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管理会计

2024-06-15

后现代管理会计(精选12篇)

后现代管理会计 篇1

一、管理的后现代视角

“后现代”作为一种描述时代特征的主流话语, 已经成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艺术、文学、建筑、科学及政治的重大学术视角和时代的知识语境。80年代以后的“后之时代”, 各种新的“后”语汇层出不穷, 比如后工业、后人道、后存在、后伦理、后现代与后历史。“后现代管理”无疑是在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下而出现的语汇, 作为代表管理学的新图景和新概念一道加入这浩大的“后之盛宴”。几乎可以断定“后现代管理”的直接催生是一种当下主流的哲学思潮, 是管理学界对于“后”之视角的理论回应。这一点对于理解“后现代管理”的产生和宗旨非常关键。

理解什么是“后现代管理”, 我们必须将它置于“后现代”的大背景中去考察。而这个背景又让人如此的困惑:后现代话语充满了各种歧义、含混不清, 多种相互矛盾的后现代理论大行其道, 每种理论都构建了自己的谱系、对象和范畴, 同时与其它的理论争论。“一个应当澄清的问题是后现代概念是文化的和理论的建构而非一件事情或事件的状态。也就是说, 没有本质上就是‘后现代的’现象”[1]“‘后现代’或许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词汇, ——‘后现代’只是指出一种思想倾向, 或者一种精神状态”[2]如此暧昧的语汇背景使得对于“后现代”概念任何清晰的论断都会遭来疑问。什么是后现代?后现代转向有何特点?如何理解后现代和现代的关系?“后现代”的本质是什么?这类问题对于正确的理解“后现代管理”这一概念至关重要。既无法绕过, 又不能独断地回答。对对象必要而审慎地简单化的处理才能够使我们的论述沿着清晰的脉络进行下去。这也是国内其他学者在论述这一问题常常采取的做法。

“后现代最先是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学思潮席卷欧洲, 而后才成为一种主流哲学思潮席卷世界” [3]虽然新的时期不会以精确的年代和统一的形态宣告开始或者结束, 我们一般同意1984年可以作为一个标志, 即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一书的出版使后现代语境普遍化。尽管各种后现代概念和立场差异很大, 矛盾重重, 但是“后现代”的概念在以下方面具有共同的主题[1]。

1.拒绝统一性、整体化和普遍化安排, 偏爱差异性、多元性、碎片化和复杂性;

2.摒弃封闭型结构、固定的意义、刚性的秩序而赞成游戏、不确定、不完全、不定性、多义性、可能性和混沌无秩序;

3.除了非媒介化的客观性和真理之外, 还放弃朴素的实在论、再现说的认识论, 而喜爱透视主义、反基础论、文本间性、模拟化和相对主义。

“后现代”概念如此的主题内在地规定了“后现代管理”的含义。同时囿于管理的领域, 后现代管理“向现代管理学的基本理念发出挑战:否定理性主义作为管理理论的基石, 否定传统管理学人性的基本假设, 否定管理的普遍主义意义, 否定传统管理理论的研究方法”[5]“后现代管理思潮也否定构成现代管理理论基础的‘宏伟叙事’, 向现代管理学的基本理念发起挑战, 其突出特征表现为对管理的理性主义和管理的普遍主义的否定”[6]“后现代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消解、破坏和批判现代管理思想, 尤其是科学主义管理思想, 反叛管理学研究的独断论和实证技术方法的霸权。相对于现代性文化的刚性特点, 如中心控制、集体理性、强调共性、等级观念、化繁为简等等, 后现代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了柔性的特点, 如边缘文化、个人选择、重视个性、多元文化、复杂性等等。”[7]

可以看出, 我国一些学者关于“后现代管理”的阐释不过是“后现代”与管理的逻辑推演, 以“后现代”的规定性来演绎“后现代管理”的应然状态。有些学者把现代管理前沿的发展比如“人本管理”、“系统性管理”、“创新变革”、“权变理论”、“学习型组织”、“企业再造理论”等理论贡献统统地定性为“后现代管理”的理论渊源, 将彼得·德鲁克、汤姆·彼得斯、彼得·圣吉、查尔斯·汉迪当成“后现代管理”的开山大师。这种做法是很有疑问的, 有些明显的轻率和粗暴的意味。

虽然一些管理巨著中包含了一些“后现代”的因子和管理创新的思考, 但是将这类著作定义为后现代管理理论还为时过早。在理论界尚未出现支撑“后现代管理”的系统的、有广泛实践影响力的巨著, 在实践中也未曾发现以反理性、反普遍主义、反逻辑、反秩序、以刻意追求不确定性和混沌为特征的“后现代管理”的代表型企业。迄今为止, 作为一种管理语汇, “后现代管理”不过是悬挂于“后现代”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上的一件“空雨衣”。

二、为了现代的“后现代”

面对着无所不在的后现代话语和不断扩张的后现代视角, 拒不考虑后现代语境对于管理世界的影响, 把它当成一个短命的“时尚”, 无疑是逃避现实的态度。但是矫枉过正, 认为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发生了根本的断裂, 现代管理理论已经全面被颠覆, 实践出现了与现代管理完全不同的转向, 这是对现实的低级误读。

国内学者对于“后现代管理”的研究容易跌入的误区常常表现为:

1.

误读后现代, 简单的将现代和后现代看成是不同的历史时期, 完全不同的属性, 根本的断裂, 后者对前者的颠覆和否定。

2.矫枉过正, 夸大了现代困境, 将现代社会发展所遇到的危机和需要处理的新的问题放大成现代背景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从而认为现代及其代表的理性、科学、秩序、真理等属性寿终正寝。

3.误读管理的本质, 将“后现代”和“管理”连接成一个内部逻辑无法协调的概念。

将“后现代”所蕴含的主题简单的扩张到“后现代管理”, 没有考虑来自实践的状况和需求。

后现代语汇日渐深入了我们对文化的理解之中, 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普遍的知识语境。要讨论后现代性, 就不可避免地追问与现代性的关系。术语“后”总是包含了一种带有推陈出新的历史顺序和明显的断裂感的意味。“后现代”强调其非连续性的特征是重要的, 为了区别于现代, 一个新的时代正努力着使自己崭露头角。“然而非连续性的论点也有其自身的问题, 它很容易夸大其辞, 总是展示出一种划分过激的历史观, 这是它最主要的一个弊端”[8] 。

一般说来, 后现代主义有极端型和温和型的两种, 极端型的后现代主义者以解构和颠覆现代主义为旨归, 对于现代性的弊端矫枉不惜过正;温和型的后现代主义者以建构和修正现代主义为宗旨, 肯定现代性的合法地位同时对于其弊端猛烈批判。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后现代主义, 主观目的是颠覆还是修正, 对于现代主义的挑战, 在任何意义上并不自认为比现代性更明智、理性和全面, 后现代主义也拒绝以这样的词汇来理解自身, 而是作为现代主义的“它者”, 强迫着对象进行反思。执着与后现代主义的对话, 现代主义达到更深一层的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 与自我修正和更高层次的自我回归。后现代性不过被看作了 (现代性) 一种描述, 后现代主义讲的“后”更多的不是在线性发展意义上讲的, 也不是在时间意义上讲的, 更不是在“反对”的意义上讲的, 而是在“否定”、“扬弃”、“超越”的意义上讲的。它“否定”的不是现代性的存在, 而是它的霸权, 不是它的优点而是它的局限。[9]

关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的附录中写道:后现代无疑是现代的一部分, 后现代性仅仅是现代的一种变化之文本。作为解释的一种策略, 其作用在于揭示当代社会与文化的某些特征。后现代范畴属于理想型, 但是不可能永远简单化地把这些范畴用于实际的经验事例。

把后现代简单地等同于极端的解构型后现代, 认为后现代性正在取代现代性, 将作为解释策略的后现代性应用于实际的经验事例, 这是对后现代的严重误读。建立于此种基础上的有关“后现代管理”的观点便丧失了其存在的理论根基。要把“后现代管理”看成是“现代管理”的颠覆而不是内在的发展, “后现代管理”必须提供与“现代管理”截然相异的理论范畴和实践模式。正如前文所诉, “后现代管理”在这方面是全然无力的。

同时, 考察“管理”这一概念, 不管是管理上的人本主义主张还是科学主义主张, 不管是过程学派还是系统学派, 一般都把目标、资源配置和实现方法作为最基本的要素。“管理”内在地蕴含着以追求最佳效益为特征的价值理性, 以最优的资源配置为实用理性、以采纳最新科技成果为手段的工具理性的普遍主义的特点。而“后现代”就是以反对理性主义的宏大叙事、拒绝普遍主义的霸权, 反对确定性和秩序对混沌的阻碍为使命的知识语汇。将这两个逻辑上相抵牾的概念联合在一起构成的新概念——“后现代管理”内部充满歧义, 并内含着一种相互分离的张力。

三、“后现代管理”的价值分析

综上所述, “后现代管理”并非反映了管理实践的新转向, 也非指导管理实践为旨归。“后现代管理”也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概念, 它甚至因为缺乏内在的逻辑的统一性而不能清晰地说明自身。在理论上缺乏系统的论述来支撑, 在管理实践上也没有出现新的专属于“后现代”范畴的管理模式。所以既不能期待“后现代管理”给我们奉献新的管理理论范式的烛明, 也不能期望它承接现代管理的先进成果, 克服现代管理的重大弊端, 在实践上指出一条新路。那么“后现代管理”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作为“现代管理”的“它者”, “后现代管理”可以加强现代管理的深刻反省、自我理解和自我修正与扬弃, 使“现代管理”在更高的层面回归自身。充分发挥“后现代管理”的文化批评功能, 促使现代管理在如下方面积极变革:

在管理的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前提下, 积极创新、探索新的管理途径, 通过对管理中的非理性主义、多样性、不确定性、不一致性的充分关注和尊重, 使管理实践更加灵动、高效;使得管理中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因素都能得到充分的注意;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发展比如“自组织、不断演进的联合网络”、“协同领导”、“发展型组织”、“自我管理的团队”、“柔性管理”等都是对“后现代管理”的呼吁做出了积极回应。

关注并自觉地克服管理中的“异化”现象。现代管理中还广泛地存在人的异化, 创造了现代化文明成果的人, 却成为自己造物的奴隶。要让现代管理从人出发, 为了人, 回归人, 必须有一个“它者”不停的向现代管理提出抗议甚至控诉。促使管理实践将组织利益与人的自由本质, 与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密切结合。

在管理全球化、普遍化的背景下, 管理的任务就是有机地结合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强大的工具理性, 追求组织目标的效率和效益、管理主体的自我实现乃至整个世界的“生生和谐”。“后现代管理”强大的文化批判功能是现代管理不断自我扬弃、自我超越的绵绵动力。

摘要:过去的几十年, 西方的理论、艺术和科学方面出现了重大的转向, “后现代”作为最时髦的语汇几乎广泛地深入到一切社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后现代管理”作为管理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后现代管理”与“后现代”语汇的逻辑关系, “后现代”与“现代”的关系, “后现代管理”实际意义等基本问题还需进一步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后现代管理,后现代,现代,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4][美]斯蒂芬.贝斯特, 道格拉斯.科尔纳.陈刚等译.后现代转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28, 338-343.

[2]Lyon.David. (1986~1987) :“Rules and Paradoxes and Svelte Paradox”, Culture Critique5:209-219.

[3]杜学森.简论后现代管理[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6, (6) :117.

[5]罗珉.论后现代组织的变革与发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 (6) :7-11.

[6]严清华, 张庆.后现代管理思潮的路径依赖理论思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4, (1) :44.

[7]冯周卓.后现代文化与管理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 (1) :137.

[8]John.Tomlinson: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Polity Press, 1999:52-53.

[9]王治河.全球化与后现代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7.

后现代管理会计 篇2

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计划职能对未来活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谋划.内容: 研究活动条件决策编制计划.组织职能为实现组织目标, 对每个组织成员规定在工作中形成的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内容: 设计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组织运行组织监督.领导职能:管理者利用组织所赋予的权力去指挥影响和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过程 内容: 指挥职能协调职能激励职能.控制职能:保证组织各部门各环节能按预定要求运作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项管理工作活动.内容: 拟订标准寻找偏差下达纠偏指令.计划:管理者为实现目标而做的统筹规划。解析: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实就是讲的任何事情需要进行规划,只有有了良好的规划,找对了方向,踩准点,才能最效率地、最效果地把事情做好。

实例:职场生活中有很多的会议。在会议中,经理会要求下面的员工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市场的规划,人力资源的规划,工厂计划的规划,销售目标的规划,然后总结这些,提出明年的工作计划以及要求。这个就是一个计划的例子,在年前就行讨论,确定下年的方向。

组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

解析:没有纪律的队伍是打不出胜仗的。只有有结构、有组织地团队协作,才能真正的产生效益。这就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管理。

实例: 从小到大,从学生时代到职场时代,班级里,职场上,总有一些章程。小至小学生行为规范,大到工厂规则,任何一类规定,都是管理者为了更好地组织团队而制作的条例。周报会,动员会,会场安排,这些都是组织的外在表现形式。

领导: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

解析: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是古代兵家都赞成的一个说法。简单的10个字,就告诉大家,领导对于一个公司的重要性。当然领导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名词指人,另一个是动词指动作。

实例: 有公司职员心情低落,英明的领导会主动去和他聊天,找出他工作失落的原因,然后加以谆谆指导。其实生活中,在家庭里,父母就是我们的领导。每次对我们的教育,其实

都是对我们的领导,都对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会引起影响。

控制: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一致而进行的活动。

解析:当出现与计划偏差的情况时候,在问题出现前或者已经出现时候,进行一定的调整,以使得计划与现实的偏差变得最小化。

实例: 销售员都是有销售计划的,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如果出现任何的偏差,销售经理就会考虑销售员出现偏差的原因,或是提供指导,或是提供帮助,或者换其他的销售,这些都是为了完成计划,不与目标脱钩。

企业是什么?与市场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以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一种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主要指独立的盈利性组织。

联系:企业是为了市场的需要而存在的,也可以说企业是服务于市场的。市场有着不同的需求,而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的种种需求而发展壮大的。当然市场没有了需求,企业也就不会存在。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有哪些?谈谈你对他们的理解?(制度)1,标准化工作体系。包括规章制度建设工作,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2,执行保障体系。包括信息工作,员工教育培训。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就是不断将过去的经验和成功的方法固化的过程,形成企业的文件,制度,程序,标准等,直至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前者通过制定和贯彻执行各种先进合理的标准与制度,把全体员工的行为纳入企业规范,建立良好的生产和工作秩序。后者通过信息沟通,提高员工素质,提供管理平台,保证基础工作落到实处,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企业制度的四项基本特征是什么?

1,产权清晰2,权责明确3,政企分开4,管理科学

谈谈你对企业家的理解。你最敬佩的当代企业家是谁?为什么? 企业家指冒险事业的经营者或组织者。他担负着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富于冒险和创新精神的高级管理人才。企业家与一般厂长、经理等经营者不同,主要表现就在于企业家敢于冒险,善于创新。

良好的管理理念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何益处?(5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理念,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用以指导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取向和判断标准,使之成为企业员工广泛认同和接受并为之奋斗的方向,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得以立足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

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它的企业理念,它存在于企业活动的每个领域和每一个环节,是企业全体员工共识化的价值体系,换句话说,企业理念居于主宰企业成败的重要地位。企业理念又与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一个企业 企业管理、事业发展方面的理论也层出不穷,有时就像到底该怎么睡觉一样把人搞得无所适从。先是本土的传统文化思想应用于管理,后来西方文化管理理念不断被引入,有着名管理学者的理论,有成功企业家的管理经验,现在又出现了国学管理概念。可以说每一种管理理念都促成了中国一大批企业的成功,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但每种理论和理念又都有它的局限性。西方的一些管理理念和模式在西方已经证明是成功的经验,是比较科学的管理模式,但应用到中国企业里来,实践中遇到很多水土不服的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如今又出现国学管理的浪潮,而国学中又有儒家、道家、法家以及佛学等多种理论,有人主张用儒家思想管理企业,讲究按部就班、层次分明、忠信礼义;有人主张用道家理论治理企业,讲究自然而然;有人主张法家治理,还有人主张用佛学管理企业。

每一个理论和模式都如同一个法宝被抛出,企业家难免会被如此多的法宝搞得眼花缭乱。如同上述睡觉姿势的理论一样,叫人无所适从。

我从自己事业多年的发展中深深体验到,一个宏观理论的指导、一个战略目标的构架对企业的发展是多么关键,而实施战略的战术思想又是多么重要。我不排除西方管理模式,相信它的先进性,我也相信国学在管理中的巨大作用,它毕竟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我在实际运用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过程中,注意突出各自的独立性,比如可以用现代西方管理理论和模式构建企业的战略框架;用国学的不同思想作为不同管理过程阶段或不同局域的管理理念,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效果非常理想。比如法学主张以法治理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上来,就是要强调制度的作用,这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企业发展初期尤其重要,如果没有法治在前,而过分强调儒家、道家、佛家的一些仁、德、舍等观念,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但同时没有这些仁、德、舍的成分就形不成作为企业灵魂的企业文化。可见将各种理论在不同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运用,然后把他们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才是一种最高境界。

人总是要睡觉的,不管是左睡右睡还是仰睡趴睡,只要能为第二天的工作提供充足的精力,选一样、两样,或都选,都行

为什么要进行工作分析?怎样进行工作分析?

工作分析的意义: A、工作分析是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B、工作分析是提高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C、工作分析是组织现代管理的客观需要 D、工作分析有助于实行量化管理 E、工作分析有助于工作评价、人员测评、定员、定额、人员招聘、职业发展设计与指导、薪酬管理及人员培训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F、工作分析对于劳动人事管理研究者也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步:确定组织结构和部门职责。第二步:建立工作小组,并制定工作分析计划。第三步:设计岗位说明书模板,并进行工作分析和岗位说明书编写培训。第四步:岗位说明书的编写。第五步:进行工作分析访谈。

工作分析理论体系简介(1)、科学管理方法——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2)、人际关系方法——霍桑实验(3)、工作特征模型方法——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4)、HP工作设计方法——优秀业绩工作体系(5)、辅助工作岗位设计方法

简述员工培训的过程和培训的方式?方式:在职培训(学徒式培训、工作指导培训、工作轮换、挂职锻炼)脱产培训(课堂培训、实景模拟培训、网络在线培训)

唐骏职业经理人对你的启示?

商场上,唐骏一路夺营拔寨,身价也节节拔高,不用说在中国是打工第一皇帝,就是在美国,也快赶上那些大跨国公司的CEO水平了。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只有仰望的份,可以说唐骏的工作是可以复制的,但身价目前是不可能复制的。唐骏能力强是实实在在的,中国微软的总裁也是真的。中国微软前后换了将近十几个总裁,要说学位,有比唐骏高的,人家至少是正规学校的,要说经理人职场打拼,了解中国国情,都有比唐骏厉害的,可为什么却只有唐骏能拿到一年一个亿(在盛大),加盟费10个亿(新华都)这个天价,成为名操一时的“打工皇帝”,而他的前辈、晚辈却做不到?我认为以下是唐骏成功的真正原因。

一、很好地把握时

机、找对了老板

唐骏从微软下来时,没有像他的台湾、香港人那些前辈一样,去选择外资公司继续当职业经理人,而是选择了民营的国内新兴网络公司-盛大网络,这点我想那些拿美国名牌大学博士学位的人未必有这胆量。当时盛大的陈天桥年轻有为,虽然抓到了网游的领先机会,想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却无所适从,以为是高不可攀的事,需要一个有跨国公司背景的高手,这

时刚好唐骏离开中国微软,双方一拍即合,估计陈天桥现在会大呼上当的。

二、角色定位,转型成功

唐骏到盛大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但最主要的还是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不像那些跨国公司的所谓高层一出来,以为天下自己最厉害,中国国内的公司都是草帽,最后落得个水土不服,都早早收场。

唐骏不像他们,按《唐骏自传》里介绍的,他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敢当配角,像三国诸

葛亮似的,辅佐老板,把跨国公司的一些管理办法成功引入盛大。

凡在跨国公司,如像IBM,都有类似的培训,大家治理公司的办法都差不多,但差别往往就是在于是不是把自己位置摆正,角色能不能定好,像唐的先辈微软中国前总裁吴士宏那样,一到TCL电脑,不了解TCL电脑实情就照搬IBM、微软的做法大搞什么市场风暴、什么什

么战役,最后落得个失败收场。

三、价值不符,工作可以复制,身价不可能复制

唐骏的成功,很多人都以为那是职业经理人的成功典范,打工榜样。说实在的,唐骏肯定是个IT技术能手和企业管理高手,他既然当上了微软中国总裁的位置,微软那一套管理办法一定精通熟透,自己也有一些创造,像成就他人,记住每一位员工名字等等,这在国内企业也许新鲜,但在大的跨国公司,如IBM呆过的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那是领导必需的,不

是什么独创。

唐骏可以说是外企公司的管理高手,但从他的经历看远不是资本运作高手。当后来,唐骏辅助陈天桥把盛大在纳斯达克上市了,当时以为那都是唐骏的名声所致,唐骏不在,盛大就上不了市。其实这是大错特错,后面调查了一下,中国IT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已有几十多家,说明登陆纳斯达克并非难事,就连搞网游的现在都有好多家了,我想当时即使不找唐骏,盛大上市都是可以的,公司上市成功与否券商才是起关键作用的。同样在美国上市,代价却天

壤之别,像史玉柱的巨人网络上市,未必就找个年薪上亿的职业经理人当总裁来运作。新华都的一系列资本运作,我认为只要花给唐骏5份之一的钱(2亿元的加盟费)都可以找到很多高手去胜任的,想想看中国上市的企业都几千家了,为什么很少出现年薪上1、2个亿的职业经理人?

他与陈天桥的合作很好,为什么还是离开?

“从当初离开微软中国到盛大,我已经做了4年多时间,期间就有很多人问我什么时候离开。一开始我承诺3年不会离开盛大,我已经做到了。”如果在3月份,唐骏的这样回答还是含糊的话,那么现在的确是真的离开盛大了。他并没食言,他已经完成了对盛大的承诺,并对自己在盛大的4年多职业生涯感到非常满意。既然这样,唐骏为什么要离开盛大?这个问题最近在希赛社区被炒得火热大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对于公司而言,易观国际总裁于扬说得很清楚:“唐骏离任对盛大未来没太多影响,因为盛大未来的战略、战术都很清晰了。盛大过去2年转型成功,唐骏做了很多贡献。”事实上,唐骏本人也认为,即便自己离开了盛大,也不会对盛大股价造成负面影响,更不会影响到目前已经稳定发展的盛大。唐骏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他不会在危难时期抛弃盛大于不顾的,反而在盛大的危机时刻做了中流砥柱,这才是他的风格,他的个性。正因为他的风格他的个性,最终还是要离开盛大的,所以选择在这个时刻离开最好。

其次,对于个人而言,唐骏作为职业经理人,追求完美、超越自我是他的人生奋斗目标和价值体现。唐骏于1997年底由微软公司总部委派来到中国上海筹建大中国区技术支持中心。1999年7月,微软总部鉴于该中心的骄人业绩,正式宣布提升该中心为亚洲技术中心。2001年10月,鉴于该中心的业务范畴已扩大至全球范围,微软公司正式宣布将微软亚洲技术中心提升为微软全球技术中心。由于其出色的业绩,2002年3月,唐骏博士被任命为微软中国总裁。他在微软中国所创的业绩表明,他是一个非常合格的职业经理人,他不想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带来任何缺陷,于是在2004年2月离开微软中国到盛大任总裁,这四年间,他让盛大重新夺回网络游戏的霸主地位,现在盛大已经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期,要想再展更大的辉煌,困难重重,此时功成身退,正好符合他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因此,离开盛大顺理成章。

后现代资产管理谋变(上) 篇3

在艺术发展史的后现代主义时期,传统元素被大胆革新,经过偏离与变形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态。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信贷危机,也正推动着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经历类似变革。

由于环球投资市场当中的产品种类极其繁多,因此我将重点论述金融监管、美国股票及固定收益投资所面临的变化。本期将以金融监管与美国股票为主要内容,下期将讨论固定收益市场的情况。

资产管理回归传统

由于这场危机暴露出金融市场现代结构的诸多问题,整个行业开始回归传统。这一系列深远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当代金融体系中的一些重要元素,未能如预期般发挥效用。

首先,在风险分担方面,无论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还是资金集合投资的形式,都未能有效实现金融市场风险分担的功能,未来投资人需要对风险分担的利弊得失进行重新审视。

其次,在对手风险方面,投资大众都假设市场参与者能够谨慎管理好自身风险,但这一假设看来过于乐观。此番危机之后,金融监管预料将更加严格,而这种环境很可能对大型金融机构更为有利。

第三,在流动性方面,投资者发现,要在危机中脱手资产困难重重,今后投资者可能会更倾向于流动性较佳的资产类别,提高现金、政府债券和公募产品的投资比重,并减少对私募产品(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等)的投资。

最后,在资本保值与追求回报的平衡方面,金融市场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使得这两类需求之间的区别逐渐模糊不清,但未来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投资者,都将更加强调控制组合风险。

为什么投资大众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对于上述错误始终毫无察觉?我们认为,其中部分是由投资者的行为因素,亦即羊群心理和追逐市场趋势所造成。这些行为模式导致的市场偏离和负面因素,在以收益为导向的薪酬制度和宽松的监管环境之下被不断放大。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尽管投资业务的某些结构因素面临质疑,但关于投资的基本原则仍具有长远价值,因而环球投资界正谋求在不完全摒弃金融创新的情况下,走上一条回归传统之路。

我们预计,未来以资产证券化形式进行风险分担的做法,将不会再如此普遍,但多元化配置依旧是资产管理的核心理念;虽然不同资产类别的相关性假设可能受到质疑,但投资组合优化工具仍将在资产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股票的“价值溢价”备受考验,但投资者仍将偏好便宜的股票;衍生工具和金融杠杆的成本越来越高,使用者则日益稀少,但其在管理风险和实现回报方面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也就是说,在这个资产管理的后现代阶段,环球投资界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如何吸取这场危机的教训?如何理解危机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妥善利用全球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优势的同时,搭建一个更加强大并且具有可持续性的投资市场结构?

金融监管亟待完善

虽然此次金融危机有很多因素,包括错误的借贷决策、过高的杠杆比率,以及对短期融资和非流动性资产的依赖,但金融监管方面的疏漏无疑也是成因之一。

金融市场的很多部分并未纳入监管,环球资本充足率标准(即《新巴塞尔框架协议》)仍然有不足,此外有太多监管机构职责重叠且权威不够。

虽然目前还很难就环球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一个完整构思,但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初步建议必须被包括在内。

首先,美国需要建立起单一且系统化的金融监管部门,拥有获得全部相关信息的权限,以及对所有市场、企业和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评估的职责,并有足够权力采取相关行动。

其次,对于可能给金融体系带来重大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应建立起处理潜在压力的标准程序,大型机构可以破产,但应当有序可控,不能破坏整个金融体系。

第三,按揭业务须要接受监管,确保放贷方及其他市场参与者能够恰当地披露信息,并且职责明确。

第四,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标准,尤其是《新巴塞尔框架协议》,有必要进行修改补充。新的标准应当顾及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情况,并且避免成为顺周期性的标准,即在市场景气时放宽,在相反情况时收紧。

第五,会计操作流程亦需要接受检讨。按市值计价的会计方法虽然合理,但不应在所有情况以及所有资产类别中都被运用。在部分紧急情况下,假如会计规则对资本市场的正常运作不慎产生影响时,需要有应急方案。

美股投资冒险意欲降低

美国的股票投资者,可能会对此次危机中的损失感到特别沮丧,因为这毕竟是一场由固定收益产品引起的危机,为何会对股票资产形成如此重大的打击?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投资者在“新经济”概念股票上过度投机,导致在2000年至2002年的熊市中,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接近50%,而纳斯达克指数更是重挫约70%。在那次泡沫崩溃之前,也就是1995年至1999年间,股票市场的年率化回报超过20%。但与之相比,本次危机之前美国股市的回报并不算过高,在2007年9月以前的五年中,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率化回报仅11%。

虽然这次危机的泡沫实际上发生在信贷市场,但美国本土股市经历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大跌幅。

究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信贷泡沫崩溃后,美国金融企业大受打击,导致金融股立即跑输大盘,而该类别在2007年中时占到标准普尔500指数约两成的市值比例;其次,金融危机迅速扩散到美国实体经济,企业盈利则遭遇“二战”以来的最大下滑。

这次惨痛经历,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困扰投资者。

相比其他风险资产,目前股票的风险溢价水平正处于高位,并且预计在投资者对风险资产重塑信心以前都将高企。但于长期投资者而言,现在亦是一个潜在的机会,因为股票可能会在未来十年提供更高的回报。

当然,一个重要的未知因素是,美国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对于投资股票的冒险意欲,在此次危机中究竟受到了多大程度的损害?自2007年中以来,个人投资者从美国本地股票基金中赎回的金额仍属较为温和,仅为约500亿美元。假如不算基金本身价值下跌的影响,这仅相当于危机开始时基金总值的约4%。机构投资者则从本世纪初已开始尝试减持美国股票,转而增持新兴市场股票及国际股票。

不过,在金融危机形势最恶劣的时刻过去之后,机构投资者并未及时补回股票仓位,这既可能是由于投资者的流动资金仍然匮乏,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正在对股票的长期持仓水平进行重新评估。

预计未来投资者会把更多焦点放在管理流动性及下跌风险上,这种考量可能会令他们减少在风险资产方面的总体配置。在风险资产当中,美国投资者对本地股票的偏好则可能会超过全球股票,而对股票的偏好又高于那些流动性较差的另类投资产品。

股票分析方法遭遇挑战

投资者过去普遍认为,便宜的股票表现要好于昂贵的股票,事实上几乎所有股票基金经理的投资流程中都包含估值这一元素。历史上价值投资者曾经面临好几次严峻考验。例如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上升的周期之长远远超过价值投资者的预期;又比如在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信奉价值投资的人们也错失了日本的牛市行情。

不过,付出耐心总会获得回报。当泡沫破灭时,主动管理型的基金经理人能够取得卓越的相对回报。

例如,基金经理只要避开日本银行股,十年回报即能轻松跑赢摩根士丹利欧澳远东指数达两成。在美国本地股市,互联网泡沫崩溃后,罗素大型股价值指数在2000年3月至2007年5月期间的表现,亦胜过成长股指数达125%。

但这一次的危机与以往完全不同。价值型投资者跑输大市,并非因为成长型股票的表现更佳,而是因为很多看来已经相当低廉的美国股票,特别是金融股,股价竟然进一步大跌。其中的关键症结在于金融杠杆,不仅迅速放大了商业环境恶化对公司盈利的负面影响,而且又无法在市盈率和市账率的数据上得到体现。

那些成功度过风暴的价值型基金经理,都已认识到“质量取胜”的重要性,而良好的组合构建能力亦是在此次危机中幸存下来的关键前提。随着市场波幅飙升,股票组合亦必须接受严酷的压力测试。

成功的风险管理,不仅要求基金经理对于市场环境极其了解,而且还需要根据宏观形势的急速变化,对不同的行业进行选股。除了量化风险分析工具可有所帮助,扎实的基本面研究更加必不可少,它能够帮助基金经理真正透彻地了解公司层面以及整体组合的风险情况。■

后现代管理会计 篇4

1 病案管理中现代化设备的应用

1.1 计算机管理

利用计算机进行大信息量的检索, 是传统工作方法所无法实现的。支持病案首页信息录入、数据整合、信息检索、综合查询、借阅追踪、支持国际疾病分类 (I C D-1 0) 等。具有存储容量大、易管理、利用率高, 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1]。

1.2 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

条形码本身不是一套系统, 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识别工具, 是由宽度 (深色、浅色部分) 和反射率不同的条和空组合而成的一组符号, 代表着数字、字母或标点符号, 许多医院用于病案的流通管理、借阅管理等。具有易于制作, 容易识别, 可靠性强, 经济便宜等优点。

1.3 胶片缩微影像技术

把原件用摄影的方法, 按一定比例缩小拍摄到感光胶片上进行保存、传递、应用。通过对病案的电子化, 可以实现对病案的现代化管理, 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对病案原件的保护, 减少病案原件的磨损[2], 且扩大了病案资源的应用。

2 病案管理现代化对医院管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2.1 引发病案管理模式新的变革

在新的形势下, 传统的病案管理模式无论从管理内容或管理手段都已远远落后, 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医院管理需求。而现代化设备的出现和使用, 为病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 发展出更高的管理模式。随着新时期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已从以往病案管理的“保管型”向“开发利用型”转变, 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3]。

2.2 实现病案信息共享

实现病案信息资源收集、存储、传递开发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 使病案信息高度共享。利用医院信息系统中存放的大量历史数据, 建立数字化病案管理计算机系统和配套的加工、管理、应用体系, 从中挖掘和提炼出丰富的信息用于决策和科研教学[4]。

2.3 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

医学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规律、预防和治疗、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的进步, 医学科学正在大规模、高速度的进入发展的时代。病案管理的现代化可以高度准确地利用病案信息为医学发展, 为人类研究诊断与治疗疾病的方法、手段和预防疾病做出重要的贡献。

2.4 对医院进行科学化管理

医院产生的医疗收入主要是患者诊疗中形成的医疗费用, 广义的医疗费用的实际运作可以从病案中得到, 病案中的信息直接表达医院经营和管理的现状和水平。现代化医院的病案管理工作必须参与医院的管理和经营, 是由病案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5]。

2.5 为相关部门提供服务

为远程医疗会诊、医保系统等的实施提供坚实可靠的物质基础利用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可以在不接触病案原件的情况下对病历进行查阅, 为患者进行诊断, 为尽快治愈患者缩短了宝贵的时间。另外, 病案信息的需求不断扩大, 不仅仅局限于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等, 公检法、医保、保险、劳动鉴定等也更多地要从病案中查找依据。现代化的设备, 可以更好的为相关部门提供服务, 缩短工作流程。

病案管理现代化是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医院的经营、发展和壮大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医院的医疗科研教学等提供宝贵的临床记录。在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要使病案信息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病案管理必须全面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病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对医院进行科学化管理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病案管理现代化, 必须要以扎实的基础工作为前提, 并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才能使病案管理发生质的变化, 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邹小颜.探讨电子病案的管理[J].中国病案, 2012, 13 (3) :4-5.

[2]麻新梅, 唐建中.建立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软科学, 2006, 20 (4) :423-424.

[3]赖仲琼.病案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要素[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4, 4 (17) .

[4]李静娴, 王桂荣, 江莲.建立病案网络系统深入开发信息资源[J].中国医院统计, 2007 (1) :95-96.

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相互关系 篇5

当今时代正是以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文化和政治的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对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意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学习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论的目的就是掌握和了解现代科技及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发展动态和管理思想,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到的科学管理知识和最新的管理模式,有意识地运用到本单位的经营和管理中,锻练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认识现代科技的基本含义

我认为就是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和发展理念,这三种要素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现代科技。要了解和认识现代科技的主要内容,就必须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概念及关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马克思说过:“科学是试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亚里士多德最早对古代的科学知识进行了整理,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科学的重要功能在于解释,科学解释就是从有关某种事实的知识过渡到关于这个事实的原因的知识。牛顿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试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达尔文则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现代科学个泰斗爱因斯坦则明确将科学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因此,科学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等要素构成的有形结构,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科学的概念随着科学的进步也在发生改变。在过去,靠个人志趣,少量资助,有小规模的实验室,经过少数人艰苦奋斗,就能做出划时代的科学成就,然后是20世纪40年代以美国实现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的国家规模建制的时代,今天的科学已发展到国际合作的跨国建制时代。“科学是一种建制”表明科学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由国家组织,国家提供研究经费,把社会有关资源很好的整合、组织和管理,实现科学家与企业家、政治家的结合,从而快速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神舟5、6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说明现代高科学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国家组织全国众多的单位和科学家,按照严密的科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有效运用国家的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促使国家科学事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科学已成为一项全球化的国际事业或产业。如,目前在全球暴发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正在世界部分国家流行,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防治研究已成为一项国家科学事业,但是,由于各国的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致,防治禽流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要在全球范围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禽流感,就应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统一协调下,实行国际合作、跨国跨地区合作,使不同国籍的科学家之间实现合作,让科学成为一项国际事业,或者说科学研究成为一项社会事业,使有效防治如:禽流感类似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真正成为可能。

2.什么是技术

技术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创造出的各种物质手段(如工具、机器、仪表)以及经验、方法、技能、技巧等。

从技术的科学性层次来看,可以将其技术分为“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前者是手工时代主要依据经验(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发明和使用的技术,后者是工业革命后根据科学原理不断发明和使用的技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技术看作是科学的应用。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1.科学与技术存在多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一是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而技术是操作形态的知识,前者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后者提供“怎样做”或“怎样做好”的知识;二是科学在于发现,技术在于发明。发现并不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而发明正是要创造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东西;三是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而技术在于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四是科学活动导致精神产品,而技术活动导致人工产品。

由于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客观区别,使得一个国家科学发达并不意味着技术就一定发达。

2.科学和技术之间不仅有上述的区别,而且还有着相互联系,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联系日趋紧密。主要表现为:一是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二是技术可产生科学,科学可产生技术;三是技术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科学是技术产生与形成的基础和知识源泉;四是经验性技术的提升可导向科学,科学也可改进和提升经验性技术;五是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科学提供可能,技术使可能变为现实;六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总之,科学与技术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关系。

3.20世纪最大的科学成就是:量子论、相对论两大理论。以及粒子物理的夸克模型、宇宙学的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模型、计算机冯诺依曼模型、地质构造的板块模型等五大模型。

4.20世纪五大尖端技术是:核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基因重组技术。

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推动了世界六次生产力的发展高潮,对人类世界的现在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全球社会实现消除贫困,防止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维护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三、认识现代管理学的含义

现代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最佳的协助方式,调动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发挥最大效益,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既定目标。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现代管理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和发展的结果。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一方面科学理论和技术进步不断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创造新的市场。另一方面,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越来越表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许多国家不断强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干预,采取在科技上先行一步的战略决策,把掌握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也把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重大历史责任,强调为了未来的利益现在就必须对科技创新进行投资。

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我国必须做出符合自身国情和需求的新的战略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我们必须充分调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潜力,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提倡人本管理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现代管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提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这与现代管理学所提倡的人本管理理念相互吻合。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实施现代管理中人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促使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就是管理中心从物本管理转到人本管理。管理要以人为中心,管理者从心底尊重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能把工作做好,具有做最佳员工的内在原始冲动。企业管理者的任务只是设计良好的管理体系,与员工进行思想沟通,提高员工的素质并开发其潜能,塑造企业文化,使员工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这样做的根据是:人是“文化人”,蕴藏在职工心里深处的价值实现感、成就欲、事业心、自尊、自爱、自强心理与主动性、创造性会自然地倾泻出来。他们将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但我们知道,人是不同质的,一般意义上讲,企业员工有不同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的人生哲学和追求,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企业内部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所以企业要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不断实行末位淘汰,不断地“走人”、“进人”和“留人”。而代谢和淘汰的根本标准就是员工的知识能力、个人追求与现代管理价值观的契合程度,这也是人本管理中最应该仰仗的内容。

以人为本,究竟是以人的什么为本?这是一个涉及到人本管理的时代特征和现代管理观的问题,以人为本是与时俱进的,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我国,最显著的变化是由计划经济时代中注重人的道德品质并以此作为人的根本,转变为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更注重人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并把知识和能力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具体到一个企业,就是看这种知识和能力是不是能和企业的现代管理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员工是不是能融入到践行现代管理观的团队中来,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成为该团队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以人为本,究竟是以哪些人为本?原美国通用电器公司CEO 杰克·韦尔奇提出的公司价值观是“简单、迅捷、自信”。他将企业的员工分为四种,一种是信奉企业现代管理观,而且有能力的员工——重点使用;一种是信奉现代企业管理观,但无能力的员工 ——培养后再使用;一种是不信奉现代管理观,但有能力的员工——利用,培养后来人取代他;一种是不信奉现代管理观,而且没有能力的员工——坚决排除。这种政策其实就是培养员工对人本管理的认同。

六、电子计算机高速宽带网络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市场竞争的瞬息万变,在这种条件下,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的产品和服务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首先取决于该企业能否及时掌握必要和准确的信息,实现信息在管理者与员工和员工之间的传递,分享信息。企业规模的增大,公司的总部如何对自己的子公司销售业绩和经营状况了如指掌的?如何保证制定的全局战略得到有力和有效的执行?同时,要完成高效益的管理需要哪些技术解决方案?这一系列问题就自然摆在了我们面前。在这样一个任何事情都讲效益的时代,对于现代跨国企业或经营业务遍布全国或全球的企业,我们已经不可能随时就任何事情都要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解决。因此,我们的现代企业管理已经离不开20世纪五大尖端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由此发展起来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技术。

第一、网上交流

作为公司的总部,让子公司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政策,发生的事件,以及公司业绩、人事变化、产品策略等等是一项日常且必需的工作,必须经常与子公司的管理者保持联系,让他们得到最新的信息,也让他们反馈各子公司的业绩状况、面临的问题,交流对一些政策的看法,这种联系可以通过以电子计算机组成的高速宽带网络体系,进行电子邮件传输或公司内部网页的各种相关信息的发布来完成。

当公司有重大的策略调整和重要事件发生,总部除了征求高级经理的意见外,还要通过电子邮件来和全体员工沟通,同时在总部举行的相关会议也可在网上直播,全体的员工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参与和沟通。在涉及到一些有关政策和重大事件的交流时,涉及人员大部分也可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也有时还可通过网上会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电子邮件上,所有与此事有关的人员,不论其职务高低,都可以被列在电子邮件名单上,这样大家都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其它人即使是没有见面,也相互知道他人的观点。如果有其它原因不能出席会议,也可以事先或事后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和决定通知大家。这样使得决策的程序加快,同时也避免因会议的旅行和规模对人员的限制,使得不分级别的人可以自由地不受高级职员的影响,真实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八十年代末,微软与IBM达成了共同开发OS/2的计划,但两位普通的工程师对此持有异议,他们直接给比尔·盖茨发电子邮件反映自己的意见,要求公司放弃OS/2,继续其Windows的计划,这个意见最终得到了公司的支持,才有了今天的Windows。因此,公司的上层一定要可以收到来自最基层的意见。这里,网络的特点,则决定了意见的真实性。

第三、网络是个管理工具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前总裁高群耀曾经介绍,虽然他与员工之间经常定期见面和交流,每月举行一次全体员工会,但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交流则是他与数百名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的更重要的方式。他一年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需要作商务旅行,包括去美国总部、出席地区性会议、拜访客户等等,在这些旅途穿梭中,电子邮件就成了他和总部、公司、员工保持沟通和联络的方式。他可以在在飞机上阅读重要的邮件、进行思考甚至进行决策;他还可以远程批复员工的报销、预算申请等,不会因为他的出差在外而对公司的有效运作、各项目的进展而有所耽搁。他也可以在美国或其他任何只要有电话线的地方上网,进入公司的内部网络,看到最新的销售状况、财务支出等等,从而对属下发布指令,保持对全局的了解和控制。高群耀表示,如果离开了网络和电子邮件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他几乎是什么也干不成,网络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工具。

第四、电子商务

时下,电子商务正热火朝天,其实实施电子商务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流程、供应链流程、销售流程的电子化。九十年代以来,国际上众多的公司的订货、销售就已经开始实现了电子化和网络化。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为例,微软产品在中国的销售是通过代理商进行的,代理商登录到微软的销售系统上下单订货,系统会将订货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发给生产微软产品的签约工厂。工厂接到新的订单时,将按照网上订单开始加工介质,印刷彩盒,并通过物流系统发往代理商。此外,代理商还需要按期把销售状况登录到微软的销售系统中,这样就可以及时、方便地在线了解相关的销售、订货状况。这些数据可以供微软全球的管理人员进行查询,这样总部的人士在办公室,就能对全球的销售状况了如指掌。同时,子公司之间还可以查询其他子公司的相关销售数据,进行比较,了解差距,做出改进。

其实从这一点上来讲,通过网络对公司业绩进行管理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网上的文件易于保存,格式规范,直观性强,而且通过网络,非常容易发现销售环节中的问题出在那里,这有一点像通过电视系统监控城市的交通一样,很容易发现出问题的地方。同时还容易做出科学的决策,分析管理人员的责任,找到技术或者程序上的解决方案,提前作好准备或改变某种格局的安排,提高销售水平。

通过网络销售还能最大限度地克服一些商业中的腐败行为,让一切过去在传统业务中易出现的问题一目了然,所有的销售业务的参与者可以看到全部的过程,同时,也能激励员工的上进心,产生于无声处见力量的效果。虽然专门的电子商务公司正在遭到大众的质疑。但是,一家企业不去考虑网络来改造自己的销售和管理体系,那一定是死路一条,通过网络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延伸其商业触角,降低管理成本,已经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五、网络管理一切

网络是个“万金油”,除网络化的销售管理系统外,财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培训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管理。公司的管理者,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单据需要签署,如果把签单、报销和采购全部都在网上,通过系统设定,根据不同的权限由不同的人来签署,就方便快捷多了。以采购为例,所有的采购,无论是货品还是服务的采购,每人都必须得到网上填写采购单,系统会将填好的采购单按照预先的设置发给填写人的经理,经理批复后,将自动转到财务处,由财务人员根据公司的制度来处理上述财务事宜。这就使得过去十分复杂的财务程序变得简单。还有员工的工资发放,制定股票期权等事宜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每个员工上公司内部网,找到自己的财务户口,随时可以了解自己的工资状况,核对自己的财务情况。这样就能大大的减少劳动力。

为了充分了解员工的想法,公司每年都可以开展员工调查,这些调查可以在网上进行和完成。总部用电子邮件发出调查通知,通知中包含了一个可以登录的网址,每个人都有自己单独的网址。员工在网上填写并提交调查表,然后由系统自动进行统计和分析。公司还可以开设多个内部网站,上面发布各种各样的公司信息,员工可以自行访问,进行自我培训和完善。公司还可以设置多种培训项目,且每一个培训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网络中的培训教材使得公司的培训打破时空的限制,可以按计划进行自己的出差和旅行,而在其它的地点也能参加网上培训。

七、生物芯片技术与现代管理

生物芯片是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主要是指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在固格体芯片表面构建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 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常用的生物芯片分为三大类:即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和芯片实验室。生物芯片的主要特点是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芯片上集成的成千上万的密集排列的分子微阵列,能够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使人们快速准确地获取样品中的生物信息,效率是传统检测手段的成百上千倍。它将是继大规模集成电路之后的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在疾病诊断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芯片在疾病检测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一张芯片上可以同时对多个病人进行多种疾病的检测。仅用极小量的样品,在极短时间内,向医务人员提供大量的疾病诊断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的治疗措施。例如,应用最新生物芯片技术检测“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研制方面,美国国家免疫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于2003年宣布对“非典”生物芯片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计划通过免费向全球科研人员公开有关“非典”生物芯片技术方式,可使目前已知的“非典”信息服务于全球科研人员,同时,在2005年7月美国科学家宣布,研制出一种能在11小时内检测出流感病毒株系的生物芯片。该芯片对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H1N1、H3N2两种人类常见流感的检测准确率达90%以上。有关“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生物芯片技术对于 快速检测流感病毒株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它能帮助医务人员尽早发现新毒株、追踪病毒的演化、找出最危险的毒株并开发相应疫苗,在防控流感疫情时掌握主动;二是通过比较不同“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并进行分组,科研人员可以描绘出有关“非典”冠状病毒和“高致病性禽流感”杆状病毒的“家谱”;三是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病毒的临床症状,科研人员可以了解那种病毒最为致命,并获得开发针对性药物的关键信息;四是可以使全球科学家更好地理解“非典” 和“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二种新疾病的病原体及其传播情况,为寻找抗“非典” 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有效措施提供新线索;五是国家或部门可以利用生物芯片技术对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监测,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和规划,对防止疾病流行过程实施有效的现代管理。

第二、药物筛选

目前,国外几乎所有的主要制药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生物芯片技术,应用生物芯片来寻找药物靶标,查检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用芯片作大规模的筛选研究可以省略大量的动物试验,缩短药物筛选所用时间,从而带动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如何分离和鉴定药的有效成份是目前中药产业和传统的西药开发遇到的重大障碍,基因芯片技术是解决这一障碍的有效手段,它能够大规模地筛选、通用性强,能够从基因水平解释药物的作用机理,即可以利用基因芯片分析用药前后机体的不同组织、器官基因表达的差异。生物芯片技术使得药物筛选,靶基因鉴别和新药测试的速度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基因芯片药物筛选技术工作目前刚刚起步,美国很多制药公司已开始前期工作,即正在建立表达谱数据库,从而为药物筛选提供各种靶基因及分析手段。这一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第三、基因测序诊断

大规模基因测序是人类基因组计划面临的首要任务,它涉及到基因多态性、突变、缺失的检测。现在已可在1.28平方厘米生物芯片上,用分子探针检测32Kb至几百Kb区域中任何区段,这对检测病人是一个还多个基因突变,指导治疗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从正常人的基因组中分离出DNA与DNA芯片杂交就可以得出标准图谱。从病人的基因组中分离出DNA与DNA芯片杂交就也可以得出病变图谱。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种图谱,就可以得出病变的DNA信息。这种基因芯片诊断技术以其快速、高效、敏感、经济、平行化、自动化等特点,将成为一项现代化诊断新技术。例如Affymetrix公司,把p53基因全长序列和已知突变的探针集成在芯片上,制成p53基因芯片,将在癌症早期诊断中发挥作用。又如,Heller等构建了96个基因的cDNA微阵,用于检测分析风湿性关节炎(RA)相关的基因,以探讨DNA芯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现在,肝炎病毒检测诊断芯片、结核杆菌耐药性检测芯片、多种恶性肿瘤相关病毒基因芯片等一系列诊断芯片逐步开始进入市场。基因诊断是基因芯片中最具有商业化价值的应用。

另外生物芯片在农林业中有广阔应用前景。其中有经济价值的有:用芯片检测植物激素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环境因素如干旱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其他如肥力,对环境耐受力和抗虫害能力等都可以用芯片进行快速分析。最终免除进行费时费钱的大田实验。应用芯片于基因再测序又将促进动植物育种和新品种的培育。在实际应用方面,生物芯片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优育优选、司法鉴定、食品卫生监督、环境检测、国防、航天等许多领域。

生物芯片的飞速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998年6月29日美国宣布正式启动生物芯片计划,世界各国也开始加大投入,以生物芯片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正在全球崛起,目前美国已有8家生物芯片公司股票上市,平均每年股票上涨75%,专家今统计:全球目前生物芯片工业产值为10亿美元左右,预计今后5年之内,生物芯片的市场销售可达到200亿美元以上。

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及其优化 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职能;优化

现今, 包括我们在内的世界上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如何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课题, 而发展中国家普遍技术落后、资金短缺。因此, 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都从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开始自己现代化的进程。然而, 严酷的现实是, 有了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不一定能够获得预期发展, 人员素质低和管理落后常常成为这些国家经济起飞的严重障碍, 引进的资金往往被浪费, 设备和技术往往得不到有效利用。因此, 美国管理科学院院长孔兹教授告诫说: “如果我们不去学会管理人力资源和协调职工生产活动的能力, 那么把新发展和新发现的技术应用于实践中的效率低下与浪费现象将会继续下去。”

在这种背景下,管理会计被提升到了影响企业经营决策的地位。本文从探讨管理会计的职能出发,对其职能的优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基本职能

1.管理会计的预测职能,为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信息

现代企业制度, 要实现企业真正进入市场, 按照市场需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使企业从容地加入到市场经济的行列里, 不断地发展壮大,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要掌握市场的行情, 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和结构, 预测未来的市场前景, 所谓“预则立, 不预则废”。因此,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建立健全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 形成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利用等完整系统的规范化程序。以产品、消费者、地区为对象分析成本、数量和盈利能力,掌握目前市场状况的经济信息; 对比分析竞争者在市场的地位和占有率, 收集国内及国外同行业信息; 针对过去的市场业绩进行评价和分析, 了解计划期、同期以及历史上最好水平的信息。为企业进入市场提供相关产品的成本、价格、质量和盈利水平等方面的信息。

2.管理会计的决策职能,协助企业做出最佳的行动决策

决策是贯穿整个企业管理全过程的始终。既有行动前的计划决策, 又有行动后的控制决策。既有面向市场的外部决策, 也有面向企业内部的系统决策。预测为决策提供依据, 决策为企业管理确定奋斗目标。而管理会计的职能则更多体现在决策上, 并通过管理会计机构参与决策来发挥会计的控制功能。

3.管理会计规划目标的职能,改进企业的经营机制

管理会计规划经营目标的职能是通过编制各种计划和预算实现的。它是在企业决策方案的基础上, 将事先确定的有关目标具体落实到相关的预算中去, 从而恰如其分地、有效地组织协调产、供、销以及人、财、物之间的关系, 使企业的经营机制更加合理化地运行。

4.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

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有利于完善各单位经营管理机制。这一职能是要求将对经济过程的事前控制同事中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事先确定科学可行的各种标准, 并根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与计划发生的偏差进行原因分析, 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5.管理会计考核评价经营业绩的职能,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结算

考核评价经营业绩主要以责任会计为基础, 以利润目标为企业管理的准则, 带动整个企业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考评制度, 赏罚分明。可通过建立内部决策制度, 进一步明确权、责、利相统一的关系, 激发内部管理人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企业对于管理会计职能的优化和措施

财务部门要想做好分析、预测、控制工作,即做好预算管理工作来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至少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可以做。

1.完善资金调度制度,实行预算管理

比如财务部门在编制企业现金流量表时可以采用账户法,可以汇总出哪些地方资金需求大,哪些地方占用资金多,企业可供支配(扣除必须支配部分)资金有多少或缺口有多大,通过加大回款力度还是贷款来解决,哪一种渠道解决多少资金,哪一种渠道资金成本更合算,进而实现企业资金的预算管理制度,使企业有限的资金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发挥作用,创造财富。

2.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加强财务核算和监督管理

做好各项资金管理,包括现金和各种非现金物资占用管理,就要了解有多少可以支配的钱与物、分布在哪个环节,然后是降低每一环节的资金占用,为用好企业的每一分钱向决策层提出财务部门应有的建议。

3.加强成本费用核算,实行成本的目标控制即预算管理

(1)真实细致的成本与费用核算,在为财务部门提供成本、费用分析数据的同时,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权威的报价支持。

(2)企业订单的报价又是财务部门进行目标或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二者相辅相成。可以说依据财务部门成本、费用分析数据的企业订单报价,是结合了当时市场认可因素的,这一报价就是财务部门成本目标(预算)管理的终极控制目标,通过成本的预算控制,财务部门应当也完全可以说明每一产品是盈是亏,盈多少,亏在哪,是企业成本太高,还是经营人员报价太低,成本控制的重点在哪,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措施有效。不仅如此,在成本核算的日常工作中,会发现诸如废品、丢失、成本追加等很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就可以弄清楚企业生产组织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日常管理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避免,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管理建议。

4.加强对非现金资产的分析、预测和控制

比如财务部门可以依据本企业生产状况,确立每一生产环节在制品合理周期是多少,占用资金有多少,考虑资金的时间成本,分析出哪些产品对企业的贡献大,哪些产品亏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合理的建议,并通过对每一环节资金数额和占用时间的考核,加快资金流转,增加资金使用效益。

5.加强会计报表的分析与预测工作,为决策层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经济消息支持

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成果的总体表现,是一定时期、某一时点资产、收入、利润的综合体现,会计报表中各种因素的趋势变化,是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晴雨表,通过分析各项因素的趋势变化,可以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同行业相比存在的优势、弱势。对会计报表的分析财务部门比其他部门有较大的优势,基础工作往往是由财务部门来完成的,各种异常变化在汇总报表的过程中就能够发现。比如在汇总报表的过程中发现存货的增加变化异常,预示着的企业产出的减少、或者是采购量不合理形成积压,应收账款的异常变化预示着企业可使用资金的减少,或是赊销增加坏账的风险增加。因此在工作之前应事先明确重要项目变化的合理区间,在编制报表时分析哪些为异常或错误项目,并将这些变化记录下来。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就一定可以得到很多有益于企业经营决策的权威性的东西,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6.加强人员业务素质

凡事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熟能生巧,只有基本业务熟练了才能在分析中发现问题,预测中全面考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控制中解决问题,保障企业良好运行。

三、结语

在当今世界, 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 而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对于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这些职能通过对一定数学方法的运用, 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我们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来为经济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尚蔚: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职能.财会月刊,2004(10).

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研究 篇7

(一)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现代企业会计管理当中会计的工作模式主要体现为管理型, 这种工作模式不仅能够使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 将企业一定时间内所有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提供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它摆脱了传统核算型的会计工作模式, 让会计信息成为具有实效性的、动态的信息, 同时还实现了企业生产管理与会计管理环节的相互融合, 使管理者进行决策时候拥有可靠性较强的依据。

(二) 使投资收益实现最大化

企业应当以项目的经济性、合理性以及可行性为基础, 会计对比不同的投资方案, 站在企业发展全局的角度, 将最优投资方案筛选出来, 再对比投资总额以及预期的投资结果, 再运用净现值法测算分析投资方案中的一系列指标, 观察投资收益率与预期的投资目标是否一致, 进而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三) 健全企业的管理体制

企业可以通过健全建立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使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建设得以完善, 而在企业管理当中, 会计管理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建立民主管理与财务公开制度, 建立审计、审批制度, 能够让企业的运营变得更加制度化与规范化, 这样可以让企业从上到下都能够接受财务监督, 还能够有效遏制违纪违法行为。

二、现代企业会计的管理模式

(一) 统一型的管理模式

尤企业会计部门对会计业务以及会计人员进行统一的管理和领导, 这样做能够让会计的作用与职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还有利于会计人员提高技能、钻研业务和执行制度, 为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监督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将会计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 增强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所以, 对大型集团企业来讲, 统一型的管理模式是最为合理和科学的, 它能够综合分析与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与资金状况, 将整个企业作为核算的主体, 提供概括、集中的财务成本信息。

(二) 分散型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会使会计工作整体的效率受到影响, 但是这种模式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利于会计人员全面掌握企业的资金运行状况以及生产经营状况。它的特点是单位直接对会计业务与会计人员进行管理和领导, 会计业务与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控制, 这样虽然给会计人员参与到企业管理当中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和单位的工作的配合度却非常低, 在核算的时候很容易根据单位的想法办事, 无法对急办的事情及时进行处理和落实, 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 会计核算的质量、准确性以及及时性也很难保证。

(三) 交叉型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企业会计部门管理和领导会计业务, 责任单位管理和领导会计人员,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给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然而这种模式却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原则。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 但有效地管理是要求事与人之间能够紧密的结合, 所以, 在这种管理模式之下通常会产生困难与矛盾的时候就相互推卸责任, 易导致工作混乱。

三、增强现代企业会计管理的措施

(一) 完善评价体系, 优化管理质量

伴随市场经济的完善及发展, 会计管理俨然成为了企业综合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它并不是单单的对企业资金进行管控。会计管理收集上来的信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起着重要影响, 这些信息作为企业决策者决策直接参考的依据, 对企业的决策层起着重要影响。因此, 企业应当借鉴或引进成功的会计管理经验, 优化企业会计管理质量, 同时还应当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的状况, 优化会计管理质量, 制定合理会计管理体制。

(二) 完善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会计行为基本准则, 它的完善对于企业会计工作的科学开展以及管理体系的完善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是企业有关会计工作人员、部门会计行为的基本要求。企业一定要以完善会计制度作为基础, 充分认识会计管理制度发挥的重要作用, 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可以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方便企业会计工作开展和会计管理体系的完善。所以, 完善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必须对企业会计工作的行为进行规范, 确保企业会计工作合法性, 同时根据国家的法规和法律构建企业适用的管理结构和流程。

(三) 树立正确的会计管理理念

企业在经营中应当根据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 对未来会计管理体制房展方向做出合理的判断, 正确评价旧有的传统会计管理体制, 努力发现在传统会计管理模式当中所存在的缺陷, 这样才有利于会计管理理念的正确树立。企业要把这一理念作为基础, 建立一套符合当前市场发展规律的会计管理体制

现代会计管理制度探析 篇8

一、会计制度现代化

1. 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目前社会各生产单位和生产企业在工作中都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其自从诞生以来, 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和革新。且随着近年来社会生产体系和生产方式的日益完善, 会计制度也受到环境变化的趋势而出现了明显、深刻的变革。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 会计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是一个共同进退的发展模式。当前社会发展中, 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 会计制度也实现了综合性、统一化的发展趋势与优化体制。

2. 会计制度现代化。

会计制度现代化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应用而实现的一种综合性的概念体系, 也是计算机技术在财会领域深入、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概念。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 现行的会计管理制度在管理方法的设计工作中还存在着明显的隐患和缺陷, 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发展需要, 同时在指导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还需要我们深入的总结和完善, 使得会计制度与信息化社会发展环境相适应, 能够紧随时代信息的发展需要。同时, 在当前的工作中, 我们还需要在工作中必须与时俱进, 从而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又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流程和管理体系。

二、管理内容完整化

管理内容的完整化是以弱肉强食为基础的工作模式, 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下最值得我们关注和理解的一部分, 是自然界生态循环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优胜劣汰模式的企业竞争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 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得以发展的核心基础所在。

1. 会计制度总则。

会计制度总则是指会计制度的概述部分, 主要内容应包括: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意义及适用范围, 会计机构设置, 会计工作任务, 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 会计核算一般规则、记账方法、计量单位与会计分期, 会计档案的建立与保管, 会计制度的实施等。

2. 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会计制度中应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

原则, 以指导会计科目的设置。科目编号应按变现性、流动性和重要性以及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进行分类排序, 以有利于确认科目性质、帮助记忆、方便信息化处理;科目内容及性质说明应简单、明白, 确定会计科目与报表项目时应一致;制定会计科目名称、分类及编号表;举例说明每一科目性质及其应用范围等。

3. 记账凭证的格式和应用。

记账凭证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作为初始会计信息的载体, 其规范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披露, 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更为突出。按不同的标准, 记账凭证可以分为多种, 并且信息化凭证与手工凭证也有很大不同。

三、管理方式电子化

传统的会计管理工作方式中, 其文件、文档、文本等相关信息资料都是采用的纸质形式, 这样的文本采用方式不仅会对资源造成浪费, 增加其成本, 为企业单位经济带来一定的损失, 还会因为纸质资料的平面性与单一性, 没办法将一些复杂的设计或理念立体的表达出来, 在给设计者增加绘制难度的同时, 也个阅读者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当管理方式实行电子化以后, 会计信息资料可以利用网络技术, 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快速的传递, 在为企业节约成本的同时, 可以通过在文本中添加三维图、Flash等立体的、可侧面帮助阅读者理解的相关信息, 更好的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初衷, 从而更好的对企业会计核算目的进行规范。

四、管理数据信息化

现行的《制度》中, 对规范会计分录和报表的编制上只是附带了相关的文字说明, 除此之外, 再无其他的, 可帮助人理解的图片或其他表达形式的信息。《制度》中所提出的分录规范其实只是一些小小的、无关金额的个例, 放宽来说, 只用详细的文字说明介绍应该是可以的, 但是由于其内容关乎到数据与经济方面, 所以, 在对其作出规定或解释时, 应该尽量使用数据配套说明, 文字配图, 配数据比单纯的文字解释要有力许多,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阅读者对其产生误解。另外, 《制度》中编表指南涉及的会计报表不全, 某些编表指南的系统会计事项太少, 业务覆盖面狭窄, 甚至部分数据雷同, 很难准确把握制度规范的精髓, 导致制度实施多年仍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人民生活水平和思想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化与革新, 与此同时, 各种新型的科学技术和科学领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的涌现了出来, 并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和领域, 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 在目前的会计管理制度中, 我们需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完善和总结, 从而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摘要: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种新技术、新观念和新体制层出不穷, 并广泛的渗透到各种社会生产、生活领域之中, 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生产产生了长远而又深刻的影响。因此,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 传统的成就技术必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 这在一定的条件上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对企业进行改革, 尤其是在管理制度与会计制度中, 更是需要进行深入全面的优化与革新, 以确保企业工作效益。本文就当前会计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为实现会计制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可靠的工作依据。

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浅析 篇9

1.1 服务对象方面

管理会计主要为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提供经营和决策支持信息, 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价值, 管理会计属于对内报告会计。财务会计的主要侧重点在于对外部投资者和使用单位提供财务信息, 其属于对外报告会计。

1.2 职能定位方面

1.2.1 管理会计的职能定位:经营管理型会计

“创造价值”是管理会计的重心, 管理会计参与了单位管理的全过程。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解析过去。管理会计通过对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作进一步的加工整理, 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需要;其二, 控制现在。管理会计通过及时修正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按照提前预定的轨道进行;其三, 筹划未来。能够充分地利用掌握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 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性。

1.2.2 财务会计的职能定位:报账型会计

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则是“记录价值”, 财务会计可以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程序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加工处理, 提供并解释历史信息。

1.2.3 两者的区别

财务会计有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较固定的程序与方法, 并受会计规范的约束, 管理会计采用的程序与方法灵活多样, 具有较大的可选择性, 主要服务于单位自身。这与管理会计有较大区别。

2 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由于当前国内外的市场竞争环境时时都在变化, 在这样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内在需要。深入挖掘会计在服务单位内部管理、支持经济决策等方面的职能, 进一步发挥会计在增强企业价值创造方面的作用。

在管理会计体系中管理只是执行决策的工具和手段, 其核心是掌握获取的途径以及配置的原则。财务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全面地理解企业战略, 并充分协调和沟通各部门之间的资源需求, 只有通过科学的财务资源配置管理手段帮助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达成, 才能达到企业价值不断提升的目的。财务管理人员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 应以促进财务管理人员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强化财务管理者在企业经营中的管理地位为目标。

管理会计体系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为核心, 落实和深化责任预算管控体系, 充分发挥归口管理部门在预算质询、分解、管控和分析各环节的作用。在预算管控上, 由价值控制向计划作业控制转变, 即从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各项指标的驱动因素出发分析预算执行的合理性, 及时进行调控。在预算管控上, 由价值控制向计划作业控制转变, 即从各单位的经济活动、各项指标的驱动因素出发分析预算执行的合理性, 及时进行调控。对成本费用实行报账时限控制, 使各项支出的账面进度曲线与实际作业进度曲线相吻合。树立延迟入账是百害之源的观念 (导致信息失真、资金失控、决策失去依据、考核失去公允、大量账外资产负债、账外成本等) 。强化均衡性和真实性考核, 强调与作业匹配的均衡, 而非机械的均衡。

3 管理会计的组织和信息系统保障

管理会计需有效的组织架构实现体系落地, 建立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则应贯穿事前、事中及事后经营的全过程, 并涵盖风险、资金、薪酬等方面的关键指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企业逐步通过外包或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等方式将财务管理者从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资金管理、报表分析等比较基础的传统财务职能与相对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使财务工作者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财务资源配置管理等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的事情上。整合财务报账中心职责及处理流程, 提高账务处理效率。报账中心作为财务管理的基础环节, 是财务数据的汇集中心、加工中心和输出中心, 通过整合使其职责界面更加完整、清晰。使数据汇集的渠道更为顺畅, 数据加工的结果与管理决策支撑的需要趋于一致, 数据输出更加快捷有效。

财务要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合作, 财务集中管理与业务集中管理更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相辅相成。

对于管理控制系统, 应该按照高层、中层和基层的划分进行研究。但实际上, 管理会计对中基层管理控制系统研究较多, 对高层控制系统的研究历来就比较薄弱。其原因是高层管理控制与法人治理有很多重叠, 而法人治理又是管理学、经济学、甚至财务会计等学科的研究专利。

4 管理会计的应用和财务转型

首先,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要把经营目标放在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上, 做到经济效益最大化, 这就对管理会计有了很高的需求;其次, 科学化、规范化的企业管理, 需要信息技术支持, 这也使管理会计的作用得以发挥。近几年, 在国资委的引导下, 中央企业逐步提升了管理水平, 并积极倡导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 把EVA指标引入到企业的业绩评价中, 使得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广泛应用。此外, 很大一部分与分析预测相关的管理会计工具在我国企业中开始运用, 其中, 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以及波士顿模型等工具在我国企业中已得到很好的实践。

财务会计转型是会计发展的必然, 也是财务信息化的结果, 未来承担的责任也会越来越重要。一是企业战略分析, 通过对企业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分析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战略决策、战略实施、业绩考核评价等多个维度, 帮助企业管理者分解战略目标, 根据资金运作环境进行实施监测和调整, 实现战略落地执行。二是集团财务管控, 集团公司通过财务共享、集团财务管控实现资源优化和整合,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改变传统会计管控企业财务活动的合规性和有效性。三是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对整个企业的经营活动编制全面的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 并提供全面预算的编制、控制、追踪及分析, 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经营合理科学的运作。从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入手, 指导企业管理者从战略高度进行预算目标制定、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和分析、预算考核等一系列流程管理, 实现预算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的完整结合。四是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与管理是管理会计的精髓, 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 企业管理者更注重从战略角度进行成本控制, 从整体和业务层面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执行。五是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管理会计在企业内控管理方面的应用, 通过事前控制, 将内控机制与企业经营发展相结合, 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有效地降低企业资金运营风险。

管理会计的实践者、参与者和应用者不仅仅是财务人员, 更需要全员的加入。

(1) 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是, 需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良好的操作能力以及细致的工作态度。

(2) 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要求是, 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的特点, 并要具备较强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换言之, 推进管理会计可以提高对财务人员的要求, 应该从战略转型、会计核算向业务, 甚至向参谋、决策跨步。对于管理会计的强调, 绝不仅仅是对财务核算内容的弱化, 它是两者之间的平衡, 取得平衡的关键在于能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3) 把财务核算工作交给资深的财务核算专家去做, 并且按会计准则设计出会计信息系统, 设置好的科目和规则, 自动生成总账与报表;在管理会计推进中, 可以安排有管理会计理论、实践基础的以及接触过或从事过管理会计业务的人去推进, 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财务人员对业务的培训和学习, 如让他们在业务部门实践一段时间。这些要求都不谋而合地指向一个中心, 即财务人员转型。

管理会计主要是利用相关信息来预测前景、规划未来、参与决策, 达到为单位内部管理服务的目的。从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 作为一个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的与财务会计相并列的会计分支, 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从单纯的记账、报账以及核算扩展到分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从事管理会计的人员需要深度参与到决策管理、计划制订以及绩效管理中去, 以帮助管理者制订并实施组织战略, 助推企业效益和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宫莹.管理会计与财务核算的“平衡术”[N].中国会计报, 2014-03-28.

现代管理会计的特性与应用 篇10

1 管理会计的特性

由于现代企业面临复杂而变化的内外部环境, 管理会计理论难以完全告诉企业管理人员如何应用它, 若想使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中充分的发挥其职能, 唯有正确认识管理会计的特性才能准确的应用其来服务于企业。1.1从学科特性来看, 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的新兴的综合性交叉科学。 (注意:不是以会计学为基础)

1.2 从工作特性来看, 现代管理会计是

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决策系统 (配决策人员) , 二是决策支持系统 (配参谋人员) , 三是执行与控制系统 (配执行人员) 。会计人员属于决策支持系统的参谋人员。

1.3 从管理会计的应用来看, 管理会计具有企业化 (个性化) 和行为化特征。

这就要考验管理人员面对企业经营环境的职业判断能力了。

2 如何应用现代管理会计

2.1 推行管理会计制度, 完善企业管理

2.1.1 改变会计职能

现代管理会计是会计职能的变化引起的。其主要职能已由信息支持向管理决策转移, 财务部门被赋予决策权, 而且对工作结果负有不可推托的责任。相应地, 财会人员由管理系统中的专业信息支持人员转变为决策者与合作伙伴, 新的职责与角色要求财会人员更多地了解企业各个方面, 如制造过程、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竞争对手以及供应链等, 以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 为内部顾客提供有关他们应该作什么及将会怎样的服务, 而不能只反映是什么或过去怎样。他们的工作精力将更少地用于信息报告, 更多地用于计划与分析, 并且将更加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在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1.2 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 深入挖潜增效

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 在于管理会计既注重对成本的“数量管理”, 也注重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追踪分析, 能够从源头上寻找到产生差异的数额及原因, 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 我们在对企业成本进行目标管理时, 首先要把成本管理的每一项目深入明晰地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作业环节上;其次, 我们对每一生产环节的标准成本制订, 应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只有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和技术测试, 并且发现执行差异随时修正后, 才能作为标准成本, 否则, 可能使企业员工产生不当的行为。

2.1.3 全方位进行成本控制

充分运用量本利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 从动态上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现金流动, 及时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本·量·利分析法:将成本、产量、利润这几个方面变动所形成的差量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其核心部分是确定“盈亏临界点”, 从动态上掌握有关因素变动对企业盈亏消长的规律性的联系。这对帮助企业在经营决策中根据主、客观条件有预见地采用相应措施实现扭亏增盈, 有重要意义。

成本—效益分析法:在经营决策中, 适应不同的情况形成若干独特的“成本”概念 (如差别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 和相应的计量方法。以此为基础, 对各种可供选择方案“净效益” (总效益与总成本之差) 进行对比分析, 以判别各有关方案的经济性。这是企业用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折现的现金流量法:将长期投资方案的现金流出 (投资额) 及其建成投产后各年能实现的现金流入, 按复利法统一换算为用同一时点的数值 (现值、终值或年值) 来表现, 然后进行分析对比, 以判别有关方案的经济性, 使各方案投资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建立在客观而可比的基础上。这是企业用来进行长期的投资决策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2.2 推行责任会计制度, 提高经济效益

认真推行责任会计制度, 将企业成本控制与责任部门有效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责任会计制度的最大优点, 就是将企业日常工作分权管理, 使高层管理人员集中精力抓长远, 各层管理人员在权限内, 放开手脚搞管理, 并通过绩效考核, 发挥激励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2.1 科学地制订责任目标成本, 分解成本指标

产品成本目标的确定, 可以根据同行业先进水平确定, 也可采取市场法来计算, 即“售价-目标利润-税金费用”, 并将产品质量、生产费用及数量、结构指标按照一般独立生产经营企业的常用方法逐级分解。科学的责任目标必须满足的原则:责任目标的可行性;责任目标的明确性;责任目标的可控性;责任目标的激励性;责任目标的整体最优性。

2.2.2 建立责任中心

责任中心 (利润中心、费用中心、结算中心、投资中心) 建立后, 还应对内部转移计价方法、折旧提取方法、费用摊销期限、存货计价方法、资金成本计算、责任中心绩效会计报表等作出规定。

2.2.3 建立责任会计账薄, 确定责任主体

为了及时准确反映各责任单位或个别工作效率, 在会计账薄及记账凭证上增设责任单位一栏。根据管理会计的要求, 企业可以对“原辅材料”按实际采购量的目标成本记账。而对“生产成本”、“产品成本”则按计划 (或标准) 数量的目标成本进行记账。为了反映和核算材料采购过程中的价格差异, 以及生产费用差异和产品成本差异, 应分别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生产成本差异”和“产品成本差异”等进行归纳。而对于制造费用和企业管理费用, 由于它们也存在差异, 相应还应增设“费用数量差异”和“费用效率差异”明细科目。

2.2.4 定期报告, 兑现奖罚

管理会计报告可以设计产品成本会计、责任单位成果计算报表、责任单位收支报表、责任中心绩效考评报告等专用表格, 上面应记载目标数、实际数和差异数, 这些报表既要与对外报表保持有机联系和对应关系, 也要满足反映各责任单位经营管理的要求财务部门集中核算或平行汇总这些报表, 以形成完整的管理会计报表体系。会计人员应根据这些报表所反映的差异数, 计算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程度, 做出奖罚评价意见报送单位高层主管人。

参考文献

[1]王晓军.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辽宁财专学报.2002-05-30

[2]雷东辉, 宗禾.管理会计:提升银行竞争力的利器.本版编辑.中国财经报.2006-10-27

论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管理会计;发展;创新;挑战

1 当代经济管理环境变化对管理会计的挑战

当人类步入21 世纪,经济管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西方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的深刻变革,使得传统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呈现出诸多缺陷,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财务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满足众多目标要求。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和权责发生制等原则为基础的财务报表准则上的,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过程控制的“过程信息质量要求”和战略管理的“长期战略信息质量要求”。

(2)现行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的基准点是“短期的”。它反映的是企业短期的收益、成本,将固定成本简单地作短期的期间化处理,淹没了企业大量的长期性和战略性的重要信息,使企业各项活动绩效难以真正体现。

(3)现行管理会计具有“好量疏质”、“容忍缺陷”、“忽视顾客”等缺陷,与现代管理理念相抵触。标准成本制度和定额成本制度是建立在允许有一定缺陷和差异基础上的,这无疑与“无缺陷”的管理潮流相抵触。此外,现行管理会计信息忽视了对质量管理水平和顾客满意度的反映。

(4)现行管理会计视野狭窄,仅考虑财务系统的局部最优,而忽略了企业整体目标。由于市场国际化和消费主导化,使企业必须考虑产品上市速度、服务、质量、成本等多个指标的综合,现行管理会计仅注重成本单项指标,容易使管理人员行为短期化。

2 管理会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2.1 成本管理方面

(1)在管理会计中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必须作革命性的变革——以“产品”为中心的成本计算将被以“作业”为中心的作业成本计算所代替。

(2)从战略意义上考虑,管理会计可以包含以下成本管理:通过适度的投资规模来降低成本;通过合理的研究开发政策,降低企业总体成本;通过合理劳动力投入来降低企业成本。

2.2 决策分析与评价方面

从决策分析方面来看,传统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注重把模型运用和结果计算放在首位,而忽视模型运用的前提分析和结果计算的取数过程,以致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从决策评价标准方面来看,目前管理会计所采用的决策评价标准主要是利润最大化和现金净流量最大。从企业管理目标来看,上述决策标准很不全面。新时期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现实的管理会计决策离不开利润、成本、现金等标准,但还要综合考虑各种难以或无法计量的因素。

2.3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的过程中,必须将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对人的管理结合起来。具体要做到:(1)对人力资源价值及成本的确定,量化后的人力资源数据有助于各项管理措施的操作。(2)进行人力资源的投资分析。人力资源同物力资源一样,能够在未来为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

2.4 风险管理方面

由于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考虑风险因素。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大,风险也越大。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方式分散风险。

3 我国管理会计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改制的关键时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企业管理模式尚处于构建之中,大多数粗放式经营的企业,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其生存和发展将会变得十分艰难,迫使企业必须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我国企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管理科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科学的管理会计制度。管理会计已成为我国企业提高经营决策水平和加强管理控制能力的重要工具。

我国管理会计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有待深入,尚未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的性质和内容等基本理论问题至今仍未界定清楚;实务界缺乏对管理会计的重视和系统应用,管理会计应用水平较低,成果推行尚不普遍,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缺少专职管理会计师职业人员。另一方面,当前会计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我们不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管理科学的要求,转变观念,不积极地吸取西方管理会计的先进成果,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仍将处于落后状况。

4 推进管理会计发展和创新的途径

(1)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是发展我国管理会计的根本途径。管理会计是管理和会计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从属物,它与管理环境密切联系。我们学习借鉴西方管理会计的同时,还要结合本国和本企业的特点来建立管理会计体系,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重视管理会计系统的环境因素。环境和组织的改变意味着应用于决策制定的信息类型和信息用途的改变。要深入研究在现行社会经济环境下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既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以进一步发展管理会计,又要使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更加适应企业环境的要求。

(3)大力开展案例研究,推动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进一步发展。开展管理会计案例研究对促进管理会计理论的深入探讨,有利于成功的经验在更多的企业推广应用,也有利于开展管理会计的教学和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4)管理制度创新与规范结合。在管理活动中,创新与规范相辅相成。现在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创新体制往往没有及时地得到规范,这些都需要进行探讨和实践。

(5)培养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教育。如果企业领导没有管理会计的意识,他们就不会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计划、控制和决策中的作用,即便会计人员有水平也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培养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意识,已成为提高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人员需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宽的知识面,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素质明显偏低,迫切需要尽快予以提高,以便促进管理会计事业的蓬勃发展。

(6)大力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即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的结合,它是传统管理会计在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适应了战略管理的需要,注重企业的长远目标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多样化的信息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代表着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

5 语结

在新的世纪、新的经济和管理环境下,可以预见,管理会计的发展既前程远大,风光无限,又任重道远。开拓创新将更加艰巨。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管理会计定能发展成为一门系统、完善且具有指导性、实用性的科学,定能在世界经济、国家经济、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洪杰.管理会计的危机及其出路[J].财务与会计,2000,(3).

[2]郭道扬.二十世纪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演变.财务与会计[J].1999,(6).

[3]余绪缨.展望21世纪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财会月刊,1999,(1).

[4]施进.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展望[J].商业文化,2007,(12).

[5]莫甲.管理会计发展方向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

[6]孙立新.试论现代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2).

现代会计管理创新的分析 篇12

当前, 全球经济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形成, 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1.1 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

济发展紧密相连的, 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 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 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 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 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 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 维护社会生活质量, 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 从而实现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1.2 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 任何物理距

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 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 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 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 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 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 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 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 集中资金调配, 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1.3 网络经济下的财务工作方式互联网技术改变了财务人员

的工作方式, 传统的固定办公室要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 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 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 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 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 实时监督往来款项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 均在互联网上进行, 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 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

1.4 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软件过去国内各财务软件功能独

立, 数据不能共享, 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 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 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 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 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 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

2 现代环境下财务管理的创新分析

在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下, 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进行财务管理变革与创新, 在此, 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2.1 全面更新企业理财观念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

标转向知识最大化, 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 企业理财观念必须转变。首先, 要认识知识资本, 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 要承认知识资本, 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 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 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

2.2 加强网络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

培训, 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现财务管理变革与创新。因为, 首先财务人员已具有坚实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 如果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技术, 将网络与经济、财会有机地结合, 则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 就能够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 通过技术培训可使财务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 开发企业信息, 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 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

2.3 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网络经济下, 数字化介质替代传

统的纸介质, 将打破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运作的格局, 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将工作重心放在价值链分析上。企业要从行业价值链 (原材料供应商一产品一制造商一销售商) 进行分析, 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 判断企业是否有必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 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

2.4 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

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 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 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总之, 由于网络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 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 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 (如保本点、收入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 予以反映。这样, 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 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2.5 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在网络环境下, 全球经济一体

化, 财务管理在空间上、时间上和效率上都发生了改变, 使得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所谓集中式财务管理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 将财务与业务、与供应链集成起来, 追求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高, 实现缩短生产前置时间, 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声企业的整体柔性、减少库存等战略性好处, 使企业具有低能耗、低物耗、高效益、高应变能力, 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以及财务的实时管理, 以适应柔性生产、组织扁平化和产品个性化的市场要求。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它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将业务管理融合进财务管理中, 实行从源头管理, 通过远程处理、在线管理, 实行对财务的动态管理, 真正实现财务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 实现对业务的全过程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有三个基本的特点:一是集中式管理, 它不仅对集团财务方面进行管理, 而且对库存、生产、销售等业务方面进行管理, 不仅管集团内部, 而且与整个供应链管理相集合;二是直接管理, 通过网络技术减少了传统财务管理中的许多中间环节, 高层领导能直接对底层员工进行管理;三是实时管理, 整个供应链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后, 总部的财务主管可根据动态会计信息, 及时作出财务安排, 并通过网络传达下去, 实现财务的在线管理。

2.6 创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以数字化技

术为先导的网络经济, 其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 如:在线订货、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在线证券投资、在线外汇买卖等。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动态的, 更具有不可捉摸性;同时, 市场需求信息的公开化, 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格局。创建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 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 使信息更形象、直观、全面, 实现信息理财。此外还应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从手段上, 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 以法制来强化网络安全;从管理上,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 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等;从技术上, 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加一道防火墙, 防止黑客和病毒, 保护企业内部网, 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

摘要:现代企业只有通过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系统,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财务管理为重点的企业管理模式, 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领先, 在网络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 进而使企业得到长足发展。文章对网络环境下会计管理工作的创新进行了分析。

上一篇:研究现状:进展下一篇:国家体育场防水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