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的有效性(精选12篇)
复习的有效性 篇1
初中数学期末复习现在普遍的形式是做试卷, 然后讲评。这样过于单一的复习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学生厌烦, 而且不容易把知识点框架化与系统化。学生不去主动地归纳知识、分析重难点, 不去认真纠错、复习易错题, 从而导致复习不全面, 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也体现不出来。故笔者在尝试的前提下提出了采用“讲义”的形式进行复习。
一、讲义的具体结构
对文本 (课本) 内容所撰写的总体概要含义, 称其为讲义。它没有固定的模式, 只要符合教学规律, 能够起到有效复习的作用就可。一般来说, 讲义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部分:
(一) 知识框架
所要复习的知识结构, 以图形框架的形式展现, 使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 而且让人一目了然。
(二) 重难点概括
重点, 难点的呈现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复习阶段可以进行相应的侧重。
(三) 典型题例
例题的选取应尽可能体现出知识的关联性、实践性, 对学生平时易疏忽或者容易犯错的方面加以改编出现。
(四) 考试要点
主要把考纲, 特别是中考的考点写出来, 让学生对中考不再陌生, 更有针对性地来复习提高。
(五) 题组练习
可以让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更加熟练地掌握, 提高自己分析与解题的能力, 特别是对题目条件变化后如何分析加以训练。
(六) 反思提高
通过写反思提高, 帮助自己总结提高。
二、讲义实例1
课题2.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复习
(一) 学习目标
1. 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之一是直接开平方法。
2. 学会用直接开平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3.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另一种方法是配方法。
4. 学会用配方法来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二) 学习重难点
1. 学习难点:熟练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和配方法来解一些一元二次方程。
2. 难点:如何配方。
(三) 学案设计。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四) 引出新知
1. 熟练掌握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解方程:
2. 发现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过程。
(1) 开动脑筋:
你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x2+6x+12=0吗?
(2) 运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五) 运用新知, 巩固加深。
1. 练习:解下列方程:
2. 填空:
3. 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三、讲义
实例2《相似三角形》复习讲义
(一)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的联系及区别 (见附表表1) 。
(二)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见附表表2) 。
四、如何用好讲义
(一) 时间上
讲义可以在每一次阶段性考试或期末考试中采用, 对复习会有一个整体的框架把握, 使学生对知识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使知识更具条理性与系统性。
(二) 题型上
可以有重点, 有难点, 有基础, 有提高, 以题组的形式出现, 达到复习的高效性。
(三) 分层上
讲义应侧重基础, 但要兼顾学生的能力考查, 故可以在基础后加一部分综合运用题, 使学生有钻研与探究空间。
(四) 内容上
前面也提到了讲义有一个一般的形式, 但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 故在内容上也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与考纲要求灵活处理。比如, “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会解为主, “相似三角形”以实际运用为主, “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判断为主等等。
五、完善、开发讲义
(一) 要做搜集的有心人
教师平时在上课、改作业、单元水平测试时应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及有难点的题型应进行归类、收集、整合, 并进行题目改编后编入讲义中, 以便在复习中让学生理解, 同时, 学生自己也要做好搜集工作, 把自己在纠错过程中的心得写在讲义的“复习反思”栏中, 加深印象。
(二) 要不断地更新讲义
随着社会的变革及学习的深入, 我们的讲义也应不断删除、增加、补充、拓展, 以顺应时代潮流与学生认知发展变化。
(三) 合众人之力打造讲义
应充分利用兄弟学校、各备课组以及学生共同来编写讲义, 这样可以减少工作量, 而且在知识的全面性上也会做得更好。
以讲义的形式来复习, 是体现学生主动性学习最好的例子, 学生通过讲义, 可以有效、全面地复习, 巩固知识, 提升能力。而教师则在编写讲义、完善讲义以及对难点的点拨上投入精力, 让学生做回期末复习的主人。
复习的有效性 篇2
1、回忆
每天上完课后,我们要留出一点时间,放松一下,并且在脑海中回想一下今天上课老师讲课的内容,在脑海中对知识进行回忆与梳理,这样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回家后复习起来也就更方便一些。
2、看笔记
回家复习要及时看笔记,看看我们上课记下来的核心知识点,按照笔记记载的内容来复习,而且每天时不时的翻看笔记本,能加深我们对笔记里面知识的印象,通过笔记本来记住课本的知识内容,我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3、复述
复习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篇3
1 构建复习教学模式策略
教学是有规律的,教学也是有模式可寻的.所谓“模式”,是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有规定性的教学策略.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主题、特定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同时包含了以某种教学策略为主导的多种教学策略.为此,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构建复习教学模式策略.
1.1 科学定位复习教学功能
构建复习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对复习教学功能进行科学定位.笔者认为,科学定位复习教学功能,应基于物理课程目标、符合复习教学特点、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对复习教学功能做了如下定位:复习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应引导学生串联、整合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对认知结构重新组合;复习教学还要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更应为学生训练思维、发展能力和形成科学方法积极创造条件,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1.2 探索实践情境复习模式
在情境复习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反思与否定、探索与实践、应用与推广”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传统模式”的反思与否定.在“传统模式”中,教师按教材顺序把复习内容分成若干部分;然后,逐一进行梳理,每完成一步通常就以例题形式进行强化;最后,辅以巩固练习和作业布置.“传统模式”被教师一直沿用至今,究其原因是教师操作简单、轻松应对.反思“传统模式”,我们认为很难全面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三维目标,知识梳理基本是新授课的简单重复,学生很难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知识本身多,联系实际少.同时,由于知识梳理耗时较多,学生在自主分析、交流协作等方面明显不足,牺牲了学生科学方法的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反思基础上,我们对“传统模式”予以否定.第二阶段,是“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复习教学功能定位,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学习,在多年复习教学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构建了如下“情境复习模式”:
物理情境再现 归纳联系 运用知识与方法应用 迁移丰富 重建解决新问题
“情境复习模式”的主要环节:(1)根据复习教学目标,创设能激化学生思维活动的物理情境;(2)学生联系、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与实验、分析与探究、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完成对物理情境的探究;(3)引导学生再现知识要点,并归纳渗透其中的科学方法;(4)将知识要点和科学方法融入新问题中,引导学生以“应用、变通、迁移”等方式来探究新问题,丰富、重建学生的原认知.
第三阶段,是“情境复习模式”的应用与推广.在本区域内,我们组织教师举行多轮次的“情境复习模式”的教学观摩、专题讲座,倡导教师感悟、实践“情境复习模式”,并深入课堂进行了大量的教师个案指导.目前,“情境复习模式”已得到本区域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实践,区域物理教学质量连年攀升、优势彰显、成效显著.
2 明晰复习教学目标策略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预期.任何类型的课堂教学,都必须明晰与其相应的、合理的教学目标.为此,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明晰复习教学目标策略.
2.1 强调教学目标的“三维性”
任何认知目标的达成,必须有它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在认知活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为此,明晰复习教学目标,首先要强调目标的“三维性”,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复习目标设计时,应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将其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之中.只有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才可能做到明晰具体,才可能突出学生主体.
2.2 关注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是否合理,也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较大影响.衡量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主要考察教学目标能否发挥其应有作用.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学生的注意力而实现的.有了明晰的目标,学生在活动中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目标有关的事件上.教学目标的激励作用,指的是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特定对象的积极性.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引起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该目标而不懈努力.教学目标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标准,教学目标确立之后,用可靠的数据检测教学效果是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而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作用.
3 探索复习教学方法策略
不同课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不同教学阶段,也应体现教学目标的阶段性.然而,教学目标的不同,就决定了所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为此,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还必须探索复习教学方法策略.
3.1 提出有效问题策略
提出问题是重要的教学方法策略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满足好奇心的当然方式.笔者认为,衡量问题有效性的关键是,要体现指向性、新颖性、系统性和启发性.一要体现指向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清晰地指向教学目标,能帮助教师最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二要体现新颖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构思新颖,既要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更要增强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究欲望.三要体现系统性,提出的问题必须从宏观角度将所要复习的知识有机整合、串联,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四要体现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指导学生归纳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欧姆定律》单元复习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四个问题:(1)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电源、开关、小灯泡、滑动变阻器和导线(实物图略),请你自制一个调光灯,并满足滑片向右移动时灯变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顾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等知识.(2)运用你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该小灯泡电阻的实验方案.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求灯丝电阻平均值是毫无意义的.(3)能否用该电路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规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与欧姆定律探究过程相关的两个问题(问题略).(4)你能用欧姆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引导学生分析欧姆定律与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结合的两个问题(问题略).
上述四个问题,不仅具有清晰的指向性和知识的系统性,而且具有情境的新颖性和思维的启发性;不仅全面覆盖了本单元的基础知识,而且突出了科学思維方法的建构(控制变量法、数据分析法、图像分析法等).
3.2 突出学生主体策略
复习的有效性 篇4
一、设置导入, 引起有意注意
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在地理新授课中, 教师应注意课堂导入, 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 在复习课中, 教师一般都采用直叙式教学, 忽视情境导入, 直接回顾, 把知识点一一点出, 甚至给学生重新上一遍, 这样教师讲得乏力, 学生听得乏味。其实, 任何一节优秀的课都应注重语言设计、情境创设, 复习课亦然。所以,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遵循地理学科特点, 设置情境, 调动学生的情绪。如在复习“巴西”一课时, 我先出示黄绿色、卡卡、热带雨林、咖啡、葡萄牙语等图片, 让学生思考它们和世界上的哪个国家的特征最吻合?并谈一谈该国的地理位置、人情风俗、资源环境等。我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迅速地将他们带到课堂上来了,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利用学案, 进行课前复习
所谓课前复习就是教师利用学案, 将基础知识点以问题或填空形式呈现, 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 完成学案后, 由课代表收齐, 交到任课老师处。教师对学案进行批改, 并及时记录认真复习的同学及不认真复习的同学, 错得较多的题目等, 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问题, 教师要进行重点点拨, 对于学生全会的知识点, 教师只进行口头测试, 花较少的时间, 收到显著的效果。例如“气温的分布”一课, 我们如何表示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温变化情况?如何了解同一时间内, 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呢?学生通过自主复习在学案上呈现一幅等温线图, 并标注出不同时间气温情况的草图。这样学案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复习的工具, 知识得到了有效复习。
三、进行讨论, 凸显主体地位
讨论, 即探讨寻究, 议论得失。通过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 形成比较全面的观点。在复习七年级上册内容时, 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1) 运用地图和数据叙述全球海陆所占比例, 其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2) 运用世界地图叙述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3) 如何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4) 你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吗?讨论完, 教师可以把学生请上讲台做“小老师”, 把讨论的内容进行讲解, 台下的同学 (不同小组) 进行纠正补充, 教师也换个身份, 在台下认真听讲, 可适时地引导、点拨和总结。这样, 通过讨论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 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 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能力,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聚焦中心, 总结知识结构
复习课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拓展, 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而非单纯地回忆知识和习题练习。在复习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一无所知, 那是因为学生的思路混乱, 无知识中心, 出现了快速遗忘的现象。其实, 我们帮助学生聚焦核心概念, 再构建知识框架, 进行发散性思维, 可解决这样的问题。如在复习“地球和地球仪”的过程中, 抓住经线和纬线, 不断辐射, 引出地球的形态特点, 地球上不同气候带的划分、地球仪上的各种线代表的含义、地球东西的划分、坐标点的确定等, 并让学生画相关的概念图, 自己总结知识, 这样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五、课堂检测, 提升学生能力
一堂有效的复习课必然要有课堂检测, 把一些典型的、易错的习题进行测试, 考查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检测要更关注应试技巧的指导, 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 让学生抓住地理实质和地理思维方法。同时, 一道检测题的设置要深度挖掘, 联系生活实际, 把题目生活化。检测完毕, 教师要引领学生思考:这题目复习了哪些知识?可能会遇到哪些相似的题型?使学生不断反思, 并在反思中提升能力。
六、实施反思, 打造有效课堂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有效的手段, 正如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反思, 反思学生的学案编制、反思教学流程的流畅性、反思学生的学、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复习课要一改传统教学方式, 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的主导性, 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使复习课真正变成“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课堂。
复习的有效性 篇5
一、立足教材,精通考点
首先,应该明确教材在总复习中的地位。
随着初中课改的实施、深化,有的老师就认为课内的基本上不考了,就轻易地丢掉课本,而一头扎进“题海”。其实这种“战术”是拆屋围墙、舍本逐末。各地中考语方学科课内知识不但必考,而且分值很大。如泉州市近几年中考语基30分课内至少占15分,阅读题60分课内不少于25分。可见,一份中考试卷中课内直接考查的内容有40分以上,所以,课内并不能放弃,更何况试卷上的所谓课外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都源于课内。初一到初三的六册语文教材是中考命题的蓝本,正所谓“墙外开花,根在墙内”,教材是我们复习的起跑线,也是终点站。
其次,研究考试内容,熟悉中考试卷,精通考点。
中考前复习什么呢?考什么我们就复习什么。所以考点就是我们复习的要点。一份中考试卷的结构,形式,题型,考查的知识点,课内外分布情况,考卷评分标准,包括近几中考试卷的发展变化我们都必须了然于胸。
二、统揽全局,比较分析
整个语文知识是一个大体系,里面包含着许多小体系,诸如文体知识体系,语法知识体系,修辞知识体系等。它们既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欲穷千里目”,就得“更上一层楼”。复习时把语文知识体系分成若干小类;然后把这些小体系视作相对独立的“整体”,据其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地对一个个小“整体”进行系统有序的复习,最后把它们“串联”起来,融汇贯通,构建出整个语文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就可以居高临下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缺陷。在复习中,这样的整体把握是很有必要的。
“比较”,被称为“艺术的超级武器”,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复习阶段,多作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比较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一些较疑难的,容易混同的知识。比如比喻与象征的异同;定语和状语的区别。经过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告别似是而非、雾里看花的懵懂,能有明确清晰的印象,能正确把握。
我们还可以帮学生在复习中梳理比较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如小男孩(小女孩)的形象:
《故乡》少年闰土是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活知识的英雄形象。
《一厘米》的小也有正义感,有男子汉的尊严,误解母亲,不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
《小男孩》的小男孩由于父母离婚变得无依无靠,寂寞孤独,反映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的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山米与白鹤》中的山米通过外祖父对白鹤的爱护懂得如何去热爱生命、热爱一切值得爱的东西。
《心声》中的李京京:天真淳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学生。
《奥伊达的理想》中的奥伊达是一个天真、顽皮、好奇、聪慧,又具有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和执着追求精神的儿童。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比较,我们不但便于记忆,而且记忆牢固。这样学生就能在复习在做到事半功倍。
三、区分文体,表述专业
中考明确要求,阅读题的答题必须规范。初中阶段,我们学的就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三种文体。因此复习中首先按照文体特点,结合语段教给学生具体的分析方法和可能出现的相关题目的答法,训练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与方法:比如如何探究一篇作品的主题,首先让学生明确作品主题指的是作品表达的基本思想或说明的主要问题,它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及态度。然后还教给学生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句式):文章通过…………(事),表现(或反映、赞扬、歌颂、揭示、批判等)了…………(精神、品质、社会现象等)。比如“桥不过是一条板凳・・・・・・”这句话,问修辞手法答比喻,问说明方法答打比方,问论证方法应答比喻论证。
在复习,注意专业术语的使用,更能营造出一种语文探究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把握,学生答题时,也更得心应手。比如象征、渲染、铺垫、照应、点题、悬念、总领全文、画龙点睛、一语双关、对比衬托、侧面烘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移步换景等等。我想,能够把这些词熟练地挂在嘴边的学生,定然也应该会更容易理解掌握它们的用法,更有可能把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
四、提要浓缩,指导思路
一篇课文,诸如散文、小说、戏剧等,不论文体,不论长短,其内容结构也好,艺术手法也好,都可以浓缩在几个字、十几个字,或几十个字之中,形成浓缩的精华。比如《醉翁亭记》的内容只需用“山水之乐――宴游之乐――太守之乐”十二个字概括,主旨只用“与民同乐”四字就可概括。提要浓缩法在新授课中适用于板书归纳,在复习课中只需恰到好处地再现精华,学生调动记忆,扩展思维,就能顺理成章地理解和掌握了。
阅读题答题中,同样教给学生提要浓缩法:(1)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2)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3)恰当利用段中的提示性语言标志,如“总之”、“因此”、“其实”、“这就是说”等等,其后所跟句子大多跟段意有关。
教师要善于分析每一知识板块的考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最佳思路途径,总结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指导给学生。譬如如何概括文章主旨?解题思路:从文章标题入手;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从概括段意和人物事件入手;分析文章背景入手。如何理解文中“这”的含义?“这”是指示代词,一般在前面找相关内容。再选择提炼最准确的一句。掌握了种种思路方法,学生答起题来就有章可循,如同轻车熟路,答题不再是难事。
五、错题整理,联系回顾
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了很多知识。我经常跟学生讲,进入总复习阶段的你们不要看你学了多少知识,而是要检查一下哪些应该掌握的知识你还没有掌握;一份试卷你不要看你会哪些地方得分,而是要审视一下你哪些地方失分。在复习中一定要特别注意那些做错的地方。我建议学生用一本笔记本专门用来整理错题,里面记录错题、出错原因和注意点。这样可以有效地巩固薄弱的知识点,防止失分。
在复习中,要多作联系回顾,以实现“左右逢源”,举一反三。比如讲到《与朱元思书》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就应该让学生回忆出过去所学的《三峡》一文中与此异曲同工的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并分析得出这两句中的“奔”字,有着相同的意思和用法,都为“飞奔的马”之意。对于作家作品的复习, 也不宜拘于一个人、一个时代,应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做到经纬交织,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讲到欧阳修,就让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有哪些,我们学过他们的哪些作品,使学生联系旧知,产生“枝枝相交通,叶叶相覆盖”的整体印象。使点面结合,优化记忆结构,既加深了印象,又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的覆盖面问题。充分运用联想,由此及彼,可以培养学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敏锐感觉,把思维带入无比广阔的空间。
初中语文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探索科学的语文复习方法
要总结出一套科学系统的语文学习方法然后加以归纳整理,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如:按课前预习,课堂授课、练习,课后作业、自读、阅读、写作的顺序,可归纳为:“课文预习法”、“课堂问题回答法”、“课堂笔记法”、“课文分析法”、“课文练习法”、“阅读法”、“略读法”、“精读法”、“作文材料积累法”、“作文题材提炼法”、“作文仿作法”、“作文修改法”、“作文应试法”,等等。此外,还有师生需共同掌握的“语文兴趣培养法”,课外的“读报法”、“演讲法”、“信息借鉴法”,等等。方法不但可以由老师总结,而且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学生自己摸索的方法往往更亲切,使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二、指导学生运用“联系联想”
引导学生联系旧知,形成“枝枝相交通,叶叶相被盖”的整体印象。点面结合,优化记忆结构,既加深了印象,又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的覆盖面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由此及彼,可以培养学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敏锐感觉,把思维带入无比广阔的空间。
例如“比喻”这一基本修辞概念,因在不同文体语境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在概念的界定上也有所不同。在记叙文中,它被称为“比喻的修辞方法”,因其起到了对事物进行形象、生动地描绘的作用;在议论文中它被称为“比喻论证的方法”(简称喻证法),因其起到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论证事理的作用;在说明文中,它又被称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因其起到了借助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特征的作用。又如“对比的修辞手法”“对比论证法”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引用的修辞手法”“引证法”和“引资料的说明方法”都是同一基本概念在不同文体中的不同表现。如果以此为例指导学生进行联想比较,就会使学生明白知识体系并达到对知识把握的融会贯通。
三、理清脉络,把握基础知识
复习阶段需要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修补和升华,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基础不牢,很难实现知识的升华。况且,初中语文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是较为重视的,其知识面广,且内容多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各种知识的脉络,为学生掌握知识找到各种逻辑关系和途径。如在语音部分的复习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易错点着手,从语音考查的规律着手,让学生在实战中受益。
四、指导学生树立“全局意识”
整个语文知识是一个大体系,里面包含许多小体系,诸如文体知识体系、语法知识体系、修辞知识体系等。它们既各有特点,又互相联系。“欲穷千里目”,就得“更上一层楼”。复习时把语文知识体系分成若干小类,然后把这些小体系视作相对独立的“整体”,据其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地对一个个小“整体”进行系统有序的复习,最后把它们“串联”起来,融会贯通,构建整个语文知识体系。这样,学生就可以居高临下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和缺陷。在复习中,指导学生树立这样的“全局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五、掌握分析方法,攻破阅读关
在复习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基本工作就是归纳总结,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简化,把课本知识变薄,让学生能够以清晰、简洁的思路处理各种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显然是最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远比生搬硬套、死记硬背重要得多。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从分析方法入手,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多种处理方法,或者在多种处理方法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在中考中,学生压力大,情绪较紧张,往往会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短路”现象,此时,多种解题思路就可以为学生快速解题打下基础。比如说,在阅读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本和体裁的特点,教会学生阅读分析的方法。
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
“比较”,被称为“艺术的超级武器”。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复习阶段,多作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比较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一些较疑难的、容易混淆的知识,比如比喻与象征的异同、定语和状语的区别。经过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告别似是而非、雾里看花的假懂,能有明确清晰的印象,正确把握。
七、选择合适的复习内容
复习内容是指学生复习训练的材料。复习教学过程,说到底是复习材料信息的传播、反馈、再生和升华的过程。复习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复习效率。选择复习内容应遵循基本原则: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复习内容是复习目标的具体体现,二是选择复习内容要受到复习目标的制约,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八、指导学生学会“提炼浓缩”
中考语文复习的有效性探究 篇6
【关键词】答题技巧与规范 内容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04-02
中考语文复习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从而抑制了中考复习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一是侧重知识复习,忽视考纲及中考说明的研究。 在中考语文复习教学中,只有老师确立了正确的复习教学理念,才能高效地进行复习教学工作。《语文课程标准》、《中考学科说明》是中考复习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各位老师必须认真学习、仔细研究,逐项对照、务求落实,使复习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从中考命题发展情况看,经历了注重知识考查到注重能力考查,再到语文素养考查的过程。因此指导复习时不仅重视信息反馈、方法调整和评价过程,而且使学生达到巩固知识、开拓智力、发展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可是有的教师复习训练中只关注训练结果,往往忽视看解题的评价过程。多数教师采取与平时教学一样的应付方式,每周布置,学生写写;每篇都评讲,随便说说。甚至有的教师将作文训练放弃,作文复习成了部分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中考复习语文的弊端还很多。针对以上弊端,笔者就如何做好中考语文复习课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复习计划与学习目标。复习计划的制定是以“课标”和“考纲”为依据,立足教材,结合我校毕业班学生的实际,讨论制定复习计划,这项计划针对我校毕业班全体师生。整个过程分三轮:第一轮:全面复习。以本为本。着重于从课本入手,依纲扣本,在字、词、句、篇中夯实基础,特别是古诗文的背诵默写与阅读赏析,辅之以作文规范写作;重点是古诗文的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根据遵义市中考《考试说明》和中考命题规律,打破学科原有顺序,将知识结构分门分类地进行整理并强化训练。重点进行现代文和作文的训练指导,辅之以基础知识的检测。第三轮:总结检测、查漏补缺。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重点进行考前作文指导,辅之以基础知识的检测。
其次,应教会学生必要的答题技巧。认真解读《考试说明》,强化目标意识,潜心钻研中考命题,探讨预测命题方向的基础上,我们着重提高复习的有效性。1.积累与运用。按照中考说明的出题模式,语言基础包括:语音文字、词语运用、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古诗文默写等。语文实践包括文学名著、语言的表达、联想仿写、筛选概括、图表分析、解说评价、综合性学习等。复习以课本为主,按考标要求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归纳、总结,辅之以精当的练习。古诗文的背诵默写复习,采用学生互背与默写相结合的方法,不但要求能背诵指定篇目,字字落实,还要“会理解、能运用、善归纳、懂迁移”。尤其是在平时默写中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全“盘”皆输。名著知识复习,针对考点要求先整理好十几部名著的相关知识要点,然后打印出来阅读。以上三块知识的积累,重在于积累与识记。对于词语使用、语病、标点、图文解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复习,一方面采用专题形式,先精选中考试题练习实践,后发现规律,归结理论与做题方法技巧,最后再针对考点要求编写好巩固练习;另一方面,在平时阅读与写作复习中深化这些考点。2.要教会学生学会答题规范。比如,阅读中遇到“赏析”类题目,就应从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以及句式等几个方面思考。如果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可以套用“此句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这样的一些公式还有很多,养成良好习惯,注重平时训练。还有,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明显收效的事,必须在平时的写作训练、课后练笔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写作训练必须从审题、选材、立意、构思、拟题、行文、修改等方面多下苦功夫。老师应该在中考前,倾囊相授,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背诵,班委干部监督。3.老师还要让学生具有得分意识。一道试题,阅卷老师在最后评分时,总会有一个标准。老师在中考复习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来具体感受这一评分过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方式。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答案,然后让学生根据中考的标准答案评分并说明理由,最后由老师来分析此题的得分点并说明该学生的得分和理由。当然,得满分还需要规范答题的语言。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答题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再次,复习的内容要有所突破。提倡“课中设比”,他认为这种阅读方法“能够带动学生反复研读,增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材多是以一个个专题变成一个个教学单元。组成每一个单元的几篇文章都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文学方式对“这个专题”进行表达。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中规”理论,打破课与课的界限,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界限,甚至是册与册之间的界限,把一些相关的内容组织在一起进行复习。 最后,复习的形式要有所突破。如:复习生字: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记,难写,应重点复习哪些字;可以反复练,可以合作听写,也可以出一份自测题。复习阅读部分:自己从课外读物中找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该怎样回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重过程和方法,学生的活动不可或缺。这样的开放式复习,学生自身受益,全班其他同学受益,教师也了解到更多的学生信息,使指导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
总之,要想上好中考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从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建议大家使用《 考点大观——初中语文》一书,该书对中考重点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梳理和详尽的解读。贵州遵义的中考语文近几年的成绩稳中有升,笔者还需要加强业务学习,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与《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刘强主编《考点大观——初中语文》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
作者简介:
地理有效性复习的思考 篇7
首先是扎实基础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基本知识、基础知识的梳理, 实现基础知识的“量的积累”。其关键在于:
1、重落实。
高考题无论难度有多大, 总是离不开基础知识的考查, 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 其它的就无从谈起。所以高三第一阶段的复习关键就在于把好基础知识关, 一方面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线索, 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必须细心领悟每一个知识点。
2、抓弱项。
地理学科有一个特殊情况是初中只学两年 (初一、初二) 不中考, 而初中地理是高中必修和选修教材的落脚点, 又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所以初中地理往往是高中学生的薄弱环节, 而初中地理又常被认为简单而一笔带过, 或简单地交给学生自已复习。实际上初中地理内容多而杂, 高考的要求高、考得又细, 没有教师的引导, 学生自己很难抓住线索、理清头绪, 现在的新教材更是如此。所以在高三地理的复习过程中, 教师必须重视初中地理的复习, 而且注意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另一个薄弱环节是地图,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敲门砖, 而考题几乎都与地图有关, 因而必须让学生学会读图、用图、作图。引导学生利用重要的经纬线或标志性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湖泊、海洋、轮廓等进行定位, 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地图的专项训练。在复习中善于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加以重视并进行针对性训练。
3、促方法。高考地理内容多、难度大, 要提高复习效率必须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这里的方法包括看书的方法、记忆的方法、解题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看书看了好多遍还是记不得”, 这说明学生看书方法不对, 看了书分不清主次、不得要领。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正确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记忆方法, 结合练习渗透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4、精讲练。高考的方向和有限的课时决不允许搞题海战术, 而事实上从地理学科来看, 高考很难考到原题, 题目始终是做不完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选题上下功夫, 既要适应高考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特别要结合当时复习的知识点针对性地训练, 同时又要带动前面复习的知识, 进行滚动式的练习以减少学生的遗忘。讲解时既要让学生能听懂, 又不能包办代替, 通过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形成自己的思维, 并适当扩展、迁移,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其次是提升能力阶段。此阶段是在基础知识“量的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地理能力实现“质的飞跃”。应特别注意:
1、利用专题, “以面带点”。地理的专题复习不宜过多, 专题过多不但时间不允许, 而且易让学生觉得繁杂, 理不清头绪。因而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几个有代表性或学生感到比较薄弱的专题。以专题牵动一系列知识点形成体系。如果说第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让学生理解、记忆、落实知识点的话, 专题复习则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知识点, 并使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脉络分明。但要注意把尽量多的时间给学生。师生可共同归纳专题的线索或要点, 让学生根据线索回忆、查找、理顺知识点, 这样便于学生主动学习、将书本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
2、结合讲练, “以点带面”。每个专题安排相应的练习题。利用练习题让学生把第一阶段复习的知识点中与此题相关的知识点“牵”出来, 达到既巩固知识又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的目的。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 可先练后讲、也可先讲后练、讲练结合等各种方式, 教师在讲评时除引导学生以题为据引出相关的知识点外, 还应注意补充学生漏掉的知识并当场督促学生落实。
3、“点面”结合, 回归教材。
利用典型专题复习带动零散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利用习题引导学生根据已知条件调动所学的相关知识点, 并利用教材一一落实。二者结合既避免知识点的简单重复, 又能达到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的作用。由于学生程度不同, 所以必须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自主复习, 回归教材, 教师备问。
4、规范书写, 提炼技巧。
复习的有效性 篇8
一、从读图、用图到无图思维, 宏观观察世界
地图让地理与其他学科有了明显的区别,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 是运载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更是地理思想的呈现形式, 自从地理也成为了高考科目后, 对学生进行地图相关的考查一直是重点和热点。笔者认为, 以地图为载体进行高中地理复习, 既凸显了学科特点, 更能提升复习的效率。
用地图为载体的复习方式, 就是结合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 应到学生进行适当地整理和概括, 在头脑中刻下一幅“地图”, 将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信息通过“地图”有效地储存和记忆在大脑里。在遇到实际的问题时, 能够调出来,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形象思维能力, 完成从读图、用图到无图思维的训练。
构建这种“地图”的复习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种:
(1) 要求学生理清几条主要经纬线穿越的地形区、行政区、气候区、农业区、土壤带和自然带。例如,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和南美洲的北部;主要的气候类型分为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等;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刚果盆地、马来群岛、东非高原和亚马孙平原等等;主要的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和热带雨林带等等。
(2) 分析和记忆几个有限的“点眼”, 如图1所示, 对控制经纬网的格局进行记忆, 以记忆几个“点眼”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为出发点, 由点及面对一个个小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进行复习和梳理, 逐渐向外发散连成片, 达到对整个世界地理格局的记忆和掌握。通过这样的方法实施复习, 当一个具体的地区作为考点出现时, 在头脑中, 关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二、绘制思维导图, 中观建构知识体系
从学科特色上看, 地理同时具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属性, 对学生文字分析整合能力的要求较高, 同时也有较强的数字处理能力要求。知识记忆要求能力强, 点多, 知识点间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高三复习时不应该要求死记硬背知识点, 而应该帮助学生梳理各个知识间之间存在着这样的联系, 从联系中激发思维点,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从无到有在宏观上对整个知识进行把握, 便于学生内化为自己的经验。
例如, 笔者结合, 日本的海啸, 和学生一起建构了如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对东南亚海啸进行了复习:
在和学生一起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 首先对复习的中心就有了把握, 然后由中心出发向各个方向发散, 出现分支, 分支再出现分支, 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而且这种复习方式, 学生遇到一个新的问题, 就立刻想到要调用那一部分的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 知识呈现出整体性, 有助于增添学生思维的跳跃感和生命力。
三、构建概念图, 微观处理概念间的联系
有时, 某一知识点涉及到比较多的概念, 此时, 可以利用“概念图”将相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 然后用连线将相关概念的各命题连接, 连线上表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帮助学生理清楚概念间复杂的联系。
浅析高三生物复习的有效性 篇9
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复习的兴趣。
在复习备考教学中, 对于书本中的知识点, 学生已有了大概的印象, 如果纯粹地去复习每章的知识点, 学生必然没有兴趣, 达不到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基于生物这门课的特点, 其研究的内容很丰富, 很容易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因此,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解决现实生产中的一些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适时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丰富的图、文、声等鲜活的情境, 展现生物的奥秘, 通过这些形式促使学生联想学过的哪些知识点与之相联系, 并由此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如用一盆阳光下的植物,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这就联系到了植物的代谢问题,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让学生回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二者的反应过程、方程式, 以及相关曲线图和计算。再如把这盆植物放在密闭容器中, 有什么不同?假如里面放一个盛有NaOH的溶液瓶又是在测什么呢?假如再放一个蔬菜大棚, 学生们就可联想到薄膜的颜色为什么是透明的, 以及怎样能使蔬菜长得更好, 如何贮藏蔬菜水果。这些又涉及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二者的应用, 与实际生产相联系。一连串的问题可以通过简单的几张图片让学生想象。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又可以使学过的知识得以充分应用。通过创设情境, 能使学生发散思维, 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综合性的复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 构建概念图, 形成联系, 区别易混淆点。
复习课教学是师生双方从新的视角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概括、拓展并灵活应用, 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能将各个概念相联系并容易区分混淆的知识。
在细胞分裂中, 容易混淆的概念很多, 如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在复习过程中笔者先列出所有这些概念, 通过一道例题来区分, 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题, 然后让学生画出概念图来表示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 最后教师做总结与评价。
概念图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可使原来迷惑的概念清晰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机械的记忆灵活化, 最终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在由多变少, 特别是学生自己在画概念图时就经历了一次对自己原有知识进行分析和重新评价的过程,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有利于复习效果的增强。
3. 从一道习题中分析多层次知识点。
现代生物技术这个专题涉及面很广, 包含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等。复习时, 我先选择棉铃虫害为案例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 并通过问题设计的形式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点。
对于杀害棉铃虫, 开始用少量农药就可以杀灭, 长时间后用大量农药也还是杀不死。针对这一现象, 提出以下问题:
(1) 请解释棉铃虫抗药性增强的原因?通过此问题可以复习遗传、变异、进化的本质, 以及类似抗药性的知识。
(2) 若你是农业科技工作者, 你将采取哪些有效方法来控制棉铃虫害?
该问题跨度很大, 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充分再现已有知识, 将分散的知识点通过控制棉铃虫这一中心重新组合。
这一连串的问题其实是让学生回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内容。要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用转基因技术, 也可以用细胞质融合技术。这个问题与现实生活实际相联系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能学以致用。
4. 适度拓展知识, 学会应用所学知识点。
在复习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时, 该实验可以适度拓展应用。如利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可以判断细胞的死活, 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 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比较未知浓度溶液的浓度大小, 鉴别不同种类的溶液 (如KNO3和蔗糖溶液) 等, 在每个应用中都让学生设计实验,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又能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5. 实验题强调常见失误
(1) 在审题时, 强调容易混淆的概念。如:验证实验—探究实验 (验证性实验的结论是已知的、确定的, 不需要进行讨论。探究性实验的结果是未知的, 结论也是不确定的, 需要进行讨论) ;定性实验—定量实验 (定性实验的目的是判定某因素对某对象“是否影响”或“是否起作用”等, 通常的回答是“有”或“没有”, “是”或“不是”等。定量实验要求测出某因素与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 要有具体的数据。要求不同, 最后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就不同) 。
(2) 在实验设计时, 注意实验材料和器材的功用;实验步骤的顺序, 如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 一定要先“控制温度”后“让相关溶液混合”;遵循单一变量原则,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自变量只能是一个, 无关变量要尽可能地相同且适宜, 切勿未设置对照或对照无意义;注意可行可重复原则等。
高三复习课的特点是突出能力的培养, 采用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 改变传统的教法, 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能轻松地学到更多知识。目前, 针对不同的学生状况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提高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仍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叶佩珉主编.生物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7.
提高历史一轮复习的有效性 篇10
一、重视课标、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课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历史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高考历史复习的依据。一轮复习要在准确把握这三个考纲文本的基础上,明确高三复习的内容和能力要求。
课堂教学要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因《考试说明》在每年12月左右才到教师手里,所以在一复习时,教师可依据上年的本省《考试说明》,认真研读。重点关注“考试内容与范围”、“考核目标与要求”、“题型与示例”三个部分 ,做好加减法。对于一些“考试内容与范围”里明确不作要求的,做“减法”,复习时不做要求,若新的《考试说明》有做要求则再复习。凡是课标中没有的,包括整节课的内容,可以大胆删除;而对一些重点内容,可以适当拓宽、加深。
以人民版教材为主, 要根据其他版本的教材补充相关知识,以全求面、准确理解课标内容。对于教材内容“导言”,掌握本课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正文”,课标中有的,要重点掌握;课标中没有的,要以材料题的形式处理,对具体史实不做记忆要求。“实物图片”,一要印证教材中的文字表述,补充历史内容;二要从中得出相关历史信息,看其历史影响。“楷体字(即小字)”,一类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要掌握;一类是对正文内容的解释,不做要求。“引用材料”,一类是要掌握的;一类是印证课文内容的,了解即可。
教师依据“考核目标与要求”对一轮复习设定教学复习的难度,对一些历史问题分析,程度好的学校可适当拓宽、加深,程度一般的学校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即可。在历史能力要求方面,程度一般的学校重点训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应用知识”这两项能力;而程度好的学校侧重“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项能力目标要求。
二、夯实基础,突出三基
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是历史学习和高考命题的着眼点,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载体。因此,牢牢把握基本史实和概念,理解基本历史观点,是历史学科高考一轮复习的首要问题。只有依据课程标准和考纲基本要求牢固掌握基本史实、概念和观点,才能奠定决胜高考的基础。
高考不强调覆盖面,这就要求我们在一轮复习中做到全、准、细。“全”即复习要全面,全面地理解每个知识点、考点,对于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主干知识的掌握要理解透彻,抓本质。以课本为依据,对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清理,在此基础上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各考点进行细化和落实,要求学生认真掌握好这些主干知识。认真梳理基本知识,强化知识系统,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细”即注重细节 ,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本质内涵 , 教材本身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整个学科体系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基本的理论观点)等。
在历史知识复习时要注意知识体系的整合:1必修内容之间横向整合。三个必修模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轮复习在分析问题的背景、影响类问题时,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横向联系的思维习惯,实现知识在一定范围内的整合。2不同版本之间整合。高考考查范围是各版本教材共有的内容,据此对不同版本予以整合。3必修与选修内容整合。选修的很多内容是对必修的补充和深化。在复习必修内容时可引导学生对相关选修内容的回顾, 从而既加深对必修知识的理解,又回顾选修内容,实现必修与选修的有效整合,为以后选修的复习奠定基础,提高复习效率。
高考历史试题大量涉及历史概念,在历史一轮复习中,教师要对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讲解透彻, 对于考纲要求掌握的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要逐个讲清、讲透,不留疑点、死角。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认识,即对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认识,要深刻把握好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更新理念,引领复习
在高三复习中要注重对新学术观点的学习和理解, 要用新的视角和理念备考,整合知识。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化”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结合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 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不同历史事件的实际, 用几种不同的范式多角度地诠释同一历史阶段和同历史事件,对教材知识从新的角度构建新的体系,对重大历史问题运用新的观点加以分析评价。
以文明史观统领,指导三个模块内容的复习,通过学习和总结,必修一体现政治文明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规律;必修二体现物质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再到经济全球化的演变规律;必修三体现精神文明从落后迷信到科学理性的演变规律。文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发展变化中表现出阶段性,各种文明都具有同等价值,无优劣之分;不同文明之间有矛盾和碰撞、冲突,但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动是常态和主流;对待文明的态度有三种:积极接受各种挑战;被动应付各种挑战;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其结果也有三种:新的文明产生;同化其他文明的要素,并使其融入自己的文明之中;由于其他文明的传入或入侵使原有的文明瓦解,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以近现代史观和全球化史观来指导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复习, 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原发内生型、外部传导型。从社会制度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近代化模式、社会主义近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近代化模式。西方现代化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 然后制度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原发内生型。以全球化为主题,近代世界又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新航路开辟,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得到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二后科技革命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球日益成为地球村。
四、精做习题,讲评提高
高考总复习一定要精选那些命题严谨、难度适中、题型新颖的好题练习。一般训练量为每个单元进行一次限时的书面练习,每讲完一大部分进行一次测评考试,整个第一轮复习结束后进行一、二次大型综合检测。
对每节的习题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选题要注意:一是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纯粹的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比例不易过大;对教材知识的变通,是改头换面后的“新”题,比例可以稍大些;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这三类所涉及的知识应该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二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从合适的知识点切入设题、选题。三是史学理论应用方面的内容, 要从教材运用史学观点评判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中得出规律,学会迁移,由此及彼,以题目的形式加以落实。在复习中要明确高考对必修、选修考查的内容和方式不同,明确考查的方向和训练方式。必修部分既要训练选择题,又要训练材料解析题,选修部分突出训练材料解析题。
略谈高三语文复习的有效性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语文复习;有效性
语文这一学科的基础性强,能取得较好语文成绩与平常对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总结与整理,变零散的知识为系统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能力加以提高。高考的成败与复习有必然的联系,高效复习对于学生在2012年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提高高三语文复习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
高三语文复习强度大,对于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要进行合理设计,只有设计合理得当,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高三语文复习要想取得复习的有效性,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意训练的梯度
在高三语文复习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但是训练不能和题海战术相提并论,如果扎在题海中,学生就会感到疲劳;训练缺乏层次,学生就会分不清主次。所以,为了达到训练的有效性,高三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训练时做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当训练有了层次性,学生才能逐步树立语文答题的信心,因而学习兴趣也会提高。在进行了相应的训练完以后还要做讲评,讲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不能是单纯地对答案。在训练中要做到重点突出。错误率高的题目、占分较多的题目、新颖的题目、具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要作为评讲的重点内容。教师进行讲评时要针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并且结合所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解答,在训练中对知识做到鞏固与运用。
2.专题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在高三的语文复习中,教师要结合苏教版教材,将专题复习与综合的滚动式复习有机结合。对综合训练与专题训练做到有机交替,使知识点的专题训练在综合训练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体现与验证。进行综合训练时出现的错误与不足又可以在专项训练中得到强化与巩固,这样反复训练有助于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化整为零,着手细微之处
在高三语文复习中要在整体上确定思路,但这只是一个总体的设想。在具体的语文复习过程中,还要从细微处着手,确定复习流程。这一具有可操作性的流程,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着力突出得分点
在高考题型中,有些考查内容比如鉴赏类的层级很高,有的考查内容比如需要识记的知识,具有较低的层级。从学生的现有水平考虑,学生难以掌握较高层级的训练,容易掌握层级较低的内容。因此,对层级较高部分的内容要强化练习。需要识记的有关名篇名句、字音、成语等,则要加大力度。本着逐步攻破的原则,对这个得分点要加强训练。只有如此,才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成绩。
2.强调规律性、方法性与可操作性
苏教版的语文复习没有可以依赖的定理,但是这一学科也有自身的规律,各种类型的试题也可以总结出它的规律性。例如,字形与词义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成语意思与所存在的语境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对每一种题型进行解答时,也都有自己题型的技巧与方法,并且遵循可操作性这一原则,例如语段的扩展、语段的压缩等。在考查诗歌鉴赏方面,也对诗歌的语言、形式、内容和回答规律归结到可操作性这一原则。教师在根据苏教版教材指导学生时,不能是单纯地解决一道题,而是揭示问题遵循的规律,教给学生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方法进行尝试,找出规律,通过这个可操作性的模式,学生得到的是一个“点金的指头”。
当然,所有的方法与规律都不能离开以往的高考试题这一模式。对大纲进行学习与研究,对往年的高考试题做深入的分析,也是高三语文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3.复习课要有所创新
复习课与新授课有一定的区别,复习课需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回顾、总结,然后促使学生得到提高。所以在高三的语文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原有的散乱的知识点串在一起,让学生对旧知识做到归纳、总结、重组,并建构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整体上对知识有所感知。
三、强化写作,提升能力
高三学生的思维活跃,各方面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对一切敢于提出疑问,但存在浮躁现象。所以,还要强化提高高三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努力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1.提高课堂讨论的参与度
高三写作复习专项训练不能只强调动笔练习,使学生对各种写作类型进行训练,花费时间较多。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课堂讨论的重要性,课堂讨论要比埋头做题更有效,这一过程中注重了“听”的训练,在“听”中找到思路,在听中解决问题,从而使复习的有效性得以提高。
2.提高随笔写作的自由度
在高三阶段的写作训练要形成系列,教师主要考虑“怎么写”和“写什么”的问题。“怎么写”是有章可循的,而“写什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程度、写作水平、知识储备来决定。所以,在高三的复习中,不能限制学生思维,也不能只做死板的练笔,要鼓励学生写自己所想,对自己所想能够自由地表达,这一点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高三语文复习课效率的提高,要靠教学观念转变,还要靠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改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勤于动脑,优化方法,那么高三复习课教学就一定会实现高效的目标。
(作者单位 江苏省昆山中学)
中考物理复习的有效性策略 篇12
一、关注学生情感, 重新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复习的意向
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每复习一个内容时, 都以知识梳理的框架结构去引导学生关注课本, 在课前完成知识梳理的时候, 教师及时检查批阅, 让学生感受到“学然后知不足, 学然后知困”, 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又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练习后都能找出不足, 引起学生复习的意向, 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 使复习真正建立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
二、关注阅读课本, 注重知识体系的梳理, 帮助学生重新构建知识网络
总复习阶段, 教师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指导学生把相关的各章节中零散的、单一的知识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 将已学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有机结合起来, 利用分类列表和框图形式把知识串成线、连成网, 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笔者的总复习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在学生关注物理课本, 浏览复习内容的基础上, 师生一起对复习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形成一个知识网络。笔者一般事先列好一个框架, 再让学生填内容, 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概括, 将零乱的知识整理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合乎逻辑、能体现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帮助学生将书本“越读越薄”。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 有利于学生在应用知识时进行检索和迁移。
三、关注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的营造,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者需要借助一些技巧, 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在复习机械运动时, 笔者用“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说明运动是绝对的概念;用“飞花两岸照晚红, 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说明静止是相对的概念;用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 素月出东岭”,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都可以复习相对运动等。包括上文笔者提到的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和“裁判”的有趣方式方法等。总之, 发挥想象, 多方运用生动、形象、有趣的讲法,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课堂气氛活跃,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使用自主学习的课堂形式, 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互相学习, 温故知新, 加深印象, 而且能培养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参与、主动吸收的良好习惯, 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关注课堂角色转换, 注重方法渗透, 体验充分参与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抽签的形式, 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被提问的可能。答对的学生可以为下面被提问的同学选题, 而对答题出错的学生, 我先对正确的部分给以充分肯定, 以保护其勇气和积极性, 再请同学帮他们分析纠正不足之处。
在复习课上, 笔者很少让学生上黑板做题, 会精心编写一些比较基础的例题让学生讲解, 让他们当“解惑者”, 其余学生当“评价者”, 指出“解惑者”解法的优缺点, 老师只需在旁适时地稍加评点。这有利于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比如:一灯泡正常工作时两端的电压是6伏, 电阻是10欧;要使小灯泡接在9伏的电源上时能正常发光, 应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台上“解惑者”在讲题的时候, 台下学生的思维会处于一种很活跃的状态。这时, 及时鼓励学生轮流上台发表自己的见解, 会产生不同的解法。针对学生的不同解法, 笔者就及时复习串联电路的特点:电流相等、电压比等于电阻比、有分压作用等。这样, 笔者用一个巧妙的设计, 仅仅通过一个习题就轻松地把“串联电路”的知识点复习了, 而整个过程充分展示了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 学生则真正成为了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我们让学生内化学习, 改题海战术为学法指导。每一类例题评讲后让学生充分讨论解题思路, 在经历整个思维的过程中提炼解题的一般方法, 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描述, 尽可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课后, 老师只需要布置几个不同类型的练习加以巩固就能使学生掌握这类题的解法。
五、关注学生复习效果, 注重信息反馈, 珍藏失误, 收获成功
每堂课留给学生进行检测的时间一般在10—15分钟, 采取课堂检测的形式进行考查, 题型多样, 可选择、填空, 也可以是计算、实验探究;题量6—8题, 但针对性必须强, 难易适中, 让学生都有事可做, 有收获,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完成后, 可采取教师面批, 或学生间交叉批阅的方式进行评分统计。课后测试一般安排15—20分钟的题量, 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 此时完成测试的独立性和可信度尤为重要, 真实反映学生复习效果, 为下一节课复习的开展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建立错题集, 使用错题集以后, 每个学生各种情况下的错题都按本来面目集中到错题集上, 这就等于建立了台账, 师生复习都有准确的依据。平时指导学生订正分析时, 将错误类型相同的归集在一起, 找出共因, 采取相应的纠错补救方法。单元和期中、期末复习时, 指导学生将错题全面分类, 一按内容分类, 使知识系统化;二按题型分类, 化繁为简, 集中目标;三按错因分类, 可以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除了关注学生的错题处, 就是关注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
【复习的有效性】推荐阅读:
语文期末复习的有效性06-10
中考数学的有效复习论文09-24
有效的期中考试复习方法08-14
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的有效方法08-29
中考数学复习有效性05-29
高中生物复习有效性09-08
有效复习方法05-30
小学低年级数学怎样进行有效的期末复习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