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发言人

2024-12-01

企业危机发言人(共9篇)

企业危机发言人 篇1

企业危机, 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陷入一种危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困境。它是外部企业环境突变与内部企业管理失常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物。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施工和商业环境中运营, 无时无刻不在面临各种危机的威胁。同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危机的种类以及发生的概率和频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对企业的声誉及日常经营的方方面面都存在潜在的威胁。如何在危机来临之时, 进行有效的沟通, 确保危机管理的成功, 成为企业经营的重点内容之一。危机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对于改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危机管理有效性不足的现状有着重要作用。

1 企业危机的特征和建立建筑施工企业危机发言人制度的意义

1995年由贝恩管理顾问公司做的一项计算显示, 在1985年至1995年的10年间, 这些当年所谓的“卓越企业”市值的发展已有2/3, 达不到标准普尔500企业的平均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 企业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危机是一种正常现象。企业危机具有五种特征:危机存在的普遍性、危机潜伏的隐蔽性、危机爆发的紧急性、危机传播的公开性和危机本质的双重性。

目前,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企业参与世界竞争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在与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同台共舞的时候, 固然要使出八般武艺, 拿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与他们正面交锋。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化程度不断加剧, 要准备的就是随时应对危机的意识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危机应对制度。而危机发言人制度正是科学危机管理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危机发言人是由组织任命的人员, 他们的职责是代表组织在危机来临之际就危机事件发表意见、发布新闻、解答公众疑问, 对内、对外及时稳定地发布各种企业相关信息, 以协调企业和媒体以及公众之间的关系, 塑造独特企业形象, 促进企业获得消费者和公众认可, 避免失实性报道和误导性评述。在危机时刻, 危机发言人制度正是发挥这种正确引导舆论、稳定民心、重塑形象、获取支持的作用, 为企业危机管理其他环节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得企业能够从容不迫、稳步地应对危机。另一方面, 从现代企业提倡的企业伦理道德管理角度分析, 保障媒介和大众的知情权是现代企业应尽的义务, 危机发言人制度为公众的知情权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因此, 危机发言人制度事关企业生存发展大计, 应当尽快建立并实施。

2 危机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正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危机发言人制度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危机发言人的同时, 有必要借鉴西方业已成熟的制度模式以及实施程序、原则等。

2.1 复合型的危机发言人制

危机发言人是一种制度, 而不是特定岗位的某个人。而对于建筑企业而言, 建立复合型的危机发言人制度有利于企业更好的应对危机。复合型的危机发言人制度模式是指企业在完成危机发言人的职能以外, 为实现机构效率的最大化, 将日常的对外沟通、产品发布等职能赋予危机发言人, 使之成为“身兼数职”的复合型发言人的制度模式。这种复合型的危机发言人制度可以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整合企业的信息传播, 其目的在于通过整合企业的信息传播渠道, 沟通企业内外部环境, 塑造统一完整的企业形象, 为企业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发言人制度的优势, 最终实现企业的利益。

2.2 制度实施的程序探讨

在企业选择了适合于自身情况的危机发言人制度的模式之后, 接着需要考虑即是如何熟悉制度的实施程序, 使制度实施能够得到实处。与危机管理的程序相对应, 危机发言人制度的实施有如下程序:

(1) 第一时间熟悉危机发生的详细内容。我们说, 危机发言人制度是企业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前提, 因此, 危机发生过后, 无论作为危机管理还是危机发言人制度而言, 首要的任务就是在第一时间熟悉危机发生的详细内容, 包括危机发生的时间、场合、性质、造成的损失情况, 以及媒体和公众的反应等。

(2) 及时向公众和媒体说明实情及处理意见。在熟悉与危机相关的详细内容, 以及经过危机处理机构的讨论后, 危机发言人应及时将详细的情况告知媒体和大众。在发言中, 应该贯彻客观、及时、口径一致的原则, 以最大的诚意和负责任的态度获得媒体和公众的认可, 降低企业可能或者正在遭受的损失。在发言中, 还应对企业已采取和拟定采取的应对措施给予介绍, 使危机处理透明化。

(3) 随时向媒体披露危机处理工作进展。在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 对于任何取得的进展和突破, 比如危机发生原因的探明、企业采取的新的应对措施等, 都应及时向媒体和大众做出说明。可以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新闻发布会、电话告知媒体等信息发布形式, 总之, 应在整个危机处理过程中保持及时、真实的原则。

(4) 事后总结。总结有两个目的, 其一是将每一次的危机处理过程中危机发言人的工作升华为经验, 以指导日后工作。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总结经验教训, 让公司在事态平息后更加焕发活力。其二, 是树立企业对社会负责的良好形象, 在危机过后重塑企业形象。危机过后, 及时、严肃地对企业在其中采取的行为、履行的义务进行总结报告, 给媒介及公众以“负责到底”的企业道德宣传, 对于企业形象的挽回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实施了危机发言人制度的企业均相当重视此环节工作。

危机发言人并非仅仅是某些职员担负的一项岗位职责, 也不仅仅是应对媒体的一种公关技巧。它首先是一种机制, 其背后应该有一个专业化、系统化的体系, 使危机状况下的信息有序化, 始终处于被管理的状态。企业发言人的制度建设, 意味着企业内部必须要通过大量工作, 使信息管理规则化, 包括收集汇总、整合研究、审核监察, 以确保公司危机时刻向外发布的信息完全代表了企业的利益, 符合企业的公共形象, 尽量减少发言人非理性的倾向, 尽可能的降低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总之, 企业危机发言人作为危机时刻代表企业沟通媒体和大众、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稳定民心及社会秩序、降低危机损害的一种现代管理制度, 日益受到国内企业的重视。但是, 我国企业对危机发言人理念的解读还存在诸多的困惑, 实践中的发言人机制尚未成熟, 如何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危机发言人制度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可以确定的是, 危机发言人和危机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是企业处理发展过程中各方面关系、适应市场、适应社会的必要手段, 随着建筑施工企业在危机发言人领域实践的不断深入, 其为危机管理创造工作平台、协助企业处理好对内、对外关系的效用将不断凸显。

摘要:笔者通过对企业危机的特征描述, 及建筑企业危机代言人制度建立和实施, 简要介绍建筑企业的面对危机, 处理危机, 利用危机。

关键词:危机管理,企业危机发言人,特征,制度

参考文献

[1]北京广播学院广告学院企业研究所“广告主研究”课题组.2003年至2004企业发言人策略全报告[R].市场观察, 2004 (1) .

[2] (英) 迈克尔·里杰斯特.危机公关[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5.

[3]杨萍.新闻发言人制度尚存缺陷[J].新闻知识, 2003 (8) .

[4]刘芳, 张志林.流言的传播与有效控制[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04.

[5]居延安.公共关系学 (第2版) [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企业危机发言人 篇2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新媒体对新闻发言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且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而新闻发言人的危机公关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充分发挥新闻发布的有效性,对危机公关工作的开展有着不利影响,所以,本文有必要对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危机公关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危机公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09-0078-02

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有着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发展进程相对较为缓慢,导致在突发事件中,国家未能有效利用媒体进行危机公关,使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陷入被动的窘境。新闻发言人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牢牢把握住新闻的发展方向,而且便于公众及时获取相关新闻信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传播手段的先进,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内容在突发事件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 地位。新闻发言人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新闻发言人是政府的“喉舌”,代表政府对外发布信息;其次,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具有权威性,能够使新闻媒体和受众信服,进而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重要的新闻线索渠道。由此可见,新闻发言人有必要在突发事件来临时,代表政府与媒体进行积极的、有效的沟通,以开展危机公关,向记者、媒体提供准确的、详细的信息,以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1]。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现状问题

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在我国有着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进程缓慢,不够完善,且在突发事件中,表现出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缺少时效性,新闻发言人未能在第一时间发布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使危机公关工作陷入被动的窘境。二是透明度不够。三是缺乏人文关怀,重大突发事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因而新闻发言人应该具有情感的真情流露,体现人文精神,但是在实际中,新闻发言人的情感交流相对较少。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危机公关应对

策略

3.1 为记者提供有利条件

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应尽可能为记者提供便利,以充分发挥记者所代表媒体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以正视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首先,为记者解决实质性的问题,了解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所需所想,尽可能与记者进行心灵沟通;其次,保持电话等通讯设备的畅通,可由专人负责,接受电话采访,积极回答记者的提问,促使记者积极反映突发事件,把握事件报道的客观性[2]。

3.2 把握新闻主导权

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机,由于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因而成为社会公众的焦点,产生社会舆论导向。但是,舆论方向可能朝着两极化方向发展。所以,新闻发言人有必要在突发事件的危机中,第一时间站出来,对突发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拥有舆论的主导权。尤其对于涉及国外的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更应该及时掌握事件缘由、解决措施等信息,以正视听,消除舆论对国家、社会的负面影响。

3.3 与媒体及时沟通

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危机公关主要表现在与媒体进行及时沟通,并且代表政府尽快作出事件真相的回应。通常,突发事件发生后,其负面影响大于事实本身,使民众感到恐惧。所以,新闻发言人有必要积极与媒体进行沟通,以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作用,控制局面。但是,新闻发言人作为沟通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桥梁,在新闻报道中必须实事求是,不得有偏见,注意细节问题,避免出现新的舆论危机,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不利。

3.4 坚持人性化理念

新闻发言人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必须要坚持人性化理念,给予受众以人文关怀,使受众能够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突发事件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极易造成社会恐慌,对社会发展有着不良影响。为此,新闻发言人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应该具有必要的真情流露,对伤亡人员表示惋惜和悲痛,以人文关怀而安慰民众受伤的心灵,成为心灵支柱[3]。

3.5 传递主信息

新闻发言人在代表政府讲话之前,必须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要传递的主信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各媒体记者必定与新闻发言人之间进行提问和回答的交流,如果新闻发言人没有做好前期工作,则被记者牵着鼻子走,使危机公关陷入被动局面,既不利于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又不利于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为此,新闻发言人必须明确主信息,并及时向民众传递主信息,其信息内容要求精炼、明白,满足沟通的要求即可。

3.6 有效控制场面

有效控制局面,是新闻发言人所具备的重要素质能力。对于突发事件,许多记者七嘴八舌的提问,导致新闻发言人难以应付自如,因而要求新闻发言人具备控制局面的能力。对于发布会而言,新闻发布是控制与反控制的组成,而成功的新闻发布会局面被新闻发言人所控制,而非记者控制。由此可见,在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中,新闻发布人应充分发挥危机公关的作用,有效控制局面,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安抚民众的心灵和降低事件的负面影响[4]。

结论

总而言之,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发挥着重要作用,既是我国政府危机公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提高公共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质量,进而将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并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恐慌,而新闻发言人能够充分发挥危机公关的优势,以引导新闻信息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危机发言人 篇3

1 新闻发言人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在突发事件中, 新闻发言人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 新闻发言人是政府的“喉舌”, 代表政府对外发布信息;其次, 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具有权威性, 能够使新闻媒体和受众信服, 进而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重要的新闻线索渠道。由此可见, 新闻发言人有必要在突发事件来临时, 代表政府与媒体进行积极的、有效的沟通, 以开展危机公关, 向记者、媒体提供准确的、详细的信息, 以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1]。

2 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现状问题

新闻发言人制度虽然在我国有着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但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发展进程缓慢, 不够完善, 且在突发事件中, 表现出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缺少时效性, 新闻发言人未能在第一时间发布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 使危机公关工作陷入被动的窘境。二是透明度不够。三是缺乏人文关怀, 重大突发事件可能造成人员伤亡, 因而新闻发言人应该具有情感的真情流露, 体现人文精神, 但是在实际中, 新闻发言人的情感交流相对较少。

3 突发事件中新闻发言人的危机公关应对策略

3.1 为记者提供有利条件

在突发事件中, 新闻发言人应尽可能为记者提供便利, 以充分发挥记者所代表媒体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 以正视听,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首先, 为记者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了解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的所需所想, 尽可能与记者进行心灵沟通;其次, 保持电话等通讯设备的畅通, 可由专人负责, 接受电话采访, 积极回答记者的提问, 促使记者积极反映突发事件, 把握事件报道的客观性[2]。

3.2 把握新闻主导权

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危机, 由于具有较大的破坏力, 因而成为社会公众的焦点, 产生社会舆论导向。但是, 舆论方向可能朝着两极化方向发展。所以, 新闻发言人有必要在突发事件的危机中, 第一时间站出来, 对突发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 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 拥有舆论的主导权。尤其对于涉及国外的突发事件, 新闻发言人更应该及时掌握事件缘由、解决措施等信息, 以正视听, 消除舆论对国家、社会的负面影响。

3.3 与媒体及时沟通

在突发事件中, 新闻发言人的危机公关主要表现在与媒体进行及时沟通, 并且代表政府尽快作出事件真相的回应。通常, 突发事件发生后, 其负面影响大于事实本身, 使民众感到恐惧。所以, 新闻发言人有必要积极与媒体进行沟通, 以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作用, 控制局面。但是, 新闻发言人作为沟通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桥梁, 在新闻报道中必须实事求是, 不得有偏见, 注意细节问题, 避免出现新的舆论危机, 对我国社会和谐稳定不利。

3.4 坚持人性化理念

新闻发言人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必须要坚持人性化理念, 给予受众以人文关怀, 使受众能够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突发事件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极易造成社会恐慌, 对社会发展有着不良影响。为此, 新闻发言人在报道突发事件时, 应该具有必要的真情流露, 对伤亡人员表示惋惜和悲痛, 以人文关怀而安慰民众受伤的心灵, 成为心灵支柱[3]。

3.5 传递主信息

新闻发言人在代表政府讲话之前, 必须明确自己的立场和要传递的主信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社会各媒体记者必定与新闻发言人之间进行提问和回答的交流, 如果新闻发言人没有做好前期工作, 则被记者牵着鼻子走, 使危机公关陷入被动局面, 既不利于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 又不利于充分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为此, 新闻发言人必须明确主信息, 并及时向民众传递主信息, 其信息内容要求精炼、明白, 满足沟通的要求即可。

3.6 有效控制场面

有效控制局面, 是新闻发言人所具备的重要素质能力。对于突发事件, 许多记者七嘴八舌的提问, 导致新闻发言人难以应付自如, 因而要求新闻发言人具备控制局面的能力。对于发布会而言, 新闻发布是控制与反控制的组成, 而成功的新闻发布会局面被新闻发言人所控制, 而非记者控制。由此可见, 在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中, 新闻发布人应充分发挥危机公关的作用, 有效控制局面, 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 安抚民众的心灵和降低事件的负面影响[4]。

4 结论

总而言之, 在突发事件中, 新闻发言人发挥着重要作用, 既是我国政府危机公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能提高公共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质量, 进而将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由于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 并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对社会造成一定的恐慌, 而新闻发言人能够充分发挥危机公关的优势, 以引导新闻信息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胜.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 2010.

[2]王珊.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公关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3]毛晓飞.突发事件中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舆论引导研究[D].郑州大学, 2013.

金融危机应对研讨会刘总发言稿 篇4

看到很多老同学、老朋友啊,不过也有一些新面孔、新朋友,欢迎你们!

首先感谢大家赶来来参加此次研讨,同时也祝贺大家来参加本次学习!

为什么要说感谢呢?因为虽然说这是我们为同学们安排的增值服务,是我们系列课程之外的,按理说应该大家来感谢我们,但如果没有大家的参与,我们的努力就没有意义了。为了这次半天的课程,很多同学都是从东莞、中山、广州、佛山等地赶过来的,大家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让我们更加坚信自己工作的价值,所以要感谢大家!

为什么又要说祝贺呢?因为当诸位选择了学习,就选择了进步的可能。尤其是当市场不是非常景气,很多企业都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今天,你们的进步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了,这意味着大家将对手更远的甩在了后面,所以,我要祝贺大家!

看今天大家的穿着,我们就可以知道入冬啦,天气冷啦,可现在全球的经济气候好像更冷啊!近来因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横扫全球,已经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都感觉到经济危机的阵阵寒意。尽管各国政府频频制定救市政策,但种种迹象显示,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在不断辐射之中,全球经济衰退时代很有可能才是刚刚开始。

面对经济危机,该如何保持经济的稳定?我们中小企业如何渡过难关?个人如何开源节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每家企业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所以,我们特别为大家请到了我国著名的国际金融专家张陶伟教授,为大家解读《国际化新金融与现今企业发展》。张教授在国际金融和企业的国际财务管理领域研究多年,是这方面权威,相信近期大家很多的困惑都可以在今天得到解答。

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面临经济严冬,只有做好充分准备的企业才能安稳度过,迎来温暖的春天。

最后,我想把雪莱的一句诗送给大家——如果冬天来了,那春天还会远吗?!

明星代言人的选择及危机管理 篇5

市场高速发展的今天, 品牌众多, 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面对激烈的竞争, 企业为了在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 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不惜重金力邀体育明星, 影视红人等公众人物担任品牌代言人, 希望可以使消费者将他们对明星的喜爱或者仰慕转移到企业品牌身上, 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 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 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从而获得丰厚的利润。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品牌加入了明星代言的队伍, 不可否认, 明星代言确实为企业扩大知名度做出了贡献, 但是, 明星代言这种广告策略是一把双刃剑, 处理得好便可以给企业带来利润, 处理不好, 便会给企业带来危机。

1 明星代言存在的危机

品牌代言人是指代表品牌通过在传播中进行陈述或行为表现来介绍、支持品牌的人物或组织。目前我国采用明星代言的广告策略, 主要存在着以下危机:

1.1 明星一旦代言了企业品牌, 那么明星的一举一动就与品牌息息相关。

明星在活动过程中, 难免会有绯闻或者其他负面的新闻, 如果处理不当, 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品牌形象, 有时候企业不得不更换代言人。比如说, 08年初闹得满城风雨的“艳照门”事件, 形象受损的艺人们遭到全面的封杀, 社会舆论纷纷谴责, 可想而知, 邀请这些一人做代言人的企业品牌遭受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也包括美誉度方面的影响。曾经聘请张柏芝作为形象代言人的浪莎袜业就将代言人更换为台湾的“美容大王”徐熙媛。特步运动休闲品牌的平面广告上也不再见到阿娇的身影, 新闻发布会也没有邀请她参加。值得特别一提的是, 选用体育明星做代言的品牌似乎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体育明星比赛的表现和成绩关系到品牌的形象, 而比赛成绩存在着不稳定性。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奥运会上刘翔的退赛, 据统计, 刘翔个人代言的大大小小品牌不下15个。

1.2

以明星代言人为中心制定的广告策略和宣传活动, 使企业失去了在广告活动中的主动性, 广告活动的安排时时要考虑到代言人, 宣传受到限制。有时候, 已经制定好的宣传方案可能因为代言人的一些问题而被全盘否定, 这也会造成经济上面的损失。如上面所提到了刘翔退赛事件, 可想而知, 在比赛之前, 可口可乐, 耐克, 伊利等等刘翔代言的品牌已经做好了比赛胜利或者失利的准备, 但是唯独没有想到结果却是退赛, 在短暂的时间内要更换策划方案, 准备新闻发布会等等一系列工作, 这对企业的应变能力是个巨大的考验。

1.3 在选择明星代言人的时候, 很多企业青睐那些名声响的明星, 有些明星代言了很多的品牌。

但实际上, 这是个错误的选择, 有些明星名声过响, 这是不适合给小企业或者刚起步的企业做代言的, 最终只会成为“为明星做广告”, 增加他的曝光度, 而不会让消费者对企业有什么印象。另外, 对于那些同时代言很多品牌的明星, 消费者很难记住他们究竟给谁做了代言;而这里面的另一个隐患是, 如果这个明星说代言的一个产品出现了问题, 会使消费者对这个明星的信赖下降, 而这个明星说代言的其他品牌也难免会受到牵连。比如说“三鹿毒奶粉”事件, 众多明星受到牵连, 甚至为雅士利做代言的蒋雯丽也受到了消费者得指责, 据不完全统计, 蒋雯丽说代言的产品有盼盼食品、雅士利、欧派橱柜、美涂士、亿通手机、太太乐鸡精、美加净、三全水饺、亚士力婴幼儿奶粉、安必信眼胶、爱恩贝服饰、汪氏蜂蜜、中脉科技等等。显然, 消费者们已经分辨不清她究竟代言了哪些产品, 更有网友戏称她为“广告专业户”。

2 审慎选择明星代言人

危机是在人们不关注的时候慢慢积累而后爆发的, 代言人的选择错误是埋下危机的伏笔, 在选择明星做品牌代言人的时候就要本着审慎的态度。

2.1 代言人应该选择一个形象健康, 远离绯闻的艺人, 这是代言人的基础条件, 为了避免日后可能会发生的麻烦。

一个绯闻缠身的艺人, 成为代言人以后也不一定能保持良好的形象, 随时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危机。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利用这样的绯闻艺人增加企业知名度, 比如, “艳照门”事件发生后, 仍然有某品牌女性洗液邀请张柏芝为其代言, 先不说最终广告被国家广电局禁播, 企业应该重视自己的美誉度, 知名度很重要, 但是美誉度更重要, “臭名远扬”不是提高知名度的好方法。

2.2 代言指代表品牌通过在传播中进行陈述或行为表现来介绍支持品牌, 那么代言人应该与企业品牌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1) 品牌代言人应该与企业品牌的目标受众的喜好一致, 用目标受众喜欢的方式来传播产品或品牌, 只有品牌代言人对目标受众有影响力, 被目标受众所喜爱, 说信赖, 才可能在想消费者传达了产品信息之后是他们产生购买的冲动。 (2) 品牌代言人应该与企业的产品特点或品牌个性相一致, 并不是明星名气大就可以做代言人的, 一定要仔细分析产品或品牌的特征, 合理的选择品牌代言人。产品或品牌才是根本, 代言人只是一个用来对外沟通的工具或者说介质。企业是借助代言人来宣传产品, 所以要以产品为中心, 选择与产品个性一致的代言人, 也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代言人和产品很好的结合, 使消费者记牢代言人所代言的产品, 提到代言人就可以想起产品和品牌。比如说中国移动选择周杰伦、SHE等青春活力的艺人来代言动感地带, 选择葛优来代言神州行, 如果将两者交换的话那么真是难以想象。 (3) 品牌代言人的选择应该与企业品牌当时的战略目标相一致。比如说若企业的目的是迅速进入一个新的细分市场, 则应该选择在该细分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或者物担任代言工作, 以起到被消费者迅速识别进而占领市场份额的目的。而若企业的目的是扩大目标市场, 则应挖掘新市场的消费需求, 选用能够和新市场相匹配的代言人。又若有的企业希望持久巩固其品牌形象, 增加品牌资产, 所以固定其代言人, 使消费者一看到此人就可以联想到这一品牌。

2.3 为了降低风险, 还可以考虑选择多个艺人, 这样一旦出现问题还可以分散注意力, 降低不良的影响。

代言明星的正确选择可以降低风险, 但是危机管理是不可或缺的, 必须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危机管理指的是当企业品牌形象有可能或正在遭遇危机时, 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以求避免危机、消除影响、重塑形象。危机管理主要包括危机预控管理, 危机准备管理, 危机反应管理, 危机恢复管理四部分内容。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一句话道出危机预控管理的重要性。在明星代言危机管理中, 危机预控管理主要表现在制定系统的预警方案, 也就是制定多种广告宣传方案, 并且有系统的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案, 不至于危机发生时措手不及。

危机预警方案可以有效的减少危机的发生, 但危机具有突发性, 危机的发生难以预测, 危机一旦发生, 要积极的面对, 及时有效的制定系统的应对方案非常重要。 (1) 及时有效的作出回应。任何形式的危机事件中, 速度都是最重要的, 及时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企业的态度, 不仅能够避免信息传达不及时所造成的谣言四起, 而且能够让公众感觉到企业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甚至可能会使公众对企业产生同情。 (2) 转移公众注意。可以及时地宣传企业的其他产品或品牌, 这些品牌最好不会与发生危机的代言人产生联系, 这样的做法可以为企业赢得修正的时间, 做出更好的决策, 更换代言人或者推出新的产品, 减小损失。 (3) 考虑更换代言人。发生危机后, 企业应立刻对危机的危害作出合理的分析, 如果不是严重的影响, 可以不替换代言人, 冷处理。但如果事情严重, 触犯道德甚至法律底线, 应该更换代言人, 避免危机明星对品牌的不良影响扩大, 同时可以借助更换代言人为品牌造势, 不失为转危为机的好方法。当然, 周期性的更换代言人也是保持品牌新鲜的有效途径, 不仅可以避免大众对一个代言人的审美疲劳, 而且更换代言人时的新闻发布会, 新的广告的推出可以提高公众对企业品牌的关注程度。

3 结语

近年来发生的明星代言的危机事件足以让学界, 让企业提高对明星代言危机管理的关注, 对明星代言的危机管理有个系统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盲目的选用明星, 发生危机事件后不合理的处理方法只会将品牌推向末路。有原则的选用代言人, 及时合理有效的应对危机事件, 化解危机, 是企业品牌寿命长久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李克, 程国辉.品牌代言人探析.2007.

[2]何海燕.危机管理概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吕博, 朱强.《体育明星代言的危机管理》;《销售与管理》.2008年12期.

[4]小兵.《明星代言时代浅议化妆品企业危机管理》;《中国化妆品》.2008年10期.

企业危机发言人 篇6

危机, 已成为现代企业一个无可回避的话题。 美国《危机管理》一书的作者菲克普曾经对《财富》杂志排名前500 强的大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进行过一次专门调查。 调查显示, 80%的被调查者认为, 现代企业面对危机, 就如同人们必然面对死亡一样, 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其中有14%的人承认, 曾经受到过严重危机的挑战。 近年来, 关于企业负面信息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 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国美电器黄光裕事件、丰田汽车召回门事件、富士康跳楼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惠普电脑黑屏事件、农夫山泉 “砒霜门”事件、哈药总厂排污事件……这些企业危机的案例不胜枚举, 却无一例外地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 可以说, 各个企业的处理方式与处理结果绝对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认识企业危机

所谓危机, 国内外学者对它下过许多定义, 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美国危机管理方面的权威, 劳伦斯·巴顿在1993 年对危机所下的定义:危机是一个会引起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 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因而可以这样说, 凡是可能给企业的经营、声誉及信用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或活动都应被看作是企业危机。 危机一旦爆发, 常常会带来一系列恶果, 如企业业绩下降、利润减少、声誉受到明显损害、员工忠诚度下降或流失、经销商退货、投资者丧失信心、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下降等等。企业危机也表现出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恐慌性、信息不充分性、舆论聚焦性等一系列特征。

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因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变化所导致的, 也有因企业内部管理不善而造成的。企业外部危机一般也称为环境危机, 它是由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引发的危机, 包括竞争者的发难、消费市场的变化以及国内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等等。特别是一些不可抗力, 如在战争、洪水、地震、瘟疫等因素面前, 企业会显得更加微不足道, 例如禽流感、口蹄疫等瘟疫的爆发会给畜牧业带来致命的威胁。

然而, 在企业面对的危机类型中, 内部危机占绝大多数。 企业内部危机是指由于企业战略方针的失误, 或是因为企业经营不当而引发的危机。 这些危机通常是企业可控的。常见的内部危机主要包括:战略危机、产品设计缺陷、安全生产、产品质量、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公共关系等方面。

为何企业危机已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究其原因, 首先,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给组织的生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次, 由于网络媒体的崛起和发达, 使得区域性、 局部性的危机事件迅速扩散开来, 增加了企业处理危机的难度;再次, 社会公众对企业管理、产品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与监督不断上涨, 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普遍高涨, 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法律手段向企业表达不满并争取个人福利。我国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 由于市场经济发育时间较短, 商业环境不成熟, 企业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建设尚有不足, 使得国内企业的经营能力不稳定, 经营者危机意识较差, 从而表现为产品和服务危机频发, 困扰着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管理企业危机

在企业实践中, 管理者已经逐渐明确了危机的基本种类和应该注意的事项, 以避免危机和有效处理危机。危机管理已成为一门专门的管理科学, 它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 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 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应对的措施, 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危机管理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事前管理阶段。主要工作是防患于未然, 做好危机的预防和预测。 如果企业管理人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能够根据日常收集到的各方面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将有效地避免危机的发生。 因此, 危机预防是危机管理的首要环节。 具体来讲, 企业管理者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 企业必须保持高度的危机感, 时刻留意市场变化, 加强内部管理, 还应当向员工灌输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开展危机管理的基础和重点, 许多企业已将危机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从而使其在企业全范围、经营全过程中影响企业。例如, 张瑞敏常说的一句话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 个月……

其次, 建立危机管理体制。 危机管理体系需要制定危机管理的制度、流程和计划。 通常, 企业可以成立一个危机管理小组来应对突发的危机。小组成员由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和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 也可以请外部的危机管理机构指导或协助。小组成员应该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 并且要经常考虑一些关于危机的问题。 同时, 企业也有必要定期进行危机模拟训练, 以提高危机管理小组和全体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反应能力。

再次, 检查和分析危机。危机爆发前, 一般都会出现一些信号, 例如, 员工松散、顾客对产品有较多抱怨、企业的绩效指标不断下降、 对企业不利的舆论越来越多、粗糙的计划无法应对环境的突然变化等等。 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正视这些信号, 使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免费热线电话等形式分析潜在危机的原因, 避免潜在危机转变成真实危机。

最后, 储备危机管理的资源, 为企业应对危机做好组织、人员、措施、经费上的准备, 注意企业日常的沟通管理、媒体管理、公共关系管理、购买保险等。

第二阶段, 事中管理阶段。 危机一旦爆发, 企业必须迅速控制事态, 处理好危机事件, 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这是一切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企业处理危机通常会采取如下行动:认清问题并尽可能地全面了解情况;若出现安全问题, 及时与当地警察、消防部门或医院取得联系;迅速向上级汇报有关问题, 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把任务分配给相关负责人;确认受到最大影响的社会公众, 协助政府主管部门或相关机构对事件进行调查;确保公司的发言人做好准备, 并能有效地代表公司发言。

第三阶段, 事后管理阶段。 企业需做好善后、恢复工作, 弥补损失, 总结教训, 反思原因, 进行改进。具体来说, 一方面要制定和实施完善的恢复计划, 包括人员的恢复、生产经营的恢复、企业形象和品牌信誉的恢复等;另一方面需要进行危机管理的总结与评价, 包括评价危机防范、处理、善后各阶段工作效果如何;奖优罚劣, 重奖英模, 惩罚玩忽职守人员;汲取教训, 积累经验, 深化知识, 优化管理。企业只有扭转了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重建公众形象, 才能真正谈得上转危为安, 企业危机管理才算是圆满结束。

四、化解企业危机

纵观各种企业危机的成败案例, 可以看到企业在化解危机的实践中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技巧。

1. 快速出击。 危机具有突发性, 因此要求企业应对必须迅速, 表明企业的态度和立场, 并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例如, 2012 年央视 “3·15” 晚会曝光麦当劳将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再利用, 甚至更改时间。 多家微博媒体转发此新闻, 引起网民热议。麦当劳两小时内通过官方微博发表道歉声明, 及时安抚网民情绪, 引导舆论走向, 同时在线下采取停业整顿等措施, 在短时间内迅速化解危机。而家乐福的道歉时间虽然仅仅比麦当劳迟了半个小时, 就被网友讽刺“跟风”和“没诚意”。

2. 真诚坦率。 由于危机的突发性, 同时又缺乏权威性的信息发布, 公众往往会对事件产生猜测, 并由此演变成极度失真的小道消息, 进而引起更多恐慌, 使组织遭到更大谴责。 因此, 企业要想取得公众和新闻媒介的信任, 必须采取真诚坦率的态度。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对此提出著名的“三T”原则:以我为主提供情况 (Tell your own tale) ;提供全部情况 (Tell it all) ;尽快提供情况 (Tell it fast) 。 里杰斯特尤其强调实言相告的原则, 他指出, 越是隐瞒真相越会引起更大的怀疑。事实证明, 当面对危机时, 企业不要拒绝与政府及媒体合作, 也不应采取沉默回避的态度, 更不该推卸责任。 企业应当作出积极主动的应对, 使公众及时了解危机真相和企业采取的各项措施, 争取公众的谅解和信任, 减少危机的损失。

3. 人道主义。 企业一旦爆发危机, 常常会对各个利益相关者, 如员工、顾客、股东、社会公众、各个合作伙伴以及政府部门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甚至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公众对可能危及人们生命安全的事故, 如食品药品的安全尤其重视。 因此企业一定要考虑人道主义精神, 妥善处理危机中的受害者, 弥补他们的损失, 把他们的抱怨降到最低。

4. 保持沟通。 沟通是危机管理中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在西方国家的教科书中, 通常把危机管理 (Crisis Management) 称为危机沟通管理 (Crisis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 危机管理的一条基本对策就是要加强信息的披露以及企业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争取公众的谅解和支持。 在爆发危机时, 企业能否冷静自如、坦诚大度地面对媒体, 巧妙地回答媒体的提问, 是化解危机的—个关键所在。 因此, 预先对企业领导人和新闻发言人进行这方面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5. 寻求政府帮助。 当危机爆发时, 对企业的舆论往往是十分不利的。此时, 企业自己的解释通常很难改变公众已有的猜疑和看法。 如果能够利用政府或权威机构持有的公信力, 则企业发布的信息更容易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容易使问题迎刃而解。因此, 当遭遇舆论压力但非企业自身责任的情况下, 企业应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联系, 请求相关部门对事件展开调查, 了解真实情况, 并取得政府的帮助和支持, 改变公众对企业的不利看法, 重新树立企业形象。 例如, 圣元奶粉针对添加激素导致婴儿性早熟的报道, 发表声明称婴儿奶粉未添加激素, 并委托著名国际和国内律师事务所对最先刊播此事的两家媒体提起上诉。 后来卫生部发布声明, 湖北婴幼儿性早熟与圣元奶粉无关。

6. 化危机为生机。 每一次危机的爆发既能够反映企业经营不当的根源, 也蕴藏着成功的机会。 如果危机处理得当, 不但能够重塑企业形象, 赢回公众的信任, 还能够以危机为契机, 改善业务流程, 提高产品质量, 使企业达到更高标准。例如, 中美史克公司的感冒药“康泰克”曾经因为含有PPA成分而被政府勒令停产, 面对此次危机, 公司立即成立“PPA事件危机小组”, 迅速拟定、发布危机处理纲要, 同时向当地卫生局、政府表态:中美史克遵照政府指令, 立即停止生产、销售。 之后, 公司借此次契机提高药品的生产标准, 危机发生的一个月后, 不含PPA的康泰克重新上市。

7. 坚持创新。 现在仍有很多企业缺乏危机意识, 固步自封, 不思进取, 还寄希望于用过去的思想和方式去适应现代市场, 这样肯定是不行的。市场环境、消费者结构、生产手段、盈利模式、供应渠道等等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企业不进行变革创新, 最终必会遭到市场的淘汰。中国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厦门发表演讲, 阐述了2015 年是大企业危机年, 对企业管理者带来很大的启示。 他说, 今天的中国, 没有夕阳产业, 没有传统产业, 有的是生生不息的创新与对旧模式的颠覆。未来所有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都将经历非常痛苦的转型和升级:制造业转型为 “专业公司+信息化改造+小制造”;服务业转型为 “重度垂直+社区场景+O2O”;金融业转型为 “网络银行+在线支付+大数据管理”;消费世代突变为“8090化+小众圈层化+跨界增值化”。 如果企业能够在这一轮转型中胜出, 将会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中国。

五、结语

总之, 现代企业生存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 必须学会妥善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企业危机。企业一方面要做到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管理, 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危机产生的诱因。 当面对已经发生的危机时, 应当灵活应对, 妥善处理, 力争化险为夷。能够在危机中收获成功, 是值得每一位企业管理者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企业危机发言人 篇7

1. 客观看待,坚守信念,进一步增强创新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所谓危机,往往是既有危,也有机,而且危与机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面对危机的时候,重要的是如何对待。只有正确对待,才能正确把握。

(1)从世界经济危机的历史来看,伴随着每一次经济危机,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也往往发生重大的变革乃至重构。

危机消逝之后,有一大批企业因不能顺应时势变化而消亡,也有一大批企业因能够顺势变革创新而壮大。正如老子所言,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经济的动荡反而为企业的进化提供了最佳时机。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曾经对全球50家顶级创新公司进行的调查,在经济低迷时期,这些顶级的创新企业往往会开发更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单纯的消减开支,躲在角落里一动不动地“冬眠”。《商业周刊》的评论是:“这些公司往往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加大投入,这是一项聪明的举措,没有哪个华尔街分析师会对这样的投入指指点点,因为当经济形势再次向好的时候,这些投资将使公司处于有利地位。”俗话说,大浪淘沙始见金。危机作为加速企业优胜劣汰的一种特殊机制,尤其为那些期望后来居上的创新者提供了正常环境下难以获得的发展机遇。

(2)从我国所处现实经济条件来看,与同样饱受这场危机之苦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在抵抗危机冲击方面,我国仍然具有一些有利条件。

在国家层面上,一方面到2008年9月份,中国拥有超过19 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这对于我国更好地缓解和防范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本国货币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中国虽然已经加入了WTO,但入世时间并不长,目前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度也不高,而且中国的外汇管理制度和措施很严格,因此金融体系相对稳定。此外,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之一,对FDI的吸引力仍然很大,内需市场空间也很大,这些都是我国特有的有利条件。从江苏省的情况来看,江苏历来是国内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30年的改革开放给江苏省打下了良好的体制、物质和技术基础。江苏政策环境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科教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扎实、行业门类齐全,这些都是江苏省应对危机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将使江苏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强的抵御风险能力和增长活力。

(3)从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目前的政策环境来看,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各级政府驾驭经济的能力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面对目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国家及时果断进行政策调整并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缓解企业资金紧张矛盾,降低企业信贷成本,有力拉动市场需求,改善企业的发展环境。同时,近年来国家和江苏省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和措施,为企业创新创业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环境。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对于江苏省大多数企业来说,不必把这场危机想象得那么可怕,反而更需要坚定这样一种信念:越是在危机面前,越应该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和战略。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克服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才有可能化不利为有利,在逆境中积蓄力量、培育优势,进而为未来更好更快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实,与危机本身相比,信心的动摇、勇气的涣散,将更加具有破坏性,对产业如此,对企业更是如此。对于一贯坚持创新,即使在困难条件下仍然坚持不懈的企业来说,这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危机,一定是机遇大于挑战。

2. 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在危机年代企业推进创新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原则

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事业,特别是在危机发生的年代。之所以要坚持创新,是因为在这样的年代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做法比主动创新的风险更大。当然,企业家毕竟不是冒险家。在创新中,企业一定要预估和设定创新风险,努力降低创新的风险系数,并使之最低化。为此,在创新中必须坚持一些必要的原则,以有效地提高创新的成功率。遵循这些原则的企业也许有的仍然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不遵循这些原则的企业则获得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

(1)要有目的、有系统地寻找、分析和把握切实可用的创新机会。

机遇是创新的源泉。在创造历史的创新中,基于新知识的产生以及知识的创造性、融合性应用的创新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企业比较熟悉的创新领域。以外,把握其他一些方面的创新机会,对于企业在危机环境中加快发展同样也很重要。比如,预料之外的成功或失败往往预示着其中具有某种新的创新机会。杜邦公司发明了尼龙的合成方法,IBM把电子计算机由科研专用市场推向企业用户市场就属于这种情况。企业的传统认知与实际的客户价值之间的差距也往往会为创新留出空间。例如近年来MP3、MP4、手机以及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对于较年轻的消费者来说,其基本的功能价值已经有所淡化,而潮流、时尚要素的重要性不断增加。苹果公司注意到了这种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因此其近年来开发的iPod、iPhone等产品大行其市,即使是2008年仍然保持了较高的销售增长。基于企业自身或客户工作流程和产品使用过程中的薄弱或欠缺环节进行创新,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2007年以来,为了更好地做到比竞争对手更快地为用户提供更满意的产品或更好的解决方案,青岛海尔公司实施了千日流程再造工程,计划在1000天内完成2000~2500个流程的构建,进而实现流程系统创新。目前看来,海尔已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前3个季度,青岛海尔的净利润比2007年同期增长了40%以上。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往往也为企业创新提供大好时机。在1979年的石油危机中,耗能产业走向衰退,日本的丰田等汽车公司抓住这个机遇,利用美国汽车耗油量大的缺陷,通过开发生产车身较小、耗油量低、质量稳定、售后服务更佳的产品而从此成功打入了美国市场,并进一步改变了美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同样的机会也出现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时期。近来,我国为拉动内需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这对于江苏省轨道交通、汽车制造及零部件等相关产业领域的企业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商业机会。其他诸如人口统计数据的变化等也是企业常常可以有效加以利用的创新机会。总之,在具体的创新工作中,企业要特别注意分析和总结在自身所处的领域内那些创新经常出现的领域、范围或环节,并主动从中寻找可以利用的商业机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不错过大的机遇年代,通过把握住具体的可商业化的创新机会实现加快发展。

(2)创新工作既要强调理性认识,更要注重感性认识,也就是要深入实际了解第一手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创新决策。

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的各类报告,市场销售与效益的各种数据都是企业非常关心的。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人们理性认识和决策的基础,但这并不能代替深入实际多看、多问、多听的重要性。特别要强调的是创新工作首先要高度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是创新之母。企业的各级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只有经常深入市场,观察顾客和用户,真正了解他们的期望、价值观和需求,才能真正摸清市场对于创新的接受程度,才可以真正了解创新方案是否符合人们的期望和习惯,从而也才可以正确地做出创新决策以及有效地组织好创新活动,大幅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率。

(3)创新若要行之有效必须目标明确、简单明了。

有效的创新必然是专注的。对于创新来说,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情往往比“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的策略更加适用,这对于江苏省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创新工作必须围绕一个统一的价值核心,只有这样才能集中有限的资源,并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无数优秀企业的创新经验表明,长期以来的专注和投入造就了他们今日的辉煌。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多元化的战略是很难成功的。例如,GE虽然是一个少有的成功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但实际上GE的多元化也是牢固地建立在专业化的基础之上的。因为在GE,如果哪一项事业不能够在全球做到“数一数二”,那它最终的结局往往是被公司卖掉或放弃。此外,创新工作也应该尽量简单明了。因为每一种新生事物都会在发展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如果太复杂,那么当发现偏差的时候进行纠正就比较困难。经验表明,过于复杂的创新,无论是在设计、制造上,还是在最终使用上,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4)有效的创新要始于细微之处。

创新最好先从小规模开始,即少量资金投入、精干人手参与,针对有限的细分市场,并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因为在所有创新性质的活动中,初期阶段很少能一步到位,做到正确。只有规模较小、对人员和资金的要求不是很高时,企业才有可能实现成功创新所必需的调整和改进。“船小好掉头”就是这个道理。对广大中小企业来说,在自身资源条件并不充足的情况下,做好一个有价值的小项目,进而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比匆匆忙忙上一个看似前景诱人的大项目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容易取得效果。

(5)企业创新的最终目标应该设定为取得该领域的领导地位。

如果没有这样的决心和最终目标,那么企业就很难保持长期的进取精神,凝聚人心也比较困难,创新也就很难坚持下去。在一个产业领域内,被边缘化的企业是最容易在经济环境变化中被淘汰的。而占据领导地位的企业,其市场影响力和客户认同感往往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先行有利条件。当然,这里说的领导地位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成为一个规模很大的企业。实际上在一个特定的技术、产业或细分市场中取得领导地位的企业,往往比规模虽大但业绩平平的大企业更加具有竞争能力,也更加值得追求。

3. 整合资源,积蓄力量,切实培育和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有人把日益显现的世界性经济衰退风险比作马拉松赛跑,在这一过程中,有的企业不得不提前离场,有的则凭耐力逆势而上。这里所说的耐力,是指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在危机袭来之际,企业更是要把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作为转危为安,进而实现长远发展的战略大计。

一是要顺应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势,加快自身业务结构的调整和重组,对于市场进入门槛低、创新程度低、成长性低、附加值低、对外依存度高的业务,要大胆地进行调整、压缩乃至果断放弃,从而将释放出来的资源和能力,进一步整合聚焦于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核心业务的发展、核心市场的需求上,尽快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二是要进一步加快企业研发机构以及研发基础设施条件的建设,敢于投入、舍得投入。要充分利用企业研发机构这一平台和载体,将企业内外的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有效加以整合,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在目前的经济背景下,企业可以利用当前人民币对美元、欧元、英镑等依然坚挺,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内部需求下滑的时机,向国外购买企业急需的高精度高水平的研发仪器设备,提高自己的研发装备水平。有条件有较好整合能力的企业还可以考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到国外收购研发机构和创业型企业,或设立研发机构,吸纳国外创新资源。

三是根据目前企业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研发和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理论和方法培训,大幅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创新管理能力,以及企业科技人员的知识素质和研究开发能力。要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引致的国际、国内人才流动加快的机会,采取灵活的方式,进一步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实企业的研发力量。要加大对企业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大力开展职工发明创造和合理化建议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四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合作共赢为基点,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与国内外高校院所之间产学研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广泛深入的产学研活动,提前介入高校院所的早期研发,加紧吸收最新和前沿科技知识,为企业持续发展开发、培育和积累新的创新源点。加快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向企业转移和转化实施,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发展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

五是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管理水平,加快建立和完善决策、研发、生产、营销等各工作部门,各工作环节目标一致、信息流畅、协调联动的创新组织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内部鼓励创新的各项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保护和不断激发企业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的创新热情。要大力丰富和发展以创新为宗旨和使命的企业文化,以创新文化活跃思想,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为企业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大持久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企业危机发言人 篇8

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风险

目前, 金融危机已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大型国企如武钢、宝钢都在酝酿降薪, 其中武钢员工拟降薪20%, 处级以上干部拟降薪50%。房地产大鳄万科、中原降薪裁员;天之骄子东航、南航也在降薪裁员;民企明星波导、夏新被迫削减人力成本;石化业“老大”中石油也开始大量裁员……

企业削减薪酬和奖金及裁员引发了员工群体恐慌, 给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风险。

1.人力资源规划风险。

在金融危机中, 许多企业调整机构、产品线以减少人员, 或直接裁员减编。大规模裁员会严重损害企业的声誉, 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 而匆忙招聘和培训新员工, 又会造成人工成本增加。这样反复盲目操作最终将扰乱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 影响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2.企业凝聚力风险。

降薪是在金融危机时期企业为了降低人力成本不得已采取的一项措施。合理调整薪酬结构, 在员工可承受的范围内合理浮动薪酬, 在组织流程再造的过程中是可取的。但只统一降低薪酬总量而不调整薪酬结构, 将打击高绩效员工的积极性, 反而不利于企业渡过难关。

3.劳资关系风险。

企业裁员、减薪容易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 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善, 就会引发劳动争议, 导致劳资关系紧张, 威胁到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劳动争议的发生量大大增加, 是一种“内耗”, 实际上增大了企业的成本,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并大大挫伤员工的士气, 对于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无异于“雪上加霜”。

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的策略

1.设立日常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部门。

(1) 设置隶属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危机管理机构, 配置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危机管理专家。该部门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负责人力资源危机预警管理的规划和日常的危机预警工作;在企业各部门选择各方面的专家 (包括企业领导) , 组成人力资源危机管理顾问团;当需要制定重大的危机预警管理决策时, 由危机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危机管理顾问团制定具体的措施。 (2) 组建由企业最高层直接控制的危机预警管理部门。该部门不仅负责人力资源的危机预警管理, 同时要开展其他危机预警管理。该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常设一定数量的企业危机预警管理专家, 并在企业各部门选择一定数量的相关专家, 组成危机预警管理顾问小组, 其工作的具体内容与上一种方式相同, 只不过涉及的范围更广。

2.加强工作分析, 强化业务流程的优化与整合。

在危机预防管理中应从客户导向或质量导向出发, 对当前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梳理, 尽可能减少信息流转的环节, 以提升工作效率。业务流程梳理是真实地还原当前的工作次序, 通过现状还原发现能够取消的环节, 以及为了提高效率可进行重新组合的环节。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与整合, 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降低人力成本。

3.构建基于高绩效的人才标准。

人均利润水平取决于岗位任职者的胜任水平。企业在决策中应提高对人才胜任能力的重视, 从胜任素质模型的角度来选聘、培育能够创造高绩效的人才, 使企业具备提高人均利润的基本条件。

4.重视内部竞聘, 加强继任管理与岗位轮换。

金融危机为企业在外部招聘人才创造了供给条件, 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 如果企业对后市的判断不明确, 可将目光放在企业内部。由于内部人才熟悉企业情况, 所以进入新角色的过渡期很短。重视内部选拔人才有助于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只有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 开展广泛的内部竞聘, 才能挖掘企业内部人才的潜力, 构建富有活力的人才管理机制。继任管理既能让企业关键岗位后继有人, 也能实现员工的职业发展计划, 这是纵向活力;岗位轮换能够丰富员工的经历、经验、技能和能力, 虽然未实现职位上升, 但实现了员工工作内容的丰富化, 增进了岗位任职者之间的相互了解, 为员工职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是横向活力。

5.“蓄势待发”, 加强培训工作。

“蓄势待发”是先聚集力量, 等到机会成熟后再出击。大部分企业都认为现在似乎不是出击的好机会, 而选择了“蓄势”———加强人才培训工作, 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职业素养, 为以后的腾飞储备展翅的能量。

6.加强绩效管理, 持续改进。

金融危机下很多企业都进入了休整期, 这些企业在外部环境很好的时候拼命追求销售额。绩效策略是将绩效与薪酬紧密挂钩, 更大地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如果绩效管理仅仅注重最后的结果, 缺乏对过程的关注, 这种做法对于持续改善员工的绩效水平没有显著的作用。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很多睿智的管理者发现他们应帮助绩效不佳的员工找到提升绩效水平的方法, 也就是关注员工完成绩效的过程, 并在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指导, 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不足, 然后有针对性地督导他们逐步改进。此时这些企业的绩效管理策略已由单一的业绩导向转变为过程与结果并重。绩效评估的结果除与薪酬挂钩之外, 还要与员工的学习改进计划结合起来, 这就是我们在绩效管理中反复强调的绩效改善。这些企业管理者是明智的, 因为他们深知重新招聘一个企业不了解的员工的风险, 比改造一个老员工的成本高得多, 风险也大得多。

7.调整薪酬策略, 关注核心员工群体。

企业应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 实现“瘦身”的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对后市的判断重新调整薪酬策略, 而不是一味的减薪减员。根据2/8原理, 企业中20%的人创造了80%的利润。在当前的金融危机时期, 企业应着重关注这20%的核心员工群体, 特别要防范直接竞争对手采取非常手段“挖墙脚”。企业可将通过“瘦身”释放的能量 (降低的薪酬支出) 适度补贴给核心员工群体, 同时并用薪酬结构、支付对象多元化等手段, 以达到长期稳定核心员工队伍的目的。

8.结构性裁员。

结构性裁员应在企业总体规模上进行控制, 制定各个职能的裁减比例、基于业绩和胜任水平的裁员标准。

9.制定员工援助计划, 疏导员工的心理压力。

企业的危机“五困” 篇9

企业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成本泥淖, 通过裁员降低成本的举措短期内固然可以缓解部分压力, 但未必增加长期价值。进入牛年春节以后, 包括通用、福特、丰田、索尼、松下、摩托罗拉等全球大公司纷纷关闭子公司, 通过大幅裁员、缩减规模等措施来削减成本, 以求生存。国内企业不管大小, 亦无不为成本而忧, 纷纷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毫无疑问, 一场前所未有的成本管理战已经展开。

英特尔前总裁安迪·格鲁夫有个观点:优秀的企业安度危机, 平庸的企业在危机中消亡, 只有伟大的企业在危机中发展自己。一方面, 经济低迷的挑战可以转化为成长机遇, 在萧条时建立起更持久的优势;另一方面, 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头脑清醒, 避免重犯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 更不能因为暂时的危机而彻底丧失了商业信仰与追求。

经济低迷期中, 企业管理者一定不要犯以下五个错误:

降错成本。危机之下, 企业面对的挑战, 不仅是降低成本, 同时更要确保竞争者赶不上你对成长的投资。想要把企业做成既成长又赚钱, 就必须提高对成本管理与资金的使用效率, 必须把必要的资金投资在最看好的成长契机上。另外, 必须大幅改善企业的整体营运效率, 以刺激业绩成长。这时候, 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善于区分“好成本”与“坏成本”。所谓“好成本”, 是目前对公司获利优势有贡献或是未来能让公司赚钱的现阶段成本;所谓“坏成本”, 是可以从单位中不具有获利的部门, 转移到具有获利能力部门的成本。弄清楚了这些, 才不会降错了成本, 真正保住从生存到发展的能量。

全盘否定既有战略。危机时任何急于求成都不可取, 盲目而变反而让企业在被动局面下难以自拔, 从笔者做企业经历的多次危机来看, 这时候关键的是制定弹性战略, 而不要急于否定既定战略或完全调整。有的企业在危机前往往心慌意乱, 盲目跟随别人调整战略, 其实此时不加强练内功, 往往会在经济复苏时被别人甩得更远。夯实既有战略, 坚定信念, 专注于几个重要核心业务, 抵挡住诱惑, 才是危机中成熟的抉择。

盲目并购重组。危机中不少企业希望被别人收购, 以维持公司的生命。实际上, 危机下公司的价值往往容易被严重低估, 对出售者不利。购买者也应做好判断, 不要图便宜盲目出手。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中, 一些美国公司已经资不抵债, 但产品有市场、品牌有影响力, 适时适度出击并购重组这些廉价的壳资源可称明智。

过度缩减导致心脑窒息。为追求所谓的快速降低成本、立竿见影, 过度使用裁员、关闭子公司、缩减规模等手段, 可能让公司的大脑和心脏也进入窒息, 从而导致死亡。何为“不过度”?, 应以不丧失整个团队的信心为准。

逃避责任。有些企业缺乏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无视股东利益, 无视员工利益, 无视社会利益, 有的甚至用逃匿方式企图逃避责任, 以为就此可以逃避危机。越是危机的时候, 越应该承担责任, 甚至应该力所能及地多承担责任, 如:不轻易裁员, 不把共同成长的员工推给社会;不降薪, 不给员工和员工家庭造成恐慌;坚决不生产不合格产品, 不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产品品质, 损害顾客利益和社会利益。

上一篇:管道再启动下一篇:强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