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新视野管理

2024-07-05

网络时代新视野管理(共10篇)

网络时代新视野管理 篇1

一、引言

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在全国范围内重新进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战略性工程,又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水利基础产业地位得以确立和巩固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实施的,工程距离长、投资大、范围广,既包括水源工程、输水工程等主体工程,又包括配售水的配套工程,是一项多流域、多水源、多地区、多部门、多用户和多目标的非常复杂的水资源配置工程,重新调整了水资源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调水工程建成以后,最终是通过运营管理发挥效益,其管理体制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是关系到工程建设的成败、工程目标的实现与否以及工程效益发挥好坏的关键问题。由于南水北调工程客体——水资源的流动性等特征,使得工程沿线政府客观存在基于资源共享的相互依存,必须彼此相互依赖对方的协作才能实现各自目标,并使各方共同受益,最大化工程效益。而以信任与合作为核心机制的组织间网络理论无疑为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组织间网络理论概述

组织的产生缘于时代的要求,它按社会时尚和需要演变其模式而生存或消灭。组织间网络(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理论的提出,一方面是由于随着网络经济新时代的到来,经济节奏明显加快,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日益增加,动荡的经营环境要求组织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强调专业化、稳定性和集中化的基本组织原则,以计划和控制为核心职能的层级组织已经明显力不从心,随之产生了一股日益偏离巨型垂直一体化公司的运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在激烈竞争的企业之间,完全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竞争发展战略;与此同时,以信息通信技术(ICT)为代表的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虚拟无限自由,为人们共同工作开启了一扇以前不可想象的大门,使得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超越组织边界和时空障碍有效运作成为可能,从而构建了组织创新的技术平台。网络组织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新趋势。

从组织理论的发展来看[1],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提出了企业和市场是两种相互竞争和相互替代的组织资源配置方式。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Coase)1937年发表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给出了一个具有理论界碑意义的关于企业组织的定义,结束了传统经济学将市场和企业相互对立和矛盾的看法,在交易费用的统一框架下来解释市场和企业存在的缘由,其本质是把企业和市场看作是由交易费用所决定的相互竞争和相互替代的两种组织经济活动的基本制度安排。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Chandler)从技术依赖的角度考察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后认为,当企业管理协调的单位成本较低时,管理者“看得见的手”就取代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管理协调使生产过程中通过能力在数量和速度上大幅提高(速度经济),它所导致的节约要大于来自较低信息和交易费用的节约,这是科层制代替市场制的根本缘由。但是,经验事实表明,“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只是分别用于两个极端的情况,企业和市场的两分法虽然提高了人们对这两种制度安排特性的认识,但却忽视了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最突出的是忽视了企业间资源配置的多样性制度安排。两者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各自存在着相应的缺陷,尤其在面对网络经济新时代时,难以满足组织应对经营环境变化快速响应的要求。正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所指出的“在这个由各种制度组成的链条中,一端是古典型市场合同,另一端是集权式的、等级式的组织,介于两端之间的则是企业与市场相混合的各种形式。”[2,10]此后,理查德森(Richardson)首先从互补性活动的角度为网络组织的存在提供了一种正式的理论基础。在理查德森看来,新经济时代,企业组织仅仅从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截取某些环节从事分工活动,因而企业的边界是由它的能力所决定的,企业组织通过对各种活动的协调把它的能力体现在其生产和服务过程之中。由于企业所从事的只是分工活动的某个阶段,所以它的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补的,资源具有依赖性;相互补充的活动在企业之间需要协调,特别是那些密切互补的活动。企业不可能拥有所必要的全部能力,其结果是需要企业间复杂多样的组织安排[3]。这些组织安排允许某种程度的协调,但这种协调不是通过政府的计划和纵向一体化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企业间多样化的契约安排来实现,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推动技术的联合开发,提供对相关企业的有效控制。虽然科层制组织的资源内部化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弥补市场失灵而降低交易费用,但随着企业的内部化程度加深又容易形成等级组织,层次繁多的等级组织不但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知识、信息等要素的流动速度及准确性,减少了创新的机会,出现所谓的“组织失灵”:组织成本越来越高,组织效率日益低下,官僚化阻碍创新,程式化降低士气,滥用职权导致腐败。

因此,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考虑资源的内部化战略和市场交易以外,还可以寻求另外的力量获得支持。于是,组织理论家提出了组织间网络理论,指出组织间网络是“居于市场和科层制之间”的第三种力量[4]。该理论认为,组织生活在一个相互依赖的环境中,没有哪个组织拥有绝对充足的资源和知识可以独立解决所有的问题。具体而言,组织间网络是“组织间交换互动、一致行动和联合生产的基本社会形态,是法律上相互分离的单元之间非科层制的集合。”[5];是指相关的组织之间由于长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合作结构形态,通过这种建立在相互依赖基础上的资源传递、知识技术扩散等,最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6],表明组织间网络相对于市场机制和科层制,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它使市场与科层制面临的交易费用最小化,比市场更为稳固,比科层制更为柔性。“如果说价格竞争是市场的核心协调机制、行政命令是等级制的核心机制的话,那么信任与合作则是网络的核心机制”[7]。

三、组织间网络理论在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是基于指挥命令统一性的假设,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国家公共管理日益复杂化,公共事务治理主体日渐多元化,政府在供给公共物品和服务时对多机构、政府间以及公—私—非营利伙伴关系的依赖不断增加,把所有结构层次结合起来是完成一个特定政策目标的关键,没有一个组织能够单独地完成对复杂的公共事务管理的任务,因此组织间网络理论逐渐被引入到公共管理研究之中,在促进公共部门间合作以及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以提高公共服务绩效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实际上,由于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政府经常试图通过跨机构的合作来实现其目标、非营利性组织的作用正在日益增大,与营利性企业之间的合作的频繁与多样化令人印象深刻等原因,使得政府管理实践中开始大量地应用组织间网络理论。网络化治理代表的是一种“多—对—多(many—to—many)”结构关系,与等级制下的“一—对—多”(one—to—many)的关系不同。“多—对—多”的关系描绘出了网络的密度和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即使在“一—对—多”的结构中也存在着网络关系,但网络密度是稀薄的,关联的程度是松散的。所以网络状治理的一个显著特点便是在权威或权力行使的过程中,政府是其中的一个主体,它与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其他层级的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等形成一种“多边关系(multilateral)”,而不是“双边关系(bilateral)”(见图1)[8]。对于现代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实践中网络日益增长的重要性,奥图勒(O’Tooler)将其归结为:(1)公共行政中许多问题不能完全分割成小块分别交给不同的部门去处理,必然涉及跨机构之间的合作;(2)处理复杂事务的政策可能需要依靠网络化的结构才能执行;(3)政治性压力使得网络可能是实现政策目标所必需的;(4)必须努力使各种联系制度化;(5)跨部门和不同层次管理的需要,如交通项目管理者面临着残疾人权利保护、频危物种保护和能源保护问题,而不仅仅是交通效率、有效性和土地使用问题[9]。

因此,网络在公共管理中的出现不是一时的风潮,而是已经成为政府间管理和契约行政的讨论焦点。从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实践的发展来看,组织间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机制,广泛应用于政府公共管理的各个领域,如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公共治理中的有效合作、公共部门内部各个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公共部门的纵向与横向关系的协调、国际公共物品供给中跨国间公共部门的有效合作等。

四、启示与建议

一般而言,由于任何治理机制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都不是万能的治理机制。不同的治理结构需要不同的激励属性和适应属性。也即是说,只有在相关基本条件具备时,具体的治理机制才能实现有效治理的目的。正如威廉姆森所言,“交易的属性不同,相应的治理结构既组织成本与权能就不同,因此就形成了交易与治理结构的不同配比。”[10]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从经验意义上来看,组织间网络在治理城市复兴、社会排斥、犯罪与社区安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棘手问题上较有优势,这些事务一般具有比较复杂、参与主体地位平等且具有相互依赖基础上的长期协作关系、区域化、单一政府难以解决等特征[11]。南水北调工程由于其客体—水资源的特殊属性,使得工程沿线各级政府间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特征,要最大化工程运行效益,有赖于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协作,符合组织间网络治理的适用条件。

组织间网络理论告诉人们,在网络状治理结构中,最关键的要素是处于网络节点上的各方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所以网络状治理的最主要特征是多方共治。针对类似南水北调工程这种政府与政府之间(公-公)的网络治理,学者研究发现,多层治理(multi—level governance)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多层治理”这个概念最初是用来描述的欧盟结构政策(structural policy)的执行,后来被用来描述欧盟治理方式,眼下已被广泛地运用到对公共治理的研究。1993年美国学者加里·马克斯(Gary Marks)在“欧盟的结构政策和多层治理”一文中提出“多层治理”的概念。多层治理是“欧盟结构政策的明显特征,它用来描述跨国家组织、欧盟、国家、地区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持续谈判体系”。1996年马克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一体化:国家中心论对多层治理”一文中,用“多层治理”概念描述“隶属于不同层级(跨国家、欧盟和国家)的政府单位之间的合作,而不是形成科层关系。” 2003年马克斯和莱斯贝特·胡夫(Liesbet Hooghe)在《美国政治科学评论》上发表了“拆开中央国家,但如何拆多层治理的类型”一文中,把多层治理的概念扩展到对公共治理的研究。简而言之,“多层治理”就是将网络中的各利益相关者均纳入到治理框架中来,通过持续的协商、谈判来达成一个各方都比较满意的决议。由于该类决议在各方利益间取得了某种平衡,更有利于决议的执行[12]。

实践证明,联席会议制度,是“多层治理”这种持续谈判体系的有效运作形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规定: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与水利部的关系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期的工程建设行政管理职能由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承担,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和工程建成后运行的行政管理职能由水利部承担。因此,建议水利部作为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联席协商会议的牵头单位,并将会议办公室设在水利部,负责日常具体事务,并负责监督贯彻落实相关决定。如果有关决定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那么联席会议就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会议协商机制总体框架如下。

(一)协商主体

基于确保协商主体平等性以便协商公平、公正进行的考虑,与我国实行的区域分级管理体制相对应,协商的主体也应该是分级的,即涉及跨省级行政区的工程运行有关事项协商由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跨省级联席会议担当,同一省级区域内的协商由省级联席协商会议担当,地、县级区域内的协调由地、县级联席协商会议进行②。为体现会议决议的权威性以及保障其执行不打折扣,同时考虑到水量水质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席会议参加人员主要包括:水利部副部长、环保总局副局长、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各省(直辖市)分别派出的具有决策权的5人协商代表团③,由各省主管水利的副省长(副市长)任团长,政府副秘书长、发改委副主任、水利厅(局)副厅长(副局长)和环保局副局长任团员;工程沿线流域的各流域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并可根据工程运行管理的实际需要,通知相关部门加入。

(二)协商客体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工程来水在工程沿线各地的分配,会议的主要协商内容便是工程来水水权④在各省(直辖市)之间的分配调度、相关的水事纠纷及各类突发事件。

(三)仲裁委员会

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经数轮协商或协调未果的情况下,应适时启动仲裁机制,与联席协商会议的分级特征相对应,仲裁机构也分为三级:上层水量分配调度仲裁机构,是指当跨省级联席协商会议未能就重大问题达成协商一致的意见且经多次协调无效时,由国务院任命的一个南水北调工程仲裁委员会依法做出最终裁决。仲裁委员会由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秘书长、水利部部长、环保总局局长、国务院指定的其他有关部委负责人,以及各省(直辖市)领导组成,国务院副总理任仲裁委员会主任。中层和基层仲裁机构分为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仲裁委员会,以及地(市)级人民政府授权的仲裁委员会,可参照上层仲裁机构模式组建。以上机构均为非常设的官方机构。

(四)专家咨询委员会

为使南水北调工程水资源使用权分配调度建立在科学、严谨、公平、公正的基础之上,应充分发挥专家咨询论证的重要作用。建议水利部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各部门、各行业知名专家组建专家顾问团,为水量分配调度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咨询,对拟定的分配调度方案进行合理性论证并提出修改和调整的建议。在需要启动仲裁程序时,为仲裁委员会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南水北调工程运行管理联席协商会议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基本维持了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避免了因大规模变动而带来的行政阻力和其他代价,增强了方案的现实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会议是由水利部、环保总局、工程沿线各级政府和所涉流域委员会有关代表组成,具有一定的行政权威性,能有效地统筹管理工程水资源问题,解决省际用水纠纷和利益冲突;与此同时,便于及时交流、相互沟通,从而弥补了各部门间在管理权限和政策上的漏洞,化解其重叠或冲突之处,有助于减少决策和办事过程中的内耗,可以提高效率、克服无责任性和混乱性,为工程水资源跨地区的统一管理和合理分配提供了科学保证。

摘要:南水北调工程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必然会伴生利益目标的非一致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工程的运行管理过程,就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协调和实现的过程。以协作为基石的组织间网络理论无疑为工程的运行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组织间网络,多方共治,南水北调,联席会议

参考文献

[1]张紧跟.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3-124.

[2]奥利弗.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4、538.

[3]Richardson,G.B.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J].Economic Journal,1972,82:895.

[4]Hans B.Thorelli.Networks:Between Markets andHierarch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6,Vol.7,Jan/Feb:37-51.

[5]Catherine Alter Jerald Hage.Organizations Work-ing Together[M].London:Sage Publication,Inc,1993:46.

[6]Alstyne,M.V.The State of Network Organization:ASurvey in Three Frameworks[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omputing,1997,7(3).

[7]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A].载俞可平.治理与善治[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95.

[8]陈钦春.社区主义在当代治理模式中的定位与展望[J].台湾:中国行政评论,2000,10(1):183-215.

[9]张紧跟.组织间网络理论:公共行政学的新视野[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4):480-486.

[10]同[2].

[11]RobertLesch&Janie Percy-Smith.Local Govern-ance in Britain[M].New York:Palgrave,2001:186.

[12]朱德米.网络状公共治理:合作与共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2):5-13.

网络时代新视野管理 篇2

关键词:网络传媒语言 语言功能 交流 特征 修辞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行业也迅猛发展,许多人开始选择网络作为新的交流工具。而在网络的平台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逐渐缩短。网民们不但可以通过网络来寻找自己需要了解的信息,还可以隐瞒自己的身份,在虚拟网络的世界中做回真实的自己,因此网络传媒语言便顺着当前时代的需求产生了。在当前网络技术环境下,人们在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语言功能变体,网络语言具有变异性、开放性、简洁性与模糊性等特征。本文从网络语言的修辞手法出发进行分析,对其流行的原因进行初步的研究与探讨。

一 网络传媒语言概述

网络传媒语言指的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在互联网络中交流使用的特殊的语言形式,是在我国汉语基础上,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的变异。它与一般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也有着明显的区别。一般网络语言分成三类:第一是与互联网有关系的专业性质的用语,如软件、防火墙、宽带、在线等;第二是与网络相关的一些词语,如网吧、黑客、论坛等;第三是网民在网络中聊天的常用的语言或者符号,如楼猪、恐龙、菜鸟等。一般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第三类,而本文就是根据狭义的网络语言来进行分析与研究。

在語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就是词语,在互联网络中语言最具有特点的也是词汇。这是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会将一切行为反映在词汇上。近些年,一些新型的词语随着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新事物出现而出现,而在这些新型词语中,最容易引起人们争议的就是网络语言。

二 网络语言的主要修辞特征

网络语言具有变异性、开放性、简洁性与模糊性等特征,这与修辞手法在实际的网络语言构成中的应用是联系十分紧密的。语言学家王希杰先生曾经在他的《修辞学通论》中指出,在语言的发展中,修辞格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说,许多修辞格是汉语发展的方式,是创新词语、句式的途径之一。

1 谐音词

谐音词汇一般指的是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词语借代,网络传媒语言当中使用了大量的谐音修辞手法。而谐音词汇的大量使用与网民们的特殊表达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许多网民习惯在聊天打字的时候用拼音输入法。一般在输入一些拼音之后,会出现同音的词语很多,这就让许多网民进行了多重性的选择,有些人们会故意地选择一些读音相近并且形义都不同的词语进行交流。例如,我们本来想输入“版主”,但是在智能ABC中最先出现的是“斑竹”,于是人们就将“斑竹”替换成了“版主”。在我们聊天时,接受的信息数量与使用时间的多少是成正比的,所以当我们发送信息与信息接受者形成了一定的默契的时候,聊天的谐音词语在交流过程中就会被人们完全地领会与接纳。从这方面来说,似乎网络语言的谐音词汇是与拼音输入法有着很大联系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的网民年龄构成比例中,70后的人群占到大多数。所以谐音词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新一代的年轻网民们追求时尚与创新的心理。一般网络传媒语言中谐音构词法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数字谐音。例如,521:我爱你;886:拜拜了。

(2)汉字谐音,也就是用其他的字来替代自身发音相近的词语,或者类似发音的英语单词。中国汉字有着各自原来的基本涵义,当它们被构成新的词语,就能够产生出新奇有趣的表达涵义,例如,有木有:有没有;小盆友:小朋友 。

2 缩略语

我国汉语一直有使用英文缩写单词的历史,尤其在专业的文章之中。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英文的缩写更加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如WTO、CEO、IT等。但是在网络交流中,许多网民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来打字,因此缩略语会在网络交流中受到追捧。在网络中不但出现了许多英文的缩写单词,一些网民还模仿英文,创造了许多中文的缩写单词,形成了网络传媒语言中独特的字母缩略语现象。

(1)英语缩写词。例如,BF:男朋友;CU:see you再见。

(2)中文拼音的缩写词。例如,PLMM:漂亮美眉。

这些缩写词语只是网络语言中缩略语的很小的部分,但是它们出现的使用大大缩短了在网络交流中信息传递的时间,提升了网络信息接受的速率。

3 比喻

在语言的修辞手法中,比喻一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而在当前的网络传媒语言中,比喻的形式也随处可见,并且经常运用一些借喻的手法,只是出现喻体,而本体并不直接出现。例如,在网络语言中,“水”使用的频率较高,而网民们抓住了水纯洁无味的特征,通过“纯净水”来表现出没有实质内容的帖子,用“水蒸气”来表现出没有任何内容的帖子。又如,“冲浪”指的是人们在网络中浏览相关的信息,将在信息的网络中比喻成在大海中自由地“冲浪”,这样是十分形象的。类似的比喻还有“286的速度”,是形容某个人的反应速度慢。

4 飞白

这个名称来自书法中的“飞白书”一词,一般指的是在人们的书法创作中,在笔画中夹杂着一些白色的痕迹,这样能够让书法看起来十分飘逸灵动,在后来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指的是故意写错字说错话来呈现出一种特殊的修辞方式,并且分为字形飞白、字音飞白与语义飞白等方面。在当前的网络传媒语言中,一般用的是字音的飞白。通过恰当地运用飞白格,能够让人们的语言表达十分风趣与逼真,如可以将帅哥叫做“衰哥”、美女当成“霉女”等。虽然字音相近,但是涵义却相差许多。通过这些飞白的手法运用,能够让人们的网络语言平添许多趣味,更加活泼与新鲜。

5 比拟造词

我们所谓的比拟,就是根据人们的想象,将物来当成人写或者将人当成物来写,或者可以将甲当成乙来写。比拟手法就是将物实现人化或者将人实现物化,并且具有思想的跳跃性,让人们通过想象来捕捉词语的意境,体会词语的深度。通过正确地运用比拟手法,能够让读者不只是对表现的事物产生深刻的印象,并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这些事物的强烈感情,进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比拟手法分为拟人与拟物两个方面,在网络传媒语言中运用比拟方法的突出特征,就是网民们一般都将网络交流中的具体行为当成具体生活中的活动来表现。所以,网络传媒语言一般自然地呈现出明显的生活化与人性化,如人们会将长得不好看的女生叫作“恐龙”,长得丑的男人的叫作“青蛙”,而两者见面的话被称为“见光死”等。

6 借代

通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这种方式被称为接待。一般借代能够突出事物的基本特征,让语言更加富有变化,并且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增强语言的表现效果。一般借代分为许多种,如借部分代整体与借产地代产品等。如“美眉”这个词语,是第一批网络语言,它借部分而代整体:由于女生的眉毛是评价美丑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会用“美眉”来代替美女,这样能够更加具有魅力。

7 夸张

在修辞手法中,夸张是故意地言过其实,对于客观的事物来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能够让事物的特点在经过适合的渲染之后显得更加鲜明,进而收到胜似真实的效果。一般网络传媒语言中常用的是扩大夸张的类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晕”与“倒”这些常见的词语。一般这两个词语都是用来回应别人的话语,来表现出十分惊讶的效果。

8 仿词

我们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就是按照现在的词语,通过变换词语的某些语素的方式来制造新的词语。一般产生于两种途径:一是音仿,就是按照相近的读音来制造新的词语;二是义仿,也就是按照反义的语素来仿造新的词语。一般在网络的传媒语言中,运用后者的方法较多,如“菜鸟”指的是刚学习上网的新手,有些人模仿这个词语制造了“老鸟”,指的是上网水平十分高的人。由于仿词方法在当前的网络语言中经常出现,因此让网络语言具有了能产性的特征,经常由某个新的词语来衍生出新的词语。

9 符号表情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上进行交际,这是因为互联网快捷与方便,而人们也希望能够在交流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情绪,因此用符号创造出了许多生动的表情,达到了可感的交际目的。例如:“- -|||——表示无奈”、“:D——微笑”、“~~》—《~~——可怜的哭泣”。

三 当前网络语言修辞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

从心理方面来说,许多网民都是当前的80、90后青少年,他们习惯于追求相对轻松的生活方式,具有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人们在面对冷冰冰的电脑中时,会想尽办法来实现这种缺憾,他们认为“当前语言词汇系统中的现成的词语缺少了想要的新鲜感,就会去临时地创造出一些新的词语与表达方式”,他们在上网交流中并不拘于传统的语言方式,而是试图从传统单一的书面语中脱离出来。通过特殊的修辞手段来创造出新时期的网络传媒语言,有着诙谐幽默、新颖活泼的特征,容易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新鲜感,十分符合新时期网民的心理特征。在互联网中,一旦新的网络语音被创造出来,够新意与前卫,人们就会不自觉地去归纳到自己的语言库中,在合适的场所中运用。例如,旧的奔腾电脑被我们亲切地称之为“老奔”,这种特殊的拟人化的方式创造出来的词语迅速就被多数网民接受并且流传开来。

在产生的媒介上来说,人们在网上一般都是通过文字符号进行交流与沟通,而文字的输入是依靠键盘来实现的。除了专业的打字员,一般人们都会使用拼音输入法输入,这就对网络语言的修辞现象提供了客观的条件。人们自己打出来一些词语的时候,会惊喜地发现不时地冒出来一些十分有意思的说法,自然会逐渐利用新的说法。

我们对于新时期出现的网络语言,应当分为两方面来看待,不能认为网络语言登不上大雅之堂,让十分规范的原则来驱逐它;也不能让其自己发展,全部去应用到生活之中。我們需要看到它具有的一般语言的特征,并且有自身富含特色的地方。因此我们要用具有公正与发展的角度来看网络语言的影响力,而不能用一棒子将其打死。可以说,网络中的语言给中国的汉语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同时也给我们的汉语言未来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结语

对于当前的网络语言,我们需要看到这是为了在网络传媒中沟通方便而产生与存在的,网络传媒语言流行在特殊的群体之中,有着鲜明的特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特殊的语言应用在特殊的场所;如果与日常的社会生活语言混用,就会带来许多麻烦。我们语言工作者与专家需要加强对网络语言修辞的研究,去探讨它们的使用情况与规律,并且要尊重网络传媒语言与使用者的自身特点,加以合理引导,进而促使我国网络传媒语言实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秀红:《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概况》,《图书与情报》,2005年第5期。

[2] 井玉贵:《〈警世阴阳梦〉、〈清夜钟〉作者新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4期。

[3] 简文辉、叶锦青:《浅谈古籍伪书的编撰意图及其价值挖掘》,《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第3期。

[4] 刘琳:《神佛惩恶小说的叙事结构》,《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9期。

[5] 廖小平:《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现代转型和重构》,《东南学术》,2005年第6期。

[6] 陈功文:《〈论语〉“仁者爱人”说新论》,《名作欣赏》,2010年第8期。

[7] 张建:《电影的数字化与后蒙太奇》,《电影评介》,2009年第4期。

[8] 张巍:《“鸳鸯蝴蝶派”文学与早期中国电影情节剧观念的确立》,《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

[9] 许秀如:《网络聊天用语的语体特征》,《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第17期。

[10] 黄春平、彭铁祥:《当前网络人际传播研究述略——从网络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谈起》,《辽东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网络舆论视野下的司法审判 篇3

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之间之所以存在不和谐, 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之间价值评价不同。网络舆论对于司法案件的评价往往是基于道德的考量。而司法审判则是在法律规范与客观事实之间来回穿梭的过程, 司法审判必须依靠法官运用理性的法律思维与逻辑推理, 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依法作出判断。两种评价体系之间的差别, 导致网络舆论往往难以理解司法审判作出的决断, 他们无法接受法律裁判的结果逆网络舆论而行。除开价值评价机制不同, 网络舆论和司法机关自身的原因也导致了这一现象的产生。就网络舆论来说, 首先, 网络舆论具有多面性。变化多端, 真理和谬论在网络世界中界限变得更为模糊, 网民在网络舆论的辨别能力大大降低。网络谣言的迅速传播也给追求独立的司法审判带来了巨大的伤害。网络舆论的多面性大大压缩了司法审判的独立空间。其次, 网络舆论缺乏有力监管。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自由表达, 致使网络的监管难度大大提高, 因此网络舆论的恣意传播损害了司法审判的公正独立。就司法机关来说, 首先, 主观方面, 司法机关在司法过程中仍然残留着司法本位的观念, 对于司法信息的公开仍持保守态度。司法机关没有真正认识到网络舆论突发性、连锁性、复杂性和破坏性。还是坚持传统的司法理念, 对于司法信息的公开总是遮遮掩掩, 不愿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深恐网络舆论的介入给司法审判的顺利进行造成阻碍。其次, 客观方面, 司法机关在应对司法审判的相关司法舆论的时候, 显得经验不足, 措施不利。司法机关在回应网络舆论时, 往往表现出冷漠性、被动性与片面性, 反而给网络舆论带来了可乘之机, 大大损害了司法审判的权威性。

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 合理的网络舆论有利于促进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有利于促进司法公开, 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文化的普及。反之不合理的网络舆论则会影响司法审判的独立性和司法审判的权威性。如何在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之间构筑一条和谐互动之道, 建立长效平衡机制, 对于现如今的中国变得极端重要。

首先, 应该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建设。网络舆论的监督对于司法审判的公正公开而言至关重要, 而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的形成则需要规范其建设。一方面加强网络新闻媒体的行业规范建设, 对于恶意传播虚假新闻应当予以刑事处罚。另一方面, 网络媒体工作者自身应当恪守传媒的基本原则, 还原事实真相, 增强虚假新闻的辨别能力, 遵守职业操守。

其次, 完善司法审判回应网络舆论理念。司法机关应当摈弃以往的司法本位理念, 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应以健康积极的姿态回应网络舆论, 应当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 及时有效原则, “迟来的正义是非正义”, 司法审判应当及时有效地回应网络舆论, 避免给恶意的网络舆论可乘之机; 第二, 贯穿始终原则, 司法审判回应网络舆论应当有始有终, 不应刻意回避其中的某个环节; 第三, 灵活引导原则, 面对不理性或者过激的网络舆论, 司法审判机关应当灵活应对, 注重方式方法的创新, 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第四, 是合理合法原则, 司法机关应在法律精神的指引下, 遵循合法合理的原则对司法案件进行网络回应。

再次, 司法机关应建立专门的网络对话窗口。网络事务具有一定的专门性和技术性, 司法审判机关在回应网络之前, 应当提前搜集相关的网络信息, 而搜集与回应都需要专门的机关进行处理, 这样有利于保证信息的完整与准确。因此建立专门的网络对话窗口就尤显关键, 这不仅有利提高司法机关回应网络舆论的及时高效, 其消息的准确性也容易是网民更加信服。司法机关可以通过专门的网络对话窗口, 积极与网民进行互动, 积极回应网络舆论的要求。当网络舆论中包含错误信息时, 专门的网络对话窗口应当及时予以更正, 以免错误信息无序传播。

网络文化建设纳入中央创新视野 篇4

不仅仅是网友,很多人都注意到,近年来国家领导人在重要公开场合接受媒体提问时,经常会提到“网民的意见”。而当“网民的世界”——网络文化环境成为中国最高层领导人关注的焦点时,一切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1月23日下午,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选定了“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这个主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表示,要“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尽管网络和网民已多次被高层领导人所提及,但是这次“网络空间”的意义被提高到了空前重要的位置——“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不同于以往清一色的学者或专家,这次集体学习的讲解人一位是中央外宣办网络宣传局局长李伍峰,一位是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曹淑敏。

“他们大概不会像往常那样讲法律,重点应该是讲内部情况和态势,怎么管,是否能管得住,管理机制如何完善。”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这样推测。

网络影响力走向台前

在这次的集体学习上,胡锦涛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强调“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同时也要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熊澄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央不是近期才重视互联网作为“文化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而是一直在强调,“从网络出现就是作为重要战略来对待,有关互联网的内部和公开文件太多了。”

他认为此次胡锦涛提出的这五项要求,反倒是超越了“文化阵地的思想教育作用”的局限,将着眼点放大到整个网络文化。

自从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以来,12年间,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1.37亿,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

而美国《时代》周刊将“网民”评为2006年度人物,称网友“把握了媒体全球化的脉搏,推动传媒进入公众个体唱主角的时代”。

互联网已成为个人意见表达最汹涌的场所。虚拟的网络空间,不再只是简单的信息交换平台,正在成为从牢骚、愿望到理念、价值观交换互动的新空间。

中央高层对于网络空间的关注也在持续升温,互联网的舆论作用及其管理,日益频繁地出现在领导人的表述和中央的重要文件中。

2000年5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在视察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街道青年文明社区时指出,在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新窗口的同时,也要积极防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2002年11月初,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一次会见中指出:“因特网的发展尤为迅速,它已成为中国新闻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明确网络媒体的地位。事隔两天,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又指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在2003年底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指出,要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使互联网站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也提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新闻网站,形成若干个与我国地位相称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型网络媒体集团。

2006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网络被列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同时,这个决议中首次对互联网管理提出了“理顺管理体制”,这表明以往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的体制将发生变化。

近两年来,相关网络管理的政策法规频频亮相,“从宏观到细化,更加科学有针对性。”国务院新闻办的工作人员如此概括。

有业内人士评价说,中央对网络管理和建设一直非常重视,“从前几年侧重网络新闻的管理,到去年大兴文明办网之风,这次的重点则在强调网络文化。”

传播主流思想的新途径

两周前,在给人民网召开创建10周年座谈会的贺信中,李长春指出要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由《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在1997年元旦进入国际互联网络,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2006年7月1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栏目新版推出,原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主任闵大洪在一篇文章中对此评价说:“在规模上实际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党网’”。

2006年1月1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

在重视由互联网传来的民声的同时,传统主流话语也在借助网络空间的新平台而铺展,并显得更有亲和力。有学者指出,“主流媒体网站用主流精神占领思想传播的制高点”很重要。

对于这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有网民称,网络界在内容建设、网站与网民行为的引导和管理中尚存在某些不足,相关部门需要站出来,积极充当中国网络发展的领航员。

一位署名“儒雅骑士”的网友说,建网还要治网,治网要重疏导。网民的趣味是可以培养的,舆论倾向是可以扭转的,只要引导有方,积极文明的网络文化就能逐渐形成。

引人关注的是,胡锦涛在强调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和管理时,特别强调“创新精神”。这种创新,除了技术上的更新,也有观念、体制方面的寻求新思路,以及主流话语表达方式创新的意涵。

随着web2.0、3G技术的发展,技术、艺术形态、管理体制、宣传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也许正是“创新精神”的多元化注解。

网络文化乱象不治不可

回首2006年,“网络恶搞”成为年度最热门的关键词。几乎每个月都有“大事件”出炉——2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踩猫事件”,3月的“韩白论战”,4月的“铜须事件”,直到年底张钰的“性交易录像”及饶颖的日记,网络信息传播的底线引发人们探讨。而众多网络文化乱象对于网民、特别是构成网民主体的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引人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陶宏开在《网络文化乱象治理该下猛药了》一文中写道:“现在的网络被严重地娱乐化、游戏化、低俗化,色情和性内容在国内互联网上已达到空前泛滥的地步。”

对青少年而言,网络已经是他们的另一个世界,是游乐场、休憩地和社交中心,但普遍存在的网络文化乱象给社会和谐带来了挑战。这也是中央关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原因之一。

“信息源和网络舆论的多元化轻松解构了主流价值观,网络这种新媒体的媒介教育功能所达到的程度,不能因为传播形式的特殊性与主流媒体相差太远。”有业内人士说,“发展和建设管理是一致的。”

论网络传播视野下的文化戍边 篇5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戍边,戍边文化,屯垦戍边,网络传播

21世纪以来, 西部边疆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实质性壮大和提升。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 为新疆制定了集全国之力以促进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边疆的长治久安之策。新疆再次迎来大发展的重大机遇。新疆在开拓中西亚市场中也在扮演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就在这种大好发展势头里, 一些暗流也在汇聚。在内部, 为谋求经济发展指标, 地方保护正在抬头, 急功近利的思想愈演愈烈, 屯垦戍边的使命意识正在淡化, 艰苦创业、集体主义、理想主义正在受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冲击。在边疆发展与稳定的博弈中, 缺乏整体架构和长远眼光, 在实践中不时出现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之尴尬。在国际国内背景下, 新疆安全的主要威胁来自非传统领域, 敌对势力与三股势力勾结, 妄图分裂国家, 破坏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如果这些暗流得不到扼制, 面对边疆复杂势态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应对措施, 都将严重损害并动摇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和边疆长治久安的根基。在新形势下, 我们应该树起文化戍边的大旗, 在思想领域建立牢固的文化戍边阵地, 这对边疆长治久安和新疆跨越式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当前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文化戍边网络传播阵地, 则是网络传播视野下文化戍边的有效形式。

文化戍边的内涵

文化戍边是相对于军事戍边、屯垦戍边的又一个新视角, 是由兵团党委宣传部王运华副部长首先提出并加以论证的, 在兵团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很大反响。 (1) 王运华以兵团为立足点, 强调应加强兵团文化建设和弘扬兵团精神, 通过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扎根边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等为主题的兵团屯垦戍边文化的提炼和传播, 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从思想领域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保护边疆稳定意识, 时刻警惕三股势力的破坏阴谋, 有效地抵制并反击各种西化、分化边疆的企图。 (2) 文化戍边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文化戍边的概念提出虽晚, 但它始终贯穿在军事戍边、屯垦戍边各个历史进程中。文化戍边实践在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 在祖国反分裂、反侵略的斗争中抒写了不朽的篇章。

兵团屯垦文化是文化戍边的重要思想武器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共和国屯垦戍边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一页。从诞生那天起, 兵团就继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 担当起了生产和守边的使命, 既是生产队又是战斗队。兵团文化和兵团精神是由第一代兵团人点燃并经一代代兵团人继承和传递, 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提升, 让兵团人有了守疆守土、坚忍不拔, 兴疆富民、顾全大局的高尚灵魂。他们为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节衣缩食办工业、兴水利, 他们为支援地方建设, 一次次地将初建成型的厂矿企业和家园奉献给国家, 转移给地方。而自己始终秉承不与地方争资源、不与地方争利, 兵团人又一次次地向无人区、向生命禁区、向边境线进军。兵团人不仅在最艰苦的地方扎下了根, 还在荒滩戈壁上建造起座座绿洲新城。正是兵团人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大无畏品格, 让兵团人有了大漠胡杨那雄浑坚毅的精魂。兵团精神不仅是兵团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品格的集中体现。随着形势的发展, 生产建设兵团从体制上已不再具有军队性质, 但兵团人内心仍然牢守着当年国家对兵团的寄托, 自觉履行着兵团人权利之外的义务, 时刻准备着为保护祖国边疆的安宁挺身而出。中国几千年的戍边文化内容丰富, 感天动地, 而以兵团精神为核心价值观的兵团屯垦文化则是当前爱国主义的活教材, 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珍贵财富。

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文化戍边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强大的网络传播成为当今传播的重要形式。国内外敌对势力已经与我在网络传播平台上展开了激烈争夺, 他们妄图通过肆意混淆视听, 捏造事实, 歪曲历史, 破坏祖国强大的步伐, 破坏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 更妄图通过挑拨民族关系, 制造民族矛盾以实现其西化、分化祖国的险恶用心。他们利用网络传播制造破坏边疆稳定、民族团结事件, 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秩序带来极大危害。为此, 建立立体、交叉、强大的文化戍边网络阵地, 牢牢把握话语权, 通过对兵团屯垦戍边文化和兵团发展成就的网络传播, 弘扬兵团精神, 用兵团壮阔的历史画卷和真切感人的屯垦戍边英雄人物、事迹等内容, 增进人们对兵团事业的认识和了解, 将兵团精神打造成为当下及至未来边疆各族人民弘扬爱国主义和促进民族团结最为坚实的文化根基。

建设戍边文化数据库, 为文化戍边提供丰富、有力的理论武器。数据库是计算机网络时代信息存储和检索的重要形式, 所有的可视听信息资源通过用数字编码形式存储于计算机之中, 并可以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整理、加工、管理并提供信息服务。网络时代, 屯垦戍边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信息资源, 没有信息资源, 传播就成了“无源之水” (3) 。数据库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 对边疆文史、屯垦戍边盛衰、边疆民族发展等相关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进行数字化整理、存储, 建立屯垦戍边文化数据库。人们利用戍边文化数据库则能更便捷地检索和利用资源, 深入研究和把握屯垦戍边和边疆发展, 是文化戍边的重要思想武器库。

专题网站建设, 生动展现屯垦戍边伟大功绩, 塑造兵团人坚忍不拔的英雄群像。通过戍边文化专题网站建设, 集中展现屯垦戍边的历史变迁、各历史阶段涌现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迹以及兵团发展史、兵团人物风采、兵团磨砺和成果等专题内容, 使人们系统全面了解屯垦戍边的历史和对边疆稳定安全的重要性, 也可以通过对兵团形象的塑造, 增强兵团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专题网站还可开辟屯垦历史文献、文学作品、边塞诗词、风光摄影、影视作品、当代艺术等内容园地, 通过艺术审美鉴赏, 更加真切地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 提高屯垦戍边的品位, 提升文化戍边的境界。

建立数字展厅, 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屯垦戍边文化。石河子兵团军垦博物馆和阿拉尔三五九旅纪念馆等近年来在介绍兵团历史、传播兵团文化和弘扬兵团精神方面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塔里木大学兵团西域文化博物馆则通过学术研究, 以更加宏大的视野对西域发展历史、人文地理、民族民俗、文化宗教等进行展示, 用史实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 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有兵团各师局、各团场开展的兵团文化的挖掘、整理, 取得了丰硕成果, 将这些成果进行数字化, 建立网上展厅, 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屯垦戍边文化, 将会大大增强展馆的文化传播功能。

利用综合网站开辟专题页, 通过链接浏览的方式传播戍边文化。通过链接浏览, 传递戍边文化信息, 特别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题页传播, 集中反映戍边文化的发展动态。还要通过及时而广泛地进行文化戍边活动的新闻信息发布, 通过新闻网增强话题的渗透和引导。

建立文化戍边论坛。通过互动方式, 鼓励网民发表观点和看法, 通过专家设置话题, 引发人们对文化戍边的关注, 引导人们理清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也可通过辩论, 正本清源, 增强人们对祖国大家庭, 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认识和认同。屯垦戍边文化的网上传播, 归根结底是要充分挖掘屯垦戍边文化资源, 与现代精神相结合, 更好地实施和完成文化戍边任务。当然还可以开辟戍边文化博客、微博等个人空间, 通过众人的广泛参与使戍边文化的内容更加丰富, 使文化戍边阵地更加庞大、更加牢固。

抓住媒介融合机遇, 注重新媒体的开发利用。当今时代, 网络和数字技术快速发展, 多媒体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三网融合”使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通过业务的相互渗透, 以承载多种融合业务, 而手机正在成为功能强大的移动多媒体。互联网传播渠道的广阔、丰富和个性化使文化的传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超越性。如通过手机短信, 彩信、彩铃等互动式传播, 将屯垦戍边文化传播由大众化转变为大众化和个性化兼顾, 既能保证大众用户的需求, 也有足够的信息空间满足其他个性化受众的需要。这种多功能一体化网络媒体带来了全新的传播方式, 也为丰富和发展屯垦戍边文化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让人们与戍边文化进行更加亲密的接触, 以增强文化戍边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文化戍边的开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技术的创新必然推动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但技术只是一种武器、一个平台, 由谁来掌握, 由谁来表演, 怎样来表演, 向谁表演, 给表演的对象带去什么, 他们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等, 却是要技术之上的人加以解决的。现在, 网络传播视野下的文化戍边就像一桌宴席, 桌子支好了, 原料也很充裕, 客人也期待着一桌丰盛的大餐, 就要看有没有大厨能烹饪出一道道丰富多彩、脍炙人口的精品佳肴。我们需要技艺高超的“厨师”, 而且是多多益善, 更期待这些“大厨”具有强烈的文化戍边的使命感、责任感, 在网络传播领域卓有成效地打造牢固的文化戍边阵地, 传播戍边文化, 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和经济繁荣, 有力地回击各种制造民族矛盾和分裂祖国的阴谋。当然, 体制的配套是提高文化戍边战斗力的保证, 关系着文化戍边的成败。

加强网络监控, 维护文化戍边阵地的安全

当代文化的演进是通过网络化传播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对文化戍边来说, 网络传播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是屯垦戍边文化传播的利器, 敌对势力也同样会利用网络向屯垦戍边事业的发展发起严峻的挑衅。如2008年以热比亚为首的疆独分子利用网络混淆视听, 肆意向政府和新疆的发展泼污水, 组织制造了惨绝人寰的“7·5”暴力恐怖事件, 给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重大损失, 严重地危害了边疆稳定和社会安宁。还有一些人对边疆取得的进步和发展进行肆意歪曲、“恶搞”, 这对边疆的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在争夺网上文化竞争主动权的同时, 更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督, 警惕和识破三股势力的阴谋和伎俩, 通过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对其西化、分化祖国的各种企图给予严厉回击。对一些不健康、不理智、偏激、武断的错误认识和言论则要加以正确引导。

总而言之, 通过文化戍边网络系统工程的实施,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传播兵团文化, 唱响爱国主义、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开拓创新的屯垦戍边文化主旋律, 使屯垦戍边文化得到正确、健康发展, 让兵团人对内有自信心, 对外有自豪感;通过实施文化戍边系统工程, 促进屯垦戍边文化有序、有效、广泛的传播, 让更多的人了解兵团、理解兵团、感悟兵团、支持兵团, 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新疆稳边兴疆的伟大事业中来, 让新疆各族人民都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切实推进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为兵团社科基金项目“兵团文学之于兵团精神建构的研究” (项目编号:08SKZD0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研究项目“环塔里木西域文献库品牌塑造与营销战略研究” (项目编号:2010052)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郑剑平:《对“文化戍边”论的几点意见》,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2) 。

[2]王运华:《论文化戍边的实践价值》, 《兵团建设》, 2004 (11) 。

网络时代新视野管理 篇6

“沉默的螺旋” (The Spiral Of Silence)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撰写者伊丽莎白·诺依曼根据1965年德国阿兰斯拔研究所在德国大选之前所做的相关研究, 提出这一假说, 随后逐渐发展成为群体传播和舆论研究的一个较为固定的范式。

舆论是一种社会皮肤, 将离散的血肉意见凝聚起来, 不断保持整个人类社会运作的一致与和谐。舆论作为一种意见气候存在的显像, 它的力量来源于社会的本质, 来源于社会中多数强势意见对少数弱势意见、主流对非主流的观点行为进行的温和惩戒, 来源于个人对被孤立和对缺乏支持的尴尬的恐惧。这种避害的心理倾向使得个人利用自身“准统计感官”对于意见气候的主观判断。在社会许可之下, 对于某个特定意见或者行为进行支持和反对之间的游移变动, 并在己方意见呼声渐高的时候敢于表达甚至大声疾呼, 在己方意见处于孤立无援的时候保持缄默。这种缄默使得原本弱势意见更趋弱势, 强势意见愈发强势, 是舆论中的一种典型的马太效应。

阿道夫·默里曾言:“所有被压迫、被逐出狼群、被淘汰的狼是不加入嚎叫行为的, 这些狼的地位和位阶低的狼类似。”诺依曼以狼群的嚎叫沟通为例, 类比了人类社会中舆论所扮演的角色, 并以此为基引出了“沉默的螺旋”这一假说。[1]随后诺依曼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基于五项基本假设, 她提出了以沉默的螺旋为核心思想的舆论说, 总结如下:1) 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2)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 大众传播通过营造统一的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二、“沉默的螺旋”的理论拓展及前沿研究提要

学界对于这一假说的五个基础假设相继做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1) 对于被孤立的恐惧而从众的现象, 并非是一个普遍的预设, 这种现象很难量化测试, 无法确认这是一个常量还是变量。2) 由于心理因素的复杂性, 准统计感官可能失效, 无法准确判断意见气候。3) 大众媒体在某些议题上并非感知意见气候的主要来源。[2]基于“沉默的螺旋”模型经验上的效应量是在太小。因此, 研究者们对这一理论假说又进行了诸多的修补拓展, 主要聚焦于参考群体和中坚分子这两个主题。近年来在“沉默的螺旋”研究领域也出现了四个前沿[3]:1) 自我审查意愿。测量的是某人根据意见气候的线索来决定是否公开表达意见的程度, 使用8级条目的Likert量表测量, 但是未能设计自我审查的认知过程。2) 检验对孤立的恐惧的机制。对孤立的恐惧无法确认它是先决变量还是干扰变量。3) 跨文化比较。4) 网络中“沉默的螺旋”。Ho&Mcleod做了CMC (以电脑为媒介的传播) 和FTF (面对面) 情境下人们表达意见之间的差异研究;Liu&Fahmy也比较了CMC和FTF情境间人们表达意见的差异, 结果发现可能呈正相关。

三、互联网中的“沉默的螺旋”及相关研究综述

截至2013年12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手机网民超过5亿, 达到网民总规模的80.9%。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日常景观。传统互联网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的适用性研究总结有以下两种:

(1) 互联网环境下“沉默的螺旋”依旧有较强表现力。网络环境下个人对于被孤立和异视的恐惧感依旧存在, 互联网只是使得恐惧感产生的条件出现部分缺失而已。[4]对于群体压力及群体规范而言, 网络虽然具有匿名性, 但是ID无法完全和个体完全剥离, 压力和惩戒依旧存在, 只是表现形式出现了变化。一项对北京高校在校生所做的问卷调查表明网络ID本身就成了人的主体性的载体, [5]个体对长期使用的ID具有强烈的身份认同。因此, ID在网络化境中的压力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 互联网环境下“沉默的螺旋”消失并且出现了反效应。汪碧芬等认为网络传播对“沉默的螺旋”最明显的挑战就来自互联网的匿名性。这种匿名性可以使得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伴随明显轻微的心理压力和群体规范约束, 本我压倒自我言辞肆意。诺依曼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火车试验中, 发现在任用共产党员为法官这一论题上, 虽然多数人持反对意见, 但积极参与这个话题争论的人只占到27%;反之支持的人虽然只有小比例, 但是参与讨论的比例却占到了52%。无独有偶, 在1977~1988年间在德国对核工厂的态度调查中, 她又一次发现了同样的状况。诺依曼称他们称为中坚分子。这群人意志坚定、主张一贯、态度明确, 会对群体中的大多数产生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改变群体合意并推动新的合力形成。他们在沉默螺旋过程中留存下来, 排除孤立威胁的少数意见者。[4]在网络环境中, 由于情境的时空重叠, 在时间和空间上暂时解放了个体本身的灵肉。因此, 衍生中坚分子的土壤活性也极高。

四、互联网的移动性:沉默的螺旋的指数级增长可能

2014年CNNIC数据显示, 综合近年来网民规模数据及其他相关统计,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逐渐饱和, 互联网发展主题从“数”向“质”转变, 具备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地位提升、与传统经济结合紧密、各类互联网应用对网民生活形态影响力度加深等特点。2013年由移动带动的互联网一方面作为互联网的演化态, 作为互联网的延伸而存在, 进一步打破了时空的区隔, 塑造了一种新型的生活形态。移动互联网在作为新媒介时, 其移动、即时、无缝、碎片化的特性重新界定了个体表达的思维的方式。将移动互联网的权变因素引入后, 可以重新审视“沉默的螺旋”中的五个变量:个人意见与其感知的意见的一致性、个人意见与其感知的意见的不一致性、对孤立的恐惧、表达意见和意见的公开表达。

移动互联网每天的上午时段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流量突起” (Burst) , 而且在每天的晚上22点左右又会出现一个较为明显的流量突起, 而传统互联网的流量波峰只出现在每天晚上的8点到10点之间。每个移动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出用户请求, 尤其是在没有固定终端可接入网络的时候。[4]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填补了传统互联网作为一种要求终端的媒介的空白点, 而低端智能手机的普及也使得无力购买上网终端的人群能够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 在即时通讯、BBS, SNS等网路社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移动互联网依托手机终端, 将页面浏览和通讯统一于一个小型屏幕, 这就势必出现即时切换的功能。因此, 对于意见气候的感知会因为地缘、趣缘等变量而出现不同。而利益攸关性、话题普及性以及意见专业性等因素的不同, 也会造成参与和讨论的程度不同。比起传统互联网, 移动性大幅度提升了个体意见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

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中指出, “脸谱”网站上的软件流行度达到一定阈值后, 大量用户几乎完全根据其他用户的行为选择安装软件, 而很少关注其本身的特点, 表现出明显的“羊群效应”。对于低龄、低学历、低收入、时间充裕的群体来说尤为如此, 这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特征基本吻合。高年龄层、高学历以及高收入的人群对于时间管理规划的需求和能力更强, 时间的绝对碎片化可能性降低。因此, 对移动互联网的利用率较低。[6]从众行为是一种典型对于孤立恐惧的规避, 不过这还需要更多数据支持, 不代表所有可能。

社交类综合平台持续升温, 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 较2012年底增长6440万, 使用率达86.2%。[7]SNS和IM工具和移动互联网伴随天生的融合基因, 个人意见的表达中提供了三个层次的交流空间:初级群体 (如QQ、微信、微博私信) 、次级群体 (QQ群、微信好友圈、微博密友圈) 和公众论坛 (QQ空间、微博等) 。伴随着手机应用功能的不断发酵膨胀, 可供多样化表达的平台和渠道更多。这一方面弱化了集群意见的形成;另一方面有利于多平台的多方讨论。一旦形成意见气候, 可能形成多平台联动不断强化记忆和讨论的升级。比起单纯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 意见的增长呈现指数级变化, 最终产成一个巨大的意见螺旋。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内尔·诺依曼.民意——沉默螺旋的发现之旅 (1991第三版) [M].台湾远流出版公司, 1994:137-138.

[2]Salmon C.T., Kline F.G.The Spiral of Silence Ten Years Later:An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Political Communication Yearbook.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5:3-30.

[3]熊壮.“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的四个前沿[J].国际新闻界, 2011 (11) .

[4]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J].国际新闻界, 2001 (05) .

[5]谢新洲.“沉默的螺旋”假说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 2003 (06) .

[6]彭欢.互联网使用和满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 2012.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4-01-16.

[8]王璐.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D].重庆邮电大学, 2012:28.

[9]刘海龙.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网络时代新视野管理 篇7

随着各种信息传播手段的增加及飞速发展, 伴随而来的是信息量的爆炸性传输, 各种传播信息媒介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CNNIC发布的第二十九次《中国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 达到5.13亿, 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 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 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 较上年底增长5285万人。1在这种新媒体扩张和充斥的环境下, 高校网络普及程度大为增加, 大学生思想活跃性和多变性与网络中信息的多元化有了最好的结合点。根据但是, 网络上信息纷繁复杂, 真假难辨, 而大学生思辨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对于各种信息的判断过滤和研读都略显稚嫩, 结果容易造成网络舆情的错误传播和扩散, 如果得不到正确有效的引导, 将会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及管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新媒体视野出发, 就如何理解和制定网络舆情引导措施作出了思考和研究, 认为今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将会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和管理中的应有之义, 值得高校管理者加大投入力度深入研究和制定应对措施。

一、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表现特点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2简而化之, 网络舆情也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这样情况下, 由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对个人法律、道德等层面约束力相对较低, 容易导致高校中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与现实行为表现出较大差别, 需要我们仔细辨析, 并根据其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加以正确引导。

(一) 高校网络舆情现状

1、观念滞后, 方式简单

引导观念也是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理念。4一直以来, 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舆情的引导观念也依然停留在粗暴简单处理或者是“鸵鸟式”处理上。目前网络传播手段多样化, 短信、QQ、论坛、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手段造成信息的开放度十分高, 高校应及时转变引导观念, 改进工作方式, 对于传播的信息不是一味简单的采取网络封堵、删帖或者直接寻找信息发布者教育管理等强硬管理方式, 要注意表面风平浪静, 私下暗潮涌动的局面产生, 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只能加以引导, 而不能掩埋发酵。

2、制度缺乏, 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高校舆情引导的制度建设稍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大部分高校依然采取“后发制人”方式, 根据领导临时吩咐任务然后层层下压的“人梯”的方式开展工作。没有良好的制度环境下, 采用这种传统方式通常会导致工作开展过程中指令不清、责任不明, 甚至有推诿敷衍了事的情况发生, 在针对性极强和需要快速有效反应的网络舆论引导上容易导致人员缺位, 执行力逐层下降, 也就达不到引导工作的要求, 有可能在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后最终的成效也大打折扣。

(二) 高校网络舆情特点

1、突发性

高校中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且爆发前没有明显征兆。据统计, 高校网络舆情一般是由校内热点事件或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引发。5特别涉及部分民族、主权、社会、意识形态和学生自身利益等敏感事件时, 各种信息通过媒体迅速传播, 如果发现不及时, 会导致某一种情绪或者行为在网络上爆发而导致现实不当行为的出现。

2、非理性

由于高校学生群体思维活跃, 富有激情和活力,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对问题勇于质疑。另一方面,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成长阶段, 尚欠成熟, 并且在社交范围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却缺少足够的社会经验和理性思维, 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煽动而做出非理性行为。

3、范围广, 易冷却

正如前文,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 且高校学生群体人数众多, 居住密集, 网络使用频率高。所以, 一旦出现较为热点的网络舆情, 极容易在学生范围内大面积传播, 有关的评论及最新消息的发布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由网络在大面积的学生范围内形成转发、传播的舆论高潮。高校不良网络舆情的传播虽然给学校管理和安全稳定维护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 网络舆情影响的热度虽高, 却相对持续时间较短容易冷却。大学生思维活跃, 对于某一问题的关注容易被转移和分化, 且对热点问题的讨论缺乏足够的理性深度, 不容易持久深入, 所以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引导即能较好地控制

二、高校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控制, 在了解其现状及既有特点后, 我们有必要对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进行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保证我们在制定长效应对机制、建立严格制度和实际应用管理中的科学性。

舆情的演化具有生命周期, 它是一个开始、发展、高峰和衰没的波动过程。6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这一个波动过程并不存在很严格的时间分界点, 往往在同一个舆情热点中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进化的标志并不十分明显, 但是我们针对每一阶段应采取的措施均具备一定的针对性, 所以要求我们科学对待和仔细分辨。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对策与措施

大部分国内高效对于网络舆情引导均制定出一些办法和措施, 从总体上看在应对紧急突发性事件时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 如何更全面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地制定符合本高校情况的根据有关研究, 笔者通过在高校工作的长期经验总结出几个对策, 证明要有效的引导高校网络舆情, 必须从思想上进行防范式教育, 然后制定媒体公开制度, 建立信息交流的平台, 三是考虑启动舆情管理应急机制, 最后还必须对所发生的时间进行后期反馈分析并建立网络舆情档案。

(一) 将网络德育教育纳入常规思想教育体系

国外对信息德育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学术界开始在信息资源管理中将伦理道德纳入学科理论和管理实践中。7而我国此类工作则起步较慢, 但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网络舆情的发展演变, 对于网络信息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加。对于高校来说, 此类工作具有天然的优势, 在包括日常管理、两课、心理教育等传统的常规思想教育体系中纳入网络德育教育的概念, 使得学生在进行网络行为时具有遵守一定道德约束和网络行为规范的观念。这样, 能从思想上首先给不良网络舆情传播摆上一道防火墙, 使学生在接触大量信息时懂得如何“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二) 快速占领舆情高地, 控制主流舆情动向

部分高校视信息公开为猛虎, 出现问题习惯性采取“鸵鸟政策”或“闭口不言”, 等网络舆情爆发后再采取措施补救, 延误时机。殊不知, 群体性突发事件引发网络舆情有一个共同的条件, 那就是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因信息不透明或网民的选择性发布而在网络空间中造成了不完全呈现。8高校管理人员要清楚地认识到在信息传递上, 报比不报好, 早报比晚报好, 自己报比别人报好, 主动报比被动报好。9应随时掌握了解舆论风向, 主动发布权威信息, 与用户交流, 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走向, 其一, 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介作用, 主动公开信息, 防患于未然。在校园网站、主流论坛、校园广播或官方微博上即时发布真实消息, 对于错误的、不实的或别有用心的言论予以澄清及驳斥, 迅速占领舆情高地, 把握住舆情流动方向。其二, 充分发挥高校网络上意见领袖的作用, 利用比较有威信的教师、学生会干部和论坛的版主等收关注程度较高的人物发音。这些人通常被认为说话有相对的权威和说服力, 并且拥有庞大的关注人群, 以此为基础能使正确的信息更迅速的传递, 更有利于主流舆情的传播及引导。

(三) 建立专业、高效的舆情引导队伍

既然我们屡次强调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要性, 那么, 在引导过程当中涉及到的舆情预警、信息发布、危机干预、控制处理和反馈分析等过程中均需要由高校中的人员完成。这其中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学院内的专职教师队伍;另一部分是学生网络信息员。打造队伍的主要方向是培养一支业务精湛、思想觉悟较高、通晓网络应用技术的素质过硬的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另外, 这支队伍还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对大学生在网上所表现的思想动态、道德观趋向的敏感性, 具备熟练的网络追踪管理、舆情引导和思想教育技能。

建立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员, 在学生群体当中搭建起多方位的“传感器”系统。按照舆情引导管理队伍的素质要求挑选基层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员, 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时关注动态信息, 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与舆情管理机构联系沟通并共同制定、执行舆情应对方法。利用学生参与到舆情引导的过程中, 针对网络舆情的热点在网络上进行理性讨论, 回击部分偏激观点, 解释说明国家、学校有关政策与规章, 维护学校形象, 消饵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

(四) 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进行舆情监控

面对着大量的网络舆情信息, 要单纯依靠网络舆情管理引导队伍的工作去完成信息收集、过滤、分析、统计及处理等工作, 显然不符合高效率、高精度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对网络舆情进行一定的监控工作, 通过制定一定的过滤或报警标准, 从而实现系统自动屏蔽过滤信息、对有害信息进行报警和信息源自动跟踪, 对舆情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和及时提供相应数据报表等。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应用软件的配合更加详细科学地分析网络舆情, 从而更有效地制定网络舆情的监管和引导方案, 提高这项工作的效率。

(五) 及时反馈和评估网络舆情引导

在高校对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进行有效引导后, 要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和评估, 对于从预警、介入、干预和事件平息的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及时对可能再次出现的危机做出评估。对事件发生的各项要点详细记录归档, 做好后续跟踪防止出现危机的反弹, 并作为改进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参考。

四、结语

国家现在越来越强调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性, 而网络又是在目前高校中最普及最迅捷的交流共同平台, 在网络上的舆情传播往往会给高校管理带来一系列的困扰。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 高校中发生的影响安稳的事件往往都会在网络中首先爆发, 或者是出现转变为现实过激行为的先兆特征。所以, 如何针对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 认清当前舆情引导工作的现状, 分析研究有效的“监、防、控”三位一体引导机制, 搭建顺畅的舆情引导通道, 及时澄清事实、化解矛盾和制止不良舆情的传播, 使当代大学生能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对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者来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同时对高校管理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 各类新媒体技术正在以高速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在此背景下, 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中思想、行为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 通过网络所对高校舆情的导向正在成为各大高校都必须应对的一大难题。目前,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已然成为高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通过对其机制进行初步分析和探究, 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及管理提出几点有益的思考, 为防止网络舆情引导不当而对高校安全稳定产生重大影响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究

参考文献

[1]CNNIC.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tjbg/201201/P020120118512855484817.pdf, 2012-01/2012-02-20.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32。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53。

[4]蔡晓平、李海云:《高校网络舆情诊断及引导研究——以广东省高校为例, 高教探索》, 2011, (6) :27-30, 45。

[5]曾润喜、王国华、徐晓琳:《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9, (11) 79-82。

[6]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1, (6) :76-78。

[7]霍福广、刘社欣:《信息德育论——大学生信息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8。

[8]易承志:《群体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分析》, 《情报杂志》, 2011, (12) :6-12。

[9]李喜镟:《新媒介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媒体应对》, 《新闻知识》, 2011, (12) :38-39。

网络时代新视野管理 篇8

关键词: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制约因素,应对策略

一、理论基础

斯金纳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非常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斯金纳认为, 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 而是反应的改变。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行为反应, 这对教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行为方式已成为教学实践的主要模式, 教师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 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小任务伴以各种强化方式,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矫正, 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二、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平台的创建及现状

1.创建视野大学英语学习平台的目的。湖北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 于2011年创建了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平台, 面对全院学生开办了自主学习班。其目的为: (1)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2) 教师们改进教法和指导方法, 打破以前的教学方式, 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3) 创建自主学习环境, 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氛围。

2.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平台现状。我校本科生大学英语教学采取的是分级教学。新生入学时参加英语分级考试, 学校根据他们的考试成绩分级为A级、B级、C级教学班上课, 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注册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平台, 注册听说课、读写课。教学计划为读写课每周3学时, 听说课每周1学时, 另外要求学生上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平台学习, 每周2学时, 由授课教师监控检查并计入网络自主学习成绩, 最终计入期末总评成绩。这样一来, 学生就必须到《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平台去学习, 师生都充分体会到了学习平台的必要性和优势。我校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主要分为8大模块:在线课堂、自主训练、实用英语、语言文化、文化之旅、教学论坛、职教辅导和知识世界。其中, 在线课堂专题涉及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广播英语等多个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课文、单词、录音、教案、练习、补充材料等, 相信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我校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的特点是:虚拟化, 协作化, 自主性, 交互性和个性化。在网络学习平台中, 学习者可进行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在线答疑、在线提交作业以及下载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提供教学资源辅导资料等。其主要优势表现为: (1) 内容覆盖全面, 包括了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各种材料, 分类清楚; (2) 材料与时俱进, 难易度分明, 层次感强, 学生在新视野大学英语学习平台学习时, 可自主灵活的按自己的英语水平或兴趣爱好选择材料, 做到循序渐进; (3) 平台信息反馈及时、详尽, 学生在完成每项任务的时间及具体内容能被教师及时掌握, 利于教师对学生辅导, 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提高自我学习效能。

三、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特征及网络自主学习制约因素

(一) 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特征

根据笔者对本校大一学生的个别访谈、小型座谈会、实地调研等, 发现我校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网络自主学习的时代需求性。

21世纪的大学生不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都是离不开网络的, 人人都有上网的体验, 很多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很长, 他们对网络表现出了极大的依赖感和认同感, 不懂就“百度一下, 你就知道”。

2. 网络自主学习的时代普遍性。

网络使用率十分普遍, 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网络自主学习已经走进大学课堂, 教师经常运用电子邮件、腾讯QQ、公共邮箱、微信朋友圈或BBS论坛等媒介向学生传递必要的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料。

3. 网络自主学习的交流性。

大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过程中, 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和协作, 特别是在网络自主学习中, 师生间、生生间的电子邮件、腾讯QQ、微信、微博等是不可或缺的交流手段。

(二) 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制约因素

我校新视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上学习资源丰富, 但是, 这些资源没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尽管网络自主学习成绩将被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但是大多数学生仍然对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排斥甚至不喜欢。笔者通过实地调研, 发现制约我校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行为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网络学习行为要求学习者利用网络媒体学习, 主动地调控自己的认知或动机, 从而有效的开展网络自主学习行为, 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变化由学习者自己控制。本校属二类学校, 笔者调查发现, 大多数学生具备上网能力, 但是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我学习意识, 他们习惯于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习惯于依赖教师的严格管理、监控及讲解分析理解知识, 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和服从老师的安排。这些学习者的网络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表现为:不会对自己的网络学习制订计划安排、不会运用网络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薄弱项、不会管理和协调好自己的网络学习时间、不会检测学习情况等的操作。在此情况下, 老师要求他们运用网络自主学习就很难得以圆满实施。

2. 学习者英语学习动机不良。

学习行为的动力源于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笔者多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 总结发现本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不良动机主要表现为不挂科, 过四、六级, 而真正对英语感兴趣的不多。我校属二本院校, 生源质量随全国扩招而逐年下降, 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考试也不作为毕业的硬件要求, 因而, 大学英语课不受学习者重视。笔者在监控系统调查发现, 大多数学生确实也登录新视野网络学习平台, 可学习者在做与英语学习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无关的事, 耗费时间聊天、看电影、听音乐, 或只是打开网络平台的非学习资源。这说明了这些学习者登录网络学习平台的动机只是迫于要记学时而获取期末评分而已。

3. 教师自身水平不足。

教师自身素质直接决定教育教学效果,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教师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中是引导者、答疑者、帮助者、评价者和监控者。笔者调查发现, 网络自主学习效果不佳与教师的监管不及时有着直接关系, 大多数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 而自己不上平台进行有效评价和监管。这主要表现为:教师登陆的频率不高、上传资料很少、留言总体情况不如人意、网络解惑不够。就网络自主学习而言, 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表现为:部分教师缺乏网络教学经验和相关的网络教学理论, 还有部分教师依赖于传统教学模式, 忽略了自身在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中的责任。

4. 硬件设备匮乏。

网络自主学习需要技术和设备的支撑。我校地处鄂西山区, 笔者在所带的班主任班级调查发现, 44名新生中, 12人来自恩施州下属县市的偏远山区, 8人来自大城市的底薪家庭, 7人来直云南、新疆、内蒙少数名族地区, 也就是说大约62%普本新生来自于农村, 家境贫寒, 班级贫困受助对象占据班级人数的35%。为此, 笔者到本班级的新生寝室进行实地调研, 结果发现, 80%的学生没有电脑。学生的硬件设施不配套, 学生要登录新视野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就不得不去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 但是目前学校自主学习室明显不够, 自主学习设施供不应求。

四、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应对策略建议

1.激发学习者的责任感。学习效率源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要树立学习者的责任感及时代紧迫感。大学生需要解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明确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应该掌握多少词汇, 达到什么样听说读写的水平。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设计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 (如英语晨读、写周记、英语角) ;参加英语翻译大赛、演讲竞赛、英语戏剧表演、单词大赛等, 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在兴趣中实现自己的目标, 自己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强化教师网络教学技能。教师是英语网络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要具备良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操控能力, 教就得在业余时间学习网络教学的基本技能, 掌握网络教学的基本理论, 逐步提升英语网络教学的驾驭能力。同时, 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对教师培训做出具体的规划。网络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带来了教学手段的更新, 因此, 教师要与时俱进,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监控手段。

3.加强师生合作。教师指导学习者制订学习计划, 帮助学习者解决学习上的困惑, 还需要积极参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学设计、任务发放、任务检查和及时批复学习者的问题与作业, 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积极通过网络交流, 课后辅导, 组织交流学习体会等形式, 与学习者交流互动;对学习者的网络自主学习行为检查督促, 启发学生者的思维,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及热情, 实时鼓励学习者, 真正做好引导者、答疑者、帮助者、评价者和监控者。

参考文献

[1]张驰, 刘信平.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素质能力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9 (2) :88-90.

创新时代聚焦IT行业新视点 篇9

瞄准信息产业,毅然自主创业

出生于江西萍乡一个贫困家庭的林建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有有权有势的父母可以依靠,凭借着勤奋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在深圳勇敢打拼,曾给别人打过工,也曾与人合作创业,因种种原因失败,却也让他积累了丰富的销售经验和广泛的人脉。于是,他瞄准信息产业市场,果敢选择自主创业,2004年11月,深圳市富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兴”)正式注册成立,同时也让他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

刚起步时,富兴以手机镜片生产为主营业务,为了让富兴能够良性、可持续的发展,林建国可谓是步步为营,如履薄冰。2005年,富兴与一家港企达成合作,对方负责代工生产,富兴只负责承接订单。由于在深圳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因此这种营销模式让他如鱼得水,当时著名的天时达、金帝、中天等国产手机品牌均成为其优质客户,随着订单雪片般飞来,富兴迅速步入正轨,开业当年即付清债务,他也因此收获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并开上了私家车。随后两年,富兴发展可谓是顺风顺水,一直处于顺畅的上升阶段。

后来港商因营销失利而撤资,但是林建国看到市场需求仍然很旺盛,同时还有众多对他充分信任的客户资源,以及多年来友好相处的员工团队,他便决定收购港商的工厂,开始了产销一肩挑的自主经营,即使是在2008至2009两年间我国经济受到全球金融风暴严重冲击的时候,富兴仍拥有大量生产订单,甚至呈现出市场倒逼生产的状态,公司发展一度步入高峰期。

2009年底,随着富兴发展的逐步加快,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市场前景一片大好,公司却因产能不足未能实现最大化发展。想要扩大企业规模,却因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未能争取到银行支持,资金得不到解决。同时,在寸土寸金的深圳,场地扩展更是遥不可及。随着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员工薪酬、房租水电、原材料几方面成本也都在上涨,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林建国知道,富兴必须尽快实行战略转型,否则必将会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淹没。

大刀阔斧,实施战略转型

2010年,林建国意识到如果仅限于在深圳发展,富兴不仅资金问题得不到解决,同时也很难做大做强,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他大刀阔斧,实施战略转型,在深圳完成富兴公司厂房就地改造后,他将其商业模式延伸到内地,依托自身经济实力在家乡江西萍乡投资500万元创立江西昌佳鑫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深圳富兴的上游供应商。该公司在获得ISO9001:2008质量管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以及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大体系认证后,于次年4月投产运营。2011年,他又投资2000万元创立子公司江西富兴科技有限公司,以所购土地作为主要运营场所,为富兴的集团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富兴再度陷入危机,由于林建国看好高新科技发展前景,便投入大量资金,结果导致流动资金一时不能跟进,在始料未及的市场冲击下,公司发展受到极大制约。6月,他召集全体员工开会,述说公司困难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跟着他打拼多年的老员工,在富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选择了不离不弃,继续坚守深圳,或转战江西,和林建国并肩度过了最困难时期,终于迎来了富兴全新的发展良机。

目前,富兴已经发展成一家集镜片和触摸屏的研发、生产、营销、商贸为一体的多样性、高新科技企业。拥有一支技术力量强大的科研开发和管理团队,已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公司主导产品包括手机镜片、保护玻璃等,试产产品为5-14英寸的触控面板,在研产品包括悬浮预览免触控笔显示屏、3D虚拟触控产品、表面硬度塑料材料产品、SSG触控结构开发,等等,以上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类手机、平板电脑、导航设备、游戏机和数字家电等现代生活中的3C电子产品,主要销往我国华南、华东、华中和香港等地区,年产值已突破亿元。

富兴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明日胜今天”的发展理念和“与客户共创价值、与员工共创财富,为企业创造利益、为社会创造进步”的经营理念,通过不懈努力满足客户需求,并致力于发展成为该行业的龙头企业。

借船出海,产学研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6月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在富兴实现战略大转型的同时,林建国越来越感知自己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欲求富兴持续发展,必须“借船出海”,走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助企”之路。

在坚持自学考试并获得大学本科学历的同时,林建国凭借多年的企业管理与销售的实战经验,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并通过广泛建立合作关系打造企业的研发团队。富兴先后与陕西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台湾科技大学、中华科技大学结成产学研合作,公司成功跨入高科技领域,实现了由镀膜技术向触摸显示技术的高端迈进,金立、欧新等国产手机品牌成为公司主流客户。

在经营管理方面,富兴与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以及管理人才的引进提供了保障。这让林建国引领富兴更坚定、更自信地走在了自主创新与高科技发展的道路上,同时,富兴与台湾铨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富智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大正智财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以期能够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抱团发力新产品的研发。通过股份制改革,将优质外部资源整合进入高层。在这支拥有20年以上的国内外光电技术专家队伍的创新开发下,富兴“大尺寸电容触控盖板一体化新工艺”和“新型智能化3D投影虚拟触控显示技术”于2013年5月在京被中科高技术企业发展评价中心分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这两个项目已被林建国确立为富兴未来主打两大产品系列。

nlc202309032105

随着触屏电脑、触屏手机的不断普及,触控产品不断被更多的人接受。据台湾拓璞产业研究所估测,触控相关产品整体市场需求量庞大,广泛用于现代生活中。现阶段,触控面板应用于平板计算机和智能型手机比例最高。IDC亚太区实践集团新兴技术研究首席分析师C1aus Mortensen指出,预计在2015年,全球将会有5.5亿人的行动上网使用者,使用1.5亿台智能型手机及6.7亿个行动应用软件,行动商机显然己经成形,富兴的发展势态良好。富兴致力于自主品牌的研发和推广,并与台湾富创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台湾大同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以期更快地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十年来,富兴在高科技领域高歌猛进,创出了诸多骄人业绩并获各方美誉。如今,富兴生产的产品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公司在手机镜片、触摸屏、LED和OLED等领域已获9项专利,其中“齐聚噻吩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和“齐聚噻吩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两项专利获得五年以上的独享许可权。目前仍有八项专利正在申请中,其中发明专利“一种新型OLED阴极结构”、“一种双面有机电致发光OLED照明光源”、“一种自洁净钢化手机镜片”、“一种钢化玻璃的制备工艺”已进入实质审查生效阶段。2012年,富兴的“投射式电容触摸屏的研制及产业化”项目参加了第四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并荣获优胜企业奖。

多年来,富兴凭借着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信誉,先后荣获国家质量信得过产品企业、信用评级AAA级企业、国家可信交易保障服务体系示范单位等殊荣。获得ISO14001:2004、ISO9001:2008、GB/T28001-2001等管理体系认证,同时采用台湾先进的量产技术,利用欧美及日本一流的设备和原材料,并对生产流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方法,为产品质量提供了保障。2013年获得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获得深圳市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备案确认证书,纳入深圳市中小企业重点培育梯队。

广泛交流,走国际化发展战略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与同行业之间的合作交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来临,林建国有了更高的目标,将富兴向国际市场推进。2013年3月初,他应商务部贸易学会邀请,随团参加了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和中俄经贸发展论坛。在此次盛会上,他介绍了富兴在今后五年总体发展战略是“一坚持、二转变、三实现”。一坚持,即坚持保有原有产品和生产技术,保证公司稳定转型;二转变,即转变生产方式,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使营业收入净利率达到最大化;转变传统理念、传统思维模式,为公司转型为触摸屏生产商奠定发展基础,使整体运营走上规模化、效益化、标准化;三实现,即实现优、强、大。《中国新闻》、《今日科苑》等媒体还对他的筑梦之路进行了长篇追踪。

此次俄罗斯之行,让林建国深刻体会到,只有创建自主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前行。他表示富兴将立足深圳这块根据地,努力打造产业园;占据产业链之关键地位,拉动产业上下游共同发展;藉以创立自主品牌,让企业进入健康有序、高速发展的轨道,倾力成为国内具有特色的专业研发、生产手机镜片和触摸屏的龙头企业,实现在深圳建立富兴产业园和创新高科技的多年夙愿。

对于近期计划,林建国说:“富兴预计在今明两年内完成转型,成为触摸屏产品的优质供应商。”他也坦言在人才、设备和资金等方面富兴仍存在诸多困难,为了解决后顾之忧,他希望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各方战略合作伙伴的帮助。同时,他将不断加强自主品牌的培养,提高富兴的核心竞争力,让公司更加持续长远的发展。

是什么力量让林建国在商海里打拼多年而不畏艰辛?也许从他不幸的经历中可以找到答案。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含辛茹苦的母亲与他兄弟俩相依为命,不满20岁,他就怀着梦想闯荡深圳,出身贫寒的他从最底层的工作做起,不懈耕耘,历练成长,最终自主创业,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我自岿然不动,任尔东南西北风。创新时代塑造创新英雄,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无论面临多大困难,林建国从未退却与放弃,他的事业在执著追寻、克难奋进中不断攀登新的高峰。他将带领富兴不断追逐高新科技的最前沿,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力量和经济支撑。

网络时代新视野管理 篇10

1 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 高校统战工作关系与自身发展密不可分。高校统战工作的主要对象学历、职称较高, 在某一学术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是学校重要的学术骨干或者学科带头人等。他们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对于高校的发展和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 高校统战工作具有深远的社会效应。高校统战工作的对象许多不仅在学校有影响力, 同时也是本地区党外人士的代表, 许多党外人士出自高校、成长于高校, 高校一定程度上是培养优秀党外人士的“摇篮”, 故此做好高校党建工作不但关乎学校本身的发展稳定还关系到全国统战工作的全局, 影响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组织实施, 甚至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

2 网络时代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机遇

网络具有虚拟性、高效性以及自由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给高校统战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1 网络传播的高效性提升了统战工作的渗透性和影响力

网络和数字技术使得人们沟通和交流一定程度上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和家人、朋友及时进行互动。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媒介报纸、电视等网络有着无可比拟的快捷性与高效性。统战宣传工作利用网络快捷高效的特点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工作, 使得统战工作的覆盖面更广, 增强统战工作的灵活性。

2.2 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为统战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互联网是一个无国界的虚拟自由王国, 在上面信息的流动自由、用户的言论自由、用户的使用自由, 只要能够上网, 我们就可以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发送至互联网络。网络信息数量大、范围广, 而且绝大部分资源免费共享极大丰富了高效统战工作的资源。

2.3 网络淡化了统战工作的物质基础

传统的统战工作开展, 特别是学习和会议, 对物质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统战工作的物质基础, 使得统战工作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得以进一步提升。统战工作者可以借助互联网更为高效的进行沟通, 更为深入的开展工作。高效统战工作的对象一般都有着繁重的教学、科研、管理任务, 其精力有限, 不能亲临参加会议、学习时, 通过网路可以讲宣传工作内容和要求进行及时传达。统战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 增强了统战工作的时效性和快捷性, 网络正在逐步解放统战工作的物质层面。

2.4 网络能够增强统战工作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8.8%, 网民的数量高居居世界第一位。通过网络表达民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网络为广大网民搭建了一个可以跨时区沟通交流的平台, 通过网络网民可以获取新鲜的资讯, 也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交流。由于网络交往的数字化与虚拟性, 网民之间之间通过文字、表情符号、声音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 打破了熟人社会的诸多规则, 突破了社会地位、职业、身份等因素的影响, 实现了交往主体的平等与公平性, 必将有效提升统战工作的吸引力和参与度。

2.5 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增强统战工作的说服力

网络的交互性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人们可以与计算机实现所谓的人机交互, 另一方面是指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跨越时空和地域的互动和沟通。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平台, 统战工作对象能够利用它来发表意见、参政议政, 增加了统战工作的透明度, 接受监督, 拉近了工作者与对象的距离, 有利于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网络的交互性还能使工作者在第一时间了解工作对象的不良情绪和逆反心理, 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能够起到深化效果、增进感情的效果。

3 网络时代统战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其在为统战工作提供新的工具和平台, 提高统战工作的灵活性和亲和力的同时也给高校统战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3.1 统战工作对象在网络环境中逐渐迷失

毋庸置疑, 网络是人类社会进程中能够给人们带来最大自由程度的科技工具, 它的出现使人们在行为上和精神上打破了时间观念的束缚, 同时也摆脱了空间的制约, 深化了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的情况下, 自由将导致可怕的后果。统战工作者一直在深思, 不解放工作对象的主体自由, 作为工作者的我们倍感焦虑;网络极大的解放了工作对象的主体自由, 我们更加感到焦虑。统战工作对象多富于激情, 充满了求知欲, 但是他们掌控激情、遏制欲望的能力各不相同。将自由权利给他们, 在庞杂的网络信息中依靠个人修养进行选择, 带给统战工作对象更多的是迷茫, 很容易受到网络垃圾信息的污染且感到不知所措, 在没有外力的监督下任自身情绪和生理功能支配, 过多的接受不良信息。这样的自由、这样的选择对高校统战工作将是灾难性的。

3.2 网络导致统战工作对象活动的目的性和自控性降低

网络出现之前信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和快捷程度都受到限制, 人们往往因为得不到信息而苦恼。网络时代, 世界被浓缩为地球村,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 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也同样被网络进来, 统战工作对象同样被卷进了信息的漩涡之中, 人们开始因为选择的丰富感到茫然和焦虑。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 我们为了查找某一新闻主题进行搜索, 但是我们却无意中浏览了娱乐信息、影视资讯, 最后也许你又被动漫或网页游戏所吸引。各种信息将我们诱导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 让你自顾不暇。信息的密集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网络信息使得统战工作对象开始不堪重负, 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网络信息。有学者指出, 失去控制的没有组织的网络信息, 不再是资源, 反而是对信息的污染。所以对于自主性较差的统战工作对象来说, 一旦陷入信息的海洋, 反而更加难以找到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信息。

3.3 网络对统战工作方式和统战工作者的冲击

传统的统战工作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以面对面的交流为主, 面对面交流一些人不易敞开心扉。伴随着网络的发展, 统战对象已经被网络一网打尽, 他们更乐意与通过网络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同时当前还存在统战工作者网络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与统战工作对象网络化程度高的矛盾, 如何提高统战工作者的网络素养是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

4 网络化生存视野下高校统战工作的实践考量

网络的崛起, 曾经被许多社会评论家称为一个美丽新世界的诞生。然而,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逐渐发现网络在造福人们的同时, 产生了大量的负面影响。如何趋利避害做好新时期的高校统战工作, 已经成为摆在新时期统战工作者面前的重大社会课题。

4.1 提高认识

网络统战工作研究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诸多原因导致统战工作者在工作中缺乏足够的认识, 相关的制度不健全利用网络开展统战工作开展研究尚不够深入全面, 因此统战工作者要提高认识, 将网络统战工作贯穿到日常统战工作的全过程, 加强网络统战工作宣传意识, 形成良好的氛围。

4.2 构建网络统战教育平台

2012年全国统战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总结上一个五年规划期间的工作成果与经验基础上, 动员部署《全国统战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 (2012~2016年) 》实施工作。会议指出:互联网网站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系列涉统战网站已经成为统战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 各单位应根据自身需求开发相应的业务系统软件, 并不同程度开展统战工作信息资料库的利用;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稳步推进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遵义医学院积极探索网络统战工作, 于2008年底建立了遵义医学院统战工作网站, 针对性的设立11个专栏, 积极开展高校网络统战工作。紧密围绕学校和统战工作的大局, 努力营造高校统战工作的良好氛围, 扩大统战工作的影响, 同时积极探讨利用QQ群、微博、微信开展网络统战工作的实践, 使网络成为高校统战工作党的主阵地。

4.3 加强统战工作者的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素养已经成为制约网络统战工作的重要瓶颈之一, 网络素养教育是统战工作者做好网络统战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网络素养 (Network Literacy) 源于媒介素养 (Media Literacy) , 是媒介素养在网络社会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可以将网络素养定义为:人们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网络信息的能力以及思辨性反应能力。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将网络素养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学习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 具备网络使用的知识、技能。第二, 对网络信息的评估、辩证的思维能力。第三, 网络世界中的法律规范和道德修养。网络素养教育的实施涉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学校教育是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渠道, 网络素养教育根本在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只有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总之, 做好高校统战工作是国家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 网络统战工作是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统战工作的必然要求,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高校统战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 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挑战, 只有通过对统战工作者、统战工作环境以及统战工作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才能做好高校网络统战工作。统战工作者应积极探索网络时代统战工作的新路径, 有效推进新时期统战工作, 不断推进统战事业的发展。

摘要:网络正以匪夷所思的速度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做好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 必须将网络与高校统战工作进行有机结合。本文通过探讨网络化生存视野下高校统战工作面临的挑战, 就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高校统战工作提出建议, 以期对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网络,高校,统战工作

参考文献

[1]燕新.网络统战:统战工作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J].中国统一战线, 2009 (4) .

[2]昌灏.论信息分化与网络政治参与的非均衡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 (3) .

[3]蒋述卓.网络舆情发展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暨南大学学报, 2011 (2) .

上一篇:高校英语角下一篇:护理质量管理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