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理事会(共5篇)
校企合作理事会 篇1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道路, 是高职教育的永恒主题, 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破解校企深度合作的难题, 已成为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创新的背景
2010年7月, 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对未来十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在这种形势下, 教育部、财政部继建设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后, 又启动了再建100所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的计划, 把重点放在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上。国家明确要求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 探索建立高职院校董事会或理事会, 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同年12月5日, 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强调要以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 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至此,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切入点。
职业教育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的界域, 具有显著的职业性、开放性与实践性。当前,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合作”育人模式已成高职院校发展的主旋律。这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实行开放办学, 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应该说, 校企深度合作有利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实现, 在组织内完成理论与实践、学与做的快速转换, 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因此, 有必要从管理体制入手, 促使校企合作从松散的、无组织的混沌状态走向有内部治理结构的社会组织形式, 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 获得更多社会利益相关方的支持和参与。
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困境
我国职业教育从发端开始就比较重视校企合作, 曾引进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瑞士的“双轨制”等先进理念和做法, 但由于国情差异, 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校企深度融合问题。总的来看, 校企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 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改进。合作流于形式, “剃头挑子一头热”, 内涵不够丰富, 这些严重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农业类高职院校更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生源质量不高、行业优势弱、产业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的困扰, 使校企合作更显得步履维艰, 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瓶颈”。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政府政策缺位, 校企合作制度保障有待提高
政府有关部门对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没有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一些有关校企合作的根本性问题难以破解, 校企合作缺乏有利的外部政策环境。另外, 在办学经费投入上仍然短缺, 一些新型、先进的教学设备无力购进, 加之现有实习基地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完全跟上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不能满足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直接影响了农业类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二) 农业企业基础薄弱, 校企合作不确定性因素多
农业企业基础相对薄弱, 具有劳动力密集型岗位少, 大型龙头企业少, 企业顶岗实习需求少等特点。在得不到政府明确的政策扶持的情况下, 企业担心校企合作会干扰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影响经济效益, 或者受实力所限, 企业根本无法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因此, 对校企合作缺乏热情和耐心。尤其是畜牧养殖行业, 生产经营单位以私营小型企业居多, 由于企业产品的性能 (活体产品较多) 、生产周期、经营规模、管理理念等因素, 使其接纳校企合作任务的空间、时间和能力均受到局限。企业生产经营变数大, 校企合作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变大。
(三) 院校办学模式单一, 校企合作办学相容性不强
撇开农业高职院校服务能力欠缺, 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等因素, 事实上目前相当一部分院校还没有把校企合作纳入学校办学体制内的必要职能来管理, 不同程度上仍将校企合作作为办学的额外辅助手段, 而非办学主体;学校仍旧采取单一的学校办学模式, 而非校企资源共享的“双主体”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与学校现有办学体制之间不是一种相容关系, 而是一种相邻关系。
因此, 农业高职院校不但要加强与企业的有效合作, 更要积极发挥行业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创新适合农业院校特点的校企合作体制, 形成涉农高职院校办学新特色。
理事会推动校企合作体制创新实践
事实上, 困扰高职院校办学的最大“瓶颈”始终是建立稳固的、实质的、长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调动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积极性。为破解人才培养、科技合作难题, 很多院校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尽管一些院校取得了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 但仍有不少院校校企合作表现为临时性、象征性、阶段性、个案性, 学生实习仍然浮在认知、观摩生产现场的初级阶段。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存在认识误区, 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院校管理操作层面, 尚未在院校制度设计层面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在院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从院校制度的高度对校企合作组织设计做出制度安排,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制定校企合作的院校章程、发展规划、组织建设, 通过制度设计使校企合作成为院校发展战略, 保障企业的合理价值诉求与有效资源顺畅进入院校, 并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和利用, 形成校企合作的关键动力, 这是彻底解决校企合作难题的根本途径。
(一) 理事会体制框架设计
体制创新是校企合作的着力点, 而理事会是校企合作体制创新的有效组织形式。从作用上说, 对外解决的是职业院校与政府、产业、社会的外部关系, 对内规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方针、领导体制、决策与管理系统等。
遵循的原则
校企合作理事会是高职院校根据发展需要, 结合学院、地区、行业发展情况, 在行业和政府推动下成立合作机构, 旨在加强学院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建立双向参与的运行体制, 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为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理事会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事业性质, 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成员各方的利益。
基本定位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 促进专业结构、人才培养定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相吻合。强化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 专业围绕产业、技能围绕岗位、产学研联动, 形成区域性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在校企合作中优化“双师型”教学团队结构;采取多样化的实习实训, 减少学校不必要的设备投入, 真正实现“厂中校”、“校中厂”。
组织形式
理事会由政府、学院、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代表 (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家长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代表和立法机构代表) 组成, 常务理事会由常务理事单位组成。各理事单位均为独立法人, 在理事会内具有平等地位。理事会各成员之间按照理事会章程签订合作协议, 在理事会章程与合作协议中应明确各自的权益, 以确保合作的长效机制。理事会下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和二级专业理事会。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协调企业与学院人才培养相关的方案制定、课程开发、教育教学、生产实训、学生就业等事宜;协调校企双方人员交往、师资培养以及企业员工培训、员工技能鉴定与考试、培训资源共享等事宜;负责科技项目联合申报和承担横向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与应用等事宜及相关合作制度建设。二级专业理事会为二级院系层面的合作机构, 设在学院各二级院系, 主要由示范区理事会中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组成, 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 负责执行理事会议、常务理事会议作出的决定, 实施本专业相关的合作事宜。
职责任务
理事会的主要活动形式包括年度全体理事会议和常务理事会议。年度理事会会议、常务理事会议的主要职责是:听取和审议理事会有关工作情况报告及相关资金的年度预算和决算, 讨论理事会工作计划、制定和修改共同遵守的理事会章程和学院与理事单位间、各理事单位间合作规则等, 促成学院与理事单位间、各理事单位间的合作;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培养规模和层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学院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提出指导性建议。会议议题主要包括学院的联合办学、联合人才培养、联合科技教育培训服务、联合科技攻关等方面。常务理事会受理事会委托, 在理事会闭会期间代表理事会行使各项职能。常务理事会下设秘书处, 为理事会的常设机构。秘书处负责处理理事会的日常事务, 组织年度理事会会议、常务理事会议, 促进学院与理事单位的产学研合作等工作, 收集各理事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学院及有关部门反馈。
成果分享
合作企业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获得职工培训教材;在人才培养中获得优秀毕业生;在科技开发中获得新产品、新工艺, 优先实施成果转化, 获得新的效益增长点;在教育培训中使员工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顶岗实习降低生产成本;投资或捐资共建育人平台可获得好的社会声誉。学校可获得最适用的教材,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科研开发可提升教师水平、提高社会声誉, 获得资金, 实现教师培养的良性循环;获得办学资金或设备, 共建育人平台。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 校企通过合作育人、合作培训、合作研发, 建立完善的“双向双主体”的合作办学体制。
(二) 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创新实践
2010年,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首批建设单位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以互利共赢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石, 积极寻求政府、行业的支持, 遴选合作企业, 按照生态健康养殖要求, 建设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 实践了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
学院在原产学研教育指导委员会基础上, 围绕畜牧产业链, 率先在江苏选择有合作意向的知名企业, 经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批准, 牵头成立了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联盟。联盟理事会由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泰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畜牧业龙头企业、养殖业协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代表 (教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家长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代表和立法机构代表) 组成。第一任理事长拟由省农委主任担任, 此后由常务理事单位负责人轮流担任理事长。常务理事会下设秘书处, 为理事会的常设机构, 设在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秘书长由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负责人担任, 副秘书长由各二级院系相关负责人担任。
联盟理事会下设专业理事会, 由本专业所在二级院系院长、专业负责人、相应行业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课程开发负责人组成。具体负责本专业与行业企业发展实际对接, 根据市场需求, 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享合作成果。
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以推动江苏现代畜牧业校企合作示范区建设为主要任务, 主要包括“厂中校”、“校中厂”建设、“双师”工作站 (学院技师工作站、企业教师工作站) 建设、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以及校企合作考核评价与监督机制建设。通过章程明确各方的责、权、利, 并通过合作协议、合作制度等政策环境建设, 重点解决兼职教师聘任、先进技术应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吸纳学生就业等问题。
在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的推动下, 目前, 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合作企业共建了特色鲜明的“校中厂”2个、“厂中校”2个、学院技师工作站4个、企业教师工作站4个, 创新了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完善了现有的松散型集团化或协作办学模式, 促进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对接、生产设施与实训设备对接、教学运行周期与产业运行周期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对接、科研与新品开发 (新品种培育) 对接, 有效解决了课程开发、技术应用、兼职教师聘任、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问题, 从而带动了学院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提高了教育发展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 促进了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 理事会体制创新示范推广价值
校企合作理事会体制创新必将起到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 带动一批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建设, 真正建立起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 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 提升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水平, 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已成为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在分析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困境的基础上, 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推动校企合作体制创新为例, 探讨了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成功实践之路。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创新,理事会
参考文献
[1]王继平.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战略引擎[N].中国教育报, 2010-04-05.
[2]袁兴文.校企合作如何真正“水乳交融”[N].人民日报, 2010-05-14.
[3]万清祥, 魏海勇.中美公立大学董事会运行机制比较与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1) .
校企合作理事会 篇2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活教育 校企合作联盟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关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校企合作强调的是高职院校的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的结合,体现了陈鹤琴先生“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思想。校企合作是活教育课程论在当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形势下的新体现。
1 校企合作联盟的总体目标和合作原则
校企合作联盟的总体目标是在各个相关高职院校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以专业或专业群为基本单位,联合当地经济发展区域的行业、企业事业组织和机构,成立校企合作联盟,通过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运作,建立校企合作的新平台,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有力推进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联盟是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进行的。
2 校企合作联盟的组织机构
校企合作联盟可以由校企合作联盟成员大会或代表大会、理事会组成,按照专业群成立专业合作联盟。
3 校企合作联盟会员单位的互利共赢关系
作为校企合作联盟的成员,必须具有互利共赢的条件,才能够使合作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讲,行业企业等联盟会员单位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联盟获得以下主要权利与利益:
(1)有相关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信息知情权;(2)参加联盟组织的各种合作与交流活动,应邀出席相关高职院校重大活动;(3)与相关高职院校共同进行各种形式校企合作项目;(4)优先使用科技成果;(5)优先选拔相关高职院校毕业生;(6)评聘兼职教师;(7)在相关高职院校设立企业奖学金;(8)使用相关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场所;(9)享受招生选择性计划名额;(10)在相关高职院校校园网、校内公共教学科研场所宣传企业与企业文化。
与此同时,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合作方可以为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承担相关高职院校师生实习实训基地义务;向相关高职院校推荐兼职教师;协助相关高职院校各相关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等教研活动;赞助职业教育基金;优先录用相关高职院校的合格毕业生等等。
4 校企合作的重要模式
4.1 教学模式
基础模式是指相关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指导方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合作中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到校兼课;相关高职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进修,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教学;双方共同评价教学效果。其合作可延伸到共同开展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以及相关高职院校教学项目研究等领域;企业可向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实习设备和原材料,改善相关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条件。
4.2 基地模式 (下转第29页)(上接第8页)
为保证培养的高技能人才适应企业需求,选择设备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就业前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运营环境和节奏,提高岗位适应能力。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建立由相关高职院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的实训(实习)基地。
4.3 订单模式
院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按照企业人力资源配置计划和技术要求,对学生实施量身定制培养。实施订单培养的班级可以采取冠名制管理形式。
4.4 创业模式
院校与企业以各自的优势资源为资本,就一个创业项目进行合作投资,共同管理,共享效益。
创业项目可以是一个企业(如工作室、旅行社、咨询公司等生产经营性实体),以校办企业形式开展工作,可以享受校办企业的相关政策。创业项目还可以是一种研发产品或技术,校企专业共同开发,共同享受高校科研项目支持,共同享受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5 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
(1)培养方案,校企合作研究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研究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实施课程教学工作;(3)實习实训,校企共同研究制定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方案,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共同参与对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完成效果的考核与评价;(4)科研开发,校企专业共同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工作,共同享受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5)职工培训,利用相关高职院校专业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定期对合作企业的职工进行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训,培训工作可以共同进行。(6)师资培训,利用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优质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相关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训,提供挂职锻炼(训练)机会;(7)联合创业,相关高职院校与企业以各自的优势资源为资本,就一个创业项目进行合作投资,共同管理,共享效益。(上述联合创业模式)(8)顶岗实习,学生以实际员工的身份定岗参加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9)订单培养,通过企业命名方式设立专业班级组织,运用企业的文化、技术、素质要求形成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为企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10)设立奖励金,以企业命名的形式设立经学金、奖教金,通过奖励金的评比活动,宣扬企业的文化和精神,鼓励优秀的师生争先创优。(11)社区服务,校企合作以双方的资源优势开展对企业、相关高职院校和社会的技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义务的;(12)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13)就业基地,通过合作,吸引和鼓励企业定期接受相关高职院校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建立就业基地;(14)校企文化建设,利用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相关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文化品位,使学校教学科研场所和校园建设更加具有职业文化特征,使企业更具人文科技的精神特征。
校企合作理事会 篇3
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完善学校章程,探索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学术委员会发挥积极作用的机制。
在知识经济的市场条件下,竞争愈发激烈。高职院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决定了必须以就业为导向,紧密关注市场需求,这无疑为学院与企业提供了合作的前提。尽管校企合作较普遍,有所成绩,但从实际成效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校企合作现状
(一 )国内校企合作的形式。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结合各自院校的发展方向和特点,经过长期探索,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
1.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 。 主要职能 :审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与理论学时比例等。 该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主要包括院校的领导、教授,企业相关领导及专家。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职能的实施,以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实践学时的安排更合理,符合市场、企业的需求和要求。
2.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 ,共建实训基地。如酒店管理专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创办酒店、宾馆,正常队伍营业,而在校专业学生可依托这一平台,进行实训练习。该种方式相对节省资源,既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食宿可在校解决, 同时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企业人员也可同时授课指导,互为补充。
3.校外实训基地。学校通过与企业紧密联系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学生在校学习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后,直接顶岗实训。该种方式从实际操作看,利弊兼有。虽然能真实进行顶岗技术培训和专业职业技术考核,但面临现实问题。专业班级较多,企业同一时间难以全部接受,因此就涉及教学学时的安排调整。且企业如不在本市,对于学生的住宿问题是急需解决的。
4.定向培养。学校与企业合作 , 为企业定向培养输送人员。学生修完学业,经过企业面试考核,直接到企业进行对口实习。
(二 )存在问题。尽管校企合作发展已有一段历史 ,但从实际实施过程看,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保障措施方面。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缺乏政策法规的指导、监督、保障、激励。同时,缺乏配套运行机制管理的措施。这导致一方面,在寻求合作时或遇到重重困难,或是各方利益无法保障,或是徒有合作之名,却无合作之实。
2.合作方面。 (1)校企双方观念差异。作为企业方 ,目标在于利润,追求经济利益。因此,在与校方合作中如找不到较大的利益点,则积极性较低。作为校方,重在教学。且目前的教学环节中缺乏教师开拓合作市场的激励机制,主动性较弱。 (2)校企投入不对等,合作过程利益障碍较大。正是由于校企各自的价值取向不一致,企业方追求经济利益,而校方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注重社会利益。双方的合作动机、追求的利益存在较大差距,没有找到较好的切入点和共同利益点,这就导致双方投入的资源不对等。企业缺少合作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感,校方教师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服务企业能力弱。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校方热,企业方冷的局面,且双方各自围绕各自关注的问题,难以达成礼仪的深层次合作共识。 (3)合作层次浅、表面化,缺乏连续性和深入性。目前,校企合作仍以单纯学生顶岗、就业为主,企业以面试招聘形式接受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实习生。在合作中,二者需求对接性较简单,易合易散。因此,彼此的合作关系较松散。
二、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内涵
正是由于校企合作的模式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为加强校企合作的密切度及实时性, 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已有不少院校开始建立和实施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对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理解大同小异。例如:
“理事会定位于学校、政府有关部门、社区、企业 、知名人士等多方协作、共同参与学校发展和管理的咨询、协调、监督的机构”[1]。
“校企合作理事会可以定义为 :为协商、征求意见、讨论校企合作事务,由高校和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相关利益者共同组成的咨询机构”[2]。
从定义可见,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四大主体构成要素:
(一)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指出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 企业参与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政府是校企合作当中的关键人物,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的驱动者、调控者、监督者和评估者。
(二 )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核心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 ,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基于高职院校的定位,其需要企业的实习换将、技能培训、岗位信息、资金支持。因此,高职院校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三 )企业。企业从事的是经济活动 ,通过生产商品或是提供服务满足社会需求,追求的是利润。通过与院校合作,体现企业服务、回馈社会的智能和责任心。同时一方面为自身寻求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得到相关专家的培训技术支持。因此,企业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提供者、受益者。
(四 )行业组织。行业组织是由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基于共同利益要求组成的一种民间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在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行业对教育的指导作用,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合作体系, 推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由此可见,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理事会中是指导者。
三、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建立原则
校企合作理事会涉及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组织四个主体,因此,要构建理事会制度需各方达成共识,遵循以下原则:
(一 )非营利性原则。首先要明确 ,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目的是促进校企的深度合作,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是校企的链接桥梁。因此,校企合作理事会立足教育,是促进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共商合作发展建设事项的机构和平台。
(二 )独立原则。校企合作理事会虽涉及四大主体机构 ,但作为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组织成的非盈利组织, 应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首先,凡进入理事会的成员单位,原隶属关系、产权性质、组织结构、员工身份不变,各成员在人才设施、师资、培训、实训、就业等方面优先共享,协调互补。其次,财务管理方面及资产运营,应与各成员隶属的单位业务保持清晰界限。再次,理事会的工作管理过程中,应有独立的配套管理制度,避免与理事会成员的原有制度及规定有所冲突与牵制。
(三 )平等互利原则。由于成员组成来自四大主体 ,各自身份、地位、资源各不相同,但无论成员在各自单位的情况如何,但在理事会中,各位成员都具备平等的地位,通过协商和民主投票决定校企合作的各项事务。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兼顾多方利益,双赢是合作的支点和动力。
(四 )动态调整原则。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明确了理事会中各方的职能以及工作制度。一旦其成立,理事会的工作业务就必须按制度执行。因此,制度一旦成立,不会轻易做出大调整。但是由于目前,从国家到地方,至今没有建立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体系,而且环境形势日新月异,理事会制度也要随着新形势及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变化而做出一定的调整,承担新的职能。
四、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途径
(一 )政府驱动。教育职能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校企合作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加快立法步伐,积极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完善激励政策,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比如专项合作平台建设经费、学生实习经费、减免企业税收等政策,鼓励校企合作的开展。同时,对于合作制度运行较好并取得明显成效的院校, 可在科研项目、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资金优先投入政策。
(二 )高校实践。高职院校在合作过程中 , 应转变发展观念,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积极主动合作。首先,慎重选择合作企业,这是深度合作的前提。对于企业的选择,要考虑该企业是否有较强的合作意向, 该产品或服务是否与本院校的专业对接或者匹配, 校企双方的价值意识、文化取向是否一致的共识。其次,注重专业指导教师的师资培养,提高服务企业意识和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对实训的要求比较高,相应的指导教师必须经过培训,而培训的时间较长,这常常是高职院校较容易忽略的。再者,合理进行专业设置,转变办学模式。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适应行业企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这就要求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故步自封,允许其他成员的加入,听取不同的意见。
(三 )企业服务。企业服务与受益是紧密相连的。 一方面 ,企业身处市场,是市场的直接反应,更是最好的“训练场”。企业积极参与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操作过程,为高职院校提供相应的师资、场地以及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企业应转变观念,立足长远发展。合作不会对企业的短期利益形成太大的损害, 同时高职院校可作为企业人才储备基地,尽量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
(四 )行业指导。行业组织熟悉行业发展的趋势和人才需求的信息,是企业和院校对接的良好载体。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引领作用, 使行业组织成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事会管理的切实主体,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制定、专业设置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教材联合开发、师资培训、职业资格认定等方面。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在我国出现较晚,在院校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不足。尽管如此,但该制度的建立是校企合作的趋势,经过研究和探索,已略有成果,以期构建“互惠双赢”工作体系,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深化校企间的合作。
摘要:本文从校企合作现状出发,分析存在问题,从而明确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确立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四大原则,进而围绕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提出构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的四大途径。
校企合作理事会 篇4
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 多数高职院校已开展了各种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笔者所在江苏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学院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产学研结合, 分别组建了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共同组成的焊接、特种设备制造重点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化工新材料专业群建设理事会及建筑工程专业群建设理事会, 并以此为桥梁, 双方开展了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深化合作与交流, 为建立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高素质、强技能、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人才提供了条件, 为探索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机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融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智力和科技支撑, 真正实现了互惠双赢。
1 探索建立依托专业建设理事会为管理联合体的“双向平行”管理模式
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专业群探索实践专业建设理事会合作管理经验为例, 首先建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系与常州市建筑行业协会为一级管理单位, 从系部、师生、企业、员工四个方面或层次分析学院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归属。
1.1 院系下设专业建设理事会作为行政机构, 专业建设理事会下设
校企联合教研室作为执行机构, 校企联合教研室又下设专业教研室及专业工作室、事业发展部作为教学研究及项目执行的合作交流平台。
1.2 协会下设各企业理事会 (董事会) 作为行政机构, 下设工程技术
中心作为执行机构、工程技术中心又下设项目部及企业培训中心、教师工作站作为项目执行及专业培训教育的合作交流平台。
1.3 双方进行组织管理体系设置时, 按级别高低逐级管理, 同时同级
别的机构 (部门) 又呼应关联、合作管理, 如最基本的设置在学院的专业工作室、事业发展部与设置在企业的教师工作站、职工培训中心关联, 实现“校中厂”与“厂中校”的实际对接, 同时与企业的项目部平行联系, 探索推进校企合作育人的“五个对接”, 以此类推, 逐步形成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 (见图1) 。
2 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激发促进专业建设理事会管理运行的源动力
专业建设理事会不同于原有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很重要的方面是理事会经费来源广泛且有相对独立的经费支配权利, 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激发了专业建设理事会的管理效能, 促进了合作双方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专业建设理事会主要经费来源一般包括专业建设经费、协会、企业捐赠、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经济实体的经营创收、通过科研项目、课题研究、社会培训、教材编写、实训基地有偿使用等多种方式筹集的资金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在经费使用方面, 由于有双方共同参与监管, 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资金的有效整合、保障了专业建设理事会的正常运行, 有利于资金的合理利用及双方资源的优化, 有利于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就业链, 促进理事会各成员单位的共同进步、提高和发展, 在另一方面也扩大、深化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3 构建专业建设理事会“互惠双赢”工作体系、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
通过研究、实践专业建设理事会管理制度, 加强专业建设理事会工作职能, 逐步完善、形成校企“互惠双赢”的工作体系:
3.1 专业发展与招生合作:
沟通学校和企业关于专业人才的供求信息, 研究专业发展规划, 审议学院关于专业的办学规模和招生计划。
3.2 专业建设与就业合作:
实现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 探索教学改革, 组织对专业培养方案、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教学计划、质量考核标准等有关人才培养的事项进行研讨和交流, 在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
3.3 专业实训与培训合作:
实现职业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的共享, 为学院学生实训及专业课教师锻炼培训提供支持, 为行业协会提供企业员工岗位培训条件, 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实训与培训基地。
3.4 专业技术与科研合作:
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技术资源的相互共享, 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合作进行科研技术开发, 通过“订单式培养”和“工学结合”等方式, 设立“专业工作室” (校中厂) 、“企业工作站” (厂中校) 。
校企合作理事会 篇5
院企合作理事会在运行过程当中, 应该借鉴西方先进的院企合作制度, 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进行院企合作。其中, 院企合作理事会的地位十分重要。院企合作理事会职能的发挥与否以及运行的方法手段高低, 制约着院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因此, 院企合作理事会的工作人员应当明确理事会在院企合作中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清楚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加强院企合作, 以使院企合作理事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院企合作的国内外现状
在发达国家, 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对校企合作十分重视。如美国政府制订了多项政策, 竭力促进高校和企业合作, 并推行校企合作教育计划, 成立了多个大学工业合作中心, 比如成果孵化中心、大学科技产业园等。由于政府的政策鼓励以及校企双方都能从中受益, 美国在高校和企业都进行着广泛的合作。在英国, 学术界和企业界人士达成共识, 使学术界和企业界紧密结合, 校企合作双方通过举行定期或不定期各种活动的方式, 使高校和企业双方达到一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从而使双方共同受益。
目前, 我国多个高职院校纷纷成立院企合作理事会, 作为高校与企业、行业协调合作的机制。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院企合作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展, 院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加深和拓宽。根本原因是院企合作双方未能从合作中取得较高的利益, 影响了院企双方, 特别是企业一方合作的积极性。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合作制度不健全、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高、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好、学院和企业之间交流不便、学术界和企业界未能达成共识等。
因此, 我国急需打破院企合作之间的壁垒, 加强院企合作, 实现院企双赢, 为学院和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建立院企合作理事会, 并使院企合作理事会在院企合作上发挥重要作用就是打破壁垒的有效手段。本文提出了建立院企合作理事会在院企合作上的职能以及院企合作理事会加强院企合作的方法, 并对职能和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为从事院企合作理事会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借鉴。
二、院企合作理事会在院企合作的职能
(一) 师资队伍和人才队伍培养职能
首先, 师资队伍培养与院企合作制度相结合。鼓励教师深入企业, 了解实际, 从而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来开展教学工作。采取教师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定期交流、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研发的方式, 使得教师能够跟上知识经济的步伐, 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实用的工作技能。将知识重新分解与整合, 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搭建教师全面的教育体系观。
第二, 在人才队伍培养中, 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联合培养”多种多样的模式。通过院企合作理事会, 聘请实业界人士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利用企业人才的丰富实践经验, 向学生传授最贴近实际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间接接触社会, 并使其能够将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好的结合起来。在加强与企业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 本着专业对口、企业需要、需求互补、院企共赢的理念, 增加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水平、就业竞争能力以及服务和贡献社会的本领。
(二) 学生就业指导合作职能
院企合作理事会与学生就业指导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建立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合作关系和院企长期合作关系。
院企合作理事会利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健全的就业指导考核评价体系, 及时发现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找出相应的措施与方法进行修正改善, 提高学院学生就业率;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则借助院企合作理事会与企业长期合作的优势, 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院企合作理事会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密切合作, 共同促进学生就业。
学院与企业之间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是稳定学院就业率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将院企合作制度化, 使学生就业指导合作具有连续性。其次, 增加国企、优秀的民营、私营企业负责人、成功企业家以及优秀校友来校与毕业生进行座谈、讲座。通过这些方式, 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用人条件。
(三) 教学观念与教学培养职能
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改革学院教学培养方式。
教师通过院企合作可以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 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授课方式从以课本讲解为主向课本讲解、观看实践视频、分析项目研发过程等多种方式转变, 使知识、概念完成由抽象向具体的转变, 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教师通过院企合作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 转变培养观念。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形式从以往的培养单一型人才向培养综合型人才转变,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与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学院通过院企合作教育实践的信息反馈, 能够不断地发现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不足, 不断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修订并完善教学计划, 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 院企人才对接与需求互补职能
要实现学院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对接, 学院就业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互补, 理事会必须注重教育调研。学院为企业输送的人才, 应该以掌握企业需求为前提。目前, 企业和学院在人才具备素质上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别。企业更注重在实践方面的创新素质, 而高校更多是侧重于学术研究方面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学院进行相关调研才能得知。理事会只有进行相关调研, 学院才能明确应该培养具有何种技能的人才以及是否能够提供企业所需的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院企双方若能据此达成共识, 才会形成资源优势互补, 实现互惠互利, 谋求共同发展。
三、院企合作理事会加强院企合作的方法
(一) 搭建院企合作信息对接平台方法
搭建一套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就业、学生实习管理、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企业与教师交流合作的平台。当前, 学院和企业缺乏相互沟通的平台, 限制了院企合作的发展。通过搭建院企合作信息对接平台, 将企业、学院教师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三者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 有利于院企合作的发展。
企业通过平台了解学院能够提供具备什么技能的人才, 以此为依据招收更加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学生。以此同时, 与学院教师展开交流与合作。解决企业在院企合作上积极性不高、在经营上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开发能力不强、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 促进自身的发展。
院企合作理事会通过平台了解企业需求、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和教师企业挂职锻炼管理、为学生选择就业去向, 有助于提高学院就业率、提升教师实践经验、增强学生专业技能。
(二)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安排人才就业的方法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 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院企合作理事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方面, 以企业全程参与为前提, 与企业展开全程合作。人才共同培养的目标是为企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提高学院办学水平和人才素质, 发挥学院和企业的各自优势, 全程培养企业急需的优秀人才。全程培养包括以下方面: (1) 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和培养目标; (2) 与企业共同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 与企业共同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4) 与企业共同制定企业培养方案; (5) 与企业共同实施企业培养方案; (6) 与企业共同建设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7) 与企业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或学位论文; (8) 与企业共同商讨推荐人才就业。
(三) 积极构建产学研一体的院企合作体系方法
1. 科技成果产品化
学院借助企业的产品设计方法和营销系统, 将双方合作产生的高科技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成产品, 为双方提高济效益。实现学院资金来源、科研水平、产品转化三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2. 建设实验实训中心产学研基地
与企业共同建设实验实训中心产学研基地,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实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 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实验实训中心应当由企业人员和学院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 由院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和运行维护, 主要运行维护方在于学院, 由院企双方共享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
3. 获得企业最新科研方法和管理经验
由于学院是人才提供方, 企业是人才需求方。目前, 学院到企业是单向联系的, 企业的最新科研方法和管理经验没有反馈至学院, 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导致学院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脱轨, 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已就业的毕业生失业。为了获得企业最新科研方法和管理经验并转化成有益成果, 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 向企业派遣合作教师, 参加企业科研和企业管理。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 培养双师型素质教师,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第二, 加强对最新科研方法和管理经验的总结消化, 并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第三, 定期开展学术交流, 将最新科研方法和管理经验向学院教师和学生进行推广。第四, 针对企业方面的需求, 实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建设的改革。
四、结论
从院企合作理事会在院企合作上的作用探讨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建立院企合作理事会的几点结论。
首先, 应该由政府制定鼓励政策和规定, 并给予院企双方成立院企合作理事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在院企合作初期, 政府鼓励政策和规定是一个主要前提条件。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 企业和学院制定相关政策, 确保院企合作理事会的建立和运行。在双方成立院企合作理事会之后, 学院和企业将成为院企合作的主体。此外, 由政府出资搭建一套使用范围广的院企合作信息对接平台, 通过互联网的便利条件, 使全国范围内的院企双方便于交流合作, 这是促进院企合作发展的有效手段。院企双方应各自成立院企合作理事会, 并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学院领导负责主要事宜的沟通。
除了政府制定鼓励政策之外, 作为人才提供方的学院, 应该主动提高企业在院企和合作的积极性。在人才培养、教师选派、成果转化、经济利益等方面使学术界和企业界达成合作共识。通过产学研一体的院企合作体系, 全程培养高素质、高科技的人才, 使企业获得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并提高经济效益。这样才有可能使院企合作走得更远。
摘要:本文对当前高校院企合作理事会的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院企合作理事会在院企合作中的作用,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院企合作理事会在院企合作中四个方面的职能, 以及院企合作理事会加强院企合作的三个方法。研究表明, 高校能够通过院企合作理事会与企业展开全面合作。
关键词:高校,院企合作,理事会,职能,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庆文, 黎红米.国外实践经验对我国校企合作理事会职能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20) .
[2]廖福英, 杨柳, 韦雪豫, 徐望来.论校企合作理事会制度[J].广西教育, 2013 (43) .
[3]祁艳朝.高校师资队伍培养机制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 2013 (7) .
[4]陈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 2014 (5) .
[5]崔昌华, 郑服丛, 朱朝华, 徐望来.深化院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8) .
[6]殷宇歌.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对接研究[J].价值工程, 2010 (28) .
[7]任蕾.通过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促进校企合作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2) .
[8]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