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建设

2024-09-19

单位建设(精选12篇)

单位建设 篇1

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如今已逐渐转变为以业主为主体的工程招标发包体系,以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为主体的承包体系,以及建设监理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咨询服务的三元主体。三者之间以经济为纽带,以合同为依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构成了现阶段工程建设监理管理模式。因此,监理、业主、承包方即为监理工作的生态环境,业主如何在这中间权衡好关系,更好的培养监理的责任心,即成为监理管理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1 监理现状

1.1 行业现状

监理市场混乱,破坏了有序竞争。目前监理企业泛滥,良莠不齐,监理市场由过度竞争演变成为不正当竞争,甚至发展成为恶性竞争,造成了市场混乱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监理市场的健康发展。当前监理行业的竞争基本上处于标价竞争的阶段,多数业主仍把价格作为衡量取舍监理单位的重点,甚至是谁低价谁监理。

1.2 工作业务

监理的业务职能总体来说还是过于单一的。由于工程质量管理时过分强调监理的作用,造成我国工程建设监理企业业务职能过于单一,大部分工作范围仅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理、进度监理、费用监理、合同其它事项管理、安全以及交工验收与缺陷责任期的监理。这大大削弱了监理企业的作用。

1.3 前景收入

我国当前的监理内容大都局限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监督上,工作相对较简单,收费水平普遍低于设计和其它咨询服务行业,也远低于国外监理咨询公司的监理取费。收费低导致监理人员收入过低,以致监理公司难以配置各种专业的高级监理人员,使监理工作质量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运行。

1.4 监理的分类

我们根据监理的自身责任心和热情度将监理分为三类,分别为红色、白色、灰色监理。红色监理即自觉性和上进心都非常强,遇到不懂就去学,关键技术旁站到位,各方面资料等管理得非常好;白色监理即不论监理单位的制度如何严格,游手好闲,毫无责任感与激情可言;灰色监理比较特殊,其中一些刚开始很负责任,后来因为一些工作环境或其他因素逐渐减退了热情,开始学会了偷懒,另一种是一开始不怎么负责任,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责任心越来越强,工作也做得越来越好。事实上,我们在工作中大部分遇到的,都属于灰色监理,灰色监理也是业主培养监理责任心的关键对象。

1.5“灰色”监理的选择

监理本身已经不是简单粗暴的监督管束和机械的上传下达,而是一门系统科学,既要“监”,又要“理”,在运用科学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方法措施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与业主和建设方之间的关系,然而,灰色监理大部分迷失在成为称职监理人才的大道上,有些监理选择责任心的妥协,选择了不闻不问,导致业主变得更辛苦,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及安全的可靠度大幅下降。

2 监理管理误区

在现在的监理管理中,作为业主在管理上会很容易进入几个固定的误区,且长时间的误区管理会造成监理的责任心逐渐下降,我们将这些误区归结为以下四个字:越、疏、硬、责。

2.1“越”

主要指业主对监理干预过多,甚至越过监理直接与施工方沟通,造成双方职能冲突。现在很多的业主单位一方面招进来的都是从施工单位过来的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或者对施工已经颇有见地的业主,他们在施工现场已经有颇多经历,对施工的技术、管理情况等了如指掌,有些工程师的能力早已超越了监理。一方面是初出茅庐的工程人,他们在项目建设中还没有完全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知道抓重点,往往会越俎代庖。业主对监理工作干预较多,不通过监理工程师直接给承包商下达指令,就会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误解。

2.2“疏”

“疏”在汉语词典里有很多种意思,这里取“不细密,忽略”这个意思,“疏”用在这里主要指现场管理中对监理工作不到位的忽略纵容。业主在项目建设之后,或多或少会产生松懈感,再加上第一个字提到的“越”,以及对现场监理部门监督管理不够,或放任自流,导致监理工作不到位,甚至出现一些违法乱纪行为,造成工程项目建设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2.3“硬”

它在这里主要指一些没什么经验的业主对监理管理制度的生搬乱套,固执地用每一个细小点去应对监理工作,一点一点将监理的工作完全否定。其实在对监理的惩罚制裁的过程中,要把握住关键工序,检查如果没有到位,可以采取相应的制裁,但应该知道,制裁的目的是要求监理工作负责、增加责任心,而不是置人于死地。

2.4“责”

整个工程如果在进展过程中不出问题还罢,一旦出了问题,业主往往会进入一个陷阱之中,那就是将责任全部推到监理身上,认为是监理的不合格造成了现在的重大事故。我们不可否认,监理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扮演着举重若轻的角色,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到,监理在施工现场不是万能的,监理不是现场施工的直接管理者,监理也不是工程安全、质量和进度的“保姆”。

3 主动管理

本文针对前文提到的灰色与红色监理,将培养监理责任心的方法概括为以下四个字:立、杆、监、影。

3.1“立”

作为业主,面对“灰色”监理,首要任务就是要让监理自身的自尊心立起来,工作满足感立起来,自我实现感也立起来。要做到“立”,首先要尊重监理,不能忽视监理的存在,重视他,让他能感觉到被需要。其次,业主要懂得放手。只有放手,才能给监理一个平台,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上。作为业主,技术方面要交给监理全权负责,应尽量避免直接对承包方下达指令。业主“主外”,监理“主内”,“内外”配合,相互呼应才能搞好工程建设管理。

3.2“杆”

“杆”指标杆,指一种尺度,“杆”是一种业主对监理的基本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仅是对监理工作水平的要求,也是对监理的知识储备的要求。“杆”是一种对监理的赏罚标准。工作中对于监理的工作要时刻关注,不越权干涉,多帮助而不至于犯大的错误。对于监理的过失和责任没尽到的地方,要按照制度办事;对于监理的大大小小的成绩,要适时鼓励与赞扬。赏罚分明、奖惩有度,在惩罚中要注意需要肯定的成分,不能进入之前提到的“硬”和“责”的错误,在赞扬中要注意需要改进的地方,才能不断鞭策监理把工作做得更好,才能做到能放能收,将监理管理搁置在一种可控的状态下,最终真正逐渐培养起监理的责任心。

3.3“监”

“监”顾名思义,就是监督,监察。这里不是指监理对施工单位的监察应该做到什么标准,而是指业主应对于监理的工作进行监察监督。业主的这一监督监察的工作贯穿监理工作的始终,贯穿整个项目工程的始终。业主必须每日掌握监理的工作情况,适时考察监理对目前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的掌握情况,做到对监理的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了然于胸,这个就是为了防止进入“疏”的陷阱,对于可能出现的安全和质量及进度方面的问题要和监理多多交流,抱着尊重、沟通的态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4“影”

“影”指影响、模范。模范在这里指两方面的模范,一方面是监理对监理的榜样力量与模范指导,一方面是业主自身用行动塑造理念,从而影响他人的精神。

(1)监理行业中的互相影响。此时的“影”主要是指在众多监理的工作中评优秀,树榜样,组织其他监理对优秀监理的工作进行学习交流,让监理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个人荣誉感与职业归属感,也是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的过程。

(2)业主自身用行动塑造理念。作为业主,要想培养起监理的责任心,必须得遵循“影”的原则,作为业主要去管理他人,培养他人的责任心,那么自身必须有强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非常强烈的责任心,这样会促使业主自身一直跑在监理的前边,会促使业主了解更多的技术方面的知识从而更便于与监理及施工单位沟通,也更便于进行好监理管理;只有业主自身的不断进步,逐渐带动影响监理的责任心,使监理在跟业主合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逐渐认真起来,才能一起做好项目任务。

“立、杆、监、影”这四个原则真正做起来很难做到立竿见影,它是需要一个责任心强的业主经过长期的实践后,才能逐步完善使用,这四个原则相辅相成,互不可缺,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最后一个“影”字,只有把“影”字的含义领悟透彻,自身强大了,前面的三个原则才能一一落实。

4 结束语

监理的责任心培养,对于业主来说,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对监理的管理办法,更是跟随着时代的大背景需要不断地尝试革新。在目前阶段,身为业主要搞好工程,必须抓住监理管理,必须以身作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培养监理的责任心,进行主动管理,不断地避免文中所述的“越、疏、硬、责”的四大误区,不断地归纳总结出更多的漏洞与失误,将工作任务与人性关怀相结合,同时将硬管理与软管理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培养监理责任心的目的,使得项目保质保量保安全保工期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郭涛.我国建设监理执业行为及行业委托代理机制的优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林孝宽.建设单位对工程项目质量的主动管理[J].韶关学院学报,2015.

[3]张靓.浅谈施工项目质量管理[J].门窗,2015.

单位建设 篇2

业主单位对施工方的要求:

1、要求施工方出据单位资质证件,如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等级证书,和相关参建人员的配置名单及资格证书,以确认施工方是否具备施工的资格和能力。

2、业主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后应要求施工方及时办理开工手续,并组织队伍进场开工。

3、业主单位有权要求施工方严格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及合同的约定进行施工,使质量达到设计的标准,按合同约定的工期竣工。

4、业主单位有权要求施工方接受监理单位的监督,对监理单位提出的整改意见,及时整改或处理。

5、业主单位有权要求施工方如实申报每月进度工程量,规范进度报表格式及确认计算无误,并交监理审查。

6、对施工方提出的无理要求,业主单位有权拒绝接受。

7、业主单位可要求施工方协调好与当地村民的关系,避免产生纠纷,如产生纠纷,施工方应积极参与协调。

8、项目竣工后,要求施方提交完工报表,及竣工的相关资料报审;积极参与竣工验收。

业主单位对监理单位的要求:

1、要求监理单位出据资质证件,参监人员的相关资格证书,以确认监理单位是否具备承监项的资格和能力。

2、监理委托合同签订后,要求监理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监理规划。

3、要求监理单位及时审签施工方报送的开工手续。

4、要求监理单位配合施工方进场开工,现场监理人员应对各项目点进行周期性检查,监督各项目点的施工质量和进度,发现质量问题及时提出并要求施工方整改。

5、要求监理人员做好监理的相关记录,并按月向业主方汇报各项目点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情况。

6、要求监理人员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及时审签施工方报送的报告,维护三方的利益。

7、要求监理单位如实审查每月施工方报送的进度报表,并现场核实进度工程量,严把资金投入关。

地勘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篇3

关键词:地勘单位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地勘行业企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的引进、培养与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勘单位的兴衰成败。因此,地勘单位要想在市场竞争中持久、稳定、健康地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地勘单位面临的人才状况

地勘单位的人才队伍大至分为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操作三大类。近年来,虽然地勘单位一直不断从外部引进各类人才,并加强内部人才的培养,但在人才总量和人才结构等方面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制约了煤田地勘企业的发展。

(一)人才流失严重,总量缺乏

据报道,改革开放30多年间,全国地质院校培养了83万本科以上学历大学生,但留在地质系统工作还不足13%。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在地勘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管理模式的不完善加上认识上的误区,导致部分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跳出了地勘单位或保留劳动关系进行单干,造成了地勘单位人才的大量流失。另外,地勘单位特殊的行业特征,艰苦的工作环境,导致人才引进难,特别是高学历、高层次的人员更是吸引不进来。据调查,我国许多一线地勘单位都不同程度面临经营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熟练技工人才三支人才队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危机。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

1、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总的来看,地勘单位现有人才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集中在地质矿产、水文及工程地质、工程测绘以及物探、化探等地质类专业,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等缺口较大。

2、高级技能人才短缺,年龄断层问题突出

高级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能操作人才非常短缺。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中级技术骨干数量少,高、中、低各级专业技术力量不是呈现稳健宝塔型或厚积薄发的鸭梨型,而是危险的哑铃型。地勘队伍面临着技术断层,高级技能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窘境。这将严重影响地勘单位各项工作开展。

(三)技术力量薄弱,承担项目能力有限

地勘单位目前普遍感到技术骨干严重不足,经常出现有项目没技术人员而无力承担的局面。由于技术人员匮乏,对已上项目难以抓住有利时机开展工作,或同时开展的项目工作进度缓慢,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另外由于单位整体技术实力不强,与国际同行业相比,缺乏掌握行业前沿技术的人才,只能承担一般性地质工作,难出重大成果。

二、造成地勘单位人才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造成地质人才短缺

地勘单位所需人才具有较高专业要求,需经高校相关专业进行系统理论知识培养,并经过2-5年实践培养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地质技术人才。这个周期一般需要5-8年时间。上世纪90年代,由于地质勘探行业进入相对萧条期,各高校地质专业纷纷停办或转向,造成了培养链断裂。进入21世纪,虽然地质行业复苏,地质行业对人才需求日旺,但碍于狭隘的就业观,高考考生和家长热衷于报考经管、法律、计算机等热门专业,行业艰苦的地质类专业少有人问津,这无形中造就了地质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局面。

(二)特殊的行业特征导致人才流失

一是受行业转型期影响,地勘行业社会地位、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在相当长时间内社会认可度很低,造成地质人才纷纷外流和转岗。二是地质工作环境艰苦,作业点多、线长、面广,自然环境恶劣。地质工作人员需要常年流动分散在野外作业,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无法照顾家庭、培养子女、赡养父母,种种困难使得很多人对地质事业望而生畏。三是社会资金大量涌入地勘市场,动辄以丰厚年薪,吸引优秀人才,造成地勘单位地质人才外流。

(三)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虽然地勘单位越来越重视职工的培训,但是,目前大多数地勘单位的员工培训工作管理粗放,基本还没有规范性、系统性的管理。比如,培训目标设定上,没有真正从行业需求,岗位需求和职工个人需求出发,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在培训人员的选择上,认为单位现在的工作很重要,只要“时间安排得过来”的人参与培训,而真正有能力、有潜力的人却一次又一次失去培训的机会。在培训资金的投入上,或存在种种担忧,而不敢投入,或将培训支出视为一种成本支出而最大限度地缩减。这些短视行为制约了人才的培养,给单位带来潜在的危机。

三、加强地勘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多渠道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1、吸收、培养高校毕业生

地勘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制定优惠政策,每年主动与各地培养地质类专业的各地院校联系,定量接收一批优秀地质类专业大学毕业生。从主渠道保证地质技术人才后备队伍的补充。

2、订单式培养短缺及急需人才

地勘单位可根据需要与有关地质院校签定院校培养协议,委托地质院校招收本土高中毕业生,学习急需专业,由地勘单位提供学费、生活费,与培养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书,以缓解地勘单位的用人需求。还可利用地质相关专业的中专办学资源,有计划地培养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野外一线,以保持地质专业人才的结构平衡。

3、大力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在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把引进项目和“引才引智”结合起来,在引进项目、技术的同时,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和重大项目等领域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可以采取以项目为纽带,通过咨询、讲学、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引进渠道。

(二)完善职工教育培训机制

结合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一是“走出去”培训:包括选派职工参加各类长短期的新技术技能培训;选派部分青年职工到高校进行专业技术知识的深造;鼓励职工自主选择专业进行不脱产的继续教育等。二是内部培训:包括常规岗位的岗前培训;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生产一线“师带徒”式技术技能培训,如在某一项目进行过程中,拥有较高层次和较新专业技术知识的现有人才、返聘的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科研课题的高等院校研究人员、租赁人才或项目承包类专业人才对本单位职工尤其是青年职工的专业技术培训或技术技能传授等。通过培训使现有人才在常规技术技能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借助实战演练实现某一区块职工乃至职工整体专业知识技能的快速提升。

(三)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在完善考核和分配制度的基础上,地勘单位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积淀的行业精神和新兴企业文化,进行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一是晋升激励,地勘单位要将“学而优则仕”的古制分解开,按照地勘单位自身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为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晋升开辟行政管理类与技术管理类两条通道,避免将地质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放置在并不适合其发展的岗位上,造成人才错位。二是事业激励,地勘单位结合自身中长期发展战略,让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参与和担纲富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或项目,在加快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更新积累进程的同时也满足了人才“干事创业”的精神需要。三是荣誉激励,可以采用内部刊物宣传、经验推广、创先争优、提供培训、提供举办讲座机会等方式,调动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创优、不断超越的主动性。四是福利性激励。主要包括部分人才工作隶属关系的解决、住房问题的协调、子女升学帮助与家属就业协调等内容,以解除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后顾之忧。

(四)营造人才发展的文化氛围

地勘单位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人才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地勘队伍的强大动力。地勘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对以往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行必要的整合,而且制定出系统的规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加以推进。营造良好的地勘文化氛围,首先要在单位内部建立能被全体职工普遍接受并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并形成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下,地勘文化的重点内容则是充分体现人的价值,激发每一名职工的潜能,创造一个能够让职工群众充分施展个性的工作和生活空间。要明确广大职工群众在地勘文化创建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文化创建,增强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一个为地勘事业发展齐心协力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袁赣湘.浅析地勘单位留不住人才的误区与纠正对策[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0,(2):58.

[2]许雄治.试论当前地勘单位人才危机问题的解决[J].经济师,2009,(4):219-220.

[3]赵碧,唐世德.树立人才发展观,促进地勘单位人才队伍建设[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0,(1):55-58.

[4]刘祁连.地勘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科技,2010,(9):114-116.

[5]赵晓彦.关于山西地勘单位人才建设的思考[J].中国煤炭地质,2010,(3):69-72.

[6]朱旗,高敬礼,刘旭.浅议地勘单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142.□

刍议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建设 篇4

参考文献

[1]乔焕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问题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3) .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安全责任书 篇5

安全生产责任书

为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保障安全施工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明确施工双方的财产及人员的安全,保证本工程顺利完成,特制定责任状如下:

一、乙方要严格按照施工现场安全的规定,全面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等法律规定,切实把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适时召开安全施工工作会议,统筹安排工作,及时研究和处理安全施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各级施工管理组织机构,制定安全施工规划;各施工单位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必须认真审阅并签署《现场安全责任状》加强安全管理和督导检查;认真开展专项治理工作;保障安全施工;对各类事故隐患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建立和规范安全施工工作管理档案;认真完成安全施工各项工作。

二、乙方建立本单位安全施工监督管理组织,抓好安全施工监督管理网络建设,足额配齐安全施工管理人员,明确责任,加强组织,部门的全面建设,确保安全施工监管网络真正发挥作用,加强安全施工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一)乙方安全管理做到如下要求: 1.严禁招用在逃及犯罪嫌疑人员,所有施工人员必须持有身份证或身份证明信。2.各单位施工人员统一办理工程现场进出场,严防不法分子混入厂区进行破坏活动。

3.各单位严格管理各自人员,如出现打架斗殴及盗窃现象,将对其单位负责人进行经济处罚(1000元~5000元)。

4.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及特殊作业者,必须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且具有相应防护措施,严禁无证操作。

(二)乙方施工材料及废料的安全管理方面做到以下几点:

1、施工材料因需要运出现场时,必须有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并送达甲方建设部相应部门核实,由甲方建设部开具出门证明并盖章方可运出。

2、施工过程中废弃材料的处理,要服从甲方建设部统一安排,严禁私自把废品收购人员带入施工现场,造成施工现场混乱防止出现偷盗现象。

三、乙方要认真配合安全施工检查,加强安全意识,对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进行专项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岗位和工作场地应及时整改,消除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

1、乙方各施工单位要指定相应安全责任人,凡是动火动电施工都应有安全责任人监督。

2、甲方建设部根据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各单位的现场安全责任人,进行现场安全检查,如发现违规操作现象,将勒令该单位停工整顿并做相应处罚。

3、乙方各施工单位设专职安全员,对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巡视、纠正,甲方警卫人员进行协助,共同维护秩序。

四、乙方施工单位认真执行,积极配合甲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开展的各项治理工作,重点加强对危险性大的岗位的安全施工保障工作;加大对各类隐患的整改工作;通过治理整顿,切实消除隐患,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

五、乙方要严格对伤亡事故的查处工作,事故及时统计上报,调查处理及时准确,发生重、特大事故要立即上报有关主管部门,最迟不得晚于事故发生后3小时,不得迟报、漏报和瞒报。

六、乙方在安全施工工作中,无失职或渎职行为。因监督、检查、管理不善造成重、特大事故的,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七、明确甲、乙双方的安全责任,经甲、乙双方协商,现规定如下:

(一)甲方安全责任:

1、负责监督乙方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如《现场施工安全规定》等安全技术文件。

2、负责监督检查乙方施工现场的各种安全措施,特别是可能造成停电、触电、高处坠落事故的防范措施。

3、开工前,负责审查乙方编制的《特殊作业、危险作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要定期组织乙方进行现场安全检查。

4、甲方应定人、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监督。

(二)乙方安全责任:

1、开工前应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三级安全教育,认真学习甲方提供的《现场施工安全责任状》等安全技术文件,经甲方有关人员审核合格后方可进场施工。

2、开工前乙方应与每位现场施工人员签订《安全技术责任书》。

3、开工前必须编制《特殊作业、危险作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供甲方审查。

4、施工中乙方应指派专职安全负责人进行现场安全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的不规范的行为。

5、乙方应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做到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6、由于乙方原因发生事故时,乙方应承担全部刑事责任和经济责任。

八、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解决,如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九、本责任状一式三份,甲方一份,乙方一份,本责任书签字之日起生效,于该工程验收合格后失效。

甲方:无锡太湖绿城置业有限公司

乙方:江苏建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代表签名(公章):

代表签名(公章):

****年**月**日

单位建设 篇6

[关键词] 建设单位;合同管理;项目管理

建设单位的项目管理自项目启动伊始,历经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到使用阶段的全寿命周期,主要管理手段包括三控三管一协调,即“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与协调”。项目的核心目标即是利润最大化。建设单位为实现这个目标,无非就是采用“开源节流”,利用现有资源通过高效有力的管理手段,使成本费用降低并发挥最大效益。而合同管理在项目管理中是核心,只有通过控制合同管理使得项目建设顺利有效的进行,最终达到实现目标的目的。

一、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的特点

1、现代社会就是个处处充满合同的社会,建设单位要与咨询单位签合同、与设计单位签合同、与监理单位签合同、与施工单位签合同,还要与政府主管部门签合同,与市政公益单位签合同,与业主签合同。建设项目归根到底就是履行合同。一旦合同管理出现了失误、偏差,则对建设单位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建设单位需应配置专门的经营部门和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对合同来进行专项管理。

2、由于合同主体、客体的法律关系,内容多变、复杂,以及多元化的合同类型,还有履约的周期也长短不一,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对合同的影响或轻或重。不同的合同问题应不同对付,不能千篇一律。

3、建设项目合同中建设工程合同占的份额最多,完成的期限最长,合同发生变更的频率最高,因此遇到的各类风险也是最多。如果合同考虑不周或责任不明确,对合同知识了解欠缺或疏忽,很容易发生争议、纠纷,对合同的履约带来难度,执行困难,会对项目的进度影响巨大。所以降低项目造价,提高经济效益,规避风险,保证项目质量,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也必须通过系统、完善的合同管理来实现。

二、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的常见问题

1、由于合同管理意识淡薄,契约双方签订合同时,条款疏漏、粗放、不严密,用词不规范,内容模糊,致使双方产生歧义、责任不明了、范围界定不清晰,最后引发争议不休导致双方对簿公堂的局面,而背离了双赢的初衷。

2、由于建筑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经常出现“大小合同”、“阴阳协议”的现象,乙方为签订合同,先低姿态、低价格签订“不平等条约”,一旦获得主动权后,通过不平衡报价等变相的手段、合同变更来提高结算价格,最终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3、在非建筑相关企业的单位中,合同管理人员通常是从其他部门抽调出来,临时安排上岗,而非专职的合同管理人员,一般没有受过岗位培训,也没有专业经历,远远达不到合同管理的专业素质的要求,所以也谈不上真正实现合同管理。其次,对合同归档不重视,合同资料没有专人专管,责任分级不明确,管理混乱,谈不上动态控制,与市场信息严重脱节,无法掌握即时的更新的信息,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做不到及时调整纠偏,使得合同结束时往往背离了最初目标。

三、合同管理的风险应对

1、加大对合同的前期调研、中期实时监督、后期追踪纠偏管理,实施动态控制。对项目全过程进行合同管理,与项目进度计划同步进行。

1.1 合同订立之前,甄选适用的条件,综合评估社会、自然因素的各种影响风险,对宏观政策、市场环境、法律规章、往年气候环境、平均劳动力价格、材料价格涨幅多方面调研,从各个角度进行资格信誉审查,针对建筑市场中的信用缺失、合同履约率等问题要研究制定专项对策。

1.2 合同实施过程中,将合同任务划分小组,各组之间及时沟通,了解有关信息,结合项目的进度,对合同完成情况对照分析、协调配合,对合同变更下达正确指令,及时完成责任处理,减少索赔发生,做到“三控三管一协调”的真正落实,抑制消极因素,避免事后争议不清,保证合同按计划进度完成。

1.3 合同后期依据完成进度,根据任务分组,进行总结、考核,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具体函概:工程造价、履约程度、变更次数、变更原因等数据,并以文档形式记录在案。

1.4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先进的合同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信息共享,随时掌握合同的签订、履约及纠纷情况,对建设工程项目合同形成真正的信息管理和动态管理,做到对合同的动态控制。

2、提高合同管理人员队伍水平,明确岗位责任制。

2.1建设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业各专业技术、经济、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系统的管理工作,所以需要的专业人员也是复合型人才。企业要经常对合同管理职能负责人及有关人员进行合同法及有关法律知识的教育讲座或短期培训,以提高合同管理的专业素质;还要经常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加沟通技巧,减少腐败苗头的滋生。

2.2合同管理人员不同岗位之间要密切沟通,协作配合,树立全局观念。设置岗位责任制,明确责任和权利,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以培养更优秀的合同管理人才。

3、完善健全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在《合同法》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惯例,建立包括项目合同交底制度、合同责任分级岗位制度、合同用章管理制度、合同资料归档制度。

3.1 合同交底的定义即由合同管理人员在对合同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解释和说明的基础上,通过组织项目管理人员和各个分项小组学习合同条文和合同总体分析结果,使全体熟悉合同中的主要内容、规定、管理程序,了解合同双双方的合同责任和工作范围,各种行为的法律后果等,使全员树立全局观念,使各项工作协调一致,避免执行中的违约行为。制订合理的交底制度,能够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与控制,便于加强变更管理,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的变动。

3.2 合同责任分级是由合同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将合同按项目专业及等任务分解,并由不同的具体小组或人员完成。明确各小组的责任界限;明确相关事件间的逻辑关系;明确合同相关各方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完不成任务的影响和后果;通过各组对合同的跟踪管理,及时找到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进行纠正,避免问题无法修正的损失。

3.3 合同用章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规避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风险,维护单位利益,紧抓合同的签订权限,对合同变更、补签慎重审批;用章专人专管,严格执行审批流程,责权明确,未经批准,不得擅自使用。

3.4 建立健全工程项目文档管理系统,要明确提出数据资料的标准化、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等要求,责任要落实到部门乃至个人。加强对档案资料的总结整理,搜集市场信息,对涉及主要因素的价格动态跟踪,合理运用主动地位进行调整,最大限度控制合同价格变化。

四、结语

只有保持系统有条理的合同管理意识,在合同调研、签订、洽谈中谨慎认真,多方面多角度审核,运用有效的手段预控风险;合同条款严密、规范,文字表述清晰无歧义,保证合同管理依法、规范的落实;进而提高整个项目管理的水平,才能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减少管理风险,降低费用,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代春泉,王磊.基于2013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的工程合同管理 [J]建筑经济,2013(12).

[2] 阮明越 .浅谈建设项目合同管理策略 [J]中华民居,2013(6).

单位建设 篇7

一、铁路基本建设资金的筹集是铁路企业筹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企业在筹集基本建设项目资金之前, 首先需要进行资金需要量预测, 使筹集的资金既能满足铁路建设投资的需要, 又不会出现资金筹集过多而发生闲置的情况, 从而使资金成本最优化。由于筹资方式的多样化, 从而使得铁路基本建设资金存在多种来源渠道, 主要有: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铁路建设基金、其他投资方注入的资金、国内银行借款、铁路建设债券、外资借款、其他经批准用于铁路基本建设的资金等, 划分为权益性资金和债务性资金。

权益性资金有:1.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内专项资金。2.铁路建设基金:按规定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3.其他投资方注入的建设资金。中央政府和铁道部以外的政府、企业单位、自然人等, 按规范程序向铁路基本建设项目注入的非债务资金。

债务性资金有:1.国内银行借款:按投资计划安排, 从银行借入的专项用于铁路基本建设的资金。2.外资借款:向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国外商业银行借入的用于铁路基本建设的资金。3.铁路建设债券:铁道部按国家规定程序组织发行的、用于国家规定的铁路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资金。

二、目前建设单位在使用资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资金的筹集体现了开源, 那么建设资金的投放和运用相应就要体现节流。建设资金的使用者主要是实施铁路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是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机构, 是实现建设目标的直接责任者。建设单位职责提出“负责建设工程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国家和铁道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 加强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 监管建设项目资金流向, 依法接受审计和监督检查。”由此可见, 建设单位在建设资金管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目前, 由于铁路基本建设工程核算不同于运营核算, 财务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掌握欠缺, 运营相关部门对基本建设认识不够, 造成了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 对资金的监管存在种种漏洞和弊端。第一, 建设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虽然存在, 但落实不到位, 甚至无资金预算制度。许多单位未编制资金预算制度, 或仅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制度, 但在执行过程中, 随意性大, 使用混乱。第二, 对建设资金监控不力, 存在财务风险。目前有些单位管理者对建设资金的重视程度仅仅停留在表面, 在实际中, 由于工程进度等种种原因, 对建设资金流动的各个环节存在监控不力, 甚至有挪用现象。建设单位对建设资金拨付后, 对施工单位运用资金情况缺乏实时监控, 从而使有些施工单位存在利用建设资金进行委托贷款和定期存款等违规活动, 从而招致财务风险。第三, 建设单位管理方法落后。建设单位对相关政策法规掌握不够, 财务人员对基建财务制度缺乏经验。

三、加强资金管理, 更好实现建设任务的措施

建设单位在管理建设资金的过程中, 必须明确建设资金管理的基本任务, 即要贯彻执行国家、铁道部基本建设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筹集、存储、拨付和使用建设资金, 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完成建设资金的预算、决算和考核分析工作;实施建设资金各环节的监督, 保证建设资金安全, 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建设单位在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下, 为加强建设资金管理, 应着重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方面。 (1) 建设单位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和铁道部《铁路建设管理办法》的规定, 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 配备具有相应业务水平的财务负责人员和会计人员, 建立健全本单位或本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办法, 对建设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由于和运营核算有所不同, 财务人员应加强对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及政策法规的学习和掌握, 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 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严格按照批准的概预算内容, 建立会计账套, 对建设项目过程中的征地、物资采购、工程验工计价等各项活动做好及时记录;严格控制资金流向, 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2) 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以及货币资金的安全完整负责。要求每一名工作人员, 逐级负责, 发现问题, 严肃追究责任。建设单位应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岗位责任制, 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并对货币资金的岗位分工控制和授权批准控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监督检查制度, 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 应当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加以纠正和完善。对建设资金包括工程预付款、工程价款、甲供物资、设备款、征地拆迁工程款、设计勘测费、监理合同 (协议) 价款等的支出实行“一支笔”管理制度, 建立大额资金联签制度, 严格按照既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程序办理业务。财务人员应对合同确定的价款支付方式、有关部门提交的价款支付申请及凭证、审批人的批准意见等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 方可办理付款手续。若出现拟支付的价款金额与合同价款金额不符或与工程实际完成不符等异常情况, 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只有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使工作有章可循。另外, 要想把这些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需要有相应的激励约束考核机制作为保证, 做到奖罚分明。 (3) 建设单位对资金的拨付应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建设单位应根据铁路建设项目年度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年度投资计划以及工程建设实际需要, 按照“先请领权益性资金, 后请领债务性资金”的原则, 结合实际用款需要, 按月及时向部、局申请领用建设资金, 既要保证工程进度对资金的需要, 又要避免滞留建设资金, 造成浪费。申请领用建设资金应报送月 (季) 度用款计划, 经铁路局、铁道部审核批准。

建设单位应制定《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对组织工程实施的施工单位资金的拨付, 每月应根据工程进度及物资到货情况填报《建设资金用款计划》表, 经建设单位工程管理部门、概预算合同管理部门、物资部门、征地拆迁部门、财务部门会签后, 按照70%的进度款, 采取月预支, 季度清算的拨款管理办法;对建设单位直接实施的工程概算内的款项, 如工程物资款、征地拆迁款、需由建设支付设计费等, 必须填报《直拨款会签单》, 经工程管理部门、概预算合同管理部门、物资部门、征地拆迁部门、财务部门会签后, 方可办理款项支付;对建设单位管理费的管理, 应根据部下达的建管费计划编制年度、季度、月份预算, 每笔费用应在预算内掌握。所有款项的支付都必须执行“一支笔”管理制度。第一, 在建设资金流动中的监控。 (1) 铁路建设资金必须在铁道资金结算中心开设账户, 按建设项目实行分账核算和管理。铁路建设单位在当地资金结算中心分别开设铁路建设基金专户和其他建设资金账户。铁道结算中心应建立建设单位支付资金台账, 严格按其使用计划办理支付业务, 在受理建设单位支付业务时, 除按程序核对支付凭证的内容外, 还必须核对支付对象、支付数额是否符合合同结算单位及使用计划范围, 遇有异常情况, 在办理支付之前向付款的建设单位了解具体原因, 并及时向其上级报告, 得到上级同意后方可办理支付手续。对不符合上述程序的资金支付要求, 必须予以拒绝并做好记录, 定期向建设单位、铁道结算中心的上级部门报告违规支付单位名单、次数及支付数额。作为建设单位, 应严格配合资金铁道结算中心的工作程序, 实现铁道部、铁路局等部门对建设资金拨付的实时监控。 (2) 禁止用建设资金兴办经济实体;禁止用建设资金搞委托贷款和定期存款;禁止用建设资金对外投资和拆借;禁止用建设资金进行捐赠、赞助。这是对建设单位乃至建设资金经流各个环节的要求, 在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建设单位内部各个层次的人员, 从单位负责人, 到各个部门负责人, 再到每一位职工, 必须明确建设资金的重要性, 禁止以任何方式和理由挪用建设资金, 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要防范于未然。 (3) 严格执行大额资金联签制度, 规范审批程序, 完善拨付手续。第二, 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进行资金管理和监督。在甲方供应物资模式下, 施工单位承担了建设项目的人工成本。近年来, 由于建设部门对施工单位资质管理欠缺, 加上施工单位内部管理混乱, 使得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管成为建设资金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 这项工作必须做到从严细致。 (1) 对施工单位监督控制的内容、要求、期限应纳入招投标文件和承包合同, 对参加投标的单位除具备必要的技术资质外还应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并提供履约保证金或银行保函, 财务部门应组织对相关内容进行审核。施工单位及现场指挥部应有独立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 会计人员必须具有会计证, 要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办法。 (2) 对施工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资金的流向、农民工工资的发放等进行监管。建设单位应与有关银行协商, 签订资金监管协议, 委托其对施工单位的资金流向进行实时监控。施工单位必须在当地单独开设银行账户, 实行专款专用, 严格按预算内容使用资金, 严禁拆借、挪用、转移工程建设资金, 确保资金安全。每月必须将项目部及分支机构银行对账单复印件传真至建设单位财务, 并随时接受建设单位对资金使用及流向的动态检查。

建设单位反索赔管理探析 篇8

金融危机以来, 国内房地产市场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 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采用停工、延期支付工程款等管理方式降低损失。随着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发展, 很多房地产施工企业已经把施工索赔管理提到很高的层次, “低价中标, 高额索赔”已成为施工企业的发展经营理念。但建设单位的索赔管理起步较晚, 很多建设单位还仅停留在处理索赔的被动局面, 反索赔的意识相对单薄也没有相应的管理人才, 往往造成大量资金流失。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成熟和理性化, 地产公司的暴利时代终将过去, 从而会回头以压缩成本来博取利润。因此, 建设单位提高索赔意识、加强索赔及反索赔的管理和应对已成为当下项目管理中成本风险控制的重要内容。重视反索赔, 加强对反索赔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也是从另一方面促使承包商对工程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等加强管理和提高其法制意识的有效手段。下面从三个方面对业主如何进行反索赔管理谈点看法。

1 建设单位对施工企业的索赔应对

1.1 提高设计质量、减少工程变更引起的索赔

引起设计变更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建设单位应督促设计单位保证设计质量, 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周全, 减少设计缺陷, 消除因设计不合理而引起的设计变更, 从而避免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由此引起的施工索赔。另外, 工程建设过程中当工程变更及施工签证不可避免地发生时, 建设单位一定要将既懂工程技术又通晓工程造价的工程师组织在一起分析原因。对于以上表现形式, 建设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同意或不同意该变更, 同时可在工程或签证单中注明不同意增加工程造价和延迟施工的工期的原因。

因此, 应尽量减少工程设计图纸中遗漏、矛盾的地方出现的设计补充, 使施工单位的索赔机会降到最低。

1.2 严格按照建设程序办事, 做好协调沟通, 避免因工期延误或工期加速引起的索赔

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 首先应通读和理解施工合同, 认真履行合同中规定责任和义务, 按合同要求提交施工图纸、施工场地“三通一平”等完成其它应该配合的工作, 避免配合工作不及时或不履行合同责任而造成的工期和费用的索赔。如果为了经营或其他目的工期提前, 则事先与施工企业做好协商, 并就工期提前产生的成本做好协议。

1.3 完善招标文件加强合同管理, 避免因违约、合同缺陷及其他风险引起的索赔

招标文件中陈述的内容越明确, 在施工过程中, 施工单位要求建设单位赔偿的机会就越少。因此, 招标文件对拟建工程一般应当明确下列内容: (1) 招标范围; (2) 计价方式; (3) 计价依据; (4) 拟建工程所需要主要设备、材料供应方式; (5) 所需主要设备、材料的品种、规格、型号; (6) 工程造价相关费用的确定, 如机械进出场费及安拆费、施工中停水停电的处理、安全文明施工费、施工保险费等; (7) 质量要求; (8) 工期规定; (9) 风险的考虑等。招标文件编制的越细致、严谨, 在施工过程中索赔的机会就越少。即使施工条件变化后, 施工单位要求索赔时, 建设单位也有据可查。因此, 完善招标文件, 可有效地预防工程索赔。

1.4 明确监理的授权范围, 避免监理越权审批引起的索赔风险

监理单位是受建设单位委托和授权的, 建设单位授予监理单位的权限大小要根据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管理能力、建设工程项目特点和需要等因素综合考虑。实践中, 因监理工程师下达错误指令对工程量进度形成负面影响, 造成承建者损失的, 或者监理单位不正当终止工程而引起的索赔。因此, 在施工中要特别明确监理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如设计标准、使用功能等要求的认定权及设计变更的审批权, 防止因监理越权审批和决定而引起施工企业在工程进度、质量、资金变化所引起的索赔。

1.5 及时支付工程款, 严把工程质量关, 避免延期支付合理工程款

拖欠工程款除了会引起施工企业对工程款及其利息的索赔外, 还会造成施工企业流动资金困难, 或者导致施工企业依据施工合同暂停施工、放慢施工速度、终止施工合同甚至召集农民工对建设单位尤其是房产开发企业的售楼处进行围攻的情况发生, 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合同纠纷及治安状况。

因此, 建设单位一定要注意施工合同中有关工程款支付的条款规定, 特别注意条款中的时间限制规定, 避免索赔事项的发生。针对施工企业的工程量月报, 建设单位如果资金困难, 要严把施工质量关, 以工程质量有问题来拖延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时间。不可以对施工企业上报的工程月报签单置之不理, 成为施工企业日后索赔缘由。

2 积极反击承包商的索赔要求

尽管建设单位通过上述措施, 可以避免或减少某些索赔事件的发生, 但事实上不可能避免所有的索赔事件发生。当索赔事件发生后, 为减少和避免损失, 必须学会反击对方的索赔要求, 最常见的反击措施如下:

2.1 用我方提出的索赔要求对抗 (平衡) 对方的索赔要求

熟悉反索赔内容, 对承包商履约中的违约责任进行索赔, 这样, 可对抗 (平衡) 对方的索赔要求, 最终解决时, 双方都作让步, 争取互不支付。业主向承包商提出的索赔一般有三种情况: (1) 工程质量问题。即业主在工程施工期间和缺陷责任期 (保修期) 内认为工程质量没有达到合同要求, 并且这种质量缺陷是由于承包商的责任造成的, 而承包商又没有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业主可以向承包商要求赔偿。 (2) 工程拖期。即由于承包商原因, 部分或整个工程未能按合同规定的日期 (包括已批准的工期延长时间) 竣工, 则业主有权索取拖期赔偿。 (3) 其他损失索赔。即根据合同条款, 如果由于承包商的过失给业主造成其它经济损失时, 业主也可提出索赔要求。

2.2 严格审查承包商的索赔报告

业主对于承包商所提出的索赔要求, 应以事实为根据, 以合同和法律为准绳, 实事求是地认可合理的索赔要求, 反驳、拒绝不合理的索赔要求。对于索赔报告的审查, 通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索赔依据分析。对于合同内索赔, 可以指出对方所引用的条款不适用于此索赔事件, 或者找出可为已方开脱责任的条款, 以驳倒对方的索赔依据。对于合同外索赔, 可以指出对方索赔依据不足, 或者误解了合同文件的原意, 或者按合同条件的某些内容, 不应由已方负责此类事件的赔偿。另外, 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利用其中对自己有利的条文, 来反驳对方的索赔。 (2) 索赔证据分析。索赔证据不足、不当或片面的证据, 都可以导致索赔不成立, 因此, 要认真分析索赔证据的完整性、合理性。 (3) 索赔事件责任分析。认真分析索赔事件的起因, 澄清责任。下述情况均可对承包商的索赔报告进行反驳:该事件是由索赔方管理不善, 未正确理解合同文件内容等责任造成;应视为合同风险, 且此风险在合同中未规定由我方承担;双方均有责任, 应按责任大小分摊损失;该事件发生后, 承包商未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损失。 (4) 索赔值审核。索赔值的审核工作量大, 涉及的资料和证据多, 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所以审核时应抓住重点, 比如数据的准确性、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及是否有重复计算等。工程建设中的反索赔直接关系到建设单位的利益, 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完成。所以建设单位必须重视反索赔管理, 并在反索赔管理过程中, 以合同为依据, 坚持诚信、公正、合理、合法、实事求是的原则, 这样既能保护自身的利益, 又能让承包商心服口服。

3 防止索赔及进行反索赔管理实务

3.1 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合同变更, 严格执行合同条款是防止索赔的前提

在目前工程建设过程中, 建设单位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合同就是准则、法律, 只有把合同上升到这个高度, 建设单位在签订合同时才会严格而又谨慎、细致地推敲、完善合同条款, 使之对双方都有严格约束。同时在施工中, 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执行, 避免随意进行变更或下达工程停工令。这就要求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必须强化合同管理意识并提高合同管理机能。

3.2 现场记录及往来函件是索赔的基础

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公司在施工期间的所有现场记录、书面文函、质量记录和报告以及各种声像资料, 是处理合同纠纷及索赔, 并是进行工程缺陷维修的主要依据, 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应及时收集、整编、分类, 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存放。在施工中, 所有合同往来, 均应以书面文字为准;文字内容应包括天气、进场和真正投入使用的设备的数量及运转情况、工地临时性变动、停水停电时间、质量验收情况、工程进度情况, 工程中的特殊事件及当时双方在场人员处理方法、态度和分歧意见, 材料设备的到场及检查情况, 施工企业的不正确的纠正情况, 双方的来往函件、电话记录等。记录者必须在记录上签字备查;对施工企业施工情况或实验的记录还要由施工企业在场的有关人员签字认可。这些都是反索赔的资料。

对于施工企业的一些漫天要价的索赔, 建设单位如果有原始数字或记录资料, 可以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如在劳务调差中, 如果施工企业拒绝提供工资单, 建设单位可以依据人员投入记录, 再根据各个劳务工种级别的小时工资标准推算出施工单位可能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 以此来反驳施工企业提出的高额的劳务调差数额。如施工企业提出地下室追加抽水台班的工程结算, 建设单位发现地下室抽水台班包括抽取地下水和雨水, 但是定额的包干费中已包含了施工雨水的配出, 也就是施工企业的追加费用仅适用于抽取地下水的台班费, 因此“施工期内雨天数量”及“由于下雨造成抽水需要的台班量”便成为关键参数。

3.3 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代表是反索赔的主要力量

在工程施工中, 监理工程师是工程质量的监督者, 也是建设单位在工程一线的代表, 他们在施工管理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一旦施工企业向建设单位提出索赔要求, 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代表要针对索赔要求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在值班现场, 手中掌握着大量的一线施工资料。加强现场文件、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证据资料室施工单位实施索赔的重要文件, 建设单位收集、管理施工现场各种文件资料、记录, 并确保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可能是今后用来说明某项索赔或反驳索赔的重要依据。

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 一旦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出索赔要求, 建设单位要针对施工单位的索赔要求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审定施工单位所提出的索赔要求有无合同依据;施工单位所引用的索赔理由是否充分;索赔时间的发生是否为建设单位的责任 (或部分责任) 在索赔事件发生时, 施工单位是否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控制减损措施;施工单位提出的本项索赔是否属于其正常施工的风险范畴;施工单位是否在合同规定的时限内向建设单位及监理工程师送达索赔意向通知等;同时, 在确定属于合同索赔范畴内的索赔要求时, 还应该仔细审核其提出的索赔款额是否合理等。

4 结语

金融危机下, 建设单位应加强预防施工单位的工程索赔及反索赔工作, 实施工程索赔管理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 这需要在预防中不断学习、摸索与总结。通过以上索赔与反索赔的法律管理实务探讨, 建设单位在文件制定上要完善、准确及相互补充, 在平时资料记录中要详细、全面、及时、有利, 施工管理中要严谨、细致, 以减少施工企业要求索赔的机会。如果发生施工企业索赔事项的发生, 建设单位在积极协商的同时积极主动提出反索赔, 保护自身利益。●

摘要:反索赔是业主为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对承包商采取的一种防卫行为。就建设单位如何防止承包商提出索赔, 以及在承包商提出索赔后所应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了探讨。

地勘单位干部队伍建设研讨 篇9

俗话说:村看村, 户看户, 社员看干部。群众为什么要看干部呢?是因为干部都具有高颜值吗?群众看着干部能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吗?那群众到底要看干部什么呢?两个字:德行!干部是一个单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参与者、执行者和引领者。“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干部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和影响着群众的情绪, 调动和影响着单位整体功能地发挥。因此, 应当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任用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保持运营成本低、效率效能高的经营管理团队, 是一个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2秉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和标准选拔任用干部

选拔任用干部, 一直以来都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和标准。顾名思义, 德即道德、品行, 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映射和表现。怎样才算达到干部应当具备的“德”的标准呢?

2.1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是“德” 的基本标准

党的“十八大”从公民个人层面明确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 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践行“爱国”价值准则, 贯彻到平凡工作岗位与日常生活, 就要体现在热爱单位、热爱集体, 以小见大, 心怀感恩, 不计个人得失, 艰苦奋斗, 乐于为了单位的改革发展稳定事业努力、乐于为了单位全体职工群众的利益奉献。

践行“敬业”价值准则, 就要体现在恪尽职守, 热爱本职, 用如祭祀、祈祷之庄重肃敬之心对待事业, 从专注到专业, 在平凡中铸就非凡。用汗水和智慧托起梦想, 创造出新的辉煌。

践行“诚信”价值准则, 就要保持内心真诚, 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诺言就是债务”。牢固树立法治思维, 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诚信”还需要按科学规律办事, 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 不争虚功, 不慕虚名。说了就算 (数) 、定了就干, 干就干好。“诚信”是善的映射和体现。

践行“友善”价值准则, 就要有团队协作、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要能够凝聚、带动、引领大家为了共同理想携手共进。而不是孤傲的 “光杆司令”。

能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之所以是“德”的基本标准, 是因为“党纪严于国法”, 对干部的要求当然也高于一般职工群众。

2.2 “德才兼备”需要“四德四养四力”

“四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养”即党性修养、职业素养、家庭教养和个人涵养。

干部言行在一定范围具有示范效应, 首先应当具有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无公德不配当干部, 无职业道德不能当干部。作为一名地勘单位干部, 应当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技术服务”的职责使命。同时, 干部还需要具备职业素养, 有能力保持团队有序、分工明确又能有机协作, 这就是 “才”的体现。

干部的“才”需要具备“四力”:洞察力。能正确把握大势、明确发展趋势、准确研判走势;学习力。能自觉学习借鉴反省, 能实现自主纠错;亲合力。能协调各方关系平衡各方利益, 能发挥凝聚带动作用;执行力。能及时行动实践, 敢尝敢试抢抓机遇。

2.3 “好干部标准”是考量干部的标尺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是时代对干部的要求。只有坚定理想信念, 才能切实担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技术服务”的职责使命;只有坚持为民服务, 才能践行宗旨有意识为广大职工群众谋利益;只有勤政务实, 才能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 全力谋划改革发展稳定工作, 实实在在地创造社会财富;只有敢于担当, 才能履职尽责, 敢于同不良风气斗争;只有清正廉洁, 才能维护公平正义, 保持良好形象。因此, “好干部标准”是考量干部的标尺。

3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督促和绩效考核

3.1采用聘任制任用干部

《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 任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 区别不同情况实行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对行政领导人员, 逐步加大聘任制推行力度。

根据地勘单位的实际采用聘任制任用干部, 既有利于保证合同期内用人单位和受聘者个人的工作稳定性, 又能够拓宽选拔渠道, 有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 从而有利于调整干部结构, 在制度上激励干部奋发上进, 扩大用人单位灵活的用人自主权;有利于促进人才竞争、人才流动, 有利于发挥干部技能,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有利于“唯才是举”、“选贤任能”风气的形成。

根据单位具体工作, 可采用部门、实体第一责任人负责制。由第一负责人根据任期目标负责搭建班子组织团队。第一负责人任期一般3~5年。

3.2采用考核制监督干部

为确保目标任务的实现, 应当通过绩效考核办法对干部进行过程监督管理。将中长期的目标分解成年度、 季度、月度阶段性的指标, 通过阶段性的绩效目标设定、 绩效要求达成、绩效实施修正、绩效面谈、绩效改进、再制定目标的PDCA (计划、执行、检查、改进) 循环过程, 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提高, 持续督促和监督。常用的绩效考核办法有BSC (平衡记分法) 、KPI (关键指标考核法) 及360度绩效考核法等等。

3.3采用淘汰制激励干部

一个团体如果没有激励机制, 这个团体就很容易陷入运行低效、作风官僚而失去活力。为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 可引进竞争淘汰机制激励干部。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 确保考核的规范和透明, 实行优胜劣汰, 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良性 (退出) 循环机制, 以鼓励干部带动全体职工力争上游, 公平竞争。通过滚动考核淘汰制, 使广大干部职工能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树立起良好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为单位的发展增添动力。

3.4加强干部交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应加强干部交流。一是有利于干部的能力水平提升, 通过多岗位锻炼提升业务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督促干部创新创造, 进一步提升解决复杂问题, 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二是有利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形成和提升班子综合素质和能力, 提升班子凝聚力;三是利于监督和保护干部, 有效地预防腐败发生, 有利于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干部生态环境。

摘要:指出了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是一个单位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参与者、执行者和引领者。选拔任用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保持运营成本低、效率效能高的经营管理团队, 是一个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选拔任用干部应当秉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和标准, 并进行具体考核。使用干部应当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监督、督促和绩效考核, 应当加强干部的交流力度。

关键词:地勘单位,中层干部,能力建设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宋建钢, 饶彦久.“好干部标准”是选好用准干部的根本标准[N].光明日报, 2013-11-24 (7) .

[3]肖基阶.加强干部交流的几点思考[J].学习月刊, 2010 (9) :26~27.

[4]陈瑛, 吴玉军, 王淑芹, 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何践行[N].人民日报, 2014-02-17.

事业单位内控建设问题研究 篇10

一、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事业单位的管理也与时俱进, 在面对市场竞争压力的情况下, 内部控制已经作为一项有效的管理手段, 深入到事业单位管理内部。尤其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在履行我国各项方针政策的过程中, 必然会涉及较大的经济往来和资金流动。因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是对我国政策实施的一项有效监督方法, 推动了行政事业单位高效、高质的完成工作目标。

目前, 我国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迄今为止, 还缺乏一套对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确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 既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同时也影响了财政节流任务的完成和部门预算制度的实施, 迫切需要引起重视和强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调查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事业单位特点和管理模式的内部控制规范框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

(一) 对内控意识不足

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对内控制度的概念非常模糊, 不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 认为内部控制只是一种程序, 只要是机构运转正常, 程序就完整了, 而程序是否存在漏洞却极少关注, 往往是发生一个问题才改正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在履行社会管理的过程中, 处理不好, 将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压力。一旦引导不好, 就可能造成国家财产损失, 经济受损。近年来, 以权谋私的现象屡屡发生, 这也是单位自身在制度上和监管上存在漏洞, 才使违法行为屡屡发生, 这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很大关系。

(二) 资产控制存在问题

资产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 在单位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在事业单位中对资产管控不严, 造成资产账实不符, 行政事业单位有账无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单位内部资产转移、变更缺少相应的手续, 财产盘点制度未能严格执行等问题造成资产家底不清。资产不实致使财政预算失真, 进而造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弹性过大、最终难以控制。

(三) 收支业务控制不严

有些单位利用虚假发票或掩盖不合规支出, 或套取资金, 设立“小金库”;更有甚者采用“白条抵库”、虚构业务等方式贪污挪用财政资金。此外, 出借银行账户、违规处置国有资产、未经批准擅自对外签订经济合同等现象也时有发生。违反工程管理规定, 导致建设项目出现严重舞弊的现象;违反财务会计规定, 造成收支不实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国家财产损失, 也为贪污腐败提供了温床。

(四) 绩效考评控制的缺失

绩效考评是对所属单位及个人占有、使用、管理与配置企业经济资源的效果进行的评价。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尚处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 极少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大部分事业单位只有财务制度, 没有内部控制制度, 在经济活动出现问题时, 缺乏决策和判定奖惩的标准。因此, 财务管理的主观性较大, 且没有形成系统、合理、规范的条款, 这会使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认识不清, 造成职权不明, 效率低下, 以及舞弊行为的发生。

(五)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不严

部门的预算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核心, 但是从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实施来看, 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 部门预算不能够涵盖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的财政收支, 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单位部门的预算结果是超支的, 使得预算管理失去了原有的约束性。第二, 对于部门预算的追加项目仍旧有很多, 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预算的随意性较大, 没有起到原本的约束管理的作用。第三, 预算管理没有在组织内部进行细化, 部门内部没有进行细化的分解实施,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落实情况并不好,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仍旧采取实报实销的方式, 造成单位内部的人员并没有受到预算的约束, 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超过预算。

三、如何更好地实施事业单位内控建设

(一) 增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内控意识

增强内控意识, 强化会计与内控责任单位负责人在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但要真正确立起单位负责人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 还必须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及一些相关领导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学习。为此, 各级会计管理机关即财政部门应当联合有关部门, 分期分批和分类型地对一级预算单位和二级预算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举办相关的研讨班, 使他们在了解把握内部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提高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良好的内部意识和内部控制环境。

(二) 对于资产的控制

资产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 是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业务活动并履行职责的物质基础, 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资产控制要做到资产配置合理高效、提高资产使用效能;货币资金收付流程严格规范、防止资金短缺;固定资产及物资保管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

(三) 对于收支的管控

收支是行政事业单位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 是单位正常开展业务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财力保证。收支控制要做到收入来源合法合规、应收尽收;支出审批程序合理, 严格开支标准;收支核算及时准确、严禁账外设账;财政票据管理规范, 严格使用范围;收支检查严格全面, 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四) 内审的作用

强化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事项的监督, 发挥内部控制工作应有的作用。既要不断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 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又要发挥财政与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完善其内部控制体系, 达到内外兼顾、相互补充的监控网络。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各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对制度的实施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检查时, 要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符合性测试, 找出单位管理上的漏洞;加强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组织和指导, 改变单位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的局面。通过检查、评估来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要建立和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考评和奖惩, 激励和约束有关人员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五) 预算管理的改进

预算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管理中进一步发挥了各单位的管理作用。预算应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进行实行。首先, 事前编制预算表, 应让单位负责人充分认识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并根据上年实际费用支出情况, 对次年经济业务、收入水平加以分析, 编制预算表;其次, 事中应按照相应的审批程序, 有计划地支出费用, 最终在一个结算年度之后, 对当年预算和实际支出进行差异分析, 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加以考核等。

四、总结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基础, 在管理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 重塑会计规范形象, 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营造出健康、良好的会计内控实施环境。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是促进公共服务质量提高的基础。文章介绍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若干方式。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健全,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发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作用的建议.财经界.

[2]王小青.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4) .

[3]梁步腾.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对策建议[J].会计之友, 2012 (11) .

浅析建设单位工程质量管理 篇11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质量;管理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投资和建设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其工程质量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工程建成后的运用。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建设、施工单位的信誉、效益。控制工程建设质量是参建各方工作的重点,也是参建各方共同的职责。作为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根据本单位对项目工程提出的功能与观感、进度、质量等目标,须从技术把关、进度监控、质量保证等方面着手。

1.设计阶段质量管理

1.1充分理解设计

充分理解设计可让工程管理人员对具体项目有整体把握及全面了解,而且能整合不同专业,以期实现建设单位的功能及观感要求,寻找最佳平衡点。例如:楼体周围为保证幕墙外立面美观,减少百叶窗面积,损失了30%的新风量,但地下一层新增燃气管线,并增加厨房数量,增大了排风量,为保持负压平衡,因原新风口面积不够,在风井顶开口增加新风面积并做挡雨设施。

1.2论证设计的可操作性

此项问题主要发生在不同的专业设计之间的意见分歧,使得设计不具备可操作性。作为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就是要把握各設计之间的关键点,使得项目得以顺利进展。

2.施工阶段质量管理

建设单位的进度要求,是贯穿于办理开工手续→工程施工→市政报批、报通及施工→竣工验收并交付等整个项目开发全过程的,在进度监控过程中,本人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2.1编制完善而可行的进度计划

先由总承包及各分包分别编制(根据建设单位进度目标);完成后由建设单位项目工程人员汇总、修订,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公司(主要是总承包及建设单位直分包)的穿插配合,并将设计、专业公司深化设计、前期、市政、竣工备案等工作的进度同时整合进去,考虑各类工作的介入节点及相互衔接。建设单位工程管理人员最后整合的进度计划,除了各相关施工单位的计划外,还应包括设计院、本单位设计部、前期部、预算部(价格确认)等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计划,使得上述工作计划能较好的衔接起来。

2.2对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

项目的建设过程执行工程监理制,是现行工程建设市场走向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并与国际上通行的项目建设管理方法接轨。建设监理制实施以来,工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工期和投资控制有了保障。为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使监理单位能够有效控制工程项目质量,建设单位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监理合同的要求去做,并赋予监理工程师相应的权力,使监理工程师能够较好地履行监理合同所规定的各项职责,达到控制工程质量的目的。业主对监理的监督控制,主要通过监理工作月报和现场监督。监理工作月报主要反映内容之一就是对工程建设质量的控制情况。它包括:单元工程验收情况;本期单元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统计;单元工程优良率控制图;分部工程验收情况;施工试验情况;质量事故;暂停施工指令;本期工程质量分析(包括产生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和质量对策一览表)。现场监督就是业主派驻现场管理人员(如可设现场质量控制部),根据监理月报反映的质量情况,通过现场勘察,来督促监理和施工单位对有关质量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共同搞好质量控制,达到质量控制的预期目标。

2.3施工过程进度监控

主要分为基础及主体阶段和结构封顶后阶段,在基础及主体施工阶段,根据计划实时监控,掌握关键线路,同时预测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供应、单位、洽商确认、设计变更等),提前解决,如果发生偏差(滞后),要求相关责任单位在下一道工序或施工段将偏差天数抢回来。如进度肯定受到影响,群策群力,在法律、公司规定内灵活解决。例如:如主体延误,可减少结构验收检验批次(如10层一验改为5层一验),提前让后续工作开展(如二次结构、初装修及设备管线安装)。在结构封顶后,除了总承包单位,还有很多分包及建设单位直分包入场工作,此阶段的进度监控工作主要是统筹、协调,使进度计划按照建设单位的目标正常进行。须解决施工过程中因不同工序或不同单位之间技术问题,使工程正常进行。例如:设备安装须总包做设备基础,尽快请设计院做二次设计并办理洽商,解决各建设单位直分包的穿插配合及进场时间。

3.质量控制

建设单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工程质量是工程项目投资效益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质量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有效方法,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始终。建设单位相关部门应全权代表建设单位履行职责,采取超前控制、预防为主的手段,将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预期的质量控制目标。作为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其质量要求主要面向业主,主要内容为功能实现及观感要求,为保证实现上述目标,除了在施工全过程实时监控并质量矫偏以外,还应该在下面3个阶段完成上述两个目标(总结起来就是3个阶段,两个目标)。

3.1结构验收管理

在结构主体完成以后,无论是设备安装、二次结构,还是门窗安装、幕墙及精装等工作,均以主体为参照,主体结构质量的好坏,对后续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验收时,对影响后续工作的平整度、垂直度、门窗口方正、混凝土表面质量等方面发现的问题,均应详细准确的统计,并彻底的逐项整改,如能落实,因主体结构产生的质量观感问题将被消除。

3.2分项验收控制

在绝大多数工作完成后,将要进入人防、消防、档案等分项验收阶段,在此项验收中,主要验收设备试运行、设备联调、建筑物形象是否具备使用条件等,同理,在上述各项验收中将发现问题整改完成后达到使用要求,使项目功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3.3竣工验收控制

在项目完全落成并交付使用之前,须进行竣工验收及竣工备案,此工作为项目开发全过程中最完善、最正式的官方参与的验收,对功能实现、观感质量、资料齐全等方面均起到最后把关的作用。在住宅竣工验收时,应借鉴一户一验的方法,从使用功能、观感和资料齐全着手,完整而详细的逐条检验,发现问题后逐条的整改落实,争取使得项目情况达到业主的接收标准。

作为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工作重点。首先应目的明确,明确公司的功能与观感目标、进度目标、质量目标,然后整合各方的意见和资源(如本公司其他部门、总承包、监理等),贯穿整个项目始终推动项目向着公司的各项目标前进直至最终达成。

4.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策略 篇12

(一)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 行政单位已初步形成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但还没有相对规范、专门的内部控制准则, 面对预算支出管理的不断改革, 造成其缺乏内部控制的依据, 不能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此外, 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制度与法律不协调现象, 如现行的预算法、税收征管法等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不适应。政府为此作出了一系列过渡性措施, 但还未修订配套的法律法规, 导致其行为没有法律依据, 缺乏约束, 致使诸多问题的出现。

(二) 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具有片面性, 仅仅重视自身政绩的提升和事业的发展, 忽视了内部管理工作。有的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主要针对的是财务部门, 依靠财务中心和审计部门便可做好财务控制, 却忽视了自身在内部控制中监督的职能。有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只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 不能认真贯彻执行, 导致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 因流于形式而失去了作用。还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缺乏岗位责任, 不能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 导致在工作中与业务控制脱节, 发挥不出对财务的控制和监督作用。

(三) 风险意识不强。

普遍行政事业单位认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 因不参与生产经营活动, 无所谓生产经营风险。但是在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中, 会有各种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的发生, 他们缺乏对其进行风险研究和分析, 致使各种内部控制问题的产生。第一, 忽视滥用职权、行政腐败的风险。一些官员利用我国法律法规在公共权力上的漏洞, 违规使用权力, 形成贪污腐败之风;第二, 不注重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在我国, 公共产品属于国有财产, 它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统一提供的, 但由于其竞争压力小, 致使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不能得到有效保证;第三, 忽视了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使用和公共工程等资源的配置权是由行政事业单位把控的, 这些资源由于具有稀缺性, 造成了行贿弄权现象的产生, 严重影响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 内部审计监管体系不完备。

内部审计监管体系不完备首先体现在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 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内部监督机制主要建立在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 形成了自己监督自己的模式, 而且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不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这就使得内部审计机构不能达到良好的监督效果。另外,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不能起到检查监督的作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受财务、人力等部门的领导, 工作中要时刻考虑部门领导的意愿和利益, 这就造成内部审计机构不能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开展工作, 制约了内审工作的效率, 最后的审计结果也缺乏权威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措施

目前,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上还存在众多问题, 为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 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健全内控制度, 合理设置岗位。

完善的内控制度是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 我们要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并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内控制度。首先, 要依靠强有力的法律来约束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为其提供理论保障;其次, 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 满足行政事业单位共性和个性的需要, 落实内控责任追究制度, 确保法律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监督的有效性;最后, 各地方财政部门要以国家内控条款为依据, 指导各行政事业单位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需要专岗专职, 明确各岗位的责任权限, 并确保业务流程的规范化。设置关键岗位要充分考虑经济活动中的决策、执行和监督, 确保三者权力的分离与制衡。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关键岗位主要包括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印章管理、内部审计等, 要明确他们之间的职责权限, 各岗位之间要保持分离和制约。此外, 在决策经济活动重大事项时, 要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 共同对经济事务进行决策。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才能有效防止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流失, 从而推动内部控制建设。

(二) 强化内控意识, 提高管理层对内控建设的重视程度。

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效果, 他们肩负内部控制的重要职责, 因此要起到表率作用, 并督促同事和下属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内部控制制度, 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首先, 要强化对领导和管理层的内控培训学习。国家相关部门要定期组织对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管理层的培训, 加强交流与沟通, 使其掌握内控的基本知识, 从而有效开展本单位的内控工作;其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关规定要体现出单位负责人的职责, 并在管理层政绩中突出责任风险考核, 督促其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履行内部控制工作。除了领导和管理层要提高内控建设的重视程度外, 员工在内部控制中也有着重要作用, 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广泛组织对员工内控知识的培训, 并加强员工与领导、管理层的凝聚力, 使其积极主动的执行内部控制, 维护和改善单位内控环境。行政事业单位内只有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努力, 才能将内控建设真正落在实处。

(三)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面对行政事业单位风险意识不强的现状:首先, 要强化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使其深刻认识到风险时时刻刻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当中, 尤其是存在于单位的财务风险, 从而提高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财务部门要全面认识本单位的资金来源、结构及用途, 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的预测和分析, 同时不断对融资渠道进行拓展, 从而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其次,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日益增强,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工作中的每个环节、每个重大项目做出明确的风险预警线, 并对每个环节和重大项目进行全程跟踪监控, 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并提出控制措施, 有效防止风险的发生。再次, 还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业绩考核, 用财务和非财务指标来对风险进行量化, 并把有效信息及时准确的反馈给上级领导和管理层, 使其对财务危机做出有效的预警分析, 从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四) 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确保内审质量。

内部控制审计可有效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 改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活动。首先, 行政事业单位要认识到内审的重要作用, 依靠合理的内审组织机构, 把内控制度真正落实。行政事业单位设置内审机构要科学合理, 明确机构和专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做好内审人员的定期培训, 不断提高内审机构的职能和地位。其次, 要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要避免受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 要确保其独立行使对单位内部的全面审计工作, 使其能够如实反映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情况。再次, 要加强内部审计技术的创新。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要与时俱进, 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综上所述,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相对落后, 存在众多问题, 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要健全内控制度, 强化内控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 并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确保内审质量,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玲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12.

[2]吴光丽.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10.

上一篇:建筑单位工程下一篇:古诗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