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资源库

2024-05-18

主题资源库(通用12篇)

主题资源库 篇1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 大部分时候还停留在只重视技术传授的层面上。随着学科大融合概念的深入以及网络环境下主题学习的盛行, 信息技术教学也应随之转变。如何以主题资源库为着眼点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转变, 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试验中有一点粗浅的认识, 以期和大家共勉。

关键词:主题资源库,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

随着网络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面对不断变化的需求,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也要顺应时代的诉求。如何借助主题资源库推进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转变, 笔者有以下几方面认识, 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主题资源库的功能与内容建设

对教师用户来说, 他们希望主题资源库的搭建能够高效辅助教学, 希望通过这个平台与学生畅通地交流。因此主题资源库不仅要搭建可以上传、修改、增删各类资源的平台, 还要提供实时信息变更及互动评价交流的功能。教师可以汲取各版本教材精华、打破教材固有单元、自主设计教学主题并选取所需的各类配套资源, 改进完善后上传到主题资源库, 从而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绿色学习资源。对于学生用户来说, 主题资源库为其自主学习提供目标、方法与内容的支持。学生在主题学习实施过程中对主题资源会有自己的理解, 会进行二次加工和处理, 会动态地生成新的资源。因此在构建主题资源库框架时, 还需对这部分资源保有筛选、留存的功能与空间。

二、借助主题资源库构建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的过程

1. 热点主题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主题资源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主题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中, “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 而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了学习的主要对象。一个优秀的主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组织结构, 可以帮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信息技术学科实施主题学习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不受教材的束缚, 选取贴近生活或是当下最热的话题作为主题来源引发学生参与热情。以此为出发点, 笔者设计了一系列信息技术课程的主题学习活动, 例如:“嫦娥探月”、“神七问天”、“畅游世博”、“我可爱的家乡”等, 让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主题学习中训练技能、拓展知识、丰富情感。

2. 借主题资源库助学生前置预学事半功倍。

前置预学是一种常见的自主学习手段, 但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前置预学基本还是一个空白,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信息技术教材的更新始终处于滞后状态, 而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却一刻没有停歇, 这就导致教材形同虚设无法为学生提供前置预学的资料。另一个原因是家庭硬件设备不能保证学生的前置实践操作练习。随着时代的发展, 第二个因素已经不是阻碍学生前置预学的绊脚石。为什么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学生进行前置预学呢?原因也有两个:第一, 信息技术在当今这个时代越来越重要, 这是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第二, 通过课堂反馈的信息, 可以看出学生技术掌握差距非常大, “一刀切”式的技能传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那怎样通过前置学习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呢?主题资源库成为很好的抓手, 笔者在校本主题资源库中设置了“主题”共享式资源和“技术”体验式资源, 这两项分别从主题内容和操作技能两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例如:“主题”共享式资源在《IT邮票》这一主题学习中搭建了“邮票大搜索”和“邮票我知道”两个板块,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自己喜欢的邮票上传来与同学分享, 或者通过书籍调查了解相关邮票历史, 在“邮票我知道”板块中进行主题知识共享。“技术”体验式资源则提供了相关操作应用的视频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对于主题资源的学习和共建, 为下一步主题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3. 借主题资源库促学生课中探究有的放矢。

课中在主题资源库里为学生搭建一个轻松探究的学习平台, 学生可以在根据“知识”问题式资源进行自主探究。例如:在《我爱学校电子小报》主题学习中, 笔者会给出其中必要的重点知识导问, 如“如果让你来制作电子小报, 你会设置页边距吗?”、“在对小报进行排版的过程中使用普通文字进行编辑更方便?还是使用带有文本框的文字处理更方便?”……这些问题式资源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将结果上传后与同学分享, 学生的制作素材在讨论、探究、分享中得以充实。

4. 借主题资源库展学生课后实践精彩无限。

信息技术的课后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 但多年来苦于无法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更便捷的手段来展示作品。主题资源库的构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 借助主题资源库还能让教师比较准确地了解学情、给予学生更为准确的评价。笔者在主题资源库中设置了“成长足迹”板块,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主题实践成果上传到这里。例如:在《我为家乡做海报》主题学习中, 笔者在“成长足迹”板块中设置了三项课后实践活动:拍摄家乡照片、制作家乡海报、撰写家乡美文, 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也可以与小组成员分工将三项都完成后再有机组合成参展作品。

笔者借助主题资源库在信息技术课课前、课中、课后分别进行了教改尝试, 通过以上的实践, 笔者粗浅地归纳了信息技术教学新模式的几个板块:主题内容我分享、课堂技术我先学、课中问题我探究、主题成果我展示, 相信通过进一步的实践还会有更多的火花迸发。

三、结束语

借助主题资源库的教学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它的研究可以推动信息技术教学规范化、标准化, 但是新模式的出炉也绝不是教学改革的终点, 笔者将本着“以人为本”这个教育的最高信条继续在信息技术教学领域中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顾晓清.主题学习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使用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2]高铁刚, 朱建.校本资源建设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7) .

[3]杨雷, 李兴平.基于资源的主题学习模式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 (6) .

[4]于婧阳, 高铁刚.校园网建设现状调查与反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 (9) .

主题资源库 篇2

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如:刷牙、洗脸时水龙头一直打开,任珍贵的可饮用水白白流走;洗一块小小的手帕却放了整整一盆水;满满的一瓶饮用水或矿泉水喝了几口就扔掉了等等,诸如此类的浪费,有谁曾看到水在默默地流泪、哭泣,可是,没有人“同情”的关掉水龙头。

对于没水用的感受我深有体会。两个星期前,我住的小区因为地下自来水管道故障,设备维修导致停水,不但做饭、冲厕没水,就连喝水都成了问题。我们要到锅炉房去拎水,十分辛苦,一桶水要做饭、洗脸刷牙、要喝,还要冲马桶,家里人都到了十分渴时才去喝上一口水。那个星期六,下了一场大雨,妈妈六点钟就叫我起床和她一起接雨水来洗脸,还要备些留用,一场大战累得我满身大汗,衣服、鞋全湿了。那停水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这件事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假如这不是自来水管破裂,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没了淡水,那我们将会怎么办?

为了我们的饮用水不会因为无端的浪费而枯竭,我呼吁全社会节约用水,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实践节约用水的承诺呢?第一,在刷牙洗脸时请不要一直开着水龙头。第二,很多时候可以让水二次利用,如淘米水可以用来浇花,这样不仅有营养还节约了水。这样节水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去找、去发现,用实际行动去做,节约用水就不会再是一句口号。

人一个星期不吃饭才会饿死,而人不喝水,三天就会死亡!我国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m3,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在世界的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主题资源库 篇3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改变,过去科技管理重项目轻政策、手段单一缺乏集成的状况,已不能满足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项目能够解决若干“点”的问题,但其分散性难以形成集成效果,难以发挥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难以使科技产生显著的“外部”影响。

北京市科委在这种背景下创新思路,明确提出要打破政策和项目间的壁垒、集成内外资源、组合各种手段,设立和实施“科技工作主题计划”。该计划是为贯彻科技发展战略、利用科技手段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而谋划并实施的专门工作,是战略目标的载体和工具。主题计划统领各项科技工作,它的實施需要组合运用包括项目(课题)、公共政策、软科学研究、财政资金、国际合作、人才培养、行政手段等多种工具和手段,同时需要跨领域、跨部门的协作;主题计划的成果,应包括实际问题或矛盾的解决、科学技术突破、科技对社会影响力的增强、模式探索或典范的树立、人才培养、新政策出台或原有政策的调整等等。

主题计划有几个特点:目标上的统筹性,以主题的一致性体现统一的价值理念,主题计划下开展的一切工作都是根据主题一致的原则,为实现一个共同目标而综合到一起;内容上的纵深性,即主题计划是一个工作面的展开,其内容应具有下延性,可向纵深发展;时间上的持续性,即主题计划为解决专门问题而设,确定之后,一般要延续数年,在其实施过程中不断会有项目的结束和新项目、课题的加入;管理上的系统性,要求科技管理部门要建立与主题计划相适应的管理系统和规范,每一个主题计划都要有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

设立主题计划,要体现战略、突出重点、需求导向,推进主题计划,要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动态优化、组合手段。

实施主题计划将带来科技管理工作内容的模块化和工作方式的矩阵化,这些变化使得工作聚集在主题计划团队内部,小组沟通、团队决策促进了决策的科学化和公开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日常工作中大量的交流、协作和融合以及业务流程的重组,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依托单元主题开发写作资源 篇4

以上活动, 都为你提供了一次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机会。请你自拟题目, 写一篇作文, 描摹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的一种景致, 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间。

这样的写作设计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将写作建立在学生活动基础上, 旨在让写作成为学生内心情感、思想的真实表达。但教材没有任何的写作指导, 这让本来就无措的作文教学更陷入一种茫然:写作能力无疑是语文素养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写作能力在自由写作活动中就自然生成和提高了吗?作文教学究竟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是什么教学内容对写作有积极的促进?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显然在写作教学方面存在相当的空白, 这也就对广大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提出了要求和契机。

市面上有不少“写作技法大全”之类的书, 以前也有人试图以写作知识为体系编撰写作教材, 还有人将大学“写作学”教学体系用于中学课堂, 而以往中学最流行的作文教学程式为按文体分类教学, 即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类别进行写作训练。这样的写作教学, 都是以写作技巧、写作理论为统领的思路, 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这种思路下的写作教学缺乏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的关注, 直接造成了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现象。且写作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采取灌输的方式, 学生即使掌握了写作理论, 写作能力也并没有明显提高。

而基于“主题组元”的教材编撰形式或许也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新课改后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都一改以往以语文知识或能力组织单元的做法而以“主题”组织单元, 即以人文话题为统领, 打破时代、国别和文体的界限, 将反映同一人文内涵的几篇文章共同组成一个板块, 编排在一个专题中, 并配以相应的导语、练习与活动。以使用最为广泛的人教版为例, 即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母题中, 选取“人生”、“自然”、“亲情”、“爱国”、“探险”等一些命题来组织单元。这种组织单元的形式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一些新理念, 强调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 写作教学应由生活到技巧, 因此我们写作课也可以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核心分设主题, 同时让学生通过读写实践学习一些写作知识技能。黄玉峰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写作》一套三册书就是采取这种思路, “整套书是以学生精神成长、心理发展、日常生活为经, 而以写作理论、写作技巧为纬, 编织一个个单元、设计一道道作文题的”。全套书共二十四个主题单元, 每个单元又分几课, 课内分“写作跳板”、“习作参照”、“请你评点”、“佳作借鉴”、“请你尝试”等板块, 在情境体验、读写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现、感悟与表达, 达成写作教学目标。但在我们学校语文教学中, 一个班一周只有5—6节语文课, 语文教学涉及听说读写多个方面, 写作教学如果独立成课程体系显然不现实。所以, 写作教学课程的开发最好还是与所用语文教材相配合。

以下为笔者所主持的“悦读乐写”主题读写课题组为前面提到过的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主题为“自然景物”的单元相配合所编写的一个作文教学课例简案:

走过四季都是情

【教学目标】

唤起学生对四季自然美景的体验, 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的学习, 引导学生体会抓住特征生动形象写景的方法, 以及写景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抒写记忆中的美好自然景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配乐配古诗视频“四季美景”,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季节。

二.回品课文:品读单元课文一些写景句段, 体会写景技巧

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写景

运用修辞的手法来描绘景物 (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

调动不同的感觉器官感受景物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表现景物

三.边读边悟

1. 读刘成章散文《老黄风记》片段, 思考:这段文字写的是什么地方, 什么季节的风?这样的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的?

2.结合课文《济南的冬天》进一步体会抓住地域特征、季节特征写景的方法。

3.赏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体会景中“情味”与“文化”。

4.小结:写一地某一季节自然景物务必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景物本身的特征、季节特征、地域特征) , 并融入自己的情思。

四.作文

题目:______的春天 (夏天、秋天、冬天)

要求:在横线上填上一个地名, 再选择一个季节, 写出你熟悉的某个地方心目中的某个季节, 写出情味。

作文课前我们印发给学生一张“悦读乐写”材料, 教学中需用的刘成章散文《老黄风记》片段和郁达夫《故都的秋》等阅读材料都在其中, 另有导语和写作点拨、片段练习以及同龄人习作。

我们所进行的“悦读乐写”主题读写课题实验是关于写作的校本教材开发实验, 基于“言为心声”的理念, 提倡写作应该是写作者传情达意的一种方式, 是一种精神体验与生命活动, 是与自我、自然、社会的对话, 所以教学设计重视学生体验的唤醒, 情感的调动。我们配合教材主题单元设计每一次写作教学活动, 也是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相同主题下的选文学习, 学生的情绪情感有了一段时间的酝酿、激荡, 再通过写作课进行整理, 释放, 有水到渠成之感。另外, 学生学习写作, 还需积累借鉴, 传统的范文引路的方式是有效的, 因此我们突出了对课文写法品鉴, 并补充提供名家名作和学生习作为赏析材料去拓宽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的灵感。我们所编选的阅读材料力求文质兼美, 贴近学生生活, 课堂教学设计着力于营造主题氛围, 采取轻松活泼教学方式, 以达到“悦”读“乐”写目的。在写作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面, 我们不刻意强调, 但在每一次写作活动中都会提点, 更重要的是在评改环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不以写作知识序列出发来组织写作活动, 但我们也会在不同主题下注意写作教学内容的点与面的把握, 同时在相似主题或类型文写作教学时注意合理的梯度安排。以下是配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为“自然诗情”) 用的写作教学设计:

自然因我而美丽

一.调动情感体验, 感悟自然的美丽。

1.投影一些自然景物图片, 配一段小诗:感动

在大自然面前

我常常被感动

在那只美丽的母斑羚为帮助小斑羚飞渡越向山谷的时候

在那颗柔弱的小树苗艰难的从石头缝里挺立而出的时候

……

2. 面对自然, 你感动过吗?学生谈自己的体验, 并用“在……的时候”表述, 丰富上面的小诗。

3. 心与自然碰撞, 我们差点成了诗人。其实, 面对自然, 我们不仅有着感动, 还有着喜悦, 有着悲伤, 有着慨叹, 有着人生的顿悟。回品单元课文《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

二.展开联想翅膀, 品读自然的美丽。

1.老师、同学代表朗读贾平凹《落叶》, 学生品读旁批。

2.作品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

精用词, 妙比拟, 生动摹写

勤思考, 抒真情, 透视哲理

3. 下面有这么一些描述, 是用第一人称写的, 你能猜出这是关于什么事物的描述吗?那么你从这些描述又得到一些什么样的人生感悟呢?

投影:猜一猜, 我是谁?

(1) 只要根还埋在土里, 只要有一丝生命的气息, 我就会紧紧贴着墙壁, 向上延伸生命。

(2) 深山是我的母亲, 纯洁是我的心灵, 冲向石头是我的游戏, 奔流不息是我的本性, 大海是我的目的地。

(3) 在微明中诞生, 是如此晶莹欲滴, 静静的等待, 发出像太阳一样的光, 然后死去。

(4) 与地球相约, 从宇宙的掌心逃出, 在与大气的搏斗下燃烧, 身后留下一个长长的叹号!

三.挥动个性之笔, 再造自然的美丽。

写作:少年的眼中, 一叶一鸟就会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选择你熟悉的景物, 广袤的原野, 神秘的星空, 欢快的溪流, 深沉的海洋或者是花开花落、鸟语虫鸣……写一篇文章或一首小诗, 写出你美的体验和感悟。

《自然因我而美丽》教学与前面《走过四季都是情》教学相隔两个年级, 两者主题相近, 我们在设计这两次主题读写活动时注意了内容和知识技能指导的层进性。七年级《走过四季都是情》我们侧重训练景物描写,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写出景物季节特征和地域特征。九年级《自然因我而美丽》侧重启发学生融情于景, 借写景表达自己的生活哲思, 在对学生能力要求上显然更进一层。

环境主题:保护水资源 篇5

【作文一】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保护每一滴水”这句话说得很好,如果没有了水,河流就会干涸;如果没有了水,就没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所以我们要爱惜每一滴水,别让最后一滴水是人类的眼泪。

人们总是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事实上中国的淡水资源十分紧缺的,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是在这种条件下,日常用水中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浪费现象,比如在用水的时候去开门、接电话,刷牙、洗手后不关水龙头等等,据专家分析,这种不起眼的不良习惯造成了相当大的浪费,只要改制这些不良习惯,就能节水70%左右。另外污染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听说现在许多地方的河流、湖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使得人们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威胁,非常可怕。

为了节约用水,我开始制订了家庭节水计划,决心“节约水资源从我做起”,要养成随手关龙头的好习惯,不玩水,洗脸水用过后可以洗脚,然后冲厕所,提醒妈妈,洗米煮面水可以洗油碗等等。

水是生命之源,应该从珍惜一点一滴水做起,牢固树立“节约用水光荣,浪费用水可耻”的观念,要时时刻刻注意节约用水。

【作文二】

晚上,我和爷爷去散步,无意中看到路边上写着“请节约生活中的每一滴水,否则最后一滴会将是人类的眼泪。”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

上次和妈妈洗澡的时候,明明浴室的墙上里有“请节约用水”几个大字,可大家在不用的时候总是忘了关水龙头,只听水“哗……”地流淌着,我赶忙把它关掉,我们失去了多少珍贵的水资源啊!!!就算地球上平均每个浴池只浪费1吨水,那全世界得有多少个浴池,浪费了多少万吨宝贵的水啊?

记得还有一次,我在学校里的洗手间里洗手,我旁边的女生,洗完手之后,水龙头都没关就走了,我抬头一看,居然还是班长,连班长的不保护水资源,更别说,别的普通同学了!

其实,节约就在我的身边,比如说,洗衣服的水拖地,用洗菜的说擦窗户或擦墙等。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如果我们再浪费水,那么,最后一滴水就真的是眼泪了,人类们觉悟吧!~为你们的子孙后代想一想吧!!!

【作文三】

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存条件之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所以我们要保护水资源。

据统计地球表面的.水储量大约有140亿亿立方米,但淡水资源只有3.5亿亿立方米,在这有限的淡水资源中,仅有0.3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由于分布不平衡,生活浪费,全世界60%的地区供水不足,淡水资源严重匮乏。

各种有害的物质,如农药、重金属、化学物质、致病微生物、油类以及各种废弃放射性物质,被人为地排入水中,并超出了水本身的进化能力,于是就发生了水污染。大量的污水物排入河流,造成内陆水域污染,继而使湖泊和海湾污染,就连地下水也难逃厄运。水污染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污水中的致病菌可引起传染病的流行。各种工业废水、农药等有毒物质排入水中,可使饮水人中毒。重金属污染的水进入人体,会使人慢性中毒等等。

因而,我们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水、使用无磷的洗衣粉等等。我们要大力宣传水资源的保护知识,看见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就要勇于向有关部门举报。

主题计划管理模式诠释 资源科委 篇6

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在人大述职报告中指出,从“项目科委”到“资源科委”是政府部门职能的一种转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角色的重新定位,这种转变的意义在于既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强调并积极发挥市场条件下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推动实施主题计划管理就是落实政府职能转变,实现“资源科委”的重要措施。

下面,我从“项目科委”到“资源科委”职能转变的角度,分析认识“主题计划”管理模式内涵的变革。

主题计划管理模式体现了计划功能的转变

主题计划管理核心是整合全委资源,集政策、法规、软课题、项目于一体,形成并提高科委内部资源合力,对外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机制、体制创新,规范协调发展,提高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计划功能更加强调和强化项目组织向整合资源的转化,有助于提高整合能力和管理水平。

过去的项目管理计划是基于推动领域技术发展,实现技术进步的管理模式,科技的发展远远得不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有些地方行业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反映出以往计划管理模式中对社会资源整合不力、有效运用资源能力不强,造成科技在社会、经济改革发展中影响面不大的现状。

通过主题计划指导下的项目组织则以资源为核心,全方位提高了整合能力和管理水平,可以更好地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

——通过组织项目完成主题计划有利于提升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主题计划要求项目组织形式、组织工作和管理职能、管理任务、目标方向等方面实现有机分解,同时又整体合一,这种整体性要求,使得项目计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体现了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对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的转变。

主题计划管理模式更强调宏观条件下细化目标、指标的管理

过去,领域技术的项目管理是处在一维坐标的基础上,从小试、中试到工业试验产品,最后延伸到产业,虽然市场机制都有不同程度的深入,但是从管理体系到达目标、标准的量化管理是做不到的。主题计划的管理模式强调市场的需求、强调社会的需求。我们的一维项目管理目标参照系,变为增加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纵向坐标参照系,两维平面坐标系参照要求主题计划的项目、工作的起始点(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项目对市场、对主题的切入点),要有截距高度(也就是要有解决重大需求问题的高度),项目运行的效益曲线就成为反映主题计划项目水平的形式。曲线上升斜率越大越好,而斜率控制则取决于资源整合的能力。整合资源工作越好,项目效益曲线斜率越大。

主题计划管理模式下的项目规划和计划具有整合系列项目的能力

目前,我们的大项目基本上是自我形成配套能力,解决市场社会问题的能力体现在单一单项技术水平方面,这是由当前客观因素决定的,将相关联的项目综合,就有可能发现目标具有发散性。所以对于指导重点领域技术发展和有机组织系列项目的整合能力,必需着重解决在强化主题计划的规划和计划的目标下,集中组织一批项目,实现主题计划的目标。

主题计划管理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是立项决策:要从技术领域发展方向向强化从市场需求决策的转变。

二是管理能力提高:要从行政计划向服务型职能管理转化,信息要系统化,协调能力要灵活多样化,管理策划水平要科学化。

三是素质提高:要能研究政策、判断决策,提出措施办法。

大豆主题网页资源采集系统的研究 篇7

关键词:网页抓取,大豆主题,主题相关度,农业,搜索引擎

0引言

农业信息化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农业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地应用, 农业信息网站的开发利用程度成为衡量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我国农业信息网站数量急剧增长。从2007年开始,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网站数量年增长近3 000个, 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数十个相关农业专业网站为依托的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1]。 如何在该平台的海量数据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成为焦点。目前, “中国搜农”和“农搜”是比较成熟的农业专业垂直搜索引擎[2], 其搜索结果与通用搜索引擎相比具有信息量精简、精确度高等优点; 但针对某特定主题的农业信息进行搜索时, 仍存在着信息量多、精确度低等问题[3]。与此同时,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 大豆曾经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 可现在中国大豆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大豆生产停滞、进口剧增、国际大豆市场价格频繁波动等[4]。 因此, 构建大豆网页资源采集系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大豆信息为主题, 研究基于Nutch开源架构的大豆主题网页资源采集系统。

1系统结构

1. 1 Nutch工作原理

Nutch作为一个通用搜索引擎[5], 包括爬虫、索引、搜索3部分, 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首先, 网络蜘蛛在控制模块的作用下, 从URL数据库中获取种子列表, 并以广度优先搜索 ( BFS) 的方式从互联网抓取网页, 同时解析网页、提取新的链接、更新URL数据库, 最终生成网页数据库; 然后, 索引模块对文档集合进行解析并建立索引, 生成链接数据库和索引数据库; 最后, 搜索模块对外提供接口, 实现查询功能。

1. 2基于Nutch的系统结构

Nutch是基于整个互联网的搜索引擎, 并没有主题相关度判别功能[6], 若要实现大豆主题网页资源采集的功能需要在其基础上加以修改。因此, 本系统在Nutch基础上添加大豆主题相关度判别模块, 过滤、筛选出与大豆主题相关的网页资源, 其结构如图2所示。

2主题判别关键技术的研究

2. 1主题相关度判别原理

主题判别是检索、匹配的过程, 直接影响搜索结果的准确度。判断某信息资源是否与主题相关, 这不仅依赖于检索模型, 而且依赖于主题词库, 其原理如图3所示。

2. 2大豆主题相关度的判别方法

1) 大豆主题词库。大豆主题词库是用来存储大豆相关关键词的专业词库, 是主题相关度判别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采集信息与大豆主题的相关度, 决定着系统的精确性。本文将大豆主题词库结构按照类别设计成两层: 第1层为大豆主题词所属的类别, 将大豆相关信息分为流通领域、农业领域、现货价格、 期货价格、大豆加工和相关品价格等类别; 第2层为每个类别所包含的大豆主题词, 其结构如图4所示。

2) 大豆主题判别方法。在大豆主题词库的基础上, 借鉴BM25F的分域思想, 利用向量空间模型实现大豆主题相关度的判别。首先, 利用向量空间模型计算各“域”主题相关度。每个“域”可以看作是t维特征空间中的一个数值点, 每个特征形成t维空间中的一个维度, 链接特征空间原点和这个数值点形成一个向量, 而Cosine相似性就是计算特征空间中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 这个夹角越小, 说明两个特征向量内容越相似; 反之, 内容越不相同[7]。Cosine相似度计算公式为

K为大豆主题词特征向量, kj为第j个大豆主题词对应的特征权值, Di为域文档, wj为文档Di的第j个特征单词对应的特征权值, 它代表单词反映文档的比重, 其值越大越能反映文档的内容, 计算公式为

其中, IDF代表逆文档因子, 反映的是特征单词之间的相对重要性。IDF代表了单词带有的信息量的多少, 值越高, 说明其信息量越多, 就越有价值。Wtf代表单词词频 ( 一个单词在文档中出现的次数, 其值越大能代表文档所反映的内容) 的变体。计算公式为

N代表文档集合中共文档个数; 而nk代表特征单词k在其中多少个文档中出现过, 即文档频率; Tf为词频; a为调节因子。研究表明, 取值为0. 4时效果最好, 该方法为增强型规范化Tf。

然后, 借鉴BM25F的分域思想, 判断大豆主题相关度。设某个文档可以分为F个域, 每个域的权重为WFk ,则文档Di的大豆主题相关度计算公式为

将Score ( K, Di) 与预设阀值进行比较, 其值大于等于阀值时认为与主题相关; 否则为不相关, 应舍弃。

3功能实现

3. 1引入IKAnalyzer, 实现中文分词

Nutch默认支持一元中文分词, 不能体现语义信息; 而中文分词的好坏直接影响文本提取的准确度, 因此必须拓展Nutch的中文分词功能。IKAnalyzer是一个开源的、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轻量级的中文分词工具包。它采用了特有的“正向迭代最细粒度切分算法”, 具有60万字/s的高速处理能力; 采用了多子处理器分析模式, 支持: 英文字母、数字、中文词汇等分词处理; 支持用户词典扩展定义。本文引入IKAnalyz- er, 实现了中文分词, 提高检索的命中率, 运行结果如图5所示。

3. 2大豆主题判别实现

首先, 利用Html Parse对农业信息网页进行解析, 提取标题、Meta描述、内容等信息; 然后, 分别针对各部分采用向量空间模型计算大豆主题相似度, 并求带权和, 得到大豆主题相关度; 最后, 将该值与预设阀值进行比较。其流程如图6所示。

4结果分析

对采集系统的评价, 除了时间和空间等运行效率方面外, 更重要的是对采集结果质量进行评价。目前最为接受的评价标准是精确率和召回率。有

其中, R表示本次采集中相关文档的数量, uR为不相关文档的数量, T为整个文档集合。显然, 无法获得整个文档集合, 本文以精确率来衡量系统的性能, 采用Google搜索引擎对关键词“大豆转基因固氮”进行搜索; 同时, 再利用本系统进行搜索, 对两个系统收集结果的前100个页面进行主题相关度评价, 对比结果如图7所示。

对比分析可得, 该系统在搜索速度上不如商业搜索引擎; 但其具有较好的主题倾向性, 有效地提高了大豆主题网页资源采集的准确率。

5结束语

通过对主题相关度判别技术的研究, 借鉴BM25F模型的分域思想,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 提出了大豆主题相关度判别算法, 基于Nutch架构, 引入IKAnalyzer, 实现了大豆主题相关度的判断。通过实验数据对比, 结果表明, 该算法有效地提高了大豆网页资源采集的精确率。

参考文献

[1]李文圃, 廖桂平.数据挖掘技术在农业信息网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 (06) :269-275.

[2]周国民, 樊景超, 张静.“农搜”系统的研发与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 2009 (8) :14-16.

[3]刘相琴, 孟繁疆.大豆垂直搜索引擎的研究与设计[J].农机化研究, 2013, 35 (5) :200-203.

[4]喻翠玲.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大豆产业:价格、供给与贸易[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6.

[5]邵秀丽, 刘彬.基于Nutch的垂直搜索引擎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1, 32 (2) :539-548.

[6]李耀芳, 张涛.基于Nutch的垂直搜索引擎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1, 20 (9) :193-196.

主题资源库 篇8

在基于信息资源的主题教学活动中, 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教师要充当好引导者的作用。主题教学设计是开展主题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 通过对教学活动和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 构建教学环境, 保证主题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提高教学效率。在设计流程上要以集中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确定主题, 分析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者, 制定学习和指导策略, 进行初步的资源搜集和调研, 对主题内容进行结构化分析和结构化资源准备, 开展主题教学活动, 确定评价量规和指标。

2. 要合理组织远程信息化资源和运用工具。

主题探究是以资源为探究对象和探究手段的学习过程。信息资源和工具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前提基础, 信息资源的质量影响着主题活动的效果。对信息资源的组织需从学习内容、学习类型、学习者的信息素养水平等方面考虑, 在基于信息资源的主题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搜索工具、处理工具、操作工具和交流工具, 可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教学效果。

3. 要有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实施主题教学活动。

主题资源库 篇9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 是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 是具有共同目标、共同地域、共同利害、共同意识的社会共同体。幼儿生活在社区里, 社区是幼儿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

《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 《纲要》又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 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因此, 我们积极尝试把社区资源转化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 以求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我们将社区教育资源分为以下三大类:

1.自然资源:包括自然风光、景观等。

2.社会资源:包括文化资源 (如公园、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等) 。

设施资源 (标志性建筑、道路交通设施、街心花园等) 。

体育资源 (体育中心、小区健身园、健身房等) 。

旅游资源 (古迹、旅游定点等) 。

3.人力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中的人、优秀的人才等。

另外, 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主要有促进认知发展、提高学习能力、萌发积极情感三种。

近几年来, 在我们国家, 社区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许多幼儿园认识到, 幼儿园不仅应创设良好的园内环境, 搞好孩子的在园教育, 还应树立大教育观, 积极开发、利用园外环境, 以多方位、多渠道对幼儿产生影响, 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一、借助社区资源, 走出幼儿园课堂的“围墙”

案例:阳春三月, 随着季节的变化, 班级中开展了“春天的旋律”主题活动。幼儿园附近有一“红梅公园”。结合主题活动, 我们就把课堂设到了公园里, 一个“寻找春天”的活动展开了。公园的花草树木都是孩子的兴趣点。在公园里, 孩子们快乐得共同演绎着“春天的旋律”。

通过这一系列“走出幼儿园课堂”的活动, 调动了孩子们的各种感官认识, 使他们更加进一步地接触自然、了解自然, 加深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回园后, 再通过口述或绘画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活动使我们的“春天”的主题活动变得生动、具体、充满乐趣, 同时也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二、借助社区资源, 走出“教材文本”的框架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既能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 又能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注意教育的有效整合, 坚持幼儿教育的整体观, 不断提高幼儿教育的成效。我们幼儿园位于小区中心。周边除了商业街外还有很多设施, 如文化馆、影剧院等等。正是如此强大而丰富的社区资源, 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材, 使得幼儿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自己熟悉的生活, 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

案例:主题学习活动“好吃的食物”正开展着, 带着兴奋的心情, 孩子们出发到了菜场, 看着红红绿绿各式各样的菜, 他们都迫不及待地买了起来。有的孩子很快就买好了, 拿着自己的“战利品”开心地炫耀着;有的孩子却在东逛西逛, 东挑西挑, 不知道买什么好;有的孩子还剩下一毛钱, 就去买了一个鹌鹑蛋;还有的几个孩子把剩下的钱合在一起买了个大蒜头, 分开一人一半……当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成果走在回幼儿园的路上时, 个个兴奋地议论着自己买的菜, 还说晚上回家要叫妈妈烧。

就是这样一次简单的外出活动, 改变了幼儿的学习方法, 使幼儿主动获取知识, 变学会为会学;使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越来越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方式。

三、利用社区资源, 拓展、形成教育的“大空间”

案例:在全球关注的“禽流感”让我们谈“鸡”色变时, 我们的孩子们生成了“关注禽流感”的主题活动, 在收集了有关资料, 了解了这个社会热点以后, 孩子们手执自己亲手绘制的“宣传画”走上了街。在文化广场上, 孩子们以不同的形式担任起了“小小宣传员”的角色。集体念自编的儿歌, 向路人分发宣传画, 用有限的知识讲解H5N1病毒。刚开始有部分孩子还不敢主动上前。但是在教师的鼓励下, 有几个胆大的孩子先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给其他孩子带来了信心。孩子们克服了心理上的胆怯, 开始主动寻找路人交流。市民纷纷停下了脚步, 与孩子们亲切交流。

这个活动, 使幼儿的学习空间得到了拓展, 在“大社会”中萌发了幼儿初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周围人的良好情感。

主题资源库 篇10

“以幼儿为主体的主题课程”教学结构模式主要通过“选择主题———搜集相关主题教育内容———设计和整理主题教育网络———创设开放式主题教育环境———教育活动编排与开展———学习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来实现。近年来随着主题课程资源的不断充实,主题课程资源包应运而生。主题课程资源包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以教研组长为核心,教师集体收集内容,自主进行管理。资源包包括主题活动目标、主题各领域活动内容、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推荐课程(即备选课程)、主题反思等诸多内容。这些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管理的教育资源,从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减少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节约了许多教学成本。

(一)主体资源包。

主题课程中的各级活动目标、各领域活动内容安排、主题网络图、一周计划表等都是课程主体资源包中重要的常规内容。我们参考《江苏省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南京五大领域教育课程、《幼儿园建构课程》、上海的《幼儿园生活教育课程》等,结合自己幼儿园的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筛选,制订各年龄班相应的教学主题,并根据教学状况,每学期初再做微调。

(二)影像资料包。

在这里,我们会将一些研讨课用摄像机进行教学实录,特别是二研、三研后的精品课,几乎都以实录的形式保存在资源包里,在下一轮的主题活动开展中为教师提供参考。

(三)主题反思包。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是一位善于反思、善于总结的教师。在主题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反思:所选课程内容是否合适、目标达成度如何?在该主题中,哪个活动的组织是自己比较成功的?哪些活动需要重新思考调整等,都以主题为单位记录下来,供大家分享交流。在下一轮的课程实施中,相互之间可以参考、借鉴。

(四)优秀课例备选包。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建立了资源备选包,里面有优秀、精品课例,也有老师平时积累的与主题相关的课例,这个备选包就好像是一个大大的“电子储物袋”,老师有需求就到袋中去挑,根据教学需求、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适度地调整自己的主题活动内容。

二、课程资源包———教师发展的“自主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电脑课件,还应该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管理。我园建构的园本化主题课程资源包,有效促进了主题课程网络的动态化管理,为教师更加有效地组织实施主题教育活动和自身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一)内容选择———自主共享。

课程资源包的出现,给予教师充分的课程管理权,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选择或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再调整,不过这个调整一定要通过教研组这个团体共同的研讨和协商。如:大班教师在进行“我们爱祖国”的主题教学活动时,发现以前的课程中有的活动设计相当枯燥,于是几位教师便重新构思新的教法,以旅游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孩子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充分认识和美好向往。在该主题活动中,老师们把验证后的课程全部归档在课程资源包中,大大丰富了主题内容。她们在课程实施中充分享受着自主课程管理的快乐。

(二)目标制定———互通共长。

主题资源包的建设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的资源共享,互通共长。当大、中、小班在同样的时间段开展同样主题的活动时,教师们便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目标制定。

(三)课程生成———智慧碰撞。

在课程资源包中,我们最具智慧和活力的一个内容就是“优秀课例备选包”,即不断有新课程生成的那部分。每个学期的练兵活动中、主题课程开放观摩活动中,都会产生一批优秀课例,这些课例往往都是教师在多次智慧碰撞后脱颖而出的,因此,我们在每个学期结束以后都会把这些优秀课例汇聚起来,大家根据不同的主题需要分类投放到课程资源包中。

三、课程资源包———优化课程的“便捷快车”

(一)教师参与课程管理主动了。

在课程资源包没有规范管理之前,我们所谓的主题网络图是生拉硬扯牵强形成的,很多地方都缺少深层次思考。有了课程资源包以后,教师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每学期对内容稍作调整就可以用了,既节省了时间,又解放了老师。这样教师就愿意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特别是“优秀案例备选包”,大家每学期都能够主动把自己开放的精品展示课及时放到其中,用以共享。

(二)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了。

两年多来,我们的课程资源包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如教学课件、主题环境创设照片、教师各类教研活动录像等,这些影像资料为再次开展相关活动的教师提供了有利的参考和帮助。实践证明,教师在感受了直观的录像课之后,在自己的主题活动组织中就会做到有效调整,较好实现主题教育目标,同时也大大减少课前准备时间和精力,她们从中尝到了“做有心人”的甜头,在今后的课程资源包管理中积极性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三)主题网络课程管理变活了。

在课程资源包中,主体课程资料分门别类清晰保存,要使用时点击相应文件夹就能迅速查找到该文件。当教师再次教学到同一个教学内容时,只要通过对教材和幼儿的分析思考,对储存在资源包中的原有资料再作修改、补充和完善就行,达到了教师之间备课资料的资源共享。在每一个主题结束以后,我们会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反思并电脑备档,给主题网络课程建构注入新的营养素。

可以说,一个类似于“电子储物袋”的课程资源包为我园教师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帮助,更给了她们一定的课程自主选择空间。现在我们的主题网络课程因不断推陈出新而焕发出勃勃生机,由孤单的“一条线”渐渐变为张弛有度的“一张网”。

摘要:以前, 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更多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上的运用, 而忽略了其在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环节中的作用。为此, 我们引领教师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课程资源包, 不断探索信息技术在课程管理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课程资源包更好地完善了幼儿园课程主题网络的建构, 优化了主题网络课程的动态管理。

关键词:课程资源包,主题网络,动态管理,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用渗透的思维建设幼儿园课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9.

主题资源库 篇11

关键词:人文资源 亲子 地域

就地域人文资源而言,它有着独特的地域性、风俗性、多样性等特征。如果教师充分挖掘乡土人文资源的教育价值,并以主题式亲子活动为切入点,在亲子活动内容的系统性上、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上进行研究和突破,它不仅有利于改变幼儿园活动形式单一的格局,更重要的在于有利于家长和教师共育意识的增强,使农村家庭教育与幼儿生活经验、现实世界紧密相融,逐步趋向科学化。

笔者以“小伢儿看衢州”为载体,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确立了“家乡特产”“民间文化”“传统节庆”“文物古迹”等主题,围绕这些主题各班陆续开展亲子活动。这种主题式的亲子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学习和游戏方式,使孩子的知识获得更系统、更直接、更形象,也使亲子活动的开展更丰富、更互动、更有效。

一、链接节庆风俗,注入传统血液

龙游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勤劳、纯朴、聪慧的家乡人民创造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节庆文化,留下了地方特色鲜明的节庆风俗。教师以各节日最具代表性、最被人们所熟知的典型习俗为切入点,结合节日的整体基调,从幼儿需要、家长意愿出发,开展主题亲子活动。如春节前夕,教师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春节,就给孩子们办庙会,由家长当小贩。在一长串十几个“摊位”上,有天津的麻花、特色糕点、糖葫芦、各色水果……孩子们不住地吃,不住地问,逛着、玩儿着、了解着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

为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幼儿园在端午节开展“粽叶飘香的日子”主题式亲子活动。门上插上菖蒲,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粽叶、糯米、红枣,在家长的陪同下一起包起了粽子,让幼儿与家长感受端午节浓浓的粽子情。活动现场,有的父子同上阵,有的是一家三口齐合作,忙得不亦乐乎。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真是一派其乐融融、温馨的景象。大家相互观赏、学习、交流着,家长和孩子们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家长们在感受节日气氛的同时,更是享受了与孩子一起活动的乐趣。

通过“节庆活动”主题式亲子活动,好比从小给孩子注入了必备的传统文化血液,这样在他们长大后才可能具备“造血”功能,担当起继承、弘扬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的重任。

二、直击文物古迹,激活教育责任

“亲子合作寻故乡”是幼儿园组织家长孩子共同参加、一起探究的一次主题活动,让他们走出去,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交流观点。两代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为了激发幼儿对故乡的爱,幼儿园开展了“家庭人文景观之旅”大型活动,其中包括“寻找故乡的路”“听祖辈说那遥远的故事”等系列活动。由于许多家长比较忽视这方面的引导,从没有去过龙游石窟、民居院,就连本地的舍利塔、古街都不曾去过,为此我们才安排了以下活动:

(一)导入部分

伴着音乐话家乡(轻声播放歌曲《龙游宝地》)

(二)展开部分

1.听镇文化站站长李金贵讲湖镇的历史

2.欣赏课件《东方之珠——舍利塔》

(1)建筑特点

(2)舍利子的来历和图片

(3)有关的传说

3、分组活动

4.讨论保护方案,共同设计文物保护标志

(三)结束部分

1.将各自的作品进行展示,互相交流自己成功的地方

2.亲子共游舍利塔,并拍影留念。

活动结束后,徐蕾的爸爸则另有一番感受:“在温馨的气氛中,幼儿园完成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而我们家长在重温自己教育责任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民族教育的洗礼。”

三、整合特产资源,提升活动实效

长期以来,幼儿园建立了优质的亲子教养方式,定期举办主题式亲子活动。衢江内外特产十分丰富,龙游的白莲、发糕、小辣椒,江山的红顶白鹅、野春源蜂蜜、猕猴桃、绿牡丹茶叶,开化的山茶油、龙顶茶,衢江的一品红,常山的胡柚等,还有山丫丫野珍精品、阮小二系列产品、“炭之语”竹炭制品、石门笋干、双桥粉干……

“遍数家乡土特产”主题亲子活动被列入了议事日程。活动前,布置幼儿和家长一同搜集有关家乡特产的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并且注意日常生活中一些精彩广告的特点。

四、吸纳文化元素,传承家乡文明

作为民间文化本身,包括风土民情、众生群像、民间俚曲、礼俗好尚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合理地吸纳这些存在于幼儿生活中的民间文化元素,使历史资源成为亲子活动宝贵的载体。

(一)借地域艺术,滋生乡情

文化旅游名县龙游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天下。勤劳朴实的龙游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劳动与生活实践中创作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文化:婺剧音乐、舞龙舞狮舞貔貅、曲艺道情与莲花、民歌、古琴等以口头相承表演的形式,在民间经久流传。这些地方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为了加深幼儿对家乡的风土民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使他们由乡音滋生乡情,我们设计了以“民间音乐”为主题的亲子活动。

(二)玩民间游戏,重拾童趣

民间游戏是经过千百年的生活实践、广大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我们尝试着将古朴有趣的民间游戏有机地渗透到亲子活动中,以“重拾童趣与儿共乐”为主题的亲子活动,“跳房子”“手影”“拍香烟壳”“点兵点将”“丢手绢”等民间游戏、民间童谣通过现场传授、意义创新,得到了新的诠释。

孩子们重拾他们父辈曾经乐此不疲的民间游戏,被这些“新鲜”有趣的游戏深深吸引住了。妈妈、爸爸“助教”们重拾童趣,与自己的孩子共同享受了传承民间游戏的快乐。

以乡土人文资源为依托的主题式亲子活动集趣味性、活动性、游戏性为一体,使孩子们获得更系统、更直接、更形象的教育,他们在体验亲情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丰富、互动、有效的活动也把早期教育的精髓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使家长们有所悟、有所获,提高了育儿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优化了自身的教育行为。这种亲子活动还有助于促进家园和谐教育、促进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探索一种有效的家园合作方式提供实践平台。

主题资源库 篇1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 上海市金山区各中小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教育专网的基本建成为网络学习和教研的深入开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但从该区31所中小学的信息化抽样问卷调查显示 (截止2009年底) :该区学校软件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情况不容乐观, 虽然数字化校本资源库建成的学校已达到67.70%, 但使用率还不到30%。一些能促进知识交流共享的“教师博客群”等网络交流平台的使用率不超过15%, “在线讨论社区”甚至不到10%, 基本属于摆设。

表1数据显示:目前该区的教育信息化正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和平台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管理、运用和增值;具体地说就是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平台通过共享、交流将该区优秀教师头脑中极其宝贵的个体隐性知识转化为该区所有中小学教师都能共享的显性知识资源, 以达到不断提升该区教师的个体素质和打造智慧的金山教育的目的。

二、研究过程

以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促进教学应用的方法, 笔者曾尝试过多次, 但都没有引起教师的“共鸣”。原因是在“资源观”上还是老的观念:注重静态的库的建设, 没有发展到动态的资源“流”观[2] (“动态资源观”) 。没有认识到通过集体创作、交流合作产生的以知识、智力、工具等各种表现形式存在的资源才是最好的、教师们最“需要”的教育资源。

笔者在中国期刊网 (www.cnki.net) 、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主题资源”为题名检索词进行检索 (教育类) , 在显示的29条数据 (截止2011年4月6日) 中, 多半与学习社区、网站建设、课程整合、教师培训有关, 没有与网络教研相关的文章。而同样以“网络教研”为题名的271条检索结果中, 内容涉及技术平台使用、资源建设、教研活动设计、教研模式构建、管理与评价等等, 没有显示与“主题资源”有关的文献。这表明, 目前网络教研中, 基于主题资源的, 支持教师开展问题化的、任务型的探究、研究教学活动的相关文献还较缺乏。笔者认为, 无论学习还是教研活动, 知识的学习只有在具体的应用环境中才有意义, “镶嵌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或基于案例的、基于问题的学习环境中的学习任务不仅更易于理解, 同时也能更加连贯地被迁移到新情境中去。[3]”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随着教学的理念、技术、方法和资源的不断更新, 需要开辟更广阔的教学研究空间和渠道来提高教师进行教研的效率和质量。为此, 该区进修学院信息教研室为广大教师搭建了资源共建平台 (Wiki) 并尝试推广应用, 目的是想: (1) 以协作的方式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师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实现动态的更新和补充; (2) 以具体的单门或多门学科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平台中学科教学资源的协作共建和讨论协商, 实现知识的深度建构, 并形成良好的网络教研共同体; (3) 进一步论证资源共建平台 (Wiki) 中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有效性, 并把资源协作共建、知识管理、主题教研活动三者结合起来, 形成基于主题资源协作共建的区域网络教研模式, 并以此作为该区网络教研的实践模型, 来进一步确定和论证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教研的需求、功能和定位。希望能通过网络教研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一) 基于资源共建的网络教研模式的建立

2009年初该区信息教研室利用Wiki这一开源的社会性应用软件搭建了该区的资源共建平台并尝试利用其平等协作、广泛交流的强大功能来促进教师们形成教学资源建设的共同体、网络教研的共同体。2009年中, 笔者与该区信息教研室的部分教师对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的全体中小幼教研员进行资源共建平台的使用培训, 并在使用中听取了大量的反馈意见, 初步形成了以主题资源协作共建促进教学交流、研讨的网络教研模式 (见图1) 。

1. 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网络时代, 知识的利用和创新都离不开“资源”。资源的获取、存储、共享、应用与创新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平台中的资源不是简单的资源提供、盲目堆集, 而是与教学活动过程有着密切整合关系的开放的资源。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资源的添加、修改和再创作。资源的分类根据学科教研员的需要适合教学而设, 教师们通过资源的添加、获取、修改、补充这些过程实现对本学科教育教学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而教研员作为“专家”最后“锁定”资源是对相关教学知识的认可, 并形成成功案例。

2. 教师协作集体备课

资源共建平台 (Wiki) 是一个协作共创资源的平台, 教师们在参与共同创作、分工合作完成某个教学任务的同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会变得愈来愈具有合作精神。教师之间围绕某一教学任务的扩展和共创, 更能激发这一任务成员共同体的创作欲望, 也更能对某一教学任务融入集体的智慧!同时平台所具有的保存历史记录的功能, 能清晰地记录集体智慧形成的“轨迹”, 形成“显性化的资源”, 为以后教师把这些资源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的知识提供了学习的渠道。

3. 网络教研主题研讨活动

教研中的主题研讨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教学研究活动, 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 有的甚至是跨学科的, 包含着多样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涉及到教师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基于某个主题的教学设计的研讨修改、课堂教学的实践、片级教研中的同课异构、区级层面的提炼汇总再行动研究等等。这需要学科教研员对网络教研的主题研讨活动有一个明确的组织流程规划, 从基于网络的集体协作备课开始, 到课堂教学中的视频信息采集、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探讨, 围绕某个知识点的网络同步或异步研讨等等。

在明确清晰了这些组织流程后, 开展网络教研就可以更好地整合所涉及的各种流程, 在一个开放、合作、平等、共创、共享的情境下, 教师 (学习者) 通过教研员 (教师) 和学习伙伴 (学科教师) 的帮助下共同努力、互相协作、平等交流,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教育教学的知识, 从而使教师们真正成为主题研讨活动的主人。这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网络教研中的充分体现。

网络教研中组织有主题的研讨活动, 能使有关该主题的发表内容越来越正确、丰富。参与者在平等、协作的环境下更能集思广益, 形成集体智慧。而围绕主题研讨活动所产生的数字化主题资源包括教学设计、课件、教学视频、反思与讨论等等, 这些资源具有主题明确、结构化、生成性 (历史版本可以对比, 生成过程一目了然) 。更能帮助教师理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个有明确目标且有效组织的基于网络教研主题研讨活动, 更能发挥网络学习、教研的优势。

4. 教师个人的知识管理

资源共建平台 (Wiki) 能够将教师个人添加的资源、编辑修改过的资源自动整理归类, 便于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对自己的专业素质发展轨迹有着清晰的认识。平台中的“个人知识管理功能”犹如教师的“成长档案袋”, 教师参与的每次网络研讨活动所记录的想法、观点以及相关资源等都汇聚在一起, 既是教学中反思的依据, 又是创新的源泉。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入认识有巨大帮助。

5. 平台管理

平台的管理分技术管理和教研员管理两个部分。技术管理主要是搭建平台和一些技术问题。主要应用方面的管理由教研员完成。经过技术人员培训的各科教研员, 只要对所教学科的教师注册身份进行认可就可以了, 剩下的就是平等交流和沟通的组织和应用过程。

(二) 基于资源共建的网络教研模式的实践应用

本研究以该区小学数学学科为例:该学科在传统教研的基础上, 把部分教研内容拓展为网络教研 (见表2) 。

如表2所示, 这是两个小学数学学科的主题教研研讨案例。“构筑师生交互平台, 搭建持续发展桥梁”是该学科浏览人数最多的资源, 共1114次 (截止到2011年3月10日) , 被编辑次数是181人次, 也就是说该资源有181人次对此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 这充分体现了协作共建资源, 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这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也是网络教研的优势所在。其中教研员对该资源的编辑数为37 (占总编辑数20.4%) , 其他教师个人最多编辑了7次, 虽然每位教师的编辑数远小于教研员, 但如果作为一个教研的共同体, 其参与度是教研员的4倍。该案例说明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教研员在“主题研讨活动”中是具有引领作用的, 而教师们的共同参与则使整个活动 (知识) 在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得到了创新。

小学数学“呵护数学表达的幼芽, 开发数学思维的潜能”的主题研讨是该学科被编辑最多的资源。其中教研员的编辑数达到了128次, 接近了50%。这表明了该学科教研员对该资源的贡献程度。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我们更希望大家的共同参与。

从表3中可以看出, “全文编辑”为18次 (占编辑总数的6.8%) , 新增内容为115次 (占43.6%) , 修改错误为26次 (占9.8%) , 这些数值虽然简单, 但说明对某个知识点的交流不是基于结果的交流, 而是更深入的基于过程的交流, 并不断创新。由此可见, 基于主题的网络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是真正意义上的对知识的深度建构。相对于有组织的主题教研活动, 教师的协作集体备课更像是“民间”自发的一种研讨活动。如:一个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教学设计研讨, 最初是该区一所小学的教师在资源共建平台中自主发布, 希望其他数学教师帮助修改的教案。先后有10所学校的27位教师, 提出了126条建议, 578次/人浏览了此信息。这一正式教学方案的形成, 从另一侧面说明教师对教学研讨活动的态度由传统教研中的相对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的探讨, 也预示着网络给交流与学习的样式带来的深刻变化。

(三) 网络教研应用效果分析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基于主题资源协作共建的区域网络教研模式的应用效果, 目的是想充分了解该教研模式在应用一个阶段后, 教师对网络教研的现状、内容、行为和感受。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调查以小学数学学科教师为对象, 采用网络问卷形式, 收到问卷285份, 有效问卷281份占87% (该区小学数学学科教师共323人) 。问卷分五个方面:网络教研应用投入、网络教研应用频率和形式、网络教研应用内容、网络教研应用效益、网络教研应用存在的问题。

1. 样本基本情况

数据显示, 样本中男教师有96人 (占34.2%) , 女教师185人 (占65.8%) 。年龄在20-30之间的有57人 (占20.3%) , 31-40之间的有83人 (占29.5%) , 41-55之间的有137人 (占48.8%) , 55岁以上的有4人 (占1.4%) 。

2. 网络教研应用内容和行为分析

表4反应的是教师应用网络开展教研的内容和行为得分。把该题选项作为5等级量表定序变量:5表示最高等级即为几乎每次教研活动, 4表示70%左右的教研活动, 3表示50%左右的教研活动, 2表示20%左右的教研活动, 1表示几乎没有。

表中看出, 教师应用行为最多的是查看教研信息和下载教学资源, 在70%以上的教研活动都会应用。网络主题研讨活动在该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表明前文所述以资源协作共建、知识管理、主题教研活动三者相结合的基于主题资源协作共建的区域网络教研模式中, 主题教研活动在该学科网络教研中超过了50%。协作完成资源共建、提问求援、回答他人问题三小题相对得分较低, 表明教师主动参与热情还有待提高:具体讲还有56人 (占17.3%) 几乎没有修改、补充他人的教学设计协作完成资源共建任务;63人 (占19.5%) 从未提问求援;83人 (占25.7%) 从未回答他人的问题。

3. 网络教研应用优势和问题

反映网络教研应用带来的帮助和出现的问题, 分两个部分组成。题目都采用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4]的五等级评定法:5为非常同意, 4为同意, 3为一般 (中立) , 2为不同意, l为非常不同意。

表5显示, 网络教研给工作带来的便利极大程度上获得了教师们的认同 (分值都>4) 。其中“教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资源上传、管理和访问方便最为突出”。这也是对区资源共建平台的肯定。得分相对较低的是“有机会和专家进行扁平化沟通”一项, 有21位教师 (占7.5%) 认为几乎没有机会, 看来教师们的期望很高, 需要更多的专家参与引领并形成制度。

通过表6可以看出, “教研资源还不够丰富”、“聚焦活动缺少专家的参与”、“缺少有效促进教师开展网络教研的激励机制”是教师认同度最高的三个问题。资源问题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丰富;而专家参与和有效的激励机制更需要管理部门的认同和组织。

三、总结与展望

(一)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主题资源协作共建的区域网络教研模式和实践模型, 在引导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实践价值

以主题资源的协作共建为基础, 教师协作共建资源的过程就是教师整理和重新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资源共建平台 (Wiki) 作为一个信息技术平台能提供良好的知识交流、共享环境, 达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主题教研活动是改善和优化教师教研活动最好的方式, 能促使和支持教师教研活动的进行, 对网络教研共同体的形成和维持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管理的目的是:除在知识越来越密集为特征的教师教研活动中进行知识梳理外, 把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与技术引入教师教研领域, 促进普通教师得以意会优秀教师的教学智慧并与之产生共鸣, 实现教师群体知识的共同化, 提升整个团队的教学水准。实现教育教学知识的有效创造、流通与增值。

(二) 网络教研模式有待完善

目前, 开展网络教研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 还存在教研内容的拓展, 教研机制的保障等问题。从问卷中可以看出, 教师对网络教研都持肯定的态度, 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希望专家更多的参与和上传资源在学术上的认可和激励。前者可以在区资源共建平台建立一个“窗口”, 发挥该区“导师团”的引领作用, 使平台真正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后者关于学术上的认可和激励, 更需要的是行政上的支持并形成有效的机制。

(三) 网络教研中教师行为的改变

网络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模式, 打破了一些传统教研中教师行为的束缚。如“面对面质疑”等一些较尴尬的行为, 在网络交流中能有效弥补, 一些观点文字深思熟虑, 看问题更深刻。但“质疑别人的观点、梳理出主要问题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等这些行为在问卷中的得分分值还较少。笔者对教龄在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与教龄在20-25年之间的骨干教师做了“独立样本T检验”, 数据显示sig. (双侧) 的值即p>0.05, 表明上述行为在这两个教龄段的教师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从某种角度上说能促使知识深度建构的教学行为还没明显的突破。

总之, 本研究通过对该区小学数学学科网络教研近一年的研究实践, 发现基于主题资源协作共建的区域网络教研模式具有:系统性 (主题明确) 、多样性 (教学活动) 、协作性 (教学任务) 、情境性 (知识应用) 、动态演化 (新技术、新观点、新资源) 的特点, 使技术、人和教学实践活动融和在一个和谐的“信息生态系统[5]”中, 体现了教育资源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定位, 对区域网络教研的实践和推广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小勇.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区域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框架与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03) .

[2]王海波.基于网络的主题资源学习社区研究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乔纳森等著, 任友群, 李妍, 施彬飞译.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9.

[4]赵世明, 王君.问卷编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10:122.

上一篇:社会稳定性风险下一篇:基层教师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