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会计核算

2024-10-26

安全生产会计核算(共12篇)

安全生产会计核算 篇1

一、引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是为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 它不能像其他行业、企业那样, 单纯以获取最大盈利为目标进行生产, 它的效益主要反映在社会效益上, 是社会的公益事业。所以安全生产对交通运输企业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时期以来, 企业安全事故频发, 不仅影响正常经营,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 对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 一方面是安全管理理念不适应、法规制度不健全、责任落实不到位、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安全文化建设亟待加强等诸多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是受国家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 生产成本上升, 经济效益下降, 影响安全生产的问题有所增加, 再加上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不确定因素与风险交织并存, 导致目前仍处于事故多发高发期, 重特大事故频发易发的势头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推进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更为紧迫。解决安全问题需要综合治理, 其中, 企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是从制度上构建的一种长效机制和政策保障。

二、交通运输的范围及定义

《管理办法》中的交通运输包括道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道路运输是指以机动车为交通工具的旅客和货物运输;水路运输是指以运输船舶为工具的旅客和货物运输及港口装卸、堆存;铁路运输是指以火车为工具的旅客和货物运输 (包括高铁和城际铁路) ;管道运输是指以管道为工具的液体和气体物资运输。

三、交通运输企业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有关规定

(一) 《管理办法》中第二章第九条规定:

交通运输企业计提安全费用时, 以上年度实际营业收入为计提依据, 在成本费用中列支, 按照以下标准平均逐月提取:

1. 普通货运业务按照1%提取;

2. 客运业务、管道运输、危险品等特殊货运业务按照1.5%提取。

(二) 《管理办法》中第三章第二十一条规定:交通运输企业安全费用应当按照以下范围使用:

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 (不含“三同时”要求初期投入的安全设施) , 包括道路、水路、铁路、管道运输设施设备和装卸工具安全状况检测及维护系统、运输设施设备和装卸工具附属安全设备等支出;

2.购置、安装和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车辆卫星定位装置、船舶通信导航定位和自动识别系统、电子海图等支出;

3.配备、维护、保养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和应急演练支出;

4.开展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评估、监控和整改支出;

5.安全生产检查、评价 (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评价) 、咨询及标准化建设支出;

6.配备和更新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支出;

7.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支出;

8.安全生产适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支出;

9.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支出;

10.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四、具体实施中产生的影响及意义

(一) 以上年度实际营业收入为计提依据, 平均逐月提取安全费用计入企业损益, 更科学地反映出当期的安全费用支出对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 降低了企业利用安全费用调节利润的空间, 维护了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在资产负债表上为负债减少, 所有者权益增加, 降低了资产负债率, 改善了资产结构。

(二) 由于企业发生安全事故具有必然性, 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应当属于负债或者预计负债。但是, 作为负债需要有特定的债权人, 而安全生产费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因此不符合负债的性质。企业由于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减少了企业当期的利润, 为以后安全生产支出预留了财务资源, 从这一角度考虑, 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更接近所有者权益的性质, 作为专项储备管理更为恰当。所以财政部2009年6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规定, 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 都要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单独反映。在提取安全生产费时, 借记“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科目, 贷记“专项储备”科目。

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 属于费用性支出的, 直接冲减专项储备, 即借记“专项储备”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 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 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同时, 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 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 即借记“专项储备”科目, 贷记“累计折旧”科目。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从税收角度看, 是国家给予交通运输企业一次性提足折旧费并税前列支的优惠政策。

五、现行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安全费用提取计算分析

在企业实际经营中, 一般都是几种业务同时经营的, 如果财务能够按照业务类别分别核算的, 以各类业务营业收入为计提依据, 分别按照各自的标准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如果不能分别核算的, 则以全部业务收入为计提依据, 按主营业务计提标准提取安全生产费用。例如, 一家主营普通货运业务的企业同时开展客运业务, 上年度实际营业收入为35000万元, 其中:普通货运业务收入25000万元, 客运业务收入10000万元。假如这家企业普通货运业务和客运业务在该企业内分别独立核算, 所以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就按照两类业务的营业收入和各自标准分别计算:

普通货运业务按照1%计提250万元的安全生产费用;客运业务按照1.5%计提150万元的安全生产费用, 合计计提安全生产费用400万元。

如果这家企业两类业务没有独立核算, 这家企业就以总业务收入35000万元按照主营业务普通货运业务1%的计算标准提取安全生产费用350万元。

按照要求, 交通运输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 全部计入生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但是在实际会计核算中, 经营业务类别核算差异, 对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上例, 两种计算结果相差50万元, 意味着少提取安全生产费用50万元, 虚增利润50万元, 造成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不够和企业报表利润的不实。

(二) 安全费用会计核算分析

1.安全生产费用从成本中提取并税前列支是国家给予政策解决专项资金来源问题, 笔者认为《管理办法》要求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形成的固定资产一次性提足折旧从会计角度讲存在较大的弊端, 一是使企业账面资产不能真实反映资产实际价值, 从财务账面看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形成的固定资产已无账面价值, 但从实物角度看, 该资产还完好在用, 造成企业大量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为固定资产后续计量带来不便;二是从成本中提取安全生产费用是给予企业安全投入的一项所得税优惠政策, 但从长期看只存在纳税时间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作用越来越小, 没有真正落实安全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2.会计处理上安全生产费用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而国家税收制度遵循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 因此, 规定安全生产费用在提取是不予以税前扣除, 只有使用时才能扣除。

六、完善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的建议

针对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笔者建议:

(一) 交通运输企业要制定自己行业的《管理办法》, 并且规定:

在安全费用提取计算时, 同时经营几种业务的, 如果能够按照业务类别分别核算的, 以各类业务上年度营业收入为计提依据, 分别按照各自的标准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如果不能分别核算的, 则以上年度全部业务收入按照经营业务的最高计提标准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二) 对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形成的固定资产后续计量:

一是在增加固定资产的同时, 作增加资本公积、减少专项储备会计处理;二是按照资产使用年限计提折旧并计入相关产品成本或费用。这样既解决了安全生产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后续计量问题, 也有利于形成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

(三) 应该规定允许安全生产费用在提取时予以税前扣除, 进一步体现国家落实安全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处理还有待提高, 这就要求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经验, 不断规范和完善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处理, 以达到通过政策引导, 提高企业的安全投入, 更好的保障安全生产这一最根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M], 2012 (16) .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M], 2009.

安全生产会计核算 篇2

(一)相关部门:供电车间、供水车间、运输车间、修理车间(二)相关服务:供电、提供(工具、模具)(三)各类耗费

1.直接材料:原料、辅助材料、修理备件

2.直接人工:直接从事劳务人员的工资、职工福利

3.制造费:辅助车间管理生产的耗费、水电费、固资折旧

二、辅助生产成本

(一)借方:辅助生产的一切耗费

(二)贷方:完工辅助产品、分配转出部分(三)余额:在产品成本

三、辅助生产费归集

(一)设置“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

1.提供劳务、产品耗费→辅助生产成本

2.组织生产等耗费→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车间→辅助生产成本——明细ABC(二)不设置

1.直接计入辅助生产成本

四、辅助生产费分配程序

(一)生产工具、模具、修理用备件

1.完工入库后:

借:包装物/低值易耗品领用时再次转化

原材料修理用备件

贷:辅助生产成本

(二)提供水、电、运输、修理等劳务

1.借:基本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基本生产车间 管理费用 在建工程

贷:辅助生产成本

(三)分配原则

1.谁受益谁承担 2.方法简便合理

1)根据仪器、仪表的抄见数

五、辅助生产费的分配方法(一)直接分配法——最差、最简化

1.不考虑辅助车间相互提供劳务、产品的情况

该部分耗费直接计入辅助车间以外的收益单位

2.分配率 = 对内、外耗费总额对外提供劳务总量

3.收益单位应负担耗费=劳务数量*分配率(二)顺序分配法

1.先算各部门收益大小→排序 2.1号位分配

3.2号位分配率= 原耗费+1号分配入耗费原数量—1号使用的量

4.宗旨:后面承担前面的分配,前面不承担后面的分配 5.适用于相互收益差异明显的企业(三)一次交互分配法

1.第一次交互分配

1)分配率A=交互分配前的耗费总额

劳务总量

2)负担耗费=耗用劳务量*分配率 3)账务核算

借:辅助生产成本——A

辅助生产成本——B 贷:辅助生产成本——B 辅助生产成本——A 2.第二次对外分配

1)对外分配率B=

交互分配后的耗费总额对外提供的劳务总量

2)辅助车间以外收益单位负担=辅间以外收益的劳务数量*对外分配率

第一步

先不考虑内部往来,而把分配率A(即单价)算出来,这样就能算出内部往来的具体金额 根据该金额,将内部分配清楚。

第二步

根据第一次重新分配后的结果,算出分配率B,在外部收益单位中分配

1)账务核算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A调整后的 辅助生产成本——B调整后的

3.地位

1)准确性>顺序法;工作量>顺序法 2)适用部门多、且相互提供劳务多

(四)计划成本分配法

1.第一次分配

1)各收益单位负担计划成本=实际数量*计划单价 2)确定各部门应负担的计划成本 2.第二次分配

1)“实际”耗费=原总耗费+(计划)分配入的耗费(不计算应分配出的耗费)2)成本差异=“实际”耗费—计划成本 3.分清内部责任、简化、便于分析考核成本

4.账务核算

1)先用计划成本把耗费分配入各收益单位

借:辅助生产成本——A

——B 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A

实际总量*计划单价 ——B

2)根据算出来的成本差异进行第二次分配

借:管理费用

贷:辅助生产成本——A

——B(五)代数分配法

1.A耗费+单位成本B*(A耗用的)B劳务数量 = A总劳务数量*A单位成本 2.B耗费+单位成本A*(B耗用的)A劳务数量 = B总劳务数量*B单位成本 3.原理

安全生产会计核算 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安全成本 会计核算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特点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安全成本,最终达到控制安全成本的目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成本就是建筑施工企业在从事与建筑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与安全有关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即建筑施工企业为保证安全生产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和因安全问题而产生的一切损失。可以进一步认为是建筑施工企业在产品生产中为保证实现一定的安全水平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和因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产生的一切损失。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成本产生于整个建筑的全过程,涉及到生产和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安全成本与安全决策、安全管理与组织、安全设计、安全保证措施等方面有关,它是建筑施工企业产品生产的一种附加性成本。

1.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的特点

(1)安全成本的过程控制。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过程复杂,每一个过程都可能导致安全成本的发生,这也决定了安全成本的控制必须贯穿在每一个过程中。(2)安全成本数据采集复杂。安全成本可能发生在建筑产品生产的每一个过程中,因此安全成本数据的采集就要随时进行。另外,安全成本数据的数额跨度较大,小可以到几分几厘,大可以到成万上亿,但它们都是成本的发生,因此都应当准确采集,并且这些数据可能来源于引起成本发生各个方面,收集难度较大。(3)安全成本成本源复杂。影响安全成本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并且每项安全成本的成本源往往并不单一。安全成本和安全成本源的对应关系存在几种:一损一源、一损多源、多损一源、多损多源。这种不同的对应关系,特别是多损多源,使得成本源变得很复杂,难以准确确定。(4)安全成本归集复杂。成本源的复杂决定了成本归集的复杂。(5)安全成本难以准确计量。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成本中有相当多的都难以计量,比如安全事故后引起工人心理阴影,造成工效降低,这种安全成本就不容易计量,进而造成安全成本的不准确。

2.施工企业安全成本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

2.1 安全成本责任中心的确定

构建合理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地划分责任中心,以分清各部门的责任,克服各责任中心之间权责划分不清的弊端,避免推责争权的现象。责任中心的设置应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和单位现有机构编制及内部管理层次、劳动组织来确定。根据建筑施工工艺及特点,本文认为其责任中心可划分为项目部责任中心、工程队责任中心和施工工段责任中心。

2.1.1 项目部责任中心

工程项目部既是本级的责任中心,又是下一级施工队的汇总部门和管理部门,其中心实际是以项目经理为最高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人,项目管理班子协同进行管理,负责整项工程的施工。其责任主要包括:(1)制定项目总体控制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保证业主或工程师的满意;(2)组织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班子;(3)履行合同义务,监督合同执行,处理合同变更;(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计划、指导、协调、控制,具有内部职责。权利就是根据责权一致、以责定权的原则,为了更好地承担以上责任,本中心必须拥有相应的权利。包括:(1)生产指挥权。有权按照工程承包合同的规定,根据项目随时出现的人、财、物资源变化情况和工程进展情况进行指挥调度;(2)劳动分配权。对项目部班子及工程队管理及作业人员的选择、考核、聘任、奖惩、指挥有绝对的权利。项目部责任中心的利益首先是经济利益,它是项目管理具有能动性的重要因素。该中心的利益主要取决于工程项目与工程处的分配、核算形式。在责任成本管理下,可采取独立核算、成本包干的形式,根据目标责任成本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2.1.2 工程队责任中心

工程队责任中心实际上是工程队队长负责的中心,以责定权,以责定利。对机械使用成本控制负责,同样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本责任中心的职责应以施工队长为总负责人,对提供施工生产计划、组织施工生产、控制成本中心及施工工段成本费用、考核施工工段的业绩以及会同项目部、业主、监理工程师进行施工监督等方面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责任相对应,施工队责任中心拥有如下权利:(1)组织施工生产权。施工队根据施工现场及施工环境的具体情况,有权安排施工计划,具体组织进行施工生产,如机械设备的调度、人员的调度;(2)部分材料采购权。在主要材料由项目部责任中心代购代管(或由建设方统一提供)的前提下,本中心应拥有对其他材料的采购管理权,在某种程度上,这样才会使材料按需采购,有利于施工的按计划进行;(3)材料验收权。为了保证权利的相对集中和资金的统一管理,主要材料由项目部责任中心的材料部统一进行采购,但施工队及施工工区有权对其所采购材料的质、量以及价格进行验收,对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有权拒绝接受。本中心的利益取得和分配与项目部保持一致,执行以权定责、以责定利原则。

2.1.3 施工工段责任中心

本级责任中心是在工程队领导下对其所负责工程段进行直接施工管理,根据具体的施工项目情况,可把施工队划分为各施工工段责任中心,各中心的负责人为各工段段长。尽管各工段是独立施工,但每一工段具体施工时都要根据施工工艺进行。因为不同的施工阶段、施工环节的成本控制考核的具体内容不同,各自的责、权、利均不相同。

2.2 安全成本目标的确定

制定目标是目标管理的第一步工作。目标是目标管理的依据,制定既先进又可行的目标是安全目标管理的关键环节。制定安全目标包括确定企业安全目标方针和总体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对策措施三方面内容。

2.2.1 企业安全目标方针

企业安全目标方针即用简明扼要、激励人心的文字、数字对企业安全目标所进行的高度概括。它反映了企业安全工作的奋斗方向和行动纲领。企业安全目标方针应根据上级的要求和企业的主客观条件,经过科学分析充分论证后加以确定。

2.2.2 企业总安全目标

总体目标是目标方针的具体化。它具体地规定了为实现目标方针在各主要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和水平。只有目标方针而没有总体目标,方针就成了一句空话,也只有根据目标方针确定总目标,总目标才能有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方针的实现,目标方针与总体目标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总体目标由若干目标项目所组成。这些目标项目应既能全面反映安全工作在各个方面的要求,又能适用于国家和企业的实际情况。每一个目标项目都应规定达到的标准,而且达到标准必须数值化,即一定要有定量的目标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职工的行动方向明确具体,在实施过程中便于检查控制,在考核评比时有准确的依据。

2.3 安全成本目标的控制与评估

明确了安全成本管理的目标,执行的好坏,不能等到完工后算账再说,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控制,及时分析,及时考核,及时与目标比较差异,采取措施,保证目标安全责任成本的实现。也就是说,控制与考核是一个统一的、同时进行的过程,控制与考核是动态的。对各中心所选定的考核指标为实现企业总目标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需建立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应对管理中心如项目部责任中心和施工队责任中心,生产成本责任中心如施工队责任中心、施工工段责任中心和生产班组分别进行,其考核指标因此而不同。考核各中心时,这些指标以责任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比较执行结果来进行,同时因各安全成本项目在成本总额所占比例不同,所以在综合取分时,取其加权值。但考核奖惩总分需确定底线,如综合加权分值警戒线确定在30分左右,即总分高于130分或低于70分可能要在其他方面找原因,需认真分析节超原因。同时在进行安全责任成本考核时,鼓励各责任主体积极参与成本控制,其工资奖金所得与其控制绩效相挂钩,实行成本否决。

总之,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安全进行反映和披露,将它不仅有利于企业维护自身形象,严格履行职责,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田水承等.企业安全经济分析与决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白文元,赵云胜.基于安全经济学的安全投资决策分析[J].安全管理,2004,7:24-26.

[3] 刘雪晶.企业会计信息化风险控制体系探讨[J].财会通讯,2008,8:75-76.

安全生产会计核算 篇4

针对安全生产费的计提和使用及引起的相关财务会计处理事项,财政部会计司也先后制定了相关会计处理规定,相关的会计处理在近年间发生了不少变化。

一、会计处理规定的演变及引起的相关问题

1.《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一)》针对财企[2006]478号文关于计提安全生产费的要求,规定将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确认为一项成本费用,同时确认为一项负债;企业在未来期间使用已计提的安全费时,冲减负债。如有关支出形成固定资产的,应按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一次性全额计提折旧并冲减负债,该项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按照税法规定,企业按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

2.财政部会计司在其印发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对安全生产费的会计处理作了修改,即企业按规定标准提取安全费用等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科目,贷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按规定范围使用安全生产储备时,根据支出性质区分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进行处理,同时应当按照实际使用金额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结转。借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科目,但结转金额以专项储备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3.《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制定不久,安全费用的相关规定又被《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以下简称“解释3号”)所替代。根据解释3号的规定,对于计提的安全生产费应确认为成本费用,同时确认为一项权益(安全生产费)。企业在未来期间使用已计提的安全费时,冲减安全生产费。如有关支出形成固定资产的,应按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一次性全额计提折旧并冲减安全生产费,该项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安全生产费从最初的负债科目转为权益科目,安全生产费的提取从最初的成本费用中提取转为从利润分配中提取,最终又变成从成本费用中提取,从政策的频繁变动可以看出政策制定者的矛盾心态,每一次变化总会产生新的问题,政策的变动对于安全生产费提取和使用做了明确规定,但对安全生产费提取和使用所引起的相关问题却未有明确,比如,计提而未使用的安全生产费究竟是否可折合资本,计提而未使用的安全生产费是否需要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却没有明确规定,随着适用提取安全生产费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日常处理存在诸多理解,不同的企业对于同样的事项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影响了会计报表的可阅读性。

二、安全生产费是否可折合资本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目前的最新规定,安全生产费属于权益科目,即净资产,顾名思义,安全生产费是属于企业的所有者所有。在现实中,就存在一个疑问,那么如果企业要进行整体改制(包括非公司制企业改制成公司制企业、有限公司改制成股份公司等),安全生产费能否在改制时折成资本?现实中有两种处理方式:

1.可折合资本

进行这种会计处理的企业,持有这样的观点,安全生产费系权益科目,所以安全生产费应归属企业所有者所有,而企业改制属于净资产出资,即所有者以其拥有的改制前企业净资产投入到改制后的企业。由于净资产是资产扣除负债的余额,换言之,净资产出资就是将所有的资产和负债出资。如果在改制折股时将净资产中的某一部分(安全生产费)扣除,那意味着原来所有的资产、负债并未全部投入到改制后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讲这是净资产出资,也与整体改制的概念不相符。因此,从这一角度考虑,在改制时应将安全生产费作为所有者投入折成资本。不少的工商行政部门从整体改制变更的角度,也要求这样的出资处理。

2.扣除(安全生产费)后折合资本

国家出台安全生产费提取和使用的原意,在于要求企业重视安全生产,按照收入或工作量的比例,强制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并专款专用,用于以下九大类支出:(1)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施设备支出;(2)配备、维护、保养应急救援器材、设备支出和应急演练支出;(3)开展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评估、监控和整改支出;(4)安全生产检查、评价(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评价)、咨询和标准化建设支出;(5)配备和更新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支出;(6)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支出;(7)安全生产适用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装备的推广应用支出;(8)安全设施及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支出;(9)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若是在改制时将计提的安全生产费也全部折合资本的话,则企业在改制前计提的安全生产费会因为改制而消失,企业日后若发生用于企业安全生产的支出,就需要重新从成本费用中进行列支,影响企业的利润,从而影响企业对于安全生产建设的积极性。此外,这样做还违反《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企业提取的安全费用应当专户核算,按规定范围安排使用,不得挤占、挪用。年度结余资金结转下年度使用”的规定。在改制时若将计提的安全生产费也全部折合资本,明显违背了国家出台《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的本意,也违背了国家对于安全生产费使用需要专款专用的规定。

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认为计提的安全生产费在改制时不应折合资本,但这样做,应事先和工商行政部门做好相关的解释,以便改制顺利进行。

三、安全生产费是否应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

安全生产费在计提和使用过程中,在期末往往会出现已计提但未使用完毕的情况,在资产负债表上保留有余额(也可认为是预提安全生产费;同时,如有关支出形成固定资产的,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按固定资产的实际成本一次性全额计提折旧并冲减安全生产费,该项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煤矿企业维简费和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6号)中的规定:“一、属于资本性支出的,应计入有关资产成本,并按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计提折旧或摊销费用在税前扣除。企业按照有关规定预提的维简费和安全生产费用,不得在税前扣除。”另外,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推测监管问题解答》(2013年第1期)规定,上市公司“已计提但尚未使用的安全生产费不涉及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不应确认递延所得税。因安全生产费的计提和使用产生的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比照永久性差异进行会计处理。”

但是,实务中安全生产费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造成一系列现实问题:(1)预提的安全生产费在当年是不能税前扣除的,需要纳税调增,待以后年度实际使用时,可以扣除(纳税调减);那么预提的安全生产费是否应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呢?(2)若使用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一次性计提完累计折旧,这样情况下,多计提的当期折旧应纳税调增,待以后年度转回,此情况下是否也应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呢?

1.预提安全生产费是否应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呢?

现实情况中,部分企业认为预提的安全生产费不予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理由为:(1)安全生产费属于权益科目,故不存在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也就不用考虑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2)安全生产费的使用的不确定性,故无法确定期后能否使用,能否进行纳税调减。

关于第一条,安全生产费现在确实是列在报表的权益科目中进行核算,但应记住,最初安全生产费是列在负债中进行核算的,若只是看该科目在权益科目,就不考虑其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过于机械了;其次,是否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还是应该看该等事项是否会产生以后年度的抵税效果,事实上,税务机关对于以后年度企业实际使用了安全生产费,是可以予以纳税调减(予以抵税的),从这个角度,预提的安全生产费存在对于公司抵税的能力和可能性,若该项能力和可能性是极大的,就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至于第二条,若认为安全生产费的使用的不确定性,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首先,《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财企[2012]16号)中对安全生产费的定义和范围有明确规定,该办法第三条规定“安全生产费用(以下简称安全费用)是指企业按照规定标准提取在成本中列支,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或者项目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安全费用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进行管理”;其次,该办法对企业计提和使用安全生产费有明确的监督要求,该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安全费用管理,编制年度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计划,纳入企业财务预算。企业年度安全费用使用计划和上一年安全费用的提取、使用情况按照管理权限报同级财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此外,该办法还规定了企业若不合理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的罚则,该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企业未按本办法提取和使用安全费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处罚。”

从上述法律来看,安全费用有专门的用途、有使用计划、有国家强制要求,说明是必须、有计划、有目的的使用资金。从上面看这比会计上确认的坏账之类的强制性要更强些。从目前我国发生的重大安全恶性事故来看,企业对于安全费用的投入明显的不足,安全生产费的使用也是会被强制要求的;这个费用在未来支出是必须的,不然安全监管等部门会罚款也可能停产整顿,说明这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提条件。而国家并没有要求所有企业提取这个费用,只是对生产中必须要投入安全费用的企业专门规定,也说明这类企业这个支出的必须性、必要性。

既然支出是必须的、必要的那也必须会产生抵税作用,所以具备资产的定义,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否则会低估资产。

2.使用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是否需要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

根据解释3号的相关规定,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应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项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经上述处理后,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零,计税基础为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两者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就该项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安全生产会计核算 篇5

材料会计就是对于材料的进库入库的数量金额进行核算.库房入库时会填写入库单,材料会计根据入库单上的数量,再根据与供应商签定的合同计价,选定一种成本核算法进行核算(实际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出库选择其中一方法有(先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进法).对于库存的数量进行核算.成本会计对于每批物品的成本进行核算,合理的分摊制造费用.简单一点说,材料会计有点类似于仓库管理员,材料会计主要是为成本会计提供数据来源和做账依据。

不同类型的企业成本会计工作差别很大;在同一类型的企业里,若分工不同,工作流程也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成本会计工作包括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

成本核算:

1.整理各项费用并进行归集和分配;

2.做记账凭证并登账;

3.月末对费用进行核算;

4.统计各项费用的指标考核结果并上报经理。

成本分析:

1.根据成本构成和历史发生情况以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

2.成本分析报告。

除非是新设立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成本会计业务流程。一般,每家企

业都有自己的成本报表,以确保管理者需要的数据和会计信息的一贯性。

如果是采用财务软件的话,一般可以根据基础数据自动生成报表,只要注意基础数据录入正确就可以了。

其他答案

1、健全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指按照规定的格式,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具体事实所做的最初书面记载。它是进行各项核算的前提条件,是编制费用预算,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依据。成本会计有关的原始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化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

(2)反映活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

(3)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的原始记录。

(4)其他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一切核算的基础,成本核算更是如此。因此,原始记录必须真实正确,内容完整,手续齐全,要素完备,以便为成本计算、控制、预测和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2、健全存货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点制度;

为了保证入库材料物资数量与质量,必须搞好计量与验收工作,准确的计量和严格的质量检测是保证原始记录可靠性的前提;为了保证领、退的材料物资准确无误,还必须及时办好领料和退料凭证手续,使成本中的材料费用相对准确。由于材料物资等存货品种、规格多,进出频繁,尽管严格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账面不符还经常存在,所以对材料物资还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进行账面调整,以保证库存材料物资的真实性,确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费用更加准确。

3、实施有效的定额管理;

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及占用所规定的数量标准。科学先进的定额,是对产品成本进行预测、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据。与成本核算有关的消耗定额,主要包括: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额,有关费用的定额如制造费用的预算等。消耗定额的制定是作为企业产品生产发生耗费应该掌握的标准。但由于消耗定额服务于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现为不同的消耗水平。当企业编制成本计划时,是根据计划期内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定额;当定额作为分配实际成本标准时,是以能体现现行消耗水平的定额为依据来衡量的;当企业为实现预期利润而控制成本时,是根据企业实现预期利润必须达到的消耗水平作为衡量的尺度。定额制定后,为了保持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必须根据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不断的修订,使它为成本管理与核算提供客观的依据。

4、建立适合企业内部的结算价格;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往往会相互提供半成品、材料、劳务等等,为了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明确各单位工作业绩以及总体评价与考核的需要,应制定企业内部结算价格。制定结算价格的主要依据有:

(1)内部转移的材料物资等,应以当时的市场价格作为内部结算价格;

(2)材料物资、劳务等也可以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双方协商定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议价”,作为内部的结算价格;

(3)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半成品等在内部转移时,可以用标准成本或计划成本作为内部结算价格;

(4)在原有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利润(即一定利润率计算)作为内部的价格。

除上述计价方法外,企业也可以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以及结算上具体情况来确定其合理的结算价格进行结算。

5、颁布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而制定的有关制度、章程和规则。规章制度是人们行动的准绳,是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的保证。

解析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 篇6

[关键词]会计;审计;财务核算

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科学合理的展开企业会计审计和财务核算工作至关重要,除了让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同时提升外部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提升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会计审计和会计财务核算的基本理论解析

会计审计是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用一种特定的模式,对经济交易、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管,从而提供一种经济信息参与决策的管理活动。总体来说就是会计审计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财务资料以参与决策从而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这是企业明确发展方向且能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的方法和渠道。会计财务核算主要是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者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的工作,是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合理的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对于保证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准确及时的编制会计报表,对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会计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会计内审独立性没有得到保证

在部分企业,会计审计形同虚设,其独立性根本得不到保证,如果审计工作无法在人员以及业务工作中保持自主和权威,就无法规避审计中的风险和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监督就是空话。当前,会计审计的独立性不能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部门不独立。部分单位将审计部门合并到财务部门,而审计工作也有财务工作人员兼职,或者是领导兼任。于是审计工作就无法客观公正的对企业财务进行监督和评价。

(2)经济不独立。企业内审人员工资、福利受单位负责人控制,当二者利益冲突,内审人员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可能对企业不正当行为采取默许态度,于是内审作用将会降低。

2.会计审计管理体制缺乏合理性

会计审计法律不充分、不健全,会计审计仅根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和分析,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另外部分企业内审人员由领导指定,容易出现任人唯亲,于是就很难选用真正有用之才。最后就是审计工作当前主要停留在“查错防弊”,在审计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解决,于是很难客观、针对性、苗头性的解决问题,无法运用最新的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

3.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本身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业务技能偏低,或者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不能较好的胜任会计审计的工作;第二是专职人员较少,兼职较多,这样缺乏系统的审计知识和技能学习,使得现代审计手段的掌握更加缺乏;最后就是审计人员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而影响,职业道德素质低下,降低了审计人员的权威和形象。

三、解决会计审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1.切实保证会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会计审计工作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后动,在开展工作中也要有独立性,这样才能保证其客观性,在设置审计部门要保证两个原则:一是独立性原则,包括机构的独立,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经费都要独立;二是权威性原则。内审工作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就要保证其在单位的地位和层次,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发挥就越充分,组织地位越高就为内审人员卓有成效的履行其职责提供了条件,最后就是审计机构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更能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2.建立健全会计审计管理和监督机制

会计审计作为企业的管理控制工作的重要部分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管理。例如:完善会计审计工作制度,确保会计审计机构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须的权限,同时授予审计部门必要的处理和处罚权,为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提供权利保障、法律保障和措施保障。对会计监督不力的审计人员,应予以严厉处罚,情节严重的或由于会计监督不力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应依法追究责任。

4.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工作发展快慢,审计水平的高度和审计人员的素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是审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习和培训。为提高会计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注重“专家型”和“复合型”的审计人才的培养,具体可以要审计人员从国家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协会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和岗位资格培训、后续教育培训,鼓励且倡导其参加国际注册审计师考试,扩大审计人员拥有CIA资格的比例数。

(2)不断扩大审计队伍,在进行人员选拔时起点要高,将那些懂经营管理、企业运作流程、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财经、审计等多方面知识的专业人员充实进内审队伍。

四、会计财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企业会计核算还存着许多弊端和漏洞,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下面就会计财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1.会计财务核算制度不完善

我国企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财务核算流程和规范,这成为制约我国会计财务核算稳步发展的绊脚石。加之多数企业对会计财务核算重视不够,管控力度不大,工作人员就较为松散,于是企业的工作情况就没有制度可依,毫无秩序,给企业造成了损失。

2.會计财务核算工作不规范

会计财务核算工作流程粗糙,原始凭证少写或者不写,这样大量的会计信息因为人为因素而缺失,致使了工作进一步的发展;另外就是原始凭证存在虚假乱编的行为,败坏了整个共走良好风气;还有就是原始凭证不规范,实际金额和项目的发生内容存在较大偏差,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会计信息数据不准确。最后就是会计账簿子在书写格式上存在许多错误,使得在财务核算时看着账面模糊不清楚。

3.会计财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

在部分企业中,会计财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心理素质较差,抵挡不住诱惑,为了一己私利,弄虚作假,想尽一切办法从中获取利益,这样就碰触了法律的底线,败坏了社会风气。

4.财务报告体系落后

多数企业的会计财务核算过程只注重核算的内容和明细,单纯的反映了款项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是否正确,并没有对财务进行科学的评价;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满足各种需求,财务报告体系也要不断升级,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投资者做出决策提供资料参考,让会计财务核算工作科学合理有效,符合新形势下发展的各种需求。

5.固定资产的意识管理观念不足

在我国企业的会计财务核算过程中,大多数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不够重视,没有充分挖掘固定资产的生产力和使用率,致使资源浪费,引起不必要的固定资产消耗。所以如果不加强管理,根本就无法固定资产的流失情况。

五、解决财务核算问题的对策

1.完善會计核算控制制度

企业管理层要意识到管理制度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建立完善的财务核算制度能督促会计人员的日常规范,让整个会计核算过程变得井然有序;除此之外要加强单位内各部门的沟通,使得部门之间无阻碍,出现的问题立即解决。其次每个单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公司资源,在具体的实践中,控制事情的发展,对于表现优秀或者突出贡献的人奖励,对于违规操作会计财务核算人员,严重进行纪律处分或接受法律制裁。

2.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能有效的提高会计核算的最终质量,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在每个工作环节都要仔细认真,原始单据不弄虚作假,账簿书写规范,整洁有序,从而保障整个会计信息的高度准确性。作为监管部门要不定时对财会各个环节进行检查,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将财务相关情况公开透明,从而使得整个企业会计审计和核算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标准。

3.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素养

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素养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对现有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提高其专业知识和理论,另一方面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社会价值核心观,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对企业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4.完善财务报告体系

我国相关财务部门要改变企业财务报告体系陈旧落后的现状,与时俱进,对财务报告体系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从而使之更加完善,进而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各种需要。

5.加强资产管理

为了保证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就要力争要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度化、合理化、科学化,树立新型的科学管理工作模式并落实到实处,尽量避免给国家固定资产造成流失。

六、结语

我国会计审计和会计核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管理人员和相关监督部门相互配合并不断探索和改革创新,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科学有效管理模式,来提高整个行业的会计审计和核算质量从而为企业提供较高的市场竞争力提供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书明.关于加强企业会计审计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9期.

[2]王喜玲.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信息质量[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07期.

[3]徐洋博.分析现代企业会计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15期.

[4]李建伟.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研究[J].会计师,2013年05期.

[5]李维刚,吴晓晨.现代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3年11期.

浅议新规定下安全费用会计核算 篇7

一、高危行业安全费用的新规定

(一) 管理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 (以下简称《解释》) 对安全生产费会计核算做出了最新的规定:高危行业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 应当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记入“4301专项储备”科目。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 属于费用性支出的, 直接冲减专项储备。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 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 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 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 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专项储备”科目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

(二) 安全生产费的会计处理

高危行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意义和作用众所周知。如果改在“利润分配”列支, 除与《公司法》的有关规定有悖外, 也与制定这项支持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政策的初衷相背离。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解决了这一问题。基本和原会计处理一致, 只是计提时, 在原规定安全生产费应在计入生产成本的同时, 确认为负债 (长期应付款) ;《解释》改为, 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确认为专项储备。一是安全生产费用的计提。新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时, 应当借方记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贷方记入“专项储备”科目, “专项储备”不再为二级科目。二是安全生产费用使用方面。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的, 首先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 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 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 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 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具体会计处理分录为:

(1) 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2) 动用安全储备购置安全设备等固定资产 (2009年开始进项税可以抵扣)

(3)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同时:

三是注意执行时间。在《解释》发布前, 高危企业按照《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 (财会函[2008]60号) 等执行的, 要按照《解释》进行追溯调整。

二、安全生产费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

在会计实务中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是新会计准则诸多创新之一, 这一创新使企业会计实务与财务管理实务在价值理念上得以统一, 且大大提升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但是, 在新规定下的安全生产费会计核算中并没有体现这点创新。

(二) 固定资产账户记录不合理“累计折旧”配合被调整的

“固定资产”账户, 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固定资产的情况:既有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信息 (用以揭示企业生产能力的大小、技术含量的高低, 并作为计提折旧的依据) , 又有该固定资产的磨损价值和净值数额相互对照 (用以说明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这样, 就为了解企业的生产规模, 合理组织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 确保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等, 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信息。但在新规定下, 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确认固定资产的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全额冲减专项储备, 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 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如果这样进行记录, “固定资产”账户的金额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其余额一直反映的是固定资产的原值, 而其损耗和消减的累计数额在账户中得不到反映, 不利于企业合理组织安全性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 确保安全性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

目前, 安全性固定资产的建造资金影响着所有者权益, 也就是说, 随着该项固定资产的损耗所有者权益也以相同的金额减少, 且在实际中, 这种减少过程是渐进的过程。但按照新规定中会计核算的做法, 固定资产在购建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 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一次性全额减少了, 因此, 报表中无法体现上述渐进过程, 从而缺乏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安全生产费会计核算的建议与改进

(一) 货币时间价值的考量

随着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发展, 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将充分贯穿于整个会计实务当中, 使我国的会计理论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也会使会计职能作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其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和地位将与日俱增。除此之外, 将安全性固定资产的购建金额与其年金合计数进行比较, 通常差额较大, 因此, 笔者认为, 在计提资本化的安全生产费时, 需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一是主要概念。 (1) 货币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也称资金时间价值, 它是指不同时点所持有的货币 (资金) 具有不同的价值, 现在持有的100元钱比一年后持有100元钱是不等值的。简单地讲, 货币时间价值就是货币的利息问题。 (2) 年金、普通年金、普通年金终值。年金是在一定的时期内, 每期都收入或支出一笔相同金额的资金。普通年金是指从第一期起, 在一定时期内每期期末等额发生的系列收付款项, 也称后付年金。普通年金终值是指最后一次支付时的本利和, 它是每次支付的复利终止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F:终值A:年金i:利率n:年数

根据公式 (1) 可知公式 (2) 为:

二是会计处理。高危行业企业在提取资本化的安全生产费时, 应当按照预计未来购建安全性固定资产金额的年金每年计入相关产品的成本或当期损益, 同时记入“专项储备”科目。随后要按照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利息并计入当期损益, 借记财务费用, 贷记“专项储备”。一般分录为:

提取时,

同时, 确认利息费用

购建安全性固定资产时, 正常做处理。如果实际金额与预计不符时, 按照差额补提或者冲减当期相关产品的成本或损益, 同时记入“专项储备”科目。一般分录为:

注意:冲减作反分录。

(二) “累计折旧”账户功能的运用

为解决新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不应该一次性全额冲减“专项储备”科目的金额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 应采用相适应的折旧方法, 按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并冲减“专项储备”科目的金额。这样,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累计折旧”账户的功能, 而且还可以体现出资产与所有者权益减少的渐进过程,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一是主要账户概念。 (1) “累计折旧”账户。“累计折旧”账户属于固定资产的备抵调整账户, 其账户结构与固定资产账户的结构刚好相反, 其贷方登记增加, 借方登记减少, 余额在贷方。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和规定的折旧率计算确定, 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计入各期的期间费用和间接费用。折旧合计数记入“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 (2) “专项储备”账户。“专项储备”账户是一个权益类会计账户和报表项目, 适于用执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专项储备用于核算高危行业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以及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等具有类似性质的费用。“专项储备”账户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项目反映。

二是会计处理。高危行业企业在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形成固定资产时, 应当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 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 但不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 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而是将其应计折旧额在使用年限内系统而合理地摊销, 以保证合理、正确地计提固定资产的折旧。对于该项固定资产在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寿命、选择折旧方法等方面可参照一般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在每个会计期末, 高危行业计提安全性固定资产的折旧, 应按照当期的折旧额冲减专项储备, 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积折旧。一般分录为:

四、安全生产费改进会计核算例析

[例]甲煤矿是大型煤矿, 其预计在5年后需要安装用于完善和改造矿井运输的安全防护设备, 预计总金额为360000元。假设市场利率为5%, 且不考虑其他因素, 则甲煤矿为购建该项安全性固定资产每期计提安全费用的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1) 第一年年末, 按照该项固定资产预计金额的普通年金计入当期相关成本费用类账户, 同时确认相同金额的“专项储备”。

。固定资产预计金额的普通年金=360000× (5% (1+5%) 5-1) =65151.30。

(2) 以后四年的利息费用计算见表1。

第二年年末, 提取安全生产费和确认利息费用的会计处理如下:

第三、四和五年, 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和确认利息费用的会计处理比照第二年的相关会计务处理。

(3) 5年后购建该项安全性设备, 假设购建过程中的总成本为360000元, 则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前:

达到可使用状态时:

(4) 假设该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 预计净残值为0元, 企业认为平均年限法较适合该项设备的折旧计提, 则以后5年计提折旧的会计分录如下:

以后年度, 企业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同第一年相同。

五、改进后会计核算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按照新规定下的安全生产费进行会计核算, 将其报表部分项目的数据与改进核算报表部分项目的数据响进行比较, 得出改进核算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比照结果见表2、表3以及表4。

(一) 计提时两种会计核算方法下会计报表部分项目的数据具体如表2、3所示:

单位:元

注: (1) 新规定下安全费用的计提是按照国家规定, 每年提取公司销售额的4%作为公司的安全费用, 假设该企业的每年销售额相同, 为1800000元, 不考虑其他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 (2) 假设该企业当期生产的产品当期全部销售完毕。

从表2可以看出, 在计提安全生产费的5年中, 虽然两种会计核算方法每年计提的专项储备金额不同, 但5年的总金额是相同的, 均为360000元。从表3中可以看出, 新规定下每年计提的费用合计相等, 为72000元, 改进后会计核算中每年计提的费用合计呈递增趋势, 表面上看, 前者每年平均计提费用, 而后者不是。事实上, 后者也是每年平均计提费用, 如果将每年计提的费用按照实际利率折算到同一时点 (第5年末) , 他们的金额均为79191.82元 (其中误差是由于计算时小数点保留位数造成的) 。

当然, 这绝对不是一种巧合, 它们是有规律可循的。为此, 笔者做如下推导:

每年计提费用正好等于上一年计提费用按照实际利率计算的终值 (第一年除外) , 这也正体现了每年计提费用的公平性 (限于篇幅, 最后两年计提的费用在此不做推导) 。

采用新规定和改进后措施实质上是等价的, 两者都将其每年的计提金额平均化, 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属于静态方法, 是表面的平均化, 后者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属于动态方法, 是真正的平均化。

(二) 改进后两种会计核算方法下会计报表部分项目的数据具体如表4所示:

单位:元

由表4数据得出, 在新规定下资产负债表数据中没有列示安全性固定资产的价值, 导致企业出现虚减资产的现象, 而改进后的资产负债表不仅解决了此问题, 而且可以结合累计折旧账户分析出该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 提供给报表使用者更加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

在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费的会计核算中, 采用本文的建议可以改善新规定的会计处理, 一是将货币时间价值与安全生产费的计提相结合, 使安全生产费的计提方法由静态转为动态。二是比照一般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 对安全性固定资产按期计提折旧, 不仅充分发挥了“累计折旧”账户在此处的作用, 及时提供给管理者关于安全性固定资产损耗情况的数据, 而且给报表使用者提供了更加可靠和相关的会计信息。但是, 上述会计核算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非货币性项目与货币时间价值相结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尚未成熟, 不能完全解决安全生产费会计核算相关性的问题, 还需要更加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做到会计信息既可靠又相关, 才能使此方法更加完善, 更加适应于实际操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忠惠、张鸣:《财务管理》, 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彭林君:《财务管理》, 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

安全生产会计核算 篇8

一、物流成本的构成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的空间移动或时间占有中所耗费的各种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关于生产企业物总流成的构成, 各国有着不同的认识, 也导致了各国物流总成本构成的公式也不同。

(一) 美国物流成本核算公式

美国权威物流成本核算机构在计算物流成本时通常采用下述公式, 该公式也是其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改进的结果, 具有普遍性, 参考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其中:存货持有成本主要包括负债融资所发生的利息支出的显性成本和占用自有资金所产生的机会成本的隐性成本、相关税费和保险费、仓库的折旧和存货贬值损失、以及仓储成本等。运输成本主要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油料管道运输、航空运输及货运代理相关费用。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主要包括订单处理及IT成本、市场预测、计划制定及相关财务人员发生的管理费用。

(二) 日本物流成本核算公式

日本估算物流总成本的公式中的一些比例和比率, 需要根据历史数据做些估计:

物流总成本=运送费+保管费+物流管理费

其中:运送费主要包括外部的营业运送费和企业内部运送费, 外部营业运送费包括卡车货运费、铁路货运费、内海航运货运费、国内航空货运费等。

保管费= (原材料库存余额+产品库存余额+流通库存余额) ×原价率×库存费用比率

物流管理费= (制造业产出额+批发、零售业产出额) ×物流管理费用比例

(三) 我国物流成本核算公式

我国在借鉴发达国家的基础上, 在2007年编制的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中明确规定了物流成本的内容, 即产品在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管理等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以及与存货有关的资金占用成本、物品损耗成本、保险和税收成本。

通过以上分析,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 物流成本的核算范围远远超过了财务会计体系中反映在会计科目中的零星物流费用, 特别是存在一部分隐形的物流成本, 如存货有关的资金成本以及短缺货成本等在财务会计核算时没有考虑, 不利于物流成本分析和管理, 因此, 目前完全在现行的财务核算体系内核算物流成本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探讨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现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核算, 主要根据现行的会计性则及相关会计制度, 仅将企业对外支付的物流费列入了物流成本, 而企业内部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却没有得到真实的反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物流成本核算的制度缺失

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准则讲解》都没有涉及到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内容, 更没有具体的像成品生产成本归集和分配的核算方法和流程, 在实务中即使剥离出的物流成本也没有严格区分物流成本和费用, 采用的也都是传统的成本费用分摊标准。现行的财务会计报表, 没有反映物流成本和费用的有关会计信息。这样的成本核算会计很难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 不利于物流成本的管理控制和分析决策, 使得物流成本的管理控制无法无从谈起。

(二) 物流成本费用没有独立的一级会计科目

新准则没有设置独立的物流成本费用, 而是人为地将物流成本费用分散在现行的相关会计科目下, 以致于物流成本核算非常零乱, 分配标准没有统一性, 缺乏数据的可比性和客观性, 所以需要物流成本费用相关数据时要从相关会计科目中抽离归纳, 过程复杂且带有人为主观性, 数据也失去了时效性。可以说没有物流成本的独立核算科目, 物流成本的计算被分解得支离破碎、难辩虚实, 很难为管理层提供真实可靠的物流成本核算信息。

(三) 物流成本核算范围的确认不到位

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 现实中, 只注重实际发生的一些成本费用, 如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等, 而对一些不一定实际发生, 也没有在企业的相关财务会计报表及相关附注中说明, 但在企业财务分析及财务决策支持中及其重要的机会成本却视而不见, 如没有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另外, 只重于采购物流、销售物流环节, 忽视了生产物流、企业内部物流等其他物流环节的核算。致使任何人都无法看到物流成本真实的全貌, 不利于加强对物流成本管理监督和核算。

三、生产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构建

针对上述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设想构建新的生产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一)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可行模式分析

在理论界探讨最多的有两种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模式, 分别为:单轨制和双轨制。所谓单轨制, 在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基础上加以改进, 其主要理论认为:成本和费用必须划分严格的界限, 成本最终是要归集分配到相关产品中去的, 而费用则要冲减当期的损益。运用到物流成本费用的核算, 即将相关作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和物流费用, 像工业企业中产品成本核算过程, 做出严格的界定, 物流费用是指那些与物流作业耗费不相关的支出, 可以直接计入当期的费用, 冲减当期营业利润;而那些与物流作业耗费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支出直接计入物流成本或者归集分配到物流成本科目, 到会计期末再将直接物流成本相关金额直接计入相关产品, 间接物流成本则选用一定的产品标准分配计入相关产品成本。总体来说这种方法与目前生产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很接近, 只需在现有成本核算体系的基础上设置的相关的会计科目, 不需要另设账套。而双轨制则比较要求有健全的成本核算体系, 要求在现行的成本核算的同时, 另外根据相关的成本资料重新按照物流成本核算的要求计算系统而连续的成本信息。这就对我国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提出了挑战, 而且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

结合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实际情况以及现行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客观情况, 笔者认为单轨制能将物流成本和费用明确划分是比较有利于管理的, 是应该借鉴的部分;而双轨制反映的成本相关信息则比较全面、客观、具体, 便于物流成本的分析和决策。但是考虑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及生产企业的特征, 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毕竟是一小部分成本, 应根据成本效益的原则, 最后将这两种方法融合, 借鉴各种方法的优点, 在不改变目前已有的成本核算体系, 增设新的会计科目的方法比较合理, 同时, 借鉴双轨制优点的基础上, 在提供传统报表的基础上, 可以增设物流成本费用的相关报表, 最终达到即符合现行的成本核算体系要求, 又对物流成本费用做出了明细的反映。

(二) 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会计科目的设置

根据前述分析可知, 在成本效益的原则的指导下, 将这两种方法融合比较可行。在不改变目前已有的成本核算体系, 增设新的会计科目时需要增设一级会计科目“物流成本”和“物流费用”, 其中“物流成本”核算的是能直接对象化或间接分配的与物流作业密切相关的物流成本费用, 主要包括物流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包装成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装卸搬运成本、流通加工成本、物品损耗成本、保险和税收成本等;而“物流费用”不能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物流作业的一些日常费用, 主要是一些日常的管理费用, 如物流信息人员费用、软硬件折旧费、维护保养费、通讯费;物流管理人员差旅费、办公费、会议费;资金占用成本、机会成本等隐性物流成本等。“物流成本”一级科目设置直接物流成本和辅助物流成本两个二级科目, 然后分别在这再按物流成本项目设置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包装成本、装卸搬运成本、流通加工成本、物品损耗成本、保险和税收成本三级科目。同时设置“物流费用”一级科目, 设置“物流信息成本”、“物流管理成本”、“资金占用成本”“其他”三个二级明细科目, 再按照物流范围设置三级明细科目, 如果企业需要还可以像物流成本一样设置更明细的科目。

(三) 物流成本账务核算流程

对于已经实际发生的显性物流成本, 应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分别核算, 把那些单独为物流作业及相应的物流功能作业所消耗的费用, 根据相关的原始凭证直接记入物流成本及其对应的物流功能成本, 借记“物流成本——直接物流成本”, 贷记“相关科目”;对于间接费用, 如为物流作业消耗的费用、为物流作业和非物流作业同时消耗的费用、为不同物流功能作业共同消耗的费用以及为不同物流范围阶段消耗的费用, 发生时先通过“物流成本——辅助物流成本”, 到期末, 先将其从不同物流核算范围内归集, 然后按照作业成本法或者其他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计入“物流成本——辅助物流成本, 借记“物流成本——直接物流成本”, 贷记“物流成本——辅助物流成本”。当物流成本归集分配完毕后, 最后像工业企业一样按照相关标准分配给不同的产品, 计入产品成本。

对于那些不一定实际发生、不在企业两大报表中反映的, 但是在物流管理决策中应该考虑的机会成本等隐性物流成本, 应当根据有关存货统计资料按规定的公式计算物流费用, 对于存货占用资金成本直接用存货占用资金乘以一定时期商业贷款利率即可, 而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可以用库存占用资金乘以一定时期内投资者期望的报酬率 (或者有价证券投资收益率) 得到, 当这些费用发生时可以直接计入当期的“物流费用”, 冲减当期损益。

物流费用直接列入“利润表”, 和其他期间费用一起冲减当期损益, 同时按成本项目填写“企业物流成本报告表”, 这样不仅可以单独反映物流费用的总金额, 也可以反映物流费用的明细项目发生额, 便于成本费用结构分析和加强控制管理。

(四) 物流成本信息报告

便于加强对物流成本费用的控制和管理, 应在现行财务报表的基础上, 需要再加一张企业物流成本费用报告表, 这张报告表要从物流成本项目、物流范围和物流成本支付形态三个方面反映物流相关成本费用的构成 (见表1) , 这张报表是完全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费用, 另外企业还可以设置企业内部物流成本费用支付形态明细表, 列明材料费、人工费、维护费、一般经费和特别经费等属于物流成本费用的哪个项目。企业内部物流成本费用支付形态明细表的总物流成本应该等于企业物流成本费用报告表最后一栏中物流总成本部分的内部物流成本金额。

参考文献

[1]郭颖平:《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4期。

煤矿安全管理中会计核算问题探讨 篇9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会计核算,问题,建议

一、煤矿安全管理中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在煤矿企业中实行按照煤炭产量提取安全费用的制度, 对于保证煤矿安全投入, 促进煤矿安全状况稳定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会计核算中,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 企业采用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我国早在2001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 对企业如何处理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 就给出了相关的解释和说明, 即企业当期费用包含了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 而且必须在该费用发生时计入当期费用, 禁止预先提取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这条规定使得企业无法提前提取大修理费用, 这一规定也使得企业利润、上缴税款大打折扣。企业无法预知自己是否要支付安全成本, 这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财务因素, 这种会计核算中的提取方法容易造成管理疏漏, 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企业在计提期间内的利润和收益, 导致现金流出减少, 加之未来还有不可预见的安全生产费用, 这使得企业上缴国家的税款大大缩水。

(二) 企业财务状况和会计信息不真实

在安全管理中, 我国煤矿会计核算存在一个通病, 那就是经常将煤炭生产成本日常开支范围和煤炭生产安全费用开支范围混为一谈, 这导致企业在核算利润时, 总是会在生产成本中加入“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一项, 这严重破坏了企业财务核算结果的可靠性,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比如利润缩水、主营业务成本增多等, 甚至会出现未分配利润缩水, 资产负债表中“长期应付款”余额不实等现象。毫无疑问, 这些问题和现象都会影响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不仅如此, 若煤矿企业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时, 为追求收入与支出的平等, 其会在会计核算中将煤炭安全管理费用开支纳入“长期应付款”中, 这一款项原本是属于成本支出的, 从数据的表面上看, 尽管这使得成本减少了, 利润空间增加了, 但是另一方面却导致资产负债中的“长期应付款”余额变得越来越少, 甚至会影响利润分配额。这种做法会导致我国税收收入大幅度下滑, 甚至会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三) 会计核算的监督管理弊端较多

我国有关法规规定, 煤矿企业生产安全费用按“吨煤”提取。尽管这些规定对于煤矿生产安全费用以及维修费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当中特别说明, 只有用于正常持续地开展和延伸煤矿生产及技术改造的费用才属于维修费。我国尚未有专门法规制度明确何为煤矿生产中的安全特殊设备以及一般生产设备, 而且煤矿很多设备本身既是安全设备, 又是生产设备 (如矿用风机、防突钻机、探放水钻机、排水系统等等) , 会计核算上更是无法区分。规定方面的缺失, 导致煤矿企业难以区分安全管理中维修费、普通产品费以及安全生产费用, 这一方面的留白将导致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会计核算中无法得到可靠、完整的核算信息。

二、解决煤矿安全管理中会计核算问题的建议

(一) 优化与调整企业会计核算方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出台的《国际会计准则37号》文件明确规定, 企业必须将自己在某段时间内的财务状况如实地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而且必须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 企业还必须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未来与经营活动费用相关的所有财务信息。企业只有在产生了生产安全费用之时才有确认财务情况与事项产生的义务。在实务中, 我国煤矿企业的生产环境十分复杂, 这使得我们无法直接将国际会计准则套用在煤矿企业会计核算中。所以, 我们只能采取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办法。比如, 采用预期评估的方式, 对煤矿项目未来可能产生的安全生产费用进行估算, 这样就可以在当前的核算制度和会计处理办法上, 根据国家有关会计规定计提项目的安全费用。如果煤矿企业没有固定资产的话, 则必须在当期费用中计入安全生产费用, 同时禁止预先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二) 规范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安全费用提取标准

我国煤矿企业的生产条件极为恶劣, 很多企业地处经济条件落后的深山中, 加上技术装备落后、管理粗放、职工素质低下, 矿难时有发生。所以, 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中安全费用的提取进行量化是相当有必要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调查我国范围内所有煤矿企业的矿井灾害程度、作业环境、作业规模、运营模式, 然后结合调查结果, 针对这些煤矿企业制定一个提取安全费用的合理标准, 以保证其必要的安全投入, 改善其安全装备水平。

这一标准不但能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 还能有效限制企业提取煤矿安全生产费用的行为, 只有安全生产费用足够充足, 才能从根本上降低煤矿生产的事故率。不仅如此, 就会计核算而言, 这还能避免煤矿企业通过降低和提高安全管理费用的方式来随意修改企业的财务信息。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 这不失为提升财务信息可信度的有效方式。

(三) 强化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财务核算的监管力度

无论是何种政策法规, 如果执行力度不够, 都是“一纸空文”。所以, 加大检查煤矿企业财务部的执行力以及加大检查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财务核算信息的力度是相当有必要的。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如下方式, 加大检查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力度。

第一, 督促煤矿企业按照有关部门的政策规定对外公布安全管理中真实、可信的安全费用信息。监管部门和执法部门 (如煤炭管理部门、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财税机关等) 要定期督促煤矿企业按要求披露安全生产信息。除此以外, 相关部门还要对煤矿企业披露的安全生产信息进行核实, 以保证其信息的可靠性。尤其是对于已成功上市的煤矿企业, 更是要认真核查其披露信息的真实性, 并追踪与之有利益关系的主体, 如债权人、客户、投资者等等。

第二, 督促煤矿企业按规定设立会计账薄, 开设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情况会计核算科目, 准确核算安全投入成本。另外会计账簿必须要做到专人管理, 未经领导和会计负责人批准, 其他人员不能随意翻阅查看会计账簿, 以保证账簿安全和防止任意涂改账簿等问题的发生。

第三, 采取专户专款的方式管理煤矿企业安全费用, 提供准确会计核算信息。要提升煤矿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独立性和真实性, 同时能改善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效率, 为国家提供税收依据。鉴于此, 煤矿企业要掌握区分各项费用的方法, 清楚哪些费用属于维修费, 哪些属于安全生产费用, 做到专款专用, 以防安全费用不够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采用严格的会计申请核实、信息录入、使用监管、审计明确、定额管理等方式来预算、控制和管理安全生产费用。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定期抽查或检查煤矿企业提取安全生产费用的情况, 并核实其是否将费用用在了安全生产方面, 以免其挪用或占用安全生产资金。

三、结语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会计核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体系, 所以, 当务之急就是加大执行管理制度的力度, 尤其是要加大检查煤矿企业的力度, 只有这样, 才能使我国会计制度真正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

参考文献

[1]史艳.煤矿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变革与创新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4, (18) .

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篇10

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会计准则, 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首次对生物资产以准则的形式做出了详细的规范。林业企业是以林木资产为经营对象的, 应该贯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但如何实施是一个难题, 因此必须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由于林业企业以消耗性林木资产生产为主, 关于这方面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较多。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深入开展, 林业企业的战略目标逐步转移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轨道上来, 关于公益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逐渐增多, 但是对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却相对较少。因此, 有必要在对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内涵及特点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对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及会计处理进行探讨。我们应该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 尽快建立起与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体系, 从而真实反映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价值,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

一、 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的意义

生产性林木资产是指能够在生产经营中反复、长期使用, 不断产出林产品, 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林木资产, 主要包括母树林和经济林等。

我国林业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展了林木良种选育工作, 作为促进林木速生丰产优质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已初见成效, 建立了一些良种繁育基地, 包括林业企业的母树林和林木种子园生产基地。母树林和林木种子园生产基地是林木种子专业生产单位, 应该建立和完善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体系, 核算完整的林木培育成本, 采种时再分摊其培育成本, 计算完整的林木种子生产成本。但目前企业仍然采取育林基金的会计核算办法, 新营造的母树林将其营造培育期间的生产费用支出列入营林生产作业成本, 年末结转育林基金核销, 不计算完整的树种别的林木生产成本。新建的种子园只笼统归集林木的总支出, 不核算树种别的林木生产成本, 年末一笔列转基本建设支出。对于林木种子生产, 只归集和分配林木种子结实调查采集和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支出, 缺少母树营造培育成本的摊销, 也不计算树种别的林木种子生产成本, 也是计入营林生产成本, 年末结转育林基金核销。因此, 现行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会计核算办法, 不仅使林木种子生产损失浪费大, 不利于加强经营管理, 而且影响林木种子生产成本核算的准确性。随着林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林业企业应突破传统的根据本企业育苗生产计划确定林木种子生产任务的自给自足生产方式, 加快母树林基地和种子园建设, 发挥林业企业林木种子生产的优势, 向社会提供大量的优质林木种子, 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经济林是以生产果品、油料、工业原料、药材、树叶等产品为主要目的的果树林、油料林、饮料林、调香料林和药材林等, 如以生产苹果、山植、核桃、油茶、橡胶、桑叶、花椒等产品为优势树种的林分。经济林在我国林业企业的林木中所占比重不大, 但随着我国林业生产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林业企业逐步改革传统的单纯取材的森林经营方式, 综合立体开发森林资源, 经济林的种植面积必然逐年增加。特别是随着林区多种经营生产的迅速发展, 不断开发荒山荒地营造经济林, 使经济林收入成为林区多种经营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研究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问题, 对于加强经济林会计核算, 提高经济林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 生产性林木资产的特点

生产性林木资产能够在生产经营中反复、长期使用, 不断产出林产品, 能够直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与消耗性林木资产相比, 生产性林木资产在产出林产品后, 该资产可以继续保留, 并能够在未来期间继续产出林产品, 而消耗性林木资产在收获林产品之后就不复存在了。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 生产性林木资产具有固定资产的特征, 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非流动资产列报;而消耗性林木资产具有存货的特征, 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存货列报。与公益性林木资产相比, 生产性林木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而公益性林木资产则主要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 具有服务的潜能, 能够促进企业获得相关经济利益, 可以为企业带来间接的经济利益。

生产性林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相同点是二者均能够在生产经营中长期、反复使用, 能够多年连续为企业创造价值, 在使用过程中后续支出 (维护性支出) 较少, 创造价值不以牺牲自身形态为代价等等。由于生产性林木资产与固定资产类似, 所以账务处理与固定资产相似, 如界定停止资本化时点、计提折旧等。但是生产性林木资产与固定资产还有很大区别, 由于林木资产是活的, 具有天然增值能力, 而固定资产是死的, 不具有自身增值潜能, 所以两者差别较大,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价值与生命周期。

固定资产投产后, 其价值随着生命周期的延续呈逐年下降趋势。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价值随生命周期的延长呈缓慢增长、快速增长、趋于稳定和下降趋势。

(2) 产能与生命周期。

固定资产投产后, 其产能随着生命周期的延续呈逐年递减趋势。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产能随生命周期的延长呈增长、稳定、下降趋势。

(3) 后续支出与生命周期。

固定资产后续支出随生命周期的延续呈现递增趋势。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后续支出与固定资产相反, 呈下降趋势。

由以上分析可知, 生产性林木资产与固定资产有相同之处, 即都能在较长时间内为企业反复创造价值, 所以, 可参考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对生产性林木资产进行账务处理。但是, 二者在生命周期内, 其自身价值量、产能以及后续支出等方面又存在巨大差别, 因此完全参考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方法处理生产性林木资产与事实不符, 必须结合生产性林木资产自身特性制定适合的会计核算方法。

三、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会计科目设置

生产性林木资产的生命周期包括生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企业会计准则将生产性林木资产划分为未成熟期和成熟期进行核算, 其中未成熟期包括生长期和成长期, 成熟期包括成熟期和衰退期。有人提出生产性林木资产应划分为生长期、成长期和成熟期进行核算, 其中成熟期包括衰退期, 因为林木进入成长期就开始挂果, 具有产能, 应该计提折旧。笔者认为将生产性林木资产划分为生长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生产阶段进行核算, 从成长期开始计提折旧, 虽然能准确反映生产性林木资产的生产经营情况, 但成长期成本费用逐年增加, 产量也逐年增加, 因此在成长期和成熟期需要采取不同的折旧方法, 而且计提折旧的基数每年都在变化, 会计处理较为复杂。生产性林木资产进入成熟期成本费用趋于平衡, 产量也相应趋于稳定, 还是采用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处理方法比较好。因此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应设置“生产性林木资产——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生产性林木资产——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和 “生产性林木资产累计折旧”等专业会计核算科目。

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是区分生产性林木资产成熟和未成熟的分界点, 同时也是判断其相关费用停止资本化的时点, 是区分其是否具备生产能力, 从而是否计提折旧的分界点, 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结合正常生产期的确定, 对生产性林木资产是否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进行判断。例如, 杨树、刺槐等树种一般在10年结实采种, 落叶松、红松、冷杉等树种在20年, 色树、云杉等树种在30年, 而果树结实一般在3年以上。有些树种则较为复杂, 要实地判断, 如就海南橡胶园而言, 同林段内离地100cm处、树围50cm以上的芽接胶树, 占林段总株数的50%以上时, 该橡胶园就属于进入正常生产期, 即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

生产性林木资产达到成熟期后, 由于其后续支出费用化处理, 其账面价值趋于稳定, 且其产能多年连续稳定, 这与固定资产类似, 其折旧参照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处理即可。

四、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初始计量

生产性林木资产按照来源途径可分为自行营造的生产性林木资产、外购生产性林木资产和改造型的生产性林木资产, 按照生物资产准则规定, 生产性生物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1.自行营造的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初始计量。

自行营造的生产性林木资产包括用超级苗或优树子代苗, 在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上, 为培育良种营造的种子林, 以及用优树或优良无性系的枝条或种子培育的苗木为材料建设的种子园。自行营造的生产性林木资产的成本应当由具备生产能力前发生的造林费、良种试验费、营林设施费、调查设计费、抚育费、应分摊的间接费用等组成。新营造的生产性林木资产在进行账务处理时, 应按照具备生产能力前发生的各项费用, 借记“生产性林木资产——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在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具备生产能力之后, 应按照其账面余额, 借记“生产性林木资产——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 贷记“生产性林木资产——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同时, 属于用育林基金营造的生产性林木资产, 借记“育林基金”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林木基金” (待条件成熟时, 计入林木资本) 科目, 属于基本建设投资的, 借记“基建投资”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林木基金” (待条件成熟时, 计入林木资本) 科目, 计提减值准备的, 同时还应结转减值准备。

2.外购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初始计量。

外购生产性林木资产的成本应由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保险费、直接归属于购买该资产的其他费用组成。企业外购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在进行账务处理时, 如果是成熟性林木资产, 应按照计入其成本的金额, 借记 “生产性林木资产——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同时按照资金来源, 借记“育林基金”等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林木基金” (待条件成熟时, 计入林木资本) 科目。

3.改造型的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初始计量。

对以改造原有林分来建立母树林的, 对于天然林和人工林应估价入账, 借记“生产性林木资产——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林木基金” (待条件成熟时, 计入林木资本) 科目, 通过抚育伐留优去劣措施, 定向培育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借记“生产性林木资产——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在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具备生产能力之后, 应按照其账面余额, 借记“生产性林木资产——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 贷记“生产性林木资产——未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同时, 属于用育林基金营造的生产性林木资产, 借记“育林基金”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林木基金” (待条件成熟时, 计入林木资本) 科目, 属于基本建设投资的, 借记“基建投资”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林木基金” (待条件成熟时, 计入林木资本) 科目, 计提减值准备的, 同时还应结转减值准备。

五、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后续计量

后续计量是指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折旧、减值以及处置问题的计量。生产性林木资产在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后发生的后续支出 (如生产经营管护费用等) 应当计入当期林产品成本。企业对达到预定生产经营目的的生产性林木资产, 应当按期进行折旧, 并根据用途分别记入相关林产品的成本。

根据生物资产准则的规定, 一般情况下生物资产按照成本模式计量, 但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 则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与国际会计准则较为接近。但生物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生物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 也就是该生物资产能够在市场中进行直接的交易, 可以随时找到资源交易的买方和卖方, 并且市场价格是透明的;二是在交易市场上可以取得同类或类似生物资产的市场价格和其他信息, 从而能够对其公允价值做出准确的估计。目前我国林木资产尚不存在活跃市场, 难以取得可验证的市场价格, 公允价值的取得较为困难, 因此, 应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生产性林木资产。特别是生产性林木资产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产能上, 而不是其本身固有的价值。况且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价值如果随着市场价格波动, 计提折旧就比较麻烦了。

对于成熟的生产性林木资产, 应按期计提折旧, 并根据用途分别计入有关林产品的成本。企业应根据生产性林木资产的性质、使用情况、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 来确定其使用寿命、折旧方法、预计净残值。企业在对按期计提的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折旧进行账务处理时, 应借记“林业生产成本”科目, 贷记“生产性林木资产累计折旧”科目。

企业每年年度终了都应对生产性林木资产进行检查, 如果因为自然灾害侵袭、病虫害、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 致使生产性林木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按照其差额计提生产性林木资产减值准备, 并计入当期损益。生产性林木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 则不允许转回。企业在计提生产性林木资产减值准备时, 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生产性林木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六、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方法

1.生产性林木资产采收的会计核算方法。

根据生物资产准则, 生产性林木资产收获的林产品, 在收获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费用, 应直接计入有关成本核算对象, 借记“林业生产成本——林产品”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在收获林产品过程中发生的间接费用, 包括间接材料、间接人工等, 应借记“林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在会计期末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 借记“林业生产成本——林产品”科目, 贷记“林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科目。同时, 按期计提成熟生产性林木资产折旧, 借记“林业生产成本”科目, 贷记“生产性林木资产累计折旧”科目。林产品验收入库后, 借记“库存商品”科目, 贷记“林业生产成本”科目。

2.生产性林木资产出售的会计核算方法。

出售生产性林木资产时, 应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按照已计提的累计折旧, 借记“生产性林木资产累计折旧”;按照账面余额, 贷记“生产性林木资产”科目;如果有差额, 则借记“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 或贷记“营业外收入——处置非流动资产利得”科目。

3.生产性林木资产死亡、毁损的会计核算方法。

当生产性林木资产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或火灾等人为因素造成死亡、毁损时, 用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余额先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在查明原因后, 因毁损造成的损失, 减去保险公司或过失人等的残余价值和赔款后, 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损失的, 计入营业外支出。

摘要:在论述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意义的基础上, 依据生产性林木资产的特点, 对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及会计处理进行探讨。提出应该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 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林木资产核算体系, 从而真实反映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价值, 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的信息。

关键词: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陈念东, 魏远竹.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2].谢太明.浅谈生物资产准则在林木类生物资产核算中的运用[J].昆明大学学报, 2007 (18)

现代会计核算分析 篇11

关键词:传统会计电算化信息化

1会计电算化

会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适应管理生产过程的需要而产生的即对劳动耗费及劳动成果所进行记录、计算、比较和分析的工具,它是一个信息系统,通过对大量原始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企业的投资作出正确的决策。

1.1手工记账手工记账是指会计人员主要靠人工进行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分类、汇总、计算等形式,通过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两种分类,采用日记账、明细账、辅助账、总账以及会计法规定的会计核算形式,采用“平行登记、错账更正、对账、试算平衡、结账、转账”等记账规则的运用,进行账目处理的会计核算体系。

1.2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领域,完成数据的自动化。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当代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广义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与实现社会会计工作电算化有关的所有工作。会计电算化通过数据库存入或提取会计信息,打破了传统手工系统会计工作对会计事项分散处理的记账规则。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质量指标体系的运用,加强了会计核算功能运用计算机的算术和逻辑运算功能,在会计史上真正实现了人机对话,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分析

会计软件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程序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使人脑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等会计职能真正实现了反映数据信息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大大缩短了会计信息处理的时间,真正实现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使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减轻了劳动强度。

2.1開发软件软件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应用于实际,这从根本上就要求我们软件开发的计算机编程人员与精通会计业务的专业人员共同研究程序,共同开发出一套适合于会计实际工作中的软件,进而达到为应用而开发。

2.2会计电算化的现状

2.2.1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认识的局限性。一些单位领导对会计电算化工作没有实质上的认识,认为只是从“算盘”到计算机换算速度快慢之差,没有认知到是加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2.2.2会计软件模式的效益性。目前在整个财务软件市场中,用友软件或金蝶软件虽然开发的份额比较大,但也只是以软件开发公司经销商的利益为出发点,各自为营、互不兼容,在使用程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不是为了用户的核算和报表使用方便,造成用哪种软件就只能接受该种软件操作的培训及使用单位初始建账、报表系统等方面的简单数据输入、输出的机械工作。形成现在这种只是对原始信息录入大量的经济信息,基本上只是单纯为了记账和以计算机技术人员为主的局面。这不仅可以说是一种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更主要地是阻碍了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速度。

2.2.3会计电算化实际应用没有深度和广度。我国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比较好,基本上完成了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但这仍旧滞留在财务核算方面,如只是简单再不能简单的工资发放、固定资产核算、报表编制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参与到财务管理方面的预测、决策、分析中。

2.2.4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差。会计电算化初期参加培训的人员,基本上是只能肤浅地记账、算账、不懂会计报表核算的“半路出家人”,他们只是机械地进行着对数据的分类录入,对计算机的应用不熟悉,即使进行了短期培训也效果不明显。

2.2.5会计信息安全问题的存在。由于财务核算复杂同时设计了多个模块和多层次的核算,在财务信息处理上导致了数据错误,增加了财务软件使用中的风险,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人、硬件和软件三位的统一体,为了更好地在使用中的便利,还应对计算机病毒的侵入进行防范软件装配。

3会计信息化

3.1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处理,为企业内外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全面地会计信息,它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提法源于传统会计已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由于以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强调了会计数理处理的规范化。会计信息化是管理信息系统化的要求,是会计信息网络化的前提。他们都是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和会计领域的结合,只是涉及的深度和广度不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3.2会计信息化特点信息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感测技术等信息环境的改善,促使了电算化向更高的领域发展。①会计信息化电算化主要是服务于一个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成本核算与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把会计信息化的地位一下就提升到了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核心子系统。②会计信息除了应用服务于财务部门外,还为管理层提供管理方面的信息,达到会计除了核算外的决策,分析职能,远远超过了电算化时只是对日常会计的基本核算工作,实现了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工作的自动化。③会计电算化只强调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而会计信息化则成功于对会计信息输出的多元化,为各类报表的使用者管理提供多个报表。会计电算化业务具有一个单位的单机核算和局域网技术的局限性。④会计是一个以内部控制为核算的经济活动的管理系统,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信息核算加工系统。

4网络会计

4.1概念网络会计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两种。狭义概念的网络会计仅指网络财务会计并未包括对内服务的管理会计,它是指基于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环境,只是对企业所发生的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报告的会计活动,就是“网络+会计”;而广义概念的网络会计,指一切建立在相互协同形成的开放式网络环境之中的会计,它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内部审计三大分支,其子系统共同构成了网络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就像财务和会计两个不同概念一样,只是都赋予了新的外衣“网络”。由于它们的侧重点不同,“网络会计”只侧重于对数据处理和实时监督及对外提供有用的信息;“网络财务”则是利用网络会计提供的信息制定财务计划,实施管理职能。

4.2会计网络化的要求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建立互联网结算,打破单一单位下的局域网络结算;实现会计软件的兼容性,促进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利用会计信息,真正实行会计参与经济的分析和决策职能;强化财会队伍的业务水平建设,把会计人员真正培养成为既精通会计知识又懂得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理论和务实上充分练习迎接挑战。使会计、计算机、管理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充分投入到会计信息的工作中去;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工作建设,把安全隐患降至最低。努力做到会计信息化的具体操作者按程序操作,达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人和技术上过硬蹦能有效地阻止预防病毒和黑客的侵入,减少会计信息系统硬件和软件系统故障风险。

5小结

安全生产会计核算 篇12

为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管理, 建立安全生产投入长效机制, 改善建筑施工企业作业条件, 切实保障建筑施工企业人员人身和财产安全, 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财企[2006]478号发布《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简称《暂行办法》) 。安全生产费用是指企业按照规定标准提取、在成本中列支、专门用于完善和改进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资金。不同类型的企业, 其安全生产费用的计提依据和标准有所不同。《暂行办法》第二条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矿山开采、建筑施工、危险品生产以及道路交通运输的企业以及其他经济组织适用本办法。建筑施工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井巷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及装修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以及矿山建设。”

建筑施工企业属于高危行业, 国家财政政策规定该行业企业用于安全生产的费用比例相对较大。为了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核算,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通知》 (财会[2009]8号) , 对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标准及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作了明确规定。

二、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处理

1. 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范围。

安全生产费用有明确的使用范围, 不得任意列支或挪用。《暂行办法》规定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范围主要是: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支出;重大危险源、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整改、监控支出;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其他与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2. 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依据和标准。

《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建筑施工企业以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为计提依据。各工程类别安全生产费用提取标准如下:房屋建筑工程、矿山工程为2%;电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铁路工程为1.5%;市政公用工程、冶炼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化工石油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公路工程、通信工程为1%。”另外, 《暂行办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列入工程造价, 在竞标时不得删减。总包单位应当将安全生产费用按比例直接支付分包单位, 分包单位不再重复提取安全生产费用。

例1:中华建筑公司2009年8月1日中标了A房屋建筑工程, 工程造价总额为8 000万元, 合同总额为9 000万元。

中华建筑公司的会计处理:根据《暂行办法》规定, 房屋建筑工程、矿山工程按工程造价的2%计提安全生产费用, 中华建筑公司可提取安全生产费用160万元 (8 000×2%) , 计入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间接费用 (安全生产费用) 160;贷: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160。

3. 费用化支出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处理。

建筑施工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 属于费用化支出的, 应直接冲减专项储备, 不得重复列入成本费用。

例2:2009年9月1日至8日, 中华建筑公司支付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费用1.5万元;对新聘用的农民工集中进行安全技能培训, 发生了培训相关费用2.3万元;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付了0.7万元。由于上述项目均属于费用化支出, 所以应直接冲减安全储备4.5万元 (1.5+2.3+0.7) , 会计分录为:借: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4.5;贷:银行存款4.5。

4. 资本化支出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处理。

建筑施工企业使用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形成固定资产的, 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所发生的支出, 待安全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确认为固定资产, 同时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 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 以后期间不再计提。

例3:2009年9月10日, 经当地安全生产局批准, 中华建筑公司购入一批需要安装的应急救援器材, 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10万元, 增值税税额为1.7万元, 安装过程中领用甲材料2万元、发生人工工资0.3万元;9月30日竣工验收;该同类设备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 净残值率为5%, 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 未发生清理费用。

中华建筑公司的会计处理:动用安全储备购置安全设备等固定资产时, 借:在建工程———应急救援器材11.7;贷:银行存款11.7 (由于中华建筑公司属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 故2009年1月1日起新购置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无法抵扣, 直接计入固定资产原值, 下同) 。领用安装材料、支付人工工资时, 借:在建工程———应急救援器材2.3;贷:原材料——甲材料2,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0.3。竣工验收时该应急救援器材的购建成本合计为14万元 (11.7+2.3) , 借:固定资产———应急救援器材14;贷:在建工程———应急救援器材14。同时, 按照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冲减专项储备, 并确认相同金额的累计折旧 (该固定资产在以后期间不再计提折旧) , 借: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14;贷:累计折旧14。若该应急援救器材报废了, 应将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对冲平账, 借:累计折旧14;贷:固定资产14。

对于该应急救援器材报废后回收的净残值0.7万元 (14×5%) 如何处理, 目前, 财政政策和会计制度尚无明确规定。笔者认为, 应将净残值记入“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科目, 而不是“营业外收入”科目, 因为安全生产费用是专项资金, 应坚持“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的原则, 其会计分录为:借:银行存款0.7;贷: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0.7。

建筑施工企业完善、改造和维护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的支出, 符合资本化条件时, 须先将该旧设备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科目, 然后通过“在建工程”科目归集相关费用。

例4:2009年9月18日, 某建筑施工企业对一台旧的安全防护设备进行了改造, 该设备原值为50万元, 已计提折旧35万元, 领用钢材8万元, 支付工人搬运及焊接费2万元。

该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处理:将旧的安全防护设备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借:在建工程———安全防护设备15, 累计折旧35;贷:固定资产———安全防护设备50。发生改造费用时, 借:在建工程———安全防护设备10;贷:原材料———钢材8,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2。待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安全防护设备25;贷:在建工程———安全防护设备25。同时, 借: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10;贷:累计折旧10。

5. 上交集团公司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处理。

上交集团公司提取安全生产费用时, 借记“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收到集团公司下拨安全生产费用时做反向分录。

例5:2009年9月30日, 中华建筑公司按照集团公司的规定, 将计提安全生产费用的48万元 (160×30%) 上交中华建筑集团公司, 会计分录为:借: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48;贷:银行存款48。

6.“专项储备”期末处理。

“专项储备———安全生产费用”期末余额在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项下“减:库存股”和“盈余公积”之间增设“专项储备”科目来反映。

7. 安全生产费用会计处理衔接办法。

建筑施工企业在财政部财会[2009]8号文发布前未按上述规定处理的安全生产费用, 应对该安全生产费用的年初余额进行追溯调整, 应将2009年初已计提但尚未使用完的安全生产费用余额, 由之前的“盈余公积”科目转入“专项储备”科目。

8. 不得列支安全生产费用之情形。

建筑施工企业为从事高危作业人员办理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或个人意外伤害保险, 所需保险费用应直接列入成本费用, 不得在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为职工提供职业病防治、工伤保险、医疗保险所需费用, 也不得在安全生产费用中列支。

三、安全生产费用的纳税筹划

1. 筹划的税法依据。

《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 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对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免税范围作出了规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一百条“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四条所称税额抵免, 是指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 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 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 对企业安全生产费用的免税比例作出了规定。上述规定为企业利用安全生产费用进行纳税筹划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利用安全生产费用进行纳税筹划实例。

(1) 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因为建筑施工企业计提的安全生产费用全部合法列支“工程施工”, 最后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 可少交企业所得税。另外, 期末未用完的安全生产费用可累积在“专项储备”, 形成所有者权益。

例6:承例1, 中华建筑公司承接的房屋建筑工程总造价8 000万元, 可提取安全生产费用160万元 (8 000×2%) , 从而可少缴纳企业所得税40万元 (160×25%) 。

(2) 购置安全生产专用设备采取“交钥匙”方式结算。根据税法的规定,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投资可以抵免企业所得税, 因而建筑施工企业可尽量将费用化支出转化为资本化支出, 在签订安全生产专用设备购销合同时可采取“交钥匙”方式, 将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价款、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等服务费用全包含于合同总价中, 从而既可实现专用设备投资额最大化, 又可达到抵免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例7:承例3, 若中华建筑公司与供应商协商, 签订应急救援器材购销合同采取“交钥匙”方式结算, 由供应商负责安装调试、人员培训, 合同总额为14万元 (含增值税) , 则该公司可直接抵免应纳企业所得税14万元。

(3) 集团公司内部调剂安全生产费用。集团公司各成员公司的具体情况不同, 其计提与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可能不一致, 有的成员公司安全生产费用有富余, 有的成员公司则不够用, 因此集团公司可统一调配、调剂余缺, 鼓励成员公司购置、更新安全生产专用设备, 用足税收优惠政策。

摘要:为有效使用、科学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费用, 国家财政、税务、安监等部门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 规范了安全生产费用的财务管理。本文根据最新的政策法规, 进一步细化安全生产费用的会计核算, 在不违反国家税收法规的前提下, 对安全生产费用进行统筹规划, 从而实现建筑施工企业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会计核算,纳税筹划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企[2006]478号, 2006-12-08

上一篇:课程网络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非线性有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