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形势

2024-10-16

环境形势(精选12篇)

环境形势 篇1

摘要:环保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机遇,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环保对于企业而言短期更多的只是社会效益,加上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或是执法不严,导致环保行业对人才的吸纳相对有限,另外从事环保产业还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并需要直接参与研发,这给毕业生增加了就业压力。从总体上来看,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还存在较大的难度,就业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环境专业,就业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的形势日益严峻。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国家在原有环保总局的基础上,对涉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政府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了新的环保部,也预示着政府对未来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关切。相对于不断增长的环保需求,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较晚,经费短缺,欠账较多。所以,从本质上来看,我国现有环保产业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环保需求。这种需求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都存在巨大的潜力[1]。但从现有的环保企业来看,普遍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企事业规模偏小、行业发展不够规范、企业人才需求不够旺盛等现实情况。加之环保产业起步较晚,产业之间的链条尚未形成,且对于一般生产企业而言,做环保主要还是表现在一种外部效应,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效益,且做环保还要有较大的经济投入,所以他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环保人才的吸纳便可想而知。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环境产业虽然是朝阳产业,但由于生产企业和社会对环保人才的吸纳程度有限,环境类专业的就业形势远比不上电子、通讯等热门专业,也落后于化学、材料等传统专业,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就业相对困难”一直困扰着环境类专业的毕业生。

1 环境类学生的就业现状分析

我国的环境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真正形成规模是在80年代末期,快速发展则处于高校大力扩招的90年代后期。起初,仅有少数工科高校设有环境类专业,随着社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环境类专业逐渐在理、农、医、经、管等类学校出现,设置环境专业高校的比例逐年提高[2]。以广东省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广东高校中设立环境类专业的就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仲凯农业工程学院等高校,此外还有一些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也在培养该方面的人才,每年环境类专业招生的本科人数2000以上,专科学生数百人左右。广东环保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每年能接受的毕业生也就50-80人左右。另外,由于我国的环保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更多的是一种事业而不是产业,环保相关的公司特点是规模小、产品单一、产值低下,科研条件差。环保类公司企业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都不能与其他行业相提并论,所以环境类专业的毕业生要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相当困难。

以广州某重点大学环境学院为例,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人数227人,其中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人数为121人,占就业总人数的53%,而2009年、2008年这一数值分别为51%、48%,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近些年来该校环境类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环境类行业的人数是虽然有所增大,社会对环保人才需求也还是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作为国家985重点高校,这些年来有近50%的环境类毕业生从事与环保无关的职业,这一现象也值得我们反思。

2 环境类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2.1 从现有的环保企业来看,普遍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企事业规模偏小、行业发展不够规范、企业人才需求不够旺盛等现实情况。

一般来讲,20-30人规模的环保企业可以称得上具有一定规模了,50人以上的公司都可以称为大企业了。加之环保产业起步较晚,产业之间的链条尚未形成,且对于一般生产企业而言,做环保主要还是表现在一种外部效应,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效益,且做环保还要有较大的经济投入。还有就是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督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还存在很多漏洞,让本该防止或是治理的污染处于监管的真空状态。基础差,底子薄。行业的特性,在具体的环境治理行业,往往投入大于产出,赢得微小。客观条件让环境类毕业生的就业处于异常尴尬的境地。

2.2 学生的就业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

客观上,环境类毕业生逐年递增、各级政府机关和企事业部门只能接收少量毕业生、环境类公司企业小而少的残酷现实。主观上,学生不愿意离开大城市,据广州某高校统计,他们学校每年环境类毕业生中有将近90%人留在珠三角,而其中有80%以上的学生留在了广州和深圳这两个城市。另外就是学生的期望值高,存在攀比心理,这样往往错失很多很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的功利化也较为严重,在工作岗位上不思进取,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给用人单位造成不良影响,也给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带来困难。

2.3 环境类专业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一般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的环保设计院等单位,都要求有相当工作经验;

另外,每年毕业生的增长数量远大于社会需求[3]。

2.4 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课程设置和实际运用相差非常大。

如工艺备陈旧落后;另外,学生对一些行业的工艺设计了解甚少。比如测COD,在学校又是试剂又是加热,测一次折腾2小时,而现在水厂是用紫外光直接实时监控[4]。这主要是因为近些年各普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多为较新的专业,底子薄,很多都还从属于化工学院;另一方面,即使学生在学校见到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也只是认识参观,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与社会真正的需求不相适应。

3 扩大环境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环境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就业趋势的多元化,学生素质个性爱好的差异性和培养复合型、综合性人才的要求,高等院校应依据自身的区域经济社会条件、专业定位,相关学科建设水平,实验教学设施建设状况,贯彻“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面向社会,办出特色”的治学理念,实施“拓宽基础,文理工交叉,强化应用,激励创新提高素质,多规格、多层次、多渠道培养”的人才培养战略。另外,可以设置一些课程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例如大一《大学生活规划》课程,大二《让大学成为职业规划的起点》课程,大三《了解职业、发展自己》课程,大四《职业选择原则与策略》、《求职面试技巧》课程,让学生在大学生期间对自己的人生、职业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对学生进行系统和立体式的培养。

3.1 提高环境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在安排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环节时,可适当减少所给条件,增加实验与设计的灵活性,给予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专业实习特别是在校外工厂企业实习时,尽量做到既让学生参观,又让学生亲自动手,不仅让他们有直观的感受,还让他们有切身的体会;毕业设计时可与导师的科研相结合,导师仅指导研究方向,检查工作进度,培养他们独立科研的能力[5]。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积极营造参与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择业上的竞争力。可以设立相应的实践创新奖学金,并以此类实践创新活动树立一个标杆、榜样,产生“标杆、榜样效应”,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使其他学生都能向获奖者学习,更好地进行钻研与创新。

3.2 做好就业市场的培育

为让环境类专业学生好就业、就好业,我们应该早计划、早安排、早行动,组织例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报告会、“我的摊位我做主”创业体验大赛、就业形势报告会、就业动员会和就业经验交流会等;对毕业生的去向选择进行调研,根据不同去向的毕业生进行分类辅导,安排专人收集并及时发布就业信息。与此同时,将就业工作前移、重心下移、触角前伸,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主动与有关单位联系和沟通,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充分调动校内校外两种资源,积极开发校内校外两个市场,密切与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将学生的就业工作贯穿与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在狠抓学生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学生管理沟通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的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利用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与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3.3 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更新了人们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用人单位更注重能力评价,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操作技能、学习新知识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及合作能力均受到更多的重视。敬业精神与进取心仍然是十分看重的素质。企业一般会把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放在素质要求第一位,其次是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对所需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必须具备敬业精神和进取心以及为人际沟通及团队协作精神。因此,高校环境类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和较广的岗位适应能力,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型、应用型、管理型的复合型环保类专业人才”[6]。

3.4 加强高校环境类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基础理论扎实、献身于高等环境教育的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提高环境工程高等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因此,应成立高等环境教育师资培养点或培训机制,由若干高等院校来分别承担不同的培养内容。同时,加强各类大学之间的经验交流,只有通过不断的合作与交流,才有利于开拓眼界,促进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健康发展,使培养的环境工程类人才真正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此外,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经验,开拓眼界,促进我国高等环境教育的发展[7]。

参考文献

[1]李顺兴等.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4):94~96.

[2]孔秀琴等.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教学对策初探[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6(4):69-73.

[3]蒲清平等.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112-114.

[4]张焕祯等.中国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环境保护,2003,2:59~64.

[5]刘元元,高俊敏,赵春平,王涛,吉方英.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3):114-117.

[6]刘文莉,张珍,张崇邦.从就业情况谈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J].科技信息,2009(30):354.

[7]刘大银等.环保设备专门人才培养的探索[J].环保产业,1996,(10):27-28.

环境形势 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水环境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主要体现在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3个方面。

中国环境公告显示,2012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和西南诸河十大流域的国控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8.9%、20.9%和10.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62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2012年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比例分别为61.3%、27.4%和11.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

同时,除密云水库和班公错外,其他60个湖泊(水库)中,4个为中度富营养状态,占6.7%;11个为轻度富营养状态,占18.3%;37个为中营养状态,占61.7%;8个为贫营养状态,占13.3%。地下水方面,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2012年全国地下水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水质呈优良级的监测点580个,占全部监测点的11.8%;呈良好级的监测点1348个,占27.3%;呈较好级的监测点176个,占3.6%;水质呈较差级的监测点1999个,占40.5%;水质呈极差级的监测点826个,占16.8%。主要超标指标为铁、锰、氟化物、“三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重(类)金属超标现象。

与2011年相比,2012年,有连续监测数据的水质监测点总数为4677个,分布在187个城市,其中水质呈变好趋势的监测点793个,占监测点总数的17.0%;呈稳定趋势的监测点2974个,占63.6%;呈变差趋势的监测点910个,占19.4%。

随着我国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废水排放总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01-2012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从2001年的433亿吨增长到2012年的685亿吨,12年间增加了252亿吨,平均每年多排放了21亿吨废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约4.3%。

从废水污染源来看,我国废水污染源主要分为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以及少量的集中式污染设施排放源,其中城镇生活源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是我国废水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康米尔便携式净水器专业做净水器的厂家,帮助过很多救灾救难的中国同胞,让更多的受害群众喝到干净的水源以及户外的驴友喝到干净的水源。

我国城镇污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比例逐年提升,从2001年的53.2%上升到2012年的67.6%。2001-2012年,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均增量19.4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年均增量的92.2%。在三种废水污染源中,工业废水特点是排放数量及污染物含量相对小,但污染物种类多、治理难度大,引起水环境发生质化污染;农村污水特点是排放数量绝对大,但截至2010年,全国范围内农村污水处理覆盖率不及10%,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工业废水、农村污水相比,城镇污水的特点是排放量及污染物含量绝对大,但污染物种类少、治理难度低、治理工艺相对成熟、城镇污水处理覆盖率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对水环境的影响属量化污染。

城镇污水COD及氨氮占全国废水COD及氨氮的比例大。一般情况下,COD和氨氮是城镇污水中所含的最主要的两种污染物,也是国家验收、环保部门对污水处理厂例行检查时优先选择的指标。以2012年为例,城镇污水COD排放量913万吨,占全国废水COD排放量的72.9%,氨氮排放量145万吨,占全国废水氨氮排放量的84.6%。

提醒广大群众注意饮水安全问题,水源是身体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人体健康的关键。

来源:中国证券报

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宏观环境研究 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宏观环境;变化

一、国际宏观环境

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和平、发展、合作仍是主流,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国际经济“十三五”时期将从低速调整进入到温和增长期,先进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有一批经济体先后进入到中上等或者高收入国家,包括巴西、阿根廷以及中东欧一些国家,都有可能进入到高收入国家;三是后起新兴市场国家有可能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这三类国家都会成长出新的供给和需求,带来机遇。

然而,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全面复苏基础不牢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欧盟的新工业革命概念,德国的工业4.0战略,将吸引高端制造不断回流;一批中低收入国家利用劳动、土地、环境资源和汇率,进一步强化对中国的供给替代效应;人民币汇率升值影响竞争力;贸易保护抬头等均带来挑战。

二、国内宏观环境

从国内来看,改革力度加大、新的增长带培育以及新常态下的走出去战略等重大举措正逐步形成促进内部发展的有利条件,改革红利将继续释放。但同时也面临劳动成本上涨、全要素生产率下降、金融风险增加等不利因素。

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可释放一些改革红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正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改革将减轻企业负担;国资委将大力推进深化中央企业内部改革工作。改革后国有企业定位更明确,进一步激发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国家重大战略与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红利。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城市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联动发展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对促进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会让区域差距缩小,北京周边城市向北京看齐,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同时三方的内部协同不仅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也有利于推动各地的产业升级换代,加强良性合作,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作为新常态下实施新的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旨在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联动起来。“一带一路”会在“十三五”时期开始全面部署实施,有专家预测,2015年“一带一路”可能会产生3000亿到4000亿元投资,拉动GDP0.2到0.3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一带一路”带来的增长可能是巨量的。

从不利方面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力下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带来诸多不利。主要包括:劳动成本继续上升,年轻和廉价的劳动力在不断减少;全要素生产率将会出现下降,依靠技术进步获取增长的难度在不断增加;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十三五”时期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可能还会进一步加剧等。

三、未来经济发展变化分析

综合以上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分析,预测未来几年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都将再上一个新台阶,与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距离将进一步拉近。与前段周期相比,经济发展出现新的变化。

一是经济增长趋势由高增长转向中位增长。在经济周期和宏观调控作用下,本周期内经济增长下行阶段将接近结束,“十三五”期间经济回升,但平均增长率将低于前几个五年规划。

二是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随着我国劳动力、资金、环境的成本压力的不断持续上升,依靠简单的要素投入型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逐步由要素投入重点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促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

三是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依靠消费等内需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应对外部国际环境变化,实现我国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消费强国变化,消费主导型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必然选择。

四是从四大板块到区域协调发展的转变。“十三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将成为重头戏,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切实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四、结束语

经济是国家发展之根本,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走势保持良好,但在国际市场竞争背景下,必然会遇到更多的挑战与矛盾。我们必须更为深入的去进行改革,保持更好的状态去迎接挑战,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保障,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树华,范玮,孙克强.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与未来走势预测[J]. 江苏纺织,2010,08:1-8.

[2]杨发琼.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走势的相关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5,06:9.

环境形势 篇4

一、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工作职责、关系比较

环境监察机构负责环保工作中监督管理和现场执法工作, 依法对对辖区内单位或个人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并按规定进行处理;负责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等超标排污费和排污水费的征收工作;参与环境污染事故、纠纷的调查处理;核安全设施的监督检查, 自然生态保护和农业生态环境监察等。

环境监测工作技防监督工作, 主要对污染源进行监测, 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分析发展趋势, 及时编报重点污染源监测报告;承担建设项目“三同时”和限期治理项目环境工程竣工验收监测;承担本辖内污染事故调查和污染纠纷仲裁监测;承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验证性评价;发布有关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等。

在现行的环境管理体制上, 环境监测属于技术支持保证系统, 环境监察属于监督执法系统, 两者相互配合、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环境监察行为的成败。离开了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 环境监察行为将难以实施, 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 高效准确的环境监察行为对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成为环境监测的强大动力。这种互相配合、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 以便更好地推动环保工作协调有序发展。

二、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机构队伍现状、素质要求

我国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队伍从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上看, 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思想认识不高、知识面较窄, 具体表现在文化水平不高和技术水平偏低, 大多数人员仍习惯于凭经验工作, 既懂现代科学又懂管理的干部很少, 很多为半路出家, 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培训。

环境监察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具有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环境保护多方面工作的实践经验。当务之急应通过系统的业务培训、继续教育等措施, 尽快提高环境监察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各级环保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 从环境监测队伍中有选择地吸纳有实际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的人员充实到环境监察队伍中来, 从而在短时期内全面提高环境监察队伍素质。

环境监测队伍相对环境监察队伍总体上虽然专业技术力量相对强一些, 但仍需对环境监测人员加强继续教育, 不断更新新知识, 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建议招聘一部分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环境监测队伍中, 在管理、技术、装备、人才多方面地进行加强, 以获取实效。

三、建立科学的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联动机制

建立协调统一的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科学发展关系是提高环境保护管理和执法效能的重要保证。目前, 我国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机构在具体工作中配合不够, 往往形成单打独斗的工作局面。建议在今后的立法或修订环保法律、法规时根据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在规律将两者的职责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他们在开展环境管理与执法工作中, 协调统一, 互相配合, 步调一致, 形成合力, 以提高工作效能和快速反应能力。

建立可行的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联动机制, 必须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同时又要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与配合。在工作职责上既不能互相交叉, 又不能相互脱节;要加强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传递、反馈及应用, 环境监测机构必须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及时将环境监测数据信息传递到环境监察部门, 环境监察部门也要将实施的行为结果及时通报环境监测部门, 以及时地获取环境监测的技术支持;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部门还应根据工作需要经常性的召开工作调度会, 增强联系, 增加工作透明度, 共同协商和讨论工作计划。

四、建立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工作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为进一步促进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工作的协调发展, 环境监察工作要以环境监测工作为基础, 在深入研究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工作的内部与外部工作规律的基础上, 要充分利用好环境监测的科学资源, 发挥监测工作技术优势, 及时地把握环境监测工作的新特点、新动态、新技术, 适时调整工作思路, 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政策, 使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工作形成合力并不断互动推进。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最基础的工作之一, 是开展环境监察管理工作的支撑。环境监察工作应以依法、高效、及时为目标, 实现依法行政。环境监测工作要以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规律为目标, 努力提升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水平, 切实加强网络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例行监测, 深化污染源监测, 积极开拓生态监测, 力争在重点监测领域有新的突破, 及时掌握新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动向, 主动参与协助环境监察部分工作, 如企业的排污口规范化整治, 在线监测安装调试等, 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只有这样, 环境监察与环境监测工作才能协调有序地开展, 才能凸显环境保护工作生机和活力, 才能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和发展。

摘要: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机构能力的强弱和职能协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环境质量监督工作的优劣,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关系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机构的职能切入, 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出建立联动机制, 力求进一步发挥他们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监察,环境监测,联动机制

参考文献

[1]刘金波、俞巍:《关于提升环境监察执法效能有效途径的探索》,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0, (07) 。

[2]王美香、张永军:《环境监测与环境监察的职能分析》, 《黑龙江环境通报》, 2010, (01) 。

[3]张艳桥:《新形势下环境监察执法探析》,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01) 。

环境形势 篇5

环境信访是人民群众通过信访方式求助于政府解决某项或某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一种方式。2008年,安徽省合肥市环保局经开分局共受理环境信访投诉178件,平均周受理4.2件,环境投诉案件呈现数量大、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我们结合实践,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环境信访工作涉及各行各业,涉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法行政是信访工作的基础,具备较强的专业和法律知识是对每一个信访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运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做出准确、合理的解释和处理,对具体问题我们要依据事实和相关法律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解决,使投诉人心服口服,达到群众满意、息诉罢诉的目的。

企业环境污染投诉的处置需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涉及到各个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平时积累的信访工作的经验。只有对信访案件做到整体把握、细致分析,才能正确处理问题,有效解决矛盾。

源头预防 治标更要治本

环境问题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在信访工作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从源头上杜绝、减少环境污染是减少环境信访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工业、居住混杂及商住楼、沿街小门面内的餐饮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采取防治结合、源头预防的措施。联合招商、规划、建设等部门,统筹考虑环境特征、基础设施、企业集群等各种因素,严把工业项目选址关,避免因选址不当带来环境矛盾。对门面房小餐饮,我们与各小区物业沟通,请物业把好第一关,对未办理环保手续的业主,要及时向其说明并劝阻其对门面房进行装修,同时在第一时间通知环保部门;对已开办的饭店尤其是集中式餐饮群,我们帮助经营户设计合理的油烟处理方案,进行集中整治。

环保部门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对选址不适、污染大、难以治理、影响居民居住生活环境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对在居民区、学校周边等敏感区选址的项目,环评审批前必须进行公示,征求居民意见,提前考虑群众的诉求。

以点带面,全面排查,对投诉人反映的某一方面的环境问题进行现场调查处理时,对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一并进行排查,提前发现并解决问题。如区内某酒店曾在开业之初被附近居民投诉噪声扰民,经调查发现,这家酒店不仅存在噪声超标,且后堂油烟管道的设置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存在信访隐患。通过我们的要求和督促,这个酒店对油烟和噪声问题一次性整改到位,为周边居民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居住环境。

以有效解决问题为根本

对信访反映并查实的企业污染问题,既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也要帮助企业积极整改、尽快解决,而不是一罚了之。对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我们要多引导、多督促,在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企业的整改。技术上有困难,我们联系相关专家对症下药,研究解决;资金上有困难,我们帮助企业积极申报污染治理专项财政资金补助。通过各种手段和服务,使企业的污染问题得到最快、最有效的解决,做到既让信访人满意,也让被投诉企业服气。对不违法、可以达标但影响面大的,我们要做好相关政策的宣传解释,维护好双方的合法权益。如某注塑企业由于异味问题多次受到周边居民投诉,但根据我国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并不能界定企业排放的废气超标。为解决矛盾,我们一方面向周边受影响的居民做好解释工作,另一方面做好企业的思想工作,使企业认识到自身不足之处。通过与国内其他同类型企业的对比和交流,积极引导企业改造。目前这家企业已陆续投入几十万元改造污染治理设施,并计划继续投资100余万元对老生产线进行彻底改造,以求在根本上解决异味扰民问题。

同时,在处理信访时,我们要积极做好投诉方和被诉方的沟通工作,使得矛盾能达到最快、最有效的解决。适当时,可以召集投诉方、被投诉方及相关单位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确定明确的整改方案,防止企业做“无用功”。

加强沟通 争取支持

信访信息直接影响对信访做出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结合每周一次的环境信访统计工作和电话回访制度,加强信访信息的搜集、汇总和分析研究工作,及时掌握环境信访动态和信息,摸清有关情况,保持敏感性。按照紧急、重大信息报送制度的规定,加强信息报送工作,确保一旦发生群体性环境信访事件,能做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环境形势 篇6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环境和行业自身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何客观分析这些变化,继而做出正确的对策,是摆在每一个慈善组织面前的课题。本文作者尝试从发展环境、参与主体、业务模式三个方面对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予以分析。本期刊登其中“发展环境”部分。

当前我国慈善事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从差序慈善、‘政府慈善到专业慈善、从道德恩赐到公共责任、从关系本位、权力主导到权利本位,一场深刻而剧烈的变革大幕已经拉开”。这些转型和变革与慈善事业所处的大环境无不相关。在政治环境方面,党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支持力度不断加强。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的理念,慈善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第三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经济环境方面,2014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进入慈善行业的资金资源趋于丰富。政府购买服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精英大额捐赠以及普通大众捐款,为慈善资金池注入了更多源头活水。在社会环境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根本挑战,进一步凸显了慈善行业在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方面的作用。在技术环境方面,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慈善事业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甚至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整个慈善行业的格局。纵观慈善行业发展环境,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尤为突出。

党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政策支持和规范力度加大

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等诸多原因,党和政府对慈善事业的政策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从原来的禁锢、限制逐步走向允许和支持。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慈善事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

一是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直指困扰慈善事业发展的税收瓶颈问题,为加强慈善法规建设发出信号。四中全会则更为全面系统,在完善慈善事业的宏观法律环境方面,提出要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法律制度建设;具体到慈善行业,提出要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食品安全、扶贫、慈善、社会救助和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慈善组织方面,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规范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这在宏观上为健全慈善事业法律法规做出了铺垫。2014年,慈善事业法被全国人大常委会纳入五年立法规划,正式开启了慈善立法进程。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以慈善组织、高校、研究所为代表的社会各方群策群力、有序参与慈善立法,提出了数个民间版本,“展现了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效果和价值,为中国的立法史记下重要一页”。2014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在慈善法正式出台之前,对慈善事业的一些关键问题做出规定。以上在慈善立法方面的诸多努力,预示着慈善事业正逐步走上法制化治理的正轨。

二是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2013年以来,国务院陆续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关于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的通知》《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意见》《关于支持中央企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以及慈善事业与其他社会制度相衔接提出了更详尽的准则,指出了发展方向,力度前所未有。“中央政府如此密集地发布涉及慈善工作的文件,充分体现了对慈善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三是提出加强慈善组织行业自律。四中全会在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中提到,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要推动建立慈善领域联合型、行业性组织,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和行为准则,增强行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能力;鼓励第三方专业机构根据民政部门委托,按照民政部门制定的评估规程和评估指标,对慈善组织开展评估;相关政府部门要将评估结果作为政府购买服务、评选表彰的参考依据。更加严格有效的行业自律将在规范慈善行业行为、协调同行关系、维护行业利益、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做出新的突破。

慈善事业的作用和重点

得到进一步明确

随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领域的不断扩大,慈善的内涵与外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论,这不仅涉及人们对慈善事业的认识,而且还直接关系到今后慈善组织和各相关方在税收优惠、资金导向、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问题。这一点在近两年的政策法规中得到逐步明晰。

一是参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特别是突出扶贫济困的作用。十八大报告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则明确提出,突出扶贫济困;鼓励、支持和引导慈善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从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入手,在扶贫济困、为困难群众救急解难等领域广泛开展慈善帮扶,与政府的社会救助形成合力,有效发挥重要补充作用。救灾、扶贫、安老、助孤、支教、助学、扶残、助医等与民生相关的救助,一直以来是慈善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此更是进一步得到明确。

二是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四中全会提出,要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帮教特殊人群、预防违法犯罪的机制和制度化渠道。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社会团体、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可以作为诉讼的主体,参与民事诉讼。这为社会组织通过诉讼的救济方式维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公共利益、倡导公共政策奠定了制度基础。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慈善组织在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三是在“以德治国”方面发挥作用。2014年10月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慈善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及现代公民社会的良好品质,将在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以德治国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关于慈善事业在新时期的角色和作用,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做了进一步的概括和明确,即慈善事业应在扶贫济困、改善民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对慈善事业做出有力、准确的定位。

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正逐步建立

慈善事业由于其自身的社会性、救助性等特征,与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事业有着天然联系,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力量的不足。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慈善事业与相关制度的衔接机制已经比较成熟。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努力也逐见成效。

一是提出与医疗救助相衔接。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提到,要把握好政府引导与发展社会医疗慈善、基金管理与利用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的关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同年9月《民政部关于加强医疗救助与慈善事业衔接的指导意见》提到,优先向医疗费用高、社会影响大、诊疗路径明确的重特大疾病领域拓展延伸,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救助的社会效益;要鼓励引导慈善组织开展补缺型和补充型医疗援助活动;通过委托、合作等方式建立医疗救助慈善资源数据库,实现医疗救助与慈善资源信息共享;建立统筹协调机制;要注重发挥中国慈善联合会等联合性、枢纽型社会组织在培育慈善项目、协调慈善资源、引导慈善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最大限度提高医疗援助效率;要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措施,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优质慈善组织承担医疗援助服务项目。该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慈善力量参与医疗救助的工作重点、作用、与政府医疗救助衔接以及政府激励扶持机制。

二是提出参与养老服务业。2013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鼓励公益慈善组织支持养老服务;引导公益慈善组织重点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养老产品开发、养老服务提供,使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力量;积极培育发展为老服务公益慈善组织。该文件的出台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我国慈善事业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定位、重点和激励机制等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是提出与社会救助相衔接。2014年2月,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统筹各类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办法提出社会力量参与的支持条件,鼓励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政策;规定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以将社会救助中的具体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要求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及相关机构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机制和渠道。民政部在对该文件的解读中特别强调:“应特别注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挥社会力量在发现及时、方式灵活、多样化救助、个性化救助等方面的优势,形成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化、人性化救助服务。”也就是说,政府鼓励慈善组织参与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急难救助等原来由政府全面负责的公共事务,鼓励慈善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政府将提供优惠、购买服务,建立慈善组织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等衔接机制。

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改革正拉开序幕

近年来,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被列入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三中全会报告中,更是首次使用了“社会治理”的概念。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展示了改革理念的升华,也对现代慈善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提出形成现代社会管理体制的宏观目标。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这一目标的提出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呼应,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组织要增强自身能力,以便有效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探索社会体制建设的需要,以便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新格局;形成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的良好氛围和顺畅通道。

二是提出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具体要求。三中全会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根据相关文件,慈善组织将在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上实现以下目标:一是公益慈善类将得到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这首先体现在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方面上,将直接催生更多的慈善组织。二是对于慈善组织的管理,政府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三是对于慈善组织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将得到更多的政府购买服务,在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群众健身、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争取到更大的空间。四是在慈善组织内部,基本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随着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慈善组织注册难、监管难、生存难、发展难等诸多问题将逐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互联网技术给慈善事业

带来全方位改变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引起广泛关注。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平台和通讯技术,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在一起进行创新和发展,将是一个必然趋势。这种趋势在慈善领域已崭露头角。

一是互联网为慈善组织筹款和传播等提供广阔平台。当前我国较为活跃的慈善网络平台有阿里巴巴平台、腾讯网络捐款平台、新浪微公益、支付宝E公益平台等。在这些平台上,有资质的慈善组织可以开展项目或活动介绍、公开募捐、信息公开等工作,从而达到宣传和众筹的多重效果。据《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数据,2014年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支付宝E公益三大在线捐赠平台和淘宝公益网店共募集善款4.28亿元,相比2013年增长42.6%,呈现大幅度增长的趋势。网络的汇聚力量,让以往重视企业和慈善家大额捐款的慈善组织开始意识到面向公众传播和筹款的重要性,也让以往那些在大额捐款面前缺乏竞争力的小型慈善组织有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对于慈善组织而言,因互联网技术而诞生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成为其有力的传播工具,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酝酿舆论危机的重要场所。

二是对慈善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使用好第三方网络平台,是互联网迅速发展形势下慈善组织的必然选择,但同时也对慈善组织的创新能力、整体管理协调水平、项目设计、项目执行、信息公开和媒体关系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用以众筹的慈善项目缺乏创新、不能切合实际,就难以获得公众支持;如果慈善组织准备不足、出现管理漏洞,效果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引发公众的信任危机。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倒逼慈善组织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进行自我革新,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探讨新形势下环境监察执法 篇7

1 现阶段环境监察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1.1 环境监察执法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环境监察法律体系不够完善, 存在着诸多的漏洞和不足, 且没有设置专门的部门来总结环境监察法律条款, 导致在环境监察执法实践中, 没有足够的操作性;同时, 不能够严格查处不法人员破坏环境的行为, 没有彻底落实环境监察执法工作。

1.2 不及时创新

时代的进步, 我国内外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对环境监察执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 就需要大力创新, 以便促使环境监察工作与新形势所适应, 提升环境保护质量。但是, 现阶段环境监察执法并没有积极创新, 不注意时代发展需求, 没有完善执法措施, 影响到工作的落实效果。

1.3 执法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

人是监察执法工作的执行者, 执法工作的开展质量会直接受到人综合素质的影响。特别是近些年来, 在较大程度上拓展了环境监察工作, 但是却没有大力提升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增加了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任务难度。且我国环境监察法律制度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漏洞, 影响到环境监察执法的切实操作, 经常会有问题出现于执法过程中, 不能够有效遏制环境违法行为, 进而降低了环境监察的执法效能。

2 新形势下环境监察执法的创新对策

2.1 大力提升监察执法水平

要想提升环境监察执法效能, 就需要对传统单一的执法模式有机改变, 包括执法形式、执法方法、处罚手段等多方面的内容: (1) 对环境监察执法形式有机改变, 过去往往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来开展环境监察执法, 无法有效执行环境监察执法任务;进入到新时期后, 需要采取多样化的环境监察执法形式, 有机联合上级和下级, 配合环保部门内部的职能部门, 共同开展监察工作;环保部门还需要积极联合其他相关部门, 搞活监察执法形式, 与不断变化的形势所适应。 (2) 对环境监察执法方法有机创新, 要用全天候所时段的监察执法模式替代过去的监察执法方法, 有机结合工作日检查和节假日检查, 结合白天巡查和夜晚抽查, 结合环境专项执法监察和日常监察执法, 结合暗访监察和明察等诸多形式。 (3) 还需要对环境监察执法中的处罚手段有机改变, 用综合制裁方式来替代过去的单一处罚手段, 将现行的法律制度给充分运用起来, 综合采取多样化的方式, 包括限货、限批及媒体曝光等, 搞活处罚手段。

2.2 提升监察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在环境监察执法工作实践中, 需要用精细化管理来替代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 将精细化管理贯彻到现场监察、搜集证据、证据跟踪调查等诸多个环节;在现场检查方面, 主要是对企业基本生产情况、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等进行检查, 保证其严格依据相关的法律制度来开展所有环节, 如果检查出现了问题, 需要及时向上级部门上报, 采取科学的处理措施;在搜集证据方面, 现场检查过程中, 需要将相关设备准备好, 包括照相机、录像机等, 现场取证环境违法行为, 借助于相机来拍摄现场情况;还需要笔录各个环境事件, 询问笔录有齐全的要件;要详细的搜集现场证据, 找出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在跟踪调查方面, 主要跟踪对象为违反环境保护的企业, 不能够仅仅开展一次检查就停手不干, 执法人员需要增强责任感, 能够主动跟踪存在的环境违法问题, 以便促使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2.3 对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人员的水平提升

监察执法工作的核心为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人员, 其能够将整个环保部门工作水平和精神面貌给反映出来。因此, 就需要对监察执法工作人员严格管理, 大力提升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业务素养, 环境监察知识足够丰富, 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来开展工作。传统的大脾气或者高嗓门工作作风下, 执法目的很难实现, 且会影响到环保部门的整体形象;监察执法真正需要的是有较强业务能力和较高政治素养的工作人员。环保部门的领导人员需要严格筛选工作人员, 制定较高的标准要求, 上岗人员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证书, 只有对每一个监察执法工作人员严格把关, 方可以顺利开展基础工作, 优化环保部门整体形象, 提升环境保护质量。

进入新时期后, 需要科学规范环境监察执法工作, 对传统监察执法懒散问题有机改变。环保部门各个机构需要密切配合, 统一培训执法人员, 促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对工作标准流程有机了解, 不能够对执法行为随意更改;监察执法人员需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对外在形象有机规范;将透明化的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给实施下去, 对于社会及人民的监督, 需要积极接受;对于有价值的建议, 积极听取。

3 结语

综上所述, 环境监察执法工作的开展效果, 会对我国环境保护整体进展, 产生直接的影响和作用;现阶段我国环境监察执法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需要采取完善措施, 大力提升工作人员的水平, 科学开展环境执法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兰燕.新形势下环境监察执法分析[J].科技资讯, 2014, 5 (10) :123-125.

矿山地质环境严峻形势及应对策略 篇8

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刺激着矿产资源的大量开采, 然而长期的矿山生产后, 不可避免的对矿山原有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植被生态等造成较大的影响, 使矿山地区的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异[1]。

我国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业国家之一。其中, 在我国已经发现的矿产就有173种, 达到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达到了153种, 拥有各类矿山企业多达15万个, 从业人员多达200万人。伴随着改革开放和资源的大开发, 形成了许多因矿而兴的矿业城市。仅辽宁省就有鞍山、本溪、阜新、抚顺、葫芦岛等多个矿业城市。矿产资源的开发, 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大量开采矿产资源,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现象十分严重, 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长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忽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长期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走上了先破坏后恢复再破坏再恢复的死胡同。由于,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作通常会降低采矿权人的收益, 加之法规不完善、监管的缺位及矿山环境地质研究的不到位等, 导致中国矿山普遍存在较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进展缓慢, 效果不明显。直接造成各种不同的地质环境问题始终伴随着我国矿业的发展, 给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中部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几十年内无法得到有效的恢复治理。由于矿业活动的特定寿命周期, 矿业活动结束后恢复环境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 在矿业活动过程中, 要求矿山企业必须始终重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为给子孙留下一片青山和绿水, 为矿山地质环境及时并且有效恢复创造必要条件。

2 目前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严峻形势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形势严峻, 问题较多, 重点突出。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2.1 矿山开发土地资源破坏损毁严重

据统计, 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采、开发及建设过程中, 通过挖损、塌陷、压占等行为破坏的土地面积达到了165.8×104hm2, 占我国耕地面的10%还要多并以每年2×104hm2的速度增加。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吃饭问题始终是最重要的政治任务, 而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则是重中之重。但是我们不幸的看到, 在人均只有1.4亩耕地面积的我国, 矿产资源开发所破坏的土地绝大部分是农业用地。

矿产资源开发, 除了直接破坏土地资源外, 通过污染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等间接行为造成大量优质土地资源被污染, 无法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而荒废, 大量农民离开生活多年的土地, 造成巨大的浪费。

2.2 矿产资源开极易诱发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开发, 通过废弃物堆积、地表挖掘、爆破、地下采矿、疏排地下水等活动, 可诱发地震、边坡失稳、崩塌、地裂缝、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区塌陷、水土流失及因植被破坏引起土壤沙漠化等多种地质灾害现象。

统计资料显示, 截止2005年底, 全国因矿山开采活动共引发地质灾害12379起, 死亡4251人,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1.6亿元, 其中地面塌陷4500多处、地裂缝3000多处、崩塌1000多处。全国因采矿活动形成的采空区面积约80.96×104hm2, 引发地面塌陷面积35.22×104hm2。

2.3 矿产资源开发的排弃物对地下水的污染

随着经济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居民用水量持续上升。我国人口众多, 平均每人每年占有的河川径流量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4, 属于水资源匮乏国家之一。与此同时, 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中排放的各种矿坑水、选矿废水、冶炼废水大量超标排放, 更有甚者未经任何处理任意排放。这些废水通常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及各种对动植物、人类有毒有害物质。一部分废水经过渗透, 污染地下水源, 对当地居民造成潜在的长期的伤害。此外, 矿产资源开发还会对生态系统、大气等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3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人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如资源、能源的开发、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活动。由于人口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人类目前的建设和创造能力极大地加强,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以空前的速度急速发展, 并因此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灾难。当代主要工程活动主要包括水利水电工程、矿业工程、交通工程、城镇和工业建筑土木工程等。每类工程活动又有自己的特点。如矿业工程的特点则大多为深部开发, 经常出现深采和高边坡等一系列问题, 带来地下和地表条件的各种变化, 从而产生环境影响。每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方式强度是不同的, 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3.2 法律法规不健全, 执法力量薄弱

法律制度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关键。法律制度不完善, 就会造成监管困难、资金保障不到位等系列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 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从联邦到州 (省) 的完整体系, 并针对矿产资源的不同类型形成了从金属矿产、油气、煤矿、铀矿到石料等不同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立法较为详尽、明确、可操作性强[3]。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 人们逐渐意识到地质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才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基本完善的地质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领域执法面临执法部门多, 执法力量分散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3.3 工程技术人员匮乏, 工程技术水平落后

矿山开采技术落后, 开采中对围岩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采用落后的“崩塌法”、“放大炮”等开采技术造成地面塌陷, 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4]。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一大批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由于长期的对矿山地质工作的重视不够, 致使我国对矿山地质灾害的预防和矿区地质复垦技术长期薄弱, 造成历史欠账过多。对矿山地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工程技术人员断档严重, 青黄不接, 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修复工作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 也制约了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的技术突破。

4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

4.1 集中治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一方面, 大型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对周边居民造成严重影响, 极易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 大型矿山的地质环境治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治理困难大。据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学术交流会》透露, 自2014年开始,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投入重点和方向发生重大改变———由过去支持多而散、经费少的小项目, 转向支持重大项目, 抓大放小, 集中力量解决重大的地质环境污染问题, 使我国地质环境治理更加科学, 中央地方的分工更加明确, 职权更加明晰。

4.2 系统的、全面对遗留问题进行修复

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是我国矿产资源大省, 其中硼矿、铁矿和金刚石位居全国第一, 海城及大石桥的菱镁矿更是世界闻名, 滑石和玉石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共有各类矿山企业8493座, 大部分都没有恢复植被, 有的甚至变成了荒山秃岭。特别是现在仍有一些开山采矿企业, 经营管理粗放, 随意滥采滥伐, 破坏森林资源, 破坏山体植被, 导致山体滑坡。2009年, 辽宁省提出“大干四年, 绿化辽宁”的奋斗目标, 全面开展对矿山地质治理遗留问题的治理工作。力争使在5~10年间使森立林覆盖率由35%提高到40%以上、林木绿化率由38%提高到45%以上。目前该工程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3 组建专业治理公司, 培养环境治理人才

一方面, 组建矿区专业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咨询公司和专业治理工程公司, 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专业公司替代矿山企业进行专业的矿山地质恢复治理, 提高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矿山地质恢复收益与企业利益挂钩。另一方面,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的科学研究, 加强矿山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快矿山环境保护新工艺的开发与推广, 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4.4 拓宽地质环境治理资金来源渠道

长期以来, 我国秉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收益”原则。一方面明确了责任主体和资金来源, 一方面对于社会闲散资金的进入提出了法律保障。推行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拍卖制度, 由治理企业自筹一部分, 矿山企业出一部分, 政府补贴一部分, 矿山治理企业享受治理所带来的收益。

4.5 加大环境立法工作, 强化执法检查

组建专门的监督检查执法力量, 赋予更高的执法权力, 对地质环境违法成高压态势, 基本杜绝不敢违法、不愿违法、不能违法的局面。对一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不到位的企业加大惩罚力度, 提高其违法成本。

4.6 生产企业加大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采用新技术, 加大中小矿山的兼并重组, 降低对地质环境影响。由于我中小矿山的疏于管理, 加之小型矿山的开采方法和选矿工艺落后, 大多无环保措施, 加剧破坏矿区环境[5]。矿山企业应以高技术、高科技为先导, 走以预防为主的矿业开发之路, 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 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6]。

4.7 改变矿产资源粗放开发局面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严重的局面, 归根到底是矿产资源开发手段粗放, 技术落后。加大科研开发投入,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矿山开采技术, 突破瓶颈, 彻底扭转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局面。

5 结语

矿业的长期快速发展, 为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同时, 也造成了大量的地质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仍将长期的存在, 并不能一朝一夕得到根本解决。目前, 矿山环境在治理方面任然存在着资金、技术和制度等困境。要摆脱矿山环境治理的困境, 必须从困境入手, 改变思想观念, 进一步拓展投融资渠道, 建立长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鼓励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开发及应用, 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做好技术支撑和服务。同时, 完善制度设计, 提高法律约束力, 以加快和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张艺耀.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认识及建议[J].工程建筑, 2013, (6) :329.

[2]徐友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研究现状及展望[J].地质通报, 2008, 2 (8) :1237.

[3]万亚辉, 沈越.我国矿山地质环境问题[J].北方环境, 2011, 23 (7) :38.

[4]曾玉清, 李贵任.湖南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成因及变化趋势[J].国土资源导刊, 2009, (4) :51-55.

[5]林芳, 郭守权.浅析矿山地质灾害类型与防治措施[J].矿山天地, 2011, (10) :213.

新形势下环境信访工作的对策 篇9

1.1 信访量增大

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工业技术也得到了发展, 但是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属于重度污染的大型煤炭厂、电力生产、造纸以及建材等企业越来越多, 严重污染了环境, 使人们的生活质量遭到了破坏。

1.2 谋求其他利益的环境问题增多

以环境污染为由谋求其他利益信访事项的增多, 增加了信访问题的复杂性。现阶段, 利益多元化且各种利益相互交织, 因土地纠纷、债务纠纷、行业竞争等原因, 反复投诉, 要求环保部门处罚企业的信访事项增多。这些利益驱动型信访增加了信访工作的难度。另外, 环境信访问题往往牵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 由于受职能范围等因素限制, 现有执法手段单一, 缺乏综合性执法。相关部门没有采取有效监督措施, 单靠环保部门很难圆满解决问题。

1.3 访问数量增多

随着访问数量的不断增多, 使环境信访投诉过程中出现重复访问、集体访问以及越级访问的现象尤为突出。一方面, 有很多上访者会出现重复上访、上访利益化和复杂化, 加大了信访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 还有很多地方的环境信访人员工作处理不及时, 对上访的案件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和完善, 比如在环境信访中存在着一种很不好的观念, 上访案件到了上级以后, 上级会直接交给下级去处理, 而下级的能力有限, 不能做到彻底的解决。因此, 对于这种现象, 各个环保部门应该加强管理, 共同解决信访案件是环境上访部门首先要做的事。

2 新形势下环境信访工作的对策

2.1 开通良好的信访渠道, 提高办事效率

电话投诉的方式是提高办事效率的基础, 要保证投诉热线24小时开通, 并且上访的案件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处理。除了开通上访热线以外, 还可以顺应科学技术的进步, 开通互联网上访建设, 也可以及时的对上访的环境案件做出有效的处理。除此以外, 还可以同相关的机关部门, 例如信访局、维稳办等进行合作, 做到全方面的收集信息, 跟踪最新的动态, 对一些比较难以处理的环境案件可以同相关合作部门联合处理;还可以增加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更好的进行工作交流与指导, 进而使环境信访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

2.2 完善工作机制

(1) 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制度, 加强源头防范。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坚持每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 特殊敏感时期实行每日集中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建立台账, 实行网格化管理, 同时强化督办工作, 确保绝大多数矛盾纠纷在基层和初始状态得到解决。 (2) 实行领导包案制度。对上级督办的信访案件、重大疑难信访问题, 实施领导包案制, 执行“属地管理、分级责任”原则, 由具体领导牵头调查相关情况、研究提出化解方案, 促进案件了结。 (3) 要完善环境信访移送机制, 针对案情重大的环境信访案件"积极开展司法联动"形成有效震慑, 重视信访三级终结制度, 有效遏制缠访、闹访等行为。

2.3 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

新形势下的环境信访开展工作的难度很大程度的取决于人们的环保意识, 如果人们的环保意识高, 具有一定的环保知识, 环境信访工作的开展也会变得简单。所以, 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 让人们对我国当前的环境现状有一定的了解, 进而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这样能够使环境信访工作顺利开展。

2.4 完善环境信访责任制度

面对新形势下的环境问题, 只有通过完善环境信访的责任制度, 才能更好的开展信访工作。首先各级领导要做好信访的工作, 对上访的重大案件, 有关的领导要做到亲力亲为, 把工作的重点落实到每一级的信访工作人员身上, 对集体上访以及越级访问的现象要认真处理。其次, 还要建立责任考核制度, 对每位信访的工作人员都严格要求, 使其明确自身的职责。除了对工作人员做好相应的管理以外, 还要对工作机制进行创新。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环境信访工作的开展机制也要不断的调整和创新, 规范人民群众的上访流程, 减少越级上访的情况发生。最后, 对环境信访的移送机制要进行规范化, 使重大的环境上访案件做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还要加强信访的三级终审制度, 对缠访、闹访的现象进行严肃处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 新形势下的环境信访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结合目前的环境信访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找出了开通良好的信访渠道, 提高办事效率、加强环保知识的宣传、完善环境信访责任制度等对策, 帮助信访工作更顺利的开展, 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环境信访的相关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后, 找出了目前环境信访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并探讨出在新形势下环境信访工作的对策,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 发挥环境信访的最大作用。

关键词:新形势,环境信访工作,对策

参考文献

[1]孙志国.环境信访案件产生原因及对策探讨.

[2]罗书.新常态下环境信访问题思考.

[3]高丽颖.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环境信访工作.

新形势下企业环境管理的发展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飞速发展,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各企业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经面对一种新的形势。一方面,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政府对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使企业再也不能和以前一样忽略环境保护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非政府组织和一般民众都可能成为政府以外的有力环保监督主体,而且公众对企业环境形象声誉以及产品环境友好性的态度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再有,我国企业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国际社会日益严峻的“绿色采购”、“绿色消费”等绿色贸易壁垒。此外,投资者和保险公司把对企业的环境评估和社会责任纳入其投资政策中,银行和保险公司针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来评判企业的偿还能力和承保能力。种种变化都表明了我国企业已经处于环保压力影响企业发展生存的新形势,我国原有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很好地处理上述环保压力。这时部分有先见之明的企业开始尝试吸收利用了一些国外先进的企业环境管理工具,对企业现行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完善。

本文汇总分析了一些世界范围使用比较有效的企业环境管理理论工具,为我国企业在新形势下对企业环境保护管理进行调整时提供参考。其中最广为国内所熟悉且应用最广泛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本文不再具体论述,主要介绍其他一些有效而又不为人熟知的企业环境管理工具。

1 从环境统计到环境管理会计,再到企业环境报告

长久以来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的基础工作就是环境统计。企业环境统计是用数字反映并计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以及环境变化对经济和人群健康的影响,其研究对象是污染物控制、环境质量变化及其相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4]。在企业日常环境管理工作中,环境统计的直接成果就是企业环境管理部门向企业和政府环保部门呈交的污染物排放统计、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情况、排污费缴纳等报表。

上世纪90年代国外逐步发展起来“环境管理会计(E-MA)”的会计学科,其定义为:EMA是企业或组织为了同时提高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将环境因素纳入成本管理、投资决策、业绩评价等内部管理活动,而对环境成本与业绩、材料与能源等方面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系统[11]。环境管理会计是传统环境统计的进一步发展,其最突出的变化是将环境成本考虑进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从近十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各企业的初步实践,环境管理会计的潜在效益可总结为:(1)帮助企业从源头控制好环境成本,降低环境负债成本,甚至进一步指导产品定价。(2)降低企业环保违规风险,将外部环境成本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降低财务风险。(3)改善企业与社区和政府的公共关系,提升企业形象;(4)通过改善设计、采购、制造等途径来提高产品质量[5]。

随着环境统计向环境管理会计发展,企业环境信息不再仅仅要求传统形式中的部门内部之间的报表汇报,还要求向外部社会利益相关者进行披露,因此逐步发展为企业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并最终成为独立的企业年度环境报告。20世纪90年代以后,企业环境报告在国外企业中快速发展,2005年调查显示世界250强企业中有52%发布了相关的环境报告,全球16个国家的前1600家企业中有33%发布了环境报告。在我国,最早的企业环境报告是2000年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健康安全环境(HSE)报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3年9月发布的《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中指出,企业“必须”和“自愿”公开环境信息。迄今为止,我国发布环境报告的企业仅23家,均为行业带头企业,如海尔电器、宝钢股份、高桥石化、上海大众、金光集团等。企业环境报告书除了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促进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实施等意义外,对企业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进其与外界的交流,树立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提高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

2 从末端治理到清洁生产

一直以来,污染源管理是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的最根本工作,包括污染源治理、污染源监测以及环保工程维护等,不知不觉形成“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思维。与此相对,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上已经开始推广实施以“预防为主”为方针的清洁生产来控制污染。

清洁生产是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3]。

清洁生产对企业的意义在于:(1)清洁生产尽量将污染物消除或减少在生产过程,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并对最终产生的废物进行综合利用。(2)清洁生产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既减少了末端治理的运行成本,又带来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等各方面的经济效益。

2003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将清洁生产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最主要的清洁生产工具是清洁生产审核,是对污染来源、废物产生原因及其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化的分析和实施过程,其目的是通过实行污染预防分析和评估,寻找尽可能高效率利用资源,减少或消除废物产生和排放的方法。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不但可以实现清洁生产可取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并且可以获得排污费减免等优惠,同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进而扩大其市场影响力。

3 从排污事故处理到环境风险管理

环境风险是指在一定区域或环境单元内,由人为活动或自然等原因引起的“意外”事故对人类、社会与生态等造成的影响及损失等。对于企业,长期以来最关注的环境风险就是排污事故环境影响,如松花江苯污染事件、北江镉污染事件以及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等,不但严重污染了环境,危害了社会和人民安全,也严重影响了排污事故企业自身的发展甚至生存。

企业环境风险管理就是由企业运用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通过对环境风险的分析、评估,考虑到环境的种种不确定性,提出供决策的方案,力求以较少的环境成本获得较多的安全保障[1]。目前企业环境风险管理主要集中在对排污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包括排污风险评价、工程预防措施、应急预案、事故后评价以及环境生态恢复等。

随着企业需要面对的环保压力变化,企业环境风险内涵也不断变化,现代环境风险管理的内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上述的排污事故预防措施,还加入了不少新的内容和元素,如:预防和处理因政府环境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处理和应对社会公众以及投资者等对环境风险事故预防和控制带来的压力;预防和处理“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带来的风险;在选择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时评价其环境风险;公司为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投保;企业留出储备金弥补因违反环境的罚金支出等等。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发展,更全面地考虑到由环保方面带给企业发展的种种不确定性,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进一步以较少的环境成本获得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4 通过环境标志认证打破绿色壁垒

环境标志是一种贴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证明性标签,以声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能源等优势。

环境标志最初起源于生产商为了提高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而作出的环境友好自我声明,后来逐渐成为需要第三方认证的环境标志,如德国“蓝色天使”、加拿大“环境选择”、日本“生态标章”以及北欧“白天鹅”等环境标志。中国环境标志是由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认证,截至目前,我国已颁布电冰箱、彩电、空调、无磷洗衣粉、生态纺织品等产品的环境标志技术要求78项,全国共有700多家8000余种型号的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

对于社会,环境标志可以促进公众参与、宣传绿色消费等作用;而对于企业本身,环境标志就是企业抓住绿色消费潮流,在产品增加的新附加价值和新卖点。通过环境标志认证,企业不但能更好规范自身环境保护工作,还能争取到市场先机,打破国际绿色壁垒,赢得公众和投资者的认同感。

5 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

虽然人力资源管理和环境管理看似是各不相干的两个企业管理组成部分,但企业有时发现,尽管已经采用了新方法和新技术来进行环境管理,却没有获得预期的效益,反而员工的环境素质的提高可以直接提升环境绩效,因此最近兴起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有效执行环境管理的重要先决条件。环境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针对所推行的环境管理政策而进行调整,进而使企业的环境绩效改善,使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可实施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调整措施包括:建立符合公司环境管理目标的组织结构;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绿色议题;进行绿色招募;加强环境教育与培训;将环境报酬引入薪酬体系等[10]。

除了上述环境管理工具外,企业还可以实施的包括:针对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绿色设计;针对改善能源利用效率的能源审计;针对供货商管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针对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的环境监理;针对从温室气体减排中获得经济效益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等等。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作为环境管理的一种标准程序,事实上是前面各个环境管理工具的综合统筹。近来,在环境管理体系(EMS)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MS)两大体系的基础上,更是诞生了EHS(Environment Health and Safety)管理体系,将企业实施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方法、程序、过程和资源等要素通过先进、科学、系统的运行模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的管理体系。

重视环境保护是世界发展必然趋势,因此企业只会面对越来越繁重的环保压力。这就需要企业的环境管理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利用新的理论方法进行充实和完善,目的是让企业在新形势下能够更主动、更积极、更正面,把过去的环境负债转化为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董道明.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管理.1994-2008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08.

[2]高志谦,王平心.企业环境报告:西方的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1994-2008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2008.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清洁生产审核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4]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5]田学峰.环境管理会计作用探析[J].会计之友,2008,(12).

[6]王军,汤大伟.企业环境报告书期待中国指南[J].环境经济,2007(,7).

[7]夏青,于洁,徐成,尹航,刘静.环境标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8]于秀娟.环境管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9]张颖洁.地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问题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2(1).

[10]郑如霞.环境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绿色竞争力的利器[J].煤炭经济研究,2006,(11).

环境形势 篇11

关键词:县级市;枫桥经验;司法软环境

浙江省诸暨市处在杭州、绍兴、义乌“三棵大树”的环抱中,其地理、区位等发展硬环境也难以改变,如何转变思路,在市委市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公共服务、科学高效管理上出新招、掘潜力,在发展软环境上下功夫,已是诸暨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审判机关,诸暨市人民法院在配合党委、政府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软环境上大有可为。

一、加快民事诉讼案件办理进度

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力求简单案件速战速决,重大复杂案件按期办理,避免“迟到的正义”,为企业纠纷、个人纠纷当事人大幅减少诉讼时间成本。法官应更有技巧地运用法定的诉讼程序规则。在开庭前让当事人诉、辩更充分,证据交换更全面,更多的解决当事人双方对案件事实和法律主张的争议;在庭审时只需把时间花在剩余的争议点上。在庭审过程中,依法果断处理当事人特别是被告人以各种方式做出的拖延诉讼行为,避免庭审程序过于拖沓繁琐和不必要的多次开庭。当然,作为“枫桥经验”的发祥地,我们更应发挥优势,走群众路线,更高效的调解结案,案结事了,息讼止争。

二、用足、用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实现法律效果的同时,积极追求社会效果最大化

准确理解和把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做到宽严都要落实、宽严都要依法、宽严都要适度,坚持打击与保护并重,营造安居乐业环境。对有正当工作的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以及过失犯罪,若其恶性不深、危害不大,则因尽量适用宽缓刑。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犯罪,要一视同仁,符合条件的,同等适用宽缓刑,彰显刑事政策的人性光辉,同时与司法行政系统做好协调,将外来罪犯一并纳入社区矫正范围,由司法行政系统监管矫正。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涉众性经济犯罪,要慎重适用剥夺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和刑罚。对这类犯罪行为人,如果具有一定的经营能力,挽回被害人损失的能力,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适用不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刑罚,以便行为人继续经营,最大限度偿还被害人损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对于涉黑性质犯罪及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杀人、抢劫、贩毒、盗窃、强奸等多发性案件,重点打击,严惩不贷。对于未成年人、在校学生犯罪、偶犯、初犯,坚持依法从轻处理,减少社会矛盾。坚持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刑事惩罚与经济赔偿同时考虑,通过扎实有效调解并予以兑现,既惩治犯罪,又让被害方物质上得到赔偿,精神上得到慰藉。

三、借助“枫桥经验”品牌效应,发挥诸暨市大调解工作格局优势

目前,诸暨市已拥有一支遍布镇(乡、街道)、村(居)两级,行业、企业、区域多领域,由专、兼职调解员和志愿者共3000余人组成的人民调解队伍,在调解机构数量、調解员数量以及调节数量、质量上均走在全国前列。他们为诸暨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的调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诸暨市人民法院积极发挥对大调解工作的主导作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不可否认,诸暨市人民调解工作还存在专业性不强,法律素养不够,主动要求提高业务能力的积极性差等情况。诸暨市人民法院相关庭室应在自身做好调解工作的同时,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力度,丰富指导内容,注重业务指导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普遍性,指导形式应力求丰富多样、生动实用,建立法官对人民调解员传、帮、带,手把手教的指导机制,并配套激励和反向激励机制,探索部分重大、复杂案事件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共同参与的调节机制,营造乐教愿学、现学现用、活学活用的浓烈氛围,快速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水平,并形成法院调解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让人民调解这支“东方之花”绚丽绽放,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要坚持判决与调解结合,促进社会矛盾化解。在合法自愿基础上开展诉讼调解,正确处理调解与判决的关系,促进矛盾纠纷的实质性解决。妥善审理婚姻、家庭、继承、邻里纠纷案件,保护妇女、老年人、未成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四、坚持服务大局与群众利益兼顾,审慎审理群体性案件

新形势下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对策 篇12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对策

环境监测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及时、准确、可靠地获取表征环境质量的代表性数据,并科学地解释这些数据。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重要依据。

当前,环境监测领域不断扩大,任务不断加重,竞争不断加强,环境监测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形势严峻,改革的任务艰巨。为适应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需要,温家宝总理曾强调指出:“要不断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那么,如何紧紧围绕环境管理战略目标和重点,提高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生态监测、环境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监测及综合分析水平,为环境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呢?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环境监测的基层工作者,我认为,必须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准确定位,加强环境监测部门建设

环境监测始终面临新的形势,为此,抓住机遇,调整工作思路,找准其在整个环保工作中的定位成为重中之重。同时,还要狠抓基础建设,提升监测能力和社会地位,以创新求发展,以品牌促质量。

1.“技术执法”和“政府行为”是监测站的唯一定位。

就其本质而言,环境监测工作是“技术执法行为”,是“环境技术监督管理行为”,是“政府行为”,因此,必须始终遵循第三方公正原则。

目前,监测领域窄,作用弱,监测时不能做到理直气壮,因为有收费,易被误认为是“营业性质”,是“讲求效益的单位”。这就需要我们自身进行深入、理性的思考,把“技术执法”和“政府行为”作为监测站的惟一定位。环境监督检查、判定企业超标与否、排污浓度、总量核定等,只能依托监测。我们一定要抓住监测辖区环境质量、监督企业排污行为这一根本,在思想上求解放,在工作上求突破,把监测的牌子“立对、立住、立稳”。环境监测是“政府公益行为”,不是“市场行为”;市场运作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环境监测站绝不能滑向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性质,绝不能把横向创收作为监测站的“主业”,必须把监测工作的重心放在“蓝天碧水”工程服务上,使监测回归到“政府技术执法行为”上来,从而把握监测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2. 质量建站,科技建站,狠抓提升能力的基础性建设工作。

各级监测站在监测中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进一步规范各类监测报告制度,加强对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对异常和有异议的监测数据要进行再分析,直到达成共识。变单一、孤立的数据分析为统一的区域环境系统的综合分析,对较大范围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系统的连续的动态分析。在经济结构调整、污染治理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配中,在重点区域污染物控制和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相关分析中,在局部生态环境破坏和区域环境灾害相关分析中,得出科学的、基础的综合分析信息,提供系统化的决策依据,从而加速监测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若只有监测数据,而无分析、无结论、无建议,只能算是完成了监测任务的一半,失去的另一半正是监测工作中最闪光、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凡不保密的监测信息,应尽可能向社会公开,向决策机构公告,在当地新闻媒体上公布。不能只在环保系统内部自下而上传输,而不作横向发布。

同时,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努力探索,创新机制,扎实推进环境监测硬件建设、事故应急监测和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提升监测技术手段。推进监测站的硬件建设,要申请建立正规、稳定业务的经费渠道,列出“题目”,罗列“项目”,做好部门预算,向财政争取资金。提高事故应急监测能力,要提前预备,提前培训,尽快摸清易发污染事故的“危险源”情况,并做好“软件方面”的技术准备,搞清事故隐患、污染物危害、监测方法、样品处理、分析技术、仪器使用方法等,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要积极筹备区域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真兵实战”演练,以便做到快速预警、快速反应、快速出击、快速判定、快速上报。

3. 树立“监测品牌”形象,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如前所述,监测环境质量是“政府行为”,监控企业排污是“技术执法行为”,应该有地位,应该受重视,应该彻底解决监测站能力建设、日常业务运行费的问题。过去认为,“环境管理必须依靠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必须为环境管理服务”,这一提法对环境监测的诠释已不够全面、准确,已不能涵盖监测的意义和作用。环境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而不仅仅是环保工作的“耳目”。以甘肃省为例,2004年以来,全省监测能力提升,环境监测服务领域不断扩大,监测信息服务及时化、手段多样化日益普及,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如我所在的酒泉市监测站,2007年开始在媒体上发布空气质量日报,与总站和省站进行了环境空气监测的联网传输,已经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公开、透明。监测数据从报告单中、抽屉里、办公桌上,走向了普通百姓,直接面对社会,面对决策者,已然成为无形的超值广告。

“空气质量日报”就是一项为政府服务、为老百姓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同时也是广泛宣传监测站的有力窗口。当然,树立“监测品牌”形象,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除了坚持提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这一根本,还须积极倡导“环境监测精神”,让全社会了解监测站的性质和作用,广泛地扩大影响。

二、注重学习,优化体制,提高整体监测能力

首先,要以建设“学习型监测站”为向导,全站(每个岗位)、全程(工作全过程各环节)、全员(所有人员)终身自觉主动学习,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促进全体职工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五点:1.外出参加学习培训的人员必须登台讲授学习内容。所有人员要结合本职工作写讲义,科室主任、分管站长两级审核后,个人公开讲,现场回答提问,有关人员点评、打分,讲评结果记入“本人技术档案”。2.坚持全员“月考制”,巩固学习成果。3.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业务培训和硕士以上学历进修。4.成立“站学术委员会”,开展科研学术活动。5.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指导,定期不定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国家级优秀监测站实地学习取经。

其次,要树立“以人为本,科学管理,营造和谐”的新理念,积极探索建立监测站管理新体制。一是要推广人才引进机制,从源头上把好关。用人单位在社会进行公开招聘,要坚持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原则,严禁招聘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二是要严格持证上岗制度,把持证上岗考核作为准入制度的一项内容,按照国家有关考核程序认真组织,严格把关。三是要加大考核力度,每年对各级监测站进行仪器开机运行、技术人员培训、监测项目拓展、新项目分析方法的建立等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日常考核,确保监测硬件与实际监测工作能力同步发展。在人员考核上,要完善职工考评与奖罚办法,细化、量化各岗位职责和工作量,定出分值,民主推举站考评员,根据个人工作量打分、扣分,并将得分结果明细公示,考评结果单1份归入个人档案,1份送站财务核发补助,并且与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优树模等相联系,真正使量化管理出成绩,出效能。

最后,要全面注重班子建设。站各级“班子”均应选自于民、受命于民、取信于民、惠泽于民,要把承诺和接受监督当作压力,把压力变为工作的动力,把动力转化为蓬勃向上的活力。对于站中层干部,可实行“全员下岗、公开上岗条件、自愿报名、资格审查、民主推荐、民意测验、个人演讲、竞聘上岗、组织考察、择优任用”的办法,“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聘任”。对于科室人员组合,可采用全员下岗、双向选择,宜将“业务计划、现场监测、室内分析、编制报告、质量控制”分离,以保证监测工作的“公正性”。站领导行为要更加理性成熟,处理日常工作要稳健有力,把握尺度要得体,解决问题和面对困难要有一定的平衡和承受能力,遇到矛盾要敢于与职工坦诚对话。

三、提高数据管理人员素质,强化监测数据管理

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中之重,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管理水平,因此,必须从提高数据管理人员素质入手,强化监测数据管理。

简单说,监测数据管理人员要做到“三清”、“三心”:

1. 要甘于工作环境的“清静”和工作条件的“清苦”,干好工作更要“清楚”。监测作为整个环保工作的“耳目”、“尺子”,必须做到耳聪目明,计量准确,全面把握区域环境质量及企业排污情况。要把数据管理工作作为全部监测工作的龙头来抓,专设机构,专设人员,理顺机制,找准位置,围绕政府工作大局,抓住公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深入查侦污染成因,准确反映环境状况。具体工作要做到统计准,上报快,分析深;综合分析要做到“话说两句”,多角度分析。

上一篇:奶牛虱病诊治下一篇:思考溆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