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成本会计(精选9篇)
德国成本会计 篇1
会计是当今世界国家商业交流通用语言, 在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国际经济交流等国际商业交流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促进作用。中国企业要想走入国际化市场, 那么欧盟市场是必要选择, 这样企业就必须先要对国了解掌握际会计环境, 并了解掌握相关知识。德国是我国在欧盟市场的主要合作伙伴之一, 德国又有着自己独特的会计制度, 所以研究和借鉴学习德国的会计模式, 对于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有着很好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一、德国的会计模式
会计模式就是指一定的会计环境中对会计活动各种要素按照一定逻辑进行综合描述, 会计模式又包括: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会计规范、会计核算、会计报告、会计监督、会计教育等会计的方方面面。
在西方学者看来, 德国会计模式的基础就是宏观经济, 会计制度受到政府、税收、法律的影响比较大, 在处理会计事务上注重法律的指导作用。德国会计制度在受到政府和法律两方面的有效引导和控制之下, 发展的比较健全和完善。尤其是会计理论和审计实务比较先进, 其会计规则主要是服务于政府的经济政策。德国会计模式的独特性, 使得其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 会计规范法典化
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是一个典型的成文法系国家, 在会计记账的基本原则、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等各种会计事务活动中都具有相关法律详细的明文规定。德国除了在法律体系比较完善以外, 其中德国司法制度和执法能力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德国的法律体系完善, 法律设计到德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 其中德国的会计规范相关法律主要是:《公司法》、《商法》、《税法》三大法律。
《公司法》是对德国会计最具主导影响作用的法律。比如, 《公司法》中对公司固定资产折旧中表述是这样的:企业的流程资产应该按照企业成本可变现净值或者重置价格中的最低者来计算, 企业的年末财务报表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严格审核等等。《公司法》对法律企业的影响比较大。
《商法》详细的规定了企业的核算规则、编制规则、记账规则等, 适用于全国所有有限责任企业。商法中的规定只是一个总括性的要求, 所以在实际的经济制度下, 对会计原则和准则的影响不起多大的作用。
《税法》在对德国公司的具体约束上比较细致。《税法》规定企业收入费用的计算方法、具体分配方法、财务记账等必须严格按照税收目标来处理, 企业的财务表表的收益情况必须与企业的税收收益保持一致。
(二) 会计核算注重稳健性
在德国企业中, 无论是公司法还是税法在企业的财务核算中都是具有稳健性的。例如, 企业的所有负债, 包括企业的还未实现的损失等都必须全面的纳入计提准备, 对于还未实现的利润不得予以确认;企业的流动资产按照企业的成本、可变现净值或、重置价格三者中的最低者来计价。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帮助企业合法的低估其企业利润, 从而减少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 会计管理体制松散
德国在会计管理体制上还是比较松散的, 德国目前所具有的会计管理机构主要有:会计协会、会计委员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德国会计协会创立于1931年, 已经具有90多年的历史, 是德国会计职业界的代言人, 主要负责德国会计职业的具体标准等;德国会计委员会简称为GASC, 创立于1987年, 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会计管理机构, 其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制定关于合并财务报告方面的会计准则;德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创立于1961年, 其主要职责就是, 维护全体成员的职业利益, 同时监督认真履行其所承担的义务, 注册会计师协会最终还是受到德国联邦经济部的监督。
(四) 会计准则和基本会计原则的制定注重国际协调
最近些年来, 由于受到欧盟的指令影响, 德国也在吸取欧盟对自己有理理的指令, 并为此不断的丰富其商法的内容。德国是欧盟工体的主要成员国之一, 德国的会计组织也是国际会计标准文员会的创始成员。在1993年, 德国参加IASC理事会的代表人数增加, 其发言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在1994年德国开始研究讨论会计国际化标准的必要性。在1995年3月, IA SC理事会在德国召开。
二、德国会计环境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会计是在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了,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不同国家由于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宗教、名族、语言等社会环境的不同性, 导致各国国家的财务会计也有着不同的表现。
(一) 社会文化对会计模式的影响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共同价值和观念, 其中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 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财务的体现。一个国家的法律政治等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世界各国的会计制度都受到其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 德国会计模式也受到德国其特有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德国会计模式受到其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法制观念强, 倾向集体主义, 权力距离较大。。德国属于日耳曼民族, 该民族长期生活在罗马帝国境内, 他们信奉罗马基督教, 直接受罗马文化下的国家制度及法制的影响。罗马国家的文化对德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德国社会里, 任何事情都是有法可依的, 德国全体市民都很自觉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 严格以法律己。所以德国的会计模式也受到法律的影响, 受到法律的严格监督。
其二、在教育方面也非常注重长远规划, 特别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的教育事业只从18世纪就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到20世纪就已经名列世界先进行列。德国学生小学是五年制, 当学生念完5年小学以后, 就会对学生进行分流, 采取“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实质上就是学生在学校读书的同时还得兼职到企业工厂等实习实训基地去实习实训, 这样以来就能够很好的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着很好的提高。德国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也是高标准高素质, 这样为德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德国, 对会计注册师的要求也是相当的严格, 要想成为注册会计师, 那么就必须要从大学获取高级研究生学位。
(二) 经济体制的影响
德国是一个老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体制是私有制, 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限制垄断。市场经济的竞争次序不是单方面受到经济的自然秩序和国家的法律秩序来维护保障, 而是要依靠两者的共同来实现, 只有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 在由国家和政府来维护。市场的有序竞争会给市场带来活力, 但是过度的竞争将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结果, 所以只有国家政府的对其进行一定的干预, 才能体现竞争的公平性。
(三) 法制的影响
德国是一个法治国家, 在德国无论是国家行为还是个人行为都会受到法律的约束, 在德国一切事情都是有法可依的。在德国的会计审核时, 就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来规范处理, 要有相关明确的报表。
德国的法律体系的条理性和逻辑性都很强, 任何规章制度都是有法可依可循的。在德国会计的规范主要是受到商法和公司法的影响, 税法对公司的约束又要比商法和企业法更具的明细。
三、总结
综上所述, 德国会计模式有着其独特的个性, 受到其独特的会计环境的影响。德国会计模式有着国际化特征,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 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学习和借鉴。如果将德国的会计模式能够灵活的应用在我们的会计模式中去, 那将是我国会计体制改革的一大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王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立信会计出版社.2011
[3]常勋, 常亮.国际会计.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4]冯文伟.国际金融学.立信会计出版社.2009
[5]吴卫军.走在会计发展和银行改革的前沿.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德国成本会计 篇2
1)德国艺术一样乐于自嘲
——推荐德语歌曲之一:《Deutschland》(德国)
全世界对德国的印象:人嘛,是刻板、僵硬、讲秩序;国嘛,是二战元凶、经济强国外加社会市场经济的高福利;车嘛,奔驰是品质的象征„„德国人自己并不否认这些,“王子乐队”(Die Prinzen)这首很有节奏感、激情洋溢的《德国》从德国人自己的角度调侃式地做了点小细节的补充:爱打赌,爱女人,爱小猫小狗„„骨子里的骄傲,淡淡的自嘲,阳刚味十足,真的很好听呢。
(2)德国情人一样浪漫温柔
——推荐德语歌曲之二:《Glaub An Mich》(相信我)——推荐德语歌曲之三:《Fuer Dich》(为你)
德国当红女歌手依凡(Yvonne)两首代表作品,清晰圆滑的英语式发音,卿卿我我的深情吟唱只能让你感叹:流行音乐无国界。《相信我》是个害怕为爱所伤的女孩向恋人索取承诺;《为你》则是首甜蜜的情歌,作为冠军单曲垄断排行榜整整两个月:为你我情愿让白昼没有尽头,为你我变得比光还灿烂;在梦里我感觉到你;为你哭,为你笑,为你而存在,这一切只为你——流畅的蓝调音乐很有玛利亚-凯丽(Mariah Carey)之风。
——推荐德语歌曲之四:《Lili Marleen》(莉莉-玛莲)
即便战争的血腥残酷也没能抹去心中的美好回忆:情人的俏皮温情,军营前的恋恋不舍,路灯下的拥吻„„这首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并在二战战场广为传唱的《莉莉-玛莲》不仅是德国也是世界流行音乐史上的经典,被翻唱为十几种文字,深入人心。伤感而温暖,亲切却撼动灵魂:歌声勾勒的一个纯真的小场景,让战场上的每个人确实想到点什么„„
(3)德国青年一样迷惘困惑、热情激昂
——推荐德语歌曲之五:《Internationale》(国际歌)
德语版《国际歌》,太熟悉的语调,那么斗志昂扬、那么积极奋进。庄严跳跃的音符绝不因为你听不懂词而稍显逊色。我们已不身处那两极分化的世界,但曾经的光荣与梦想仍是催人奋进的力量。在一切都变得软绵绵、一切界限都不再清晰的今天,听到德国集会里仍质朴有力、豪情不减当年地唱着这一身正气的歌,你有没有一点点动容呢?
——推荐德语歌曲之六:《Mutter》(母亲)
战车乐队(Rammstein)的热播单曲。同样是流行乐队的流行音乐,却不像上面几首情歌那样儿女情长、温情脉脉。该找些什么样的形容词描述给你听到这首歌时候的感觉?寒冷的火焰。宏大铿锵的金属吉他编排着末日审判似的悲壮,就像他们的名字“战车”一样,层层推进,密不透风。你只会被淹没其中,肃然起敬,沉重,却兴奋。引用一句网友的评价,“尽管冰冷却肆无忌惮”,很符合人们想象中的“日尔曼风格”。
(4)德国孩子一样天真可爱
——推荐德语歌曲之七:《Schnappi》(小鳄鱼史纳皮)
听说《小鳄鱼Schnappi 》本来只是家里人自娱自乐的方式,却不经意间被电台发掘,成为一首红遍全德国的流行歌曲。小女孩以小鳄鱼的口吻唱到:我咬啊咬,那是我最喜欢的游戏;实在没什么可咬的,就咬爸爸的腿;然后,然后,然后就去呼呼大睡„„
(5)德国文学一样醇厚悠长
——推荐德语歌曲之八:《Kinderspiele》(儿时情景)
光明的德国,黑暗的德国 篇3
美国《时代》9月7日
你所不知道的科尔波特
即将于9月8日正式接棒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深夜脱口秀节目的著名主持人斯蒂文·科尔波特接受《时代》周刊专访。他在访谈中回忆了自己和深夜秀前任主持人莱特曼的愉快交接,自己从政治讽刺类脱口秀《科尔波特报告》到新节目的角色转换,并谈到了自己对新节目的计划。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9月5日
自民党将重新审视“东京审判”
一直主张摆脱“战后框架”的安倍晋三,尽管在发表战后70年谈话的时候,谈到侵略战争及道歉问题,但安倍史观本身并未变化。安倍最想将首相职位传给政调会长稻田朋美,而稻田公开主张应设立一个机关,重新评价“东京审判”。她强调日本的战败损失,却对日本发动的战争给周边国家带来的灾难只字未提。
美国《大西洋月刊》2015年9月
新的政治正确如何毁灭教育
在所谓“情绪健康”的名义下,美国大学生们正越来越多地要求获得保护,以远离那些他们所不喜欢的字眼或是观念。虽然言者主观无恶意,但如果会被怀疑有冒犯他人的嫌疑,那么就不能再说。这种新的政治正确风气正在缓慢地影响美国的大学,而这种风气对于教育,以及学生的精神健康都将是灾难性的。
德国《世界报》8月29日
波兰发现纳粹藏宝列车
战后一直谣传纳粹将一列装满珍宝的列车掩埋在波兰。最近,两名波兰人声称找到了该列车。波兰官方证实这一消息,并称从雷达影像看的确是一列火车。专家认为,99%可以确定,这就是纳粹藏宝列车。
英国《经济学人》8月29日
中国降速
对中国经济持末日论观点显然是过于严重了:中国的未来靠的是消费者而不是出口商,而且服务业、收入和消费都弹性十足。即使最坏的情况出现,中国央行也有足够的空间来施行宽松政策。
日本共同社8月30日
东京12万民众集会抗议安保法
数以万计的抗议者8月30日聚集在日本国会大厦附近,反对允许军队赴海外作战的法案。这是民众不信任安倍晋三首相的安保政策的最新迹象,也是多年来日本发生的规模最大的抗议活动之一,组织者估计抗议者有12万人之多。
英国路透社8月30日
欧洲拟实行实名火车票
法国列车枪击案过后,欧洲各国将列车安保列入重要议程。欧洲多国内政和交通部长8月29日齐聚巴黎,商讨如何加强国际列车安检。他们提议,引入火车票实名制,让登上黑名单的恐怖分子“买不到票”。
英国《金融时报》8月28日
巴基斯坦扩充核武令人关注
德国成本会计 篇4
一、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的特点
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全称为Grenzplankostenrechnung (英语简称GPK) , 可意译为“弹性分析成木计划与核算制”。顾名思义, 德国的弹性边际成本法的关键特点是, 严格区分固定成本与比例成本, 专注于边际成本核算, 不将固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 以便进行短期决策。
由于GPK在德语国家较为流行, 研究GPK的德国专家所出的书籍没有英文译本, 因此对于非德语国家而言, GPK的系统理论非常陌生, 国外论文对GPK的介绍仅限于对实施GPK系统的公司的调查报告中。从多篇GPK研究文献来看, GPK具有以下典型特点:
(一) 设立众多的成本中心。GPK系统内存在着众多的成本中心。一般来说, 德国企业有400-2000个成本中心。每个成本中心的目标明确, 那就是为管理层决策服务。成本中心用以归集该中心对资源耗费的成本;相同性质的成本才能归集到同一成本中心, 共有唯一的相同的成本动因;每个成本中心责任到人, 一个成本中心只能由一位经理负责, 且责任须明确;一个成本中心一般只有10名或更少的工人。
GPK的成本中心主要分为基本成本中心、辅助成本中心。其中, 基本成本中心的作业与生产紧密联系;辅助成本中心的作业与生产无直接关系, 例如检验、维修、销售等辅助生产部门。辅助成本中心的成本最终要分配到基本成本中心。
(二) 产品成本只包括比例成本。GPK的产品成本不包括任何固定成本, 而只包括随成本动因变动的直接、间接生产成本、变动性管理费用。
(三)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相分离。这是GPK系统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特点。固定成本和比例成本的划分标准取决于所在成本中心的产出动因, 随成本动因变化的为变动成本, 否则为固定成本。每个成本中心都须将固定成本和比例成本分开, 并且保持原貌传递给下一环节, 即资源耗费从辅助部门转到生产部门, 保持成本性态不变。
(四) 成本动因的决定, 依据分析工具。GPK利用成熟的分析工具手段, 确定每个成本中心的成本动因, 并以该成本动因划分固定成本和比例成本。
(五) 更详细的成本界定方法。各个成本中心包含初级成本和二级成本。初级成本即发生在该成本中心的费用, 二级成本即从其他成本中心归集而来的费用。
(六) 促进责任会计的实施。经理们对自己管辖的成本中心发生的成本都负有责任。
(七) GPK的整个核算以SAP系统为依托进行。
二、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一) 根据行业特点, 企业特色, 按需设立成本中心, 并将成本中心内的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二) 编制每个成本中心的成本预算, 即计划作业需求量。
(三) 将总成本按照预计的作业量层层分配至各作业中心, 保留总成本中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形态, 每个成本中心得到预计的变动成本。
(四) 根据实际作业量, 计算实际作业量下的预计变动成本。
(五) 将成本中心的实际成本与预计成本比较, 进行差异分析。
(六) 采用边际分析, 编制分层分类损益表。
三、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的优势
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相分离, 便于企业进行边际利润分析。通过使用边际贡献的信息, 企业可以对销售和生产计划进行控制。对于单件产品而言, 边际贡献可以提供短期内的降价限度, 即只要售价超过比例成本, 所获得的边际贡献可弥补固定成本。同时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分离, 便于企业对不同目的决策, 计算出不同的利润信息, 进行多重利润管理。例如, 既可以计算卖给单个顾客的单个产品, 也可计算一种产品、一个顾客、一个地区的整体盈利性, 不同成本和利润计算的方法是德国成本管理的典型特征。
成本动因的决定, 依据分析工具。为避免主观臆断, GPK利用成熟的分析工具手段, 确定每个成本中心的成本动因, 并以该成本动因划分固定成本和比例成本。同时, 固定成本和比例成本的分离, 有助于提高对剩余生产能力分析的精确性和正确性。
促进责任会计的实施。经理们对自己管辖的成本中心发生的成本都负有责任, 对从其他成本中心分来二级成本, 可通过控制使用量来进行成本控制。这样就将成本核算的责任问责贯彻到企业的最基层单位 (成本中心) , 使得成本控制更加有效。
以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 提高企业信息共享度。GPK系统以SAP的controlling module为依托, 运用计算机技术采集各部门的所有数据, 并快速对成本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使得关键的成本信息可以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实现共享, 成本信息更可靠, 更容易获取, 提高了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和共享度。
四、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与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比较
通过上文的详细阐述, 德国弹性边际成本的核算方法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从相同点来看, 除了“企业的适用范围”这一局限性之外, 两个成本核算方法共同具备5点优势;而从不同点来看, GPK和T-ABC则各有千秋 (见表1) 。
五、整合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和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的可能性
时间驱动作业成本法与德国弹性边际成本法的成本核算制度整合有以下可行性:
(一) 在适用范围上, 两者都适用于间接费用比重较高的企业。
(二) 在结构设计上, 两者都需设立中心或成本库进行费用的归集。
(三) 在成本分配上, 两者都要选定特定成本动因以决定分配标准。
德国留学生活:享受德国的火车 篇5
在德国,火车仍然是人们旅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一是火车班次多而且很准时,二是在德国各城市都存在停车难问题。德国的火车种类很多:ICE是城市间超特快火车,只在大城市停留;EC是欧洲城市间特快,属国际列车;IC是一般大城市间的快车;IR是地区间快车;其它RE、RB和SE都属小城市间的火车。
在德国的大城市和中心城之外都建有数个卫星城,许多工厂和居民都分散在卫星城。卫星城和中心城之间的公共交通主要靠IR区间快车。早晚上下班高峰时间,卫星城和中心城之间的`区间快车每10分钟一班,不必担心赶不上火车误事。德国的火车很少晚点。
德国的火车票有各种优惠,如买五人以上集体票、往返票、周末票和夜间票都有不同程度的优惠。50公里以上的旅行,旅客可到窗口买票或通过旅行社预定票,购票时要说明前往目的地、车次,需要一等或二等车厢、禁烟或非禁烟座位等;50公里以内的区间票在火车站内的自动售票机上购买。投入钱币,售票机随即输出车票,车票上标有车厢号和座位号,可乘当天同方向的任何一班车,这为乘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德国的火车站没有人检票,车上也很少查票。
德国成本会计 篇6
固定资产作为一项资产入账前, 其购买或者生产成本必须是能够可靠计量的。在使用期间固定资产可能贬值或增值, 也就是旧的固定资产必须通过后续计量来调整其账面价值。因此, 在资产负债表日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偏差不大。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 (2003年版) 规定, 企业可以选择历史成本计量法 (Cost Mode) 或公允价值计量法 (Revaluation Model) 对已入账的固定资产进行后续计量。现在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公允价计量法。
在对固定资产组 (一部分固定资产具有类似的性质和用途则称为一个固定资产组) 进行后续计量时要按照初次选择的计量方法计量。例如:X企业对建筑物的后续计量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法, X企业的土地也必须按照历史成本法来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计量法则不适用于上述例子。
企业想进行后续计量方法变更时, 必须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差错”进行。但是企业变更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方法时不仅要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8号, 而且也要注意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但是根据我国相关准则规定, 在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时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法, 故本文仅对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和德国商法典中的历史成本计量法进行论述。
二、历史成本计量法
历史成本计量法的基础是固定资产的购买或者生产成本。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 在资产负债表日, 使用期内的固定资产应按其初始入账价值 (即其购买或生产成本) 减去其累计折旧和资产减值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 后的金额入账。
例:X企业在2008年1月1日以30万元购入一辆卡车, 通过银行转账支付, 预计使用年限5年, 使用平均年限法折旧, 净残值为0, 该企业使用历史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在未来5年内该卡车的公允价不会发生变化。
该卡车的年折旧额=6万 (30万/5年=6万/年)
依据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 该卡车在此情况下2008—2010年记账如下:
(一) 固定资产公允价变化
上述例子是一种理想模式, 在实际生活中固定资产的公允价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企业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 但是公允价也是不容忽视的。
1. 固定资产减值。
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 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必须估计固定资产是否存在资产减值的迹象。如果固定资产的公允价低于其账面价值, 两者差值要计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该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会对利润表产生影响, 同时未来的累计折旧也要通过“新的账面价值/剩余使用年限”来重新计算。
2. 固定资产增值。
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必须估计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增值现象。如果固定资产增值, 并且以前没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那么其账面价值不变。如果以前出现了资产减值情况, 则按其增值的情况, 部分或者全部转回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也就是说, 固定资产增值在这种情况相对利润表会产生影响。但是在历史成本法下, 对于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有两个限制性条件:一是本期转回的金额应为本期期末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与本期期末调整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前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二是转回资产减值后的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应高于在不考虑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情形下进行折旧后当期期末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 例题 (历史成本计量法)
例:X企业在2008年年初购进一台价值1, 000万元的机器, 通过银行转账支付, 预计使用年限10年, 采用平均年限法折旧, 净残值为0。该企业固定资产后续计量采用历史成本法。
根据业内人士估计, 未来几年内其公允价值如下所示:
2008—2010年的公允价与该机器的可变现净值相匹配。
该机器的年折旧额=100万 (1, 000万/10年=100万/年)
该机器2008年记账如下:
2009年年底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800万 (1, 000—100—100=800万) 。但是公允价仅为400万, 资产减值准备为400万 (800—400=400万) 。2009年记账如下:
2010年年初该机器的账面价值为400万, 剩余使用年限为8年, 该机器新的年折旧额=50万 (400万/8年=50万/年) 。2010年年底记账如下:
在计提累计折旧后该机器新的账面价值为350万。2010年年底该机器公允价上升到900万, 2009年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转回, 在不考虑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情形下进行折旧后当期期末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700万 (1, 000-100×3=700万) , 两者之间的差额为350万小于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为400万, 所以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只能转回一部分。具体记账如下:
(三) 历史成本计量法的优缺点
历史成本计量法在会计上被作为主要的模式, 因为:
1. 历史成本计量法是客观, 可靠的。因为固定资产的购买或生产成本是在现实交易中产生的实际交换价格, 能够可靠计量, 且有据可循。
2. 历史成本计量法简化了会计处理。
3. 在历史成本计量法下, 信息收集费用和资产评估费用较低。
与之相对应的, 历史成本计量法也有如下缺点:
1.历史成本计量法以经济情况和市场环境相对稳定为前提, 在当今形势下, 选用历史成本计量法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2.在投资者和股东做决策时, 历史成本计量法下提供的相关信息不完整。
三、德国商法典
依照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规定, 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可以使用历史成本计量法或公允价计量法, 两者之间没有优先次序。
德国成本会计 篇7
一、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C职业学院的基本情况。C职业学院是珠三角地区的一所民办高职院校, 按照现行高考招生政策, C职业学院招收的是3B线的学生。C职业学院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 目前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10, 000人, 会计专业是该校创办最早的专业之一, 学生人数在2, 000人左右, 是目前该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作为管理类文科专业, 和全国大多数职业院校一样, C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毕业考核采取的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毕业论文考核的全过程包括论文选题、开题报告撰写、论文初稿撰写、论文指导老师修改、定稿、论文答辩等环节。根据多年的毕业论文考核情况来看, 毕业论文各个环节虽然都有像模像样的流程材料, 但实际上都是流于形式。从论文的内容来看, 90%以上的学生论文都是在网上东拼西凑完成的, 有少数学生直接交一篇网上下载的论文, 格式和内容只字未改, 只改一下作者姓名;站在论文指导老师的角度, 基本上只要学生交了一篇论文, 格式基本符合规定的要求就可以了。虽然他们知道学生的论文大部分是抄袭的, 但也只能作罢, 因为提出的修改意见, 很少有学生是按要求去修改的, 对学生过严格的要求, 最终为难的都是指导老师自己。对于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而言, 只要学生和指导老师提交了规定的材料就可以了, 质量方面也不苛求。他们也不想学生因为毕业考核无法通过, 导致大面积的学生无法毕业。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影响到来年学校的招生情况, 因为3B线的学生大多基础较差, 若进入学校后, 太难毕业, 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对这所学校的选择。种种原因导致的结果是:C职业学院的会计专业毕业考核完全流于形式, 基本上无法起到对会计专业毕业生质量进行控制的作用。
(二)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普遍存在的问题。
1.考核形式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考核主要的形式是毕业论文, 考核形式非常单一, 缺乏多种多样的考核形式。
2.选题脱离实际, 议题陈旧。在论文的选题中, 学生选择的议题, 大多是过于理论化的内容, 严重脱离实际, 并且这些议题很多都是陈旧过时的。
3.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 一般是与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时间重叠的。因参与顶岗实习, 大部分学生离开了学校。一方面, 由于精力的分散, 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论文撰写的时间减少;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在论文撰写期间已离校, 这给老师的指导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虽然当今社会有多种通讯手段, 但是, 针对论文中的具体问题, 这些方式远不如当面交流的效果好。在整个论文撰写阶段, 有一些学生, 根本不会主动联系指导老师, 甚至指导老师都无法联系上他们。
4.论文质量低, 形式重于实质。检视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论文, 可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东拼西凑、抄袭、请人代写;完成的论文格式不规范、语句不通、可读性差, 更不用提学术性和创新性。虽然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极低, 根本无法达到规定的要求, 但由于学校管理者、指导教师等多方利益的博弈, 学生照样顺利毕业。对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而言, 毕业论文基本上就是个形式, 只要写了, 不论好坏, 一律通过。长此以往, 毕业考核陷入一个恶性的循环之中, 形同虚设。
5.考核脱离企业实际, 缺少来自企业的声音。高职学院培养的会计毕业生, 最终都是要走向社会, 主要服务于各行各业的企业。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是企业需要的, 是合格的会计毕业生, 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体系中, 缺少来自企业的声音。
二、德国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及启示
(一) 德国职业教育教学和考核模式概况。提到德国的职业教育, 不得不提“双元制”, “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指要求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学习, 一元是指职业院校, 学生在职业学校里主要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学习, 另一元是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 学生在企业里主要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良好的工学互动性, 大力推动了德国职业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在考核方面,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教考分离”考试制度。在德国的《职业教育法》中, 对各种职业培训都有严格的评价标准、考核标准以及实施程序。按照规定, 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只负责教学和培训, 全部考试、考核都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工商协会组织进行, 并且具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学生若在当年考核中不及格, 来年可进行补考, 但最多只允许补考两次, 经三次考试仍不合格的学生, 终生不得再考该职业的资格证书, 必须转学其它职业。这种考核制度保证了考试考核标准的公开、公平和公正, 是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科学认定, 也是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的公正评估, 它对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 以及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 德国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对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考核的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考核模式的特点是, 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 制定一套能接受市场检验的人才考核标准, 并通过立法的形式, 强制实施。“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纵观我国高职会计专业考核的现状,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可以从明确考核目标, 优化考核主体, 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实施程序等加以改革。
三、我国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考核的改革设想
(一) 明确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目标。无论在哪种教育模式中, 考核具有极强的导向和塑造功能, 它直接影响着教与学双方的观念和行为, 涉及到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会计基础理论, 熟练掌握日常会计核算等会计实务操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考核目标必须与之对应。既然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涉及的是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能力, 那么, 高职会计专业的考核目标也应针对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和实务操作技能的情况进行。当前的考核现状是高职院校往只涉及对学生掌握会计基础理论情况的考核, 极少或根本没有涉及对学生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考核。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决定, 在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考核时, 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考核目标:既要考核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 又要考核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两手都要硬, 不要重知识理论, 轻实务技能。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我们要更注重对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考核。
(二) 优化考核主体, 使考核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对于企业而言, 产品的好坏需要客户的口碑检验。对高职院校而言, 培养的会计人才是否合格, 最有发言权的是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目前的现状是, 各院校都在宣传自己培养的毕业生好, 拿到多少奖, 就业率有多高……这无异于“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既然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考核必须要有企业的参与。德国的“教考分离”考核制度最值得我们借鉴。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考核, 必须要改变当前完全由高职院校自己进行考核的现状, 引入财政部门和会计行业协会作为考核主体, 并仿效德国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会计职业考核的标准和实施程序, 使整个考核体系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
(三) 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和实施程序。在会计基础理论考核方面, 我国目前一直做得非常成熟。在具体考核标准上, 可利用当前由财政部门主导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替代目前的毕业论文考核制度。在会计实务操作技能考核方面, 可由会计行业协会来主导考核。考核内容可以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制定考核标准。
1.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模拟手工账。从原始凭证的填写、审核, 到记账凭证的编制、审核, 再到账簿的登记, 以及编制会计报表, 一整套手工操作流程均纳入手工账的考核。
2.以EXCEL软件为工具, 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电子账。高职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中小型企业, 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 加上几乎为零的使用成本, 在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中, EXCEL应用较为广泛, 故应作为考核的手段之一。
3.以用友或金蝶软件为工具, 完成一套完整的月度电子账。在计算机普遍使用, 会计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 稍具规模的中小型企业, 为了让会计工作流程更加规范, 提高账务处理效率, 配备专业化的财务软件 (如用友或金蝶) , 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 专业化财务软件的应用情况, 必然纳入考核的范围。
参考文献
[1]来继敏, 许焕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5
[2]王靖雯.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借鉴[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1
[3]徐小华, 董永刚.国外职业教育考核模式与方法研究[J].科技视界, 2013, 12
[4]袁翠.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 构建高职特色技能考核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6
[5]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 2007, 7
近代德国文化对德国社会的影响 篇8
1.近代德国文化对于德国社会统一的影响
自近代以来英法两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 而德国还是依然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 自1815年拿破仑战争之后, 德国的各个联邦开始联合起来抵御外敌的竞争, 这样的联邦结构是十分松散的, 而且这样的社会现状, 也逐步制约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作为德国人民中的进步群体, 他们开始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近代德国的发展史中, 德国的资产阶级为德国社会的统一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 我们也不能够忽视德国文化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启蒙思想传到德国, 德国开始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民族主义, 那时阶级开始宣扬德意志是一个统一的民族, 这为后来德国民族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近代德国民族意识也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从当时的社会现状来看, 当时的德国面临着内外交困的状态, 内部各个联邦相互分裂, 也面临着诸多的侵略者, 在这样的条件下, 德国的一些进步思想家开始提出民族统一的观念, 要求德意志人民统一起来来共同的抵抗国外的侵略者,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德意志联盟的形成, 但是这个联邦的形式是一个十分松散的, 实际上, 德国内部的各个地方政权还是处于一个相对割据的状态。而在这样的条件下, 整个民族所依靠的共同属性只有他们共同的语言, 主权和领土的不完整性也使得德意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人们逐渐地认识到日耳曼民族应当是一个统一的民族, 一直到17世纪末, 德意志的民族文化意识开始逐步的形成, 这就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必要的文化基础, 在当时德国的各个邦国中, 普鲁士王国的实力最强, 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领导下, 德国完成了国内的统一战争, 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出, 德国的民族主义文化对德国的统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正是由于德国人民族主义文化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觉醒才促使了德国社会的统一。
2.近代德国文化对于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保险制度的国家, 从19世纪开始德国就开始逐步地构建国家自身的社会保险体系, 时至今日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仍然是整个世界上最完善的。这些保险制度的构建也受到了德国近代文化的影响。在德国的近代发展史中, 由于德国经历了比较长时间的封建社会, 就导致了德国人在思想中的等级性和阶层性比较明显, 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带有明显的父权制特点, 这也就是德国文化中的位序文化, 这种文化是基于家庭职业、社会团体为纽带来进行维系的, 这也是属于德国保守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主要内容包括:上层对下层提供相应的保护, 下层对上层表示尊敬和忠诚。这是德国的保守主义文化。而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体系下, 德国建立了相对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早在1894年普鲁士政府就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社会保障的政策: (1) 法律条款对不能独立维持生机的市民提供帮助和救济是国家的责任。 (2) 对不能拥有维持自己和家庭生存所必需的手段和机会的人, 应该针对其所拥有的优点和能力, 提供适当的工作岗位。 (3) 懒惰或正常性格的人, 当其拒绝接受雇佣时, 应该通过适当的控制方法, 对其实施强制性或处罚性劳动。 (4) 为了防止市民落入贫困或无节制的浪费, 国家具有采用上述手段的资格, 而且理应采取上述手段。 (5) 所有地区的警察机构应该救济不能维持生存的贫民和陷入困境的人。从这些条款中我们可以看出, 在这个时期德国政府已经将国家作为维系人们生存和生活的基本保障, 认为国家有责任为其子民提供生存和生活的保障, 国家保障公民的就业, 并且对于一些懒惰的人实施惩罚性的措施, 这是典型的带有德国保守主义文化特色的措施。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的影响下, 促使了近代德国在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时候会更加重视对于人们基本生活的保障, 国家不仅仅会给国家公民提供就业和生存的保障, 甚至到后来, 德国构建了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摇篮到坟墓都给国家公民带来各种各样的保障。德国是当前西欧社会福利制度最好的一个国家。而导致德国构建这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原因除了德国人的保守主义文化传统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德国人的秩序文化, 德国人的秩序文化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德国人的秩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整个社会的运转是符合秩序的, 也就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国家应当为公民承担哪些职责, 公民应当为国家履行哪些义务都是有明确规定的, 而这些规定就使得, 德国政府国家作为居民生存和发展的担保机构, 他们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 让人们能够在整个生存和发展, 让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加舒适的生活, 而且他们也认为只有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能够更好的让公民自觉地去遵守社会秩序, 让国家能够更加稳定的实现发展。
除此之外,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还与德国人文化观念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 人道主义精神是德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由于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 由此就促使了德国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世界大战之后更加泛滥, 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罪责并且大力的宣扬其人道主义精神, 由此就对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更加的健全, 并且开始制定更多的政策来袭了世界各国的难民, 因此也导致了德国成为当前世界上申请避难人数最多的国家, 这与德国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3.近代德国文化对于德国教育的影响
德国的近代文化也对德国的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德国的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享有盛誉的, 德国人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 在他们的思想观点中, 他们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所在, 而人只有通过教育人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国家才能逐步的强盛, 因此, 自近代教育思想萌芽开始, 德国人一直都对于教育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而在德国教育制度的体系设置上, 我们也能够很好的看出德国人平等、自由的思想文化观念。德国的教育制度跟中国的教育制度的设置有所类似, 德国的教育也是分为:初级教育、中级教育和高级教育三个部分, 但是教育的实际内容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 德国人十分崇尚教育的自主性以及教育的自由性,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因此德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障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他们会对于一些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进行补助, 采取免息贷款的方式或者采取50%的补助加50%的无息贷款的方式让这些家境贫寒的学生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而且, 德国已经建立起了12年义务教育制度, 他们认为教育是国家的责任, 为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国家应当作的, 国家会按照国民收入的8%到10%左右那投入教育经费, 鼓励公民接受教育。而且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德国人平等、自由的思想, 公民应当自主地去选择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内容, 也应当自主地去选择自己所接受教育的方式, 这样就使得德国的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去选择自己接受教育的内容以及自己接受教育的方式, 德国人对于这些方面是相当的开明, 以中等教育为例, 公民在接受中等教育的时候可以选择上普通的高中或者是一些职业高中, 德国的职业高中是用来培养一些应用型的专门人才的, 而上普通高中则是为了进入大学研究更加深奥的知识的, 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 如果他们愿意学一些更加深奥的知识他们会选择普通的高中, 然后顺利的进入大学, 而如果他们愿意直接参与到社会工作当中, 那么他们会选择一些职业高中接受教育, 去学习一些实用性的技能。在学生升入大学之后, 德国人也主张更加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 在德国的学术研究是十分的自由的, 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学术研究, 学校不会强制性地规定学生要研究哪些范畴, 只要学生愿意他们可以自主地选择研究的课题, 这就使得德国的学术研究氛围十分的活跃且自由。在德国的教育制度的设立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德国人平等、自由自主的文化思想, 这些文化思想最开始是产生在德国的启蒙运动范围当中的,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正是由于这些近代的文化才促使了德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近代德国的文化对于德国的社会产生了十分的深远的影响, 促使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也促使了德国形成了十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并且对于德国的教育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是存在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的, 而文化的影响往往并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而是能够影响一个国家各项社会制度的设立的, 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等等方面。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文化的影响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两面性的, 在探究文化影响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并且将这些积极影响最大程度的扩大化, 吸收和借鉴的时候对于一些文化中的糟粕要适当的予以摒弃, 这样一来才能够发挥文化对于社会建设的积极作用。
摘要:德国文化一直以来是国内的专家学者所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方向, 日耳曼民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而正是由于其曲折的历史, 就导致了德意志的文化形成了其自身的特点, 而这样具有独特性的文化特点对于德国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就有必要对于近代德国文化进行研究, 了解到近代德国文化对于德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德国文化,德国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邢来顺.德国精神[M].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17—18.
[2]邢来顺.德国文化影响一社会史[M].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21—24.
[3]杜美.德国文化史[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5—26.
[4]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8—19.
[5]吴友法.冒险失败与崛起—二十世纪德意志史[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1—27.
[6]吴友法, 黄正柏.德国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史[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6—17.
德国启蒙思潮与《德国民法典》 篇9
毫无疑问, 《德国民法典》是迄今为止大陆法系最伟大的民法典之一。它于1895年7月经德国帝国国会通过, 8月经皇帝批准, 于1900年1月1日起施行。《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继《法国民法典》之后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并影响了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许多大陆法系国家, 形成了所谓的“德意志法系”。
一如《法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也贯彻了意思自治、主体平等等基本原则, 这构成了作为私法的民法典的基础, 同时也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法所必备的精神要素。但与《法国民法典》所有权绝对, 契约自由, 过失责任三大原则所体现出近乎于绝对的自由、平等观念不同, 《德国民法典》无论是对所有权还是对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 都做了一定程度上的限制。比如, 《法国民法典》第544条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 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这里对所有权的限制只有一点, 即”法令所禁止的使用”。而德国民法典对所有权的限制增加了许多。第903条规定:“物之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或第三人权利之范围内, 得自由处分其物, 并得排除他人对物之一切干涉。”904条、905条、906条等也都规定了对所有权的限制;又如《法国民法典》于第2165条明文规定“契约仅于缔约当事人间发生效力。”而《德国民法典》第310条至第313条规定某种约定无效或应经裁判上或公证上的认证, 就是一例。又如第315条、第319条、第343条都限制个人意思, 加强了法院对个人意思的干预。第393条规定对于因故意为侵权行为所生的债权, 不得主张抵销[1]。对此, 传统的解释多囿于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解上, 即《法国民法典》制定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崇尚放任自由的经济体制, 反对国家对经济任何形式的干预。所以《法国民法典》贯彻绝对的平等和自由, 赋予经济参与者最大限度的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而《德国民法典》出现时, 资本主义已经向垄断阶段过渡, 国家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经济生活, 以克服所谓“市场失灵”。《德国民法典》便不得不应对由绝对的自由、平等酝酿的经济危机, 以有限度的意思自治和契约自由来促进更大的社会福利。这种解释固然合理但未可谓之全面, 笔者认为, 法德两国不同的社会思想基础也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近代民法典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它的思想基础根植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看到欧陆启蒙运动在法德两国不同的境遇, 便会从另一个视角窥见到法德民法典不同的精神意蕴。较之法兰西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式的启蒙运动及其后伴随而来的轰轰烈烈, 翻天覆地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德国则由于社会上下对于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和对其邻国之否定一切旧事物所引起的激烈社会动荡的反思, 一股保守主义思潮始终在激烈涌动, 形成了与法国迥然不同的别样的启蒙运动。甚至我们可以说, 启蒙精神与德国的保守主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紧张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 《德国民法典》也呈现出这样的样态:一方面, 它接受了意思自治、契约自由为基本原则, 使其贯彻了自由、平等这些启蒙运动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 又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进行限制, 使其满足保守主义的价值诉求。
二、启蒙运动与《德国民法典》
启蒙运动虽然是一场波及全欧洲的思想解放潮流, 但在不同国家民族之间仍表现出明显的承继关系。如果说《法国民法典》所根植的社会思想基础来源与海峡对面的英吉利, 那么德国19世纪的启蒙思想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法国。18世纪初, 当英国已进入立宪制, 法国已是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时候, 德国却还是一个分崩离析, 穷兵黩武, 集权专制, 积贫积弱的封建主义国家。恩格斯曾作过这样的描绘, “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一切都很糟糕, 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 没有教育, 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 没有出版自由, 没有社会舆论, 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 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有;一种卑鄙的, 奴颜婢膝的, 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人民, 一切都烂透了, 动摇了, 眼看就要坍塌了, 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 因为这个民族连消除已经死亡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了。”[2]但随着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后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启蒙思想也开始源源不断的传入德国, 涤荡着这个仍处在封建割据之中欧洲穷国。英法启蒙思想如约翰·洛克阐述的自由平等和人所享受的权力;法国的笛卡儿的平等理论;伏尔泰和百科全书派所宣扬理性主义、人道主义、信仰自由和人身不可侵犯;卢梭的“主权在民”思想等, 都德国思想界影响很大。可以说,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 英法尤其是法国的思想在德国占有统治地位[3]。作为对启蒙思想的积极回应, 德国也涌现出一大批担当启蒙知识分子角色的古典哲学家, 像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 他们将自由、平等这些启蒙思想纳入他们整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哲学体系中去考察, 使启蒙运动的这些基本价值在一个不广泛、但却极其深刻的层面被表达出来。这时候可以说, 至少在知识界和精英分子那里, 启蒙思想已经开始传播并获得接受。虽然还不足以发起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 但一部民法典所须具备的社会精神要素, 已经开始在德国不断深化, 虽然真正开始制定民法典, 是在俾斯麦统一德国的几十年以后。
在这期间, 康德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家的先驱和奠基者。他的一系列著名论断都阐释和宣扬了启蒙精神, 比如他的“目的国”概念:理性存在者都“遵从这样的法则, 他们中的每一个都不应当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做工具, 而应当永远看做自身就是目的”;“自由”的概念:“意志”是有生命东西的一种因果性, 如若这些东西是有理性的, 那么自由就是这种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 它不受外来原因的限制, 它独立的起作用”[4]。不仅如此, 这些关于自由、平等理念的论述同时也是民法理论的基石。可见, 在《德国民法典》制定近一个世纪以前, 它所蕴含的若干精神要素和社会思想基础在德国已经成长, 但之所以走向与《法国民法典》不同的历史道路, 在于德国在启蒙思想之下, 还涌动着一股保守主义的思潮。而当时的法国, 却是全社会都浸淫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狂潮之中。
三、保守主义思潮与《德国民法典》
德国的这股保守主义思潮大体上看, 一方面是德意志诸侯割据的现实所引致的对国家统一的愿望和追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法国大革命所造成的剧烈的社会动荡所引起的对革命的反思。
德国由于长期的分崩离析, 战乱割据, 其民族精神气质中早已有着“国家迷信”的深厚传统。尽管康德极力宣扬自由, 平等等启蒙思想, 但在他眼里, 国家主权却是“一个人格化的观念, 就像基督教的上帝一样, 国家是 (立法权力, 执行权力, 司法权力) 三项权力三位一体的神。”[5]其后继者费希特虽然以共和政体作为其政治理想, 但更主张在当时的德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是德国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最主要理论奠基者[6]。黑格尔更是将国家视为神圣性和全能性的化身, 认为“国家是现实存在的实现了的道德生活, 国家是地上存在的神的理念, 国家是理性自由的体现。”而这个理性的国家独立于其他国家, 本身却是无限的[7]。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这种国家主义思想表现在其政治追求上, 便是放弃自由主义的优先权, 而拥护容克贵族集团 (俾斯麦) 于1871年建立和统治的德意志帝国[8]。
其次是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所带来的冲击。法国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空前激烈, 它涤荡了整个法国社会, 在彻底推翻了封建统治的同时, 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又披着革命的外衣在法国施行残酷的暴政。直到拿破仑的上台, 才使这个混乱、恐惧、不安的国度重拾平静。大革命的暴行、屠杀和混乱不堪在欧洲激起了强烈的回响, 让沉浸在启蒙运动狂潮中的欧洲人民开始重新审视、思考资产阶级革命。最先对大革命发难的是英国的伯克, 继而是麦斯特, 他们分别在《法国革命论》和《论法国》中谴责了革命的过激行为, 反思了自由、民主这些启蒙运动的基本价值。同样在德国, 法国大革命同样也促使着人们对启蒙思想的反思, 并且与其它国家不同, 大革命还直接促使了德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形成。德国知识社会学家曼海姆认为, 保守主义思想形成的直接动因来自法国大革命, 因为法国大革命促使人们对现有的传统主义的立场和心性结构进行深入的反思。如果没有法国大革命, 人们根本就不会意识到现有的社会秩序到底是好还是坏, 或者说, 人们对于自身的社会处境和历史处境便不会有着清醒意识。法国大革命所发挥的, 就是促使人们检讨和反思现存社会秩序的关键作用[9]。综而言之, 保守主义贯穿在德国现代历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成为德国现代思想的一条主线[10]。它在法学领域激起的回响便是历史学派的兴起。历史法学派以萨维尼为代表, 坚持历史实证主义的立场, 以历史的观点和历史学的立场来研究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 强调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反对理性自然法, 几乎在整个19世纪的德国法学界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美国比较法学者玛丽·A·格林顿、迈克·W·戈登和保罗·G·卡罗兹指出:“在历史法学派的影响下, 一些 (学者) 注重于 (德国) 固有法律的历史研究。包括萨维尼在内的另一批学者转向古罗马法的研究, 在这过程中他们重新发现了罗马法学家强烈的实用个人主义。……十九世纪的德国, 法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经典罗马法并力图发现它潜在的体系, 以适应当前社会。”[11]显然, 这种实用主义立场与启蒙思想之间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紧张关系, 并与启蒙思想一道, 共同塑造了《德国民法典》的品格。
另外值得提及的是, 虽然脱胎于历史法学派的潘德克顿法学派后来走向了反历史的道路, 倾向于忽视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条件, 并最终落入了概念法学的窠巢。但这种转向已进入法律技术与法律科学的层面, 在立法的基本立场和思想观念上历史法学派的这种实用主义立场依然为其提供了思想源泉。
参考文献
[1]谢怀拭, 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外国法译评, 1994, (4)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 1972.633-634.
[3]谢素科.试论德国启蒙运动的特点.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 (5) .
[4]李梅.权利与正义:康德政治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135, 131.
[5]何勤华.西方法律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16.
[6][7]梁超.德国启蒙思想的价值与反思——读《启蒙运动与现代性》.政法论坛, 26 (4) .
[8]李工真.德国现代化进程与威廉时代的德意志民族主义.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 (1) ,
[9][10]曹卫东, 德国保守主义:一种现代性话语.学海, 2006.4.
【德国成本会计】推荐阅读:
德国会计模式08-23
赴德国签证入境和海关须知德国签证种类德国签证分为短期10-10
德国文化对德国企业的影响08-14
德国模式06-14
德国产品06-29
德国高职06-29
德国社会08-04
德国垃圾09-23
德国教师11-15
德国文化11-28