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实验室教学模式

2025-01-29

完全实验室教学模式(精选9篇)

完全实验室教学模式 篇1

摘要:本文基于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综合运用多重委托代理和三方不完全信息博弈等行为经济学理论, 将学生分成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管理层和委托人共三方参与者, 主要采用情景动态模拟实验进行审计学理论的学习, 尤其是对财务报表审计中五大循环的学习, 旨在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行为判断和反应的准确性和速度, 进而提升其理论创新、实务创新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审计学教学,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动态博弈

为培养更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国际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教育部2007年下发的1号和2号文件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随着审计法制和政府监管的不断强化, 尤其是新国家审计准则的出台及新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即将出台, 审计领域不断拓宽, 审计队伍日益壮大, 审计理论和实践的进步日新月异, 社会对复合型审计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操作性极强的审计学课程必须结合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要, 除特别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外, 更需要不断推进审计学及其实验内容和模式的创新, 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实现其顺利就业及人生规划打下深厚基础。为此, 本文引入经济学的多重委托代理理论和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结合自己在审计学和财务报表审计等课程的初步探索, 为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些许参考。

一、审计学理论教学实践的现状

从事高校审计学教学的大部分教师都深有体会:由于专业特征所限, 审计教材涉及的概念、原则、策略, 方法等枯燥的条条框框居多, 一本书里几乎没有多少例题。如在注册会计师执业考试所设的六门课程中, 审计教材竟达730多页, 其内容之琐碎、抽象和枯燥, 令人如入茫茫林海, 无从把握重点。作为注册会计师培训班的老师, 我曾经下载多个审计学网上培训班教师的授课视频, 即使是大家公认讲得最好的老师, 在一个多小时内, 如果不是对照书本跟着听讲也会走神。在哈佛大学有一个关于审计课的笑话:一共五个学生, 老师讲到最后, 六个人都睡着了, 当然包括讲课的教授。审计学教学的难度与效果可见一斑。这种情形既令多数审计学老师出力不讨好, 更令学生生厌, 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审计教学, 进而使得国内审计学方面的教学人才较为贫乏。所有这些一直以来都是审计专业教学公开的难题。

当然, 也不乏像复旦大学的李若山教授、厦门大学的陈汉文教授“口吐莲花”式的审计教学, 但是一直以来, 对于大多数高校的审计学教师而言, 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整体并不十分好。2009年下半年, 笔者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高校审计学精品课程远程学习, 了解到大多数高校的审计学教师都认为审计学课程不好教、太枯燥, 从而无法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兴趣, 并为此十分烦恼。现有大多数高校的审计学教学主要采用概念、理论加案例的方法, 该方法虽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但是, 依然无法提高其理解的深度, 也不能令其真正掌握审计实务操作的具体流程, 更不能令其改进现有的实务操作弊端。因而, 无法达到理论创新和实务创新相互推动的根本目的。毋庸置疑, 任何教学都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历练的过程, 但是好的教学方法无疑会缩短这个过程。因此, 对审计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动态模拟实验的理论基础——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1. 重委托代理关系。

三角关系形象刻画了审计主体、对象与委托者之间的关系。审计业务实质上是一个双重委托代理关系的动态过程。首先, 审计人员接受企业股东的委托, 对其管理层出具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在这个委托代理关系链中, 看似两个代理人 (审计师和管理层都是代理人) , 二者同属一个委托人 (股东) 。但是, 实际中往往是企业的管理层决定聘请或解聘哪一个会计师事务所, 即管理层在作为代理人的同时, 其又属于隐性的实际委托人。这种错综复杂的多重代理关系, 使得委托代理关系的任一方对其他两方拥有的信息是不完全的, 三方各自的利益也不同。

2. 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原理。

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各自都会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对方的行动去作出应对策略。审计业务本身就是一个三方参与的、动态的不完全信息博弈过程, 也是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行为信赖的一个选择过程。其中, 三方主要包括企业的委托人即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代理人之一管理层和代理人之二会计师事务所。

(1) 企业管理层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由上图可知, 企业在节点1进行选择, 它有表现好的动机, 以维持企业现有发展状况和选择表现不好以获取更多的利润两种策略。然后, 会计师事务所据此有两种对策, 信赖企业或不信赖。其中, 信赖决策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规避风险, 要么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 但客户不同意或风险依然无法规避时, 采取辞聘该客户的信赖决策。

若被信赖者的表现不好, 且与实际相符, 但信赖者 (即会计师事务所, 下同) 采取不信赖他或她的信赖决策, 并采取相应的决策措施, 则信赖过程结束, 此时其无损失。该情形见上图中最左边的一个分支。

如果客户表现好, 此时进一步将信赖决策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客户的表现与实际情况相符, 会计师事务所采取信赖该客户的决策, 并采取信赖措施, 如出具标准意见审计报告或恰当的非标准意见, 此刻的信赖属于正常信赖, 该决策自然成为下次是否信赖该客户的基础。第二种情形是客户的表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如果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信息不对称, 或听信客户的花言巧语或巧妙伪装而选择信赖该客户, 此时属于过度信赖决策, 且采取了相应的信赖措施, 如应出具非标审计意见却出具了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 或应该辞聘该客户却继续保留该客户, 导致客户组合风险增大, 由此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 前文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循环图中涂黄色的部分就是过度信赖的动态决策过程。此时, 往往会导致信赖循环链的断裂, 信赖者可能身败名裂, 万劫不复, 如安达信因安然事件而销声匿迹。可见, 审计业务本身是一个动态的不完全信息博弈过程。

(2) 与企业管理层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频繁的动态博弈不同, 委托人、股东与企业管理层之间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均衡早已被学术界得出定论, 即设计种种激励和约束机制以规避后者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但是, 对于股东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却缺乏更深入的研究。由于股东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层的了解而间接获取信息, 二者之间也是一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即使有审计委员会机制和独立董事制度, 但是由于代理链条太长依然缺乏更深层次的充分信息。

3. 审计学动态模拟实验的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

在审计学课程中, 审计业务的每一步, 每一个环节, 尤其是各个循环, 如销售与收款循环, 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与储存循环、投资与筹资循环等, 都是对企业策略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应对策略的刻画, 因此, 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绝对不能将审计活动与委托方和代理方的行动割裂开来, 孤立进行学习, 否则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以往的审计教学就是陷入了这种不可自拔的怪圈。因此, 必须按照前述三者之间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等特征, 与股东、管理层结合起来, 重点强调学生的步步参与和积极思考, 从而把审计课程学活、用好。具体而言, 分为以下三步:

首先, 将学生分成三组:第一、二组共同组成一个新成立的企业, 其中, 第一组作为企业的股东, 并从中选取十名学生成立董事会, 再选取一名董事长来决定企业的重大决策, 其中包括最终确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任;第二组, 作为企业的管理层, 负责财务报表的编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实施和维护, 以及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为优劣的判断, 并将此信息传达给股东大会, 提出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提案;第三组, 成立一个会计师事务所, 负责审计计划的制定, 审计项目组的成立, 具体的审计取证、出具报告等一系列过程。

其次, 进一步将第二组的企业管理层分为董事长、总经理、销售总经理、采购总经理、投资与筹资总经理、财务总经理。在讲到具体的销售、采购、投资与筹资、货币资金各大循环时, 请他们逐一说明对相关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如何进行设计、实施和维护。同时, 将第三组的会计师事务所再分为主任会计师、副主任会计师、项目经理和签字会计师, 分别负责不同级别的审计业务, 如对应于上述的五大循环, 应分别测试其内部控制, 并实施相应的实质性程序, 编制工作底稿等。

最后, 会计师事务所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 先确定适当的审计程序, 寻找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出具其认为恰当的审计报告, 再与企业的管理层进行反复沟通, 最后得到双方满意的审计报告。

该模拟实验设计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调动积极性以及启发的作用。对于每一组学生扮演的角色和其他旁观的学生而言, 既是对实际审计业务活动的遵循和再现, 也是对其所学知识的再现和应用, 从而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 因而更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个体知识和思维、判断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 而且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完全, 不对称, 因此在他们应对的时候, 就需要发挥各自的智慧, 在讨论中激发灵感, 从而迅速实现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牢固掌握。

三、改革与创新:案例与审计三方动态模拟实验的结合

笔者在今年上半年财务报表审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初步尝试, 对上述三组人员的确定采取的是学生自愿结合, 如果哪一组不踊跃时, 再随机指定学生, 因此总体效果较好。还过由于是首次尝试, 其他配套措施未及时跟进, 如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查找相关资料等, 对教学效果稍有影响。如果前期和实施过程中的配套工作到位, 那么采用这种三方的不完全信息博弈审计模拟实验将是对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全新的思路。具体而言, 需要以下配套措施的跟进:

1. 以案例激发兴趣, 以兴趣带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审计学课程的学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技巧和方法, 如审计程序、审计测试、审计报告等, 为了避免枯燥和厌烦, 可以选择一些单项案例 (如因函证发生审计失败, 或因存货监盘发生的审计失败) , 以激发其学习兴趣。

2. 引入较为相关的影视作品, 大胆创新。

任何知识都是相通的, 尤其是文艺作品具有形象性、娱乐性, 它既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眼球, 也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甚至令其终身难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插入一些典型的、相关度较高的影视作品, 再从审计专业的角度加以解释和演绎, 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打好会计学、经济法、税法和其他相关知识的基础。

要想学好审计, 就必须学好会计, 这是由审计学鉴证和查错纠弊等功能决定的。因此, 在审计学动态模拟实验学习前, 必须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会计知识点。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和会计活动都要遵循一定的经济法规、税务法规等, 也必须让其具备一定的经济法和税法知识。此外, 还需要其了解和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 如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管理以及金融学知识, 尽量拓宽知识面。

四、结论

前述分析表明:在学生具备一定预备知识的前提下, 无论是从双重委托代理理论视角, 还是从三方不完全信息博弈的行为经济学角度, 抑或从培养能力的高度看, 将学生分成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委托人和管理层三方, 根据实地情景进行动态模拟对审计学理论进行学习, 尤其是对财务报表审计五大循环的学习, 其学习效果要优于其他方式。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 加之时间仓促, 未能量化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均衡策略, 文中还存在诸多不足, 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素萍.高校审计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构想.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1

[2].郝晓雁, 辛旭.审计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财会月刊 (综合) , 2007;6

[3].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 2007

[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 2007

[5].刘蓉.高校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完善.财会月刊 (理论) , 2007;3

[6].何秀英.创新审计实践教学之我见.财会月刊 (理论) , 2007;4

[7].李晓慧.审计实验室——审计实务个案分析.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8].阚京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月刊 (理论) , 2008;2

[9].房巧玲, 刘庆红.审计学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的构建.财会月刊, 2010;33

[10].许莉, 张文秀.审计实验案例选择与教学方法创新.财会月刊, 2010;12

完全实验室教学模式 篇2

一、系统概述

EL-DSP-EXPII教学实验系统属于一种综合的教学实验系统,该系统采用双CPU 设计,实现了DSP 的多处理器协调工作。两个DSP 通过HPI 口并行连接,CPU1可以通过HPI 主机接口访问CPU2的存储空间。该系统采用模块化分离式结构,使用灵活方便用户二次开发。客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用不同类型的CPU 适配板,我公司所有CPU 适配板是完全兼容的,用户在不需要改变任何配置情况下,更换CPU 适配板即可作TI 公司的不同类型的DSP 的相关试验。除此之外,在实验板上有丰富的外围扩展资源(数字、模拟信号发生器,数字量IO 扩展,语音CODEC 编解码、控制对象、人机接口等单元),可以完成DSP 基础实验、算法实验、控制对象实验和编解码通信试验。

EL-DSP-EXPII 教学实验系统功能框图

二、硬件组成

该实验系统其硬件资源主要包括: ● CPU 单元

● 数字量输入输出单元 ● 存储器及信号扩展单元 ● BOOTLOADER 单元 ● 语音模块 ● 液晶模块 ● CPLD 接口 ● A/D转换单元 ● D/A转换单元 ● 信号源单元 ● 温控单元 ● 步进电机 ● 直流电机 ● 键盘接口 ●

电源模块

1、C PU 单元

CPU 单元包括CPU1、CPU2两块可以更换的 CPU板,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种 类的CPU 板。板上除CPU 之外还包括以下单元: 1)CPU模式选择

CPU 通常情况下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工作在不同的模式下,主要用MP/MC ———— 的电平来决定。当MP/MC ————

为高电平时,DSP 工作在微处理器模式,当MP/MC —————

为低电平时。DSP 工作在为计算机方式。在不同模式下存储器映射表有所不同。详细信息请查阅相应的数据手册。2)电源模块

在CPU 板上由于TMS320VC54X 数字信号处理器内核采用3.3V 和1.8V 供电,因此需要将通用的5V 转换成3.3V 和1.8V。为中央处理器提供内部电源。转换电路如图所示:

3)电平转换

由于数字信号处理其内部采用3.3V 和1.8V 供电,而且其输入输出接口电平为3.3V,对于数字量输出而言完全可以和5V 电平兼容。但对于数字量输入而言,由于其内部是3.3V,因此不能将中央处理器的输出口直接和外围扩展的5V 器件相连,必须加入电平转换期间进行电平转换和信号隔离。典型的就是数据线,必须进行隔离,对于其他的涉及到的输入信号也要进行相应的转换。在CPU 板上,U2(LVTH16245)完成了该项功能。4)复位电路以及时钟单元

复位电路主要包括上电复位和硬件手动复位,每次复位要求至少要有8到10个系统时钟。因此要求适当的配置复位电路RC 网络。时钟电源主要利用数字信号处理器内部晶振源,并通过外部锁相环控制电路,选择适当倍频倍数,为CPU 内部提供系统时钟。

2、数字量输入输出单元

● 8bit 的数字量输入(由八个带自锁的开关产生),通过74LS244缓冲;8bit 的数

字量输出(通过八个LED 灯显示),通过74LS273锁存。数字量的输入输出都映射到CPU 的IO 空间。

● 数字量显示的八个LED 数码管,通过HD7279控制。

3、存储器及信号扩展单元: 静态存储器SRAM(IS61C256 32K×8bit 在该实验板上,使用的存储器接口芯片是ISSI 公司的IS61C256,它具有以下特点:

● 访问速度10、12、15、20、25ns 可选; ● 低功耗:400mW(典型); ● 低静态功耗

-250μW(典型)CMOS 器件;-55mW(典型)TTL 器件;

● 全静态操作,无需时钟或刷新; ● 输入输出和TTL 电平兼容; ● 单5V 供电。

静态存储器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32K ×16bit 的程序存储器(地址为8000H ~0FFFFH)芯片序号U20、U21和32K ×16bit 的数据存储器(地址为0000H ~7FFFH)芯片序号U22、U23。根据选择不同类型的CPU 分别映射到相应地址的程序空间和数据空间。、DSK 扩展信号插座:

接插件P7、P8是和TI 公司DSK 兼容的信号扩展接口,可连接图像处理、高速AD、DA、USB、以太网等扩展板,也可以连接TI 公司的标准DSK 扩展信号板。

4、BOOTLOADER 单元:

使用的存储器接口芯片是28C256 32K×8bit,地址为数据空间8000H ~0FFFFH,它具有以下特点:

● 访问速度快于45ns ● 低功耗:典型静态CMOS 电流20μA ● 单5V 供电

● 供电电压可在±10%变化 ● 典型编程时间4S ● 100mA 闩锁保护从-1V 到V CC + 1V ● 高噪声门限 ● CMOS/TTL 输入/输出电平兼容 ●

标准28脚DIP、PDIP 封装或32脚PLCC 封装

板上芯片序号U24用来存放用户程序,可以通过选择CPU 板上的MP/MC_______ 来选择bootloader 模式。出厂时存储器内固化了系统测试程序,上电后可对系统硬件进行自动测试。在本系统中采用并行存储器引导模式。

5、语音处理单元

语音CODEC 采用TLC320AD50芯片。该芯片采用sigma-delta 技术提供高精度低速信号变换,有两个串行同步变换通道、D/A转换前的差补滤波器和A/D变换后的滤波器。其他部分提供片上时序和控制功能。Sigma-delta 结构可以实现高精度低速的数模/模数转换。芯片的各种应用软件配置可以通过串口来编程实现。主要包括:复位、节电模式、通信协议、串行时钟速率、信号采样速率、增益控制和测试模式。最大采样速率22.05kb/s,采样精度16bit。

语音处理单元由语音输入模块、TLC320AD50模块、输出功率模块组成。语音输入模块采用偏置和差动放大技术,并经过滤波和处理后将输入到语音编解码芯片TLV320AD50,前端输入的电压范围为-2.5V---+2.5V。经过变换后输入到AD50的芯片的差动信号范围为0---5V。TLC320AD50C 作为主方式,通过DSP 的MCBSP0口进行通信。音频信号通过D/A转换后输出,由于TLC320AD50输出的是差动信号,因此首先经过差动放大,然后可以推动功率为0.4W 的板载扬声器,也可以接耳机输出。

语音处理单元原理框图 语音处理单元接口说明:

J14:音频输入端子,可输入CD、声卡、MP3、麦克风等语音信号。J15:音频输出端子,可接耳机、音箱。J3: 语音处理单元输入信号接口 J1: 语音处理单元输出信号接口

J6: 地

语音处理单元拨码开关说明:

语音处理单元可调电位器说明:

注:语音处理单元的二号孔IN 和OUT 通过导线的连接,可以为温控单元,信号源单元提供A/D,D/A转换的功能。详细操作参见实验指导。

6、液晶模块

本实验系统选用中文液晶显示模块LCM12864ZK,其字型ROM 内含8192个16*16 点中文字型和128个16*8半宽的字母符号字型;另外绘图显示画面提供一个64*256点的绘图区域GDRAM ;而且内含CGRAM 提供4 组软件可编程的16*16 点阵造字功能。电源操作范围宽(2.7V to 5.5V;低功耗设计可满足产品的省电要求。同时,与CPU 等微控器的接口界面灵活(三种模式并行8 位/4 位串行3 线/2 线 ;LCD 数据接口基本上分为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两种形式,本实验采用串行接口方式,用户根据需要改变跳线JS1改用并行接口方式。

JS1 注:连接1,2 串行方式

液晶模块拨码开关说明:

7、CPLD 接口

采用XILINX 公司的XC95144XL 芯片,完成译码和时序控制。JTAG4为CPLD 下载接口。可用XILINX 公司的软件,通过并口下载电缆对CPLD 在线编程。

D2、D3为CPLD 工作指示灯,正常工作时D2、D3点亮。CPU1复位时,D3不亮,CPU2复位时,D2不亮。

8、D/A转换单元

数模转换采用DAC08芯片,分辨率8位,精度1LSB,转换时间可达85ns。DAC08

可以应用在8-bit, 1 us A/D变换,伺服电机、波形发生、语音编码、衰减器、可编程功率变换器、CRT 显示驱动、高速modems 以及其他要求低成本、高速等多功能场合。在本实验系统中,DAC08采用对称偏移二进制输出方式,输出电压范围-5V~+5V。

注:Vref=+10V 对称偏移二进制输出编码图

底板DAC08参考电压Vref=+5V;输入00h,输出电压-5V ;输入ffh,输出电压+5V。

D/A单元原理框图 数模转换单元接口说明:

J4:DA 输出端子 J2:地

9、A/D转换单元

模数转换芯片选用AD7822,单极性输入,采样分辨率8BIT,并行输出;內含取样保持电路,以及可选择使用內部或外部参考电压源,具有转换后自动Power-Down 的模式,电流消耗可降低至

5μA 以下。转换时间最大为420ns,SNR可达48dB,INL 及DNL 都在±0.75 LSB以內。可应用在数据采样、DSP 系统及移动通信等场合。在本实验系统中,参考电压源+2.5V,偏置电压输入引脚Vmid=+2.5V。模拟输入信号经过运放处理后输入AD7822。

AD7822编码图

模数单元原理框图

模数转换单元拨码开关说明:

J12: AD输入端子 J23:地 拨码开关其它设置状态为非法状态

10、信号源单元

频率、幅值可调双路三角波、方波和正弦波产生电路采用两片8038信号发生器,输出频率范围20~100KHz,幅值范围-10V~+10V。输出波形、频率范围可通过波段开关来选择。频率、幅值可独立调节。两路输出信号可以经过加法器进行信号模拟处理和混叠,作为信号滤波处理的混叠信号源。混叠后的信号从信号源1输出。

ICL8038原理框图 信号源单元原理框图 信号源单元波段开关说明:

波形选择波段开关拨到底板丝印的相应位置选择对应的波形(正弦、三角、方波),频率选择波段开关拨到底板丝印的相应位置选择对应的频率范围(0~2K、2K~10K、10K~120K)。

信号源单元电位器说明:

J8:信号源1输出 J7:信号源2输出 J5:地

11、温度控制单元

由温度信号采集单元、加热信号驱动单元、模拟温箱加热控制电路组成。温度信号采集单元电路的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经运放处理,输出一个

电压变化(逐渐减小 的温度信号给系统板的A/D采集输入端;加热信号驱动单元将系统板送来的加热信号分两路处理:一路放大后驱动加热指示二极管发光;另一路经隔离后驱动可控硅导通。模拟温箱加热控制电路由加热信号隔离电路、AC220V 控制电路(可控硅)输出电路组成。

温度控制单元拨码开关说明:

J10:温度控制单元反馈电压输出 J11:地 LED18:+12V电源指示灯。

12、步进电机单元

步进电机多为永磁感应式,有两相、四相、六相等多种,实验所用的电机为两相四拍式,通过对每相线圈中的电流的顺序切换来使电机作步进式旋转,驱动电路由脉冲信号来控制,所以调节脉冲信号的频率便可改变步进电机的转速。脉冲信号是有DSP 的IO 端口(地址8001H 的低四位提供。位0对应“D ”,位1对应“C ”,位2对应“B ”,位3对应“A ”;

如下图所示,电机每相电流为0.2A,相电压为5V,两相四拍的通电顺序如下表所示:

注:顺时针方向旋转通电顺序为0-1-2-3;

逆时针方向旋转通电顺序为3-2-1-0;步进电机单元拨码开关说明:

LED16:+12V电源指示灯; LED17:+5V电源指示灯;

13、直流电机单元

该单元由电压调整、驱动电路、速度检测反馈电路组成。由系统板送来的电压信号与可调节的基准电压经加法运算后,输出驱动直流电机运行;速度检测、反馈电路由于电机同轴转的转盘上的强力磁钢、霍尔磁感应放大器、单周期速度信号采集器组成,当与电机同轴运行的转盘上的磁钢与霍尔片正对时,霍尔片输出负电压,经整形、放大,供系统采集。

J9:直流电机控制脉冲输入端 J13:地 LED15:中断反馈指示灯;

14、键盘接口

键盘接口是由芯片HD7279按制的,HD7279是一片具有串行接口的,可同时驱动8位共阴式数码管或(64只独立LED)的智能显示驱动芯片,该芯片同时还可连接多达64键的键盘矩阵, 单片即可完成LED 显示, 键盘接口的全部功能。HD7279A 内部含有译码器,可直接接受BCD 码或16进制码,并同时具有2种译码方式。此外,还具有多种控制指令,如消隐、闪烁、左移、右移、段寻址等。HD7279A 具有片选信号,可方便地实现多于8 C D 位的显示或多于64键的键盘接口。在该实验系统中,仅提供了16个键。

15、其它接口说明

电源单元:为系统提供+5V、+12V、-12V、+3.3V电源

JTAG 接口:

K1:非自锁按键,每按一下产生一个负的脉冲。

综上所述,本章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资源,看完本章内容,应该对实验系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余下的几章中将会结合实验详细介绍,每个单元在实验中的具体应用。

第二章 调试软件安装说明

一、CCS 的安装

利用CCS 集成开发环境,用户可以在一个开发环境下完成工程定义、程序编辑、编译链接、调试和数据分析等工作环节。下图为典型CCS 集成开发环境窗口示例。整个窗口由主菜单、工具条、工程窗口、编辑窗口、图形显示窗口、内存单元显示窗口和寄存器显示窗口等构成。

以安装CCS5000(2.0)为例:

1、CCS 软件安装系统要求

要使用Code Composer Studio操作平台必须满足以下的要求: ● IBM PC(或兼容机

● Microsoft Window95/98/ NT 4.0/2000/XP

● 32M 内存,100M 硬盘空间, 奔腾处理器,SVGA(800*600

2、Code Composer Studio的安装

(1 安装CCS 到系统中。将CCS 安装光盘放入到光盘驱动器中,运行CCS 安装程

序setup.exe。出现以下画面。如果在WindowsNT 下安装,用户必须要具有系

统管理员的权限。

选择NEXT,按系统提示安装,默认安装路径是“C :ti”。(2 安装完成后,在桌面上会有“CCS 2(‘C5000)”和“Setup CCS 2(‘C5000)”两个快捷方式图标。分别对应CCS 应用程序和CCS 配置程序。

(3如果用户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95,则可能需要增加环境变量空间。方法是将语句“shell=c:\windows \command .com /e :4096/p" 添加到C

盘根目录下的

CONFIG .SYS 文件中,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这条语句将环境变量空间设置为4096字节。

二、CCS 的设置

安装CCS 软件与普通的程序安装类似,没有特殊要求。下面介绍安装完成后如何设 置CCS 软件。如果CCS 是在硬件目标板上运行,则先要安装目标板驱动程序,然后运行“CCS Setup ”配置驱动程序,最后才能执行CCS。除非用户改变CCS 应用平台类型,否则只需运行一次CCS 配置程序。运行Code Composer Studio Setup软件(即桌面上的Setup CCS2(C5000)图标。

点击Install a Device Driver,选择相应驱动程序.例如:

5X 系列: PCI开发器为xdspci54x.dvr;ISA 开发器为wtxds54xisa.dvr EPP 开发器为sdgo5xx32.dll 2X 系列: PCI开发器为xdspci2xx.dvr ISA 开发器为wtxds2xxisa.dvr EPP 开发器为sdgo2xx32.dll 3X 系列: PCI开发器为xds3xPCI.dvr ISA 开发器为wtxds3xisa.dvr EPP 开发器为Sdgo3x32.dll

此时,Available Board/Simulator Type一栏中会出现相应的驱动图标;

把该图标拖动到最左边的System Configuration一栏中.出现Board Properties对话框

.点击NEXT, 进入下一页,会显示板卡的I/O口值,修改为0x378(ISA、PCI、USB 仿真器不用修改,再点击NEXT,在Processor Configuration窗中, 在Available Processor中选择TMS320C54XX 然后, 点击Add Single;对话框右边出现CPU_1图标.点击NEXT, 进入下一页,提示选择一个初始化的.GEL 文件,对于5000系列的DSP 芯片,可选择5402、5409、5410等。

最后, 点击finish.关闭CCS 程序, 选择保存。至此CCS 安装设置完成。第三章 硬件安装说明

硬件仿真器是进行系统开发的必备工具,它是采用边界扫描技术和CPU 芯片通过JTAG 口相连接。实现了主机对CPU 芯片的完全检测和控制。可以通过JTAG 和相应的软件调试环境实现系统的硬件调试和软件的再现调试开发工作。

一、DSP 硬件仿真器的安装

第一步、取出开发系统,检查是否齐全 ● EPP 开发系统

A . 关闭PC 机电源,将专用电缆插入并口中,注意插接要稳固。B . 用+5V稳压电源通过电源插口给仿真器供电。C .启动PC 机,安装新硬件,驱动程序eppdrive.zip

● USB 开发系统

A .关闭PC 机电源,将专用电缆插入USB 口中,注意插接要稳固。B .启动PC 机,安装新硬件,驱动程序usbdrive.zip ● PCI 开发系统

A .关闭PC 机电源,取下机箱盒,将PCI 卡插入PCI 插槽中,注意插接要稳固。

B .启动PC 机,安装新硬件,驱动程序为pcitfsetup.zip C .安装好PCI 卡后,用37针专用连线,连接PCI 卡与连接仿真盒,再将仿真

盒另一端,连好JTAG 接线。

第二步、将以安装好的仿真器JTAG 线,插入CPU 板上的JTAG 接口。至此,硬件仿真器安装完成。

二、DSP 硬件仿真器的使用

硬件仿真器的用法比较简单,只要将JTAG 口连接正确,DSP 芯片能够正常工作并且软件调试环境配置正确即可以应用。下面给出JTAG 的定义:

注意第六脚是空脚。

接通电源,把实验箱后方的电源开关打到“1”位置,实验箱通电,实验箱电源单元 的指示灯LED1、2、3、4指示灯点亮。

双击桌面上的CCS2(‘C5000)图标,进入CCS 软件界面,可以开始。进行程序的开发和调试。

第四章 常规实验指导 实验一 常用指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DSP 开发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2、熟悉DSP 开发系统的连接;

3、熟悉DSP 的开发界面;

4、熟悉C54X 系列的寻址系统;

5、熟悉常用C54X 系列指令的用法。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CCS 2.0版软件,DSP 仿真器,实验箱。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

1、系统连接

进行DSP 实验之前,先必须连接好仿真器、实验箱及计算机,连接方法如下所示:

2、上电复位

在硬件安装完成后,确认安装正确、各实验部件及电源连接正常后,接通仿真器电源或启动计算机,此时,仿真盒上的“红色小灯”应点亮,否则DSP 开发系统与计算机连接有问题。

3、运行CCS 程序

待计算机启动成功后,实验箱220V 电源置“ON ”,实验箱上电,启动CCS,此时仿真器上的“绿色小灯”应点亮,并且CCS 正常启动,表明系统连接正常;否则仿真器的连接、JTAG 接口或CCS 相关设置存在问题,掉电,检查仿真器的连接、JTAG 接口连接,或检查CCS 相关设置是否正确。

注:如在此出现问题,可能是系统没有正常复位或连接错误,应重新检查系统硬件并复

位;也可能是软件安装或设置有问题,应尝试调整软件系统设置,具体仿真器和仿真 软件CCS 的应用方法参见第三章。

●成功运行程序后,首先应熟悉CCS 的用户界面

●学会CCS 环境下程序编写、调试、编译、装载,学习如何使用观察窗口等。

4、修改样例程序,尝试DSP 其他的指令。

注: 实验系统连接及CCS 相关设置是以后所有实验的基础,在以下实验中这部分内容将不再复述。

5、填写实验报告。

6、样例程序实验操作说明

启动CCS 2.0,并加载“exp01.out ”;

加载完毕,单击“Run ”运行程序;

实验结果:可见指示灯LED5以一定频率闪烁;单击“Halt ”暂停程序运行,则指示灯LED5停止闪烁,如再单击“Run ”,则指示灯LED5又开始闪烁;

关闭所有窗口,本实验完毕。

源程序查看:用下拉菜单中Project/Open,打开“Exp01.pjt ”,双击“Source ”,可查看源程序。

实验二 数据存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TMS320C54的程序空间的分配;

2、掌握TMS320C54的数据空间的分配;

3、熟悉操作TMS320C54数据空间的指令。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CCS 2.0版软件,DSP 仿真器,实验箱。

三、实验系统相关资源介绍

本实验指导书是以TMS32OVC5402为例,介绍相关的内部和外部存储器资源。对于其他类型的CPU 请参考查阅相关的数据手册。

下面给出TMS32OVC5402的存储器分配表:

对于数据存储空间而言,映射表相对固定。值得注意的是内部寄存器都映射到数据存储空间内。因此在编程应用是这些特定的空间不能作其他用途。对于程序存储空间而言,其映射表和CPU 的工作模式有关。当MP/MC引脚为高电平时,CPU 工作在微处理

器模式;当MP/MC引脚低电平时,CPU 工作在为计算机模式。具体的存储器映射关系如上如所示。

存储器试验主要帮助用户了解存储器的操作和DSP 的内部双总线结构。并熟悉相关的指令代码和操作等。

四、实验步骤与内容

1、连接好DSP 开发系统,运行CCS 软件;

2、在CCS 的Memory 窗口中查找C5402各个区段的数据存储器地址,在可以改变 的数据地址随意改变其中内容;

3、在CCS 中装载实验示范程序,单步执行程序,观察程序中写入和读出的数据存

储地址的变化;

4、联系其他寻址方式的使用。

5、样例程序实验操作说明

启动CCS 2.0,并加载“exp02.out ”;

用“View ”下拉菜单中的“Memory ”查看内存单元;

输入要查看的内存单元地址,本实验要查看0x1000H~0x100FH单元的数值变化,输入地址0x1000H ;

查看0x1000H~0x100FH单元的初始值,单击“Run ”运行程序,也可以“单步”运行程序;

单击“Halt ”暂停程序运行;

查看0x1000H~0x100FH单元内数值的变化;

关闭各窗口,本实验完毕。

源程序查看:用下拉菜单中Project/Open,打开“Exp02.pjt ”,双击“Source ”,可查看源程序。

本实验说明:

本实验程序将对0x1000开始的8个地址空间,填写入0xAAAA 的数值,然后读出,并存储到0X1008开始的8个地址空间。在CCS 中可以观察DATA 存储器空间地址0X1000~0X100F值的变化。

实验三 I/O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I/O口的扩展;掌握I/O口的操作方法;

2、熟悉PORTR,PORTW 指令的用途;

3、了解数字量与模拟量的区别和联系。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CCS 2.0版软件,DSP 仿真器,实验箱。

三、实验步骤与内容

1、运行CCS 软件,装载示范程序,分别调整数字输入单元的开关K2~K9,观察

LED7~LED14亮灭的变化,以及输入和输出状态是否一致。

2、样例程序实验操作说明

启动CCS 2.0,并加载“exp03.out ”;

单击“Run ”运行程序;

任意调整K2~K9开关,可以观察到对应LED7~LED14 灯“亮”或“灭”;单击“Halt ”,暂停持续运行,开关将对灯失去控制;

关闭所有窗口,本实验完毕。

源程序查看:用下拉菜单中Project/Open,打开“Exp03.pjt ”,双击“Source ”,可查看源程序。

四、实验说明

实验中采用简单的一一映射关系来对I/O口进行验证,目的是使实验者能够对I/O 有一目了然的认识。在本实验中,提供的IO 空间分配如下:

CPU: 0x8000 按键 input(X 8 0x8001 灯 output(X 8

实验四 定时器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C54的定时器;

2、掌握C54定时器的控制方法;

3、学会使用定时器中断方式控制程序流程。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CCS 2.0版软件,DSP 硬件仿真器,实验箱。

三、实验步骤和内容

1、运行CCS 软件,调入样例程序,装载并运行;

2、定时器试验通过数字量输入输出单元的LED7~LED14来显示;

3、例程序实验操作说明

启动CCS 2.0,并加载“exp04.out ”;

单击“Run ”运行,可观察到LED 灯(LED7~LED14)以一定的间隔时间不停摆动;

单击“Halt ”,暂停程序运行,LED 灯停止闪烁;单击“Run ”,运行程序,LED 灯又开始闪烁;

关闭所有窗口,本实验完毕。

源程序查看:用下拉菜单中Project/Open,打开“Exp04.pjt ”,双击“Source ”,可查看各源程序。

四、实验说明

C54的定时器是一个20位的减法计数器,可以被特定的状态位实现停止、重新启动、重设置或禁止,可以使用该定时器产生周期性的CPU 中断,控制定时器中断频率的两个寄存器是定时周期寄存器PRD 和定时减法寄存器TDDR。

在本系统中,如果设置时钟频率为20MHZ,令PRD = 0x4e1f,这样得到每1/1000秒中断一次,通过累计1000次,就能定时1秒钟。

实验五 INT2中断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中断技术,学会对外部中断的处理方法;

2. 掌握中断对程序流程的控制,理解DSP 对中断的响应时序。

二、实验设备

计算机,CCS 2.0版软件,DSP 仿真器,实验箱

三、实验步骤和内容

1、低电平单脉冲触发DSP 中断INT2;该中断由“单脉冲单元”产生。按一次非自锁开关K1,产生一个中断。

2、运行CCS 软件,调入样例程序,装载并运行;

3、每按一次开关K1、LED7~LED14灯亮灭变化一次;

4、填写实验报告。

5、样例程序实验操作说明

启动CCS 2.0,并加载“exp05.out ”;

单击“Run ”运行程序,反复按开关K1,观察LED7~LED14灯亮灭变化;

完全实验室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校园废水,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去除率

目前, 由于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具有占地面积少、设备小、处理装置紧凑、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已得到人们的重视, 用在海水、生活废水、马铃薯淀粉废水等的研究中[1~4]。特别是对各种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较好。校园废水中COD值高, 而且流量波动大, 甚至假期时无废水产生[5]。生物处理方法很难适应, 细菌反复培养、驯化更加困难。本研究是采用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处理校园废水, 讨论校园废水COD、NH3-N、TP的处理效果。

1 实验部分

1.1 试验装置。

试验装置采用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反应器 (见图1) , 反应器为有机玻璃材质, 原水从池顶部进入生物反应器内, 在池子内部完成污染物降解过程, 通过溢流堰出水进入到集水箱中。反应器下方设有穿孔曝气管, 以转子流量计调节曝气量, 一方面为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提供溶解氧;另一方面可将污染物与活性污泥进行搅拌混合。

1-配水箱 2-进水管 3-挡板 4-溢流堰 5-出水管 6-集水箱 7-曝气管 8-气体流量计 9-空气泵 10-支架

1.2 实验用水。

哈尔滨石油学院校园污水。

1.3 实验用污泥。

哈尔滨市立林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污泥, 经沉淀后去掉上清液后絮状污泥MLSS为15.51g/L, SVI为121.29ml/g, Zeta电位为-20.265mv。

1.4 试验方法。

将人工模拟配水倒入原水箱, 开启水泵。将原水箱中的实验用水打入到配水箱中, 到达一定量, 关闭水泵。开启曝气池进水管, 以容积法计算曝气池进水流量, 并计算出污泥龄。进水p H值控制在6.5~7.5, 温度维持在20~23℃, 溶解氧量控制在2~3mg/L, 污泥浓度维持在4000mg/L左右, 定期排泥。运行时间为20天。每天早、中、晚各测定进出水COD、NH3-N、TP浓度, 并计算去除率, 以平均去除率表示改天COD、NH3-N、TP去除率。

1.5 分析项目与测试方法。

日常分析测定的项目包括进水、出水的COD、NH3-N、TP, 以及反应器中的MLSS、SV。测定方法均采用标准方法[6]。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COD去除率的分析。

由图2可见, 由于废水对污泥有一定的适应性, 周期开始COD去除率为85%左右。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 污泥性能趋于稳定, 生物相相对丰富, 对废水的去除效率有所提高。在运行第5天后, COD去除率达到了90%以上, 并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对校园废水COD去除效果较好。运行20天时间内, NH3-N平均去除率为90.18%。

2.2 对NH3-N去除率的分析。

由图3可见, 在运行前几天对废水NH3-N去除率波动相对较大。最低去除率为78.57%, 最高去除率为85.53%。由于运行时条件较好, 污泥粒径会增加, 由外向内存在好氧及缺氧的梯度, 反硝化菌在缺氧条件下发生反硝化反应, 在合适的条件下硝化作用明显, NH3-N去除效果明显提高。自运行16天后开始, 对废水NH3-N去除率趋于稳定, 去除率都超过了80%。运行20天时间内, NH3-N平均去除率为81.07%。

2.3 对NH3-N去除率的分析。

由图4可见, 在运行前几天对废水TP去除率波动相对较大。最低去除率为70.85%, 最高去除率为78.42%。由于运行时条件较好, 定期排泥, 在合适的条件TP去除效果明显提高并趋于稳定。自运行14天后开始, 对废水TP去除率都超过了75%。运行20天时间内, TP平均去除率为75.19%。

结语:校园废水经完全混合是活性污泥法处理, 在运行前期COD、NH3-N、TP的处理效率波动较大。随时间变化, 污泥对COD、NH3-N、TP适应能力增强, COD平均去除率为90.18%, NH3-N平均去除率为81.07%, TP平均去除率为75.19%。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参考文献

[1]王静, 张雨山, 寇希元, 等.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处理含海水污水时基质降解与生物增长量之间的关系[J].工业水处, 2000, 20 (11) :14-16.[1]王静, 张雨山, 寇希元, 等.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处理含海水污水时基质降解与生物增长量之间的关系[J].工业水处, 2000, 20 (11) :14-16.

[2]曹敬华, 李萍, 迟承刚, 等.一体化间歇曝气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 7 (11) :113-116.[2]曹敬华, 李萍, 迟承刚, 等.一体化间歇曝气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6, 7 (11) :113-116.

[3]周富春, 孙雪松.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 2009, 35 (6) :50-52.[3]周富春, 孙雪松.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J].水处理技术, 2009, 35 (6) :50-52.

[4]郑兰香, 李功, 王永强.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 (3) :59-61.[4]郑兰香, 李功, 王永强.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处理马铃薯淀粉废水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 (3) :59-61.

[5]曹雯雯.电化学方法处理校园废水COD的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100 (8) :175.[5]曹雯雯.电化学方法处理校园废水COD的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100 (8) :175.

《完全平方公式》教学反思 篇4

这节课我做的比较好的方面:

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通过拼图游戏,从形到数又从数到形,让学生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学生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知道猜想的结论必须加以验证,本节授课思维流畅,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过渡自然,学生容易得到一些结论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又使问题的探讨得以不断深入,学生思考积极,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

这节课采用小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紧张而愉快,学生及相互交流的同时又相互合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我也比较关注那些积极动脑,热情参与的同学,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几何意义出发,激发学生的图形观,利用拼图游戏,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结论,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归纳公式,从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的探究性学习原则。

完全实验室教学模式 篇5

一、美国特殊儿童安置模式争论的缘起

20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特殊儿童安置模式以隔离的特殊教育学校与特殊教育班为主。1970年,迪诺(Deno)提出了一个连续性安置体系,这一体系根据学生的残疾程度与教育需要,提供了从最少受限制的环境到最多受限制的环境的七个层次,主要包括全日制普通班、部分时间普通班与辅导教室、部分时间普通班和特殊班、全日制特殊班、特殊学校、家庭教育、医院等。连续性安置体系提倡的多元安置成为回归主流阶段特殊教育实践的主要模式。20世纪80年代,融合教育在批判回归主流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融合教育者认为,根据残疾程度的不同决定教育环境的做法违背了回归主流本身所追求的教育平等的理想,呼吁打破教育中存在的等级观念,使普通学校成为所有儿童都能学习的地方,并倾向于让学生在普通教室而非“抽离”到普通教室之外接受教育与服务。但是在针对该如何融合特殊儿童的问题上,融合教育倡导者的内部发生了分歧。完全融合教育者主张,实施普通教室这一种单一的安置形式,特殊学校、普通学校的特殊班和资源教室(resource room)等安置形式没有存在的必要。部分融合教育者则认为,特殊儿童可以部分时间在普通教室学习;普通教室并不能满足所有特殊儿童的需要,普通教室之外的特殊班和资源教室有存在的必要。因此,部分融合支持多种安置形式的存在,其实质也是一种多元安置模式。综上所述,特殊儿童安置模式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完全融合与多元安置上。

完全融合教育的观念占领了特殊教育领域理论与伦理的制高点,从道德的高度成功地导致了对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体系的完全否定。但是,融合教育的政策与目标在特殊教育实践中很难实现。根据美国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数据,美国2012年安置在普通学校的6~21岁的残疾学生高达94.8%,但其中只有61.52%的学生在普通教室学习的时间超过80%,其余的学生则有大量的时间在普通教室之外接受特殊教育支持。[1]反对完全融合教育的学者批判完全融合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概念,完全融合追求的是一种美好的幻觉。至今,美国特殊教育界关于两种安置模式的争论依然没有停止。

二、完全融合与多元安置模式的理论观点辨析

美国国会于1975年颁布了《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Education of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即94-142公法),该法案明确了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其中,“零拒绝”(zero rejection)原则中的“合适的教育”是第一原则,“最少受限制环境”是第二原则,即学校首要的责任是为残疾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当融合环境不能够满足儿童的需要时,应该将特殊儿童安置在相对有限制的环境中。[2]完全融合与多元安置模式对于“合适的教育”、“最少受限制环境”以及“残疾模式”都有不同的理解。

(一)对“合适的教育”原则的不同理解

“合适的教育”要求相关服务人员为个体提供足够的个别化教学支持,以保证特殊儿童能够从相关教学中获益;要求学校在公正评估的基础上,为特殊学生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保证特殊教育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完全融合教育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特殊儿童将来能够在没有支持的融合团体中工作,而普通教室中所获得的学习和社会技能可以为个体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做准备,这决定了特殊儿童最重要的需求应该是拥有在主流环境中学习和与同伴相处的机会。因此,普通教室的融合才能为特殊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完全融合不再把重心仅仅放在特殊儿童个体的发展上,而是考虑如何分配资源和相关服务,使支持体系和每个学生的需要进行匹配,最终使所有的儿童都获得合适的教育。学习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和差异教学(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是融合教育确保学生获得合适教育的重要支柱。学习通用设计是一种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框架,它通过灵活的课程和工具为个别化的学习提供了框架,使教师能够灵活地渗透到教学材料和方法之中,以此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差异教学则是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弹性分组的方式、多样的教学评估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多元安置模式的支持者则认为,不同残疾程度和类型的儿童对于合适的教育的需求不同。例如,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需要学习基本的学业知识、社会适应行为和职业技能;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则更强调自我管理、沟通、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等,对于学业的要求降低;重度智力障碍儿童最重要的需求是基本的生活自理和生存技能。认知能力和沟通功能严重受损的自闭症儿童需要在一对一的结构化环境中学习。情绪行为障碍儿童需要在高度结构化的环境中,由行为分析师进行专门的行为矫正。普通教室不可能满足所有特殊儿童的需要。哈拉汗(Hallahan)等人提出,轻度残疾儿童可以适应融合,但是对于重度残疾学生而言,最好的普通教育也不能代替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特教教师,基于特殊儿童个体化的需要,为特殊儿童提供密集的、目标导向的教学,它能够更加精确地控制教学进度、强度、持续性、结构、强化、师生比、课程以及监控或评估,从而保证个别化教学的实施。教育的目标不是保证所有的儿童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接受同样的课程,而是要满足所有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如果是基于个体的需要和教育环境的互动而将特殊儿童安排在有限制的环境中就是合理的。

(二)对“最少受限制环境”的不同理解

《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规定,特殊儿童必须最大程度与非残疾儿童一起接受教育,只有当残疾的性质或严重程度使儿童不能在配有额外辅助设备和服务的普通教室中接受合适的教育时,才能将儿童安置到有限制的环境中。为了保证这部分学生的需要,学区必须保证提供连续性安置体系,包括普通班、特殊班、特殊学校、家中教学,以及在医院和机构的教学。“94-142公法”支持特殊儿童应该尽可能在主流环境中接受教育,但同时也承认了普通教室之外的安置方式的合法性。

完全融合教育者对“94-142公法”中关于最少受限制安置环境的规定提出了批判,根据特殊儿童的残疾程度来决定儿童安置环境的做法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使有限制的环境的存在合法化了。泰勒(Tailor)指出,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使人们更加关心特殊儿童的安置环境,而不是支持与服务。[3]完全融合教育者坚持从权利的角度看待最少受限制环境,他们认为所有的特殊儿童都有在普通教室学习的权利,最少受限制的环境就等于普通教室。因此,普通教室应该成为唯一的安置形式,其他安置形式没有存在的必要。

多元安置模式的支持者则遵循了“94-142公法”对最少受限制环境原则的规定,坚持从个体需要的模式来看待最少受限制环境。他们认为,最少受限制环境的原则会因人有所不同,对某些特殊儿童而言,其最少受限制环境可能是普通教室;对另外一些儿童而言,则可能是资源教室。因此,并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安置形式,只有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学生需要的安置环境。完全融合只是多元安置模式中的一种选择,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考夫曼(Kauffman)和普伦(Pullen)提出,完全融合对其他安置形式的否定不仅是对一些特殊儿童适宜的教育安置环境的否定,还会使安置在普通教室之外的特殊儿童被贴上标签,产生了特殊环境会降低儿童自我概念的不合理判断。[4]将所有的残疾儿童安置在普通教室和将所有的儿童安置在隔离的环境中一样,都是不合理的选择。

(三)对残疾模式的不同理解

残疾模式关系到人们对于残疾的定义、责任归因,影响到专业人员的实践以及法律的导向。哈珀(Haper)提出,每一种残疾服务模式都有其残疾模式的基础,当某一社会对残疾、平等的观念发生变化时,残疾人的服务模式也会发生变化。[5]

完全融合教育的支持者坚持社会学模式的残疾观,认为残疾不是病理学的产物,而是社会和经济结构排斥残疾人全面参与主流社会活动,从而使有缺陷的人成为残疾。因此,残疾人权利运动应该致力于解决压制和歧视残疾人的问题,以促进社会对残疾的包容,从而创造一个无障碍的社会。社会学模式的残疾观体现在教育方面则是要通过融合运动消除普通教育对特殊儿童的歧视,使过去被排斥在普通教室之外的特殊儿童有权利和机会与非残疾儿童共同学习。多元安置模式则认为应该从个体的特殊性与环境互动的视角来看待残疾,强调特殊儿童的学习困难产生于教师、学生以及与课程相互作用的情景中,不可能脱离某一个因素而单独产生;应该同时关注个体变量和环境变量对残疾个体的影响,而不是用一个变量替代另一个变量。斯马特(Smart)提出,没有一种残疾模式能够反映残疾儿童的所有需要,应该从交互的视角来看待残疾。基于个体视角的医学残疾模式和基于环境视角的社会学残疾模式均忽略了人是具有各种需要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这一事实。[6]因此,特殊儿童的安置决策既应该考虑特殊儿童的残疾类型和程度,又要考虑某种安置环境能否为儿童提供最合适的教育。

三、对两种安置模式的评析

(一)完全融合安置模式缺乏实证依据

完全融合教育的倡导从来都不是实践导向的,而是意识形态导向的。完全融合教育的支持者认为,完全融合是一个道德的问题,它不需要经过任何经验或研究的证明。但是,美国强调基于证据的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的传统要求教育者必须使用经过科学研究证明的干预措施。例如,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和《残疾人教育法案》都明确提出,教育者必须使用研究本位的干预措施。对于已经落后于普通儿童的特殊儿童,只有使用经过科学证明的实践方式,才能保证最大限度地缩小差距。如果研究证明,抽离式的教育服务能够使特殊儿童受益,我们就应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场所和资源,这不仅是伦理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完全融合的核心假设是一种安置模式(普通教室)适合所有的儿童(one size for all),如果要证明这一论断,必须证明普通教室对所有类型特殊儿童的发展都是有效的。但从美国现有的研究来看,完全融合并不能提供这样的证据。施奈德(Schneider)和勒鲁(Leroux)对25项研究情绪行为障碍学生学习效果的项目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该类儿童在普通教室的学习效果差于在结构化的环境中的学习效果。[7]皮茨玛(Peetsma)等人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的研究发现,融合对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8]萨巴罗斯基(Zablotsky)等人的研究还表明,自闭症儿童在融合环境中比在隔离的环境中受到更多来自同伴的欺凌。[9,9]因此,完全融合安置模式并不能满足所有特殊儿童所有发展领域的需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完全融合的效果优于其他安置形式的效果。除此之外,现有的研究表明,完全融合在实施过程中所依赖的差异教学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集体教学依然是普通教室的核心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并没有考虑到特殊学生的个体需要和个别化的目标。拉特克里夫(Ratcliff)对三位完全融合班级的教师的访谈结果表明,完全融合班级的教师常常不知道如何使一节课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他们可以调整教学材料、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但是他们无法改变普通教室快节奏的教学进度和较高的教学要求,也无法为特殊儿童提供密集的、直观的教学。面对完全融合在实践中的困境,支持者依然用理想和热情塑造更加宏伟的愿景,但结果却以实践中的实施困难而结束。在推动融合教育发展的动因中,理想与道德的力量大于对教学有效性的证明。完全融合作为一种教育理想在道德上高高在上,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却缺乏保障。

(二)完全融合倡导的社会学残疾模式不能解释所有的残疾类型

残疾儿童包括感官残疾儿童、肢体残疾儿童、精神发育迟缓儿童等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又可以依据残疾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因此,残疾是由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残疾构成的复杂体,不能被抽象为一个单一的和一般化的概念。社会学的残疾模式观把“残疾”当作一个整体,把对部分残疾类型的解释推广到所有类型和程度的残疾群体,忽视了残疾人群体的异质性和需求的差异性。社会学残疾模式的重要推动人之一奥利佛(Oliver,自身有肢体残疾)也承认,社会学模式虽然可以很好地解释肢体残疾、感官残疾,因为这些群体的障碍确实是来源于外部的社会现实,如果有完善的无障碍环境,这些群体就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但它不能解释残疾的全部特征。[10]对于智力障碍、情绪行为障碍等类型的特殊儿童而言,客观存在的生理障碍使他们需要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和教学。因此,社会学模式的残疾观忽视了特殊儿童确实存在的、内在的、固有的差异这一事实。社会学残疾模式拒绝承认生物学的因素对特殊儿童的影响,而代之以极端的文化决定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种极端的思维模式不符合科学实践的要求。如果以一种激进的政治口号消除其他安置环境,将会阻止特殊儿童从可供选择的安置环境中受益。

(三)多元安置模式尊重特殊儿童的多样化需要

由于不同残疾类型和不同残疾程度的特殊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存在显著差异,他们对教育的发展需求也不尽相同,对于哪种安置形式能满足所有特殊儿童的需要没有简单的答案。多元安置模式充分考虑到了特殊儿童多样化的需要,为特殊儿童提供了多元选择。当融合环境无法为某些特殊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时,普通教室之外的安置环境可以通过提供专业的特殊教育支持,以弥补普通教室教学的不足,最终实现特殊儿童能力最大化的发展。最适当的安置应该是最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安置。当我们在为特殊儿童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时,不能以牺牲特殊儿童获得合适的教育为代价。

特殊儿童及其家长作为教育安置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有权利选择合适的安置环境。虽然完全融合认为所有的特殊儿童应该安置在普通教室,但是已有的研究表明,残疾儿童和家长并没有十分偏好某一种安置环境。沃恩(Vaughn)等人对8项检测学习障碍儿童对教育安置形式态度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的学习障碍学生喜欢每天有部分时间到资源教室学习,主要原因在于资源教室的任务更简单和有趣,并且能够得到资源教师的帮助。[11]家长对待安置形式的态度更为复杂。格恩等人(Green)对21位特殊儿童家长的访谈结果表明,家长对于孩子在资源教室接受的服务很满意,因为孩子在资源教室可以获得在普通教室很难获得的个别化教学和支持服务。[12]加里克(Garrick)等人的研究发现,注重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家长会支持完全融合教育,而注重学业发展的家长则更支持多元安置模式。[13]特殊儿童和家长对于不同安置形式的态度表明,他们需要多样化的安置环境。

四、结语

完全融合以“权利”之名,标榜普通教室应该成为特殊儿童唯一的安置环境。但实践证明,完全融合并不能为所有的特殊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其依赖的残疾模式也不能解释所有特殊儿童的需要。多元安置则基于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为特殊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安置环境,是一种更加合理和现实的安置模式。

近年来,我国将扩大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规模当做特殊教育政策的核心目标与指向。例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完善特殊教育体系。[14]2014年1月,《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又再次强调要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规模。[15]但是,在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的同时,我们该如何看待其他安置形式与随班就读的关系?美国特殊教育领域关于安置模式的争论提醒我们,应该理性地对待特殊教育实践,不能因为盲目地追求融合教育,而忽略了特殊儿童的多样化需要。

摘要:美国关于融合教育背景下如何安置特殊儿童的问题一直争论不断,主要存在完全融合与多元安置两种模式。本文从合适的教育、最少受限制环境及残疾模式3个方面梳理了两种安置模式争论的主要内容,并对两种安置模式的合理性进行了评析。

完全实验室教学模式 篇6

一、“高校教学成本”与“完全成本法”

1、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是指企业核算成本时, 将某一会计期间发生的全部生产经营费用即与产品联系的制造费用成本和与会计期间联系的期间费用均计入产品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也就是在计算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时, 把一定期间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的全部成本都归纳到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中去。这种方法也称为“归纳 (或吸收) 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产生于高度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对宏观成本管理的需要。建国以后, 我国企业产品成本的计算学习苏联的会计模式, 一直采用比较彻底的完全成本法, 但“完全”的程度在各个时期并不一样, 大体有商业成本法、全部成本法和工厂成本法之分。

商业成本法是最早采用的完全成本法, 所计算的成本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而且还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产品成本分为车间成本、工厂成本和商业成本三级。全部成本法将销售费用与干部培养费等合并为非生产支出, 所计算的产品成本为工厂成本 (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之和) 加非生产性支出。工厂成本法所计算的成本只到工厂成本为止, 销售费用不再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去, 其“完全”程度就没有前两种方法那样彻底。

成本的分类方法很多, 按概念形成可分为理论成本和应用成本;按发生情况可分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按计量单位可分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按计算根据可分为个别成本和平均成本;按生产过程中的顺序关系可分为车间成本和工厂成本;按生产经营范围, 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按与计划的关系, 可分为计划成本和预计成本;按数量变化关系, 可分为边际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别成本;按发生可否加以控制, 可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按性态, 可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按发生与产品生产的关系, 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还可运用其他一些成本分类概念, 如机会成本、责任成本、定额成本、目标成本、标准成本等等。

2、高校教学成本

高等学校是实施高等教育的事业单位,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主体, 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培养学生服务。要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高质量, 就必须有投入, 就得讲成本。

美国高等教育经济专家布奋斯·约翰斯通, 将高等教育成本分为三类:一类是教学成本, 指学校 (教育机构) 为教学支付的费用, 包括教师工资、辅助人员工资、图书杂志、仪器设备、教学用建筑、水电费用等。这些成本通常可见于学校的日常预算和开支账目中, 它们的开支形式是工资、津贴、设备购置费用、折旧损耗、维修费用等。另一类是学生生活成本, 包含学生和家长为住房、伙食、日常生活开支, 以及为学习需要的书本、文具、往返交通支付的费用。还有一类是学生放弃的收入 (即机会成本) , 学生为了上大学而不参加生产劳动, 个人就业时间缩短而减少的收入。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上述的教学成本, 即高等学校为了提供教育服务而发生的支出。

二、为什么要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高校教学成本

1、高校组织结构及教学成本与企业具有一致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 以盈利为目的, 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并具备一定法律资格的组织形式, 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分为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组织结构。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是形成企业整体基本功能、行为的结构基础。一般可分解为生产人员、工作场地和机器设施等元素;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是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有效地对系统建设与运行实施有目标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结构性群体。其基本元素是企业中各种具有管理功能的机构, 是一种派生的以信息流为主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的功能就是主动地去调节系统的结构与行为, 使得企业与其环境连续地处于相互适应状态, 由此获得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成本, 是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是商品经济的一个经济范畴。它是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物化劳动、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 是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企业成本费用是指工业企业生产产品的制造成本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之和, 它包括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等而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以及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高等学校作为一个事业单位, 它的组织结构与企业一样, 也有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组织结构, 院 (系) 担负着教学任务, 相当于企业的生产组织结构。学校下设的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研究生处、财务处等各职能处室实施行政管理, 对高校的运行实施有目标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高校的成本也与企业一样, 同样包括为生产产品 (通过教学来培养人才) 而耗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用, 以及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整个教学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因此, 高校教学成本与企业成本在成本主体结构要素上是一致的, 这是我们课题组要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高校教学成本的主要原因。

2、高校教学活动必须讲求成本意识

过去相当一段时期, 高校所需资金主要靠国家提供, 不存在企业的“经营不善”而导致“资不抵债”甚至破产的风险。高校不象企业那样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追求成本最小化, 高校往往所追求的是收入的最大化、声望的最大化, 也就缺少成本核算的动力, 这样就导致了高校的教学成本不断增长, 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我国是一个教育大国, 但并不是一个教育强国, 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数量还很低, 教育资源需求的缺口还很大。在国家教育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资源需求, 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高校教学成本的核算,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 实现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尽量满足社会对教育资源的需求。

高等教育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 决定了教育成本要由政府、社会和受教育者共同承担。受教育者直接承担教学成本的形式就是交纳学费, 学费并不是教育价格, 而是教育成本的部分分担和补偿, 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收费管理办法》, 规定了高校收取的学费最高不得超过生均培养成本的25%。但是, 目前高校教学成本分担中过程中实际采纳的教育成本并不是经过了客观严密的核算,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这导致社会公众要求教育部门客观地实事求是地核算高校教学成本, 确定合理的财政拨款标准和确定高等教育中不同级别和类别的学费标准, 这是我们课题组要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高校教学成本的又一原因。

3、只有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 才能真实反映高校教学成本

在传统的预算会计的核算模式下, 高校教学成本核算采用的是以收定支的收付实现制, 高校教学成本的核算也是以实际发生的支出为依据, 这就导致实际成本与核算成本产生的差异比较大, 并且成本的波动性比较明显。例如, 高校某年发生大量的固定资产建设支出, 在传统的核算方式下, 该项支出将会被计入当年的教学成本, 当年的教学成本就会发生急剧增加。实际上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应该是把该年发生的固定资产建设支出分期计提折旧, 分摊到以后各年的教学成本之中, 这样才能反映一个真实合理的教学成本。类似的, 如果第二年高校没有发生大量的固定资产建设支出, 第二年的教学成本核算数据就会比较小, 这样连续两年的教学成本数据就会呈现明显的波动性, 这与实际情况是不符合的。为了消除上述问题, 反映一个真实的高校教学成本, 我们就必须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的核算思路, 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法, 按照高校教学成本的结构与类型选择合理的核算期间进行高校教学成本的归集与分摊, 核算出真实的高校教学成本。

三、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高校教学成本的构架

1、教学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

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是核算高校教学成本的前提。高校教育活动的培养对象是人才, 人才就是教育资源的产品, 教学成本核算的对象就是合格的学生。这就需要统计出高校及所属学院、系、专业、班的学生人数。由于高校具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周期和培养成本是不同的, 因此在确定高校教学成本核算对象数量的时候不能把各层次的学生人数进行简单的相加。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是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一定的系数进行折算。学生按层次可以分为本科、专科、第二学位、高职生、博士生、硕士生、来华留学生、网络教育生、函授、夜大、自考等。目前各层次学生折算系数的确定尚没有一个理论依据, 课题组选择大多数研究者采用的标准:一个本科生作为1个标准学生, 专科、第二学位、高职生为0.8、博士生为2、硕士生为1.5、来华留学生为3、网络教育生为0.1, 函授、夜大、自考等其他学生为0.3。

2、教学成本要素的确定

成本要素, 就是指成本的构成。确定成本要素, 即确定哪些费用应计入成本。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影响、成本核算的要求及高校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下列支出应计入高校教学成本:

1) 教职工人员经费:包括教职工基本工资、补助:工资、临时工资、奖金或津贴、社会保障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开支、教职工物价补贴、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其他补贴。

2) 公务费:指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直附属单位和部分不宜实行社会化的后勤服务部门所发生的各项支出, 包括: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零星办公用设备购置费、物业管理费、日常设备维修费、教学区绿化卫生费、人才招聘费、岗位培训费、租赁费、业务招待费等。

3) 业务费:指学校教学部门发生的与教学有关的各项支出, 包括:教学实验费、生产实习费、毕业设计及实习费、毕业生派遣费、资料讲义费、教材编审费、招生就业经费、师资培养费、专用材料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设备维修费、外事经费、学科建设费、网络使用费、教学用邮电、会议、办公、招待、物业管理等各种费用。

4) 大修理基金:指对房屋设备固定资产按一定比例计提的大修理费。

5) 折旧费: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费、专业设备折旧费、一般设备折旧费、交通工具折旧费、图书折旧费和土地折旧费、实验室器具购置费摊销、教学设备低值易耗品摊销费。年度发生的设备购置费也应该计入固定资产进行折旧与摊销。

6) 其他费用:包括奖贷学金 (扣除企业捐赠) 、助学金、特困补助、学费减免、学生医疗费和学生各项活动费。

3、教学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高校教学成本与企业成本在成本主体结构要素上是一致的, 因此在进行成本归集的时候, 我们按发生与产品生产的关系, 将高校的教学成本归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学校行政管理部门、教辅单位、后勤部门发生的支出, 归集到“间接成本”, 院 (系) 发生的支出, 归集到“直接成本”。

在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高校教学成本支出的过程中, 核算出的成本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间接成本的分配是否合理。间接成本的分配一旦不合理就会造成某专业培养成本的夸大或者缩减。对间接成本分配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分配标准的确定。这在企业界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为了避免间接成本分配造成的信息失真, 结合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选择学分数和当量学生数作为间接成本的分配标准较为合适。

4、教学生均成本与分专业生均成本的计算

1) 某高校总生均成本=某高校教学总成本/某高校总当量学生数

2) 某专业生均成本=某专业总成本/某专业当量学生数

四、企业完全成本法核算高校教学成本应注意的问题

1、高校教学成本核算方法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完全成本法

我国的高校属于非赢利的社会组织, 其进行成本核算的目的主要是实现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和确定合理的成本补偿数额, 最大限度的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其进行成本核算的目的只要是努力降低企业成本, 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此外, 由于核算主体的性质不同, 高校和企业在成本要素的构成上也有差别。因此, 高校教学成本的核算可以借鉴企业完全成本法, 但是不能完全按照企业完全成本法的核算过程实施, 必须根据高校教学成本核算的实际情况开发适合高校教学成本核算的完全成本法。

2、非教学成本在核算时必须剔除

除教学任务外, 我国的高校还承担大量的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对于某些高校而言, 履行这部分功能发生的成本支出的数额还相当巨大。如果不能真实合理的把这部分支出剔除, 必然导致教学成本的核算结果与实际数据有明显的偏差, 学校之间的教学成本也缺乏可比性。这不利于高校对教学成本实施管理, 无法有效的提高高校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进行高校教学成本归集的时, 需要把与高校教学成本无关的支出剔除, 这些支出主要包括:

1) 于全社会公共性质的支出, 如离退休人员工资、补贴, 学校工资性补贴之外的福利补贴, 校办子弟学校、医院、幼儿园补贴等。

2) 资经营性支出, 如学校对外投资亏损补贴、校办企业支出等。

3) 已进入社会化运作的后勤服务支出, 如学生食堂和学生宿舍支出、教职工食堂补贴, 教职工生活区绿化、卫生补贴等。

4) 单纯性科研机构科研成果转化中的支出。

5) 横向科研经费支出。

3、高校教学成本中固定资产的价值必须调整

由于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 并且历史上固定资产的入帐价值是按照当时成本确定的。例如高校的房屋建筑物, 有五六十年代的, 有七八九十年代的, 也二十一世纪的, 还有一些历史长的高校的房屋建造了一百多年的, 其单位造价差别巨大, 如果用历史上的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计提折旧, 加之房屋建筑物在高校固定资产占了比较大的比重, 无疑会导致高校教学成本信息的失真。因此, 我们必须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对固定资产的帐面价值进行重置和调整, 这样, 计算出的高校教学成本才能更接近真实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姚莉.“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比较.新疆石油学院学报.1995, (1) .

[2]、曹光四.高等教育成本核算现状的反思与构架的完善.江西社会科学, 2005. (12) .

[3]、漆绮慧, 温习文.高等院校教育成本项目设置与核算问题探讨.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1) .

[4]、朱雨, 司伟娟.浅谈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项目、内容及程序.商业会计.2005. (3B) .

[5]、崔邦焱.高等学校学生培养成本计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

完全实验室教学模式 篇7

节能效益分享模式是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在节能效益分享模式中,一般由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融资,项目完成后节能服务公司和用户按照合同约定的年限内按约定的比例分享节能效益。

用户和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服务公司在如何确定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和绩效水平是节能效益分享模式的主要问题。绩效水平主要是指节能率,一般是一个年度的节能量占服务年度基准能耗的比例。节能效益在节能效益分享模式中,节能服务公司和用户分享节能效益事先约定的比例在约定期间内没有一定标准,主要因项目的投资额、合同的期限、节能服务公司和用户承担的风险而不同[1,2]。王敬敏和王李平建议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双方风险系数,根据风险与收益对等来确定节能服务公司分享效益的额度和分享期限[3]。刘亚臣等从双方对项目的重要性和资源投入建立公平熵,通过公平熵来确定节能效益分享比例[4]。通过风险与收益对等分析和公平熵确定节能效益分享比例,有助于理解节能效益分享模式下绩效水平确定的项目。那么存在多种绩效水平方案选择的项目中,双方如何通过选择最优节能分享比例和绩效水平以达到项目投资最优呢?

目前从经济优化的角度去分析节能效益分享模式还刚刚起步,但是在生产决策、投资决策上,已有很多学者运用序贯博弈、讨价还价博弈等博弈论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5,6]。Li Qian分析了客户对绩效水平的偏好及绩效水平与价格的关系,认为价格和绩效水平应该联合确定[7]。在合同能源管理中,价格主要体现为项目收益及分享比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效益受到绩效水平的影响,而绩效水平又受到分享比例的影响,同时节能效益的分享比例又制约着节能服务公司的绩效水平选择,从而影响节能效益。因此,合同能源管理的节能效益比例和绩效水平应联合决定。

综合分析上述文献,节能效益分享模式研究刚刚起步,但序贯博弈理论在生产决策、投资决策研究上已经有较好的应用。因此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入序贯博弈模型,把绩效水平和节能效益分享比例作为决策变量,考虑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对绩效水平选择的影响,从而研究对称信息下用户如何制定最优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以及节能服务公司如何选择最优的绩效水平,以帮助用户和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决策,希望为合同能源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1 模型构建

1. 1 问题描述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 在某一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节能效益分享模式中,在完全信息下,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如何就节能效益分享比例与绩效水平选择进行决策,通过建立完全信息下的节能效益分享模式合作博弈模型进行分析。s为项目达到的绩效水平,1 < s≤100,re为用户制定的给予节能服务公司的项目生命周期内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0 < re< 1。

本文假定的博弈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 用户在假定节能服务公司最优反应的条件下,设定节能效益分享比例; 第二阶段: 由于节能效益分享比例是既定的,节能服务公司在给定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下,选定最优的绩效水平以达到利润最大化。

1. 2 模型假设

假设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完全开放并且有效竞争,下面做出以下假设。

假设1: 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即在给定的信念下,局中人的策略必须是序贯理性的. 局中人是根据他们对未来可能结果的权衡,决定当前的行动策略[8,9]。

假设2: 博弈双方之间具备完全信息,都完全了解博弈双方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策略。

假设3: 一项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的总成本TC由固定成本Cf,和平均可变单位成本Cg组成。这里设定平均可变成本函数是非线性的,即Cg( s)= a +bsλ,且 λ > 1,a0,b > 0,服从C'g> 0,C″g> 0;设定固定成本函数为线性,即Cj( s)= c + ds,且满足c≥0,d≥0; TC = Cg( s)+ Cj( s)= a + bsλ+ c + ds。该模型中C″f( s)> 0 and C'g> 0 在很多实践和文献中广泛采用的一样,即保证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不会随绩效水平的提高而下降[10]。毕竟高的服务绩效意味着更多的组件和更复杂的产品和服务结构,这些会导致高的可变和固定成本。从Cg( s) = a + bsλ的反函数s = ( ( Cg- a) / b)1 / λ,可推出s' ( Cg) > 0 和s″ ( Cg) < 0,保证了绩效水平随着可变成本的投入而上升,但边际效益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递减。

假设4: 项目收益是基准能耗、能源价格、绩效水平、项目生命周期和折现率的函数,且项目收益采用NPV现值计算。项目收益函数表示为:

其中,e为用户项目基准能耗,e > 0; pe为能源折合标准煤价格,pe> 0; t为项目生命周期,t > 0 ;rd为项目贴现率,rd∈ ( 0,1) 。

1. 3 博弈模型

用户的效用函数为:

节能服务公司的效用函数为:

2 模型求解及分析

以上过程是一个两阶段同时决策动态博弈模型,建立在完全信息下,可利用逆向归纳求解法,得到该博弈的子博弈完美均衡,具体求解如下。

2. 1 第二阶段ESCO选择最优的绩效水平

在给定博弈第一阶段中,用户设定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在博弈的第二阶段,节能服务公司根据利润最大化确定绩效水平,即对公式( 2) 求关于s的一阶导数,得

从以上分析,可得命题1:

命题1: 在用户给定re的条件下,节能服务公司最优的绩效水平选择为:

分析式( 3) ,可得结论1:

结论1: 用户的能源价格越高,节能服务公司选择的绩效水平越高; 用户的能耗基准越高,节能服务公司选择的绩效水平越高; 用户给定的分享比例越高,节能服务公司选择绩效水平选择越高。

进一步分析式( 3) 可得结论2、结论3:

结论2: 项目的贴现率越高,节能服务公司选择的绩效水平就越低; 项目生命周期越长,节能服务公司选择的绩效水平越高。

结论3: 固定成本或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越高,选择的绩效水平越低。

证明:

先对( 3) 两边取对数,

然后对两边求 λ 的一阶导数

因此,随着d,b,λ 的增大,s均会减小。证毕。

2. 2 第一阶段,用户选择最优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

用户制定节能效益分享比例的最优化,就是求用户效用的最大化,即对式( 4) 求关于re的一阶导数,得

结合以上分析已经得到节能效益分享模式下中用户与节能服务公司实施项目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为:

从以上分析,可得命题2:

命题2,节能服务公司在用户给定re下,采取最优的绩效水平选择,选择的最优节能效益分享比例为

分析( 5) 可得结论4:

结论4 : 能源价格越高,用户制定re越低; 用户能耗基准越高,用户制定的re越低;

进一步分析式( 5) ,可得结论5、结论6:

结论5: 项目的贴现率越高,用户选择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就越高; 项目生命周期越长,用户选择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越高:

结论6: 固定成本增加的幅度越高,用户选择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就越高; 而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越高,用户选择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就越小。

3 算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基准能耗,能源价格,可变成本对均衡结果的影响。针对基准能耗,能源价格,可变成本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有益结论为政府相关部门、用户及节能服务公司的决策提供参考。

3. 1 项目基准能耗变化的影响分析

下面选择数据:1)成本参数:a=5,b=0.0001,λ=4,c=2,d=5;2)项目参数:s∈[1,100],e~[1,40],t=8,rd=0.07,pe=1/3进行数据模拟,如表1所示。

re

从表1 可知,随着项目平均能耗的递增,用户选择re*越来越低,而s*,πe,Uc,都会随着上升。

另外,表1 说明,项目基准能耗的高低,决定项目收益的高低。基准能耗较低的用户选择较高的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效益分享比例,以吸引节能服务公司投资,而项目基准能耗高的用户即是选择较低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由于项目有丰厚的回报,节能服务公司还会选择更高的绩效水平以获得较高的收益。

因此为了促使节能服务公司投资并采用较高的绩效水平,能耗较低的用户应该选择较高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 而由于预期收益较高,能耗较高的用户可以选择较低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而对于节能服务公司根据项目基准能耗及用户给予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进行绩效水平选择,如果在最初商谈时,对于基准能耗较高的用户提出较低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和较高的绩效水平建议。

3. 2 能源价格pe变化的影响分析

下面选择数据: 1 ) 成本参数: a = 5,b =0. 0001,λ = 4,c = 2,d = 5; 2) 项目参数: s∈[1,100],e = 30,t = 8,rd= 0. 07,pe~ [0,2,0. 6]进行数据模拟,如表2 所示。

从表2 可知,随着能源价格的递增,用户选择re*越来越低,而s*,πe,Uc,都会随着上升。

表2 说明,对于不同的行业,能源价格差别较大。对于能源价格较高的用户应该选择较低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 而能源价格较低的用户应该选择较高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而对于节能服务公司,应该根据用户能源价格耗及用户给予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进行绩效水平选择,在做方案之时,对于能源价格较高的用户提出较低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和较高的绩效水平建议,而对于能源价格较低的用户则相反。

3. 3 可变成本中变化的影响分析

下面选择数据: 1 ) 成本参数: a = 5,b =0. 0001,λ ~ [3. 5,5]4,c = 2,d = 5; 2) 项目参数: s∈[1,100],e = 30,t = 8,rd= 0. 07,pe= 1 /3 进行数据模拟,如表3 所示。

从表3 而可知,随着 λ 的递增,用户选择re*越来越低,而s*,πe,Uc,都会随着下降。

表3 说明,在合同能源管理中,如果选择较高的绩效水平引起的成本增加越大,那么均衡结果是{ 较低的分享比例,较低的绩效水平} 。因此如果提升合同能源管理绩效水平的成本增加太快,节能服务公司和用户在项目决策应该选择较低的分享比例,较低的绩效水平。

表3 说明,对于不同的行业,能源价格差别较大。对于能源价格较高的用户应该选择较低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 而能源价格较低的用户应该选择较高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而对于节能服务公司,应该根据用户能源价格耗及用户给予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进行绩效水平选择,在做方案之时,对于能源价格较高的用户提出较低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和较高的绩效水平建议,而对于能源价格较低的用户则相反。

4 结论

节能服务公司和用户在节能效益分享模式的合作博弈过程中,为达到模式的最优化,不仅需要权衡生产成本与收益以及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对绩效水平的影响,还需要关心生产成本决定的绩效水平、价格对用户效用的变动的影响。本文构建了用户和节能服务公司的序贯博弈模型,分析了项目特征和成本结构对双方确定节能效益分享比例和绩效水平的影响。

研究发现: 1) 最优的绩效水平和节能效益分享比例由项目特征和成本结构决定; 2) 低能耗或低能源价格的用户选择较高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而高能耗或高能源价格的客户选择较低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 3) 节能服务公司根据项目基准能耗及用户给予的节能效益分享比例进行绩效水平选择,对于基准能耗较高的客户,即使节能效益分享比例较低,也会选择较高的绩效水平; 4) 若提升绩效水平的成本增加大于其增长带来的收益,节能服务公司和用户在项目决策会选择较低的分享比例和较低的绩效水平。

参考文献

[1]VINE E.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the 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industry[J].Energy Policy,2005(33):691-704

[2]SORRELL S.The economics of energy service contracts[J].Energy Policy,2007(35):507-521

[3]王敬敏,王李平.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效益分享模型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4):92-93

[4]刘亚臣,徐佳欣,刘宁.基于公平熵的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效益分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3):137-140

[5]吴绍波,顾新.知识链组织研究与开发两阶段投入决策研究[J].科研管理,2011(11):45-51

[6]朱庆华,窦一杰.基于政府补贴分析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博弈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1(6):86-95

[7]LI QIAN.Product price and performance level in one market or two separated markets under various cost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1,131(2):505-518

[8]KREPS D,WILSON R.Sequential equilibrium[J].Econometrica,1982,50(4):863-894

[9]GERARDI D,MYERSON R B.Sequential equilibria in Bayesian games with communication[J].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7(60):104-134

完全实验室教学模式 篇8

1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质量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每一位员工。没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没有质量意识,在实际项目中就不可能按照质量要求进行生产,就会存在单纯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的倾向。因而,新模式下更应特别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每一个岗位都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每一道工序都要有严格的、具体的操作流程和监测机制[1]。

质量管理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在新模式下中方员工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外籍员工,营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不断提高当地雇员的质量意识,完全将当地员工融入到质量管理的大阵营里来。中方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将质量管理理念灌输给作业现场的每一位员工,促使他们准确掌握并严格遵循质量管理流程,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生产与质量的辩证关系,营造一种“我与质量同在”的全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氛围。因此,新模式下从事质量管理的中方员工必须适应质量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由单一的会操作向会沟通、会管理、会培训、会计划、会协调、会监控的综合素质转变。

2 充分发挥领导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领导作用是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之一,讲的就是领导重视最为关键。因此,企业高层领导必须身体力行,牢固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承诺为质量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源,满足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有效的体系管理,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为了保证为客户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企业领导应带头营造和维护企业的质量文化。在项目运作中,坚持“质量效益型”和“技术经济一体化”的经营理念,倡导在新的作业模式下质量管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措施,注重培育质量文化,追求质量至上,大力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领导作用。除此之外,企业领导人应带头探索、学习和宣传新模式下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将体系运作落到实处[2]。

采用作业现场完全属地化管理时,会组成一个由多名核心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组成的支持小组,支持小组的每一名成员既是质量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又是质量管理的基层领导。因此,在新模式下,支持小组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一方面要加强支持小组成员之间、支持小组与作业现场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总部专家支持队伍的沟通,探索并建立一种支持、联络、协调机制,确保项目安全优质高效运行。

3 全面推进质量的有形化管理

采取现场完全属地化模式作业时,需要所有从事质量活动的外籍员工正确理解项目合同对技术质量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项目支持小组的技术人员应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将技术质量要求细化为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质量目标,并将之传递给每一位当地员工,力求达到好理解、易操作、可考核、模块化的效果。首个伊拉克项目,当地雇员连检波器都没有见过,为了保证野外质量,仅检波器埋置的工序就被细化为12个步骤,以便当地人掌握和遵循。

针对项目存在的质量隐患和项目运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质量问题,支持小组的中方人员应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或消除质量风险。质量管理体系应与作业所在国的宗教、文化、语言、习俗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用当地人容易理解的质量语言、质量符号,制订符合当地员工风俗习惯的工作程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工序管理,设置工序质量控制节点,实现操作流程模块化、有形化。

4 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管理

项目实施是通过按步骤完成一道道工序(过程)来实现的,因此,项目质量控制实际上是工序过程的系统管理。项目质量管理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管理和事后监控3个阶段。

4.1 事前质量控制

事前质量控制的重点是识别与作业活动有关的各个过程,将质量管理措施融入到过程控制中,按照各工序的特点,设置质量控制点,结合人、物、法、环境等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做好施工准备。首先,建设科学全面的考核体系,严格员工的从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把合格的员工放到合适的岗位上是发挥人力作用的关键。其次,在项目准备期间结合项目特点和质量需要,优化配备设施是实现项目质量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新模式初期阶段提高生产效能的关键措施。另外,在项目准备期间,根据地质任务和技术要求,组织项目人员对工区的人文、地理、地质、气候等环境因素做全面调查,借助卫星图片、人文地图分析等技术手段,制定合理的作业计划和质量计划,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4.2 事中质量管理

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是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阶段,现场作业完全属地化的运作模式应突出的是:(1)制订与质量控制有关的工作流程,加大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的培训力度和考核力度;(2)以工序细分为手段,设置质量节点,采取质量风险评价矩阵分析方法;(3)日常质量管理模式化,比如每天开炮前必须要做的检测、满足的最低标准等;(4)基础管理有形化,所作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可追踪、可追溯;(5)工序验证和内部交叉检查全面化、常规化,借鉴HSE的RWP方式,加强问题跟踪和整改落实;(6)现场质管人员与支持小组保持沟通畅通,每日固定提交静校正、SPS、检测数据、地震叠后数据等,支持小组对这些数据的复查和分析后,通过每日简短视频会议及时反馈给作业现场;(7)项目支持小组与驻队监督、甲方人员等通过电话沟通、邮件汇报、定期会议等方式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实时掌握质量动态;(8)支持小组坚持对项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核、检查、指导工作,必要时引入外方审核;(9)引入激励机制,提高本地员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能动性,将月奖按一定比例分配给质量、HSE和生产效率三方面,并按月及时兑现奖金的发放工作。月奖兑现细化到每个作业单元(小组),依据每个作业小组的工作目标和质量目标进行考核。表现突出的班组还要给予精神和额外物质奖励,激励每名员工不但要重视质量,还要重视HSE表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4.3 事后质量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的主要方式是在施工结束后,现场质量管理人员同支持小组一道及时对资料进行评估,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回顾、总结;积极与甲方沟通、探讨,听取甲方对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的评价、意见和建议。

5 深化质量管理的培训改革

项目之所以能够成功进行完全属地化作业靠的是一支由一批长期跟随东方公司作业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人员组成的队伍。因而,注重培训,加强人才培育是推广新作业模式的根本。根据东方公司在伊拉克、巴基斯坦、尼日利亚采用新作业模式的经验,该模式对质量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出了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中方人员除具备扎实的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协调、计划、预测、前瞻、技术、应急、公关等综合能力及素养。同时,必须对交际心理学、当地民族特性、文化宗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了解和研究。因而,中方员工需要全方位综合能力培训,每位支持小组的中方员工必须成为一个能做、会说、懂教、善管的综合人才。

组织开发针对性强、实用性好、层次丰富的培训教材体系,发挥公司全球培训网点的优势,全面培训从事质量管理工作的外籍员工,形成全员化、制度化、实用化的培训体系。

培训方式灵活多样,突出针对性,强调实用性。在项目中或施工间隙对中高级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着重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邀请专门的技术服务公司专家讲课,如当地测量、物探、仪器方面的技术服务公司培训,SERCEL仪器服务公司培训等;邀请公司总部的总师、专家到现场讲课或者派送项目的骨干技术人员去东方公司总部参观学习。同时,通过项目质量管理交流会、日常质量管理群聊、案例分析会、技术论坛等交流平台促使中外方员工交流沟通、体验分享、中外方员工轮流讲授,在交流中提高协作意识、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

6 全力推进质量管理支撑体系建设

采用作业现场完全属地化的运作模式需要一个完善有力的远程指导支持小组作为核心单元,提供24h的实时计划、指导、协调、监测和业绩评价服务。支持小组应由仪器、测量、震源、设备、采集、信息等技术人员组成。同时,还需要一个多方位、涵盖面广的支撑体系来支持和改善远程指导支持小组的效率和力度。通常支撑体系应该包括综合培训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部门、技术综合支持部门,后勤设备综合部门,信息及公关部门。并且,总部机关应建设24h值班制度的协调小组,以保证提供最迅速的技术支持和突发事件解决方案。

大力推进以远程指导支持小组为核心的多部门参与的层级支撑体系的建设,是确保在现场作业完全属地化模式下质量管理的基础和保障,也是新模式作业进一步提高能效的保障;进一步理顺支撑体系与支持小组的运行机制将促使新模式发挥最大的优势。

7 结论

在作业现场完全属地化运作模式下的管理思路引导下,结合海外基层管理经验和多个新模式项目运作的成功经验,对如何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该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而,该课题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领导大力推进、全员积极参与、层层强化执行必将不断完善新模式下质量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逐渐累积市场竞争优势,促进公司“质量效益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宇.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完全实验室教学模式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耐多药肺结核病人的纳入标准:对利福平、异烟肼在内的多种抗结核药物长期化疗无效, 痰结核菌涂片阳性的肺结核病例, 且痰结核菌培养证实对利福平和异烟肼均耐药, 无严重肝肾病变及精神病史。入选病人60例, 其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19岁~65岁 (35.25岁±16.60岁) ;肺结核病史14个月~34个月 (22.20个月±1.65个月) 。将60例耐多药肺结核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病人肺结核病史、年龄、性别等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病人均进行规范化抗结核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至少选择4种有效或几乎确定有效药物组成化疗方案, 总疗程24个月。对照组住院期间的治疗由结核病定点医院的责任医生负责完成, 责任护士按常规进行护理, 出院后将病人交到所在社区, 由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完成其治疗。观察组实施完全管理模式, 即在病人住院及出院后门诊治疗期间, 由病人住院期间的责任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 进行个性化、全程的治疗, 直至完成全部疗程, 并且对病人施以完全管理模式的护理。完全管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2.1病人资料管理

病人入院后建立个人档案, 由管床医生填写耐多药肺结核病人病案, 责任护士填写抗结核治疗记录单, 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化疗方案、服药时间与日期、药品名称与用量、给药途径等。对病情进行评估, 详细记录病人所用的各种抗结核治疗的化学治疗药物名称、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记录每种药物的累计用药量, 病人入院后的视力、听力、色觉、体质检测指标及影像检查结果。

1.2.2 消毒隔离管理

做好医务人员或其他人员与耐多药病人的隔离工作, 避免结核菌传播。保持住院环境安静、整洁、舒适, 定期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病室。病人吐痰于纸内焚烧处理, 打喷嚏、咳嗽时要用手纸遮住口鼻。家属与病人接触多, 易感性高, 家属需要掌握消毒方法、隔离方法, 还要与病人的日常生活用品等分开, 避免传染。

1.2.3 合理饮食管理

耐多药肺结核是一种需要丰富的营养的慢性消耗性疾病, 要鼓励病人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 饮食还要多样化, 要求病人忌食油腻、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 戒烟戒酒。为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刺激[4], 药物可改为餐后或睡前服用。对不能进食重病病人, 可采取静脉输入白蛋白、氨基酸、维生素、脂肪乳等来补充营养。

1.2.4 用药监督管理

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 责任护士给病人及家属讲解用药基本知识, 告知病人及家属需掌握每种抗结核药物服用剂量、时间和注意事项等, 做到按时、按量。同时, 责任护士要每日巡查, 防止擅自停药、错服、漏服, 不自行增、减药量和药物种类, 不能漏服补服。服药时根据服药卡指导病人服药, 及时记录病人的服药时间, 做好监督工作。大力宣传不规则治疗的严重后果, 使病人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配合治疗、规则治疗、完成治疗。让家属全面了解所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副反应, 教会病人如何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病人对结核药物的耐受性和肝肾功能情况不同, 治疗方案也不同, 确保提高耐药结核病痰菌阴转率及合理化疗的完成。

1.2.5 心理护理管理

耐多药肺结核病人疗程长、治疗费用高、传染期隔离, 易产生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卑心理、多疑心理。不良的心理因素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一定的影响[5]。应多关心、体贴病人, 鼓励病人不要悲观,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叮嘱家庭成员给病人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使其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 同时多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6]。

1.2.6 咯血护理管理

肺结核病人在咯血前都会出现一定的先兆:如咽部发痒、胸部憋闷、胸内不适或出现异常响声等。口内出现甜或咸的重病病人, 会在10min之内发生咯血, 多数病人是在先兆出现后数小时才会大咯血。向病人交代出现大咯血的先兆症状, 如果病人出现上述情况, 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做好抢救大咯血的准备工作[7]。

1.2.7 定期监测管理

正确留取标本, 建立疗效评估体系, 以指导临床正确用药。治疗的第1个月每周检查一次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电解质等项目, 以后每个月监测1次, 每周测量1次体重, 每月做1次痰涂片检查, 2个月复查1次胸部X线片。定期做视力、视野、眼底、色觉的检查。评估病人检测结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8 健康教育管理

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及结核病相关知识, 包括肺结核的病因及危害、传染源、传播途径、常见症状、留痰方法;药物知识, 包括抗结核药物名称、治疗周期、治疗原则、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不规则服药的危害等;预防措施和消毒隔离, 包括消毒措施、处理痰液、房间通风、正确佩戴口罩、避免对他人咳嗽等;使病人认识到规范治疗的重要性和不规则服药的严重后果, 养成按时服药的习惯, 从而能建立良好的依从性或遵医行为[8]。耐多药肺结核病人在住院治疗两个月后就转入门诊治疗, 大部分治疗时间是在门诊完成, 需加强对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 充分发挥家属的指导、督促、支持、鼓励作用, 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 能够按时服药;病人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多做各种健身运动, 提高机体抗寒抗病能力。注意环境卫生, 消除粉尘、烟雾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当有咯血时应卧床休息, 病情稳定后方可适当活动。

1.2.9 出院护理管理

告知病人出院后继续治疗的重要性, 包括出院后的疾病监测、饮食、用药、运动、复诊等, 将病人及其治疗护理资料送到专科门诊登记, 责任护士以手机短信及回复来提醒病人按时服药, 每周一次电话回访, 半个月1次家访, 每月1次到专科门诊复查取药。详细记录病人的取药量、检查核对病人的剩余药量、整理病人各种检查报告, 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主动接近病人, 细心、耐心、真心对待病人, 为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直到全部疗程结束。

1.3 检测指标

1.3.1 临床效果

临床效果评价标准:痰菌培养结果连续阴性或阴转即为显效;痰菌培养结果连续阴性即为有效;痰菌培养结果无改善甚至恶化即为无效。痰细菌学阴转率=痰细菌学阴转例数/总例数×100%。

1.3.2服药依从性

连续记录24个月, 病人每个月门诊复查的服药记录、出院后病人每次取药时的剩余药量, 全程严格遵守医嘱无擅自更改药量 (<30次) 、全程无漏服 (<30次) 的病人例数, 规律服药即病人在规定的服药时间实际服药次数占应服药次数的90%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整理、统计和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进行正态性检验以及方差齐性检验, 对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对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对成组设计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等级检验采用秩和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例 (%)

3 讨论

早期不规则抗结核治疗会导致耐多药肺结核的发生, 如抗结核药物用药剂量不足、服药方法不当、联合应用不合理、间断用药或疗程不足等。耐多药肺结核病人常合并感染、咯血、慢性纤维性空洞, 肺组织受到严重破坏, 导致肺功能衰竭, 严重者死亡。我国耐多药结核病现状十分严峻, 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由于耐多药结核病难以治愈, 加上传染性疾病病人在社会受到歧视, 所以给病人带来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打击, 病人易产生孤独心理、自卑心理, 严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和病人的预后, 因此, 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对耐多药肺结核病人进行护理十分重要。有研究指出, 有效的病人管理及护理是保证耐药结核病病人治疗安全和成功的必要条件。不规则用药为耐药产生的原因之一, 合理有效使用抗结核药是治疗结核病的保证[9]。病人在治疗中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才会保证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坚持规律用药, 记录和处理服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 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 完成规定的疗程。本院对耐多药肺结核病人实行完全管理模式, 病人住院和门诊治疗过程中应用责任制整体护理, 实施全程管理模式, 改变了以往“重住院、轻门诊”的结核病管理模式, 从责任护士对病人的预约住院、住院后对病人的入院评估、长期护理服务病案的建立、一对一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督导病人长期服药的服药卡发放、病人家庭护理督导员的培训和病人出院后在门诊治疗的延续护理等, 都由结核病定点医院的医生、护士完成, 加强了医患间的交流与沟通, 密切了医患关系, 与病人建立起了感情平台, 病人非常信任自己的责任护士, 愿意向责任护士诉说自己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责任护士也愿意帮助病人解决问题, 从而使耐多药结核病的管理更加人性化、规范化, 获得了病人的配合及支持。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痰细菌学阴转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说明对耐多药结核病人实施完全管理模式的护理, 规范了病人在出院后门诊治疗的管理, 得到更好的医治环境, 能最大限度地防范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及其疾病的治愈率, 从而降低耐药结核菌传播。综上所述, 完全管理模式加强了医护配合, 为病人出院后的持续照顾创造了条件, 为住院病人出院后转入门诊治疗做好了充分准备, 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责任性等特点。特别是规范了耐多药结核病病人出院后在门诊治疗的系统管理, 弥补了以往病人在门诊治疗管理不到位的不足, 改善了耐多药肺结核病人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 对其康复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德兵, 钟剑.130例结核病控制项目治疗失败肺结核病人耐药状况及治疗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0, 4 (7) :1052-1054.

[2]弭凤玲, 王黎霞, 李亮, 等.中国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项目阶段性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防痨杂志, 2010, 32 (11) :700-704.

[3]罗世珍.完全管理模式在耐多药肺结核病人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4, 29 (4A) :851.

[4]陈建兰.耐多药肺结核病人的临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2, 31 (6) :1041-1043.

[5]张娟, 刘爱民.耐多药肺结核病病人的心理分析与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 2010, 7 (1) :200-201.

[6]汤锦美.浅谈耐多药肺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 24 (22) :2728-2729.

[7]李四清.护理干预对肺结核大咯血病人临床转归情况及复发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5) :1012.

[8]陈逢玉, 杨克芬.耐药结核病的护理体会[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7 (1) :163-165.

上一篇:评讲方法下一篇:建设工程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