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曲艺(精选4篇)
戏曲曲艺 篇1
曲艺和戏曲都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同时也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二者彼此汲取营养,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既是两种艺术形式, 其不同之处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一、呈现角色的人称不同
戏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连贯的戏剧冲突, 剧中每一个人物角色都是以第一人称出现的。随着情节的展开和戏剧冲突的发展, 观众看到的悲欢离合都是每个角色的直观呈现。《打金枝》里面的皇上、公主、郭子仪、郭爱, 每一个人物都是“专职”的第一人称, “公主挨打”、“郭爱受绑”、“皇上讲情”, 每一个剧情的发展也都是这个“专职”角色本人来推进的。而曲艺则大不同, 往往是“台上一人, 能演一群”;“台上哥儿俩, 千军万马”。曲艺是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 人物身份可以跳进跳出, 讲到什么地方, 需要以何种人物身份出现, 全由台上一两个人表演。侧身刚刚还是猪八戒, 扭头已变成了孙悟空;上一句还是岳元帅的语气, 下一句已成了金兀术的声音。所以一部《杨家将》有名有姓的几十、上百人, 刘兰芳自己分身有术, 均能演绎得栩栩如生。
二、演员对服装服饰的要求不同
为凸显每一个角色, 戏曲表演中对服装服饰、脸谱化妆以及场景设置的要求是很严格很考究的。不同的人物, 不同的身份, 甚至不同的性格, 他们的穿戴装束都迥然不一。传统戏曲中, 同为蟒袍, 皇上穿的须是黄色且多为盘龙;同为朝服, 文官着袍, 武将扎靠;同是净角儿, 曹操要煞白, 关羽则赤红。现代戏曲的服装道具更是具体细化到一副眼镜一支烟上。因为只有这样, 戏曲才能更好地完成其“情景再现式”的艺术表演。曲艺往往没有这么繁琐, 对服装道具的依赖性较小。相声演员穿一件大褂儿上台演出, 提起苦守寒窑十八载的王宝钏了, 把手绢往头上一扎, 这就是女性人物;说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将纸扇一举, 这就是表现的劳动工具。二人转演员的着装算是和戏曲里的“行头”有些接近了, 但它的作用也更主要的只是演员的演出服。因为从上台到下场, 整段儿演出下来, 不管中间“跳进”过多少角色, 变换过多少身份, 演员绝不会因为情节的变化和人物身份的不同而在装束上进行改变。
三、即时性不同
曲艺在即时性上有较明显的优势。说唱艺术, “说”字当先。体现即时性这一点, 也主要在“说口儿”上。人物角色的变换, 情节行进的快慢, 主要靠“说”来掌握。由于“说”的时候不需要伴奏、布景等多方面的配合, 演员就可以常常根据现时现地的情况灵活地加进或变换一些临时的新内容, 以达到更好的演出效果。相声表演中的“垫话儿”以及其它许多曲艺曲种中时常出的“现挂”都是演出即时性的表现。戏曲表演讲究有板有眼, 有固定的程式, 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 从起始到结束都是不能随意更改的。这是因为作为综合舞台艺术, 戏曲表演的完成需要众多人员、多个环节的密切配合, 每个演员的任何一处表演都关乎到整个剧情的起承转合, 不允许有临时性的改动, 这样一来整体的灵活性和即时性自然也就稍弱了一些。
四、互动性不同
台下台上联动, 效果极佳。小品、评书、山东快书等曲种的表演里常有“这位先生说了……”“那位先生问了……”之类, 实际也是演员与观众互动形式的一种表现。传统戏曲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剧中人物是不允许从角色中跳出来与观众进行交流的, 那样非但不会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反而分散了注意力, 更使剧情无法顺利推进。
因此, 曲艺表演中, 有第三人称的存在, 这就方便了演员随时随地可以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 以群众的视角和立场发表观点和看法, 对人民大众喜欢的予以赞扬, 对老百姓痛恨的进行批评。戏曲作品中虽然也有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对假恶丑的鞭挞, 但多是通过戏中人物之口, 针对戏中剧情限定之事进行评议和抒发, 这就远没有曲艺作品那样辛辣有力, 一针见血。
戏曲曲艺 篇2
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精神,以育德艺双馨学子为培养目标,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与文化修养,推动本地戏剧曲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推动民族经典文化传承,拓宽学生学习艺术空间,打造校园文化教育特色,让传统文化经典在我校发扬光大。现结合实际,制定《“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充分挖掘当地戏剧曲艺资源,因校制宜、重点突破,从培养中学生对戏剧曲艺的兴趣入手,普及戏剧曲艺基本知识,了解和亲近经典,感受戏剧曲艺文化的魅力,提高师生艺术审美修养,进一步培养中学生戏剧曲艺等方面的爱好特长,传承戏剧曲艺艺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探索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打造校园文化戏剧曲艺特色品牌。
二、实施原则
1、教育性原则。坚持育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初中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戏剧曲艺教育与学校兴趣活动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练,引领中学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培养,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2、学习与欣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动力,注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戏剧曲艺学习和经典名段欣赏结合起来,在审美愉悦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步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原则。在普及戏剧曲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特长学生和有浓厚兴趣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戏剧曲艺表演水平。
4、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原则。戏剧曲艺的知识普及要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加强特长学生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曲艺活动展示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进戏剧曲艺艺术教学和欣赏活动。
三、目标任务
目 标:感受经典戏曲魅力、学唱经典戏剧曲艺 主要任务:
1、戏曲文化学习普及化。营建校园戏曲学习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校园戏曲文化知识推广和宣传,让戏曲文化深入师生心中;
2、戏曲文化学习特色化:将“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办学品牌的特色。
四、实施步骤
“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从2016年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
1、制定方案阶段(3月份):成立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指导教师与学生学习的种类与曲目,制定活动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3月—5月):根据实施方案,先进行戏曲文化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选取优秀曲目进行汇编成册,进行优秀曲艺的熟悉工作。同时采取对学生集中培训的方式,有音乐教师负责指导,选取有特长的学生积极进行戏剧曲艺知识学习和特长培养,提高学生的戏剧曲艺素养,掌握戏剧曲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奠定一定的展示基础。
3、总结交流阶段(5月—7月):积极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戏剧曲艺进校园”系列展演活动,对活动开展进行表彰奖励,并认真总结和推广活动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同时可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五、重点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措施,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迫切需要,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有效载体,是探索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为此,学校成立“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由杨恒林校长任组长,加强对活动的指导。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为此项活动创设必备的条件。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黑板报及晨会、班会、家长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戏剧曲艺艺术,让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的良好氛围。以学校艺术展示活动为载体,广泛宣传实施成果,鼓励学生学习戏剧曲艺艺术和有关知识,提高演艺水平。
(三)结合实际,特色立校。根据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考察、结合、利用好当地的戏剧曲艺资源,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个人爱好与擅长,以兴趣班为单位进行学习。利用音乐课、活动课等时间进行学练,积极引导学生收看中央综艺和戏剧频道。积极寻求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以学校为依托,构建大一统的戏剧曲艺特色及培训、普及模式。
(四)加强指导,促进特色创建。学校将组织专门人员,定期不定期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查与指导,同时学校聘请有经验的校外辅导员进行指导,并计划在全校组织一次成果展示活动,把“戏剧曲艺进校园”活动列入学校文化特色创建,为促进艺术特色学校的创建和地方戏剧曲艺艺术的振兴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共蕲州镇委
戏曲曲艺 篇3
1广播戏曲曲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目前, 广播文艺节目是广播节目中最为常见的节目类型, 其中包括音乐、 娱乐、综艺、戏曲曲艺、广播剧和长篇连播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 广播文艺节目日渐增多、更为丰富, 但戏曲曲艺节目的播出与关注度却在减少, 这对我国传承千百年来的戏曲曲艺文化是何等遗憾。2015年7月17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传统的戏曲曲艺文化。这是广播文艺节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曲艺属于传统的艺术形式, 自广播出现后, 促进了曲艺的发展, 吸引了大批曲艺听众, 培养了大量曲艺人才。但自电视及新媒体普及后, 广播曲艺节目逐渐减少, 广播音乐节目、谈话节目、 经济节目及其他类型的节目不断增多, 因此, 为了充分发挥戏曲曲艺的优势, 要明确广播曲艺节目的不足, 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 老段子较多, 并且重复率较高。 根据现有节目的内容可知, 广播曲艺节目内容过于陈旧、单一与落后, 缺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及贴近时代的作品, 特别是在新时期, 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节目中未能体现新的人物、新的事件。因此,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 应大胆利用新人、 新作品, 以此满足广大听众的需求。
其二, 曲艺曲种过于单一, 主要以相声为主, 缺少快书、大鼓、地方曲种等, 此时的曲种选择, 虽然符合大部分听众的收听需求, 但丧失了向听众普及曲艺艺术的作用[1]。
其三, 节目播出时间较短, 通常情况下, 此类节目的播出时间仅为15分钟, 并且其中还要定时插播广告, 因此, 节目实质播出的时间较少, 最多能播放2个段子。同时, 节目制作时受时间的影响, 多采用欣赏的形式, 而缺少作品的点评与介绍, 在此情况下, 观众难以了解曲艺的相关知识。因此, 广播文艺节目制作过程中, 应适当增加曲艺节目的播放时间。
2广播戏曲节目中创新元素的融入
新时期, 广播曲艺节目发展困难重重, 主要是由于受现代流行音乐潮的影响, 同时戏曲曲艺自身也存在不足。戏曲曲艺节目若想在广播文艺节目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应丰富节目的内容, 提高节目的质量:
2.1注重听觉的传递
在人们欣赏戏曲过程中, 需要借助听觉与视觉, 以此认识戏剧的动作、音乐、唱腔及舞美等, 但对于广播文艺节目来说, 其作为听觉艺术, 导致戏剧的视觉元素均未能得到发挥, 在此情况下, 视听综合性艺术缺少了完整性, 为了弥补此处的不足, 广播戏曲节目制作过程中应关注戏曲曲艺的听觉元素, 使其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2]。
戏曲曲艺艺术是由众多因素共同组成的, 如: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及杂技等,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便是戏曲音乐, 它是区分不同剧种的重要因素, 其构成主要包括两部分, 分别为歌唱与器乐伴奏。
在戏曲曲艺中, 听觉主要表现在音乐与唱腔两方面, 二者在戏剧着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大部分戏迷在欣赏戏曲曲艺节目时, 均处于听戏的状态, 此特点符合广播音乐节目发展的需求。在认识事物过程中, 听觉具有不确定性, 听众极易进入想象空间, 而想象属于高层次的认识活动, 进而它可以弥补感性认识的不足。广播戏曲节目播放过程中, 应引导听众进行想象, 此时的播放效果将更加显著, 为了营造良好的听觉感受, 广播应利用解说、音响、剪辑等手段, 使戏曲曲艺的音乐、唱腔更加优美与动听。
2.2加强作品的创作
在广播文艺节目中融入戏曲曲艺元素, 需要将综合性艺术转变为听觉艺术, 此时的作品属于再创作。目前, 我国戏曲曲种超过300种, 但在节目中仅播放较少了一部分, 此时的作品均经过艺术家的加工与锤炼, 因此,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 一方面, 要考虑选材的问题, 要求所选戏曲曲艺元素应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同时还要符合听众的审美需求与接受能力。另一方面, 要丰富戏剧介绍的方式, 主要是方式有全剧、唱腔欣赏、选段、折子戏及戏曲故事等, 其中全剧最为吸引听众, 但其内容过长, 占据了大量的节目播放时间, 因此, 在制作过程中, 应对其内容进行删减, 通过录音剪辑, 保留戏剧的关键性内容, 使其内容更加紧凑, 同时简单的介绍与解说, 以此保证全剧的完整性; 同时, 戏曲故事应避免简单解说、讲故事等情况的出现, 应保证其具有精彩的唱段, 并且要保持戏剧的完整, 此时需要对戏曲进行编辑与加工, 进而为听众呈现精彩的戏曲节目[3]。
3总结
综上所述, 当前, 广播文艺节目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受电视、新媒体等因素的影响, 其听众逐渐减少, 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要求广播文艺节目应积极创新与改革, 在其发展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戏曲曲艺元素。本文阐述了应用戏曲曲艺元素的几点建议, 旨在丰富广播音乐节目的内容, 促进戏曲曲艺艺术的弘扬。
摘要:新时期, 新媒体不断涌现, 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备受冲击, 为了获得生存与发展, 广播节目急需创新。文艺节目作为广播的最初节目形态, 自广播出现后, 它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播属于听觉媒介, 文艺作品如何发挥这一特点, 创造出具有意境美的广播节目样态是需要积极融入新的元素的。本文主要探讨戏曲曲艺节目在广播文艺节目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旨在为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文艺节目,戏曲曲艺,创新发展,元素
参考文献
[1]袁玥.武汉地区广播音乐节目调查——中国传统音乐节目在现代传媒中的生存空间[J].音乐研究, 2013 (4) .
[2]王晓彤.天津文艺广播精品节目制作回顾[J].中国广播, 2012 (1) .
戏曲曲艺 篇4
事实上, 青少年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是很强的, 他们对戏曲并非毫无兴趣。目前很多当红的流行歌手都会在歌曲中加入戏曲的元素, 而这些歌曲同样很受欢迎, 不少人还喜欢模仿这些类似戏曲的唱腔。可见, 传统的京剧对于当今的青少年仍然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 对于真正的戏曲, 很多青少年却避而远之, 这就值得思考了。我认为产生这种距离感的原因有很多。其一, 社会主流媒体对戏曲报道宣传的少, 使得青少年仅仅知道戏曲是我们的传统艺术, 但在潜意识中却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模糊印象, 他们错误地认为戏曲节奏缓慢、唱腔拖沓单一、刻板僵硬、缺少生气, 与代表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格格不入。其二, 青少年接触京剧的途径比较少, 使他们无法接受正确的引导。学校是青少年最经常出现的场所, 但是在学校里很少有此类课程或活动, 比如在中学阶段的六年间, 语文课本里关于戏曲的课文只有一折元杂剧《窦娥冤》, 而且还不是精讲课, 老师在粗略的串讲之后强调得最多的是关于作者关汉卿的文学常识。这样, 古典戏曲在中学语文教学里基本上等于零。而实际上, 现在年轻的中小学教师究竟又有多少爱看传统戏曲或者能看懂传统戏曲呢?其三, 戏迷群体年龄偏大, 他们和青少年存在代沟, 共同语言较少, 交流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其它的一些客观因素, 就使青少年对戏曲产生了强烈的距离感。而消除这种距离感, 建立起对戏曲艺术的正确认识则成为在青少年中普及京剧艺术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解决戏曲艺术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问题, 不是某个媒体, 某个部门单独可以完成的, 它需要方方面面, 各行各业的支持和协助, 只有在全社会营造出学习传统艺术的浓厚氛围, 才能拉近戏曲艺术和青少年的距离, 使我们的国粹传承下去。
1、戏曲进课堂, 寓戏曲艺术于音乐赏析。音乐课堂的教学是一个普及戏曲教育的理想场所, 并且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明文要求让京剧走进课堂, 可见国家已经认识到京剧传承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不一定全国所有学校都要讲学京剧, 也可以让孩子们赏析其他的戏曲种类, 尤其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曲艺, 因为各地剧种都有其独到之处——京剧字正腔圆, 豫剧大气磅礴, 越剧昆曲妩媚娇柔等等。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对本地戏曲的传承, 更有利于保护我国戏曲艺术的多样性。同时, 要青少年爱上戏曲, 不能生搬硬套, 一味地讲解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 而要先从“看热闹”入手, 逐渐上升到“看门道”的水平。可以先将戏曲中一些能引起外行人兴趣的东西先拿出来, 如京剧中的武打场面、杂技、服装、脸谱、舞蹈等等, 这些都可以作为青少年认识和了解京剧的切入点, 吸引他们的关注, 进而对他们进行常识性知识和艺术文化范畴上的普及。只有让青少年在对戏曲产生了兴趣, 才能逐渐引导他们慢慢学懂戏曲。为什么很多青少年都喜欢听流行音乐?因为流行音乐的起点低, 容易让人接受, 经过流行音乐的熏陶后, 很自然的又会有不少人对从前认为很无味的乐理知识感兴趣, 进而一步一步的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同样对于戏曲的认识也要遵循这样由浅入深的过程。
2、剧团进校园, 寓戏曲艺术于亲身体验。戏曲是舞台的艺术, 只有让青少年真正近距离观赏, 到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出真正的戏曲, 才能使他们有深刻的体会, 才有可能引发他们对戏曲的兴趣。近年来各地市也展开了一些“戏曲走进校园”的活动, 确实培养出了一批青年京剧爱好者, 使许多青少年从中受益, 但是如何选择剧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于戏曲艺术来说, 我认为应该走经典道路, 传承经典剧目, 而不应采用现代戏。戏曲是一种写意的艺术, 高度提炼、强烈夸张、鲜明节奏是戏曲艺术形式的特征。但目前的很多现代戏很大程度上已经偏离了传统戏曲的精髓, 完全忽视传统语言的表达, 代之以感官刺激。并且一些剧目完全是粗暴地改造传统, 不仅在形式上已经类似于话剧, 台词缺乏美感, 而且加进声、光、电等现代元素, 下起了雨、飘起了雪, 甚至牛、马、羊、骆驼都牵到了舞台上, 让人哭笑不得。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对的真正戏曲的了解, 也不利于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3、戏曲知识进图书, 寓戏曲艺术于趣味知识。青少年的读书喜好不同于成年人, 他们选择图书更倾向于趣味性、娱乐性, 所以要选择符合青少年“口味”的图书引导他们走进戏曲世界。有一本书叫《丑角为什么又叫小花脸》, 它巧妙地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 在开篇就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制造悬念, 如戏曲演员为什么又叫“梨园弟子”?清朝末年梨园出了哪三怪?梅兰芳为什么要留胡子?……, 然后用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 把这些问题一一解答出来。这样的讲述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 鼓励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进行了一场戏曲常识的普及教育。但是可惜的是, 这类图书在目前的图书市场上凤毛麟角。
【戏曲曲艺】推荐阅读:
曲艺06-29
曲艺教育07-22
传统曲艺08-10
民族曲艺10-28
地方曲艺11-22
1122曲艺短剧大赛07-26
曲艺作品活动总结11-05
中国曲艺传承与发展08-28
曲艺艺术的发展前景05-26
宁夏曲艺的发展与思考论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