008,14(3):181.

静脉滴注疗效 篇10

1.1 一般资料

选择27例DM酮尿症患者进行观察治疗;其中男性16例, 女性11例;年龄最大69岁, 最小15岁;胰岛素依赖型3例, 非胰岛素依赖型24例。

1.2 治疗前临床检验情况

尿液分析检查:尿糠+~+++, 尿酮体±~+++, 空腹血糖:7.2mmol/L~24.4mmol/L, 平均13.8mmol/L。

1.3 疗效

治疗后尿酮体消失时间, 最长3d, 最短1d, 平均2d。

1.4 治疗方法

用国产速效胰岛素连续静脉滴注或连续静脉滴注加餐前皮下注射进行消酮治疗。

1.4.1 用药剂量

空腹血糖516.7mmol/L时每日静脉滴注三组药物:第一组, 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加入胰岛素注射液12单位;第二组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胰岛素注射液8单位;第三组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胰岛素注射液8单位。上述三组药物连续静脉滴注, 给药速度为1mL/min, 24h静脉连续滴注。凡三餐能正常进食者每餐前30min加皮下注射胰岛素注射液4单位。空腹血糖<16.7mmol/L者三组药物均为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胰岛素注射液8单位进行连续静脉滴注, 给药速度为1mL/min。餐前尿糖阳性者加皮下注射胰岛在消酮治疗过程中每日至少要检验空腹血糖及尿糖和尿酮体各一次, 根据检验情况及时调节给药剂量。27例病例在消酮观察治疗中分别于1~3治疗日尿酮体消失, 同时血糖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消酮效果达到100%。

1.4.2 巩固疗效时间及方法

用上述同样剂量、同样给药途径、同样给药速度巩固治疗3d后改为消酮治疗前原有方案继续进行DM综合治疗。每日减一组药物减没为止, 而后改变消酮前治疗方案继续进行DM综合治疗。

2 讨论

据WHO专家最新估计2000年全世界有糖尿病DM患者1.5亿, 到2025年将达到3亿, 其中75%的DM病人在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WHO将DM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某些促使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特别是高热量饮食) 、体力活动的减少、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学习等紧张因素的增加等, 使得我国DM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据我国1995~1996年对12省市DM情况基线调节表明全国平均患病率为3.2%, 我国现有DM病人约3000万, DM并发症是DM病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寿命, 发现和治疗并发症是非常关键的。DM酮尿症是DM较多见的早期并发症, 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DM酮症酸中毒这一危险的并发症。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DM酮尿症患者时须及时进行有效的消酮治疗。 胰岛素能调节糖代谢, 促进组织对糖的利用, 促使葡萄糖转变为糖元使血糖下降;还能抑制脂肪分解使酮体产生减少, 故胰岛素是治疗酮症的首选药。胰岛素经皮下给药其半寿期仅4h, 当病情严重时吸收较差疗效不能保证;静脉推注胰岛素可造成血浆胰岛素浓度迅速升至非常高水平, 但维持时间却短暂, 即使一次给100单位也仅能维持40min, 这种给药途径可使血糖波动大, 易发生低血糖并继以高血糖反应, 此途径不可取;而采取少剂量连续静脉滴注给药则可使血浆胰岛素浓度维持均匀水平, 有效的抑制脂肪分解, 减少酮体生成故静脉给药途径为首选。以往对DM病人都收住在县及县以上设备比较完善的医疗单位治疗, 且医药费支出又相对较多, 一些少数贫困农村患者因经济拮据顾虑加重家庭负担或一时难筹集医疗费不能及时治疗而延误病情。经临床初步观察我们认为:上述方案可在有常规检验设备的乡镇基层医疗单位实施, 使那些经济较贫困或居住边远、交通不便的患者能就近、就地接受治疗, 且减少医疗费开支, 减轻负担。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滴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尿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国产速效胰岛素连续静脉滴注或连续静脉滴注加餐前皮下注射进行消酮治疗。结果:在消酮治疗过程中, 每日至少要检验空腹血糖及尿糖和尿酮体各一次, 根据检验情况及时调节给药剂量。27例病例在消酮观察治疗中分别于1~3治疗日尿酮体消失, 同时血糖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消酮效果达到100%。结论:少剂量连续静脉滴注给药则可使血浆胰岛素浓度维持均匀水平, 有效的抑制脂肪分解, 减少酮体生成, 故静脉给药途径为首选。

【静脉滴注疗效】推荐阅读:

经期静脉滴注09-17

疗效试验05-12

初步疗效05-13

疗效对比05-19

护理疗效05-31

药品疗效06-02

疗效满意06-12

疗效机制07-10

疗效评估08-11

疼痛疗效08-12

上一篇:60岁以上人群下一篇: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