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研究

2024-09-06

藏品研究(精选12篇)

藏品研究 篇1

一、藏品是构成博物馆的基础与核心

一个博物馆的基础与核心便是藏品, 如果没有藏品的话也就无所谓什么博物馆了, 更无所谓什么博物馆研究了。因此博物馆学研究中藏品研究占据着重要地位, 而对于博物馆学研究中藏品研究的地位问题, 在学术界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如果追溯起博物馆学的发展源头的话, 很多学者都会提到早期的收藏活动, 但是收藏活动却并不代表博物馆也不代表博物馆研究。而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博物馆的早期发展存在于两宋时期, 那时已经具备了收藏和研究两种职能的分工, 即使相比同时代的欧洲, 也更为成熟。

近些年, 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理论也越来越深化, 而其中对藏品研究的特别重视是最为突出的特色。中国的“三性二务”论是对博物馆学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 而不论是在新“三性二务”论还是旧“三性二务”论中, 藏品研究都有着一个特别的位置。如果抛开一切不必要的因素, 这一理论中有关科学研究的合理性是无疑的, 对于博物馆藏品研究的重视也就无疑是肯定的。

虽然有时表述方法不尽相同, 但是对藏品研究的特别重视却是博物馆学界现阶段的共同认识。姜文喜和宋玉娥曾表示, 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内容便是加强藏品上的研究, 藏品研究是博物馆研究中所有研究的基础, 同时也是能够推动博物馆学研究进行下去的中心环节。而熊建华也表述了博物馆学的独特性表现在既围绕博物馆及其藏品进行研究又跳出博物馆及其藏品的研究, 因此同样也指出了博物馆藏品研究在博物馆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加强藏品研究是博物馆学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强藏品研究不但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前提, 也是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学研究发展的特别重要的基础, 因此加强藏品研究也就具有很重要的很特别的现实意义。

藏品研究受到重视不仅为后人留下一大笔学术财富, 还为我国的博物馆研究孕育了很多出色的博物馆学家。而这些有所成就的博物馆家们也都大多对藏品研究很专注很重视, 比如武伯纶、耿宝昌、史树青等, 他们都对藏品研究特别重视, 也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武伯纶先生在陕西主持博物馆事业将近30余年, 是非常重视藏品研究的博物馆学家, 他主张博物馆就应该进行研究工作, 还写了很多研究文章。马承源先生回忆当初自己在上海博物馆钻研学习的经历时, 他说他的老师除了上海博物馆的专家前辈及其一些著作之外, 博物馆内丰富的藏品更是其研究观摩的重要对象。这些博物馆学家成功的事实可以明确的告诉我们, 博物馆事业的研究与发展始终都不能离开对于藏品的重视与研究。这也就要求当前博物馆中的研究人员要把藏品研究作为博物馆学研究中的主体, 深入研究馆内藏品的同时也要充分结合博物馆实际情况, 将博物馆学研究不断推向辉煌。

虽然很多研究者都很重视藏品研究, 但是在当前的博物馆学研究中存在着很多特别奇怪的现象, 很多博物馆学家都不研究藏品, 写出的东西也往往是很空洞没有实际内涵, 甚至一些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只是满足于搬运与保管的工作, 将一个博物馆研究人员本该进行的研究工作给忘记了。如此下去的结果就是, 我们有一批博物馆学专家学者, 有很多的博物馆职工, 却缺乏有成就的博物馆研究人员、博物馆学者, 与老一代的博物馆学者比较起来, 是一件令人汗颜的事情。

藏品研究曾经造就了一批成就卓著的博物馆学者, 也促进了我国博物馆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但是同样也反衬出了当前博物馆学研究中藏品研究的缺乏与不够重视。

三、充分利用藏品研究才能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体系

有学者曾经总结近三十年来中国博物馆学研究说, “博物馆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明显提高, 建立中国特色的博物馆学体系的目标成为不少大家的追求”, 但同时还存在“有没有中国博物馆学”的争论。这种概括大体上是符合中国博物馆学研究现状的。

对于中国博物馆学的研究现状, 毫无疑问, 博物馆学者们是非常不满意的。2008年南开大学梁吉生教授组织的《笔谈博物馆学》就是博物馆学界一次集中的反思, 参加笔谈的学者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对博物馆学研究表达了某种程度的隐忧, “以时下发表的本领域不少所谓专业论文为例, 一大欠缺是:多表象、皮毛, 多感想, 多经验之谈, 缺学理, 缺学术规范。这严重制约了博物馆学作为一种学术和一门学科的成长。

构建中国学派的博物馆学体系, 是多年以来几代博物馆学者的宏愿。但是, 近几十年来的中国博物馆学, 一方面固守着在20世纪的特殊时代建立的博物馆学研究理论, 不思进取, 表现在论著中满篇毫无新意的重复论调;另一方面却不停地在追模西方, 各种形态的博物馆和各种光亮新鲜词语荟萃的理论充斥于学界, 即使专家学者也疲于应付, 让国内博物馆从业人员根本无从置嚎。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无意否认所谓博物馆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们同样赞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在文中重提藏品研究的重要地位问题, 主要是立足于中国博物馆的历史和现状有感而发。中国博物馆不同于大多数国外博物馆的情况, 其藏品异常丰富, 我们要充分利用博物馆藏品的优势, 开展以藏品研究为核心的博物馆学研究工作, 发展和构建我们自己的博物馆学体系, 这才是走出困境的最佳办法。

四、结语

总之, 藏品研究在博物馆学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并非只有历史类博物馆可以回归藏品研究, 任何类别的博物馆都不能脱离最基本的藏品研究。假如不再纠缠于没有结果的博物馆学的争辩, 踏踏实实多做一点博物馆藏品研究, 我国在博物馆学研究方面的国际学术地位将会得到最大的提升。

摘要:中国博物馆学研究已经有将近上百年的历史, 但是由于对博物馆学研究对象、研究学科范围、研究内容等问题的不同认识, 其发展现状很不乐观。而本文认为, 在博物馆研究中藏品研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博物馆研究中加强藏品研究的倾向, 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博物馆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学,藏品研究,藏品

参考文献

[1]梁吉生:《博物馆学本土化发展及其今后路向》,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6 (02) 。

[2]苏东海:《国际博物馆理论研究的分化与整合——博物馆研究的两条思想路线札记》, 《东南文化》, 2009 (05) 。

藏品研究 篇2

学 院:理学院 班 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二班 姓 名:*** 学 号:**** 课程论文题目:《收藏品知识与藏品欣赏》课程学习心得 课程名称:收藏品知识与藏品欣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上课时间:周一晚上 电话:****

收藏品知识与藏品欣赏课程学习心得

学 生:***(*****,学号****)

摘 要:这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下来,我也有很多的感触。首先,老师的几乎堂堂课查到的不成文制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其他选修课老师不同,我们的陈老师对待学生上课是非常地负责任。

关键词:收藏品;学习心得感悟;严格;负责任

一个学期的收藏知识与藏品欣赏课程接近尾声了,在这一期的课程学习中我斩获颇丰,到现在回味起来竟有些不舍了。

一、我的认知

我们的收藏品知识与藏品欣赏课程的授课老师是陈灿老师,一个个儿高大、偏瘦但见识、阅历与知识及其丰富的老师。第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的例行点名环节着实逗儿乐了大伙,因为老师的塑料普通话的确很有自己的特色。上课的时候,陈老师非常地认真与负责任,期间,陈老师上课非常地投入,在他认真地尊重课堂中的两三百号学生的时候,他也不允许同学们不尊重他,所以上课玩儿手机、睡大觉等等不良现象是不允许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发生的。陈老师上课做的课件也非常地丰富,内容不仅详尽而且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特别是收藏知识与藏品欣赏的五大专题模块,陈老师也是花了好多心思,可谓别具匠心。其中,我们在学习各类藏品概念的同时,还能结合丰富的图片进行欣赏、学习,这不仅让我们扎扎实实地学了一把,也让我们赏心悦目地品玩了一把。陈老师的课程也非常地受欢迎,陈老师自己也提到每年选修这门课程的人数出奇的多,这是与老师的课程魅力分不开的。我们的课上也几乎座无虚席,这不仅得益于陈老师严肃的教学态度,而且也因为老师的授课内容非常地丰富与精彩。

二、我对收藏品知识与藏品欣赏的心得

这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下来,我也有很多的感触。首先,老师的几乎堂堂课查到的不成文制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其他选修课老师不同,我们的陈老师对待学生上课是非常地负责任。即使其他同学都对这一制度表示反感,但我还是非常赞同老师的这种负责任的做法,我每堂课都肯定会提前到达教室,等候老师给我们带来新的藏品知识的冲击,因为我始终明白,老师的严是对学生的好!其次,通过学习老师的课程,我对收藏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个人已经在收集以往版本的人民币,也希望自己能像陈老师在收集门票方面那样能有所建树,正像老师说的那样,“古玩古玩,不仅仅在于玩,要上升到学习收藏知识,体味到收藏的价值阶层上去,甚至要能成为这方面专家”,我会谨遵老师的教诲。最后,通过这堂课程的学习,我不仅跟陈老师学习到了收藏与欣赏的知识,更重要的跟陈老师学习到了如何为人处事。老师的上课的激情与投入程度着实让我佩服,老师白天上课很累了,但是晚上上课一点儿都不马虎,讲课的时候还是那样投入,丝毫未顾及身外物,这一点学生学到了;另外,老师的为人也非常正直,不歪斜。陈老师说,“我们做事要符合规范,别人走路都靠右走,你一个人偏靠左走,这不找死吗!”,从老师朴实的言语中,我又学习到了什么为正直。

三、结束语

藏品的归宿种种 篇3

子孙卖掉方悔悟

希望藏品能够传宗接代,子子孙孙流传下去,是每一位收藏家自古以来就有的心态。他们用自己的一生,用尽自己的财富,把人们看不上的东西从四面八方,从犄角旮旯收集回家,然后分门别类,有的甚至还要编上目录,记录下收藏的经历。后来这些经历就成了收藏界里为人们乐道的掌故。一件藏品,如果能够有这样纪实性又可核查的故事,身价就会百倍千倍。

藏品在一个收藏家的身后,很难被传下去,这里面的原因虽然复杂,但大至不外乎子孙的爱好与父辈大相径庭。

孙老二和老大的父亲,一辈子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收藏。老爷子旁的不好,专爱收集清代中期的瓷器,一辈子也藏了几件很不错的玩意儿。老爷子活着的时候,总想把大儿子熏陶出来,希望他能守住这辈子的这点收获。可孙老大回忆说,他打小就看见他妈为了他爸买瓷器,时不时地吵架。他就记得小时候想买一分钱一块的糖,他爸都不让买,全家省下的钱都让他爸买古玩了。当时买这些东西很冒险,那时候管私人买古玩叫倒卖文物,家里边还总是为他爸提心吊胆的。所以老大从小就反感这些破东西。老大不学,老爷子又教老二,老二加一个更字,打死也不学那玩意儿。有一天,老爷子吃完晚饭,想出去遛弯,还没出门就歪门口了,送医院连气都没了,一点罪也没受。剩下这满屋子的瓷器,哥儿俩商量,眼下古玩热起来,“咱俩谁也不是玩这个的,找个主,给的钱够花,就卖。”哥儿俩找了好几拨人,都是人家出价不合他哥儿俩的胃口。这也不能怪人家,这几拨人都是练地摊的,手里本来就没多少本钱,都是些蒙着买蒙着卖的主儿。出价最高的一个,顶多给一万。哥儿俩琢磨着怎么着这堆破东西也值两万,没两万别想拿走。

这一搁有小半年,还真来一主儿,看了几件东西,二话没说,一口应下两万不多不少。哥儿俩一听这哥们儿这么大方,肯定是个冤大头。老二说不成,“我们老爷子没之前说了,这堆瓷器,起码两万五。”那哥们儿心里说这两傻兄弟,两万五没划价,钱撂下,东西拉走。哥儿俩一人一半,坐家里还真数了会儿,虽然没把手指头数酸了,也算过了瘾。这么好的感觉,这么阳光的心情,没过俩月,老大就听人说,那堆瓷器里面一件清中期的青花瓶,人家就卖了好几万。老二问好几万是几万?老大说反正是咱哥儿俩赔了。找那丫去!费了很大劲儿,找着那主儿,还不错,没说根本就不认识孙家老大老二。老大责备那主儿说:“你当时也没说我们的玩意儿值多少钱,你不是蒙我们哥儿俩不懂吗?”那主儿说:“哥哥您别介,两万五是你们开的价。我有病呀!说这东西值五万二?您说是不是。”哥儿俩一听也是这个理儿。老二说您挣了那么多,是不是也该给我们俩一点补偿。那主说行,中午请哥儿俩吃饭乐呵乐呵。

事后,那主儿说了句明白话,“没有这样棒槌的收藏家后代,您让我们上哪儿去淘换既便宜又好的东西去。他们都明白了,那我们还不喝西北风去?”

边藏边玩边卖

个人藏品还有一种归宿,它不是要等到藏它的人走了以后才流落市场,而是藏它的那个人,玩完了,玩够了,玩腻歪了以后,想淘换别的东西,把原来的东西拿出来卖掉。这类藏品流向市场,一般都价格不菲。不过什么事情都没有那么绝对,不论你玩得多好,也总有玩不到的地方,你就把一件古玩玩腻歪了,你也有看不清楚的地方。

“大麦子”是我写文章的时候,跟他商量好,给他起的外号,他说用真名,哪怕是用真姓,也不让我写他的故事。当我把这个外号说给他的时候,他说高,他说他这个人从小的时候就有个毛病,逮着什么卖什么,铰过电线,拨出里面的铜芯卖钱。后来长大了,这些小毛病都改了,喜欢上收藏以后,因为其性格不能专一,见着什么玩什么。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开始玩古玩,那时候到外地去收古玩是很冒险的事情,当时管他们这些跑来跑去淘换古玩的人叫倒卖文物,抓住了,少说也得来两年。大麦子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玩起来的,靠了他小时候铰电线那股子机灵劲儿,还真没被人逮着过。开始他收藏民间金银首饰,“那时候,年份好、品相好的,比如一个清代银手镯,顶多20块钱。一次淘换十几个,回来玩上一阵子。”头俩年大麦子告诉我说,不仅玩得爽,卖得也爽。就那个清代银手镯,在当时起码卖几百元。后来他又玩粉彩。2004年,一朋友帮他找了一个市场办个人藏品展。展是名义,实际要卖东西,场地不要钱,约好东西卖了,给人家10%作回报。这不挺好的事吗?

有时候人呀,不能都遇上好事。展卖都完事了,他老婆问他那件道光粉彩瓶卖了多少钱。大麦子一拍脑门,卖漏了。记得卖的时候,是他大麦子告诉人家这是清末民初的东西,3000元就出了。“您说这古玩的命运,走了眼,就差那么多。”最后他解嘲地说:“反正咱也玩够了,里面的文化都留下了,钱让人家挣去吧。”说是这么说,到我采访他的时候,他还是对这事耿耿于怀。

有些人,不仅玩腻了,玩够了,而且还编出一些故事来推销自己的藏品,说为了买大房子,说为了买好车,说为了孩子留学的,说为了出国定居的……通常淘换古玩的人买了东西以后,就不再去印证故事真假。而我因为接触得比较多,有些人又是半熟脸的朋友,时间一长就看出来了。说买大房子的,最后也没买;说买好车的,也没见着好车开出来;说孩子留学,最后也都在身边呢;说出国定居的,现在还在一小区里窝着。藏品在他们手里,除了那部分流向市场的以外,剩下的大都不知所终。因为他们不是张伯驹,不是王世襄。

自己生前处理掉

什么是藏品最好的归宿,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最好的归宿,还是应该让藏品藏于识家最好。这也是人们从收藏史及收藏现实中发现的一个很无奈的选择。它的缺陷是明显的,因为藏于识家,对于一个收藏者来说,意味着其藏品的彻底分散化。藏品很难显示出在原藏者那里的意义与价值。

宋老就是这样处理藏品的。宋老跟我是同行,都是吃文饭的,就辈分论,他应该算是我的长辈了。他的收藏很精,好藏书,没有杂项,但就藏书来说,他也不是什么书都藏。年轻的时候,喜欢读《红楼梦》,一辈子下来,但凡与《红楼梦》有关的书都在其收藏之列。就《红楼梦》版本,从线装到平装,应有尽有。宋老藏《红楼梦》,最早不是为了收藏,一开始他也想研究这部书。可能是受当年《红楼梦》热的影响,宋老如是说。退休之前,工作忙,没时间,退休后,宋老才开始研究,他说他的研究,不是为发表的那种,而纯粹是出于自己的爱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玩儿。有时候一下打开好几个不同版本的《红楼梦》,看上一个下午,或是一个晚上,记下几条心得,“那才叫一个享受。”老人说这话的时候,手里还抚摸着一套旧版《红楼梦》,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似的。老人表情上的那种幸福感,我还真是一时半会儿找不出个词来形容。

可是当我要写这篇文字,再去见老人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老人的藏书好像一下子蒸发了似的。我惊奇地问老人,书哪儿去啦?老人和蔼地述说着书的归宿——其中一小部分赠送给了老人的侄子。老人侄子也喜欢藏书,但不专藏《红楼梦》,老人就把一些旧版给了他,算是为侄子增添一些版本之藏。其余的分别转让给了一些《红楼梦》的收藏者与爱好者。我问老人,“你的藏书,也算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干吗不留给儿孙呢?”老人笑笑,是那种很无奈的笑。老人告诉我说,当年为了让儿子好找工作,又不容易犯错误,说什么也不让他学文科,后来孙子也学的是工科。看着这一大堆书,儿孙都说没用。“留着吧,留到最后,也得让他们卖了废纸。不如送给爱书人。”他老人家说古人也有这种说法,算是藏品的真正归宿。

那么藏品的真正归宿,应该是从藏家到藏家,但现实中,这样的理想,却总要通过市场来完成。结果就出现了藏品从藏家出来,在市场里面转来转去,其中的一部分变成了保值增值的投资项目,继而失去了藏的价值。但是像宋老这样的人,仍然坚守着原本意义上的收藏理念,保护着藏品通往其应有归宿的途径。从个人理财角度上说,宋老家很可能的确损失了一笔可进账的钱财,但同时他也获得了一种传承收藏文化的价值。

可以说,没有那些个不懂收藏的晚辈,也许就不会有古玩商贩的高回报收益,没有懂得收藏价值的藏家,也就不会有源远流长的收藏历史。

革命文物藏品的保管保护研究 篇4

一、革命文物的优化管理

文物科学保管的前提是文物的分类存放, 文物分类包括时间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属性分类法、来源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等多种方法, 某些特殊文物还需要分库存放。文物库房的管理是其科学保管中的重点, 内容多、细、琐碎, 制订标准的库房管理、保管系统管理规定会使保管工作事半功倍。

1. 标准化的库房管理

文物的库房管理包括文物查询、文物库内移动、人员出入库登记、文物出入库登记、事故登记、库房统计及盘点等几个方面。在文物库房管理的各个方面制订标准和规范, 细化管理流程细则, 会使文物保管条例明晰, 事、物都有据可查。足够科学明细的分类, 使文物库房内的每一件藏品都有“来龙去脉”, 账目清晰。

2. 标准化文物保管系统管理

处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今天, 将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应用在文物的保管、库房的管理工作中, 是必不可少的, 也是更加科学的。文物保管系统的管理要专人负责, 能满足工作需要的系统基本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文物的各项指标登记管理:将馆藏文物资料所涉及的所有指标项, 例如名称、质地、年代、尺寸等全部输入到系统中生成系统指标库, 并在此基础上按馆藏的实际需要进行分类。

(2) 报表管理:针对博物馆对账本、卡片等各类报表在格式及内容上的不同要求, 工作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制作、修改各类报表文件, 使实物、账册报表完全一致。

(3) 数据查询管理:将所有藏品共有、经常使用的内容, 加入到数据字典当中, 这样在进行数据输入或查询时可以使用, 既可以提高输入速度, 又可以保证输入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

(4) 数据备份及维护:导入其他软件中的藏品数据, 避免重复输入;对已有数据进行备份、恢复管理。

(5) 登陆人员管理:随时反映使用系统的人员情况。

(6) 操作日志:自动记录每一位操作者使用本系统时的工作情况。

二、革命文物的科学保护

标准化的文物保管工作是与文物的科学保护相辅相成的。文物的科学保护是指尽量地延长文物的寿命、使文物尽可能长时间地为人类文明发展服务为目的, 通过研究文物质地材料的变化规律, 运用各种科学技术方法和管理手段, 对文物进行防护、保养和修缮。

1.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即对库房馆藏文物、展馆展示文物的保存环境实施管理、测评和控制, 抑制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 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环境中, 尽可能地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改变乃至劣变、老化, 从而达到能长久保护和保存文物的目的。这其中的稳定环境, 是指将环境温度、湿度和光照尽量平稳保持在适宜指标, 避免大幅波动;洁净环境是指把文物的库存环境、展览环境中的特征污染物浓度控制在规定值之内。

2. 文物的抢救性保护

在实际工作中, 会遇到需要抢救性保护修复、被动维修有损文物的情况, 所以, 文物的抢救性保护是不可或缺的。例如, 对质地为陶瓷的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之前要先全面查找对陶瓷器文物造成损坏的原因, 然后对陶瓷器文物进行清洗、拼对、粘接、补配、加固、着色、做旧等修复工作, 达到抢救性修复文物“修旧如旧”的目的。

革命文物作为文物藏品的一类, 其保管保护研究是跨越多学科、多领域的复合型研究课题, 其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作为文物保管保护的工作人员, 需要在这个领域内不断地学习、钻研, 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摘要:革命文物作为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具有明确的定义和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社会意义, 怎样合理有效地对革命文物进行保管保护, 从而在其基础上进行研究、展示、教育活动, 是广大文物保管保护工作者思考、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革命文物,优化管理,科学保护

参考文献

[1]谢辰生.关于认识文物价值的一点看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6, (3) .

收藏品鉴赏 篇5

学院:东方科技学院班级:09级环境工程(1班)姓名:戴求新学号:200941912105

课程论文题目:我与收藏品

课程名称:收藏品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浅谈收藏及学习玩收藏课后的课后感

学生:戴求新

东方科技学院环境工程1班班级,学号20094191210

5摘要:收藏在中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宫廷、官府、民间,数千年来乐此不疲。于是有了 唐太宗将王羲之真迹悉数埋入地下的故事,有了洛阳铲的产生,有了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馆的无 数美丽的珍宝,以及像满天星斗一样多的收藏抢救她们生命的传奇。

关键词:记忆;邮票;明信片;书籍

一、浅谈收藏及学习玩收藏课后的课后感

其实我选修这门课开始是抱着混学分的心态来的,我对这门课其实不是特别有兴趣,但是经过一个学期的课程我发现这门课还是很有意思的,让我了解了很多知识,虽然我对收藏不敢兴趣,但是老师讲得很多方面的收藏品的知识还是很有趣的,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知识面和深度,特别是关于茶叶跟陶瓷品收藏的课让我记忆犹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对我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就在上上个星期,有外地亲戚来来长沙旅游,在临走的时候我陪他们挑选了一款茶叶,是安化的黑茶,不管是马上饮用还是放家里一段时间都很好。我把从老师那学习到的知识很好的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让我受益匪浅。从这个方面还是非常感谢老师的,让我学习到了这样的知识。又比方说关于陶器的方面,我一直以来只知道中国的瓷器非常出名非常好,但是没有一个具体的感觉很抽象,那节课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瓷器的历史法展和各种方面的知识,对此我非常感谢老师的传授。

2其实在我下笔之前,我在百度百科里面把收藏的定义看了一遍,因为我想确认 我接下来写的东西是不是和老师所要的内容判若不同,但是解释告诉我,我至少抓住 了其中一点就是字面的解释收起来保存,在解释里看了那些玩家的专业术语,像 虫儿,品相,不由得要我想到了第一次上收藏课的场景,选这个课其实我还是 挺中意的,因为通过上收藏课,我知道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像钱币的历史,像各种 瓷器的历史等等,我们也在老师的讲解中,像穿越时空一样的,来到了不同的时代,听老师浅谈那些关于历史的东西,配合着老师的各种 PPT 图片也让我们知道了一些 课外额外的知识。

二、我的收藏—— ——关于我的有价值的收藏品 ——

下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点收藏体会。我的收藏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价值的收藏,比 如收藏古

玩、邮票、钱币之类的贵重物品。另外一种是对于记忆的收藏,收藏曾经的 点点滴滴,收藏当年的回忆。我的价值藏品有一些,是邮票,明信片,钱币还有一些旧书籍等,这些物品属于 有价值的。对于这些东西,我不会“踏破铁鞋”那样去寻找,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然还有一些特殊的“藏品”,如商标,易拉罐,小玩具,乃至购物袋,以及一些记 忆的收藏,比如当年的请假条,学生证等,我都收集着。先就从那些普通藏品说起吧。

(一)邮票的收藏

先说说邮票,我所收藏的邮票不算很多,虽收集的不是很全面,但也知道些收藏 邮票的知识。收集邮票一般分几种,首先当然是收集未使用的新票,这是一种最普通 采用的方式。比较方便,没有什么难度,可以慢慢去收集。邮局每年都有新的邮票出 来,一般在纪念日或是什么特别的日子里也都会发行新的纪念邮票。这种装入定位册 的纪念邮票,便于收藏保管,册子上又有邮票名称、发行日期等内容简介。对于收藏 者来说很方便,但是价钱也会贵点。第二就是收集使用过的旧邮票,这是一种较为普 遍的收集方式。它不用花太多钱,只是要费很多功夫去收集。有些邮票在市场上很难 买到,或者是很古老的邮票,再加上各地的邮戳,这些都是很有收藏价值。收集邮票 时,如果是四方连的邮票那就一定得留着,这样的四方连是很值钱的。收集四方连邮 票,又可分为收集新票四方连和旧票四方连等,新票四方连现在很容易买得到,而实 用旧票四方连的收集难度就很大了。所以。当你收集到四方连是不要以为自己有几张 相同的邮票就分几张出去,这样会大打折扣。还有就是收集首日封,就是每收集一枚

邮票,还同时收集一个贴有这枚邮票的实寄封。这些就是我在关于收集邮票方面的一 些体会。

(二)明信片的收藏

关于收集明信片,这个活儿其实和轻松,比起邮票来也很实惠,而且它的收藏价 值也挺大的。一般是收集各地风景,重大节日、活动等的明信片,还有部分主题纪念 片套卡,现在有很多人自己照相自己制作一些特别的明信片,那样的收藏价值就没有 那么大,但还是挺有意义的。收藏的方式和集邮的方式也差不多,也是收藏新的成套 出来的片或者是盖了邮戳的旧片。我的收藏来源有些是自己购买,有些是朋友在外地 旅游景点寄回来的或是在网上参加换片活动得到的。

(三)钱币的收藏

近几年来,电视媒体上经常播出收集钱币的广告,有人民币金属币、纸币,已 经退出流通领域的人民币,还有古钱币或外国钱币等,这些钱币都是很有欣赏 和收藏价值的。我没有系统的去收集过各种钱币,只是偶然碰到一些纪念币或 是绝版的纸币的话,就会立即收集起来,虽然有些残缺,没有整套的收藏那么 值钱,但是也是一个纪念,总归有些文物价值的,也让我去了解了一些关于钱 币的知识,我觉得这正是我想要的,因为我不仅收藏着,也学到了很多新的知 识。

(四)旧书籍的收藏

关于收藏旧书籍,旧书籍的收藏应该说是一项很大的工程。特别是“小人 书” 这些小小的书籍上承载着很多人的美好回忆,但在“文革”期间,很多小人,书都被付之一炬,能够幸存下来的小人书自然就受到收藏者的追捧。如果能收集到一 套完整的故事,那就价值不菲了。以前的街头上经常还有看小人书的摊子,现在已不 见了踪影。我们现在手里的小人书一般都是九十年代初期出版的,或者现在重新排版 印刷的,虽然不及那些五六十年代版那样珍贵,但它也是文化的传承,是值得收藏的。还有旧的报纸,我平时买的报纸一般都没有扔了或买了,而是都累积在一起,有事没 事偶尔去翻一翻,看看当时新闻,如今的历史。

三、我的收藏—— ——关于我对记忆的收藏 ——

上面说的那些东西,都是关于我的才藏品,尽管我收藏的并不多,因为自己还是 一个消费者,没有那么多的金钱去投入到那些藏品当中去。还有一些藏品,严格来说

4算不上是藏品,在有些人眼中不过是所谓的垃圾。然而,当我在回味老师说到的,收藏是不分种类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个人收 藏,我不禁笑了,其实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但是不同的是我的收藏伴随的是我的成 长,我喜欢收藏关于我成长的东西。我觉得它们是属于我的历史,是属于我的时代,我作为一个学生,没有经济实力去购买一些昂贵的收藏品,我其然自得,每每拿出来 细细品味,就像一个个历史的胶片,记录着我的每一个阶段的成长。我也觉得我的收 藏是那么富有含义,至少它对我而言是多么的可贵。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些祝福的话语,小心的收藏在相册里,这里记载这 我们的友谊;高中时候的一张张请假条,平整的铺开,小心翼翼的夹在书簿中;中学 时代的学生证挂牌,借书证,朋友写给自己的纸条,鼓励的话,一些信件等都被我珍 藏着,我把它们整理成册藏在盒子里,满是回忆。从小学起的每一本日记本,也全收 在在了抽屉里,偶尔翻看看看,回想一下当时,都觉得那时候真的挺有趣的,现在也 想不明白当时怎么会那样做。光阴荏苒,这些物品都代表了我过去的时光,过去的心 情。看着他们,那些美好的日子,一一浮现在眼前,且日久弥新。不知不觉也收集了很多的商标,每次买了东西后都会把商标给留下来收好,有事 甚者是饮料瓶子的盖儿。也说不出为什么会收集这些物品,大概也是想留下来珍藏,用来回顾。

四、结束语

对我来说收藏是艺术,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功利心太大。它就如细水长流的生活 一般。收藏的是文明的记忆,生活的沉淀,当然它也记录着我生活的点点滴滴。

参考文献

[1].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杂项篇[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2-1,(4):1-13 [2].百度百科.中国邮票收藏指南 [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088723.htm,2003-7-19/2010-6-10

奥运藏品 收藏有道 篇6

收藏方面的专家表示,贵金属收藏品的特点是保存方便、变现容易且升值快速,贵金属固然投资价值大,但投入也大,要求收藏者有较高的经济实力。对于大众收藏者来说,如果经济条件有限,收藏奥运纪念品不妨另辟蹊径,奥运海报、门票甚至报纸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奥运藏品肯定是纪念品,但奥运纪念品不一定是藏品,奥运藏品一般是限量发行,价格较高,具有明显的投资价值。而奥运纪念品主要是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和销售的,具有纪念意义但不一定具有投资价值。种类繁多的奥运纪念品未必都具有保值、增值能力。如果只是出于兴趣爱好,或是想留存一份纪念,收藏爱好者们尽可以在各种奥运纪念品中各选所爱,若作为收藏投资,就须慎重斟酌了。

奥运收藏品的投资价值,要视收藏品自身的行情而定。同样是奥运收藏品,发行单位的权威性、发行量、题材等,都会对奥运收藏品的市场价格涨跌产生影响。因此,在选择藏品时首先要确认发行单位的权威性,尽量选择奥组委或其授权的国家级单位;其次,尽量选择那些容易保存但发行量又不大的品种;第三,设计、工艺、外形的美观和创新以及是否具有特殊意义都会影响收藏价值。

藏品研究 篇7

中国历史的记载:兴建于魏惠王时的鸿沟是最早连接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 经秦、汉、魏、晋、南北朝, 一直作为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后来鸿沟水系遭到破坏、逐渐湮废。此后鸿沟一词用作比喻事物间明显的界线, 并引申为国家、地区间或人与人在思想上有分歧, 价值观有距离。

无论是中国历史关于“鸿沟”的记载, 还是西方《圣经》对“巴别塔”的讲述, 都对阻碍和隔阂心存余悸, 对联系和沟通满怀期盼。人类的博物馆就是应着这种期盼而生, 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显示着通联的巨大力量和交流的深刻影响。

国际博协 (ICOM) 201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Museum collections make connections) ”。博物馆是根植于现在、保存与沟通过去的鲜活机构, 将全世界各地的观众、民众与他们的文化紧密联系起来, 让现在和未来的人们更好理解他们的根源与历史。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近二十年的博物馆日主题, 就会发现“构建博物馆与公众建设性关系”是国际博协一以贯之的追求与渴望。因此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 每个博物馆都必须认真思考自身的使命和定位, 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感召力, 尤其需要不断改进传统的藏品展示方法, 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建设, 与公众保持紧密联系。

然而国内博物馆参观者往往会有这样的经历:面对着展品旁边的说明牌困惑不已;听着讲解员嘴里蹦出的一个个专业术语如坠雾里;行走在千篇一律按时间顺序摆放的藏品线路上审美疲劳。这样的陈列展示只能让公众与藏品之间产生距离, 让博物馆的参观浅尝辄止。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民众与藏品之间的壁垒, 使博物馆真正成为致力于沟通的鲜活机构呢?

一、藏品展示——挖掘文化内涵 融入观众语境

古人将虔诚的祈祷、人生的向往、生存的遗憾融注在器物中, 这些器物流传至今便成为博物馆中保存的藏品。藏品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 无论是展示、研究还是教育、宣讲都离不开藏品。但是藏品不应仅仅是摆在展柜中、躺在库房里的冰冷存在, 而应成为人们发现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的根源。

“参观者已不再满足于只欣赏文物展品, 而更多的是想探求文物展品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1

藏品无法言说自己的意义, 随着时光的流转、历史的变迁, 藏品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同密码难以识别, 需要科学的研究和专业人员的解读与阐释。那么如何解读才能让今天的民众感受到昨天的活力?

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改变传统施教者、受教者的固有观念和只重管理不重服务的潜藏意识。无论藏品展示还是科学研究都应以服务公众和社会为原则, 应该思考作为参观者需要什么样的展示与研究。

在这方面法国吉美博物馆2012年举办的中国茶文化展览应该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博物馆在建筑入口醒目位置悬挂简洁明快的大型宣传板, 让参访者在最短时间内就可以找到展厅位置;进入展厅, 立体延伸式设计的展板指明展览前进的方向。进入茶文化展览主厅前需要通过一个展示体验区。区内划分为不同部分:在儿童体验区, 张贴着色彩绚丽的玩偶图像, 并附有活泼、生动与茶相关的简单解释, 让专业枯燥的文化内容转化为儿童可知可感的方式。儿童区内摆放着长条矮桌, 桌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盛放不同茶叶的玻璃小碗, 直观、洁净, 正好是儿童触手可及的高度。在成人体验区, 一张适合成人高度的长条桌, 也是间隔一段距离摆放着盛茶叶的容器, 不同之处是玻璃小碗换成了白瓷碗, 每个碗中装有不同种类的茶叶, 与每种茶叶相对应的是当地采茶人采摘这些茶叶时拍摄的照片。仅这一点就足以拉近参观者与展品之间的距离。然而这还不够, 博物馆人员在中心区域设置了一个柱形圆台, 台子上是由不同茶叶冲泡出的茶水, 参观者可以打开杯盖一闻茶香。由此, 参观者尚未进入主展厅, 茶的色、香、味, 形、神、韵便通过他们的五官七窍走进了心中。在这样的基础上, 再看到说明内容、再经由专业人员讲解, 参观者只会更深入了解茶文化进而喜欢上这种淡雅的文化, 以至于爱上这座博物馆。

其实, 藏品展示和展览不但要告诉参访者展示的是什么 , 更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们为什么。对于藏品本身, 需要挖掘出其文化内涵, 深入了解内涵的不同层次, 这就是研究者、从业者应做到的“深入”。然而将深邃的文化内涵传递给参观者时, 却应做到“浅出”, 只有“浅出”才是真正检验有没有“深入”的利器。

博物馆提供的藏品展示和展览应该带给观众品味红酒般的感受:通过选取优质的原料——展览内容, 运用精湛的工艺——展示策划, 悉心的发酵——展示方法和手段, 精心沉淀——对展示的完善, 最终为参访者提供的是色彩醇厚、馥郁芳香、回味无穷的享受。

美国尼亚加拉瀑布虽是自然景观, 但它的观赏设计带来的感受与品味红酒般的展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观者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欣赏其风采:攀登高达86米的“前景观望台”俯视瀑布或前往“风岩”仰视瀑布的陆上观赏;坐上游船感受瀑布巨大水汽与浪花的水上观赏;搭乘直升飞机或热气球的高空观赏;还有降至几十米深地下的瀑布隧道观赏。对于同一事物, 只有通过多侧面、多角度呈现才能让观者通透地了解, 只有如解剖般让事物内蕴清晰可见才能将其内涵传递而出。

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博物馆对文物藏品的保护展示可以用高大上来形容。遗址展厅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最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建成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由中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幕墙和通道将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温湿度环境中, 在最大限度科学保护文物遗存的前提下, 提供独特参观体验。2游客既能在充满现场感的环境中近距离、多角度、全方位欣赏大量的文物遗存, 又能领略到世界一流的文物保护技术和展示方式, 也让晦涩难懂、神秘莫测的文物考古发掘以最直观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内心。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 却需要博物馆从业者付出智慧甚至心血, 但是让观众不困惑、不疑虑, 让博物馆亲切、可感是文博业者应该担负的责任。

二、藏品教育——培养潜在观众 拓展想像空间

我们知道博物馆是人们感受历史藏品、引发思考的文化空间, 是提高个人鉴赏力乃至培养社会情趣最重要的场所, 但前提是人们得进入到博物馆中。

“我们为什么去博物馆?”2005年, 著名作家和新闻记者C·道格拉斯 (C·Douglas) 在一篇获得年度最佳论文奖的文章中, 曾严肃地提出这个问题。3

针对这样冷静甚至残酷的发问, 博物馆人需要寻求解决之道。公众是博物馆的根基, 如果社会不关注, 公众不接受, 博物馆就会失去存在与发展的理由, 博物馆内的藏品只能孤芳自赏。博物馆需要积极引导公众进入博物馆, 逐渐养成民众参观博物馆的习惯。但也可以逆向思维, 将博物馆和展品延伸到社会中, 培养博物馆的潜在观众和博物馆藏品的新“行家”。

首先, 通过博物馆藏品衍生品及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把博物馆触角深入民众日常生活中。

博物馆人希望让公众逐渐养成参观博物馆的习惯, 而习惯是指常常接触某种情况而逐渐适应、以及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或社会风尚。那么我们就必须让博物馆生活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中, 让博物馆藏品和文化元素不仅存在于博物馆场域, 还要弥漫到社会各个角落。可以通过博物馆及地方特色文化产品, 让博物馆文化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众可能会在一个鼠标垫、一个水杯、一幅地铁站宣传画的指引下来到某座博物馆;也可能会因为一件T恤上的藏品、一座街头文物仿品而对某个时代心生向往。要让博物馆文化如空气和水一般自然而然、无处不在, 却又不可或缺。就像我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安, 如果你从未遥望过大雁塔、没有听到过鼓楼的钟声、未曾路过城墙、不曾在曲江遗址公园漫步, 那么你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她是一座千年帝都。只有你天天感受她、与她对话, 你才能真的认识她。

其次, 要让博物馆概况及博物馆藏品以智慧的方式入社会、进民心、助娱乐。

博物馆宣传教育有着非正式、情感性、变革性的特征, 但是将博物馆文化延伸到社会中不应以牺牲博物馆宣传教育的特性为代价, 因此博物馆工作者需要在本馆特色及经典藏品的宣传内容上下功夫。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宣传片《国宝总动员》就是一部集教育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优秀代表。动画片长仅10分钟却涵盖了丰富的内容, 以“国宝级”文物:婴儿枕、玉辟邪、玉鸭为主角, 通过他们寻找从翠玉白菜上飞走的螽斯, 在冒险历程中让观众逐一结识五十件“故宫”明星文物, 甚至连一般参观者无法涉足的文物库房都没错过。就这样观赏者在短短10分钟内看完了参观者需要花费数小时才能看完的展线, 同时体味到了文物藏品和博物馆丰厚的文化底蕴。相信这种理念及水准的宣传片在公共场合或电台播放不但会叫好又“叫座”, 而且会将寻访的愿望种在心中, 不需多久就能在实地参观中开出丰硕的花朵。

而汉阳陵博物馆的宣传, 通过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影视成像技术, 展现当年西汉景帝时期真实的器物及历史事件。如果通过公众媒体来传播 , 不但能让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到西汉皇帝宫廷生活的丰富多彩, 还可以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风貌有了直观的了解。更让浑厚的大汉雄风不只是印在书本上、打在屏幕上的方块字 , 而成为激动人心地活生生的情景和人物。只有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 厚重的历史内容才能得到公众全身心接受。

此外, 建立博物馆、学校联合教育长效机制, 培养博物馆文化的有效受众。

近两年, 博物馆管理部门加强了对博物馆进校园的要求, 将每座博物馆进校园的活动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因此, 不论是边远小学还是弱势学校, 也不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都成为博物馆文化工作的重要对象。然而每个地区大、中、小学校众多, 而博物馆的数量却非常有限, 仅仅靠进校园一项活动无法根本解决博物馆与学校联系不够的问题。只有建立博物馆、学校联合教育的长效机制, 才能为社会培养主动体验博物馆的观众, 以及理性认识、发自内心认同博物馆文化的有效受众。

博物馆的主管部门可按博物馆等级、地区划分区域, 确保每个区域服务学校的博物馆数量和实力大致均衡, 进而以区域为单位, 定期开设针对学校相关历史专业、国情教育及公共课教师的博物馆培训课程。先要以博物馆为知识核心区, 由博物馆行家里手带领教师了解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熟悉各馆的经典藏品, 其后才能形成以教师为群体的博物馆知识网络, 之后再通过各网络节点上的教师给学生授课, 达到更广泛的辐射效应。形成参观者点 (博物馆) 、线 (教师) 、面 (学生) 几何增长模式。

所以通过多种方式让文物藏品和博物馆文化发酵, 带来的除了源源不断的参观者、无穷无尽的想像力之外, 博物馆文化自身也必然得到更全面的提升。

三、藏品流通——激活文化基因 创造智慧活力

" 博物馆的社会价值虽然客观存在, 但是不可能自动体现出来, ……只有当它以“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时, 博物馆文化价值才能得以实现。"4

随着各地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加 , 如何更多、更好地如融入社会, 如何进一步发挥博物馆蕴藏的文化力量成为各博物馆的共同追求。博物馆藏品也逐渐由关注保藏、研究的功能, 向注重文化传播、交流对话的方向发展。

“藏品若被利用好, 便不再是静止的对象, 而能成为可以引起化学变化的酵母, 它们对观赏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巨大……”5

1、收藏历史记忆、关注地域传统、激活文化基因。

博物馆要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 但社会是一个整体性概念, 具体到不同的地域则需要考虑本地区的特性。美国著名作家R·W·爱默森 (R·W·Emerson) 指出, 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西安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建城史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 要使这样一座城市中的民众分享文化资源、感受文化氛围, 需要从遥远的历史中找寻力量。

秦地、秦蕴系列文化展览活动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文化展览活动由“千载锦绣丝路霓裳——秦绣珍品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及技艺展示”以及“社区文化之旅”等组成。

“千载锦绣丝路霓裳——秦绣珍品展”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刺绣的一支——秦绣作为展示对象。展出各时期秦绣精品200余件, 有象征皇权的龙凤图腾、古代神话里的英雄人物、戏曲中的经典形象, 也有民间传说中善与美的化身, 以及诗文、警句、名言等。充分体现了秦绣尊重历史传统、注重道德文化传递、吸收多方文化的特点。秦绣展览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黄土地所滋养的馥郁芳香的秦地文化与技艺, 还向民众昭示出传统文化穿越古今的巨大力量和丝路文化交流带来的无上荣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及技艺展示”活动, 现场演示陕西当地的传统染色剪纸、风筝制作、关中泥塑、结绳香囊、打草鞋技艺等数百件非遗作品及技艺展示, 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了陕西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现场展示吸引了众多学生、民众, 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向各项目传承人交流学艺, 通过艺人们的悉心指导、手把手地教授, 有些人能够剪出简单的图样, 有些人编出了手链、中国结, 还有的人用布条打出了小巧的鞋样……大家从直观的作品和动手学艺中体味到了民俗文化的活色生香, 也感受到了非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

“社区文化之旅”通过巡回展览、文化进社区, 努力使博物馆与民众文化需求相协调, 让历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从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活力, 实现博物馆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选取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展览内容, 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需求, 即使民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博物馆文化的精妙, 也会吸引更多公众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的相关活动。从而达到依托展览、带动深度宣传的目的。秦地、秦蕴系列文化展览活动通过博物馆主题展览、文化遗产公众演示及深入社区等形式, 多角度、多侧面呈现了秦地文化的过去与现在, 沟通了博物馆与民众以及历史与现在的联系。

2、加强博物馆与民间收藏组织藏品流通, 提升博物馆社会影响力。

民间收藏组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收藏的藏品种类多、品种繁, 是文化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间组织在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求及长效运作能力方面还有待发展。博物馆与民间收藏组织加强合作, 是双方自身发展的需要, 更是深化“走出去、请进来”思路的必然指向。而且在两者间藏品的流通将更加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 不但能使民间收藏组织的运作更加成功, 继而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而且能有效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双方可以举办题材丰富、蕴意深厚的展览, 既广泛吸纳多元素文化、又让博物馆文化辐射社会, 真正落实我省全力推进文化强省所提出的“以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目标, 繁荣文化事业,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要求。也使民众走进博物馆、内心靠近博物馆、真正爱上博物馆。

3、建立博物馆馆际之间合作共享机制, 实现彼此藏品及其他资源共享。

每个博物馆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 但是一个场馆的文化资源是有限的, 只有敞开心胸、开门办馆, 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 才能取长补短、互惠共赢。

行业博物馆中的高校博物馆是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一支力量, 由于有大学校园作为依托, 高校博物馆有着较为活跃的文化力量和相当数量的固定参观者 (学校师生) 。但此类博物馆藏品数量和等级与专业博物馆有着一定的差距, 虽然坐拥着数万人的资源, 但场馆吸引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因此引进“外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史馆与秦砖汉瓦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秦砖汉瓦精品展”是此类合作中较为成功的例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是以土木建筑类专业为主要特色的百年大学, 校内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而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也是馆藏瓦当品类和数量最多的“秦砖汉瓦”专题博物馆。一方有场地、有人气却缺乏高品质、多种类的展品;另一方展品充裕, 却苦于展示空间有限, 所以双方合作一拍即成。展览选取西建大校史馆为展出地点, 集中展示了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馆藏精品百余件 (套) , 如秦代大型夔纹半当、汉代“金乌瓦当”、四神瓦当、践此万岁砖、出游画像砖以及不同建筑用途的文字瓦当。高水准的展览不但使馆际间资源得到了充分共享利用, 而且展品精良、文化价值大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参观者, 收到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其实博物馆藏品只是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一个方面, 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以社会为核心”才能真正使博物馆成为“精神的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会客厅”和“文明的窗口”。6

注释

11 单霁翔:《博物馆使命与文化公共权益保障》, 《四川文物》2014年第1期。

22 http://baike.baidu.com/view/1547374.htm, 汉阳陵博物馆, 馆藏作品。

33 刘克成《到博物馆去》, 《建筑与文化》, 2007年第2期, 第10页。

44 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 《四川文物》2011年第1期。——单霁翔

55 雷新:《免费促成中国博物馆华丽转身》, 《人民政协报》2010年5月18日第A3版。

“二爷”的藏品交易经 篇8

彩陶三、万历赵、青花王等这些明显带有纪年和器型的外号, 听上去才能够符合潘家园的身份, 也就是这些外号, 造就了很多至今仍让圈内人津津乐道的财富神话。作为二道贩子的他们, 曾经是农民, 而现在有一个统一的名字——“二爷”。

“鬼市”里的第一桶金

9年前的隆冬, 当彩陶三拎着17件从甘肃老家收购的彩陶和青灰陶罐来到北京时, 压根没有想到在北京一干就是10年, 更没有想到会成为圈内排得上号的人物。和几乎所有的“二爷”一样, 在老家靠锄头和镰刀生活的他, 没几年就走上了倒卖藏品的路。“北京人肯出钱, 只要能把手里的货出了就行。”这是他最初来北京的想法。

2000年的潘家园, 和现在比, 自然冷清了很多, 但出名就出名在它的“鬼市”上, 那时候的“鬼市”交易量甚至要大过白天的市场交易量。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北京, 凌晨三四点的时候, 只有两个地方人头攒动, 一个是天安门, 一个是潘家园。”

彩陶三刚来的时候, 就在潘家园附近租了一间旧屋, 天天赶“鬼市”。“那时候很辛苦, 尤其是冬天, 很冷, 还不敢穿太多, 万一市场纠察队或者工商局来人, 跑起来也利落。”就这样, 他在“鬼市”赚取了来北京的第一桶金。半年后, 有了10万元钱的他作出了一个决定:留在潘家园, 留在北京。从此, 他踏上了无数“二爷”走过的路:先靠手里的真货积累人脉, 构架关系网, 手里的存货卖完后, 再到民间收购或者直接通过别人介绍购进大量的赝品, 真的假的掺着卖。“别以为来买古董的都是眼力好的, 其中的‘棒槌’多着呢!”

“棒槌”最好骗

“棒槌”, 又叫“烧包”“肉鸡”, 是“二爷”们对那些鉴定水平明显是个半吊子但却自信满满想来“捡漏”的藏家的统称。

“这样的人最好骗, 是我们最喜欢的顾客。”通过彩陶三的面授, 记者对于“二爷”们的宰客方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很简单, 无非就两招, 一招是“借刀宰人”, 另一招是“故弄玄虚”。“借刀宰人”就是用“托”来套买家。最初的“托”来自于周围的那些摊贩或者小伙计, 但是后来行不通了, 因为一回生二回熟, 总是露熟脸也不行, 容易穿帮。有了这样的顾虑之后, 一个行业便应运而生了, 那就是职业的“托”。彩陶三戏称他们为“文物蚯蚓”, 专门用来钓“棒槌”这种“鱼”。这些人也多来自农村, 多是“二爷”们的乡里乡亲。他们的任务就是每天在市场转悠, 当某个摊主需要他们来“钓鱼”的时候, 他们就凑上来, 用诸如“逛遍了市场, 总算看见好东西了”之类的话语来引诱买家, 交易完成过后再来摊主这分成。

另一招“故弄玄虚”就得看“二爷”的表演功力了。“兄弟, 没看新闻啊, 我这货是他们从地下起出来的。这不, 现在人进去了, 托我把东西卖了, 打点关系。”在说这些话的空儿, 同时做出左顾右盼, 怕别人听见的动作。“一般这两招出来, ‘棒槌’十有八九就买了, 虽然价钱大, 但他心里肯定很满意。”

说到最不喜欢的顾客时, 彩陶三并没有将矛头指向国内的专业藏家, 而是指向了外国人。作为北京城数一数二的古玩交易市场, 潘家园在吸引着国内藏家的同时, 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来此淘金。但外国人比较精明, 很难让他们出手, 甚至就算确定是真品, 他们也会衡量再三。并且由于语言不通, 他们会时常在价格方面跟摊主们产生分歧, 你伸出来三个指头, 他们不往三万、三千上考虑, 而是在说三百, 甚至是三十。他们的这种近乎耍赖的行为, 常常让“二爷”们恼火不已, 甚至不想做外国人的生意。对此, 彩陶三总结出了一条古玩生意和纪念品生意的大不同来, “纪念品哪个老外都想买, 确实也就买了;古玩老外也想买, 可他就是不买。”

来自仿品的屠杀

如果现在问任何一个藏家, 出去淘宝最怕什么, 他们十有八九会说怕买到赝品, 而彩陶三的说法也确实印证了这种担心。长久以来, 潘家园充斥着大量的赝品和高仿品, 甚至赝品的数量高达百分之七八十, 而国内其他的古玩交易市场与潘家园如出一辙, 就连货物的源头都几乎一样。有一位藏家说过这样的话:“仿品就像是一挺机关枪, 没突突几下就把真品全都屠杀了。”长期以来, 古玩交易有一条不成文的行规, 而且经过了这么多年, 都一直被交易的双方所遵守, 那就是卖出去的货物就像是泼出去的水, 无论真假都没有退回的道理。所谓的“三包”“售后”, 在这里绝对行不通, 这很有点赌博的味道。“富贵在天, 买定离手”。正是出于这一点, 像彩陶三这样的“二爷”们才会有恃无恐地将赝品往外卖。“只要卖出去了, 就不怕他找回来。”“什么都可以坏, 但规矩不能坏!”

另外, 这些年的科技进步也为仿造古物大开方便之门。资深记者吴树, 曾经在他的《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提到了瓷器釉面老化的新方法, 很简单, 只要在机场过一下X光, 一秒钟就能使釉面老化两百年。用高科技仿制的东西, 不管你是“宫内的”还是“宫外的”专家, 一概鉴定不出来。“就连我这卖仿品的, 有时候新东西一出来, 都不知道真假!”彩陶三坦言。而那些没有什么专业知识, 就凭借着书本上的几张照片甚至是素描来辨别文物真伪的“半吊子”, 就更不用说了。

千万元之后的归隐

每个孩子都是“稀世藏品” 篇9

大多时候“捡漏”的确是得靠运气。但出来运气我还有自己的秘诀———我的很多藏品都是在社会热潮他们之前“捡”回来的,也就是说较大多数人之先,我已经看到了他们的升值空间。

这让我想到了孩子。好的收藏家,多把品当做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宝贝。实际上,我们又何尝不是把自己的孩子看作是独一无二的藏品,去欣赏这些“藏品”,发觉他们的“升值空间”?

好的藏品首先得有个性,没有个性的藏品就算不是赝品,起码也是庸品。青春期的孩子几乎没有一个认为自己是庸品的;可家长们很多时候却对自家的“藏品”缺乏信心。孩子自觉已长大,有了审视社会的自我标准,而家长认为孩子远没有成熟,根本不放心他们的独立所为。认识上有差异,产生分歧就不奇怪了。

藏品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看的顺眼不顺眼,而在于他自身的存世量与工艺特质。要想让你家的“藏品”日后升值,就得发觉出他自身的特点与风格。如果孩子喜爱绘画和写作,家长大可不必逼着他去考医科大,而应试者引导孩子把绘画写作的爱好转化为设计或记者等职业;如果孩子的理想是当幼师或海洋馆训练员,家长也无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劝说他去当大学教授或动物学家。

每种事物都有他的价值,就像我们无法比较木器、玉器、瓷器哪种更珍贵一样。只要孩子身心健康,按照自身条件打造人生,那就应该由他去。家长强行扭转,按照自己的思路、甚至按照社会上的高薪标准去设计他,出来的顶多是批量生产的优质商品,虽然也会有升值空间,但绝对不会“稀世藏品”。

如何发觉自家“藏品”身上的特质?要做到的其实就是“什么也不做。”我的一个朋友,送孩子入学,连铺床垫絮的活都为孩子干了,因为不适应上下铺,铺床时一抬头,被上铺磕得眼冒金星,后脑勺隆起一个鸡蛋状的大包。他坐在床上,喘了半天粗气,然后接着铺,由于头痛欲裂,不长记性,再次抬头又被磕了,原来的包上再加了一个小包。我问他,为什么不舍得放手呢?孩子的床怎么铺才睡得舒适,他自己最知道。做家长的什么都做了,此消彼长,孩子自然什么都不会做了,而相当多的特质也在缺乏锻炼中泯灭掉了!

当然,“什么也不做”并不是真的就没家长的事了。你是藏品的主人,你有义务给自家藏品多“抛光”,给孩子多打气、多激励,多往脸上“贴金”。中国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的进步,常常是“默认”,很少有西方式的拥抱相庆和击掌鼓劲,因为担心孩子禁不起表扬,会翘尾巴。而每当子女考砸了,做错事了,他们大抵又会谈到自己如何掏心掏肺地付出,人家的孩子如何省心争气云云。

这种比较很愚蠢。藏品情形各不相同,青春期的孩子也一样,有的如瓷器般脆弱易碎,有的如木器需抛光加工,有的甚至还有不尽如人意的瑕疵……家长应该转过头、静下心,仔细端详自己的孩子,弄清他真正的材质,有哪些闪光点可引导为独到之处,有哪些缺陷可因势利导令其“瑕不掩瑜”,而不该总对自己的孩子“恨瓦不成玉”,羡慕别家孩子是“上等材质”。

没有人不喜欢听到赞美。有时一些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听到老师赞美表现得不屑一顾,并不说明孩子不喜欢,多半是他们认为这些赞美假惺惺,并非发自内心。我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学校非常调皮,成绩也糟糕,父母、老师软硬兼施,但他不吃这套。可是,当一位实习老师夸他的字写得挺好时,他却非常开心,还说:“我也一直这么认为,但没有人发现!”

昔日月票花今日收藏品 篇10

1956年2月上海出现了电车公共汽车通用月票,当月乘次不限,并实施统一价格,每月6元。3月首次将通用月票改为按月粘贴月票贴花。10月月票花样由竖式改为横式,并一直延用至其“退役”。

1956年至1965年,公交月票贴花采用公共汽车和电车图像为主,印刷工艺为双色套印,主题图案色彩单一。1966年出现了多种图案及鲜艳色彩。6月“文革”开始,月票贴花上也打上了鲜明的“文革”烙印。如月票贴花上出现了印有“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毛主席语录。1967年全年12枚月票贴花上都选用了毛主席语录。这个时期的月票贴花因其有着特殊年代的意义,成为车票收藏人数中最为庞大的专题集藏。

1969年公交月票史上出现了一次绝无仅有的特例。当年8、9两个月的贴花由于图案中红旗飘扬的方向有“西风压倒东风”之嫌,因而发行不久就被收回,再补发文字形式的代用票,8月印有最高指示:“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9月份只印了“月票缴款证”字样。如今这两枚贴花数量稀少,成为珍品。

进入70年代,公交月票贴花出现了一些新创意。1972年,月票贴花的图案为当月的月历(见下图)。公交月票与月历融为一体的形式,可见当时“年历片”流行的火爆。1977年公交月票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以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企业图案成为全年月票贴花主题。到了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告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年公交月票的12枚贴花,采用以阿拉伯数字为背景图案的一组贴花,设计简洁,独具特色。

80年代后期,公交月票贴花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广告传媒。1987年7月月票贴花上印上了企业产品广告。上海无线电四厂的“凯歌牌”电子产品广告连续6个月出现在贴花上。1990年2月月票调价,调整为12元。1993年7月调整为20元。1994年9月调整为25元。

《鲁迅藏品丛书》序 篇11

虽然如此,在鲁迅相关文物资料的出版方面还不能说穷尽,即便是鲁迅博物馆的藏品中,也还有不少文物资料没有同读者见面。

北京鲁迅博物馆和河南大象出版社一直致力于鲁迅藏品的出版。2001年翻译、出版了四卷本的鲁迅藏版画插图本外国名著:法国版画家居斯塔夫·陀莱做插图的《神曲》、《唐·吉诃德》、《失乐园》和《十字军东征》,这套印制精美的图书出版后,受到读者好评,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鲁迅藏书中还有不少珍贵版本,更有很多对研究鲁迅思想、创作及中国现代思想史有参考价值的书。因此,鲁迅博物馆和大象出版社计划将更多藏在博物馆里的文化珍品呈现给读者。

鲁迅博物馆建馆五十余年来,在文物资料收藏、保管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鲁迅文物资料库外,又建立了特藏库,入藏大量鲁迅同时代人的文物资料,对研究鲁迅,研究现代文学史、文化史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虽然我们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初步的整理编目,可供专业研究者查阅,但一般读者却很难见到。因此,出版鲁迅博物馆馆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计划出版的藏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鲁迅自己珍藏的图书和文物资料。首先是鲁迅的藏书。鲁迅一生虽然经济并不宽裕,但从工作需要出发,力所能及地购买了一些书籍,也接受了不少馈赠。对—个人所购藏图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一位思想家、文学家的学术渊源。而从接受的赠书中,可以看出一个人与同时代同行业人士的交往情况,对研究当时文坛情形及作家之间的关系等不无参考价值。

从数量上看,鲁迅藏书共有四千余种、近一万三千八百册,范围涉及哲学、社会科学、教育、语言、文学、艺术、历史、考古、宗教、自然科学、医学等各个领域,其中中文书籍二千一百九十三种、一百零六百八十三册,外文书籍一千八百六十九种、三千一百一十五册。

这次出版,我们先从整体上将藏书梳理一遍,挑出其中的签名本二百零六本,将封面和签名照相制版,加以简要的说明,以飨读者,这是此类书籍的封面影像特别是签名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有的书,除作者亲笔签名外,还附有或长或短的题词;有些题记能引发特别的感想,读者看了既觉亲切,又能加深对鲁迅生平和思想的理解。例如,我们读鲁迅纪念韦素园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说,1926年鲁迅到广州后,有一天,“忽然接到一本书,是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外套》。我一看明白,就打了一个寒噤: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我不忍再翻阅这一本书,……”这个《外套》译本上的题字是“鲁迅先生:素园于北京。十五年九月廿八日”,赠送时间与鲁迅文章所述吻合,但这个版本却非布面精装。难道是鲁迅记错了吗?查阅藏书目录,才知道鲁迅藏书中有两本韦译《外套》。另一本系1929年未名社再版,才真是鲁迅文章所说的“布面装订”,其中也有题词:“鲁迅先生惠存:素园敬赠,嘱霁野代题字,二九年七月十二日。”译者大约在病中,所以请人代题。而且后一个版本上还有鲁迅的亲笔题记:“此素园病重时特装相赠者,岂自以为将去此世耶,悲夫!越二年余,发箧见此,追记之。三十二年四月三十日,迅。”可见后面这个版本是特别再版精装赠送朋友的。1929年年底,鲁迅从上海回北平省亲,曾探望病中的韦素园,韦素园抱病工作,不断有译作发表。1931年12月,鲁迅又收到他翻译的小说集《最后的光芒》,书上有他亲笔写的:“敬赠鲁迅先生、素园一九三一年十二月二十日。”这位勤奋的翻译者、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的青年终于在大半年后病死了,鲁迅十分伤感,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932年8月1日晨五时半,素园终于病殁在北平同仁医院里了,一切计划,一切希望,也同归于尽。我所抱憾的是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我只能将一本《外套》当做唯一的纪念,永远放在自己的身边。”看了这些实物的影像和记录,我们可以对鲁迅文章中的事实了解得更为全面,实际上鲁迅保存了两个《外套》译本。鲁迅文章中提到的是哪个版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之间的真挚的友情。

鲁迅晚年交往的几位青年作家被杀害后,有些遗物包括书籍由鲁迅保存。有的书虽然没有题签,我们也加以收录。例如,那首脍炙人口的裴多菲歌咏爱情与自由的诗的译文手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写在鲁迅保存的原属殷夫的一本德文书里。

鲁迅收藏的明信片和书信为数也不少,明信片有两百多张,以前几乎没有进行过整理和研究,这次出版是首次整体与读者见面,篇幅更大的是鲁迅藏书信。虽然这些材料以前曾经整理发表过,但以手稿的形式发表,这还是第一次。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12年5月至1936年鲁迅逝世,鲁迅所收书信有数千封,但很多信丢失了,有的是无意丢失,更多的是为时势所迫故意销毁的。例如,家信几乎没有留存,特别是二弟周作人给他的信,单是见诸日记记载的就有六百多封,迄今只留下那封简短的“绝交书”,非常遗憾。又如鲁迅在《热风》题记里说自己在发表了《青年必读书》后收到一捆信件,许多都是对他的“不读或少读中国书”的激烈言论提出批评的,留存下来的也不多。

这些书信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其史料价值不待烦言。写信的人、写信的目的是各种各样:有作者投稿的,有请求帮助的,有受了鲁迅批评后为自己辩解的,有攻击谩骂鲁迅的,当然也有问候、恭维的。鲁迅编自己的文集,有时会将论辩的文字附在后面;如果是给人的复信。也常把来信附上,他注重有来有往,但来信太多,不可能都加以收录。他生前没有来得及将往复论辩的文章编辑成《围剿集》,就很可惜。现在我们出版的这一本可以称为“致鲁迅信”,算是多少弥补一点缺憾。读者可以将之同《鲁迅全集》中书信卷对照阅读,可能对更深入了解一些人的真实面貌、一些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所帮助。

例如,敬隐渔从法国寄给鲁迅的明信片和信,引述了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价。查1926年1月24日敬隐渔给鲁迅的信中引述的罗兰的评论是这样的:“……阿Q传是高超的艺术底作品,其证据是在读第二次比第一次更觉得好。这可怜的阿Q底惨象遂留在记忆里了……”信中还

说:“罗曼·罗兰先生说要拿去登载他和他的朋友们办的杂志《欧罗巴》。”1926年11月敬隐渔又寄明信片给鲁迅,画面系罗兰的住所。据他信上说,这画片是罗兰赠送给他的。就在几年前,有人怀疑敬隐渔的人品,将他描绘成攀附中外名人以自利的文化掮客。也有人写文章说鲁迅的两个学生借用辗转相传的外国人对鲁迅的评价,过分拔高鲁迅,而鲁迅也助长--至少是默许——这种拔高的倾向。现在把原件影印出来,读者或可自行判断。

又如,鲁迅1926年1月26日将自己翻译的两本厨川白村著作寄日本厨川白村研究会,1926年3月3日该会给鲁迅的复信中有这样的话:“前承惠赠《出了象牙之塔》、《苦闷的象征》二书,特此谨申谢忱。首次得识先生芳名,我们均为译书出自尚未闻名的先生之手而深感欣幸!我们认为,与其出自名人手笔,不如通过未知的年轻的您,以出版未名丛刊的方式介绍给贵国,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已故原作者厨川白村谅必抱有同感。”1926年鲁迅的主要创作作品几乎都已发表,在中国已荣膺了新文学代表的称号,在日本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来信却称为“尚未闻名”,是很有趣的信息。从来信可知,厨川白村研究会可能设在京都大学英文科,大约隔行如隔山,研究英美文学的学者对中国文学研究的情形不甚了然;或者当时该国文学研究界对中国新文学还没有足够的认识,看到两个译本收入“未名丛刊”,遂推测译者乃无名之辈,而不理解鲁迅和一群年轻作者起社名的本意:不是“没有名目”,而是“还没有名目”的意思。鲁迅收阅这封信,想必忍俊不禁,还写信给友人,报告了这件事。这样的信息其实提供给我们一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这两个译本不知现在是否还存于京都大学,上面有没有鲁迅的签名?更扩大地说,鲁迅在当时日本文化界得到怎样的认知?感兴趣的人也许能从中寻出一些新端绪来。

如上述,这次出版的鲁迅藏品共有三种。而鲁迅的收藏中还有许多珍贵材料有待整理,例如他收藏的碑帖拓片六千多张,需要投入精力和时间进行整理研究;而他收藏的许多外国版画,其中不乏欧美苏联日本名家作品的原拓,十分珍贵。这些作品虽然在他生前和去世后出版了一些,但散漫不成系统,大有重新研究、整理、编辑出版的必要。

收藏品电视直销三大骗术 篇12

“普通的20克金链市场价1796元人民币,而我们的钠美金链只需要499元,499元人民币!有证书证明,绝不变色!并赠送正宗A货翡翠项坠。限量100组……”在多家电视台的电视购物节目中,主持人“疯狂推销”钻石、黄金、 翡翠等珠宝饰品,“超低于市场价格”、 “有国家珠宝鉴定证书”等噱头让很多观众迷失在各种疯狂中。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石委员会主任姚政表示,很多都在“炒概念”,用“顾名思义”的概念迷惑不懂行的消费者。“90% 的收藏品都不可信,比如翡翠A货,”姚政说,“其实很多专业概念,或者销售方制造出的概念是很蒙人的。”收藏领域这类“词汇”不胜枚举,“A货”并不代表翡翠的价值,仅仅说明是天然无加工,这一条件仅仅是高价翡翠基础的基础。比如 “和田玉”,当前的和田玉仅仅是一类含有透闪石成分玉石的统称,绝不等同于新疆和田出产,两者价格差距也相当惊人。

“这是利用专业概念‘蒙人’的,更有避重就轻‘忽悠’人的。如热销的某品牌金项链,循环播放的直销片里,不断出现的词是‘九九金结构’、‘意大利工艺’ 等,前者强调的是结构,后者突出的是所谓工艺,自始至终,没有一个地方说链子是金的,却不断给人错觉:这就是金项链。”姚政直言,事实上,这根金光四射的项链不过是在表面镀了一层金,至于画面中出现火烧、电钻等破坏性试验,也只是一种表面效果,真正买回去,表层颜色可能不过几个月就脱落了。

某知名品牌钻石饰品专柜负责人也向记者介绍说,一些消费者一听到“钻石”二字就以为是很贵重的东西,但一颗价值连城的克拉钻,如果被切割成细小的碎钻,即便总重量不变,价格也有天壤之别。一些首饰,标榜自己镶了真钻,只卖199元,但实际上,它镶嵌的只是极小的碎钻,而碎钻整包也不过几百元至千元。

巧包装:利用主题赚钱

从2008年的奥运会,2009年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2010年的世博会,到2011年的辛亥革命纪念和建党90周年纪念,宏大事件下衍生出无数主题的纪念章、纪念册、纪念钞、纪念邮票, 乃至各种纪念衍生品。与此同时,一些文化公司把这些主题藏品当成“原材料”, 通过自己的设计和创意,打造出一个新的概念。然而这些巧立名目的新“藏品” 具备收藏价值吗?

北京南区邮票公司经理张杰认为, 邮票和纪念币是否有收藏价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主题、发行量、品相等等, 而文化公司新推出的各色“藏品”不仅存在真伪风险,在主题的设计等方面也不见得成熟,其设计的“套装”还会存在用一张珍稀品种带动一批“大路货”提升身价的情况。而且,目前这些主题套装品标出的高价一般都远远超出其真实价值, 不少收藏爱好者往往会被迷惑。

在藏品市场,“巧”包装炒作出来的主题远不仅仅是有纪念意义的重大事件或时间节点,“首次推出”也是颇有发挥空间的。例如,上海世博会期间,某藏品电视广告便极力渲染“第一意味着升值的收藏定律”。广告称:“第一”往往是重要的价值保证。如我国发行的第一套2008年奥运邮票,第一套2008年奥运纪念币,其价格不断刷新,目前已经堪称 “天价”。而百年世博会第一次落户中国, 今年发行的纯金纯银“世博·一轴四馆大全套”,包含了多个“第一”:第一套“中国世博会”主题藏品、第一套“上海世博会”标志性藏品、第一套融合世博会会徽主题标志性建筑和四大核心元素的藏品。如此多的“第一”,定会像奥运藏品一样上演惊人的收藏奇迹。

避追责:模糊的广告语

以一则“鸟巢紫砂壶”广告为例,广告宣称该壶由中国壶艺大师吕某精心设计监制,全球限量发行12008套,每套为9800元。但历来紫砂壶收藏按人定价。 该大师此前一把普通手工壶市场价达到20万元以上,其制作的一款“阴阳太极壶”更是曾拍得150万元天价,创近代紫砂壶拍卖纪录。广告称,“鸟巢紫砂壶”不论以其深厚的纪念价值,还是本身的艺术价值都要高出普通壶,如果不是为纪念奥运会,是不可能以这么低的价位买到的。

上一篇:植物细胞研究下一篇:公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