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2024-09-18

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研究(精选12篇)

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篇1

当今社会, 知识作为一种软实力, 已经成了衡量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图书馆作为为人们提供各方面知识的场所, 其图书管理能否更加完善, 图书排架方式能否更加具有条理性,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读者的体验。因此, 想要保证我国图书馆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就一定要将RFID图书管理系统应用到图书排架过程中。

一、基于RFID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定位排架方式

基于RFID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定位排架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分别是“绑定”式图书定位和“分类排架号”图书定位。

(一) “绑定”式图书定位。“绑定”式图书管理方式具有思路简单、容易操作的优点, 通常情况下, 在利用这一方式完成图书定位时, 需要遵循以下步骤:首先, 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以一个单元格为单位去添加RFID标签, 在标签添加完成之后, 相关人员需要将标签中的信息翻译成为机器可以读取的信息, 同时将信息输入到图书管理系统中, 以保证再接下来的工作中, 能够根据对图书的定位信息对其进行查找。其次, 要将每一个单元格的RFID标签信息与这一层的RFID信息相联系, 从而使两者能够形成一个系统, 继而再由相关人员将RFID标签中的信息翻译成机器可以读取的语言, 将信息记录到机器当中, 从而完成图书的定位过程。一般而言, 这一定位过程被行业内称为“图书架位信息采集”, 顾名思义, 既利用RFID技术对有关图书架位的信息进行采集, 以保证图书定位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 “分类排架号”图书定位。“分类排架号”这一图书定位方式相对于其他图书定位方式来说, 出现的时间更早, 同时, 由于这一定位方式具有简单、方便的优点, 因此一直以来都被各大图书馆所应用着。“分类排架号”的图书定位方式的操作过程较为简单, 能够有效地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因此在图书馆工作人员内部也较受欢迎。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图书定位同样十分简单, 主要需要遵循两个步骤:首先, 与“绑定”式图书定位方式相同, 需要对每一个单元格的图书添加RFID标签, 并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将其翻译成机器所能识别的语言录入机器之中。其次, 同样也是将每一单元格的RFID标签与层标签相关联, 使两者形成一个系统。与“绑定”式图书定位方式不同的是, 在利用“分类排架号”的方式完成图书定位时, 只需要将每一单元格的第一本图书与层标签相关联便可以了。

二、不同图书定位排架方式带来的用户体验

(一) 为图书馆带来的体验。1.图书上架。在图书上架的过程中, 首先要判断图书馆的图书定位方式, 其次才能根据不同的定位方式去决定图书如何上架, 如果图书馆应用的是“绑定”式图书定位方式, 那么则首先需要判断该图书是否已经被绑定, 如已被绑定, 则可以直接上架, 而如果没有被绑定, 则需要完成其绑定工作之后再上架。相对于“绑定”式图书定位方式来讲, “分类排架号”图书定位方式在图书上架过程中只需要根据英文字母及数字的分类便可以直接完成图书上架工作, 而不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

2.图书倒架。在图书倒架时, 如果图书馆所应用的是“绑定”式图书定位方式, 首先则需要利用智能书车对图书的信息进行采集, 继而再讲起绑定在固定的位置。如果图书馆利用的是“分类排架号”图书分类方式, 其倒架过程相对于“绑定”式来讲也会简单很多, 相关人员只需要将倒架之后书架上的第一本图书进行信息采集, 继而将其与层架标进行关联便可以了, 接下来的过程操作系统会自动完成, 而不需要人工的对每一本需要倒架的图书进行采集, 这便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方便。

(二) 为读者带来的体验。读者对图书的查找方式主要分为两种, 分别是利用OPAC的方式和自主浏览的方式。

如果读者习惯于利用OPAC的方式对图书进行查找, 那么上述两种图书定位方式为其带来的体验则不会存在很大的差别, 反之, 如果读者并不习惯于利用OPAC的方式对图书进行查找, 而是倾向于自主对其进行查找, 那么这两种图书定位方式为其带来的体验则不尽相同, 相对于“绑定”式图书定位方式来说, “分类排架号”的方式可以为用户带来同类书推荐的作用。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文章不难看出, 想要做好RFID图书管理系统的图书定位排架工作, 首先就一定要详细了解其排架方式, 针对不同的方式, 了解其优缺点。文章中的两种定位排架方式分别存在其优缺点, 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为图书馆及读者带来的体验也存在差别。因此, 相关人员一定要在认识到两者的不同特点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需要及读者的需要对两种图书定位排架方式进行选择, 以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林晓玲, 杨明华.RFID图书管理系统中图书定位排架方式探析[J].图书馆论坛, 2012 (5) .

[2]应贤军, 周燕.浅谈R F I D管理系统图书加工定位的方法——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 (03) .

[3]江波, 吴永祥.图书馆RFID系统建设中的图书定位问题研究[J].现代情报, 2015 (5) .

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篇2

1.1精准

“短小精悍”在于一个“精”字,同样在进行图书资料的管理过程中,也力图精准二字,这也是图书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图书管理人员要对实际的管理工作进行精准划分,协调各环节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学会制定、选取优化方案,简化资源,精细每个工作环节的每一个要点,用专业和高素质的管理水平认真对待图书管理工作,合理进行资源分配,为不同的读者人群提供最适宜的图书资料,达到最理想的目标。

1.2严苛

为健全图书资料的精细化管理,使之有效进行,应严格制定工作规则,严苛筛选图书资料,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严格制定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设置严谨科学的指标因子,把具体的工作内容标准量化,奖罚分明,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将精细化管理灵活应用到图书馆图书资料的管理当中,用专业严谨又具特色的工作态度服务不同人群的读者。

1.3细致

我国的大部分图书馆都追求图书资料的多样性,忽视了对图书资料的精细化管理。走进一座图书馆,高高耸立的书架上各种图书琳琅满目,但是有目的地寻找一本书时通常要花费不少时间,为了适应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图书资料进行有效管理,细致的工作内容必不可少。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有一个工作目标,首先将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将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抓住关键点,紧扣读者要求,恪尽职守,认真细致地负责每道工作工序,有效利用图书资源,将精品图书资料更全面地分享给读者,达到最大收益率。

1.4高效

浅谈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篇3

关键词:Visual Basic 6.0;图书管理系统;SQL Server 2000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国内外现状及其分析

在过去的20年中,图书馆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图书和用户借阅资料种类繁多,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对图书馆数据管理的主要方式是文本、表格等介质的手工处理,这种数据处理方式缺点是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现今,尽管有的图书馆有计算机,但是尚未用于信息管理,没有发挥它的效力,资源比较闲置。因此基于Visual Basic 6.0和SQL Server 2000的系统的开发,实现全新图书管理系统势在必行。

二、系统设计

(一)设计思想

常见的设计思想有两种:结构化和面向对象化,本系统采用的是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两者的不同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优点。

传统的结构化开发过程包括软件目标的功能分解,以及使用正确的参数和返回值来创建函数。首先分析需求,确定功能,然后以函数的形式进行建模。

在結构化开发方法面临问题的时候,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就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模块化的思想。对象是提供一组相关功能的实体,对象之间互相作用从而完成一定的任务。

(二)系统登陆模块设计

本系统登陆模块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而设计的,在登陆时只有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如果用户名和密码中的一项录入为空时系统会提示用户名或密码不能为空,用户必须重新输入。当用户登陆输入密码错误次数超过三次时,系统会提示用户登陆错误次数超过三次,随后系统会自动退出。

(三)图书信息模块设计

1.查询图书信息模块设计

图书信息查询是本系统比较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功能是管理员可以通过输入想要查找的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类别等与图书相关的信息对图书进行查找。

2.添加图书信息模块设计

图书信息添加的功能是管理员可以通过此模块来输入最新入库的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类别等与图书相关的信息。

3.修改图书信息模块设计

图书信息修改模块其功能是管理员可以通过此模块对图书编号、图书名称、图书类别等与图书相关的信息进行修改。

4.删除图书信息模块设计

图书信息删除模块其功能是管理员可以通过此模块对图书编号、图书名称以及图书相关的条件信息进行删除。

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篇4

1 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要点

1.1 由手工向计算机管理模式过渡

在图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软件开发技术,充分了解本校师生的需求状况,再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同时,也应在保证正常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循序渐进,逐渐地实现由手工工作模式向计算机管理模式的过渡。

首先,要对图书馆内的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帮助其充分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管理的操作技术,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其次,要对图书管理系统进行系统的分析,使得每名工作人员充分掌握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要逐步地设立总的数据库,也就是总书库,为之后学生的查阅资料提供便捷条件。

1.2 提高软件的容错能力

现实情况下,软件的开发者往往不是使用者和需求者,因此其在开发与设计软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需求。为此,应尽量提高图书管理系统的容错能力。例如,当菜单中的选择功能出错时,应当提示操作者重新输入,直到正确为止。因此,应该切实有效地提高软件的容错能力,减少使用障碍,真正使数据安全性更上一个台阶。

1.3 增强系统的适应能力

为了增强系统的实用性,应该不断改善外部条件,还要进一步加强对软件的管理。例如,如果某一地区不能提供系统要求的外部电源,就能够通过自动备份文件这种功能,使用户在需要时即能够恢复数据;另外,如果有容量非常庞大的数据文件,可采取化整为零等手段。

1.4 提高系统的通用性

应在本馆自身研制的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该系统今后进行推广的可能性,因此,就必须提高系统的通用性。例如,将系统中核心不变的要素放进主要程序、数据文件中;把需要通过外界为其输入的因素放进人机对话模块中,而所有能让计算机自身完成的功能,放进系统的运行程序中,从而降低人为因素的影响。由此而来,就可以把外界环境中的可变因素尽可能控制在小范围内。

2 主要功能模块

2.1 图书采访

图书采访模块主要功能就是为图书馆的书籍采购人员提供业务处理的平台。这一功能模块主要提供了新书的订购、订单撤销、验收登录、采访统计等功能。该系统的订单撤销功能、新书订购功能以及验收登录等过程都是按“批”为单位来进行。首先,把需要处理的数据按照不同分类的读者分成不同“批次”。其次,把一系列数据转入计算机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暂时先存放在临时表中。待这批数据处理完成后,即可打印输出。在对打印出的数据校对无误后,才可以修改数据。确认数据完全正确之后,应把需要打印的材料等进行打印,等到所有需要输出的数据文件确认无误并顺利打印出后,才可以清除数据。最后,系统将进行下一轮的数据处理。

2.2 图书编目

图书编目功能模块是为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的主要平台。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统计编目、编目处理、打印编目等功能。该模块以“批”为单位,进行编目处理。如果处理完毕编目之后,可以对编目单进行打印输出,再进行校对,如果有错误则应该马上修改。在确认编目数据没有错误之后,可以选择将登录账号、编目卡、统计表等进行打印。此时,编目数据再转存到书目表内,随后系统将进行下一批的处理。

2.3 典藏管理

通常情况下,图书馆的一般功能都要由典藏管理系统来执行。书目数据可以通过此功能模块进行更改和调整。这种系统的主要职能有以下几种:

分布新书、调整典藏书籍、剔除旧书目、统计典藏、典藏打印、数据维护。

3 系统分析

为了使图书管理的系统功能更加完善,使得图书管理系统能够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同时又不能同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脱节,管理者应该首先进行准确的需求分析,结合传统的图书管理经验和各个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推动图书管理系统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完善图书管理的系统功能,使得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料建立在人工对数据进行处理与运行的基础之上对图书管理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就是在调查研究人工系统具体功能和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来完善目标系统的功能。

3.1 系统特点

管理者应该充分而全面地考虑图书管理人员的特点,依托实际情况,尽量完善系统满足日常需求的主要职能,使得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备、实用、便捷。同时也应结合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尽量使系统界面简洁大方,操作便捷、层次清晰,使用户上手更容易。

3.2 主要模块

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有五个方面:图书管理、期刊管理、读者管理、查询管理、报表管理。各模块之间不仅要相互独立,能实现不同的处理功能,还应在此基础上相互联系,互为功能补充。

3.3 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序设计

3.3.1 数据模块窗体的设置

很多使用者在编写程序中的数据时,都经常会碰到很多组件、窗口同时对相同的数据源进行访问的情况。如果对每个窗口或者组件都设置数据源,将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作量,设置数据模块窗体即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该模块即为对数据源进行集中管理的窗口,在被需要的时候能够随时引入。

3.3.2 用户密码认证窗体的设置

此窗体主要是方便工作人员按照各自的用户名、密码来登录,并通过身份识别功能检查出进入系统的是管理人员还是其他人员。

3.3.3 借阅者服务模块的实现

该窗体的主要职能是检查读者借阅情况,并为读者提供查看、修改其个人资料与信息的服务。

3.3.4 图书查询功能的实现

这一模块主要为人们提供查询功能,赋予每个人一定的查询权限。查询功能可以按照多种载体进行实现,比如可以通过输入图书编号、图书名称、作者等信息进行查询,还有参考“逻辑与”和“逻辑或”等条件来实现查询。

3.3.5 借阅者登录功能的实现

该功能同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登录系统时的方法基本一致,主要通过查阅借阅证号和密码进行用户表中的查询,查看是否同用户输入的结果一致。如果一致,使用者就可以查询到自己的借阅信息,使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自身的信息。

3.3.6 借阅者借阅和归还情况功能的实现

当借阅者在安全而正确地登录到此系统之后,该功能将被马上激活,使得用户能够真正看到自己的借阅情况。该功能的实现可以根据某本书的借阅或者已借阅的天数等信息来实现。

摘要: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关系着高校素质教育能否具体落实与真正实践,为了顺应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要求,就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进行再设计和再开发。笔者首先介绍了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要点,其次提出管理系统应具备的主要模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分析,完成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系统,开发与设计

参考文献

[1]鄂鹤年,Jane Burke.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和未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4):69-73.

[2]郑伟,徐宝祥,高琦.“211”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研究——基于“211”大学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调查[J].图书情报知识,2010(3):4-10.

[3]洪正国,燕今伟,黄勇凯.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模型设计[J].图书情报知识,2011(3):35-39,71.

[4]叶晓丹.学校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天津大学,2014.

图书馆信息管理现状研究 提纲 篇5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图书馆的情况下,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这也推动着信息资源管理的不断发展。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对于使用图书馆资源来学习和进行科研的用户来说显得十分的重要,有效的信息资源管理对图书馆的发展建设也是影响重大的。本文主要是在前人对图书馆信息管理研究的基础上,集中研究对象于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管理现状的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有效的问题对策,促进图书馆的发展。

关键字:信息化时代,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

一. 绪论

1.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发的普及和应用。人类传递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和工作平台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化时代。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范围内的图书馆界经历了一场变革。这场变革中,高校图书馆及一些服务层次较高的情报信息中心首当其冲,其馆藏资源构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正在成为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单一的传统印刷型文献占主导地位的图书馆藏受到挑战,与此同时,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也面临着冲击[1]。高校图书馆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聚集地,是评估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得如何,能否满足教学、科研服务的需要,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我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2.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

信息资源管理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信息资源管理, 即对信息进行搜集、加工, 组织形成信息产品, 并引向预定的目标。广义的信息资源管理, 即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技术、人员、机构等)。进行合理的计划、集成、控制, 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从而满足社会信息需求。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对信息活动中的信息、人(馆员和用户)、技术等各种资源进行统一的、综合的集约化管理,是一个实际而有效地识别、获得、综合与应用信息资源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信息需求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对信息内容本身所构成的信息有序化集合, 更是信息资源及与它有关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是以狭义的信息资源为基础, 更是广义信息资源的延伸和发展。[2]

3.信息资源管理对图书馆的意义

信息资源管理的理念很多年前就在信息科学界、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特别是图书馆情报学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但已有的各种研究还有进一步思考的广阔空间。

(1)信息资源管理将有力地促进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信息资源管理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个别学者思想火花的闪现,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信息资源管理是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作用下,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奔涌而出的结果。从信息资源管理产生的背景和它的发端与发展的脉络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它是社会的文明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之后才可能提出的问题,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社会主体——人有意识的进行信息资源管理的活动,推动社会信息资源的发展,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社会文明程度提高了,反作用于信息化的社会,表现为推进他进步的信息资源的发达,信息资源管理在这一社会背景下也得以扩张。它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对图书馆发展有力推动,特别是在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知识经济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其管理将推动极具普遍性的图书馆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图书馆在顺应现代社会生活、知识生活中不断地自身进步。因而,对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就在这些外在因素影响下要求自身不断发展进步。

(2)信息资源管理将通过图书馆这一平台加速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类社会将走向知识经济时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而可以预见的新的巨大变化,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将占据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对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其管理,就是对知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其管理。因为,知识信息资源属于信息资源的范畴,而图书馆这一平台通过对读者的知识认识能力和知识管理组织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了读者的信息资源管理,古今中外的或即时的信息知识的开发、组织、利用及高效率地检索缩短了知识经济时代纵横时空间的差距,让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到来。

(3)信息资源管理对图书馆实践有导向功能。

图书馆这个大平台的实践主体主要是人,包括工作人员和读者,他们的有意识、有目的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肯定是在信息资源管理指导之下进行的。纵观信息资源管理,它是在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在信息管理和资源管理汇流、融合的趋势中,并以记录管理、数据库管理和数据处理管理为其实践基础,逐渐演变而来的。因此,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形成、持续已经对图书馆主体的实践和行为起指导作用,未来它还将继续对图书馆实践行为的主体的导向产生更深刻的影响,这种导向功能已经逐渐被学者们所重视。

[3]

4.图书馆信息管理研究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各位学者就在网络环境下,基于网格,云计算,Web2.0环境等方面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管理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从信息资源的各个构成要素都有了一定的涉及,如狭义的信息资源——信息管理,信息环境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信息政策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设施和经费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服务和用户管理几个方面都做了具体的研究。基本上,对图书馆这

一个领域的研究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课题了。

5.本文研究的内容

在前人对图书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是把研究对象缩小为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研究,目的在于对比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校的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是否存在于前人所论述的问题,以及希望通过本次的调查,可以发现本校图书馆信息管理上存在未及时发现的问题,通过调查结果的分析,针对本校图书馆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图书馆得以更好地建设发展,为用户更好地服务。

二. 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现状

三. 调查结果分析

四.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 对策

六. 小结

七. 致谢

八. 参考文献

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研究 篇6

关键词:图书管理;信息化;路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与文化资料知识的储藏与传播中心越来越受到高校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尤其是在信息化逐渐得到普及的社会环境下,高校开展图书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必然。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加大了对图书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某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和完善,比如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图书信息化管理的需求、相关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都需要高校领导和图书管理工作人员提高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提高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实效性。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探讨。

一、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目前制约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下,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为高校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但是对于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而言,部分高校没有提起重视,在图书信息化管理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没有建立图书信息化管理所必须的计算力、校园网络、数据库等基本的软硬件设施,导致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难以高效开展。

(二)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信息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图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基本的图书管理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图书信息化管理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目前有的高校的图书管理人员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有限,也没有充足的精力进行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导致现有图书管理工作人员难以满足新时期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再加上图书管理工作本就复杂枯燥,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不能及时的更新观念,工作效率自然也难以提升。

(三)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制约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对图书的数字化加工不彻底、不完善,导致图书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进行图书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时缺乏与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联系,导致信息化图书资源库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利于图书资源的使用;各地区高校图书馆之间缺乏联系,独立发展下的高校图书资源得不到共享,不同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数据库兼容性差,更降低了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图书信息资源价值的充分发挥。

二、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实践路径分析

(一)建立高校图书信息资源管理系统。要想做好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为高校师生建立一个更好的图书信息服务平台,高校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图书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加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在高校图书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立过程中,需要图书馆做好图书资料和文献的整理工作,为信息化的文献整理和检索工作提供便利。同时,通过建立高校图书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对图书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图书管理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学习现代化的情报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熟悉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信息服务方式,能够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高效的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其次,图书馆工作人员强化服务意识,积极地与读者进行沟通、交流,主动去了解读者的现实需求和阅读兴趣,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图书资源的采购,进而完善和优化图书馆藏结构。

(三)完善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体制。针对目前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图书信息化管理制度,规范图书信息化管理流程和标准,保证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能够高效的开展。高校图书馆还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强校际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大力建设各个高校图书馆之间的网络连接,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使图书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加大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力度。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进行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即将现有纸质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和电子化的转化,丰富电子文献馆藏资源。同时还要根据学校师生的具体需求制定科学的电子资源发展规划,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引进必要的数据库资源,优化电子数据库馆藏结构。另外,高校还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科设置,引进专业化的学术数据库,建立具备本校特色的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库,使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更好的为学校广大师生的科研、学习等工作提供服务。

(五)完善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功能。高校图书信息化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需要高校图书馆加大对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的信息检索、咨询、借阅服务等,还要配备专门的图书管理服务人员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开发图书馆网络服务平台,通过新媒体加强与读者之间的沟通,通过移动客户端为读者提供图书信息资源的查阅、检索、下载、借阅等服务,从而通过图书信息化管理效率。

三、结语

高校要想做好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首先就要完善图书信息化管理工作所必须的软硬件设施,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相关工作体制,还要加大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力度,完善图书馆的信息化服务功能,进而使高校图书信息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李晓晨.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探讨[J].科技展望,2014,24:150.

[2]殷苹.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研究[J].品牌,2015,07:239.

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篇7

1. 电子图书的特点

第一, 存储量和信息密度的增大。从信息存储量来看, 电子图书摆脱了纸质图书携带繁琐的问题, 只需要采用电磁信号, 将数字化形式以文字的方式压缩到存储空间内, 根据电子存储器的大小可以自行存储, 据统计一张可读光盘能够存储650M字节的信息, 但是如果将这650M字节信息转化成纸质图书则需要1000册30万字的图书, 这就占据了大量的空间, 而且不利于远程携带, 所以说电子图书在存储量和信息密度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第二, 制作成本低廉, 环保清洁。通常电子图书的产生原理就是将数字代码发生进行转换, 以图形、文字或者声音等方式传递给计算机设备, 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进行阅读或者打印。在电子图书制作成本上较为低廉, 基本是一次投入, 而且较之纸质图书, 电子图书不必去印刷, 也不需要大量的纸张和油墨, 这就使得电子图书十分环保清洁, 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下载, 这就降低了电子图书的价格, 也大大增加了发行量。

第三, 增加了信息更新速度和阅读体验的动感性。电子图书出版时不必再像纸质图书一样去重新出片、打样、输出和装订, 直接舍去了这些环节, 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电子图书的更新速度。同时电子图书在制作时可以根据阅读内容添加一些声像介质, 这样就可以在阅读时还可以播放一些音乐, 不再像纸质图书阅读时那样枯燥, 增加了图书的可视听性。

2. 纸质图书的特点

第一, 阅读的舒适性。在阅读电子图书时总是受到辐射和有害光线的干扰, 对读者的自身视力有严重危害。但是纸质图书就没有这些缺陷, 而且读者在阅读纸质图书时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章节和页码有选择性的阅读, 这样有助于增加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所以纸质图书的存在也是不可或缺的, 它给人一种阅读时的舒适感。

第二, 使用的权威性。造纸术最早源于我国, 在东汉时期人们为了更好地阅读, 便发明了纸, 人们可以将自己想要阅读的内容印刷在纸上, 这样就便于携带和传承。而且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纸质图书在编辑与发行上已经逐渐完善。目前我国大多数文献资料都是记载在纸质图书上, 而且国家对于纸质图书的研究与发展并未停止, 虽然受到电子图书的冲击, 但是纸质图书依然不断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尤其是政府各项文件发放时基本都是纸质文件, 还有学校教学时也都是通过纸质课本进行教学。

第三, 批注的便捷性。读者在阅读纸质图书时, 可以将自己阅读时的意见直接添加在图书中, 并且还可以随时翻阅。但是电子图书在读者阅读时无法及时标注, 时间长了难免会忘记, 这就不利于读者的阅读学习。所以说纸质图书在阅读理解上更具便捷性, 读者对所阅读的内容印象较为深刻, 同时纸质图书内容也容易激发读者的思考。

二、比较分析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优劣性

1. 出版方面

传统纸质图书在出版方面流程十分繁琐, 在图书内容写好后, 要经过专业人员的筛选、出样片、打样、输出、装订, 当完成这些工作后, 还需要由专业的面试人员进行发行面试, 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部门人员的参与。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 一本纸质图书的出版周期较长, 必须要有一些的特定渠道才能进行发行, 而且国家对于纸质图书发行审查较为严格, 一本高质量的纸质图书出版十分不易。

然而电子图书的出版程序就较为简单了, 尤其是当今网络时代下, 只要笔者将图书内容写好, 然后交由专业人员进行特殊技术加工, 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发行了。不过电子图书也是存在弊端的, 电子图书发行程序的简单造成了电子图书市场的混乱, 很多不良书籍出现在电子图书市场中, 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成长造成了误导, 给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

2. 环境保护方面

传统纸质图书的制作主要是靠纸张和油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再生纸技术已经出现, 但是由于再生纸的成本较高, 很多出版社还是会选择使用传统工艺进行造纸。传统工艺造纸原料主要是由树木生产的, 这就需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 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直接影响了地球生态链的平衡, 而且在造成过程中有大量污水排出, 这些都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目前还没有可以回收降解油墨纸张的处理渠道, 所以纸张使用完丢弃后会产生大量废弃垃圾, 对生态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电子图书的制作就较为简单了, 主要是利用电磁信号将数字化信号转换为文字, 这个过程根本不需要任何纸张, 也就不会造成社会垃圾, 在很大程度了减少了森林资源的砍伐。人们主要是以计算机设备或者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图书进行下载阅读, 较为方便, 可是电子图书在阅读时会对人体产生辐射, 如果长时间阅读可能会威胁到人体健康。

3. 安全稳定方面

随着千百年纸质图书的使用, 传统纸质图书的安全稳定性也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尤其是在那些专业图书馆内, 图书馆管理人员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已经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纸质图书保管技术体系。但是电子图书的兴起时间较短, 主要是依靠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在安全稳定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尤其是近些年经常出现网络黑客攻击网站获取信息的事件。这就使得电子图书的数据使用和保存成为电子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的

三、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在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关系分析

1. 从馆藏建设角度考虑

以事先拟定的采购计划为依据, 图书馆派出采购队伍到各地图书出版发行机构的供应商处实施采购计划, 当购回图书后还要将图书入库, 但必须以图书的验收、分类编目、标志加工的完成为前提, 然后再将图书上架排列、开放, 之后才能进入流通领域向读者开放。这便是纸质图书的整个工作流程。对于每个环节的操作都要有相关管理人员来执行。电子图书的种类繁多, 而且在采购模式上也有显著特点。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网络数据库、数字光盘、MP3、MP4、DVD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子出版物。目前, 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以自身实际和经济能力为依据进行了需要的电子出版物的选择和采购。通常, 对电子出版物的引进, 图书馆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 图书馆的采购依据通常都是要根据采购计划进行的, 要跟数据供应商进行协商, 然后由采购人员进行图书采购, 在我国通常将这种采购方式成为自主采购。

第二, 在一些地区经常会采取几个图书馆进行合作的方式, 成立集团公司, 由众人选出几个代表进行图书采购, 负责协商图书采购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最后找到最为合适的采购方式, 这通常被我们成为集团采购。

第三, 在电子图书出版时通常采用的是利用互联网经费出版, 这种出版方式主要适用于电子期刊和专利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 庞大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已经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这时就需要对电子图书馆内的资料进行重新分类, 通常都是根据电子资料的名称和英文字母进行排列的, 这样有利于对电子类图书进行查找。

2. 在读者服务方面

电子图书的存储较为方便, 主要是根据存储系统的大小进行划分的, 读者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储方式, 对电子图书进行阅览。其中主要包括:

第一, 馆内阅览服务:在图书馆内提供计算机等电子图书阅读设施或设置电子阅览室, 为来馆查阅的读者提供馆藏电子图书的阅览服务;

第二, 在线阅览服务: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使用图书馆的网络图书馆浏览权限, 进行在线阅览;

第三, 在线借阅和还书服务:读者在任何时刻把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下载到个人电脑上进行离线阅读, 阅读完毕后, 同样可以在任何时刻通过系统实现在线还书。

四、现代图书馆管理改革的思考

1. 纸质文献可以借助电子文献促销, 扩大其影响和销量

在现代图书馆发展过程中, 纸质图书的地位还是无法改变的, 纸质图书想要进一步发展, 就必须要借助网络手段, 要将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文学进一步融合到纸质图书中, 要根据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对纸质图书进行宣传, 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纸质图书的与时俱进, 要鼓励作者进行投稿, 要多与作者进行交流, 要通过一些特殊手段不断扩大期刊的知名度, 进一步增加作者投稿的信心。

2. 融合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阅读优势

在大多数图书馆中, 还一直将纸质图书作为馆内阅读资料,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也要进行改革, 要将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进行融合, 加强两者之间的协作, 要不断增强图书馆的服务意识, 提高图书质量, 不断开发新资源, 要在传统纸质图书的基础上, 加强电子图书的建设, 要开设专门的网上阅览室, 要给读者提供便利的网络信息, 要让读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3. 加大图书出版权的保护力度

对于纸质图书的印刷和出版, 目前都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法律体系, 但是电子图书出现时间较短, 在各方面都不成熟, 尤其是在电子图书产权保护方面, 严重缺乏立法经验, 这对生产者、出版者还是开发者都没有法律保障, 很多盗用他人图书产权的事件出现, 这时就需要加强对图书出版权的保护力度, 要从法律上加强对图书所有权的维护, 要让作者和读者体会到文献信息资源的法制化发展, 从而奠定了电子图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红卫, 吕丽晰.网络阅读研究[J].图书馆, 2009 (1) .

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B/S

1 概述

接收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图书, 能够丰富高校馆藏资源, 弥补图书采购经费的不足, 缓解采购压力。同时, 接收捐赠也是图书馆加强社会关系, 提升图书馆知名度的一种手段。随着捐赠资源逐年增加, 依靠手工记录和档案收集, 很难实现对资源的统计、汇总及跟踪, 捐赠者无法及时了解资源的去向及利用率, 影响了捐赠者的捐赠热情, 使捐赠活动得不到深入、可持续发展。因此, 高校图书馆有必要根据自身馆藏实际, 自建图书捐赠信息系统, 并对采集的文献信息资源及时进行科学的加工整序, 并尽快发布, 提供使用, 提升图书捐赠工作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2 高校图书馆捐赠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捐赠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高校图书馆未建立接收捐赠管理制度, 负责人员只能全盘接受捐赠图书。导致出现赠书与图书馆定位不符, 赠书本身没有收藏价值, 赠书内容陈旧或馆藏复本过多, 图书实效性差或过于残旧破损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馆藏质量。同时, 堆积的下架捐赠图书, 占用了图书馆有限空间资源, 无形中增加了赠书管理成本。因此, 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建立健全捐赠管理制度, 鼓励社会捐赠的同时慎收捐赠图书。

2.2 捐赠图书上架不及时。

首先, 高校图书馆缺乏对捐赠活动的宣传, 没有向外界“大声”地说出自己的需求, 图书馆的赠书接受工作带有明显的被动性, 尤其是来自社会的捐赠。其次, 捐赠者不了解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和入藏标准, 往往出现“拒收”等现象, 使捐赠者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降低了赠书者继续赠书的热情。再次, 图书馆对受赠书刊重视入藏轻忽利用, 赠书入馆后疏于管理, 存在加工、上架不及时等现象, 以致赠书者不愿把高质量文献赠送给图书馆。同时, 图书馆缺乏对赠书借阅情况的统计调查, 没有系统深入了解读者对捐赠图书的意见和建议, 使图书馆无法从读者那里听取意见和汲取经验, 进而提高捐赠图书的质量。

2.3 捐赠信息公示不透明和完善。

捐赠信息“跟踪”与公示, 有助于公众监督高校图书馆对受赠图书的管理和利用。目前, 高校图书馆对图书捐赠信息揭示意识薄弱, 捐赠信息公示不够透明和完善[1]。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加强捐赠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使捐赠者及时了解资源的去向及利用率。使潜在捐赠者了解高校图书馆缺乏的图书资源, 从而进行有目的的捐赠。

3 基于图书捐赠管理系统应对问题策略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特色和馆藏布局, 建立健全图书捐赠管理制度, 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首先, 高校图书馆接受赠书必须符合本馆的藏书体系[2]。其次, 应根据各自馆藏的特点制定入藏标准, 如对接受捐赠图书的范围、内容、品相等。再次, 捐赠前与捐赠者强调, 图书捐赠后所有权归图书馆。图书馆有权对赠书进行适当处理, 如对复本量过大的赠书进行“图书漂流”, 对过期赠书进行剔旧等。最后, 对于已经确定的赠书管理制度, 高校图书馆应进行多途径广泛宣传, 以引导读者进行捐赠。

3.1 加强程序管理, 完善捐赠流程。

在受赠图书的管理和利用方面, 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运作。首先对图书质量进行评估。其次, 设置专人对获赠图书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将受赠图书分流为:珍藏特藏、入馆流通、图书漂流和转赠四个去向。最后, 为捐赠图书加盖捐赠公章、统一编目, 录入图书管理系统。

捐赠资源分类过程中, 教职工文献指在我校工作和曾在我校工作过的教师、科研人员及海内外校友, 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专著、论文、教案, 教科书、讲义、教学笔记、科研报告等学术文献。博硕学位论文是指我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为取得学位资格而提交的毕业论文, 收录时对学位论文按学科进行专业分类, 如学科、导师、年代等。

3.2 注重信息公示, 增加信息透明度。

利用图书馆主页搭建读者交流平台, 提高捐赠者和读者对捐赠资源的可知性和可获性。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使捐赠者和读者能够及时了解捐赠工作的进展与成果。接受公众监督, 使捐赠者及时了解所赠图书的去向及利用情况。提升捐赠工作透明度, 完善捐赠服务, 深化读者服务工作, 激发捐赠者的热情, 从而为图书馆争取到更多的捐赠资源。

3.3 图书捐赠信息化管理模式及其实现方法。

图书捐赠管理系统架构。自建图书捐赠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B/S架构的应用系统, 采用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现层三层的架构设计。数据层以My SQL作为底层数据库;应用层采用Apache和Nginx作为Web服务器;表现层的主要技术是PHP/Perl/Python作为服务器端脚本解释器。由于这几款软件都是免费或开放源码软件 (FLOSS) , 因此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建立起一个稳定、免费的网站系统。图书捐赠管理系统架构图如图1所示。

该系统实现了图书捐赠的信息化管理, 减轻了馆员工作量, 规范了捐赠流程, 提升了受赠图书的利用率。系统设计合理、功能全面、使用方便, 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推广性, 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可依据自身管理需求, 在本系统基础上进行系统的二次开发。

结束语

随着高校图书馆逐渐对外开放, 接收来自社会捐赠的图书将越来越多。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捐赠工作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不断总结。只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利用捐赠资源, 才能使捐赠的图书得到充分的利用。借助信息技术, 实现图书捐赠资源的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化共享, 是提升资源管理效率、保证资源再利用价值的关键解决途径, 有效地迎合了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张韦, 何蓉蓉.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信息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11 (12) :45-51.

信息时代图书管理革新研究 篇9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管理,革新

新的技术革命和社会的日益信息化, 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社会环境。各类型图书馆在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进程中, 其管理方式随之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

一、运作理念的革新

由于网络环境的出现, 图书馆工作的重点由纸本信息转向电子信息。这对图书馆己形成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以及传统的信息处理组织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多少年来, 一此图书馆管理习以为常的观念, 在网络环境下已显得不协调、不合理。例如:

1、图书管理的信息化:

以往评判一个图书馆的级别, 主要看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数量。但在网络环境下, 诸如《四库全书》等大型文献都已实现电子化, 其对读者服务的便捷程度和其收藏所占空间的优势, 是纸质文献无法相比的。因此, 馆藏文献的数量已无法决定一个图书馆的好坏, 提高图书馆的品味和级别, 关键在是否能对读者提供便捷而有效的电子信息。

2、信息资源的网络化:

在非网络环境下, 受技术条件的限制, 图书馆之间很少有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这导致以往图书管理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本馆内部。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在图书馆界广泛推广后, 图书馆内部以及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程度大有提高。因此, 在信息时代, 图书管理不能只着眼于本馆内部, 而应该是馆内与馆外并重。

3、图书经费的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图书馆每年除了购书之外, 非常大的开支就是网络的维护保养和更新升级;同时, 文献载体的多样化和电子出版物比例的不断上升, 使图书馆的计算机和网络设施等不断增加。这些经费, 如果按照以往的管理经验, 无法进入购书经费, 这就需要在购书经费中列入新的相关项目, 以使图书馆跟上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业务模式的调整

图书馆的业务机构, 一般由采编部、阅览流通部、参考咨询部、典藏部等部门构成。这些部门的设置, 已难以适应网络时代图书馆业务拓展和内部管理的需要, 也难以适应读者用户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因此, 图书馆的业务机构, 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重组与调整。

在信息时代, 为了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 首先需要在相关业务部门中专门设立系统网络中心, 负责全馆系统网络的管理维护和应用开发。在系统网络中心, 有网管工作站, 包括交换机、各类服务器、阵列盘、叠加集线器和各类子网等。这一庞大的网络系统必须有一个专门的部门来加以管理。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网上信息也已成“浩如烟海”之势。信息海洋一方面给读者用户查找相关信息提供了极大地方便, 另一方面也给读者用户查找相关信息带来了极大地繁难。为了体现图书馆作为信息枢纽的特点和功能, 图书馆应成立以网上信息资源作为主要服务内容的“信息中心”, 以便为读者用户提供快速、准确、有效、简洁的信息。

在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应改变以往固定的等级模式、部门模式和工作模式, 要根据信息时代的要求采取稳定与灵活的原则, 进行图书馆业务模式的调整。唯有此, 图书管理才能信息时代的要求。

三、馆员角色的转变

当前, 我国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及知识结构仍存在许多问题, 阻碍着图书馆网络发展的进程。在网络环境下, 许多图书馆工作人员将不再与图书打交道, 而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打交道, 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能在庞大的信息流中筛选信息, 由此, 对图书馆人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素质要求, 馆员的角色也由过去单纯的图书管理员向网络管理员、网络设计员、信息分析员、资源协调员和网络技术员等角色转变。因此, 信息时代的图书管理, 需要在以下方面实现图书馆员角色的转变。

1、资源管理者。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员, 不仅要继续承担纸质文献的管理工作, 而且还要承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工作。图书馆馆员应及时了解各方面的信息动态, 敏锐地收集有价值的最新信息资料, 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以充当各层次读者的好参谋。同时, 图书馆馆员能够独立筛选与鉴别适用信息, 要在抵制不良信息、防止信息污染、预防信息破坏等方面提高自己, 树立并培养自己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 以确保知识创新的永久活力。

2、信息传播者。

随着信息交流渠道的不断扩大, 形成了一种信息过载的现象。图书馆员的责任是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当的信息传递给需要者, 成为读者与图书之间的“信息过滤器”。图书馆员由此变成信息与读者之间的“中介”角色。

3、技术教育者。

数字化图书馆要求图书馆员拥有丰富的检索经验和技巧, 随着信息资源种类、数量、复杂性的增加, 没有经过专门培训的读者, 很难掌握复杂的信息检索技巧。因此, 对传统图书馆的利用指导, 对数据库检索技巧和经验的讲授, 成为一个优秀的技术教育者, 是信息时代图书馆员需要转换的角色之一。

参考文献

[1]刘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变革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1 (1) 。

浅议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篇10

目的:图书馆的规模决定藏书量的大小。要从资金和场地等多个方面衡量。因此也面向对象的规范了图书馆的大小和书本的数量。本系统既要实现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也要实现动态的网络图书资源图书馆功能。基本功能首先要能够让读者实现书目检索, 具备搜索功能, 然后能够实现图书的借阅功能。从图书馆的角度而言, 要能够存储图书馆的数目信息, 读者信息, 以及读者和图书的关联信息。整个系统要使图书馆的工作更加高效, 更加借阅人力与物力的资源。对更换和缺损淘汰的书要及时从数据库中删除, 因此数据库的动态操作, 增删改差也十分重要。技术方面, 无论从高级语言和动态数据库, 以及网络技术而言都足以满足开发需求。从体系结构考虑以:采取了实用型的客户服务器模式, 这样的话前台应用程序可以和数据库分开操作, 只需要建立连接就可以交互工作。客户提出请求, 交给数据库, 由服务器再分别传递给应答客户端, 这样可以减少网络负载, 提高计算机服务速度, 减少硬件设备。这种体系结构科学合理, 能够高校的进行检索, 阅览等服务。

2 动态系统功能

从实现的角度, 简单进行功能说明:图书管理系统要实现的是网络动态的图书管理, 首先要实现与应用程序服务器快速而准确的连接。根据搜索的条件, 制定数据范围, 对有效的符合条件的数据, 进行客户提交要求查询, 是否符合条件。并将种种数据信息存储到介质中, 存入系统, 准备加工数据信息的处理。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储存、加工处理等工作过程。完整的工作流程描述为:网络动态采集, 进行简单初步分析归类, 留下需要的网络信息, 对这些信息根据需求进行数据传输和动态数据库的存储, 然后进行细致的加工处理, 满足用户需求。

从用户使用角度, 进行功能说明:图书借阅者可直接查看图书馆图书情况, 如果图书借阅者根据本人借书证号和密码登录系统, 还可以进行本人借书情况的查询和维护部分个人信息。从安全角度出发, 读者可以查阅自身的借阅情况, 维护基本信息。但是不能对其他读者信息进行阅读和修改。如果经其他读者同意, 帮助订阅需要使用该读者的注册信息和密码。图书管理员拥有较高的权限, 这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定的。他可以查阅数目的信息, 读者的信息和数目的具体信息, 从而进行相应的服务工作。最高权限的系统管理员, 可以对数目, 工作人员、读者、系统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并定期生成统计表格。以报表的形式输出。

3 动态数据库实现

通过软件提供的连接设置窗口进行, 通过函数把将布尔型变量Connected的默认值设置为False, 而在窗体被关闭之后, 将返回Connected变量的值, 根据布尔变量Connected的值可以判断是否已经连接上应用服务器。在“连接设置”窗体中, 需要输入应用服务器主机名和应用服务器的端口号, 这些配置信息将用来连接应用服务器。如果连接成功, 输入的配置信息将被写入到注册表中, 以后程序启动时, 读取注册表配置信息, 就可而已连接应用服务器程序了。打开“连接设置”配置窗口, 在打开窗体之前, 函数已经将布尔变量Connected设为False, 而在窗体被关闭之后, 将返回Connected变量的值, 根据布尔变量Connected的值可以判断是否已经连接上应用服务器。在连接设置主窗口中, 我们为应用服务器名提供了辅助录入的方法, 点击应用服务器名编辑框右边的省略号按钮 (Button1) , 将弹出一个浏览局域网计算机的对话框, 以方便用户选择应用服务器所在的计算机。在此我们调用Net执行方法, 返回用户选中的计算机的主机名。动态数据库的连接方便快捷。DELPHI与数据库的配合实用高效。

参考文献

[1]周张莉.高校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2]文小铃.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

[3]李冰立.中小型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河北工业大学2011

[4]熊碧玉.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D].南昌大学2012

我国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 篇11

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涵义

众所周知,“管理是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而“管理创新则是指一种新的更加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综合上述两个方面来考察管理创新,可以得出这样一种思想:管理创新是在创造和掌握新的科学管理知识基础上,主动适应外部环境,提高组织各要素在质量上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组合的过程。

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必然性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要求。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这四大系统当然各有其涉及的机构与单位。但是,作为可以涉及这四大系统的机构与单位,只有图书馆具有其天然优势。也就是说,图书馆不仅可以成为每个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且更为特殊的是,它还可以在这四大系统中发挥其联接作用。因此,图书馆所处的这种特殊地位与作用,就决定了图书馆的创新活动必然与国家创新体系相适应。换句话说,要参与并适应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图书馆自身也必须创新,首先是管理创新。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管理在基于空间关系的复杂组织模式上脱颖为基于时间关系的网络结构的转变趋势,己经比较清晰,而且己经成为主旋律。”与此相适应的是,21世纪图书馆形象的变化:“它是一个有形的印刷媒体与非印刷媒体,加上全新的网络信息的综合,一个传统式的图书馆走出了它个体的局限,向四面延伸,使得读者不分距离远近,可平等共享有用信息,是传统图书馆与非传统图书馆的结合。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图书馆信息资源既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图书馆既是社会时空的一部分,又是信息时空的一部分,在己经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负有重要的责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要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发展就离不开科学技术,更离不开为经济发展提供信息的图书馆。同时,图书馆自身也需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正是由于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图书馆形态、经营理念、工作内容、服务手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图书馆的要素、法则、基本矛盾、属性、社会职能以及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都有重新审视的必要。在这场变革中,处于知识和文献信息服务前沿的图书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接受知识经济的洗礼。我们要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信息保障。

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途径

(一)思想、观念方面。图书馆管理者一方面要通过组织文化、组织气氛的改造,激发创新思想;在创新的组织氛围中,把组织内部的一切创新都纳入自觉活动。另一方面,管理者自身也要创新。管理者本身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思维规律。一个管理人员,如果没有自己的创新,就不可能为组织成员创造最好的创新环境。在图书馆管理活动中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管理者创新性地处理,管理者只有主动探求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图书馆的发展才能有新的活力。

(二)体制方面。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图书馆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出路,应以法律规范和政府政策为准绳,以服务于读者的社会目标(社会效益)和利润目标(经济效益)为导向,通过对图书馆内部运行稳定和谐的一致性和对外部环境与竞争的持续不断地适应来承担有限责任的创新型管理体制。谭祥金认为:“根据条块分割的现实,实行中央统一指导,地方宏观调控,图书馆实体管理的体制较好。”周和平则提出了具体的模式:“一是借鉴是日本支部图书馆体制,建立中央层的总馆分馆模式。二是建立协调机构,在省(区)一级,要充分发挥要省、区馆的中心作用,在大城市和比较大的市可仿效欧美模式,市一级建总馆,区一级建分馆,街道建立支馆。”我们非常赞同这两位专家的意见,但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管理方法方面。当前图书馆管理方法的创新,就应该是建立一种融合中西文化之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要建设这样一种新型文化,一定要遵循两种文化融合的规律。这就是,第一,要注意有主客之分。西方管理文化是客,中国传统管理文化是主。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以客欺主,全盘西化;二是引进西方管理科学时,要注意研究和发掘传统文化。第二,当两种文化融合时,要循序渐进,不急不徐。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图书馆)

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篇12

为了能够高效、快捷地实现对图书馆各种数据和信息的管理,本文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Web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系统采用基于B/S架构的Web平台,所有教师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访问。鉴于JAVA语言“一次编译,处处运行”的优点,系统以JAVA作为开发平台,并使用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系统。

2. 图书管理系统页面架构设计

首页包括系统主界面和登陆表单。普通教师不能登陆后台,只能查看图书信息,只有管理图书资源的相关负责人才可以登陆后台,登陆后可以对用户信息、图书信息、借阅和还书信息进行处理。

图书管理系统架构模式:横向自底向上由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服务平台层、服务与应用层、门户展现层(表现层)、访问层六个层次组成,纵向由信息安全与标准规范两个保障体系构成。

2.1 硬件平台层

硬件平台层处于整个技术体系结构的最底层,是项目管理平台的重要软硬件基础设施。主要由网络、主机服务器和数据存储系统组成。其中网络平台为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各种应用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传输服务通道,是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各类信息的最终承载者。主机服务器和数据存储系统是建设项目管理系统各类数据资源集中存储、处理的中心。

2.2 数据层

数据层构建于网络基础设施层之上,并为上层的支撑服务平台层提供各种数据资源。包括各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中涉及到的相关数据信息。

2.3 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即系统管理平台层处于应用层和数据层之间,在整个架构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主要由建设项目管理、机构与人员角色管理、日志管理、数据管理、参数管理等构成。建设项目管理为项目在各阶段当中各种应用提供建设项目的各类数据和相关定义,包括项目信息管理、项目流程定义、项目表单定义、项目权限管理;机构与人员角色管理提供内部用户管理、外部用户管理、系统角色管理和组织机构管理;日志管理对整个系统运行过程进行日志记录,包括系统的各种操作状态、系统出错信息等,有利于系统的管理、维护工作;数据管理主要提供系统中各栏目、模版、专题等数据管理;系统参数管理提供包括项目各阶段办理时限(严格与实际同步)设置、系统数据字典、绩效评估指标设定等。

2.4 应用层

应用层是在应用支撑服务平台层基础上构建的,面向全校教师的公共服务和面向图书管理的行政管理部门、相关领导的所有图书信息的全过程管理。包括新书申请、各阶段数据实时录入、文档下载、进度跟踪、图书管理的处理和流转、图书的归档和查询、图书信息的统计、信息发布、领导监督、调阅和效能督查管理等。

2.5 门户展现层

门户展现层是面向最终用户的统一入口,是各类用户获取所需服务与应用的主要入口和交互界面。

系统纵向由信息安全与标准规范两个技术保障体系构成。贯穿于建设图书管理系统技术体系框架各个层面的技术与管理。其中信息安全也是确保图书管理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标准规范是确保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技术支撑,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关键,也是图书管理系统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信息安全必须依据国家电子政务相关的法规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部署,整个系统的开发建设遵循国家电子政务相关的标准规范。

3. 结语

本文从Web技术、数据库技术出发,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根据某高校图书管理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设计了高校图书管理管理系统的架构模式。

摘要:以某高校图书馆的应用需求为设计依据,以为高校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便利的图书管理数据为目的,以数据库驱动网站的技术作为设计基础,构建基于Web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图书管理,Web,Java,SQL

参考文献

[1]李超.山东金融职业学院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2.

[2]Kenneth C.Laudon,Jane P.Laudon.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J].Computer,2001,(4)33-40.

上一篇:太阳能高效路灯下一篇:木材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