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实现

2024-09-18

物理教学实现(通用12篇)

物理教学实现 篇1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校教学一致追求的目标,甚至有学校提出了“高效课堂”的口号。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人认为:“有效教学就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或者说,有效教学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准备、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教学。”至于如何实现有效教学,不同的学校基于校情有着自己的方法。很多学校把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作为重要的校本化实施策略,这引起了广大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思考。笔者将结合湖南省株洲市第七中学(以下简称“我校”)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做法,谈谈构建课堂教学模式对有效教学的作用及其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教学模式,老师们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种是坚定的赞同、支持; 一种是坚决否定、反对。反对者担心一提教学模式就容易使课堂教学“模式化”, 束缚教师的手脚。“模式”似乎和“呆板、 僵化”等词语有着对等的关系。许多专家认为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用个人的技巧和智慧来驾驭。

但是,支持者认为构建教学模式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经途径。近些年来,许多课堂教学改革先行的学校,都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如江苏省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省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江苏省东庐中学以“讲学稿”为载体实施 “教学合一”教学模式,等等。有的校长甚至认为:“课改难在何处?无论当下变革还是未来课堂发展,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符合自主学习理念、科学化、本土化的新课堂操作模式,充分发挥模式的价值。”以这些学校改革的经验,看似模式又不可缺少,这让许多校长和老师们很是纠结。那么,课堂教学是否应该有模式?

朱永新教授说:“离开模式什么都是 ‘浮云’。这个时期或者未来时期,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你这个学校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经营模式。”过去我们常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有模式而不唯模式。”这些提法都是辩证的、也是科学的。但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处理却并不容易。我想, 大概只有那些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名师可以做得到。对于大部分普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更需要有一个教学模式的参照,先入模, 再出模。我认为:模式的作用首先在于规范师生的课堂行为。老师长期的课堂教学行为和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甚至接受了课改理念的老师真正走进课堂中他又会不自觉地进行老一套的做法。 因此,刚开始时只有用课堂教学模式去规范老师的教学行为,方能逐渐改变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和习惯,也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二、建模的主要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所在的学校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建立适合校情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实现有效教学。自2010年下学期我校开始新课程改革以来,经过老师们不断的实践与研究,我校建立并逐步完善“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建模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

1.建立模式

课改之初,我们先是学习模仿,课堂强调老师少讲,学生多学,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围学形式,要求老师将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后,学校组织课改的核心成员研究课堂教学模式, 阅读了十多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吸收这些模式中的精华,结合校情和学情反复研讨,最终确立了有着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2.操作模式

模式建立后就是推行该教学模式, 先是通过培训让教师领会该模式蕴含的教育教学理念,熟悉模式的操作策略;再是要求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操作此模式,学校制订课堂评价标准并对教师的课堂进行验评,让教师熟练掌握操作此教学模式。

3.研究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通过老师们操作模式,发现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操作策略, 修订模式的表述,如“突破三个时段”的表述就进行了修订,把原先的“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果在课后”改为“功在教前、效在课中、果在学后”,这样就更加强调老师功夫要花在施教之前,学生学习的成果不仅仅限于课堂之中,也不仅仅限于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全面落实课程的三维目标。

随着老师们对教学基本模式(基模) 的熟练运用和深入研究,各学科组再根据“基模”,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制定各学科的教学子模式(子模)。从研究操作“基模”到研究确立“子模”应该是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一个大的突破,它既使全校有统一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又保留了学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科老师教学风格的形成。

三、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该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立足于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以自主生态课程为支撑,以鼓励学生积极体现自我价值为动力,以“自主、合作、探究” 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导学案为主要载体, 以多元化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该模式概括为:1凸显三种课型,即自学课、展示课、验收课;2突出五个环节,即明确目标、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拓展提升、巩固测评;3突破三个时段, 即功在教前、效在课中、果在学后。

“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图示如下(图1),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其中的关系。

“自学课、展示课、验收课”三种课型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一种课型是后一种课型的基础,后一种课型是前一种课型的提升和发展,但每种课型其目标和操作策略各有侧重。“五个环节” 分别的作用在于:明确目标———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建构知识;交流展示———分享成果;拓展提升———提升能力;巩固测评———落实双基。落实“三个时段”:“功在教前”要求老师在施教以前要做足功夫:一是要求精心编写导学案; 二是要精心做好集体备课。“效在课中”, 要求以落实三维目标为指南,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评价标准,以达成学生课堂学习的高参与度和高认知水平的目标。 “果在学后”就是要通过师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全面提高,综合素养得以全面提升,自我价值得以全面实现。

四、形成的主要结论

经过笔者及所在的学校几年的研究与实践,从建立模式到操作模式再到研究模式,这一路坚实的走来,有效地验证了当初的设想: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实现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此,我们有如下认识:

1.构建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国内外研究有效教学的特征无不是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开展。我们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优化师生的教学行为。

顾泠沅教授说:“课堂教学涉及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我们应该朝着怎样的方向转型?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 ‘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做到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改革其实质是在课堂上教与学的关系重构,这是优化教与学这两大要素的关键。它要求建立起“学为中心”的课堂。早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一书中就已经指出:“教学过程正逐步地被学习过程所取代,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在让学生学会学习上发生根本的变革。”

要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上发生根本的变革”,我们的课堂必须实现两大转型:一是由教师传授型课堂向学生学习型课堂转型,体现“学生学习为本”的理念;二是由知识掌握型课堂向学生发展型课堂转型,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是我们提出的“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的核心理念。课堂转型其实就是育人模式的转型 ,是教育的转型。我们通过构建教学模式首先解决了改变老师们教学理念的问题。

2.构建教学模式,改变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但是理念不等于行为。有了适合的教学理念后关键还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教学行为的改变需要在一定的框架内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三种课型”“五个环节”,以及“功在教前”,就是给老师提供了这样的框架,规定了必要的流程和操作策略。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课堂既要尊重教师的“主导”,又要摆脱教师的“控制”,要从教师知识灌输型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倡导教师设计相应的学习活动,将 “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有效教学并不是不要教师讲授,而是要做到“讲授不是‘一言堂’”;“真正的有效教学只有一个主题, 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意向性”。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与“不教”的关系,做到“三不教”:一是学生自学能学懂的教师不教;二是学生自学有困难但“互学” 能解决的教师不教;三是学生自学有困难、“互学”依然有困难但“展学”中学生能解决的教师不教。

可以看出,在处理教师的教学行为问题上我们的根本目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学力,激发学习活力,增强教学魅力。通过教师操作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改变,教师的角色也由过去的讲授者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平等中的首席。

过去,以教为主,一味地灌输和训练,甚至简单地“告诉”,是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漠视,是对学生学习机会、学习权利的剥夺。而这些,说到底是对教学本义和教学使命的曲解和异化。我们通过建立恰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学习,改变现有的以记忆和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流程,将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在“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中,无论是“三种课型”,还是“五个环节”“三个时段”,都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学力的目的。

我们认为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是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归根结底需要在教学质量上得到验证。这一点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分析我校近三年的中考质量纵横比较数据, 可以看到明显的进步。从学校中考人平总分及其在株洲市公办学校所处的位置来看,连续三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作为在公办初中学校生源基础较弱的学校,教学质量能够进入株洲市公办初中学校前列,更是让我们在早些年不敢想象的事情。纵向来看,见下表:

各学科AB等所占比例既能反映学优生所占的比例,又能反映出学生总体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状况。从上表可知这三年各学科AB等比例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一些学科增幅达到10个百分点以上。通过以语文学科的柱状图(图2) 为例,我们更能直观地看出来。

有人可能会产生质疑,增强学生的学习时间,通过课外辅导等手段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我校自课改以来就规范课程设置,严格按上级文件开设课程,不挤占音、体、美、劳等非文化学科的课时(包括校本课程等)。我们的学生在双休日不进行全员补课,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也很少有人在培训机构进行文化补习。事实证明,我校通过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让师生走上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之路。我们追求有效教学,但并不意味着简单地把提高考试成绩作为目标,就像我们国家过去追求GDP的增长一样。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这应成为有效教学的真正追求。

3.构建教学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专业发展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现实是,教师的职业倦怠等因素使教师固守着传统的教学行为不愿改变。怎样才能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呢?笔者认为,必须让教师进入一种研究的状态, 研究要有一定的载体,而教学模式就是这样一种载体。教师操作模式,熟悉教学流程,掌握教学策略,本身就需要教师用心琢磨。建模、用模、研模本身就是一种研究状态。在用“基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之与所教的学科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这样学科“子模”就应运而生了。这一过程无异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次蜕变。

对于有人提出模式会束缚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笔者不敢苟同。就像练习书法首先就是从临帖开始,从模仿到破帖有一个过程,最终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其实学习任何东西都是这样的,首先就是要练好基本功。通过建模、用模、研模,把基本功练好了,教师何愁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毕竟,我们强调用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要将教学模式化,建立模式不是我们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师生的发展才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事实证明,我校通过“研模”教师能得到快速成长。一大批老师成为学校“课改能手”“课改先进”“课改之星”,我校教师参加市、区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占到明显优势。从图3可见,教师撰写论文参加各级各类获奖、参加各种教学竞赛获奖,获奖人数及规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图2

4.构建教学模式,改变学校教学生态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

学校教育即是一方生态,必须达到生态平衡才能有利于师生成长。课堂教学即是学校教育生态的一个部分,需要达到教学生态的平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状态即是生态失衡的表现。生态失衡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认为自主生态课堂是一种基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心理成熟度等因素,由教师、学生和课堂教学环境所构成的课堂教学生态系统。

我们构建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就是要追求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教学平衡。在自主生态课堂中,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当,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运用恰当,学习活动设计合理,学生在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生态中,自主学习、对子互学、交流质疑、 展示提升、迁移运用等。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民主、和谐,在分层、自主学习基础上,师生、生生相互促进,协调统一。课堂围绕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释疑解惑,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5.构建教学模式,重塑教学文化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文化基石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重塑新的学校教学文化。新的教学模式在刚开始是强制推行的,但是深入研究后,便能上升到一种自觉行为,也就形成了学校的教学文化。一旦形成文化自觉,何愁教学的有效性不提升呢!在我校“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学校师生逐渐形成了以下三个层面的教学文化。

一是行为文化。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话霸”,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前,老师精心设计导学案、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课中,老师仔细地聆听、适时地点拨、平等地对话; 课后,老师及时地反思、总结提炼。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中体会教师职业的幸福。 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设计者、表演者,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时而安静独学,时而讨论交流, 时而板书演算,时而大胆展示,学生的那份大胆、自信在课堂中展露无遗。

二是团队文化。课堂上“师徒”的结对帮扶,以学习小组为评价单位,小组内合作讨论,让学生不再感觉课堂中的无助,为小组争光不为小组抹黑成为学生的共识。教师通过建模、用模、研模加强了沟通,在编修导学案、集体备课过程中使分享成为共识,集体备课的强化使备课组成为坚强的整体,组本教研文化逐渐形成,为学校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是创新文化。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建模、 用模、研模是一个不断革故鼎新的过程, 绝不能躺在“模式”上睡大觉。通过构建模式我们走上了一条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这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老师们对教学流程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研究、教学策略的提炼等将永无止境。老师们的创新精神必然传递给学生,师生在创新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五、建模、用模、研模要注意的操作策略

1.编修适合学情的导学案,为建模、用模、研模提供载体

自学是“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的教学起点。什么是真正的自学?我认为有明确目标、有深度思维参与且能够引发行为反思的阅读实践活动,就是自学。自学需要依托一定的辅助性教学工具进行, 而导学案就是这样一种工具。事实上,编修导学案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具体表现。

导学案的编修要符合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如“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 导学案编写要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主线,关注学生怎样“学”。强调紧扣学习目标,精心设计主干问题,引领学生自学研究,自求解决。导学案编写时要求做到四个“吃透”:吃透课标;吃透教材;吃透学情;吃透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编修导学案就为研究教学模式提供了载体。

2.建立校本管理评价机制,为建模、用模、研模提供动力

课堂教学有效性取决于教学模式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时也与课堂教学管理评价密不可分。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校本化的课堂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评促学,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有效教学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学生学习的高参与度和高认知水平。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我们结合学习小组建设,以评价为手段,通过及时的肯定与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保持一种跃跃欲试、思维活跃的状态。

另一方面,以评促教,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制定了《课堂评价标准》, 从学生主体、老师主导和教学实效三个方面评价课堂教学。我们还成立了课堂巡堂组和验评组,建立了验评课制度、巡堂课制度、教研组“晒课”制度,根据《课堂评价标准》对所巡课堂和验评课堂进行打分,及时反馈,及时整改,促进老师们用模、研模。

3.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为建模、用模、研模提供支撑

教育的核心力是教师的专业发展。 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新课程改革的真正落实。我们通过搭建活动平台,创新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以适应变化了的课堂、学生和教学。

(1)努力加强组本建设。我们强化学科集体备课,增加集体备课时间,优化集体备课流程,强调集体备课成果呈现,并制定集体备课考核条例,检查集体备课的成果。同时,我校举行集体备课竞赛、主题教研活动竞赛等,进一步提高老师集体备课水平,加强教研组团队建设,使教研更具内涵,提升教师教研的能力和水平。

(2)以“三级”建模的方式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所谓“三级”建模,即学校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个人根据学校基模与学科教学模式形成的个人教学风格与方法。学校要求教研组引领老师根据“基模”研究形成学科子模式,老师再根据学科子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在这个研究的过程,老师专业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3)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紧紧围绕学校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以课题为抓手,发挥核心骨干力量的作用,带动学科组研究课堂教学子模式,研究实施教学模式的主导策略,以此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综上所述,可以比较清晰地勾勒出我校构建模式实现有效教学的主导策略:以“三五三”自主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导学案为主要载体,以学习小组建设为基础,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支撑,以校本管理与评价改革为动力保障,推动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内驱力,构建自主生态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学习小组建设能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校本管理与评价,导学案的编修和校本管理与评价又能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总之,构建适合校情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有效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建模、用模、研模的过程将改变老师、改变学生,也将改变学校管理,并形成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相应策略。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学模式必然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完善模式,形成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教学将是教育者不懈的追求。

物理教学实现 篇2

一、科学教学设计

所谓科学教学设计,相对与粗略、单调教学设计而言。教师经过精心策划,具体细致的总体设计,设想到各个局部可能出现情况的应对策略的教学设计。

二、高效教学特征

1.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

高效课堂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2.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3.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

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高效课堂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不断质疑。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特征,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4.展示教师素质,塑造教师形象

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需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5.设计完美提问,思维延伸课外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个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

6.拒绝形式表演,抓紧实质内容

高效课堂目的是“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开展“合作、自主、探究”学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要真正实现充分的自由交往,特别是有效交往。

7.预设课堂情境,吸引学生参与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预见一个师生之间思维的情景,这样的情景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步地走进课堂,让学生以一种高昂的情绪接受新知识。这样的情景设计得好,相当于吊足学生的胃口,会让很重要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迫不及待的掌握下来。应该能引导学生不断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注重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高效教学课堂或者说一堂好课,上述几点不是全部具备,只要具备某几点即可。除上述特征外,教师能在课堂中恰当使用网络媒体辅助教学、精心准备并使用教学用具、设计并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等等,也是构成一堂好课的条件。

三、实际应用

1.一个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往往体现在细节的设计上。

如对“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的状态理解,可以用到对“白糖在水的状态”观察,提出白糖在水中溶解了吗?这种在概念已知前提下,用到新问题上,可以加深对概念理解,有效巩固。

如观察还不够认定“溶解”了,可用滤纸过滤,来确定是否“溶解”。这种设计比较细致,可使学生加深对溶解的理解,达到高效教学。

做了实验,学生会对实验注意事项不注意,可以呈现注意事项的问题设计。

如“做过滤实验时,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往漏斗里的液体倒得满点,液面超出滤纸的边缘也没关系”。等等。

2.课堂新知识引出后,跟进练习内容,就是一个有科学性的教学设计,能起到高效教学目的。

如“声音的变化内容,如何区分某一活动是声音强弱变化还是声音高低变化”。同一个物体,受大小不同力后,振动快慢是不变的,振幅大小会改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例1. 向暖瓶中倒水,瓶中空气柱会越来越小,空气柱发出时声音是()。A.音的高低不同 B.音的强弱不同 C.同一声音

例2.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请你说说理由。

例3.在做铁丝和塑料尺谁韧性好的实验中,其他条件都相同。当都挂1千克重物后,塑料尺下弯10厘米,铁丝下弯12厘米。去掉重物,塑料尺恢复了直条形,铁丝原来直条,现在变弯了。你认为这两物韧性好的是()。

A.铁丝 B.塑料尺 C.不能比较

以上三题的跟进练习,对巩固知识点认识和掌握能起到较好的作用,达到高效教学目的。3.课堂巩固性是达到科学教学设计,实现高效教学的一项好手段,我们要长期应用。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和()。

A.我们可以用研究固体物质是否溶解于水的方法来研究液体的情况。B.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肯定也不能溶解在其他液体中。C.把酱油倒进水中,能看到颜色,说明酱油在水中不能溶解。D.把白酒倒进水中,还能闻到气味,不能说明白酒在水中不能溶解。例2.两气球内各装空气与水,这时的两气球大小相同。把它们各放入两相同的玻璃杯中,如右图。用相同的力推下盖片。左图可推进的深度比右图多,右图盖片推到球时,就推不下去了。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右图气球内装了空气 B.左图气球内装了空气 C.这时的两气球都能被压缩 例3.(1)判断题

①自行车上应用了斜面,如螺丝钉。()②自行车上没有滑轮应用。()③自行车后架上的弹簧夹是斜面应用。()

(2)变速自行车中,脚蹬相连的大齿轮带动后轮上的齿轮,这齿轮越小后轮转速()。A.越快 B.越慢 C.一样(3)变速自行车中,脚蹬相连的大齿轮带动后轮上的齿轮,这齿轮越小脚蹬用的力()。A.越大 B.越小 C.一样

转变教学观念 实现有效教学 篇3

一、在平等对话中转变教学观念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一切以人的发展为前提,所以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开展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构建学生和文章之间、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灵触碰的无声对话。只有从心出发,以心解心,以意会意,才不会成为机械、保守的学习者。

教师在日常授课中,要抓住文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和生命体验。教师要不落窠臼、实事求是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和感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例如,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母亲的恩情》,这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文中描写了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给他缝补衣服以及天明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讴歌与赞美之情。这篇文章很容易引起孩子们对母爱的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朗读课文,并畅谈母亲对自己的爱。

二、在能力培养中转变教学观念

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强调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学生只有听得懂、说得清,才能完成以后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合理的教学,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日常授课中,教师要抓住基本字词的讲解,让学生打牢基础,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翻越远方的大山》,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通过体会文章的内涵,品读出刘翔身上的品质。教师在抓住主要内容的同时,要重视基础学习,关注重点词句,对一些关键词,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课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为什么刘翔最后取得了成功”这种看似简单却很符合学生年龄层次和知识结构的问题。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学习到刘翔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进取精神,明白前进道路上的一些困难看似不可战胜,但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总有破解的时候。

在小学阶段,学生只有打牢基础,以后的学习才会如鱼得水。只要学生可以理解语言、善于品味语言、能够运用语言,语文教学就是成功的。

三、在鼓励表扬中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观念,应该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鼓励表扬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学习这件事。表扬和鼓励能够成为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地探索与学习。

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由于内容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久远,再加上学生年龄较小,不易理解,对有些行为的感知有些困难,为此教师就应采取提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刘备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引导他们回归文本,从原文中提炼答案,无论学生回答是否完善,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表扬。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答错了的学生,教师也不应横加指责,而是帮他们分析,引导他们找出正确答案。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抓好课堂教学, 实现有效教学 篇4

一、调整教师的积极心态, 用微笑、亲和力感染学生

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舞台, 要想成功地完成一节课, 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愉快乐观地对待自己的课堂, 给学生一个微笑, 始终用快乐感染学生。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是服务性行业, 微笑是我们对学生入行的必要训练。而作为师长, 在每一堂课中, 更应该把这一点试行到底。当美丽的微笑扩散到学生们之间, 学生自然会认为这是一位具有亲和力的教师, 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心。

二、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 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

(一) 三维目标

一堂课的开始首先要确立三维教学目

标, 并且是非常清晰的, 课程结束可以实现的,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 才能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 课程的变化学生的活动基本在掌控中。

(二) 主体地位

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这一理念。在《导游业务》的教学过程中, 我曾尝试过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讲解知识要点, 当听到有的同学在讲解要点之前设置问题抛给大家再引出自己的内容自如讲解后, 所有同学都给予掌声。我也非常有触动。“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让学生走上台, 让学生真正地动手去做, 培养自信心。这份自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 也来自于其他同学的掌声。

(三) 创造性

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 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有效的教学。进行《旅游法规》的教学时, 讲到旅游合同, 内容枯燥, 将旅行社条例和旅游合同两章整合, 让学生以各小组为单位成立旅行社, 并且制定自己的格式合同。学生经过去市内各大中旅行社考察、上网搜集资料和小组研究, 每组都交了一份详细的学案,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抛掉讲义, 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法、目中有学生

教师备课充分是完成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课堂上教师要看着学生的眼睛, 同时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眼睛而不是低头看教案的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全部掌控于脑中, 随时输出任何需要的内容, 这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和每一位学生。看着学生讲课, 与学生眼神的交流是确保知识能否顺利正确到达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置的提问, 是否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教师要做到对一节课的整体把握, 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有效完成课堂教学。

四、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教学

程红兵老师说过, 每节课要让学生大笑三次。我们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 但是适时活跃课堂气氛, 不忘时刻调动学生积极性, 达到退一进二的目的我们是可以采用的。学生在学习《旅游法规》时, 难免感到枯燥乏味, 在讲到从事旅游行业需要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时, 利用小组踩报纸、盲人摸象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凝聚力, 甚至组织足球赛活跃学生运动神经, 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现场抽奖、小奖品奖励表现优秀的同学。在讲解案例时, 我采用辩论赛和知识竞赛, 让学生充分运用大脑, 激起竞争, 培养荣誉感。学生主体意志不断进步, 教师起到主导作用, 教学相长。一堂有意义的课也许会令学生终生难忘, 意义深远。

五、扩大教学范围环境, 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并用

专业课程可以打破教室上课的常规教学模式, 走出去、走远些, 扩宽课程活动范围。如导游业务课程到景区授课, 学生现场模拟导游员进行讲解, 师生互换导游员领队和游客的角色。学生学习效果好, 迅速进入旅游从业人员的角色。在实习前就具备了实践经验, 很好地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导游业务》中讲到语言技巧时, 我带领学生到山海关博物馆进行考察, 学生按小组用提前设计好的导游词进行讲解, 回来总结成考察报告。学生动手动脑团结协作, 高效完成了课程任务。

《餐饮服务与管理》或《菜点酒水》中酒水一章, 学生自拟报告, 到超市考察酒水种类和分类;《饭店服务与管理》课程,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制市场调查表, 在校园里对教师和学生做现场调查。

六、整合课程, 充分利用校本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宏观立体地把握课程, 按照课程标准指导思想, 多种教材研究并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可以将原有的《服务语言艺术》《演讲与口才》《形体训练》《公关》《服务礼仪》整合成一门《公关礼仪》专业训练课程, 综合性强, 实践与理论不脱节, 学有所用。

将《餐厅服务与管理》《菜点酒水知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整合成一门服务课, 利用教室、实训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场所进行学习, 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逐渐转变为酒店从业人员与酒店管理人员, 将学习场所扩充到酒店、度假村、疗养院, 让学生在做中学, 将理论知识迅速运用到实践中去, 避免书本与社会的脱节, 当学生实习就业进入工作岗位中时能在重要岗位站稳脚跟, 并成为管理层的后备力量。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迅速将一年来所学理论知识有效运用, 并且及时发现不足, 再回到学校通过课堂将欠缺的知识弥补。这种课堂———实训基地———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校轻松转变成职业旅游从业人员。

导游服务与管理方向, 教师将《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导游基础》《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整合成《导游业务》课, 分成三个模块实施。第一模块:基础知识掌握。第二模块:校内导游实训。第三模块:地方及周边景点现场导游教学。第一学期实行第一模块, 学习旅游专业基础课, 使学生对专业有整体概念, 初步掌握旅游知识。第二学期实行第二模块, 在实训室及校内让学生进行现场导游讲解, 将理论知识与自身素质结合运用。第三四学期实行第四模块, 到景区参观踩点并逐渐现场模拟导游讲解。学生毕业后和旅游企业需要的人才素质完全吻合, 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条件。

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用一个月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课程的实施, 根据企业需求, 实习就业前开设涉世之初需要具备素质的相关课程, 如职场礼仪、面试技巧、企业文化、就业心理、技能实训加强等, 效果显著, 学生受益、企业认可。教师及时开发编写适合的校本教材, 因材施教, 因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安排。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是灵活的、有特色的, 与普通中学不同。教师抓住课堂教学, 利用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握学生的心, 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物理教学实现 篇5

一、教师心中要有学生

1.从关注教学内容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习。从我怎样教到学生怎样学的转变,这是一种教学观念的变革,是直接影响备课方向的理念。怎样教,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学行为,重心是老师,关注的是教材;怎样学,出发点是学生,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研究教材、教法,应当首先从研究学生、研究学法入手。教学内容是以研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还是以说教、灌输的方式交给学生,往往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

2.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还是学生为教师的教学服务。课堂设计必须处理好:教学活动出发点是为完成老师的教学任务还是为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是让学生配合老师讲课还是让老师的讲课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教学过程中不能:提问不会就换人;布置的任务不给学生留思考时间;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学活动。

3.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教学起点。教学起点是学生进入课堂的关键,起点较低,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起点较高会挫伤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为学生准备什么

1.提供素材:围绕本节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的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角度理解问题。素材可以来自实际生活,可以是学生已学过的物理知识的应用,也可以是实验现象。可以是图片,或新闻报道,还可以是故事或问题等。提供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应是知识的罗列。2.搭建平台:利用不同的栏目或问题搭建启迪学生思维的平台;搭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的平台;搭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在这种交流互动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促进相互启迪,这样教材才有动感,师生的角色明确,才有利于动态课堂的生成。

3.指导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指导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物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备课的基本程序 教学目标的确定

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标要求

研究教材,认识教材的结构和编写意图(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

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目标规划要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适合。确定学生的学习方式 怎样完成每个教学目标,让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该教学目标?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怎样使用? 教师怎样为学生开展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服务?

布置自主学习的素材;让学生寻找交流的话题;让学生知道合作、探究的内容和方法;给学生自我展示、相互评价的平台; 要从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尤其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定位。

四、课堂实施

1.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贴近学生实际,有梯度、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倡导思维的活跃,深层次的学生活动,反对形式上的活跃,一问一答的简单对话。

2.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真正进入课堂,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深层次地学习。

3.积极的、善意的评价与指导,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评价等相结合,确保大多数学生参与进来。

抓好课堂教学,实现有效教学 篇6

一、调整教师的积极心态,用微笑、亲和力感染学生

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的舞台,要想成功地完成一节课,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愉快乐观地对待自己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微笑,始终用快乐感染学生。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是服務性行业,微笑是我们对学生入行的必要训练。而作为师长,在每一堂课中,更应该把这一点试行到底。当美丽的微笑扩散到学生们之间,学生自然会认为这是一位具有亲和力的教师,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心。

二、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

(一)三维目标

一堂课的开始首先要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并且是非常清晰的,课程结束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学。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课程的变化学生的活动基本在掌控中。

(二)主体地位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这一理念。在《导游业务》的教学过程中,我曾尝试过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讲解知识要点,当听到有的同学在讲解要点之前设置问题抛给大家再引出自己的内容自如讲解后,所有同学都给予掌声。我也非常有触动。“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让学生走上台,让学生真正地动手去做,培养自信心。这份自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也来自于其他同学的掌声。

(三)创造性

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有效的教学。进行《旅游法规》的教学时,讲到旅游合同,内容枯燥,将旅行社条例和旅游合同两章整合,让学生以各小组为单位成立旅行社,并且制定自己的格式合同。学生经过去市内各大中旅行社考察、上网搜集资料和小组研究,每组都交了一份详细的学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抛掉讲义,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法、目中有学生

教师备课充分是完成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课堂上教师要看着学生的眼睛,同时要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眼睛而不是低头看教案的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全部掌控于脑中,随时输出任何需要的内容,这样才能把握住课堂和每一位学生。看着学生讲课,与学生眼神的交流是确保知识能否顺利正确到达的关键。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置的提问,是否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教师要做到对一节课的整体把握,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有效完成课堂教学。

四、活跃课堂气氛,有效教学

程红兵老师说过,每节课要让学生大笑三次。我们虽然不一定能完全做到,但是适时活跃课堂气氛,不忘时刻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退一进二的目的我们是可以采用的。学生在学习《旅游法规》时,难免感到枯燥乏味,在讲到从事旅游行业需要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时,利用小组踩报纸、盲人摸象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凝聚力,甚至组织足球赛活跃学生运动神经,激发学习兴趣,运用现场抽奖、小奖品奖励表现优秀的同学。在讲解案例时,我采用辩论赛和知识竞赛,让学生充分运用大脑,激起竞争,培养荣誉感。学生主体意志不断进步,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教学相长。一堂有意义的课也许会令学生终生难忘,意义深远。

五、扩大教学范围环境,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并用

专业课程可以打破教室上课的常规教学模式,走出去、走远些,扩宽课程活动范围。如导游业务课程到景区授课,学生现场模拟导游员进行讲解,师生互换导游员领队和游客的角色。学生学习效果好,迅速进入旅游从业人员的角色。在实习前就具备了实践经验,很好地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导游业务》中讲到语言技巧时,我带领学生到山海关博物馆进行考察,学生按小组用提前设计好的导游词进行讲解,回来总结成考察报告。学生动手动脑团结协作,高效完成了课程任务。

《餐饮服务与管理》或《菜点酒水》中酒水一章,学生自拟报告,到超市考察酒水种类和分类;《饭店服务与管理》课程,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制市场调查表,在校园里对教师和学生做现场调查。

六、整合课程,充分利用校本教材

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宏观立体地把握课程,按照课程标准指导思想,多种教材研究并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可以将原有的《服务语言艺术》《演讲与口才》《形体训练》《公关》《服务礼仪》整合成一门《公关礼仪》专业训练课程,综合性强,实践与理论不脱节,学有所用。

将《餐厅服务与管理》《菜点酒水知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整合成一门服务课,利用教室、实训室、实习实训基地等场所进行学习,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逐渐转变为酒店从业人员与酒店管理人员,将学习场所扩充到酒店、度假村、疗养院,让学生在做中学,将理论知识迅速运用到实践中去,避免书本与社会的脱节,当学生实习就业进入工作岗位中时能在重要岗位站稳脚跟,并成为管理层的后备力量。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迅速将一年来所学理论知识有效运用,并且及时发现不足,再回到学校通过课堂将欠缺的知识弥补。这种课堂——实训基地——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校轻松转变成职业旅游从业人员。

导游服务与管理方向,教师将《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导游基础》《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整合成《导游业务》课,分成三个模块实施。第一模块:基础知识掌握。第二模块:校内导游实训。第三模块:地方及周边景点现场导游教学。第一学期实行第一模块,学习旅游专业基础课,使学生对专业有整体概念,初步掌握旅游知识。第二学期实行第二模块,在实训室及校内让学生进行现场导游讲解,将理论知识与自身素质结合运用。第三四学期实行第四模块,到景区参观踩点并逐渐现场模拟导游讲解。学生毕业后和旅游企业需要的人才素质完全吻合,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条件。

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用一个月时间进行岗前培训课程的实施,根据企业需求,实习就业前开设涉世之初需要具备素质的相关课程,如职场礼仪、面试技巧、企业文化、就业心理、技能实训加强等,效果显著,学生受益、企业认可。教师及时开发编写适合的校本教材,因材施教,因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安排。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堂是灵活的、有特色的,与普通中学不同。教师抓住课堂教学,利用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握学生的心,才能实现有效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实现生成性教学的教学策略 篇7

一、开放性问题策略

开放性问题, 由于其解答思路和答案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启教学的生成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1. 什么是开放性问题

在教育心理学中, 问题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其中开放性问题又称结构不良问题。一般情况下, 一个问题包括条件、目标和途径三个要素, 当要解决的问题的目标和条件都很明确, 解决的途径比较单一时, 称为结构良好的问题, 也是平常所说的封闭性问题, 这种问题在课堂教学和考试过程中应用得比较多, 多数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解答的方法和结果都比较唯一。开放性问题开放一般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1) 条件的开放。就是问题的给出条件并不明晰, 需要添加相应的限制条件才能给予解答的题目。 (2) 解题思路的开放。主要是指对同一个题目, 可以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解答。 (3) 结果的开放。主要是针对某一问题, 不同的解题思路可能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这样的题目在文科和理科课程中都大量地存在着。

2. 开放性问题的形式

(1) 你怎么理解……类似的问题可以有:你怎么理解这句 (段) 话?你怎么理解这篇课文的意思?这种问题的设计主要是由于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背景, 对同一句 (段) 话, 同一篇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 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本的情景中去, 跟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并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获得自己的意义。比如对《愚公移山》这篇寓言的理解, 本来是想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使学生获得不畏困难、锲而不舍这样一种品质, 但也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愚公为什么不可以搬走呢?要把山搬走, 任务艰巨不说, 也有可能破坏那里的生态环境, 因为山上会有草木、有飞禽走兽, 把山搬走了, 这些生物就没地方生活了。实际上, 在对课文的理解过程中, 出现这种多元化理解的地方有很多, 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挖掘。在这种开放性问题的多元理解中, 教师需要坚持的一条原则是:延迟评价。并且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更多的理解和理由。如果教师过早地对某一学生的想法表态, 容易阻止其他学生发言, 不利于更多精彩观念的出现。

(2) 在数学教学中, 主要是一题多解型的应用题, 或者结构不良、需要补充限定性条件的题目, 一般而言, 以一题多解型为主。比如:光明小学四年级同学植树56棵, 五年级植树的棵数比四年级的5倍少20棵。两个年级共植树多少棵?这题有两种解题思路, 思路 (1) :常规的解法, 先求出五年级植树多少棵, 再求两个年级共植树多少棵, 即五年级植树56×5-20=260 (棵) , 两个年级共植树260+56=316 (棵) 。思路 (2) :先求出四年级植树的 (5+1) 倍是多少棵, 再减去20棵即得两个年级共植树数, 即56× (5+1) -20=56×6-20=336-20=316 (棵) 。一题多解对打开学生的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故事的续写。故事的续写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在学完某一篇课文或者故事以后, 学生感觉意犹未尽, 被故事当中的情节或者人物的悲剧命运所深深地感动, 这时, 教师可以提出类似问题:请你作为本故事的作者, 为故事写一个续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也能够达到生成的目的。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七颗钻石》一课时, 当教学到“小姑娘出门找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一段时, 教师提问:“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生1:她会梦见, 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是满满的水, 草木丛林苍翠茂盛, 人类和动物都可以喝到清澈新鲜的水。生2:她会梦见, 妈妈的病好了, 正在对着她笑呢。生3:她会梦见, 人们在自家门前的河流洗衣, 在自家的水井里挑水喝, 在幸福地生活着。生4:小狗舔着舌头, 正在快乐地撒欢呢。通过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 引导学生进入故事当中, 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状态, 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抓生成性资源策略

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突发的意外事件, 及时捕捉和充分利用这些事件, 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 是实现教学生成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既定的教学思路被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性思考”“创造性解释”或“错误理解”等打乱, 从而迫使教师做出选择 (利用或不利用) 的资源。另一种是由课堂内外的突发事件、偶然情境所引发的资源, 例如窗外的鸟语花香、冬雪春雷, 课堂内学生突然的喧哗、不期而至的事件等。

1. 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捕捉与利用

随着学生学习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 学生的思维能力大大增强, 这样就使得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主动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如能敏锐地去发现这些问题的价值, 并转化为教学资源, 则能有效地使教学在自己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走向生成。

2. 学生错误的转化与利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教师如能把这些错误及时地加以利用, 也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转化的策略有两种方式:一是不点破错误之处, 而是顺着学生的错误, 通过演绎推导出与原有结论的矛盾之处, 激起思维冲突;二是通过学生的错误, 透视出学生某些理解上的偏颇, 进而为下一步的教学安排打下基础和提供依据。

下面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来进行教学的精彩案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下册中有一篇课文《渔夫的故事》。本文通过讲述渔夫撒网捕鱼捞到一个黄铜胆瓶, 从里面冒出一个魔鬼, 魔鬼要杀死渔夫, 渔夫战胜魔鬼的故事, 告诉我们正义最终是战胜邪恶的。

当教师教到最后一个自然段“下流无耻的魔鬼, 你这是说谎呀!”渔夫一边把胆瓶挪近岸边, 准备扔到海里去, 一边说:“我要把你投到海里, 你说你在海里已经住过1800年, 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住一辈子不可。我知道你是坏透了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总结出来“渔夫战胜了说谎的魔鬼, 把魔鬼制服了”的主题, 本想课文的教学就到此结束, 没想到这个时候, 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 渔夫把魔鬼扔到大海里去了吗?”教师故作迟疑地问:“你说呢?你说渔夫有没有把魔鬼扔到大海里去呢?”没想到这一问, 竟然激起了大家争先恐后的发言。

生1:渔夫把胆瓶挪到了岸边, 我想他应该扔下去了。

生2:渔夫说:“我要把你投到海里, 你说你在海里已经住过1800年, 这一回我非叫你在海里住一辈子不可。”我想应该是扔到海里去了。

生3:渔夫说:“我不仅要把你投到海里, 还要把你怎样对待我的事告诉世人, 叫大家当心, 捞着你就立刻把你投回海里去, 让你永远留在海里!”从这句话推断来看, 应该是扔进海里去了。

生4:不见得吧?课文只是拖到海边, 要把魔鬼扔到大海里去, 但结果到底有没有扔下去, 不太好判断呢。

在这种情况下, 显然学生对故事的结尾出现了两种推断, 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该怎样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这个疑惑呢?这时教师说:“老师原来读书的时候啊, 看到过这个故事的后续部分, 下面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再请大家来判断, 渔夫是扔还是没有扔吧。”

正当渔夫要把魔鬼瓶往海里扔的时候, 魔鬼对渔翁说:“放我出去吧。这正是你讲仁义的时候呢。我向你赌咒, 今后我绝不危害你, 而且还要给你一样东西, 它能使你发财致富。”渔翁竟然被魔鬼说动了, 他接受了魔鬼的要求, 他们约定:渔翁释放魔鬼, 魔鬼不可危害渔翁, 而且要以他的能力报答渔翁。魔鬼以安拉的大名发过誓, 渔翁终于相信了他。渔翁打开瓶口, 那一股青烟又从瓶中冒了出来, 飘飘荡荡地升到空中, 逐渐汇集起来, 变成那个狰狞的魔鬼。魔鬼一脱离胆瓶, 立即一脚把胆瓶踢到了海中。渔翁见魔鬼把胆瓶踢到海中, 吃了一惊, 认为这回自己非受害不可了, 暗自叹道:“这不是好兆头呀!”继而他鼓起勇气说:“魔爷安拉说过‘你应践约, 因为约言将是要受审查的。’你同我有约在先, 发誓不欺骗我, 你不违约, 安拉就不会惩罚你。因为安拉尽管宽容, 却从不疏忽大意。”魔鬼哈哈大笑起来。笑毕, 他拔脚向前走, 边走边说道:“渔翁, 跟我来吧。”渔翁战战兢兢地跟在魔鬼后面, 他不相信自己能够脱险。他们径直向前, 经过一片片郊区, 越过一座座山岭, 来到一处宽阔的山谷, 谷底有一个清澈的湖泊。魔鬼涉水入湖, 对渔翁说:“随我来吧。”于是渔翁跟着魔鬼下到湖里去……

故事讲到这里, 学生立马都明白了, 渔夫不仅没有把魔鬼扔到海里去, 而且还跟着魔鬼去了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的湖里, 而且好像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惑, 而且激起了学生心中无限的遐想。

如何实现高中物理的有效教学 篇8

所谓有效教学, 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产出 (效果) 与教学投入的比值, 或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最大可能地创造教育价值, 使公式中的比值量大, 让物理课堂更有效、更实在呢?在此我说说自己的想法。

1. 采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从根本上彻底改变“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问, 学生答;教师演示, 学生看;教师出题, 学生做;教师阅卷, 学生改错”的状况, 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

新课程标准提倡通过主动探究来获取知识,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单纯地依赖于教师的讲授, 在这种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下, 教师努力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协作者、促进者和组织者。而学生的主动探究是在一定的情景下进行的, 因为物理情景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 是沟通现实生活与物理学习、具体问题和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 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因而,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进行探究的各种情境, 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他们逐渐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另外, 主动探究的这种教学模式, 情感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情感因素包括兴趣、动机、自信心、态度等。负面的情感因素 (如焦虑、厌倦等) 会导致一种对探究活动的抑制和阻碍, 同理, 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乐趣感、成功感等) 会像催化剂一样提高主动探究的速度和质量。如学完《洛仑兹力》一节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电荷在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和以前学过的摆球的匀速圆周运动、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等问题从受力特点、运动状态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排除干扰, 找出共性, 建立“匀速圆周运动”模型, 从而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2. 采用物理模型思维教学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学生普遍的感受是“一听就懂, 一做就难”,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高中物理教学的一大难题, 也是所有一线教师一直致力解决的难题。掌握物理学科的特点, 熟悉物理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了解掌握几种常用物理科学思维方法, 对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克服“一听就懂, 一做就难”的困难会有一定的帮助。物理模型思维法就是常用物理科学思维方法之一。

由于物理学所分析和研究的实际问题往往较复杂, 有众多的因素, 为了便于着手分析与研究, 物理学中常常采用“简化”的方法, 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的处理, 抓住主要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 得出一种能反映原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物质或过程或假想结构, 这种理想物质或过程或假想结构称之为物理模型。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规律都是对物理模型的描述, 物理习题也总是依据一定的物理模型来构思和设计的。对物理现象的研究, 对物理问题的求解就是一个将具体问题抽象成理想模型并运用物理规律求得结果的过程。

3. 增强物理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的效果, 主要看它是否能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基础物理现象的鲜明表象, 还要看它是否能促进学生理解知识,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使物理实验操作成功, 而且现象明显、富有感染力。

由实验的结构分析, 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 不难发现, 演示实验不理想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实验动力源欠佳或运用不当。如热源放热不均匀、电池内阻过大, 平行光源不平行、亮度太弱。二是实验调控装置不灵敏、实验条件不满足。三是演示方法过于按部就班, 没有独创性。对于各类演示实验其效果不佳的具体原因有所不同。为了使演示实验能建立生动的物理情景, 根据以上分析, 一般来说可采取下述改进措施:一是提高实验动力源和调控装置的性能。二是改进实验方法, 突出实验效果。三是增强演示实验的独创性, 分步骤、分阶段演示。

4. 进行物理教学反思

4.1 进行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 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 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 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 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 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 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 议论纷纷。有的会说, 将物体上抛, 初速度越大, 上升的高度越高, 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 物体飞到外太空, 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 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 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 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 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 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 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 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 当重力正好提供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 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 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4.2 进行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 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 自由度较大, 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 并做了评课, 课后, 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

5.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 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物理教学实现 篇9

一、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前提是实施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能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气氛中探索语文, 进行创新性思考, 这样的教学方式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 更是实现语文有效教学的前提。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非常感兴趣, 具有非常强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 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特点, 如果老师还采用被动式的讲解或填鸭式教学, 就会扼杀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 从而使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无法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 为了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 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 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点, 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正确运用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和重视, 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那么如何高效地构建教学情境, 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这是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 构建情境, 导入新课

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 如果让他们完全地进行自主学习, 肯定会存在很多困难,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给予学生帮助和学习指导。特别是在学习新课的时候, 老师就可以通过构建情境来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走进课文。比如, 在学习苏教版一年级课文《说说我的家》时, 老师首先拿出自己家的一张全家福, 指着照片上的每个人向学生们介绍, 让他们知道老师的家人共有几人, 每个人的职业是什么, 他们都有什么爱好, 他们的生活习惯有什么不同, 这样介绍完后, 可让学生对此进行评价。然后, 在老师的带领下, 让学生学会归纳:在老师的介绍中知道了老师的家人共有几个, 他们都是干什么工作的, 他们的爱好是什么等。总结完后, 可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介绍自己的家里人。可见, 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生动有趣, 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活跃了课堂氛围, 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了要教授的课文内容, 为后续课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 注重情感体验, 实现有效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能使用情境教学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熏陶, 培养他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能力。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构建教学情境的时候, 要能与所讲课文的内容做到融会贯通, 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文章中的人和物, 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从而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与沟通, 实现从感情上领悟课文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朗读, 体验情感。朗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最佳方式, 也能给他们带来真实的情感体验。如在教授《生命桥》这篇文章时, 老师能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再通过引导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老羚羊们的献身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 我们人类虽然强大, 但也不应该剥夺和侵害其他动物的生存权, 而应该善待和尊重生命;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从而使学生对老羚羊产生怜悯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意识到要从小开始爱护动物, 爱护自然, 保护弱小。

通过角色表演, 体验情感。老师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的需要, 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内容, 将其改编成适合多个学生参与表演的短剧, 让学生通过对短剧的表演和角色的扮演体验到文章想要表现出的情感因素。如《珍珠鸟》这一课就可以让学生扮演小鸟, 进而体会到人和动物和谐相处、互相依存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就会使学生感受到保护动物和自然的重要性。

通过音乐渲染, 体验情感。仅靠课文的讲解和无声的情境是不能充分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 而把音乐引入情境教学中, 就能营造课堂的教学气氛, 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 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时, 可给学生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曲, 以突显课文表现的主题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如, 在学习《长江之歌》时, 可让学生听同名的歌曲, 以激发他们对母亲河的热爱和保护母亲河的强烈愿望。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改变教学理念, 尽可能地构建良好的、符合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参与性, 从而实现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宋艳敏.浅析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 , 2013 (06) .

[2]林秀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与情境教学法探析[J].吉林教育, 2010 (20) .

实现高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篇10

一、把“教学主权”归还给学生自己

有效的学习主体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传统的教育思想虽然承认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 但过重的强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认为教师是施教者,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绝对权威;而学生则是教学的对象和接受教育的客体,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都是由教师决定的, 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学生的需要、兴趣、自主选择、创造性以及个体差异性都被忽视了, 也就是说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了。

其实,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要信任学生, 相信他们使用自己“权力”的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中许多历来被认为是教师的事, 诸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课时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取等, 拿去与学生商量, 尽可能达到师生之间认识的统一。

例如:中考前的电学总复习课上, 笔者做了一次尝试: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讲解。 (当然, 在授课之前, 笔者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来指导学生分工及资料搜集的方法) 。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用图表法罗列电学规律、公式, 分工设计典型例题并加以拓展延伸, 把小组讨论所得制作成幻灯片, 最后在复习课上每一小组推选学生代表展示并讲解小组的探究成果, 集体解答疑问、综合评价。结果这一节课学生学得非常成功, 对于电学这块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得非常好。

二、调动学生参与, 提高自学能力

一堂好课,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要鼓励、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获得自学成功的快乐体验,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给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1、把握时机, 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我们在教学中应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 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学会在实践中学习, 在合作中学习, 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 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 达到解决问题、学好物理知识的目的。例如: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 在这种观察和实验的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长期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2、提供平台,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 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做到: (1) 积极思考; (2) 勇于发言; (3) 大胆质疑; (4) 积极创新。当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出现一些困难, 或独立思考不能完成时, 教师就要抓住时机, 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鼓励同学之间展开讨论。合作学习一般以小组为单位, 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交往、交流, 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而教师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 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 最关键的是要把自己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 想方设法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品尝自主参与物理学习的乐趣, 分享合作学习的快乐,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加强学法指导, 启发创新思维

古语云:“授人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会学”, 变“学会”为“会学”, 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根本转变。教学的根本任务并非单纯地让学生学会某些知识, 还要使其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1) 合理渗透。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 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2) 相机点拨。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 结合教学, 抓住最佳契机, 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3) 及时总结。教师在传播知识、训练技能时, 要根据教学实际, 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 使其逐步系统完善, 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4) 迁移训练。帮助学生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 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 在训练中内化并掌握学法。

2、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让学生触类旁通

巩固训练是学习的必要环节之一。不论课堂例题还是课后练习, 教师都应精心选择, 避免让学生重复劳动;精讲题目, 总结规律, 让学生触类旁通。例如,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非常重要, 历年中考也经常考到。教师在复习前阅读大量的试卷, 对习题进行归类整理, 总结出一套解题思路。在复习中通过几个不同的例题, 让学生体会这类题目的解法;最后让学生比较不同例题, 找出其解题过程的类似之处。通过学生讨论, 老师点拨, 总结出这类题目的共同点。找到了规律后再加以引伸和拓展, 力求一题多变, 让学生自编题目研究解法。课后, 老师只需要布置几个不同类型的练习加以巩固就能使学生掌握这类题的解法。这样不用大量练习, 学生掌握知识与方法的效率大大提高, 学起来也比较轻松了。

3、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使概念系统化

物理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学, 物理课本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 看上去知识点多而凌乱。在平时的教学中, 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一般也是有限的。在教到一定阶段, 即在复习课上要引导学生对概念作纵向、横向联系的归类、整理, 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 形成知识网络, 促进学生头脑中的概念系统化。在复习阶段, 教师要重点突出一个“导”字, 让学生主动学习, 自我探索知识, 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 强化思维活动。同时要求学生吃透书本和典型习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以期举一反四、触类旁通, 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教师就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这样的氛围, 使学生积极成为成功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只有这样, 我们的课程教学才能真正的真实有效。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 既要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内在的兴趣, 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抽象能力, 加强课前预习, 加强实验教学, 增强物理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总结学习经验, 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

物理教学实现 篇11

【关键词】高中物理 有效教学 方法 教学思想

一、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觉得高中物理难教,很多学生则感到高中物理难学,甚至很多学生在面对物理学习时,都觉得非常枯燥,非常难以理解有关的东西,总觉得接触到的物理知识都不实用,也无从找到入手点。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注意认识到将教学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要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日常接触到的事物中看到物理知识的影子。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高中物理,并且借助这样一个新的契机,学生就会发现高中物理的学习并没有那么困难,甚至有很多的知识非常的实际只是需要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而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导入高中物理的相关的教学,并且有效地提升的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

二、转变师生角色,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为了更好地实现高中物理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有效教学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积极地转化师生角色,并且注意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转变师生角色,笔者认为最好的一个方式就是让学生做一做“老师”,教师当一当“学生”。换言之就是,教师可以找出某一个章节的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对这个部分的内容进行教学式的阐释,然后传授给其他同学。而在学生当“老师”的过程中,教师就是一个学生,用一个学生的心态去思考该学生的讲授是否能够让自己明白。

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讲授“牛顿第三定律”这个部分的知识,那么学生在当“老师”之前,就首先要理清一个基本的思路,“什么是牛顿第三定律”、“在牛顿第三定律中涉及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是什么”、“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是否一样,如何区分”、“如何将牛顿的三大定律综合起来理解”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可以将“牛顿第三定律”这个部分的内容掌握好进而讲述好。 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而且这种尝试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学生在做“老师”之前,一定要自己对该部分的知识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学习,甚至请教教师,而教师当一次“学生”则可以换位思考如何才能够更好地实施好教学。这种两全其美的教学方式无疑很好地为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动手实验——活动性学习

动手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要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教材,变封闭性问题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进行观摩、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自主建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各方面素质。例如,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一节时,教材内容是以实验研究的思路进行编写的,目的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感应现象的产生及条件,根据教材特点和我校实际我们决定变演示实验为探究实验来进行教学。学生每三人一组每组一套仪器,通过课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方案,课上学生们自己动手,分别研究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磁铁相对螺线管运动,副线圈相对原线圈运动,断开和关闭电源四种情况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记录实验现象,同时教师注意规范学生操作,然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得到结论。学生们在实验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此类教学方法很是有效,破受学生欢迎,而且学生对自己探究得到的结论理解深刻记忆牢固,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四、认真备课上课,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头脑中始终有个体差异意识,这样备课时才会有所体现,上课时有所落实。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不止是简单的备知识、备教法,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正视问题才能使全体学生都有提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备课过程不能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就会形成能力高的吃不饱、能力低的消化不了的局面,降低了課堂效率。在备课中,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上好物理课的关键。教师要树立“以育人为本”教育观,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个环节都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依据教学对象的整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确定具体教学方法,教学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教学时要做到学生全体发展、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以课堂提问为例,对低层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如物理概念、公式、现象等,通过这些问题让低层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层学生大部分比较敏感,老师关注、鼓励的多就可能进步;相反,就可能自暴自弃、放弃学习,所以提问他们既要考虑到教材的基础,又要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才能回答的问题,给他们向高层学生挑战的信心。对高层学生而言,提问简单、浅显的问题就有些浪费时间了,对他们提的问题要在中层基础上深化、拓宽,需要经过缜密的逻辑推理之后,才能有思路。这样,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既给学生信心,又保证全体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庆辉.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教学的方法与实践[J].新课程,2010(03)

[2]古远.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J].读写算,2013(05)

践行课改实现物理教学的华丽转身 篇12

一、初中物理教学的“华丽转身”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内涵性东西, 物理学科也不例外. 物理教学是物理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物理教材﹑受教学生的学情而精心准备并且实施的一个过程.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大潮流择机而动,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从而做到初中物理教学的华丽转身!

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

大多数初中物理教师都经历了应试教育条件下的“教与学”的熏陶. 头脑中观念性东西或多或少地存留着. 有些观念性东西对自身的物理教学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而另外一些观念性东西可能会对自身的物理教学有反向的阻碍作用. 在当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条件下,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 汲取新课程改革条件下关于初中物理教与学的新理念, 把课堂还给学生切实做到: 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方面只是学生学习道路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同行者.

例如, 在进行苏科版八 ( 下) 第七章第三节“探索更微小的微粒”这一内容的教学时. 通常做法是: 物理教师设计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 按部就班进行讲授, 学生比较被动的接受知识.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 物理教师应该更新观念, 适时适度地放手于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将班级中学生分成学习小组, 学生分组研讨, 提出设想, 找出可以证明或说明其观点正确的理论或实际事例. 让学生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 让物理课堂因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而更加出彩[1].

2.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把快乐带给学生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有其发展的历程﹑也有其适用的年代, 在人类迈进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 越发凸显其不足和局限性. 这就迫切要求初中物理从教者必须站在新课程改革时代的前缘, 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能, 并且智慧地从事当下初中物理教学, 也就是: 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把快乐带给学生! 俗话说: “花为悦己者开, 人为知己者醉”, 此话也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物理教师应该努力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做好学情分析, 为自己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和材料支撑.

二﹑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华丽转身”

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指导好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 切实做到: 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华丽转身”!

1. 引导学生从物理的视角审视物理现象

人们常说: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此话从一个侧面诠释了“发现”与“被发现”, “主动”与“被动”等辩证关系.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水平和专业素养, 言传身教地引领学生学会并善于从物理的视角去审视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让学生用物理的视角去审视生产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成为初中学生的一种习惯, 为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物理素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例如, 每天出行的人们中有不少人是骑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 这里面蕴含丰富的物理资源和素材. 如, 包含“杠杆及平衡条件”“能量的转化”“滚动摩擦、滑动摩擦、静摩擦”等. 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适时、适当的联系与讲解, 学生会豁然开朗: 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素材如此丰富多彩! 我们的确应该发现和学习物理现象与知识, 运用习得的物理知识为人类谋福利[2]!

2.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物理

现代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人们处在知识爆炸的背景下.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召唤、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无不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学习”. 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和成才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此时,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使其受益一生. 而“学会学习”是必备的良好行为习惯之一. 因此, 每一位初中物理从教者都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物理, 让“良好的学习物理习惯”成为初中学生学习物理道路上的“引导者”, 这对学生学习物理一定会大有裨益! 初中物理教与学是一个常议常谈的话题. 我们每一位初中物理从教者和每一名初中物理学习者时时处处都精心呵护“初中物理教与学”这一维系师生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初中的“纽带”, 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 实现初中物理教与学的华丽转身, 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宏大目标而不辍前行!

参考文献

[1]刘炳升, 李容.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九年级[M].江苏科学出版社, 2012 (6) .

上一篇:高职船舶涂装工程技术下一篇:废水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