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行为

2024-09-01

探索行为(共11篇)

探索行为 篇1

一、对诉讼欺诈行为定性的分析

(一) 出罪 (无罪论)

对于诉讼欺诈行为如何定性的问题, 理论界争议颇多。结合国内外来看, 各国的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都有较大的分歧。对于现实中所发生的诉讼欺诈行为, 虽然该种行为危害程度很大, 但在我国现行刑法中并没有相应的条款加以规制, 从犯罪构成理论分析并不构成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伪证罪等罪名, 根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这一罪刑法定原则, 只能按无罪处理。

(二) 入罪 (有罪论)

1、诉讼欺诈行为的罪与非罪

我国刑法学界通说认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即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惩罚性。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实质特征, 反映了犯罪的本质属性。毋庸置疑, 诉讼欺诈行为具有很强的危害性。

第一, 诉讼欺诈行为损害了审判活动的权威性, 是对法治的极大破坏。诉讼正义是保障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培根曾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比不公正的其他举动为祸更烈。因为这些不公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 而不公正的司法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但是, 由于诉讼欺诈行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很容易造成法院的误判, 同时也导致执法矛盾的出现, 诉讼成为一种损人利己的工具, 久而久之, 导致社会公众对法院的信赖的丧失。司法权威的树立相当重要, 而这一权威性一旦受到危害与挑战, 就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破坏了法治的进程。

第二, 诉讼欺诈行为是对有限的司法资源的浪费, 也是对正常审判秩序的干扰。诉讼欺诈的场合, 当事人间并不存在真正的民事法律关系, 因此诉讼活动就不可能实现民事诉讼原有的价值。同时, 误判将会导致受害人或是抗拒执行, 或是走上旷日持久的上诉、申诉之路, 这不仅仅浪费了大量的司法资源, 甚至会使法院工作陷入瘫痪。

第三, 诉讼欺诈行为将损害和威胁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 诉讼欺诈行为由于容易导致误判, 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往往被错误判决、执行。另一方面, 即使法院识破骗局, 相对人得以胜诉, 但被无端卷入诉讼中必将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与金钱, 同时也可能导致社会评价相应的降低且难以逆转, 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综上, 由于诉讼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超出了社会容忍的限度, 必然要对该行为予以刑法规制方可予以遏制。

2、诉讼欺诈行为的法律特征

根据诉讼欺诈行为与相关罪名的比较, 我们可以得出诉讼欺诈行为的法律特征如下:

第一, 诉讼欺诈行为所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即既妨害了国家的正常司法秩序, 又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

第二, 诉讼欺诈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伪造证据, 扰乱正常的审判秩序, 使法院做出错误判决从而获取他人财产或财产性利益的行为。

第三, 该行为主观方面是故意, 并且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财产性利益的目的。

第四, 该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 单位和个人都可构成。

二、诉讼欺诈的立法构想

(一) 诉讼欺诈罪的罪状

诉讼欺诈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财产性利益为目的, 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伪造证据, 扰乱正常的审判秩序, 使法院做出错误判决从而获取他人财产或财产性利益, 破坏人民法院正常的司法活动, 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 诉讼欺诈罪的犯罪构成

第一, 诉讼欺诈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 即既妨害了国家的正常司法秩序, 又侵犯了公私财产所有权。

第二, 诉讼欺诈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几点:

1、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这是其区别于其他罪的重大特征。只有行为人启动了司法程序, 方可构成该罪, 否则无论当事人如何虚构事实、伪造证据, 均不能构成该罪。

2、行为人是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伪造证据等方法。这是该罪的手段特征, 也是该罪区别于妨害司法罪中其他罪名的特征之一。

(三) 该罪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 学界也颇有争议

所谓行为犯, 是以犯罪行为本身作为犯罪基本社会危害性的全部内容, 而不依赖于犯罪结果的产生或者存在犯罪结果产生的法定危险。犯罪行为是一切犯罪的必备要件, 处于整个犯罪构成的核心地位, 而犯罪结果则是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对行为犯来说, 犯罪结果无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意义可言, 也即犯罪结果具有或然性或附属性。行为犯的设置是以行为无价值理论为基础的, 其立法思想与价值追求是为了更大限度地防卫社会不受犯罪行为的侵害。 (1) 诉讼欺诈罪所侧重的应是实行行为本身所具有的严重社会危害性, 即该行为一旦着手, 无论行为人胜诉与否, 已造成对司法活动秩序的扰乱, 已构成对法律权威性的破坏, 故该罪应属于行为犯。

4、该行为要达到情节严重的标准, 也就是说该罪是情节犯。这就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 从另一个方面节约司法成本, 也体现了“慎刑”的原则。

第三, 诉讼欺诈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均可构成本罪的主体。

第四, 诉讼欺诈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而且只能是直接故意。该罪主观方面存在明显的目的性。众所周知, 犯罪目的只能存在于直接故意中, 间接故意是不可能有犯罪目的的。 (1)

3、诉讼欺诈罪的法定刑设置

法定刑的设置不能随意, 必须遵循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笔者参考妨害司法罪一节中相关罪名的法定刑规定, 认为应将该罪法定刑如下设置:

情节严重的, 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 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单位犯该罪的, 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依照自然人犯罪定罪处罚。

参考文献

①史卫忠著:《行为犯研究》,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2年版, 第43页.

①孟庆华著:《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重点疑点难点问题判解研究》,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第322页.

拓展习题教学功能的行为探索 篇2

一、改编题目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更好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首先,改编成题需要教师对专业知识把握精准、全面和熟练,对考试要求即考纲吃透摸清,这样才有可能将一道考察部分知识的题目稍加改动即为具有综合性的题目。考察全面也是近几年高考题目的特征和要求,一题多点、一举多得也实现了教师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在题目编写过程中检验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联系的程度,以不断督促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

再有,改编题目要求教师了解自己的学生。为了让学生走出题海,高效学习,教师就必须走进题海,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筛选出适合自己学生水平和当地试题特点的相关题目。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调整自己所选题目,以及改编方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也是“教学相长”的一个途径和管道。

第三,改编题目会使教师乐于教学工作。因为题目改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们都知道高考成题科学严谨但略少乐趣。教师如果能利用自己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自然现象编出有趣又好玩的物理情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间沟通交流和互动,使本来有些枯燥无趣甚至累人的做题变成了一项有趣的工作,教师也在教学中找寻到自身价值和兴趣,良性循环因此得以建立。

二、改编题目对学生能力的促进和培养

首先,改编题目必定存在与母题之间的逻辑联系与思维的拓展,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在处理母题后再去看改编题目必然有知识上的重新整合与梳理,思维上的飞跃与提升,思辨性与创造性思维必将会被题目之间的联系所激活,从而做到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我们都知道高考无原题(即平时练习是压不到高考原题的)但是一定有原型题(同类型不同情境和细节的题目)如果平时学生练习来自高考热题的改编题,那就会逐步具备处理同类型题目的发散思维和迁移能力。

其次,母题自然是成熟严谨经得起推敲,但改变题也有它的优势,那就是灵活性。我们往往在做成题时,仿佛被预设了结果,一步一步得出结论,改编题目可以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改编题目可以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在这些可能性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不封口,学生可以尝试各种可能性,由此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将知识学到手、会运用。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

最后,改编题目的训练必将提升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改编题目涉及知识的全面性和情境的多变性,必将提示学生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些题目的情境还可能通过数学形式的简洁表达为学生提供某些有用的二级结论。这些方式都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知识框架的构建,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实现系统有效的能力提升。

以下列举一道改编题,抛砖引玉,希望更多同仁能够愿意去做试题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高效教学。

(03全国)两根平行的金属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磁感强度 的匀强磁场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导轨的电阻很小,可忽略不计。导轨间的距离 。两根质量均为 的平行金属杆甲、乙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滑动过程中与导轨保持垂直,每根金属杆的电阻为 ,在t=0时刻,两杆都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与导轨平行、大小为 的恒力F作用于金属杆甲上,使金属杆在导轨上滑动。经过 ,金属杆甲的加速度为 ,问此时两金属杆的速度各为多少?

(改编题)两根平行的金属导轨,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磁感强度 的匀强磁场与导轨所在平面垂直,导轨的电阻很小,可忽略不计。导轨间的距离 。两根质量均为 的平行金属杆甲、乙可在导轨上无摩擦地滑动,滑动过程中与导轨保持垂直,每根金属杆的电阻为 ,在t=0时刻,两杆都处于静止状态。现有一与导轨平行、大小为 的恒力F1作用于金属杆甲上,大小为 的恒力F2作用于金属杆乙上,使金属杆在导轨上滑动。

(1)求当甲棒加速度为零时,乙棒加速度为多大?此时由导轨和两棒形成的回路上感应电流大小是多少?此时两棒相对速度是多少?

探索行为 篇3

关键词:探索区域,探索性行为,教育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提出目标:“能运用各种感官, 动手动脑, 探究问题。”它的价值在于: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而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目前幼儿园的探索区域中, 教师预设的痕迹较为明显, 留给儿童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多, 探索的程度较浅, 幼儿的探索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 并不能很好地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通过在大班探索区域设置多个探索项目, 观察幼儿的探索行为及这些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上海市宛南实验幼儿园, 大二班探索区活动开展的情况。

(二) 研究时间

2013 年6 月-2014 年10 月。

(三) 研究方法

自然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 教师提供的活动内容留给幼儿的探索机会不多

对大班探索区域活动内容和幼儿活动情况进行三周观察。共有11 项内容, 如下:磁铁可以吸什么、摩擦起电、电路大闯关、羽毛飞飞、FI赛道、装配电筒、神奇的吸管、水的沉浮、玩磁针、神奇的管道、配对开锁。

在上面提到的11 个活动项目中, 多数材料是高结构的, 层次性不足, 趣味性不够。如开锁、装配电筒、水的沉浮。教师提供的记录表, 探索仅停留在表面。三周后, 孩子对材料没有兴趣。可见, 当前幼儿园探索区域教师提供的活动内容留给幼儿的探索机会不多。

(二) 幼儿低水平探索行为多于高水平的探索行为

低水平的探索行为表现为, 漫无目的地摆弄材料或者简单的摆弄材料, 能关注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但探索还停留在表面。例如, 装配电筒、配对开锁、电路大闯关。开始阶段, 孩子们尝试根据图纸的提示进行拼装, 操作存在目的, 且注意力集中。几天后完成拼装, 对材料失去新鲜感, 以摆弄材料为主, 失去挑战性。

高水平的探索性行为表现为:有目的地操作材料,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积极探索的过程, 即在动手的同时有一个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 不断关注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高水平的探索性行为需要经历, 猜测行为结果→发现矛盾→反复实验→产生新问题→解决问题。如:神奇的吸管。在材料的提供上, 有不同粗细的吸管、三角形、圆形、星形的自制泡泡器。“咦, 怎么吹出来的泡泡不是三角形的?”当实验的结果和孩子的预期结果不同, 便对实验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反复尝试最终得到结论:任何形状的泡泡器, 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综上所述, 教师提供的11 个探索活动项目中, 幼儿较低水平的探索性行为占64%, 较高水平的探索性行为占36%。因此发现, 该组幼儿探索性行为在较低水平, 探索性行为还停留在表面, 有待提高。

(三) 同一活动内容, 不同的探索结果, 易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 孩子的探索欲望就产生了。所以, 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不同, 孩子的探索机会就会更多。如:神奇的管道。球从同一入口出发, 滚落的出口却是不同的, 这就给幼儿带来不断地猜测, 同时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四) 探索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 易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据观察, 幼儿探索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 容易引起幼儿对材料的关注, 易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 神奇的管道、指南针。

四、建议

(一) 多提供低结构活动材料, 顺应幼儿“尝试错误”的探索规律

观察发现, 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时直接操作先于仔细观察, 以尝试错误法为主。面对同类型的不同材料, 多数幼儿会将材料视为新类型, 重新探索, 最后找到最适合的答案。这是幼儿时期孩子的年龄特点之一, 多提供低结构的材料, “低结构”材料是一些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 能顺应幼儿的探索规律, 提供给幼儿“尝试错误”的机会。

(二) 将问题隐含于材料中, 鼓励幼儿在操作中关注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该具有层次性、目的性、多样性、趣味性, 并在活动开展中不断进行调整。活动材料的单一性是导致幼儿活动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 然后随着孩子游戏水平的发展, 将问题隐含在材料中, 鼓励幼儿在操作中感受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现象, 并进而关注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三)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引发幼儿产生新的探索行为

1.教师要观察幼儿需求, 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 提供适宜的活动内容

通过观察幼儿接触所投放材料的频率和活动方式, 来了解所投放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观察幼儿的兴趣、观察幼儿活动参与情况、关注幼儿争执的起因。如空间的狭小、材料的不充分、规则的隐性控制又不强等。作为老师, 若是客观环境造成, 则首先要对环境进行改造, 若其他原因引发, 老师要与幼儿一起分析、协商解决, 提供真正探索的乐园。

2.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介入活动过程, 引发幼儿产生新的探索行为

相信孩子, 他们是一群能干和富有创造力的小主人。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 关注他们的活动, 了解他们当前已有的经验, 是否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如:摩擦起电中进一步追问:你知道怎么能够吸起更多的纸屑吗?需要哪些材料呢?在幼儿原有知识经验上进行引导, 引发新的讨论和探索行为。

3.教师通过言行鼓励, 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索

探索性区域活动氛围宽松, 形式多样, 幼儿可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 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摩擦起电, 进行新的实验, 通过实验探索哪种材料的静电最强, 幼儿可以通过不断实验, 了解化纤类的材料静电最强这一科学事实。

(四) 探索区域的创设跟随主题活动的热点话题,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孩子的探索是从兴趣出发的, 幼儿的热点话题常常是孩子当前探索的对象。如:大班主题“我们的城市”围绕“车”进行探索。可见, 探索区域内容的选择可以伴随着主题活动中的热点话题进行设置, 并与主题活动内容相辅相成,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五) 幼儿的探索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 即在动手的同时有一个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 学习的经验可以延续到生活中, 为生活服务。如:检验铁制品的方法可以用吸铁石、在家用钥匙开锁、秋冬季节怎样防止衣服上的静电等。孩子在真实情境中产生新的探索兴趣, 探索性行为在生活中进一步展开。

五、讨论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同伴间的交流、教师的指导都是影响探索儿童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 通过研究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与之进行调整, 可观察是否对幼儿自主探索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君.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

探索行为 篇4

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虽然对受害者来说是一场大灾难,但是另一方面,它也向科学家提供了研究人们逃生行为的机会。

科学家们希望借此帮助后来人吸取更多的教训:有时候人的本能并不能拯救他们在灾难中幸存,而成功逃生的关键就是为人们的大脑及时补充进“逃生数据”,否则的话,他们就有可能坐以待毙。

只有依靠平时的逃生演练才有可能获得这些“数据”。

快速行动让她幸免“9・11”

当地一家飞机撞上世贸中心大楼时,埃拉・泽德诺只听到一声爆炸的巨响,然后感到大楼像被向南摔了出去一样。泽德诺大叫:“发生了什么事?”你可能以为她接下来的反应是逃。可事实完全相反。“我真正需要的是有人向我回叫:‘一切都正常!不要担心,这只是幻觉!’”她周围的人也有同样的反应。有一段时间,他们不敢相信发生的一切。幸运的是,泽德诺的一个同事反应截然不同。“我听见有一个人尖叫:‘离开这栋大楼!’”她最后花了一个多小时逃命。将近四年过去了,泽德诺仍然会想起那个情景:“如果那个人什么也不说,我会做什么呢?”

逃生者都浪费了时间

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NIST)在纽约世贸中心大楼倒塌后,寻访了将近900名幸存者。调查发现:在飞机和大楼相撞后,这些人平均花费了6分钟才决定从楼梯逃生。而且他们做出决定的时间长度相差巨大。为什么有的人马上就知道只有逃出大楼才能活下去,而有的人犹豫要半小时?根据NIST的调查,约1000人甚至没忘记关闭电脑。

最后成功逃出世贸中心的大约有15410人。他们每下一层楼差不多要用1分钟的时间,这比救灾工程师设想的要慢上一倍。

面对危机直觉也会致命

当灾难发生的时候,我们的直觉反而可能是致命的。

通过研究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科学家们认为那可能是因为缺少数据。当我们冷静的时候,大脑尚且需要8到10秒钟的时间处理每一段新信息。压力越大,所花费的时间就越长。当灾难发生,外界信息如潮水般涌进大脑,可是它却来不及反应。而如果想成功逃生,我们就必须快速行动。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的大脑就采用一种“捷径”:如果面对的情况是它所陌生的,大脑就会采用最先固定在记忆中的行为―――习惯:比如你感到不能呼吸的话,那就先把嘴里的东西去掉。

女人逃难比男人快

这一发现可能部分解释了一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平安无事,”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危险减少和克服中心的教授迈克尔・林德尔说,“所以,当有灾难发生的时候,他们最理所当然的反应就是说:‘这不可能发生在我的身上。’”

一份2001年的社会学研究显示,当人们被告知飓风、洪水即将来袭时,多数人会和4个或更多的消息来源核实这个消息,然后再作出决定:家庭、新闻和有关官员。在这一点上,如果你和许多女同事一起工作的话,你逃生的机会可能增加,因为女人要比男人更快采取行动撤离。

陷入灾难的人可以分为三类:大约10%到15%的人能够保持冷静并且动作迅速有效;另有15%或者不到的人会哭泣、尖叫、甚至阻碍逃生。剩下占多数的人什么也不干,完全惊呆了,脑子一片空白。英国的.心理学家约翰・里奇在200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阐述上述结论。

坐以待毙很常见

人们在灾难发生后会如何行动?没有人比航空工业的研究者更清楚这一点。当然一架燃烧的飞机和充满熊熊烈火的摩天大楼不是一码事。但是人在这些情况下的行为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1977年3月27日,两家客机在西班牙的一家机场地面上相撞。一架飞机上的乘客立即全部身亡。另外一家飞机上的乘客如果离开座位走出燃烧的飞机,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是有可能活下来的。可惜很多人没有这样做。他们不是死于撞击,而是被随后的大火夺去了生命。

我们常常以为在飞机坠毁和其他灾难中,只有两个结果:不是生就是死。然而在大火席卷飞机机舱之际,当时的乘客都有至少60秒的时间逃生,可是结果机上com6名乘客中遇难的有326人。事后调查发现,遇难的乘客都是死于无所作为。

演习真能救你一命

虽然普通人面临灾难时都会表现得手足无措,但是通过训练和演习,往他们的大脑补充进正确应对灾难的数据,他们灾难的反应行为就能获得大大提高。尽管如此,愿意接受训练的人少之又少。在纽约世贸中心遭受袭击时,只有一半不到的幸存者曾经进入过世贸中心的楼梯走道。数千人并不知道,他们不得不绕过迷宫一样的大厅走廊往下走。

一直到去年,纽约市仍然禁止人们在高层大楼中演习疏散。这当然很荒诞。只有让人们每两年进行一次完全或者部分疏散演习,才能保证大楼中的大多数人至少一次进过楼梯走道。

大楼逃生要点

1 做一个“书呆子”:记得遵守消防演习的流程,乘飞机的时候仔细阅读安全说明。这样你就为自己的大脑设定了一套“逃生程序”。

2 垂直地思考:很多人并不能用直觉来理解摩天大楼。告诉你:如果你在60楼工作,救援人员至少要花上一个半小时才能到达你的位置。

3 轻装简从:人们总会在逃生前带上随身物品。千万不要这么做!如果你在摩天大楼里工作,一定在身边准备双平底鞋,不会被迫光着脚跟下楼梯。

探索行为 篇5

关键词: 集中采购 管理机制 监控 廉政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295-01

政府集中采购使用的是财政性资金,企业集中采购使用的是自有资金,虽然二者在资金来源 上不同,但就其本质而言,都属于采购范畴,其目的一致,都是通过集中采购,规范采购行 为,确保投资效益。因此,政府集中采购的成功经验,值得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很好 的借鉴。作为中国500强企业之一,太原铁路局在物资(设备)集中采购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有 益的探索。

太原铁路局自2005年成立之初,始终把规范采购行为、实现阳光采购作为加强企业管理、促 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因此,成立了专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路局物资(设备)集中采购的部门——物资采购所;从“两严一保”入手(即严格产品质量、严格款源控制、 保 证运输安全生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强、实用可行的指导文件和配套措施;积极推 行和规范集中采购。在建立和逐步完善集中采购制度的过程中,路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和 大力支持,给予了很多建设性指导,在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上,更是亲自上手抓落实,有 力地推动了路局物资(设备)采购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良性发展。2005年全局专项物资(设 备)集中采购额完成15596万元,节支1347万元,2006年完成32484万元,节支1463万元,取 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权,强化集中采购责任机制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在集中采购管理制度和办法出台之前,物资(设备)集采专供工作较 为分散。其弊端和漏洞所造成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失去了批量优势,丢掉了供货厂商折 价让利的效益,使企业的整体利益受到损害;“三公”程度不高,个人干扰因素影响较大。 通过近年来不断摸索和实践,集中采购制度逐步得到完善,采购行为趋于规范。特别是路局 组建后,全力推行集中采购,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凡具备集中采购条件的物资(设备)一律纳入 集中采购范围。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大多能高度重视,正确认识集中采购的必要性,从而为集 中采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路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主管物资工作的副局长任常务副组长, 总经济师、纪委书记及各业务主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的路局采购领导组,下设机务、车辆、工 务、电务、运输、客运、货运、信息技术等多个专项采购小组,负责重大采购项目的决策及 采购方案的确定,明确了路局集中采购的具体执行机构为物资采购所,负责按专项采购小组 制定的采购方案,组织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实施。

3.明确职责,协调配合。物资(设备)的采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众多部门的协助和配合。 在采购实践过程中,对专项采购小组的组成部门分工作了明确的界定,考虑到采购的物资( 设备)大多为铁路专用物资(设备),技术复杂,专业性较强,一般由业务主管部门担任采购 小组组长,对供应商技术资质进行审查,并对采购过程全面负责;企管处法律顾问负责厂商 商务资质及合同审查;计统处、财务处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负责审核中标价及款源的调整和 资金的监管拨付;监察处负责采购全过程监督,审查采购活动是否“公开、公平、公正”, 从而形成了联劳协作、问责明确、集体决策、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

二、建立制度,规范管理,构建集中采购运作机制

1.建立制度,依法办事。针对采购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按照路局领导的指示, 2007年重新修订了《太原铁路局物资采购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集中采购从入口 到出口,即计划提报、中间环节审核、计划接收、招标信息发布、采购组织、签订合同、资 金控制、监督奖惩、供应商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为规范集中采购行为提供了机制保 证。

2.信息公开,公平准入。过去他们一直沿用基层推荐渠道、路局集中邀标的采购模式。针对 铁路局而言,邀标适用于生产厂家较少、技术复杂程度较高的铁路专用物资(设备)的采购。 对生产厂家较多、技术标准统一的通用物资(设备)的采购采用邀标方式,由于邀标厂商的范 围通常已经固定,采购信息的不对称,客观上限制了一些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降低了 竞标的力度,缩小了选择范围,既影响了招标的效果,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给供应商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对重新修订的《太原铁路局物资采购管理办法》 做了明确规定,物资(设备)集中采购一般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在具体组织集中采购的过程中 严格遵照规定执行。对符合公开招标条件的物资设备进行 了公开发布招标信息,严格按照程序公开组织招标,积极创造条件,让具备资质的供应厂商 都有机会参与竞争,能够真正把高性价比、节能环保的产品推荐给铁路局使用,使公开、公 平、公正贯穿于集中采购全过程,形成具有太原局特色的设备(物资)招标体系。

三、抓住关键,强化公开,完善集中采购监控机制

为排除各种人为干扰,他们在推行集中采购的过程中,对容易引发问题的关键环节,加强监 管,做到“四个坚持”,把好“五个关口”。

1.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针对物资部门实际,制定了廉政建设行为规 范“八不准”,规定具体明确,与日常工作息息相关,对物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起到很好的 警示作用。二是坚持执行监督部门缺席招标无效的规定。在采购全过程中自觉接受纪委( 监察)部门的监督,纪委(监察)部门对存在质疑的招标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力。三是坚持 学习评标纪律和公布举报电话制度。不论标的额大小,凡属招标,都要由纪委(监察)部门组 织与会人员学习评标纪律,公布举报电话,自觉接受供应商和职工群众的监督。四是坚持部 门之间的互控制度。路局专项采购小组的各有关部门,按照审批立项、组织采购、验收管理 、付款清算的工作职能,分解权力,落实责任,环环紧扣,缺一不可,分步实施,相互制约 。通过构建集中采购监督机制,有效阻止和避免了规避招标、串标等违规行为,维护了集中 采购的严肃性。

2.五个关口。一是严把资质审查关。抓好进口管理,把过去笼统的资质细化分为商务资质和 技术资质,商务资质由企管处法律顾问室负责审查,业务主管处室(或路局专业管理部门) 和总工室负责审查技术资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提高了资质审查的质量, 把好准入关口,又避免责任交叉,责任不清。二是严把质量关。物资(设备)质量事关运输生 产和职工人身安全,产品质量先天不足,往往为事故发生埋下隐患。因此在采购过程中,我 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资质不合格的供应商不准参加投标,其产品不准采购;企业资质合格 ,但个别批次产品经铁道部或铁路局抽检不合格,在没有复检合格以前,其产品坚决不予采 购;已采购的,按照《太原铁路局运输用物资、设备缺陷产品召回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 行 处置,禁止上车上线使用。三是严把程序关。按照国家招标投标法规定及《太原铁路局招邀 标采购实施细则》的要求,严格招邀采购运作程序,从单位提报审批计划、确定招标方式、 发布招标信息、供应商资质审查、评委的产生、评标、评标结果的确定、合同签订等全过程 进行严格控制,从程序上堵塞漏洞。四是严把评标关。路局建立了评标专家库,评委的产生 由路局纪检监察部门从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在评标过程中,严格询标、答辩,坚持以评 委集体评标结果作为中标依据,努力做到评标过程、评标内容、评标结果的公开、公平和公 正。五是严把合同关。严格按照《太原铁路局合同管理办法》规定签订和送审合同,明 确各项条款,确保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

几年来的集中采购实践,证明了在该局实施集中采购,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规模效益,二 是有利于发挥路局采购的政策功能,三是有利于降低路局采购活动的监督成本,四是有利于 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

(作者单位:太原铁路局物资采购所 山西太原 030013)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与探索 篇6

一直以来,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坚持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遵循学生身心特点, 坚持知行统一、教管结合的原则, 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探索推行《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反映时代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 引导学生自觉遵纪守法,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达成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工作中, 我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通过正面教育、引导、训练, 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素质,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工作中, 我校还尊重并遵循学生品德积淀的客观规律, 使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德行”逐渐累积为品德素质, 即“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

一、工作流程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 我校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 养成教育以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

第二, 养成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明了道德原则、规范、准则的基本要求, 还要注重道德规范、准则要求的可操作性。

第三, 养成教育注重以活动为载体,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第四, 养成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凝成合力、共同作用才能有效。

第五, 养成教育要与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 并辅以必要、有效的奖惩手段。

第六, 养成教育要遵循品德形成的递升规律, 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小学道德养成教育体系。

二、工作模式

从行为学角度来看, 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 而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人的行为规律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渐进的过程, 养成教育也要遵循这一规律。我校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探索筛选, 总结出了“内化规范—具体目标—示范行为—强化训练—有效奖惩”这一养成教育的基本模式。

(一) 内化规范

所谓内化规范, 就是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化。要实现这种转化, 就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 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 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 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的目的。

我校在对《规范》《守则》的宣传过程中, 依靠学校全体教师及校外力量, 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 形成共同用《规范》严格要求学生的氛围。小学生活泼好动, 模仿性强, 而且求知欲旺盛, 乐于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有兴趣的活动。根据这些特点, 我校采取灵活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 深入进行《规范》的宣传, 使学校保持一个良好的贯彻《规范》的浓厚气氛。我校运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图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挂图》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系列录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接受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除此之外, 我校还运用校内的多种途径、方法进行教育,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 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如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宣传板等形式, 老师讲、班干部讲、同学讲等方法。除了各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均采用不同方式贯彻《规范》, 我校还聘请校外辅导员走进校园给学生上品德教育课。总之, 我校既坚持耐心疏导, 又坚持正面灌输,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讲解, 使《规范》的教育达到系列化程度, 不断深化学生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使学生真正懂得实施《规范》的重要性。

(二) 具体目标

我校把《规范》分解成了许多不同层次的要求, 建立了螺旋上升结构的教育目标体系。

高年级——升华迁移

中年级——训练巩固

低年级——认知模仿

每一阶段都由“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模块组成并支撑螺旋结构。而螺旋结构的主线有两条:校内、校外, 二者互相补充, 形成螺旋的完美结构。

比如, 孩子刚入学的一个月要培养孩子“学习用品准备齐全”的习惯, 等到第二个月, 在巩固这个习惯的基础上对小学生提出“今日事, 今日毕”的习惯。在培养习惯时, 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 在一个习惯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习惯要求。鉴于低年级学生缺乏耐心和毅力, 还可以制定周工作目标, 每周针对一个主题进行训练。如课前准备周主要训练学生课前准备好必备的书、本子、笔、橡皮等用具;队列训练周主要训练学生站队的快、静、齐等。高年级学生则主要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 使中低年级养成的习惯更具有自发性, 并在其他方面能够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 示范行为

学生在明确“为何做”、“如何做”的基础上, 我校设立示范班级、示范学生, 以点带面。读写姿势优秀班、纪律卫生红旗班、行为规范标兵、学校礼仪示范学生、对口班“大姐姐、大哥哥”等都为学生提供了直观、具体的模仿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 教师应以身示范——要求学生不做的, 教师首先不做, 要求学生不说的, 教师首先不说。教师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力将极大地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家长的示范作用也不能忽视, 好的行为将促进学生的行为养成, 反之则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四) 强化训练

训练是指人有意识地使受训者发生生理反应 (如建立条件反射) , 从而改变受训者素质、能力的活动, 是培养人的一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就是使其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科学的训练, 在行事时形成稳定的倾向、特征, 达成产生动力定型的目的。

我校的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包含下列内容:

1. 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规范培养。

任课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行为训练, 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同时,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高度重视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强化行为的内化。

以争创“行为规范示范班”等活动为载体, 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三自”机制。围绕培养学生“十个好习惯”, 逐步养成“文明用语脱口而出, 文明行为随处可见”的好习惯。

2. 校内的生活习惯培养。

学生在学校里不但自己不能乱扔纸, 还要见到纸捡起来, 这使得学校的操场上总是保持整洁;走廊中, 学生要轻声慢步;上课铃打响, 300多学生“快、静、齐”地站好, 有秩序进教室;学生不将零食、饮料带入校园;不做危险游戏等。

3. 家庭、社会良好习惯培养。

我校老师对学生尊敬父母、遵守公共秩序, 按时完成作业、个人自理能力培养等方面的习惯培养想了很多办法, 经常与家长沟通, 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 与家长制定共同的目标, 形成教育合力。

此外, 校园环境也是育人的手段, 如校墙上的彩绘、雕塑, 走廊里的《小学生行为规范》《弟子规》《论语》等, 能时时提醒学生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还有班级文化环境, 班规、星级学生评比等各有特色的班级管理方法, 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总之, 学校逐段落实《规范》的要求,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训练, 自我控制, 自我检查, 自我管理。

(五) 有效奖惩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只有得到不断的强化, 这种行为再出现的可能性才会增多。这种强化就是正强化。如果一种行为得到的强化使这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这种强化就是负强化。学生自发出现的或是在老师、家长要求下出现的好行为只有得到了及时的强化, 才能固定下来成为习惯;而学生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如果得到了及时的批评、惩罚, 就可以逐渐减少甚至避免再次出现。

我校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 主要采用教师、学生值周制, 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纠正, 并给予批评、扣分、通报等惩罚方式, 对于好人好事相应的表扬、加分、通报。每个课间每一楼层都有值周教师, 避免了仅用值周学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每周一早晨, 学校都对上一周的纪律卫生情况加以总结, 表扬、批评分明, 使每个学生的行为都置身于集体舆论之中, 受集体监督。类似的有效奖惩手段使学生产生新的行为动因, 并使行为路线周而复始, 学生良好习惯也随之得到巩固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分步实施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分步实施, 逐步落实。

1. 分步实施养成教育过程的阶段计划。

一是养成教育的宣传动员阶段, 营造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比如, 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 言语文明”、“礼貌待人, 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 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 在校做个好学生, 在社区做个好公民”等警句, 以及激励性语言“见到客人, 你能主动问好。嘿, 你真棒!”“你能主动拾起身边的杂物, 不愧是一名好少年!”;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贴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楼内大厅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以各种形式使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 从而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巨大感召力。

二是养成教育的强化训练阶段, 强化行为习惯的自我养成。比如, 强化学生的礼仪规范,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礼貌用语, 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文明习惯, 塑造小学生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又比如, 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 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要一个样, 作业布置与不布置要一个样, 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不是通过偶尔的几次活动实现的, 因此, 养成教育是长期实践训练的过程。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有时是专门的, 而大量的是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和各项校内外活动之中以及日常生活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中的, 各个环节都有综合的训练内容。反复训练就是在创设重点文明行为的情境中进行重复训练。通过反复训练, 培养学生的意志力, 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养成的动力定型, 使良好的品德得到不断巩固, 成为自身的稳固特征。

三是检查反馈阶段, 让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通过学校领导干部的值日、教师和学生值周、设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行为规范的考核评价等措施, 及时检查指导, 及时反馈矫正, 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 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2. 注重养成教育过程的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及家庭状况存在着种种差异, 因而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 因材施教。具体地说, 就是从学生年级段分析低、中、高年级学生较难养成的行为习惯;从家庭教育中分析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在共同的方向和目标下, 针对学生行为的好、中、差不同表现, 对不同个性品质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 进行行为指导, 促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努力。比如, 较难养成的行为习惯, 表现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是上课专心听讲、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的生活习惯, 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突出问题则是知行不一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少数学生因为意志薄弱, 不能战胜一些客观诱因而犯错误。一些孩子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放任也都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贯穿于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全过程。

注重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 一是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 教师要让他们明白落伍后进的原因, 体验不良行为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坏处, 矫正与塑造同步进行。这也是利用学生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自然教育法”。还有, 针对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点, 采取“玩”中训练和“演中”训练的方法, 能使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明显减少。二是对中游学生要激励上进, 发扬优点, 用《纲要》和《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三是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 要高标准、严要求, 启迪更深层次的道德情感, 磨练道德意志, 落实道德行为。

四、引导实践, 养成习惯

1.发挥教师和家长的导行作用。

在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中, 第一, 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 强化学生家长的示范作用。形成家庭和学校教育合力, 协调一致、互相配合, 互相支持。第二, 要加强行为实践引导, 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养成教育, 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 从注重实践做起, 从学会做人做起。道德其实就是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闪光, 或被泯灭。良好习惯的养成, 就是利用条件耐心指导, 强化训练, 持之以恒的反复实践过程。

2.让学生亲身感悟和体验。

要想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最佳办法是让学生亲身去感悟和体验。因此, 学校应当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 把认知内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比如, 在学校实行“小干部轮换制”让小学生轮换当班级 (中队) 干部和竞选少先队大队干部, 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着平等起点的积极向上、学习自我管理的机遇, 从小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服务态度, 以利于学生平等观念的养成和公民角色的塑造。可见养成教育又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教育。学生的文明习惯, 就是在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行为实践中养成的。

此外, 在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 要努力营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为养成教育的成功实施提供条件。

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应用探索 篇7

1 行为引导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从德国引进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行为引导教学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大脑风暴法”、“项目法”、“卡片展示法”、“引导课文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等方法[2]。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将所有知识讲授给学生, 而学生只是被动的跟随教师的思路, 讲什么记什么, 缺少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这往往也是学生动手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3]。通过近两年时间在同一个班的学生中连续采用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实践, 发现该种教学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2 行为引导教学法在电子技术专业课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类专业课是在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多门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的一系列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比较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 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 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要求较高。但是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发现不少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因此一旦遇到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就无从入手, 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针对这种现象, 尝试在课程教学中运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来改善教学效果。

2.1 应用案例教学法, 增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从广义上讲, 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情境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以及水平及时进行调整, 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比如在《微机维修》课程中, 涉及到大量的对微机故障进行分析及处理的问题, 比较适合应用案例教学法。而对于较复杂的微机系统来说, 同一故障现象可能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的, 同一种误操作又可能引起不同的故障。于是在案例教学法操作过程中, 先总结出微机故障分析的基本原则:先简单后复杂、先外设后主机、先软件后硬件, 再在此原则指导下分析问题;在设定每个案例时, 先将故障细节或发生故障的过程尽可能详细的说明, 使学生较容易确定故障点, 再逐渐将案例描述的较为笼统,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可能的假设, 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法的运用, 使学生较容易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积极思考, 在渐进的过程中开拓思维, 掌握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即使是程度较差的学生, 也能较快接受, 在讨论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借鉴, 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应用项目教学法, 增强理论应用能力

专业课注重的是对知识的应用, 强调实际动手能力, 因此往往不受学生重视的实验课却是比较关键的教学环节, 直接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计算机辅助设计》这门课程中要求学员综合应用所学多门电子类课程进行电子设计, 并学习CAD软件的使用, 完成电路制作及调试,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该课程中, 采用项目教学法, 将整门课程的内容分为若干个项目, 比如:原理图的建立、网络表的编辑、电路板的设计、电路焊接与调试等, 课堂上只讲解基本原理与操作, 而对于每个项目的实验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取, 自己制定项目计划及目标, 当项目完成后再由老师进行检查评估。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 但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项目完成过程中需要翻查资料、复习理论知识, 不但增强了理论应用能力,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结束语

实践证明, 行为引导教学法不但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然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要求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馈, 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总结, 逐步改进与完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有必要继续探索和深入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洁, 王立新.“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 2005, 10.

[2]王贵清.“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3, 10.

组织政治行为探索性研究分析 篇8

组织政治行为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 孙汉银认为组织政治行为由五个因素组成: (1) 一般政治行为的政治知觉; (2) 保持沉默, 静待好处的政治知觉; (3) 同事及小团体行为的政治知觉; (4) 上级行为的政治知觉; (5) 薪酬与晋升政策的政治知觉[1]。黄忠东提出组织员工政治行为的结构要素包括:讨好奉承、塑造良好形象、自我宣传、建立联盟、贬低竞争对手和利益交换等六个方面[2]。马超认为, 中国企业员工组织政治认知有自利行为、薪酬与晋升以及同事关系等三个维度[3]。刘军从个体政治技能探讨, 认为政治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维度:社交敏锐性、人际影响力、关系网络能力、外显真诚性[4]。组织政治是组织、群体与个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这三个主体对组织政治行为的构成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涉及不同层面, 既涉及组织层面因素组织利益、制度和文化等, 涉及群体层面因素小团体利益和亚文化等, 又涉及个体层面因素个体面子和利益, 能否以这几个层次为基础探讨构成要素?

组织政治行为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卫武通过普通回归模型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因素通过组织因素间接地影响企业政治行为, 经济因素既间接 (通过组织因素) 又直接地影响企业政治行为[5]。马超认为, 资源缺乏、信任范围、集权化和正式化是出生组织政治的主要因子[3]。研究结论有部分是可以交叉的, 比如资源缺乏和经济因素;也有矛盾的, 比如集权产生组织政治, 民主领导就没有组织政治了吗?领导对创造组织内部运行环境所起的作用应该是不可忽视的, 能否将领导作用引进来。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收集数据, 运用SPSS软件建立个体对组织政治行为认识, 考察组织政治的具体表现以及探索引起组织政治行为的具体原因, 收集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假设组织政治行为存在, 潜在变量有:个体面子、领导控制力、个体影响力和利益影响, 形成组织政治行为的潜在变量有:个体因素、组织环境因素、最高领导作用和领导自身运用政治能力。

考虑到学者马超研究得出广东和辽宁企业的员工组织政治认知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的结论。在设计样本收集没有考虑地点影响因素, 随机采样。虽然不同背景的员工组织政治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样本内个别差异或变异量加大, 但不同背景人员合成一个较大样本, 易于获得清楚而稳定的因素结构。

设计一些个人认为组织政治行为的表现, 探索其是否有共性的规律。问卷设计完毕后, 寻找受测者进行预实验。对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问卷题项进一步修改, 删除看法一致的陈述, 修改某些明显含有暗示的题项, 最后选出33个有意义的陈述, 得到最后的赖克梯量表, 确定最终问卷。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 收集106份问卷, 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对组织政治的结构进行探讨, 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

三、探索性统计分析

在因素分析之前, 先将鉴别率较低题目删除, 其标准为:平均数大于5.30或小于1.70、标准差小于0.90。按照此标准经验所有题项都符合条件。

1. 组织政治存在因子的分析。

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 (Alpha) 大于0.6, 因此问卷度量具有可靠性。KMO为0.655, Bartlett球形检定卡方值为49.540, p值非常接近0,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组织存在一个潜变量, 假设这个变量为就是组织政治自身存在。第一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数据为:组织层面政治0.734, 群体层面政治0.664, 个体层面政治0.593。

2. 组织政治表现因子分析。

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 (Alpha) 基本上大于0.6, 问卷度量具有可靠性。KMO为0.727, Bartlett球形检定卡方值为599.550, p值非常接近0,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提炼的四个潜在变量为:个体面子、领导控制力、个体影响力和物质利益影响。个体面子关系主要内涵是个体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从方差贡献率数据可以看到该因素排序为:首先自我能力或成绩的夸大, 其次是贬低对手, 政治行为意识强的个体肯定自己前提下也保全对手颜面。领导控制力, 个体层面的组织政治关系中, 物质利益或者非物质利益绞合在一起, 比如同事维护相关小群体利益, 挑战法不责众的制度权威。从方差贡献率数据可以得到领导主要控制策略在于团结可以成为联盟的人;其次领导为了维护自己在组织的权威, 即使有决策失误, 组织愿意掩盖;最后领导就是晋升自己联盟的人。个体影响力, 有两个渠道可以获得, 一个具有超人的某方面能力, 成为组织稀缺资源。另外一个就是建立人际关系网络, 将默契配合关系作为自己实际处事的原则, 形成的影响力会更大[6]。物质利益影响, 政治行为目的是保护自身物质利益。从方差贡献率数据可以知道组织自身的表现影响力最大, 表明整体利益优先;其次是组织为了局部利益不公开信息, 组织防止可能出现员工产生不公平心理, 不完全公开实际的物质利益分配;第三是利益的分配, 考虑自己联盟利益优先, 群体利益其次;第四是个体利益排在最后。

3. 组织政治影响结果因子分析。

可知信度 (Alpha) 基本上大于0.402, 信度不是很好。其原因主要是调查对象不了解组织政治, 目前又不是管理者。KMO为0.545, Bartlett球形检定卡方值为12.277, p值为0.006, 从结果看不是完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进一步分析, 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可见, 仅仅提炼出一个潜在变量, 可以将其理解为组织政治表现结果变量, 从其贡献度上可以分析, 组织政治最大的表现是给员工造成巨大的压力, 其次造成了组织的不公平, 至于对于企业目标贡献度较弱, 还不能肯定其一定对组织目标造成障碍。

4. 形成组织政治原因因子分析。

可知信度 (Alpha) 分别为0.6538、0.474、0.393, 问卷度量个人部分可靠性较好, 组织部分具有可靠性不是很好, 原因主要是调查对象可能目前不是管理者。KMO为0.661, Bartlett球形检定卡方值为184.022, p值为0.006, 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提炼的四个潜在变量为:个体因素、组织环境因素、最高领导作用和各级领导运用政治能力。个体因素主要考虑是个体动机导致组织政治。从方差贡献率数据可以得出个体最大原因是后天掌握的政治知识造成的, 其次承认个体的可遗传的先天特性, 比如争强好胜、善于人际交往等。第三与个人经历积累的社会经验有关。最后与个体性格和成长环境关系最弱。组织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组织制度是否完善, 对组织公平的维护, 领导平衡各方面利益水平等多方面。从方差贡献率数据可以得到主要因素是组织制度, 可以理解为制度不完善给某些组织政治行为创造机会, 也可以理解为组织执行制度的本身存在政治行为。其次工作环境, 最后就是群体的相互影响。最高领导作用, 政治行为没有对错之分, 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 关键在于领导驾驭的能力, 掌握控制的力度, 某些组织政治行为可能因为领导自身有意或无意的支持而存在。群体相互影响对本因子也有一定的影响。各级领导运用政治能力。领导存在影响个体薪酬与晋升方面结果的权力, 领导不是普通个体, 而是兼顾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综合个体。就组织政治行为而言, 领导运用是否比普通个体强, 如果能够得到大家认可, 至少认为是可以研究的一个特质。从方差贡献率数据可以得到领导运用是否比普通个体强是最大因素, 其次是后天政治成功激励。

四、结论与讨论

组织政治是客观存在的, 是组织、群体和个体等各层面相互影响的结果, 但组织层面的影响较个体影响强, 个体应顺势而为。

组织可以通过研究对物质利益的分配, 个体面子的尊重, 领导关键事件的控制, 以及同事间的人际关系等, 了解组织政治。个体有可能夸大自己成绩或能力, 在听取个体成绩时候, 应该获取一定的佐证信息。领导控制力主要控制策略在于团结可以成为联盟的人, 保持组织的持续稳定发展, 利用组织政治形成较大的力量, 约束个体有损组织目标行为。个体可能加强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保护自己或小团队的物质利益, 这需要管理者谨慎处理, 一方面顾及法不责众, 另一方面要有一定措施, 防止其阻碍企业发展。

五、结论的缺陷性

以上结论虽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 但由于量表是设计过程中有主观成分, 因此研究开始存在一定先天缺陷。部分样本可能不是管理者, 不了解组织政治的理论含义和实际表现。在潜变量提取方面有部分主观因素, 少数潜在变量与仅仅一个问题显性相关, 结论有一定牵强性, 还需要进一步形成结构方程检验。

参考文献

[1]孙汉银.论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政治知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 :45-49.

[2]黄忠东.组织政治行为评价结构及其与个人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 2005, (12) :45-49.

[3]马超.组织政治认知对员工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 2006, (6) .

[4]刘军.政治与关系视角的员工职业发展影响因素探讨[J].心理学报, 2008, (2) :201-209.

[5]卫武.企业政治行为:经济与组织对其影响的研究[J].管理科学, 2004, (3) :1-7.

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及影响因素 篇9

关键词:职业探索,职业探索行为,影响因素

现阶段,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面临很多问题, 就业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所以对大学生进行良好的职业辅导, 是一项紧急的任务。我们要从目前的混乱中找到方向, 这就需要有一个好的理论来指导我们。而职业探索理论能帮助我们从职业生涯中找到方向。

一、职业探索和职业探索行为的概念

职业探索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简单来说, 职业探索是个人对自我特质以及各种不同的职业或者工作内涵, 乃至对个人环境关系与资源进行探索, 以便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确立更明确的导向。

关于职业探索行为的概念, 经过相关文献的搜集, 得到Jordaan关于职业探索行为的定义。即他认为“职业探索行为”是那些“思想上的或是身体上的活动, 他们或多或少是带有目的性的, 或者是希望找出一些关于自己的信息, 或者是希望找出一些有关环境的信息, 或者是想为自己希望进入的职业领域做准备, 或者是为自己调整职业方向的某个结论或某个假设找到依据”。本研究将职业探索行为定义为:个人出于职业发展目的而进行的、有助于个人了解自我和了解职业环境的具体的行为 (或活动) 。

二、职业探索的影响因素

国外对于职业探索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研究家庭方面上的因素和个体方面上的因素上。

从国内期刊网查阅近十年的文献发现, 目前研究职业探索的形象因素主要有自尊、同一性、择业控制点、家庭教养方式、羞怯、专业选择、择业效能感、成人依恋等。

家庭教养方式:在《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研究中指出, 过分偏爱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职业探索既有消极也有积极的影响, 但主要是消极的影响;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显著影响着大学生职业探索的系统探索和环境探索。成长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 成就动机一般比较低, 孤独、不容易适应外部环境、不关心他人、无助、自卑、容易有不安全感。所以这部分大学生不能在进行积极的职业探索, 尤其是系统探索和环境探索;生活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下, 对于子女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 对于自我认识缺乏正确的认识, 所以也不利于大学生的职业探索。在研究中也提到, 父母要多鼓励赏识子女, 要对子女温暖理解以及实践帮助等方式积极引导其职业探索的发展, 同时在家庭中, 父母要对子女的职业职业探索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自尊:在《自尊对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研究》这一论文中, 研究表明自尊对职业探索行为中的自我探索维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在《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与职业探索行为的关系研究》中也提到, 成人依恋中依恋焦虑维度必须通过自尊, 间接影响职业探索中的自我探索行为和目标聚焦行为。可见, 自尊是人格中影响职业探索的重要因素。

同一性:在《大学生同一性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中, 同一性包括达成维度、延缓维度、早闭维度、混乱维度。同一性中的混乱维度与职业探索行为中的自我探索、环境探索呈负相关并且相关非常显著。而延缓维度、达成维度与职业探索行为中的环境、自我探索呈正相关并且相关非常显著。

羞怯:在《羞怯与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论文中, 羞怯包括四个维度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表达的自我限制。研究表明羞怯与职业探索在总分上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同时中间组和高羞怯组要显著高于低羞怯组的职业探索水平, 中间组与高羞怯组在职业探索水平上差异不显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体羞怯水平越高职业探索的水平就越低。

择业控制点:在《大学生择业控制点与职业探索关系的研究》中, 研究表明择业控制点对职业探索中的自我探索和目标聚焦具有预测作用。内控的人倾向于对自我的探索, 外控的人对自我探索并不擅长。对于择业的问题, 外控型的人一般倾向于运用情绪应对方式, 容易焦虑, 害怕失败后的恐惧而不关心成功后的成就。内控型的人倾向于采用问题应对策略, 认为问题成败源于自身因素, 有自己的想法, 追求有有价值的目的。

性别:在《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心理资本对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研究》以及《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及其与择业结果关系研究》中, 认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职业探索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大学生成人依恋、自尊与职业探索行为的关系研究》以及《自尊对大学生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中, 研究证明男生在职业探索中的环境探索、信息探索、信息量、有目的的系统探索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心理资本:在《心理资本对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中, 研究证明心理资本与职业探索行为呈现显著正相关, 个体心理资本的各个维度通过改善能促进职业探索行为。

通过近十年期刊网有关职业探索行为的研究发现, 有关职业探索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个体因素, 而家庭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过程变量上, 与个体因素相比相对少些。说明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个体因素对大学生职业探索的影响, 并且个体因素对职业探索的影响多数呈显著相关。同时性别作为个体因素在不同的研究中, 与职业探索之间的相关其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在以后的研究中,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近十年的论文中多数是单个个体因素对职业探索的影响研究, 影响职业探索行为的因素既有个体自身的因素也会有环境因素, 所以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将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综合在一起考虑, 共同影响职业探索行为。

参考文献

[1]林清文:《生涯发展与规划手册》,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年7月。

探索行为 篇10

摘 要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健康知识的传播,促进健康信念的建立,最终落实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符合健康的行为。本文将主要探讨当前影响大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及对策。

关键词 健康行为 大学生 影响因素

影响健康行为的因素较复杂,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家庭、法律、宗教等方面。以下将进行具体阐述。

一、培养大学生健康行为的现实意义

21世纪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纪,国际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竞争是根本,国民素质将成为新世纪各国实力较量的根本之根本。要想提高国民素质要从健康行为的塑造抓起,只有建立了健康行为,才能提高民族素质和实现健康。大学生是一个文化层次和素质较高的特殊群体,他们可塑性强,易于建立健康行为,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意义。

二、影响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因素

(一)健康的信念

信念是人对于自己生活中所应遵循原则的信仰。如有些人不相信吸烟是肺癌的主要病因,反而认为吸烟能预防感冒,这是错误的而不是健康的信念。而认为低钠饮食有利于预防高血压的信息则是一种正确的健康信念。信念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当信念越接近于健康促进的指向,就越能产生正向的、好的行为效果,反之则会产生阻碍健康的行为形成的负面效果。现代健康教育知识传播的第一目的,是使接受者建立健康的信念。如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在进行宣讲吸烟危害,只有相信这个结论,才能建立健康的信念。建立并强化科学的健康信念是形成健康行为的基本要素。

(二)经济的发展

经济是人类生存和保持健康的决定性力量。然而,经济发展也会给人类生存带来新的危害,如丰富的物质生活,提供精制高热、高脂、高胆固醇的美味食品,导致营养不平衡,肥胖人口增加。同时,由于劳动条件改善、劳动强度降低、休闲时间增加、看电视时间增多等,使人的体力活动相对减少,成为一些对健康不利的行为发展的基础。

(三)社会体制

社会体制保护或也限制人的某些行为。在各种制度中,医疗保障制度与人的健康行为最为密切。若医院完全免费,可保证充分就医,但亦可能小病大医,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若完全自费,有可能使很多人无力支付费用而延误治疗。前者可能造成过度就医的行为,后者可能造成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的“失医”行为。鼓励大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并建立健康行为是基本的保证条件之一。

(四)文化背景

每个国家,每一民族都有其传统的文化及习俗,并强烈地反映在个人的道德、信仰、生活和行为方式之中。与健康有关的如饮食、服饰、嗜好、生活起居等无不表达着强烈的个体行为特征。要改变落后的文化观念与行为,需要强有力的科学知识的传播、教育水平的提高,并依赖于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

传统的文化习俗是经过千百年的塑造而形成的,虽无法律依据,但在一定的地域,其社会舆论基础强大,成为不是法的法。要冲破其束缚,常会遇到意料不到的困难。

(五)家庭、同伴、群体因素

个人行为在形成过程中受家庭影响很大,其中以父母、兄长的影响最为明显。如众多资料表明,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其中行为异常者所占比例较高。在西南科技大学中,特别是老师的影响不可忽视,许多学生以老师为榜样,奉老师的言行为判别是非的标准。一些学生在家不听父母之言,而对老师言听计从。

三、培养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健康行为的对策

健康行为对大学生的成长,对事业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培养。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解决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每个人在他生活中都经历过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痛苦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观、消极、发出绝望的哀号;有些人在苦难中还想到别人,想到集体,想到祖先和子孙,想到祖国和全人类,他就得到乐观和自信。”心中有了远大目标,行为就会高尚起来。

(二)掌握辩证法,学会分析和解决矛盾的本领

由于缺乏对人生的辨证认识和思考,缺乏社会实践的直接体验,西南科技大学学生只有掌握辩证法这个锐利的武器,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和工作中的困难,这样就不会被挫折所吓倒,被困难所折服。

(三)超越自我,学会控制、战胜自己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很弱,稍有挫折就容易一筹莫展。这往往影响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和自我实现。所以,大学生需要不断学习,增长见识,拓展视野。知识增加了,觉悟提高了,思考问题的范围也就广阔了。

(四)树立时代意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会经常处于苦闷烦恼之中。特别是在政治、经济、科技体制全面改革的今天,新事物层出不穷,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如果没有时代意识,就跟不上形势,就会与许多新生事物格格不入。因此,要跟上形势的发展,注意接受新鲜事物,努力使自己的思想与时代同步,保持高昂的政治热情,那么,行为倾向也会始终积极向上。

四、结论

探索行为 篇11

关键词:经济法,行为导向,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行为导向教学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行为导向教学法以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模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多维人格。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技术有项目教学、模拟、表演、案例研究、角色扮演等, 其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可以灵活变化。

《经济法教程》用词比较专业, 法律概念较多, 有些说法比较抽象, 理解有一定难度。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 老师在上面讲, 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注入式教学方式, 学生不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觉得法律课程是那么乏味、枯燥, 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了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方式造成的非良好教学效果, 以及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经济法教程》的兴趣, 根据《经济法教程》课程的特点, 在本课程中采用行为导向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法和小组讨论法, 无论是课堂气氛还是教学效果, 和传统教学相比, 都有显著差异。

一、小组讨论法指导教学

“小组讨论教学法”就是把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 对学习的某一问题展开讨论, 形成小组的观点并在全班进行观点阐述, 由其他小组成员给予点评。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并将知识的学习融于问题的解决之中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 实施小组讨论法的优点。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探究欲。教师如果能真正调动这种欲望, 便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的学习成功了一半。小组讨论就是一剂良药, 因为小组讨论不仅形式非常新颖, 而且能为学生探究和获得新体验提供有效空间, 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和联系时, 采用一系列案例分析的形式来让学生学习知识, 一个人的水平较难完成相应的案例分析, 而采用小组讨论法来完成, 可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势, 让学生在各抒己见和激烈讨论中掌握知识, 达到教学效果。一方面, 开展小组讨论, 学生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主动学习的态势会自然形成。《经济法教程》中案例分析是常见问题, 采用小组讨论法为学生逐步排除看到案例分析就头疼的毛病, 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另一方面, 小组讨论时, 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 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作为小组讨论中的每个成员都会自然地经历“看、想、听、说”的学习过程, 他们的学习行为便能自觉经历自主探究的轨迹。在进行个体性学习时, 每个人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有时对问题的理解却不够全面, 也有可能在某一些方面产生疑问, 小组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的舞台, 让学生能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使个性学习得到有效互补。这样的小组讨论, 不仅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心理, 充分展示了个性的才能, 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 实施小组讨论法的注意点。

小组讨论法学习多层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会的可能。但要注意不要让讨论课变成聊天课, 要让小组讨论焕发出勃勃生机, 需注意以下两点:

1. 分组问题。

一是分组时注意学生能力的差异, 兼顾每个能力层次的学生, 分成6人左右的小组, 一般做到人人参与, 形成互学相长团结协作的集体。二是分组时注意学生性格的差异, 内向外向、活泼害羞, 让学生在讨论活动中性格互补、交融碰撞, 不断融合, 形成和谐小组。三是分组时注意学生性别的差异。学生在异性面前喜欢展现自己的风采和魅力, 这样的思维方式差异有助于问题讨论的深入, 形成感性和理性的沟通。

2. 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一是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慎重安排讨论, 杜绝讨论中原地踏步式的低水平重复, 及时点拨引导, 把教学进程向前推进。二是耐心培养学生的讨论技能。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讨论技能, 教学效率就能相应地提高。虽然讨论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 但老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否则, 学生的活动将向无序化发展, 甚至偏离讨论课的主题, 将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三是精心组织是小组讨论教学法成功的关键。学生讨论活动组织得好, 会极大地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 每个学生都会积极思考, 主动发言, 相互争论, 讨论效果好。

二、角色扮演法指导教学

角色扮演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学的需要, 在教师的组织下, 由老师或学生参加扮演某种角色, 借助角色演练来理解角色的内容和心理, 从而主动改进自己的行为, 提高面向现实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 实施角色扮演法的优点。

角色扮演法具有趣味性、互动性、情境性等特点, 让学生扮演人物角色, 体验生活, 在角色扮演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既有学生与学生互动, 又有师生互动;既有知识交流, 又有情感交流。学生通过选择和扮演角色, 换角度去思考和讨论问题, 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 形式新颖, 气氛轻松而活跃。如在学习公司股票和债券时采用陈大伯的烦恼之“陈大伯与股票专家”、“陈大伯与债券通”的角色扮演, 通过角色扮演, 师生互动, 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角色扮演之前, 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和整理股票、债券的相关资料, 网上搜寻、请教专业老师、请教证券银行从业人员等, 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课前指导, 极大地增强了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 拉近了距离, 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师生环境中愿学乐学。在学习公司概念时采用情景故事扮演《王老板想不通》, 让学生在角色中感悟知识。《经济法教程》中可高频率地运用角色扮演, 每一个成功的角色扮演, 让课堂充满笑声, 从而实现了寓教于乐。

(二) 实施角色扮演法的注意点。

1. 主题确定, 角色选定, 分工合作。

学生的性格、人数、是否具有表演才能等对角色扮演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这时候老师要力求学生做到人人参与, 确定人员的任务, 搜集相关资料, 要进行预演。

2. 布置场景, 学生表演, 教师配合。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进行场地布置, 教师可适当介入客串角色, 激励学生。

3. 分析点评, 学生总结, 教师引导。

角色扮演结束, 可让扮演记者的学生先进行评论, 再由教师对这一过程给予肯定评价和总结,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提出表扬, 评出“最佳表演奖”, 让学生感到获得尊重和肯定, 利于下次活动的开展。

行为导向教学中的小组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 在《经济法教程》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有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金晶, 张向力.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 2009

上一篇:新生儿黄疸患儿护理下一篇:公路施工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