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模式(精选12篇)
强化模式 篇1
山东省泗水县农机局齐抓共管, 不断创新农机质量监督“服务”新模式, 在加强农机质量监督、维修市场监管的同时, 积极联合质监、财政、工商、法院等部门联合执法, 形成了联合整治活动的强大合力, 强化了执法力度, 拓展了服务范围, 维护了广大农机消费者的利益。
一是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搞好协调配合, 联合下发文件, 成立了领导小组, 建立了专门队伍, 制定了相关措施, 明确了职责范围, 按照各自分工, 加强农机修配生产维修市场的监管。
二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协调,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 办理了罚没许可证, 对没有办理《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的予以经济处罚。
三是对那些不服从管理、不按相关法规办理《技术合格证》的, 他们按照程序, 对于逾期仍未办理者, 下发了《行政处罚决定书》, 并以书面形式告知工商部门对其进行依法处理。
四是经与县法院协调, 依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 办理了相关法律文书, 对那些刁、硬、蛮、横、不服从管理, 不按相关法规办理《技术合格证》的, 下达了《行政处罚通知书》, 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通过联合执法, 齐抓共管, 实现了行政职能与司法权力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加大了执法力度, 强化了工作措施, 震慑了不法经营业户, 维护了农机市场经营秩序, 保护了广大农机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在农机维修专项治理、集中整治和“打非治违”活动中, 全县共摸底排查各类农机维修网点375家, 农机配件经营网点17处, 无资质资格擅自开展农机维修服务人员216人, 查处次、劣配件23台 (套) , 换发新技术合格证147家, 新核发技术合格证135家, 依法整治10家, 依法吊销技术合格证13家, 依法取缔9家, 对4家农机维修网点下发了处罚决定书, 其中2家已办理;限期办理技术合格证40家, 收回技术合格证17家。严厉打击了制售假劣农机产品、零配件及使用次、旧、不合格农机零配件进行维修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确保了农机维修质量, 维护了农机使用者、维修者的合法权益、捍卫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促进了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 规范并稳定了农机维修市场。
强化模式 篇2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互助县威远镇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汇报材料
(2011年7月1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威远镇是互助县县城所在地,作为全县社会管理创新试点乡镇,我们紧紧围绕“创平安、保稳定、促和谐、谋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不断提高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试点工作情况作一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威远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辖23个行政村、154个村社、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非农业人口2.95万人,流动人口0.25万人。现有中学1所,小学17所,教学点3个,共有学生3258名、教师243人,寺院1个。全镇建立综治工作中心2个,村级综治工作站23个,社区综治工作站4个。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28个,其中镇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23个,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4个。法律援助中心1个。创建“平安家庭”7840户,“平安村”20个、平安社区4个。
二、主要做法
(一)以搭建社会管理架构为基础,实行网格化管理。将辖区合理划分为四个社会管理服务站,15个管理服务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按照“一格多员”的网格管理体系,每个管理站设站长1名,配备公安民警1名,司法工作人员1名,社区
工作人员1名,专职内勤2名。在4个管理站配备涉及社会管理工作的教育、民政、卫生、文化、住建、信访、工商、计生、团委、妇联、民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济和商务、就业等部门人员各1名。在15个管理服务网格配备网格服务助理员1名、网格信息员1名、信访代理员1名,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二)以建立信息网络为载体,努力扩大社会管理面。在社会化管理创新试点工作中,为更好地掌握社会信息,建立了以镇社会管理创新办公室为龙头,社会管理站为骨干,网格信息员为重点,村级信息员为基础的四级社会管理信息网络体系,明确信息员职责、信息处理办法,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采取村干部包社、社干部包片、中心户长包巷道、党员联户等办法,从矛盾纠纷调处、群众困难帮扶等方面入手,不断延伸工作面,掌控信息动态,变事后处臵为事前预防,为及时化解和调处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困难打下基础。
(三)以设立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提供优质服务。选择在群众熟悉、办事进出方便的政府院内投资20万余元设立面积为100平方米的集政务大厅、服务大厅“两厅合一”的便民服务中心,新购臵办公桌椅,配备5台办公电脑,实行大厅开放式办公。按照定岗、定员、定职责的“三定”要求,选派了11名工作能力强、服务态度好、办事效率高、公正清廉的干部进驻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实行统一管理。推行标准化服务模式,实行统一着装、标牌标识、文明用语、纪律要求、工作流程“五统一”,做到一口受理、一次性告知、阳光操作。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便民服务中心整合了信访诉求、劳动保障、民政、新农保、水利、林业、农业、计生、新农合、城市建设等涉及为群众接办件等
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职能岗位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办公,推行“统一受理+全程服务+全程代理”的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便民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
(四)以解决突出问题为抓手,强化服务理念。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牢固树立“服务就是管理”的理念,全镇15个网格共为群众提供服务事项26件,调解民事纠纷62件,解决实际问题48个。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新增城镇就业人口638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015人;解决贫困群众危房改造212户,困难群众救灾救济 36人次;慰问城市拆迁安臵户344户;慰问老党员、卸任村干部、贫困党员144户;大寺路安臵区动工建设等,同时,引导群众参与创建和谐建设,开展农村清洁家园以及社区绿化、净化等专项行动,推进群防群治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为一项创新和系统工程,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是部分单位思想认识不到位,管理合力还没有真正形成,运行机制有待加强和完善,人员紧缺,经费不足等。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探索抓基层打基础的新机制。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党支部负总责,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坚持把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核心领导作用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基础工作,探索在社区成立党总支部,居民区成立党支部,楼院成立党小组,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延伸社区服务工作链,住宅小区设立社区服务工作站,楼院设立单元楼长等,加强社区建设,创新社区管理,强化社会服务,真正建立基层管理有效机制。在农村,大力加强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发挥村委会、妇代会、共青团、治保调解组织的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各种民间组织发挥作用,利用村规民约等村民约束机制,强化村民自我管理。
(二)探索组团联动式服务新方式。设立威远镇便民服务队,由镇党委一名领导带队,组织服务团队,每个月定期到村至少开展一次为期半天的集中服务,主要是变来访为下访,集中协调处理涉及民间纠纷、群众诉求表达、信息服务、现场办理医疗保险、了解社情民意等,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解决群众困难,直接面对面为群众服务。实行镇、村、社联动机制,形成镇、村、社互动网络。加强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在巩固的基础上,创新服务方式,增设协调服务、党政指挥岗位,对不在镇党委、政府职权范围内的或者需要几家联办或者无法办理的服务内容,镇党委每天确定一名领导坐班受理,主要是协调有关单位、现场答复等,想办法为群众解惑释疑,提供服务。村级设立便民服务站,社设立便民服务点,村干部为便民服务代办员,村代办员受理村民申请后,报送镇便民服务中心统一办理,让群众少找一次人,少进一道门,少进一次城。探索建立镇村联动机制,接到群众诉求电话或突发性事件等,镇便民服务中心党政指挥台在第一时间通知要求村级便民服务站处臵,使问题迅速在基层得到解决。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设臵社会管理QQ群。
(三)探索培育新型农民新办法。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农民是主体,也是内动力,只有提升农民素质,才能调动全民和谐发展。要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民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采取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外出取经、典型观摩、现身讲述等途径,不断提高农民技能素质,引导农民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一村一品,并把农民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增强农民的自治能力。尊重好、保护好、引导好、调动好农民的民主权利,让农民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中增强参政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大局意识。
(四)探索部门联动新格局。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部门联动是促进服务方式转变的最主要方式。在试点中,部门确定的专职信息服务员明确为部门今后社会管理的信息员、代办员、服务员,从事本单位、本部门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建立社会管理服务长效机制,树立长期服务意识,具体工作中,基层网格反映的信息通过管理站汇总上报至镇社会管理创新办公室,由办公室汇总、整理、分析,归口函告部门信息服务员限期办理,由部门信息服务员直接办理,同时将办理情况函告镇创新办公室,部门信息服务员逾期不办理的,建议由“两办”直接督办,真正在体制、机制上形成部门联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企业产品销售模式及强化策略分析 篇3
关键词:企业销售;销售模式;强化
产品的销售就是指通过对应的交易过程实现与具有潜在需要的企业所有经营性业务活动的整个过程。随着我国市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更多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通过自谋销路的方式来进行产品销售,这使得更多的企业,包括传统的国有企业都必须去研究企业产品的销售问题。
一、我国企业销售的主要模式
(一)代理销售模式。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造成市场的分工日趋细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然也不能例外。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和成长,委托销售开始成为一种有效的销售模式,通过委托对应的主体完成市场调研、策划与包装、广告宣传以及营销等工作,使得整个销售程序在多方的参与下共同完成,而不再将销售工作作为其整个工作内容。通过这种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调整,因为代理上具有资金流通以及资源整合的优势,而企业涉及到多个方面,可能在销售方面并不占优优势,所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这部分企业提供更广阔的销售平台,提高企业的销售效率。
(二)联合销售模式。企业的联合销售就是将传统销售方式结合起来,让企业以及产品代理商都参与到产品的销售工作中。企业将产品直接委托给销售代理之后,将会对销售工作投入更大的精力,而代理则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产品的销售工作进行策划,从而优化整个销售渠道。通过这种联合销售的方式能够将优势资源集中起来,有效的避免了因为直接销售与间接销售不足而导致的销售资源缺乏问题。
(三)异地推广模式。因为企业在局部地区发展中通常具有对应的优势,一般会在地区内部进行产品推广。但是,由于产品生产的区域化导致一个区域内部对应的产品类型较多,销售竞争比较激烈,因此很多企业尝试通过冲破地域限制的方式来进行销售推广。这种方式表明很多企业尝试通过拓展异地销售渠道的方式来缩短整个产品的销售周期,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进行异地销售和推广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与异地企业通过合作进行产品销售与推广,这样不但能够减小销售成本,而且能够迅速的占领市场。
(四)连锁营销模式。这种销售模式是很多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展的一种销售模式,其具有更加专业的特点以及更大的规模,很多大型企业都试图通过这种运作方式来提高其销售额度,增加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这种销售模式也能够让客户感到更加安全和便捷,是其他单一销售渠道不能比拟的一种销售方式。
二、新时期销售工作的特点及销售环境的变化
当前,新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使得整个销售环节都在逐步的发生变化,更多的信息的需求开始涌现,这些都表明传统的销售理念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销售工作及其环境正发生着一些变化。
(一)销售理念更重视销售战略的制定。部分企业在开展销售工作中依然没有意识到市场已经进入到了自由市场经济时代,部分企业甚至还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当中,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眼前的利润方面。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基础技术的研发投入不足,也不重视企业自身品牌的树立,不重视企业的长期发展。在基础设施以及技术研究的开展过程中,对投入产出周期要求很高,通常要求是低投入、高产出、快产出。其没有意识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销售工作中更重视“销售人才”。人才是整个销售工作中的核心部分,企业销售人才对企业的销售环节而言至关重要。传统的企业在开展销售工作中通常是采用了注入大量资本的方式来提高销售的广度和规模。而当前,更多的企业将重点放在了销售人才的积累以及储藏方面。人们意识到销售人才才是整个销售工作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没有销售人才任何的销售计划以及销售收入都只是空谈。
(三)销售重点置于满足客户的特殊需求方面。随着市场细分更加明显,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要,必须更加重视顾客的细化要求,因此通过加强销售工作中的协调和操作,才能够实现消费者与销售工作者之间的最终共赢。
三、企业产品销售工作强化策略
(一)做好企业销售战略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工作。(1)优化管理工作。在销售工作的组织及运作过程中,应该形成一个专业的销售管理部门进行策划、组织以及监督指导工作,同时还应该产品的具体生产和销售地区进行销售工作管理,完成企业的产品销售及管理运作工作。在产品的构成方面,也应该结合市场的具体需求采用优化的产品组合,通过增加产品开发力度来提高产品品牌构建的力度,提高产品的集中程度,确保产品的市场化价值得到提高。(2)购销统筹。企业在销售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当前网络销售以及电子商务的优势,与国内的各个供应商建立长期的战略关系。同时,将企业内部的产品向外部推介,通过采购方式来推动产品的销售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3)内外结合。将企业的内部管理作为基础,利用内部完善的市场以及对应的激励与扶持政策,强化产品的研发、技术更新以及设备的改造工作,提高产品的整体服务质量,并培育企业自身的优势产品。将外部市场作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更加贴近目标实际市场,在充分了解企业用户需要的基础上,找准竞争对手,做好产品的市场定位,积极扩张外部市场的比例。
(二)利用创新因素积极提高企业销售工作额度。(1)发挥电子商务优势。充分利用当前便捷的物流体系以及电子商务工作,减少销售工作中的周转环节,缩短销售渠道。网络电子商务使得企业能够直接面对消费者,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平台,利用该平台能够快速的实现空间跨越,利用交互式的销售方式来满足消费者当前的个性需要。同时还能够减少企业产品的周转时间,降低企业资金的周转周期,提高销售工作的整体效益。(2)利用电子商务提高产品的流通速度。通过电子商务能够实现产品流通速度的提高,并实现交易效率的提升,让更多的消费者获得满意。尤其是在网络普及的情况下,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了主流的销售模式,其对产品销售工作的影响日益增加,这也成为了企业未来销售工作拓展的一个重要渠道。(3)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销售推广。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可以通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产品信息的推广,例如网页链接、电子邮件广告、BBS等方式,向消费者提供产品信息。
(三)加强企业文化在销售工作中的作用。(1)利用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对产品销售的推动作用。企业的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构成部分,其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经营理念及其经营风格,与企业的发展方向相关,是企业外在形象树立的重要目标。(2)利用企业的质量文化推动销售工作发展。良好的质量文化对企业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尤为必要。消费者针对产品质量的信任程度是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生产企业过硬的产品质量水平、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及产品质量承诺是企业优秀质量文化的基础,通过营销方式进行对应的传播,能够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程度,从而引导消费者购买产品,提高产品的销售量。(3)利用企业的服务文化推动销售工作发展。随着社会整体技术的发展,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将逐步缩小,而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伴随产品的服务质量问题,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为企业的销售利益增加提供方向。例如,针对不同的产品可以采用免费送货、质量“三包”、上门安装等承诺来形成良好的企业服务文化,增加消费者的购买几率。
参考文献:
[1] 黄章黎. 论我国销售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以玩具销售行业为例[J]. 中国市场, 2011(09).
[2] 乔忠.陈新辉 企业产品销售状况的动态模糊评价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2(7).
建立离任审计模式强化审计监督 篇4
2007年,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对权力进行制约和加强企事业法人任期经济责任感的重要举措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 开创了我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的新局面。2008年《经济责任审计条例 (征求意见稿) 》出台, 并明确规定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因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调任、转任、晋升、辞职、退休, 或者被免职、辞退和开除等原因离开所任职岗位, 应当依法接受经济责任审计, 并且指出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进行。在实践工作中, 针对多数企业单位下属基层单位较多, 离任审计工作量较大的现实, 本文就如何充用利用内部审计力量, 建立科学实用的离任审计模式, 强化审计监督谈几点看法。
一、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当前在离任审计工作中, 存在着随意性较强的问题, 工作中往往重审计实施阶段而轻审计准备阶段, 甚至不搞审计调查, 不编写审计实施方案, 离任审计成了简单的交接仪式。要想更好地促进离任审计工作的发展, 必须在离任审计工作中, 加强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制定统一的工作指导纲领, 对审计人员进行明确合理的分工, 对审计计划的编制与执行、控制与管理, 审计业务各方面的内容、程序、方法、技术与侧重点做出规范, 确保离任审计工作按一定标准, 科学高效地进行。
二、合理界定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
被审计对象作为本单位经济行为的直接管理者, 对本单位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性及效益负有全面责任。但对于由于政策变化、行政干预、前任责任或历史原因等所造成的损失及工作失误, 必须合理界定离任管理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工作只有同单位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才能更具合理性。
三、实行“二步审计”:年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是全方位的、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 在正常的领导干部任免和现有的审计力量前提下, 做到离任必审很不容易, 同时又要适量安排任中审计, 加之在特殊情况下对少数领导干部存在必要的临时组织措施, 来不及先审后离, 这就有必要在实际工作中把年审和离任审计结合起来。
实行年审不仅有利于缓解离任审计工作任务重、期限短的矛盾, 更重要的是通过年审可以获得企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管理和人力管理信息。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及时调整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达到资源有效配置。通过二步审计还能深化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经济责任感、法制意识、竞争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大失误, 及时调整生产结构, 总结经验教训, 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发展。
在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进行年审时, 可侧重对各经营目标完成情况、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的真实性进行审计, 并在审计中鉴证是否有潜亏因素等。
就实质而言, 二步审计是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任职期间经济效益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营决策审计等各项专业审计的综合与发展, 有助于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使审计工作更好地发挥“一帮二审三促进”的作用。
四、实行目标审计, 抓住审计重点
离任审计工作量大、面广, 工作中必须突出重点, 才能取得实效, 才能比较直观地显示审计结果。
年审在离任审计中的核心问题是强化审计的监督力度, 使法定代表人作为负有资产经营责任的经营者, 在生产经营决策、资产和资金分配使用方面更加慎重, 增强法定代表人的责任感, 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确保法人资产安全完整。
在对行政干部的离任审计中, 可侧重于对其所在部门、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情况的审计, 包括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或者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决算;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资金 (基金) 的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相关经济目标完成情况;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以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内容。通过审计, 分清行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 主要是对其所在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进行审计, 包括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保值增值情况;企业对外投资和资产的处置情况;企业收益分配的真实性;与上述经济活动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任期内各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等, 分清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五、量化审计内容, 实行经济责任的定量化监督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能, 决定了它在企事业单位组织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即必然要对法定代表人在职期间所完成的经济指标进行量化、鉴证和评价。
强化模式 篇5
[摘要]结合多年的从业经验,作者概要指出绩效管理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说明唯有不断创新绩效管理模式,再加上持久有效执行力才能使绩效管理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促进企业经营业绩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创新;执行力
[作者简介]陶云峰,广州市粤港气体工业有限公司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经济师,广东广州,510381
[中图分类号] F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4-0069-0003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功能模块,绩效管理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不同企业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认知程度不同,尤其是有些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存有片面性,同时在应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工具、方法和技能,以及缺乏持久执行力,从而会引发许多问题甚至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产生反感和抗拒,进而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失去意义。本文在简要剖析绩效管理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企业应创新绩效管理模式,力促持久有效的执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一、企业在绩效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模块――绩效管理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之一。绩效管理做得好,有助于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助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实现。绩效管理做得不到位,尤其是缺乏持久性和执行力,则会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导致员工逐渐丧失企业自豪感和归属感,会出现消极怠工行为。概括来讲,企业在绩效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如下两点:
(一)以绩效考核取代绩效管理,缺乏模式创新和改良
绩效管理属于老生常谈但又可以常谈常新的话题,所有企业的管理者,不管是世界500强还是产业经济链条上的小企业,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用业绩来考核员工,用业绩来决定给员工发多少奖金。但就长期实践来看,很多企业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认知又并不到位,即使是看过一些书,接受过一些培训,但一落到企业实际执行中,绩效管理就被简化成了绩效考核,缺乏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后应有的创新和改良,绩效考核的结果被单纯用作奖优罚劣的上方宝剑,却忽视了绩效管理远比绩效考核有更多更重要的目的。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工作效果的实现和效率的提升,引导员工改进工作绩效;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在于管理员工是否按照相关要求实现个人目标。绩效考核仅仅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绩效考核的结果必然有好有坏,但绩效管理并不将考核结果好坏当作目的,绩效管理的目的是要分析和找出原因,制订行动方案以改善绩效。绩效考核的结果往往直接作用于员工的收入和升迁,而绩效管理则除了将考核结果用于指导收入分配,还要将结果用于员工能力发展、岗位晋升、岗位调整等。
(二)重形式爱面子,缺乏持久有效的执行力
很多企业除了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画等号,注重形式主义而缺乏模式及方法创新外,还缺乏持久有效的执行力。究其原因:一是认知有偏差;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型;三是缺乏有执行力的团队。绩效管理不应成为用来充门面的“聋子的耳朵”,做做样子只能是劳民伤财徒糜弹药。现实中有的企业看到别人在搞绩效管理,也不甘落后地抓着人力资源部门搞了一大堆文件出来,然后却因存在激励与考核脱节、缺乏合理依据及标准、考核周期不合理、只有考核没有反馈、只重物质激励不重个人发展等制度本身的某些缺陷,以及虽然制度完善、体系完整但缺乏持久有效的执行力等原因而难免落入被束之高阁的结局。其实,不论绩效管理制度本身有无缺陷,绩效管理模式有无创新,只要企业高层重视和给予强有力的关注,再加上管理团队坚决推行并注意不断修正不完善的部分,最终绩效管理的良好效果必然会显现出来。
二、创新绩效管理模式,注重提升执行力
(一)绩效管理的新观点
在企业绩效管理的长期实践中,可以把大多数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传统观点归纳为三点:一是把绩效管理当作事件管理;二是认为绩效管理是可有可无的零星工作;三是对于绩效管理的绩效反馈环节能避就避极其不愿触及,且认为这是令人难堪的不舒服的过程。这些传统观点的局限性也就进一步导致了各级管理者都不愿意花时间在绩效管理上,最终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而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要革除这些弊端,擦亮“绩效管理”这块金字招牌,就需要创新并推行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即:将绩效管理视作一个持续的流程、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各级企业管理人员将绩效管理当作自己工作中的主要部分之一;对于绩效反馈也当作帮助他人提高和改进的途径,以及当作建立相互关系的活动。企业管理层和员工都能看到专业的绩效管理的各种益处。
(二)绩效管理的新定义
绩效管理应被定义为一个由不同的阶段、清晰的职责范围和一系列事件组成的正式流程,各级管理者和其直接下属间要进行非正式的、常规性的沟通,而这些沟通会涉及到对员工绩效的反馈和管理者期望的交流与重申。
(三)绩效管理的新意义
1.从企业层面看,通过持续实施绩效管理,员工会了解并认同企业的战略方向,使员工的意愿和行为与企业所需要达成的业绩目标挂钩;同时企业会通过推行绩效管理要求员工践行企业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从而建立起高绩效的企业文化,使员工愿意在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自身技能的提高以及为企业作出更多贡献方面,承担更多更大的责任。
2.从管理者层面看,绩效管理将大大减少企业管理者的微观管理和控制工作,能够拿出更多的时间用来引导、指导和发展员工,并通过提升员工的绩效来提升管理者的业绩。
3.从员工层面看,绩效管理使自己的贡献与企业的绩效目标直接联系在一起,并且员工通过参与目标的定义与设定,极大地提高自己对个人目标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同时也澄清了管理者对员工的有关职责、责任、能力和行为方面的绩效期望值,大大提高了员工自我责任意识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
(四)绩效管理的新组成
结合企业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以及关注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绩效管理可被划分为年度目标、岗位职责、领导力素质能力、个人发展四个组成部分。
1.年度目标包含两块:一块是公司决定的公司财务指标,该指标除了包括本企业的指标外,还可以包括本企业所属集团的指标;另一块是由管理者和员工协商确定的个人目标,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这一短期性目标主要是关注员工在这一年内要达成的任务,故而需要每年调整。该指标对于企业的战略执行力非常关键,属于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该指标的考评结果将被直接用作员工年度绩效奖金的发放依据。
2.岗位职责确定了该工作岗位需要履行的工作内容,它是岗位说明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每个员工的工作指南。相比个人目标中确定的特定内容来说,岗位职责的范围则广得多,而且具有长期性,不会经常变更。之所以将岗位职责纳入到绩效管理的组成中,是因为对于岗位职责的评估可以有效防止员工只关注年度目标的达成,而忽视和牺牲日常职责的情况发生。该指标的评估结果就成了员工岗位薪酬标准调整的主要依据。
3.领导力素质能力定义了企业所期望的、其领导层应展现的行为方式,直接关系到企业领导力文化的塑造和持久性、延续性。落实该指标就是要求各级管理者在日常行为和决策中,遵守企业价值观和基本原则,从而使企业精神得到弘扬。而对于素质能力的评估,可以确保各项目标和职责是在符合企业行为标准的情况下完成的,同时将其纳入绩效管理流程后,素质能力的评估就成了确定人才和高绩效员工的关键工具。企业在提拔晋升员工时除了考虑其历史业绩状况和岗位履职能力之外,还要看素质能力。员工也可从对自己的素质能力评估中直面真实的自我,便于针对性地主动弥补不足以达到企业的标准和要求,为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4.个人发展是对员工自身成长关注的指标。从诸多失败的绩效管理实践来看,这个指标的缺失或名存实亡其实就是导致企业绩效管理无法持久有效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在有效的绩效管理模式中,员工个人发展需求的确定是基于员工在年度目标、岗位职责和领导力素质能力方面的评估。注重员工个人发展,切实推行该指标将会达成两方面的目的:一是确保员工具备在现有岗位完成工作职责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能力,进而提高员工现有岗位的绩效;二是为实现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做准备,且优先引导高绩效员工在企业内发展。这也与企业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吻合,进而推动企业成为员工心目中的“最佳雇主”。试想一下:谁不愿意为“最佳雇主”服务呢?
(五)绩效管理的新做法
1.设定绩效考评标准。一般地,考评标准分为1、2、3、4、5五个档次,覆盖了差、一般、良好、好、卓越的总体表现分布,具体每个标准档次的描述应根据企业的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通常,在不少于10人的团队中,考评结果应符合正态分布,也就是10%分布在1、2档次,70%分布在3档次,20%分布在4、5档次。
2.制定绩效计划。必须运用SAMRT原则设定绩效目标,这有助于提高设定高质量的目标,而且目标必须在早期表达清楚。因为目标描述得越清楚,在绩效管理后期对目标考评时越不容易出现争执。具体来说,S是指对目标的描述应该是明确、具体的,有重点而不含混的;M是指目标必须可以用数字来衡量(数量目标),或者由绩效具体标准来衡量(质量目标);A 是指目标必须具有一定挑战性,但是现实的。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过于保守的目标均不能帮助高绩效文化的建立,反而挫伤员工的积极性;R是指目标必须要以结果为导向,结果是协调统一的。一个部门中每个成员的目标都旨在促进部门目标的实现与完成;T是指目标必须有时效性,在确定的时间内完成目标是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之一。
3.开展绩效考评。确定了绩效计划之后并非就是万事大吉了,为了保证年终考评的效果和降低难度,最佳的实践做法是在年中开展一次绩效会谈。会谈目的之一是检查绩效进度,提供较早的介入机会,避免绩效目标落空;另一个目的是根据业务要求的改变来确定目标是否需要调整。当然,目标不能因为员工绩效的不足而调整。任何有关目标的调整都必须得到上级管理者的批准。年终时,先由员工根据绩效计划进行自我评估并提供相关说明资料,然后由员工的直接主管结合绩效计划和员工的自评给出评价,并与员工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另外,在考评中要注意避免晕轮效应、以偏概全、经验主义、过严或过宽倾向等问题出现。
4.做好绩效反馈。有效的反馈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成败至关重要,反馈提供的信息既有正面的信息也有负面的信息,而对于负面信息的反馈,大多数人的反应是消极的,故要想方设法减少或消除负面影响。
(1)作为反馈的提供者来讲,绩效反馈时应注意:
1)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来确保私密性;
2)提供反馈的目的是积极的;
3)控制你的情绪,保持冷静;
4)对于对方的业绩和能力,提出实际的证据;
5)解释员工的业绩和能力造成的影响;
6)倾听员工对你的反馈的回应;
7)澄清你对员工的业绩和能力的期望;
8)鼓励员工去学习和提高;
9)帮助制定行动计划来提高业绩和能力。
(2)对于反馈的接收者来讲,绩效反馈时应注意:
1)努力倾听对方所讲的内容;
2)正确地理解反馈,不要过度反应;
3)控制你的情绪;
4)换位思考和避免争论;
5)尽量了解反馈的价值;
6)对于他人对你的业绩和能力的评价,保持开放的心态;
7)对你的业绩和能力目标承担责任;
8)承担责任,确定妨碍你完成目标的问题,并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9)将每一次反馈会谈作为一次学习的机会。
在完成绩效反馈后,管理者和员工还要结合面谈的情况给出一个面谈评估报告,以找出绩效面谈需要改善的地方。还有,实践中在绩效面谈时可以开始下一个绩效计划的讨论和制定。
三、结语
强化模式 篇6
关键词: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初中语文;应用
阅读与写作,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讲,是十分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缺一不可。阅读与写作,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但这两部分对于初中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水平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将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模式成功地应用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会使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得以提高。因此,笔者选择读写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强化“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将阅读的教学与写作的选材相结合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丰富学生的写作资源。阅读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绝佳方法,将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写作学习相结合。在当前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许多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都具有假、大、空的特点,学生无法将文字与其真实的生活相联系,更不能通过写作来对自己的真实情感进行表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利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引导初中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写作观念与生活观念,使学生对生活中的哲理进行提炼,让学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社会性与真实性。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可以被引入到初中生的写作中。那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的阅读文章,都可以促进初中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比如,在讲解《苏州园林》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下写物文章的素材。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讲,园林在其生活中可谓是随处可见。老师可以利用这篇文章的阅读讲解,让学生掌握一些与建筑物相关的写作素材。当学生碰到“我最喜欢的建筑物”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提醒学生利用已经积累好的素材进行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素材的积累结合起来,对于初中生语文知识量的扩大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作用。
二、强化“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将阅读的教学与写作的结构相结合
文章的结构,对于文章内容的表达以及文章中心思想的抒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生在进行写作前,需要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思考,在具有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将写作素材添到上面,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但是,大多数初中生做不到这一点。初中生在写作时,存在着许多随便现象。学生拿起笔来就开始写,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没有构思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学生的个人情感也不能通过文字流露出来。写作讲究文章的结构,更讲究段落的过渡与布局。学生在具有一定量的写作素材之后,需要掌握正确的文章构思方法。在阅读学习中,学生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章,接触到不同的文章结构形式。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老师可以为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并引导学生吸收精华,学习文章的布局方法。
比如,在讲解《陋室铭》的时候,老师可以为学生进行文章层次的剖析。首先,文章先利用类比的方法,对惟吾德馨的主题进行提出。之后,作者对陋室内的环境,人际交往以及日常生活进行描述。最后,利用事物对比,来表达出自己的远大理想。老师为学生讲解阅读文章的结构,可以引导学生在写类似的文章时,先点明主旨,后进行阐述,最后进行个人情感表达。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找到合适的文章结构模式,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强化“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将阅读的教学与写作的仿写相结合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汉语言,而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对其进行有效的模仿。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学生只有进行反复的模仿,才能对语言的形式与表达方法有所理解。汉语是我国学生的母语,因此,其说汉语的能力一般较好。但是,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老师需要利用读写结合的方法,引导初中生对写作能力进行提高。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读对写作素材进行积累,同样也可以让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仿写与扩写。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每周阅读两到三篇文章,让学生将自己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者段落摘抄到一个固定的本子上。之后,学生对自己摘抄的部分进行分析,从内容与结构、修辞方法等方面,进行仿写。有效的仿写,不仅可以使学生融入阅读内容中,更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综上所述,初中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对于学生来讲,读写能力的提高不容易,也不困难。有效的教学方法,会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快速提高。将读写教学进行结合,开发出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是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得以提高的重要保障。笔者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分析,希望以此来促进初中生读写能力的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顾雪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4(1):167,169.
[2]黄莉.读写结合 放飞精彩: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小练笔的运用[J].教师,2013(4):36.
强化模式 篇7
一、加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 以其自身所具有的优势, 越来越被广大教师认可并付诸行动。
我认为, 我校要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 立足本校, 制订切合学校实际的培训计划。计划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促使其有效实施, 以促成新课程实验的有效推进。我校校本培训应做如下的改进。
1. 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
要对教育管理者进行培训, 切实转变管理者教育教学观念和学校管理观念。主要进行新课程下的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管理规范等专题的培训。
2. 建立“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 群体发展”的校本培训策略, 使年轻教师和中老年教师共同提高
3. 始终抓住备课、上课两个基本点
以新教材和新课程课堂教学校本研修为重点, 培养教师对新教材的分析、处理能力, 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强化校本教研
教学, 是学校的第一职能, 而教育研究, 则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支撑。教学是立校之本, 教育研究是强校之路。对于教师而言, 教学是天职,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唯教学而教学。有效教学的实施, 教学艺术的提高, 必须有自觉的教育研究来引领和提升。
强化校本教研, 促进本校发展应该做到:
1. 培养一支能研究、善反思、会交流、懂合作的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团队
通过发挥学科优势、展示骨干风采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2. 积累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资源
积累教育教学资源, 形成教师教学的学科模式, 辅助、优化课堂教学。
3. 关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帮助教师解决学科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形成可循环、可发展使用的教学指南。
4. 汇编相关的案例、反思、论文等教学成果
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经验进行推广, 真正提高教研实效, 构建教研模式。
三、构建校本模式
当前农村英语教育现状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尤其是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还存在一些问题, 它已严重制约了农村英语教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条件有所限制, 缺乏语言环境;课堂设施落后, 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生源差、基础差, 教学班额大;教学时间不足;教材内容多;考试成绩不好等。不管问题有多少, 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归根到底我们要不断反思教师、学生的情况,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英语教学落后的现状。
当前, 许多学校学习“洋思”“杜郎口”经验, 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学形式, 应在思考的基础上学习实质性的东西, 洋思中学的生源不再是以前的所谓“后进生”, 他们的方法肯定在变化, 而推广的还是以前的, 我们就应该思考, 立足本校实际,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习惯, 我们如何想方设法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需要耐心, 但是更需要创新。
我们应当着力做好如下工作:
1. 提高课堂教学的策划者———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者, 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必须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在掌握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能有效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 从科学研究者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发现最佳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了解学生, 研究学生, 随时反思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 适时调整, 使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协调统一,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目标。
2. 了解研究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
农村中学的学生英语学习起步晚, 基础不好,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首先要做好初中到高中的英语学科的衔接与过渡教学, 了解学生学过什么, 现在要学什么, 怎么学习等问题。衔接过渡的工作做好了, 才能顺利地进行以后的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为学习是学生个体内化的一个过程, 如果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 或是学生根本不感兴趣, 或者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太难了, 这就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时教师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教法去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我行我素,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逐渐消失。最后在不懂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 就会发生厌学、弃学现象。所以, 教师在课前、课后要研究学生, 课堂上更要关注学生,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应开展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鼓励学生表达、交流体验, 让学生学有动力, 学有方法, 学有创造, 学有个性。
3. 积极改变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导者和人生的领路者, 而不是学习的替代人或知识的讲解员。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改变学生“听讲—接受—记忆—做习题”的学习模式, 充分信任和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 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强调人人参与, 改变困难生作为陪读者或局外人的角色。同时也要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 分层要求, 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4. 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求实效, 创建有特色的课堂教学
(1) 要有新理念, 新教法。
(2) 执教者在课堂上要有亲和力。
(3) 要对教材进行整合。
(4) 分层次进行目标教学。
(5) 分课型培养自主能力。
(6) 精挑细选做练习。
基于我校实际, 我认为可以构建两种宏观的教学模式:实验班“15+25”, 即讲授15分钟, 学生练习25分钟;普通班“25+15”, 即讲授25分钟, 学生练习15分钟。
总之, 大多数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形势是严峻的, 问题也是多方面的, 但只要我们抓好课堂教学, 善于思考研究, 大胆实践探索, 就会找到适合的方法, 使教师授之轻松, 学生获之愉快, 师生同乐, 到那时相信我校英语教学的前景将会一片光明。
摘要:新课程倡导以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基于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成长在农村中学处于较低层次。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校本教研、构建校本模式是农村中学提高教学质量, 从根本上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模式
参考文献
[1]应海双.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创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 2007 (10) .
[2]李庭芗.英语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05.
铁强化酱油项目管理模式的探讨 篇8
1 铁强化酱油项目现状
食物强化的突出特点是,不改变人群的饮食行为和习惯来达到改善营养的目的,中国允许使用乙二胺四乙酸铁钠(NaFeEDTA)作为食品添加剂强化到酱油中,铁强化酱油是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2]。通过铁强化酱油降低缺铁性贫血的效益成本比格外高,是既经济又行之有效的方法[3,4,5]。2003年中国得到全球改善营养联盟(GAIN)的资助,实施“利用铁强化酱油改善我国居民缺铁性贫血”项目;2004年10月8日卫生部启动了“铁强化酱油项目实施行动计划”。铁强化酱油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健康水平,同时可以通过个体营养改善,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6]。项目的成就不仅在于铁强化酱油作为中国公众营养改善项目选择的强化食物之一,在几年内使我国数亿人口受益,也给这类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现场。近期研究报告[7]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贫血患病率在41.1%以上。我国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以上老年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 400万人[8]。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可独立地归因于贫血[9]。浙江省于2009年实施此项工作,基线调查结果显示20~60岁妇女贫血患病率在28.4%,3~7岁儿童贫血患病率在19.4%。故在总体提高铁强化酱油覆盖率的同时,特别关注老年人、妇女和农村贫困地区营养不良人群的需求,通过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切实让那些贫血高发人群吃上铁强化酱油,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以对社区居民健康负责的态度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定位策略开展铁强化酱油项目。
2 开展铁强化酱油项目管理模式
2.1 项目管理的主体
卫生行政部门是普及铁强化酱油的倡导者。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要负责起铁强化酱油项目的具体工作,及时为居民提供服务。
2.2 项目管理网络
普及铁强化酱油是一项长期的营养改善工作,不但有一系列技术关键,更有大量宣传教育和社会动员工作。成立专门科室负责管理,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及健康教育所、教育局、卫生监督所、新闻媒体记者、铁强化酱油生产企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村委等单位组成的管理网络。
2.3 项目管理的内容和方式
创新工作机制,应用健康教育和社会营销相结合,开展营养干预活动。
2.3.1 召开铁强化酱油的推广项目启动会
营养知识的宣传普及是铁酱油推动的工作重点,调动职能部门,利用当地有线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开辟有关铁强化知识宣传的途径足够多,将所有能涉及到公益宣传性质的广告形式加以充分利用。
2.3.2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要定期深人开展,出“铁强化酱油”专刊及“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的讲座,利用5·20学生营养日进行学校宣传,开展贫血的表现、缺铁性贫血防治方法、食物强化补铁的好处、铁强化酱油的优点、合理膳食等发放宣传单。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基地,“铁强化酱油”公益宣传走进社区,将新的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信息融入到已有的社区保健项目和资料包中。给社区领导人的宣传册应包括:铁强化酱油指导手册,科教片,广播、电视节目或其他媒体渠道(如广告牌),海报。到医院、保健机构宣传,使医护人员成为义务宣传员。褒奖有关人员(体育,艺术,或媒体名人,政府核心人物)。使“有铁就有活力,有铁就有智力”、“铁强化酱油是最经济补铁途径”等深入人心。
2.3.3 社会营销
充分利用社会营销的方法,以“受众为主导”,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铁强化酱油定点生产企业、铁强化酱油销售行业、媒体的共同努力,建立广泛的联盟,聘请营销顾问,开展铁强化酱油的社会营销工作,建立可持续的市场机制,在消费者心中树铁酱油生产企业的公益形象,消费者自愿购买铁强化酱油,促进铁强化酱油使用。
2.4 项目管理的督导和评估
铁强化酱油项目通过阶段性实施,其优越性在于能分阶段广泛搜集数据,根据陆续更新的信息进行不断的回顾和调整,有足够的指标来跟踪反映目标的实施过程和表现,以便对铁强化酱油有更好的评估。评价工作贯穿铁酱油推动工作的始终,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开展《居民对各种宣传方式的满意度评价》、《铁酱油项目宣传推动效果评价》、《居民铁营养改善项目问卷调查》、《铁酱油销售情况调查》等问卷调查,就海报张贴、宣传折页发放、条幅悬挂等落实情况进行考核,同时从居民对项目推动工作的知晓率的变化,并通过铁酱油销售量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地区铁酱油推动效果。对各方面资料做出总结性的概述,能全面反映铁酱油推动工作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以便政府和外部利益相关者能够运用监测数据去指导实施策略中的改变。
3 实施铁强化酱油项目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
3.1 确定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及实施计划
营养问题有关的各个部门和机构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学科背景、信息来源和兴趣利益,大家的认识比较分散,而且各有其片面性,故营养改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协作。应该确定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这包括政府官员(卫生部门、妇儿工委、民政部门)、事业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民间社会团体如非政府组织、专业组织(营养学会)、研究机构和私营部门(制造商、批发商)、社会健康教育者、其它(卫生政策的制定者、减贫策略的倡导者、营养干预项目的负责人)。为了确保项目有效的实施推进,利益相关者应该在政策的制定和影响关键的决策者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3.2 需要考虑技术和统筹管理两方面
3.2.1 卫生工作者的培训
使卫生工作者成为铁强化酱油的有力支持者,对于专门领域的专家(如对于内科医生、保健工作者等),制订相应资料包,针对特定水平的宣传和分享证据,以得到他们的认可。
3.2.2 建立一个策略
铁酱油推动工作坚持“政府部门和企业单位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原则,在各个层次上制订详细的行为改变策略实施计划并进行能力建设,通过各种手段,例如印刷品、大众媒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来提升公众对于铁强化酱油的认识,并关注依从性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并调整铁酱油进一步的推动工作方案,加快铁酱油的市场进程。
3.2.3 铁强化酱油地方生产和供货
铁强化酱油是一种新的“补铁”营养工程,在需求预测方面有其复杂性,对于铁强化酱油提供厂家来说,生产符合GMP标准很重要,也需要一个对未来的需求有初步的估计,这样可以确保有最佳质量的产品,并根据预算和所谓缓冲的库存需要来计算所需提供的量并对补货情况及时督促。
3.2.4 铁强化酱油分销与库存管理
为获得预期的覆盖,需要公共和私营机构都对铁强化酱油进行支持。营销者认为只要传递足够多的关于铁强化酱油的有利信息,就可以“俘获”消费者。及时评估分销系统在外周水平获得铁强化酱油的可能性,使分销系统的弱点不至于导致项目实施的失败。有库存管理工具(如库存卡)等机制的存在,这些记录必须保存并及时更新,定期检查,防止产品被盗有足够的安全措施,达到保证合理管理库存,防止缺货。任何过期的库存都必须及时从机构和商店中撤下,在处理过期产品中有相应机制,并且使因过期而造成的浪费减到最小。
3.2.5 铁强化酱油质量保证
生产企业必须对批量产品质量控制进行定期监管,在供应链的任何环节有撤出不合格产品的机制,以确保在市场上流通的铁强化酱油有良好的质量。
摘要:为推广以“铁强化酱油”为主的“补铁”营养工程,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09年3月浙江省应用铁强化酱油控制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项目工作启动并积极探索铁强化酱油项目管理模式,通过社区健康教育基地,“铁强化酱油”公益宣传走进社区,将新的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信息融入到已有的社区保健项目和资料包中。铁强化酱油地方生产符合GMP(优良制造标准)标准很重要,以确保最佳质量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铁酱油生产企业的公益形象,使消费者自愿购买铁强化酱油,从而促进铁强化酱油使用。可见应用健康教育和社会营销相结合方式开展营养干预活动有较好效果。
关键词:铁强化酱油,健康教育,行动模式
参考文献
[1]杜丽丹.铁强化酱油在中国的发展过程[J].卫生研究,2003,32(7月增刊):13-19.
[2]沙怡梅,徐筠,孙静,等.北京市铁强化酱油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5):334-336.
[3]王金木,王跃进,何玉伏.河北省城乡人群缺铁性贫血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8,7(1):60-61.
[4]陈君石.NaFeEDTA强化酱油对铁缺乏的防治效果——人群干预试验[J].卫生研究,2003,32(增刊):29-38.
[5]霍君生,朴建华,苗虹,等.乙二胺四乙酸铁钠中铁在人体吸收率的研究[J].营养学报,2001,23(2):126-129.
[6]孙静,霍军生,王波,等.应用铁强化酱油控制贫血效果观察[J].卫生研究,2008,37(3):333-334.
[7]翟屹,殷召雪,徐建伟,等.我国长寿地区80岁以上老年人贫血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2):115-118.
[8]张建,华琦.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J].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09,3(3):135-137.
强化模式 篇9
一、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基本界定
高等职业教育兼具职业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维科夫曾指出:“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仅仅与具体生产、具体技术和具体工艺挂上钩……我们具有的残缺不全的人性将被狭隘的职业教育和因循守旧的片面活动所歪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将技术与职业教育理解为负责任公民的一种准备, 并在课程内容的计划中, 明确强调培养价值观、道德准则和态度, 为学习成为自主和负责任的公民作准备。基于以上认识, 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 不同于“通识形态”的人文教育或“一般形态”的人文教育, 它具有“职业形态”的特殊性。这种人文教育的特点在于它的职业性、完整性、开放性, 现代职业化的基本准则, 以面向职业活动为基本态度, 体现了对专业技术与人文素质的综合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职业人”首先应具备普通公民的人文素质, 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同时, 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 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品质, 包括完成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 还有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思维方式, 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态度和精神。
二、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现状
由于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较短、生源总体质量较之本科院校低, 加之当前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存在的严重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导致一些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尤其是缺乏以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职业人文教育。现实中, 很多高职院校脱离自身的教育资源、教育需求、教育目标, 盲目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文教育的做法, 不仅导致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产生时间上的冲突与矛盾, 而且人文教育的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些方法也欠妥当, 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据有关调查显示, 高职院校中73.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未能经常对学生进行诚信、责任、创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82.5%的学生反映, 学校未能经常对学生进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评价则是: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技术、缺行动。这正是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欠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类型, 不是一个简单的层次。所谓类型, 必然有其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点与本质, 所以, 发现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特点, 寻找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途径, 是我们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三、从“三年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入手, 实现职业人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 “三年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界定
在国家示范院校建设中,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职业发展导向” (三年三阶段) 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出发, 通过“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方案”, 注重培养学生的“首岗胜任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学院设计了学生能力提升的“三年三阶段实习”计划:即第一年, 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职业岗位体验性实习 (两周到一个月) , 目的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到企业去初步体验职业岗位场景。第二年, 学习专业知识+专业顶岗实习 (3-4个月) , 目的是在学习专业知识后到企业对应岗位去进行专业顶岗实习, 深层次体验、实践职业岗位, 全面训练职业素养。第三年, 毕业设计+就业顶岗实习 (4-6个月) , 主要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顶岗实习, 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二) 通过“三年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人文教育的途径
职业人文教育, 是在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一种形成其职业素质、养成职业精神的教育。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等, 具有职业性、完整性、综合性、开放性、渗透性、活动性等特点。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三年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探索并创新实践职业人文教育途径。
1. 牢固树立学生的职业理念与职业价值观。
职业理念是职业素质养成的基础, 学院通过三个阶段、按年级实施职业理念的渗透教育, 每个年级进行有侧重点的教育与引导。
第一阶段即适应与定向期 (一年级) 。在入学教育时, 学院以“人际相处体验”、“自我角色的认知与转换”等为主题, 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 引导新生树立职业理想, 思考在大学生活里的自我定位。
第二阶段即职业认知期 (二年级) 。学院通过情景式教学、体验式互动活动与选修课程, 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环境, 培养职业认知能力, 探索个人职业方向。
第三阶段即职业抉择期与目标实现期 (三年级) 。通过社会实践, 学生与社会接触得到了实践锻炼, 学会正确估价自己而定向指导也使学生在现实与理想中明确了职业选择方向逐步形成顺应社会发展与岗位需求的职业理念。
2. 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
第一阶段即岗位体验实习 (一年级) 。一年级学生的企业社会实践, 基本为自主型, 目的是让学生走入社会, 了解现实社会, 为以后的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即顶岗实习阶段 (二年级) 。每位学生均以一名正式“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工作岗位上严格遵守所在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 认识参加实习单位的“真实”工作, 完成学校布置的相关任务。这一阶段的顶岗实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技术与生产流程、锻炼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职业技能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 也是高职院校实施职业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学院充分利用浙江独特的块状经济环境, 建立产学合作工作站, 成立了数以百计的校外实训基地和合作密切的企业学院, 这些校外实训基地和企业学院成为学生职业人文素质养成的最佳实践场所。
第三阶段为毕业实习阶段 (第三学年) 。大三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时, 由于其已掌握了较多的专业知识, 且在前两阶段的实习期内, 对企业文化、企业制度有了基本的了解与感悟, 并进入了一个准职业人的状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更加适应实习企业的工作要求、工作环境, 掌握基本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3. 贯穿职业生涯与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对自身的中长期的职业发展所做的整体计划, 是立足于自身的现实条件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并结合自身特点、兴趣和意向对未来职业前景的设计。合理的职业选择是个人特点与社会经济环境相互适应的具体体现, 同时正确的职业选择也是一个人能否获得完满生活的重要因素。但现实中, 我们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清晰的规划, 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不了解。因为缺少对未来从事工作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与把握, 所以学生无从规划, 或者只是简单地照搬别人的职业规划。因此, 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是高等职业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 学院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三个阶段”始终。学生分别经历岗位体验实习、岗位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不同的阶段, 可以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 完成从模糊到清晰、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的特长, 发展自己的志趣, 从而有效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三年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了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 其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符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加深了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通过顶岗实习深入到企业一线, 与企业工人接触, 加深了对社会、对企业的认识, 培养了他们职业意识、职业情怀与职业精神。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进行的职业人文教育, 为促进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教育的融合, 为培养既适应社会需要又满足市场需求的有用人才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三年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人文教育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如何能让这种培养模式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以探讨:
首先, 要重视完善机制建设, 从体制机制上保障职业人文教育的全面落实。要形成领导重视支持、班子分工合作、专人侧重研究、“双师”教师参与、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努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员育人格局, 使职业人文教育在课程中渗透、在环境中熏陶、在活动中锻炼、在实践中创造。
其次, 应准确把握社会、企业对人才各方面的直接而实际的需求。通过对经济动态、市场调研分析, 及时了解市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设置课程, 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最大化地实现高校人才产出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平衡, 使高职院校形成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 不断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高职人才。
第三, 探索并建立以培养和拓展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注重和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科学评价体系, 并配套以客观的评估方式和评估手段, 促进职业人文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全面实施职业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黄炎培职教思想对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教育研究, 2007 (01) .
[2]林清华.劳动力流动与职业教育的变革[J].职教论坛, 2002 (07) .
[3]陈智.不废江河万古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文论坛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匡瑛, 石伟平.二战后世界高等职业教育本位观的嬗变及发展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1) .
强化模式 篇10
1 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研究培养翻译人才的具体方案, 必须首先确定高端翻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语言交流活动, 因此, 一个合格的职业翻译必须首先精通至少两种语言, 并且熟悉跨文化传播, 通晓至少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外事礼仪。另外,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已明确了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 即:应用型和专业化, 其中, 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理论性人才而言, 它强调应用性知识和技术应用, 而专业化则更加注重翻译人才培养的深度与质量。据此可知, 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立足语言能力和文化敏感力的双提升, 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 加大非文学翻译文本的训练力度, 提高翻译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 培养翻译人才, 研究其培养模式应建立在译者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 (苗菊, 2007) , 而提高翻译能力的过程是一个知识重建和技能臻熟的过程:学生从生疏的初始阶段到入门阶段, 然后进入能力发展阶段, 进而发展到熟练操作阶段, 最终是职业专长阶段。其中, 学生在入门阶段掌握部分基本的翻译技能并使用这些单项技能, 在发展阶段获取、重建翻译能力和完善已获得的翻译能力, 并在翻译中有意识地做出决策、应用技巧, 在此之后, 译者能够在翻译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熟练地运用翻译策略, 而达到职业专长阶段的译者在翻译中能够发挥特长、运用自如。整个过程呈现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趋势, 而高校囿于专业师资队伍和培养时间的不足, 以及短时期内教材建设和专业化程度方面的限制, 很难完成对翻译人才的全程培养。另外, 鲍川运 (2003) 在研究中发现:毕业生须经过三到四年的工作实践才能真正胜任翻译工作, 少数优秀者也要一至二年方能适应工作, 专业人才训练的成本变相地转嫁给了用人单位。虽然自2006年起已有42所高校相继开设翻译本科专业, 但高校在培养高端翻译人才的过程中仍有力不从心之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无疑是弥补高校培养能力不足的关键, 而“高校教育+社会再培训”的双层培养方案也正是基于国内翻译人才培养困境应运而生的。
2“高校培养+社会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高校培养+社会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和社会双向发力, 两者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 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强化实现翻译人才的应用型和专业化。在翻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高校教育侧重于译者在基础阶段以及熟练操作阶段的培养, 而社会强化则侧重译者的职业专长, 前者着眼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以及相关的翻译策略和技能培养, 并尝试为学生提供较为专业的实践平台, 后者则定位于“职业”二字, 通过对翻译人员的培训和认证, 以及建立不断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最终实现翻译人才的职业化。
2.1 高校培养机制
高校教育须明确以下四个方面, 即:翻译的学科定位、教学内容设置、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2.1.1 学科定位
目前, 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即翻译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因此, 翻译必须拥有独立的理论基础以及明确的学科目标。长期以来, 教学界一直驳斥翻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然而, 实际情况是此处的“理论”基本等同于翻译技巧, 不管是“意译”和“直译”, 或者“增减重复法”和“词性转换法”等, 都缺乏系统和灵魂, 更没有涉及翻译中的文化要素。
翻译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活动, 人们对语言的看法直接影响到对翻译本身的看法 (吕俊, 2004) , 因此, 翻译学必须构建自己的语言学基础。吕俊 (2004) 认为:由语言学家奥斯汀 (Austin) 首先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能够反映翻译的本质, 也更能体现翻译活动的特点, 该理论把“语义——语用模式”引入翻译过程, 并且关注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 因此,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翻译学的理论基础存在科学性和合理性。
2.1.2 学科目标
长期以来, 学界把翻译课的学科目标定位为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 即掌握翻译以及另一个或多个专业 (或学科) 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翻译人才 (武光军, 2011) 。该目标强调两点:第一, 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翻译素质, 不仅谙习翻译理论并熟练驾驭翻译策略, 而且能够较好地完成基本的文学翻译实践;第二, 学生必须掌握专业的学科知识, 比如体育、新闻、科技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 高校翻译课的学科目标可以细化为:一, 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 使学生掌握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及翻译策略和技巧, 并能完成基本的文学翻译实践;二, 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学科知识, 培养学生在非文学类翻译中的技能。
2.1.3 教学内容
翻译课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科目标保持一致, 因此,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集中体现“翻译”和“专业”两个要素。其中, “翻译”着重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即将源语语篇翻译成目的语语篇的能力, 综合体现了译者的双语能力、翻译思维能力、双语文化素质以及技巧运用能力等诸多因素 (方梦之, 2011) 。“专业”则侧重于学生对专业学科知识的掌握, 这体现了翻译的跨学科性质, 同时也成为各高校建设翻译专业或学科要突出的专业特色。
2.1.4 教材建设
中科院院士冯瑞教授认为:教材建设始终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 (转引自马鸣, 2006) , 翻译教材集中体现了翻译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是翻译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主要工具。我国已出版的翻译教材不管在数量还是种类上都相当可观, 其编写体系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以词法、句法为纲的“词法、句法流派”、以专题、语言功能为基础的“功能流派”和以当代译论为基础的“当代译论流派” (马鸣, 2006) 。不可否认, 这些教材在翻译教学中已发挥的重要作用, 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内容单一且老化;理论与实践严重失调;译例缺乏语境及典型性;习题缺乏系统性等。翻译教材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兼顾语言、文化、翻译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强调实践性特征, 另外,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还不可忽视专业知识的输入。因此, 仅仅一本《翻译理论与实践教程》难以担当重任。
2.1.5 教学方法
奈达 (Eugene Nida) 把翻译细化为分析、转换和重建三个阶段, 它表明翻译是一个过程而非两种语言转换的结果。因此, 过程教学法能够弥补传统翻译教学的不足, 更符合翻译教学的实际情况, 有助于实现翻译教学的目标和意义。周维杰 (2008) 通过实验研究初步证明了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的积极作用。因此, 在翻译教学过程中, 老师向学生呈现的不仅是翻译成品, 更多的是组织并引导学生讨论翻译的各个阶段, 在源语篇分析、目的语转换以及重建翻译作品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了解翻译的本质。翻译是融合译者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综合体, 是一个思维和再创造的过程, 因此,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是翻译成品的对与错, 而是融合了翻译目的、译者身份、读者的群体特征、时代特征等因素在内的复合体。另外, 复合型翻译人才在培养学生基础翻译能力的同时还对翻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输入并非翻译教师一人能为, 所以, 邀请专业课老师加入翻译课堂不失为一个选择, 当然, 这要结合各个高校翻译专业或学科的办学特色而有所侧重。
2.2 社会强化机制
2.2.1 体育外语翻译人才的再培训机制
一方面, 翻译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课程为体育外语翻译人员的能力提升提供更为专业的指导;另一方面,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 社会相关部门须加大宣传力度, 举办一系列体育外事活动, 这无疑会为译者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另外, 社会翻译机构可以整合翻译资源, 定期举行体育外语翻译研讨会, 从而提升译员素质。
2.2.2 体育外语翻译人才的社会监管机制
目前, 从事体育外语翻译工作的主体多为不具备任何专业资质的业余翻译或兼职翻译, 其翻译水平参差不齐, 翻译质量难以保证, 因此, 当务之急是完善体育外语翻译人才评价认证体系, 并在全社会宣传推广, 做到译员必须持证上岗。只有真正实现翻译的职业化, 才能保证翻译水平和翻译队伍的健康成长。另外, 翻译市场互相杀价、职业道德缺失等现象时有发生,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市场准入机制, 能够从根本上遏制此类现象的再次出现。最后, 如同经济发展中建立的商会一样, 翻译市场可成立专门组织对翻译行业进行管理和引导, 以增强翻译从业者的职业归属感。
3 结束语
高端翻译人才的稀缺是国内翻译市场长期面临的困境,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实现翻译市场的规模化、职业化和规范化, 这需要高校和社会双向发力。一方面, 高校翻译教学应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量的支持和质的保证;另一方面, 社会在扩大翻译人才规模的基础上更应优化翻译从业者的质量。“高校培养+社会强化”的双层培养模式并非线性的简单接合, 而是一种互动的优化体系, 它将从根本上解决国内高端翻译人才缺失的状况。
参考文献
[1]黄友义.中国特色中译外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J].中国翻译, 2011 (6) :5-6.
[2]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4) :47-50.
[3]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 2003 (2) :48-51.
[4]吕俊.建构翻译学的语言学基础[J].外语学刊, 2004 (1) :96-101.
[5]武光军.复合型翻译人才:我国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改革方向[J].外语界, 2011 (3) :2-8.
[6]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7]马鸣.论汉英翻译教材编写体系的研究价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6 (3) :149-151.
强化模式 篇11
关键词:中学英语 教学 探究模式 改革 方法
前言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我国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与重点发生了变化,如何在新的教学形势下进行全新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是不同岗位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工作目标。中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加强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开发学生潜在的英语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英语学习的乐趣与目的,更自主地投身于中学英语学习。本文选择强化教学探究模式改革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一、引导学生进行全面预习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一项学习活动的基本环节。中学生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学龄的学习者,对于预习工作并不陌生。在进行中学英语教学之时,为了使其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英语预习,完成预习目的。预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学生独立对未学习的英语知识进行探究,从中发现问、解决问题,完成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根据中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预习行为进行规范,但绝不干涉。比如说在学习高中英语Friendship这一课题的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友谊或者情感的相关英语单词,了解并可以简单地利用情感表达的句式,发现中西方情感表达方式或者社交方式的不同之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英语课文进行有目的性的预习,以此为问题或者线索去发现课文中的英语知识。依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这就使少数民族的学生摆脱英语学习的迷茫,发现单词与短语,进行简单的口语练习,形成立体的英语学习规范。久而久之,在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学生会养成预习的习惯,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之前,完成自主探究。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与讨论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估,保证每一个小组中的学生的总体英语学习能力保持在一个水平之上。利用可以进行分组讨论的学习话题,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英语知识进行讨论,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一般来说,小组学习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小组成员对所学习的英语课文中的难点与重点进行提出,找到讨论的重点,确认小组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对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得出讨论的结果。第三,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小组与小组间进行问题的讨论,促使英语学习升级。比如说,在学习Computer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一位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自己关于电脑的认识进行阐述,运用课文中学习到的语法与句型,锻炼自己的英语交流能力。学生在与他们进行交流之时,会发现自己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探究问题与讨论话题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三、引导学生进行师生探究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教师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参与人员。进行探究学习,学生不仅要与自己的同学进行交流,更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在英语专业学习方面拥有更多的经验,交流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师生的探究要建立在一个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上。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能命令学生在自己的思路上强行学习,而要在平等的关系之上进行有效的讨论与沟通,实现共同进步。比如在学习First aid时,对于急救而言,高中生的经历并不多,教师作为成年人,在急救知识方面有着更多的认识与经验。因此,学生与教师进行交流更有利于课堂成效的提高。学生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与老师进行交流,比如说:“Mrs.Li,do you havethe experience on first aid? Howwas your feeling? What have youlearned from the the experience?”学生的提问也是对英语单词与语法的运用,在提问的过程中,其逻辑思维得到调动,鉴于提问对象是教师,学生会更加严谨地对待英语讨论的过程与结果。另外,教师也可以抛砖引玉,自行进行介绍,实现感情的沟通与知识的传授。比如说,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对自己first aid的经历进行介绍,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Have you had an ex-perience offirst aid like mine?Let’s share it with classmates.”学生在教师的带头作用之下,更愿意进行自我经历的分享,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探究。
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强化教学探究模式的改革,不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更要重视教学评价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一个良好的教学评价可以完成对教学活动的反馈,分析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这样,中学英语教学的成效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提升。教学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是唯一有权利对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的人,考试是教师乐于使用的教学评价手段。但是,在教学探究模式的改革中,这样的评价现状需要被改革。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行为,自主发现其学习行为中的不足之处,针对不好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共同讨论出良好的学习对策,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比如在进行TheOlympic Games这一课程的评价之时,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式的评价与分析,对相关词语进行补充,纠正自己或者同学进行表达时出现的语法错误。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双语班的教学中,教师更要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看法。探究式的教学评价手段可以有效地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成效的提高。
五、小结
强化模式 篇12
1.1 喷丸强化指标的提升
衡量零件喷丸质量的因素中以喷丸强度最为关键也最难控制, 它受到空气压力、弹丸流量、喷射角度等十余项参数的影响[1], 任何参数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喷丸强化的效果。随着设计要求的提高喷丸强度公差要求也变得越发苛刻, 喷丸强化难度大大提升。
1.2 现有试验方式及其弊端
根据零件喷丸部位和结构的不同, 多采用定点喷射和移动喷射两种试验模式[2]。定点模式采用喷嘴位置固定不变与试片保持一定距离进行喷射的方法, 移动模式采用喷嘴按特定的规律进行往复运动的喷丸方式。对于回转类零件, 喷枪和零件需同时运动, 而由于两者移动速度的不同会导致试片受喷次数与喷丸时间呈现非线形递增的状态, 另外, 对于喷嘴沿回转零件径向移动的情况, 由于不能随着受喷部位直径的变小自动调整喷枪移动速度, 产生了线速度差异, 也就无法得出准确的喷丸强度值。
2 机械加工的启发
2.1 进给方式的选择及热区概念的提出
对于喷丸强化来说, 目前多采用每分进给方式, 但由于喷嘴的移动速度与零件自转速度不匹配, 会使喷丸痕迹呈螺旋状上升, 需经过多次交叠喷射, 才能获得较为均匀的喷丸表面。这种方式不仅加工时间长, 也增加了交叠部分的喷丸强度, 造成同一表面上喷丸强度的小幅变化, 使压应力分布不均, 使形状及尺寸发生变化。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利用喷丸“热区”的理论, 即一定的喷丸条件下, 受喷物体表面的有效强化区域, 一般呈圆形并向外发散状, 根据热区的范围调节每转进给量数值, 保证一个周期喷丸能够在零件上形成完全覆盖, 强化效果均匀并且加工时间大大缩短, 试片试验的稳定性及最终零件的加工质量都得以大幅提升[3]。
2.2 恒线速度
恒线速度切削是根据零件加工中径向尺寸的变化, 实时的对机床主轴转速进行调节, 实现整个切削过程中被切削部位能够保持相同的切削线速度, 从而解决零件在车削中由径向尺寸的剧烈变化而导致的主轴功率、切削力的大幅变化[4]。喷丸强化中同样存在这一现象, 当仅改变喷枪移动线速度值而其他参数不发生变化时, 得到的强度值是不同的, 所以应该避免在固定参数下喷口在零件径向方向移动距离过大的情况发生。
3 试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3.1 轴向移动方式
轴向移动试验方式用于在直径相同的情况下进行试片试验, 一般用于零件外圆及内孔及长轴内外壁的强化加工。轴向移动试验使用前需确定使用喷嘴的喷丸热区范围, 如φ9.5mm的直喷嘴在150mm长的距离上经测定热区宽度为20mm。试验使用每转进给移动方式, 进给速度为20mm/转, 喷枪上下移动, 一次移动便可完成试片表面的完全覆盖, 随着移动次数的增加, 试片表面均匀受喷, 强度同时增加, 曲线呈现线形递增趋势。改进前, 由于喷嘴移动与试片移动不同步使得喷丸强度值不能均匀递增, 可能存在增加喷射周期而试片因未被喷射到, 而导致强度值仍保持原状的情况, 这对数据的拟合以及最终结果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改进后无论如何选取喷射次数, 都能够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值, 使饱和曲线的拟合以及喷丸参数的选择都变得更加简便, 零件的喷丸质量也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3.2 径向移动方式
径向移动方式的改进主要应用于辐板喷丸的盘类零件, 特别是径向尺寸变化较大的零件。从车削加工中可以看到, 同一进给速度车削不同直径尺寸零件时, 由于线速度的不同, 会导致切削力发生较大变化, 同样在喷丸强化加工中, 由于线速度的不同, 同样会导致喷射效果发生变化, 呈现出外弱内强的态势, 而为了更好的抑制应力变形, 我们希望得到整个表面相同的喷丸强度。使用数控G代码, G96/G97, 通过调节转台的转速实现加工线速度的保持, 但由于受机床限制, 需要对最大转速作一定的限制, 试验中对于径向尺寸φ660-φ130的变化, 采用线速度V=5.024m/min, 转台转速控制在S=4.8~25r/min.通过在同一径向线上安装两块试片对其进行测试, 经过几组参数的喷丸强化后得到以下结论, 如图1所示。
改善前由于喷枪与受喷试片移动的线速度不同, 导致试片受到弹丸的冲击力也出现较大差异, 对于喷丸强度公差较严格的零件, 无法的确定该组喷丸参数下强度值的大小, 同时, 随着径向移动中尺寸的改变, 其应力值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严重影响零件的机械加工尺寸和喷丸效果。改进后, 不同直径位置的试片, 在相同喷丸参数下的试验结果是基本吻合的, 意味着不论径向尺寸的变化有多大, 都不会影响最终的喷丸结果, 稳定的喷丸强度无疑对喷丸强化的质量以及控制零件变形上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 总结
从试验数据可以看出, 新模式试验方法明显优于原始的试验方法, 数据更为稳定, 实际喷丸效果更为明显, 有利于喷丸参数的确定, 有利于饱和值曲线的拟合。对于径向尺寸较大零件的喷丸面的模拟上, 实现了喷丸强度的一致性, 对控制零件变形等方面的效果也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摘要:目前对喷丸强化效能的评价基本上依赖于试片试验得出的受喷结论, 并通过对饱和曲线的拟合来确定其参数, 而当前使用的试验方法随着零件复杂程度和设计要求精度的提高, 已不能完全满足加工需求。本文通过引入机械加工的创新思路, 借助西门子数控系统, 提出一种全新模式的试片的试验方法, 其简单、有效的特点, 必将在喷丸加工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喷丸强化,恒线速度,试片试验
参考文献
[1]叶浦, 喷丸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航空技术期刊, 1994.
[2]王仁智.表面喷丸强化技术[J].中国表面工程, 1991, (01) :36-48.
[3]周爱琴, 樊红凯.喷丸强化技术工艺试验及在生产中的应用[J].纺织机械, 2005 (01) :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