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与实践论文(精选12篇)
演变与实践论文 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强大的技术变革使得市场营销策略变得愈加重要。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适时的进行营销策略的调整和变革已是刻不容缓。
一、钢铁行业的特点及市场特性
传统钢铁行业一直被描述成为“傻、大、黑、粗” 的行业, 这只是描述了过去人们对钢铁行业的外观印象。从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 该行业同样有其丰富的内涵, 具有鲜明的特点:钢铁产品既是产品也是下游行业的原材料, 而且它所面向的下游行业较多。因此, 钢铁产品表现出了远远不同于其他行业特别是消费品行业的市场特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产品品种多样
钢铁行业作为许多制造业的基础工业, 为面对不同行业的需求, 制造出适应不同要求、满足不同用途的产品, 其品种繁多。而且许多品种之间的可替代性不强, 因此对于某一个品种而言, 又构成一个小的专用市场。而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 不同的品种所处的生命周期往往不同, 在产品的四个生命周期里都存在着钢铁产品。
(二) 产品市场特性不一
钢铁产品所处的市场环境, 地理位置不同, 生产厂家的数量不一样, 其所存在的市场特性也不相同。从市场的竞争状况来看, 对于普通钢材由于生产厂家较多, 需求用户分布较广, 因此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对于一些专用钢, 生产厂家数量有限, 其市场特性又类似于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在钢铁行业中还存在一类产品, 其国内的厂家唯一, 在一定程度上, 这类市场可看作是一个垄断的市场。由于不同的品种所处于的市场特性不同, 因此在构建销售渠道、制订相关的营销策略时, 对不同的品种各钢厂往往要区别对待。
(三) 产品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由于钢铁产品体积较大, 单件产品重量较大, 因此运输周转极不方便, 所消耗的费用也比较大。 以普通钢材为例, 每千公里的净运费占货物价值的4% ~ 5%, 而每发生一次装卸、仓储, 其费用通常要占货物价值的2% ~3%。这一费用比例远远高于很多其他行业产品。因此, 改进物流、压缩供应链也成为近几年来, 钢厂以及流通商改进渠道建设的努力目标之一。
(四) 产品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
受生产过程的限制, 钢铁产品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 与下游行业的采购周期往往不匹配, 而在产品总体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下, 为使产品与用户需求相衔接, 各钢厂都投入了较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五) 产品市场需求波动较大
铁行业所面对的用户来自于不同的行业, 各行业需求的任何变动, 必将影响到钢铁市场的需求波动, 而随着国内外市场逐步融合, 影响钢材市场的因素将更加复杂, 钢市的波动也将更为频繁。
二、我国钢铁企业营销理念的演变
我国的钢铁企业伴随着新中国的建设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钢产量从建国初期的几十万吨增加到目前的10亿吨, 从长期依赖进口到基本自给有余和产品结构性过剩, 并且在流通方式上从长期计划经济时代的配给制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流通方式。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 以追求最大产量为目标的生产观念阶段
从建国到1993年以前, 我国钢材产量严重不足, 钢材长期供不应求, 只要能生产出产品, 就肯定有用户, 便出现了忽视产品质量的生产观念。在这一阶段我国钢铁企业完全处于以生产导向为主的阶段。
(二) 质量意识觉醒的产品观念阶段
2004年, 国家针对经济持续过热, 采取宏观调控的政策, 钢材消费量开始下降, 加上2003年、 2004年的大量进口, 钢材供应超过了钢材需求, 造成钢材市场逐渐疲软, 库存增加, 价格及企业效益下滑。以宝钢代表的国内先进钢铁企业, 产品质量优势在竞争中得以充分体现, 其在全行业效益下滑的情况下保持了稳定增长, 使大多数钢铁企业意识到质量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钢铁行业开始走向 “质量效益”的发展道路。
(三) 市场意识空前高涨的推销阶段
钢铁企业在大量进行技改投资、提高产品质量后, 钢铁行业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由于钢铁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 用户对产品质量的偏好又进一步向价格、服务等方面转化。钢厂在各方面的压力下, 纷纷改变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坐商习惯, 开始从关注产品转向对市场的高度重视。众多钢铁企业建立了遍布各地的销售网络, 并且在价格折扣、付款方式、 售前、售后服务等方面都有明显改进, 以此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以保证企业拥有更多的市场优势。
(四) 逐步走向营销阶段
自产品观念阶段以来, 钢厂由于只注重提高产品的质量, 忽视了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同时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因而产生了“营销近视”。在经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及2008年金融危机考验的过程中, 钢厂纷纷建立起本企业的营销研究机构, 对用户需求、用户服务、公司的整体营销策略等进行研究和设计, 提炼出适合企业本身实际情况的专有营销管理技术, 提高企业的销售水平。
由此可见, 从总体来讲, 在我国钢铁行业中营销观念的实践和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企业在营销实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其主要原因不仅是理论的欠缺, 而更为重要的是在于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受传统体制约束太深, 营销理论的运用和实践滞后于市场的发展。
三、营销理念在我国钢铁企业的实践
近年来, 先进的营销思想在我国的传播十分迅速, 但实践的步伐却落后于理论的传播速度, 而且在营销实践方面消费品生产企业已远远走在了生产资料企业的前面。
营销理念是企业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结合的产物。作为理念, 它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强调的是文化特质, 即被企业员工认同并贯彻到企业营销活动中去。营销理念如果没有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那么只能算是企业的营销口号。狭义上讲, 营销是企业的一项功能;广义上讲, 营销是企业的整体功能。强调营销理念是因为营销活动真正是企业的全员活动, 只有企业整体对待用户的价值取向上升到企业文化的层次, 才能称其为营销理念。可见, 营销理念的形成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我国的钢铁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必须结合各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现代营销理念:
(一) 确立用户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公司每一时期的销售, 基本上来自两种顾客群:新顾客和老顾客。福龙公司评估过, 吸引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维护一个满意的老顾客的5倍, 对盈利率来说, 吸引一个新顾客与丧失一个顾客相差数倍。吸引新顾客比保持现有顾客常常要花更多的成本。因此, 保持顾客比吸引新顾客更加重要。而我国的钢铁企业在以用户为中心作为营销的基本取向时, 企业的管理高层时时强调这一观念, 但具体营销人员或部门往往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而处于买方市场的钢铁企业,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往往处于低层次运行, 最常见的方式是价格竞争。企业的市场思维往往还是从自身生产的角度出发, 通过种种办法把自身的生产能力发挥出来, 形成较大规模的产量优势, 并且得到相对低的成本, 以此作为市场竞争的基本优势。当企业使用相同的竞争方式时, 取胜的方式就只能是价格战, 使企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企业就没有精力和能力来生产和开发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因此, 我国钢铁企业要树立的第一理念就是“以用户为中心”。
(二) 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
市场导向是市场需求导向和市场竞争导向的综合。我们知道, 商品生产要经过三个阶段, 即商品开发阶段、制造阶段和销售阶段。商品的开发阶段必须按市场需求导向进行, 这样才有可能把产品销售出去, 实现企业的目标。然而, 市场需求并不等于用户订货, 企业还要在目标市场上寻找买主, 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在同一目标市场上寻找买主, 这样就形成了竞争, 企业为了将产品销售出去, 就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这就是竞争策略。因此, 我国钢铁企业必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观念。
(三) 确立与用户建立长期关系的理念
我国钢铁企业在总体上是以交易营销为特征的, 即着眼于单一产品的销售, 以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为核心, 着眼于短期效益, 不太重视用户服务, 对用户的承诺相当有限, 质量问题被看成主要是一个生产问题。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 企业与用户、 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竞争者通过建立和巩固长期战略伙伴, 实现“双赢”或“全赢”, 企业营销特征走向“关系化”, 即关系营销。“三个就是”即:用户的标准就是企业的标准、用户的计划就是企业的计划、用户的利益就是企业的利益。“三个就是”的营销理念的根本是追求共同利益共同发展, 这可以称为利益营销。企业重视长远利益和发展与用户的长期关系, 对我国大型钢铁企业来讲是必须树立的一种营销理念。
(四) 树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念
企业发展追求什么?是短期行为还是长期行为? 是利润还是企业的价值?在上面的营销观念论述中, 学术界已经提出了社会营销的观点, 对营销应追求的基本价值及其过程中的各种关系, 做了认真的探讨。无疑, 企业应追求长期效果, 应追求通过各种利益关系兼顾来求发展的境界。那么体现企业长期营销效果的东西是什么?答案应是企业的价值最大化。这种价值体现的是社会各界及企业内部对企业价值的认同。我国企业的短期化行为严重, 企业对自身的目的认识不清, 对利润的追求时而会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甚至国家利益;兼顾国家利益时又往往使企业功能行政化。所有这些都使企业在对待市场方面发生偏差。因此, 对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追求, 是社会营销观念对企业的基本要求。目前, 我国宝钢已确立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
(五) 树立让员工满意的营销理念
企业营销是内部营销与外部营销的协调统一。 企业的任何行动都必须通过公司员工去执行。营销关注的是用户需求与用户满意, 但如果企业的员工对企业充满了抱怨, 对自身的处境或待遇充满了不满, 他们带着这种感情去与用户打交道, 能使用户满意吗?如果员工不能感知到自己的价值, 也就不可能让用户感知到他的价值, 更不可能去有效传递企业的营销理念。所以现代营销理论都重视对内部营销的研究, 把员工满意放在用户满意之前, 这实际说明员工满意是使用户满意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刘鸿渊, 苟冰心.钢铁产品市场特征及客户关系管理有关问题的探讨[J].冶金经济与管理, 2001 (5) .
[2]赵广.关于对钢材销售中营销体系构建的论述[J].中国市场, 2013 (33) .
[3]李春飚, 赵强, 薛晓萌.浅谈市场细分及多品牌战略的应用[J].中国市场, 2013 (45) .
演变与实践论文 篇2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书
(殷商)(周)(秦)(汉)(魏晋)草书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这就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在商朝早期,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二、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同其他民族的文字如英文相比,汉字就在于每一个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
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对世界的文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这已是一个引起世界广泛认同的观点。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在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文字演变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意、韵,缔造了书法、诗词(格律)、成语、联谜等四大足以令拉丁文字汗颜、令华人华语扬眉的瑰宝。本文试图通过对四者的赏析,来分辨语系的优劣、审视饶文的真伪,并借此弘扬伟大的中华文化。
一、书法----飘逸的形体美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表达意愿,那么世界上所有的书写效果都是一致的,无论汉字也好,拉丁文字也好,人们都有自己的认知方法,都有自己的接纳基础,站在这个角度,汉字似乎确实平庸得很。
但是,如果我们稍微站开一点,或跳高一点,再来审视我们的汉字和他们的拉丁字,就会发现有一种差别在眼中悬浮起来,这种差别,是视觉上的差别,是审美上的差别。说实话,从表象上看,拉丁字委实不能与我们的汉字媲美。
拉丁字永远是线条的、浮滑的、单调的,英语的26个字母无休止地重叠组合,就注定了这种单调的永远存在。在视觉上拉丁字永远产生不了美感,在书法上拉丁字永远产生不了大师,这是通过与汉字的比较而得出的结论。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汉字更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有人说汉字如歌如画如符咒,我要说汉字更如诗如梦如眼睛,每一个汉字,都能敲击人的心灵,勾引人的魂魄,这是汉字形意性的显著功能。在美感上,汉字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堂堂正正凸显中华风骨
方块的汉字象人的脸庞,尽管有善恶忠奸之分,但仍充满人类的气息,全没有拉丁字一般的诡异和陌生。汉字横竖不偏不倚,撇捺不妖不娆,可谓堂堂正正、规规矩矩。透过汉字,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品格厚道,沉稳坚定,向往和平,诚实守信,并践行着忠为重、孝为先、和为贵、诚为本。
2、飘飘洒洒展现中华风韵
拉丁文字无可逾越的,是汉字的书法。
他们固然也有笔迹学,也能通过笔迹侦查犯罪、透视心灵,但这只是展示科学、分辨人性,而不能发掘字体的美感。
从仓颉创字的那天起,书法就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唯真唯美的活力之源,我们珍惜自己的文字,欣赏自己的文字,并用聪慧和灵秀时刻美化着自己的文字。无论是才子学士,还是粗人莽汉,都以字迹漂亮为荣,而以字迹丑陋为耻,这一文化背景,造就了一代代的书坛圣杰,也形成了一个个的书法类别。颜筋、柳骨、张草,隶书、行书、篆书,其作品让世人侧目,其风韵让外人垂涎。
值得一提的是,汉字对书法的讲究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华人在书法上的造诣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这世界有共同的音乐、共同的绘画、共同的科学,惟独没有共同的书法,这是汉字给华人的馈赠。
3、清清白白折射中华风貌
汉字独立成体,与拉丁文拖泥带水的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规则产生美感。汉字是规则的,横排竖行斜列,齐齐整整,清清白白,令人想起整装待发的士兵、成熟待收的庄稼,给人的印象是纪律、秩序、忠诚,从而在心中获得美的愉悦。如果我们能从这些地方来认识汉字、享受汉字,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就象第一印象对人的感受犹显重要一样,汉字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美的,汉字的形体充满着美的光芒。我们要抓住世人的第一印象,坚守汉字的阵地,让汉字汉文化在世界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成语——浓缩的意境美
饶先生在文中最重要的论述是:“以拉丁文字为代表的表音语系的优点是好写好认好读好记,运用表音文字为主的人类就象一群青少年人,有敢想敢说敢干的闯劲,开拓创新能力强,善于发挥自己的潜能,推销自己,主张人尽其才。直爽、坦率,重视独立的个性自由、平等。重视效率,主观能动性强,强调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者,主张人能动地改造世界。世界科技和社会发展到现在的水平,无疑是表音文字字母摆脱象形、书写右倾、独立组词的影响的优点之一;善于分析、解剖,力求专业、深入、准确和精细,思维方式是直线性的,逻辑思维强,工作、学习、生活追求简单、方便、实用,这是受表音文字简单却无法省略笔画、必须精确和字母线性排列的影响的另一优点。”
我们知道饶先生所例举的优点确实是欧美人的优点,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优点果真是拉丁文字所造就的吗?
由此我们注意到了饶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效率、准确、方便、简单、独立组词和线性排列。
我以为线性排列不能创造出效率和准确,而只能制造出冗繁和复杂。比如英语,在26个字母无规则、无穷尽的排列组合中,就造成了基本概念的相互排斥、相互剥离和相互混淆。以牛为例,我们的“牛”字,笔画简单,以撇为角,以竖为脊,“牛”的形象栩栩如生,再配之以“小”、“肉”、“母”、“公”、“水”、“奶”、“油”等,仅两个字,就把每一个概念表述得十分准确,而在英语里,牛是Cattle、小牛是Calf、牛肉是beef、小牛肉是veal、母牛是cow、公牛是bull、水牛是buffalo、牛奶是milk、牛油是butter,各异其状,看不出科学、看不出方便、看不出效率。
《夜的眼》的作者王蒙在作品被译成英、德、俄等拉丁语系的文字以后,所有的译者都向他提出过一个问题:“眼”是单数还是复数,是“eye”还是“eyes”?当时王蒙沉默了,因为他不屑于回答这类问题,一个简单的“眼”字所展现的灵性和所涵盖的内蕴,不是单数和复数能够概括得了的。它可以代表主人公的双眼,它可以象征黑夜的向往,它可以指向文中的孤独的电灯泡。一个“眼”字,可以派生出眼神、眼球、眼界、眼力、眼光,可以联想到心眼、慧眼、开眼、天眼、打眼,简单的一个字,其意深邃、其情悠远,这才是效率。(参见王蒙《汉字与中华文化》)
我们的成语正是这种高度浓缩了的深邃和悠远。在祖国的文化宝库中,成语以其言简意赅、掷地有声而自立于民族文化之林,并表现强劲的生命力,这与它自身的三个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是高度的浓缩性。一个成语,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道场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成语,来勾画一段历史的演变,来描绘一个故事的始末,来透视一道场景的盛衰。成语的高度浓缩功能,是其他语言无法取代的。法国有滑铁卢战役,苏联有莫斯科保卫战,盟军有诺曼底登陆,但是,无论是法语、俄语还是英语,都无法用四个字把战争描绘得淋漓尽致,荡人心肠。而我们汉字,仅凭“四面楚歌”就足以勾画出楚汉相争的惨烈和项王背腹受敌、孤立无援的绝境;仅凭“风声鹤唳”便足以描绘出东晋谢玄是如何指挥8万水师击败大秦天王苻坚90万大军的,在这个成语中,苻天王的惊慌之态、疑惧之意,都跃然字间。二是深刻的哲理性。一个成语,就是一种思想,就是一种理念,就是一种启迪。仅以“大”字为例:“大智若愚”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智者,“大海捞针”告诫我们不要作不切实际的妄想,“大言不惭”教我们懂得羞耻,“大器晚成”让我们学会奋斗。在世界文化中,令人奋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的名言警句当然也多如牛毛,但是,没有一个国家的言语能够象汉字汉语言一样精辟、简炼。古罗马帝国有“条条道路通罗马”之说,译成汉字是七个字,不译成汉字更加冗繁,而我们定睛一看,不就是“殊途同归”吗?四个字!三是隽永的表象性。一个成语,就是一幅画面,就是一种心态,就是一类行为。“挺身而出”把英雄跃然纸上,“道貌岸然“把虚伪鄙夷嘴边”,“负荆请罪”看出道歉之诚恳,“浑水摸鱼”刻划人心之奸诈……成语的花园千姿百态,我不愿也无需花篇幅去罗列和解读,唯一要说的是:成语貌似简单,却包罗万象。一个成语,有时胜过万千说教和万语千言。
成语是因汉字特殊的结构、底蕴、组合锤炼而成的,它的存在,使汉字充满意境,使汉语言充满睿智,使汉文化充满生机。它和汉字汉词一样,以小见大,以简代繁,以偏概全,展现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发展史和华人厚重的审美观,是汉字优秀于其他文字的重要体现。
三、诗词——铿锵的韵律美
拉丁语系同样产生着伟大的诗词作品。我们决不会因为唐诗宋词的优美而否认拜伦雪莱泰戈尔普希金带给我们的倾倒与感动。正如汉语诗词一样,拉丁诗词同样充满着激情或哀怨、渴盼或惆怅、理性或情感,站在这个角度,人类通过诗词所表达的对真的颂扬、美的向往、假的鞭挞和丑的嫌恶的意愿是共通的、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我们的汉字所赋予诗词的韵律之美。
众所周知,汉字的音节是单一的,汉字的音调却清晰地刻定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音阶,这一刻定使我们的语言更加轻重有序、错落有致、铿锵有声,而不象拉丁文一样有囫囵吞枣的感觉。这种美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押韵的灵性之美。一首诗词,甚或一番言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话催人睡眠,有人说话令人兴奋的主要原因,其间最关键的,就是在表达的过程中是否把握了押韵这一要素。试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为例: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在这里,“彩”和“来”都是“ai”的韵,把“来”和“彩”放在韵脚之上,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如丝如缕。但是,如果按拉丁文的写法,“云彩”完全可以用“白云”或“云霞”取代,这样一来,该诗的意境顿失,作者的灵性全无,听众立即会冒出“不过如此”的感觉。又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个“残”是残败、凋零之意,但如果改成“百花败”、“百花凋”之类,相信这首诗绝不会传诵千古。因此,押韵所赋予汉语诗词的灵气是其他语言所不能企及的。
2、平仄的错落之美。绘画要浓淡相调,建筑要高低相衬,做事要张驰相守,做人要刚柔相济……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世间万象的美感产生于错落之中、形成在跌宕之间。汉语诗词的平仄运用,也许是对这一概念的最好诠释。还是以李商隐《无题》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诗对仗工整,立意奇巧,音调也非常和谐,上句的音调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读来如珠玑落盘,不绝于耳。但是,如果没有汉字特定的平仄错落,下联改动三个字也未偿不可,乃变成“蜡炬化水泪刚干”,这还象诗吗?只会使人如蛆在喉,今生再不想读诗。
3、文采的柔动之美。文采是能够柔动韵律的,正因为之前所说的汉字的意境幽广、文采斐扬,才使得汉语诗词有别于拉丁诗词那种单纯的激情和豪迈,单纯的理性的张扬,而使自己声情并茂、意趣相彰。在其他语系里,诗词大多是个性自然的流露,因此其感染力主要停留在夸张,生命力主要停留在哲理。比如“啊,我的太阳,我的太阳……”这类文字,是其他语系诗词中常见的,其声富感染力,其情富张扬力,但其境,却缺乏景的交融和柔美的动感。汉字汉语言中丰富的底蕴,使我们既有诸如“大江东去”、“气吞万里如虎”、“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迈不逊于“我的太阳”,又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温婉和“江枫渔火对愁眠”的雅致,而后者又是“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涛”所无法比拟的,汉字的诗词里,灌注了更多信息量,人们的思绪随着信息的流动而流动,比之相对单薄的其他诗词,更富动感,更富韵律美。
中华诗词是世界文学里的一支奇葩,这支奇葩的构成,与汉字息息相关,相依相存。脱离了汉字,诗词的生命力便无从谈起,也只有汉字,才能让诗词璀璨有形、潋滟有致、铿锵有声。
四、联谜——奇巧的雅趣美
饶先生的文章,有一段不仅是我反对的,而且是我心生反感的,他说:“改革后的汉字,首先必须好写,这包括笔画少(1-3画即可)、断笔少;好认:最好是以现在的偏旁部首为基础,再借用拉丁字母;好读……取消立体的、包围或半包围结构,全部改成独立符号、线性排列。”他还着重创造了一个字:“比如„众‟,可以改成„人人人‟或„3人‟”。
我反感饶先生的这段论述,倒不是因为那个“众”字把我们的视觉神经搞得七零八落,而是因为作为文化人的他,竟对汉字的结构美如此的漠视!
在这里我必须提及我们的楹联和灯谜。古往今来,一副妙联,羡煞多少文人墨客,一字绝谜,难倒多少能工巧匠。我们的祖先,在对对联不断的创举中,在对灯谜不断的发掘中,活跃了思维、启迪了智慧、陶冶了情操、品味了雅趣,对联和灯谜,实在是华夏文明中的一双明珠。
对联为华语文化所独有,这是汉字的功劳,也是汉字的骄傲。因为只有象汉字这样独立的字体,独特的结构,才能够为对联的出现提供载体。对联既然是华语字系所独有,因此倍受华人喜爱,这种喜爱已经超越了一般空泛的理论阶层,而融入到广大华人的喜怒哀乐和衣食住行。从社会阶层上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山野村夫;从作联目的上讲,高至考官取仕,低至酌酒行乐;从作联风俗上讲,重至婚丧礼仪,轻至年节喜庆,上述种种,无人不联,无事不联,无物不联,楹联因此也派生出春联、寿联、婚联、挽联等诸多种类。
华人对对联的喜爱,主要还是因为它的奇巧,和因此带来的雅趣。“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还有什么能比这联更上下契合?它的合情合理,它的丝丝入扣,非智慧不可得到;“我别良人去矣,大丈夫何患无妻,倘异日再叶鸾占,休向生妻谈死妇;汝依严父哀哉,小儿女终当有母,若今后得酬乌哺,须知继母即亲娘”,如怨如叹,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吸烟摇扇,眼前风云聚会;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在情景交融中,在诙谐幽默里,令人捧腹;更有那千古绝对,比如“解解解元之渴”,三“解”同形异音异义,至今无人对得,更引发许多奇思遐想。
灯谜里的字谜也是一样,它充分利用汉字结构上的组合,巧借世界万象,故布疑阵,引人入歧。解开灯谜,需要灵慧的头脑,广博的学问,是促使人们好学上进的有效方法。我最喜爱的字谜如“无边落木萧萧下”,谜底是“曰”,原来,“萧萧“是指宋齐梁陈四国中齐国君萧衍和梁国君萧道成,齐梁之下是陳,陳无边是東,東字落木即“曰”,何等广博,何等机敏!
中华的奇联妙谜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我这里不可能一一列出。我写联谜奇巧的雅趣美,一方面是为汉字的神奇而自豪,一方面是为祖国的文化而发表由衷的骄傲。
融合与演变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公共艺术;发展;数字化
一、公共艺术概述
公共艺术指的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是一种被放置在城市外部环境中,面向社会大众的一门艺术类别,是一门充满张力的艺术。传统的公共艺术通过雕塑、壁画等被大众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形式分布在城市的大小角落,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文化实践和审美存在物,历史性地建构着和丰富城市的文化。不同时期的公共艺术体现和表达不同的城市历史文化,建构不同的城市文化形象,传达不同的城市文化精神。
公共艺术作为当今城市中一种日趋重要的文化形式,起着愈加彰显的文化载体和城市地标的作用,并成为城市的符号与象征。公共艺术因其独特的地域特性,能够凝聚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成为城市的文化标杆,维系正常的都市空间文化秩序。城市公共艺术存在于城市的重要空间场所,大多数能够占据人们的视觉中心,能够辅助大众认知自身所在的空间场所及位置,并能够从中领略到城市的独特品性。
二、数字媒体时代数字艺术的独特魅力
首先,数字艺术能够增强信息感染力。数字媒体艺术通过声、光、电等信息媒介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的空间形式,开创了展示设计的崭新空间。数字艺术的应用更是让观众感受置身于三维空间中的展示效果。例如,在4D数字展示空间内,可以通过使用数字声光电技术和强大的数字音效技术,能够在空间中营造随环境而变化的风、雨雪、水汽、闪电等效果,从而构建一种独特的传播空间,让受众在视觉、触觉甚至味觉中身临其境。运用4D数字艺术,观众的感觉将非常真实,虚拟的空间与真实的场景融为一体,受众尽情参与其中,感受数字技术展示的场景。数字媒体艺术挑战了人类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扩展了空间艺术,改变了空间的传统场景。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加入,传统精致的二位场景也开始转变。静态的艺术作品开始向动态化的方向变化。如今数字影像艺术可以把展示效果通过创意完美地展示出来,而且能够通过灯光的无限延伸性将动画漫射到另一个单独的空间。数字媒体艺术将各个数字技术进行整合利用,将多种表现形式进行配合,通过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与感染力,慢慢的被社会所采纳和欢迎,成为未来创新型艺术发展的必然方向。
其次,数字艺术对实现信息双向传播更为有力。媒介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数字媒体艺术由于本身的数字特性,能够完美的进行信息的反馈。如今,许多数字技术支持的交互设备的广泛使用,能够让艺术作品传达出的信息及时的传播到受众群,受众对艺术作品的感觉以及交互性的动作能够及时得通过数字设备反馈到作品处理器端。数字信息的双向传播表现的更为多样化和便捷化。
三、公共艺术的发展与演变---数字化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一种开放性的艺术,作品本身的展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受感染能力是评价一个艺术作品的基本前提。而数字媒体艺术在这几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表现力优势。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储存、处理、传播信息,包含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在营造虚拟环境、人与作品互动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数字媒体时代下的公共艺术,融入了数字媒体的新时代观念,使用了数字技术,为自己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
正如艺术本身有一个变动的历史一样,公共艺术在媒介环境的影响下也有变化的一个历史。到21世纪,传统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在新媒介环境下的影响下,公共艺术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自身也发生了质的演变,公共艺术的数字化作为一种新型艺术发展方向慢慢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充满数字科技感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进而成为一种流行在全球范围内的公共艺术发展理念。从整体上讲,数字化公共艺术是公共艺术的一个分支,拥有一些传统公共艺术的特征,但是又具有数字性,既突显时代特点,又能进一步阐释公共艺术所有用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内涵。
(一)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互动
面对传统的公共艺术,社会大众与艺术品之间的互动多是被动和单向的。比如,面对一件雕塑或一副壁画,公众与其的互动是观赏作品,单向的接收艺术家通过作品的表达的观点。作为以静态雕塑形式呈现的公共艺术,大众与其的互动形式主要为合影、触摸、攀爬等。而有的艺术家也在寻求传统公共艺术上的突破,通过在设计中增添具有互动性的部分来主动邀请公众与之亲密接触。还有例如由武汉楚天绿激光公司制作的《SBI 欢歌》激光琴公共艺术,该作品在传统的雕塑基础上加入激光、音频等数字技术,使作品和周围人物产生互动行为。从该处走过的行人,用指尖滑过琴弦就会产生悦耳的琴音。激光雕塑的外在演绎形态由受众所决定,受众的参与性在该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一个典型的作品与受众互动的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
添加数字交互功能的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能够带给参与者很强的视觉和触觉冲击力,相对于传统公共艺术能够带给受众更加强烈的印象。公共艺术大多以城市或社会文化为主题,通过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交互的形式向大众阐释着作者对于这座城市和人文的理解与深层次的诠释。
(二)数字化公共艺术所拥有的新功能
传统公共艺术有着多种多样的用途,比如便利性设施,如具有设计感的公园长椅、垃圾桶等;除具有设计感外还具有标志的功能、审美的功能等。而在数字媒体时代,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发展似乎以一种更高的姿态立于传统公共艺术之上,具备更高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可口可乐在2011年曾在大型商业广场的外围设置了互动的公共艺术平台,以数字化公共艺术作品为依托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消费者,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这种隐匿在数字化公共艺术之中的交互体验,势必成为今后不可估量的经济沃土。
(三)数字化公共艺术的强大表现力
在传统的公共艺术中通常有很多元素比如静态的文字、图像等,如今数字媒体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使得传统二维有了更加丰富的的表现形式。如在2014年上海外滩灯光秀活动期间,主办方巧妙将动画技术与三位投影技术运用在一起,将制作好的二维动画影像投射在了固定的三位建筑上面,使得原有的动画更加生动、逼真化,将“动态的楼房”情境直观而生动地展现给大众。三维动画技术和传统楼房天衣无缝地拼合在一起,既展现了数字时代新媒体的技术魅力,又满足了大众对楼房的奇特想象。间接地向人们表达了“艺术让生活更美好”的传播概念。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融入我们生活中的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在数字媒体时代将会重新绽放前所未有的光芒,当代的公共艺术应该借助蓬勃发展的数字技术潮流继续发展探索,在数字化创新道路上不断的前行。不久的将来,数字化公共艺术将会广泛被大众接受,走入城市的每个角落,成为表现城市文化最鲜活丰富的符号。
【参考文献】
[1]霍美辰.论审美主义对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策略的价值[J].美与时代,2010.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演变与实践论文 篇4
“强调人性, 强调地缘, 强调文化, 强调艺术和美, 在此立意基础之上, 整合兼容前八代商业形式, 自成商业服务体系, 探索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商住结合模式, 形成制造“幸福”、符合后现代生活方式的的新经济形态, “第九代商业”犹如大江大海, 将百川尽纳, 波澜壮阔, 意境深远。”
商业的兴旺是社会发展的象征, 在商业交流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3000多年的漫长时间里, 商业本身的模式亦在时空中被雕琢打磨, 或缓慢或激越, 在时代的牵引下变化着不同的形态, 那是一场场时空中的革命。
日新月异, 斗转星移。如今, 商业已经走过了它的前八代。
第一代:街边商铺。我们都不会忘记, 曾经在放学后风一般跑进学校旁边的小卖部, 买一包瓜子或者薯片, 有时在路边买一捧甜绵绵的棉花糖一路吃回家。我们曾在街边的服装店里淘到过便宜又好看的外单尾单, 在楼下的小吃店吃过油条馅饼炸麻球, 也在离家十米开外的五金店买过螺丝钉子。街边店铺带来过顺便与实惠, 也带来过对东奔西走的抱怨。
第二代:百货公司。曾经需要在街边商铺里“打游击战”分开购买的商品, 被整齐地搬上了百货公司的货架, 食品部里买到面包、蛋糕、饼干, 日用部里拿出毛巾、牙刷、脸盆, 再到洗化部里拎走洗衣粉和透明皂, 日用百货一应俱全, 商品品种的丰富带来“一网打尽”的购物畅快。
第三代:连锁便利店。在台湾, 便利商店总家数已超过8500家以上, 开店密度高达不到2700人就有一家店。不只密度高, 台湾便利店的商品和服务种类繁多, 据说单是吃的就超过2500种, 从茶叶蛋、烤番薯、关东煮, 到各式各样的便当和方便拿着吃的日式饭团, 冷热咸淡任君挑选。你也可以在便利店喝到热咖啡, 缴纳手机费和水电费, 寄取包裹, 甚至是买到一张超级巨星演唱会的门票。
第四代:大、中型超市。仿佛是在一夜之间, 沃尔玛、家乐福、佳世客这些大型超市已经遍地开花, 争抢大陆零售业市场, 五花八门的促销让利活动在顾客面前轮番轰炸。在管理有序、制度严明的大、中型超市中, 顾客们享受到了更多的方便和实惠。购物更是成为了一种休闲模式, 推一把购物车, 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前任意挑选, 足以消磨时光。自助式的购物方式让顾客更加轻松闲适, 逗留更长时间带来的商机也让商家暗自欣喜。
第五代:大卖场和专业大市场。城市的扩张、人口的增多, 带来的是对大卖场和专业大市场的需求。更多的比较、更多的选择、更多的要求,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顾客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购物行为, 而是在购物过程中期望着更高的性价比和更多的精神愉悦。
第六代:购物中心。购物中心的出现是20世纪零售商业建筑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 将多种店铺作为一个整体来计划、开发和经营, 拥有一定规模的停车场, 并且提供高标准的娱乐场所, 诸如餐馆、体育健身中心、电影院、艺术展览等等, 满足多种消费要求。购物中心不仅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 将购物与休闲活动相结合, 同时试图再现传统的公共活动空间, 寻找汽车时代来临之后就已经失去的城市广场, 满足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
第七代:城市综合体。所谓“城市综合体”, 是指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 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 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以日本为例, 在城市综合体的代表中, 无论是福冈市的运河城 (Cannel City) 还是东京都的钻石城 (Diamond City) 、维纳斯镇 (Vinus Fort) 以及乐乐商城 (Lalaport) , 都有以下共同的特点:一是规模庞大, 足够让人们逗留大半天以上;二是空间丰富, 让顾客们能心情尽量放松;三是光照充足、色彩柔和, 使人们在购物和休闲的过程中处处能享受到感官之美;四是业态丰富并且集成良好。
第八代:城市生活中心。正如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所揭示的, 随着物质消费需求的不断丰富和变化, 工业时代的大众型产品消费正在转向文化艺术等高阶优质商品的消费。在这个新的时代, 物质财富愈丰厚, 人们对精神产品的追求就愈急迫。
即便对此理论毫无了解的人们也会承认, 与以往相比, 当代人的内心多孤寂, 人们对工业化成果的反省导致了对业余文化生活更加重视和珍惜。环顾我们四周, 由视觉艺术和其它感官艺术构成的新型“文化场”正在逐渐形成, 一个艺术化的商业时代正伴随着“后现代”的到来翩然而至。于是, 我们在近几年间迎来了好多新鲜的概念和理念, 诸如“知识经济”、“创意文化”、“情感空间”、“体验消费”、“第三种生活”、“艺术场景”、“心经济”以及“思生活”等等。
“第八代商业”是商业物理的“场”与顾客心理的“场”的有机重合。这是一种比通常的“购物中心”更大、更综合、更生活化和更艺术化的大型主题商业综合体 (GTCC) , 是一种生活体验的超级文化中心, 是一个现代化的休闲型购物乐园, 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现代工程, 是一个“时尚经典”的艺术殿堂, 是一个新生活下的“体验旅游”的目的地。这样的“商业文化场”出售的将远不止是商品, 而是出售快乐、出售生活方式以及表达对生命和人性的尊重。它诠释着后现代新的休闲的, “只有融合了一切种类的艺术才能臻于完美的境界。”
第九代商业
美, 是道德上善的象征。
——德国哲学家康德
因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变了, 所以社会的氛围变了, 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品味、商业业态, 以及人们看待商业的视角, 都在发生变化。商业与审美的相融, 成为一种未来的趋势。
(一)
在中国, 当前的商业发展正面临着一个特殊的机遇——城市化进程、房地产政策、中产阶级崛起, 以及这个曾经有着浑厚商业文化底蕴的国家如今陷于艺术迷茫的阵痛之中。
这种艺术迷茫的阵痛的来源是时代发展所带来的需求改变。
基在其著作《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中提出一个基本观点, “今天的社会, 正在发生一个时代的变化, 就是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变, 也就是所谓的后现代。”
后现代和工业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 人们的生活追求发生了改变。在工业时代, 人们追求的是功能和技术, 而在后工业时代, 人们更偏重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因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变了, 所以社会的氛围变了, 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品味、商业业态, 以及人们看待商业的视角, 都在发生变化。商业与审美的相融, 成为一种未来的趋势。
尔地产集团董事长卢铿说:“当今的城市正相继进入“后工业时代” (即后现代) , 人们的生活诉求在不断进步中, 商业也必然面临新的进步, 这一进步的核心价值是对服务水准、客户价值和新生活方式的追求。海尔地产应该也有条件在这一领域有所贡献。”
在此形势之下, 卢铿董事长结合“新东方主义”思想, 洞悉商业形式的演进蜕变历程, 在前八代商业形式的基础上, 提出了“第九代商业”。
卢铿董事长认为, “第九代商业”将具备以下十个特征——
1、基本形态:容积率和楼层相对较低 (一般地上二层) , 规划和建筑尺度讲求人性化, 属
街区性商业建筑系统, 与万达式的箱体型商业形成明显的差异, 并在差异化的创意中寻找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
2、文化诉求:有明确的文化主题、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意, 可形成一个城市或大区域的文化生活中心, 具有良好的画面感和审美特色, 可形成时代的精神乐园;
3、业态组合:能兼容前八代商业中的某些能积极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形式, 诸如街边商铺、休闲院落、大小超市和购物中心等。业态的组合与文化主题相关;
4、重要命题:密切关注“后现代”新型生活和时代精神所关注的科学 (节能、新材料) 、艺术 (审美、演艺) 及哲学 (第三空间、场所化) 等命题;
5、价值创造:注重从策划、规划、设计到招商、经营、管理及服务的一系列“以服务为核心”的课题, 着意“为客户创造价值”, 形成创造“幸福”的经济形态;
6、个性特色:具有中华民族和各个地域的本土文化特色, 有鲜明的网络时代个性, 在“创新、求细、审美”三个方面进行不懈努力, 融合“古、今、中、外”四个时空元素, 为未来创造新型的古“镇”;
7、商住结合:能自成商业服务体系, 能更好地实现主题商业与周边住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在功能和市场方面互相作用, 并探寻新的商住结合模式;
8、持续发展:能突破一般商业红火几年就萧条下去的宿命, 通过丰富的软件、业态的演进、集中宣传及资本运营, 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并形成优良的有形和无形资产;
9、环保节能:充分利用现代新型技术, 在街区性商业系统中努力解决好环保和节能的问题, 使之形成特色和卖点, 并符合时代和未来的要求;
10、综合效益:奉行海尔的“多赢”文化, 有力创造综合效益, 尽力让社会、政府、企业和百姓等多方受益。
第九代商业打破了一般概念上的所谓商业盒子, 变成一个开放的空间、一个情感的空间、一个审美的空间、一个交流的空间, 从以购物为目的, 发展到以生活为目的, 创造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区域的文化生活中心, 营造一个庞大的公共大家庭, 以特有的生活感和丰富的业态容纳现代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全方位需求。
与前八代商业相比, 第九代商业更注重地域文化和审美品位, 将之前箱体式的商业形态完全打开, 在科技上、艺术上、哲学上、创造上都有更广博的命题, 具有很强的容纳性。
强调人性, 强调地缘, 强调文化, 强调艺术和美, 在此立意基础之上, 整合兼容前八代商业形式, 自成商业服务体系, 探索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商住结合模式, 形成制造“幸福”、符合后现代生活方式的新经济形态, “第九代商业”犹如大江大海, 将百川尽纳, 波澜壮阔, 意境深远。
创造“第九代商业”, 需要开发商更好地集成社会资源, 更好地关注新生活方式, 更好地创造文化附加值和客户价值, 同时也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文化修为。因为涉及到更多的创意和突破, 所以发展“第九代商业”必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之同时, 对于海尔地产这样的开发商, 会取得以下多项综合效益:有助于实现“两金一资源”的效果;建设周期短、投资回报高、风险可控制、综合效益好;与“万达商业模式” (高层住宅与箱体型商业裙房相结合) 形成对比, 扬其长避其短, 从而创新商业模式;考验和提升企业的文化和创造力;可形成自己的产品特色和序列, 找到房地产的“第二条跑道”。
目前, 海尔地产所开发的关于山海湾项目、即墨原乡墅项目、济南全运村商业项目、烟台中城项目、天津“家国天下”&“风尚英伦”项目、临沂临天下项目等。对于“第九代商业”的认识和发展, 将构成海尔地产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
“有明确的文化主题、文化内涵和文化创意, 可形成一个城市或大区域的文化生活中心, 具有良好的画面感和审美特色, 可形成时代的精神乐园。”
“具有中华民族和各个地域的本土文化特色, 有鲜明的网络时代个性, 在“创新、求细、审美”三个方面进行不懈努力, 融合‘古、今、中、外’四个时空元素, 为未来创造新型的古‘镇’。”
在卢铿总结的第九代商业的十大特点中, 文化无疑是最为突出的特点, 关键在于将具有民族性或地域性的文化, 以富有特色的建筑为载体, 与商业街区相结合, 营造出具有城市风格的生活区域。
在上海, 沿街的老房子常带出细节丰富的转角, 路过的人站在那里, 可以避开日晒雨淋, 又是一个浪漫的邂逅之地。有些漂亮的转角, 甚至比房屋本身更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淮海路瑞金公寓转角处的“大方布衣”, 还有淮海路茂名路路口上的国泰电影院。转角楼承载着老街的记忆, 以其真实和细腻, 打动着过往的行人。
在丽江古城, 随着天造地设的山水美景一起闻名天下的, 是这里的酒吧文化。在华灯初上的夜晚, 从四方街沿着小河走下去的新华街上, 数十家风格迥异的酒吧沿河密布, 红纱灯、宫灯、走马灯、彩灯在夜风中摇曳着屋檐门口,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或是抱着吉他浅吟低唱, 或是伴着节奏跳起拉丁, 在这里以各自的方式欣赏古城的宁静幽雅。
在海南的骑楼老街上, 商铺林立, 楼上有好看的花墙头, 楼下门廊畅通。在骑楼下穿梭的, 有殷勤的店铺伙计、躲雨的路人、休闲的小贩、还有穿着木屐手挽手逛街的年轻姑娘……在叫卖小吃的声声吆喝和蒸笼初揭的氤氲雾气中, 那份热闹市井的骑楼生活悠悠地升腾着, 演绎着海南老街的繁华和风情。
不论是上海的转角楼, 丽江的酒吧街, 还是海南的骑楼老街, 它们都以其独具特色的商业街区, 抒发着文化的底蕴, 透露着生活的情趣, 淋漓尽致地表达着城市的个性与风韵。
这种地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正是“第九代商业”的精髓, 第九代商业尊重每一种独特的文化, 同时又让它们与住区完美融合。此基础之上, 在“创新、求细、审美”三方面精心雕琢, 融合“古、今、中、外”四个时空元素, 形成一个城市或是一个区域的文化生活中心, 打造现代都市中的精神伊甸园。
而这一切, 不仅可以增进住区居民的审美和生活情趣, 让来此游玩购物的人们感受到独创的魅力, 更会让这里成为地标性文化消费的终点站。丰富的体验与活跃的消费, 让城市专属的文化种子得以保存, 并且代代传承, 架起一座沟通情感的桥梁, 形成一个城市独特的文化生活体系。
在第九代创新商业模式中, 商业不再是传统的买与卖, 而是将商业融入本地文化, 与情感、艺术、生活融为一体, 创建物质与精神的和谐, 历史与现代的和谐, 文化与商业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形成人们向往的全新的后现代生活方式。
作为世界一流的第九代商业模型, 位于日本东京的六本木新城, 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商业地产项目。
六本木新城集合办公、商业、住宅、文化为一体, 里面由朝日电视台总部、54层楼高的森大厦、凯悦大酒店、Virgin影城、精品店、主题餐厅、日式庭园、办公大楼、美术馆、户外剧场、集合住宅、开放空间、街道、公共设施等, 还引进了东京电影节、森美术馆、国立美术馆等文化设施或活动。
于是, 在这个区域里的人, 几乎可以实现居住、工作、游玩、休憩、学习和创造等都市生活的所有需求。居民可以在家门口欣赏到高端艺术品展览, 周边有大把购物、餐饮、娱乐的好去处, 还可以观看一年一度的东京电影节。对于其他日本及海外游客, 亦可在六本木新城购物, 娱乐、欣赏艺术作品。据说在这里, 无论你走到哪儿, 都可以一眼望见由国际时尚界画家村上隆所绘制的图画。而置身这个由漂亮街道、新奇建筑、美丽艺术品、精品店面、数不清的美味餐厅所构成的综合建筑中, 恍如进入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时空, 让人流连忘返, 乐此不疲。
据统计, 2003年4月开业的六本木新城, 同年的4月末至5月初的黄金周期间, 就吸引了265万游客。此后不到2年的时间, 六本木新城已经成为日本东京著名的购物中心和旅游中心, 成为日本及海外游客的必访之地。
六本木新城第九代商业的成功绝非偶然, 这是后工业时代人们生活方式变革的大势所趋, 是商业形式按照历史规律发展蜕变的必然结果。
第九代商业的地产实践
(一)
21世纪, 是海洋的世纪, 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4月指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来, 整个半岛城市群迎来了新机遇。位于蓝色经济核心的烟台市, 经济总量居于七大中心城市次席, 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港口城市, 区域性金融、贸易、服务中心, 旅游度假胜地, 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
烟台的自然环境优越, 海岸线绵长, 区域内河流众多、山海环抱, 气候舒适, 宜人居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烟台的芝罘便与碣石、句章、琅琊、会稽齐名为天下五大港口之一。但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明代以前的烟台老城区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城市聚落。
明代初期, 奇山所设立, 到1664年, 清政府下令废奇山所。现在芝罘区的经济才逐渐繁荣起来, 在沿海一带形成了贸易集聚地点。随着经济的繁荣, 人们为求生产和贸易的吉祥兴隆, 于康熙年间集资在芝罘湾海边建庙供奉海神。1810年进行大规模扩建, 改称天后宫, 俗称“大庙”。庙前大街逐渐发展成商业街市, 时称“大街”, 就是今北大街的前身, 这是烟台历史上最早的商业街和城市中心。
烟台开埠后的一个根本变化, 就是由衙署和庙宇构成的城市中心的衰落, 和由海运港口以及海关、洋行聚集的新的商业区构成城市中心的出现。城市中心由原来天后宫一带向处于外国领事馆聚集的烟台山一带转移, 朝阳街成为多业聚集的高密度的综合性商业中心, 打破了同业聚集的传统结构。北大街、天后宫一带的传统商业街仍很繁华, 但已降为次一级的商业中心。至此, 烟台城市形成以朝阳街商埠区的近代商业中心和北大街、天后宫传统商业街区的新旧双中心结构。烟台山海滨一带, 洋行饭店林立, 酒馆烟馆密集, 呈现出近代都市的繁华景象。建国以后, 随着烟台城市的发展, 形成了以南大街、海港路区域为首的老商业中心, 开发区新商圈和莱山区商业圈三大商业板块, 成为受烟台人民欢迎的主要购物街区, 为烟台的城市经济和人民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对烟台市商业发展嬗变的梳理中可以看出, 烟台作为一个港口城市, 有悠久的商业传统和深厚的商业积淀。作为“第九代商业”的鼎力之作, 海尔地产落子烟台中城, 在新东方主义思想的指导下, 以第九代商业为核心理念, 以商业为载体, 整合文化、创意、时尚、休闲、居住、情感交流等生活片断, 为整个城市的蓬勃发展注入活力。
烟台中城项目规划公共商业占地7.9万公顷, 商业区由主街连接明码头、时尚盒子、快乐盒子三大部分。以情感文化为主题集合了手工坊、书吧、画廊、私人博物、特色餐饮、咖啡厅、酒吧、时尚精品商店、亲子游乐等等, 构成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的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休闲街区。
明码头商业区的开发, 为该地区打造了一个亲近自然、时尚舒适, 饱含文化积淀与新东方情节的第九代商业区域, 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赢, 既要体现烟台市的地域历史和文化风貌, 又要体现烟台城市新地标的活力与品味, 意欲成为一扇展示烟台昨天、今天和明天的窗口式旅游景区, 成为集居住、餐饮、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第九代商业生活模式的典范。
(二)
结合“新东方主义”, 海尔地产在烟台中城商业街区的规划上追求传统与时尚的融合, 人性与审美的表达, 感官满足与精神享受的升华, 打造细节, 力尽完美。
主街采用一系列建筑入口广场串联起来, 设计了北水桥、北广场、茂林院、荷院、中广场、漫水院、傲竹院、南广场、南水桥九个主要景观广场节点。
北广场、中广场和南广场承接各方向入口, 组织内部流线, 为举行各种仪式活动提供场所。中部能量广场连接大郝家人流, 凤凰西路人流, 时尚盒子人流, 快乐盒子电影城人流以及主街人流, 形成动线节点。营造大郝家居住区与商业区的良好沟通, 保证大郝家居住区为商业区提供基本人气。
北水桥、漫水院和南水桥以水为主题, 以微微起拱的拱桥跨过浅水将人流导向商业区, 形成“水城”形象, 打造商业文化仪式感。
茂林院、荷院和傲竹院以东方意蕴植物为主题, 在贯穿水景处由建筑外墙和景观园墙围合水院, 遍植体现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松、荷、竹, 同时向湖面开放景窗, 增强主街停留感和文化属性。
中城明码头, 规划灵感源于中国传统的图底关系, 以内街为框架组织建筑和景观廊, 向各空间延伸。一层屋顶花园形成的二层观景长廊, 变化丰富的多重院落, 再加上手工坊、书吧、画廊、私人博物馆等文化气质的业态, 组合成更为静谧富有情调的空间。模糊建筑和环境之间的空间界限, 丰富从街道到室内空间层次, 街道铺地——台阶——平台——门厅——半围合院—室内, 使内外的视线可以相互穿透, 景观可以共享。
南北次街为十五重景廊街, 从南到北穿过9重水景廊, 6重街景廊, 处处形成景观焦点。九重街景廊东西向联系主街, 次街与码头景观带, 中部码头设置台阶小品, 在观看水上节目时可供观众倚靠停留。
南北码头街为九桥九院, 采用一系列的滨水院落街设计临水码头串联街, 码头街结合围院和外院做成比例1:1的小街, 外水院延续码头感, 内水院转化为商业景观, 码头结合建筑功能以围院或半院形式围合景观, 形成可用做经营的室外平台。根据地形设计两种不同岸线:南区三个码头为填平区, 设计阶梯状滨水平台遮挡坝体, 其余码头为架空区, 由建筑和码头平台遮挡坝体, 码头直接临水。
明码头商业由建筑与院落穿插, 大大提升了业主体验和交流空间的附加值, 而时尚盒子和快乐盒子的创意规划, 将以时尚购物、快乐休闲的主题空间融入纯商业环境, 以潮流服饰, 健身美容、休闲娱乐为主要业态构成, 以其时尚快乐和青春活力, 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时尚盒子引入边庭作为空间主题, 形成类独栋商铺来组织时尚名品店, 较大的边庭将室外景观引入室内, 融入立面之中, 增加共享空间。临主街类独栋式店铺三面临街, 创造最大沿街商业面。
时尚名品店主要位于时尚盒子首层, 拥有直接对外展示橱窗的绝好店面位置, 定位于中高端国际一、二线著名品牌。名品店建筑外立面风格最为超前, 代表自身品牌的文化和弄潮时尚的精神, 立面材料选择不同种类的石材、金属与玻璃等现代材料, 通过灵活组合, 合理搭配, 辅助室内外灯光照明, 引领整个商业街区的高端品位。高档休闲酒吧、茶座、咖啡厅位于时尚盒子三层, 借助大面积露台可遥望湖景。外立面强调个性, 不拘一格, 将现代休闲文化融入其中, 打造时尚休闲氛围。
快乐盒子以内部动线组织餐饮、儿童游乐、时尚运动、中档时尚、影院等休闲业态, 节点放大形成商业建筑的内庭园, 加大亲子活动空间, 亦可作表演、休闲、经营所用。餐饮包括中式风格的中式酒楼, 特色美食, 以及美食广场。饮食文化是地方特色文化的一部分, 风格特色体现出饮食文化特色, 各种餐饮设施的立面风格符合其饮食特色。影院外立面主要以石墙面为主, 便于展示巨型海报和广告, 材料主要选用特殊肌理的拼贴石材, 配以合理的灯光亮化, 凸显建筑的艺术张力。
审美、文化、意蕴、景观、交流、体验、时尚、休闲、娱乐……商业的内涵与外延在这里被不断扩展。跳出地产的固定思维, 上升到美学的高度, 把握未来的思维方式, 为烟台建造一个宜居的城市中心, 为山东半岛设计一个城市公共生活地标, 为世界贡献一个强调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生活中心, 这是烟台中城的建设目的, 也是海尔地产的规划蓝图, 更是卢铿董事长“第九代商业”的一次气势恢宏的地产实践。
商业地产的华丽转身
中国的地产经济, 经过了15个繁荣的年头, 原本的商品房市场已经趋近饱和, 新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成为下一轮地产经济的根本动力。随着楼市新政对住宅产业市场的强力调控, 几年来一直低调发展的商业地产再次走入了大家的视野。
在房地产初期, 商业地产是作为“陪嫁丫头”的身份存在着, 比如一些社区会所和酒店的设置, 不是出于地区的需要, 而是作为小区配套上的“锦上添花”, 甚至大部分都处于非盈利或者亏损状态。
如今, 随着中国由一个出口型大国转向成为一个消费型大国, 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单一产品的开发回报率有限的现今, 资产想要增值保值, 就一定要从单一的产品开发向开发加投资来转型。在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品的转型下, 商业地产被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其重要性。
而除了行业转型的因素外, 文化消费上的重大转变也是商业地产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中国市场在消费上也完成了从功能消费向体验消费的转变, 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在文化艺术上的精神需求快速增长。
文化是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综合, 比如几年前我们还在喝速溶咖啡, 以为“雀巢”、“麦斯威尔”就是好咖啡的标准, 而今, 更多的人选择走进咖啡厅, 在手磨咖啡和鲜煮咖啡中品味不打折扣的醇香, 让味蕾在蓝山、哥斯达黎加等产地咖啡中做一趟远途旅行。此时, 喝咖啡的方式, 以及在蕴藏在咖啡之中的文化与生活情调, 亦随咖啡一起打包出售。消费产品的同时亦在消费空间、环境、文化生活方式等软性价值, 这是中国消费最大的转型部分, 也预示着第三产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
从单一产品向多元化产品的转型, 从功能消费向文化消费的转型, 这都是地产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部分。如果说中国的住宅开发现已进入了开发的终期, 那么消费开发还停滞于中期, 所以有很大的消费市场空间。
从刚性需求上来看, 一是城市化的发展, 二是旧城的改造, 还有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商业形态的不断翻新, 商业地产的发展对提高城市整体形象、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经济有利。
从发展空间上分析, 京沪等一线城市市中心的商业地产相对比较成熟, 而随着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大, 城郊及周边地区的商业地产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次, 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地产落后, 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商业地产是衡量地产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当前倡导经济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今天, 时间型“shopping park”的商业地产模式可提供更舒适的购物环境, 对二三线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增加就业和提供税收, 都有积极的作用。
新的需要生成新的形势, 新的形势促发新的理念, 随着第八代商业、第九代商业的次第更新, 商业地产当前的发展势头正好, 后劲十足。
从当前所处的政策大环境来看, 商业地产的发展也是大势所趋。
从政府的供地方式的角度来讲, 城市综合体开发用地是目前政府供地的主要类型。在一线城市相对中心的位置, 纯住宅用地越来越少, 大部分都是综合型物业。
而近几年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变化, 住宅地产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纯住宅为主导的地产公司业务风险增大。以万科为例, 2008年房地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万科当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6.7%, 销售收入同比下滑8.6%, 销售均价下滑5.3%, 而营销费用却上升55%。2010年新一轮宏观调控来袭, 万科公布的半年报数据表示, 万科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7.7亿, 同比下降了23.1%。
面对住宅市场的低迷, 以及“商改住”将逐渐被禁止, 部分住宅开发商可能会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转为商业开发。
第一, 市场洗牌, 部分住宅开发商面临破产或转型。据统计, 2009年, 中国70个大中城市, 有房地产开发公司2.6万家, 其中, 上市公司包括借壳和控股的有134家。这里面有很多事小企业甚至是皮包公司。在经济转型越来越明晰的情况下, 这2.6万家开发商中能够撑下去的, 估计也就一到两成。
第二, 土地供应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像2009年大规模狂推住宅用地的情况不太将可能再出现了, 地王的游戏已经被现实无情戳穿, 未来招拍挂出的出让土地的形式将出现在对商业用地的出让中, 土地供应的模式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一是社会保障住宅瓜分二分之一以上的住宅用地, 形成中国社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二是普通商品房的住宅用地将改革出让模式;三是商业用地规模异军突起, 以满足城市日益扩大的需求。
第三, 商业地产价值将被重估。“商住倒挂”的非正常现象必然要回归, 商业地产的价值将被重估。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 无论一线还是二三线的城市, 商业地产的前景都非常看好。
辩护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篇5
刑事辩护制度作为司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刑事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要追溯到古罗马时期。该制度扎根于“尊重人的尊严”这一思想,强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未经法律规定的程序判决有罪之前,被推定为无罪,而享有辩护权及其他诉讼权利,可以委托律师或其他辩护人参与刑事诉讼程序,通过充分行使辩护权,与追诉机关进行平等对抗,以维护其合法权益。该制度对于完整诉讼结构形态的构成,对于案件事实真相的查明,程序正义的实现,诉讼效率的1.刑事辩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1.1外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1.1.1古罗马的萌芽阶段
在公元前4—6世纪的罗马奴隶制共和国时期,由于交通便利和民主共和等自然因素与政治因素的影响,简单商品经济十分繁荣,贸易往来频繁,贸易程式繁杂,加之罗马法律纷杂琐碎为一般人所不熟悉,因此“代理人”、“代言人”在罗马共和国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随着法律的演进,职业法学家兴起,辩护制度逐渐为法律所承认。《十二铜表法》正式规定了法庭上辩护人进行辩护的条文。在罗马帝国末期又允许刑事案件的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均可自己延请懂法律的人为辩护人在法庭上开展辩论。由于古罗马法学的发达,辩护人多为熟谙法律者甚至法学家,这就大大促进了古罗马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使古罗马成为当时世界上刑事辩护最发达的国家。
1.1.2中世纪的压制阶段
在中世纪的欧洲,因基督教权威的恶性膨胀,使得世俗统治之外存在着一个平行甚至高于它的神权统治。由于早期基督教的不宽容和独断,设立了宗教裁判所惩治异端,并实行“神罚”。在裁判所中虽容许被告人辩护,但其辩护已沦为对审判官的有罪或罪重观点的补遗,而非依事实和法律予以驳击,因此在裁判所中的辩护是徒有虚名的。而且在中世纪欧洲世俗政权方面,刑事诉讼中奉行纠问式诉讼模式,在本质上蔑视人的基本权利,几乎剥夺被告人的所有权利,将其置于诉讼客体和司法处置对象的地位。因此,刑事被告人在中世纪的欧洲没有真正的辩护权,即使在某些情况下有,也因为法官的预断而难以发挥作用。
1.1.3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发展阶段
在资产阶级革命前夕,一批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如英国的李尔本、洛克,法国的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响亮革命口号,在诉讼中他们主张用辩论式诉讼模式取代纠问式模式,赋予被告人辩护权,在审判中实现辩护原则。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在立法中肯定了刑事诉讼的辩论原则,赋予了刑事被告人自己辩护和延请他人辩护的权利。英国1679的《人身保护法》首先肯定了被告人的辩护权。该法明确规定了诉讼中的辩论原则,承认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从而确定了刑事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的主体地位。1808年拿破仑时期的《刑事诉讼法典》对辩论作了更为详尽、周密的规定,使刑事辩护系统化、规范化起来。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进程的推进,西方的辩护制度不断发展趋于完备。
1.2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历史沿革
1.2.1建国前阶段
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刑事诉讼基本上是没有刑事辩护制度的,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辩护制度是清末从西方引进和移植的。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最早立法规定是1906年清朝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其中规定了律师参与诉讼的内容,赋予当事人聘请律师辩护的权利。关于律师制度的单行规定是从民国政府制定的《律师暂行章程》和《律师登录暂行章程》开始出现的。两个单行律师立法的出现,是我国律师制度的开端。尔后国民党1928年和1941年分别制定和颁行了《律师章程》和《律师法》。总的来看,旧中国的辩护制度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在刑事诉讼中贯彻落实,且受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带上了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
1.2.2建国后近30年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的辩护制度是在对旧中国辩护制度进行扬弃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逐步发展起来的。1950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司法部发布《关于取缔黑律师及讼棍事件的通报》,明令取缔国民政府时期的律师组织和律师活动,因此在1949—1954年间,律师制度基本上是被否定的。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同年颁布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具体规定:“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外,可以委托律师为他辩护。”从立法上对辩护制度予以肯定,我国新的律师制度才得以真正建立。195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导致原本并不健全的辩护制度在这一时期奄奄一息。十年文革时期,公检法被砸烂,辩护制度更是在群众运动的闹声中彻底销声匿迹。
1.2.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恢复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建设的推进,我国辩护制度开始恢复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1978年宪法重新确立了我国法制中的刑事辩护制度。1979年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辩护制度,确立了辩护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地位,并对辩护作出了专章规定。其后又通过大量司法解释、批复、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增强了辩护的可操作性。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亦从此日趋成熟。199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总结刑事诉讼的实践经验对原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其中对辩护制度作出了重大变革,进一步扩大了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提前辩护人和辩护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明确了辩护人的诉讼资格,扩大了指定辩护的范围,扩大了律师和其他辩护人的诉讼权利。此外,立法机关还制定或修订了一系列有关辩护制度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获得了自新中国以来前所未有2.2刑事辩护制度的理论基础
2.1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重大改革
我国1996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79年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提前了辩护人和辩护律师介入刑事诉讼的时间,明确了辩护人的数量、资格、扩大了指定辩护的范围,建立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扩大了律师和其他辩护人的诉讼权利。这标志着我国刑事辩护制度开始沿着程序的轨道向科学化、理性化的方向迈进。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对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重大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关于刑事案件被追诉者的法律称谓
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12条对之作了科学的修正。由于在公诉案件的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以及自诉案件自诉人起诉之前,尚无人对进行刑事追究的人予以指控,所以理当称之为“犯罪嫌疑人”而不是被告人。称谓的变化决非修辞技巧,按照世界各国普遍通行的未经审判不得对任何人定罪的现代法治原则,被进行刑事追究的人在被提起公诉或自诉之前的诉讼地位,只能是某一个或数个犯罪的涉嫌者,即犯罪嫌疑人,只有到他被指控于审判机关时,其诉讼地位才变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未经审判或依法判决之前,始终存在被判定有罪或无罪两种可能:犯罪嫌疑人被审判机关证实,判定有罪予以刑事处罚;犯罪嫌疑人被审判机关消除或不能证实则判定为无罪,予以法律保护。这一规定同时表明:不仅被告人是享有刑事辩护权的主体,犯罪嫌疑人也是享有刑事辩护权的主体。
2.1.2关于侦察阶段的辩护形式
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将其概括为: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请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并为被逮捕者申请取保后审。不容否认的是这些活动明显带有辩护性质,实际上属于超前的非正规的辩护。此时犯罪嫌疑人面对着拥有各种侦查手段和侦查权的机关,其人身自由又因侦查机关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而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律师的法律帮助是十分珍贵的,可以或多或少地起到某种制衡作用。虽然在许多发达国家立法中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时起就有权请律师辩护的规定已十分普遍,但在我国侦查领域一向是不许律师进入的禁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氛围下,允许律师在侦查中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某些法律帮助是难能可贵的历史性进步。
2.1.3关于诉前辩护的开展
1996年刑事诉讼法把辩护律师及其他辩护人介入诉讼的时间,从开庭前七天,提前到审查起诉之日。这表明,刑事辩护已由诉后延伸到诉前,即诉前辩护。与诉后辩护相比,诉前辩护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委托人尚未被指控,仍是犯罪嫌疑人的诉讼地位;二是辩护人面对的并非审判机关而是检察机关。尽管诉前辩护中的辩护人责任与诉后辩护相同,仍是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犯罪嫌疑人无罪、罪轻或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裁判和意见,维护其合法权益,但由于辩护人只享有可查阅、摘抄、复制、本案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可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会见和通信(其中非律师辩护人行使这些权利须经检察院许可)的诉讼权利,尚不能像诉后辩护那样查阅、摘抄、复制案件指控涉嫌罪名的全部材料,其辩护意见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在辩护方式方法上,则由于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中,从程序上只能作出提起公诉的决定,所以辩论的方式方法也不能不受到制约。总的说来,诉前辩护虽有一定局限性,但毕竟已初具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与刑事追究形成某种制衡。应该承认,96年刑事诉讼法突破了原刑事诉讼法不允许诉前辩护的诉讼格局,即便诉前辩护意见不被采纳,辩护人也可在此过程中赢得较充裕的时间为强化其诉后辩护意见,补充其薄弱环节,为其后的辩护创造条件。
2.1.4关于庭审辩护的改革
1996年刑事诉讼法对庭审辩护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一是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对提起公诉的案件只进行程序性审查,即对起诉书中有明确指控的犯罪事实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照片的,决定开庭审判。(刑诉法第150条)。废除了以往的实体性审查。这主要是避免法官“先入为主”地使开庭审理流于形式化、走过场,大体上符合了发达国家通过的“起诉一本主义”原则。显然,在审判与指控功能分离的条件下。庭审中对被告人的有罪指控和举证证明由公诉人承担,但反驳或削弱指控及其举证则由被告人及辩护人承担。讯问被告人也主要由公诉人进行,辩护人亦可向被告人发问,法官对被告人的讯问退居次要地位带有补充性。这种庭审改革强化了指控与辩护两个功能,且排除了庭审中法官取代公诉人的指控功能,也有助于法官“兼听则明”,秉公而判。
二是在上述庭审方式和审理格局中,在指控方讯问发问被告人之后,辩护人可以对被告人发问。理论上称为主询问。——从正面证明自己的观点。反过来,对对方申请到庭的证人,鉴定人的发问称为反询问。辩护人的主询问、反询问的优化选择与运用,可以使庭审调查中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接近和符合客观真相,因而也从根本上对辩护功能的发挥有利。而辩护人除进行询问外,还可以申请通知新证人到庭,调取新物证,申请重新鉴定和勘验。由此,辩护开始摆脱消极被动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积极主动地展开。
三是在简易程序中的辩护更为灵活方便。对于公诉方建议或同意使用该程序的,有公诉人出庭的,庭审中双方直接反复辩论,无公诉人出庭时,庭审中被告人可直接陈述和辩护,辩护人只需对起诉书发表辩护意见;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和被害人起诉的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庭审中辩护人更可同自诉人直接进行辩论。程序的简易性决定了辩护的灵活性,同时也就体现了诉讼经济原则与便民原则,节约了诉讼成本。
2.2我国现行刑事辩护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我国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辩护人的诉讼权利,使辩护人无论在诉讼权利的行使范围上还是在诉讼的介入时间上都有所改进,但这只是一种立法上的努力,静态的立法成果并不一定和动态的司法实践一一对应。目前我国的刑事辩护人的诉讼权利行使状况并不乐观:一方面,辩护人的权利大量得不到落实;另一方面,辩护人本人的人身权利也经常面临威胁。我国的律师辩护现在正陷入几难境地。2.2.1会见难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6条规定“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可以聘请律师”,“受委托的律师可以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两院三部一委”发布的实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进一步要求“律师提出会见犯罪嫌疑人的,应当在四十八小时内安排会见”,对于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毒品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重大复杂的两人以上的共同犯罪案件,应当在五日内安排会见。这里的“应当”是要求办案机关必须在四十八小时或五日以内作出安排。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规定尚未得到认真的落实,具体表现在:一是办案机关以种种借口无限拖延;二是非涉密案件还要层层审批;三是不允许单个律师会见;四是以本案涉及国家机密为由不准会见;五是在会见场所秘密安装摄录设备;六是限定会见时间和次数,控制问话内容等,使律师在行使法律赋予的会见权时步履维艰,会见制度形同虚设。
2.2.2调查取证难
律师要进行有理有据的辩护必须占有确实充分的证据,因此,是否赋予律师调查取证权,以及律师如和调查取证成为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确保案件质量,实现司法民主、公正的原则性问题。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辩护律师进行调查取证的现状并不乐观,据统计新刑事诉讼实施以来,全国已有200余名律师因调查取证被冠以伪证罪而遭受拘留和逮捕,最后绝大多数又以无罪予以释放。[12]这一反常现象造成辩护律师的恐慌心理,不敢大胆从事调查取证活动,甚至多数律师接受委托后,干脆不作任何调查,导致辩护质量下降,刑事案件的辩护率也降低。
2.2.3阅卷难
在辩护活动中,律师查阅案卷材料,了解案情,是行使辩护权的关键和核心,只有全面了解案中的证据材料,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辩护或代理意见。世界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工作,都十分重视这一环节,为实现律师的知情权建立了证据开示制度,为查阅案卷材料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但我国的刑事诉讼从立法到实务,辩护律师的该项权利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即使是刑事诉讼法第36条规定的“可以查阅、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材料”,在司法实践中也是限制有加。
2.2.4采纳正确辩护意见难
就我国刑事案件实际状况而言,律师介入刑事案件进行辩护的比率并不高,高水平的律师更是不愿参与刑事诉讼,其根本原因在于律师正确的辩护意见难以被采纳。
2.2.5维护律师在诉讼中的合法权益难
联合国《关于律师作用的基本原则》规定:“各国政府应确保能够履行其所有职责而不受到恫吓、妨碍或不适当的干涉;不会由于其按照公认的专业职责、准则和道德规范所采取的任何行动而受到或者被威胁会受到起诉或行政、经济或其他制裁。” [13]这些要求已经被世界多数国家的立法所吸纳。但是在我国的现实中,还时常有辩护律师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遭到侵犯,致使无罪被拘留或逮捕,甚至送交法庭审判的情况。特别是刑法第306条关于律师伪证罪的规定,在世界各国的刑事立法中实为少见。
2.3完善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构想
鉴于我国现行刑事辩护制度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非常有必要从立法和司法上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刑事辩护制度,以切实保障和完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的各项诉讼权利。
2.3.1保证律师的会见权
由于种种原因,律师在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的行使会见权遇到种种障碍。刑事诉讼法第96条、六部门《刑事诉讼法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及公检法有关的实施细则,均规定了律师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六部门的上诉规定专门规定了律师会见权的问题,即对于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不需要经过侦查机关的批准,不能以侦查过程需要保密作为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不予批准。律师提出会见的,应当在48小时内安排会见,等等。但是,六部门在以下规定中又为侦查机关干预会见提出借口,即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侦查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和需要可以派员在场。实践中,由职权主义侦查模式性质所决定,侦查机关从部门利益出发,多以涉及国家秘密,案件情况特殊等理由不予安排会见;或严格限制律师会见的次数、时间,如一些地方侦查机关规定律师会见不超过两次,每次不过30分钟;或以在律师会见后犯罪嫌疑人翻供为由追究律师的刑事责任;等等。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也经常出现类似情况。同样,在审查起诉阶段,律师的会见权也受到种种限制。
流行元素的运用与演变 篇6
关键词:分类 流行色 运用 演变
1.引言
流行的定义,是指迅速传播而盛行一时的现象。流行是时代的反映,是一种观念的形成,体现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流行的内容很广,人文思潮,政治体制,经济模式,生活习俗,工业产品,社会现象等都能形成流行。流行有高尚与低级之分,与信奉该流行的人群的素质有关,思维健康,品行正常的人崇尚积极向上的流行概念。
2.服装流行的概述
而服装中的流行是指在服装领域里占据上风的主流服装的流行现象,是被市场某个阶层或许多阶层的消费者广为接受的当前风格或式样。服装流行时诸多流行中的一种因其内容通俗实用、涉及人员广泛、直接美化人群的特点而令人瞩目,是最大众化的流行现象,所以服装流行极易成为新闻传媒与平民百姓议论的话题。服装的流行包括造型、色彩、面料、工艺以及穿着方式、化妆方式等。
3.服装流行的元素分类
3.1.流行色
流行色一个时尚的名词,流行色与服装的面料、款式等共同构成服装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流行色”是一个时尚的名词。其实,流行色只不过是一种趋势和走向,它是一种与时俱变的颜色,其特点是流行最快而周期最短。流行色不是固定不变的,常在一定期间演变,今年的流行色明年不一定还是流行色,其中有可能有一、二种又被其它颜色所替代。流行色是相对常用色而言的,常用色有时上升为流行色,流行色经人们使用后也会成为常用色。
流行色的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流行色变化的时间跨度太小,它适用于一些使用寿命短、相对比较便宜的服饰,如T恤衫、花布裙等一类的服饰;对于一些比较贵重、正规、使用寿命比较长的裘皮大衣、高档西装和羊绒套裙等之类的服饰,则没有必要考虑流行色。
3.2款式风格
“风格”是人们常用的一个词,?款式风格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千万不要认为只有漂亮的人才能谈风格,风格绝对是每个人身上散发出来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氛围和气质,是你区别于任何其他人的个性标志,也是你要进行打扮的“底子”。无论你身材高低、五官如何,你都会有你确定性的风格和魅力。风格可以解决你穿衣打扮上一切关于“形”的问题,风格决定你服装的款式、面料、图案、裁剪,饰品的样式、大小,以至于眼镜、鞋、包的形状,以及最让人头疼的发型问题。
3.3.面料
不同质地、肌理的面料完美搭配,更能显现设计师的艺术功底和品位。服装款式上的各种造型并不仅仅表现在设计图纸上,而是用各种不同的面料和裁剪技术共同达成的,熟练地掌握和运用面料设计才会得心应手。
4.服装流行的演变
对于中国服装发展来说,1949年,即中国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它走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50年代时,“妇女解放”意识,罩衣也大多是对襟疙瘩襻,中老年妇女则依旧是大襟式。
60年代军装盛行.当时是的无彩色服装.60年代中期,即文化大革命高潮涌起的时侯,警察的制服也有全面仿军服。
70年代,西方时装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开始随着现在科学技术涌入中国,于是喇叭裤几乎在中国一夜之间接受了,并迅速传遍全国。着喇叭裤时上身须紧瘦,从而出现了A形着装形象。蓝色牛仔裤在当时也是非常深受扩大青年喜爱,从当时的时髦渐渐扩大到各阶层各年龄段。
80年代是素色流行的鼎盛时期,设计风格突出对比:一方面,设计风格严肃而中规中矩;另一方面,这时的设计强调舞台效果,追逐想象,颠覆传统,在装饰上追求令人惊讶、出乎想象的效果。而这种风格对颜色的运用,不管是亮色或灰色,鲜亮的颜色还是深色,都偏浅。黑色依然无处不在,但明亮的颜色,以及暗色系变成了主流。回归到明亮色系的愿望,与之相伴的是,黑色成为背景,因为黑色与明亮、灿烂的红色、蓝色和绿色搭配的效果很好。黑色是最暗的颜色,能使浅色系,如黄色变得更醒目。黑色与红色或橙色,或其他更强烈的色彩相结合可以让色彩的布局显得更明朗。这种对色彩的大胆运用一直接续到九十年代。
90年代初期,以往人们认定的套装秩序被打乱了,这时“内衣外穿”在一定限度之内,经过两三年的时间被人们见怪不怪了,夹克,毛衣,T恤衫也變短了,肥大的毛衣外更难再找更大的外衣,本来只能在夏日穿的短袖衫也可以罩在长袖衫外,90年代中期,巴黎时装中出现夏日上街穿太阳裙,这种过去在海滩上穿的连衣裙的上半部很小,肩上只有两条细带,作为时装出现时裙和身肥大而且长及脚踝。服装流行色以灰、兰、绿为并逐步向多种色彩或多彩相配等色调转变。
时光来到20世记末,中国文化与国际文化频繁地由撞击而趋同。中国时装几乎亦趋地向西方学习,这时的着装风又开始趋向严谨特别是白领阶层女性格外注重职业女性风采,力求庄重大方,一些穿长裙的如娘穿上了长及足踝的长裙,慢慢表现女性的优雅仪态。
5.流行色在服装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服装设计中流行色应用的关键在于把握主色调。比如说08年流行层叠的白垩白、薄荷绿色、灰色、灰红粉色和蓝色;清新的浅柠檬黄和青柠色。所谓主色调,即是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倾向。具体地说有两种形式。
6.1流行色与常用色的组合和应用
这也是服装色彩设计中最常用的组合手法。有时上衣为流行色,下衣为常用色,或者反之,有时是外衣为流行色,内衣为常用色,或者反之等。
6.2流行色与点缀色的组合和应用
在服装色彩设计中,任何一组流行色的应用都不排除点缀色的加入,因为,点缀色不仅不会影响大的服装转色调变化,而且还会起活跃气氛,增加层次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缀色其面积虽属少量,但它能对流行色产生对比、补充的作用,从而使服装流行色更加醒目、清晰。
7.结束语
流行元素是服装的主成倍分,要充分了解流行元素,在将这些流行元素运用到自己的服装设计中来,运用中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来有所改变,使其便具有特色和不一样的风格。流行元素为服装带来了多么的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效果。希望服装的流行在我们的生活中更加的闪耀光芒。
参考文献:
[1]刘晓刚,崔玉梅 编著.基础服装设计[M].东华大学出版社(原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2]张星 编著.服装流行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0(2009.1重印)
[3]黄元庆 编著.服装色彩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2006.9重印)
[4]Rita Perna著.流行预测[M].中国纺织也版社,2000
扬琴的起源与演变 篇7
传统扬琴有“八音”(f—c2.实发24音)、“双十型”(d1—d3,实发30音)和”双十二型”(c—e3,实发36音)等型制。存在音域窄、音量小、调音难和不能转调等缺陷,表现力有限。
五十年代后,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密切合作,在保留传统和“横五纵二”音位规律的基础上,相继研制出三种类型的改良扬琴:
1.变音扬琴。它通过变化音阶中的半音关系进行转调。有“大、小转调杨琴”、“转盘转调杨琴”、“扳键转调扬琴”、“401型杨琴”和“401改进型扬琴”、“蝶式扬琴”等。
2.十二平均律扬琴。它利用健全平均律中的半音进行转调。有“律吕式大扬琴”、“501型扬琴”、“红旗十二平均律扬琴”、“八一型扬琴”和“全律活码大扬琴”。
3.电扬琴。它通过拾音器将振动声波变为电讯号,经放大器美化音色,由扬声器发出琴声。有“电扬琴”和“多用电扬琴”。
同时,相继研制出“踏板式止音器”、“银色扬琴缠弦”、“新式扬琴铜弦”、“扬琴多功能练功槌”、“滑音指套”、翔龙系列新式单音、和音琴笕、便携式高级琴盒等。
在上述扬琴中,除电扬琴系特色乐器外,其余在不同程度上具有音域宽广、音质优美、音响宏亮、调音迅速和转调方便等优点。经过反复实践,现阶段我国各文艺团体的艺术院校广泛采用的是“401型扬琴”及其改进型和“501型扬琴”。“红旗十二平均律扬琴”、“八一型扬琴”和“蝶式扬琴”亦在部分省市生根开花。
加密技术演变与发展 篇8
(1) 加密技术的历史背景
从古代我国就有着在数据加密方面的形式, 虽然古时的加密不是现在所说的信息加密技术, 但是在雏形上反映了加密过程形成的开端。在20世纪以来, 加密技术逐渐的成型, 有香农发展的信息论在传统的加密方法上有了相当详细的论证, 这使得传统的加密的方式通过香农的论证就可以从密文中解密, 是的信息加密机制有了相当大的考验。而在这之后, 新的密码学的机制得到了发展, 新的加密机制逐渐的成型, 使得全新的加密技术进入了完整的安全的阶段。
(2) 加密技术定义
加密技术, 在当今时代来看, 是针对信息, 进行数学或者物理的信息加载手段, 然后再信息的传输和交换等过程中就不会暴露出真实的信息资源, 完全的保护了信息的安全性, 保证了不被泄露。在加密技术应用较多的就是在通信方面和计算机方面, 如今在一些需要安全保证的产品中也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但是, 实际上不存在不可破解的加密措施, 所以加密技术也是一直朝着新的加密方式来发展。
(3) 研究意义
加密技术在当今信息发达的时代是绝对必要的, 只有加密技术在保障信息安全, 产品私有化等方面形成私有化, 才能保障电子信息上个体的信息版权问题。互联网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发展, 全部要考信息安全技术的支撑, 加密技术带动着网络的发展更新, 所以在现阶段对加密技术有着相当大的需要, 在加密技术的创新上有着更高的要求。
1 加密技术当今现状
1.1 网络环境中的安全现状
目前网络已经处于信息爆炸的阶段, 信息量已经发展到鼎盛的时期, 在数据加密方面, 无论是在军事、外交还是在个人的网银、电子商务等方面都是已经有着相当成型的应用。比如网银中的转账、支付、账户管理等, 电子邮件的传输等种种迹象都包含着加密技术的应用, 而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 网银盗取案件、电子邮件盗窃案件等等都在不断的发生中, 这就预示着在加密技术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信息数据的不安全因素。因此极强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一直要处在一个不可松懈的状态中。
1.2 加密技术当今技术类型
目前的情况来看, 加密技术已经是非常的成熟, 表现为两个类别。
1.2.1 对称密码加密机制
对称密码加密应用的就是加密技术中的对称性加密, 是通过对称算法来实现的。这样的机制就会使加密的方法相对比较简单, 数据传输的双方在处理加密信息的过程中不必去考虑加你的方式以及加密的解密机理, 就是说只要私有密钥没有被第三方得知的话, 就不会出现信息泄露的危险。
1.2.2 公钥密码加密机制
这种公钥密码加密机制相对于对称的加密机制可以称作非对称加密机制。这个加密方式主要的应用在数据签名、身份认证等方面, 设计信息传输的双方在加解密中通过不同的加密算法, 使用不同的密钥, 这就是非对称加密方式的机理。在加密过程中通过共有密钥进行信息的处理, 而在解密过程中是通过私有密钥的解密方式。
2 加密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2.1 当今网络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在对称密码算法当中, 我们已经成熟的掌握了其机制, 在应用方面也是在DES、AES、RC5D等方面已经相当的纯熟。可是在对称加密当中有着根本性的弊端。一方面在密钥的分配和保管方面, 因为加密和解密应用的是同一个密钥, 所以信息交换的双方都要对加密的密钥进行保密性的工作, 任何一方对密钥的泄露将会是加密完全的失效。在加密处理方面, 对称机密机理进行的是加密和解密两个过程, 在两个过程中应用同一个密钥, 这就不能进行数字签名和无法进行用户的个人信息的保障。
2.2 新的加密技术的体制
新的加密方式不断的在科学者的探究中成型, 使得人们在加密方式中有着新的认知和探索, 近些年的创新加密技术的研发中, 表现出了几种发展机制。
2.2.1 量子密码学
在目前来看主要发展出了3类的量子密码方案:基于单光量子子信道中测不准原理, 基于量子相关的贝尔原理, 基于非正交量子态的双原子性质。在量子密码学中, 研究虽然成功的得出了应用, 但还是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因此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一些可关键性的地方还尚不成熟。在量子密码的构建上, 如何找到相应的量子学的物理反应得到所设定的密码还是有待克服的, 这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量子密钥, 然后进行多个信息交换对象的密钥分配。
2.2.2 DNA 密码学
DNA密码学的机理就是通过运用DNA为信息的载体, 通过现代生物技术, 来实现DNA技术在密码学中德应用, 这种在DNA中体现出的信息量的高存储性, 这就正好的实现了加密、认证、以及签名等密码学的功能。从DNA的计算理论中分别提出了两种DNA技术的密码模型的建立。在DNA中的密码应用中, 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次信息交换对应一次加密的加密方式, 在DNA中进行数据的隐藏方案。
2.2.3 混沌密码
混沌加密的措施中, 我们针对混沌加密的具体方式形成了一套理论基础。混沌密码理论体现出的事混沌系统当中的对初值的极端敏感度和高度的随机性的性质上。将收到的加密的信息中的数据进行混沌序列的解密。这恰恰是应用混沌原理进行的对信息的载体加密过程, 由于混沌原理的不可辨识性, 使得侵犯者想通过频率分析或者穷举方式进行信息的恶意攻击中, 得不到混沌加密的加密密钥, 这也是混沌原理突出的不可预知性的优势特征值。
3结论
在本文中, 对现今的加密技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并对加密技术未来演变的方向也做出了相关的介绍, 就目前来看, 现有加密技术的完善和未来三种新技术的发展要有一个承接的过程, 这一定将会是加密技术有着一个全新的发站内阶段。但是由于笔者的能力有限, 在实际研究中可能会有观念性的权限, 导致研究工作的误差甚至错误, 希望广大的研究者能够指正, 也希望在密码学奋斗的工作者能成功的研发出新的密码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冯邓国.国内外密码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通信学报, 2002, (03) .
[2]林德静, 林波刚.三大密码体制:对称密码、公钥密码和量子密码的理论与技术[J].电视技术, 2007, (05) .
[3]曹双兰.基于公钥密码体制的信息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 2006, (11) .
[4]黄石全.网络安全及其基本解决方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03) .
《考工记》与城市形态演变 篇9
1《考工记》
1.1《考工记》与“周礼”
《考工记》就是后人代替《冬官》插入《周礼》的部分, 其成书年代和来源, 前人做过诸多考证, “春秋末期的齐国的工艺官书”基本已成定论。由于成书时间距离西周建国年代久远, 能不能正确的反映《周礼》成为后人争议的重点。
史念海先生根据“方九里”、“九经九纬”、“经途九轨”等营城数据与周代王城的考古报告进行比较分析, 得出“《考工记·匠人营国》并非早在西周初年就已规定的立国制度。甚而当周室东迁之后也还没有这样的规定。”1城市建设需要因地制宜, 不会不因地势完全套用一张规划蓝图, 但是, 至今仍未发现一座城址的结构与《考工记》相符, 说明它与周王室的法典尚有出入。
1.2《考工记》与周代“营国制度”
《周礼》失载, 《考工记》无法反映原貌, 周代城市规划制度成为未知的命题, 众多学者进行多角度的研究。
贺业钜先生认为, 周礼营国制度由城邑建设体制、礼制营国制度及城邑规划制度组成。其中, 城邑建设体制等于城邦国家的建制体制, 对各级城邑的规模、规划形制、数量及其分布布局等有严格约束, 不可随意变更;礼制营国制度则是根据城邑等级, 厘定各项具体营建措施, 如城之规模、城垣、城门、道路等的建设等级;城邑规划制度指城市内部规划结构, 如“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等内容。2《考工记》对这三方面的内容均有涉及, 但均未言尽。
孙施文先生梳理周代各部门官员在城市营建中承担的工作, 涵盖从最初选址到最终建设的负责人员, 其中, “匠人”只是建设工人, 在规划中并不起主导作用。约束匠人的《考工记》“或许是对城市最终形态的规定, 但其更重要的是对建设结果进行规制的内容, ……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城市规划, 更谈不上是城市规划制度。”通过职官系列研究“可以勾画出城市规划制度的基本框架, 但对于这些职权的运作, 尤其是有关这些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 以及出现矛盾时进行解决的相应机制等等并未有任何的反映。”3
两位先生共同阐明了周代城市规划制度及其实施过程。在周代, 城市建设数量、位置、规模及内部结构均有严格的规定, 城市建设过程涉及到政府的各个部门, 它们分工协作, 共同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秩序。《考工记》记载了城市等级及主体结构, 对于营国的权力运作机制、具体实施细则甚至城市内部格局均未交待清楚。但是, 《考工记》维护等级制度, 具有礼制特征, 是统治秩序的体现和维护。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演变
城市是统治阶级的据点, 而等级决定城市规模和周边控制的土地范围, 所以周王朝制定严格的城邑规划制度, 不允许诸侯大夫自行建城, 影响政治格局;也不允许诸侯城僭越, 成为超过周王室的政治势力。春秋战国之际,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中国社会开始由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 开展了自周初分封以来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周王室衰微, 城市规划制度约束力下降, 诸侯国纷纷扩大城市规模, 营建新兴城邑, 统一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分裂成以诸侯为单位的多个政体。为了寻求发展, 各国纷纷改革政治制度, 鼓励农耕和贸易, 城市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
王道不兴, 强者成为天下的霸主, 权力的交接由过去的宗族血缘传承转换为综合实力的博弈。宗庙的礼制地位下降, 旧的宗庙祭祀为主导的权力物化形式被抛弃;宫殿的礼制地位提升, 形成强化宫殿的霸权形式, 重要仪典的举行场所逐渐由宗庙迁往宫殿。
由于经济发展, 城市经济职能提升, 规模扩大, 宫城在城市用地中所占比例下降。“市”的地位上升, 手工业作坊出现官营和民营的差别且规模巨大。城市分区明确, 手工作坊等就河流地利分布, 布局灵活性大增。但是, 宫城在城市中依然居于主体地位, 城市政治中心的性质未发生变化, 礼制等级特征鲜明。
《管子》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登上历史舞台, 规划意识逐渐发生变化, 由单一政治礼制主导的规划思想转化为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规划意识。逐渐产生由经济因素导致的迁都及城市营建现象, 出现了商邑。《管子》与《考工记》均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宫廷, 体现了当时新旧两种制度和思想的斗争。
3.《考工记》与城市形态演变
对于《考工记》的立意, 有学者认为它是旧势力对旧制度的维护4;有学者认为相对于礼制与宗庙相结合的模式, 它发展了一个以“宫城”为礼制特征元素的都城形态模式5, 是进步制度。《考工记》产生于社会变革时期, 它描述的营城制度不被任何一座城市严格遵循, 它的历史地位需要用长时段的眼光, 在漫长的历史中定位。
3.1《考工记》与周初旧制
《考工记》记载的九宫格 (“九分其国, 以为九分, 九卿治之。”) 空间划分模式, 体现了居中为尊和以八方划分方位的空间认识。九宫格空间模式的形成, 有赖于井田制的推广, 是人们在井田中劳作逐渐形成的空间方位认知。这种宇宙空间观念与土地划分和所有制结构紧密相连, 这种城市布局是经济基础与统治意志相结合的产物。根本上, “九宫格”是宗法分封的城市规划模式, 所以, 《考工记》与旧制度的经济基础和思想意识有天然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考古成果表明, 各主要诸侯国国都的建设规模均远远超过《考工记》的规定;各类史籍对当时“僭越”的记录也极为丰富。可见, 《考工记》规定的城市规模与西周初年经济水平相适应, 不能满足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自然经济为主的西周时期, 政治职能是城市主要职能, 居中为尊的宫城及庞大的祭坛宗庙等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考工记》中宫城占全城九分之一, 是以西周城市为蓝本的描述。春秋战国时期, 以经济职能为主的郭往往规模较大, 宫城占地比例大大降低, 达不到九分之一。
综上, 《考工记》在空间方位意识、城市规模和用地分配方面遵循周初旧制。
3.2《考工记》与春秋新制
西周初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重大变革之一是宗庙和宫殿的分离, 说明了以宗族血缘为载体的权力运行机制转化为祭祀与权力分离的运行模式, 是宗法礼制约束力下降的表现。
据《吕氏春秋·慎势》记载“古之王者,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 择国之中而立宫, 择宫之中而立庙。”说明宗庙曾经位于宫城之中, 是最重要的礼制建筑。《考工记》没有说明宫城内部格局, 但是有“左祖右社”的记载, 说明宗庙不在宫城之中, 且偏出城市中轴线、居于次要地位。《吕氏春秋》虽然成书较晚, 但吕不韦遍集各国名士著成, 成书之后又置于市, 能改一言者赏万斤, 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吕氏春秋》的记载是周初的宫庙规划, 而“左祖右社”是春秋时期的新制。
西周初年的“市”指“宫市”, 为统治阶级服务, 受工商食官制度的约束, 并非平民百姓可以自由交易的公共市场。根据《明堂阴阳录》的记载, “市”在周初的城市中位于宫城东侧6, 与《考工记》的记载 (“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截然不同。能够位于城市中轴线上, 且规模与宫城相等, 说明“市”的地位大为提高,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 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对经济活动场所的新规划。
将《吕氏春秋》及《明堂阴阳录》结合与《考工记》相比较, 得出前者记录的是经济落后, 祭祀与权力相结合的形式 (图1) ;后者记录的是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权力与祭祀分离的形式 (图2) ;在政治经济两个层面, 后者均为前者的再发展。
4《考工记》——春秋时期的规划理想
《考工记》既有周初旧制的内容, 又体现了成书时期的城市演化趋势:“市”地位提高, 但规模小于春秋战国时期以郭为中心的经济分区;宫殿是城市主要礼制场所, 但宫城居中的实现远在千年之后的宋代;“方九里”的城市规模则早在春秋时期就与城市职能不相适应。
可见, 《考工记》描述的城市形态不仅是西周初年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之间的过渡形式, 杂糅两个时期的城市规划特点, 而且, 是一种理想模式, 是当时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 不是任何一个时期的城市描述, 也不维护任何一个时期的制度。
《考工记》产生之初, 对城市发展并无太大影响, 城市依然按照自己的轨迹缓慢发展;直到汉代, 《考工记》被奉为经典, 才成为普世的规划理想。但是, 历朝历代的应用, 都是基于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 不是照搬照抄。
5. 一脉相承的礼制
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 君主的需要相同, 在文化一脉相承的情况下, 即便社会制度发生变革, 思想意识和具体制度仍然具有可持续性。
在中国, 无论社会制度如何变迁, 一脉相承的是“礼制”, 礼制特征是城市的根本特征。前一阶段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约束, 宗庙是最重要的礼制场所;后一阶段以儒家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约束, 宫殿是最重要的礼制场所, 宗法礼制以祖先崇拜和聚族而居等形式传承下来。
所以, 《考工记》虽然不是统治阶级颁布的典章制度, 但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意识, 维护了礼制特征, 因此前有古制、后有因承, 逐渐被转化吸收并运用于后世规划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贺业钜: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03。
[2] 、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09。
[3] 、张蓉:试析先秦宫城规划制度, 华中建筑, 2009.01。
[4] 、焦泽阳:周“礼制”与《考工记·匠人营国》对早期都城形态的影响, 城市规划学刊, 2012.01。
[5] 、史念海:《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的撰著渊源,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1998.03。
浅析河床演变与河道运动 篇10
造成河床演变的主要原因是输沙不平衡。若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输沙能力, 即携沙量过大, 则多余的沙会下沉, 导致河段淤积, 同时, 由于河段淤积, 过水断面减小, 使得河流的流速增大, 同时糙率减小, 河段输沙能力提高, 最终等于上游来沙量, 输沙平衡, 淤积停止。反之, 若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输沙能力, 即携沙量过小, 则水流会从本河段的河床部分携走一部分泥沙, 导致河段冲刷, 同时, 由于河段冲刷, 过水断面增大, 使得河流的流速减小, 同时床沙变粗, 糙率增加, 河段输沙能力降低, 最终等于上游来沙量, 输沙平衡, 冲刷停止。
然而, 对于河道而言, 来沙量等于河段输沙能力的平衡状态时的这主要是由于上游来沙量的不断变化和本河段沙波运动的存在。所谓沙波运动是一种推移质集体输移的表现形式。沙波是在水流作用下形成, 与水流强度有关。室内试验表明:随着水流强度的不断增大, 沙波尺度的变化过程大体是由静平床床面沙粒聚集所形成的波高较小的沙纹, 到波长、波高逐步增大的沙垄, 在沙垄达到最大最高后, 随着水流强度的进一步增大, 沙垄逐渐趋于衰亡, 并形成所谓的动平床。在这一过程中, 波高随水流强度的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基本规律, 但是推移质输沙率与水流强度却并不是线性相关的变化规律。沙波运动又是推移质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因此沙波运动的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是一个能反映推移质输沙率变化的过程。沙波运动是床沙互相交换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床沙活动交换层厚度随沙波高度、沙波运动周期及计算时段而变化。来沙量的变化和沙波运动的存在使得河段始终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即河床演变是永恒的。
影响河床演变的主要因素有来水情况、来沙情况、河谷比降及河床形态。其中, 来水情况、来沙情况和比降决定水流泥沙条件, 反映了输沙的不平衡, 难以人为控制。河床形态决定了河床条件, 可以人为改变。因此, 我们在进行航道整治时, 应该从改变河床形态着手, 达到对流速、水深等方面的要求。
河床改变的具体表现即为水深h、河宽B和比降S的变化。这些因素与来水来沙条件、河床地质条件之间的函数关系称为河相关系河相关系描述了与来水来沙及河床地质条件相适应的均衡状态, 是冲积河流水力计算和河道整治的依据。
若河床和边岸的物质组成不改变或流域来水来沙没有多大变化在准平衡时段内, 河道能够在河道平面摆动和断面有冲有淤的演变过程中达到一个稳定、平衡的一般形态, 河道的主要几何尺寸基本不变此时称河流处于平衡状态或河流为均衡河道, 此状态下河宽B、比降S、弯道形态维持一个稳定的值。上述几何形态围绕一个平均值不断波动, 或水沙输运过程达到均衡, 在可能的范围内使输运给定的沙量所消耗的水流机械能最小, 此时可称河道处于均衡状态。而对于均衡河道的形态, 对确定易蚀颗粒介质M和河流流量Q的河段而言, 河道演变为均衡河道后的河宽B、水深h及比降S均可确定, 且不随时间变化, 而且与河段初始的河宽B0, 水深h0和比降S0无关。
目前均衡河道公式的的推导还尚未解决。对于一段经过足够时间演变的河道而言, 均可认为河道处于均衡状态。若河段的流量Q可改变, 且有一定范围, 则河道的河宽B、水深h和比降S也可由以M、Q为参数的函数确定。现有的公式都是纯经验得到的, 而且理论上不够严谨, 适用范围也有限, 如T.Blench公式和D.B.Simons and M.L Albertson公式。从两方的公式大致可得到B与Q的1/2成线性关系, 与Q的1/3成线性关系。
对于均衡河道的运动趋势, 考虑均衡河道的运输能力, 由于河床上的流动假定为二向流, 则等速线可视作水平直线, 并与河岸等速线相切, 如此, 总的流动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在二向河道流动宽度B0, 另一个在以正弦曲线为边界的河道流动。
假定初始弯曲河道的比降为S0, S0可由公式确定。若一条顺直均衡河道已经形成且S<S0, 且其中的水流并不稳定, 极其微小的间断会将水流形态从顺直型逐渐改为正弦型, 因此一侧河道流速与剪应力会大于临界值, 另一侧会小于临界值, 因而导致冲刷与淤积, 最终将河道改造为正弦形态, 河道开始弯曲, 弯曲的振幅增大, 直到弯曲部分弧长达到一定值, S减小到一定值, 使得流速减小无法再继续冲刷河岸。此时河道振幅达到最大值, 弯曲河道完成最终形态。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河道保持不动, 实际上河道会沿着河流前进方向移动。
综上, 本文从河床演变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均衡河道的运动情况进行了分析, 简单叙述了河流运动与演变的机理。
参考文献
[1]M.S.Yalin River Mechanics, P.Eng, A.M.A.F.da Silva, P.Eng.
[2]顾圣平, 田富强.水资源规划及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3]左东启, 王世夏.水工建筑物[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5.
[4]朱党生.河流开发与流域生态安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5]董哲仁, 孙东亚.生态水利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冷军:“超限绘画”的传承与演变 篇11
冷军凭借其完美的油画技巧,被称之为中国超写实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而冷军本人则更愿意称其为“超限绘画”的手艺人。超写实主义绘画又叫照相写实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于美国流行的一种绘画风格即:艺术家主动放弃自我主观的创造性与绘画性,机械地把照片或印刷品绘制在画布上的艺术流派。由此可见,冷军的绘画与超写实主义却有不同之处。冷军更多地是继承了传统与西方经典油画语言的技法,观念却是画家自我价值观的再现,是他由写生入手对生活的直书与提炼。绘画作品达到了油画语言的极限却超越了极限,故称其为“超限绘画”。冷军的画面生动,耐看,活,且观念与语言同构。这也是冷军的艺术能够被高端市场认可的原因所在。
从“五角星”系列、“世纪风景”系列、“新产品的设计”系列、“关于微笑的设计”系列到“肖像之相”系列以及最近的油画长卷“收租院”,冷军的作品始终在艺术市场上表现不俗,甚至创下了千万元的拍卖大关。艺术语言的谦逊与真诚、艺术市场的绝对承认,使冷军从容地走在超越写实油画极限的探索之路上。
《世纪风景》系列作品,是冷军在1995年由梦境启发而作的。他用世界地图作为承载,表现地球原有的山川、湖泊甚至行政区划已悄然被现代工业化的人工产品所取代。艺术家敏感地用油画语言探讨了当代工业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更是画家对人与工业文明、人与机器、人与技术的反思。《世纪风景》系列之三,在视觉体验以及精神层面上对观者的心理形成了强烈的震颤。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韩国汉城的一次事故:一座豪华商厦倒塌,钢筋水泥夹杂着精美的商品与血肉模糊的尸体。冷军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已逐渐被钢筋水泥所覆盖,人类作茧自缚,将所谓第二自然—高楼大厦异化成自己的坟墓。”在作品中冷军将钢筋水泥与儿童的玩具纠结在一起,模拟出惨案发生时那种不和谐甚至强烈对抗的视觉感受。《世纪风景》之四,由一张病床上的世界地图展开,画家描绘了一些与生命、艾滋病以及医治有关的器具。作品喻意一个亟待医治的世界。
就在外界传说《世纪风景》已是冷军的巅峰代表作之时,作品《五角星》(1999年)在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得金奖,这让“得奖专业户”的冷军又一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作品《五角星》中,冷军开始尝试使用大面积的平涂与刮擦,使得油画作品有了超越二维平面的立体雕塑感。画家在作画前会把象征正义的五角星重新解构组合、焊接加工,然后用复印机复印出来,再经由肉眼对着五角星进行细致地观察与描绘。在整个写生过程中,冷军那细而不腻,不着痕迹的油画技法调控着绘画作品的整体与局部,使其比实物更具有强烈的扩张性与感染力。最终,作品《五角星》不负众望,成为艺术界、拍卖界、收藏界的宠儿,以1006万元的天价成交。
除去油画,冷军的版画创作也大有潜力可挖。2011年湖北武汉“买得起的艺术节”上,冷军的版画作品《国货异质·之四》标价25,000元人民币,刚一开幕即被一市民“秒杀”入囊。中西融合的“竹”系列版画作品更是受到市场青睐,在2012年的春季拍卖会上以63,250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艺术家受欢迎的程度。而冷军在2001年创作的被他本人认为是其“绘画艺术中一个高点”的石版画作品“突变”系列,其市场潜力也不可小觑。《突变—有刺的汤匙》的制作過程与《五角星》相似,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绘画艺术所能涵盖的。创作期间甚至带有行为、装置的当代意味。在客观、冷静的背景之下,那些被电焊机高温处理过的汤匙蕴藏了浓重的观念色彩,带领观者对焦于那些毫不起眼却悄然改变日常生活的工业产品,警觉地提醒着人与人造物的关系。对于这件艺术家有“十二分自信”的作品,冷军说“目前除了我身边经常往来的几个朋友之外,还没有人真正理解或在意它。”
冷军的绘画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的艺术:普通的观者流连于他笔下那些堪比照片般真实的“技术”,而不普通的观者则在客观的表层之下寻找其观念的“艺术”。肖像画作品《肖像之相—小唐》,画中的女孩纯洁而美好,散发着有如经典人物画中圣女一般的气质,而冷军的油画作品由此平行了西方古典大师的创作。把观者从高速运转的全球化社会带回到古典审美般从容、平静的思考方式。作品《肖像之相—小罗》更是在北京中国保利艺术品秋季拍卖会上以3136万元的天价被藏家拍得,刷新了艺术家的个人拍卖纪录。冷军也由此成为了中国身价最高的艺术家之一,并曾两度入选“胡润艺术榜”。
冷军先生画布上这些画意浓重的细节并非手拿放大镜绘制而成,且与工业化、机械感、冷冰冰地照相机瞬间取景不同,这些是冷军肉眼写生的视觉再现。冷军曾说:“视觉艺术一定是跟视觉有关系、跟眼睛有关系,不能跟镜头有关系。”在图像泛滥,原创出现危机的当代艺术圈,冷军那不着笔触的痕迹留给观者用心细细品味的空间。冷军说他总是钟爱于物质本身的纹理细节,作画时却习惯将整体留在心中而局部作画。这或许和他童年时羞怯、腼腆不敢在公开场合下绘画,而是将电影海报熟记于心的“用脑作画”之经历有关。正是这驾驭细节与整体的分寸之感,让冷军的画“细腻而不腻,逼真而非真”。冷军先生谨慎而不急躁的对待自己的作品,不被市场牵制,一幅画一画就是几个月、一年或者更长时间,这期间画家所付出的精力和心智可想而知。这些画作透露着冷静、睿智与反思,我猜想,生活中的冷军先生也一定是位有质量的人,一位克己的艺术家。这些或许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它诚实地记录了有关艺术家的一切,任何的心思意念都能透过艺术作品而被观者洞察。
冷军先生说他的创作是“用时间一点一点‘磨’出来的”。那些由时光与笔触堆积起来的艺术,好像有一种特别从容且安静的力量让人不自觉地慢下来、停下来、走近、观看、回望与审视。在浮躁的当代艺术语境中,这样的绘画作品具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诗力”范畴的演变与现代转型 篇12
一
在中国古代, 诗力常常用来表示作者的诗歌功力。东汉王充曾在《论衡·效力》中写道:“谷子云、唐子高章奏百上, 笔有余力, 极言不讳, 文不折乏, 非夫才知之人, 不能为也。”王充所谓的“笔力”指的就是文章有功力。人们对文学特点的认识是随着历史逐步发展的, 在先秦时期, “文学”一词指整个文化学术, 含义非常广泛;在两汉时期, “文章”的概念包括了辞赋和其他作品, 文学概念逐渐明确;到六朝时期, 文学理论家们更注重文学体制的辨析和文学性质的探讨, 于是“文”和“笔”概念的分野逐渐明晰。“今之常言, 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 有韵者文也。” (1) 王充所谓的“笔力”, 固然不同于有韵的诗歌的“诗力”, 但是它们之间确实具有潜在联系。
作为诗歌功力概念的“诗力”, 在后来的诗歌中频繁出现, 得到了广泛使用。唐代诗人郑谷“暮年诗力在, 新句更幽微” (《寄题方干处士》) , 宋代诗人方岳“老去极知诗力退, 只将日历记山川” (《入闽》) , 宋元间诗人陈允平“病怜诗力减, 老觉世缘轻” (《寄模上人》) , 元代诗人戴表元“流落谁相忆, 山林蔚讲师。玄机魂梦接, 诗力鬓毛知” (《次韵蔚上人见寄》) 等, 都使用了“诗力”这一术语, 但是其含义无一例外都是指作家写诗的功夫、水平和能力。
“诗力”的形成, 与个人先天气质有关, 但是后天的学养也不可忽视。“积学以储宝, 酌理以富才” (2) , 才能写出有功力的作品。反之, “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 要写出富有功力的作品, 则不大可能。
二
诗歌功力意义上的“诗力”, 严格说来并不是一个诗歌美学范畴。作为诗歌美学范畴意义上的“诗力”, 最早是刘勰提出来的。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 刘勰指出:“故练于骨者, 析词必精, 深乎风者, 述情必显。捶子坚而难移, 结响凝而不滞, 此风骨之力也。”“情与气偕, 辞共体并。文明以建, 圭璋乃聘。蔚彼风力, 严此骨鲠。才锋峻立, 符采克炳。”刘勰所谓的“风骨之力”, 指的是作品所具有的力量, 也是作品内在的审美特点。所谓“风”, 是“化感之本源, 志气之符契”, 指文学作品感动人的气势和力量。所谓“骨”, 是指文章对构辞的要求, “辞之待骨, 如体之树骸”, 有了“骨”, 文辞才有了结构上的依附, 才能立得起来, 否则“瘠义肥辞, 繁杂失统, 则无骨之徵也”。对柔靡无力的诗作, 刘勰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在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演变梳理后指出:“晋世群才, 稍入轻绮。张潘左陆, 比肩诗衢, 采缛于正始, 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 或流靡以自妍。”“宋初文咏, 体有因革, 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 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 辞必穷力而追新。” (4) 生活在崇尚辞藻雕彩的时代, 刘勰却能摆脱习见, 看到当时诗歌骨力的柔弱, 激发起对“直而不野”、“慷慨任气”诗歌的追求, 这是刘勰的过人之处。
延续了这种“诗力”概念, 并加以发展的是钟嵘。在《诗品》中, 钟嵘多次用“力”来指代诗歌所具有的力量和审美特点。在《诗品·序》中, 钟嵘写道:“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 皆平典似《道德论》, 建安风力尽矣。”诗有赋、比、兴三义, 而“宏斯三义, 酌而用之, 干之以风力, 润之以丹采, 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 是诗之至也”。在具体品评陶潜的诗歌时又说:“其源出于应璩, 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 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 词兴婉惬。”不但分析了陶潜诗歌的渊源, 同时也指出了其所具有的艺术特征。所谓“建安风力”, 指的是建安诗歌在继承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基础上, 反映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 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和志向时, 所呈现出来的遒劲刚健、悲凉慷慨、感情炽烈充沛的文风。所谓“左思风力”, 指的是左思诗歌中蕴涵的独特的审美特征。左思的《咏史》诗, 借古讽今, 名为咏史, 实则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 表达了庶族寒士对门阀士族制度的不平和反抗。诗歌情调高亢, 笔力矫健, 气势昂扬, 是对“建安风力”的继承与发扬。钟嵘认为陶潜“又协左思风力”, 指的是陶潜融化和吸收了左思诗歌的特点, 具有和左思诗歌相近的审美特征。
叶燮在《原诗·内篇》中认为“理”、“事”、“情”, “此三言者足以穷尽万有之变态”;而“才”、“胆”、“识”、“力”, “此四言者所以穷尽此心之神明”。所谓“力”指的是诗歌本身所具有的力量, 有“力”则“神旺气足, 径往直前, 不待有所攀援假借”, 而“天地万物皆递开辟于其笔端, 无有不可举, 无有不能胜, 前不必有所承, 后不必有所继, 而各胜任愉快”。孔子认为“言而无文, 行而不远”, 在叶燮看来, 则是言之无力, 行而不远。“远”既是空间上的概念, 也是时间上的概念。在空间上, “力足以盖一乡, 则为一乡之才;力足以盖一国, 则为一国之才;力足以盖天下, 则为天下之才”;在时间上, “其力足以十世, 足以百世, 足以终古;则其立言不朽之业, 亦垂十世, 垂百世, 垂终古, 悉如其力以报之”。
三
鲁迅在1907年写成了《摩罗诗力说》, 在阐释“诗力”这一审美范畴时, 他打破了孤立地考察作品从而把“诗力”理解为诗歌力量的局限, 更多地把诗歌作品与读者接受联系起来, 把“诗力”与启蒙精神联系起来, 从行动美学的角度赋予“诗力”以全新的意义, 破除了古代诗歌理论的藩篱, 做到了传统理论的现代性转化, 极大地拓展了现代诗学的视野。
此前中国诗论多注重取法自然, 模拟古人, 而从鲁迅开始, 中国文论“别求新声于异邦”, 从本土语境出发系统地介绍欧洲诗歌。从这个意义上说, 鲁迅堪称中国现代诗歌理论的盗火者。在《摩罗诗力说》中, 鲁迅介绍了西方摩罗诗派———世人眼中的恶魔诗人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洛伐茨基、克拉辛斯基和裴多菲等, 从文明比较和文化批判的视角谈到了诗歌的功用, 谈到了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诗歌, 以及可以从摩罗诗人中学习什么等问题。就“诗力”范畴而言, 这篇文章也极大地赋予了“诗力”这一审美范畴以全新的内涵, 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与标志” (5) 。
与以往从诗歌本体出发来论述诗歌的力量不同, 鲁迅是从诗歌效果来进行论述的。在鲁迅看来, “诗力”是指诗歌作品对读者所具有的巨大的感染力。由于诗歌感染力与受众密切相关, 在论述这个问题时, 鲁迅总是联系到具体社会实际, 特别是对中国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深入阐释。“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 最有力莫如心声。……其声度时劫而入人心, 不与缄口同绝;且益曼衍, 视其种人。递文事式微, 则种人之运命亦尽, 群生辍响, 荣华收光;读史者萧条之感, 即以怒起, 而此文明史记, 亦渐临末页矣。”在鲁迅看来, 诗歌能传之久远, 就在于能够深入人心, 具有巨大的感染效果。而诗歌虽是个人心声, 却与种族命运紧密相连, 当民族衰微时, “亡国之音哀以思”, 读诗也能体会到萧条之感。
另一种情况是当民族衰微时, 诗歌凭借感人的力量还可以激起人们的勇气和斗志。在普鲁士被拿破仑占领之后, 诗人爱伦德 (今译阿恩特) 和台陀开纳 (今译特沃多·柯尔纳) 以诗歌成功地激励德国民众反抗拿破仑的统治, 鲁迅指出:“此亦仅譬诗力于米盐, 聊以震崇实之士, 使知黄金黑铁, 断不足以兴国家。”在这里, 所谓“诗力于米盐”, 即意味着作为精神产品的诗歌比物质性的米盐更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 对于斤斤计较实利的中国人而言, 暗含着对其实用理性的针砭, 对其崇实精神的批判。
中国古代诗教, 注重温柔敦厚的传统。孔子说“《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诗无邪’”;《毛诗序》中也说“发乎情, 止乎礼义”, 目的在于“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针对这种注重政治教诲的道德主义诗学, 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批判地指出:“老子书五千言, 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 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 立无为之治, 以无为之为化社会, 而世即于太平。”这种“不撄人心”的价值取向, 于统治阶级而言, 有着维稳的政治目的;于普通民众而言, 则深契中国人的懦弱和苟安, “中国之治, 理想在不撄, 而意异于前说。有人撄人, 或有人得撄者, 为帝大禁, 其意在保位, 使子孙王千万世, 无有底止, 故性解 (Genius, 意即智慧、天才———引者注) 之出, 必竭全力死之;有人撄我, 或有能撄人者, 为民大禁, 其意在安生, 宁蜷伏堕落而恶进取, 故性解之出, 亦必竭全力死之”。
正因为鲁迅反对“不撄”的诗学主张, 所以对朱光潜提出“静穆”为诗歌美学最高境界说颇不以为然。朱光潜曾著文称钱起“曲终人不见, 江上数峰青”两句诗歌堪称中国诗歌美学的最高典范。鲁迅反对朱光潜为了抬高自己的美学主张而不顾及全篇和全人的“摘句”作风, 更反对在“风沙扑面, 虎狼成群”的社会里, 独尊“静穆”的诗学主张, 因为这种诗学主张可以泯灭中国人的个性和精神, 把国人变成顺民, 甚至变成待宰的羔羊。所以鲁迅欣赏蔡邕“也是一个有血性的人”, 认为陶潜“并非浑身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 (6) 。而“不争之民, 其遭遇战事, 常较好争之民多, 而畏死之民, 其苓落殇亡, 亦视强项敢死之民众” (7) 。联系当时的历史语境, 鲁迅对于中国人“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在他的论述中潜藏着爱国的精神实质, 是为民族图自新和发展的一种努力。
对于中国古代那种束缚心灵、扼杀自由、违反人性的道德诗学, 鲁迅给予了猛烈的批判, 主张行动的美学, 并且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诗学主张。在《摩罗诗力说》中, 鲁迅对八位恶魔诗人的激赏, 首先在于他们勇敢的行动, 其次才是他们才华横溢的作品。富有战斗精神反对“平和”主义的鲁迅, 看重的是这些诗人“撄人心”的价值, 诸位摩罗诗人国别不同, 但是却有一个相同点:“刚健不挠, 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 以随旧俗;发为雄声, 以起其国人之新生, 而大其国于天下。”“不为顺世和乐之音, 动吭一呼, 闻者兴起, 争天拒俗, 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 绵延至于无已。”摩罗诗人“立意在反抗, 旨归在动作”的战斗精神、“自觉勇猛, 发扬精进”的使命感和“无不以殊特雄丽之言, 自振其精神而绍介其伟美于世界”的摩罗诗力, 就是他们作品最好的注释, 也是潜隐于他们作品背后的行动的美学。这种行动的美学, 是对中国古代“诗力”概念的全新超越。
在传统诗学氛围之中, “万物静观皆自得”, 诗人总是抱着一种静观的不介入的态度, 置身于事物之外, 细细品味个中人情物理。这种情形固然不失闲适和优雅, 但是却缺少震撼人心的崇高美感, 且与当时风云激荡、壮怀激烈、烽烟四起的时代语境不相符, 因而有悖于现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也有悖于现代诗学对中国诗歌的审美期待。
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 自有其合理之处, 但是随着时世的推移变化, 已经不适应于当代社会了, 鲁迅的“诗力”论, 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现代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为中国诗歌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于鲁迅在精神气质上酷似摩罗诗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与摩罗诗人“不为顺世和乐之音”, “立意在反抗, 旨归在动作”一脉相承, 所以鲁迅不只是在理论上提出观点而已, 更是在实际创作中身体力行。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 鲁迅写出了许多批判国民性弱点的振聋发聩的小说和匕首投枪一样富有战斗性的杂文, 具有摩罗诗人的精神血脉, “弄文罹文网, 抗世违世情”, 就是鲁迅创作具有摩罗精神最好的写照和证明。可以说, 鲁迅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创作实践上, 都为中国文坛注入了异质的摩罗诗力, 使衰疲的中国文化发生了现代性的转型, 出现了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2][4]刘勰:《文心雕龙》, 中华书局, 1986年版, 第386页, 第249页, 第61页。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第5页。
[5]李震:《摩罗诗力说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 2009 (3) 。
[6]鲁迅:《鲁迅全集》 (卷六)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444页。
【演变与实践论文】推荐阅读:
生成与演变09-15
融合与演变10-05
篮球规则演变论文10-04
加密技术演变与发展10-01
竞争状况的演变与影响11-07
二人转的发展与演变09-08
近年国内园林风格的演变论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