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动力疗法(共8篇)
光动力疗法 篇1
种植体周围炎 (peri-implantitis, 简称种周炎) 是种植修复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与微生物密切相关, 许多学者经龈下菌斑检测证实, 种周炎与牙周炎龈下菌斑的菌群类似[1], 因此, 去除牙菌斑是治疗种周炎的关键环节。光动力疗法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治疗方法, 近年来在口腔科的应用有快速进展, 许多研究已证实PDT具有抗菌特性[2,3], 在牙周病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实验采用PDT治疗种周炎, 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种植体周临床指标及龈下致病菌P.g占总菌比例的变化, 来评价PDT辅助治疗种周炎的疗效。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纳入我院口腔科种植修复完成1年以上, 复查时诊断为种周炎的患者共30例, 其中男性16例, 女性14例, 年龄23~69岁, 平均47岁 (其中23岁患者为牙位即刻种植+引导骨组织再生术, 单冠修复后5个月出现种周炎) 。
纳入标准:种植体无松动, 龈沟出血指数 (SBI) ≥1, 牙周探诊深度 (PD) ≥4 mm或有溢脓窦道, X线片示种植体颈部有骨吸收透影区, 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参加本实验前3个月内未口服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 1个月内未用抑制菌斑的药物漱口;能按时复诊。
排除标准:有咬合干扰者;依从性较差者;无希望保留的种植体;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患者[4]。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被告知治疗计划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SRP+PDT组15例 (20枚种植体) , 接受龈下刮治、根面平整 (SRP) 和PDT治疗, SRP组15例 (20枚种植体) , 接受SRP治疗。
1.2 基线检查和样本采集
临床指标检查:采用压力控制塑料探针检查受试牙近、远中、颊、舌侧4个位点的菌斑指数 (PLI) 、牙周探诊深度 (PD) 、龈沟出血指数 (SBI) 等指标。检查项目和方法: (1) PLI:0:无菌斑;1:探针尖轻划种植体表面即可发现菌斑;2:肉眼可见菌斑;3:大量菌斑。 (2) PD:用探针以0.2 N的力量探测龈缘到牙周袋底的距离。 (3) SBI:用探针沿种植体龈缘以0.2 N的力探诊, 0:探诊无出血;1:点状出血;2:出血在龈沟内成线状;3:重度出血。
龈下菌斑的采集及细菌DNA的提取:选取PD最深的2位点, 去除龈上菌斑, 无菌棉球隔湿、干燥, 插入2根40#无菌纸尖直至袋底, 静置10 s后取出, 置于含有1 ml PBS的EP管中, -20℃冻存备用。标本应用小量细菌基因组DNA抽提纯化试剂盒 (Tiangen, 北京) 提取DNA, -20℃冻存备用。
1.3 治疗
对所有患者用碳纤维龈下刮治器 (Hufridy) 行种植体周龈下SRP, 其后对SRP+PDT组患者行PDT。PDT采用Aseptim PlusTM光化合消毒仪 (Denfotex, England) , 光敏剂为甲苯胺蓝 (100μg/ml, England) , 光源LED光 (波长635 nm) , 功率:750 m W。
分别于治疗后1、6、12周复查各种植体的临床指标, 采集龈下菌斑并提取DNA, 行RT-PCR检测P.g的相对表达量, 复查时的位置与基线检查时相同。所有检查由同一检查者完成。
1.4 RT-PCR检测
引物设计与合成:P.g引物序列及细菌通用引物序列参见Ashimoto等[5]的设计。引物序列见表1, 送交北京奥科鼎盛公司合成。
RT-PCR定量检测:以龈下混合菌斑DNA为模板, 以P.g的特异引物和微生物的通用引物为反应引物, 使用RT-PCR仪SYBR GREENⅠ模式, 检测混合菌斑的总量及P.g占总菌的比例。反应体系为25μl, 组成如下:Real Master Mix (SYBR Green) 11.25μl, 上下游引物10μmol/L各0.5μl, 模板3μl, 去离子水加至25μl。反应条件:95℃预变性5 min, 95℃变性30s, 60℃退火1 min, 72℃延伸1 min (检测荧光) , 共40个循环。每个样本检测均重复3次, 取其平均值。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治疗前后PD、P.g占总菌比例的变化用配对t检验, 两治疗组间的差异用成组t检验。治疗前后PLI和SBI的变化用Wilcoxon检验, 2组间的差异用Mann-Whitney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共有28例 (每组各14例) 患者的38枚种植体完成本项观察, 有2例患者因不能按时就诊而退出研究。2组患者间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1 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
基线时2组间各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2组在1、6、12周时的PLI、SBI均降低 (P<0.01) 。治疗后6、12周, SRP+PDT组PD较基线有显著降低 (P<0.05) , SRP组PD较基线无统计学差异 (P>0.05) 。2组间比较, 治疗后6周PLI及治疗后6、12周SBI、PD, SRP+PDT组降低显著大于SRP组 (P<0.05) (表2) 。
2.2 治疗前后P.g占总菌比例的变化
治疗前2组P.g占总菌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经治疗, P.g占总菌的比例与基线相比, SRP+PDT组在治疗后各周均显著降低 (P<0.01) , SRP组在治疗后1、6周与基线相比有显著降低 (P<0.05) , 治疗后12周无明显降低 (P>0.05) 。2组间比较, 在治疗后各时点SRP+PDT组P.g占总菌的比例降低均显著大于SRP组 (P<0.01) (表3) 。
注:与基线相比, (1) P<0.01;组间比较, (2) P<0.05
(±s)
注:与基线相比, (1) P<0.01, (2) P<0.05;组间比较, (3) P<0.01
3 讨论
种周炎治疗原则为去除菌斑、控制感染, 制止骨丧失, 引导骨再生。目前, 常用机械方法去除菌斑、牙石, 同时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加强疗效。但由于近年来抗生素耐药菌的不断出现, 以及机械性措施对深种植体周袋使用的局限性, 使我们不断寻求新的抗菌疗法。
光动力疗法 (PDT) 是一种冷光化学反应, 借助光敏剂在特定波长的光源照射下产生单线态氧和自由基, 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和膜系统, 从而致细菌死亡。PDT可以杀灭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在内的多种微生物, 对耐药菌和药物敏感性细菌同样有效, 且重复应用不会产生细菌抗性[6]。有学者发现, PDT能够有效杀灭口腔中常见的G+和G-菌, 同时对人体的口腔上皮细胞影响轻微[7]。临床实验结果表明[8], 采用0.01%亚甲基蓝作为光敏剂的PDT疗法对P.g、A.a、T.f都有杀灭作用, 其中P.g、T.f对PDT更为敏感。
本实验采用100μg/ml甲苯胺蓝作为光敏剂进行光动力治疗, 结果显示, PDT联合SRP治疗组与单纯SRP治疗组相比, PLI、SBI有更明显的改善, 且PDT联合SRP可显著降低PD值, 说明PDT辅助SRP不仅可以加强SRP的疗效, 更明显的减轻炎症症状, 而且可以降低种植体周附着丧失程度, 促进种植体愈合。RT-PCR结果显示, 治疗后各周SRP+PDT组P.g占总菌的比例均有显著下降, 且下降程度明显大于SRP组, SRP组在治疗后1、6周P.g占总菌的比例也有显著下降, 但12周时又恢复到基线水平。提示PDT辅助SRP治疗种周炎, 在抗微生物方面, 可明显降低P.g的相对表达量, 显示出更好的抗菌作用, 维持更持久的抑菌效果。
已有研究表明PDT能减少种周炎牙周病原菌的计数。对于有严重骨缺损的种植体, 动物实验表明PDT联合引导骨再生术 (GBR) 较单纯的GBR可以获得更多的骨整合, 且对种植体表面没有损伤, 并能促进新骨的产生[9]。Dortbudak等[10]对15例种周炎患者以甲苯胺蓝为光敏剂, 波长为690 nm的二极管激光照射种植体表面, 发现种植体周主要致病菌P.g、P.i、A.a数量均有显著降低。本实验研究结果与以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PD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牙周炎辅助治疗手段, 可减轻炎症范围, 抑制微生物感染, 且对邻近牙周组织无损伤, 在降低牙周致病微生物数量的同时, 可大大减低细菌毒力因素 (脂多糖和蛋白酶) 的毒性作用[11]。本实验将PDT的抗微生物作用应用于种周炎的治疗, 在治疗期间, 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且实验结果表明PDT可以作为有效治疗种周炎的辅助方法。本实验为临床实验, 从种植体周的临床症状和微生物学角度验证了PDT的抗菌作用, 为PDT在口腔临床应用的推广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Bower RC.Peri-implantitis[J].Ann R Australas Coll Dent Surg, 1996, 13:48-57.
[2]Wainwright M.Photodynamic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PACT) [J].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8, 42 (1) :13-28.
[3]Komerik N, MacRobert AJ.Photodynamic therapy as an alternative antimicrobial modality for oral infections[J].J Environ Pathol Toxicol Oncol, 2006, 25 (1-2) :487-504
[4]宋应亮, 周炜, 李德华, 等.逆行性种植体周围炎与根管治疗后邻牙关系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7, 23 (4) :482-485.
[5]Ashimoto A, Chen C, Bakker I, et al.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tection of 8 putative periodontal pathogens in subgingival plaque of gingivitis and advanced periodontitis lesions[J].Oral Microbiol Immunol, 1996, 11 (4) :266-273.
[6]Konopka K, Goslinski T.Photodynamic therapy in dentistry[J].J Dent Res, 2007, 86 (8) :694-707.
[7]Zeina B, Greenman J, Corry D, et al.Cytotoxic effects of antimicrobial photodynamic therapy on keratinocytes in vitro[J].Br J Dermatol, 2002, 146 (4) :568-573.
[8]葛琳华, 束蓉.光动力疗法对慢性牙周炎龈下牙周致病菌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8, 24 (12) :740-744.
[9]Shibli JA, Martins MC, Ribeiro FS, et al.Lethal photosensitization and 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in treatment of periimplantitis:An experiment study in dogs[J].Clin Oral Implants Res, 2006, 17:273-281.
[10]Drtbudak O, Hass R, Bernhart T, et al.Lethal photosensitization for decontamination of implant surfaces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implantitis[J].Clin Oral Implants Res, 2001, 12 (2) :104-108.
[11]de Paula Eduardo C, Freitas PM, Esteves-Oliveira M, et al.Laser phot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odontal disease.A review[J].Lasers Med Sci, 2010, 25 (6) :781-792.
光动力疗法 篇2
寻常疣是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皮肤病,俗称刺瘊,多发生于手足部、颈部和眼睑,发生于足跖部、甲周及甲下的寻常疣分别被称为跖疣、甲周疣和甲下疣。顽固难治的寻常疣及跖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疗效皆难以肯定[1],如局部冷冻、电灼、激光或腐蚀性药物局部外用等,其创伤大,难愈合,易留瘢痕,症状易反复,迁延不愈。我科用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复发性寻常疣1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6岁,发现左拇指疣状赘生物半年余。初起为针尖大的丘诊,渐渐扩大到豌豆大,无明显自觉症状。皮肤科情况:左拇指多角形斑块,表面粗糙,角化明显,触之较硬,高出皮面,灰黄色,面积约1.5cm×2cm,无渗出及糜烂等。临床确诊为寻常疣,并符合《现代皮肤病学》的诊断标准[2]。治疗:冷冻治疗3次,激光治疗1次,均复发且疣体扩大,每次治疗患者耐受性差,疼痛哭闹不安,未给予其他治疗。因传统治疗疗效欠佳,且患儿较为痛苦,与其家属协商后给予盐酸氨酮戊酸光动力治疗。
2.治疗方法及结果
治疗前先用无菌刀片剥去病灶浅表疣体,以不出血为标准。光动力疗法:配制20%盐酸氨酮戊酸溶液(ALA,118mg,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滴加于展开的棉球(厚lmm)上,湿敷于病灶部位,使能完全覆盖皮损,并超过疣体周围0.5cm,塑料薄膜覆盖并包扎避光。封包3—4h后去除敷料并予光动力治疗仪(LED-IB型光动力治疗仪,武汉亚格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照射,波长为633nm.输出功率100mW/cm,照射距离5—10cm,照射时间20分钟,每周治疗1次。治疗3次后疣体完全消除,患者仅有轻微灼热感,无明显疼痛和其他不良反应,无创伤、溃疡及瘢痕形成。随访6个月无复发。
艾拉治疗前 治疗3次后
3.讨论
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外伤常为重要诱因。挖除、激光、电灼和腐蚀药物等治疗方法存在创面大、易感染、难愈合、易复发和患者依从性较差,甚至会产生瘢痕和色素着等现象。目前临床上已用ALA-PDT治疗CA,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治愈率和低复发率[3]。本次试验性应用于寻常疣,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患者无痛苦,且愈后不留瘢痕。笔者认为该方法用于治疗寻常疣安全有效,但因样本数过少,其参考价值和临床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临床试验。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1:312-315.
[2]杨国亮.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04-305.
光动力疗法 篇3
1 ALA-PDT治疗痤疮的机制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治疗痤疮的新型疗法,是联合应用光敏剂及光源,通过光动力学反应选择性破坏组织的全新治疗技术。光动力反应是在光敏剂和光辐射作用下所导致的依赖于氧化反应的一种组织反应[2]。此反应的发生需要光敏剂、光源和氧三者同时具备[3]。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acid,5-ALA)为原卟啉Ⅸ(PpⅨ)的天然前体,作为光敏剂在痤疮光动力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痤疮丙酸杆菌在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内源性卟啉;ALA能够被上皮细胞和毛囊皮脂腺单位吸收,并转换为内源性光敏剂PpⅨ,PpⅨ能够聚积于上皮细胞和毛囊皮脂腺单位,当适宜波长的光照射时,同时激活痤疮丙酸杆菌自身产生的内源性卟啉以及外源性ALA所转换的PpⅨ,产生释放单态氧和自由基,达到杀灭痤疮丙酸杆菌、破坏皮脂腺结构的目的,从而治疗改善痤疮。红光能够穿透到皮肤深层,使更多的毛囊皮脂腺获得能量,同时红光具有较强抗炎作用,因而常采用红光进行照射。
2 ALA-PDT联合外治疗法
2.1 ALA-PDT联合中药外洗剂疗法
pillsbury分类法[4]可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将痤疮分为Ⅲ度、Ⅳ级:Ⅰ级(轻度):仅有粉刺;II级(中度):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Ⅲ级(中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Ⅳ级(重度):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吴卓璇等[5]选取根据pillsbury分类法诊断的Ⅱ~Ⅳ级痤疮患者41例,经光动力治疗后,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2例患者每次治疗后用中药外洗(处方:薏苡仁、黄芩、金银花、侧柏叶各10 g,加水1500 ml,小火煎煮20 min后取汁,煎2次,每次各取150 ml,加水稀释到2000 ml,冷却至40℃外洗,每日2次约5 min。),对照组19例治疗后用等量等温清水外洗,用法用量相同,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次治疗后试验组GAG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中对照组色素沉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试验组。
2.2 ALA-PDT联合果酸疗法
果酸是一系列α-位有羟基的有机酸的统称。果酸可以减少角质细胞的粘连,防止角质形成堆积,活化类固醇硫酸酯酶和丝氨酸蛋白酶来降解桥粒;清除皮脂腺开口的死亡细胞,加快皮脂腺的引流,从而使汗液、水分流至皮肤外,经乳化作用形成一层天然的屏障,保护内部皮肤,在防止水分过度流失的同时也防止细菌入侵;果酸还可增加真皮乳头层厚度和弹性纤维密度,从而来增加皮肤的厚度和弹性,同时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此外,还能释放出透明质酸,透明质酸可以作为皮肤的一种保湿剂。由于果酸具有上述特性,故可用来治疗痤疮。谢姗等[6]选取痤疮患者根据严重程度分为光动力治疗组77例,给予ALA-PDT治疗;果酸换肤组115例给予果酸换肤治疗;光动力联合果酸治疗组59例予以光动力治疗1疗程结束后隔1个月行果酸治疗。经过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光动力联合果酸治疗痤疮总有效率较光动力及果酸单独治疗痤疮均有明显提高,且安全性高。
2.3 ALA-PDT联合胶原贴敷料疗法
胶原敷贴主要成分为胶原原液,胶原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给皮肤提供丰富的营养。胶原敷贴的胶原可直接渗透到真皮层中,独特的三螺旋结构和羟脯氨酸结构具有很强的保水性;同时,提供潮湿微酸的环境,有利于宿主吞噬细胞功能的发挥,增强局部抗菌能力,预防减少感染。胶原通过以上作用能有效地改善皮肤微循环,有利于清洁皮肤污垢、祛除黑头粉刺,改善皮脂腺的分泌及排泄,可用于改善痤疮。林琼等[7]根据Pillsbury分级法收集175例中重度痤疮患者,将5%5-氨基酮戊酸(5-ALA)胶液,涂抹于面部,封包,避光,红光照射,第3天取胶原贴敷料外敷,每周2~3次,每次30~60min。治疗1~2个月观察效果。结果:总有效率为89.71%;少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经过相应处理后均不影响后续治疗。丁瑜洁等[8]同样根据Pillsbury分级法收集中重度痤疮患者75例,清洁皮肤后将3.6%5-氨基酮戊酸凝胶涂抹于面部,避光,封包,红光照射20 min,2周1次,治疗3~4次。照射后,即刻取冷藏胶原贴敷料外用于面部30~40 min,疗程中1次/d。结果:总有效率为85.33%;部分患者出现局部烧灼、针刺、红斑等不良反应,但经过相应处理后均可自行消退。
3 ALA-PDT联合内服药物疗法
3.1 ALA-PDT联合阿维A疗法
维甲酸类药物可使皮脂腺基底细胞成熟过程延长,抑制皮脂腺分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的生长[9];阿维A属第二代非脂溶性口服芳香维A酸类药物,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可达95%',且不易在组织内蓄积[10]。傅珊虹等[11]根据Pillsbury分类法选取90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阿维A组28例、光动力治疗组31例和光动力联合阿维A治疗组31例三组,共治疗4周,在治疗后2,4,8周分别进行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评估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8周联合组有效率均高于其他两组;另外联合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三组均出现少量不良反应,经处理后均可消退,且无明显差异。
3.2 ALA-PDT联合中药内服疗法
丹参在中医治疗中运用广泛,其性微寒、味苦,有活血、通络之功效。丹参提取物丹参酮具有调节内分泌、温和的雌激素样活性和抗内酸睾丸酮等作用,其抗雄激素和抗皮脂腺分泌等作用较为确切,能够维持体内激素水平的平衡,故能抑制痤疮的发生。杜华等[12]根据Pillsbury分类法将入选的61例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DT组30例,给予ALA-PDT治疗;联合组31例,给予口服丹参酮胶囊,并结合ALA-PDT治疗。两组同时外用甲硝唑凝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随访3个月。结果:联合组治疗重度痤疮患者的有效率分别高于PDT组,联合组比PDT组在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次数要少,安全性更高。中医认为痤疮发生是因为素体阳热偏盛,饮食不节,肺胃火热上熏头面,血热郁滞而成,故内治当以清肺泄胃、凉血散结为基础方。枇杷清肺饮基本方为枇杷叶、桑白皮、黄芩、黄连、牡丹皮、黄柏、知母、浙贝母各10g,金银花、蒲公英各30g,生地黄、生山楂各15g,生甘草6g。可根据皮损情况酌量加减。陈立明等[13]按Pillsbury分类法选取82例中重度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光动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愈显率、效果持续时间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均出现一定不良反应,但治疗后均可消退。
4 小结
光动力疗法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20-55岁,平均(39.5±2.3)岁,病程1~22个月,平均(5.56±4.2)个月。男性患者发病位置为龟头、尿道口、冠状沟、包皮内侧、系带、阴茎体、肛门、直肠内及肛周皮损。女性患者主要位于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口、阴道前庭、宫颈、会阴和肛周部位皮损。皮损主要表现为丘疹状、乳头状、菜花状、鸡冠状和蕈样状,患者单个疣体均在0.5 cm以内,数量≤3个,所有患者均通过行PCR检测其皮损HPV感染情况。排除对象:(1)对5-氨基酮戊酸过敏的患者;(2)合并有其他性病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相关疾病患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严重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严重心肝肾脏疾病患者。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40患者例均给予CO2激光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皮损部位常规消毒,皮损基底部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采用25~30 CO2激光一次性对所有皮损逐个进行汽化、烧灼,根据皮损大小深度,继续对范围包括疣体周围2 mm内进行精细逐层烧灼,直至肉眼可见的病变被完全清除为止。患者通过CO2激光治疗后,给予创面消炎药膏,在治疗后复查1次/周,若发现皮损未全消退,需再次CO2激光治疗,4周内治疗次数不超过4次。
1.2.2 观察组
该组40例患者均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药物为5-氨基酮戊酸(118 mg/瓶),置于-20℃冰箱内避光保存,使用前与灭菌生理盐水配置为20%的5-氨基酮戊酸溶液。光源为XD-635AB激光治疗仪,波长635 nm,100~300 m W输出功率,连续输出模式。治疗时,嘱患者排空尿液,接着使用0.5%洗必泰酊或生理盐水对皮损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在受损皮肤周围2 cm内湿敷,然后在皮损及其周围1 cm以内的皮肤或黏膜上涂抹配制好的5-氨基酮戊酸溶液,涂抹时要避光,接着采用黑色塑料薄膜封包,在封包3~4 h后,用光动力治疗仪垂直照射,长为635 mm,输出功率为150 mw,光照能量密度为100~150 J/cm,对每个部位照射20 min。尿道内尖锐湿疣患者,采用光导纤维插入尿道内进行治疗,光照能量密度为100 J/cm,照射时间20 min。患者进行治疗1次/周,连续治疗4次。
1.3 观察指标
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28 d后,进行PCR检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HPV亚型感染情况,和治疗28 d后清除率情况,并记录数值。在末次治疗第1周后进行疗效评价,在末次治疗后第4周、第8周、第12周观察两组复发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清除率92.5%、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复发率7.5%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尖锐湿疣是由于人来乳头瘤病毒引发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又称生殖器疣或性病疣[4],其发病率及复发率较高,在我国发病率位居性病类疾病第2位[5],已成为临床上交棘手的疾病。尖锐湿疣临床上有传统的CO2激光、冷动、微波等各种疗法,但传统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在治疗时仅祛除表面庞体,并未彻底清除掉有关病毒,治愈效果不明显,并有较高的复发率。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是通过患者涂抹光敏剂,与匹配的光源进行照射,通过光化学反应破坏病变组织的治疗方法[6],具有简单、有效、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及安全等优点,在临床上取得满意效果,是治疗尖锐湿疣疾病的新方法。该研究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清除率、有效率都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具有病毒清除率高,效果好,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等特点,是临床治疗尖锐湿疣一种最新、最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涂平,郑和义,顾恒,等.外用盐酸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0(2):67-70.
[2]陈映玲.激光治疗尖锐湿疣[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0,2(4):233.
[3]王琳,郑颖,李海英,等.光动力疗法治疗尿道口尖锐湿疣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3(7):419-420.
[4]蔡宏为,纪青,陈耀敏,等.ALA光动力联合匹多莫德治疗尖锐湿疣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2012,22(16):59.
[5]毛虎,毛玉辉.复发性尖锐湿疣88例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0,6(1):113.
光动力疗法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来我院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患者60 例, 经醋酸白试验呈阳性、HPV-DNA检测为阳性,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宫颈尖锐湿疣。排除患者患有其他性病、妊娠、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内科疾病等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 (33.5±8.5) 岁, 平均病程 (6.8±4.3) 个月;对照组平均年龄 (34.4±9.6) 岁, 平均病程 (6.8±3.8) 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一段时间内未接受过其他持续性治疗, 两组在年龄、病程、身体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光动力疗法联合微波治疗, 对照组患者仅采用微波治疗。
1.2.1 观察组:常规消毒后, 配制浓度为20% 的氨酮戊酸溶液, 同时将制剂均匀涂抹于患处及周围0.5cm范围内的皮肤与黏膜中, 涂抹后使用保鲜膜密封, 禁光4h后揭开保鲜膜, 选取适宜光照照射15min, 治疗共进行3次, 每次治疗时间间隔7~9d[2]。治疗期间, 每周复查1 次, 并做好观察记录, 持续观察2个月, 期间严禁性生活。
1.2.2 对照组:经期结束后3d或经期开始前9d, 对宫颈消毒, 清除宫颈分泌物, 使用扩阴器将患处显露,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微波辐射探头, 输出功率控制在30~60W, 单次凝固时间控制在3~5s, 所有参数设置完毕后将微波探头置于患处, 至疣体呈白色为止, 清除表面凝固组织后, 使底部凝固, 凝固范围在患处0.2cm内[3]。治疗期间, 每周复查1次, 做好观察记录, 持续观察2个月, 期间严禁性生活。
1.3 疗效评价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疣体脱落, 醋酸白试验呈阴性, 患处及周围皮肤2个月内无新疣体出现;无效:疣体未全部脱落, 醋酸白试验呈阳性;复发:治疗结束后疣体完全脱落, 且醋酸白试验呈阴性, 但患处及周围组织于治愈后2个月内出现新疣体。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所出现数据均在SPSS13.0软件中输入, 组间计量数据采用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随访2个月后, 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 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4.812, P=0.028) 。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观察组部分患者照光过程中出现刺痛、轻度灼烧, 但均在患者承受范围内, 因此未做针对性处理。此外, 3例出现肛门坠胀感, 4例出现尿道口疼痛, 以上症状未做任何处理, 均自行消失。
3 讨论
尖锐湿疣是一种临床常见性病, 具有传播快、易复发的特点, 临床症状明显, 仅用肉眼即可判断、识别, 其复发的主要原因为隐形感染及亚临床感染。微波治疗尖锐湿疣的主要方式为微波理疗、微波凝固术及微波热疗三种。其中微波凝固术的治疗机理为利用辐射直接作用于患处及周围组织, 再经由热效应使疣体变质、坏死再凝固, 最终脱落, 从而消除病变组织[4]。微波治疗宫颈尖锐湿疣能精确到患处, 疗效短、见效快, 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少, 因而被广泛使用。临床证实, 尖锐湿疣皮损周围1cm范围内未被感染的正常皮肤也存在尖锐湿疣病毒, 此病毒潜伏于基底角朊细胞间, 当含有病毒的脱落表层细胞和角蛋白碎片进入表皮层后[5], 有可能使正常皮肤产生新疣体。研究发现, 微波治疗尖锐湿疣后将醋酸溶液涂抹于患处及周围感染区域, 患处变白, 经检验仍存在尖锐湿疣病毒。由此可推断, 微波治疗只能消除肉眼所见疣体, 不能治愈尖锐湿疣病毒所致的亚临床感染区域, 因而单纯采用微波治疗复发率较高。
光动力疗法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治疗尖锐湿疣的方法, 具有毒性低、创面小、复发率低的优点, 因而在临床上的使用率逐渐增高。尖锐湿疣感染导致角质细胞增殖, 光动力疗法是在血红素合成过程中天然存在的卟啉前体[6], 其分子结构小, 易于被增殖细胞吸收, 能深入患处, 并在细胞内转化形成卟啉类物质, 经红光照射可产生活性氧簇, 导致线粒体肿胀, 出现细胞毒性作用, 使感染病毒的细胞受损, 而不影响正常细胞。这就是光动力疗法最大的优点, 治疗尖锐湿疣病变组织的同时又不会引起溃疡。此外, 光动力疗法还能提高人体抗病毒免疫功能, 增强对尖锐湿疣的抵抗力。
本文表明, 光动力疗法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疣, 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微波治疗, 且复发率小、安全性高。另外,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635nm波长激光穿透力差, 通常不足1cm, 因而单纯使用光动力疗法治疗直径>0.5cm的单个疣体效果差, 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大多为疼痛反应, 除了因微波治疗刺破疣体表层外, 还有可能由原卟啉Ⅸ的活性强度和光照强度引起, 原卟啉 Ⅸ 活性度越强, 患者痛感越强烈;红光穿透力强, 也会引起患者疼痛。尽管目前尚无一种方法能根除尖锐湿疣, 但本文结果显示, 光动力疗法联合微波治疗确实有治愈尖锐湿疣的功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艳玲, 王凌, 王爱学, 等.高频电刀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13, 35 (10) :1489-1490.
[2]杨俊亚, 郑晓红, 王瑞.艾拉光动力综合疗法联合微波治疗尖锐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31) :282-283.
[3]郑羽宇.光动力疗法联合冷冻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 :100-101.
[4]杨海龙, 栗玉珍, 孙瑞, 等.微波联合咪喹莫特治疗宫颈尖锐湿疣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 2010, 23 (6) :969-970.
[5]王建国, 仉鹏, 高影.光动力疗法联合电灼术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1, 30 (14) :52-53.
光动力疗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7例均来自我科门诊, 经临床[2]和病理[3]确诊光线性角化病。其中男21例、女36例, 年龄51~85岁, 平均61.5岁。病程6个月至6年, 平均28个月。其中2例有3处皮损, 3例有2处皮损, 总皮损有64处。皮损于面颊24个、颞部18个、鼻部13个、额及下颌5个、耳廓3个、手背3个。单个皮损直径范围为0.8~3.6 cm, 平均1.8 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7例, 对照组2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治疗前在疗效、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均与患者充分沟通并签署治疗同意书。
1.2 设备及药物
治疗组:光源采用波长 (635±3) nm半导体激光的光动力 (POT) 治疗仪 (型号:XD_635AB型, 复旦张江公司) 照射局部, 光敏剂为5-氨基酮戊酸 (5-ALA) 为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避光保存。对照组:采用微晶磨削机, 由蓝医光 (北京) 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 (光动力学治疗组) :治疗前清洁皮损表面, 祛除皮损表面角质物, 新鲜配制20%ALA霜剂在皮损表面涂抹, 涂抹范围应超出皮损边缘0.5 cm, 用塑料薄膜覆盖药物表面以利于药物吸收, 封包3h后再行照射, 用于照射的光源波长635 nm, 每一靶部位设定光照能量密度128 J/cm2, 时间30 min, 光斑直径2.0 cm, 距离约10 cm, 2周后根据皮损情况行第二次治疗, 共照射2次。嘱治疗当天局部避免日晒。
对照组 (微晶磨削组) :患者平卧, 彻底清洁皮损表面, 祛除皮损表面角质物, 75%酒精常规消毒, 待皮损表面干燥后打开磨削机电源开关, 磨削机负压调至40~60 KPa, 选择较粗的晶体, 戴无菌手套, 一手绷紧皮肤, 一手持磨头轻轻按压皮肤, 从里到外、由上至下来回移动, 移动的速度要均匀, 磨削的深度以患者治疗部位出现红色或点状出血为宜, 范围应超过皮损边缘0.5cm。用纱布轻轻除去散落在面部皮肤上的微晶和皮屑, 用0.25%氟尿嘧啶液冲洗创面, 2周后根据皮损情况行第2次治疗, 共治疗2次。
1.4 疗效标准
疗效评估标准以皮损面积总和的缩小为指标。痊愈:皮损面积总和缩小≥95%以上;显效:皮损面积总和缩小60%~94%;好转:皮损面积总和缩小20%~59%;无效:皮损面积总和缩小<20%或较原皮损面积总和扩大[4]。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十显效例数) /总例数×100%。治疗后6个月观察疗效, 在原皮损处出现新发皮损者为复发;从治疗时疼痛、治疗后的疤痕及色素沉着3个方面进行比较治疗副作用。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6个月观察皮损, 进行疗效结果及副作用评估, 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72, P<0.05) , 见附表。治疗时疼痛比较:两组在治疗时均有一定程度的疼痛, 患者均能耐受接受治疗。6个月后疤痕比较:对照组萎缩性疤痕3例占15%;治疗组无疤痕形成。6个月后色素异常比较:对照组色沉2例, 色减1例;治疗组色沉2例, 无色减。
3 讨论
光线性角化病又称日光性角化病、老年性角化病。往往发生于面部、手背等曝光部位, 多表现为大的斑片 (本组病例皮损平均直径1.8 cm) , 是皮肤发生的一种常见表皮内肿瘤。手术治疗常因皮肤张力较大或位于眼鼻口周等重要位置, 且多数患者不止一处皮损, 手术难度较大, 即使手术也往往会形成较明显疤痕, 患者不能接受。微晶磨削术是利用其微晶体 (Si2O3) 棱角的锋利性和微晶体的硬度, 可用于治疗光线性角化病, 但磨削层次的深浅影响其疗效及副作用, 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要高, 两次治疗有效率较低, 本研究中出现疤痕占15%。如果多次治疗可能形成皮肤纹理改变或消失, 色素沉着或减退的概率增加, 并有增加恶化的可能。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在治疗非黑素瘤性皮肤肿瘤中有较好疗效, 如果将过量的外源性5-氨基酮戊酸 (ALA) 通过封包作用于病变组织, 外源性氨基酮戊 (ALA) 能被快速增殖的细胞选择性吸收, 再转化为有较强光敏性的原卟啉IX。用特定波长 (波长635 nm) 的红光照射, 能迅速激发光动力反应, 产生活性单线态氧, 后者能杀死肿瘤细胞, 而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不受损伤[5]。我们采用的光源为635 nm的红光, 是与原卟啉IX吸收峰值相匹配[6]。虽然红光进入皮肤肿瘤的深度一般只能达到1~1.5 mm, 而光线性角化病大多皮损比较表浅, 对于较厚皮损先期切削掉突起皮肤表面肿瘤组织, 再行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治疗, 也取得较好疗效。我们采用局部5-氨基酮戊酸 (5-A minolevul inic acl, ALA) 光动力治疗, 治疗37例, 痊愈30例 (80%) , 明显高于对照组。5-氨基酮戊酸局部用药无系统副作用, AIA在体内l h达到高峰, 6 h后逐渐下降, 至24 h组织中已检测不到Ppl X, 故不产生蓄积[7], 对眼睛不需要特殊防护, 不需要长达一周的避光。
结果表明, ALA-PDT作为一种新疗法, 治疗光线性角化病具有疗效好、损伤轻、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优点, 患者易于接受。对于皮损位于特殊部位手术治疗有难度者、避免手术瘢痕形成, 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 (ALA-PDT是较好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局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学疗法 (PDT) 治疗光线性角化病的疗效。方法 57例光线性角化病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37例局部外用新鲜配置的20%ALA乳膏, 封包3 h后用波长635 nm的红光照射, 照射时间30 min。对照组20例采用微晶磨削。结果 经过1次、2次治疗后, 光线性角化病30例完全缓解, 7例部分缓解。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PDT治疗光线性角化病疗效, 方法简单, 患者耐受性好, 很好的保持患者美容, 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关键词:光动力学疗法,光线性角化病
参考文献
[1]Wang XL, Wang HW, Guo MX, et al.Treatment of skin and pre-cancer using topical ALA-PDT-A single hospital experience[J].Photodiagn phtotdyn Ther, 2008, 5 (2) :127-133.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4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朱学骏, 孙健方.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M].3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4]李强, 胡雪慧, 焦彬, 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对头面部皮肤肿瘤美容治疗的疗效[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10, 16 (8) :217-219.
[5]Hillemanns P, Untch M, Dannecker C, et a1.Photodynamic therapy of 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using 5-aminolevulinic acid[J].Int J Cancer, 2000, 85 (5) :649-653.
[6]林挺, 杨慧兰, 刘仲荣, 等.δ一盐酸氨基戊酸光动力疗法在皮肤癌前病变及皮肤癌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 2009, 18 (11) :1765.
光动力疗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8例, 男31例, 女37例, 年龄17~33岁, 中位年龄26.7岁。纳入标准:采用痤疮国际改良分级法:轻度 (Ⅰ级) :以粉刺为主, 少量丘疹和脓疱, 总病灶数少于30个;中度 (Ⅱ级) :有粉刺, 中等数量的丘疹和脓疱, 总病灶数在31~50个之间;中度 (Ⅲ级) :为大量丘疹和脓疱, 病损数在51~100个之间, 偶尔有大的炎性损害, 结节在3个以内;Ⅳ度为病损数量在100个以上, 结节或囊肿在3个以上, 主要为结节囊肿或聚合性痤疮。Ⅰ度为轻度痤疮, Ⅱ、Ⅲ度为中度痤疮, Ⅳ度为重度痤疮。入选病例均符合中重度痤疮诊断标准, 其中中度9例, 重度59例。排除标准:治疗前一月系统性内服和外用抗生素药物、维A酸制剂患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服用避孕药及糖皮质激素患者;有光敏史、瘢痕疙瘩史或面部接触性皮炎患者。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ALA散与温敏凝胶液基质混合调配成5%浓度的ALA胶液于面部皮损处, 对照组给予外敷安慰剂。全面部封包2 h后, 用清水洗净。两组均采用红光照射全面部, 波长633nm, 能量128J/cm2, 全脸照射30 min, 治疗后嘱患者避免日晒。治疗方案为每周1次, 连续4次, 治疗结束后的第2, 4周时随访。
1.3 疗效判定[1]
以炎性皮损减少率计算疗效。减少率= (治疗前炎性皮损数-治疗后炎性皮损数) /治疗前炎性皮损数×100%。痊愈:炎性皮损数减少≥90%, 无新发痤疮;显效:炎性皮损数减少70%~89%, 偶有炎性痤疮或结节性皮损出现;有效:炎性皮损数减少30%~69%, 仍有炎性痤疮或结节性皮损出现;无效:炎性皮损数减少<30%或加重, 仍有炎性痤疮或结节性皮损出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观察数据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 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35%和64.71%;治疗4周后, 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和76.4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后两组患者局部出现轻度红斑、水肿、有烧灼感, 但不影响治疗。两组患者均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光动力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痤疮的疗法, 具有疗程短、起效快、耐受性好等优点。局部光动力治疗的原理是光敏剂在靶细胞中聚集, 吸收一定波长的光, 吸收产生活性氧簇。在适当剂量光线作用下, 活性氧簇通过诱导坏死及细胞凋亡, 间接刺激炎症细胞介质直接导致细胞和组织损伤。后续的低剂量光线通过诱导免疫调节作用可治疗炎症性和增生性皮肤病。因此, 组织损伤主要受限于致敏细胞, 不累及周围组织。本组资料中治疗组患者在治疗2周和4周后, 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说明低浓度ALA短时间封包治疗中重度痤疮临床疗效好, 操作简便, 不良反应少,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中重度痤疮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治疗组 (34例) 患者接受外敷5%5-氨基酮戊酸 (ALA) 于全面部皮损处, 对照组 (34例) 患者仅给予外敷安慰剂, 均采用红光照射全面部, 每周1次, 共4次, 分别于治疗开始后2周和4周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2周后, 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35%和64.71%;治疗4周后, 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和76.4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5%ALA-PDT和单用红光治疗重度痤疮都能使皮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但5%ALA-PDT疗效优于单用红光, 且不良反应轻微,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重度痤疮,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光动力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接受治疗的66例尿道口尖锐湿疣患者为我院在2008年7月至2010年8月期间接受门诊检查治疗的, 这些患者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检查工作 (临床或组织病理学) , 最终被确诊为尿道尖锐湿疣。患者的年龄均在24岁以上、9岁以下, 平均患尿道口尖锐湿疣疾病的年龄为 (34.45±3.51) 岁;患者的病程时间在1个月~2年之间, 平均病程时间为 (4.56±2.48) 个月;检查过程中发现23例患者的尿道口以及尿道内出现了多发疣体的局面、疣体的数目在1~5个之间;这些患者中包含34例多次治疗患者, 另外32例患者为首次治疗情况。将这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患者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治疗, 两组接受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 (液氮冷冻以及二氧化碳激光) , 治疗组患者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进行治疗, 在进行治疗之前要采用脱脂棉球对患者的皮疹部位放置, 然后将配置好的液体 (浓度为10%的氨基酮戊酸生理盐水溶液, 每次时间控制在25min左右) 向脱脂棉球上进行滴注, 在患者的尿道口外位置采用外用塑料薄膜进行封包处理, 敷药过程要保证患者处于避光的环境, 持续湿敷的时间在3h左右, 然后采用氦氖激光对患者进行垂直照射, 整个照射时间要控制在半小时~35min之间, 而照射的能量则在120J/cm2, 具体的照射情况要以患者的病情为主要依据, 一般情况下对于存在于较大或多发皮患者要采取行分次照, 在进行治疗后1周要展开复查, 如果患者的皮损问题仍未消退则需要继续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3]
观察患者在接受4次治疗之后的治愈效果情况;在随访的4个月之间患者的损伤复发问题 (具体的复发标准为患者疣体处又出现了新生的CA情况) 。
1.4 统计学方法[4]
两组尿道尖锐湿疣患者的具体治疗效果对比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 采用t进行检验, 最终以P<0.05作为差异标准。
2 结果
两组患者具体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P<0.05) , 其中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疼痛感状态, 而治疗组患者在进行4个疗程 (治疗1次后治愈人数达到了17例;治疗2次后治愈人数为7例;治疗三次后治愈人数为5;治疗四次后治愈人数为2例) 结束后, 均得到了有效的治疗, 且随访过程中出现的复发人数也相对较少, 具体对比情况如表1。
3 讨论
综上所述男性尿道是尖锐湿疣的主要发病部位之一, 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位置, 所以具体的病灶位置也不容易全面暴露, 也增加了具体的治疗难度,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涉及到激光、电灼以及冷冻, 在治疗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不良反应 (溃疡、粘连以及尿道口狭窄等相关情况) , 还会对整体的尿道尖锐湿疣破坏性大、而且复发率极高, 所以根本无法达到预期开展治疗的目的, 对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而自从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的不断开展, 提高了患者临床治愈率、降低了后期复发问题, 具体总结其原理主要是局部应用光敏剂, 然后通过细胞坏死或者细胞凋亡途径清除肿瘤细胞及增生活跃的细胞, 总体治愈率情况已经达到了90%以上, 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状态, 也缓解了由于治疗不善所引发的不良反应问题, 及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的疼痛, 也都在患者可以接受治疗的范围之内, 所以其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是值得肯定的, 值得应用和推广。
注:在随访四个月的过程中治疗组患者的复发率低于传统治疗 (P<0.05) , 有效的减少了可鞥对患者造成的精神、心理、身体以及金钱上的损失情况
4 结语
总之, 本组治疗实践证明发现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尿道尖锐湿疣的疗效以及安全性获得了肯定, 而传统治疗的复发性较高, 所以就现阶段的治疗工作来说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较为有效, 提高了患者治愈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王秀丽, 千宏伟, 丁扬峰, 等.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101例尿道尖锐湿疣I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3, 32 (8) :479-480.
[2]徐逸萍, 陆青春.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男性尿道尖锐湿疣70例疗效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9, 23 (4) :338-339.
[3]王秋枫, 张昊, 李雪, 等.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男性肛肠内多发性尖锐湿疣[J].临床误诊误治, 2012, 25 (6) :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