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资源库建立(共7篇)
疾病资源库建立 篇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职业教学改革”的办学方针。但是, 目前高职护理专业仍然沿用人文、基础、专业“三段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很难领会专业内涵, 人文、基础与护理专业知识的脱节明显[1]。尽管各护理学校也进行着课程整合以及项目化教学的多项改革实践, 但课程整合的内容也往往显得牵强附会, 缺乏知识的延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护理教学实践中也一味套用技工类的项目教学模式, 期望能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体意识, 但在实践中因为课时的限制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欠佳, 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忽视了护理专业的特殊性。护理专业与一般技工类的专业有着质的区别, 后者只强调生产结果, 就不同的产品列出不同的项目任务, 其项目目标就是操作的结果———产品的形成, 项目任务单一而明确。而前者强调的则是技能过程, 其能力包括一般常规护理技能以及护理软技能 (包括对疾病的观察、思考、理解、判断、分析等能力[2]) , 其过程是动态的、变化的, 还包括被护理者的满意程度等情感因素, 所以其项目任务是综合的, 其目标就是解决被护理者不同的健康问题, 其技能水平也只能在整个护理的过程中反映。因此, 常见疾病网络共享资源库可以作为各课程共同的健康问题源, 很好地显示其特有的项目纽带作用, 为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提供极好的共享平台。
1常见疾病资源库设计思路
常见疾病资源库分为常见疾病病案资源库、常用护理流程资源库、常见疾病处理以及护理过程资源库等。常见疾病资源库的建立, 可以为人文、基础等各课程教师提供专业导向平台, 使其依据各课程要求, 找出各自所需的相关健康问题, 并以解决不同层次的健康问题作为不同课程的目标, 实施护理专业的分层项目教学。
1.1常见疾病病案资源库
常见疾病病案资源库主要展示内、外、妇、儿科常见疾病典型病例, 病例收集于各综合性医院, 经归纳、整理、处理, 并以表格形式从3个方面 (获取信息、提出问题、项目目标) 展开。首先是获取信息进行健康评估, 即对病史中有意义的内容按照护理评估顺序进行分类、归纳, 并纵向列出基本资料、健康史评估 (病因、诱因、典型症状) 、身体评估、心理社会评估、辅助检查;然后就各种信息提出系列健康问题;最后根据病史提出项目目标, 作出临床诊断并制订出护理措施等。3部分以统一格式收录到共享资源库。由于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护理往往涉及到疾病的病因、生理、病理、症状、体征、心理、社会、辅助检查、药理、护理、康复、急救以及护理文书书写等多门医学相关学科知识, 通过建立资源库, 不同课程教师就可以利用病例出现的不同健康问题, 展开人文与临床、基础与临床、知识与技术的分层连接, 围绕病例展开项目教学, 从而增加课程内容的实用性。而且表格也可以使所展示内容一目了然, 便于各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各取所需。可以通过获取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疾病资料的能力;通过健康问题的提出可以培养学生对疾病的分析、判断能力, 并依据各课程要求, 就某个健康问题进行专业知识拓展, 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1.2常用护理流程资源库
常用护理流程资源库按照护理项目、注意事项、提出问题3个方面进行陈述, 通过该资源库的建立, 使各课程的教师都能对相关理论知识有目的地进行专业延伸, 如病原生物学中讲到紫外线作用时就可以拓展出相关护理技术的应用, 围绕对应的项目任务完成课程教学, 从而增加基础课程教学的实用性。
1.3常见疾病处理以及护理过程资源库
常见疾病处理以及护理过程资源库体现常见疾病的护理以及处理过程, 为了显示其过程的可变性、动态性以及多样性, 也为了便于各课程教师对资源的应用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资源库以A3型题型试题库的形式编排, 就某个病例进行分层提问、分层思考, 使教师能依据各课程要求有选择地将其应用到课程教学中, 同时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应用能力。
常见疾病共享资源库的建立, 为高职护理专业各课程教师提供了一个可以分级共享、分类共享的平台, 同时也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分时共享、分人共享的平台, 使护理专业能围绕健康问题进行分层项目教学, 以疾病共享资源库作为项目链, 使人文、基础与专业知识相互渗透, 把护理技能贯穿在整个护理教学过程中, 真正实现护理专业的项目教学改革。
摘要:现代护理理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其目的是解决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常见疾病资源库的建立, 可以作为高职护理专业各课程共同的健康问题源, 在资源的分级共享、分类共享、分人共享、分时共享中实现文化基础、专业、实践的接轨, 分层完成各课程的项目任务, 提高学生的护理技能和水平。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常见疾病共享资源库,建立与利用
参考文献
[1]林杰, 周冰, 关晓明.黑龙江省卫生学校护理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与教育教学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10) :23~24.
[2]宋爱民.提高软护理技能的探索[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10:177~179.
疾病资源库建立 篇2
1建设目标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视, 食品安全卫生现场监督、抽检、污染物监测及食源性疾病调查等产生了大量的数据, 目前所有数据几乎全靠人工收集、统计, 工作量大, 处理速度慢, 不利于综合分析、利用和及时为决策提供支持, 不能适应当前食源性疾病防制的需要。因此, 从本地区的需求出发, 努力推进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的建设。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 可以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建立食源性疾病防制机制, 可以建立地区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数据库, 为科学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治策略提供基础数据;可以实现预警、评估的网络智能化分析系统, 为食源性疾病防制控制提供支持。
2建设内容
2.1信息收集系统
2.1.1建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信息收集系统建立监测信息收集系统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基础。县 (区) 、街道、乡镇、医院等基层单位, 对食源性疾病进行监测, 并对监测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报告至市级疾控中心, 由市疾控中心完成资料数据的分析[2]。⑴哨点医院食源性疾病报告信息收集:哨点医院确定相关科室作为哨点科室 (如肠道门诊) 。哨点科室的医生发现食源性疾病疑似病例, 通过系统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报告卡”, 并报送至医院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对报告卡进行审核, 并参考《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向当地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⑵食源性疾病暴发信息收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用现代化网络手段, 收集辖区内发生的重大食源性疾病及食物中毒、典型案例的详细调查报告以及已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中毒因素检测及分析报告等, 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资料上报和数据分析。⑶食源性疾病社区人群的主动监测信息收集:采用电话调查或入户问卷调查方式掌握居民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频次、引起居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食物。
2.1.2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收集系统食品污染物数据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危害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和完善食品污染物网络, 有效地收集有关食品污染信息, 有利于开展切合实际的危险性评估, 创建食品污染预警系统。无锡市从2001年起设置了20多个食品污染物监测点, 按照监测方案, 确定了重金属、农药残留、兽 (渔) 药残留、环境有害物质等50项食品污染物项目。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收集系统主要包括: (1) 食品化学污染物监测和评价信息收集系统, 通过对指示性食品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物质进行监测, 了解污染水平, 建立食品污染状况数据库和数据分析系统, 开展危险性评价。⑵食品中生物污染物监测与评价信息收集系统, 通过建立致病菌的监测网络, 对重点食品实施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 及时发现潜在的和正在发生的食品生物性污染问题, 进行危险性评价。
2.1.3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收集系统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收集系统包括两个部分:⑴食品卫生监督信息网络, 具体是建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基本信息、监督信息、监测信息、量化分级等有关食品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库, 加强信息交换。在监督过程中有的放矢, 主要利用企业的量化分级信息, 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监督管理。⑵食品卫生监督检验信息, 汇总各监督管理部门 (如药监、工商、技监、卫生监督等部门) 的监督检验的信息。信息来源于各监督部门以及各检验机构, 如:各疾控中心的卫生检验系统。
2.1.4气象信息收集系统微生物在一定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容易生长繁殖, 因此微生物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每年的5~10月份为高发月份。另外, 温度、湿度、降雨等气象因素影响食品的腐败变质、蚊虫苍蝇滋生等情况, 因此, 通过对气象信息与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的分析, 可以为食源性疾病的预警提出有价值的参考。
2.2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作为信息的处理部分, 是整合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管理系统的核心。信息处理决策系统也是一个平台, 从信息收集得到的信息资源在此平台整理, 达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它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处理, 是为决策提供各种支持信息的部分包括数据分析、趋势分析和状态评估等。通过数据的分析, 得到一个时间段各种食品中不同危害物的检测统计及地理分布信息, 帮助决策者掌握和分析食品安全情况, 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采用各种方案进行趋势分析, 以直观、易于理解的形式给出分析结论, 帮助决策者了解、掌握食品安全变化以及食源性疾病发生规律, 预测发展, 采取应对措施。运用数据开采和人工智能技术, 从数据仓库中挖掘知识, 并将其放入模型库的专家系统知识库中, 由专家系统得出定性分析以辅助决策[3]。
参考文献
[1]曹一鸥.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简介[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7, 23[5]:607-609.
[2]戴月, 袁宝君.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简介.预防医学情报杂志[J], 2005, 16[2]:61-63.
疾病资源库建立 篇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OCT) 是一种根据光的干涉现象设计而成的活体成像技术, 近年来飞速发展[1]。它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其优点包括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非接触、无损伤和可重复性等。
临床上常见的黄斑疾病包括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裂孔、黄斑水肿等, OCT作为一种新的能提供高分辨活体组织横截面图像的非损伤性影像学检查技术, 能够精确地检查各种黄斑病变, 特别在疾病早期检查中有明显的优势[2]。它可为临床黄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手术评价提供重要信息, 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可以在手术前后分别进行检查, 对手术疗效的检测也起着重要作用[3]。
目前, 临床上根据黄斑疾病在OCT图像中表现出的解剖形态学特征、人工诊断疾病的病程、病因将其进行分类。在全世界范围内, 黄斑疾病都是高发病率疾病, 因此, 对该类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很有必要。国外已经完成了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我国也已在多个城市和不同群体中开展此类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基于OCT的临床诊断在我区已经开展, 但区内尚未进行各病种的统计学归类和分析, 随着诊治过程中产生大量的OCT图像和数据, 科研和临床上急需对图像进行计算机辅助分类。
对图像进行模式识别和相关研究的前提是:建立具有参考价值的、完备的图像数据库。图像数据库有别于普通的文本数据库:普通文本数据库中, 保存的往往是一般的简单数据, 很少涉及到一些多媒体技术。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 医学图像也以更多的形式展现出来, 使得数据库的容量急剧膨胀。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设计和建立OCT图像数据库, 同时解决大量OCT数字图像的有效存储和管理问题, 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设备与软件
图像采集采用世界上先进的ZEISS Cirrus HD-OCT仪器, 获取高分辨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 为后续的分析提供良好的基础。
ZEISS OCT仪器的系统软件可以导出的文件格式为pdf或jpg, 为了便于观察, 进入数据库的为jpg文件。
数据库底层和界面设计主要采用Microsoft Access等软件来实现。
1.2 基础数据的获得
从宁夏眼科医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2 a的患者数据中选取100例黄斑变性的住院患者数据, 作为进入数据库的基础数据。
数据的内容包括以下字段:序号、住院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眼睛 (左/右) 、现病史、诊断描述、病程, 从电子病历中提取。图像的内容为视网膜地形图和厚度图, 从OCT仪器中按照jpg格式导出。
所有的数据按照规定格式整理。
1.3 架构设计
系统采用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 (B/S架构) , 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eb浏览器来实现, 整体架构分为4层, 见表1。
1.4 数据库设计以及与现有系统的接口
数据库采用Access开发设计。整体数据关系如图1所示。
OCT数据库中主要的表为用户信息表 (T_USER_INFO) 、科室类型表 (T_DEPA-RTMENT) 和OCT数据库表 (DB_OCT) 。用户信息表包括用户编号、用户名和密码等字段, 科室类型表包括科室名称和科室ID, 而OCT数据库表包括住院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描述、病历资料和图像地址等字段。
从医院信息系统中选取合适的病历, 通过规定的格式导出。在Access数据库中建立相应字段, 导入已经整理好的基本数据, 设计实现基本界面, 建立与界面的链接, 包括基本数据的各个字段的展现, 图像的展现, 实现查询界面。
1.5 应用技术
本软件前台展现层使用ADOBE公司研发的FLEX语言, 开发环境使用Flash Builder 4.5。该集成涵盖了支持RIA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 开发和部署的一系列技术组合, 是一个高效、免费的开源框架, 主要用于开发Web应用程序。
数据持久层采用Java语言进行编写, 开发环境使用MYELIPSE 8.0, 该语言可以撰写面向对象的跨平台应用软件, 具有通用性、高效性、平台移植性和安全性。
2 结果
2.1 数据库内容及功能
数据库可以实现录入和展现功能, 如图2所示。可以实现数据基于图像名称的查询和统计功能。进行疾病分类研究时, 可以通过查询得到患者的病案及图像资料, 之后导出数据结果, 进行进一步研究。
2.2 数据库的临床应用
该数据库将典型的病历资料归集起来, 实现多种黄斑类疾病的分类整理和统计。在临床上, 与电子病历系统结合, 形成眼科黄斑类疾病的临床知识库。在诊断过程中, 可以随时查阅过往的类似病历以及图像资料, 同时, 典型的病历资料可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另外, 对于该类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来说, 数据库可提供统计数据。随着数据记录的不断增加, 尤其对调查一些地区性的疾病, 更具有参考价值。
3 讨论
3.1 建立OCT图像数据库的意义
建立地区范围内的黄斑疾病数据库, 实现各类黄斑疾病图像的分类存储, 是对国家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支撑。目前尚无包含OCT图像特征在内的数据库, 在该类疾病的诊疗过程中, 积累和规整数据, 建立较完整的数据库, 对于研究疾病的进程、诊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该数据库可以实现:
(1) 大样本数据的归集, 可作为后续产生的大量图像数据的管理工具;
(2) 可作为科研的有效工具并为其提供有力支撑, 大大提高科研的效率;
(3) 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4) 提供流行病学所需的数据, 为进行各类黄斑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3.2 图像数据库的实现和管理
图像数据库是数据库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一方面, 文本数据和图像数据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图像数据库领域不能够照搬在文本数据领域成功应用的传统技术;另一方面, 图像数据库又需要借鉴传统数据库的许多成功技术, 如SQL语言、索引技术等。上述两方面的结合已成为目前图像数据库技术发展的主流[4]。
图像作为多媒体的重要内容, 应用日益广泛, 图像数据库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 在图像数据库中, 需要解决如何管理可视信息的问题。目前的管理大都是采用表与实体结合的方法, 即在数据库表中只反映图像数据文件的存储路径, 将图像数据以文件形式存放于指定的计算机目录下。这种管理模式, 增加了数据维护的难度, 同时也带来数据安全的隐患。为了做到图像在数据库中的安全管理, 我们在设计该图像数据库时, 同时探索直接将数据图像存储在数据库关系表中的方法, 以解决大量数据图像的有效存储和管理问题[5]。
3.3 分类方法和模式识别的讨论
在建立图像数据库的基础上, 下一步可以研究如何利用图像的分类方法和模式识别进行辅助诊断。眼部OCT图像应用于临床诊断的时间不长, 计算机辅助诊断和分类的研究较少, 对于眼部OCT图像研究的相关文献, 如:Maurizio Baroni等采用共生矩阵和人工神经网络 (ANN) 将视网膜层图像部分从整个图像中分离出来, 分离的准确率为79%;对其他部位, 如:皮肤的OCT图像研究中, 采用小波变换的方法提取纹理特征, 继而进行匹配用于分类[6]。
对医学图像分类的研究一般分为3个阶段, 包括特征提取、建立分类的特征库、特征匹配。目前对眼部OCT图像分类的研究尚处于特征提取阶段, 如上述引用的文献中集中于提取视网膜层图像的特征。
3.4 OCT图像数据库与电子病历的结合讨论
电子病历指的是基于计算机的患者记录 (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 CPR) , 它是利用电子设备 (计算机、健康卡等) 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数字化的患者医疗记录。OCT图像作为检查结果之一, 如果直接嵌入电子病历中, 对诊疗和科研、统计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中数据库界面的设计是按照电子病历的发展方向来进行的, 主界面上体现的内容尽可能地为医生的诊疗提供全面的依据。电子病历的病程记录有一定的模板, 根据医院的需求不同, 设计的模板内容也有所差异。提取预处理后的OCT图像, 设计电子病历的模板, 将患者基本信息、OCT检查结果、主要病程展现在同一界面上, 后续可以逐步加入诊断结果、对于本病例的备注等, 逐渐完备数据库的内容。
4 结语
本文设计并开发了黄斑疾病OCT图像数据库, 实现了图像数据的存储, 以及电子病历数据的整合, 为进一步对黄斑疾病OCT图像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参考文献
[1]Holmes J.OCT technology development:where are we now A com-mercial perspective[J].J Biophotonics, 2009, 2 (6-7) :347-352.
[2]贾洪强, 杨云东, 杨立东, 等.OCT在临床常见黄斑疾病的图像特征及应用价值[J].国际眼科杂志, 2009, 9 (1) :124-128.
[3]赵丽丽, 魏文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对黄斑部视网膜手术疗效的评价[J].眼科, 2003, 12 (4) :211-213.
[4]王兵.图像数据库的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18 (4) :409-413.
[5]谢从华, 宋余庆, 常晋义.图像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1 (9) :3 206-3 210.
疾病资源库建立 篇4
关键词:社区服务站,疾病控制中心,疾病预防
社区服务站是整个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以服务社区、满足社区基本的卫生服务作为目的, 以健康教育和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疗是整个医疗组织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面向全体社区居民的实行卫生保健的重要环节。城市社区服务站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发展较好, 为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2,3,4]。
2008年北京奥运时期, 北京已经有一些社区依托社区服务站建立起来了疾病控制中心, 为其他地区建立社区建立疾病控制中心提供了样板和可能性。建立基层的疾病控制中心可以将疾病控制的重心下沉, 对于预防和处理公共安全事件能发挥出更加有效的作用。本文主要就社区服务站为基础建立疾病控制中心进行了探讨。
1 依托社区服务站建立疾病控制中心的目的
依托社区服务站建立疾病控制中心, 可以实现疾病控制工作的重心下沉, 实现社区疾病控制的区域化管理。便于向社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公共卫生服务, 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 从基层进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疾病控制中心的发展方向是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宣传预防性病、结核病等传染病, 开展妇幼保健以及精神卫生和健康教育等主要工作的推广和完善。通过开展上述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逐步完善和建立起区域疾病与预防工作制度, 提升整个区域的疾病控制的工作能力。通过建立基层的疾病控制中心以达到对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高效处理, 以更为积极的方法保障社区群众的身体健康。
2 依托社区服务站建立疾病控制方法和职责。
在疾病控制中心的人员配备方面可以采取更为灵活的机制。疾病控制中心的人员可以以社区人员的兼职为主, 一般可由6~7个人组成。成员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验室检测人员以及保健科的全科医生组成。以社区服务站为基础建立疾病控制中心, 主要是面向未来的基本目标, 以处理在公共卫生中的突发事件作为工作的重点, 建立起区域疾病控制中心。
疾病控制中心的主要职责主要是是参与到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中, 以基层的优势做到及时控制、反映快速等。同时主要进行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制定出日常工作的细节方案, 建立起疾病控制中心的预警制度。更好的服务社区居民。
3 建立社区服务站为依托的疾病控制中心意义探讨
3.1 缩短处理突发事件时间, 奠定良好的卫生工作基础
依托社区服务站建立起来的疾病控制中心可以将处理公共卫生事件作为主要的切入点。以此来解决因为事件所发生地点与传统的疾病控制中心距离较远的问题, 或者是因为路上堵车等耽搁相关人员到底现场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疾病控制中心可以及时的展开突发事件的现场调查和进行公共事件的及时控制。
建立基层的疾病控制中心同样也可以解决同时处理多个点的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实要求, 如遇到此种状况, 如果缺少社区为依托为疾病控制中心, 往往会问题百出, 难以满足应对大面积突发卫生事件的要求, 如“非典”时期, 如果能有更多的社区疾病控制中心, 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人民群众对于“非典”的恐慌情绪, 通过宣传与救治, 让大家知道“非典”是可治可防的。
依托社区服务站建立疾病控制中心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解决一部分疾病控制中心人员不够的问题, 避免因为增加疾病控制中心人员出现的成本, 可以为区域的卫生保障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有利于疾病控制工作重心下沉, 培养医疗后备人才
在实现公共卫生的相关措施过程中, 要注意发挥社区服务中心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力量。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建立疾病控制机构, 以实现疾病控制工作重心下沉, 以此来更好的发挥出社区服务中心在整个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价值。
可以将疾病控制中心的医护人员看做是在社区服务站的延伸。疾病控制中心的人员应该从各社区服务中心进行选择, 选拔业务能力强, 并且有责任性有工作经验的骨干人员参与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同时也要对已经选拔的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公共卫生培训。包括采样、消毒以及现场流行病的流行病调查进行培训。培训之后组织必要的考试, 考试合格之后上岗。合格的人员在可以在处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放心大胆的对其进行授权, 在第一时间将危害降低到最低状态。同时通过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 培养出一批业务能力强, 医疗水平高, 素质水平高的基层医护人员。
4 依托社区服务站建立疾病控制中心的不足之处分析
目前来看, 由于依托社区服务站建立疾病控制中心, 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 特别是在检测设备与实验室设备以及消毒设备等很难在一时到位, 这需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到疾病控制中心的建设上来,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从思想上重视建立基层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 在硬件建设与人才引进政策上给予支持。
从硬件设施来看, 疾病控制中心主要应该配备是一些医学设备, 而现实情况是很多社区服务站本身在检验设备上相当缺乏, 所以比较难支撑疾病控制中心的硬件建设。除了应给予疾病控制中心配备上述设备之外, 还需要配备食物中毒处理箱以及电脑、录音笔、传真机以及打印机等日常工作设备, 以用来满足疾病控制中心在日常处理水污染事件、食品食物中毒事件的快速检测以及报告和取证等办公需求。
另一方面还是需要加大疾病预防人才的培养, 可以与大型的医疗机构或者大型的疾病控制中心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进行人才的交流, 大医疗机构选派优秀人才到社区服务站基础上建立的疾控控制中心进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选派基层疾病控制中心的医疗骨干在大型疾病控制中心进行学习, 进行双向流动。同时要还应该加大引进大中专毕业生, 充实疾病控制中心的队伍, 加强队伍建设。
5 小结
依托社区服务站建立疾病控制中心是一项新的新探索, 主要是将疾病控制的工作进行了重心下沉, 在北京已经有了初步试点, 人员上是“一套人马, 俩套班子”。这项措施以后可以在其他地区进行推广和完善。让其真正可以达到控制疾病, 预防公共安全事件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发挥出社区服务站在整个医疗体系中重要作用。这项工作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理解, 在疾病控制中心的硬件建设方面给予关注和支持, 同时要树立疾病控制一盘棋的思想, 积极推荐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充实基层疾病控制中心的人才队伍。相信通过依靠社区服务站建立起的疾病控制中心可以构建起覆盖面广, 反应快, 机制灵活的疾病控制救治体系, 更好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丛黎明, 陈直平, 顾日方, 等.农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责任制指导团队工作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 29 (3) :58-59.
[2]郭延哲, 于淼.旅游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 (6) :685.
[3]侯进, 李振华, 申斌, 等.基于“六位一体”功能的基本医疗管理模式的探索与体会[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5) :25.
疾病资源库建立 篇5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的流行规律和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以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已经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本研究通过对2008年顺德区北滘镇居住的9240例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健康体检资料分析,了解社区居民主要慢性病的流行现状,确立本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疾病谱,为今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已参加2008年度基本门诊合作医疗,年龄在5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9132人,以自愿为原则进行免费健康检查。
1.2 方法
对2008年7月至12月进行的全镇50岁以上9240名居民的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检查项目包括:(1)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内科、外科、眼科、妇检(女性);(2)医技检查:心电图、彩色B超、X光胸透、血常规、空腹血糖、乙肝两对半+转氨酶。本次检查,没有把血脂、肾结石和男性前列腺的检查列入体检项目,所以血脂异常和肾结石、前列腺疾病不在本文中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2003软件录入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患病率比较以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类疾病排序
本次健康检查对象是5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19132人,参加检查9240人,受检率48.30%。其中男性3453人,女性5787人,共检出患病29710人次,前9位慢性病患病率依次为:高血压3983人,患病率43.11%;脂肪肝2551人,患病率27.61%;超重2427人,患病率26.27%;心律失常1479人,患病率16.01%;白内障592人,患病率6.41%;糖尿病570人,患病率6.17%;胆结石502人,患病率3.92%;肥胖331人,患病率3.58%;肺气肿135人,患病率1.46%。
2.2 不同年龄段疾病排序
不同年龄段疾病排序有所变化,但高血压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患病率居首位,高血压、心律失常、白内障、糖尿病、肺气肿、胆结石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不同年龄组间患病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脂肪肝、超重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05),而肥胖则无显著性差异(P﹥0.5),不同年龄段疾病排序见表1。
2.3 不同性别疾病排序
不同性别疾病排序基本相同。不同性别的发病率比较却有所差别,有显著性差别的是肺气肿、糖尿病患病率男性较女性高(P<0.05),脂肪肝、心律失常、白内障、肥胖患病率女性较男性高,有显著性差异(P<0.005)。高血压、超重、胆结石患病率男女间患病率基本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检出前9位疾病排序见表2。
3 讨论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本次现况调查中参与体检的中老年人均为当地居民,生活、饮食、风俗习惯在三角珠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虽然接受调查的人数仅占48.30%,但从结果上看依然能够反映出本地区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本次调查发现,中老年人高血压、脂肪肝、超重、心律失常、白内障、糖尿病、胆结石、肥胖、肺气肿患病率分别为43.11%、27.61%、26.27%、16.01%、6.41%、6.17%、3.92%、3.58%、1.46%,各项指标均比200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专题调查资料要高[1],原因是2002年广东省居民营养与健康专题调查的对象是20岁以上成年人,而本研究的对象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可能与各类慢性病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有关。同时珠江三角洲居民生活水平较全省平均水平要高,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由此产生了相关的慢性疾病持续上升。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疾病谱排序与其它地区的调查有所不同,但高血压、脂肪肝、心脏疾病依然是中老年人的疾病谱前五位主要疾病[2],是影响社区居民健康的重要原因。高血压、白内障、肺气肿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与年龄成正比,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是全世界致死和致残的首要原因[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也不断增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导致的疾病日益增多,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4]。慢性病病因复杂,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多,常长期甚至终身治疗,对居民健康影响显著,增加社会负担。有效的干预措施如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强调合理膳食、戒烟戒酒、运动量化干预、心理平衡等,并对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定期进行监测,高血压、脂肪肝、血糖升高发病率等较干预前有显著下降,干预效果显著[5]。
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中老年人慢性病的疾病谱,计划下一步通过进一步规范治疗和一定干预,使绝大部份人得到缓解和控制,可以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重点提供科学的依据,对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改善中老年人群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建立健全社区和个人健康档案,及时掌握城乡居民医疗健康情况和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开展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基础,对社区卫生服务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制定我国医疗卫生防治措施很重要的依据之一,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加以引导[6]。
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和家庭为中心,提供连续、长期、整体和个性化的卫生服务,这是慢性病防治的最佳途径。因为社区医生可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健康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与病人及其家庭的每一次接触机会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使病人认识到慢性病的危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从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最终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居民的知晓率,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控制危险因素,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是今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社区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的慢性病知识的宣教、实行有效的干预措施等工作刻不容缓。
本次参加体检对象为50岁以上本地居住的中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9240份,并由社区医生对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追踪管理,以此提高居民参与健康检查的自觉性,接受社区医生的干预措施。随着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和经费的投入,逐步对50岁以下中青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及早对社区居民进行规范的健康管理,早期发现疾病,早期诊断治疗或干预,提高居民的健康质量。
摘要:目的:了解珠江三角洲社区中老年人疾病谱及特点,为社区防治慢性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顺德区北滘镇2008年9240例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体检资料进行慢性病学流行现状分析。结果:北滘镇50岁以上中老年人疾病谱顺位是高血压(43.11%)、脂肪肝(27.61%)、超重(26.27%)、心律失常(16.01%)、白内障(6.41%)、糖尿病(6.17%)、胆结石(3.92%)、肥胖(3.58%)、肺气肿(1.46%)。结论:应采取各种科学的干预措施,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改善中老年人群健康状况,是今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
关键词:中老年人,疾病谱,健康干预
参考文献
[1]马文军.广东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及防治现状[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1):72-74.
[2]冯莹,李国艳,袁晓静.社区慢性病疾病谱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04,2(1):3-4.
[3]李立明,吕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新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3):97.
[4]王陇德.慢性病及亚健康状态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及其防治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31-1034.
[5]张日文,吴荣华,甘艺平,等.南海平洲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谱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行为干预[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2):49-52.
疾病资源库建立 篇6
1 目前三基培训考核现状与分析
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三基”训练考评模式的弊端已日益显现:存在形式、内容单一[2],职业行为、临床思维以及法律法规知识缺乏重视的现象[3];训练考核手段不尽人意,听课人员难以集中,操作性技能演示受限;考试有许多可变因素较多,如考场安排限制、监考人员和试卷等环节的不足;考核主观评价的随意性;外部培训成本较高,受益人数有限,无法满足当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三基”训练考核的需求。鉴于上述不足,设计一套科学有效的培训考核方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不断地渗透到医学继续教育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技术已在医学教育培训考试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均为研发适用于现代医学继续教育的“三基”网络培训考评系统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三基”网络培训考评系统
2.1 概述
“三基”网络培训考评系统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资源,建立开放的学习评估平台,实现三基培训弹性化、考试无纸化,通过提升兴趣、学习知识和评估能力三位一体的融合达到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及实践技能的目的(图1)。
2.2“三基”网络培训考评系统主要内容
本系统包括培训模块、考核模块及管理模块。培训模块由在线学习班、选课中心和健康知识园地等组成。考核模块由考试中心、题库练习、咨询答疑和学习档案等单元组成。管理员登陆进入管理模块,进行人员的添加,个人信息的修改及其他信息的设置。整个系统内容涵盖网上自主选课学习、重点习题练习、“三基”知识考评和个人学习测评记录档案等。
2.2.1 培训模块。
培训课程通过上传PPT及视频讲解等建立,上传成功后的所有课程均进入选课中心。管理员根据各科的学习目标,在选课中心里选择一定量的课程编制入学习班,并安排需要进行该学习班学习的学员。学员登录后,则可以见到自己所要参加的学习班,学员除培训学习班中的必修课,也可进入选课中心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选修课进行学习与培训,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培训资源共享及灵活性,也使每个学员都能得到知识的更新及再学习。学习班中的所有必修课程学习结束后,学员则可获得相应学分,进入毕业考试。
2.2.2 考核模块。
(1)题型管理:提供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名词解释和问答题等多种题型的增补、修改及删除功能,灵活性较大。(2)题库练习:该模块为学员提供考前复习平台。针对本中心的科室众多,未定级及初级人员较多的情况,系统中输入了大量的题库,题库来自于各科的三基书籍、上级单位下发的三基训练内容及最新版的定级、职称考试的题目等。学员可进入相应题库进行练习,系统根据答题情况实时判断对错,有助于学员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及薄弱环节的判定。(3)试卷管理:试卷分为预制及即时生成。管理员根据每个学习班知识点、题型和试卷总分等内容对试卷进行设计,系统根据设计要求随机抽取题库中题目自动预制成毕业考试试卷,然后将预制试卷与相应的学习班关联,参加此次考试的学员使用同一份试卷考试。试卷设置也可在学员进入考试时,根据设计要求即时生成,每位学员生成的试卷不同样。(4)考试管理:考试可分为统一考试与自主考试。设置成统一时间的考试,学员均需提前完成学习班课程方可统一考试。参加自主考试的学员,获得课程学分后即可进入相应毕业考试。客观题由系统自动计时、判卷,主观题则由授权人员进行判卷,合格者即可获得该学习班毕业证书,一证一编号,学员可自行下载毕业证书,不合格者可根据设定规则进行重新考试。
2.2.3管理模块。
(1)人员管理:系统设定两类用户,分为管理员及普通用户,普通用户分为外部机构与内部机构人员,内部机构再分级为各科室,与OA系统(办公系统)做接口,导入人员基本信息,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增加与删减。系统根据登陆者权限赋予不同的权限,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及稳定性。(2)数据管理:(1)培训时间设置:每个课程设置学习的总时间,并在页面上显示学习时间,达到规定时间后才可完成,同时,也可设置成单课程培训的时间是否可叠加,此次没有完成,下次在该课程可显示已完成多少时间。(2)考试设置:允许考试后学员进入考试页面,考试结束时间到达,试卷则自动提交,试卷不可重复提交。(3)成绩管理:学员只能看到自己的成绩,管理员可看到所有参加人员的考试成绩及所考模块,考试成绩实时发布,不合格者用红色字体显示,并可进行查询、排序及导出。(4)学习档案管理:学员登录页面后可显示个人的信息,历次参加的课程与学习班,以及所获得的毕业证书等,信息一目了然。(5)日志查询:管理员登陆可看到每个学员学习的进度及登陆次数统计。
3 讨论
3.1“三基”网络培训考核平台的可行性
通过网络培训考核平台,打破科室间的壁垒,最大限度地达到资源共享,实现培训知识无盲区覆盖,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尽快地学习新技术、新业务和新理论。培训考评及时回馈到个人及科室,有助于人才的选拔,对服务质量的提高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网络化管理有利于将数据收集及分析,进一步深化处理得出评估信息,指导培训管理的发展。
3.2“三基”网络培训考核平台的优势
3.2.1 灵活性。
灵活性为“三基”网络培训考核平台最大的优势。(1)时间及人员安排灵活性:没有场地、工作安排的冲突,学员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可自由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和考试。“三基”网络培训考核平台可将用户拓展至外部机构,只需要给予用户名及密码,外部人员即可参加本机构组织的培训与考核,这给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人员考核和选拔提供了很大的便利。(2)课程设置灵活性:学员除学习必修课程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他选修课程,不受专业及科室的限制,有利于学员拓展视野,提高业务水平。
3.2.2 节约成本。
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不需要安排监考人员及场地、不需要印刷试卷及人工批改试卷,为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及队伍人才建设提供了依据和便利,大幅度提高了时效性。
3.2.3 及时性。
能以较快的速度完成新知识的传播及学习,更可按需组建学习班,安排人员学习,并可将此培训与下级机构进行共享学习。
3.3 需解决的难题
(1)题库来源:尽管本机构收集了大量的题库,但由于题库的来源仍较有限,限制了题库的更新换代。(2)系统只能对客观题进行自动判卷,对主观题的精确评分仍然需要人工判卷,这也是网络评分系统的技术难点,需要进一步探讨。
随着现代医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服务质量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及更高的要求,这也为疾病预防机构的继续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三基”网络培训考核平台在本机构使用以来,2013—2015年共开设了30余个学习班,内容涉及检验、疾病防控和职业卫生等领域。我们依托该学习平台,圆满完成了上级单位组织下发的相关竞赛选拔及相关培训任务。同时,我们将该系统开放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对象等,目前已有3 000余个用户在使用该系统资源。该系统因其覆盖专业广、灵活性较大,得到了各科专业技术人员及外部机构人员的认可,使人员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及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芳,段君凯,刘辉.等.人机对话考试形式在临床医护人员“三基”理论考核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74-75.
[2]吴渊文,曾诚,张建东,等.医院“三基”训练模块化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7):61-62.
疾病资源库建立 篇7
一、《进出口贸易操作》资源库的建设定位
现阶段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按专业门类划分的、依托行业背景、为地方区域产业发展服务的,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首先要依据专业门类和行业背景,明确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
1、专业特色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主要以“职业”与“技术”的含量和复合性水准较高的高素质引用型人才。《进出口贸易操作》是物流专业的支撑课程,准确进行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定位,建设切实针对专业相关技术应用及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教学资源库。
2、行业地域背景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等必须紧密围绕地方产业需要,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不例外。苏州是工业大市。2010年,本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占全省的27.2%,列全省第一、全国第二。随着我市制造业快速转型升级,物流需求快速上升,物流总额大幅度增加。2010年,苏州市实现社会物流总额39,081亿元,同比增加24%,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苏州市现代物流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2009-2012)》提出到2012年,把苏州打造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城市之一。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使企业将更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以降低成本;同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正朝着系统化、精益化方向发展,以适应柔性化敏捷制造模式。因此,在规划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的同时,在《苏州市“6+4”产业跨越发展计划》中特别强调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升。
针对所服务的区域产业的特色,《进出口贸易操作》不但要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要与其相适应,其专业资源库建设也要相应地有所侧重。如针对苏州电子类产品聚的特色,教学资源库中应以突出地方产业的特色。
二、《进出口贸易操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求
《进出口贸易操作》教学资源库要求便于安装,方便检索,易于下载,运行顺畅,利于维护、更新、完善等功能。为此,对于资源库的建设有如下要求:
1、运行环境要求
首先,《进出口贸易操作》资源库建设应具有专用运行教学资源库的服务器、储存器等基础硬件设备。其次,资源库建设应具有支持数据库服务和Web服务等多功能的系统软件。再次,资源库应具有Inlet正式网址,保证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最后,资源库应支持相应级别的浏览器进行浏览、检索、查询和下载等。
2、功能技术要求
建立《进出口贸易操作》资源库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物流专业的学生和外贸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学习和信息交流的园地,因而《进出口贸易操作》资源库要具
有以下功能技术要求:(1)为方便学习;(2)方便维护,易于更新信息;(3)采用多级权限管理方式;(4)实现与其他资源系统的资源交换。
3、性能要求
《进出口》资源库的建设应保证资源的储存空间,可根据资源增加的需要进行扩充,数据库能支持更多用户并发访问,并确保资源的上传和下载方便可靠。
三、《进出口贸易操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目的与内容
1、建设目的
(1)使教师能根据课程教学设计了解课程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构思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案;
(2)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使用习题库在网上布置习题,使用试题库出试卷;
(3)学生可通过网络课程自学或复习课程教学内容,在网上完成作业,在网上完成考试;
(4)教师与学生可通过网上进行答疑;
(5)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获取所需教学素材。
2、建设内容
(1)文献资料库:课程教学设计文档、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文档、教学小结、教学研究论文、教材等。
(2)试题库与习题集:试题库与习题集合并建设,即可用于组卷,也可用于学生习题练习,主要从以往历年的教学积累起来的试卷中整理收集,支持多种题型。
(3)课件库:一类是PPT幻灯片演示文档和视频文件。一类是网络课程。其中PPT幻灯片演示文档,从教师历年的教学资料中进行收集整理;网络课程则是通过网络表现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的综合性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课余时间学习。
(4)素材库:包括动画素材(Flash演示等)、教师授课的视频录象、部分实践操作的视频文件等。
(5)论文资料:提供一些与外贸业务、国际物流相关的最新研究领域的论文及资料,一方面提高师生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从中取得一些教学资料,可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做到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同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6)交流讨论:一个真正的教学资源库必须有可进行交流、讨论、答疑的空间。对于学习中的难点,操作中的疑问以及在资源库其他栏目中的疑问都可以在此交换意见。
(7)实时信息:最新的行业动态以及法律法规法律。进出口业务涉及到国际商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并受一些国际惯例约束。此外,随时更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时新闻,让学生既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又能喜欢上这个教学资源库。
(8)相关链接:包括内部链接和外部链接,为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教学资源素材库应将参与资源库建设的著名企业信息纳人其中,主要包括:公司总体介绍、公司前景介绍、公司主要产品、就业岗位信息、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情况、公司主页、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网站的超链接等。内部通过与实训平台的合作,链接到实训网址,以帮助学生课下继续完成、巩固课程内容。
四、结束语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个边建设、边使用、边充实、边完善的过程。按媒体类型分类,主要包括文本文件库、图片库、动画库、视频库、音频库、课件库、三维交互和虚拟仿真软件库等;按应用类型分类,主要包括教学指导文件库(各类教材、学习指导书、试题等)、技术资源库(各类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技术文件)等。
在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和今后的运行过程中,还需要诸如资金来源、系统维护和师资培养等保证。《进出口贸易操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初期启动主要依靠省示范重点专业建设划拨的教研经费,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对于系统维护和资料更新等方面的支出可以通过部分资料有偿享用的途径来解决。加强信息技术师资培训,改革教师培训进修的内容、形式与考核标准,以新课题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主要内容,以教学资源的应用实践为主要形式,充分依靠社会各方力量组织既有理论高度更有实践经验的培训力量,进行任务驱动模式的有效培训,学以致用。
《进出口贸易操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对于教师、学生、社会三方都是极为有利的,它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提高教学互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为学校和企业提浦共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王辉,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51~53.
[3].姜泽东,陈保国,史维琴,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J],职教论坛,2011(3):30~31.
【疾病资源库建立】推荐阅读:
初中校本资源库的建立10-27
人力资源体系建立05-25
有效建立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08-14
牙周疾病与系统性疾病10-11
疾病特点07-17
发热疾病10-16
胆道疾病01-20
疾病转归05-13
恶性疾病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