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专业审美教育(通用5篇)
多媒体专业审美教育 篇1
摘要:在高职院校审美教育中, 艺术欣赏课的开设, 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时,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艺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含义, 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的目的。作者结合高职多媒体教学中的艺术欣赏课程备课策略与实践, 深入探究高职审美教育的多媒体教学中的优势, 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启迪智慧, 扩大知识面, 陶冶情操,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职审美教育,艺术欣赏过程,多媒体教学,教材整合
进入21世纪, 高职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 审美教育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都纷纷开设了艺术欣赏课程, 而艺术教育活动也相对地丰富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在高职院校, 艺术欣赏课程多媒体教学设备日趋普及,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 它以现代化手段给课堂带来新的活力。以多媒体辅助的艺术欣赏教学, 如何在传统课堂上突破, 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富于创意的课件设计, 充分地激发起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营造出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 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外的备课工夫更加重要。
高职审美教育的多媒体艺术欣赏课程教学的实践, 使我们认识到了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新颖性, 同时也使我们感受到了多媒体艺术欣赏教学对高职院校艺术专业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备课要随时代与新课改同行。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 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其中, 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 其中, 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 而意境的不同, 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 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职学生来说, 它们之间更是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高尔基说:“人的知识愈广, 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艺术欣赏对于开阔人的视野, 扩大知识领域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 使人们形象地接触到个人生活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和生动丰富的知识, 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综合课堂实例, 我结合多媒体教学实践心得, 以高职艺术欣赏的《中国画》课程内容的备课为例, 谈谈高职审美教育多媒体教学的几点策略。
多媒体教学节省了传统教具摆设所耗费的时间, 课件的信息量大增, 教材信息整合有了更广更个性化的空间, 内容、思路和版面设计等也更直观、形象。课件制作的工作量较之传统备课大大增加, 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要求也更高。根据这些特点, 多媒体教学备课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课件制作
1. 新颖的教材信息整合。
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现较多的内容, 课程设计和课件的制作可以在确保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相关教学资料, 在教材的基础上注入更多的营养和新鲜的血液。
(1) 稳中求变。在达到课本的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求变化, 扩充纲外内容, 让学生有新鲜感, 也能扩大高职学生的知识面。在欣赏中国明代画家徐渭的花鸟画《墨葡萄图》和十六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花篮果》时, 往往有许多学生就会有这样的疑惑:中国的国画和西方油画相比, 怎么不太像, 为什么没有油画逼真?这时就必须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不同的绘画美学思想, 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和西方 (主要指欧洲) 绘画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绘画体系, 它是在各自历史文化背景中孕育出来的, 并形成了有明显区别的各自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技法。
(2) 生活化。增加些贴近学生生活、时尚的内容, 容易理解, 常常能让学生产生共鸣, 更好地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中国山水画》的引入:以本地的风景与山水画结合、对比, 学生对身边的风景很熟悉, 引起他们的兴趣, 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
(3) 人性化。人性化的东西能给人亲切感, 引起共鸣, 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如《中国山水画》的课题概括为《天地有情》, 入目就有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因此,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高职院校新生, 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空间很大, 媒体教学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他们主动投入欣赏活动中, 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
(4) 多学科结合。与古诗文结合, 让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与美妙的音乐结合, 达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
2. 清晰的课件线索。
好的课件线索清晰, 主次分明, 内容结构穿插有条, 一贯而下, 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清晰明了。把握课程重难点等因素, 可采用主辅穿插、明暗并用、纵横交错等方法来处理。譬如《中国山水画》, 以山水画发展的概况为主, 技法风格的发展为辅, 两者穿插。另外, 线索上应考虑到重难点, 重难点问题要分配充足的时间来分析。像山水画发展的概况, 宋元为重点时期, 就要用足够的时间主要来分析这两个时期。
3. 恰当新颖的版面设计。
课件直接展示在学生的面前, 比课本更直观。所以版面设计要新颖独到, 吸引学生,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 营造气氛。有时需要营造温馨的视觉效果, 有时要用黑底白字或白底黑字等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 引起注意, 让学生置身相应的气氛中, 直接影响感化学生。如山水画的课件, 版面展示出古香古色画面, 诗情画意的气氛渲染, 让学生身临其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直观化。黑板的板书或课本, 学生可以重复地看, 但课件不同, 画面停留的时间不长, 所以直观化至关重要, 其一, 知识点尽量去繁就简, 文字概括要简洁明了。例如, 山水画发展的概况中的重点时期概括为:宋尚法、元尚意。其二, 标题和正文的字号、字体和颜色要统一, 做到层次分明。其三, 图文并茂, 以达到简单易懂为目的。图, 把文字形象化;文, 对图加以说明。两者配合, 或先出图片再出文字, 或图片和问题并出, 或以图表式说明。
这样, 课件不会呆板, 显得更形象。譬如, 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用曲线图表现出来, 一目了然。此外, 在制作过程中也要考虑多媒体设备的投影效果, 对课件的色彩作适当调整, 保证在课堂上的投影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二、传统备课方式的突破
充分地备课是前提, 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美术教师应配合现在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学习新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 顺应社会和教育趋势。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 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 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 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自主积极地去学习。
1. 力求课堂教学生动形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 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以具体、生动、形象, 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要做到生动形象, 老师应化呆板为有趣, 化枯燥为活泼,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气氛。
(1) 贴近学生的兴趣。例如把国画的斧劈皴和披麻皴的特点, 形象地比喻成男同学的阳刚和女同学的温柔体贴, 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使学生记住这形象的技法特点。
(2) 书本生活化。把书本的相关知识点以学生喜欢的事物或学生的生活来比方, 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觉, 学生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3) 化枯燥为活泼。在枯燥乏味的内容里, 以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来配合, 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 能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降低难度, 增强学生的自信。
多媒体的声、形结合恰如其分, 可以强化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 减少教学的难度, 创造出美的氛围, 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学习, 也容易引发学生主动参与, 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
(1) 从直觉引入抽象问题。例如在分析青绿山水时, 先让他们说出《千里江山图》有什么颜色, 他们就会很活跃地说出有青、有绿、有蓝, 五颜六色, 等等, 正好引出青绿山水的以青与绿为主的特点。这样就简单地解决了问题, 达到了良好的互动。
(2) 换个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较抽象的问题。例如, 解说透视上的深远, 老师可以映一些爬山的画面, 换成解说画家的移步创作。这样, 学生知道那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也就容易理解深远的含义。
(3) 语言生活化。同样一个知识点, 生活化的表达, 顺口易记, 学生很快就能记住;反之, 学生听了犹如耳边风。所以授课语言要力求简明化、幽默感、口语化, 以及适当运用方言, 简明扼要。[1]如把近现代时期中国山水发展的特点归纳为:贯汇中西, 百花齐放。幽默, 如将挪用他人的点子形容为“知识的小偷”。方言的运用是因为这些语言有趣上口, 易于学生记忆。
(4) 简要的知识结构的反复。例如知识点的链接, 从主框架页面分点连接进去, 每解说完一个知识点就退回主框架页面一次, 这样反复, 能让学生无意中对整个知识框架留下深刻印象。[2]总之, 能巧妙运用, 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也会变得简单易懂, 减轻学生的压力, 提高学生的信心, 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创情设境, 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多媒体能很好地营造氛围, 让学生身临其境, 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美术老师应当配合高职教材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 营造相应或相反的意境去分析对比, 在引导他们感受气氛的同时, 达到开拓他们创造思维的效果。譬如, 解说《寒江独钓图》时, 先映出悲凉的画面营造出孤单悲凉的意境后再设问:当你一个人孤零零地在一间昏暗的大房子里, 你的心理感受怎么样?学生马上就能说出他们各种孤零零的感受, 也正好利用这相近的情景来分析画面的意境, 这样学生去理解就容易多了, 也大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4. 让学生当主角, 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 总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又能得到及时的反馈, 享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就能事半功倍。所以要打破授受的格局, 让学生主动参与, 调动其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互动。当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了兴趣时才会积极参与, 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譬如学生最怕的点名提问, 教师可以由学生来决定, 让学生自己来点名, 推荐同学来回答问题, 就像大家玩游戏一样, 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恐惧就自然消除了, 自然也会积极参与。又譬如解说教师自己的作品时, 先叫学生提问老师, 学生会很专注地去寻找和发掘问题, 会在不知不觉中积极地参与, 这样就能慢慢培养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3]新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才, 不仅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而且要具备相当的人文审美修养、创新精神、高尚情操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4]这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也是社会对高职教育, 包括美术与设计教育的要求。
多媒体以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更多更新颖的东西, 但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同时, 我们不能摒弃传统做法, 而应该把多媒体与传统教法结合。当然, 多媒体有其局限性, 就像水墨画的技法, 多媒体没办法达到的用水墨现场示范效果, 所以, 只有两者结合互补, 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另外,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长处、不同的个性, 艺术教师更应体现个性, 从课件的整合到课堂教学各方面融进自己的东西, 让艺术欣赏课堂更加多姿多彩。实践充分证明, 运用新媒体技术后, 文字、图像、颜色、音频、视频、动画集于一体, 使学生在学习一个知识点时, 既可以看到文字, 又可以听到音乐, 还可以观看视频。其强大的交互功能, 很快地将教学内容多角度、多侧面、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和思维处理功能, 使之获得更多的信息,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总之,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艺术欣赏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师的备课要和新课程改革同行, 与时代同行, 充分、正确地利用多媒体,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高职院校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当然, 高职院校审美教育的实施与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还有待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并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使之既能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又能有效运行。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体现艺术教育在实现高职审美教育特色目标过程中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师《美术教育学》教材编写组编.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张道森.中国美术欣赏[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3]腾守尧主编.视觉思维——审美直接心理学[M].重庆: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
[4]丁宁.美术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8.
学前教育专业的审美培养 篇2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审美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如何根据幼儿教育需要针对性的学习幼儿文学成为我们幼儿文学教师探讨的重要话题。幼儿文学中“审美情趣”可以把孩子领进文学的殿堂,享受人类文明的美好。作为教师要把孩子带进理想的乐园,就应“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一言以蔽之,即学会审美情趣,才能从真正意义体会幼儿文学[1]。
一、幼儿文学的特点
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其接受对象也可包括为0-3岁的婴儿,并兼顾小学低年级学生),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编的文学。幼儿作为幼儿文学显在的读者群,他们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幼儿文学具有与成人文学不同的美学特质:形态完整,内容丰富,语言亲切;形象鲜明,情节单纯,描写生动活泼;色彩富丽,图文并茂,音响效果强烈,轻松明快的游戏方式等等。这一切都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为适应并满足幼儿的心理活动和愿望创作设计的,显示了幼儿文学独有的特色:短小、浅显、稚拙、天真、明净、单纯,充满浪漫的诗意。
幼儿文学又是一种具有特殊传播方式的儿童文学。由于幼儿自主能力不强,识字不多,幼儿文学采取了以成人为中介的间接传播方式。在指导、帮助接受幼儿文学的成人中,幼儿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是幼儿文学的主要传播者。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幼儿文学是一门必修专业课程。而幼儿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培养是课程重要的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艺术修养是各种能力和知识积淀的外在表现,鉴赏幼儿文学作品对这些能力的要求丝毫不会降低,而且还必须在某些方面进行强化,因为幼儿文学特殊的美学特点使其在看似简单浅显的文字表面下蕴含了丰富的文学信息,对它的鉴赏需要用更规范的审美知识和审美修养作基础。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较高的审美能力就显得势在必行。而幼儿文学特有的美学特质要求幼儿文学的鉴赏者更应有敏锐、细腻的感受力方能真正进入幼儿文学生动多彩的世界。因而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审美感受力
审美感受力是诸多审美能力中的一种。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传递的信息作出反应的能力。感受力是主体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的第一个条件,没有感受力,便不会接受外界的任何刺激,也没有审美活动的发生。正如帕克所说:“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而且,它又是整个结构(指审美经验的结构——引者注)所依靠的基础。”
对于审美来说,感觉的生动、丰富一直作为审美感受的一部分,贯穿于审美活动的始终。感受力是使我们与自然保持密切的和亲和的审美关系的重要途径。虽然它主要属于生理水平,但对于现代人来说,感受到自然当中纯真新鲜的光、色、声、质地等,未尝不具有珍贵的价值;对于习惯用符号、机械等手段来对付自然,而逐渐丧失天然敏锐的感受力的现代人来说,恢复纯真感受力未尝不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和富于人性的事[2]。
一般来说,审美感觉的敏感性虽也受惠于先天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从审美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文学作品是蕴含丰富审美资源的宝库,文学熏陶下的人应该具有一颗敏感而丰富的心。然而,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辞章学,喜欢从表达的角度研究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技巧,再加之语文教学中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及其程式化的写作,让这些年纪不大却已烙下深刻印记的学生在面对幼儿文学作品时感受不到作品中的鲜活生命,这就显示出他们审美感受力的钝化。在审美活动中,感受力的培养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这不仅由于它是审美能力的基础,而且还由于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感受力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压抑和抛棄,因而导致了学生个体审美能力的弱化。
三、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一)根据幼儿的审美心理去感悟情趣
幼儿审美心理最突出的思维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思维方式无论是泛灵观念、人造观念,还是任意逻辑、前因果观念无不处处体现出幼儿的情趣。在幼儿的眼中,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同人一样有灵性有感情,鸟能语、兽能言、石头能说话,是那样的真实而自然。
(二)充分理解幼儿审美心理的独特性
由于幼儿审美心理的独特性,使幼儿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情趣”成为它特有的魅力。幼儿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稚拙美、纯真美和荒诞美处处诱着幼儿的情趣。因此,我们须对稚拙美、纯真美、荒诞美应当做更深人的了解。先说稚拙美,它是幼儿文学独有的美。“稚”“拙”是幼儿的天性。幼儿身体弱小,却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生活经验不足,但喜欢用有限的经验解释万事万物。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充满了童真童趣。我们都是从幼儿成长起来的,但是不知有多少人在成长过程中思维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行为认识就不同了。
(三)调动感官,感受作品
文学语言的形象化,主要是通过形象性的表述达到叙述事物、描写环境、传递感情的作用。在文学语言的背后藏有较大的延展性和创造性,赋予读者深广的感知、想象空间。
在审美活动中,各种器官起着不同的作用。自古以来,不少美学家均认为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审美器官。与此同时,虽然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相对次要,但仍可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在赏析幼儿文学作品时让学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获得作品综合性的美感,为鉴赏活动增添生动性和浓重的情绪色彩。
四、结论
总之,我们感悟到情趣就是打开了了解幼儿、熟悉幼儿的窗口,为我们掌握这门课程奠定了基础,也为讲解作品、帮助幼儿欣赏作品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任继敏.试论幼儿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学前教育,2004,(6).
多媒体专业审美教育 篇3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学前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应体现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顺利实现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了解幼儿审美心理结构
高等师范教育中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幼儿园教师, 因此, “儿童”是整个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 一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置都要围绕着为了培养“儿童”展开。学前期的儿童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对他们进行美育的前提, 必须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 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 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1]了解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应从关注儿童画开始, 儿童画是人类早期的生命活动, 儿童绘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美术作品, 可以说是一种教育品, 是一种“儿童生命活动的显现和投射”。[1]通过研究儿童画, 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特有的审美心理, 包括感知形象能力和表现形象的情绪性等。皮亚杰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生命力有不同的领会, 以此来映射他们不同的审美心理。年龄小一些的儿童仅认为一颗树是有生命的, 但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则会分化出生命的运动和非运动。因此,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而言, 应当在关注儿童审美心理结构这方面内容上下功夫, 注重儿童审美理论知识的传授, 那些认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只关注技法高深的练习, 忽视“儿童”这个主要载体会使美术作品失去活力, 不能体现儿童美术的特征, 从而在今后教学中得不到儿童的认可。因此,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 应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深入体验, 了解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成人的区别, 从而准确地把握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与幼儿师范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课程设计是不同的, 由于幼儿师范院校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 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差别, 因此, 幼儿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课程设置相比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课时量相对较少, 课程内容也较初级, 学生不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美术技能和理论知识, 未能在学习中展现出每个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 只是一些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对美的形态和结构等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做过多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前美术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培养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技能和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不仅能够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还能够做到在有所长基础上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 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而言, 不仅要注重各种绘画手工等技能的掌握, 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那么, 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又称美育, 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 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 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 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2]下面分别从审美情趣、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 审美情趣的激发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 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 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 美蕴含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3]对于高师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 审美活动已不仅仅停留在对优秀作品或者美好事物的欣赏, 而是需要教会学生对于美的事物能够从有形和无形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 挖掘其美好外表之外内在所蕴含着的美的意蕴, 从美的根源去激发学生心灵, 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名画的设计出发点和创作意图, 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 塞尚名画《三浴女》中, 画面中三个身躯庞大的女人, 虽然与当时普遍认可的女性美标准不相符, 但塞尚的表现意图不是为了显示人物躯体的美感, 而是抓住了人物动态中举手投足的姿态所表现出的活力和平衡感, 是一种力与美的结合, 表达出了一种有关户外自然界和生命力的微妙感受。又如梵高的作品《夜的咖啡馆》中, 大多数画家往往把咖啡馆描绘成欢乐的场所, 但梵高则运用带有生命力的笔触、油彩的厚度和明显分开的线条, 表现了一群无处可去的不快乐的人, 画面沉浸在一种人为的光线之中, 显然一幅悲惨的社会景象, 红和绿、紫和蓝的微妙搭配正是梵高增强画面冲击力的方式, 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表现了咖啡馆不仅是使人娱乐休闲的地方, 也是使人丧失理智、堕落和犯罪的地方。
(二) 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力就是通过感受体验, 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艺术作品内容的意义, 是一种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熏陶的结果, 要求克服以往日常的惯性思维, 通过造型、色彩、构图、图形、线条、光源等形式将日常眼光转换为审美眼光, 将普通的评判标准转变成审美标准, 认识并挖掘作品蕴含的精神。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 今后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因此, 审美理解力的培养不再只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 而是情感与事物外在定性的相互渗透, 能够将事物从理性层面转移到情感层面, 例如, 我们看见彩虹, 不再认为它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是雨过天晴, 通往幸福的桥梁。又如在靳埭强作品《勇破成规》海报中, 原本很简单的一把尺子被赋予了多重涵义, 尺子的另一面规矩、守旧被提炼出来, 破尺则代表破旧的象征, 表达了靳埭强先生要求青年学生“不要墨守成规, 勇于创新”的希望。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对自然、器物、一石一木甚至一片字纸热爱的同时, 做到“化物为意”, 用艺术的眼光和品质去理解美、感受美, 注重对美术文化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 美术活动往往缺乏主题, 设计思想较为单一, 缺乏足够的形象储备和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思想禁锢, 缺乏内涵和艺术性。从而促进学生向更高的审美层次过渡, 才能培养学生准确而又生动恰当的艺术审美理解力, 从而把握艺术品的真谛。
(三) 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高等师范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要因势利导,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学习表现技法的同时, 深入生活, 观察生活, 用心去感受生活, 让审美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心灵体验, 能够将丰富的认识转化为审美创造力, 运用线条、色彩、透视、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 将无形的想象力转化为 (上接227页)
最后, 当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种作用的好处并适应运用它之后, 我们对于问题的解决就会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到了这个时候, 我们会把老师做示范时的那种状态从自己的思维中提炼出来, 运用到自己的身上, 从而唱出真正属于自己那种状态的歌声。这样, 整个学习过程就容易了。
四、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
声乐教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劳动课, 这种创造性要求体现在教和学双方, 但我们的思维能力的发挥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我们善于思考, 肯于钻研, 在学习中能够抓住规律性的东西, 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加强理性认识, 发展思考能力, 这就成为声乐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了。
(一) 有合理的学习目标和适当的学习计划, 是“学”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
在确定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之后, 我们就要有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 要踏实学习, 不见异思迁;要循序渐进, 不求大求难。
(二) 提高自身素质, 全面认识自我, 是“学”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条件
提高自身素质有两方面, 首先是音乐技能方面, 再就是身体素质方面, 这两方面是构成声学学习的客观条件, 同时也是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
(三)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学习兴趣, 是“学”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如何引导我们面对艰苦的学可视的形象, 如:漆画课程教学时, 要求学生大胆利用各种材质和手段作画, 教师可先出示用蛋壳材质做好的范画, 蛋壳的特殊肌理和真实感在画面中呈现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能够激发学生想亲自动手制作的好奇心, 并对这种工艺制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并同时可以给学生列举出可制作漆画的其他材质, 如棉花、零碎的绳子、树叶、绒线、蛋壳、铜丝等身边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工具, 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观感和制作内容方面, 从审美角度去选择适当的材料, 打破常规, 进行拓展思维训练, 而不仅仅停留在笔这种单一的工具上,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发现美的事物, 体验创造带来的视觉感受, 最终达到情感上的愉悦。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 激发他们更好地观察和热爱生活, 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9 (9) .
[2]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多媒体专业审美教育 篇4
【摘要】语文教学是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基础科目,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对工艺美术具有欣赏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因而该专业的语文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教学内容上重视对文学作品的赏析,课堂讲解力求形象化、意境化,教师自身加强审美修养。通过这些措施,可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达到语文教学为工美专业服务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工艺美术专业;审美教育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语文教学是提高未来劳动者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而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语文课堂,除了完成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语)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审美教育,而这个审美不仅仅是“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语文教材中选取的大多是经典名篇,均是融情感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于一炉的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一般具有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的特点。文学作品的赏析实际是学生在阅读、分析、品味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形象思维,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判的,从而逐步培养起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健康的情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对王熙凤、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外貌穿着等的细致描写,塑造了不同的美的类型。王熙凤一出场,作者就浓墨重彩的对其衣着、神态、语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她确如神仙妃子一样美。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一味只追求金钱与权力,浑身流露着欲望的俗气,就是一种俗艳美。林黛玉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以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是一种“断臂维纳斯”般的美。薛宝钗具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和平的性格,又在诗词中展示了她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同时也一针见血地写了她性格中的弱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会做人”是她的优点,但同时也反映她性格中虚伪的一面,她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太深,无法摆脱这沉重的约束。是一种花瓶观赏性的美,少了一份自然之美。通过对人物外貌、性格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何为和谐之美、自然之美、内在美。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细细品味用语言文字塑造的人物个性,可以提高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也可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推荐赋予时代气息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在当代作品中扑捉美,感受美;要求学生写读后感、读书笔记,或写梗概,或写评论,或写赏析,从中提高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
二、创设形象化、意境化的课堂。形象化是指讲课时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活动,认识把握课文的形象、画面,或者把一些抽象道理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材料,从而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工艺美术专业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语言文字出发,挖掘课文中的形象性,不但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将求形象、生动、精炼、幽默、富于启发性。文字平铺在纸上,既无色彩又无动感,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人物活了,海中涌动着波涛,风里鼓动着清香。也可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获得图、文、像并茂的知识。如学习《三峡》时,剪辑《话说三峡》及三峡风光片中有关介绍三峡的片段,文字与图像同步出现,学生就可以比较好的感受和理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等重点语句的意思,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三峡地貌以及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从而提升学生对山峦河流、大自然奇景和自然魅力的感知能力。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或者描绘和渲染诗文中作者创造的优美意境,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或者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点拨,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在思维上达到同步,从而理解蕴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深广的思想意义,达到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抓住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光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塑造了一个素淡朦胧的意境,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融于景物描写之中。学生多次听课文朗读,基本理解文章之后,让学生边朗读边闭上眼睛想象作者带着淡淡的哀愁游荷塘的情景,体会作者幻想超脱现实,暂时超脱现实,最终没有超脱的心情,在脑海中勾勒一副“月夜游荷塘”的图画。通过形象化、意境化的课堂教学,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教师要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审美因素,启迪审美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感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使学生透过美的语言受到潜移默化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设计审美能力,在文学作品欣赏的过程中发现审美规律。《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一文是一篇重在谈建筑设计的文章。学习这篇文章,要重点训练学生概括文章观点的能力,学习通过分析、综合的方式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方法。“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造型艺术也是如此。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只有把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才能成为艺术品。从某种角度讲,造型艺术也是有机排序的艺术。把许多杂乱的东西化为统一,在统一中再求得一定变化,这就是有机统一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许多艺术门类都有相通之处,比如书法、舞蹈、绘画、戏剧、建筑在表现空间方面往往都注重虚和实的结合,而音乐、绘画、建筑设计等也往往既要有重复,又要有变化,本文谈的就是这一类问题。
让学生体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发现中国古代建筑融入了“自然和谐,人文合一,对称均匀,意境深远,扬长藏拙”这一审美情趣的现象。
总而言之,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语文教学不仅仅要加强学生文化基础,更是应该将专业之需融入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今后的职业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好梅.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应加强审美教学.烟台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2006.7
[2]郑毓信.语言教学教育.数字教育学报,2004(8)
多媒体专业审美教育 篇5
一、培养音乐基础知识素质
培养审美情趣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 而审美情趣的激发要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入手, 只有让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们才会主动感受音乐的美,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目的。由于天赋和后天教育的不同, 再加上生活经历和文化积淀的不同, 学生的音乐素养也大不相同, 对同一音乐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因此, 初中音乐老师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在尊重学生感受与见解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感受音乐作品的意境美、结构美和旋律美等多种美。
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 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坚持以学为中心, 通过活动的方式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进行乐理知识教学时, 引导学生按照导学案进行自学, 并用学习评价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如果哪个小组没有按照要求完成, 就要被扣除一定的分值, 小组中的个人也将被扣掉相应分值。在课堂教学导入新课前, 先对导学案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在教学中, 通过相互问答、抢答等方式, 对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情况进行抽查检验。然后, 利用小组游戏, 对所学的乐理知识进行巩固, 使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从而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和记忆。这样的课堂始终充满朝气活力, 有利于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 充满挑战性, 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视唱教学时, 将不同的玻璃杯装上不同高度的水, 并用筷子轻轻敲打, 演奏出不同的旋律。在进行节奏训练时, 可以把杯子摆放成不同造型, 并将节奏写下来。
另外, 一方面, 音乐教师自身教学能力, 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能力较差的音乐教师, 无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从而也就无法利用伴奏或者形态来影响幼儿学习。所以, 音乐教师必须积极学习相关知识, 不断充实自己, 加强对各种教学方法的研究, 从而能够在教学课堂上, 熟练运用各种乐器来渲染课堂气氛, 带动幼儿积极投入了学习中, 从而使音乐教学更加具有乐趣。另一方面,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一名善良、负责、乐观、意志坚强、自信心强、自控能力好、具有上进心, 且能够合理调节自身情绪、适应工作压力的幼儿教师, 更容易被学校、家长以及幼儿所接受, 且也更易获得幼儿们的喜爱和尊敬。因此幼儿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心理素质, 并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善于发现并利用更多的途径引导幼儿接受音乐熏陶, 用心培养社会的下一代。
二、提高音乐基础技能素质
音乐审美能力是儿童感知事物的基础条件, 能够帮助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更好的感受到音乐作品的艺术美, 更是儿童情感意识培养和提升的重要条件。随着我国当下学前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国内越来越多的院校在开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都会相应的将音乐教学作为课堂教学当中的重要环节, 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音乐教学的应用优势。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创新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究可知, 在学前教育中开展英语教学, 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使幼儿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激励情感的教育意义。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 无论是知识技能方面的教学还是思想意识方面的教学, 都是提升幼儿审美感受与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对于幼儿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强, 对课本以外的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音乐老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音乐欣赏的教学中。由此在音乐基础技能训练时, 除了声乐技巧、器乐演奏等训练外, 还应积极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各种平台。通过各种良好的展示平台, 训练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 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譬如在班级举办儿歌演唱赛, 可以是独唱、合唱、组合唱等。可以举办弹唱比赛和音乐律动比赛。通过这些平台, 不仅能够训练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而且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展示自我的心理, 从而增强其学习激情。要着力培养幼儿师范生的唱跳等表现能力。强化上台演唱能力训练, 通过搭建的各种舞台, 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音乐才艺, 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音乐知识得到有效地应用, 而且能够提升学生舞台表演等综合素质, 为其将来打下牢固的基础。此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单位组织的歌咏比赛, 这样才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音乐的独特魅力, 是学有所长的学生得到锻炼和提升, 提升学生整体的音乐素养。
三、培养音乐教学能力素质
音乐是美育的重要内容, 音乐可以运用悦耳动听的声音和形成特定的声音语言激发人的情感。因此, 音乐课堂教学只有在运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才能真正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才能做到声情并茂, 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体验。幼师要从事学前音乐教育, 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技能, 而且要具备较强的音乐教学能力, 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一定的音乐专业幼儿教师要胜任自己的工作, 不仅要具有良好的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技能。
一是教育学生学会整合利用教学资源。首先, 整合生活中的音乐教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幼师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音乐教学资源, 并将其整合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一些比较喜闻乐见的英语资源整合应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看到这些生活中的素材, 学生会感到比较亲切, 并感到音乐学习的实际作用较大。其次, 整合网络中的音乐教学资源。当前已进入互联网信息时代, 而互联网上具有十分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 能够弥补传统教材中资源不足的问题。如可以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音乐曲目、视频、音频等下载下来, 播放给学生欣赏。
二是提高识谱能力。一方面, 要加强对识谱技能技巧的训练, 通过不断强化训练, 来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 才能准确的教唱曲子, 为学前教育音乐教学实践奠定坚实基础。可以通过开展识谱比赛, 使学生学习音乐的潜能得到最大可能地发掘和提升。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多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熟悉儿歌、民歌等各种风格歌曲的特点, 以适应未来工作发展需要。三是要摸准幼儿特点。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 根据幼儿爱玩好动的特点, 要尽可能采用活动或游戏的方式进行, 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音乐、喜欢音乐。要倡导游戏学习法, 让学生在快乐中爱上音乐。四是加强音乐教学实践锻炼。积极开展试教、见习和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 让幼师生熟悉学前幼儿音乐教学教学的设计、上课、课后辅导等相关环节, 不断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通过播放文字、图片、声频和音频等直观形象的手段, 与幼儿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相适应, 丰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式, 从而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学前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前音乐实施进程中, 发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带动学习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活动推进中可以运用各类方法和手段, 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导课堂, 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素养。
摘要:作为将来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师生, 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音乐教学能力, 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学前教育的需要。文章通过音乐审美来分析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该三方面的素质研究。
关键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音乐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冬梅.提高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艺术, 2013, 12.
[2]朱婷.试论新时期幼儿音乐教育的新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23.
[3]赵华英.幼儿音乐教育与幼儿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院报, 2010, 07.
[4]潘宇颖.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 2014, 08.
【多媒体专业审美教育】推荐阅读:
多媒体设计专业09-15
多媒体设计专业的就业06-23
多媒体课件与专业课05-11
多媒体设计专业个人求职信07-29
多媒体专业学生的自我鉴定08-15
数字媒体专业07-26
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求职简历05-17
数字媒体设计专业11-04
媒体类专业人才05-21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