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策略(精选12篇)
参与策略 篇1
阅读是一项意义极其丰富且复杂的人类大脑活动,是一种动态的思维过程。现代语文课以文本阅读教学为主,学生在课文中学习语文知识,形成审美意识。宋文瀚也曾提到,国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两个事就是:1.阅读,2.发表。学生是阅读的主人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如果一个班全部的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解读都与教师解读一致,那必然是忽略了学生的阅读参与,不是常态的阅读结果。本文主要从学生参与的角度来谈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立足语言,对话阅读
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并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参与,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运用,通过对语言的品读,体会文本的思想。学生对课文的言语理解和品味是对文本解读的关键,语言就像是打开作者心门的一把钥匙,学生通过语言这把钥匙打开文本的大门,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的媒介,学生可以与作者对话,获得直接阅读体验,而不是教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近几年关于《背影》教学的讨论非常多,由于时代的隔阂,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文章中作者表达的父子情深,还闹出过许多“抨击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类的教学尴尬。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该文本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对话呢?可以将“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仔细阅读文章中“望父买橘”的背影片段。在这个片段中引导学生品味动词的使用,“爬”“攀”“倾”“缩”。这几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父亲吃力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为儿子买橘子的场景。细细体会之后,仿佛如亲眼所见,难怪作者说“每每想起如眼前一般无二。”这样的文本解读不仅是与作者对话,理解了文章的情感,也是对语言的学习。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带有丰富的隐喻、意象、韵律的文学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此来全面调动学生体验和提升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力。
二、文本分类,期待阅读
在阅读的动态构建过程中,注重激发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运用不同阅读策略来阅读不同种类的文本。依据不同文学体裁的特征,在阅读的早期,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图画、角色扮演和说故事的形式学习记叙文;提供舞台、服装和演出的方式学习戏剧文学;还可以通过吟诵来学习诗词歌赋,享受语言的节奏韵律美。如此便可让学生在阅读体验中发现体裁的特征,掌握诗歌的韵律与意象的运用;明了戏剧舞台冲突何以建立。对于文本的分类,使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阅读经验,借助语言词汇知识和文本特征的理解等策略方法,来理解和欣赏文本。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的阅读效果往往比泛读课文的效果要好,这是受“阅读期待”的心理影响。在新课标中“阅读期待”是指学生在阅读之前对课文有所预想、好奇以及求知的心理状态。教师向学生传达的期待,可以为学生阅读指明方向,学生更容易抓住阅读的中心。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在“导入”这一环节加入阅读期待,这种阅读期待是短时的,缺乏深入思考的后劲。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讲求层层递进的方式发掘问题,不断加强学生的“阅读期待”,形成阅读期待的连贯性。例如在课文《老王》一文中有些问题就有很大的理解空间,比如:作者与老王之间的关系?老王最后送鸡蛋是不是想要换钱?这些问题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只能靠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来回应。
三、微格教学,批判阅读
批判阅读是指阅读批判。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激发学生自我思考的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能通过自我阅读对文本提出有价值的质疑,形成有针对性的问题,在不断的阅读探索中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最理想的批判性阅读指导模式是一对一,这样教师能够最大限度的关注到阅读个体思维的过程。但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模式中难以实现,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也为阅读交流提供了机会。学生以围坐的形式分成若干组,相当于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微格,教师先做阅读指导教学,再留有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或者同伴交流,然后教师再分别对小组进行指导。中间有一个交换小组的换位置时间,学生根据相似的阅读体验组成一组。最后由小组代表总结概括阅读体验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以及阅读总结。
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小说文本的阅读教学中,作者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人物有某些欲望或者动机,为了满足这些欲望,他们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遭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对人物的评价、人物的遭遇,并指出文章中的解决办法,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附文末表1)
四、营造环境,交流阅读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力的阅读环境,可以培养学生发展性阅读能力。学生阅读环境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期待,教室里的阅读墙,放满图书的书架,还有演讲台这些都能营造出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期待。
比较观察美国中小学的教室设施,有许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独立的阅读教室,学生的桌椅以小组的形式摆放,方便学生交流与合作。阅读教室里面设置图书中心、写作中心、听说中心、音频中心、表演中心。图书中心的图书供学生精读,为学生阅读提供安静的环境,图书摆放可以按照作者或者主题分类,尽量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听说中心配置录影机、耳麦和话筒,学生自由选择听的内容,定期开展“说故事”交流会,交流会的主题与内容根据不同的年级会有相应的差别。在音频中心为学生提供一些视频资料,方便学生理解文章的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表演中心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作者对话”和“与读者对话”的平台。教学环境的改善同样能够激发教师改进教学的热情,加大对教学的投入。提供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轻松愉快、自主开阔的语文课堂氛围。
注重学生参与的四种“参与式”阅读教学策略并不是割裂的,这四种方式是相互交叉共同运用的。“参与式”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中心,教师通过这四种策略来引导学生思考,开拓思维,为学生阅读提供更好的条件。教师的引导地位非常重要,成功的引导可以使学生立足语言,顺着阅读期待层层深入,乐在其中。
表1 批判阅读观察表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1978.05
参与策略 篇2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管理;学校管理
1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实施有效策略 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篇3
自2011年以来,我们以《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为课题,课题组20多位教师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发现了学生不自觉参与的成因,掌握了如何让学生自主参与的一些策略。
一、激励和引导是学生有效自主参与的根本
一要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任何活动的参与,都与参与成员对活动的认识有密切的关联。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变量。在诸多变量中,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感情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集中精力,认真思号,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因此,激发学生情感是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数学不仅仅是让我们学会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数学的思维和品质。只有学好了数学,才能激活自己的思维,具有各个知识领域必备的基本功,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其次要保护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调控参与度。学生因自身基础、方法等原因,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甚至挫折,教师必须注意适时加以调控,让基础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得到鼓舞,勇于前进。
最后要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并且是喜爱该教师的情况下,才会乐于学习。教师要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成为学生学习的伴随者、合作者。
二要积极创设数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创设学习情境是教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创设符合和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进行技能训练。
三要给学生提供参与平台,让其自主参与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减少讲授的时间,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注重学生的自学,做到先学后教。自学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点时间进行自学,当学生自学完后,教师再加以精讲,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重视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练习、提问、板演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实践,使其在实践中理解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自设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获取数学知识。
最后,组织课堂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与交流。课堂讨论是学生思维碰撞、交流的最佳形式。在课堂上,学生怕讲错,有时不敢举手发言。但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他们就会畅所欲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十分重要。
二、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体验
活动是青少年的天性,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数学,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不断获取直接的数学学习经验。《教学课程标准》中把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其中第四块知识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提法,所以积极开展有关的实践与研究对于数学新课程实践的顺利进行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不少知识也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去解决。如建筑物测量、七巧板制作、利用实物探索数学和图形的意义的活动、调查活动、应用活动、综合知识活动,等等。又如根据目前房地产升温情况,调查银行按揭的多种计算方式,判断哪一种较省钱等。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
三、改变课堂评价模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即时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应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准确、及时的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教学过程更趋完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只注重以教师为主,评价是静态的、功利性的、终结性的。这种评价单一、不科学,且学生也无法参与,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判决”。因此,改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模式,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就必须让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实现数学学习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一方面,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重分数,这对学生是不客观、公正的。从评价的内容上,不要只注重一个用分数来衡量的结果,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质量、行为习惯、课时修习等。换言之,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更看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非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关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实施评价时,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自己通过学习理解了哪些知识,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知道或不明白的地方。
另一方面,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除了考试之外,我认为,评价学生的方式有很多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很难准确地对学生全面评价。国外学校大多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综合实践、建立自我成长记录袋、分析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多种形式,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充分参与各种形式的评价活动。
通过对这种多元评价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既学习了他人学习数学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自我学习数学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做课堂上的主人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也是课改的最终目的。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四策略” 篇4
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准备,在场地器材的设置使用、课堂氛围的优化调控、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和变化等方面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新鲜”和“愉快”,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如,一个布置精美的场地、摆放整齐的小垫子、新颖别致的教具都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简单的情境、生动亲切的导入,以及有趣的热身游戏都能让学生快速地融入课堂;丰富多变的组织形式、层层递进的难度挑战、紧张激烈的比赛以及及时的称赞和鼓励都能让学生的兴趣长久保持;课后教师准确客观的总结及期望能使学生的兴趣有效地延续。
二、游戏辅助,丰富课堂多样性
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用游戏替代或辅助教学。如,一年级练习篮球运球时,可以通过“斗牛”、“捕鱼”、“喜羊羊与灰太狼”等游戏进行组织,这些游戏在提高学生运球技术的同时,能促进学生在运球时的观察、判断、跑位等能力,且生动有趣。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教材,如肩肘倒立、前(后)滚翻等,教学过程常常程序化,练习方式单一、枯燥、平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果在保障安全和有效练习的前提下,渗透一些简单的游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学习前滚翻时巧用“刺猬遇险”游戏,可以诱导学生做好“低头含胸、抱膝成团”动作,还可以通过“钻圈”游戏,逐步缩小呼啦圈的直径,诱导学生团身紧凑。
三、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中,在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上,多一点启发、引导,多用设疑、提问、小组合作,少一点被动的说教、灌输;多让学生主动尝试、自主探究,少一点低级模仿,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知识技能的探索中去,满足自我的求知欲。如,在后滚翻教学中,通过趣味导入激发兴趣、带着问题看示范发现动作形成规律、自主尝试体验、观看挂图寻找失败的原因、小组讨论寻找办法、个别演示查漏补缺,以及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一次次观察、思考、尝试、合作中学会技能,比单一、枯燥地模仿、纠错更符合学生的内心需求,而这种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模式也更受学生的欢迎。
四、体验成功,享受参与的快乐
1. 目标分层。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区别地制定学习目标,有区别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并因材施教,如,在蹲踞式跳远教学中,跳跃高度方面,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尖子生挑战最高的难度,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降低要求,能力较弱的学生难度最低,让他们在尝试中感受成功,成功后再提高难度;在跳远的距离要求上,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如尖子生必须达到一定远度,同时要求动作规格高,而能力差的学生则注重完成技术动作的正确性,不过分要求远度。
2. 层次递进。
在教学中要多运用递进式、阶梯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逐步提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当他们成功完成某个练习任务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并激发对下一个难度任务的兴趣;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练习的难度和要求定死或定得太高,学生成功率低,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也会降低。
3. 及时评价。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策略 篇5
艾常明
摘要:打造高效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是其着眼点。教师自己科学的发展定位成为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教学的“安全”保障。多渠道引领学生主动、自由、快乐、有效的学习,激励学生勤于思考,合作展示,从而取长补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把提高课堂效率落到实处。
关键词:课堂、参与度、有效策略
课堂是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进行教学实验的主战场。打造高效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探索的出发点和归宿。纵观全国各地多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如江苏洋思教学模式、河南西峡“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山东青岛“和谐互助”教学模式等等,无不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上做文章、想办法,尽可能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力求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张扬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课堂效率之目的。
由于中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他们对教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作,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课前不预习,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课,听课不得要领,听不出来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的结果。要改变以上种种现状,教师必须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一、教师要对自己有科学的发展定位
1、教学理念要创新。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初中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初中教育教学工作要致力于学生品质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及学生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
2、师生关系要创新,角色定位要正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师生关系扼杀学生的个性,师生关系紧张,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学习参与度不高。因此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是朋友,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教师要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为宗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协作。总之,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是师生教学相长、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教育。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之间的站位关系。在理解尊重与宽容关爱学生活泼健康成长的前提下,教师应做一个明智的辅导员,不同的时间和情况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高度参与课堂提供“安全”保障。
二、多渠道引领学生主动、自由、快乐、有效的学习
1、创设和谐进取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参与课堂提供一切可能。
心理学研究认为,作为一种学习活动,解决问题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有着密切的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受认知因素影响,而且也受情感因素的影响。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而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根据教情、学情,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微机等手段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投身于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之中,快乐成长。
2、因材施教,加强指导,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要诱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善于参与,作为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前,教师应先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设计好哪些教学内容应做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交给学生自由充分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施以不同的帮助,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参与。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更要多加鼓励,对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赞扬,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突破,教师要精心设计饶有兴趣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点拨,教会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老师的思维圈子里沿着老师的路子走。而是引发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在思维的干扰处想。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见解。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良性循环。
3、加强交流、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现代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现代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方法,苏联合作教育派教育家们指出,教育教学过程应是“人际合作关系”。所以,交流、合作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学生在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或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即在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有序的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锤炼学生的技能、塑造学生求实进取的个性品质。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在个人自主探索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群体交流,在讨论中让学生暴露问题,在交流中让学生自我发现。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关键是通过交流讨论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知上的缺陷与偏差。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这种良好的教风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显、人文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收获的喜悦,是生命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合作,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协作精神,养成科学的学习品质。
综上所述,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场所。只有帮助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信成长,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参与者、探究者,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参与策略 篇6
支持学生参与学习可以说是最基础的教学策略。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的教学理论都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构建,没有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切教学都无从谈起。教师如何通过各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支持,其支持的力度、准确性、丰富性等,是衡量现代教学的重要标准。
定义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应转向扮演教学中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等多重角色。要把学生从被动学、机械学中解放出来,激发和促进其学习潜能的发挥;让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同学面前展现其学习才干和障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只有学生参与了,才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思考空间,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感受成功的欢乐,在参与中磨砺思维品质;只有学生参与了,才能够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该策略的宗旨主要在于突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其指导的目的又在于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即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以及“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因此,“支持学生参与学习”即指“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背景
目前,学生被动消极学习的情况仍然存在,被动消极的学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惰性思维使学生创新的意识受到抑制,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学生被动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学生积极有效参与的教学,就谈不上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义、效率和效果,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因此,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教师价值引导的落脚点应是学生的自主构建,整个教学过程应是由教不断向学转化,促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提升。使学生从课堂的被动者、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者,以更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参与学习、以更饱满的精神和张扬的个性感悟学习,体验创新,分享快乐。课堂上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是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其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进行换位,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是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而学生则是学习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
作为教师,不是把知识“填鸭式”地输送给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如何搞好学习,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学习体育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规律
创设平等、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 要想让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氛围是很重要的。在民主、开放、平等的氛围之下,学生敢于质疑、提问,并能够畅所欲言。因此,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并热情鼓励每个孩子,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 支持学生参与学习还意味着给学生创造充分的自主空间。在这个空间,学生可以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来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的机会,之所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参与,是因为在教学实践中不乏流于表面的浅层次参与,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步走到教师的预定地,这种浅层次参与的特点是:学生的参与是被动的,少有深层思考的,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教师搀扶的过多,因此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nlc202309020206
另外,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来说,教师应当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问题,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获得新知识以及成功的喜悦,并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注意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出现总是由部分人代替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现象,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其学习状态要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不仅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另外,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自选、自练数量适当、难易适度的题,体现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同时,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学生自选作业练习的形式和完成的方法。
一般模式
策略在实施中可以从三个步骤把握:
前期准备:在该环节中,教师应强调以开展教学活动为目的,使学生明确要实现的目标。引导学生重温已学过的相关背景知识,示范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方法,或就任务要求提供有关信息。
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如何监督、指导与反馈?
活动后:讲评。
这一环节的重点任务是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评议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一步明确学习的重点。当完成情况不够理想时,他们需要进行补充性教学,并安排相应练习,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相应技能。
教师与学生应共同就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讲评,才能完全奏效,并依据教学目标明确学习重点。在该阶段还应强调:允许学生有机会提出进一步学习的问题,交流与本课有关的看法与体验,分析各自的观点等,由此引导他们珍惜所学并实践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之中。
前期准备阶段 该环节主要强调让学生提前预习,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方案。
学生在学习中是积极参与者和主动求知者,在课堂上学生必须带着问题去学习,明确目标去学习。只有让学生明确各自的任务,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才能在这样的课堂中快乐成长。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明确目标旨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这是因为学习目标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始新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指出重点、难点和要求达到的目标以及需要的背景知识等将会利于学生计划的制定,因为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这些具体的信息之后才可能制订翔实的学习计划,并且学生也愿意遵照学习计划,安排即将采取的学习策略,积极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
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活动阶段 学生做好了参与的准备,就进入到实质性的环节,即教学活动阶段。在该阶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的适时指导;活动结束时的总结讲评。
第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在教学中积极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具备参与的心理准备。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益。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一是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不仅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够切中活动的目标要害,引导着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活动中。实践总结得出:引起好奇或悬念,引起不协调或认知冲突,学用结合,使抽象的内容具体明晰化的展示等,都有利于引发学习动机。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趣味实验、运用电教媒体、举实例等方法来引入课堂。
其次,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到实现学习目标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种种假设,寻找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原有知识,不断地进行尝试性的参与。教师可多创设直观情境、问题情境、身体语言情境和交流情境。创设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借助操作启动思维,使学生转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实现自主探索性学习。面对事件或问题情境,学生可以运用协作、交流的方法,去体验、去感受,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类知识的介绍和讲解。所以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就必须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无论是何种导入方式,要想达到预期效果,都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与学生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相联系,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才能对学生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使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从而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nlc202309020206
二是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链。
设计有效的问题链是针对那些随意的提问、没有层次的提问、问题之间的关系散乱而言的。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一些无效的随意提问。这些教师设计的问题相互之间逻辑关系混乱,并不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设定的一系列问题,在课堂提问时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这种问题之下,机械地应答着,这种应答往往是一种封闭式的,比如“是”“不是”等答案,而不是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的发散思维的问题。因此,围绕教学活动目标设计真正有效的问题链是很关键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不是随口附和。因此,设计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开放性。
第二,适时指导,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
学生参与学习不仅要有情感的积极投入,还涉及学习能力的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教师的讲解是为了帮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学中指导时注意:
一是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
二是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三是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学习时,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编码,使之系统条理,并与旧知识建立链接,实际上是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方式。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是一种认知规律,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所有知识都是有系统、有规律、由浅入深的,日常所说的循序渐进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新知识时,切记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利用好旧知识、旧经验。
四是组织练习要及时。每教完一个知识点应立即安排练习加以巩固,做到一练一得,要保证每节课有足够的练习时间,练习分量要适中。心理学理论指出,要掌握某种知识并使之形成技能,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必要的重复练习不等于无限制、无目的、无计划的机械重复练习,而应当是合理的重复;练习方式要多样,以适中的练习量达到最好的巩固效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要面向全体,兼顾差异,做到既确保基本要求,又照顾两头,使全班学生通过练习都能有所发展。
五是分层要求,分类指导,分层参与。承认差异、正视差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教师应了解学生,掌握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及个别差异,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自主参与,各得其所,各有所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参与学习中都得到最佳发展。
第三,检查与评价学习结果
一是表扬和批评。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要给予充分肯定和及时表扬,使学生产生荣誉感。对于落后的学生,教师更要细心挖掘其优点,发挥其长处,经常给以鼓励;对于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赞扬。每一个人都有自尊心,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美,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表扬和鼓励能够给学生成就感,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批评学生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策略。
二是引导学生查缺补漏。学生在学习活动结束之际,根据一定的标准正确检查自己达到的学习程度、水平,并对学习目标与实践阶段所取得的效果之间的差异做出解释和说明。学生通过自测,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然后进行分析评价,弄明白自己哪些地方掌握得好,哪些地方不好,查缺补漏,使自己不断提高。
三是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在学习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对学习过程作深入的反省和总结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一环。教师应帮助学生回顾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每个步骤,包括最初的目标设置、选择学习策略及学习结果的归因等,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获得的成绩,从反省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四是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评判与评价。教师应把握在评判、评价中给予学生更多鼓励;在评判、评价中对学生知识的接受、习惯、能力培养进行阶段性总结;在评判、评价中启发学生继续学习以及对新知识进行不断探索。
采取有效策略积极参与比赛 篇7
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 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全国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 定期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各学校为了提升学校名誉, 体现学校的优秀教学质量, 也都积极参与技能比赛;初步形成了"校校有比赛、人人都参加"的局面。在这个形势下, 我们学校也参加了省、市级技能竞赛的各项赛事, 作为计算机教师的我有幸成为了“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项目的指导教师, 承担起指导和训练学生的任务。
“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是一个比较全面运用计算机知识的项目, 无论是计算机硬件还是软件, 都要求参赛选手有相当程度的掌握, 可谓“软硬兼施”。该项目的比赛内容包括“园区网互联”和“网站建设”两大部分, 其中“园区网互联”要求网线制作正确、交换机和路由器配置正确合理、V M w a r e Server使用熟练、打印机安装与使用熟练、网站发布正确, 网站发布的具体环境需要选手自行设置。“网站建设”要能够按照网站建设标准流程分析、设计、制作及发布。网站要求主题突出, 内容健康;结构清晰、规范;色彩使用搭配合理、美观;网站有后台管理。由此可见, “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项目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个极具难度的项目。难度主要在于: (1) 选手业余, 基础薄弱。我们学校未开设计算机专业, 因此报名参赛的都是业余选手, 有物流管理专业的、商务英语专业的等, 他们所学过的计算机知识也仅局限与计算机基础、网页制作等内容。针对比赛的项目, 可以说是基础基本为零。 (2) 畏难怕累, 不够积极。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面对困难, 畏惧退缩。但对报名参赛的同学来说学习上还算比较优秀, 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不愿意多做事。 (3) 对计算机缺乏兴趣。对计算机的兴趣, 学生们只是喜好上网、聊天、游戏等。而对比赛的内容由于比较抽象难于理解, 所以也就失去了对计算机的兴趣。
鉴于以上学生的现状, 不敢奢求能够在比赛中取得怎样的好成绩, 就是能否参与比赛也令人纠结。但是为了学校的荣誉, 体现学校的实践课教学质量, 我们最终还是知难而进、参与比赛。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次协调讨论后, 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策略来备战“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项目的技能比赛。
首先,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用事实激起学生参赛的欲望。
对于报名参加比赛的同学必须对比赛要有自信心。而入读我们学校的学生, 大多数都是因为中考的失利, 且多数的家长认为只有读高中才有好的出路。因此, 渐渐地造成了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见, 使得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未来似乎比较渺茫, 觉得自己没用, 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因此, 对各种考试或任何比赛也都不够自信, 这会严重影响比赛成绩的。所以在备战初期, 我要解决的便是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经常鼓励他们。我首先带领他们查看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官方网站”, 主页中醒目的“大赛点亮人生, 技能改变命运”这一标语引领着他们浏览了整个网站内容;他们对网站的“人物风采”栏目特别喜爱, 尤其是对获奖选手更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羡慕之情。接着又邀请了学校的上届选手来介绍参赛经历及竞赛成绩 (上届四名同学分获“企业网搭建及应用”项目的中、高职组市级一等奖) , 让他们认识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照样能够学好计算机知识、照样可以取得比赛优异成绩;利用计算机技能竞赛获奖学生的优厚待遇, 告诉他们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 告诉他们获奖后的影响有多大, 让他们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激起自己的参赛欲望。
第二,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讨学习。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可见, 学习兴趣决定着学习的整个结果。因此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讨学习。在此, 我同样利用网络搜索了很多有关技能大赛的新闻:“一技在手, 就业不愁”, “获奖的中职学生大多享受国家助学金”, “很多中职学生已经尝到了技能大赛的甜头, 各级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都非常抢手, 有的还没毕业就已经被企业‘下订’……”;“IT技能人才紧缺8000企业打堆寻人才”;……顿时, 学生们对获奖的选手产生了羡慕之情, 并表示自己也很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接着我又将上届参赛选手被网络公司预订的情况告知他们, 使得他们对参赛的欲望更强烈。我再通过演示一些漂亮的网页、独特的个人站点等等, 进一步激发学生要学习制做网页的兴趣。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
第三, “问题解决教学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通过问题来学习, 它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不断地 (包括课堂内外)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的问题不单单是教师提出的,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教师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在课内外指定一些内容, 让学生尝试着去自学、去讨论、去探索。例如我在训练学生时, 将“注册登录模块”作为一个问题来解决, 通过解决该“问题”, 把相关的知识组合进行教学。而后再将“留言版模块”的制作留给他们独立思考、探索并通过互联网去搜集资料、构思设计、上机调试运行等。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能够使他们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并解决, 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在慢慢提高。
第四, 注重合理分工,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不管在任何年代, 任何领域, 都需要这种精神。在一个团队里, 如果成员没有团队意识, 各行其是, 那么, 团队的目标将永远无法实现。所谓的“蚂蚁精神”、“众人拾柴火焰高”等都是对团队精神的一种诠释。“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项目正是一个团队项目, 参赛的学生以3人为单位, 通过分工合作, 共同去完成该项目, 这里除了分工外, 合作更为重要。在一次阶段考核中, 3位备赛同学从头到尾都很认真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但当网站的前后台需要调试时, 才发现两台电脑之间的文件互传还没有解决, 最终影响了考核成绩。因此, 在团队项目中, 合理的分工与配合是成功的关键。
最后, 适时调整训练方案, 全面锤炼学生的综合应变能力。
备战比赛, 一般都需要制定训练方案, 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即可。而比赛时则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是一些偶发事件出现, 因此就需要考虑周全各种可能的事情。在我们备赛的整个训练过程中, 多次调整过训练方案, 以此来锻炼学生们的应变能力。比如:进入模拟练习阶段, 我们将比赛的180分钟用时缩短为120分钟;将比赛规定的交换机型号用另外一台代替;请一些陌生面孔来考核他们;考核时缺少工具或故意设定一些故障等。让学生经常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 挑战他们的心理素质, 全面锤炼他们的应变能力。
综上几种策略的实施, 并通过学生们的艰苦训练与学习, 我所指导的学生在苏州市“用友杯”职业技能竞赛“园区网园区网互联及网站建设”项目中获得“三等奖”。尽管成绩不是最好, 但“三等奖”还是给学生们一定的收获, 同时学生们的信心大增, 相信下一届必定会取得更加优异成绩。
通过总结竞赛教学、训练的实践经验以及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等进行的一些尝试, 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对学生不应进行机械的灌输, 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和自学的乐趣。并且要能够理解、尊重、爱护、激励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这样做才能在教学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文章通过对计算机技能比赛的备战过程的阐述, 提出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合理的策略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其能够短时间内掌握很多知识, 顺利参加技能大赛。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 该教学方法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技能大赛,树立信心,学习兴趣,团队协作,问题解决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郭秋凌.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在教学中如何提问和答疑[EB/OL], http://60.28.209.218/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60997.
[2]廖健文.浅谈由备战职业技能大赛引发的教学探索与创新[EB/OL].http://www.xhgzzx.com/news.asp?id=426.
策略优化课堂参与提升效率 篇8
关键词:策略,参与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直接影响课堂效果.弗来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即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创造出来.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了课堂, 这需要教师讲究教学策略, 为学生搭建自主参与的平台, 创设自主参与的时空, 把“教数学”变成学生自主地“学数学”.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供媒介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其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似乎不含情感因素, 给人以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感觉.但数学来源于生活, 最终又运用于生活, 它体现了宇宙间的程序, 蕴含着科学与和谐的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限于形式化地表达,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强调数学本质,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如在学习数列知识时, 仅仅让学生会用数列的一些公式进行运算, 很难使学生产生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因此我让学生走出课堂, 收集数列在日常生活和国民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如分期付款问题、储蓄中的利率计算、增长率问题, 这些都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带来真实的情感体验.
因此, 如果教师能将枯燥的教材生动化, 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启迪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有积极意义,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 加深知识的理解, 这都将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痕迹.
二、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关键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可以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还能提高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 使得讲课过程更轻松愉悦, 学生更乐于参与课堂.
如学习圆的性质时, 我先在黑板上画一辆汽车, 车轮子正方形的, 同学们看到后大笑起来, 这怎么能行?教师问:为什么不行?学生回答:正方形不能滚.经过一画一问,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这时我又提出:为什么不做成扁圆的?这种形状也能滚动啊!这个问题, 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始料未及的, 他们开始感兴趣了.然后我引导学生由“能滚动”进而想到“滚得平稳”, 这就为发现圆的性质创设了合理的引人入胜的情境, 这时学生们已经能从新的认知水平上来认识这个问题了.
因此,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 活跃课堂氛围, 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好感”, 把数学学习当成自觉的需求,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这样的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善评价方式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保障
古人云:“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功”.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学习, 改进我们的教学, 我们不光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评价要及时、客观, 不要千篇一律, 失去评价的特有作用.一个正确的评价, 能唤起学生的认知需求和成就需求, 产生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理趋向, 自尊心、自信心等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学习自然有源动力了.
在数学课堂中, 我对于学生的任何一个闪光点, 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都不轻易放过, 给予恰当的赞扬和肯定, 学生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当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之后, 我及时给予评价, 一个“好”或“对”往往会使学生乐不可支, 而其他学生受到鼓舞也会跃跃欲试, 频频举手, 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记得有名学生对我说“即使我回答问题出错, 你还允许我讲完, 而不是立即打断责备, 使我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此看来, 鼓励学生说话, 给学生宽松的学习环境, 同样是教学的重要部分.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 多表扬, 肯定他们的创意, 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这样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心, 体会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不断地探索寻求新的知识
四、将局部情感转化为整体情感, 巩固学生参与课堂的效果
局部的情感是“单薄”的, 整体的情感才是“深厚”的,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对于某一数学分科或某个教学内容的“好感”转移到数学整体, 这就要求教师能将局部与整体结合起来, 使学生所产生的局部感情由量变到质变, 上升到整个数学的自觉学习上来, 学习变得更积极主动.
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男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整体上要强于女生.于是在几何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设立想象的时空, 采用“变式、变形”等手段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调动学生学习几何的积极性.因此有许多代数成绩不理想的男生对几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数学成绩有很大提高.抓住这个契机, 我及时表扬, 鼓励他们将学习几何的积极性保持到代数中去, 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因此, 无论哪些学生对某部分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都要积极地引导, 促进他们将局部的情感转化为整体的数学学习情感, 学习得以平衡发展.
结束语
总之, 如果教师重视了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便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才是活生生的数学, 学生一提到数学就会兴趣盎然、滔滔不绝、乐此不疲, 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学生的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为学生明天的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意识的策略初探 篇9
为克服上述教学弊端,笔者对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了以下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在实践中更新教学理念
1.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材内容只不过是一个例子”和“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记住话题本身,而是借助话题这个‘中介’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创造新经验、构建新意义”。因此,应根据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对教材灵活重组和增删,以有利于学生主动思维、主动参与。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应只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更应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与学生、社会人士一起共同构建课程的合作者。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在课堂上创设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人际氛围,让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意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构建科学的学生观,把教学视为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段生命历程;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看做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和生命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我们要宽容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当做是学生成长的动力之一;要把学生看成是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不只是死板的知识容器;要把学生的学习看成是一个生命活动,注重知识的动态生成,而不是“有知识无生命”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会积极参与。
2. 改变传统的评价理念,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观、内涵观,探索新的评价方式
首先,要改变评价的主体观。评价主体应尽量宽泛一些,形成评价合力,要改教师的“一言谈”为教师、学生、家长的“众人谈”。例如,笔者在班级中设立了“星级学生”竞赛表,对学生在课堂上任何一个有积极意义的表现,都记上一颗五角星。每周进行一次小结,星数最多者为“一周之星”;每学期一次总结,星数最多者为“五星级学生”,学生、教师和家长都参加评选,然后提交全班表决。该做法把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和家长,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可信度,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其次,改变评价的内涵观。新课程目标是要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因此,评价内容应将学科卷面测试成绩与日常表现相结合,对学生既要评价课堂动手、动脑、动嘴的表现,又要评价课后作业是否按时、独立、高质量完成;既要评价在学校的表现,又要评价在家中的表现;课堂上既要评价个人表现,又要评价与他人合作的表现;既要评价对教师所授知识的学习表现,又要评价自主探究、创建新知识的表现。只有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评价,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较为全面的评价,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再次,要探索新的评价方式。在点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评语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如“做得很好”“再试一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应考虑到新课程要求的“开放性”,包括“问题结构的开放性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开放性”“问题结构的开放包括条件的开放和结论的开放”,尽可能地为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在新理念指导下优化教学艺术
1. 采取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教学形式,加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开放性,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时政引导法”———充分发挥“课前3分钟时政演讲”的功效。可一周三次或更多些,在正课开始前由两位学生演讲,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主要讲近日内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并作适当的点评。通过“课前3分钟时政演讲”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社会、关心身边事的好习惯,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
哲理故事启示法———用一则则生动有趣、言简意赅的小故事启迪学生领悟生活的哲理。教师讲的小故事应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内在的联系,或催人向上,或感人至深,或劝人勤勉克俭,或教人战胜挫折……既教育了学生,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活动体验法———通过组织一些简单易行的活动,将学生所要学的知识结合到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比如在上“竞争合作求双赢”这一课时,笔者专门设计了“吹气球比赛”,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各派四位代表,方法不限,在规定时间内吹气球,看哪一组吹得多。显然合作得好的组吹的气球数必定远远多于缺乏分工合作的组。有了这一体验,学生对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和在合作中竞争才能求得双赢甚至多赢的道理,就很容易理解了。
学生自我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把一些比较适合学生自学的教学内容交由学生备课,然后再让他们给其他学生上课。由于此法很新鲜,学生非常感兴趣。同时,学生在备课和上课时,常会出现一些同学乐于接受的“学生语言”,效果很好。
小组合作探究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学生三五成群,互相切磋琢磨、分享经验,完成学习目标。该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社交的技巧,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提高学习层次,增强学习能力。
小品表演法———小品表演能创设出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情境,让内蕴的道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捧腹之余受到教育,达成教学目的。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走出教室,有利于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现实,形成亲身体验,理论联系实际,为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学生接触社会的方式可以是“走出去”,如选择教材上的一些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走访社会人士,用亲身实践得来的结论佐证教材观点。“走出去”既增强了教材知识的可信度,又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但学生走出校门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因此“请进来”也是必要的。请一些社会人士进课堂对一些社会实际现象产生的背景、原因、趋势,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等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社会实际,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衔接,开拓视野,启迪智慧,引发思考,提高能力。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功能
多媒体技术具有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它所产生的集成性、交互性、动态性等效用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助于实现知识的形象化、条理化,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企业参与高职办学的协同行动策略 篇10
一、企业参与办学是协同培养技能人才的过程
1. 企业参与是校企协作培养人才的需要
关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学校对企业有很高的期待, 但企业参与办学, 应该是一个协同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在这个物境下, 企业履行职业教育义务, 主要的是解决参与的手段方式, 即如何协同培养的问题。学校作为办学主体, 主要任务是在理论和教育方面的培养, 接下来, 交给企业去完成实践、实习的培养任务。如果是企业办学, 情况有所不同, 即企业作为办学主体, 学校在企业的规划指导下完成相应的人才培养任务。现阶段, 我国企业对教育中的价值和企业在其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2. 企业参与办学是个发展的过程
笔者认为, 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需要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不可一蹴而就。在现行体制下, 企业参与一所职业院校的办学一般须经历认同期、融入期、共荣期三个不同的阶段, 需要经过从初级合作、目标一致的同质性合作, 到有各种驱动因素的驱动性一体性互利合作几个阶段的磨合, 方能进入最佳的合作境界。分析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可以发现, 认同期形成早期的参与, 特征是以学校为主体, 主要是与企业建立联系和沟通, 寻求的是某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诸如安排教学参观、学生实习、争取设备支持等, 属于参与的第一阶段或第一个层次, 产生于教学的切实需要。在这个阶段, 校企双方互相取得了解、认同与信任。融入性参与, 是带有某种目标的任务性主动参与, 属于第二层次的参与。较之认同期, 校企之间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合作, 进入较理想状态的参与。目前, 已有部分学校和企业校企合作进入了该阶段。但这种参与仍然是个不充分的参与。进入企业参与办学的第三层次, 企业与职业院校形成高度协调的战略伙伴, 达到互利共赢共荣的效果, 这是企业参与办学, 校企合作的一种理想的状态和目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 进而到需要参与, 也可以说是参与的三种不同的状态或境界。
3. 参与应遵循的原则
一要讲求效益。企业期望在参与中能够获利, 这个利可以体现为经济效益, 也可以是社会效益, 这是由企业的性质决定的。参与必须有约定要件, 实现利益分享, 是参与得以成立的基础。
二要互利共赢。企业参与办学具有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方面, 使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利益诉求得到关注和互补, 另一方面, 是企业与学校各自的发展需要得以实现。不论是什么意义上的参与, 校企都应发掘和点亮相关点、利益点和发展点。在促进企业参与中, 学校要考虑到企业的需求, 尤其通过参与办学, 使企业能够获得良性的发展。
三要责任共担。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本质是形成人才培养的责任共同体, 必须形成义务责任共同体。行业、企业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 明确职业教育责任人关系。例如, 招生就意味着责任。就招生后学生教育与培训如何分工、专用实训室的利用, 双方如何管理等问题, 在日常合作中往往容易被忽视, 形成管不到位, 抓不上手的问题, 对此双方应该加以约定。
二、促进企业参与协同培养人才的实施方法
为避免虎头蛇尾, 努力克服校企合作“两张皮”现象, 在进入融入性参与阶段, 必须注重将促进企业参与高职办学落在实处, 也就是说学校如何实现促进参与的问题。在此以某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办一个新专业的实践为实例, 在融入性参与阶段, 高职院校与企业携手, 主要运用实施“六同”, 即学校与企业协同做好共同开发建设专业, 共同开展招生工作、共同实现课程教学、共同承担办学责任、共同加强学生管理、共同落实师资培养等环节。
1. 合作计划导向———促进共同开发建设专业, 校正人才培养的方向
共同开发专业, 这是切入点, 也是企业参与办学的必要的一环。在这一步骤上, 目的是努力达成合作办学意愿。解决以企业为主体, 适应社会的问题。例如, 某校的数字化城市专业, 为让企业对人才培养有主动的把握, 专业的开发一开始就按照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行开发,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走校企合作之路。招生开班以企业的名称命名, 明确直接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 办学合作以实现校企共赢为目标。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校企商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 用人行动导向———促进共同开展招生工作, 培植人才资源市场
(1) 宣传工作合一。在学校招生宣传环节, 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招生的宣传及相关工作。学校充分利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广泛宣传校企合作培养的优势。借助招生工作平台, 企业树立自己的形象, 扩大业务影响。高职院校与企业在对外发布的各种宣传信息上, 增加彼此的关联度, 通过对网站、招生咨询等渠道统一对外的宣传。
(2) 企业参与招生工作。招生录取工作期间, 企业派出的代表与学校同台解答考生和家长的咨询。如按照企业要求招收企业班时, 企业还可以在招生录取环节参与和把关, 选拔学生或组织单独面试, 确保生源质量满足企业要求。
(3) 相协培育人才市场。招生宣传与落实用工培养相结合, 学生报考之初, 企业与学生之间便初步确定了就业意向。学生一被录取即与企业签定就业协议, 招生即落实就业, 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通过校企双方相互强化正向影响力, 共同培植、拓宽生源及人力资源进口的市场。这样一来, 也实现了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3. 人才接力培养———促进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把握动手能力的节点
(1) 合作开展教学研讨。新专业开办初期, 教学计划一般由企业制定。学校针对教学计划中出现的企业方对教学规律不太熟悉的缺陷, 与企业方面进行反复研讨, 提出修改意见, 完善教学计划, 使之达到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又符合企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2) 企业任务进课堂。在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中,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重点。一是采取项目式实训方式, 即尽量采取企业项目直接进课堂的教学模式。企业将已经做过或企业当时承接的真实生产项目带到课堂上, 布置为大型作业等教学任务, 供学生实践体验练习或由学生直接参与项目的工作。二是校企共同管理实训、实习。在学生实训、实习的过程中, 企业专家、指导教师深入课堂现场跟踪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把技能实训落到实处。学校的任务则是配合企业加强教学组织和管理。
(3) 改革教学形式。在将真实教学任务带入课堂时, 应妥善处理教学的相关矛盾。像工科类的大型作业, 如果以企业的项目作业要求, 对完成作业的时间要求就可能会与学校规律的教学计划安排发生冲突。这时, 应允许适当调整教学安排, 采取相应灵活的分段式教学方式, 即集中时段进行某门课程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学校协调做好教学组织工作, 以适应企业实际工作任务需要。
(4) 评价激励多样性。对实践性强的课程, 采取作业展评制, 定期进行优秀作业展等方式进行公开评价。优秀作业展可通过书面作业、优秀作业展、网上平台三种途径实施, 使教师和学生以及企业均即时掌握教学的状况及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时, 学校积极支持和鼓励院系的校企合作, 将开展校企合作工作情况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 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相关教学部门, 定期检查、教学督导、考核和奖惩, 促进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教学。
4. 主体责任导向———促进共同承担办学义务, 明确教育主体的权益
(1) 重视合作办学工作。校企要达到深入的合作, 双方必须在共担办学责任、义务等方面达成要约, 在此基础上, 要重视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对口参与办学的企业还应建设开发或创建工作室, 学校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双师型教师”也可以到企业建立工作室, 或师生创新实验区 (工作站) , 为老师和实习的学生开展相关工作创造条件。
(2) 企业代表驻校制。即企业派专人进驻学校, 代表企业履行教学监管的责任。在处理矛盾时应多采取民主的方式、双方讨论的方式, 而不是依赖对方。通过驻校的企业代表, 企业可以及时地与校方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企业的重视和关怀, 也使教学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地得到解决。
(3) 参与职业生涯指导。学生一入学, 企业就要参与对新生的教育工作。由企业的专家到学校向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对所学专业的发展、企业的建设情况, 对职业发展给予指导, 还要让学生明白和把握毕业后就业岗位工作干什么及职业前景等, 巩固学生的学习志向, 规划好学习和人生, 增强对将要进行的学习的认知及自信心。
(4) 分担专业课的教学。企业专家不只是进学校走走, 而是兼职任教授课, 由学院的老师和企业的专家共同分别承担专业课程教学, 并承担相应的实训指导任务。
5. 育人责任导向———促进共同加强学生管理, 帮助人才的健康成长
一是共同研讨学生管理问题。对有学习懈怠、旷课行为的学生, 企业代表与学校一起开会, 共同研讨找原因, 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偏差。二是实行双重奖学金制度。企业专项奖学金主要针对校企合作办学或定单式培养的班级, 即定单式培养班的学生除了与学校其他学生一样享有在校生奖学金外, 还同时享有企业专项奖学金。三是建立企业导师制度。由企业管理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 借助网络现代化管理、现场帮带等形式对学生强化培养和考核。
6. 合作共赢思维———促进共同落实师资培养, 促进校企可持续发展
合作培养师资是企业参与办学的内容之一。按照合作办学的要求, 企业应对学院的教师进行培训, 落实教师培养义务。校企双方对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教师应协同加强管理, 提出相应的考核要求。在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称方面, 企业参与相应的 (资质) 考核, 实践锻炼业绩审查。
师资培养的最终目标, 是要协同创新, 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 帮助企业创新发展也是企业对学校的需求指向。要鼓励职业院校的教师, 或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困难及需求, 从中找课题, 找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促使企业也逐步转变观念, 由向学校赞助一点、帮个忙、挂个名的短视的应对行为变为彼此关心关注, 共同提升管理水平, 合作研制开发, 升级创新, 逐步进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有待探讨和完善的问题
通过实践的检验, 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实现“六同”后, 校企双方有效地实现了实质性紧密型的深度合作, 企业参与高职办学得以较好地落实, 初步形成行业企业参与办学, 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增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力。但是, 从普遍的情况看, 企业参与高职办学尚未达到理想的状态, 其中存在企业的利益诉求问题;学校如何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 如何在企业的转型和发展中切实发挥作用, 企业与学校如何使人才培养与就业更融洽等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在我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尚缺乏必要的激励的情况下, 一味埋怨企业参与度不够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的。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 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抱怨和指责, 而是如何促进和积极行动。
摘要:文章结合一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实践, 探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 携手企业参与共同开发新专业, 共同招生、共同加强学生管理、共同落实实践性教学等策略, 探索实施促进企业主动参与高职办学, 有效地促进企校积极意义上的深入合作。
关键词:企业参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陈钢, 邱致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1, (12下) .
参与策略 篇11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对主要的矛盾,而学应该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一位的,也是最核心的。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学中关注最基本的学情,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学习需求,认真反思学生学的特点,全面总结学的有效方法,精心培育学生学的机制。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关注学习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真正参与“教”的活动,我每天都精心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让学生超前学习,达到自学的目的。经过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对例题自己进行分析,练习板演让学生间自己进行评改,课堂作业让学生自己讲评。而教师的任务就是适时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研讨,在整个课程教学中起到导向与组织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理解正确的知识,教师以应讲得对,让全班同学都听得明白为基本要求。对于学生理解出现偏差及无法独立完成的问题,老师要进行及时的讲解与引导。对于课堂教学中语言简练清晰、思路条理清楚、方法新颖独特的同学,我们要及时给以特别鼓励。而其他同学对“老师”的讲课水平进行点评,学生为了能够在讲台之上“讲”出水平,让老师与同学对自己认可,不仅仅在听课时特别专心,努力学习“老师”的教法,而且在自学与写作业时,也能够做到专心致志,不懂就问,明确对学生的要求,让学生不仅要满足于知其然,更要了解知其所以然。一改过去传统教育方法的被动学习的毫无生机的学习局面,让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成为一种自我表现的愿望,成为一种发展自我的需求。
二、教,要力求新颖,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以前,受多年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一节课尽管给学生们讲解了许多知识,但最后效果还是与愿相违,大部分学生总还是感觉很多知识点没有记牢。我们教师也不得不反反复复叮嘱我们的学生,督促学生进行反复机械的记忆。可表面上看学生是在聚精会神地在听教师的讲解,其实头脑中处于一片空白。现代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知识传递的过程中,单纯依靠听觉获得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大约仅有7%左右,通过视觉与听觉相结合获取知识,掌握的知识量大约为40%,而“视、听、做”三者结合起来,掌握知识总量可达到70%。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教”,明显地感觉到自己所讲的少了,学生学习锻炼的机会多了,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讨论问题也更加深入了。学生在参与“教”的过程中,为了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常常在思路上别出心裁,最大限度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这无形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学们为了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完成自己“教”的过程,通常会翻阅大量相关资料,去寻找同一问题的多种不同解法。有些同学还会亲手制作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具,全面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教育目标。
三、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的“教”培养其助人品质
在教学的活动中,让每一名学生都充满自信。表现欲强是学生对待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但应避免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味只在乎自己的表现,以表现自己为目的,不顾及其它同学,这则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不断鼓励、发扬同学间形成的良好合作氛围与学生个人的良好心理品质。为了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进取心,我把学生参与知识交流“教”的过程,从众人瞩目的讲台引向几人合作探讨的课桌间;从面向全班的“教”引向面向小组的教。教学中我还经常开展同学间互教互学的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每个学习小组5个人,让优秀的学生带动后进生,让性格外向的学生带动性格内向的学生,最终达到人人有发展,生生有提高的教学目标。并且定期让各学习小组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教学”竞赛,看哪个组的学生“教”得最出色。通过学生教的过程、教法的实施,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够学会关注他人的学习状况,并主动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掌握的知识,特别是对学困生的热情帮助,树立了他们学习的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助于全班形成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良好学风。
政府参与的绿色产品设计策略 篇12
随着社会的发展, 环境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控制环境污染, 很多国家采取了不同措施, 例如欧洲联盟对于使用某些有害物质 (RoHS) 的限制以及有关电子和电气设备废物 (WEEE) 的限制[1,2]。最近几年, 学术界也开始广泛关注环境问题。Kocabasoglu等[3]和Fuente等[4]研究了通过逆向回收供应链来降低产品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但是, 这些研究只集中于产品的回收再利用、再制造[5,6], 他们仅仅关注在产品设计后的使用和回收阶段来减少环境污染。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达到可持续发展, 必须把重点放在绿色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 而不是传统的终端控制方法。因此, 考虑环境的设计 (eco-design) 或者绿色产品的设计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7,8,9,10]。但是, 有关绿色产品设计的研究主要是描述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例如Rehfeld等[10]采用经验研究法研究了环境组织与环境产品开发设计之间的关系。Pujari等[11]研究了在新产品开发中引入环境因素的关键点。Dangelico和Pujari[1]提出了描述绿色产品设计的概念模型。Chen[12]研究了具有两个竞争性质量属性 (传统属性、环境属性) 的产品设计问题, 他假设了产品的质量一定 (传统质量水平和环境质量水平之和一定) , 设计两个竞争性属性的水平来使得利润最大化, 并通过政府制定质量标准 (质量水平必须高于一个值) 来提高绿色质量水平, 这个措施将会提高总的绿色质量水平, 但是会降低制造商的利润。因此, 需要构建一个绿色产品设计决策的理论模型, 综合考虑顾客偏好、企业产品设计策略和政府环境政策之间的交互影响。
由于社会发展的程度还不高, 有部分人群仍然没有意识到绿色产品的重要性, 仍然选择购买普通的产品, 而少数人已经开始选择购买绿色产品[13]。由于存在这样两个细分市场 (普通市场和绿色市场) , 企业在设计生产产品时就存在不同的产品设计策略, 是只设计一种产品面向不同细分市场, 还是设计不同的产品分别面向不同的细分市场。由于这两个细分市场中的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评价不同, 企业在设计产品时还必须考虑顾客购买的转移问题, 根据设计产品质量和进行合适定价来避免顾客购买的转移[14,15,16,17]。企业从利润最大的角度来选择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但是政府希望企业从整个社会总绿色质量最大化的角度来选择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而不会考虑资金问题。双方在各种产品设计策略选择上是否存在不一致性, 如果存在将如何解决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下面首先给出制造商根据利润最大化选择的产品设计策略, 然后给出根据整个社会总绿色质量最大化的角度政府希望制造商选择的产品设计策略, 最后分析各种产品设计策略选择上制造商和政府决策的不一致性并给出解决方法。
2 问题描述
考虑一个制造商设计生产一种耐用性必需产品, 他面对着一个需求固定的市场 (假设为N) , 这个市场包含两个细分市场, 一个是普通市场 (用o表示) , 占的比例为γ (0<γ<1) , 一个是绿色市场 (用g表示) , 占的比例为1-γ.与文献[12]类似, 假设产品的属性用质量表示, 质量有传统属性质量 (qt) 和环境属性质量 (qe) 两种, 含有传统质量的产品称为普通产品 (销售价格为po) , 含有环境质量的产品称为绿色产品 (销售价格为pg) , 环境属性质量水平要高于传统属性质量水平, 即qe>qt>0。
假设普通市场顾客对普通产品质量的边际效用为vo, 对绿色产品质量的边际效用为αvo (α>1, 表示普通市场顾客购买绿色产品会给他们带来额外效用) , 绿色市场顾客对绿色产品质量的边际效用为vg, 对普通产品质量的边际效用为βvg (0<β<1, 表示绿色市场的顾客购买普通产品时效用降低) 。绿色市场顾客对质量的评价要高于普通市场顾客对质量的评价, 即vg>vo>0, 另外假设βvg>v0> (1-γ) βvg和vg> (1-γ) vg> (1-γ) 2 vg>vo, 即普通产品顾客购买绿色产品增加的额外效用较低。假设顾客购买产品获得的效用不仅与产品质量水平有关, 而且与产品的零售价格有关[18], 用Uij (i, j=o, g) 表示来自i市场 (普通市场和绿色市场) 的顾客购买j产品 (普通产品和绿色产品) 获得的效用, 那么可以得到:
顾客只有在效用非负时才会购买产品, 并且购买使得自己效用最大的产品。
为了保证顾客购买设计面向他们的产品, 必须满足如下约束:
制造商有三种产品设计策略可以选择, 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 设计两种产品 (普通产品和绿色产品) 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与质量有关[19], 即ci=kiqj2 (i=o, g;j=t, e;kg>ko>0) 。假设制造商开发设计绿色产品需要开发成本, 而设计普通产品不需要开发成本, 开发绿色产品的成本与绿色产品的质量有关, cd=dqe2[20].
制造商根据自己利润最大化选择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然后确定最优的产品质量水平和零售价格 (在变量的最优值上加数字上标1~3分别表示四种产品设计策略下的最优值) , 在根据产品质量水平确定零售价格时, 仅考虑顾客购买产品的效用约束。制造商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决策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而政府从整个环境的角度考虑, 就希望制造商设计绿色产品来保护环境, 在以下部分中给出政府制定的环境标准是如何影响制造商决策的, 并且分析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使得制造商也从整个环境的角度来进行产品设计策略的选择。
3 产品设计策略
3.1 设计普通产品面向普通市场和绿色市场
当制造商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普通市场时, 只要保证普通市场顾客购买产品的效用非负就可以 (即约束条件 (2) 成立) , 由于制造商的利润是产品零售价格的增函数, 因此, 制造商将通过获得全部的普通市场顾客剩余来赚取更多的利润, 最优的产品定价通过约束条件 (2) 可得, po*=voqt.而此时绿色市场顾客购买普通产品获得的效用为Ugo=βvgqt-voqt>0, 绿色市场的顾客都会转向购买普通产品, 即制造商设计普通产品可以销售给两个市场, 就不存在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普通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在这种情况下, 制造商的优化模型为:
3.2 设计普通产品和绿色产品分别面向普通市场和绿色市场
当制造商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种市场时, 就需要考虑顾客购买转移的问题, 此时, 制造商的优化模型为:
由于制造商的利润是零售价格的增函数, 根据约束条件 (2) ~ (5) 可以得到两种产品的最优零售价格为:
将式 (8) 代入到问题 (7) 可以得到如下的无约束问题
由优化条件可得:
制造商获得的最大利润为:
3.3 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
当制造商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时, 只要保证绿色市场顾客购买产品的效用非负就可以 (即约束条件 (3) 成立) , 由于制造商的利润是产品零售价格的增函数, 因此, 制造商通过获得全部绿色市场顾客的剩余来赚取更多利润, 最优的产品定价通过约束条件 (3) 可得, pg*=vgqe.此时普通市场顾客购买绿色产品获得的效用为Uog=αvoqe-vgqe<0, 普通市场顾客不会转向购买绿色产品, 采用这种产品设计策略制造商将失去普通市场。此时, 制造商的优化模型为:
解问题 (9) 可得:
制造商获得的最大利润为:
3.4 最优产品设计策略
比较以上三种产品设计策略下制造商获得的最大利润, 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1π2*>π3*.
命题1说明了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种市场时制造商获得的利润一定大于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时获得的利润, 因此, 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将不会被制造商采用。在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时, 制造商虽然可以指定最高的价格vgqe来获得最大利润, 但是会失去普通市场的顾客。
通过比较制造商在各种产品设计策略下获得的最大利润, 可以得到如下有关最优产品设计策略的定理。
定理1
(1) 当, 制造商采取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
(2) 当π1*<π2*, 制造商采取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
从定理1可以看出, 当市场参数、生产边际成本、开发边际成本满足不同的条件时, 制造商应该采取不同的产品设计策略, 而制造商不会单独设计绿色产品推向市场的。而制造商在保留普通产品的基础上开发绿色产品也是需要条件的, 大部分时候制造商都只会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制造商仅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确定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但是政府是从整个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考虑, 他希望制造商采取使得总的绿色质量最大的的产品设计策略。制造商和政府的决策可能存在不一致性。
根据文献[12]中总的绿色质量的定义, 下面给出三种产品设计策略下总的绿色质量水平, 它表示了对整个环境的影响, 四种产品设计策略下总的绿色质量水平用Qei (i=1, 2, 3) 表示, 由四种产品设计策略下的最优产品质量水平可得,
比较三种产品设计策略下总的绿色质量水平, 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2 Qe2=Qe3>Qe1.
从三种产品设计策略下总的绿色质量来看, 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与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下, 总的绿色质量水平相同, 它们都高于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情况。
政府根据最大化总的绿色质量的原则, 希望制造商采取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或者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 而不希望制造商采取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制造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确定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而政府从整个社会总的绿色质量最大化角度希望制造商选择某种产品设计策略, 两者的决策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 在某些条件下政府需要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来改变制造商的产品设计策略的决策。
4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下的产品设计策略
只有在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选择上, 制造商和政府决策存在不一致性。而政府具有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权利[21,22], 假设政府制定如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企业不设计绿色产品将给予总资金F的惩罚, 如果企业设计绿色产品将根据设计产品的质量水平给予单位奖金为m的奖励。
在政府制定的这种宏观调控政策下, 再次分析各种产品设计策略下制造商的利润以及总的绿色质量水平。
(1) 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2) 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解问题 (11) 可得:
(3) 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
解问题 (12) 可得:
比较三种产品设计策略下的制造商利润和总的绿色质量, 仍然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3说明了在政府制定的措施下, 制造商仍然不会选择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这主要是因为普通顾客群占很大比例, 而他们购买绿色产品带来的额外效用又较低, 而由于设计绿色产品成本较高并且有开发成本, 制造商是不会愿意只设计生产绿色产品推向市场的。同时, 双方只有在选择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上可能具有一致性。因此, 政府只有通过制定政策使得制造商采取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
政府为了使得制造商采取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来最大化总的绿色质量, 政府需要在某些条件下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来激励制造商, 以下定理描述了政府应该采取宏观调控政策的条件,
定理2当时, 政府需要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反之, 政府不需要制定宏观调控政策。
定理3说明了当顾客的边际效用、市场规模、生产边际成本以及开发边际成本等满足不同关系时, 制造商会在某些条件下采取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当制造商自愿选择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时, 政府是不需要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即, 政府会根据市场以及企业的生产情况来选择是否采取宏观调控政策。
当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时, 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调控政策, 政府具体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用如下定理描述。
定理3
定理3说明了政府首先采取奖励 (或惩罚) 的措施来使得制造商按照政策的意愿来选择产品设计策略, 当政府对制造商设计绿色产品的奖励m (或惩罚F) 较高时, 政府不需要再对制造商不设计绿色产品进行惩罚 (或奖励) , 就可以使得制造商按照总绿色质量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当政府对制造商设计绿色产品的奖励m (或惩罚F) 较低时, 政府还需要再对制造商不设计绿色产品进行一定惩罚 (奖励) , 利用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政策, 制造商才会按照政府的意愿来选择产品设计策略, 即按照总的绿色质量最大化的原则来选择产品设计策略。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下, 制造商将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分析在该产品设计策略下, 政府制定措施前后制造商的利润以及总的绿色质量, 可以得到如下命题。
命题4珔π2*≥π2*和珚Qe2≥Qe2.
命题4说明了在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下, 不仅可以增加总的绿色质量, 改善社会环境, 而且还可以增加制造商的利润, 制造商肯定会按照政府的意愿来设计产品推向市场, 双方决策达到了一致。政府为了使得制造商能够推出绿色产品, 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 例如提高顾客的文化水平使得他们能够对绿色产品有更高的评价, 愿意购买绿色产品, 从而增加绿色市场顾客的数量等方法。
5 结论
面对普通市场和绿色市场两个细分市场的顾客, 制造商有三种不同的产品设计策略, 即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和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不同市场的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评价不同, 制造商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选择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并且设计产品最优的质量水平和对产品进行定价。研究结果表明, 制造商在某些条件下选择只设计普通产品面向两个细分市场, 在另一些条件下选择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政府从整个社会环境的角度出发, 以总的绿色质量最大化为原则希望制造商采取只设计绿色产品面向绿色市场或者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政府和制造商在选择产品设计策略上只有在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策略上可能具有一致性。政府通过给予制造商不设计绿色产品一定的惩罚, 而对于设计绿色产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或者只采取奖励的措施或只采取惩罚的措施, 来使得制造商选择设计两种产品分别面向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设计策略, 从而使得制造商利润最大化, 同时也保证了总绿色质量的最大化。政府的宏观调控不仅解决了他与制造商决策的不一致性, 而且增加了总的绿色质量和制造商的利润, 制造商就有动机按照政府的意愿来选择最优的产品设计策略, 双方决策具有了一致性。
本文只考虑了普通市场和绿色市场顾客数量固定的情况, 当市场顾客的需求受到价格或者广告水平的影响时, 制造商和政府应如何决策以及决策是否存在一致性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当顾客无法很好识别绿色质量时, 制造商应采取何种措施来使得顾客购买绿色产品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或者制造商采取何种措施来激励零售商更好地宣传绿色产品来帮助推出绿色产品也值得研究。当政府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 制造商认为不可信时, 双方应该如何博弈决策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摘要:工业的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 为了解决环境问题, 必须从绿色产品设计开始, 这得到了顾客、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有些顾客表示愿意改变自己的购买行为来保护环境, 而另一些只会购买普通产品。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来的决策是否要开发绿色产品, 选择何种产品设计策略面向两个细分市场。企业的最优产品设计策略并不一定有利于保护环境, 而政府需要制定宏观政策来改变企业的决策。研究结果表明, 在政府制定的宏观政策影响下, 企业选择了最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绿色产品设计策略, 并且利润得到了提高, 总的环境质量也得到提高, 达到了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