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调查

2024-09-06

疾病调查(精选12篇)

疾病调查 篇1

从2004年以来, 我县养猪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小区化、集约化猪场的增加, 生猪调运频繁, 流通渠道增多, 优良品种的引进也空前增长, 为猪病的传播流行创造了条件。由于目前农村动物医学研究比较薄弱, 防检手段落后, 对于重大疫病的流行规律、病原体的变异及变异规律未能充分掌握, 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当前特别是能造成机体免疫抑制的三大杀手病——圆环病毒病 (PCV) 、蓝耳病 (PRRS) 和猪瘟, 这3种病会使畜只机体免疫力下降, 导致免疫失败, 造成多种疾病和多种病毒混合感染。现将我们的看法和分析介绍如下, 以供同行们参考:

1 猪蓝耳病已成养猪行业的第一大疫病

几年来, 在我县流行的PRRS主要由高致病性毒株引起, 临床表现呈多样性, 使许多猪场经受了沉重打击, 损失巨大, 而且该病在我县还有继续肆虐的趋势。高致病性PRRS毒株仍是目前的强势流行毒株, 其主要呈现出广泛的组织侵害性, 造成呼吸、生殖、免疫、消化、神经系统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新发病猪场和猪群呈现出与前两年发病猪一致的多样化的临床表现, 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很高, 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仍是发烧。除此之外, 猪只还会出现呼吸道, 消化道 (腹泻) 、神经症状以及母猪繁殖障碍等症状。

该病的发病率在60%~100%, 病死率在30%~100%, 母猪和后备种猪也呈现高感染率的特点, 哺乳仔猪、保育猪、生长肥育猪往往反复感染和发病, 不同的猪场发病情况有所差异。

2 猪圆环病毒病较为突出

从2005年来, 随着PCV变异毒株的广泛流行, 猪圆环病毒2型 (PCV2) 的感染率在我县区也呈现上升趋势, 从临床样本中的检出率甚至高于PRRS, 成为与PRRS合并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几年以来, 流行的猪病疫情中, PRRS是元凶, 而PCV病扮演的是帮凶的角色, 如果没有PCV的合并感染, PRRS也不会出现如此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由于消毒剂对PCV2无效, 所以PCV的感染更是不可忽视。

目前PCV2在我地区已呈现出感染日龄提前 (产房哺乳子猪即可感染) 、感染率高 (血清阳性率高、病死猪组织样本PCV2检出率高, 几乎达100%) 、与蓝耳病病毒的双重感染率高等特点。

3 猪瘟呈散发, 但危害仍很大

猪瘟和蓝耳病不同, 其毒株变异不快, 使用疫苗免疫效果很好, 目前该病虽然散发, 但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 主要是和免疫失败有关, 如PRRS与PCV2感染, 加之饲料霉菌素的污染, 从而影响猪瘟的免疫接种效果, 使猪群出现免疫失败。除此之外, 受到猪场环境中猪瘟野毒感染、猪瘟疫苗更换、猪瘟疫苗保存质量以及注射密度等因素, 也可导致猪群免疫失败。

另外, 当前还有不少猪场仍存在猪瘟隐性带毒猪, 特别是带毒母猪, 使猪瘟的传染原难以清除, 造成母仔传播, 在哺乳子猪保育猪的阶段就可能出现散发性疫情。

4 病原多重感染仍是目前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

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是近年来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 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危害极其严重, 其病原不外乎PRRS、PCV2、猪瘟、猪肺炎支原体、伪狂犬病病毒和猪流感病毒, 其中以PRRS或PCV2的双重感染最为严重和常见, 由此造成猪群产生双重免疫抑制, 抵抗力下降。

在这些病原中猪肺炎支原体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猪场, 但是只要没有PRRS或PCV等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 其造成的损失并不严重。目前许多猪场虽然流感的危害并不严重, 但是该病却呈现发病猪群增多, 流感病毒种类增多, 复杂性加剧的趋势, 应引起足够重视。

5 猪群的细菌性疾病十分普遍

通过调查, 猪场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而继发性是猪场细菌性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 如目前对于猪PRRS从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上已很难做出诊断, 因为该病往往是已经继发多种感染, 对于这种情况, 在治疗时必须分清哪些是原发病, 哪些是继发病, 只有这样才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5.1 外源性感染

外源性感染的原因之一是存在于环境的病原菌, 如不注意环境消毒, 一旦相邻的猪场发病就会造成外源性感染。某些人可能会认为别人的猪场发病我控制不了, 大环境也不无法控制, 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猪场及其周围的小环境, 比如保证定期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母仔之间的传播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原因之一, 比如刚出生几天的小猪就出现副猪嗜血杆菌或链球菌的感染, 这种情况一定是在产房感染的, 所以一定要注重产房的消毒, 切断母子之间的传播途径。

5.2 内源性感染

往往是由动物带菌引起猪只抵抗力下降, 从而导致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在没有PRRS之前, 副猪嗜血杆菌病只是以一种正常菌存在, 不会引起发病, 但在发生了PRRS和PCV以后,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率比以前升高了很多, 其原因和病毒病没有控制好有很大关系。

6 防治意见

6.1 种猪场或养殖小区当发现有PRRS、PCV2或SMED (死产, 木乃伊胎、胚胎死亡和不孕) 时, 应进行流行病学、临床和病理学及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分离鉴定。对可能引起生殖障碍的多种传染病 (细小病病毒症、乙型脑炎、伪狂犬、猪流感、猪瘟、布病和衣原体病) 进行认真鉴别诊断。

6.2 采取限制访客、参观和防止有害鼠、鸟类以及严格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

6.3 从无疫区引进猪时, 要坚持隔离观察, 进行血清学检查, 阴性猪至少要3周后再复检仍然阴性, 认为无危险方可引入猪群。

6.4 当疫病流行时, 育成猪“应采取全进全出”的方式, 每批育成猪进行前后严格消毒;哺乳猪可提早断乳, 母仔隔离饲养;不同年龄的猪应相互隔离分群饲养, 减少病毒由老龄猪传给仔猪的机会, 有助于消除猪群和持续感染。

6.5 在流行疫病的地区, 对公猪、后备母猪和怀孕母猪可以用灭活疫苗进行基础免疫, 作2次肌注 (间隔21 d) , 母猪泌乳期可作加强免疫1次;后备母猪或育成猪可以接种弱毒疫苗, 一次接种疫苗7 d内可产生免疫, 其保护期在4个月以上;仔猪断奶前后进行2次免疫。

6.6 对已经感染, 已有临床表现的猪, 要积极采取措施, 进行隔离, 灵活掌握, 综合性用药, 把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程度。

疾病调查 篇2

一、被鉴定人姓名、别名、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职业、职务、家庭出 身、本人成份、民族、政治信仰、籍贯、详细地址、工作单位、现押何处。

二、被鉴定人的家庭主要成员及社会关系与被鉴定人相处关系如何,对其有何影响。这种相处有否转变,何时转变,家庭的生活来源及生活状况。

三、被鉴定人的父母双系三代何人患神经精神病、主要症状、诊断及病情转归,家族有否自杀、犯罪及性格特殊者,其具体情况如何?

四、被鉴定人父母是否近亲婚配,母孕期及出生情况,幼年身体及智力发育情况。有何绰号,其原因,父母教育方式与长辈及同辈相处关系。

五、何时上学,学习成绩,学习效率,喜欢和讨厌哪门功课,其原因;有无逃学、留级、升换学校情况及其原因,与同学、老师相处关系。

六、何时、何地、何种方式参加工作,任何职务,劳动态度,工作效率,人际关系及作风。以往有无错误或犯罪行为,有何奖惩,受何挫折,调离职情况及原因。

七、婚姻经过,何时何种方式结婚,夫妻感情、生育情况。被鉴定人对配偶及其子女的态度如何,有否离婚、丧偶、再婚,其原因如何,对其有何影响,有否婚外性行为,具体情况如何。

八、既往患过何种主要疾病,若有脑炎、脑膜炎,脑外伤、中毒、高血压、抽搐及其他神经精神疾病,其患病的时间、原因、症状、诊病经过及目前病情,记述更应详尽,凡门诊、住院者病历应有复制件。1

九、个性特征如何,包括兴趣爱好、脾气性格、生活习惯、特殊嗜好、性格的描述,如敏感多疑、胆小孤僻、活跃急躁、犹豫不决、果断等,何时何原因发生转变,如何转变的,有无怪癖。儿童少年时有否危害社会的行为,如偷窃、出走、斗殴、性犯罪及其他劣迹。

十、申请鉴定的原因及事件(案件)发生的情况和处理经过。

十一、被鉴定人的精神状态,包括言语、思想、举止、习惯,其具体表现。有何特殊情况,与以往有何不同,如怀疑精神异常,其发生的时间、原因、具体表现,演变过程,治疗情况,如就诊住院者,应复制门诊住院病历。关押期间的精神状态。

十二、委托鉴定的目的和要求。

十三、主办人姓名、职务、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

十四、送鉴单位公章。

注:

1、委托鉴定机关应根据“提纲”要求向被鉴定人所在单位、领导、同

事、邻居、朋友及其他知情人广泛收集,尽量具体,最好有实例。

2、要求先搞调查笔录,然后整理成书面材料,一式两份与被鉴定人有

关的所有案卷及本人书写的文字材料一并交鉴定所。

疾病调查 篇3

关键词 乳腺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 高危因素 乳腺疾病防治 乳腺癌防治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diseases in Chaozhou,risk factor of breast diseases and for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work to breast cancer.Methods:On July 2008 to March 2010,the 13,223 women were screened by breast palpation voluntarily,underwented 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B with mass,underwented X-ray mammography and were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with suspicious m alignant.Results:Inthe screening group,2840 cases (21.47%)were found suffering from breast diseases,thereinto 21 cases of breast cancer(0.74%);History of benign breast、directly-related members of cancer、abortion was more than 2 times and taking the pill were risk factors for breast cancer.Conclusions:The breast disease has a relative high detection,so it it urgent to prevent and control breast disease,especially breast cancer.Key wordsBreast diseases;Epidemiological study;High risk factor;Breast disease prevention;Breast cancer prevention.

乳腺疾病是婦女的多发病、常见病之一,对女性的健康存在较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内乳腺癌发病率的升高,乳腺癌已经成为妇女健康的一大杀手,女性乳腺的健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探讨乳腺疾病的危险因素,制定乳腺疾病尤其是针对乳腺癌的防治措施,我们对潮州市女性乳腺疾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资料与方法

2008年7月~2010年7月自愿参加乳腺癌筛查的13223位女性,年龄35~69岁,中位年龄52岁,无恶性疾病史,常住在城乡结合区>3年的居民。

方法:①所有参加乳腺癌筛查的适龄女性均由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统一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身高、体重、月经、婚育、哺乳、乳腺疾病、癌症家族史等,然后由乳腺专科医生进行触诊初筛,乳腺肿块者行高频B超检查,可疑恶性者行X线钼靶检查,并进行手术病理确诊。②良性疾病诊断依据:参考文献[1],乳腺癌均以手术病理确诊。③质量控制:为了保证调查表填写的可靠性及真实性,在计算机录入过程中剔除不合格的调查表;根据数据录入后对所有的资料进行逻辑性检查,对不符合逻辑的,与原始表核对后,重新进行录入。

统计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包创建数据库及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sup>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乳腺癌各组之间发病年龄比较:从各年龄组乳腺癌发病来看,女性从35岁以后随年龄增长乳腺疾病检出率逐渐增加,40~49岁与50~60岁两个年龄组是乳腺癌发病的两个高峰,>60岁发病率又逐渐下降,见表1。

乳腺癌高危因素分析,见表2。

讨 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乳腺癌防治现状报告》指出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城市地区尤为显著,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发病率已接近西方乳腺癌高发国家的水平。我们的初步筛查结果显示,乳腺癌检出率为158.8/10万,乳腺良性疾病检出率21.32%,这与相关文献报道比较分析,提示了地处沿海的潮州市,乳腺癌危险因素及病因研究工作迫在眉睫,乳腺疾病的防治工作已摆上重要位置。

乳腺增生症是女性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其发病率位于乳腺疾病的首位。在乳腺良性病史中乳腺增生症也是位于第一位,调查结果显示占78.5%,据文献报道,乳腺良性疾病史是乳腺癌的第一危险因素[2],而乳腺增生症可经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过渡到乳腺癌[3],因此,乳腺增生症患者应积极、规范治疗,但切忌过度治疗。我们的调查亦发现了直系亲属癌症史、流产>2次、服用避孕药都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些研究表明,高脂饮食、滥用雌激素类药物和保健品、环境污染、精神紧张、不良心理等因素,均会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4],所以,在以后妇女保健工作中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对乳腺良性病人群进行预防性干预;积极宣传乳腺疾病的危险因素,提高群众的防癌意识,促使她们自觉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危险因素对乳房的影响。

从乳腺疾病的发病年龄来看,40~60岁是高发年龄,35~40岁组良性较恶性检出率高,>60岁恶性较良性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市乳腺癌的发病情况与广东省江门市的乳腺癌发病年龄调查结果相似[5]。因此,在以后的妇幼工作中应重点加强40~60岁人群的筛查工作,重点加强该年龄段乳腺癌的早期预防与检测,并针对不同年龄段乳腺疾病的发病情况,制定相关的防治措施,以提高乳腺疾病的检出率,使乳腺癌的二级预防工作能科学、规范、系统化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吴祥德,董守义.乳腺疾病诊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41-412.

2 江洋,贾庆良,周燕荣,等.重庆市人群肺癌肝癌和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1):26-28.

3 姜军.早期乳腺癌临床研究进展.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2063-2065.

4 刘丽,戚晓东,丁辉.城市妇女乳腺癌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8):2580-2582.

5 罗小燕,郑洁如,赵玲杰,等.江门市2003~2007年乳腺癌发病状况分析.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480-1481.

表1 乳腺疾病发病年龄发布比较

青海省奶牛疾病状况调查 篇4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除玉树、果洛两州以外的全省范围内开展, 包括奶牛养殖小区、奶牛养殖场、规模养殖户 (存栏10头以上) 、散养户 (存栏3头以上) 共调查了7个规模化养殖场, 3个养殖小区, 5户养殖大户, 333户奶牛养殖户, 共计4027头奶牛, 获得奶牛病例6165份。

1.2 调查方法

收集、查阅各县相关畜牧部门有关资料并详细问询、了解情况后, 针对性的对养殖户进行入户调查。在奶牛存栏较多的地区, 选择奶牛饲养较为集中并且数量较多的乡、村作为调查村, 选择存栏5头以上的养殖户进行入户实地调查。在奶牛存栏相对较少的地区, 同样选择饲养较为集中的乡、村, 选择存栏3头以上的养殖户进行入户实地调查。采用访谈方法, 向基层兽医人员及养殖户询问奶牛头数、疾病种类、发病原因、发病数量等, 最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统计疾病分布 (疾病分布=发病数/6165) 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海省奶牛疾病种类及分布

全省4027头奶牛 (6165头次病例) 的调查中, 各种疾病种类及分布见表1。

由表1可见, 产科疾病发生最多, 占各科疾病的76.4%, 其次为内科疾病和外科疾病, 分别占各科疾病的21.4%和2.2%。

2.2 奶牛内科和外科疾病种类及分布

全省奶牛调查中内科和外科疾病的种类及分布见表2。

由表2可见, 内科疾病中前胃迟缓发病最多, 占各科疾病的7.8%, 其次为消化不良和腹泻, 分别占各科疾病的5.2%和3.0%;外科疾病中蹄病发病较高, 占各科疾病的1.8%。

2.3 奶牛产科疾病发病种类和分布

全省奶牛调查中产科疾病的种类和分布见表3。

由表3可见, 产科疾病中乳房炎发病最多, 占各科疾病的32.7%, 其次为胎衣不下、持久黄体和子宫内膜炎, 分别占各科疾病的13.1%、8.5%和5.9%。

3 讨论

奶牛各科疾病中产科疾病发病高, 达76.4%, 其次为内科疾病和外科疾病, 分别占21.4%和2.2%。产科疾病中乳房炎发病很高, 占32.7%, 其次为胎衣不下、持久黄体和子宫内膜炎, 分别为13.1%、8.5%和5.9%, 这类疾病会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 给养殖场和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奶牛乳房炎主要与挤奶环境中病原菌的数量和密度、挤奶环境的卫生条件等因素有关[1], 我们调查中发现很多养牛户牛舍潮湿、卫生条件差, 挤奶时不注意乳房和挤奶器的消毒等, 这是本次调查中乳房炎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胎衣不下与饲料单纯, 缺乏钙、硒及维生素A和E, 运动不足等有关[1,2], 本次调查发现青海各地养殖户的饲料较单一、饲料中普遍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没有运动场。因此今后应注意对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加强奶牛的日常饲养管理, 注重饲料营养的合理搭配, 应适当添加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修建运动场, 以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

内科疾病中前胃弛缓发病最多, 占7.8%, 其次为消化不良和腹泻, 分别占5.2%和3.0%。前胃弛缓的病因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当[3], 如饮喂失调、饲料过于单一或饲喂霉变草料等原因造成, 因此要求养殖场和养殖户加强饲养管理, 注重饲料营养的合理搭配, 而减少前胃弛缓的发生。

外科疾病中蹄病发病较高, 主要是由于养殖户几乎都不进行修蹄, 造成肢蹄变形、畸形蹄、异常肢势, 影响牛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要求养殖户重视修蹄工作。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 我省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较低, 主要表现为饲料单一, 自配精料的蛋白质水平较低, 饲养管理也较为粗放, 育成牛初次配种年龄过早, 牛舍建筑没有运动场, 奶牛缺乏必要的逍遥运动等, 造成奶牛发病率较高, 因此在奶牛的日常饲养管理及疾病的防治中, 应该重视饲养管理、饲料的营养、疾病的预防措施, 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 从而提高我省奶牛的生产性能。

摘要:采用入户调查与查阅文献记载相结合的方法, 对青海省4027头奶牛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奶牛发病情况以产科疾病为主, 其次为内科疾病, 这些疾病的发生都与饲养管理紧密相关。

关键词:青海省,奶牛,疾病

参考文献

[1]赵兴绪.兽医产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张洪强.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与治疗[J].畜禽业, 2008 (10) :70~71.

疾病调查 篇5

一、农村家庭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发展情况

医疗救助是指政府通过提供财务、政策和技术上的支持以及社会通过各种慈善行为,对贫困人群中因病而无经济能力进行治疗的人群,或者因支付数额庞大的医疗费用而陷入困境的人群,实施专项帮助和经济支持,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卫生服务,以维持其基本生存能力,改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是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作用体现在缓解患有重特大疾病的贫困人群的疾病负担,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概率。

农民一直是我们这个国家人数最多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为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事关老百姓生命、生存、生计、生活的民生链条上,健康和生命的保障,是当下民生改善最根本、最迫切的需求。改善民生是和谐社会的`普适愿望,大病救助又直接决定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感受,因此许多人将大病救助称作:为群众撑起“幸福伞”。几年前,“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成为人们形容三农问题最流行的写照。可是,如果这些农民患了大病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这是我国许多中低收入人群面临大病来袭时的真实写照。不时发生的大病患者极端案例向我国医疗保障水平发出考问。

新医改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医保、民政医疗救助、慈善大病救助等制度互补,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就医经济负担。但是已有研究表明,要真正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依然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差距大;多头管理、体制不顺;困难家庭医疗救助需求大;医疗费用高、医疗负担重;医疗救助比例较低、额度较小;就医距离较远,花费时间长;就医渠道主要是私人诊所或社区、乡村卫生服务站。

二、农村家庭重大疾病医疗救助调查结果

1、农村家庭医疗救助基本情况

选取大病家庭93户,家庭平均人口3人,其中低保户47户、一般户46户。

调查结果显示:所抽取的大病家庭100%购买农村合作医疗;家庭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占17.2%;家庭有子女上学的占30.1%;家庭主劳力健在的73.1%;家庭主要成员有劳动力的占63.4%;家庭支持城乡居民一体化占97.8%;家庭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占66.7%;患病时去诊所占46.2%、患病时去医院占53.8%;家庭收入能够承受治病费用占5.4%、能承受一部分占48.4%、不能承受占46.2%;患病时就医方便占29.0%、一般占49.5%、不方便占21.5%;家庭成员享受慈善救助经常占14%、偶尔占50.5%、从不占35.5%;家庭成员接受政府组织的就业推荐经常占16.1%、偶尔占51.6%、从不占32.3%。

2、农村家庭对医疗救助的满意度

表格略

3、农村家庭的健康意识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成员每年进行常规体检经常占33.3%、偶尔占51.6%、从不占15.1%;家庭成员参加锻炼经常占24.7%、一般占54.8%、从不占20.5%;家庭成员观看或参加健康知识讲座经常占19.4%、偶尔占60.2%、从不占20.4%;家庭成员注意健康饮食非常注意占17.2%、注意占43.0%、一般占35.5%、不注意占4.3%、非常不注意0.0%;家庭成员注意调整不好的心情非常注意占2.2%、注意占47.3%、一般占41.9%、不注意占8.6%,非常不注意0.0%。

三、改善农村家庭医疗救助现状的对策及建议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家庭实现了全覆盖购买农村合作医疗,现有的医疗救助对缓解家庭贫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超过一半的家庭对现有的医疗救助以及报销的及时性表示满意,但仍然有66.7%的家庭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要想进一步改善农村家庭医疗救助的现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完善医疗救助体制

目前,以基本医保为主体、以医疗救助和补充保险为辅助的大病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并为大多数人的大病费用提供了较好保障。然而,现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也存在较严重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基本医保责任过大、不堪重负,而医疗救助和补充保险又非常弱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托底、补充作用。究其原因,一是自付水平过高;二是医疗救助制度的覆盖人群较窄和救助标准偏低。因此应逐步取消直接救助中的起付线和封顶线,并将大病门诊自付费用纳入大病医疗救助范围。

在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中,医疗救助制度处于附属的地位,它是以收入和补救为核心而不是以发展为核心设计的,这种收入维持型政策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只能部分满足困难家庭的基本生存需求,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困难家庭摆脱贫困。应逐步改变医疗救助政策仅仅是一种支出的传统看法,把医疗救助及相关社会救助视为一种社会投资行为,消除资格排斥,扩大救助范围,着眼于满足目标群体的有效性需求和发展性生计,遏制贫困状况的固化和代际传递,提高其生活质量。

2、建立医疗困难群体服务平台,为救助对象提供“一站式”服务

医疗救助属于“低保”制度的配套措施,处于补充性的从属或边缘地位。在这种思路下,医疗救助制度成为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目的而出台的辅助性措施,是一种“打补丁”或“摊大饼”似的不断扩张外延的状态,以修补现有社会救助政策中存在的缺陷,因此产生数量庞大的医疗救助边缘群体。因此建议医疗救助应将数量庞大的医疗救助边缘群体纳入进来,建立医疗困难群体服务平台,为救助对象提供“一站式”服务,实行大病救助即时结算或同步结算,大病患者在出院时只支付自已应该承担的费用。

3、加强疾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帮助城乡困难家庭改善身体素质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疾病预防意识和健身意识淡薄。由于经济条件、居住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困难家庭接触疾病知识、卫生信息的机会也相对较少,建议通过居委会工作人员、专业社工组织以及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新媒体、网络等传媒的力量,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出行等活动对城乡困难家庭定期进行卫生和疾病知识宣传及普及,帮助他们掌握更多预防疾病的知识,同时加大健身设施的建设,提升他们的健康质量。

4、完善慈善救助机制,建立慈善医院

本研究调查显示,经常接受慈善救助的家庭仅占14%,这与近年来我国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不相称。慈善事业被视为社会的“第三次分配”,能够弥补政府的投入不足,同时尽可能对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实施救助,近而促进医疗卫生的公平性,有利于“病有所医”目标的实现。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以及慈善事业募集资金能力的显著增强,政府与慈善医疗救助之间存在制度互补的动态关系。社会慈善应随着国家和地区基本保障程度的提高而灵活调整救助内容;补缺政府救助的覆盖“盲区”,充分体现政府救助为主体、社会慈善为补充,功能互补、有效的衔接模式,从而有效提高贫困人口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因此应加快完善慈善救助机制,建立慈善医院,加大慈善与政府医疗救助衔接,加强慈善与政府医疗救助、基本医保缺乏资源整合。

5、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对享受过医疗救助依然困难的都实行二次救助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97.8%的农村家庭支持城乡居民一体化。大病治疗一花就是几十万元,二次补偿这点钱,解决不了因穷弃医、因病返贫这个根本问题,因此应加快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建立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基金,对重大疾病患者实行特殊救助,医疗保险报销、民政大病救助后,余下符合政策报销的医药费用,按100%的比例进行二次救助补偿。

6、健全医疗救助的监督与评估机制,促进医疗救助的健康发展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7.6%的农村家庭对医疗监管表示满意,健全医疗救助的监督与评估机制迫在眉睫。首先要强化监督机制,特别是增强作为医疗救助直接受益者—农村困难家庭的监督意识;其次要强化评估机制,可以由官员和学者共同组成专家组定期对医疗救助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系列评价指标,通过对受助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科学、有序的评估医疗救助实施效果,提出相应的意见措施;最后要加强医疗救助服务问责管理,在“谁应负责、对谁负责和负责什么”三个维度上要有清晰的问责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受助对象的满意度,更好地为城乡困难家庭服务。

7、加大人力和财力投资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成员经常接受政府组织的就业推荐仅占16.1%。投资人力资本是发展型社会政策的重点,不仅会增加家庭自我复苏的能力,而且会使外在的帮助事半功倍。另外,随着医疗救助制度的操作规程日趋严格化、具体化、复杂化、繁琐化,应增强民政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家庭患病时去诊所就医占46.2%,患病时就医方便仅占29.0%,因此应加大对农村私人诊所的财力投资,增加农村私人诊所的建设,改善私人诊所的硬件设施。

疾病调查 篇6

【摘要】目的:为了解农村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患病水平,引导医疗卫生和健康相关产业的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居民健康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方法:2010年6~9月,在鱼台县农村抽取部分18岁以以上居民进行调查。结果:调查1110人,超重率为30.45%,肥胖率为8.56%;高血压患病率为19.06%,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晓率为15.09%,治疗率为7.08%;血脂异常率为15.59%,其中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病率分别为3.51%、7.66%、6.39%。结论:鱼台县农村成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

【关键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农村居民;患病率

2010 fish set county village over 18 years of age the residents are chronic non- contagion disease investigate circumstance investigate

Jiang Maoshu

【Abstract】Purpose:For the sake of solution village residents chronic non- contagion disease(chronic disease) fall ill level, leading medical treatment hygiene and health related industry of development, instruction the residents adopt health life style, promote residents health character of further exaltation.Method:20106~9 month, sample part in the fish set county village 18 years old with above the residents carry on investigate.Result:Investigate 1110 people, the excess rate is 30.45%, fat rate is 8.56%;The high blood pressure fall ill the rate as 19.06%, the high blood pressure sufferer's high blood pressure understand the rate as 15.09%, treatment rate is 7.08%;Blood fat abnormality the rate is 15.59%, among them the Gao cholesterol blood disease fall ill rate, Gao glycerin three ester blood disease fall ill rate, low egg white cholesterol of the high definition fat fall ill the rate is 3.51%, 7.66%, 6.39%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fish set county village become adult residents' chronic disease to fall ill a rate higher.

【Key words】Chronic non- contagion disease;Residents of the village;Fall ill a rate

为了解鱼台县农村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患病水平,引导医疗卫生和健康相关产业的发展,指导居民采纳健康生活方式,促进居民健康素质的进一步提高,2010年6-9月,我们在鱼台县农村抽取部分18岁以上居民进行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0年6~9月,采用等容量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鱼台县随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再随机抽取2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90户家庭,对家中所有18岁以上成人进行调查。合计抽取540户,调查1110人。

1.2 方法。

1.2.1 询问调查:由培训合格的调查员进入调查住户,询问家庭基本情况、经济收入,调查对象一般情况(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等),主要慢性疾病的现患情况及家庭史;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等情况;营养及慢性病的有关知识、饮食习惯。

1.2.2 医学体检:以调查村为单位集中进行体检。由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方法测量血压[1],连测2次,取平均值;用经校正的TZG-2型身高计测量身高,以cm为单位,精确度为0.1cm;用经校正的RGF-140型体重秤测量体重,以kg为单位,精确度为0.1kg。计算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

1.2.3 实验室检测:在体检时,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CHOD-PAP法检测血浆总胆固醇,采用GPO-PAP法检测甘油三酯,采用直接匀相测定法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1.2.4 病例定义:收缩压≥140mmHg或和舒张压≥90mmkg,或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物者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知晓率定义为可能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在本次调查测量血压前即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者(专业人员诊断)所占比例;高血压治疗率为被诊断为高血压的调查对象中近2周内服用降压药物者所占比例。依据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推荐的标准[2],总胆固醇5.20~5.71mmol/L为边缘升高,≥5.72mmol/L为高胆固醇血症;高密度脂蛋白≤0.91mmol/L为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甘油三酯≥1.70mmol/L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患有上述3种疾病的1种即为血脂异常。采用卫生部“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3],以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

1.2.5 统计处理率(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慢性病患病情况。

2.1.1 超重与肥胖的情况:调查1110人,超重的338人,超重率为30.45%;肥胖的95人,肥胖率为8.56%。超重率男性为26.39%(138/523)人,女性为34.07%(200/587),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1p< 0.01);肥胖率为男性为6.31%(33/523),女性为10.56%(62/587),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9,p<0.05)。青年(18~44岁)、壮年(45~59岁)、老年(60岁以上)超重与肥胖罹患情况见表1。

表1 2010年鱼台县农村部分18岁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调查情况

2.1.2 高血压患病情况。

2.1.2.1 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1110人,发现高血压212人,罹患率为19.09%。高血压罹患率男性为23.13%(121/523),女性为15.50%(91/587),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43,p<0.01);青年人为12.52%,壮年人为23.87%,老年人高达49.54%,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71,p<0.01)。见表2。

2.1.2.2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晓情况调查212名高血患者,知晓自己为高血压的32人,占15.09%。高血压知晓率,男性为16.52%(20/21),女性为13.19%(12/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3,p>0.05);青年为6.74%(6/89);壮年为27.54%(19/69),老年为12.96%(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0,p<0.01)。见表2

表2 2010年鱼台县农村部分18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知晓与治疗情况

2.1.2.3 高血压患者治疗情况调查212名高血压患者,近2周内用降压药物治疗的15人,占7.08%。高血压治疗率,男性7.44%(9/121),女性为6.59%(6/91),差异无统计意义(x2=0.06,p>0.05);青年为1.12%(1/89),壮年为14.49%(10/69),老年为7.41%(4/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p>0.05)。见表2

2.1.3 血脂异常情况调查1110人,血脂异常者173人,患病率为15.59%。血脂异常患病率,男性为20.65%(108/523),女性为11.07%(65/587),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28,p<0.01);青年、壮年、老年分别为16.74%、13.84%、12.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1,p>0.05)。调查对象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3.51%(39/1110),其中男性为4.21%(22/523),女性为2.89%(17/5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0,p>0.05);青年、壮年、老年分别为2.95%、5.18%、2.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4,p>0.05)。调查人群高甘油三酯血症患病率为7.66%(85/1110),其中男性为11.28%(59/523),女性为4.43%(26/587),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6,p<0.01);青年、壮年、老年分别为9.56%、2.07%、1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29,p<0.01)。调查人数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患病率为6.39%(71/1110),男性为7.27%(38/523),女性为5.62%(33/5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5,p>0.05);青年、壮年、老年分别为6.75%、7.9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62,p<0.01)。见表2。

3.讨论

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业余静息生活时间逐渐增多,催生了居民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加上人口龄化、慢性病防治措施和农村健康教育的相对滞后等因素,使得居民的慢性病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

本次调查结果,鱼台县部分农村18岁居民超重率为30.45%,肥胖率为8.56%,均高于全国同期水平(2002年全国平均肥胖率5.6%,超重率为17.6%)[4]。提倡健康体重理念,保持合理体重,并积极预防和控制与超重和肥胖相关的疾病、改善健康状况,提高人群生活质量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之一。鱼台县农村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均从青壮年最高,女性高于男性,因此,做好青壮年人群超重和肥胖的预防控制的意义非常重要。

本次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为19.09%,略高于全国水平(18.8%)[4];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晓为15.09%、高血压治疗率为7.08%,均较低。因此,要积极推进改善膳食结构的措施,如限制钠盐的摄入、增加钾、钙、优质蛋白的摄入,预防超重和肥胖;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推动戒烟、限酒行动,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

本次调查结果,鱼台县部分农村18岁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15.5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6%)[4];中青年较高,老年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中、青年业余静息生活时间较长,且膳食结构中高脂肪、高热能食物比重较大有关。对人群血脂异常的预防,应从控制饮食为主,通过广泛和反复的健康教育,与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防治相结合,使人群血脂保持在合适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6.

[2] 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T].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175.

[3]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编写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

[4] 王陇德.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2002综合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8-65.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已被医院确诊为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100例为调查组, 男女性别随机, 年龄为25~50岁, 病程1~3年;同时选择100例消化系统健康的社会志愿者为对照组, 男女性别随机, 年龄25~50岁。

1.2 调查方法

制作调查需要的表格。填好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 其中包括病程、年龄、心理环境等信息。做出调查对象统计表 (1) 和抑郁自评表 (2) , 统计各项指标的人数, 以及不同抑郁程度的人数。

1.3 评价标准

总分小于19分, 为无抑郁;总分50~59分, 为轻度抑郁;总分60~69分, 为中度抑郁;总分在大于70分, 为严重抑郁。

2 结果

本次调查中, 调查组男性患者45例, 女性患者55例, 25~35岁的患者共36例, 36~45岁的患者24例, 46~50岁的患者40例;对照组男性52例, 女性48例, 两组调查对象基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调查组内无抑郁患者30例, 轻度抑郁者25例, 中度抑郁者16例, 严重抑郁的29例;对照组内无抑郁63例, 轻度抑郁18例, 中度抑郁13例, 严重抑郁人数6例。可见, 健康人群的心理抑郁程度远远低于患有消化系统疾病人群的抑郁程度 (表2) 。

3 讨论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 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心理抑郁的例数多于普通健康的人群, 且抑郁程度也高于对照组。表明心理抑郁程度与身体机能的损坏以及对生活现状的满意度是有密切关系的。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由于长期遭受病魔的折磨, 首先感官上受到负面的刺激, 加之病痛引起的不适感, 会加剧患者的负面情绪。生活满意度也因此降低。若长期处于这种状态, 患者便容易出现暴怒、紧张、焦躁不安等, 造成情绪起伏不定, 负面情绪逐渐累积, 使人体免疫机能降低, 造成亚健康。

人类的心理机能和身体机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患有疾病的患者, 其心理状态通常都会比健康人差很多。这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愈, 还会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怎样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 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 是非常重要的。权威研究表明, 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与环境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3]。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 心理学治疗法在医学领域上逐渐被广泛关注, 同时, 相关部门对患者精神健康也开始高度重视。生理机能障碍给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并对患者的家庭、工作和学习带来相对较大的影响, 且精神状态不佳也会引起患者身体其他部位发生不良反应, 从而出现恶性循环。进而出现内分泌失调、肠胃功能变差、失眠多梦、肝火旺盛等一系列反应。因此, 时刻关注患者的精神状况, 出现问题尽快调节是治疗该类患者的首要任务。为此, 医生应尽量不让患者产生怀疑、紧张、抵抗、恐惧、忧郁退缩、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 在疾病正常治疗过程中, 适当加用一些抗负面情绪的药物以辅助治疗, 帮助患者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

摘要:目的 分析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已被医院确诊为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100例作为调查组, 另外选取消化系统十分健康的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组, 同时做问卷调查, 分析调查结果。结果 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心理抑郁要比健康人群心理抑郁例数多, 同时抑郁程度上也高于健康人群 (P<0.05) 。结论 心理状态与身体机能是相辅相成的, 身体机能的损坏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患者的心理负面情绪增大, 从而引发抑郁症的产生。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心理状态,健康,情绪因素

参考文献

[1]杨建雄, 张忠民, 焦静, 等.心身医学视角分析下的疑难杂病[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9, 7 (1) :34-35.

[2]赵莲, 沈守荣.消化系统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的辩证关系[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10, 31 (7) :56-57.

甘肃省城乡居民慢性疾病调查分析 篇8

公众健康问题是目前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各种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增高的趋势, 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1]。因此, 了解城乡居民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 探索积极、有效、可行的干预方法, 对增进人的身心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甘肃省20~59岁城乡居民。

(%)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兰州、天水、武威3市6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行政村城乡居民慢性疾病情况 (县级以上医院诊断为准) 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5028份, 有效率98.6%。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5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患病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我省27.9%的城乡居民患有各种慢性疾病, 其中男性为27.2%, 女性为28.6%。5.7%的城乡居民对自己的患病情况不清楚。城乡居民的患病率有以下几种趋势:

3.1.1 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不断增高的趋势

城乡居民慢性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 且增速较快, 从20~24岁年龄段到55~59岁年龄段, 患病率由3.7%增长到50.6%, 增长了13.7倍, 参见表1。

3.1.2 城镇居民患病率高于农村

城镇居民患病率为29.6%, 农村居民为26.2%, 城镇居民患病率高于农村居民,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1.3 经常熬夜者患病率较高

日常生活中经常熬夜者患病率为31.2%, 偶尔熬夜者患病率为29.9%, 从不熬夜者患病率为24.5%, 经常熬夜者的患病率高于偶尔熬夜者和从不熬夜者, 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p<0.01) 。

3.1.4 体质不合格者患病率高于体质合格者、优良者

体质不合格者的患病率为33.9%, 体质合格者的患病率为29.1%, 体质优良者的患病率为20.7%, 患病率呈现体质不合格者>体质合格者>体质优良者的趋势 (p<0.01) 。

3.1.5 不参加体育锻炼者患病率高于参加体育锻炼者

不参加体育锻炼者的患病率为30.3%, 偶尔参加体育锻炼者的患病率为29.1%, 经常锻炼者的患病率为24.3%, 患病率呈现不锻炼者>锻炼者>经常锻炼者的趋势 (p<0.01) 。

3.1.6 小学以下学历者患病率高于初中、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

小学学历者患病为42.3%, 初中学历为24.9%, 高中 (中专) 学历为24.5%, 大专以上学历为28.4%, 小学学历与其他学历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3.1.7 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患病率较高

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患病率为33.8%, 专业人员患病率为32.9%, 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患病率为28.6%,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患病率为27.3%, 办事人员患病率为25.2%, 商业服务人员患病率为14.8%, 其他人员患病率为13.9%, 除农林牧渔水利人员与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之间无差异外, 其他职业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3.1.8 体重超重者和肥胖者患病率较高

体重较轻者的患病率为14.5%, 正常者的患病率为24.2%, 超重者的患病率为32.5%, 肥胖者的患病率为43.7%, 体重超重者和肥胖者患病率明显高于体重较轻者和正常者, 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3.1.9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心理压力大和无压力人群患病率较高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是感觉有压力人群的患病率为46.0%, 经常有压力人群患病率为35.6%, 偶尔有压力人群患病率为26.4%, 很少有压力人群患病率为23.2%, 从未有压力人群患病率为34.6%, 总是有压力、经常有压力、从未有压力人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偶尔有压力和很少有压力人群, 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3.2 慢性疾病分布情况

全省患病人群中, 患颈椎病的占23.8%, 高血压占10.9%, 消化性溃疡占10.4%, 骨关节病占9.1%, 职业病占6.4%, 高血脂占5.8%, 糖尿病占4.0%, 冠心病占2.3%, 其他疾病占27.4%。从性别来看, 男性与女性易患疾病的趋势一致, 排在前4位的均为颈椎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骨关节疾病。慢性疾病分布有以下特征。

3.2.1 年龄特征

从年龄来看,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 特别是40岁以后, 增速明显;颈椎病、消化性溃疡在各年龄段的发病率均较高;30~49岁为职业病的高发人群。

3.2.2 体重特征

体重超重者和肥胖人群易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 而体重过轻者易患消化性溃疡。

3.2.3 经济与社会特征

省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较好城市城乡居民患高血压、高血脂的几率较高;社会经济发展一般城市城乡居民患消化性溃疡、骨关节疾病的几率较高。

3.2.4 工作方式特征

日常工作中静坐伏案者、静坐伴有上肢活动者患颈椎病、高血脂、糖尿病的几率较高;而以走为主, 搬运、挖掘工作者患消化性溃疡和骨关节疾病的几率较高。

3.2.5 职业特征

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办事人员患高血压、高血脂的几率较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患颈椎病的几率较高;商业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患骨关节疾病的几率较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患消化性溃疡的几率较高。

3.2.6 心理特征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感到有压力者患职业病、高血压的几率较高;而从未有压力者患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的几率较高。

4 结论

(1) 甘肃省约有近1/3的城乡居民患有各种慢性疾病, 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不断增高的趋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人员, 低学历人群, 城镇居民, 肥胖和超重人群, 体质不合格人群, 不参加体育锻炼人群, 不良生活方式人群的患病率较高。

(2) 城乡居民易患慢性疾病为患颈椎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骨关节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体重超重者和肥胖人群易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静坐伏案者易患颈椎病、高血脂、糖尿病;搬运、挖掘工作者易患消化性溃疡和骨关节疾病;疾病分布具有明显的年龄、职业、经济、体重、心理等特征。

5 健康干预措施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办公自动化、生活电气化及网络传媒的普及与发展, 大大降低了人们的肢体活动和强度, 增加了久坐伏案的几率, 降低了身体代谢能力, 是导致多种慢性疾病产生的主因。建议城乡居民在日常生活中, 尽量减少久坐伏案的机会, 适当增加体力劳动和肢体活动, 尽可能选择步行、骑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对于伏案久坐者, 每隔一小时应起身活动, 做一些伸展、转体、远眺等, 避免颈椎病、腰椎病的发生。

(2) 不良生活方式, 长期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 是导致体重快速增长, 肥胖的元凶, 而体重超重和肥胖与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 建议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做到合理膳食, 营养均衡, 起居定势, 劳逸结合, 积极预防肥胖和减肥, 减少慢性疾病发生几率。

(3)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不断加大。因此, 必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正确对待压力, 把压力看作是生活和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好抗压的心理准备, 采用多种方式, 缓解压力, 以良好的心境, 应对生活和工作。

(4) “体育之效, 至于强筋骨, 因而增知识, 因而调情感, 因而强意志。”[2]今天, 体育同样以其特有的方式和丰富的内涵, 作用于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发挥着健身、强心、益智、乐群的突出功效, 在完善自我和社会关系, 塑造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适度的体育运动, 对增进健康、提高免疫力、延年益寿、愉悦身心具有良好的功效。因此, 既要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 又要从自我身体状况出发, 确定锻炼内容、方法、运动量, 做到健身长效化、生活化、科学化[3]。

参考文献

[1]大卫·尼尔曼著, 方明译.远离疾病的良方[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3.

[2]刘鹏.大力加强体育文化建设[J].求是杂志, 2012.4.

疾病调查 篇9

1 社区康复护理

1.1 社区康复护理宗旨

社区康复护理的宗旨是将现代整体护理融入社区康复, 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 在社区层次上以家庭为单位、以健康为中心、以人的生命为过程, 社区护士依靠社区内各种力量, 即残疾者的家属、义务工作者和所在社区的卫生教育劳动就业及社会服务等部门的合作, 对社区伤残者进行护理。帮助伤、病、残者恢复生理功能和生活能力, 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

1.2 残障人群社区康复护理特点

(1) 为所有社区伤残病人提供全面、连续和成功的康复服务, 具有专业性。 (2) 需要通过健康的环境, 和谐的人际关系及心理社会支持, 具有社会性。 (3) 是一个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的过程, 需要个人、家庭及社会人员共同参与完成, 具有管理性。

1.3 社区康复护理服务原则

1.3.1 功能训练应贯穿全程

功能训练是康复护理的基本内容。社区康复护理人员应在总体康复治疗计划下, 根据护理工作特点坚持对病人进行康复功能训练, 促进其功能恢复。

1.3.2 注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康复护理训练应注重实用性, 将训练内容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相结合, 帮助病人最大限度的恢复自理。

1.3.3 重视心理康复

要注重病人的情绪变化, 引导他们接受现实, 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发挥残存功能, 使其具备回归社会的能力。

1.3.4 提倡协作精神

良好的协作关系是帮助病人取得最大疗效的关键, 康复护理人员需要与康复小组的其他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并进行良好的沟通, 及时解决康复中遇到的问题。

2 国内外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2.1 我国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主要体现为六位一体的功能, 即为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我国的社区卫生。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中国的社区护理尚处于起始阶段, 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滞后, 相应的配套政策尚不完善, 在组织体系人员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都存在着局限性, 尚未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区护理的从属地位[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与地段保健、基层卫生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但是, 社区卫生在组织形式、服务内容、提供方式和服务宗旨等方面, 具备独有的特性。尽管我国有健全的基层保健网, 不乏发展基层保健的经验, 但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广泛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过去, 由于政府部门对社区服务不重视, 缺乏有关培养社区医护工作人员的规定和指导, 我国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大多数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 知识需要更新。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开设社区护理学课及安排见习和实习很少, 教材也不统一, 导致社区护理人才的缺乏。因此, 对社区卫生工作队伍的培育显得十分繁重、艰巨[5]。

2.2 国外社区康复护理现状

英国是最早发展社区护理的国家, 也是迄今为止组织结构保健服务制度相对比较完善的国家。当前英国卫生服务的基本特征是国家保健服务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国家财政预算在卫生保健的投入占总卫生经费的80%以上, 凡是英国公民均可享受免费医疗服务[2]。其社区服务工作形式及内容主要有教区护理、健康访视和学校护理3种形式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荷兰在社区护理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目前大约有5%的荷兰人正在享受社区护理服务, 荷兰根据护生教育的程度方向时间长短将护士分为5个等级, 其中从事医院工作的护士必须是4级~5级护士, 相当于我国本科以上学历, 而社区工作的护理人员一般是1级~4级护士相当于中专到本科学历[3]。根据级别不同, 护士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 级别低的只能从事一些生活护理, 而级别高的才可以参与治疗活动。

纵观各国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 不难看出国外社区护理起步较早, 有系统和规范的社区护理机构, 有严格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 有明确规范的收费标准, 服务项目和相关的法律条文做保障并逐步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家庭护理机构”的一条龙服务, 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 多元化服务模式, 有全社会和全民参与政府统一领导, 护理人员素质较高有较为完整的学历教育和注册制度体系工资固定由政府发放[4]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3 对比国内外现状提出社区肢体残障人群康复护理的建议

3.1 改善康复护理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

3.1.1 改善康复护理

(1) 康复环境的整理:理想的康复环境有利于实现康复目标, 了解和掌握康复环境及设施的要求, 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 (2) 常用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的康复护理技术:饮食训练、进餐的体位训练、抓握餐具训练、进食动作训练、咀嚼和吞咽训练、更衣训练、个人卫生训练、床上运动训练、移动训练、轮椅训练。 (3) 心理护理:帮助病人认识自己、培养病人自理能力。防止病人出现自卑、抑郁等心理疾病, 帮助病人重拾信心, 树立康复信念, 积极乐观勇敢融入社会面对人生。 (4) 家庭护理:残障人群在身体功能丧失的情况下, 可能出现攻击他人、毁物等行为;有些病人因抑郁或深感疾病的痛苦可能出现自杀行为;有些病人不接受现实, 常伺机外走。应指导家属注意以下事项:病人管理、危险物品管理、周围环境管理、帮助病人自我护理和回归社会、督促或协助病人进行日常生活料理。与此同时, 残障人群的家属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增进家庭成员关系的发展, 能积极面对矛盾及解决问题, 提供健康的居住环境及生活方式并与社区保持联系。

3.1.2 培养专业型康复护理人才

(1) 建立进修制度, 定期组织康复技术人员到具备条件的机构学习, 提高技术水平。 (2) 鼓励专业康复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 必须取得高等学历, 杜绝非专业人员占用专业技术岗位现象。 (3) 不断改善康复人才待遇, 确定工资待遇, 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4) 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社会优秀康复护理人才从事残疾人康复工作。 (5) 多方筹措加大投入, 为康复护理人才培养提供资金保障。

3.1.3 转变护理者传统观念

(1) 护理者本身要热爱本职工作, 热忱为残疾者服务, 培养高度的责任感。 (2) 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 一定要加强理论和技术学习, 提高素养, 还要关注护理学科的新发展, 改变对社区康复护理的传统观念以适应发展要求。 (3) 社会要积极调动各单位结合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推进社区康复活动, 深刻挖掘典型, 还可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帮扶试点工作, 提高康复质量, 改善人们对社区康复护理的整体观念。

3.1.4多形式、多方面加大宣传教育

(1) 通过多种媒介, 如宣传栏、宣传单、社区居民局域网、走访教育等, 大力宣传残障疾病康复护理的相关知识及社区护理的重要性, 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及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认识, 让人们认识到社区医疗护理是一种方便、经济的就医、治疗及康复途径。 (2) 成立社区护理服务中心和网络, 由具有一定规模和条件的医院成立专门的社区护理组织, 负责培训基层和家庭护理人员, 形成一支由医院护士、社区护理员和家庭护理员组成的综合护理队伍, 共同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3) 及时更新宣传栏、社区护理网站的相关消息。 (4) 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 树立协作意识, 为顺利宣教打好基础。

4 小结

我国卫生事业正面临医疗为主向康复保健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护理工作范围及工作职能也在不断拓展和转变, 开展社区康复护理已成为中国卫生保健的发展趋势。而肢体残障人群作为社区康复护理主体之一, 他们出院后的后续康复工作在医学治疗中越来越重要, 为了恢复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走向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针对此类人群进行需求调查, 从而发现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进而为社区康复护理发展提供有力数据。

参考文献

[1]赵文婷, 唐四元, 张锋.从国内外社区护理现状对我国社区护理教育的建议[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8) :1056-1057.

[2]中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贫困救助项目.中国社区卫生服务[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1.

[3]濮丽萍, 文彩芬.荷兰的社区护理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21 (7) :86-87.

[4]刘腊梅, 李慧兰, 周兰姝.国内外社区护理团队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0A) :87.

疾病调查 篇10

关键词:已婚妇女,生殖系疾病,患病率调查

为了解已婚女职工妇科患病情况, 保障妇女享有生殖健康权利和提高妇女生活质量, 寻找促进妇女生殖健康的干预措施, 我们对县城机关、企事业单位已婚妇女进行了生殖系统患病情况调查,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8年12月县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已婚妇女929例。

1.2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 按照县妇联通知编排顺序时间在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填卡询问病史、妇科检查、白带常规、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电子阴道镜、妇科B超检查。

2 结果

2.1 调查结果

在929例检查中, 检出患病者486例, 患病率达52.3%, 其中:慢性宫颈炎223例, 占患病人数的45.88%;阴道炎123例 (细菌性90例、霉菌性29例、滴虫性4例) 占患病人数的25.31%;子宫肌瘤72例 (肌瘤60例、肌腺症12例) 占患病人数的为14.81%;卵巢囊肿30例, 占患病人数的6.17%;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核异质细胞II级B型36例、III级2例 (共38例) 占患病人数的7.82%。

2.2 929例各年龄组生殖系统患病情况

见表1。

表中显示, 慢性宫颈炎以30岁年龄组较高, 40岁以后逐渐降低;阴道炎以20、40、≥50岁三个年龄为高, 以细菌性阴道炎为主;子宫肌瘤与40、≥50岁年龄组为高, 年龄越大患子宫肌瘤率越高;卵巢囊肿与20、30、40岁三个年龄组为好发阶段;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 核异质细胞与30、40、≥50岁年龄组, 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

3 讨论

3.1 已婚妇女生殖系统疾病是一种种类繁多、流行甚广, 且危害严重的疾病。它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影响女性、男性个人和家庭的严重的全球生殖健康问题。通过调查发现, 生育年龄、流产、分娩、计划生育等生殖系统患病率较高, 说明生殖系疾病患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 控制女性生殖系疾病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宜的健康教育, 普及生殖系防治知识,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2) 广泛开展基层妇科、妇女保健、计生工作人员技能培训, 提高妇科疾病诊疗水平; (3) 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项目相结合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妇女常见病的预防常识, 达到增加知识、改变观念和促进健康行为的目的; (4) 每年或两年一次对已婚妇女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及时发现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疾病, 及时治疗, 提高妇女健康水平。

3.2 多年来国内妇产科学将慢性宫颈炎的病理类型分为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腺囊肿、宫颈肥大及宫颈管炎[1]。宫颈糜烂为慢性宫颈炎中最常见的类型, 由于宫颈糜烂并非病理学上的真性糜烂, 并没有上皮脱落、溃疡, 而只是宫颈柱状上皮外移。肉眼观似糜烂。因此, 西方国家的妇产科教科书已废弃宫颈糜烂这一述语, 改称宫颈柱状上皮异位[1]。国外有些学者认为, 对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若不伴性交后出血、白带增多, 则不予治疗。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国内对于宫颈糜烂的处理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过度治疗, 有的将雌激素影响的糜烂、衣原体感染时宫颈柱状上皮外翻进行不必要的物理治疗;二是对宫颈糜烂重视不够, 即使有宫颈糜烂也不定期进行宫颈刮片, 进行细胞学检查[1]。由于早期宫颈癌也可见糜烂的表现, 因此, 对于宫颈糜烂无论是否物理治疗, 最重要的是应定期行细胞学检查[1]。

参考文献

疾病调查 篇11

关键词:河南省;省辖市;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调查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市级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收回问卷15份,回收率为83.33%。

1 基本情况

1. 性别分布女多男少。参与调查者中,男6人,占40%;女9人,占60%。

2. 年龄分布中年多青年少。参与调查者中,﹤20岁的没有,21~30岁的3人,占20%;31~40岁的3人,占20%;41~50岁的8人,占53.33%;51~60岁的1人,占6.67%。

3. 工作年限分布十年以上的为主。参与调查者中,参加工作不到2年的1人,占6.67%;3~5年的2人,占13.33%;6~10年的1人,占6.67%;11~20年的6人,占40%;21~30年的5人,占33.33%;30年以上的没有。

4. 档案工作年限分布十年以内的占多。参与调查者中,在档案工作岗位工作不到2年1人,占6.67%;3~5年5人,占33.33%;6~10年2人,占13.33%;11~20年4人,占26.67%;21~30年2人,占13.33%;30年以上1人,占6.67%。

5. 学历分布全部受过高等教育。参与调查者中,全部具有大专以上高等教育学历,其中本科10 人,占66.67%;专科5 人,占33.33%。

6. 档案专业占比不足15%。参与调查者中,档案专业的2人,占13.33%;非档案专业的13人,占86.67%。

7. 相关专业背景占比不及非相关专业。参与调查者中,专业背景为档案管理的1人,占6.67%;档案相关专业(图书、情报、文秘、中文、管理)3人,占20%;疾控及相关专业3人,占20%;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相关专业3人,占20%;其他专业5人,占33.33%。

8. 职称分布多数具有档案专业职称。参与调查者中,副研究馆员2人,占13.33%;馆员5人,占33.33%;助理馆员3人,占20%;管理员1人,占6.67%;其他系列2人,占13.33%;无职称2人,占13.33%。

9. 多数人员接受过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情况。接受过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的有10人,占66.67%;未参加过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的5人,占33.33%。

10. 参与调查者中专职多兼职少。参与调查者中,专职10人,占66.67%;兼职有5人,占33.33%。

11. 参与调查者认为本单位的档案工作者专职少兼职多。参与调查者中,专职有10人,占41.67%;兼职有14人,占58.33%。

12. 参与调查的单位绝大多数实行了统一管理。参与调查者中,实施统一管理的14个,占93.33%,未实施统一管理的1个,占6.67%。

13. 参与调查的单位均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参与调查者中,建立并落实归档制度的有15个,占100%。

14. 参与调查的单位都建立了综合档案室。参与调查者中,建立综合档案室有15个,占100%。

15. 90%以上的单位实现了办公、借阅、库房三分开。参与调查者,实行并“三分开”的有14个,占93.33%;未实行“三分开”的有1个,占6.67%。

16. 档案库房面积50㎡上下各半。参与调查者中,档案库房面积在10~30㎡1个,占6.67%;30~50㎡6个,占40%;50~100㎡7个,占46.67%;〉100㎡1个,占6.67%。

17. 所有单位均设有消防灭火设施。参与调查者中,使用人工灭火器的15个,占100%;自动喷淋5个,占33.33%;气体1个,占6.67%;其他1个,占6.67%。近半数单位设置了两种以上的消防灭火设施。

18. 温湿度调节方法以设备调节为主,自然调节为辅。参与调查者中,使用空调调节温湿度的有13个,占86.67%;使用去湿机调节温度的有7个,占46.67%;使用自然通风方法调节温湿度的有5个,占33.33%;使用其它方法调节温湿度的1个,占6.67%。

19. 专用设施设备配备相对齐全。参与调查者中,列举的13种专用设施设备均有配备。以装备单位数量多少排序:电脑13个,占86.67%;打印机13个,占86.67%;密集架12个,占80%;空调12个,占80%;装订机12个,占80%;铁柜11个,占73.33%;缝纫机10个,占66.67%;复印机8个,占53.33%;照相机7个,占46.67%;除湿机7个,占46.67%;消毒灭菌机7个,占46.67%;检索柜6个,占40%;木柜2个,占13.33%。电脑、打印机、密集架、空调、装订机5种设备的配备率在80%以上,铁柜、缝纫机、复印机3种设备的配备率在50%以上,照相机、除湿机、消毒灭菌机、检索柜的使用率在40%以上,木柜的使用率只有不到15%。

20. 库房“五防”措施落实率整体达到了80%以上。参与调查者中,“五防”措施中落实防火的15个,占100%;防光的14个,占93.33%;防盗的14个,占93.33%;防潮的13个,占86.67%;防虫的12个,占80%。最高的是防火,最低的是防虫。

21. 大多数单位实施了档案规范化管理。参与调查者中,达到档案规范化管理国家一级的1个,占6.67%;国家二级的7个,占46.67%;省一级的1个,占6.67%;省二级的2个,占13.33%;市级1个,占6.67%;没有实施规范化达标的3个,占20%。

22. 室存档案门类众多,以文书档案、业务档案为最。参与调查者中,存有文书档案的15个,占100%;业务档案15个,占100%;会计档案13个,占86.67%;音像档案12个,占80%;照片档案12个,占80%;绩效考核档案11个,占73.33%;荣誉档案10个,占66.67%;科技档案8个,占53.33%;仪器设备档案8个,占53.33%;实物档案8个,占53.33%;人事档案5个,占33.33%;其他2个,占13.33%。

23. 业务档案主要保管在单位综合档案室。参与调查者中,业务档案保存在综合档案室的有13个,占86.67%;保存在业务部门2个,占13.33%。

24. 对单位文书档案、业务档案、会计档案起止时间的知晓程度最高。参与调查者中,知晓本单位文书档案14人,占93.33%;业务档案13人,占86.67%;会计档案12人,占80%;绩效考核档案8人,占53.33%;荣誉档案8人,占53.33%;音像档案7人,占46.67%;科技档案6人,占40%;实物档案6人,占40%;仪器设备档案6人,占40%;照片档案6人,占40%;人事档案4人,占26.67%;其他2人,占13.33%。

25. 对文书档案、业务档案数量的知晓度最高。知晓本单位各类档案数量的,文书档案13人,占86.67%;业务档案12人,占80%;会计档案11人,占73.33%;绩效考核档案9人,占60%;照片档案9人,占60%;荣誉档案8人,占53.33%;音像档案7人,占46.67%;科技档案6人,占40%;仪器设备档案6人,占40%;实物档案5人,占33.33%;人事档案3人,占20%;其他2人,占13.33%。

26. 40%的受访者认为业务档案与单位职能相关度最高。参与调查者中,认为与单位职能相关高最高的档案有业务档案、文书档案、绩效考核档案、荣誉档案和仪器设备档案5种。其中认为是业务档案的6人,占40%;文书档案4人,占26.67%;绩效考核档案3人,占20%;荣誉档案1人,占6.67%;仪器设备档案1人,占6.67%。

27. 既按件也按卷整理是采用最多的整理方式。参与调查者中,既按件也按卷整理有10个,占66.67%;只按件整理3个,占20%;只按卷整理有2个,占13.33%。

28. 年度-组织机构-问题(事由)组卷法是市级级疾控中心采用最多的组卷方式。参与调查者中,采用年度-组织机构-问题(事由)组卷法11人,占73.33%;采用年度-组织机构组卷法5人,占33.33%;采用年度-问题(事由)组卷法3人,占20%。

2 情况分析

(1)在人员构成方面:女多男少;年龄偏大;工作年限长任现职短,存在大龄换岗问题;受教育程度高;少档案专业背景;大多数具有档案专业技术职称。

(2)在人员配置与制度方面:多数人受过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兼职为主,专职为辅;所有单位基本上落实了主要档案制度。

(3)从保管条件看,近95%的单位落实了“三分开”、库房面积超过了30㎡;所有单位均设有消防灭火设施;温湿度调节以设备调节为主,自然调节为辅,多种并用;专用设施设备的配备齐全;库房“五防”措施落实比率超过八成;规范化达标率达80%。

(4)从室藏档案情况看,门类多样,文书档案、业务档案最普遍;业务档案大多数保管在综合档案室;工作人员多对家底清楚;与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沟通联络良好。

(5)从档案整理方法上看,即按件也按卷整理是市级疾控系统单位整理档案采用的主要方式;年度-组织机构-问题(事由)组卷法是主要的组卷方式。

3 对策与建议

综上,河南省市级疾控机构档案工作的整体情况好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和需要弥补的短板。

(1)在人员构成方面:适时招录或补充具备档案高等教育专业背景的新人进入市级疾控档案工作队伍,防止年龄偏大趋势的扩大;充分发挥档案工作者普遍受教育程度高、具有档案专业技术职称的优势,通过参加档案继续教育的方式,提高专兼职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尽量减少大龄换岗情况的发生,稳定档案工作者队伍。

(2)在制度建设与落实方面:巩固已经落实的档案制度,消灭集中统一管理和“三分开”的死角,努力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全覆盖。加强与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良好沟通与联络,争取得到其的支持与帮助。

(3)在保管条件方面:着力解决库房面积不达标的问题;提高双重消防灭火设施配备率;争取温湿度调节设备使用率达100%;继续提高专用设施设备的配备程度,必备设施设备达到100%,主要设施设备达到90%,次要设施设备达到75%,一般设施设备达到60%;将库房“五防”措施落实比率再提高一个档次。

(4)在室藏档案方面:理顺疾控档案分类,将工作重点放在业务档案和文书档案上;继续推动全部档案集中管理工作,充分发挥综合档案室作用;鼓励档案工作者熟悉室藏,摸清家底;消灭引发断档现象的因素。

疾病调查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参加体检的鞍钢女职工6413人,年龄在20~55岁,其中20~29岁为1986人,30~39岁2010人,40~49岁1521人,50岁以上为896人。

1.2 方法[1]

采取问诊与触诊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利用红外线乳透机进行综合诊断。对疑似乳腺癌者进行病理检查诊断。问诊采取答卷的方式,问卷内容包括精神创伤、生活或工作压力、肿瘤家族史、行经时间、哺乳时间、初潮年龄、体重指数(BMI)、被动吸烟、初产年龄、职业。

2 结果

2.1 检出率

查出有乳腺疾病及乳腺癌的女职工为2917人,检出率为45.49%。检出的乳腺疾病主要为乳腺增生共2717例(42.29%),乳腺纤维腺瘤84例(1.31%)。经细针穿刺和手术切除作病理检查确诊乳腺癌有7例(0.11%)。见表1。

2.2 乳腺疾病及乳腺癌的相关因素

在2717例患有乳腺增生的职工和3496例未患乳腺疾病及乳腺癌的职工中有精神创伤史、心理压力过高、月经不调以及母乳喂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2。

注:2组人群各因素比较,χ2检验均P<0.01。

在7例患乳腺癌患者中有被动吸烟或精神创伤和心理压力以及肥胖的情况,并有1例患者有妇科肿瘤史。

3 讨论

乳腺增生的患病率较高,提示我们,防治乳腺增生是降低乳腺疾病的重点。从表2可明显的提示,乳腺疾病与乳腺癌的发生率与精神因素、社会心理压力、月经史、哺乳史有密切关系。现代女性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尤其企业中的女职工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负担,如工作负荷过重,家庭的拖累等导致心情长期焦虑、紧张等,都可造成乳腺疾患。

4 健康教育对策

4.1 应积极参与乳腺病普查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三个1/3”的抗癌策略,指出:1/3的癌症可预防,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而获得治愈,从而达到二级预防的目的。因为每一位育龄期妇女都有患乳癌的可能,而且早期乳癌在肿块可以触及以前其实早已存在(有时可长达6年之久),因此只有通过普查才能发现。另外,乳腺腺病与乳癌的关系,受到了重视。特别是硬化型伴有不典型上皮增生的乳腺增生病,使乳腺癌的相对风险增加6.7倍。因此也要重视乳腺增生病的治疗和追踪。

4.2 控制乳腺癌的发生

应从降低良性乳腺疾病、避免生活精神刺激、肥胖、被动吸烟、提倡母乳喂养和减少流产等方面着手,初产年龄不得大于30岁。

4.3 加强女性的健康教育

女性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乳腺疾病及乳腺癌的重点,女性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乐观地对待工作和生活,对自己的身心要多加呵护,才能避免乳腺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方亚,施侣元.乳腺癌危险因素综合评价及趋势预测.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7):611-614.

上一篇:诗文阅读教学管理下一篇:混沌粒子群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