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资源库(精选12篇)
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篇1
课程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因此课程建设在高职院校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然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一直以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 探索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评价体系尤其迫切。我们以开发教学资源为突破口, 探索计算数学课程建设,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计算机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包含教学资源和拓展资源两个部分。教学资源主要包含教学准备、教学反思和试题库;拓展资源包含:内涵建设、实践教学和教学研究 (详见下图) 。
一、教学资源
计算机数学教学资源包含教学准备、教学反思及试题库三个部分。
1.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教师课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主要指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教案的设计与编写、教学课件的制作几个方面。 (1) 教学案例:选择计算机专业中与某知识点有关的案例, 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案例或数学建模竞赛的经典案例, 经过分析、建设简化等步骤转化为相应的数学问题纳入计算机数学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资源。 (2) 电子教案:对于已有教材, 组织任课教师讨论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 充实相关案例, 分配任务各自设计部分章节的教案, 课程负责人组织研讨提出修改意见后返回修改, 多次反复后成为计算机数学课程电子教案。 (3) 教学课件:以电子教案为基础, 根据电子教案的任务分配, 每个任课教师制作相应教学内容的教学课件, 从背景设置、版式设计、图形图片等方面进行必要美化处理, 还对每张幻灯片的字数、字体颜色等提出要求完成教学课件的初步制作, 再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称为共享课件。
2.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完成教学过程后的体会和思考, 包括教学总结、教改记录及做好交流。 (1) 教学总结[1]:教师在完成教学过程后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合学习效果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客观评价, 对于成功的经验进行优化, 对不太成功的分析原因, 对不成功的地方要回顾细节, 提交课程组进行讨论。 (2) 教改记录:对于上次教学不成功的地方, 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并回顾起教学过程, 比较学生的反映和教学效果, 通过实践探索并选择学生最有利的教学方法。对慕课、微课及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手段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要较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3) 合作交流:对于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功经验等, 在餐桌、办公室等易于集中的场所及时交流与分享, 吸收同行的经验和教训,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3. 试题库。试题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 包含练习题、自测题和模拟题三种。 (1) 练习题: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在线交流情况, 各自选择和编制本课程的课堂练习题、课后作业题, 课堂练习题以A组题出现, 含有判断题、填空题和选择题;课后习题以B组题, 出现含有计算题和应用题。然后统一编排整理后构成计算机数学课程练习题库。 (2) 自测题:每个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在线交流情况, 对每章编制一套自测题, 用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然后指定一个人收集整理成两套自测题, 从而建立计算机数学课程自测题库。 (3) 模拟题:每个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负责编制2 套难度适中、覆盖面达到90% 教学内容的模拟试题, 指定专人编排整理后建立计算机数学模拟试题库。
二、拓展资源
计算机数学拓展资源包含内涵建设、实践教学及教学研究三个方面。
1. 内涵建设。内涵建设是拓展资源的组成部分, 它包含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材建设几个方面。 (1) 团队建设:指教师队伍的培养计划与措施, 教研活动的规划、安排与执行, 职业教育理念培育, 对年青教师的指导, 协作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对策与措施。 (2) 课程建设: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数学课程建设包含需求分析、解析结构、确定内容、教学条件、实施过程几个方面。需求分析就是要分析专业对数学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及社会的需求;所谓结构指教学内容与体系结构;内容是指知识、技能与素质的要求;教学条件是指师资队伍情况、实践教学条件及课程资源;实施过程指教学规章制度与激励机制等。 (3) 教材建设:指根据需求情况, 将部分专业课程密切相关的案例、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案例添加到计算机数学教学内容中, 依照数学的逻辑顺序重组教学内容并编写出实用的教材。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拓展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含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及数学实验几个方面。
(1) 数学建模:将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是将数学知识点作为数学模型, 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 建立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 (等式、方程、行列式、函数) , 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模型无处不在;然后是对教材中比较复杂的计算题通过数学软件来实现;接下来选择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问题通过分析、建设简化后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后, 利用lingo或matlab软件求解;最后对部分同学进行系统的数学建模培训, 指导他们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2) 数学文化:指在数学教学中要凸显数学的文化内涵, 展示数学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不可代替文化功能, 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与价值。 (3) 数学实验:作为高职院校, 对数学理论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学生主要是学会运用最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数学实验的教学, 目的就是用最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减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压力。
3. 教学研究。教学研究的合作与成果的共享是拓展资源的组成部分, 它包含教研项目、专业对接及教研论文几个方面。 (1) 教研项目:指教学团队成员要团结协作, 共同开展项目研究, 在教学改革实践、论文写作、学术研究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将项目申报书与结题报告上网共享, 便于团队成员学习和借鉴, 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2) 专业对接:就是指定一个教师负责与一个系部的专业教师对接, 进行专业需求的调查研究, 及时更新专业需求的同时, 阅读相应专业的教材, 查阅相关文献, 更好地满足专业需求。 (3) 教研论文:指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探索, 将自己在教学内容重组、实践教学的成功经验、教学方法的变革、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经过加工整理后, 撰写教研论文, 在团队成员的帮助下反复修改, 最终形成论文并发表。
三、结语
建立计算机数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可以推进计算机数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可以拓宽团队合作与交流的内容和范围, 了解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动态, 提高自己教学的针对性, 更好地满足专业需要和学生发展的实际, 更好地为各种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地存取功能, 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 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 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探索服务[2]。
参考文献
[1]冯天祥.《计算机应用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职业教育研究, 2012.6:157-159.
[2]教学资源库[/OL].http://baike.sogou.com/v55850739.htm.
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篇2
一、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将课程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娱乐和人际交往等融为一体,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实践,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主动、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将教学内容与护理工作任务有机结合,使学生尤如置身于现实的工作环境,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增强职业认同,激发学习职业技能的兴趣,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3、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隐性课程一直伴随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资源,创建一个良好的实训室学习氛围及人文环境,让学生参与日常教学管理,强化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挖掘学习潜能,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4、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更新换代迅速的计算机的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包含与他人分享、尊重与合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通过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不断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具备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岗位工作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的开发
要开发《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就要发挥并充分挖掘利用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为做好《计算机应用基础》隐性课程做铺垫,在教学中能以多种形式呈现,并隐含在教学过程的多个方面。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外,并要加强对各种综合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计算机应用基础》与各门专业课程之间关系等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才能很好地开发隐性课程资源,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不仅仅是单纯传授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更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在教学中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淡化教师权威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建立新颖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才能在教学的备课过程中,注意收集医院的护理工作、现实生活中、新闻媒体上有关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典型案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中将计算机应用技术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使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成为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工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融洽的学习氛围。
2、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组织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隐性课程的开发要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如学习形式、计算机操作规范等,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学习的信息平台,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教育变成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网络协作学习。通过上网查询,筛选学习资料,应用微信、QQ与他人交流,应用office办公软件撰写学习心得和小结,应用Excel工作表统计相关资料,应用FrontPage制作网页,在一系列自主学习活动中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并不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创造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养。
3、重视环境因素影响,创建具有课程特色的校园环境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园环境来影响并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尤其是在计算机实训中心建设中要重视引入并发展独特的课程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体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等内容。在实训室布置上设计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对学习的影响、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应用等有关图片资料,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重要性的意识。在校园网上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和丰富的信息资源,方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在校园网中设置论坛等信息交流工具,便于学生开展专题讨论、相互交流,促进校园内良好教学风气和学习氛围的形成,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的的明确,逐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4、正确评价学生,建立多元化评价渠道评价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与技能除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外,还应掌握职业道德准则、人生价值观、计算机应用与医疗卫生工作相结合等评价内容。并且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仅是以通过等级考试而判定,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也就是要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
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篇3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师的工作量大,专业教师少,学生人数多,设备不完善,学生基础差,给教师教学工作造成很多困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为学生以后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一、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作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网络环境下,网络教学资源是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基础,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要通过教学内容与网络资源的整合才能实现,这种教学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全新的网络环境,共享网络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使学生在了解网络资源的同时完成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从时代的发展来看,大学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而这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网络教学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最理想的网络学习环境,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就业打下基础。
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教学方式落后,创新意识淡薄
传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以“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自主练习”为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并不适合专业特点,使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较强,但是教学内容和计算机知识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性跟不上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学校只是让学生完成基础课程教学任务,却造成了学生在毕业后适应专业岗位能力差、创新能力差等问题。
2.学生基础差,教学不统一
从当前情况来看,对刚步入大学不久的学生来说,每个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有很多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已经基本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知识,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来到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知识。因此,这种现状导致了教学不能完全统一,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
3.专业内容少,作用体现差
在现代大学里,已经开设了很多不同的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与其他专业结合教学,例如:艺术、旅游、建筑、会计等专业。对于会计的数据处理、艺术的设计方面、建筑的数据测量等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为这些专业知识做铺垫,这样对于学习各个专业的学生来说才会有更大的帮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操作性强、知识面大。学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改进、考核模式改革、师资力量增强外,还要重视对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这种网络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共享网络资源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为学生拓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提供帮助,满足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需要。
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策略
1.设计项目内容
设计内容包括横向菜单模块和纵向菜单模块。横向菜单模块包括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理论、科学思想、课程特色、教学队伍、职业道德、教学模式、视频教学、下载中心、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功能模块。纵向菜单模块包括电子教材、课程介绍、电子课件、课程大纲、教学进度计划、键盘实训、基础实验、学习方法指导、等级考试(一级)、习题与作业、综合实训、技能训练拓展、实践教学视频、软件水平考试、教学重点难点、职业资格考试、在线测试、在线答疑等功能模块。内容覆盖面广,网络结构设计完善,知识实用性高。除上述内容之外,能够为老师教学提供帮助的还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在线测试系统,测试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学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制作教学实训视频,供学生观看,通过视频实训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知识。
(4)借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为学生编制模拟题,提供复习资料,让学生掌握最新的全国计算机考试动态。
(5)将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知识系统、合理地整合到一起,方便学生查询、学习。
(6)收集计算机知识,扩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层面。
2.分析实验过程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覆盖面非常广,所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是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将各自掌握的知识相互整合共同建设的。在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达到更好的计算机教学效果。
例如:(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料、电子课件、教学大纲和教案进行教学。教师也可以通过基础实验、综合实训、键盘实练来完成实验任务。
(2)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教学视频和基础知识教学视频来加强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通过在线答疑向老师提问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学会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及时解答。
(3)在课外时间,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库学习计算机前沿知识、计算机技能拓展知識、计算机职业道德知识等,拓展自己的计算机知识面。
(4)网络教学资源库中还有计算机职业资格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内容,学生可以下载相关资源,进行模拟试题演练,为计算机考试做准备。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相关素材,了解有关计算机类认证的考试内容,在网络上对相关章节的知识进行测试。学生通过测试结果了解自身对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水平。
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成果
建设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以光盘的形式提交,用Dream Weaver软件制作成网站,方便教师和学生的使用。同时,网络教学资源库以网站的形式出现,为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交流、参考、备课提供平台,也为学生实现资源共享,拓展知识提供了帮助,使学生充分享受到网络资源建设的成果和带来的好处。网络教学资源库除了以网站的形式出现,也可以拷贝到移动硬盘或者U盘,可以方便学生随时携带和上网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规划,将计算机知识以多媒体形式整合呈现出来的一种数字化教学资源,是为教学提供多媒体教学材料和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性服务的一个教学系统。网络教学的多元化、动态化、个性化等教学特点,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型、协作性提供了平台。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也应该不断更新与完善,为师生达到更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兰尊.高等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思路[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8.
[2]薛科翼.如何获取网络教学资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
[3]汤志军.高校网络教学资源优化问题的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注:海南大学公共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课题编号:hdjy1124。
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篇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面向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目前在各类高职院校中该课程涉及的学生人数多, 基础参差不齐, 而教学工作主要依赖本校教师和外聘教师。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资源库, 一方面能有效地组织好该课程的各类教学资源, 以此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 实现优秀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 以及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实施。
近几年来, 有很多高职院校在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进行了各种尝试和探索, 然后真正投入到实际教学中来的却不是很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 , 参与范围受局限。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一方面聘请了大量的外聘老师, 另一方面又强调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这就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分散, 使得在信息采集和共享上存在许多不利的因素[1]。另外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目前很多院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是以信息化人员和课程负责教师为主, 没有很好地引导其他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也没有形成团队, 这就导致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程度低, 不仅影响了积极性, 同时也影响资源库的使用率。
(2) 教学资源库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整合度低。由于目前对数据的采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同时很多高职院校重数量轻质量、重收集轻管理, 造成大量重复、无效的资源。还有就是随着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的发展和云计算的兴起, 以及校与校之间和校企之间的课程联合范围的扩大, 使得软件资源的整合变成容易了, 然而对于硬件资源的整合却很难实现[1]。
(3) 教学资源更新成本高、速度慢 , 后续建设得不到重视。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 尤其是一些民办院校, 由于资金来源有限, 很多旧的设备得不到及时更新, 而新技术和新设备又缺乏资金的支持, 造成教学资源不足和陈旧等状况。另外目前很多院校的相关人员往往把资源库的建设认为是“一 次性”工程, 对资源库的后续建设就显得不够重视。
2 云端课程教学资源库的优势
在过去几年中,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最初的共享模式、发展到网站模式和数据库模式。有些专家提出了云计算模式, 这种模式一方面利用了云计算带来的技术和服务, 可以低成本地开发开放型的教学资源库, 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环境中的动态数据服务, 可以扩大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参与面, 从而解决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维护中参与面窄的问题。由此可看到了云端教学资源库相比较于Web资源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 减少了基础设施的投入
建设基于Web资源库时考虑比较多的是本地服务器和各种网络连接设备的购置, 还要考虑服务器运行的可靠性、数据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软硬件的维护以及设备的更新等, 因而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如果将资源库建立在新型的云计算基础之上的话, 可以直接使用云服务商提供的基础设施, 可以大大减少资金的投入, 同时也能简化设计、开发、维护、升级和管理等工作。
(2) 便于校校和校企间共建共享资源库
目前很多院校都是根据自己教学的需求建设相应的教学资源库, 即使是一些校企合作类的专业课程也是站在学校的立场上去建设, 造成了无法体现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资源库的共建共享, 容易造成“信息孤岛”现象。利用云技术很方便地解决这个 问题, 可以联合一些院校和企业建立联盟, 共同搭建一个统一的云平台, 通过统一的API接口, 实现对资源库中信息的共建共享, 消除“信息孤岛”, 更好地促进校校合作和校企合作。
(3) 安全性容易得到保障
在建设基于Web资源库的时候, 除了要考虑硬件设施的投入外, 考虑比较多的是网络安全性方面问题, 一方面要抵御外来黑客、病毒等的入侵,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资源信息存储的安全性问题。而利用公有云, 尤其是一些著名的云服务商, 由于它们自身安全技术比较完善, 比如Google App En- gine平台为了保证资源数据不会因为某个服务器出现故障而造成丢失的现象, 保障了资源信息的可靠和安全, 采用诸如计算节点同构互换、数据备份和容错等措施。
3 云端教学资源库建设
3.1 总体架构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是一个置于云端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平台平台, 从资源库的总体架构来看, 基于云端的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含云平台 (Google App Engine) 和各种类型的客户端[2]。
(1) 云平台 (GAE)。Google App Engine云平台可以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虚拟机, 在该虚拟机有着传统服务器所具有的基础设施和配置合理的运行环境,开发者可以在该平台上设计相应的课程教学资源库系统, 该系统通过访问GAE提供的接口和Bigtable数据库进行交互, 并且通过Google文件系统GFS进行教学资源的访问、查询和上传、下载。
(2) 客户端。此架构图中的客户端并不仅仅局限于台式电脑或笔记本,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只要是可以上网的终端设备 (包括平板电脑、手机等) 都可以成为客户端, 用户使用客户端的上网浏览器来直接访问云端的教学资源库系统。
课程教学资源库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 页面部分的设计利用CSS、JSP来进行, 同时嵌入JavaScript技术, 另外采用J2EE框架来进行业务逻辑的设计。在数据库设计方面, 由于GAE平台采用的是分布式对象数据库, 因此无法直接使用关系型数据库, 因此要把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表映射成能适应云平台下的持久化对象, 并产生XML数据文件, 然后釆用JDO技术将数据存储到云端的分布式数据库Bigtable中。
3.2 云端资源库内容
根据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需要, 该资源库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描述 : 包括课程目标、课程任务、 课程特色、师资队伍、教材介绍等。
(2) 教学文件: 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教案等。
(3) 教学资源 : 包括授课课件、教学素材、 实践素材、教学视频等。
(4) 网络课程: 主要是教材各章节的文本等
(5) 各类题库 : 包括相关考证的题库、各类竞赛的试题和校内各届试卷集等。
(6) 课程拓展: 包括学习资料、电子图书、资源链接等。
3.3 云端资源库的功能模块
从资源库的功能需求来看除了要能满足教学资源的检索、共享、上传和下载以外, 还应该对用户权限、资源空间等加以区分, 以便有效地使用该资源库。因此运用模块化的思想, 可以将该资源库系统划分为如图2所示的功能模块图。
(1) 用户管理 : 本资源库的用户主要分为系统管理员、课程管理员、教师、 学生和一般用户。因此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各类用户, 并赋予用户相关权限, 只有注册成为该资源库的用户才能访问和使用资源库中相关资源。
(2) 资源查询 :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用户进入资源空间后, 不论是公共空间还是教师的个人空间, 通过系统提供的多种查询方式 (类别查询、单关键字或多关键字) 来搜寻所需要的资源。
(3) 资源空间 : 本资源库分为公共和个人空间 , 公共空间是面向课程管理员, 而个人空间目前只针对任课教师。因此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课程管理员进入的是公共空间可以来管理各种公共资源, 而教师进入的是个人空间, 除了能访问公共空间的资源外, 也能管理个人空间的资源, 而学生进入后可以使用公共资源和自己教师的个人资源, 最为一般用户只能使用公共空间的资源。
(4) 资源上传 :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对于课程管理员和教师进入资源空间后, 可以根据需要上传相关的资源, 上传时允许设定关键字, 方便其他用户查询。
(5) 资源下载 : 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相应用户登录后 , 根据权限可以在公共空间或个人空间中浏览本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 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下载。
4 云端课程资源库存储
在传统模式下, 数据存储的模型基本上采用的是关系型数据库, 然而GAE平台的数据库部分是基于Google BigTable的Datastore。Datastore的数据模型与关系型数据模型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是无模式的, 它的接口主要是ORM (Object/Rela- tional Mapping) 风格的。
ORM (对象/关系映射 ) 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数据持久化技术, 数据持久化实现内存中的数据模型 (任何数据结构或对象模型) 和存储模型 (关系模型、XML、二进制流等) 之间的相互转换[3]。ORM技术在对象模型和关系型数据库的表之间建立对应关系, 并且提供了一个通过对象去操作数据库中表的机制, 直接通过操作对象来实现数据的存储、查询、更改和删除等操作。
在GAE提供的Java SDK中, 两个主要的数据库标准接口: Java数据对象 (JDO) 和Java持久性API (JPA), 这些标准的接口可以帮助开发者将应用程序移植到其他平台上。JDO和JPA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数据库, 包括对象和关系数据库, 但它们都提供了用于访问数据的面向对象接口, 即使数据库本身不是对象型存储也没关系[4]。
(1) JDO。Java数据对象 (JDO, Java Data Objects) 用来将包含数据的对象存储到数据库中的标准接口。是一个用于 存取某种数据仓库中对象的标准化API, 提供透明的对象存储; 该标准定义了批注Java对象、使用查询检索对象以及使用事务与数据库进行交互的接口。开发人员可以通过JDO使用类来定义数据对象, 通过类之间的关系和数据访问来实际操作数据库的数据[5]。
(2) JPA。Java持久性API ( JPA, Java Persistence API) 是Java持久化标准之一, 它为Java开发人员提供了一种对象/ 关系映射工具来管理Java应用中的关系数据。JPA通过Java annotation或XML描述对象 /关系表的映射关系 ( O/R Map- ping), 将运行的实体对象持久化到数据库中。JPA规范定义了一个完备的对象/关系映射 (ORM), 使得普通的Java对象通过JPA可以映射持久化到数据库中。
JDO与JPA同时作为数据对象持久化API, 尽管在关系数据库的支持上功能有所重叠, 但针对的领域是不同的。通过上述的资源库的映射, 实现了基于JDO标准下的数据持久化, 使得关系型数据库和基于对象的数据存储得以转换。在实现时可以通过Web接口 (如HTML表单) 来捕获数据, 利用云端服务器端进行处理。
5 结语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运用云计算的思想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已逐渐成为了一种模式和趋势。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应以支持课程教学和校校合作、 校企合作为最终目标, 运用云计算的思想、技术、架构和理论, 在相应的云平台下开发课程教学资源库库, 并利用Web技术设计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平台, 给学习者提供访问教学资源的入口。由此既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类资源, 同时也能便于收集和挖掘最新的资源以及来自其他院校或企业的优秀资源, 协同建设一个高效、优质、适用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摘要:针对目前在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Google App Engine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想,同时由于Google App Engine使用的BigTable数据库并不支持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因而通过数据持久化技术实现资源库在云端的存储。
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篇5
一、建设思路
关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从职业性定位课程目标,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从工作过程出发定位资源内容,建设思路如下: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定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目标与标准(从职业性定位课程,明确课程目标);以开发整体技能架构为基础,梳理资源建设脉络(从整体性定位资源层次,使其为达到课程目标服务,并保持职业技能的延续性);以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分解组织资源内容(从工作过程出发,使资源服务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以满足分阶段学习);通过优化、整合、改造、拓展等资源建设方法,分解、拆分实际项目,构造课程学习资源(校企合作,贴近实战,通过优化法、整合法、改造法、拓展法等科学的方法进行资源构造),建设立体化(教材、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电子教案、课件、题库、视频等资源)、多层次(基础技能层次、基本技能层次、提高技能层次)、多介质(纸质教材、网络、光盘),可进化的教学资源,使其能够成为专业技能培养、企业技能培训,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服务的一整套资源体系。
二、建设内容
资源库建设内容包括专业资源库、企业资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项目资源库、核心课程资源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几个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工学结合”,“项目驱动”的理念指导下,所有资源的建设都围绕企业需求和实战项目展开。
(一)、专业资源库建设
专业资源库包括专业标准、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专业介绍、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认证资源、教师资源。其中专业标准主要包括各类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软件产品开发流程及规范等。教师资源除专任教师信息外还包括企业兼职教师信息。专业认证资源主要满足在校学生、在职人员、社会人员上岗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认证等需求。
(二)企业资源库建设
企业资源库包括企业信息、企业相关规范标准、技术文档和培训资料、新技术应用案例、职业标准、资格认证信息、行业动态和就业信息等。
为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在专业标准库中重点纳入参与资源库建设的合作企业的详细信息,主要包括:公司总体介绍、公司前景介绍、企业文化特色、公司主要产品、就业岗位信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情况、公司主页链接等。还包括职业信息资源的建设,如: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岗位需求报告、就业指导、就业培训等职业信息资源,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帮助。
该部分具体内容:建设1个标准,2个规范,40套案例和可进化过程化学习资源。
1个标准,指软件开发人员从业人员行业标准,2个规范,指软件开发规范和语言编码规范。40套案例,指建设企业典型开发案例40套。建设可进化过程化学习资源,指企业开发过程积累的经验,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应用方法和新问题的解决方案,该部分计划设计为交互式可增长资源,通过评价体系实现资源自主进化。
(三)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
网络课程资源库建设是依托CPR网络课程平台,将6门优质核心课程建成开放性、数字化网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标准、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教师手册、多媒体课件、项目案例、实训指导、技术手册、拓展资源、课堂录像、课程考核评价、网上辅导答疑等。
该部分资源建设将依据过程化考核理念,设计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知识单元测试库、课程测试库、技能测试库、考级考证模拟题库、考级考证真题库等资源。可实现网上在线自测,实现自主化学习过程评价。
(四)项目资源库建设
项目资源库主要是满足专业主要岗位实训项目的需求。在已确立的教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开发实训教程或实训指导书,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模块,满足初级、中级、高级不同层次人员技能学习的需求。
以实战项目设计实验指导,策划实际开发场景模块,循序渐进,分阶段展开,可适合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完知识即可上岗,完全符合企业职业岗
位需求。
该部分主要包括实训规范,项目题目库,项目参考源码,实训项目指导,实训任务规划,实训考核方案,课程设计题目库,毕业设计备选库等资源。
该部分资源为需要做实训或课程设计提供参考,将以企业实际项目作为基础,进行设计相关实训资源,以企业开发要求定制实训项目指导,使学生实训开发过程模拟了企业真实开发情景,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在企业工作的状态。
(五)核心课程资源库建设
核心课程包括《Java程序设计》、《Android操作系统及应用开发》、《C#程序设计》、《.NET框架技术》、《Photoshop》和《3DsMAX》。
该部分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规划教材的编写及出版,教学网站建设,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及教学情境的设计,项目案例的设计,项目开发实训教学视频的制作,考核方案的设计,考核试题库的编制,实训指导书的设计,课程相关参考资料库的建设等。
三、特色与创新
(一)、以课程内容为依托,设计面向学习过程的资源内容
相关资源将不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传递,还将包括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和活动过程记录。在现有学习资源基础上,围绕确定的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过程与学习交互,激发学习者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设计具体的协作任务,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二)、采用“群建共享”理念,学习过程与资源动态聚合,建立开放的、可进化的资源体系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将充分尊重和挖掘学生、软件企业开发人员群体智慧,依靠用户共同生产和更新信息,利用群体的智慧使资源得到持续性的更新和发展。相关资源建设过程开放,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生成信息,并注重反馈,将建立起相应新产生资源的评价体系,进而达到资源的更新,以完成学习资源的不断进化。使建立起来的资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至于老化过时。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师”搭配,共同建设
资源建设内容以企业岗位需求设计人才规格目标,由专业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相关资源的开发团队,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需求,整合企业项目经验和资源,突出案例教学,学做合一;体现理论实训一体化、工学结合的特色。
(四)、资源设计学生评价过程贯穿学习过程
教学资源自主化、个性化学习设计学生学习过程自我评价体系,采取过程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学习过程考核各知识点掌握、编程技能、参与项目开发能力、职业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意识等。使学生能够自我学习测试,充分达到自主化学习目的,并拥有阶段性成果。
四、立项基础
(一)、专业特色鲜明,实训环境丰富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拥有多个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同时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团队人员技术实力雄厚,经验丰富
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人才济济,其中团队负责人及成员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核心刊物数十篇、被SCI、EI、ISTP等国际权威刊物检索收录十余篇),主持或参与课题十几项,课题来源主要教育规划、省教育厅和企业横向课题。联合企业参加人员长期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经验丰富,部分已是项目主管、部门经理。
(三)、核心课程建设基础好,项目资源丰富
多门核心课程在我院已开设多年,已积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校企合作项目、实训项目、案例等。多门核心课程都是院级精品课程。所在专业拥有多个工作室,部分学生可直接参与到项目的研发过程,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前实践的平台,也为核心课程建设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
(五)、政策扶持,资金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并予以资金及政策的帮助,支持教学资源库建设;在政策、资金上面有充分的保障。另外,合作企业与我院有长期校企合作基础,可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
五、项目分工及推进计划
(一)、项目分工
本项目建设划分为:专业资源库、企业资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项目资源库、核心课程资源库4个建设子项目,并分别成立4个子项目组。各子项目组成员由高职高专院校中既了解高职教育理念又具备丰富开发经验的一线专任教师及资深企业专家组成。依据能力优势(用之所长)原则,将教学理念、教学经验、项目开发经验等方面各具优势的成员合理划分到4个子项目组中,使子项目组结构优化,以确保各子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项目推进计划
本项目建设大致按以下三个阶段推进:
1.项目准备阶段(2012年10-12月)
(1)成立项目组及子项目组,设计项目研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
(2)深入研究和学习教育部有关高职高专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标准、内容体系等相关文献资料。
(3)召开项目启动开题论证会。
2.项目建设阶段(2013年1月-2014年11月)
全面开展四个子项目的建设工作。
3.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2月)
(1)整理项目研究、建设的全部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汇编相关研究成果。
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篇6
【摘 要】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应注重共建共享的特性,内容分别包括素材中心建设,相关子库的建设以及共建共享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 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35-02
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模块化的管理也越来越必要。成功的教学资源管理方法,能为各类学习内容对象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为各种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存取功能,为教学管理者提供资源访问效果评价分析,从而提高教学资源对象的利用率,促进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实际教学系统服务。
一、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求
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以专业教学内容为主建立的大容量、开放式、交互性强并适应网络发展的信息化教学服务系统。资源库建设的重点主要在于教育教学资源整理和归类,从而提出可行性的建设框架。在进行资源库建设时,首要的是根据建设框架来考虑资源库的需求和功能。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教学素材多样化等特点,资源库的建设应满足共建和共享两个要求。
(一)共建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目前,教学资源库内容一般是由教师收集、整理、入库,教学资源库的发展和壮大只能依靠教师这一群体的单薄力量。随着专业培养的逐步发展,所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等也不断增加。同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新的资源会不断产生而又不能及时整理入库,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如果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发展速度跟不上步伐,将远不能发挥教学资源库的作用。教学资源库的价值在于按照教学需求有序地整合了大量电子教学资源,因此挖掘教学资源库的学习功能,在教学资源库的发展过程中调动更多群体参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师生共建机制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很多技能要求就是能够完成一定质量的作品。随着教育的不断开展,累积的作品资源越来越丰富,合理地引导学生参与资源库的建设,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积累存储丰富的学习资源,形成分享——建设——分享的良性循环。学生参与资源库的建设,本质上就是对教学资源库的二次开发,成为新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甚至经过加工处理和逐步完善后可以形成有特色的高价值资源,比如动画制作课程,在一些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加以指导和完善,完全有可能当做示范作品以供其他需求者参考和学习,甚至送审参赛当作一个教学成果。
从功能的角度上来考虑,专业教学资源库应该采用会员制,会员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等级应该具备资源的上传、修改和管理等相关的权限。同时,为了体现资源性质的严肃性和系统的安全性,可以设置缓存发布模块,就是上传的资源要通过审核通过才能发布以供浏览、查看和下载等。
2.校企共建机制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专业建设的一种有效措施,对高等职业教育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提供了深度融合的平台,对提升高职教育水平也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深度的校企合作不但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途径,而且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最大优势,在于学校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技术和人力等资源,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运用丰富的素材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传统教学方式跟不上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造成学生设计观念和应用能力的滞后,不能适应市场及企业的需求变化。因此,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找到利益平衡点,各取所需,有针对性地解决产业快速发展与高职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知识落后的矛盾,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以资源共建共享为目的,以创建精品资源和进行网络教学为核心,面向海量资源处理,集资源分布式存储、资源管理、资源评价、知识管理为一体的资源管理平台。共享的机制无论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它为教师提供了作品案例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了解这些作品案例,再做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它通过网络使学生受到相同的教育,实现了公平教育。网络的开放,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学校、教师、学生不受地域限制,没有差异地享受共同教育,达到学习资源的共享。
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按照“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共建共享,追求共性、兼顾个性,web模式、动态更新、安全可靠”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共建团体在资源建设中的作用,广泛吸纳社会与个性化资源,以“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进行资源开发,分“素质教育、学历教育、技能教育”三个模块进行整合,主要建设内容为素材中心建设、子库建设、网络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三部分。
(一)素材中心
素材中心的素材来源于不同的建设团体,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其用途多种多样,更重要的是需要进行不断地更新与充实,因此素材中心要解决资源的“有序标识”“海量存储”“检索引用”等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将素材定义为“一个独立的文件(计算机存储概念下的)”,有规范的“文件名”(设定一定的规律),每个素材用“服务对象、媒体类型、研制者、子库、操作权限”等5个要素进行标识,当然同一素材对应的服务对象、子库等都将是一对多的关系,在素材上传过程中就可以确定各要素,以便计算机存储、检索、引用。各要素基本含义如下:
1.服务对象
任何一个素材或资源可能服务于一个或多个使用者,这里的可能服务是指有针对性的理性需要,而不包括无目的的浏览或随机访问。
2.媒体类型
我们的素材需要以一个计算机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由此可按照文件媒体类型分为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PPT课件、其他等形式,同时每一素材将是具有唯一类型的,我们以此种分类来预计本项目所要建设的素材的“容量”或“数量”。
3.研制者
素材的研制者包括本项目组参与单位的各个资源建设团队,也包括这些院校的学生。同时,也应当包含非本项目参与单位却提供素材的单位与个人,以及通过网络注册向资源中心提供素材的资源享用者、标记研制者,这一方面是对提供者劳动和知识产权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体现享用者就是建设者的共建共享理念。
4.归属子库
子库是建立在素材基础上的面向应用的一种素材分类与展示,一个素材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子库所引用。
5.操作权限
标注该素材有什么类型的操作权限。
(二)子库
包括职业信息子库、专业建设子库、课程资源子库、作品案例子库、培训认证子库等,子库系统提供良好的扩展性,可增加或删减。
1.职业信息子库
包含了互联网/计算机行业与职业的全部信息内容的资料库。一般按照行业类别或者职业类别,对每个职业做具体分析。包含这样一个目录结构:行业大类—行业小类—岗位大类—岗位小类—具体岗位分析。具体到每一个职业,可以查询到该职业的定义、分类、从业要求、工作内容、优秀者特质、薪资状况、职业发展前景等所有相关信息。
2.专业建设子库
学科专业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层次、学术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对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建设子库包括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措施等跟专业相关的内容。
3.课程资源子库
通过课程资源子库查阅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有省级、校级优质课程的相关课程介绍、教师介绍、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及习题;同时还可以了解到国家精品课程、省级优质课程、校级优质课程评选的指标体系与标准,以及申报的方法。
4.作品案例子库
作品案例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能够在丰富多样的案例库中选取符合教学目标的案例来辅助教学。为了增强案例库的应用性,利于教师方便、快捷、有效地找到目标案例,就需要重视案例库的结构设计。结构设计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案例库的整体结构,其结构框架应与课程的逻辑结构相匹配,应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指定的框架来设计。
5.培训认证子库
除了具有培训认证的相关信息和公告之外,最主要的是提供一个完整试题库。试题库并不是简单地将某一科目的练习题或考试题做简单地收集存入计算机,这种作法,充其量只是一个习题集,是题目堆积的仓库,并不是试题库。完整意义上的题库,除了具有录入存储试题的功能外,还应具备查询功能、智能组卷、分析反馈等功能,其相当于一个数据库,可以从里面调用,完善。
(三)网络共建共享服务平台
网络共建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内容为网络平台框架构建、可持续发展设计、资源标准规范建设和平台工具建设等。提供优质共享教学资源与服务,建设集教学资源集成与共享、教学资源个性化定制、成果推广与利用、人才信息采集与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并能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演进而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体系。主要具备有教学功能,资源功能,管理功能,共建共享功能。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IT行业基础学科,本文提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共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对建设具有本院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资源库提出教师和学生不应该仅仅是纯粹的资源消费者,而更应该是积极的资源参与者、建设者,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积累存储丰富的学习资源,对我院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都有显著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芳.高职类基础医学多媒体素材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J].华章,2013(6)
[2]罗红.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3]王玉娟.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13)
【基金项目】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科研项目(编号:2012KYY12)
【作者简介】陈星豪(1980— ),男,硕士,讲师;李晓华(1981— ),女,硕士,讲师。
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篇7
学习主题的设计
本次课学习主题是“圆角橱柜建模”, 是职业学校装潢专业课《三维高级建模》中的一课。该课程的先导课程是《三维基础建模》, 也就是说学生已掌握3Ds Max软件建模的基本方法。所以本门课程为了满足学生制作室内效果图的需要, 主要教授一些室内设计常见元素的三维建模, 如衣柜建模、隔断建模等, 橱柜建模部分主要讲解规则形状和圆角橱柜建模, 如图1和图2所示。
另外, 在学习主题的同时, 学生应完成题为“稍有变化的圆角橱柜”的练习题, 如图3所示。这样学生在学习当前案例的同时, 就可以思考如何完成练习作业, 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上述学习主题和练习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主题的设计比较恰当, 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它能开拓学生设计橱柜的思路, 丰富学生的建模方法, 增强学生对家装建模的信心。在本次课中学习主题的设计比较明确, 但也显示了学习主题设计的思路: (1) 学习主题一定要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 学习主题要新颖实用。主题应选择当前热点问题, 或者是大赛题目等。如果学生认为学习主题比较陈旧, 或者未来没有使用价值, 那么肯定会出现“学之无味, 教之费力”的现象。 (2) 学习主题的设计应尽力完整、简短、明确, 并要配有练习作业或任务等内容供学生演练所学技能。 (3) 学习主题应以软件操作的实际应用案例为主, 尽量少用讲解软件某项功能的案例。因为学习软件的目的就是使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只有在经常完成实际应用的案例过程中, 才能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软件的能力, 从中理解软件的“灵魂”, 进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真正培养灵活应用软件的高技能。 (4) 学习主题的选择不能仅限于教材, 需利用网络、期刊学报、新闻、企业调研等多种途径获得, 这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学习主题需要积累和分享的机制, 这一点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理论学习资源设计
在学习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过程中, 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必不可少, 例如计算机术语、定义的讲解、操作的道理、操作步骤的选择等。在本次课中, 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后, 对于如何完成圆角橱柜的建模又比较茫然, 所以要为学生指明建模的思路和原因: (1) 使用三维动画视频形式演示橱柜模型的组成部分 (如图4所示) , 因为材质不同, 所以要创建的模型包括:操作台面、柜体、挡板三个模型, 其中, 柜体模型的创建是重点, 另外两个部分的建模方法与柜体相似;柜体模型建模步骤可包括:绘制平面图形→添加挤出修改器→转换为可编辑多边形→编辑门缝效果, 这里绘制平面图形是重点和难点。 (2) 根据学习重点和难点的需要, 使用Flash动画形式, 演示平面图形的绘制过程, 使学生对绘制方法有总体的把握, 如图5所示。
教学实践证明, 为学生提供这种启发制作思路的视频和动画讲解资料是很有必要的, 用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明确模型的构成, 为他们的建模习惯打上一个烙印, 让他们首先分析模型的构成, 再进一步分析每个模型的制作方法。另外, 用分步动画形式演示绘制图形的过程, 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各操作步骤的作用和次序, 清晰地明确制作过程, 从而快速地完成已掌握内容, 重点关注新知识和技能, 并逐渐形成分析建模思路的能力。
操作学习资源设计
学生明确建模思路后, 就开始使用软件进行建模。这时,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已掌握技能部分的模型, 教师分步演示讲解新技能, 学生边学边做, 直至完成模型。在这个过程中, 总有学生对某些操作步骤存有疑问, 有些问题能及时获得教师的帮助, 也有一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得到帮助, 大大影响了后续学习效果。因此, 在这一环节中, 解答疑问是一大难题。为此, 本次课中采用的解答疑问方式是向学生发送Word文档形式的学习辅助资料, 其中使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操作步骤 (见图6) 。
目前, 学习辅助资料有很多种形式, 如学习专题网站、操作录屏视频、图文结合讲义、文字讲义、幻灯片讲义等, 可从中选用适合课堂教学且便捷实用的方式。
学习评价资源设计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学习评价环节必不可少, 本次课的学习评价包括两部分: (1) 圆角橱柜作业作品, 由教师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用Word表格形式写明, 并呈现给学生。教师为学生的作品评分, 并给予建模建议, 反馈给学生, 以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 (2) 学生撰写学习反思Blog日志。日志中至少总结出两条本次课的收获或新掌握的知识技能, 以此激励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巩固所学技能。学习日志日积月累会给人带来成就感, 更加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积累技能和经验,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该日志系统是专门针对本课程而开发的, 具有日志系统的基本功能, 如撰写日志、留言、查看、编辑、打分等, 本人能撰写日志, 他人可以查看日志、留言等。对于撰写日志的学生给予基本加分, 获得日志评分高的前5名学生给予额外加分, 以此鼓励学生认真撰写日志, 并鼓励互相阅读日志, 探讨问题, 激发思路, 共享学习成果。
基于上述三维建模课堂教学中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实施的分析可知, 计算机软件类课程需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为学生提供及时、丰富、适合、系统化的学习资源, 如为学生提供行业最新的应用案例或项目, 利用动画技术引导学生明确操作原理和思路, 及时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学习辅助资料, 利用网络Blog技术为学生提供总结和反思的机会等,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实际效率, 使学生灵活掌握操作技术, 逐步形成创新应用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李丕瑾.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计算机软件能力[EB/OL].[2012-10-13].http://www.xxgl.com.cn/danye/jky/web/lipeiqin.htm.
[2]武健.操作中的概念、方法、规则与态度——从学习规律看应用软件的教学[EB/OL]. (2010-03-05) .http://www.being.org.cn/sciedu/toolop.htm.
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篇8
关键词: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整合
1 前言
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作为一门比较实用性的计算机课程在很多职业学校或者高等院校都有开设,因此较为普遍。而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中只有较少部分的学校把工具软件的课程教学融入到较低年级的课程计划中。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培养,对于比较常用的工具软件的教学强化工作往往不够,这使得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这门实践类的课程受到严重的忽视。很多高校学生,甚至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比较常见的工具软件的使用并不熟练,比如,每次较电子文档的作业时,很多同学上交的作业格式都比较混乱,不能满足课程作业的规范性。熟练的使用比较常用的工具软件表明该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也可以反应出其是否可以解决好日常工作出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所以常用工具软件的应用是企业单位对学院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基本评判。所以,我们不单单需要掌握好计算机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通过实践的积累来对常用软件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实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的课程整合不是对以往教学的完全否定,而是通过建设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这门课程来更加全面的实现计算机类课程的建设,有助于促进计算机类课程的逐渐完善和逐渐发生,并实现计算机课程的改革,这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计算机类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并更加科学的把握其中的内涵,发挥好实用工具软件的作用。
2 课程资源建设在课程整合中的应用
为了切实地实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我们需要从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的标准出发,并根据该门课程的教材和教案以及实验指导为基础,进行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的课件制作,做好该门课程的素材整理工作。此外,还需要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并构造好完善的教学网络环境,积极开展课程最终达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的目标。
首先,优化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内容、整体设计等各个环节,是整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和计划的合理分配。课程标准也是教学实施的基础性参照。对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时,我们需要使得该门课程更加灵活,并保障工具软件可以在课程整合中发挥出作用,并适应软件版本的更新换代。
其次,选择质量较好的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教材,并完善好该门课程在课程整合中的网络教学环境。工具软件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工具软件版本更新换代较为频繁。因此,我们需要根据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的特点来保证该门课程的建设可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并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环节,保障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可以在课程整合中得到合理应用。由于该门课程的特点,使得我们在进行课程整合应用时需要和网络相互结合,并了解最新工具软件的使用情况。此外,在课程整合中使用计算机实用软件需要辅助其他的教学资料,比如视频和光盘等。这样可以建立一个结构体系较为完善的虚拟平台,完善课程教学的环境,最终实现实用软件的完美应用。
最后,优化教案,并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资料,做好教学应用准备。课程建设的教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体现,所以,我们需要优化好课程资源,并强化教学中的设计,其中包含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的要求和重点难点问题等等。与课程相配合的多媒体资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性环节,所以应充分的利用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件来进行课程教学,使得实用工具软件可以在课程整合中进行应用。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在课程整合中的应用,我们需要从当前的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出发,并充分了解课程整合的内在意义,同时根据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的特点,优化课程标准,选择好质量较高的教材,并做好多媒体教案,在保证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使其科学、合理地应用在课程整合中。
参考文献
[1]张人上.高校计算机实用工具软件应用选修课的特点、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48-49.
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篇9
关键词:本科院校,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计算机成为各个家庭和企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各个本科院校也把计算机课程列为全体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因此将微课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研究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开发策略是当务之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利用高科技让学生随时享受计算机课程教育。
1 高校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内容及优势
微课资源的教学视频一般时间较短,在5~8分钟左右,学生精神集中的时间不同,这种短小精悍的视频当比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来说,减少了学生注意力停留的时间。每节微课课程只讲授一个知识点,它将重点突出,问题集中,将计算机学习中的重难点、易错点具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微课的资源容量很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且易于下载,更适用于手机端,实现计算机的远程教学。微课资源中还设置了从教学到反馈的一整套“系统”,学生在视频观看结束后,可以对此视频进行反馈评价,评价通过网络反馈到教师那里,教师能针对学生对微课视频进行修改,设计出符合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课程,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公平的计算机教育。因此,微课对于本科院校计算机教学来说,可以起到基础教学的辅助作用,为计算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 高校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开发及应用
2.1 利用微课做好课前预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教师可以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们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频对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对老师将要讲授的课程提前有所了解,会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微课视频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有趣,它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手机、电脑等将视频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word的课程前,教师利用QQ、微信等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于word的知识都有所了解,但是不能熟练地运用中小学所学的知识。比如不会设置页眉页脚,不会插入化学公式,不会自动生成目录、不会添加链接等。教师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做几个微课视频,将每个知识点分开,在电脑上为学生演示,将演示视频传到网上,让学生这对自己不熟练的内容进行观看。同时在视频的最后为学生留下一些问题,比如“你了解了word如何设置页眉页脚,请考虑一下水印的添加。”让学生自己查找书上的资料进行预习。学生在通过微课对所学课程进行初步了解出后,在“反馈评价”处写下一些关于视频的建议,以及希望教师上课能重点讲授什么内容,让计算机课程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各个本科生。
另外,在计算机课程的“IP地址”部分内容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好预习任务,把简单的内容通过微课模式来让学生了解。IP地址在现实生活中是四组十进制数字,通常我们说的32位地址是四组八位数字,而二进制的八位数范围为0~255。教师在微课中讲解简单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自己看自己的IP地址情况,可以是通过百度页面输入IP,也可以调用指令ipcongfig,如图1: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IP地址的分类讲解,让学生自己了解解自自己己网网络络地地址址的的类类别别并并分分析析老老师师提提供供的的IIPP地地址址类类别别,,进进而而掌掌握握知知识识内内容容。。
2.2 利用微课做好授课教学,有效突出课程重点
计算机课程中的重难点是这门课的核心,学生掌握了它们才能在学习上有所突破,为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在传统教学方式下,老师们会安排大量的时间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地讲解,安排大量的习题让学生重负这些内容,学生们来自不同的中小学,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这种量大难度高的课程不是所有同学都可以掌握的。不仅让教师们觉得疲惫,还会磨灭学生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微课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它的时间较短,有效突出课程重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应的疑问点或者教学目标的重难点,将各个知识点总结成简洁明了的语句,制作成一个个教学视频展现给学生,辅助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微课视频的指导下,解决疑问,抓住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在进行C语言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些一些基础程序的思考过程,著名的“百鸡问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何?现根据中学的知识列出方程:x+y+z=100,5x+3y+z/3=100。然后列出程序:因为0≤x≤20,0≤y≤34,所以
根据老师的思路,学生利用自己学习过的内容很快就可以写出简单的程序来。这种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思路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的重点。显然,利用这种微课教授计算机基础课程,比传统方式更有效率地突破课程的难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核心知识。本科生们都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上机试验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索重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让计算机教学更有效率。
2.3 利用微课做好课后巩固,使知识进一步内化
大学与初高中有所区别,初高中教师会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到了大学,学生的课后巩固主要靠自己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使知识进一步内化。计算机学习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学生对知识的复习情况不好,会降低整体的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对学生的复习方向进行指导,将一些学生会犯错误的问题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在课后自行下载进行观看。教师还可以利用微课设置一些拔高的问题在微课视频中,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有限,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挑选观看。
在学习excel的内容后,有许多学生向教师反映,公式的直接运用很难理解,在学习之后还是很难掌握。教师可以针对数的四舍五入、显示一列数据的最大值、if比较函数等难点进行一步步的演示,将演示视频传到网上,让学生针对自己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下载。以一个数的四舍五入为例,四舍五入到各位要在单元格输入公式=ROUND(A2,0),四舍五入到十分位要在单元格输入公式=ROUND(A2,-1)。在学生观看视频之后对于excel的公式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在微课的指导和帮助下,理解了重点难点,将所学知识更好的内化,学生们的整体水平偶有所提高。
在课后的实训中,还可以设定难度梯度增高的微课任务。例如在完成excel表格的教学内容后,可以在作业微课中设置不同的课后实训任务,包括:表内数据的编辑、移动、保存;数据列表的筛选、排序;图表的创建、编辑等。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的完成情况。例如下图2:
1)把操作系统栏移到微机原理后;2)以微机原理为准,从高高到到底底排排序序;;33))选选取取英英语语、、微微机机原原理理数数据据,,制制作作独独立立柱柱状状图图。。在在微微课课中中,,学学生生可可以以暂暂停停先先自自己己操操作作,,在在完完成成后后继继续续看看教教师师的的操操作流程,通过对比来加强学生的表格处理能力。
3 总结
总而言之,微课的应用将各大高校的教学引入了新时代,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资源的优势,将它应用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制定出符合计算机课程特点的微课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让微课资源在计算机教学生发挥更大作用。同时,学生也要配合老师,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为自己的大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欣波.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现状与策略研究[J].2015(4):15-17.
[2]刘晓丹.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现状与策略探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4):46-47.
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篇10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微课热席全国,众多教育界内外人士跃跃欲试,希望能将微课的最大效应发挥出来。在计算机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具有较大优势,因为微课本身就是依靠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所以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更具备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 微课的含义与特点
2009年起,“微”热潮席卷全国,微博、微商、微课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我国迅速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微课指的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运用构建主义方法作为指导,由教师将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点加以切割,使用多媒体技术就任一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进行一段不超过十分钟的针对性讲解的视频。也可以是技能传授的讲解和展示,充分实现一对一答疑解惑。内容较多时,以微课系列形式展示。其特点是针对性强、短小精卓、呈现形式多样化。
2 微课程应用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开发现状
2.1微课在高职类院校计算机学科应用中的现状调查
以2014年湖南省举办的首届微课大赛为例,大赛旨在引导教师主动创新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形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利用智能终端进行有效学习,通过竞赛带动全省各类院校不断积累和共享微课教学资源成果,使各类学科专业都有交互式数字教学资源。
依据教育部于2011年公布的数据来看,湖南省高职院校共有67所。在首届大赛中,参赛高职院校共53所,参赛总作品数,包括系列作品在内共972个。其中计算机学科参赛作品共178个,是所有参赛作品大类总数量最多的。参赛的专业小类别有:动漫设计与制作、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等。其中,上传微课程视频资源最多的两个分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微课资源共57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微课资源共36个。从整体情况看来,参赛作品数量和种类尚且不多。
2.2计算机课程微课开发主要存在的问题
微课的载体是视频。从湖南省首届微课大赛上传的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来看,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微课的设计方法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点和主题的选取不够具有吸引力;微课视频录制存在镜头单一、视频画面不清晰、声音不清楚或是缺乏字幕提示的问题[1]。这相对其他学科类别所出现问题的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
3 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开发和发展策略研究
3.1微课教学设计有技巧
计算机课程的微课资源开发所面临的问题与其它各类别专业相比较是具有代表性的。跟传统的大课堂教学形式不同,微课教学对每一位点击者来说就是一对一的教学。微课所展示的内容是在打破原有知识结构和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这就要求制作者对整门课程的知识内容非常熟悉,对课程知识有较高的驾驭能力和一定的微课教学设计能力。
微课的时间短、内容精。建议在制作微课时注意以下几点[2]:
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要注意语言的表述,做到表达得体;
2)因微课录像缺乏师生间的交互,在传授知识时,要考虑学生是否跟得上,所到之处最好有相关提示;
3)课程结束时需做概括性的总结,有助于帮助学习者梳理思路。
微课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有条理性、有趣味性的微课才能够吸引学习者,使学习者爱看、爱学,微课视频才能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
3.2掌握微课制作的主要技术以及技巧
目前,大部分一线教师对于微课视频的制作并不能做到得心应手,制作一个10分钟左右的视频要花上几个小时或几天的时间。目前微课的录制方式主要有方式:其一,通过软件动态录屏。其二,通过拍摄设备拍摄。拍摄设备很多,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专业的数码摄像机等。视频质量的高低会影响学习者的兴趣。无论使用哪种设备,拍摄时一定要注意画面的稳定性和拍摄的光线与角度,拍摄的画面应图像清楚、突出主体,避免环境中无关干扰因素。
3.3计算机微课资源完整性策略
微课展示的核心是教学而不是技术。最需要关注的是微课的创新设计及教师在微课中展现出来的教学水平。计算机微课是根据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标准及实际要求,由计算机教师创建并共享的。其设计与开发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应确定其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选则教学内容;接着,根据目标设计微教案、微课件以及微习题;然后,实施教学活动并录制; 最后,对视频进行后期处理使之形成微课资源包并上传到微课程平台。制作一个微课所需的时间不少,如何能推动微课程的建设与发展,鼓励全体教师加入微课制作队伍,并共享微课资源呢?针对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微课资源与开发现状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1)鼓励计算机教学的工作者积极进行微课制作,并由此带动其他各学科各专业的从教者上传自己的数字教学资源。将微课建设与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相结合,制定微课建设的相关鼓励措施,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2)在微课开发过程中,高校需搭建专业化的微课平台以支持微课教学。建立科学合理的计算机微课评审体系,确保微课质量。用户可以借助平台上传微课作品、观看微课、学习讨论。
3)制作出优质高效的微课,离不开学校的支持。要加工出高质量的视频资源,除了教师需努力加强自身信息化素养学习,建议由各学校提供微课录制设备和微课录制场地并统一对视频进行后期编辑处理,比如增加片头、片尾,调节音效、增加字幕等等。
4 结束语
微时代给高校教育带来的新的技术手段,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由学习者自己把握学习进度,适合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和深度学习的需求。目前,全国范围内各级各类微课大赛全面展开,目的也是为推动这一具有时代气息的学习形式全面发展。高校必须要重视这种新型的教学力量,在政策和资源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微课的实践制作,搭建专业的微课平台与科学合理的评审体系,由此来选择优秀教师制作的优秀微课,加速高校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摘要:在计算机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具有较大优势,因为微课本身就是依靠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以湖南省举办的首届微课大赛为例,对微课在计算机课程应用中的现状做调查,分析现状,针对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微课资源与开发现状提出思考与建议,促进各学科各专业的微课资源建设,加速高校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晓丹.计算机课程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现状与策略分析[J].计算机教学,2014.
精选课程资源打造校本课程 篇11
第一次的课题组会议之后,课题组成员便一起研究确定我校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基地一旦确定也就意味着校本课程内容的基本确定。当时根据学校情况,和科学学科内容紧密联系的活动基地,可以选择的有三个:沈括故居——梦溪园,北部滨江风光带,南山农业园。这三个活动基地学校过去都曾经带学生去参观活动过,有一定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建构独特的校园文化,我们最终决定将沈括故居——梦溪园确定为科技创新活动基地。
二、以学生为本。挖掘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挖掘、利用学校及社区等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所以坚持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是不可动摇的,选择梦溪园作为活动基地是坚持了以学校为本,那么挖掘什么样的课程资源则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困境我们静下心来,一方面设计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再次实地考察梦溪园,同时在网上广泛搜集沈括的故事,了解他的生平与成就,并从图书馆借来《梦溪笔谈》的原著通读,尝试寻找突破口。最后在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找到了我们需要的课程资源。《梦溪笔谈》是沈括积一生之心血写出的,它包罗万象,独有创见,被称做“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在书中众多的科学论述里,有许多令我们惊喜的发现,于是本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精心选择了《梦溪笔谈》中“石油、凹凸镜、日月之形”等几个科学论述,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并确定了课程的名称为“走进梦溪”,“梦溪”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沈括故居——梦溪园,二是指沈括的著作——《梦溪笔谈》。“走进梦溪”是指让学生走进梦溪园参观学习,并阅读《梦溪笔谈》有关内容。紧接着在课题组顾问南师大郝京华教授的指导下,我们撰写了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论据、内容纲要、课程设计网状图、教材目录。
三、以教师为本,编写校本教材
第一册的编写过程可谓比较艰苦,第一册有两个单元,共七课,这七课由七位教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有了第一册的经验教训,后面三册的编写顺利多了。为了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加强编写和实际教学的联系,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编写教材的队伍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特长。集中大家的智慧,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整合,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几年时间里,课题组成员参与到各项科研活动中,如:聆听专家讲座、设计校本课程方案、编写校本教材、备课、上课、组织学生活动等。其中很多任务一开始对于大家来说是陌生的,特别是编写校本教材。以往教师都是接过现成的教材、教参,给学生上课。这次却是自己编写教材,用这样的教材教学生。虽然一开始有难度,有的教师完成得也不是很好,但经過这样一个历练的过程,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完成从“教书匠”到“研究者”,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创造者”的转变。
五、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具有开放性、活动性的课程,在“走进梦溪”校本课程的实施阶段,我们通过摸索,逐步形成了与课程相配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即先学古文、再体验(或实验)、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延伸。具体说来,就是先学习教材上的一段沈括的科学论述,带领学生读通读懂原文。然后根据文章内容设计学生的体验活动或实验活动,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提升,也对古文形成更深入的理解。最后联系我们现在的生活实际,教师指导开展一些社会调查、科学探究、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感受科学发展的历史。
经过这样一个模式的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非常感兴趣,读古文,变得不再枯燥,因为动手做实验会帮助学生理解;看沈括,变得不再遥远,因为他的科学发现现在依然影响着我们。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视野是开阔的,课程包含了科学、文学、美术、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要经历实验、讨论、创新等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除了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思辨、质疑、创新。在经历了从宋代到现代的科技发展史之后,学生明白了每个阶段的科技发展都具有其先进性,同时也有其局限性,人类的不断探索、不断自我突破,才促使科技的不断进步。如果仅仅满足现在,对科学研究成果只是一味的接受,那么人类社会的文明就停滞不前了。
六、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形成
如果说以前学校打造科技教育的特色,走的还是和其他学校差不多的路,那么,有了校本课程之后,则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我们在五、六年级开设“走进梦溪”校本课程已有两年,这门课程已经成为具有实小特色的课程。我们希望通过两年的课程学习,每一个实小的毕业生都能对沈括有所了解,都能对沈括的科学成果如数家珍,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学校还积极创设与校本课程相配套的校园文化,开辟了两百多平米的大教室作为沈括少年科学院的展示厅和活动室,其所在的楼层,走廊的装饰宣传,全部围绕本课程,有梦溪园的介绍、有沈括的介绍、有《梦溪笔谈》的介绍。让其他年级的学生和来学校参观学习的人都能通过这个宣传长廊初步了解我们的课程。以校本课程为中心,向外延拓展,有课题组对课程的教学作研究,给教师提供研究的内容和展示平台;有沈括少年科学院开展学生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有专题网站反映校本课程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对外宣传交流。打造科技教育特色不再是空洞的,重复的,而是以校本课程为中心实实在在的去构想和实施,“走进梦溪”就是学校的名片。
计算机课程资源库 篇12
1 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来看, 信息技术融入教育领域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 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 指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并强调职业教育应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积极开发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 从而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支持[1]。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若教学中没有足以支持教学活动开展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教育信息化自然无从谈起。教学资源指教学活动开展中一切可被利用的要素, 具体涉及教材、教具、设施、课件、教案、教学环境等多个方面[2]。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则将传统教学资源进行了信息化、数字化、虚拟化转化, 大大提升了教学资源多元性, 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 使教学资源功能得到了最大化发挥[3]。信息化教学资源形式非常丰富, 可以是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号形式, 且这些大量数据由大型数据库管理。利用智能化数据库进行快速检索与查询、管理, 有效提高了教学资源的管理效率和利用率。这些教学资源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 不仅教学资源形式更具灵活性, 纠错处理也更加方便, 提升了教学资源质量, 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便利条件。另外, 信息化教学资源可利用网络进行高效共享传播。学生可根据学习需要, 自主下载, 开展探索学习, 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不仅利于学生知识获取, 更扩大了学生知识面, 丰富了学生学习方式, 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缺陷, 提高了教学交互性。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建设了一种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 增强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另外, 这些教学资源属于超文本结构组织信息, 符合人类认知条件, 具有动态性, 便于学生进行联想思考, 能满足不同学习思路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因此, 职业院校应积极针对当前实际情况, 结合专业知识特点, 进行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 从而优化职业院校环境, 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培养优质人才。
2 职业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通过前文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意义的分析不难看出, 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对教学优化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互动性与灵活性。因此, 职业院校公共计算机教学应积极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 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公共计算机在计算机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是计算机深入学习的基础。教学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操作必备基础知识, 促进学生信息意识的养成, 从而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从当前职业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来看, 虽然很多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存在诸多问题, 很难获得预期教学效果, 仍然处于教育信息化初级阶段。就目前而言, 职业院校在公共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中, 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滞后, 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 缺乏对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与优化, 多重视硬件建设, 忽视软管理与资源的利用, 导致教学资源利用率低下,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4]。当前, 很大一部分信息化教学资源没有实现对学生的真正开放, 共享程度非常低。很多时候学生不能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化教学资源, 导致教学资源不能发挥出最大化教育效益。同时, 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中, 很多职业院校没有实现对资源的实时更新, 且资源更新具有严重的滞后性, 无法紧随时代与教育需求, 很多职业院校甚至应用的是十年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资金投入不足, 严重制约教学资源信息化发展。
因此, 在公共计算机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中, 必须转变思路和理念, 明确建设方向与目标, 制定详细教学资源整合计划, 加强软管理。职业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中, 应根据公共计算机教学目标及教学特点, 遵循基本教学规律, 围绕预先设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计划展开, 通过计划为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导向, 提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使信息化教学资源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所制定的计划要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同时还要保证经常更新, 避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要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与整合, 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库, 利用互联网对学生提供服务, 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开放性, 提高资源利用率, 最大化教育职能, 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因此, 职业院校应构建公共计算机教学资源开放制度, 通过制度约束学生行为, 规范信息化教学资源管理流程, 构建一套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运作管理体系。要开展有序、有效的教学管理活动, 使其符合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要求, 凸显学生主体性, 提升教学质量[5]。
同时, 教师必然注重自我提升和自我学习, 培养自身的信息化意识, 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 丰富自身理论知识, 正确认识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教育者具备信息意识, 是开展信息化教育活动、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前提条件。教师水平关系着实践教学活动开展质量及教学资源利用率与功能的发挥, 若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不具备较强信息意识, 便难以开展高质量工作, 不利于开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3 结语
现代教育走向信息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职业院校应积极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 整合与共享教学资源, 为学生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最大化教学资源, 进一步提高公共计算机教学质量, 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亚杰.职业学院基础课程网络教学数据资源中心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12.
[2]郑洪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网络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3.
[3]魏俊晴.基于数据共享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沙:湖南大学, 2013.
[4]蒋冯辉.基于工作过程的中职物联网专业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