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性疾病

2024-10-11

中枢神经性疾病(精选12篇)

中枢神经性疾病 篇1

扩散峰度成像(DKI)是一项新兴磁共振成像技术,它是在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上的扩展,通过探测生物组织内水分子的非高斯分布扩散运动的特性,来更加敏感地反映组织微观结构的复杂程度[1],是目前能通过非侵袭性手段探测活体组织微观信息的磁共振技术之一。因此,DKI可以为某些疾病的早期组织微结构的变化提供更为准确的评价,尤其是在显示精细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微结构,更能发挥其优势。本文对DKI成像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应用综述如下。

1 DKI基本原理及主要参数

1.1 基本原理

自由水分子无规则随机改变运动方向和位置的现象称为水分子的扩散运动。在某一定的时间内特定水分子的运动位点扩散机率受概率分布支配,这种分布呈高斯分布形式。DTI技术便是以水分子运动在单一模型内水分子扩散位点服从此分布为理论基础,即生物体内水分子以自由、非受限的方式进行扩散运动。然而,在生物组织内水分子的运动可因细胞膜渗透屏障、细胞间隙及水分子的化合状态等差异而表现的复杂[2],导致机体内水分子扩散位移的概率分布处于偏离正态分布,在随着扩散系数(b值)的增大,通常b值>1 500s/mm2,组织内的水分子不均一的扩散影响增加,其扩散位移及概率分布偏离高斯分布,即非高斯分布[3]。

DKI通过采用峰度(kurtosis)概念来量化非高斯模型下水分子任意扩散位移的概率[4],它联合DTI中二阶三维扩散张量和峰度张量四阶三维对水分子扩散受限过程能进行更高的描述,对水分子扩散不均一性能更加敏感,故可用来衡量生物组织内微结构的复杂性。DKI技术是基于传统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WI)上,采用同一类型的脉冲序列,但所需b值较高。如脑组织,b值约2 000 s/mm2就能满足,此外扩散敏感梯度场施加的方向至少需要15个,b值至少3个。但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稳定性和精度,通常采用更多梯度方向和b值来所获更可靠的数据,与此同时带来的是扫描时间的延长。

1.2 主要参数

DKI扫描可同时获得DTI相关参数,还可获得本身参数,包括如下。

1.2.1 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

是最具代表性的DKI参数,指所有b值且方向相同的梯度方向上的扩散峰度平均值,其大小取决于感兴趣区内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而不依赖于组织结构的空间方位;MK表现神经纤维病变十分敏感,但忽略了扩散运动的方向性。

1.2.2 轴向峰度(axial kurtosis,AK,K//):

指峰度在扩散主本征矢量中最大的扩散本征值,主要反映沿着轴突方向的峰度信息。

1.2.3 径向峰度(radial kurtosis,RK,K⊥):

指所有垂直于主本征矢量方向的扩散峰度平均值;RK和AK完善了DKI所提供信息的方向性,且可分别与对应的DTI参数对比,全面观察细微病理改变[1]。

1.2.4 峰度各向异性(kurtosis anisotropy,KA):

指为测量组织不均匀度的各向异性指数,可由峰度的标准偏差计算得出。KA与MK间不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但必须依据峰度的变化。KA越小即表示更趋于各向同性扩散,若组织结构越规则越紧密,KA越大。上述扩散峰度参数值对评价大脑灰白质结构的变化比DTI参数更加敏感和更具特异性[5]。

2 DKI在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大多呈进行性不可逆发展,其中部分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病理特点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神经核团发生萎缩和神经元丢失[6]。主要包括有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亨廷顿病(Huntington disease,HD)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等。

2.1 AD:

AD是老年认知功能障碍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丧失,病变最易累及与高级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区,尤其是新皮层与海马。显微镜下可见大脑皮层有大量神经纤维缠绕的斑块,斑块核心为淀粉样蛋白物质,主要为Aβ小分子蛋白肽(APP产物),周围有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Vanhoutte等[7]采用DKI技术探测一种淀粉样蛋白前体/早老素1(APP/PS1)AD基因诱导的小鼠模型脑组织微结构,实验组与对照组测得多个感兴趣区域(海马-皮质-丘脑-小脑)AK、MK及RK值均具有差异性,组织病理染色证实了该区域内见大量淀粉样蛋白沉积,而DTI所得参数值在相应皮质和丘脑区却无差异。由此该研究者推测AD基因诱导的小鼠细胞外淀粉样蛋白沉积会使脑组织微结构复杂性增加,因而引起相关区域DKI参量的变化,表明DKI技术可成为AD诊断的一项敏感指标。我国香港学者Gong等[8]采用DKI技术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及AD患者的认知缺陷严重程度与脑组织微观结构改变的相关性,统计分析得出MCI及AD患者顶叶及枕叶灰白质区的AK、RK及MK值与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果提示DKI技术能探测相关区域灰白质微结构改变,可作为一项敏感的影像指标来评估AD患者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并能提高早期疾病的发现以及进展的监测。国内学者金蓉等[9]初步研究AD患者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及MK值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推断AD患者的胼胝体受其影响,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结构改变的机制有所不同:膝部改变可能是由神经纤维髓鞘损害引起,且晚形成的髓鞘更易受到损害[10],压部的改变可能是继发于灰质神经元损害引起的Wallerian变性[11],导致了后皮层记忆网络功能受损;该研究结论符合大脑纤维束完整性损害的猜测。

2.2 PD:

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的病理变化起始于脑干,逐渐到达边缘系统,并最终蔓延到大脑皮层。临床表现有静止震颤、运动迟缓及姿势步态异常,另伴有非运动症状,如睡眠、认知功能、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神经精神症状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功能正常的PD患者与完全健康人相比,前者胼胝体部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on MD)值在升高;在PD患者组里,轻度认知障碍(MCI)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相比,前组在双侧的内囊前肢、双侧外囊及左侧放射冠前部的MD值是升高的,而机体的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与大脑前部白质纤维束相关[12]。有报道PD患者脑灰质在额、颞叶及扣带回(前部)体积减少最为显著[13]。额叶灰质体积的减小与PD患者的执行功能异常有关,在该病的较早期即出现变化[14]。扣带回前部参与许多复杂的躯体和内脏运动功能及疼痛反应,与帕金森病的淡漠及抑郁症状存在相关。Kamagata等[15,16]为探索研究PD患者脑白质及扣带回的改变,采用DKI技术对该区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D患者比健康对照组的额颞叶白质及扣带回前部的MK和FA有显著降低,且MK值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FA值更高,得出DKI检测PD患者的脑白质及扣带回前部的变化比DTI更敏感,使用DKI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的PD的能力。对PD亚临床诊断,可同时联合DKI及磁敏感(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技术来提供多元化数据来分析。2014年北美放射学会(RSNA)中阐述PD的亚临床期可以观测到脑内的异常铁沉积,病理性铁沉积于黑质网质部、黑质致密部、红核,而非苍白球、壳核、尾状核、丘脑、额叶白质。在检测铁沉积方面,SWI技术提供了敏感可靠的信息,可利于PD的早期诊断[17]。

2.3 HD:

HD亦称亨廷顿舞蹈症,为一种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精神异常和认知障碍。主要病因是患者第四号染色体上部发生的变异基因IT15,并能广泛表达亨廷顿蛋白,该蛋白内含重叠丰富的谷氨酰胺,且易聚集、粘连,从而致神经元死亡,病理主要侵犯基底节区及大脑皮质,其中基底节区以尾状核、壳萎缩明显,并有神经细胞脱失及胶质细胞增生。大脑皮质(额叶最显著)的萎缩,尤其是锥体神经细胞和小神经元脱失,且无胶质细胞增生,丘脑腹外侧核、下丘脑、黑质网状结构、橄榄、薄束及楔束核等部位也可以受神经细胞脱失影响[18]。Matsui等[19]对具有不同程度前驱症状的HD患者额叶皮层的组织进行扩散成像研究,在3组不同程度的HD患者及对照组所测得的参数中,径向扩散系数(radial diffusivity,RD)值在额叶皮层感兴趣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HD病情进展中额叶皮质扮演着在执行功能上突出的纹状体连接和记录作用的角色相关,该项结果意味着在将来纵向研究前驱的HD,额叶皮层区域RD值的改变可以作为一个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监测HD病情恶化程度。Blockx等[20]为探究大多数HD患者在中年时期发病原因,推测其相关临床症状可能与其大脑组织的成熟度相关,对2组不同发育阶段HD基因诱导的大鼠脑组织进行DKI成像研究,实验中出生后15及30d的HD大鼠中被检测多个大脑区域发生改变,如额叶皮层、基底节、胼胝体、外囊及前联合,如在外囊区15 d大鼠组有高MD值,而在30 d大鼠组里检测到低MD和AK值。DKI的结果同样被组织学所证实,2组HD基因诱导大鼠中额叶皮层的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减少及纹状体的少突胶质细胞数量增加[21],髓鞘脂碱性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揭示了有序纤维着色的减少,以上结果表明在幼年的HD基因诱导大鼠中神经系统的发展存在不同,突变的亨廷顿基因表达的蛋白影响出生后的大脑发育。DKI所得的扩散系数参数能较好的评估HD基因诱导大鼠脑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和发育变化,这一结论对HD患者的临床表现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变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4 ALS:

ALS属于运动神经元病的主要类型,其特征是上下运动神经元变性,它主要侵犯前角细胞、延髓运动神经核、脑桥、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临床表现为受累肢体肌无力、肌束震颤、肌萎缩、痉挛及腱反射活跃,大多数患者最终因累及延髓调节的呼吸肌麻痹,及肺部感染引起呼吸衰竭而死亡[22]。为观察ALS中枢神经组织的微结构变化,张碧云[23]通过基于纤维束空间统计(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方法对ALS脑白质结构进行研究,主要在皮质脊髓束、上纵束、胼胝体体部白质发现FA值降低、RD及MD值升高,上述参数的变化提示白质纤维束损伤。皮质脊髓束的FA值可能与运动纤维通路的轴突丢失相关,同时说明疾病发展到高级阶段,变性分布范围广。唐梅丽等[24]利用扩散张量示踪(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观察ALS的白质纤维束受损的范围,在DTT图上皮质脊髓束的FA值降低,表现为两侧大脑脚、内囊后肢及放射冠三维纤维束图像主要以黄、绿色为主。DTT图像能较直观立体的展示皮质脊髓束的基本形态、走行及对称性,拥有其他影像检查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DKI技术逐渐广泛应用,关于ALS的研究将会在DKI的参数基础上,更进一步了解ALS患者白质纤维束损伤变化范围。

3 展望

DKI作为新兴诸多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里面的一种,能非侵入性的探测活体组织内微观结构变化,对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能敏感地检测出受累及部位的差异,在该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逐步联合多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研究,我们将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

中枢神经性疾病 篇2

一般神经衰弱的病人都有家族性,但并不是说患神经衰弱都是遗传因素所致,在这只能说它是患此病的一个致病因素。

2、社会因素:

各种引起神经系统功能过度紧张的社会心理因素,都会成为该病的促发因素。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工业化,人口城市化,居住稠密,交通拥挤,竞争激烈,失业、下岗,个人收入的悬殊,社会存在着某些不良现象等都会使人们的精神紧张。长期的精神心理创伤,如家庭纠纷、婚姻不幸、失恋、邻里关系紧张,工作压力大,同事及上下级关系的不协调,也会使人们的精神过于紧张、心理负荷过重而出现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失调。

3、个性因素:

植物神经紊乱、神经衰弱与人们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一般认为,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者,多表现为多愁善感,焦虑不安、保守,不善与人沟通,遇事闷在自己心里,得不到及时地发泄,时间久了必然导致植物神经失调及神经衰弱,但另一人群也是高发人群,脾气暴躁、心胸狭窄、争强好胜、得理不让人,凡是自我为中心的人最容易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4、医学角度:

由于大脑皮质对植物神经系统的统帅作用,大脑这一人体司令部混乱常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出现胸闷、憋气、心慌、濒死感等心脏神经症;胃痛、胃胀、呕吐、腹泻等胃肠神经症;其他如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皮肤发麻、皮肤发痒、痛经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临床症状。其临床特点首先是身体没有明显器质性改变,其次病情加重或反复,常伴随焦虑、紧张、忧郁等情绪变化,一般按冠心病、胃炎等器质性疾病治疗常无效。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疾病的医生推介 篇3

擅长治疗小儿抽动症

我们是来自湖南长沙的求医者。2009年初,我无意中发现我5岁大的儿子经常在看电视时不停地耸鼻子、努嘴。开始我以为是小孩子淘气,故意这么做的,也没有太在意,可是他的症状却越来越严重。我带他去医院进行检查,医生说他得了鼻炎,并给他开了滴鼻液和很多口服药。但他使用这些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耸鼻子、努嘴等症状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善。2009年7月中旬,我儿子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他几乎每分钟都要耸鼻子、努嘴。我和丈夫以为孩子得了什么怪病,便带他去上海求治。在上海,经过多方打听,我们找到了上海新华医院中医科的吴敏主任。吴主任在给我儿子做了详细的检查后告诉我,我儿子得的不是什么怪病,而是在儿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小儿抽动症。吴主任给我儿子开了一些药物,并嘱咐我回去按时给孩子用药。此外,她还嘱咐我,以后要注意给孩子调理饮食,尤其要给孩子喝纯牛奶,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康复。回到家后,我给我儿子服用吴主任开的药物,仅40多天,他面部抽动的症状就消失了,至今也没有复发。在此,我要向医术高超的吴敏主任表示衷心的感谢。

湖南 长沙 刘芳

吴敏医生简介:吴敏医生现为上海新华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华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上海中西医结合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自然基金委科研课题评审专家、上海市科委科研课题评审专家。吴敏主任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及儿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擅长诊治顽固性咳嗽、哮喘、间质性肺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肺部肿瘤等呼吸系统疾病,尤其在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抽动障碍、厌食、腹泻、遗尿、过敏性紫癜、儿童营养性疾病、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吴敏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3项,并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巾帼创新奖等多种奖项。

北京吴沪生教授治好了我女儿的癫痫

我们是来自山西晋城的求医者。2009年7月11日,我8岁大的女儿被查出患了小儿癫痫。当时我被吓坏了,因为我小的时候,曾亲眼见过一位邻居癫痫发作的情形。而且我听老一辈人讲,得了这种病,基本没人会去医院医治,因为根本不可能治好。但我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我们当地医院进行咨询。我清楚地记得,一位医生看了我女儿的检查结果后,不停地摇头叹息。当时我的心都碎了。后来,一位朋友告诉我北京儿童医院的吴沪生教授擅长治疗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并到处托人帮我挂号。3天后,我们终于挂上了吴沪生教授的号。记得第一次见到吴教授时,她是那么的慈祥,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吴教授细致地查看了我女儿的病历资料后,建议为她进行24小时睡眠脑电图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她与另一位专家为我女儿进行了会诊,最后才将我女儿的服药方案确定下来。她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处处为患者着想的做法让我们全家为之感动。我女儿按照吴教授制定的用药方案连续服药1年半以后,她的癫痫再没有发作过。然而,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眼看着上次开的药就快服完了,我女儿的症状也已基本消失,那么她服药的剂量是否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呢?可一想到又要挂号我就犯愁,心里很纠结,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吴教授发了条短信,短信中讲明了我女儿目前的情况,并询问吴教授是否应该对她的用药剂量进行调整。让我没想到的是,吴教授第二天就亲自给我打来了电话,并详细地将调整后的用药剂量告诉了我。当时我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如今,我女儿已经13周岁了,这几年里她的癫痫病再也没有发作过。我很庆幸能遇到像吴沪生教授这样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经验丰富的医生。在这里,我代表我们全家向吴沪生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

山西 晋城 张春玲

吴沪生医生简介:吴沪生医生现为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康复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国家特级专家、卫生部计划免疫咨询专家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组成员、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会诊中心专家、国际小儿神经病学学会会员、《中华儿科》杂志及《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吴沪生教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此后一直从事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她擅长诊治小儿癫痫、脑性瘫痪、急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抽动秽语综合征、多动症,以及各种神经肌肉疾病和发作性脑病。近年来,吴沪生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曾参编《实用儿科学》、《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等9部著作,并荣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成都胡天成教授擅长治疗小儿多动症

我们是来自四川自贡的求医者。2010年11月,我13岁的儿子刚刚读初一。他才上了两个多月的课,老师就把我找去学校四五次了,不是批评我儿子作业忘记写,就是说他上课太多动,并认为他的这种表现是一种病态,建议我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回到家以后,我在网上输入了儿子的相关症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他可能患上了多动症。于是,我在网上查找擅长治疗小儿多动症的专家。经过综合考虑,我决定带我儿子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找该医院儿内科的专家胡天成教授进行治疗。胡教授是我见过的对病人态度最好的医生,他非常耐心地听我讲述我儿子的病情,并为我和孩子讲解他的想法和初步诊断的结论,然后建议我儿子去做几项测试,以进一步确诊。当胡教授得知我们是从外地来的患者后,为了尽量节省我们的时间,语气温和地告诉我们:“现在我马上给你开单子,四十五分钟就能出结果,把检查结果拿回来再找我看,一上午的时间应该足够了”。这令我十分感动,像胡教授这样为患者着想的医生正是我们求医者最需要的好医生。检查结果出来后,胡教授认为我儿子确实患上了多动症,并且伴有听力注意缺陷症,好在发现及时,病情不太严重。他建议先让我儿子服用小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一定要选择一种适合孩子病情的药物。我认为应先从国产药一点一点地来试,这样比较经济。用药一个月后,让孩子自己感觉是否有效果,如果效果好就继续用这种药物进行治疗,若效果不明显再来调药”。回家后,我儿子严格按照胡教授的用药方案进行治疗。连续服药半年后,他所有的症状(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记性差)都消失了。我做梦都想不到儿子的病会这么快痊愈。感谢胡教授治好了我儿子的多动症。这回,我儿子也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了!四川 自贡 黄耀明

胡天成医生简介:胡天成医生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委、成都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成都中医药大学科协副主席、四川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胡天成教授1967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此后一直从事中医儿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治疗小儿多动症、过敏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外感发热、咳嗽、肺炎、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肺系疾病和厌食、呕吐、腹泻等脾胃疾病。近年来,胡天成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先后荣获省部级、厅局级科技进步奖5项。

天津马融院长治好了我女儿的抽动秽语综合征

我们家住河北唐山。我女儿今年15岁,上初中三年级。2010年9月,我女儿刚上初中,便莫名其妙地出现了眼睛、鼻子、嘴巴抽动的症状。开始时,我以为她是故意这样做的,还打骂了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她的这些症状是不由自主出现的,而且越来越重。2010年末,我女儿不仅眼睛、鼻子、嘴巴频繁地抽动,连脖子和腹部的肌肉也开始频繁地抽动。更为严重的是,她还经常不由自主地说脏话、吐口水,在晚上睡觉时还尿床。我带女儿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女儿得的是癔症,建议我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可心理医生又说我女儿患的不是心理疾病。这让我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我心想:就算女儿得的不是什么致命的疾病,但一个女孩子,整天挤眉弄眼、满口脏话,以后可怎么办啊。后来,我的一位同事告诉我,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马融院长擅长治疗此类疾病。于是我就带着女儿找到了马院长。马院长在为我女儿做了检查后告诉我,我女儿得的不是什么癔症,而是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马院长还告诉我,我女儿的病情是由于她刚上初中,学习压力过大,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的。马院长的话让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马院长为我女儿开了一剂中药,并嘱咐我回去后按时给孩子吃药,同时不要在学习上给她施加压力。回家后,我按照马院长开的方子给我女儿抓药服用。我女儿仅吃了14剂马院长开的药,病就好了,而且至今没有复发。我非常感谢马院长。在这里,我衷心地祝福马院长身体健康、万事顺意!

河北 唐山 郑天伟

中枢神经性疾病 篇4

1 GJIC概述

一种通道用于连接存在于细胞之间的蛋白质,由连接蛋白(connexin,Cx)组成,称为细胞缝隙连接,这种通道在大多数的实质性器官中都能发现。细胞膜上有一个“半通道”(hemichannel)由6个Cx环绕在一起组成,也称为“连接子”(connexon)。一个完整的细胞间缝隙连接(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GJ)是由两个在细胞膜表面的半通道组合而成,GJ的存在可以保证细胞的电化学传递。已经可以证明的是GJ在同步细胞的活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1,2,3]。GJIC指的是存在于细胞间的GJ允许第二信使、离子和其他分子量<1.5 KD的分子通过,作为媒介可以直接介导细胞之间的信息通讯。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脑组织内的细胞,可以大量地表达缝隙连接蛋白,而这种蛋白是缝隙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Cx43数量最为之多[4,5,6]。Cx43参与细胞的生长、分裂、分化、凋亡等过程,尤其是介导的GJIC在调节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有特殊作用[7]。脑组织内GJIC的分布和偶联是动态变化的,最特殊的是星形胶质细胞之间具有最广泛的缝隙连接。

2 GJIC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研究

2.1 GJIC与缺血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为脑内主要动脉的血流短暂或持久减少而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过程牵涉复杂的时空间连锁反应,可能会诱发疾病的诸多环节[8]。研究证明缺氧损害后的脑组织内的星形胶质细胞的GJ仍然是开放的,这个现象也许可以帮助说明GJ与神经元死亡倾向相关的现象,但也有报道指出如果减弱GJIC会加重神经元的损害。脑缺血中出现Cx43表达增多,表示缺血引起的损伤可能与缝隙连接功能增强相关[9]。研究中发现,若给予GJ脱偶联剂后,神经元的遇氧应激易损性会有明显的增加。研究者将把Cx43基因敲除的小鼠和野外小鼠同时造梗死模型,发现前者梗死面积更大,所以学者大胆地提出了GJ的脑保护假说,这些变化可能是为了配合缺血后微环境的新需求,但却影响了GJ的功能。Hossain等[10]制造大鼠了大鼠脑缺血模型,观察了各种不同受损情况下的Cx43免疫反应变化。海马区在缺血情况下Cx43的免疫反应始终高于正常水平,没有出现其他比较明显的波动,这和其他区域,例如纹体区的情况是恰恰相反的。

2.2 GJIC与癫痫

癫痫是当今社会很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其病因是脑神经元突然不规律的异常放电,临床上表现为反复爆发、持续时间短的大脑功能异常,这种病有着明显的临床遗传性。虽然有着大量的研究,目前为止笔者并未掌握癫痫的发病原因,遗传方式和病理产物。但有研究结果提示,由GJ组成的电突触有可能在神经元的同步放电中起作用,而这异常的同步放电极有可能是产生惊厥的基础。所以如果用某些特殊的方法通过增加此种电突触来提高此类神经元的同步放电,就可以增加惊厥的发生次数[11]。Cx是构成缝隙连接通道的膜蛋白,到现在为止哺乳动物体内已发现21种,11种在成熟和发育中的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同表达[12,13]。而存在于神经元上的膜蛋白主要为Cx32、Cx36及Cx26,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膜蛋白主要为Cx43、Cx30、Cx45、Cx40及Cx32,少突胶质细胞上的膜蛋白主要是Cx32和Cx45,胶质细胞上的膜蛋白以Cx43表达最强,而膜蛋白Cx32在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位居第二[14]。Beheshti等[15]发现,造完大鼠急性癫痫模型,海马区的Cx36 m RNA和蛋白水平均上调,而Cx43的量却没有改变,这个结果意外的和之前的推论相悖。所以研究者们从其他途径入手,首先缝隙连接在少突胶质细胞中的作用是营养髓鞘,而Cx32最早被检测出来,这种对Cx32表达的观察有助于掌握癫痫的后续发展,所以推测Cx32是影响癫痫异常电传播速度的重要因素[16]。

2.3 GJIC与胶质瘤

胶质瘤(glioma)包括各种神经上皮来源的肿瘤,一种常见的治疗难度较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中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17]。Herrerogonzalez等[18]发现Cx43能减少神经胶质瘤的致癌活动并减慢肿瘤细胞的增长速率。Demuth等[19]研究证实,若星型胶质细胞上的Cx43表达量增加,则胶质瘤上的癌细胞更具威胁力,同许多其他人类肿瘤一样,星形细胞肿瘤中Cx43m 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可下降或缺失[20]。然而体外研究提示,若敲除Cx43则降低细胞运动性;提高Cx43的表达量,则提高细胞运动性,这表明Cx43与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呈正相关[21]。所以根据目前所掌握的研究资料,虽不能阐明GJIC与胶质瘤的关系,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4 GJIC与脑血管痉挛

脑血管痉挛(CVS)是致使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2]。Mayberg[23]将脑血管痉挛解释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底大动脉延缓呈现的狭窄,经常伴有受累血管远端散布区灌注的降低。脑血管痉挛相对的脑供血区域灌注下降,接着引起下降区域脑组织缺血样改变或脑损害[24]。同样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Hong等[25]研究认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存在于血管平滑肌中的GJIC功能障碍是脑血管痉挛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致痉因子直接或间接进入某些特定部位的血管平滑肌细胞,激活细胞内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导致了缝隙连接蛋白的表达量增高,调节GJ功能。某些特定的电、化学信号开启传输模式,血管生理模式由此转变为病理状态,最终发生弥漫性持续性的脑血管痉挛发生发展[26]。

2.5 GJIC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其常见的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不明,患者可能会出现神志不正常、精神混乱及认知能力下降等多种病态现象,严重者甚至可以影响身心健康[27,28]。有关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中的连接蛋白Cx43作为重要的因素参与了椎体细胞突触传递,缝隙连接调节细胞之外的谷氨酸和钾离子等神经兴奋递质的释放参与突触后NMDA受体的插入。而这种连接蛋白的磷酸化对于缝隙连接通道的选择性起到明显帮助作用,并能诱导缝隙连接通道的内化和降解,从而使通道激活或者失活[29]。Cx43磷酸化也参与了GJ结构重组,通过这种对GJIC的改变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等疾病的发生[30,31]。通过对病因病机更深层次地了解,研究者发现近年来在临床使用温胆汤预防、治疗及辅助治疗精神分裂结合中医治疗,能够上调星形胶质细胞CX43磷酸化和非磷酸化的表达,增强GJ水平,从而改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所以这的确从某个方面解释了,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GJIC有关[32]。

2.6 GJIC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极为重要,由于它的再生能力差并且存在着血脑屏障这种特殊结构,导致其在受到损伤后很难进行自我再生修复。人类的脑创伤可以导致星形胶质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斑断裂,受损后的脑细胞可通过缝隙连接通讯使受损信号传播到临近脑组织,这种细胞的修复功能连累了周围脑认知功能区域,所以说缝隙连接通讯可能会对认知功能产生损害[33]。低渗透压可以刺激星形胶质细胞引起其肿胀,这使得细胞间的偶联减少,所以推断毛细血管周围的星形胶质细胞降低了清除中枢神经系统物质的功能[34]。研究者还证明细胞若短期内暴露在高浓度的乳酸下,会立即产生对星型胶质细胞间的通讯连接的不可逆影响[35]。细胞因子方面也有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创伤后,创伤周围的多种细胞产生相应的受体也增加。颅脑创伤后,炎症在所难免,其中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一氧化氮等细胞因子已经被实验证实影响胶质细胞GJIC[36]。所以从GJIC方面入手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 篇5

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心理支持、关爱患者以及健康宣教五方面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1%(P<0.05)。

结论 在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护理质量

神经内科疾病较为特殊,常涉及脑实质以及脑血管病变,患者往往存在躯体功能以及认知体系障碍等,临床治疗护理难度较大[1]。

我院在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工作中介入优质护理,获得了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月~201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8例,其中,男102例,女56例,年龄37~82岁,平均为(54.1±3.6)岁;原发病:81例脑梗死,77例脑出血。

均经脑电图以及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除外严重心肝肾脏器病变、原发或者继发性痴呆患者,均能够配合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两组年龄、性别和与犯病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环境护理、生活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以及疾病治疗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优质护理模式:①加强护理培训:对参与优质护理的护理人员开展优质护理相关知识以及护理安全教育,强化护理人文关怀理念、护理安全理念,提高护患沟通技巧、护理职业道德、护理责任意识以及优质服务意识。

②实行弹性排班: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资历、职称、岗位性质等合理排班,实现新老搭配、优势互补,确保各班次护理人力资源均衡。

③强化基础护理:以亲切的态度和得体的态度向患者介绍科室制度、基础设施以及主管医护人员等,并全程以微笑对待,消除其陌生感和紧张感。

加强病房管理,合理调整病房温湿度,确保病房整洁卫生、床单元平整无碎屑。

对于长期卧床者,应加强基础护理,协助患者擦浴、洗头、排便等,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④个性化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其表达内心的感受以及想法,充分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性地予以安慰和鼓励等心理护理方法,减轻或消除其负面心理,协助其树立胜病信心。

⑤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其安全防护意识。

加强护理安全因素排查,及时发现并分析总结不良事件原因及解决措施,杜绝再次发生类似情况。

⑥建立健全护理考评制度:设置护理质量考评小组,定期考察护理质量,收集并分析讨论护理问题或者投诉意见等,同时提出并全面贯彻有效的整改措施,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以科室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包括护理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心理支持、关爱患者以及健康宣教五个方面。

由护理质量小组跟踪调查并评价护理质量,包括制度与标识(10分)、床单元(30分)和患者护理(60)分三个部分,总分为100分。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基础护理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共发生不良事件1起,发生率为1.3%;对照组8起,发生率为1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

这类患者多需接受长期治疗以及功能康复训练,对于临床护理服务要求较高。

优质护理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要求护理人员充分理解、应用和延伸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为患者提供全程、全方位、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

实施优质护理,可有效体现人性化关怀以及预见性护理,对于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治疗、健康维系以及预后转归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周在霞[3]等认为,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临床护理质量。

通过弹性排班,能够实现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转变传统被动式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本研究认为,开展优质护理,通过新老搭配,能够更好地完成治疗护理以及生活护理等,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基础护理在优质护理中占据较大比重,但不同于常规护理,优质护理中更加强调个性化和人性化,从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出发,为其营造整洁舒适的住院环境,提高护理舒适度,能够间接性地提高其生活质量[2]。

受长期住院、病痛困扰等的影响,神经内科患者普遍存在情绪低落、焦虑等负性情绪,不利于临床转归。

因此,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不仅可改善护患关系,同时也可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树立胜病信心,从而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安全文化管理是优质护理的核心,由于神经内科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较多,稍有不慎即可发生不良事件。

强化护理安全管理,对于预防或杜绝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至关重要[4]。

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1.3%,较对照组的10.1%显著降低。

在护理工作中,健全护理考评制度,有利于及时发现护理薄弱环节,并进行循环整改,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制度与标识、床单元以及患者护理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在神经内科疾病临床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模式,有利于降低甚至避免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文华.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83-84.

[2]王晖,黄润州,王攀峰,等.延续性护理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期间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9(z1):187-188.

[3]周在霞,赵娜,李芹,等.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神经内科病房的临床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93-1495.

中枢神经性疾病 篇6

【关键词】 辅酶Q10;退行性疾病;研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8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813-02

1 CoQ10相关研究

1.1 CoQ10的发现及重视 CoQ10,1957年被科学家首次发现这种物质能协助营养物质在线粒体内转化为能量;1958年被CoQ10之父美国的Karl.Folkers精确地描绘出其化学结构并首次通过发酵手段获得CoQ10;1978年英国Peter Mitchell教授发现此物质存在于任何细胞线粒体当中[1]。其后的几十年,它在日本、澳洲及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已广泛深入的展开。近年来我们发现,CoQ10与氧化应激、抗衰老息息相关,并逐步被应用到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领域。更重要的是,部份研究结果表明,其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功能可能对神经有保护作用;它作为膳食补充剂,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潜能[2]。

1.2 CoQ10的生理生化性质 CoQ10又称泛醌,由氧化还原活性的醌环和疏水尾组成,是脂溶性化合物。CoQ10的生物活性主要取决于上述醌环及侧链的理化性质。CoQ10是人类辅酶Q的主要形式,在疏水尾上包含10个异戊二烯单位(图1)。它内源性地合成,分布于各个组织或器官,且在大脑、心脏、肾脏和肝脏等中浓度最高。

2 神经退行性疾病

2.1 阿尔茨海默病AD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害为特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老年前期和老年期[3]。AD的典型病理改变为广泛的神经元丢失导致脑组织萎缩,新皮层和海马的神经元中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FT),脑内有大量的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Aβ)的沉积形成老年斑(Senior patch,SP)。现代社会老龄化程度高,随着人们患AD病在老年病中比例的升高,AD病日益受到关注,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

AD病因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胆碱能假说”、80年代扩展到“神经递质假说”及20世纪80年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的“淀粉样蛋白学说”。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D病还与氧化应激、炎症因子和能量代谢障碍、自由基等机制有着相当重要的联系。比如,“自由基损害假说”的提出者们认为,人体在其生产代谢过程中会释放很多超氧自由基,过量的超氧自由基会对脑组织等造成损害,导致脑细胞、神经等的进一步衰老和死亡。针对这些研究,CoQ10表现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从而可能对神经起保护作用的特性,给研究人员带来了动力和希望。CoQ10作为人体细胞内源性合成的物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有研究发展的潜力。

2.2 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大脑和脊髓的细胞丧失的疾病状态。由于大脑和脊髓神经元一般是不可再生,故过度的损伤不可逆转,引起功能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氏症PD、非典型帕金森氏综合症TPD、亨廷顿氏舞蹈症HD、弗里德赖希氏共济失调症FRDA、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等,都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它们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日益严重。

3 CoQ10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上的应用及展望

目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的证据源于动物模型、患者的线粒体研究,以及源于患者的遗传缺陷鉴定和氧化应激标志物的测量。神经毒性体外模型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CoQ10潜在的神经保护作用。考虑到这些数据,CoQ10的一些临床试验已经用于本文列举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有些也得到了模棱两可的结果。然而有限的试验证据表明,帕金森氏症PD和亨廷顿氏病HD的患者口服CoQ10可增加血浆中或脑细胞线粒体中CoQ10水平,并适度降低了神经症状。介于有广泛资料显示,患神经退行性疾病或随着人年龄增加,人细胞内含CoQ10水平下降甚至很低,换而言之此方案有治疗此疾病的潜力,对此可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Meredith S,Beal MF,Henchcliffe C.Coenzyme Q10 Effects in Neurodegenera-

tive Disease.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2009,5:597-610.

[2] 张鸿,吴玉荷.类维生素物质-辅酶Q10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2,29(6):370-373.

中枢神经性疾病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96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全部患者均经临床或病理确诊。患者均进行了SWI检查及常规MRI检查。其中有15例脑外伤患者, 5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 (包括31例脑血管畸形及19例脑血管病合并出血) 及31例脑肿瘤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57例, 女性患者39例, 年龄29~81岁, 平均 (65.8±12.7) 岁;排除有严重出血倾向者, 严重心、肝、肺、肾功能不全者及对对比剂过敏的患者。

1.2 MR检查方法:

应用Philips ACHIEVA 115 T双梯度磁共振扫描仪, 采用八通道头部相控阵线圈。96例患者均进行常规MRI平扫与SWI。其中常规MRI平扫包含平扫冠状面及矢状面T2WI;轴面T1WI、T2WI, T2FLAIR;以及增强后的冠状面、矢状面或轴面T1WI。SWI则采用三维梯度回波 (3D-FLASH) 序列, 完全速度补偿, 其相关参数为:TE 40 ms, TR 49 ms, FA15°, 层厚2 mm, 层间距0.4 mm, 层数100层, NEX:0.8, 矩阵256×256, 带宽80 Hz/PX, SENSE 1.5, 采集时间为255 s。得到相位图及幅度图。

1.3 图像后处理:

采用机器装备的SWI后处理软件syngo MR Professional Workstation, 相位蒙片乘法及滤波得到原始SWI图像, 自动校正得到相位图及幅度图, 得到校正后的图像后用16 mm厚度的最小密度投影 (min IP) 重建, 得到Min P图像, 即通常所说的SWI图像。

1.4 图像的分析: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神经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评定 (对病理诊断结果不知情) , 分析图像, 图像中的低信号区为异常表现, 对两名医师所出现的分歧, 进行更大范围内的共同讨论, 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比较SWI与常规MRI成像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成像情况的差异。记录并计数SWI及MRI图像中能完全显示的病变的数量及其他的显像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对SWI及常规MRI的成像质量进行分析比较, 对二者在脑外伤患者、脑血管病变患者及脑肿瘤患者的应用中完全显示病变的例数进行卡方检验,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及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完全显示病变是指能将经过病理学检验确诊的病变完全显示出来, 病变区的界限清晰, 经分析该图像的两名神经放射科医师共同认可。

本研究结果为:15例脑外伤患者SWI图像均可显示出合并出血及损伤范围, 常规MRI15例中有5例病变显示不全, 共有10处病变未显示;5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 (包括31例脑血管畸形及19例脑血管病合并出血) , SWI均可显示清晰的形态异常血管及病变边界, 对海绵状血管瘤有敏感的成像, 常规MRI仅可清楚显示50例中的38例, 未能显示其余12例陈旧性出血病变;31例脑肿瘤患者SWI图像比常规MRI图像对瘤内出血及病变边界显像更清晰。

在对肿瘤进行显像时, SWI能显示出肿瘤内的血管结构及出血区域, 而常规MRI对肿瘤显像时内部为高亮的混沌区域, 不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在对静脉畸形进行显像时, 其中1例患者的常规MRI图像部分区域界限不清晰, 呈流空信号, 但在SWI图像上, 可发现该区域有数根丛状细如发丝的髓静脉向较粗的引流静脉汇集, 表明此处为静脉血管的“蜘蛛样”改变。

对SWI及MRI完全显示病变的例数进行卡方检验, P<0.05, 表明两种方法在完全显像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 SWI技术的成像质量更高, 对微小病变的显像灵敏度更高, 且可以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

3 讨论

SWI在小静脉的显像上优势独到, 其原因在于SWI对去氧血红蛋白等顺磁性成分的敏感度较高, 因此病变区域与正常区域的对比度更高[3]。因此, SWI的主要临床应用有:血管畸形尤其是流速低的静脉、小血管畸形的MR检查, 脑创伤、脑血管疾病的检查, 脑肿瘤的血管评价, 退行性神经变性病的检查等[4]。脑血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 主要有毛细血管畸形 (毛细血管扩张症) 、海绵状畸形 (海绵状血管瘤) 、静脉型畸形、动静脉畸形和混合型畸形。在常规的MRI检查时, 流速较快和较大的血管结构显示的较为清晰, 但对流速慢的血管结构, 显像质量较低, 另外血流的方向也会影响TOFMRA信号的强度。但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隐匿性血管病变, 如毛细血管扩张症、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等, 其血流特点是流速缓慢, 使用对比剂也很难发现。SWI不受血流方向和速度的影响, 能显示直径<1 mm的血管及低流速的静脉血流, 是现今唯一能将毛细血管扩张症及非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精确显像的方法[5]。SWI对颅内隐匿性血管疾病的敏感度更高, 显示出更多微小病灶, 提供比常规MRI更详细的信息, 对病灶界限显像清晰。SWI可以很灵敏地显示出血区, 提高了对比, 显示出肿瘤内静脉血管结构和出血, 对于动脉硬化性狭窄或血栓栓塞导致的脑血管局部缺血产生的急性出血性或非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在颅内肿瘤的诊断方面, SWI可用于对肿瘤的出血、血管结构显像, 因为在增强先后成像时, 有血流的血管信号强度会改变, 而不活动的出血区信号强度不变。此外, 研究表明SWI可更敏感地发现儿童疑似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 病变, 在损害后早期即可获得更客观、精确的评价[6]。此外, 一些神经退行性病变如多发性硬化、阿尔兹海默病、肌萎缩性一侧硬化等的患者脑组织内常见铁沉积[3]。无机元素如铁和钙在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磁敏感度效应, SWI能有效发现异常的铁沉积, 测量体内非血红蛋白铁的数量, 为疾病的预测、诊断、病情的掌握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吴先衡, 陈少贤, 林斯宏, 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0, 11 (3) :143-148.

[2]王红, 张爱红, 王皓, 等.MR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 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 (9) :1279-1281.

[3]林家豪, 陈韵彬, 陈英, 等.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 10 (3) :845-848.

[4]梁志伟, 江新青, 吴梅, 等.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5 (增刊) :26-28.

[5]张军, 李克.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0, 14 (2) :176-179.

中枢神经性疾病 篇8

关键词:降钙素原,感染,儿科,超敏C反应蛋白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小儿常见的危重症,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细菌及病毒是常见的病原体,其临床表现非常相似,且部分患儿到医院就诊前已使用了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因学鉴别的难度。如何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减少严重后遗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1,2],降钙素原(PCT)检测可以有效鉴别严重细菌感染,为研究PCT在儿科中枢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我院对2011年10月~2014年10月住院的56例中枢感染患儿进行PCT检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儿,因发热或伴有头痛、抽搐、呕吐等症状入院,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1d~8岁,其中~1个月7例,~1岁15例,~3岁20例,3岁以上14例。临床表现:56例均发热,抽搐47例,呕吐40例,头痛28例,昏迷8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及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3]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32例,病毒性脑炎或脑膜脑炎24例。另外收集同期住院的非感染性疾病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2±1.4岁。

1.2 检测方法

入院后在抗感染治疗前采集静脉血2ml于干燥试管,立即送检验科,采用免疫色谱法测定血清中的PCT(试剂盒由德国BRAHMS GmbH公司提供),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芬兰Orion Diagn ostica Oy提供快速检验仪及试剂盒),对两者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判断标准

PCT检测结果分为0~0.49ug/L、0.5~1.99ug/L、2.0~9.99ug/L和>10ug/L四等级,≥0.5ug/L为阳性阈值[4],hs ̄CRP正常值<8mg/L,≥8mg/L为阳性阈值。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PCT检测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组PCT阳性31例(96.88%),且PCT值多数≥2.0ug/L(23/32),病毒性脑炎组PCT阳性4例(16.67%),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χ2=37.64,P<0.01),化脑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54.25,P<0.01),而病毒脑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7,P>0.05)。化脑组hs ̄CRP阳性26例(81.25%),病毒脑组hs ̄CRP阳性14例(58.3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3,P>0.05),化脑组、病毒脑组hs ̄CRP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28.6,12.15,P均<0.01)。在化脑组PCT与hs ̄CRP阳性率无明显差异(χ2=1.50,P>0.05),而在病毒脑组hs ̄CRP阳性率高于PCT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5,P<0.01)。见表1。

2.2 化脑组与病毒脑组治疗前后

PCT、hs ̄CRP变化情况化脑组治疗后PCT、hs--CRP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t=37.96,21.79,P均<0.01),病毒脑组治疗前后PCT、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PCT是降钙素的前肽,由116个氨基酸组成,没有激素活性,在正常情况下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健康人血中PCT值<0.lug/L。在严重感染(如细菌、寄生虫)并有全身炎症反应时,除甲状腺细胞外,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肺、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以及神经内分泌细胞都能合成分泌PCT,此时血清PCT水平会明显升高[5]。而在非感染性炎症状态、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时血清PCT基本不高,所以许多学者将其作为细菌感染标志物,认为它是诊断严重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6]。当细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后血清PCT水平会随之下降,故而PCT不但可鉴别细菌、病毒感染,还可反映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对病情监测和评价疗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7]。本组资料显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PCT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脑组及非感染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病毒脑组PCT阳性率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CT值多>2ug/L(23/32),这也提示临床医生,当患儿有神经系统症状且PCT值明显升高时须警惕化脓性脑膜炎的可能,及时完善相关检查以早期确诊,防止误诊、漏诊。化脓性脑膜炎经有效抗感染治疗后,PCT浓度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说明对PCT的动态监测有助于反映患儿病情进展和预后情况,对临床医生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及时调整抗生素具有重指导意义[8]。

CRP是一种由肝脏合成分泌的急性时相反应物质,在多种病理状态下如各种感染、心血管疾病、手术、风湿性疾病、急性创伤、肿瘤等均可升高,其高低变化与疾病的炎症反应程度有重要相关性[9]。有文献[10]报道CRP用于细菌感染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方面均不如PCT。本研究资料显示在化脓性脑膜炎组两者阳性率无显著差异,而在病毒性脑炎组CRP的阳性率高于P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PCT对诊断细菌感染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综上所述,PCT对鉴别小儿化脓性和病毒性脑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具有重要意义,动态监测PCT值的变化有助于评估疗效,而且检测方便、快捷,从标本送检到取得检测结果的时间仅需30~45min,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代民.降钙素原的测定及临床应用进展[J].实用医药杂志,2007,24(5):619-622.

[2]单海燕.降钙素原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0,18(4):224-226.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9-768,912-932.

[4]Casado FJ,Blanco QA.Procalcitonin,a new marker for bacterial infection[J].An Esp Pediatr,2001,54:69-73.

[5]王瑾,张蓉,邵肖梅.降钙素原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2):105-107.

[6]Maruna P,Nedelnikova K,Gurlich R.Physiology and Genetics of Procalcitonin[J].Physiol Res,2000,49(1):57-61.

[7]陈梅.PCT、IL-12及CRP对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8):918-920.

[8]崔晓莉,王忠勇,赵宏胜,等.降钙素原对重症患者细菌感染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6):630-633.

[9]Almirall J,Bolibar I,Toran P.et al.Contribu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to the diagniosis and assessment of severity 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mia[J].Chest,2004,125(4):1335-1342.

中枢神经性疾病 篇9

近几年来, 随着对SSTR的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发现了多种不同的SSTR亚型 (SSTR1~5) 结构, 各个不同亚型的生理功能以及信号转导的途径。AD患者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中5种SSTRs均异常表达, 提示SSTRs与AD的发生与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SSTRs的特异性激动剂可能为AD以及其他认知功能损伤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1 SSTRs的分类与功能

SSTRs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GPCRs) 家族成员之一。其生物学效应主要由经典的Gic AMP-PKA信号通路介导。Hoyer等根据受体结构及其与模拟物结合性, 将SSTRs分成2个亚类:SSTR1与SSTR4属于同一亚型;SSTR2、SSTR3、SSTR5属于另一亚型, SSTR1-5在大脑均有分布, 而SSTR2与SSTR4在脑内的表达最高, SSTR1-4与SST-14和SST-28具有相同的高亲和力, SSTR5对SST-28的亲和力高于SST-14[4]。其中SSTR1主要见于大脑皮质外层和中间层、海马结构 (CAI、齿状回、内嗅区皮质) 、下丘脑、黑质等, 是一种自受体, 与抑制细胞生长有关;SSTR2可见于大脑皮质深层、杏仁体、海马结构的内嗅区皮质和垂体, 控制脑内神经激素如多巴胺的释放;SSTR3在小脑颗粒细胞层和蒲肯野细胞层高表达, 诱导细胞凋亡, 抑制SST、胰岛素的释放, 调节感觉信号、感觉功能和内脏功能, 整合嗅觉及其他感觉功能;SSTR4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海马结构 (CAI、齿状回) , 而在垂体中水平较低, 具有抑制SST和胰岛素的释放, 协调锥体外系运动和感觉功能的生理功能, 在中枢SSTR生理调控中起重要作用;SSTR5在脑中表达较低, 仅限于垂体和下丘脑。SSTR2和SSTR5参与中枢整合, 诱导细胞凋亡以及介导肿瘤抗增殖作用。

2 SSTRs介导的信号传递

SSTRs可以与Gi/Go蛋白偶联, 所以SST及其他配体的信号传导中需要有其他因子配合, 例如K+通道、腺苷酸环化酶、磷脂酶C、磷酸络氨酸磷酸酶[5]、Na+-H+转运载体等。生长抑素与其他配体如激动剂在与SSTR向结合后会引发一系列信息传递过程, 首先G蛋白激活, 除了自受体SSTR1, 其他SSTR亚型通过Gi/Go, 促进K+通道开放, 同时关闭Ca2+通道来抑制神经和内分泌腺的分泌。Arena[6]等研究报道, SSTRs可以通过G蛋白来发挥其生长素的抑制作用, 同时活化磷脂酶C使平滑肌的收缩。CHO细胞用百日咳毒素进行预处理后发现细胞膜上的SSTRs, 发现SSTR1与蛋白解偶联, 而当用PTX以及GTP的类似物进行处理后, SSTR2的结合能力下降, 提示SSTR2可能与Gi蛋白相结合, 与K+和Ca2+通道偶联, 促进电压依赖性K+通道开放, 膜超极化同时关闭Ca2+通道, 降低细胞内Ca2+浓度并作为第二信使调节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进程。同样用PTX预进行处理, 使SSTR3与Gi1结合下降从而抑制AC的活性, 同时SSTR3也可以通过Gi/Go调节K+和Ca2+通道的开放程度。SSTR4可以解除M13蛋白酶家族抑制, 促进β淀粉样蛋白 (Aβ) 低聚物的降解, 对AC的活性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SSTR5可以与Ca2+通道偶联并接到SST的抗增生作用, 但不能与络氨酸磷酸酶偶联, 所以SSTR5与SSTR2在细胞内所发挥的机理作用是不同的[7]。

3 SSTRs与AD

AD俗称老年痴呆, 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 情感和行为异常, 语言功能减退等。AD主要的病理学改变为脑内Aβ的沉积并形成老年斑, 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聚集形成神经纤维缠结, 神经元丢失, 海马锥体细胞颗粒空泡变性等。其中, Aβ的生成、代谢及毒性作用被认为是AD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8]。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老年痴呆患者已超过600万, 全球已经约有2700万AD患者, 而且全世界每年在痴呆防治上的费用超过3000亿美元。目前AD的治疗方法都是针对AD的临床症状, 没有针对病因的特效药物, 因此寻找抑制Aβ的生成, 阻止Aβ聚集成斑, 促进Aβ降解的药物已成为当今药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

早期研究表明, SST与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有着紧密的联系。脑中的SST含量增加能够促进学习记忆, 而半胱氨 (cysteamine) 可以使脑中的SST耗竭, 引起记忆力下降。有学者[9]发现AD患者大脑皮层和脑脊髓液中SST水平有所下降。研究表明, 短期应用半胱氨会造成大鼠脑内SST耗竭, 继而引发运动活动能力下降以及认知功能障碍。长期使用半胱氨处理大鼠海马CA1区星形细胞出现衰老样改变, 这种改变涉及到认知障碍。相反, 脑室内注射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以明显改善半胱氨诱导的记忆障碍和大鼠主动回避行为。Iwata[10]等发现SST在脑啡肽酶降解A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脑啡肽酶是一种重要的Aβ降解酶, 调节体内Aβ40和Aβ42的稳定水平。SST显著提升新生小鼠皮层神经元中的脑啡肽酶水平, 同时伴随着Aβ42水平的下降。因此, SSTRs的选择性激动剂可能有些的加强脑内啡肽酶的活性, 促进Aβ的降解, 抑制AD患者脑内的病理反馈循环。

最近的研究表明, SSTRs水平的变化可能是AD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诱因。有学者[11]发现大鼠侧脑室注射Aβ25-35导致SSTR2mRNA和颞叶侧部的蛋白水平选择性的减少, 随着脑脊髓液或额中回中SST浓度的减少而导致的意识缺失。Kumar[3]等发现AD患者大脑中5中SSTRs的变化是不同的, 在AD患者的大脑皮质中, SSTR4与SSTR5显著降低, SSTR2仅有少量下降, SSTR1基本不变, 而SSTR3水平反而升高, 提示以SSTR4和SSTR5可能是AD治疗的潜在靶点。SSTRs激动剂剂量依赖性增强大脑学习记忆能力, 所以, 以SSTRs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可能会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脑内的病理进程。

NNC 26-9100是稳定的非肽类药物, 对SSTR4具有高选择性和很强的亲和力。研究发现SAMP8转基因小鼠长期腹腔注射NNC26-9100后, 学习记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脑内Aβx-42水平下降。皮质组织中的脑啡肽酶活性有所提高, 细胞外相关的蛋白表达也有所增加, 而细胞内相关蛋白表达减少。皮质和海马细胞中APP表达减少。皮质细胞内外的Aβ1-42三聚物表达均显著下降。APPswe Tg2576转基因小鼠侧脑室注射NNC26-9100后, 膦酰二肽抑制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Aβ42低聚物水平有所下降[12]。

4 SSTRs与抑郁症

抑郁症 (deperession)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由于情感障碍导致的精神疾病, 具体的临床表现有悲观、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 甚至会有自杀冲动。目前发现的与抑郁症相关的神经肽可能有P物质、神经肽Y、血管升压素以及SST。大量的动物研究提示, NPY与应激有关, 提示抑郁症患者中枢的NPY信号通路可能受损。此外, 还有研究表明, 抑郁症患者的磷酸肌醇信号系统发生异常, 可能是抑郁症的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生长抑素系统与抑郁症以及抗抑郁药物的研究存在某种联系。有学者[13]发现, 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SST水平比正常人要低, 当患者经药物治疗康复后, SST的水平恢复正常, 而狂躁症患者的脑脊液中SST水平较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改善抑郁症患者的SST水平, 或使用SSTR激动剂可能是治疗抑郁症的新途径。

Eleftherios[14]等对Citalopram以及去甲丙咪嗪 (DMI) 等对大鼠脑内的SST水平和SSTRs的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用Citalopram预处理的大鼠脑内的SST水平升高, 而用DMI组并没有明显变化。通过射线自显迹法检测发现, 当大鼠长期服用Citalopram后, 大鼠大脑的皮质表层与深层的SSTR2密度明显下降, 而海马区的SSTR1与SSTR4反而上升。Engin[15]等研究表明, 对模型小鼠侧脑注射SSTR1~5的激动剂后发现, 在使用SSTR2激动剂L-779976与SSTR激动剂L-796778后高架十字的开臂时间/避臂时间, 开臂次数/避臂次数降低, 抑郁症状得到缓解, 而强迫游泳中不动时间缩短, 进一步证明这2种激动剂可以改善模型鼠的抑郁症状。

5 小结

近年来资料表明, 大脑皮层和脑脊液的SST含量显著减少, 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比如AD、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上发挥重要作用。随着SSTRs及其激动剂等药理学方面的研究, 尚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在学习记忆、认知、运动感觉中的作用机制, 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更丰富的药理学前景。

中枢神经性疾病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经临床确诊和随访证实的脑病变患者86例,其中急性期脑梗死40例,依据发病后时间将其划分为超急性期小于6 h,急性期6~72 h(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42~65岁,平均51岁;脑肿瘤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10~72岁,平均38岁,其中良性组14例,恶性组18例;脑白质疏松7例(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68~75岁,平均69岁;多发性硬化4例(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20~45岁,平均30岁;脑中毒3例(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28~46岁,平均25岁;9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17~41岁,平均26岁;所有受检者均经磁共振常规T1WI、T2WI、FLAIR和DWI、DTI成像,32例脑肿瘤患者又经增强扫描。

1.2检查方法

1.2.1常规MRI检查

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超导MRI仪,用头颅8通道相控阵线圈,先行常规扫描,包括矢状面SE T1WI,成像参数TR=2000 ms,TE=35 ms;横断面SE T1WI,TR=325 ms,TE=11.9 ms;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TR=3625 ms,TE=115 ms;液体衰减反转回复(FLAIR)序列,TR=8500 ms,TE=1200 ms,TI=2250 ms;其他参数相同,视野(FOV)240 mm×240 mm,层厚5 mm,间隔0 mm,矩阵192×192,激励次数(NEX)1。增强扫描对比剂用Gd-DTPA,剂量0.1 mmol/kg体重。

1.2.2 DTI检查

常规扫描结束后进行头部DTI扫描。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E EPI)序列进行DTI扫描,采用2个扩散敏感系数b1=0 s/mm2 b2=1 000 s/mm2,扩散梯度方向25个,采集矩阵256×256,扫描视野FOV为24 cm×24 cm,层厚4 mm,层距1 mm,激励次数2次,TR=1000 ms,TE=70.9 ms,扫描时间5.06 min。

1.2.3图像后处理

将DTI扫描的原始数据输送到后处理工作站,应用PHILIPS提供的软件工作站进行处理,获得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和黑白各向异性(FA)图,并测量感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计数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并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病变区与正常侧(或正常组)测量数据之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常规MRI检查

40例超急性及急性期脑梗死(发病小于72 h),32例脑肿瘤患者信号均异常,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FLAIR序列为高信号,部分脑肿瘤中央液化坏死区显示为低信号;7例脑白质疏松,其中5例信号异常,T2WI呈稍高或明显高信号,FLAIR为高信号。正常对照组信号正常。增强扫描:良性肿瘤中脑膜瘤呈明显均匀强化,恶性组呈不同程度的强化;多发性硬化患者有斑片状或结节状强化。

2.2 DTI检查结果

所有受检健康组和患者组均得到满意的DTI后处理图像,脑白质纤维束DEC和FA图清晰。健康组脑白质感兴趣区选择胼胝体膝部、压部,内囊前肢、后肢,外囊及前额叶白质、半卵圆中心,不同部位的脑白质的FA值不同。超急性(小于6 h)脑梗死区白质FA值与对侧相比轻度增高或降低,急性期(6~72 h)脑梗死区白质FA值显著减低,与健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FA图梗死区为低信号,健侧脑白质为高信号(见图1)。脑肿瘤患者FA值下降,良恶性脑肿瘤FA值仅在瘤周水肿区的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FA图肿瘤实质为稍低信号,中心坏死及周围水肿表现为低信号(见图2)。脑白质病变组感兴趣区FA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和黑白各向异性(FA)图可显示病变的确切部位及纤维束的迂曲、受压、变形、部分中断的情况。

3讨论

3.1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

该技术是一种用于描述水分子弥散方向特征的MRI技术。应用FA图可以特异性地评估白质纤维束,尤其是影响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疾病FA图可发现常规MRI不易发现的白质早期损伤的细微病理改变,在诊断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具有一定价值,对良恶性肿瘤鉴别和治疗后随访有辅助作用,并可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的解剖关系,指导临床制订手术方案。

图1急性期脑梗死。图1A轴位T2WI显示左颞叶扇形稍高信号,边界模糊图1B轴位FA图显示病变区信号减低,测量FA值,病变区FA值较对侧下降图1C轴位DEC图病变区白质纤维束受压推移,部分皮质脊髓束增粗图1D DTI图左侧病变区纤维束减少、受压、中断图2右颞叶星形细胞瘤。图2A FA图病变区为低信号,边缘清楚,周围白质为高信号图2B轴位FA图测量FA值,病变区FA值较对侧(正常)下降图2C彩色DEC图病变区信号减低,白质纤维束受压、中断图2D DTI图显示病变白质纤维束减少、中断、受压

3.2临床应用

3.2.1正常脑白质纤维束DTI特征

不同部位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不同,提示FA值除主要与纤维走形方向有关外,可能还与脑白质内神经纤维的直径、密度、神经胶质细胞的密度以及脑白质的磷脂化程度有关。神经轴突外包有髓鞘,水分子沿神经纤维方向扩散较容易,而沿垂直于髓鞘方向的扩散则受到限制。因此,水分子更倾向于沿着平行于神经纤维束走行的方向扩散。因而表现出扩散的各向异性。双侧大脑白质纤维的FA值无明显差别,而不同部位的大脑白质纤维的FA值不同,经过测量FA值得出胼胝体压部>体部>膝部>顶叶胼旁区>半卵圆中心>额叶白质;随着年龄增长脑白质各向异性逐渐下降,FA与年龄呈负相关,以胼胝体膝部、半卵圆中心最明显。

3.2.2中枢神经系统病变DTI特征

a)急性期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小于6 h),脑组织供血减少或中断,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能量代谢紊乱,细胞的钠钾泵功能失调,大量水分子进入细胞内,引起细胞内水肿,细胞外间隙变小,此时细胞膜结构尚完整,所有细胞内外的水分子扩散下降,导致缺血区域总的水分子自由扩散程度下降,所以梗死区的白质纤维束可表现为纤维肿胀,纤维束间隙变小和迂曲,垂直于纤维走行的水分子运动受限甚至突然停止,从而使平均扩散系数(ADC)下降,扩散各向异性增高,FA值则增高。急性期(6~24h),大量神经细胞消失,炎性细胞浸润,脑组织明显水肿,细胞内细胞器的肿胀和细胞外间隙的减小,局部水分子扩散受限增加,在各个方向上的扩散速度下降,从而导致局部ADC下降,扩散各向异性增高,所以FA值增高;亚急性期(24~72 h),因细胞及细胞膜的正常结构破坏、丧失,组织处于血管源性水肿期,组织含水总量较前增加,水分子扩散程度较前增加,ADC明显增高,FA值降低;利用梗死区脑白质FA值与对侧相同部位的脑白质FA值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急性期脑梗死区FA值与病程有关,随着病程延长FA值下降率增加,从而可准确评价脑梗死后的治疗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等[3]。

b)脑肿瘤:恶性脑肿瘤血管生成多于良性肿瘤,血管通透性较强,组织渗出液较多,相应的实质部分肿瘤细胞密度也较大,细胞成分复杂,加之炎性细胞浸润、出血、坏死、含铁血黄素沉着,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肿胀明显,而且生物膜结构的限制和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对水分子的吸附作用,造成水分子的扩散障碍。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实质部分都存在较快的增殖、血管的异常增生以及正常组织的结构被破坏,因而病变实性组织内轴突的排列方向和顺序明显下降,造成肿瘤组织内各向异性FA值下降[4,5]。良恶性组间实质部分FA值无明显差异,推测是由于肿瘤本身为胶原细胞来源,实质部分组织内轴索的侵犯较早、较完全[6]。本组良恶性组间的FA值在瘤周水肿区有显著差异,肿瘤周围水肿与良恶性特征有关,并且瘤周水肿是邻近白质受累的特征性表现,恶性组FA值显著低于良性组,这可能与肿瘤引起的脑水肿发病机制有关,瘤周水肿是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外液在压力作用下由细胞外间隙扩散到远处;肿瘤瘤周水肿越严重,其肿瘤细胞的浸润越明显,白质破坏、髓鞘脱失越严重,导致FA值随肿瘤级别的升高而下降。DTI还能清楚地显示常规MRI未发现的瘤周白质的异常位置,受压损伤程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制定手术方案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其他成像手段无法完成的。

c)脑白质疏松:是临床常见的脑白质病变,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常伴有痴呆和血管病,也见于部分无临床症状的老年人。病理改变为髓鞘纤维减少伴随细胞外间隙增加,局灶白质的改变是由于轴索缺失、胶质增生所致,MRI表现为斑片状、斑点状长T1、T2信号。脑白质疏松程度越重,ADC明显增高,FA值越低,说明DTI与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DTI能发现常规MRI检查不易发现的脑白质微结构改变。

d)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髓鞘病变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疾病,病变可累及大脑半球、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以白质受累为主,也可累及灰质,病灶位于脑室周围,垂直于脑室壁。DTI可以定量、无创性地评估脑内脱髓鞘斑块以及常规MRI表现为正常脑白质(NAWM)的损伤程度。不同时期的MS病灶其FA值的变化各有特点。急性期MS炎症反应显著,早期病灶呈均匀强化和环形强化,DWI表现为高信号的特征;强化代表了组织的血脑屏障破坏、通透性增加,伴随水肿、炎性细胞浸润、髓鞘脱失和轴索损伤,而炎性细胞和髓鞘崩解产物的堆积潜在地限制了水分子的扩散,形成了没有方向性水分子的扩散障碍,从而使FA值下降;急性期均匀强化病灶ADC轻度升高,FA值轻度下降,而环形强化病灶的ADC明显升高,FA值明显下降;这说明早期均匀强化病灶,组织结构损伤较轻,内部仍有正常组织保留,环形强化病灶中坏死明显。非急性期T1WI低信号和等信号MS患者相比,ADC明显增高,FA值明显下降,其病理改变可能是由于T1WI低信号区组织结构缺失最严重的区域,而T1WI等信号是髓鞘再生,浸润的炎性细胞减少,是部分组织得以修复所致。DTI有助于MS的诊断,同时还可以对MS进行更准确的临床分期,对病情进展及转归进行预测及随访。

e)脑中毒:中毒引起广泛脑损伤,脑白质纤维中多个部位的受累,常规MRI无法显示,而DTI成像技术对中毒性脑病研究脑白质损伤具有特征性。研究发现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及内囊前肢与对照组白质比较FA值明显降低。胼胝体内白质纤维束最多,联系左右大脑半球,其损伤可引起患者冲动性提高,注意力下降,判断力降低等症状;前额叶参与脑的多项认知功能,如记忆、情感,此区域脑组织损伤可一定程度上解释中毒引起的情绪异常、记忆力和注意力下降等相应的临床症状;胼胝体膝部的FA值下降与前额叶损伤具有相关性,DTI能早期反应脑损伤的情况,及早保护大脑,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7]。

DTI是唯一能无创地评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对白质纤维束影响的有效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诊断中枢系统疾病中的用途。方法 86例临床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包括超急性及急性期脑梗死40例,脑肿瘤32例,脑白质疏松7例,多发性硬化4例,脑中毒3例以及作为正常对照的健康志愿者9例均经常规磁共振序列和DWI、DTI检查,对患侧和健侧大脑白质纤维束感兴趣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定量分析,获得方向编码彩色(DEC)图和黑白各向异性(FA)图,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显示脑白质纤维束走形方向、损伤、受压、移位等情况。结果 健康组不同部位的脑白质的FA值不同,但大脑半球两侧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急性(发病后小于6 h)脑梗死区白质FA值与对侧相比轻度增高或降低,急性期(发病后6~72 h)脑梗死区白质FA值显著减低,FA图为低信号,健侧脑白质为高信号,均有明显差别。良恶性脑肿瘤FA值仅在瘤周水肿区的比较中有统计学差异,FA图肿瘤实质为稍低信号,中心坏死及周围水肿表现为低信号。脑白质病变和正常对照组感兴趣区测量FA值,病变区FA值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可无创且清晰地显示白质纤维束走行方向及分布情况,对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有重要用途。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各向异性分数

参考文献

[1]张云亭,孙志华.MR弥散张量技术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的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5,4(4):333-335.

[2]Arfanakis K,Hermann BP,Rogers BP,et al.Diffusion tensor MRI in temporal lobe epilepsy[J].Magn Reson Imaging,2002,20(7): 511-519.

[3]毛青,包颜明,田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5,20(4):368-369.

[4]周种洐,张碧云,黄海青.DTI对急性脑梗死白质纤维各向异性特征的初步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8,23(11):1183-1186.

[5]梁英魁,肖新兰,龚良庚.表观扩散系数和各向异性分数在星形细胞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作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 (1):1-4.

[6]唐向周,梁长虹,黄焱,等.脑星形细胞瘤MRI和病理对照研究[J].放射学实践,2000,15(4):278-281.

中枢神经性疾病 篇11

关键词:神经内科;临床护理;面瘫;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8-0178-01

神经内科面瘫病情是一种比较常见而且风险较高的病情,对于面瘫患者病情的管理状况也会严重的的影响患者的治疗结果,因此,在对病人的管理过程中,医务人员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面瘫是一种高发病症,发病的原因也有多种,并且发病的年龄也不等,有的患者是因为先天发育不全,有的是因为中毒,还有的是因为创伤之后导致的,无论是那种原因造成的,面瘫都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给患者带来了许多的不便,因此,对于面瘫患者,我们应该给与他们更多的关心,社会也应该给与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尊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本次的研究中,主要有患者90名,在这90名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5名,女性患者有55名,他们的在年龄8~50岁之间,平均年龄40岁左右,在这些病人之间,有的患者已经有十几年的病史了,有的患者患病时间较少。

1.2 方法

1.2.1 中医治疗法

中国自古的治疗方法被称为中医治疗法,主要是通过针灸等方法对病情进行治疗,对于面瘫的患者,主要应该刺患者的下关、阳白穴等关键的穴位,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辅助穴位进行针刺,通过针刺的方法可以为患者更好的治疗,针刺的一个疗程最好是10天,每天进行一次,一次持续20分钟,大约进行2或3个疗程之后就会有明显的好转,此外还有就是按摩的方法,按摩可以帮助患者增强面部血液的流通,改善面瘫患者的病情,每天大约揉3或4次,一次的时间在10分钟左右。

1.2.2 西医治疗法

西医治疗,顾名思义就是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等一些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这样可以帮助患者到达治疗的效果和目的,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使用太多的药物,因为如果使用太多的药物,会对患者造成负面的影响,对患者的治疗不利,也會产生一些副作用。另外的一种方法就是外科治疗:这种方法是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也就是治疗接近晚期的患者,这部分患者已经治疗了很长时间,但是依然没有作用。 外科治疗方法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在静态治疗方法下,患者脸部通过植入东西似的面部保持对称不动的状态,静态就主要是通过对面瘫患者的神经实施一些治疗手段,对肌肉进行治疗,动态和静态的治疗都可以保持患者面部对称,但是,这样的治疗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1.2.3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就是通过中医和西医的方法相结合,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活动筋骨血脉,药物辅助,逐渐的改善面瘫患者的病情,促进神经的增长和恢复,激活面部细胞,据调查统计,利用这样的方法已经治愈了许多的患者,使得许多面瘫患者得到了医治,帮助他们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中西医治疗方法结合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全面的对患者进行了治疗,比单独的一种治疗方法更能帮助患者更快的痊愈,现在,中西医治疗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治疗面瘫患者医学的方法,被广泛的采用,也帮助了全国各地的面瘫患者摆脱了困扰。此外,心理治疗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帮助到病人改善自己的病情,面瘫患者由于自身的疾病对生活失去信心,也受到了一些人的嘲笑,如果自心理上给他们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自信,那么在治疗的过程中,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1.3 统计分析

通过对上述文章的介绍与分析,我们了解了对于面瘫患者,我们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护理工作,在对上面的文章做了详细的介绍之外,我们了解到3种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缓解面瘫病人的症状,为了使分析的结果更加准确,我们分别对这90位患者做了病情的分析调查研究,还采取了一些科学的方法,使得数据更加准确可靠,对于这次的调查,我们还制定了一些数据加以解释说明,这样可以更加有说服力,对研究面瘫患者的病情有很好的帮助。

2 结果

通过对上述病患的观察,我们得到了一些数据结果,下面的介绍是关于对研究患者情况的分析,在90名患者中,通过医生的精心照料,许多患者都有了明显的好转,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在一定的的程度上都可以帮助面瘫患者的病情得到好转。

3 讨论

在对面瘫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的观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对上述文章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在治疗面瘫患者的过程中,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都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病情,其实,心理治疗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缓解病人的心情,从而到达治疗的效果,面瘫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内心健康的问题,这样才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战胜病魔,帮助他们逐渐的康复起来,无论是患有何种疾病的病人,他们的心情都是影响他们病情的一大重要原因,在这时作为家人,朋友,我们应该给与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安慰,帮助他们早日战胜心中的恐惧,并且帮助他们可以早日的康复,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事先的准备工作,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对病人病情的资料加以详细的分析和整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了解病人的病情,才可以更好的对病人进行治疗。同时还要时刻的保持好病人的心情状况,从多个方面关心患者的病情,对其做出及时的预防和处理。

参考文献:

[1] 孙小琴.临床护理路径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J]药物与人,2014

[2] 诸录梅.临床护理路径在神经内科疾病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

[3] 刘鑫,赵明利.护理管理中临床护理路径在心内科疾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

[4] 彭凌.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首次脑梗死患者的效果评价[J]浙江大学,2012

中枢神经性疾病 篇12

一、α -syn 与 PD

帕金森病 ( Parkinson disease, PD) 又称震颤麻痹症, 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神经退行病, 其发病率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在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运动障碍, 如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姿势反射障碍以及运动迟缓、随意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此外还存在一些其他运动和非运动障碍。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功能的减退和破坏是发生PD的主要原因。研究证明, 黒质与纹状体存在环路联系。黒质中存在大量多巴胺神经元, 其组成的上行多巴胺投射纤维至纹状体, 主要功能在于抑制纹状体内乙酰胆碱系统的功能。由于PD患者中脑的黒质发生病变, 黒质合成多巴胺能力降低, 导致纹状体内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亢进。目前普遍认为突触核蛋白在PD中的致病机理主要有以下三种机制。

1. 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

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测到A53T突变的转基因小鼠在轴突与树突的线粒体出现膨胀和空泡状的现象, 免疫标记法测定线粒体外膜上的P53蛋白增多, P53蛋白可以通过激活Bax, BCL -2途径调节线粒体膜通透性和细胞凋亡。说明突触核蛋白在正常生理功能下, 可以抑制P53蛋白引起的线粒体凋亡。研究表明低浓度α -突触核蛋白对线粒体正常运转必不可缺, 如果突触核蛋白形成大于600kDa的沉淀就会产生NADH脱氢酶抑制剂的作用, 就会对线粒体造成损伤, 损伤包括复杂的功能障碍以及氧化应激压力增大, 同时淀粉样沉积会改变线粒体膜通透性使细胞色素c流失。细胞色素c与凋亡蛋白激活因子1、caspase9形成复合体, 激活caspase9, 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外部和内在的信号通路在某些情况下又相互关联。如caspase9通过蛋白水解促进凋亡因子Bid移位于线粒体诱导细胞色素c释放导致细胞凋亡。利用免疫荧光手段, 通过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测了过表达α- syn各片段后与线粒体分布情况。结果证明, α - synN端能够与线粒体共定位;JC1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提示, 该组细胞线粒体存在膜电位降低趋势。同时被截去N末端的突触核蛋白不会形成高分子量复合体, 也不会影响线粒体功能。

2. 引发内质网应激反应

错误折叠的蛋白可导致慢性的内质网应激, 并触发一个未折叠蛋白反应 (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 。在生理状态时, 内质网相关降解底物一旦从内质网跨膜转位到细胞质, 主要依靠泛素蛋白酶体蛋白降解系统 ( 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 UPS) 进行泛素化、识别、摄入, 最终被降解。在细胞出现内质网相关降解底物功能丧失而不能进行上述生物化学过程的代偿时, 内质网相关降解底物在细胞质内堆积和聚集, 形成非纤维化聚集物。

在A53T转基因小鼠模型中, 内质网应激效应下游产物eIF2α磷酸化程度显著提高, caspase -12也有显著提高。而对A53T突变的转基因小鼠使用治疗内质网应激的药物Salubrinal, 可以明显减轻小鼠病情。

突触核蛋白与内质网的结合是非特异性的, 一小部分突触核蛋白通常位于内质网微粒体, 当出现衰老或其他因素时突触核蛋白形成寡聚化, 进而形成不溶聚合物。最初可溶性蛋白和低聚物不暴露在细胞溶质中, 后期由于膜的不稳定性使可溶蛋白与寡聚物进入胞质。错误折叠的蛋白可以降低内质网分子伴侣与UPR受体结合活性, 这也是为什么内质网应激启动UPR途径后仍然会再次启动细胞凋亡。

3. 引发泛素 - 蛋白酶体系统功能异常

突触核蛋白单体和二聚体通过分子侣伴介导的自噬 ( chaperone - mediated autophagy, CMA) 途径降解, 但寡聚体无法通过CMA途径降解。氧化和硝基化的突触核蛋白可以轻微抑制CMA途径, 而磷酸化与多巴胺修饰的突触核蛋白则可完全抑制该途径。研究表明异常的蛋白与溶酶体结合活性增高, 但无法被溶酶体内吞。有学者认为突触核蛋白被磷酸化和修饰后, 导致构像改变, 封锁了溶酶体, 使溶酶体摄取与溶解其他蛋白受到干扰, 使蛋白降解效率低下。高水平寡聚化突触核蛋白产生毒素消耗葡糖脑苷脂酶, 使溶酶体产生功能障碍, 促进自身进一步聚集, 并形成正反馈, 最终致病性超过阈值。

在P12和SH -SY5Y细胞系中, CMA途径的抑制没有引起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在患者脑部情况不同, 细胞自噬体与巨自噬体LC3 -I和LC3 II含量有明显增高, 并导致细胞凋亡。

二、α -syn 与 AD

阿尔兹海默病 ( Alzheimer’s disease, AD) , 又称认知障碍症或老年痴呆症, 是由于神经元缺失和神经炎症导致的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早期表现主要为患者记忆力的减退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 最终导致发生进行的认知功能障碍和缺失、神经行为异常, 出现精神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完全丧失。其主要病理学特征为脑部出现异常蛋白沉积, 主要表现为神经元内神经纤维缠结 ( Neurofibirilary tangle, NFT) 的沉积和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 ( β -Amyloid, Aβ) 的沉积。研究表明双螺旋纤维主要是由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组成。细胞外Aβ主要由于淀粉样蛋白前体 (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 经蛋白酶水解的产物。Aβ级联学说认为由于APP和早老素 ( Presenilin, PS) 基因的突变, 产生过多的Aβ或高集聚能力的Aβ1 -42在脑组织内沉积, 对周围的突触和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 最终引起神经元细胞死亡。突触核蛋白与Aβ, Tau蛋白的毒性作用以及磷酸化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 α - syn 与 Aβ

1993年Ueda等在阿尔茨海默病 ( Alzheimer disease, AD) 淀粉样斑块中分离到非AB蛋白的成分 ( nonamyloidβcompound, NAC) , 后来证实NAC的前体蛋白 ( nonamyloidβcomponent precursor, NACP) 即为α - syn。1995年Hogyu Han等人体外试验中发现, Aβ在NAC存在的情况下, 形成淀粉样纤维速度比自我形成纤维快了近60%。同时发现Aβ也可以促进NAC形成沉淀。实验表明, Aβ与α -syn可以互相促进沉淀形成。Masliah E等人用免疫印迹法发现在AD患者路易小体样斑块中存在α -syn。而且确定了α - syn存在于AD患者淀粉样斑块的边缘部分。说明Aβ与α - syn可能共同诱发了AD。

而后的实验发现NACP可以结合Aβl -38和Aβ25 -35, 而敲去102 131氨基酸的NACP - 112也可以与结合Aβl - 38和Aβ25 - 35。而Aβ25 35可以抑制NACP - 112与Aβl - 38结合。实验数据表明, Aβ25 - 35是与NACP结合的主要表位。而载脂蛋白E与补体组分C1q被证实可以与Aβl- 28结合。

研究表明, Aβ1 -42可以增强α -syn对神经元的损伤, Aβ寡聚物则可以抑制突触核蛋白介导的囊泡回收。对与α - syn转基因小鼠对比, αsyn /APP转基因小鼠的海马体CA3区最体细胞层的mGluR5与突触核蛋白表达量有明显升高, 而mGluR5的升高被认为是产生细胞毒的标志之一。研究表明, Aβ的寡聚物可以提高胞内钙离子, 蛋白酶1的水平以及突触核蛋白降解, 从而引发caspase -3介导的细胞凋亡。

2. α - syn 与 tau

根据定量蛋白组学分析, 突触核蛋白与肌动蛋白骨架的许多组分有关系。突触核蛋白与微管的结合可以改变细胞质内多巴胺的传输。而在A30P和A53T突变的小鼠模型中, 突触核蛋白并没有显示出微管结合活性。Leo Chen等证明聚集的突触核蛋白可以中断微管的形成, 错误折叠可以干扰微管组装而影响轴突运输。

Tau蛋白与突触核蛋白可以互相促进聚集, 通过亲和层析发现突变的突触核蛋白可以有效诱导tau蛋白聚集以及磷酸化。在A30P突变的转基因小鼠中, 突触核蛋白可以诱导Ser202, Thr205, Ser396, Ser404的磷酸化, 并使不可溶的肌氨酸增加25%。而磷酸化的Tau蛋白周围并没有大量突触核蛋白聚集。研究表明, A53T突变蛋白可诱导tau蛋白262和356位氨基酸磷酸化, 在A53T突变的患者脑部发现, 突触核蛋白在Tau蛋白周围聚集。突变的突触核蛋白可以使微管蛋白磷酸化导致微管功能异常, 引发JNK细胞凋亡途径。

Tau蛋白的磷酸化调节依赖激酶和磷酸酶以及辅助蛋白例如早老素1和突触核蛋白。突触核蛋白可以改变蛋白激酶A和Ser262活性激酶, 调控Tau蛋白的磷酸化。突触核蛋白也可以通过影响囊泡转运调控Tau蛋白的胞间运输运输有学者认为突触核蛋白α - syn通过N端两亲性α - 螺旋与囊泡脂质可逆性的连接, 通过出芽或翻转方式来调节囊泡的转运。该过程同时受磷酸酶调节, 磷酸酶D2可以将中性的磷脂酰胆碱转化为酸性磷脂酸, 这种改变有利于突触核蛋白的结合, 同时突触核蛋可以抑制磷酸酶D2活性。

三、帕金森病与阿尔兹海默病的抗体治疗

单克隆抗体治疗AD时, 是使用主动免疫的方法。免疫疫苗AN -1792 ( 人体内聚集的Aβ42) 的模型小鼠出现淀粉样斑块的溶解和认知能力亏损改善。但由于老年人的免疫力降低, 部分老人接种后未能够出现抗体。在Ⅱ期试验中, 多例患者出现了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非细菌性炎症, 试验被迫中断。并且在对AN -1792疫苗长期影响的最新研究发现, 尽管主动免疫后出现了淀粉样斑块的清理和高抗Aβ抗体滴度, 但没有证据显示延迟疾病进展。

王加才等人构建含有CpG基元的α - syn核酸疫苗, 免疫慢性帕金森模型小鼠。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及中脑黑质α - syn表达和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变化, 取得良好效果。但在后期实验中发现该核酸疫苗在免疫治疗时发现会加重小鼠中脑黑质区炎症反应。

Masliah等用重组人类α - syn ( human alpha - synuclein, hα - syn) 抗体接种hα -syn转基因PD小鼠, 产生了DA神经元保护作用。接种后产生高亲和力抗体, 不仅抗体滴度高, 而且可识别α - syn的C末端表位; 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的hα - syn抗体可识别与神经细胞膜结合的α - syn聚集体, 进而激活溶酶体途径促进清除异常聚集的α -syn。

上一篇: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教学下一篇:识字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