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的能力构成

2024-10-05

秘书的能力构成(共12篇)

秘书的能力构成 篇1

一、从市场需求定位秘书岗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性质的单位数量不断增加,每个用人单位因为工作需要或多或少都会引进文秘专业人才,这为高职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稳定的数量需求空间。至于学历层次,大多数用人单位首选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所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的高学历人才是高职文秘专业努力的方向。

针对这一市场需求,高职文秘专业定位为主要培养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办公室事务处理、会务办理、档案管理和公关协调等秘书职业能力,具备文秘工作所需要的广泛文化与科学知识,一定的法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及经济类知识、外语知识,能熟练地运用现代办公设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从事行政助理、办公室秘书、办公室文员、公关员、接待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秘书写作”课程定位

秘书三办工作即 “办文” “办会”“办事” 是对秘书工作形式的精练概括,办会、办事都离不开办文,所以办文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 “秘书写作”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的就是 “办文”。

“秘书写作”是三年制大专文秘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掌握秘书职业写作知识,培养职业写作技能的主干课。其功能在于让学生从整体上对秘书写作应遵循的原则、方法、规律形成基本认识,具备从事秘书工作的基本技能,明确秘书写作对履行辅助管理职能活动的影响,并为其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遵循现代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从秘书职业岗位的写作任务和写作能力的具体要求出发,确定秘书写作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实际训练项目,实现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换; 通过再现具体的工作情境,开展情境教学活动,通过完成工作情境下的写作任务,丰富秘书写作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应用写作水平、管理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 最终能独立地组织写作活动,熟练拟写、制作各类应用文书,并熟悉与写作任务相关的工作,能在特定的管理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秘书写作能力提升

( 1) 扎实基础,学好理论知识。要掌握和提升秘书写作能力没有捷径可走,关键还在于基本功。秘书写作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是公文写作,而公文写作同文学创作有很大区别,不同的文种都有固定格式。这要求学生首先要学好公文写作的理论知识,掌握各个文种的基本格式和写作要点。另外,在起草领导讲话、汇报材料、发言提纲时,虽然也有一定格式,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会议要求,领导意图和实际工作需要而定; 其次要注重具体内容的选取。总结时要客观真实、全面详细,多用数字和事实说话; 分析时要准确、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部署时要符合实际,有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 2) 借鉴优秀作品,吸取经验。要提高文秘写作能力,还应有意识地选读一些范文,以作借鉴。古人云: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为一名秘书,在平时应多读一些好的书、报、文章,从中学习他人的写作经验和写作技巧,也可以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积累各种资料。

( 3) 勤于实践,熟能生巧。那些秘书写作能力欠缺的人总有这样的感觉,越怕写越不愿写就越不能提高。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心理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写作能力如何能够提高呢?写作是一种技能,技能的提高要靠实践。有道是: 常看胸中有本,常写笔下生花。实践出真知,立足于多写多练,这是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多修改自己的文章也是提高秘书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多一次认真修改,就多一份写作的体验,就多一项具体的收获。总而言之,秘书写作只有勤于实践,才能熟能生巧,才能真正掌握秘书写作的要领,从而整体提升秘书写作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秘书。

秘书的能力构成 篇2

与秘书工作人员的品质修养、知识结构相适应,秘书人员的能力特征也很突出。

一、善干与领导相处的能力

人,可分为“善与人相处型”与“不善与人相处型”两类,在前者中,又不见得秘书人员都善于与领导相处。而由于秘书工作的性质所决定,善于与领导相处的能力是秘书诸种能力中一项最基本的要素,舍此,便无以谈及其它。秘书和领导人的关系自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工作关系。秘书是秉承领导的意图进行工作,因此秘书应当认真理解、领会领导的意图,按领导的指示办事。在参与政务的过程中,应当为领导提供真实的全面的情况和意见,并参与问题的分析,给解决问题出主意、想办法。但是在工作中,特别是在撰文和执行中,决不可掺杂个人的感情或意志,利用自己所处的特殊地位自行其是.擅自专权,更不应改变领导已经作出的决定。在讨论一些问题时如果与领导的看法有分歧,秘书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或场合,表述自己的意见,阐明自己的看法。但是,绝不可当面唯唯诺诺,背后说三道四,表里不一。尊重领导,服从领导,秉承领导意图办事,这是秘书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但又不意味着事事处处地盲从,秘书更不能使自己成为留声机、传声筒。尊重和服从固然是原则,但尊重与服从又是有条件的。当领导作出的决定不妥或失误时,应出于公心予以提醒或谏议;当领导者违反原则,干了违犯党纪国法的事时,又绝不能沆瀣一气,同流合污。

领导者和秘书都是受党的派遣进行工作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在工作上,秘书作为领导人的助手,应当尊重、协助和支持领导的工作,在生活上应给予领导以细致周到的安排和照顾,这是秘书工作“服务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是正常的工作关系,无可非议。但是秘书必须明确自己是国家的一个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也要注意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能一味地去迎合领导,以求博得领导的青睐和欢心,使自己变成一个吹牛拍马、阿谀献媚、卑躬屈膝的势利小人。

二、分析综合能力

“心之官则思”。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进行思考,当秘书尤其如此。所谓分析和综合,就是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大量的、个别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的联系(规律)。秘书的这种分析综合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阅读概括能力,每看一个文件、一篇文章、一份材料,要能比较迅速地概括其中心、要点,并找

出其新的提法等;二是注重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研究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并据此提出打开工作新局面的新设想、新办法,摸索和总结适应新时期工作的新路子,三是在秘书工作实践中逐步摸索和总结机关工作及秘书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秘书工作的自觉性。实践证明:一个秘书能否较好地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分析综合能力之强弱。因此,作为一个秘书,应当注重解放思想,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

三、观察能力

从心理学上讲,观察能力是构成人的智力的五大要素之一。各种专门家都有各自独到的观察力,这是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前提,作为秘书工作人员,也有其秘书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观察能力。这种观察能力主要是指观察的目的、观察的对象与重点、观察的敏锐性以及观察的升华。由于秘书部门处于机关的枢纽地位,而文字秘书又处于枢纽的中心,秘书这种特定的地位决定着他观察的范围非常广泛,为此,秘书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处处、时时做个“有心人”。秘书观察的目的又决定其观察的重点应放在领导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党内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机关工作效率等方面。在观察中,秘书人员又须注意锤炼观察的敏锐性,即善于发现为一般人所不易发现或容易忽略的那些东西,捕捉干部群众和社会现象中一切有价值的问题或倾向。例如,参加领导班子会议,秘书在认真做好记录的同时,还应时刻关注与会者发言时的语气语调、情绪、等等,以帮助了解其对某个问题的基本态度以及认识程度。在观察中,秘书不仅要掌握每一时期群众在关心什么,思考什么,而更要掌握领导(特别是 主要领导)每一时期在关心什么、思考什么。这种“察颜观色”同阿谀奉承、揣摩迎合领导心理并无共同之处。这种观察完全是为了提高辅佐领导的主动性。秘书在观察中还要注重进行符合逻辑的联想、判断、推理,即观察的升华。

四、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是秘书工作人员的基本功。秘书人员从事公文写作,主要是运用逻辑思维。公文写作极少用文艺创作中的描写与抒情,完全排斥夸张手法,侧重于逻辑性极强的叙事、议论和说明,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公文写作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有它自己的许多特殊要求。因此,秘书工作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表达能力虽有相通之处,但又有区别。

秘书人员在公文写作中若文思敏捷、行文迅速、言简意赅,格式正确,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切合实际,则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具体问题就有所促

进。反之,秘书工作人员文字水平低,写出的公文思路不清、冗长杂乱,或内容空泛,不着边际,照抄照转,则必然贻误工作。

秘书工作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并不是单纯的文笔技巧问题。缺乏必要的理论修养写作就很难有深度,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知识不足,必然会才思枯竭,还会出现常识性的错误;不作周密的调查研究,闭门造车,必然主观武断,脱离实际;对现行政策不熟悉,文字表达就不能准确清晰,一语破的,打中要害。凡此种种,都说明秘书的文字表达能力是一种综合性能力。

秘书工作人员文字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一个实践过程,要仔细揣摩优秀范文的写作技巧,勤写多练,反复修改自己起草的公文,并定期总结公文起草的经验,教训。

公文写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秘书工作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也决非套用现成的“公文尺牍”所能提高的,只有多去请教,不断钻研,彻底掌握公文写作的规律,才能务去陈言,有所创新,形成准确简练、严谨有力的公文文风。此外,秘书工作人员的文字表达能力还应包括书写技能。书写技能包括字体的工整与美观和书写的速度。书写技能差,不仅直接妨碍工作效率的提高,有时甚至还会影响他人的正确理解,造成过失。秘书工作人员练就一手好书法,书写的文稿文件不仅可以使人感到清新悦目,也有利于别人正确理解文稿内容。

五、口头表达能力

所谓口头表达能力,是指口齿清楚条理分明,表达准确,应对敏捷,说话得体。口头表达能力是秘书工作人员的基本功之一。秘书工作人员汇报情况,提出建议,传达指示,协调工作,接待来访,除一部分是使用书面文字外,大量的是使用口头语言。

文字表达还有仔细推敲的时间,口头表达则往往即席而发,从一定意义上讲,难度更大。口头陈述事理,需要头脑清晰,思想敏锐,反应迅速,善于归纳,当然首先要正确理解对话人的原意。秘书工作人员接触面广,很多时候需要从对方不连贯的语句中抓住说话要点,马上思考回答的内容。秘书工作人员对领导或对下级单位谈话,都要态度从容、不卑不亢,语言语气恰当得体,口齿清楚,语言简洁,观点明确,条理分明。

口头应对,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果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反应迟钝,就很难完成即席应对的任务。这种能力的形成,要经过科学的训练和长期的实践,秘书工作人员须自觉地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六、听知能力

所谓听知能力,就是听话并理解口语的能力。在秘书工作范围内,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听知能力,例如,要有听电话,简短回答问题、商洽事情等的简单听知能力;又要有调查访问,召开座谈会,听取各种发言、意见,并加以择要撷取,综合组织的较复杂的听知能力;有听取领导交待工作、交办事情、接受指示、字字句句认真铭记的特殊听知能力;又要有听取讨论、辩论、申诉及对有争议的复杂问题迅速作出判断的判断性听知能力;还要有根据领导一、二条指示,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具有创造性的听知能力等等。秘书工作者的多种听知能力,必须经过科学的训练或在实际工作中长期磨炼,才能逐步形成并达到较高的水平。没有经过训练的一般人的听知能力,往往停留在低级阶段上,如听了后句忘了前句;听了一个会,遇到领导有发挥性的较长的指示、意见,或许多领导七嘴八舌地议论某个问题,听了半天,不知所云,理不出头绪来,抓不到要领,因此就更不能创造性地听话,也不能根据领导的简要观点,便把他们的意图论证清楚。

要具有较高的听知能力,关键还在于听,要听得快,听得清,记得牢。因为口语在空中传播,要受到时间的限制,稍纵即逝,又不能让领导或他人多次重复。要想使口语中表达的意思在瞬间能保留在大脑中,不被忘记,这就要求秘书工作人员在听话时,要有集中的注意力,灵敏的反应力,深刻的理解力,牢固的记忆力,机智的组合力和精湛的品评力。

领导在指示工作、交待事情时常常用口语,而口语大多是随想随讲,较少周密思考和细心锤炼,因此,有时难免粗糙,不严密,不准确,这就需要听话者迅速提醒,敏捷理解,善于去粗取精,捕捉基本思想。还有一种情况,有些领导与秘书长期相处,关系密切,因此,和秘书讲话时随便,简略,有时不完整,不连贯,甚至不合语法,个人习惯语也较多,这就需要秘书工作者注意掌握领导在不同场合的表达方式,从而了解他的思维活动和所要表达的完整内容。

七、独立办事能力

秘书工作固然具有从属的性质,但作为秘书工作人员自身来讲,又需具有独立办事的能力。有的时候,秘书工作只有独立性强,才会更好地实现其从属性和辅助性。不可想象,一个一刻也离不开领导指点的秘书,会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

常言道:“领导不在家,秘书来当家”。这当然不是说秘书可以代行领导职

权,发号施令,这主要是指办理领导交办事务、临时性的专题调查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凭借秘书工作经验,果断沉着地处置有关问题。此外,秘书所从事的管理事务,诸如衣、食、住、行和医疗、接待、值班以及跟随出外的一切准备工作等等,都须秘书工作人员去独立地考虑,独立地完成,以尽少分散领导同志的精力。

八、掌握实用技术能力

主要包括掌握速记、打字机、微机以及驾驶汽车等技能。这可说是秘书工作人员能力特征中的“硬件”。应当看到,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技能并非“节外生枝”。在这方面,也是“技不压身”,多一种技能总比少一种技能强。况且,这些目前在国外已经成为秘书工作人员的起码常识。

九、管理时间能力

时间是有价值的。一个秘书只要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就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反之,如果让时间放任自流,势必会“时倍功半”。秘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秘书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时间的自主权,如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关键在于接受交办任务后和处理繁杂事务时有效地计划和组织。

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

(一)分轻重缓急安排工作顺序。一个秘书最困难也是最容易忽视的就是面对众多的工作怎样确定自己的工作顺序。这也是当好秘书的基本功。办事前一定要认真思考、分轻重缓急,先集中精力办最重要的事,然后办其他事情。切忌先办轻的,后办重的;先办缓的,后办急的;或者不分主次机械地按领导交办次序办事。

(二)集中时间做重要工作。要尽量把自己的时间集中起来,集中时间的多少要根据重要工作的需要而定,在确定的时间里,要把自己的绝大部分精力用在此刻该做的事情上。最忌把时间切成零星的碎片,把一件亟需办的事肢解,分几次完成。

(三)利用时间的“边角料”。无论怎样计划和组织,零碎时间总还会有的。千个秘书绝不可视这些时间的“边角料”为废物,随便抛弃,而要很好地加以利用。这段时间可以做些相对次要,需要时间也不多,又不很急的工作。例如看文件、整理资料、找人谈话、浏览书报等。

(四)及时分析自己利用时间的情况,检查有多少时间被浪费掉了,不断完善时间管理措施,并最终杜绝浪费时间的现象。

十、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频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位处领导部门的秘书必须具有很强的善与人交际的能力。单纯的内向型的人,是干不好秘书工作的。秘书应善于在交际中获取信息,同时进行工作。

论历史学科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篇3

关键词:历史;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15-01

历史学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的特殊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可归并为阅读理解、语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四大类。它们指向的目标各有侧重,其培养训练的方式也不一样。

一、阅读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途径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语文课,它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 本史实,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教师在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應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2)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3)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 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4)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到从 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阅读能力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学生阅读能力的 体现与提高是通过表达来进行的。

二、日常的教学活动应贯穿表达能力的系统训练

历史学科的表达能力就是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阅读与听讲后掌握的历史知识表述出来。表达的对象不同, 其表达的构成也不尽相同。例如历史人物情况的表达要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活动作出概括和评价;历史事件 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尤其是发生的原因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再现或再认的目的,且向 表达的全面、快捷、正确方向努力。训练其表达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要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表现出耐心与热情,以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与练习。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家乌 申斯基指出“善于提出问题,并能逐渐增加答案的复杂性和难度,这是最主要和极其必要的教学技巧之一”。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维层次,即通过历史基础知识的再现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 评述的思维过程。(3)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及时、准确地作出评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 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能正确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完整地理解和表述历史概念。表达能力是考试水平高 低的直接反映,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依赖于对知识整理归纳的训练程度。

三、整理归纳是历史学习中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环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发展的客 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 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1)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题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 、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 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近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题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 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对学生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 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3)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纲,或制图表。

四、分析与运用是能力体现的关键

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既不是阅读理解、背诵记忆,也不是整理归纳,而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历史知识的运用。分析与运用是学生诸多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的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运用 能力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精选有关历史知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思维解答历史问题;第二 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原理分析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并能得 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层次是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原理迁移到新材料、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运用能力的训 练和培养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做到这样几点:(1)教师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并作深刻而全面的剖 析,寻找答题有关规律;(2)认真审题,精选与题目有关的素材;(3)结合政治课教学,讲清常用的哲学原理, 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4)结合课本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渗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论 性较强的章节和段落。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最好的体现;(5)深层次挖掘教材,充分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增加这方面的训练。运用的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春风化雨,把它渗透到日常教学活 动中,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才会有最终的丰硕成果。

高中历史理性思维能力的构成 篇4

一、高:指思考问题的高度与深度

历史教材是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顺序编写的, 条理较为清楚。然而, 教材毕竟是平面的, 为了适应一堂课的教学需要, 其章节篇目较为细化、繁琐, 缺少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有时会让学生产生历史事件中断或分散的感觉。如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然而解体的过程如何?什么时候彻底解体?教材没有明确交代。而这一内容对理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 历史教材虽然引用了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 但限于篇幅, 它不可能直接引用有关原理加以论证、说明, 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了西方, 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 西方国家日益走向文明、发达、开放。而四大发明的发源地———中国, 却逐步陷入保守、落后的深渊, 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欧洲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意大利, 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却远远地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 其原因也可以用这个原理来解释。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 发现隐藏在教材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发掘大纲和教材的潜力, 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能力, 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是理性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新:指思维品质的多样性、创造性

历史思维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通过人们的主观思考而存在, 主观性特别强。可以说, 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学家们个人的、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 如果书云亦云、人云亦云, 就会走入历史的误区, 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 超越固定的认知模式, 让逻辑与非逻辑的思维巧妙结合, 让学生能重组眼前的新信息及贮存的知识。理性思维能力不是一种凭空的臆想, 而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上的, 否则就是无根的浮萍, 其思维能力是不会有生命力的。然而, 知识的积累、“双基”的把握不是靠简单的感性认识就能达到的, 更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取得的。近几年来, 高考历史特别注重对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的把握以及对宏观历史的认识, 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优化教学内容, 科学梳理知识, 构建学科体系, 把握知识结构的特征, 才能把已认知的信息形成稳定而清晰的认知框架, 把知识点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理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前提。

秘书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篇5

秘书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 一个称职的秘书,必须具有运筹能力、办事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操作现代化办公设备的能力。其中文字表达能力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也是实现其它能力的基础。可以这么说,文字表达能力是秘书工作人员的基本功,是“看家”的本领。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那一世范文网的能力呢?具体说来,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端正态度,培养兴趣,自觉学好那一世范文网。不管干什么事情,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和

浓厚的兴趣,这样才有动力,才乐于去干,并想方设法去把工作干好。学习那一世范文网也是如此。写作,是一种复杂、精细的精神生产,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艰苦的创造性脑力劳动,决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指出:“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中,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而其中的一件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具备最基本的读写技能。这里所说的‘读写技能’,首先就是足以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应用写作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习那一世范文网的浓厚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写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浓厚的兴趣,热爱写作,热爱到“忘我”、“痴迷”的程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我”,乐此不疲,如饥似渴地去钻研,废寝忘食地去琢磨,持之以恒,这样就一定会学得好,学得入门,就会不断地取得进步。其次,学习那一世范文网基础知识,借鉴优秀作品。

写作有没有规律可循、方法可求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古人说:“写作无秘雇作文有要道”,“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这种认识是符合辩证法的。我们所学的那一世范文网教材,就是前人那一世范文网经验的科学总结,就是揭示那一世范文网的一般规律、引导人们掌握那一世范文网方法和技巧的理论。要提高那一世范文网能力,还应有意识地选读一些范文,以作借鉴。鲁迅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我们也应认识到:读书是读他人之书,作文是作自己之文;借鉴只是从中汲取营养,经消化后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不是生搬硬

套,模仿抄袭,“依葫芦画瓢”。

最后,要勇于实践,坚持多练习、多修改。

球队抢篮板球能力的构成要素 篇6

关键词:抢篮板球 能力 配合 训练 构成要素

一、前言

在现代篮球运动中,篮板球是影响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在比赛中抢得更多的篮板球平时必须刻苦训练,而抢篮板球则是进攻和防守两方面均要掌握的重点技能,是攻守转换的关键所在。

我校自建立男子篮球队以来经过一批优秀教练员精心培训,正逐步走向成熟,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可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也发现和认识到校篮球在训练与教学中存在部分欠缺,就比赛中我校篮板球的统计而言情况不容乐观。自1985年以来经过大大小小的实战比赛,我们从数据中看到在与强队比赛中人均篮板球只有3—4个,而对方人均到5—7个。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比赛无论胜败与篮板球有着紧密联系,命中率不高我们可以用抢的篮板球增加控球权来弥补,由于不积极主动导致在比赛中内线统治薄弱,控球权明显比对手少,因为篮板球的原因而惜败于对手,今年两次错失在省,市运动中进入第三名的机会。

二、抢篮板球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必须具备勇猛顽强的作风和每投必抢的思想

现代篮球运动高水平全面对抗,表现在争夺篮板球凶猛,身体接触频繁激烈,怕顶撞不敢身体接触的运动员是抢不到篮板球的“两强相遇勇者胜”首先要培养勇猛 顽强 敢抢敢拼的作风以外,另外,必须做好每投必抢的思想积极准备要主动不要去等, 在等的同时是抢不到的,这样就会比对方慢出半拍,一个队员的身体素质再怎么好,一旦缺乏这种意识也难以取得抢篮板球的优势。

(二)掌握熟练的抢篮板球的技术

1.掌握篮板球反弹的基本规律

投篮不中角度不同也影响反弹方向的变化,一般有三种情况:在45度角投篮时,大多数球弹向对侧45度角左右,或反弹回同侧地区。在中间地区投篮时,绝大多数落在篮下面。在0度角投篮时,部分弹向对侧0度角,其它球反弹回同一侧地区或中间地带,投篮的弧度高,则球反弹也高,落点较近,投篮弧度低落的落点较近,擦板投篮反弹力量小,球落点较近。如果篮板篮圈和球的弹力大则球反弹的距离远,反之,球反弹的距离近。

2.增强“挡”和“冲”的意识,抢占有利位置

抢占有利位置是抢篮板球的关键环节,养成强烈的“挡”“冲”意识,就要让队员深刻认识篮板球在比赛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篮板球的拼抢中去,当投篮出手时,应全力争抢占对手和篮板之间的位置,把对手挡在身后,如果抢不到内线位置,也应力争到对手侧面去,若已实被对手挡在身后,应力争用挑拨技术使球到有利于自己再起跳抢获的位置上。

3.及时起跳扩大控制范围,空中抢球牢固,落地保护好球

及时起跳才能在最高点抢到篮板球,在起跳前,要占有利位置,将对手挡在身后,双膝屈至一定角度,两臂微张下垂扩大控制面积,眼睛注视进一步判断反弹的方向,高度和落点,起跳时双腿用力蹬地的同时,双臂用力上摆,上下协调用力,尽力跳至最高点去拼抢篮板球,在与对手处于不利位置时,两臂张开,垮打空间控制面积迫使对方的手臂难以举过头,阻扰对手的起跳与空间动作,在起跳抢球过程中拼抢异常激烈,抢到球后必须把球握牢,否则,极容易得而复失,因此,起跳腾空后要用肩,背挡住对手,手臂和身体充分伸直,用双手抢球,在指尖触球后,腰腹用力,屈指屈腕,回收手臂拉球于腹前单手抢球时,另一手要及时扶住球,抢到球后一般是双脚同时落地屈膝降重心,上体前倾,保持身体平衡,要利用转体,跨步不断移动球的位置,避开对方抢、打、掏或把球放在远离对手一侧,保护好球抢得前场篮板球就立即衔接二次进攻,抢得后场篮板球就迅速运球突破或传球发动快攻。

(三)配合是拼抢篮板球能力的保障,通过与队友之间的配合极其球队整体的配合。场上的五名队员按照个人的特点和分工做好各自的工作,就有利于对篮板球的保证。

(四)全面基本功训练是拼抢篮板球能力的基础,无论是准确的判断,合理快速的抢位。及时的起跳。还是熟练优美的空中抢球动作,及果断处理球的能力。都必须经过长期全面系统刻苦的训练,才能获得。这对于球队来说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

三、小结

篮球比赛中,对于篮板球的控制极为重要,尤其是在激烈的比赛和凶猛,顽强的身体对抗中赢得篮板球是赢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只有努力完善,总结经验,虚心向其它强队学习与交流,强化球队每一个人抢篮板球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和队友间的配合,利用队员的挡人,积极主动地冲抢篮板球为全队进攻得分提供有利的保障,经过刻苦的集训整个球队篮板球能力和意识得到提高,而达到夺取比赛胜利目的。

参考文献:

[1]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人民体育出版.2002:126-128.

[2]成惜今,张钧庆.成都体育学院报[J].2001(27).1:63-65.

[3]曾伟志.体育师友[J].1997.4:13-14.

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思考 篇7

关键词: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思考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它的创立、发展和深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突进和提高。一门成熟的学科, 必有一套规范的学科名词和成熟理论作支撑。以过家兴教授为主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努力工作, 终于完成了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 该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到现在只有25年的历史, 而世界上第一本内容体系较为完整的运动训练学专著《训练学》诞生于1969年, 可见运动训练学还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 其中的许多问题尚待人们进一步探索, 但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仍存在一些分歧,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竞技体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因此, 我们在此就对竞技能力的定义、同一性、差异性及构成要素等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述, 以期为完善竞技体育理论体系及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基本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与论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竞技能力的演变。

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发展的早期阶段, 曾经使用“训练水平”替代“竞技能力”来描述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的本领, 但在训练实践中, 训练水平这一概念有时也用它来指代“运动员所达到的竞技水平”、“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水平”、“运动员所具有的运动能力”等, 存在着一定用词混乱的现象, 可以说, 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而训练水平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 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 则比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所达到的程度。1984年田麦久教授首次对“竞技能力”这一概念的科学涵义及其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探讨。随后, 体育界广大理论工作者和教练员开始逐步使用。1986年我国第一部全国体育院系统编教材《运动训练学》中, 使用了“竞技能力”这一概念, 标志着竞技能力概念在我国的使用走向了深入和普及。

(二) 竞技能力的定义。

竞技能力的定义长久以来一直存在分歧和不同的见解, 目前广泛使用的定义多集中于“参加比赛”而剔除“参加训练”的表述。“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有效地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本领, 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综合。1994年版的《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1998年版的《项群训练理论》均引用了此种概念。下定义的规则中“定义项不能包括含糊不清的概念和隐喻的词语”, “有效地”这种含糊不清的词是欠妥当的。在1988年版的《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1994年版的《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和1998年版的《项群训练理论》中均把“有效地”去掉了, 将“竞技能力”定义为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所具备的能力。

而“竞技能力”中“竞”是“竞争、竞赛”之意, “竞技”是指“体育竞赛”, “能力”是指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所以, 竞技能力是表现在“体育竞赛”中的能力。训练学家徐本力教授认为“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为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具备的运动能力, 是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的综合体;张洪潭教授对“竞技能力”的定义是运动员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及后天因素作用下通过专门训练而积聚的参赛夺标的主观条件。2000年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对“竞技能力”定义为: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郑念军按照系统论的观点, 将竞技能力系统定义为: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身体形态、技能、素质、技战术等组成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为实现竞技能力状态转移而表现出一定训练和参赛能力的有机体。田麦久教授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中指出, 对概念下定义时, 应遵循“中性定义”的原则, 不能对所定义的概念持有“理想的期望”。显然, 徐本力和张洪潭所下的定义中“取得优异成绩”、“参赛夺标”是不适合的。

(三) 竞技能力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运动训练方法是为提高竞技能力而采用的途径和办法, 要提高什么样的竞技能力, 就应有什么样的运动训练方法。1986年过家兴教授等人提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是“体能、技能、智能和心理能力”, 到1990年徐本力又提出了“体能、技能、战术能力、智能、心理能力和思想作风能力”的观点, 2000年田麦久主编的《运动训练学》中提到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但这些运动训练方法中, 除比赛训练法这种综合提高各种能力的方法外, 没有专门提高运动智能的方法。循环训练法还能提高对抗能力, 而对抗能力不在五种竞技能力中。所以, 有必要对竞技能力构成要素进行梳理, 这样在运动训练中要提高某种竞技能力才能采用相应的运动训练方法。

1、竞技能力的同一性。

竞技能力是运动员个体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赛场上所展示的综合素养, 身体练习是竞技能力的基本特征。因此, 从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的运动员个体必须具备身体能力, 没有身体能力, 竞技能力将无从谈起。以前常听说搞体育的是“头脑简单, 四肢发达”, 从侧面也反映了要想从事体育活动, 四肢一定要发达, 要具备一定的身体能力。身体能力是其他竞技能力的基础, 在很多项目中还起到了主导作用。

完成体育动作需要有方法, 这种方法即是技术。技术是体育的核心, 不学技术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成绩, 比如跑步, 但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 必须要经过多年系统科学的训练, 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早期运动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力量+技术”, 可见技术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运用技术的能力即技能。在田麦久的项群理论中, 把技能主导类作为一大类提出, 也充分显示了技能的重要性。没有技能, 就无所谓体育竞赛。竞技能力发展到高级阶段, 技能的一点点提高, 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运动成绩。

运用技能将身体能力充分发挥, 必须有心理能力的参与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心理能力是运动员与训练竞赛有关的个性心理特征, 以及依训练竞赛的需要把握和调整心理过程的能力。奥运会赛场上从没有出现过弱智的运动员。一个心理能力不强的运动员, 很难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要不就不会有“克拉克现象”一说。比赛法的目的就是训练心理能力, 确保在实战中技战术的稳定发挥。如果说身体能力是竞技能力的“硬件”, 那么心理能力相当于竞技能力的“软件”。

战术能力只有在球类等项目中才有作用, 对于跑类就没多大意义了。运动智能属于心理学范畴, 综合体现在其他各种竞技能力中。思想作风不属于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所以, 竞技能力的同一性是指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体育竞赛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则能节约身体能力, 更合理地利用身体能力, 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心理能力是身体能力和技术能力正常发挥的精神保证。

2、竞技能力的差异性。

不同体育项目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是不同的。比如, 100米跑与健美操、足球来比较。从竞技能力的同一性可知, 这三项运动的竞技能力构成要素都包括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100米跑除了这三种能力外战术能力可以忽略不计。

健美操是一项以有氧运动为基础, 以健、力、美为特征, 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在竞赛中运动员要表现出健、力、美, 要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对于100米跑的竞赛, 观众不会去看运动员跑姿好不好看、有没有面带微笑。崔云霞、杨里平在提到“健美操专项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及培养”时提出“表演能力的提高与选材”, 2001~2004年国际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与1997~2000年国际竞技健美操竞赛规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之一是“不断提高创新和艺术表演能力”。由此看出, 表演能力是健美操不同于100米跑的一种竞技能力。

足球运动是以脚为主支配球, 两个队相互攻守、互为对抗, 力争将球射入对方球门的集体运动项目, 足球运动是集体运动项目。100米跑是个人项目, 不存在与其他队员的配合, 只管自己往前跑。一个有凝聚力、团结的集体中各成员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 才能实现1+1>2的效应。一个足球队中的队员不光要有身体能力、精湛的球技, 还要顾及与其他队员的合作。北京足球现代队外援恩里克评价中国足球队时说:“中国不是弱队, 队员之间配合有问题”;孙雷鸣提出:“足球球星所具有的特质主要表现为敏锐的感知能力、协同能力、捕捉战机的能力、个人绝招等”。这种配合、互助的协同能力在集体项目中是不可缺少的。足球的特点之一是对抗性。100米跑在自己道次上运动, 跑到其他的道次属犯规行为, 所以不存在对抗。但在足球场上, 队员之间会有合理的身体冲撞。“现代足球运动的主要发展趋势是在越来越快速的激烈对抗条件下, 熟练而准确的运用技战术进行比赛, 随着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 对于球员的训练质量和比赛中对抗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邹秋华、王君指出中国青年女子足球队存在的问题是:“其防守的主要问题是后场队员的个人对抗能力不强”。众多资料中显示, 对抗能力作为一种竞技能力在对抗性的运动项目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00米跑是个体两腿快速的交替重复运动, 足球则显得复杂得多。足球场上情况复杂多变, 竞赛结果更具有不可预测性, 所以足球运动员要采取计谋和策略, 即战术。荷兰队教练米赫尔斯说:“全面化的队员必须具备敏锐的机智, 根据场上攻守情况, 需要他到哪里起什么作用他都能承担, 这样把所有的力量加起来才是总体战术”。合理的足球战术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 运动员个体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即战术能力。运动员要在全面扎实的技术基础上, 熟练应用战术, 不断提高战术能力。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个体在先天因素基础及后天因素作用下, 通过专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训练形式, 在体育竞赛赛场上所展示的综合素质的集合体。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 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竞技能力的同一性表现在身体能力、技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方面;竞技能力的差异性表现在表演能力、协同能力、对抗能力和战术能力等方面。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为基础竞技能力、核心竞技能力和辅助竞技能力, 三者在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都不可缺少, 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徐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持续发展观[J].沈阳体育学院报, 2005.24.1.

[2]熊焰, 孔祥宁, 李景丽.竞技能力结构理论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报, 2004.19.1.

试论“秘书能力”的运用 篇8

行政人员和秘书是领导的助手,是领导开展日常工作、进行决策和实施的最紧密的服务者。行政人员和秘书对上级领导工作的理解程度,以及其自身职业水平程度,直接影响到对领导者的服务效果。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行政人员和秘书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提高行政人员和秘书的工作水平与效率,推动企、事业单位整体工作的不断发展,通过高层次的研修更新理念和知识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行政管理中的秘书角色。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各领域各层次的从业人员的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以往单纯的管理工作需要多人分工与合作才能保证其快速和有效,领导层的决策活动已经在决策者层面上逐步与相关的信息加工处理等辅助性活动相分离。这种情况下,具有行政管理协助者性质的秘书职业已经在各个工作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秘书已经不是以往人们眼中“打杂”的角色,而是日渐成为各类企业内参与行政管理特别是办公管理的特殊人才。由此秘书的职业角色向着以管理为主转换,这就不难理解有些公司在招聘秘书时将其岗位职责描述为办公管理或助理而不直接称之为秘书。

秘书或办公管理或助理岗位,不仅要求就业者具备较强的口头表达与文字表述能力、组织协调与分工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分析判断能力,具有熟练处理办公室事务综合工作的掌控技巧,还要有对待本职工作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主动性。

(二)作为主管或领导的助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对秘书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行政人员和秘书工作者必须迅速提升综合能力,如此才能跟上领导者的步伐;建立忠于职守、自我负责的意识,不断寻找差距并付诸行动,才能为领导者持续提供更加优秀的服务;了解一流团队的管理技巧,学习辅导与帮助他人的技能,促进构建一个和谐的、团结的、富有成效的、信息畅通的团队,是新时期对行政人员、秘书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今的秘书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负责抄写、端茶送水的小人物,而是被赋予更多的职能:主管的左右手、沟通的桥梁、公司的门面……也因为如此,秘书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沟通和管理能力,为秘书工作的新要求作准备。

二、秘书能力

秘书的能力是影响秘书工作质量和秘书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也是满足领导需要的重要条件。秘书工作是在多种条件和特定环境下的综合活动,一个成功的秘书只有具备较强的辅佐能力、办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在较大范围内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秘书要胜任工作,必须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适应各种工作的能力。

秘书人员的能力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体。建立合理的能力结构,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终身为之奋斗。

在信息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秘书工作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秘书工作人员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要创造性地做好秘书工作,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素养,而且需要具备良好的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指一个人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从事某种活动所必备的本领。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工作业绩的优劣。当一个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或工作时,也就表现出了相关的能力。

1.秘书的知识结构要求秘书知识具有博与专的兼容性,呈“T”型展开。秘书应有三层知识结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

2.秘书的能力结构包括秘书的表达能力、秘书的信息处理能力、秘书的活动能力、秘书的应用能力、秘书的创造能力、理解领悟能力等。

三、秘书能力的运用

(一)作为参谋和助手的秘书角色。

秘书是领导的参谋助手,是领导机关联系上下、沟通左右的桥梁和纽带。秘书人员的能力建设事关秘书的工作水平,事关参谋的服务质量。新形势下加强秘书人员的能力建设,提高其综合素质显得尤为迫切。

秘书人员作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献计献策,另一方面要具备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融进领导者的决策过程之中的能力。这就要求秘书人员不仅要掌握全面的知识,还要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合理的能力结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由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组成的立体的能力结构。

(二)秘书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工作原则、方法和艺术。

工作原则是在工作中应遵循的规律并是我们行为的准则,工作方法是为了达到工作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比如过河,你可以选择游泳、划船、架桥等,关键是要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而工作艺术是通过运用高超的、巧妙的、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方法, 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给人以美的感觉和享受。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领导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科学化、民主化是领导决策的重要前提。为确保领导决策的正确性,作为辅助领导决策的秘书,要在体制转轨过程中,以积极态势快速跟进,更新观念,大胆创新,从而为秘书工作开辟一个新天地。

(三)秘书能力之“悟性”。

秘书工作的悟性是指秘书在“办文”、“办会”、“办事”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充分领悟工作事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能把事情办得既遵章守法又使领导满意、大家认同的一种良好的内在素质。

秘书的职能是辅助管理、综合服务,因此对秘书的要求必然是辅助得力、服务到位。在服从大局,准确贯彻领导意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在“办文”、“办会”、“办事”的手段、过程和方法上做得更完满,为准确达到目的和结果服务,是秘书工作悟性的体现。自古以来人们对秘书的参谋性、智能性和出谋划策的能力非常重视,而把悟性问题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当今社会发展对秘书这门职业提出的更高要求。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使秘书的部分程序化的工作被现代设备所替代,人们对秘书工作提出了从事务化向智能化转变的要求。

秘书和行政人员要准确领会秘书工作,在“辅助决策”和“提供服务”过程中既坚持原则又灵活有度,娴熟而又缜密地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公平并高效地办好各项事务。

参考文献

[1]于俊英.论秘书的能力.秘书之友, 2006, (5) .

[2]李丹.秘书人员的能力素质新论.现代企业教育, 2008, (4) .

[3]杨群欢.从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看我国高职秘书教育机制的创新.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0) .

[4]石咏琦.五星级秘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护士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篇9

关键词:核心能力,行为事件访谈法,临床决策,护理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 英国教育界就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 它强调的是, 当职业发生变更, 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起作用[1]。美国的护理领域中很早就将核心能力引入护理工作中, 用以教育和评价护士,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我国, 关于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 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 配合定量研究, 以护理人员的工作经历为视角, 力图探索出我国护士核心能力构成要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洛阳市3所三级医院和3所二级医院的300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采取目的性抽样选取30名临床护士进行录音访谈, 预访谈两次, 失败一次。被访者年龄23~45岁, 平均 (32.8±6.26) 岁, 女性28人, 男性2人。中专学历5人, 大专学历22人, 本科学历3人。护士4人, 护师18人, 主管护师8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第一阶段采用文献法编制护士核心能力核查表, 共归纳出17项核心能力, 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 下发至300名调查对象, 回收有效问卷300份,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选取一致率在50%以上的核心能力项目。第二阶段采用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BEI) [2], 选择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的临床护士作为访谈对象, 要求受试者分别讲述三件与工作有关的成功事件和失败事件。访谈工作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主要研究人员主持, 并配备一名记录员 (兼观察员) , 记录访谈内容并录音。第三阶段, 转录录音文本, 以17项核心能力为依据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 并根据文本内容对核查表进行补充修订, 通过数据分析, 选取访谈案例中出现频率超过15次的能力选项作为为护士的核心能力, 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合并, 最终确定护士核心能力的具体构成要素。

2 结果与讨论

最终确定出6项核心能力。分别是临床决策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护理操作能力、与人合作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

2.1 临床决策能力

临床决策能力是通过知识, 临床经验和临床成绩获得的一种技能, 并且是一种发展过程, 需要认知, 精神运动和情感能力的融入[3]。在本次研究中, 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访谈, 临床决策能力都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非常强调护士的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决策能力。护理决策是专业护理实践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护士的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是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护士是否拥有护理临床决策能力是区别专业护理人员和从属型技术人员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专业护士其职能并非是机械的执行医嘱。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和护理工作的灵活性要求护士必须是一名称职的护理决策者, 护士必须能够将特定的知识和技能正确的应用于护理实践中;应该能够通过收集患者的信息, 形成正确的判断, 作出有效的护理决策去解决患者现存或潜在的问题;应该能够在任何临床环境中都可以迅速而有效的对所遇到的健康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有效的决策以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健康不受到损害。提高护士的护理临床决策能力不但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也有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4]。

2.2 创新能力

在问卷调查中, 创新能力这一选项并没有超过50%, 但是在访谈中, 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 研究人员发现, 29位调查对象 (其中一位访谈失败) 在陈述他们的成功工作经历时, 与创新能力这一主题的出现频次超过了15次。如一位护士在描述她的一次工作经历中说:“电极片只要贴在这位患者身上, 她的皮肤就会发红发痒, 但是她又必须24h的带着电极片, 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 把电极片上扎些小孔, 让电极片变的透气, 结果患者感觉好多了。”这说明护士没有意识到创新能力对他们成功的工作经历所起到的作用, 但是, 他们在工作中确实已经频繁的运用这种能力了, 只是他们没有察觉。

2.3 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 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 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 职业目标, 选择职业道路, 确定教育计划, 发展计划, 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儿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5]。

无论是问卷还是访谈,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都表现出了它对护士这一职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其中一名有着10年工作经验的主管护师 (同时也是护士长) 在访谈中谈到:“1998年我大专毕业后就来到了这里做护士, 我当时就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 3年后定级护师, 5年之内我要做护士长, 后来我的目标达到了。”还有一名年轻护士这样描述:“我工作5年了, 可我一直有一种挫败感。我觉得工作对我来说没有乐趣可言, 我一直希望我能改行从事一些其他的工作, 但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当今社会, 最大的时代特征就是变化, 因此, 当一个人进入了特定的职业生涯领域, 并非意味着职业生涯规划的终结, 恰恰相反, 进入职业生涯领域是职业生涯发展的新起点, 面对这个变化的时代, 我们必须不断的调整自己, 使自己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 让自己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由此可见, 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应该必不可少的能力。

2.4 护理操作能力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作为临床护理人员, 操作能力是最基本的护理专业核心能力。一名护士如果理论性很强, 实际的操作能力很差, 那么一切就如纸上谈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每一位患者的护理都离不开护士娴熟而正确的技术操作。操作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护理效率和护理效果, 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护士临床决策能力的强弱。在这里应该强调的一点是, 操作能力不等同于操作技能。能力表现为个体身上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技能则表现为个体所掌握的具体行为方式。技能掌握比较快, 而能力的掌握则比较慢。也就是说, 护理操作能力的掌握并不是单纯的操作技能的娴熟, 操作技能的娴熟只是形成护理操作能力的基础。因此, 护理操作能力应该是指在任何复杂的临床情境中都能正常而正确的应用护理操作技能的能力。

2.5 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

护士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能力是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护士这个职业是在社会上接触人的类别, 年龄, 性别和知识层次最广的职业, 因此, 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就有着特别的意义。它可维护及增进护患的良好关系;可获得有关患者健康的全面的信息;可澄清及解决临床工作中发生的纠纷, 并直接疏导患者情绪上的波动;可作为健康教育的准备等, 此外, 有效的沟通交流也是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之间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

护患进行交流是护士必须掌握的一种职业技能, 其运用好坏直接决定了护士作为一个施助角色所起的作用, 良好的语言可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耐心诚恳地为患者解答疑问, 倾听患者发自内心的语言, 是护士给予患者及家属与疾病作斗争的原动力。无论护理这一学科如何发展, 高科技对护理有何深刻的影响, 永远改变不了护理以患者为本这一核心, 永远替代不了护士和患者之间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对话。

2.6 问题解决能力

在护理实践中, 护士要解决某一方面的临床问题除了必须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外, 还应该知道如何有效而正确的运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去解决问题。这种关于“知道如何运用”的能力才是成功解决临床问题的关键。我们知道, 当代护理工作具有综合性, 社会性, 实践性, 复杂性和创新性等特征, 健康状况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些都增加了临床情境的复杂性。面对越来越高的工作要求, 问题解决的能力成为护士必不可少的核心能力。因为问题解决能力是确保护士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都能出色完成任务的关键。

3 结语

护士核心能力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关系。如临床决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就需要问题解决能力, 护理操作能力, 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多种能力作为基础。一种能力的形成往往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能力的培养源自于学校, 但是, 学校教育仅仅是教育过程的开始, 也就是说, 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可以通过课程, 教学法以及评价方法的改革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 但是在学校教育之后的后续教育 (护士继续教育) 以及学校环境之外的社会环境 (这里主要指医院环境) 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日强, 黄勇明..核心技能—英国职业教育的新热点[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2 (2) :82-85.

[2]王重鸣, 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 2002, 25 (5) :513-516.

[3]叶旭春, 姜安丽.护理专业本科生临床决策能力测量工具的研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22 (4) :66-69.

[4]White A.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Among Fouth-Year Nursing Students:An Interpretive Study.J Nurs Educ, 2003, 42 (3) :113-120.

移动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 篇10

随着无线互联网技术和无线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 一种新型的非正式学习——移动学习也应运而生。

移动学习形式因其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具有便利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学习方式的一些不足, 使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教材。然而, 面对随时随地进行的移动学习, 它的学习效果怎么样, 学习者的移动学习能力如何?也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 目前的移动学习已经沦落为浅层次学习, 具体表现为大多移动学习仅限于学习资源的浏览与下载、课程视频的观看, 并且学习者对学习活动参与度不高, 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互动性不强等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 对影响学习者的移动学习能力进行研究是有必要的。

二、移动学习能力内涵

(一) 移动学习的内涵

移动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 (e-Learning) 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推动了移动学习的发展。国外对移动学习的研究相比国内比较早, 移动学习目前已经成为他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在2001年, 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开始策划和发动移动学习项目, 其中, 有英国、德国、挪威、瑞典等十多个国家[1]。21世纪初, 我们国家才开始接触到移动学习, 陆续开始展开研究, 在2000年, 国际远程教育界的德斯蒙德·基更 (Desmond Keegan) 在上海电视大学建校四十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做了《d-Learning·e-Learning·mLearning》的报告[2], 首次将“移动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的概念引入中国。之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和一些移动通信公司合作开展了相关的研究[3]。与国外相比, 我们对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技术不成熟, 水平还相对较低, 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 移动学习还是一个刚兴起的领域,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国内外还没有达成共识, 没有统一的、明确的定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可以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利用无线技术随时随地进行的学习。

(二) 学习能力的内涵

学习能力到目前为止没有明确的定义,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笔者比较赞同毕华林的观点, 他认为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学习者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4]。

(三) 移动学习能力的内涵

移动学习能力是在移动学习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 指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 也就是学习者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利用无线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

三、移动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

对于移动学习能力的构成, 是在移动学习和学习能力的研究基础上出现的, 是学习能力在移动学习这个阶段新有的, 它在学习能力之外, 具有鲜明的移动学习特点, 鉴于这些, 笔者认为移动学习能力有以下的特殊要素构成。

(一) 知识的获取能力

知识的获得能力, 即学习者在与知识打交道时所体现出来的策略和技能。移动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资源,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和规模的快速发展, 移动资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 也出现了许多冗余信息, 在这些海量的信息中, 能否充分利用移动资源, 享受移动网络提供的多元化服务, 利用移动网络发展自己是衡量移动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知识的获取能力包括: (1) 移动信息技术能力; (2) 移动学习资源获取能力; (3) 移动学习资源分析能力。

1.移动信息技术能力

移动信息技术是进行移动信息访问和交流的核心, 是关注的焦点, 而信息是客观的, 是外在于信息访问者的。技术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使得信息可访问, 或使之能被认识到, 没有移动信息技术能力的学习者是不可能在移动终端设备上获取到学习资源的, 移动学习也是没法开展的, 这是所有移动学习能力中最基础的能力。

2.移动学习资源获取能力

移动学习资源获取能力是指在所有移动学习资源中寻找所需学习资源的能力。移动资源越来越丰富, 资源也越来越良莠不齐, 能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不是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做到的, 只有在对相关移动学习资源有所了解的情况下, 熟练利用移动信息技术, 才能在众多移动学习资源中检索所需要的资源, 这也要求学习者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总结, 善于归纳, 善于交流。

3.移动学习资源分析能力

移动学习资源分析能力指的是通过对移动学习资源的分析, 快速地判断出已获信息中哪些与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相关, 哪些与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不相关, 然后, 选取相应的资源学习, 这就需要学习者平时多对相关移动资源进行分析学习, 然后, 构建自己的知识库。相信在认真学习一段时间后, 学习者的移动学习资源分析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 自我监控能力

移动学习是自主学习, 是没有任何外界监督的学习, 这就要求学习者自我监督。自我监控学习能力, 即学习者把学习活动本身当作对象在进行计划、监控、评价、调节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策略和技能。

1.移动学习计划能力

移动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 没有教师帮学习者制定学习计划, 只能是自己给自己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有些学习者适合树形的学习, 有些学习者适合网状的学习, 所以, 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 这对一直都是教师制定计划的学习者来说, 最初是有一定困难的, 但是会越来越好, 因为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制定计划, 适合个性化学习, 也为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移动学习自我监控能力

移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监督是否完成任务, 也没有教师监督是否认真听课, 更没有教师监督是否预习, 所有一切传统学习中该教师监督的工作全都落在学习者自己的身上, 所以, 学习者要克服自己的惰性积极学习。很多数据说移动学习完成率很低, 这跟学习者的自我监控不强有绝对的关系, 很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去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长久下来移动学习就放弃了, 这也是移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最大障碍。

3.自我评价能力

跟传统学习中教师评价学习结果相比, 移动学习需要学习者自己去评价学习结果, 这就需要学习者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 这个是大部分学习者以前没有经历过的, 所以, 对于刚接触移动学习的学习者来说, 这也是一个大挑战。学习者需要先了解客观评价的方法, 然后, 在评价自己的时候也要保持客观的态度, 虽然有些困难, 但是这也使学习者清楚地知道自己学习的情况, 知道自己哪些方面掌握的好, 哪些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 学习资源的管理能力

学习资源的管理与应用能力, 即学习者在管理和应用学习资源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策略和技能。这主要是指学习者如何管理和应用与学习有关的主观资源, 如:学习精力、学习动力、学习行为习惯等, 和客观资源, 如:学习时间、学习环境、信息资源、人际资源等。

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管理利用程度不同也造成了学习者学习结果的差异, 学习需要优化配置学习资源, 合理利用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是一种随时都能进行的学习, 因此, 更要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深度的知识适合完整地学习, 所以, 要抽出一段完整的时间;而广度的知识就不一定要安排完整的时间, 它是碎片化的知识点, 几分钟就可以学习。在选择学习时间的时候, 学习者也要兼顾自己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 有些学习者喜欢上午, 有些学习者喜欢下午, 还有些喜欢在深夜, 所以, 因人而异, 选自己喜欢的学习时间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移动学习也是一种随地都能进行的学习, 所以, 也要给自己选择一个适合学习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不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影响很大。在选择学习环境的时候尽量要避开嘈杂的地方, 选择相对安静的学习环境。

移动学习情绪管理。如果学习时间、学习环境是客观的资源, 那么, 学习情绪管理则是受学习者主观学习资源的管理和控制。移动学习生活中没有学习伙伴, 所以, 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感到孤单, 长久以往学习者将会失去学习兴趣。同时,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 也会打击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面对这些问题学习者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要把自己的学习进步归功于学习努力, 调节自己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情绪, 培养自己的学习自信心, 达到最优化的学习。

四、结束语

移动学习能力是在移动学习这个特殊阶段才有的一种学习能力, 所以, 除了其他的学习能力外, 它还有鲜明的移动学习特点, 对学习者要求更高:要求学习者自己去获取学习资源, 这需要学习者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否则, 移动学习无法开展;要求学习者自我安排学习, 自我监控学习, 自我评价学习, 这也是学习者比较薄弱的环节, 因为, 在之前的学习中几乎没接触过;要求学习者能忍受孤独学习, 管理自己的学习情绪, 客服学习困难, 增加学习信心, 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移动学习能力对学习者是受益良多的, 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决定了未来将会是终身学习的, 移动学习是终身学习的最佳方式。了解移动学习能力的构成对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在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着重培养自己的移动学习能力, 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李晶, 张班.移动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2]德斯蒙德·基更.移动学习:下一代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 2004, (6) :22-27.

[3]张浩, 杨凌霞, 陈盼.大学习者移动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 (1) .

秘书的能力构成 篇11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能力;构成;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阅读能力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结构系统,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中学生成绩的差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关,而阅读能力能够决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相对来说比较快,并且容易,因此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十分重要,对学生的各科学习都有影响。

一、中学生阅读能力亟须提升的原因

目前,国内中学生阅读能力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在教学中比较重视考试重点,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时间和课外阅读量,使教材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其次,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与学习,完成作业,背诵课文就可以,一旦发现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就会进行管制,甚至是批评,这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再次,中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由于中学课程较多,学生经过一天的学习比较疲劳,放学之后还需要完成作业,没有太多的课外阅读时间。最后,中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无法平静的阅读课外内容,像中外名著和古典诗歌等,学生的阅读能力良莠不齐,收获较少。针对以上现象,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快乐,而不是艰苦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可以让中学生接触更多的东西,获取更多的知识,有利于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注重审美,提升中学生阅读情趣

中国具有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作品,阅读意义重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中具有很多优秀的文章,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学习。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文章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探究,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中学生随着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就会产生阅读意识,想要增加阅读量。中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目标,根据创作背景,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去欣赏和品尝文章,并且对部分内容及时跟学生探讨交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认识观,思想品德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二)指导技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的阅读技巧,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标注的习惯,中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难点或疑点,针对这些难以理解的位置,学生应该给予标注,方便以后分析探究。另外,学生在遇到较好的句子时也可以进行标注,以便日后派上用场。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进行互相交流,探讨学习的习惯,当学生阅读完一篇优秀的文章之后,就会有所感悟,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彼此的感受与体会,一起分享交流,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再次,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思考习惯,阅读一篇优秀的文章之后,如果没有进行思考,阅读价值就不是很高,阅读需要进行思考,思考部分句子或语段,思考作者的感受与创作情感。

(三)联系教材,做好课外阅读的推荐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文章,这些优秀的文章阅读价值较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勤于探究,敢于质疑,感受成功的喜悦。中学生通过对教材文章的学习,会对与教材文章相关的课外书籍产生兴趣,所以中学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下课外书籍,鼓励学生进行阅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多阅读一些鲁迅、老舍与朱自清等的文章,像《朝花夕拾》《彷徨》《骆驼祥子》《春华秋实》《踪迹》《你我》等。

(四)组织活动,获取阅读成功的经验

中学语文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故事会、朗诵会与辩论会等,让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情感,展示阅读知识与阅读能力,讲述精彩故事,进而提升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中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大会”,让学生分享自己所阅读过的书或文章,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书籍、崇拜的作家和所喜欢的名言警句等。学生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交流,共同分享好的文章,一起交流阅读经验与收获。

三、总结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通过增加阅读量,能够使自己的知识储备量得以提升,并且在阅读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阅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增加课外阅读量,组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升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媛.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J]. 新课程(中

学),2014(10):171-172.

[2]朱然. 浅谈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实施方式[J]. 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2):184.

[3]李彩红. 培养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五个环节[J]. 成功(教

育),2013(03):33.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与培养 篇1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基础, 创新人才的培养源于创新教育。

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 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却仍然存在着与创新教育相背离的问题, 创新能力的培养远不能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能力的构成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在个性品质的支持下, 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并由此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

创新能力主要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智力因素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控制能力组成, 非智力因素则往往与一个人的理想与信念、需求与动机、兴趣与爱好、意志与性格等方面有关。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的动力与导向, 也是创新能力由潜在到现实过程的催化剂。

三、知识的积累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关系

创新需要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几乎不存在能够脱离知识而存在的单纯的能力。就知识与能力而言, 两者应该上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知识为创新提供原料, 创新是知识的转化与整合。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先把原有的知识从固定的结构中游离出来, 然后在全新的组织中产生全新的系统、全新的知识结构。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利于创新, 都能够成为创新的动力与源泉, 相反因为思维定式的原因, 某些原有知识会阻碍创新的产生。看似矛盾, 其实不然, 一方面,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 必须要有相关的知识, 对这个问题了解得越多, 就越有灵活性;而另一方面, 知识也可能具有局限性, 如果在传统知识掌握上受到过多的定式训练, 就有可能阻碍人们去挖掘那些新颖性的东西, 从而不能创见性地解决问题。因此, 关键是给学生提供哪些知识, 以及怎样让学生去掌握这些知识。科学的学习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不科学的学习过程也许会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羁绊。

四、在教学上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1. 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授受式教学重视如何将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重视信息的组织、呈现、传递、接收、存储, 教师控制着学生对知识获取方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缺乏自主获取、解释、组织、转换信息的锻炼, 无法最终成为具有处理信息能力的、独立的终身学习者。研究性学习则充分重视学习者的能动性、实践性。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情境中, 从“做中学”的过程, 关注与外界交互获取、处理信息的过程。二是关注学生通过上述过程形成拥有实践能力、能独立处理信息的教育传播效果。传统教学方式教师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 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 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 他能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 在课堂上努力创设一种宽容的、民主的可以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 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 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 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经常让学生自己做些事情, 但仅仅是为了练习, 而不随便进行对与错、是与非式的评论。

3. 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营造利于培养创造能力的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这方面, 西方所提出的问题为本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的一般程式是: (1) 参照课程标准, 确定教学目标; (2) 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 (3) 澄清与问题有关的事实与前提, 也就是思考问题的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念, 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是否有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 问题涉及的内容是否课程标准的重点等; (4) 从这种分析和评判出发, 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材料供他们探究; (5)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地进行探究; (6) 从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的问题。与传统的教学不同, 这种教学实施的前提就是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从问题的一步步展开中, 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学习。

4. 在班级授课模式的基础上, 使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

这是培养以自主、多样、探究为特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要手段。

5. 从掌握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的双重目标出发, 合理组织课程类型和形式。

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 在课程的设置上有进一步改革的必要, 将不同的科目合并起来, 构成一个范围更广的领域, 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 (如高考中的综合科目) ;另外从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出发, 为学生提供适宜的选修课程 (如山东省2007高考中的科学和人文) 。建立不同的课程标准: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直接经验而准备的课程, 但学习过程还需进一步改革, 直至完全淘汰填鸭式教学;个性课程———为不同的学生达到共同标准所提供的可选择的课程;还可以根据学校条件设置具有学生自主研究性的课程———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上重深度而不重广度的探究性选修课程, 等等。课程设置宗旨应该是着眼于个体的差异, 尽可能地让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两方面都有所提高。

上一篇:未上市公司下一篇:科学观察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