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2024-09-08

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共5篇)

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篇1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Ⅰ中的《力的分解》一节, 对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而言, 难度较大。教师往往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痛苦。究其原因, 一是学生刚从初中到高中, 由于知识面较窄, 对力的认识不够深刻, 对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够明白;二是学生很少体验到分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以下几个易操作、现象明显的实验可助学生一臂之力。

实验一:代替拖拉机耕地的实验

《力的分解》一节, 从拖拉机拉着耙耕地的实例入手, 引入了“力的分解”概念, 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课本上的图3.5-1, 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拖拉机对耙的拉力可以用两个分力F1、F2来代替, 同时也点明了为什么要用F1、F2来替代。其原因是我们平时的经验, 耙在水平方向要前进和它陷入泥土中有一定的深度。虽然教材上说的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 但对高一的新生, 很多学生见都没见过拖拉机拖耙耕地, 所以学生对拉力的作用效果不够理解, 为了让学生能直观体会, 可以用一下实验来演示拖拉机对耙的拉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在水平的桌面上放两个砝码盒, 或者每边重叠放上两个砝码盒, 这样便于学生看得更清楚, 再在盒上放一较长较软的塑料尺 (塑料尺的长度大概在40cm, 也可用安装电线的槽板) 。把两个重为200 g的槽码重叠地放在塑料尺上, 这时, 学生能清楚的看到塑料尺被压弯且有较大的形变, 如果需要形变大点或小点, 可以增减槽码个数来实现。取下槽码, 用一根长为80cm左右深色的细线, 一端系住即将放到最下面的槽码 (深色线比白色线的可见度更高) , 然后用手拉住线的另一端用力轻轻地斜向上拉, 直到把槽码拉动, 这时学生看到塑料尺的形变明显地减小, 而且还看到塑料尺上的槽码沿水平方向运动, 此时水平方向的分力F1以及竖直方向分力F2的作用效果真相大白了, 学生看到这个实验后, 对力的分解的理解水到渠成。

实验二:重力作用效果实验

教材中介绍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 这个例题是根据重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但课本介绍重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也只能凭平时的经验。高一的新生不是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 为了观察物体压斜面的效果, 可用薄钢板或木板等做斜面, 物体沿斜面下滑时能清楚的看到斜面的弯曲形变。但这样做比较费事, 而且学生还是没有深刻的体会物体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和压紧斜面的状况。为了让学生有所体验,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小实验。让学生把手斜向下伸直, 手心朝上, 在手掌上方放一本较厚的词典, 让学生适当地调整手的倾斜程度。在适当的位置, 即词典即将下滑的时候, 学生明显地感觉到词典有下滑的趋势, 同时词典给手有压力。学生体会后自然而然就知道重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以及如何对重力进行分解了。

这个例题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本内容, 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教师要利用好这个例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对一座大桥为什么要修较长的引桥, 盘山公路为什么要“盘山”等实例相联系, 使物理用于生产和生活, 对学生学习物理会激发出较大的热情。

实验三:横杆模型

如图1所示, 图中的横杆的受力方向对学生而言难以理解, 很多新学看到这种模型边无从下手, 甚至望而生畏, 所以教师要注意这种模型的教学, 要做好这种模型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从实验中真正体会这种模型的内涵, 以便弄清楚这个模型后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其实这是一大类问题, 解决了这个问题, 学生就可以解决一类问题。

这个实验老师可以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来演示:在铁架台的竖直杆上的中上部适当的位置, 用细线绑住一根带铁圈的铁杆 (带铁圈的铁杆是指化学实验中用来垫石棉网进行加热的铁圈) , 在铁圈上紧贴着一层气球皮 (气球剪去吹气口较小的部分, 然后罩在铁圈上) , 我们看到罩到铁圈上的气球皮明显的绷紧, 用手指按有着明显的形变。再在铁架台竖直杆上靠顶端架一横杆。用一长约30cm的细小直竹棍做支杆, 竹棍一端用电钻钻一小孔, 再用中间拴有橡皮筋的细绳拴在小孔上, 斜向上拉住竹棍, 小竹棍的另一端靠在气球皮上。拿另一根细绳一端挂一重物, 另一端套在竹棍的同一小孔上, 调整斜拉绳的位置, 使竹棍水平。这时我们看到气球皮被竹竿的一端压着向外突出, 这充分表明横杆受到了沿着杆的水平压力作用, 斜拉绳子上的橡皮筋也被明显拉长, 表明细绳受到了拉力作用, 吊重物的竖直绳的拉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为了使这个装置发挥更大的作用, 演示了这个实验后, 还可以利用这个装置演示其他实验, 如把横杆斜向上或斜向下,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气球皮被竹竿的一端压着向外突出, 说明细杆还是受到了沿杆的力的作用, 斜拉的细绳上的橡皮筋依然被拉长, 说明细绳也受到了拉力, 吊重物的竖直绳的拉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以一目了然了。

当然, 这个实验还可这样去演示。让一个学生用一只手叉腰站着, 另一个同学用手压叉腰同学的肘关节, 叉腰同学会感到手臂有拉力, 肘关节以下的手有压力, 这个实验给学生的感觉最好, 印象更深。

实验四:V型槽模型实验

两块相同的木块其一端用铰链连在一起, 形成V型槽。用V型槽夹住一铅球或一实心球, 球的重力将产生压两边板的作用效果, 一般用眼睛直接观察难以看到压两边板的作用效果, 为了显示两个作用效果, 我们可以找两块相同的海绵, 其宽度与板宽差不多, 海绵侧面用记号笔画上几条明显的平行线后分别靠在两板上, 再将两块薄的塑料片或铁片 (长宽要相同, 表面光滑) 放在泡沫上, 为了减小摩擦, 实验时可在塑料薄片或铁皮的接触面上撒一些滑石粉, 板向中间压紧, 我们看到海绵发生了明显的形变, 且海绵上的平行线明显地发生了弯曲, 这充分说明了海绵受到了压力, 同时这个实验充分地说明了球对两板有压力, 重力的分解也显而易见了。

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篇2

《如何理解“重温入党誓词”的意义》是一篇好的范文,感觉很有用处,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有人感到疑惑:为什么要重温誓词?以下是小编为您提供的如何理解“重温入党誓词”的意义,欢迎阅读。

中国共产党的入党誓词,是新党员在入党时对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同时也是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体现了我们党对党员的基本要求。

由于党在创立和成长的初期面临着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入党誓词为捍卫党组织、保卫红色政权应运而生。将入党誓词明确写入党章,体现了党对入党誓词的重视。入党誓词,是在党的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新

局面下产生的,意在规范和完善发展党员程序,加强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在入党时必须面对党旗作出的庄严承诺,对每一位共产党员都有约束力。同时表达了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理想必须秉持的坚定信念。

不忘入党誓词,用誓词带动党员遵守党性。刘少奇同志曾说: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这些和入党誓词充分证明了我们党从来没有放松党的建设,也为我们揭示了加强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热门思想汇报从弱到强的法宝之一,是我们党永远不可丢失的传家宝。

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也是全人类的目标,尽管现在他还不是其他国家和政党的奋斗目标,但是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人类必然要遵循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方向发

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最高理想,是最公平、最合理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举起的这面共产主义大旗,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因此,共产主义的大旗能够凝聚起中国亿万人民的力量,使他们下定决心,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走。

党和人民利益是一致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第一代开国领袖、也是党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光辉宗旨。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为抗击侵略、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自主而奋斗。在和平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中国人民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信赖和支持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既有

自己的最终目标,也有不同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还有自己的纪律和规定,这些纪律和规定是保证其实现自己短期目标、中长期目标乃至最终目标的基础。党实现自己目标的力量是带领全中国人民共同奋斗。范文写作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自己首先要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要能打硬仗,敢于冲锋在前,给人民作出表率和示范。党员是党组织的个体,个体的素质决定整体的战斗力。因此,入党誓词对每个党员提出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要求。

任何党员的入党行为都是自愿而非强迫的。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党组织要发展一个新党员,必需按照组织程序对其进行考察培养。作为最为起码的条件之一,被考察的人必需认同党的纲领,才能被确定为发展对象。

被考察的人要经过一年以上的预备期的考察,达到一定的要求才能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读罢誓词,我想到了在那战火纷飞的艰苦的革命岁月,想到了一大批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优秀共产党员刘胡兰、江姐……特别是战争年代,听到和看到了无数英烈的英勇事迹,更让我的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TOP100范文排行这些共产党员在面对党的利益和自己的生死二者进行抉择的时候,依然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表现出了临危不惧,敢于赴汤蹈火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他们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他们却象流星一样,用自己的生命划出了一道道美丽的闪光,给人间留下了一首首千载传颂、荡气回肠的正气歌。他们以自己的英雄壮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了全人类最崇高的理想而不懈地奋斗。

在革命战争年代,入党就意味着奉献,入党就意味着要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那些复杂的斗争形势、无情的战火硝烟、险恶的生存环境,就是检验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还是一个假共产党员的试金石。

在和平建设年代,虽然不需要每个共产党员都去披荆斩棘,舍生忘死,冒着枪林弹雨去攻城夺堡,克敌制胜,可是党有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个人简历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任务。这同样需要党必须有坚强的领导力和顽强的战斗力。更需要每个党员始终铭记理想,不忘宗旨,牢记自己的入党誓词,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更需要每个党员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更需要我们党员,牢记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纪律,为人民掌好自己手中的权。

为了保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有必要经常对党员加强教育,定期重温入党誓词,使所有的共产党员时刻牢记党的

目标和宗旨,牢记自己入党时的承诺,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本色,在纷繁复杂的形式下,不为假象和表象所迷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我回想起入党时的思想激情和不懈追求,回想起入党宣誓时的庄严承诺和奋斗决心,增强了我们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人的一生,面对社会、家庭、单位、朋友,可能会做出许许多多的承诺。心得体会但对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在党旗下的宣誓则是最神圣最庄严的。向党宣誓之后,无论在任何情形下,都应该坚贞不屈,始终不渝,即使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就是要教育每一个党员,学习老一辈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像革命先烈等无数共产党员那样,矢志不渝地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词,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热情。

重温入党誓词,也就是重温当年的决心和信念,对比我们今天的认识和行动,始终铭记入党的誓言,对自己是一

种鞭策和激励。无论是当年入党宣誓还是现在重温誓词,虽只是一种形式,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在党旗下所立下的誓言,它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充满理想,感召我们努力实践,自觉奉献,激励我们不断进取,奋斗终身。重温的意义在于与时俱进,在于恪守承诺。所以,在重温誓词的时候,每一个党员都应该会回头看看自己入党之后走过的“路”,找出其中的不足,抬起头来向优秀的党员学习,争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否则,就失去了此次活动的意义。

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一定要保持奋斗不息的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忠实践行自己的入党誓词。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无数的优秀共产党员都用乐于奉献、勇于牺牲、无比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实际行动解读了自己的入党誓词,展示了共产党员终生恪守入党誓词的人生真谛,这是一种坚定的信仰,是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牢固树立并一以

贯之的。

“重温入党誓词”,将进一步激励和督促我们,不管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自己对党作出的庄严承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要按照入党誓词,永葆共产党员本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始终牢记入党誓词,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力争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做一个不负人民、不负党组织,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

对预分解窑统一操作的理解与认识 篇3

在现代化水泥生产中, 预分解窑具有窑温高、窑速快、产量高、熟料结粒细小、负荷重、系统工艺复杂、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因此其操作控制应该是根据预分解窑的工艺特点、装备水平, 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 正确处理系统关系, 统一操作。

1 统一操作的必要性

预分解窑操作要求操作人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经验, 通工艺、懂机电, 熟悉现场环境, 具有协调指挥能力, 随时掌握系统状态, 熟练掌握窑系统各点参数的变化情况, 对每一个参数发生偏离都要进行分析, 找出变化的原因, 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使系统尽快恢复到新的平衡状态, 在三班统一操作的基础上, 稳定窑系统热工制度, 提高运转率, 达到优质、高产、低消耗和长期、安全、连续运转的目的。

操作上的随意性是预分解窑热工制度不稳定的突出问题, 因此必须强化统一操作的系统性, 统一操作标准, 规范程序控制。思想决定行动, 行动决定结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 人们无论做任何事, 都是先有思想, 后有行动。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行动, 有积极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行动, 有统一的思想才有统一的行动。统一思想是第一位的, 只有在统一思想的前提下, 统一指挥, 统一行动, 才能得到希望的结果。具体到窑系统的生产操作, 应以窑为纲, 实现三统一, 即: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操作。统一思想使操作认识一致化, 有明确的方向;统一指挥使操作规范化、有序化;统一操作使行动连续化, 避免随意性。

2 怎样实现统一操作

窑系统操作是整体操作, 要求集中思想统一操作。就像汽车上路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一样, 不能乱行, 否则就要出事故。要稳定窑系统热工制度, 统一操作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特别是在系统有问题、不稳定的时候, 有助于尽早发现问题的原因, 及时解决问题。要做到统一操作, 首先, 要有领导上的统一, 在意见繁杂的时候, 有人来管理队伍, 和行军打仗一样, 整齐划一才能形成共振的合力, 可以有不同意见, 但最终还必须遵章守纪, 统一操作;其次, 人员的统一, 特别是相关操作岗位人员, 必须高度统一, 认识不同是技术层面上的事, 统一操作则是管理层面的内容, 窑系统工艺复杂, 操作上涉及到的方面、单位、事务多, 必须有统一的管理, 特别是在困难、有问题的情况下, 高度统一的队伍才能打硬仗、打赢仗, 才能够使生产稳定运行;第三, 统一操作是管理上的需要, 也是技术上的需要, 其最大好处就是不论方法的对与错, 都能够容易得出结论。

3 统一操作的特性

3.1 统一操作具有连续性

窑操作是典型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岗位, 要求集中思想、行动快捷;是一个应具有广泛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复杂的操作技术与高科技知识相结合的特殊工种, 稳定窑况、优化参数、连续安全生产是操作的最终目标。俗话说:大家一条心, 黄土变成金。三班保一窑, 操作大协作, 要有单班优质高产是建立在三班优质高产基础之上的思想意识, 建立本班优质高产应不损害下班优质高产的原则, 出现问题时要积极处理, 处理不完时下一班继续处理, 这就是统一操作的连续性。回转窑生产状况不佳, 个别班好也只能是相对的、不长久的, 整体效益不佳是绝对的, 系统操作问题不是立竿见影能解决的, 所以各班都应积极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苗头之中, 宁可本班生产上受点损失, 也不能给下班生产留下困难, 三班操作要保证连续性, 统一行动, 识大体顾大局。

3.2 统一操作具有阶段性

比如飞砂料期间、结蛋期间、挂窑皮期间、胴温高期间、堆雪人期间等。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问题, 不同的处理方法。要做到一事一议, 统一思想;一事一理, 统一管理;一事一动, 统一行动。做到阶段内的统一。

3.3 统一操作具有相对性

统一操作是相对的, 有标准的, 不是绝对的, 就像交通规则一样, 是有一定范围的, 在一定范围内统一操作, 在一定范围内是有调整余地的, 范围内可以灵活机动, 发挥个人能力, 超范围就是违规、不统一。因此统一的标准不能太死、太窄, 不能绝对的统一, 那样便会束缚操作人员的手脚, 不能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甚至会逼迫操作人员为标准去操作, 而不是为了连续生产去操作, 诸如燃烧器的调整, 其前后位置、内外风门开度可根据情况在合理的范围内自行调整, 但上下、左右位置则要有专人调整。

4 统一操作的内容

(1) 六稳保一稳。以生料喂料量稳定、生料成分稳定、系统喂煤量稳定、煤粉成分稳定、窑速稳定、系统供风与排风稳定, 保系统热工制度稳定。

(2) 风、煤、料、窑速比例调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四者比例关系是一定的, 要适时视情况加以修正。

(3) 控制重要操作参数。C1出口温度、C1出口负压、C1出口、NOx含量、分解炉出口温度、分解炉出口O2含量、烟室温度、烟室 (或窑尾) O2含量、烧成带温度、二次风温、三次风温、窑头负压、篦冷机料层厚度等, 在特殊情况、特殊阶段, 还要增加特别控制参数。

(4) 加强学习, 互相交流, 促进个人素质 (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的提高, 加强对统一操作必要性的认识, 增强操作预见性和判断能力, 便于及时处理问题。

5 结束语

生产的要求是提高效率, 追求价值, 只有统一操作, 才能促使系统连续、均衡、稳定、生产, 获取高效率、高价值。均衡稳定是预分解窑生产状态良好的重要标志, 调节控制变化频繁, 没有统一的思想、统一的管理、统一的操作, 甚至出现恶性的“周期循环”, 生产效率低下, 操作混乱, 失去了均衡稳定的运转条件。统一操作的目的在于保持系统最佳的热工制度, 实现持续、均衡稳定运转, 通过对系统气体量、物料量、燃料量、温度、压力等工艺过程参数的稳定操作控制, 使它们相互协调, 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进而对系统进行有效的高效率控制, 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统一操作对预分解窑的生产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统一操作的必要性、如何实现统一操作, 统一操作的内容和特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分别阐述。

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篇4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方法很多,如: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义;请教师生理解词义等。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在执教《巨人的花园》(人教版国标本第七册)一文的时候,引导学生利用表演的方法,巧妙地理解了“逃窜”的含义。教学片段实录如下:

师:这个巨人的脾气不大。可能早上没吃饭,他发不出脾气。要不然怎么声音软软的像面条似的。(师以软绵绵的.口气模仿学生读)“滚出去”,这样行不行?

生:(大笑)不──行!

师:这次让我们集体来当一回巨人!

生:(声音洪亮)“……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

师:看黑板,跟我把“逃窜”写一写。

生:(书空──“逃窜”)

师:“逃窜”是什么意思?愿意表演这个词的到台上来。

生:(“5──4──3──2──1”,倒计时中,学生蜂拥跑上讲台。)

师:我们表演“逃”没问题,关键是演好“窜”!“窜”时的样子,“窜”到哪里去?这一点很重要。为了表演一遍成功,我们再读一读课文,静静地看一看,认真地想一想,争取一次表演成功!

生:(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师:(坐在学生中间)孙导演开始说戏了:“我和在座的同学一起读巨人发脾气的话,台上的小演员们表演‘逃窜’。摄影师准备。倒计时‘3──2──1’。”

生:(喊到“一”的时候,学生没有任何反应)

师:(随机说道)咦?怎么“停电了”?我说“3──2──1”就是开始了。如果是运载火箭,倒计时“1”还不开始,那就麻烦了。

生:(大笑)

师:重新开始,看看你们反应的灵敏度。“3──2──1”,(台下师生齐读巨人的话)“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生:(随着“滚出去!”的话音落地,台上参加表演的学生有的朝前跑,有的朝后跑,有的向左跑,有的向右跑“有的抱着头跑,有的猫着腰跑;有的迅速逃到幕后,有的索性钻到桌子底下……舞台上的同学真的是在“逃窜”,台下,听课的老师笑声朗朗,掌声一片)

师:(迅速地走到讲台前,从讲台下、桌子下,把学生扶起来,此时,学生情绪激昂,笑声不断,场面热闹非凡)

师:这个学生至今还不敢出来,简直是吓破了胆。(说着,老师弯下腰把一个小男孩从课桌下面扶起来)

(台下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师:(老师把右手食指放在唇前,长长地“嘘”了一声,同学们迅速安静下来)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逃窜”大概含有哪些意思。

生:“逃窜”,像箭一样逃跑。

师:强调速度快。

生:逃散。

师:怎样“逃散”?你们表演了,有体会的呀。

生:“逃窜”,抱着头逃,向不同的方向逃跑。

师:结果呢?

生:把自己隐藏起来。

师:我们锦田小学的孩子爱动脑,爱表现,爱总结。与老师一起合作,理解了“逃窜”。

【评析】

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 篇5

日语动词加 (~てしまう) 作为动词的完成体的表达形式, 在许多场合都被使用, 是日语表达上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表达形式。但是, 从实际的学习者的日语交际考察中得知, 和日本人相比, 日语学习者使用 (~てしまう) 的语言意识差距较大, 一般的学习者不论日语水平的高低, (~てしまう) 的使用率都显得较低, 而且可以说是尽量回避使用。即使是用了, 也出现较多的误用和错用的情况。为此, 笔者作了进一步的调查, 结果发现, 日语水平低的学习者容易出现漏用的错误。如某同学诉说自己弄丢了钱时:“昨日 財布を落としました。”因为少用了 (~てしまう) , 在语言感情上体现不出丢了钱包这件事情发生的结果对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的影响。而日语水平高的学习者则容易出现一些不恰当的使用, 如某同学叙述假期去旅游了:“旅行に行ってしまいました。”在没有任何语言背景下, 多用了 (~てしまう) 的表达是不恰当的, 明显是和 (~ます) 的平述句的用法相混淆了。另一方面, 学习者在使用 (~てしまう) 时, 多数是用在表示后悔、遗憾的心情方面, 至于用于表达动作、作用的完成的语言意识显得较差, 而且, 在这一方面表达上出现的错误也较多。

学习者对 (~てしまう) 的用法存在着以上这些普遍性的错误, 究其原因就是没能很好的理解 (~てしまう) 表达形式的真正意义。那么, (~てしまう) 表达形式的实质意义是什么呢, 它和 (~ます) 表达形式有怎样的差别, 本文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2 (~てしまう) 句与 (~ます) 平叙句的语义区分

(~てしまう) 的定义:是动词的完成体, 表示动作、作用的全部完成和结束, 相当于完了。当动作完成体表示的结果不是讲话者期望出现的, 或讲话者做了无意要做的事情时, 句子会产生因无可挽回而感到遗憾、惋惜、后悔等语气。 (来源于《新编日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例) a.約束のことをすっかり忘れてしまった。

b.もう長い間使っていないから、使い方は忘れてしまった。

从定义可见, (~てしまう) 的定义强调的是“完成”和“结束”, 如果把“完成”和“结束”删除, “表示动作、作用”这就变成了 (~ます) 平叙句的定义了。由此可见, (~てしまう) 的意义较之 (~ます) 平叙句的意义多了“完成”和“结束”的限制。

但是, 在既往的研究中, 较多的是把 (~てしまう) 和 (~ます) 放在“时”的范畴上作对比, 这是不科学的研究方法, 因为 (~てしまう) 是属于“体”的范畴, 虽然“体”的意义和“时”的意义有着紧密的联系, 但它们不可以各自隔离起来对比。日语中“时”的范畴意义是由平述句 (~ます) 来表达出来的, 当“时”的概念意义确定之后, 要在语言中增添某种感情色彩的意义的话, 这就是“体”的范畴意义了。 (~てしまう) 和 (~ます) 平叙句的区别就在于多了心理感受的这种感情色彩。

在语义聚合关系上, (~てしまう) 句与 (~ます) 平叙句的语义所表达的意义是属同一关系的表达, 也就是说, 它们表达的意义是相近的。既然 (~てしまう) 句与 (~ます) 平叙句是类属近义, 那么它们的意义存在着怎样的实质上的差别呢, 由于定义概念只是概括性地表达了 (~てしまう) 的意义, 所以显得抽象难以掌握, 如果只凭定义概念, 相信学习者还是难以掌握 (~てしまう) 的正确用法的, 这也是以上分析的造成学习者出现较多误用的主要原因。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定义概念的意义作更深层次的微观分解。

3 (~てしまう) 意义的微观分解

从语言形式上, 与 (~てしまう) 对应的现实意义就是“动作、作用的全部完成和结束”, 但是在其微观层次里还蕴藏着语言体系或言语体系中都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意义, 只有这些微观层次意义的组合才能表达出现实意义。例如, “哥哥”的意义有四个微观意义:“亲属、同胞、年长、男性”, 它们是由分解了“哥哥”的意义而得来, 并不存在于自然语言。与此同样, (~てしまう) 本身也存在着复杂多样的微观层次的意义, 这也就是形成 (~てしまう) 的意义及用法的复杂多样性。

虽然 (~てしまう) 表达的意义复杂多样, 但是, 其内容也就是在 (~ます) 平叙句的定义“表示动作、作用”上添加了“完成”和“结束”的意义, 也就是说, (~てしまう) 表达形式可观察到的现实意义是“完成”与“结束”的两种意义, 因此, 只有对“完成”与“结束”表达的意义作更深层次的微观分解, 才能够全面正确地理解 (~てしまう) 的真实意义。根据 (~てしまう) 在现实的语言表达中的各种用法, 本文对其微观意义作以下的分解。

(1) (~てしまう) 的完全性和瞬时性

对于 (~てしまう) 完成体的完了的特性, 我们不妨用以下的例子来作分析, 为了明了起见, 我们把 (~てしまう) 能够和 (~ます) 同等使用的句子用“○”来注明, 否则, 用“×”。

例 (1) (~ます) 句 (~てしまう) 句

a、少し 読みました/×読んでしまいました。

b、詳しく 読みました / × 読でしまいました。

c、ゆっくり読みました/×読んでしまいました。

d、やっと 読みました/×読んでしみました。

e、全部 読みました/○ 読でしまいました。

f、終わりまで 読みました / ○ 読んでしまいました。

g、あっという間に 読みました / ○読んでしまいました。

h、一気に 読みました/○読んでしまいました。

以上是一组状语副词修饰 (~ます) 句和 (~てしまう) 句的例子。由例句可见, (~ます) 句和a~h里的任何一个副词一起使用都不会产生矛盾。这是因为 (~ます) 句不涉及任何情感主题, 是对客观事实毫无感情色彩地描述, 只是陈述过去“読む”的事情, 所以无论状语是“少し”也好“全部”也好、“ゆっくり”也好“一気に”也好, 都可以修饰“読みました”。但是, “読んでしまいました”带有完了的意义, a~d里的副词“少し”、“詳しく”、“ゆっくり”和“読んでしまいました”一起使用的话就会感觉不相配了。与此相对, e~h的“全部”、“終わりまで”、“ あっという間”、“ 一気に”和“読んでしまいました”一起使用就非常匹配。由此可见, 能够使用 (~てしまう) 来表达的语句的意义首先是完全的、短时间的, 也就是说, (~てしまう) 具有“完全性与瞬时性”。

(2) (~てしまう) “完成”的任务性

(~てしまう) 的现实意义是“动作、作用的全部完成和结束”。提到“完成”的意义, 自然而然地存在着一个“任务性”的微观意义, 脱离了“任务性”意义来谈“完成”是毫无意义的。“任务性”动作、作用的发生并完成是由动作行为者的意志所驱使。“任务”的性质有两种, 一种是承受外界的指令而肩负的某种任务, 另一种是出自自己一直想完成的事情。如:

例 (2) a、1日に レポートを書いてしまった。

b、この仕事は今日中にやってしまおう。

c、言ってしまったよ、好きだって。

d、暇なうちに行きたいところへ行ってしまった。

a句表达的是面对“レポート”的任务, 经过努力终于把“レポート”给写完了, b句表达面对“仕事”的任务, 决心在某时把工作做完。c句表达了说话人把积攒在内心已久的又难以说出口的心里话终于讲了出来, d句表达了说话人趁着难得的空闲, 去了自己一直以来想去的地方。

两种情况都是行为者“本意的”、而且动作及作用具有“应该的、艰巨的”意义。

(3) (~てしまう) “结束”的非可控性及心理性

定义中所谓的“结束”即并非是动作的行为者或承受者能够控制的动作、作用的发生并完了, 而且其结果已无可挽回, 并对现实造成某种影响。

例 (3) a、財布を失くしてしまった。

b、社長に怒られってしまった。

c、思わず笑ってしまった。

d、急に先生に褒められて、顔が赤くなってしまった。

e、弟のケーキを食べてしまった。

f、彼女に怒ってしまった。

以上a、b两句体现了定义补充部分的“当动作完成体表示的结果不是讲话者期望出现的, 或讲话者做了无意要做的事情时, 句子会产生因无可挽回而感到遗憾、惋惜、后悔等语气”的意义。但从c、d两个例子来看, 与其说是“遗憾、惋惜、后悔”, 不如说是“不可控的”。由此可见, 无论是“遗憾、惋惜、后悔”, 还是“不可控”都在“结束”的意义上体现出来了。因此, 笔者认为定义中可以不加“遗憾、惋惜、后悔”的补充说明, 加了反而容易是到学习者误解。

e、f两句表达的动作、作用虽然是出自于行为者的意志, 但并非情愿, 是处于某种无奈, 不得已才这样做, 也属不可控。e句表达了动作行为者可能出于肚子饿的原因, 不得不把弟弟的蛋糕给吃掉了。f句表达了动作行为者本来不该生气的, 但由于某种无奈, 最终还是对“彼女”生气了。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 非可控性的表达可以是“本意的”, 也可以是“非本意”的, 但是都具有“非情愿的、心理的”的意义。

4 总结

由以上的分析可见, (~ます) 平叙句与 (~てしまう) 句属于类属关系, 实际上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即属概念和种概念的关系。属概念是指一般的大概念, 种概念是指具体的小类概念。类属关系也就是上下位关系。上位即属概念, 下位即种概念。语言中具有类属关系意义的表达是属于上下位意义的表达。 (~てしまう) 句表达的意义是属于 (~ます) 平叙句意义的下位意义。上下位意义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越是上位意义的表达, 它的意义越概括、抽象, 所以 (~ます) 平叙句能够表达更加广泛的意义。越是下位意义的表达, 它的意义越丰富、具体。所以 (~てしまう) 句表达的意义较之 (~ます) 平叙句, 更加强调了说话人的情感色彩。总体而言, (~てしまう) 并非孤立的, 由于 (~てしまう) 句是在 (~ます) 句的基础上加上补助动词“てしまう”, 从而增添了“完成”和“结束”的意义。“完成”和“结束”是 (~てしまう) 的现实意义, 其微观意义包括了:“任务性或者非可控性、完全性以及瞬时性”。任务性具有“本意的、应该的、艰巨的”意义;非可控性具有“本意或非本意的、非情愿的、心理的”意义。

摘要: (~てしまう) 定义及概念所表达的是客观事物的现实意义, 由于这种现实意义的概括性较强, 学习者难以通过定义掌握其真实意义及用法。因此, 本文对 (~てしまう) 定义及概念的意义作出更深层次的微观分解, 希望能对今后的学习及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てしまう) ,任务性,非可控性,完全性,瞬时性

参考文献

[1]酒入郁子, 等.外国人が日本語教5によく100の質問.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2004.

[2]村岡英訴-日本語教5の方法論.凡人社, 1999.

[3]田野村忠温.-代日本語の文法.和泉選-, 1990.

[4]陈访泽.日语句法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多TCP连接下一篇:危机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